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1篇: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当前社区教育工作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相当一部分各级领导和社区教育工作者对社区教育的基本概念不清,对这个概念的提出来源、实践意义缺乏基本的认识,导致在工作中走了很多弯路。我认为社区教育这个概念的提出更大的意义在于产生了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以社区为基本单位,面向社区内所有人员进行各级各类、形式多样的教育。一个社区应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或相近的民俗习惯。村(居)、乡镇(街道)、县(区),都是规模不等的社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提及的社区往往是与个人的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较小型的社区,如农村的村或乡、城市的居委会或街道等。所以,结合我国的行政区划管理体制,为发挥社区教育的最大功能和效益,我认为社区教育的基本组织单位应该是村(居)、乡镇(街道),最多到县(区)。将社区教育中的“社区”范围无限扩大,就失去了社区教育的意义,因为社区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因此,建立健全村(居)社区学校和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是社区教育的基本任务。否则,社区教育的开展无异于空谈。

2.与乡镇(街道)设立的农技站、文化站、党校等教育资源不能做到实质性整合。社区教育的内容广泛,与各部门的业务有许多交叉、重叠,需要相关部门协作联动,经费、师资、场地、设施设备等教育资源共享,形成合力。但是,目前,在许多乡镇(街道)各部门各行其事,教育成本提高了,教育效益却并没有相应提升。

3.社区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密切配合,但是,目前还没有真正摆上各级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表现就是经费不能得到保障,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将社区教育工作完全看作可有可无的事情,“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教育部门现在是基本处于“自作多情、孤军作战”的状况。

二、加快发展社区教育的对策建议

1.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密切配合。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社区教育”当作一件实事工程来抓,并把它纳入到政府的议事日程,首先要保障拨付必要的社区教育工作经费,并列入经常性财政开支,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同时,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责,发挥自身优势,为社区教育提供支持和服务。要形成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乡镇、街道牵头组织,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社区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2.构建社区教育三级培训网络。县区级要成立社区教育学院,负责全区社区教育干部、教师培训和工作指导、评估检查等;各乡镇、街道要成立社区教育中心(乡镇依托乡镇成人学校),整合基层党校、人口学校、文化站、农技站等教育力量,承担社区教育培训任务,并统筹规划、指导协调本区域社区教育培训工作;各村(居)依托村民中心(市民中心)建立村(居)社区教育学校,具体承担社区教育的任务。

3.建立资源共享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各单位要大力支持、配合、参与社区教育工作和社区教育培训机构的有关活动,开放本部门及下属单位所辖的文化教育、休闲娱乐、教育培训机构,用于开展社区教育,并提供相关领域的学习支持服务。社区内的学校、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等公共设施,要面向社区成员开放,形成资源共享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

4.吸纳人才,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开展社区教育,旨在提高社区每个成员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它需要一支专兼结合、“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有知识、有技术的大批社区教育志愿者。为此,各单位在统筹党校、农技站、文化站、人口学校、成人学校等师资资源的同时,要把动员和组织社区教育志愿者做为一项关键性工作来抓。要积极动员和组织各类技术人员、离退休干部和文化艺术、妇幼保健、医药卫生、公安、司法等各行各业人士加入到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之中,参与社区教育,以确保社区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满足社区成员各方面的教育需求。

第2篇: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刑罚执行 社区矫正 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DF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082-02

国际社会上,很多国家以及学者们都普遍认为社区矫正是由社区治疗发展而来,并且也是作为与监狱刑罚相对应的一种刑罚执行方式。西方国家在社区矫正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自2003年7月开始试点,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公安部和司法部2012年1月联合颁布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社区矫正是指:在社区中,特定国家机关在法效时间内并由相关社会团体和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协助,就符合特定条件的罪犯的心理以及行为恶习协同对其进行矫正和教育,以使犯罪人能回归社会为刑罚执行的目的的一种非监禁类刑罚执行活动。在这个规定中也暗含了其5个关键特征:(1)作为刑罚执行方式的一种,它属于非监禁类的刑罚执行活动;(2)在对象上,被判处管制、缓刑和假释这三类人才适用;(3)参与对象主要为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志愿者们;(4)其适用的对象的客体是针对特定人员的犯罪心理以及其行为恶习进行;(5)目的上符合恢复性司法的要求,使罪犯能更好地回归社会。

一、社区矫正在刑罚执行中的价值分析

刑罚执行具备着法治的特性,又有社会性的特征,在刑罚的执行过程中,社会力量的介入尤其是社会工作者的大量出现,还有共同体意识的发展,也促使了社会化过程地不断深入。在社会支持的条件下,社会环境和其自身的条件成为能否对犯罪人进行有效管控的重要渠道。研究表明,罪犯在社会化的社区矫正过程中可以极大地缓解罪犯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和不同层度地化解其间的对抗因素,可以促进罪犯回归社会,也节约了国家司法资源,更是体现出了其在刑罚执行方式改革中成为一种内在所需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使其非常有利于对罪犯进行日后的教育改造,让其更好地回归社会。

(一)符合刑罚目的及初衷和恢复性刑事司法政策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恢复性司法兴起,其深层内涵就是以治本又治标的理念在罪犯和被害方中间,积极建立起一种对话关系,并在刑事责任上让犯罪人主动承担,以寻求得到被害方的谅解,从而化解双方的冲突,最后达到化解矛盾的目的,同时积极让社区等有关方面参与到纠纷处理中,以修复被破坏了的社会关系,性质上则是属于一种替代性的司法刑事政策和活动。

(二)有利于对刑罚资源进行再次合理分配和利用

社区矫正在我国的实施,加速了我国刑罚执行从监禁刑进化到非监禁刑的跃进。据统计,2002年,就全国监狱执法这一项的支出就达到144亿元,每名罪犯的年平均费用就有9300多元,社区矫正作为一种非监禁的刑罚执行活动,是对监禁刑罚的一次大变革。由于犯罪发端于社会,加上监禁刑本身存在的缺陷,社区矫正既能缓解社会矛盾,又能促使刑罚司法资源得到进一步地合理配置和利用,同时还缓解了司法部门和机构的司法实践活动的紧张状况,又完善了因刑种制度设计存在的不合理出现的结构问题,同时更好地提升了非监禁刑的运作机制,优化司法实践中的刑罚执行结构,进而促使刑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分配。

(三)是对刑罚执行方式和手段的扩充

社区矫正自身即作为一种刑罚执行方式,虽然也带有刑事惩罚的属性,但毕竟与监禁自由刑相区分,因而从刑罚执行方式以及手段上,其又给予了司法活动一个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和范围。

(四)有利于体现大国的国际法义务

根据《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第61条的规定:“囚犯的待遇不应侧重于把他们排斥于社会之外,而应注重他们继续成为组成社会的成员。”而在《北京规则》中,条文1.3也规定:“应当充分注意采取积极措施,这些措施涉及充分调动所有可能的资源,包括家庭,志愿人员和其他社会团体,学校和社区组织,以促进青年幸福,降低了干预的必要性,并在他们触犯法律时对他们加以有效、公平及合乎人道的处理。”除此之外,已颁布的《东京规则》第112条中还规定了:“拟促进社区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刑事司法治理工作,特别是在罪犯处理方面,并促进在罪犯当中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推行社区矫正其实就是对这些规定的一次呼应,这些举措恰又体现了我国正在积极融入国际化中,并积极履行自己的大国义务和责任。

二、域外国家在社区矫正方面的成功经验

(一)域外国家的实践

美国在社区矫正制度的探索和实践历史有160多年,其国内的社区矫正理论已很成熟,体制也很健全,诸如审前转处、缓刑、居住方案、重归社会措施以及假释等等都取得了不少成就。而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以后,中间性惩罚的理论也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如社区服役、赔偿、家庭拘禁和间歇监禁等就在这个r候确立的,这些也正被公认是社区矫正制度发展的一个新界点。在德国,公益劳动则是社区矫正的另一个代称,而社区服务也是作为罚金刑的替代制裁措施,以及在其他不同的刑罚措施情形下可以作为附带来规定。而在东亚的日本,其刑罚矫正制度的发展却以罪犯社区处遇的广泛开展作为为其开始的标志。其中,日本的罪犯矫正处理设施又可以分为设施内处遇、社会内处遇两个大分支,而社会内处遇才是其社区矫正措施,其中包括了缓刑、假释和罪犯释后安置三个情形。两者相互配合,也为其本土的矫正犯改造提供了一个制度上的保障。此外,法国、加拿大、意大利在社区矫正实行和改革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对其国内的刑罚执行发挥过重要作用。

(二)域外国家的经验总结与借鉴

国外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社区矫正的理论和实践中所取得的不同成就,对于我国社区矫正的制度建设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也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1.有高素质的矫正队伍。在日本,其民间志愿者要经过严格选拔,并且还需要有健康的身体条件,以及对社区矫正事业怀有热枕,还必须是社会上已取得一定威望的公众人士;而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欧美发达国家,社区矫正的工作者还要求有比较高的文化水平,比如学历程度等。

2.矫正措施既种类繁多又形式多样。为了实现矫正目标和应对矫正对象的个体差异,欧美发达国家积极探索并开拓矫正措施的种类和形式,并由国家法律进行确认,形成国家意志推行,而且现已形成系统又完整的一套法律制度,为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至高无上的法律保障。

3.政府财政为其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欧美发达国家为顺利又有效地施行社区矫正,设立了专门的财政资金以解决实践中对物质和经济的需求。

三、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基础薄弱,社区建设滞后

社区是以“一定的地理区位为基础的,具有共同意识、共同利益和归属感的人类生活群体。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一定的人口、地域、社区设施、社区组织与规范以及一定特征的社区文化”。就中国目前的状况而言,社区建设、社区功能存在严重缺失,特别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正在发生变化,城市人口流动大,人身依附性小,社区矫正工作困难重重。另外,人民群众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自觉地将罪犯与“蹲监狱”“坐大牢”等联系在一起,导致很多群众对社区矫正的认知程度不高,参与意识不强甚至有抵制情绪。

(二)社区矫正工作主体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目前,矫正队伍缺乏专业的执行人员,甚至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都很少,社区居民普遍缺乏参与意识,没有参与积极性和热情,即使作为承担社区矫正主要职能的司法所,也存在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性不强、工作任务繁重等问题,难以满足社区矫正工作的需要。

(三)矫正工作的资金来源没有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

各地社区矫正工作明显缺乏必要的资金,尤其是很多村(居)民委员会经费更是捉襟见肘,加之矫正措施种类单一甚至缺乏必要的公益劳动项目,使得社区矫正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社区矫正监管不到位

近年来,我国适用社区矫正的案件一直呈上升趋势,社区服刑人员越来越多,社区矫正监管工作面临重大挑战,实际工作中,检察机关往往忽视了社区矫正工作中不作为行为的监督,对社区矫正各个执法环节的监督效果也不明显。另外,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分类和处理办法大多根据犯罪类型和服刑长短制定,没有针对性,类型化色彩浓重,对社区服刑人员缺乏科学的风险评估,没有建立起结合其人身危险性、环境因素和其他可能性因素的详细评估体系。

四、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

社区矫正虽已写入刑事诉讼法,但无论在制度上还是实践中仍然遇到了许多的问题和困难,必须尽快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

(一)加强社区功能建设,加大社区矫正的宣传力度

社区作为矫正工作的载体,其建设好坏直接与矫正效果密切相关,必须完善社区及其功能建设。另外,法律上的价值判断则往往取决于立法者所代表的主流意识形态,我国立法者既已以刑事基本法的形式确定了社区矫正这种恢复性司法,那么主流媒体更应主动宣传,以使民众尽早深入了解社区矫正的目的性,进而才能有效支持和参与。

(二)建立高质量的社区矫正队伍

优化社区矫正队伍结构,必须突出其专业性,可以从机关体制内遴选管理干部以及在社会上公开招聘专业人才。管理干部可以来自司法行政机关、法院和检察院,这些人具备基本业务知识、工作经验丰富、组织性强,可以胜任社区矫正的领导与管理工作。选拔法学、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专业人员参与社区矫正小组并组织经常性培训,以提高社区矫正效果。

(三)创新矫正内容和方式

只有科学的矫正措施才能实现社区矫正的目标,因此,必须推动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社区矫正教育不仅要集体教育,更需个别教育;不仅要分类教育,还要分阶段教育;不仅要劳动教育,更要思想教育和心里疏导。要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风险评估,提倡社区矫正个案研究,提高矫正措施的针对性。

(四)加强监管,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

人民检察院作为社区矫正的监督机关,应当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对社区矫正的交付执行、执行变更、执行终止以及矫正过程中的不规范执法情形及时提出纠正意见和整改建议,涉及违法犯罪的依法查办。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推动监管技术科技化,杜绝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现象的发生。通过建立社区服刑人员入矫基本情况评估、社区服刑人员危险评估以及社区矫正成效评估机制,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⒖嘉南祝

[1] 高铭暄.社区矫正写入刑法的重大意义[J].中国司法,2011(03)

{2} 李明.国外主要社区矫正模式考察及其借鉴[J].中国司法.2008(01)

[2] 吴宗宪.社区矫正比较研究(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第3篇: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教学管理;信息化;教务系统 

教育部于2016年的《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提到“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要点之一,为响应号召,各地各院校都正在全面建设数字化校园。教学管理信息化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组—整合”教学管理信息化成为各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在原先中专的基础上建院不到两年,作为一所新建立的高职院校,在浙江这个教育大省的环境下,无疑需要加快建设步伐,优化教学管理流程,建设相对完善的教学管理信息化,探索最优的互联网管理平台。 

一、教学管理部门在探索建设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发现了现阶段存在的不少问题 

(一)全局化校园数字化建设,滞后了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为响应校园数字化建设,学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多次召集各部门对数字化建设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了相对功能强大的校园数字化平台。作为教学管理部门,所涉及到的信息化平台需重新进入顶层架构平台,最后实现完整的融通。而校园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工程,需缓步进行,这无疑拖慢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就学院相对发展滞后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而言,这个阶段正是需要加快进程的时期。 

(二)信息化意识模糊 

信息化建设的初期,各阶层管理人员对信息化建设都存在一定的疑惑,尤其是学院教师、学生规模较一般高职院校小,不少人员认为在不推行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前提下,存在数据库小、工作量少的偏差认识。教学管理不仅要适用于校内管理,还需要接轨教育厅、教育部的管理方式,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例如,早期的中专管理模式下,对课程及学生成绩的管理,只需要课程名称对应班级、学生、成绩即可。而我们在高职教学管理过程中,单“课程”就需要课程代码、课程性质、总课时、理论课时、周课时、课程类别、开课部门、归属教研室、教材、任课教师、开课班级、开课学期、上课地点、考试方式等信息,如果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不完整维护好这些信息,势必影响后期的各项教学检查、数据共享等管理流程。因此,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各高职院校势在必行的发展趋势。 

(三)二级管理初步尝试运行,信息化推广存在权责管理问题 

之前的教学管理信息化模式处于教务处单独运行,教学部采用教务处的信息,整合源头采集的信息,进行日常教学管理模式。从信息化管理的角度来说,还未实现源头采集、二级权限管理、信息共享、双层监控的管理模式。例如:开课信息和任务落实这两项工作存在脱节,导致教材信息也存在不能实时更新的问题。如何更好的实现信息化管理,首先需要各部门之间对信息进行一个详细的分工,落实到每一步管理权责,可以实现层级维护、检查、审核、监控。信息化维护的初期,建议先从权限的角度落实工作,再考虑责任问题。 

(四)各处室信息化管理人员过少 

信息化的建设是为了提高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冗余,从而最终实现用最少的人员完成最理想的教学管理工作。然而在没有人手的前提下,要建设教学管理信息化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学院而言,各系、部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相当的大,在完成本处室的常规工作后,很难有时间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而相对于其他行政工作而言,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很难分化到各教研室(在教研室没有单独的行政管理人员的前提下),教务处也同样存在教学管理人员紧缺的问题。如此形成一个内扣式的循环,致使学院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停滞不前,如此循环的结果就是教学管理工作冗余量大,管理容易出现漏洞,数据库的存储不系统,资源达不到共享等问题。例如学生名单的管理:学籍管理人员在学籍网上实时更新,同步调整教务系统的学籍异动,按常规信息化的功能,可以实现所有部门对学生信息的实时共享。但由于教务系统的普及不够全面,导致学工线、财务、教材管理、系部乃至宿舍管理都不能实现实时的掌握第一手信息。为了避免出现差错,在办理平台信息更新的同时,需要将纸质的证明材料复印给各部门,各部门再通过收到的纸质文件,对自己的信息进行更新。这个过程不仅加大了各部门的工作量,也更容易出现差错。而如何铺开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实时共享,这就需要在建设数字化校园的过程中,完整的架构,这个过程仍然需要一定的信息化管理人员进行初期的信息维护。 

(五)教学管理信息化很难满足个性化管理 

学分制实施办法的正式推出,这对教学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学院目前的教务系统是采用2008版的正方教学管理平台,其功能已经很难满足学院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学分制实施办法参考了学院的实际情况,基本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方针,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管理平台也必须具备个性化管理的功能。目前这一问题正在进行探索,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过程需要所有的管理人员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摸索,提出需求,再进行平台建设的协商,最后尽可能的达到教学管理信息化满足学院的个性化管理要求。 

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教学管理过程中重要的工作之一,从目前的现状分析,教学管理信息化呈现以下趋势发展 

(一)接轨数字化校园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顶层架构就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参考省内成熟的高等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基本可以实现“一号全通”。教师通过教师号登陆数字化校园平台,从校园网可以进入各管理平台,根据教师的职位不同,权限也各不相同。在教学管理平台上可以维护个人信息、课程信息、教材使用信息、科研信息等,以及查看权限范围内的所有信息。学生可以通过学生账号进入教学管理平台,查看自己的学业情况,自助打印学业成绩、个人课表等,接收教学管理部门的各项通知。教学管理人员分权限维护教学管理信息,查看权限下的所有教学管理文件、信息、通知,监控、审核教师自行维护提交的信息。院级领导可通过工号登陆平台,进行审核、查看、监管等操作。 

(二)网络铺开化 

随着教师上班时间机动化,教学管理信息化实现全面网络化是势在必行的。目前,学院因信息化管理还存在一定的网络安全问题,暂未对校外开放教学管理平台,这一问题是目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实现教学管理平台网络铺开化,既可以满足教师、学生的需求,也可以满足教学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实时监管。同时,在教学检查过程中也可以起到简化的作用。网络铺开化的前提要求是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三)扁平合作化 

“共赢”是建设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最终目的,借助系统平台,不仅可以简化直线管理的过程,“扁平”管理实现的资源共享将应用得更为广泛。而在信息数据采集的源头,相互的合作必不可少,在落实的任务网内,涉及的扁平信息也将充分发挥整个校园信息网的功能,从而简化整个数字化管理的过程。 

三、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策的思考 

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从90年代初期到现今,已经逐步发展完善。管理变化——提出需求——改进平台,从技术方面,这个过程是可以实现的。目前阻碍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在人力、财力上。从学院的实际情况分析,资金投入必不可少,由于缺少自行开发管理平台的能力,系统的维护就必不可少。教学管理人员在工作量饱和的情况下,只有克服难关,建设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工作冗余,从而简化工作流程,提高教学管理环节的效率。教师、学生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担任了重要的角色,管理部门应及时做好培训、宣传工作,从而提升整体的信息化素质。 

第4篇: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社区教育;问题;对策

开展农村社区教育,是新世纪新阶段创建学习型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所在。

一、在我们农村开展的社区教育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1.对社区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还没有完全被广大干部群众所认识,这主要来自于两个层面:一是领导层面。二是农村社区成员层面。

2.社区教育管理机制未健全

各镇目前还缺少一个全面统筹与协调的社区教育领导机构,各部门的协调运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条块分割管理的现状较为严重。

3.社区教育资源不能共享

长期以来,多数普通学校实行封闭式办学,学校设施很少向社会开放,导致一方面学校设施时常闲置,另一方面许多社区教育缺乏场地和设施,社区居民求学无门,许多教育资源不能共享,加大了社区教育的管理成本。

4.社区教育的队伍建设还不够完善

尤其是志愿者队伍不够稳定,社区教育人才师资库也有待进一步充实。

5.社区教育的经费保障体系未形成

社区教育缺乏资金的投入,除了政府报告提及外,还没有按照有关文件的规定正式执行社区教育的有效投入,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二、针对存在的问题,应从五个方面解决

1.提高认识,奠定社区教育发展基础

(1)加强领导,科学规划

建议成立一个由市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具体负责参与的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整合全市社区教育资源,为全市开展规范的社区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强宣传,全方位提高社会各界对社区教育资源的认识

各级社区教育机构应加强与两台一报、市政府信息中心与各信息网等媒体的联系合作,运用多种形式,拓展多种渠道,加大社区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社区教育的认知度。此外还有课程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等。只有重视物质与非物质、显形与隐形、自然与人文等各类教育资源,社区教育才能源头活水不断,社区教育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2.完善政府统筹、多方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社区教育是一种全员、全程、开放的大教育,任何单方的力量都不能完成,需要全社区的各方都联合起来。因此,在社区发展过程中还要继续完善这种由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管理体制,建立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以便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统筹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学校向社区开放,促进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相联结,促成教育社会一体化的实现。

3.开放和共享社区各类教育资源,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区教育资源包括社区内一切有利于社区成员学习的人力、物力、财力、环境等资源,它不仅包括有形的、现有的教育资源,还包括许多无形的、潜在的教育资源。因此,更应努力建设好网络教育平台,丰富网络教育、教学内容,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保证网络安全、可靠、高效地运行。应在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创办各种形式的社区学校,如市民学校、法制学校、科技学校、人口学校、家庭学校、老年学校等,使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社区教育质量

农村社区教育能否正常有效地开展,人员队伍的配置是相当重要的问题。这部分人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管理人员,一类是教师。首先,地方政府应公开招聘或选派有组织管理能力,热爱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员负责社区教育的管理工作,以保证社区教育的日常工作的高效开展;社区教育的教师是直接关系社区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要选一批素质高的专兼职的教师来担任社区教师。其次,要加强对社区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的培训和提高。第三,要注重社区教育的科研,充实科研力量,提高理论研究水平。由此,要充实社区教育研究队伍,提高科研水平,加强社区教育理论研究也成为社区教育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

5.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落实经费保障机制

首先是加大政府投入。其次是加强市场运作。三是寻求社会赞助。积极争取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支持,拓宽经费来源,为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群众喜闻乐见的社区居民活动提供经费支持。

总之,社区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业发展的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只要我们不断地深化农村社区教育研究,运用越来越完善的社区教育模式加快推进农村社区教育建设,就一定能为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服务和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艳丽.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发展与成人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06(5).

[2]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处.社区教育学习社会理论与实践.2003(11).

[3]社区教育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唐华生,叶怀凡.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思考[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2).

第5篇: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调查基本情况及发现的问题

我们调查组一行七人于2007年8月份,历时月余,对贵州省不同发展程度的六个县域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六个县依次是:L县、X县、W县、R县、N县及G县。样本县的选择是根据其贫困程度及离省城贵阳的远近来确定的。除X县离贵阳不到一小时的车程外,其余五县均在交通不太方便的边远地区。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看到,越是经济贫困、交通不便的地方,外出务工的人越多,田地荒芜,村寨里人烟稀少,除了老人,就是孩子。在一个寨子里穿行时,向导告诉我们寨子里原本住了一百多户人家,现在完整的家庭,即父母与孩子都在的,已不足四户,其余的就是全家外出或留下孩子与老人为伴,甚至只有孩子没有监护人(即除外出的父母外,没有其他亲人)。

我们的调查得到了各县计生部门的大力支持,并通过他们所掌握的外出流动人口数据来推测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计生干部经常深入农村,走家串村,对留守儿童情况了如指掌。同时我们也去县教委了解留守儿童教育的情况。教育局的负责人告诉我们留守儿童已成为严重的教育及社会问题,却无法提供具体数据和应对措施。根据我们走访的情况来看,有的山村留守儿童达100%。[1]尽管难以推测出到底有多少留守儿童,但据W县教育局的主管领导估计,该县留守儿童数量至少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50%以上。W县在贵州省的经济状况中还不是最差的,那些极端贫困的县乡镇,留守儿童的数量可能会更大。正如诸多研究文献所指出的,留守儿童存在着大量的不良行为习惯、不良学习习惯,在心理素质、人身安全等方面也存在问题,我们的调研也证实了这些问题,不管是县级教育主管部门还是一线基层教师,甚至是社区居民,都对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的教育问题束手无策。[2]本文着眼于社区内部组织,分析及挖掘组织内的教育资源,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出建议。

二、社区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的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是生活在家庭、学校与社区三者相互交错的时空之中的,强调家庭作用、学校作用、社区作用或三者相互作用,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这一难题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爱泼斯坦等人基于生态学的解释框架与科尔曼的“社会资本”概念,提出了“重叠影响”理论,旨在从社会组织的重叠影响角度解决以儿童健康成长为中心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路径问题。该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双亲就业的家庭增多,年轻的单亲就业家庭增多,更多的孩子陷于贫困之中,有更多的移民、无家可归、领养家庭的子女,学生就学期间的流动性日益加大。[3]这和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状况有相似之处,大量的家长独自外出打工或双双外出打工,有(外)祖父母的家庭,孩子跟着(外)祖父母;没有(外)祖父母的家庭,孩子跟随叔伯姑等亲戚;或是大孩子带着小孩子独立生活;有的则寄养在别人家里,或寄宿在学校。由于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基本上从事的是技术含量低、报酬也低的工作,因此也难以保障留守儿童较好的生活条件,儿童的贫困状况没有多大改观。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监管,难以获得有质量保障的良好教育,随时处于流动性中,给当地社会治安及学校稳定带来了冲击,以致成为当前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重叠影响理论的核心价值在于充分考虑到社会组织的生态特征,并将社会资本概念纳于其中,而这一切的中心关怀则是儿童的健康成长。重叠影响理论强调共担责任,有助于理解和阐释社会联系及获取、投入社会资本等过程发生的情形和方式及家校社区的合作过程。这一理论认为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三个组织,并没有明显的先后顺序之分,它们的影响几乎是同时存在的,即重叠的。因此,在面对儿童教育失败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指责家庭、学校或社区在儿童成长中的失责行为,或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关联性。

“家庭”、“学校”是意义确定的术语,但对于农村地区来说,“社区”就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为了论述的方便,有必要对“社区”在农村的意义作简单说明。“社区”指由具有共同的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社会团体或共同体。通过对这个概念的历史溯源指出志愿精神和慈善文化是社区得以存在的核心基础,它以相互帮助、公民参与、民主原则、崇尚个人自立和有限政府责任为特征。[4]所以严格地说,我国没有社区,农村尤其如此。如果笼统地以“乡村”来指代农村社区,会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根据我国农村的家族特征(基本上由家族组成自然村),自然村更接近社区的内涵,与社区成员的个体生命成长息息相关。但是在行政区划的迭经变革中,很少有“自然村”成为一个村级组织的,常常是多个自然村联成一个行政村,再由多个行政村组成一个乡镇。在农村学校的设置中,小学基本上以行政村为设置标准,即一个行政村设一所小学,或称教学点,几个行政村组成一个片区,再设片区小学,然后在乡镇设中心小学。随着适龄入学人口的减少,在一些地方,由于考虑到成本问题,有的乡镇把小学生全集中到乡镇小学。而初中根据人口分布及距离,一个乡镇设一至两所初中,高中则跨乡镇设校,或依县城设校。因此,从学校设置角度来审视社区,显然有一个可操作性问题。越是学龄趋大的儿童,其学校所在的地方与原初意义上的社区相距越远。

鉴于研究对象的特定性和乡镇组织的特定作用,研究者将社区界定在乡镇组织层面。因为就农村社区而言,社区事务常常是由乡镇政府以行政手段向村级下达,村级缺乏基本的由下而上的处理公共事务的自觉。自从农业税废除之后,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已向社区服务转变,尤其是围绕计划生育组织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进行新农村建设。在我国特定的国情下,计划生育工作的组织机构、工作程序、技术手段及拥有的资源,可以说是农村任何其他部门不能相比的。由此可见,以乡镇组织作为社区单元,是因其拥有其他留守儿童研究不曾关注到的资源,这部分资源在社区资源分布图中占有异常重的分量,且是优质资源。尤其是计生工作人员所掌握的社区儿童信息比学校还要全面,他们甚至还掌握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向。由于分工明晰,计生工作人员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对儿童健康成长及其进入学校之后的责任,他们只是尽自己计生工作的本职。从调查来看,教育系统与计生系统基本上是两个互不联系的系统,尚未结成合作关系。

农村家庭的一个共同点在于家长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即使家长不外出,其教育能力不足也是现实存在的。家庭教育缺失是农村短时期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尽管它对儿童成长很重要,但它的作用难以发挥。农村家长拥有的少量社会资本,又因其流动性不能使社会资本的代际传递增值,反而因其流动而失去了代际传递价值。家长的流动使得家庭、学校和社区的互动降到最低点,因互动而积累的社会资本得不到实现,儿童无从受益。因此,指望家庭在儿童的社会资本积累方面做出贡献,是一种不太实际的想法,因为我们根本无法阻止人们希望通过打工改善生存质量的合理需求。再看学校,学校基本上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几乎不与社区发生联系,资讯的发达反而加剧了学校的封闭,教师与社区联系的传统方式――家访,正日益变得稀少。尽管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已得到了保障,但并不能保障儿童能接受有质量的教育,学校教育正日益使儿童失去兴趣,尤其是对缺乏监管的留守儿童影响更大。

观照计生工作者,他们与社区的联系是紧密的,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也参与了教育工作,但只限于资助贫困的遵守计生政策的家庭的孩子入学,以鼓励社区成员不违反生育政策。他们穿行在家庭、社会及学校中,是打破组织藩蓠的行动者。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基本是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的,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新农村建设目前偏重经济,在教育方面仅满足于把儿童送进学校,而送进学校之后的后续责任还有待确认,尤其是对留守儿童的关怀没有放到新农村建设的显著位置上。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就在于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割与断裂,它们没有建立一定的联系,使留守儿童处于社会组织的互不交叉的真空中。

三、结论

重叠影响理论强调共同责任和社会资本的增值,这暗示我们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时,必须把留守儿童放在关怀的中心,充分挖掘新的社会资源,尤其要利用好社区中强大的计划生育资源,扩大社会资本积累的基础,使社会资本在社会组织的互动中实现增值,以弥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组织之间的断裂与封闭、没有有效整合资源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的瓶颈。以留守儿童关怀为核心,充分挖掘社区中的有生力量,打破组织隔离,在社区范围内确定并整合资源与服务,支持和强化学校、学生和家庭之间的联结。社区的有生力量包括新农村建设力量及计划生育力量,他们从国家获得了充足的资源,这些资源可以用来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的保障机制和支持系统。

(本文为2006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0611)

注释:

[1]G县花江镇是闻名国内的狗肉之乡,人们的季节性外出明显。每年9月份至第二年3月份,全镇举巷皆空,人们到全国各地开狗肉馆,高温季节则纷纷回乡。由于这项工作的季节性强,除了少数长年或部分已定居在外的人,他们基本上全家外出。而季节性外出的几乎不可能带走孩子,因此,100%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一点也不夸张。

[2]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基本上解决了农村儿童“进不了校门”的难题,但“进了校门之后”的问题仍很严峻。

[3]乔伊期•L•爱泼斯坦,迈韦斯•C•桑德斯.联系家庭、学校和社区――社会研究新取向.教育社会学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71-393.

第6篇: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1.主动式老年人健康教育服务模式创新。

为了实现主动式老年人健康教育服务,我们整合高等院校体育部和计算机专业教师、专科医院医生、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和心理咨询师等人力资源,利用软件系统(包括基于体域网的社区居家养老健康云系统、老年人健康素养问卷调查系统、老年人健康教育问答咨询服务平台)和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拥有体域网传感器设备可以实时采集老年人体征数据并上传到社区居家养老健康云系统。医生可以通过健康管理系统查看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发展态势)的平台作用,根据体域网传感器测量到的老年人实时体征数据和健康素养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识别出老年人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和存在较高健康风险的老年人个体,再由医生、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体育教育讲师主动对老人及其关爱员(老人关爱员包括老人监护人、家属、保姆等)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即建立面向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的主动式健康教育服务模式。

(1)在社区服务中心的统筹安排下,开发并应用基于移动计算技术的老年人健康素养调查问卷系统,不定期对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问卷结果,实时把握老年人健康知识、健康技能以及心理健康的发展态势;开发老年人健康教育问答咨询服务平台,把老年健康教育延伸到老人日常生活,还可以利用老年人健康教育问答咨询服务平台的健康信息推送功能,把个性化的健康信息推送给老人,形成健康咨询和健康信息推送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服务模式。

(2)在健康咨询师、体育教育工作者、综合医院医生的配合下,软件开发人员对老年人调查问卷结果、老年人实时体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识别出辖区内老年人全体中普遍存在的身体素质、心理素养、健康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问题,为老年人健康教育的教育对象选择、健康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的科学设计提供支持。

(3)根据健康素养数据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的结果,针对性设计健康教育讲座、健康教育系列活动的主题和内容,对辖区内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进行健康教育干预、体育干预和保健诊疗活动干预;针对具有较高健康风险的老年人个体,通过社区居家养老健康云系统把老人健康风险推送给老人及老人关爱员;利用健康教育问答咨询平台的健康信息推送功能把个性化、针对性的健康信息推送给老人。还可以通过软件技能培训,让老年人熟悉社区居家养老健康管理系统的功能,掌握体域网传感器的使用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助老系统的效能,形成老年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服务之间的良性互动,逐步形成老年人健康素养提升的合力。

(4)社区工作人员还可以根据季节变更、疾病疫情暴发等情况,主动组织并施行老年人健康教育活动。还应关注老人关爱员(包括老人家属、监护人、与老人结对的自愿者、社区工作人员)的健康教育,通过开发食材搭配禁忌随手查、药物搭配禁忌随手查、肛肠健康卫士等手机应用为老人关爱员提供易于获取的健康知识,通过潜移默化的健康宣教使之能够给予老人更高质量的健康关爱。

2.老年人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

老年人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医疗保健知识与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健康管理系统软件技能培训四个方面,分别由综合医院医生、心理健康咨询师、软件开发人员进行。老年人健康教育的对象是老年人本人、老人关爱员、社区工作人员、自愿者等。老年人健康教育方式包括专题讲座、社区义诊、电话咨询、网上咨询服务、上门宣教和健康教育手机应用等方式。

3.老年人健康教育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每次健康教育活动之后,都进行健康教育效果问卷调查,再依据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估量表评价宣教的效果,识别出老年人在健康知识或技能方面的不足,适时安排后续的健康教育活动,以期达到老年人健康教育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

二、结语

第7篇: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健康;社区教育;实践困境;运行机制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广大青少年带来丰富的科技成果。他们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越来越乐于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和虚拟的网络世界,而不愿参与到社会活动和服务中去,这就直接影响到社区教育的顺利推进。但是社区教育是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纽带,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特殊意义。如何帮助青少年正确对待虚拟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参与社区活动和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已经成为当前社区教育的重要职责。而且在市场经济时代,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留守儿童也随之增加,直接加重社区教育的负担。在研究的过程中,选取青少年社区教育的研究视角,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希望能够引起全社会对社区教育特殊作用的重视,努力为提高青少年社区教育实效性寻找科学路径。

一、关于学术界对青少年社区教育研究现状

通过梳理文献可以发现,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例,2017年7月16日以“青少年”“社区教育”为词频进行精确检索,一共有52篇相关文献。其中,硕士论文10篇,会议3次,期刊论文35篇,报纸文献4篇。但是文献的时间跨度大(1994年1月—2017年7月),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少,研究成果少,核心期刊刊载数量更少,这也说明加强开展相关领域研究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一)青少年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无论是城市社区还是农村村落,都在加快探索符合本地区发展特点的社区教育模式。但是由于对社区教育问题的认识不足、资金缺乏、专业人员少等问题,使得社区教育表现出一系列问题,对顺利开展社区教育极为不利。蔡玉敏提出,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社区教育问题逐步暴露。“农村社区教育体系尚不健全,无法满足青少年的发展需要。”[1]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得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缺失,导致身心健康问题频现。特别是贵州毕节四兄妹自杀身亡,给整个社会都敲响警钟。同时,媒体也经常报道青少年自杀事件,也要求全社会对青少年健康发展问题给予高度关注。黄亦皎也认为,留守青少年“隔代教育问题”[2]突出,沟通交流问题封闭。而且他们缺少父母关怀照顾,缺乏人身安全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樊兰福认为,农村村落教育“观念落后、硬件设施不足、人才短缺”[3],严重影响社区教育的效果。目前,我国从事社区教育的专业社会组织还比较缺乏,没有完善的社区教育体系,不利于引导青少年自觉参加社会实践和自觉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当今学术界的关注点是农村青少年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所面临的挑战。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城市青少年社区教育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以城市社区为研究对象,经过实地调研发现:绵阳城市社区教育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而且覆盖范围有限、设备和教育理念落后、专业人才不足。“互联网+”背景下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对社区教育也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二)加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必要性。目前,广大青少年群体除了上学时间,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和社区里度过。父母一般都需要工作,平时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度过愉快的青少年时光,是当前社区教育的重要使命。随着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推进,社区教育已成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和有效延伸,成为学校教育的校外实践基地。曲晶等认为,社区教育具有“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同化功能、沟通功能”[4],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作用。陈堂忠认为,社区教育具有社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5],对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王子富认为,社区教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对道德塑造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熏陶功能、调节功能、保障功能等,对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王维认为,加快社区教育建设,能够有效构建学校家园、爱心家园、和谐家园、梦想家园,并形成教育合力,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教育综合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6]。根据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快构建完善的社区教育体系,不但能够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他们自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和预防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构建起完善的保障体系。特别是在自媒体时代,青少年更多愿意沉浸在网络空间度过自己的课余时间,而不愿意走出去与别人沟通交流,参加社会实践。这就要求加快完善社区教育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模式,有效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自觉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去。社区教育能够有效引导青少年自觉参加社会实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对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频现,城市青少年问题也层出不穷。加快构建完善的社区教育体系,给予广大青少年群体充分地照顾和关爱,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因此,根据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加快构建完善的社区教育体系就显得非常必要。(三)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区域性经验总结。在大力推进青少年社区教育的进程中,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区位优势不断探索社区教育的新模式,对推广青少年社区教育经验具有重要启示。冯博雅等全面介绍了广州仁爱社区服务中心的“小天使行动”[7]项目经验,对推广青少年社区教育方式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张雪飞以社区实践辅导站为媒介,引进少先队、共青团的工作经验,积极开展社区少工委工作,切实保障青少年社区教育的顺利开展。张荣介绍了城市闲散社区的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构建的经验:“政府倡导、高校与社区互动互惠、社区资源整合等”[8],共同提高社区教育的实效性。张廷华等分析了杭州某社区的社区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成效,并介绍他们的社区教育经验。丁艳根据农村地区的现状和留守儿童的特点,提出多元智能开发的发展策略,要求根据农村特点,“开发多元智能课程、充分利用公共资源、挖掘社区人力资源”[9],多措并举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目前,我国还比较缺乏成熟的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都是各地区自己的探索结果,比较缺乏可复制、可移植的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并且各个地区缺乏相互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任务非常重。但是社区教育观念不强、建设落后、资源不足、人手缺乏,严重限制农村地区青少年社区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在绵阳市游仙区调研的过程中,同样发现社区教育没有成熟的经验,缺乏专业的人才。这就需要加强对社区教育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关注青少年群体的成长成才,及时总结出成功的教育经验,并在全国各地区加以推广,切实提高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实效性。(四)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实践路径。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借助有利政策,并结合社区自身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优势作用,加快构建完善的青少年社区教育体系,是提高社区教育实效性的科学举措。左敏认为,根据生态理论的要求,以社区为本、专业的社会服务机构为载体,构建“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四维一体的教育体系”[10],是加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重要方法。王红益认为,“有计划的利用社区现有教育资源、因地制宜、总结经验、完善评价机制”[11],整合开发校外教育资源,是青少年社区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程曦等认为,地区发展模式下的社区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社会参与的重要手段,也是社区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之一。“要以社区为平台,实现青少年人际社会化;完善社区微平台,促进青少年社区参与;提高社区角色认知,提高青少年人际能力”[12],切实调动青少年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目前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东部发达地区的青少年社区教育体系相对比较完善、教育理念比较先进,社区教育的实践路径比较成熟,西部地区建设比较落后。而且,城市地区的青少年社区教育优于农村地区。但是农村留守儿童逐步增多,农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呈增长趋势,直接导致农村青少年社区教育的任务加重。这就要求加快探索西部地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实践路径,特别是加快创新西部农村地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方法,为西部地区青少年构建完善的社区教育保障体系,为他们成长成才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困境———基于对绵阳市游仙区

Y社区的调查绵阳市游仙区大概有54万人,各种类型的社区有几十个。在研究的过程中,深入分析游仙区各个社区类型特点的基础上,选取游仙区Y社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经验总结、文献阅读等方法,寻找出Y社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特性问题和当前社区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并且运用矛盾分析法辩证地看待社区教育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深入系统地分析我国青少年社区教育的现实困境,为学术界科学审视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提供方法借鉴。(一)青少年社区教育的主体不协调。社区教育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仅靠社区的一己之力不可能完成这项重要任务。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寻求社会优势资源介入,增强中小学等基础教育力量的帮扶工作,引导社区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推动社区教育,“有效发挥社会主体积极性和增进各主体之间推进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的协调性”[13],已经成为提高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科学举措。但是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绵阳市游仙区Y社区的青少年社区教育的重任主要由社区来承担,其他社会力量的贡献微乎其微,不能满足社区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地方政府主要关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育,社区教育部门力量薄弱,社会力量不愿意参与到无利可图的社区教育,社区家长的社区教育观念落后,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任务繁重等,直接导致青少年社区教育主体不协调问题非常突出,已经成为社区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困境。(二)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基础设施落后。青少年社区教育是学校基础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参与社会事务积极性的重要举措。同时,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提高青少年社区教育质量的前提和保障。但是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社区教育的基础设施根本满足不了广大青少年的多样化需求。社区教育场所主要是陈列一些四大名著、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等传统书籍,且更新速度慢。然而,学生大部分喜欢科技、天文、地理、体育等走在时代前沿的课外读物。在信息化时代,学生更愿意借助自媒体等互联网载体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社区也满足不了青少年对互联网的需求。社区教育的室外活动场所小、设施不健全,不能满足青少年对学习、娱乐和文体等多样化的需求,而且也不具备专门针对于残障等特殊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和活动场所。因此,严重影响到青少年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青少年社区教育服务能力较低。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需要有充分的人才参与到社区教育中。目前,社区居民中青少年的父母都忙于工作,连孩子的家庭教育时间都不充分,更别说让父母参与到社区教育中。调查显示,父母把教育的重任寄托在托教和补习班,而自己忙于工作的家庭占据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的爷爷奶奶年龄都比较大,对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已经力不从心。社区工作人员的学历大都以大专为主,年龄相对比较大,容易与青少年产生隔阂。受社区工作人员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的限制,以及他们对青少年思想特点、知识体系的掌握不够,设计出来的课程体系往往不能满足青少年对知识和实践的诉求,难以吸引广大青少年参与进来。基层政府主要关注的是校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以及假期的安全教育,而没有足够的精力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来。虽然每年也有一些高校的志愿者参与了青少年的社区教育,但是缺少持续性,也缺少知识丰富的一线教师参与其中,不能有效地提升社区教育的服务能力。(四)青少年社区教育的运作机制缺乏。游仙区Y社区对于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法律保障,主要依据国家和省市法律法规和教育法为依据,缺乏具体的法律保障。而且也缺乏相应的省市顶层设计和基层社区的条例要求,不利于协调推进社区教育事业。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企业等第三方力量主要追求经济利益,对于社会公益事业领域的青少年社区教育,因为“投资大、没有明显的经济利益”[14]和缺乏制度保障而不愿参与其中。而且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对于社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的劳动报酬等难以提供经济支持,这给社区自筹资金加强社区教育提出巨大挑战。同时,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平台建设落后,只注重社区实地场所的建设还不能满足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要求,还要进一步加快完善网络等载体。加快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整体规划,有效凸显社区教育的系统性、协调性、科学性特点,有效弥补社区教育的不足和缺陷。

三、加强青少年社区教育建设的现实意义

据统计,青少年每年大概有100多天因为假期而生活在社区里,“社区是青少年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在社区内开展针对青少年的活动,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15]。在调查的过程中,认为有必要加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仅占47.8%,认为没有必要的占24.3%,其他则认为加强与否都无所谓。但是社区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落实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根据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特点,加强青少年社区教育建设,能够有效弥补校园教育的不足和缺陷,大大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同时,有效弥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不足和缺陷,有效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一)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加强青少年教育,能够有效构建起“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三维互动教育机制”[16],搭建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桥梁,形成全方位、系统性的青少年教育机制,有助于广大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当今就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青少年家长越来越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也更加注重对青少年学校教育和课外补习的投资。然而,在社区教育弱化的情况下,加强社区教育建设,逐步形成三方“共同认可的教育理念、资源共享、平等合作等”[17]共识,共同提高青少年教育的质量,已经成为时展的现实要求。通过营造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有效激发社区教育的活力,不断提高社区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能够科学引导青少年自觉参与到社会实践与社会活动中去,在实践中感受和认知,全方位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二)有助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强调,“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但是青少年时期也是人生的最敏感的时期,“加上心理与生理发育的不同步,以及现实社会与心理预期的巨大落差”[18],往往引起犯罪事件的发生。在市场经济时代和自媒体时代,通过强化青少年的社区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建立和谐人际关系,通过引导青少年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将青少年预防犯罪的教育活动寓于社区教育和社会实践中,有效丰富社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吸引广大青少年参与其中,也能够有效减少青少年参与不良活动的机会,切实拓宽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领域和空间。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加强社会教育活动将会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三)有助于促进青少年教育的均衡发展。目前,在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甚至是大中专教育往往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对社会认知、社会经验和社会情感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且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脱离,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不能够有效地联系起来,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以运用的机会。加强青少年社区教育,“开展主题统一、内容连贯、形式新颖、效果凸显的教育活动”[19],在实践过程中加深青少年群体对科学理论知识的认知,有效改善和扩大学习知识的领域和层次。同时,社区教育通过宣传教育,能够大大提高青少年学习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把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把素质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把心理教育与健康成长相结合,有效促进青少年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提高青少年社区教育水平的实践路径

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为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经济支撑和制度保障,这就要求基层社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创新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实践路径。根据当前青少年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特点,与时俱进地创新教育实践路径,是提高青少年社区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举措。寻找具有针对性的科学策略,吸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其中,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不断提升服务青少年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满足广大青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已经成为创新青少年社区教育的着力点。(一)完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满足青少年多样化需求。青少年社区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取决于教育课程体系的合理性。针对青少年接受教育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轻视操作实践的特点,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发挥社区教育的优势作用,更好地开发学校设定的理论课程之外的课程,比如,摄影技巧、音乐舞蹈、手工制作、文明礼仪等课程,不断满足青少年群体多样化的需求。同时,青少年社区教育也要“把多样化需求与地域特色相结合”[20],切实加强本土特色课程的开发,有效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而且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也要科学规划近期和远期目标,在保持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符合青少年需求的新课程。特别是针对当前的互联网、交通安全、环境保护、遵纪守法、传统文化等与青少年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要加快完善,构建起比较系统的课程体系,使青少年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满足。(二)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夯实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基础。社区教育资源不仅包括图书馆、学校、博物馆等实体教育资源,也包括社区文化、社区意识等可以感受得到的文化资源。根据社区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来,最大限度地满足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需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发挥区域内教育资源的优势作用,不断完善社区教育网络,使社会教育资源中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为青少年社区教育夯实基础。比如,借助各类学校的资源优势,“构建起资源共享平台”[21],能够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特别是一些公益组织等非营利组织参与到青少年社区教育中来,“作为克服政府失灵,又与现代国家体制相适应、相协调,拥有灵活、创新、贴近基层和效率高等优势”[22],能够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提供个性化服务,有效推进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稳定的新时期学习型社区奠定基础。(三)加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师资队伍,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打造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青少年社区教育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关键。针对青少年社区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快完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加强对现有师资力量的专业培训。加强对现有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其组织青少年接受教育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和水平。其次,招募专兼职教师。通过划分职责、提高待遇等,“招募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教育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有效承担起未来社区教育的重任”[23]。最后,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根据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的需要,积极引导具有青少年教育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志愿者、教师志愿者,以及其他社会爱心人士等组成志愿者队伍。同时,也要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切实为青少年社区教育提供强大的师资保障,不断提升社区教育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四)打造协调运作的长效工作机制,提高青少年社区教育的科学性。根据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推进困难的现状,需要地方政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快制定出符合本地区发展需要的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意见,加强市、区、街道和社区协调运作的长效工作机制。政府部门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加快完善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和利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社区各类青少年活动阵地、教育基地的建设和使用”[24]。特别是要加强街道办事处的引领作用,协调公安、司法、教育、文卫、体育等各部门,以及社区内的优质教育资源等协调运作、整体联动,积极构建服务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新格局。同时,社区也要加强管理和服务方面的职能,加强与家庭、学校的联合,探索出高效的社区教育管理评价机制,加快推进青少年社区教育“沿着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的方向有序发展”[25],切实提高青少年社区教育的系统性、协调性、长期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蔡玉敏.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青少年的社区教育问题[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4):43-44.

[2]黄亦皎.对留守青少年开展社区教育的探索[J].科技展望,2016(27):322.

[3]樊兰福.农村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传承,2015(11):99-101.

[4]曲晶.论社区教育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作用[J].法制与社会,2010(20):188.

[5]陈堂忠.社区教育在当代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农村教育,2013(5):38-40.

[6]王维.发挥社区教育优势助力青少年素质提升[J].中国农村教育,2016(4):42-44.

[7]冯博雅,杨艳秋.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探索———以“小天使行动”为例[J].社会工作,2007(7):24-26.

[8]张荣.社会工作视角下城市闲散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的建构[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5):1-4.

[9]丁艳.论社区教育与留守青少年多元智能开发[J].科技展望,2016(26):302.

[10]左敏.青少年社区教育服务模式探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介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40-42.

[11]王红益.浅谈青少年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5(36):44-46.

[12]程曦.地区发展模式下青少年社区教育实施途径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7(1):110-111.

[13]侯怀银.社区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8.

[14]郝俊英.我国社区教育的现状、困境与出路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6(17):150-152.

[15]范绪锋,张贵勇.社区教育:该为孩子做点啥[N].中国教育报,2004-06-20.

[16]杨水龙,王燕.搭建绿色教育平台促进学校、家庭、社区和谐发展[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6):72-75.

[17]郭润明.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条件探析[J].教育科学论坛,2015(24):13-16.

[18]唐永俊.青少年社区教育之心理教育初探[J].现代交际,2016(12):150.

[19]李莉,韩爱珠.“南开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几点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7(5):63-67.

[20]徐明.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和探索[J].江苏科技信息,2015(12):47-48.

[21]秀.城镇化进程中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9):151-153.

[22]汤汉林.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角色、优势及路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14-16.

[23]杜明霞.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新城区社区教育路径探索[J].成人教育,2017(7):33-35.

[24]施培豪.强化社区青少年教育基地建设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17(6):49-51.

第8篇: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在社区服务中应用健康教育所取得的效果。方法:将健康教育的目的、意义、方法、内容、措施采取印制成小册子下发、定期出版教育园地、定期到学校、厂矿、老年大学举行讲座、到居民家里讲课、或设立咨询室接待来访等形式,始终将健康教育贯穿于社区预防、保健、康复及护理患者中。结果和结论:我们通过此方法,使社区服务对象及其家庭全面理解、掌握了日常生活中影响健康的因素、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妇儿保健及优生优育、合理用药知识及各种疾病的防护知识。

我院于2005年开始尝试将健康教育运用于社区服务工作中,经过3a的分析、总结及跟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1准备阶段

(1)深入社区建立家庭健康档案。通过建立家庭健康档案达到相互了解、融洽关系、增加感情的目的,为以后的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基础,保证计划及措施正确有效、快速的落实。(2)运用护理程序找出个人、家庭、及社区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针对问题制定具体的健康教育处方,并印刷成册,为下步工作提供有力保障。(3)与社区居委会取得联系,得到他们的认同和支持,并安排专门工作人员配合我们深入社区家庭,做好前期宣传动员工作,提供固定的宣传教育园地,为创建健康教育宣传栏作好准备。(4)与辖区内的学校、厂矿、社会团体(如助老联合会、老年大学)取得联系,配合我们开展专题健康教育讲座。

2健康教育内容

2. 1社区层面的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并符合社区的特点,它是老人、儿童、妇女及康复期患者的聚集地,因此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要适合这些人二。健康教育的内容广,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环境、饮食、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针对目前中国的健康状况,疾病谱的特征与有关国家政策,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健康教育:传染病、职业病及慢性病的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及日常生活中易出现的意外事故防治,自我保健、食品与营养卫生、环境与健康、生殖卫生与计划生育等。

2. 2家庭健康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单位,也是我们社区服务的重要场所和对象,因此,我们更应注重家庭健康教育的开展。主要内容有:疾病的防护知识、用药知识、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锻炼保健知识、计划生育知识、突发事件的处理常识、康复技能等。

2. 3患者的教育主要在社区门诊及家庭访视中进行。教育的内容为:疾病发病的原因、治疗方法、存在的护理问题、应采取措施、避免诱发因素及增加家属健康知识的教育。

3健康教育的实施

3. 1健康教育处方的实施根据每个家庭的人员结构、年龄层次、所患疾病及存在问题的不同,我们选择预先印制的健康教育处方发放给他们,并逐条进行讲解和指导,以保证其正确实施。

3. 2健康教育园地的利用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宣传园地的作用,进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并对家庭生活中易出现的突发事件,如:溺水、电击、煤气中毒、烫伤、噎食等的急救方法给予详细讲述。对教育园地内的内容每季度更换一次,对重要常见的健康知识采取反复循环宣传,加深居民的理解和认识,真正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3. 3专题健康讲座的举行社区居民应根据其需求(如反应多的问题、普遍存在的问题、突然发生的问题)、根据发病的季节、根据突发流行疾病及公共卫生方面的知识进行专场讲座,每季度为老年大学的学员举办专题健康讲座,每个学期为辖区内的学校举行一场儿童期及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讲座,根据厂矿的工作特点及工作环境进行职业性疾病预防保健知识讲座。

3. 4建立健康教育咨询室设有咨询电话、电视机、影碟机、各种健康教育杂志等,安排有专职的工作人员随时接待个体和群体健康咨询工作。播放健康知识片观看,以便更形象、更生动地进行预防疾病知识的传授。

(1)领导的观念以及与此相关的国家政策和社区各部门的重视、各单位的支持、协调与配合是顺利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和获得成败的关键。社区健康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单靠社区工作人员是不行的,应依靠社会的力量,共同合作,人人参与,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准备工作和社区服务人员熟练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全面的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以及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是搞好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

第9篇: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摘要:成人教育的社会化是成人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根本方向,而社区成人教育则是这一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和最好的组织形式。目前,社区成人教育的研究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仍缺乏专门、系统、深入的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结合也不够紧密。今后,应以创建学习化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着力点,采取理性思考的研究范式,力求在社区成人教育的研究上取得一定的突破。

关键词 :社区;社区成人教育;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陈文沛,女,曲阜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1-0032-04

改革开放以来,有关社区成人教育的理论研究日益深入和细致。我国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讨论了社区成人教育的理论问题,如“社区成人教育”的概念架构和定位、社区成人教育功能解读、社区成人教育的基本特征等,无不体现了理论创新的特点。此外,社区成人教育的研究也延伸到了社会实践及学习型社会的各个方面。开阔的视野拓宽了社区成人教育的研究范围,同时,也充实了社区成人教育研究的内涵,为社区成人教育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研究现状

(一)关于社区与社区成人教育的内涵研究

社区不仅拥有一定的地理空间,同时也有一定程度的社会空间,换言之,社区就是区域化的社会,是一定空间范围的社会群体。我国学者叶忠海给社区下的定义是:“社区是指由聚居在特定的区域内,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的文化特质和心理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1]构成社区六个基本要素有人口、地域、结构、文化、社会心理和必要的生活设施,也就是说,只有同时具备了一定规模数量的居民、一定的地域、相应的制度和管理机构、特定的文化、共同的归属感和认同心理、并具有相对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才可以称为是一个社区。高志敏认为:“社区系人们共同生活的特定区域。这个特定区域是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协调发展的产物,是自然、人口、环境及社会资源的载体,是一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聚合体,也是构成社会的有机组织单位。”[2]

社区是社会整体结构的基本单元,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社区教育的内涵应与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传统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从个体的角度看,社区教育体现了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理念,是个体自觉、自发的学习路径、方法和手段。从社会的角度看,社区教育符合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素质的新趋势。我国教育部对社区教育的定义是:“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3]

一般情况下,社区成人占整个社区人口3/4的比例,社区成员的主要群体是成年人,因此,社区成人教育也就成为社区教育的重点,是社区教育的主体。何爱霞通过分析社区教育的概念引申出:“社区成人教育是一种在社区范围内实施的,利用社区资源,依靠社区力量,旨在提高社区成人的素质,促进社区发展的教育活动。总之,社区成人教育是针对成人的社区教育。”[4]

(二)关于社区成人教育与社区发展的研究

社区发展的目标在于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社区成人教育通过提高社区人员的整体素质达到促进社区发展的目的,是社区发展建设的关键。社区成人教育与社区发展之间存在双向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社区成人教育对于促进社区建设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社区成人教育可以更高效的利用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满足社区居民各种教育需要,提高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政治和文化素质。在社区的功能性、制度性和认同性整合方面,社区成人教育也发挥了自身独特的作用。社区成人教育通过全面提升社区成人素质、强化社区整合最终达到促进社区发展的目的。[4]另一方面,社区发展反作用于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是社区成人教育发展的基础。社区发展的客观需要,如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迫使社区居民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这是社区成人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原有的社区教育基础是社区成人教育发展的依托。邓文勇在《社区成人教育与社区发展的互动及其实现》一文中阐述了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要结合社区发展的现实,通过对社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区成人教育水平的分析,使社区成人教育在办学方向、发展目标上更好的契合社区发展的要求。[5]

王良娟认为,社区发展工作是组织和教育社区居民的一种过程,这种过程体现在社区发展和社区教育的互动关系中。一方面,社区成人教育鼓励居民参与改善社会问题,帮助社区成员提高个人的责任意识,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另一方面,组织居民采取互助和自主的行动,来解决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6]

(三)关于社区成人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在任何教育领域中课程都处于核心位置,是教育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中介环节。在成人教育领域,成人学员教育需求的多样性使得成人教育课程设置的层次和类型非常复杂。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社区成人教育课程的开发并没有多少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实现社区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目标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社区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缺乏社会支持,人们对社区成人教育课程的知晓率和参与率都相对较低,社区内部和教育行政部门重视程度不够,使得成人教育课程开发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课程开发更多的是依靠社区行政部门的推动,质量不高,很难做到完整的课程开发;社区成人教育的教师主要由聘任的专职教师和志愿者组成,参加课程开发的教师质量和数量得不到保证。文锦在《面向未来的社区成人教育课程开发》中针对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几点对策:首先,提倡推进立法,在法律层面确立社区成人教育的地位。其次,加强社区管理部门对课程开发的支持,提供良好的课程开发环境。最后,在教师培训者和课程专家之间实现有效的互动,提高教师从事课程开发的能力。[7]

从社区成人教育课程设置的性质来看,有研究者从课程设置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两个层面进行研究。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现阶段我国社区成人教育的非功利性课程占了绝大部分,针对老年人开设的课程较多,针对中青年人开设的课程大多是家庭休闲生活教育,降低了中青年人参加社区成人教育的积极性。相对应的是功利性课程所占比重较低,功利性课程包括职业培训课程和科学文化知识课程,这类课程又是中青年人最为关注的,如不提高这类课程的比重,社区成人教育又将会面临教育对象单一的窘境。

(四)关于社区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

科学合理的社区成人教育管理模式是社区成人教育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对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社区建设的促进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社区成人教育的管理模式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差异大,只有依照不同类型社区的发展特征建立不同的发展模式,才能切实促进社区成人教育体系的建设。

黄云龙在《社区教育管理与评价》中总结了四种社区教育管理的基本模式:一是以区或街道(镇)为主体的地域型体制模式。这种模式的组织形态是区或街道(镇)社区教育委员会,由政府机构出面牵头,行政力量为主导,属于比较典型的中介性协调管理组织模式。也是当前我国社区成人教育的重要形式;二是以学校为主体的辐射型体制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校处于主体地位,由学校联合学生家庭和社区单位组建形成的组织体制模式,属于开放式教育社会化中介服务组织。三是政府机构与社区合作办学体制模式。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成为“学校与社区”、“学校与政府”、“政府与社区”之间中介性协调管理组织;四是以社会为主体社区学校实体型体制模式。社区学校以社会为主体,分为正规和非正规两种组织形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的形式灵活多样,教育时间上延续终生,教育空间上覆盖社区所有学员。[8]

当然,在实践中,由于受地理、经济、文化和其他因素影响,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没有单一的管理模式可以遵循。我国目前的社会转型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新要求,我们很难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所有存在的问题。尽管社区成人教育管理模式在内容上有所扩展,在形式上进行了调整,但距离完善和成熟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关于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研究

我国一半的人口在农村,做好农村社区成人教育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此外,城市化的极速发展需要加快发展农村社区成人教育。

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村社区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问题。如霍玉文的《终身教育语境下农村社区成人教育发展论略》、车向清的《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农村社区成人教育》。霍玉文在文章中解读了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定义和发展的必要性,从强化政府职能、改变农村成人学习观念、合理统筹农村的教育资源、加强相关理论研究等方面出发,提出了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策略。二是农村社区成人教育体系建设的探索。[9]如杨智的《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化的路径探索》、陈水平的《面向农村社区教育的成人教育运行机制浅议:基于苏中次发达地区农村成人教育转型的视角》。[10]杨智从组织论理论的视角出发,论述了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路径,将组织理论的视角细分为三个层面:理性的组织理论、自然的组织理论、开放的组织理论。理性的组织理论包括:特定的具体化的目标、正式的组织、建立在合法权威基础上的成员之间的关系、经济学的理论。自然的组织理论包括:以自我满足、兴趣为目的“真实”目标;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开放的组织理论关键在于其开放性,重视外界环境对组织的影响。作者基于以上理论提出了农村社区成人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建立结构化的目标体系、灵活开放的结构网络、规范的组织运行机制、弹性的组织评价机制。三是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的个案研究。[11]如王弢的《论农村成人教育的模式创新——以京郊农村社区学习中心为例》、仲红俐等人的《对农村成人教育中心向农村社区教育中心转变的思考——基于常州金坛市农村成人教育的调研》。[12]

(六)关于社区成人教育的比较研究

社区成人教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发展,日渐趋于成熟和完善,在文化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学者在对国外社区成人教育研究时,更注重社区教育的实体设置研究,如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公民馆、北欧的民众学校、英国的“个人学习账户制”和“生涯发展贷款制”等。在杨应崧主编的《各国社区教育概论》一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北欧的民众教育,北欧的民众教育面向社区内所有成人,称为“斯堪的纳维亚模式”,作者以北欧教育概况和北欧民众教育的历史沿革作铺垫,阐述了当今北欧各国民众教育的类型、特点,北欧实施民众教育的基本经验以及对当代教育发展的意义,着重探讨了民众教育思想对人的发展和社区发展的意义,为我国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事业提供了借鉴。[13]

我国社区成人教育比较研究的论著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国别研究。如史景轩的《1990年以来美国社区学院成人教育机制的发展》、于平的《美国社区成人教育的特点》[14]、徐婷、刘畅的《美国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特点与启示》[15]、朱志勇的《美国社区大学印象——从社区大学看美国成人教育》等。这些研究帮助我们更好的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另一种是比较研究。如张雷娜的《北欧社区成人教育现状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16]、董庆宁、常杉杉的《美国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及其给我们的启示》[17]、吴小蓉的《发达国家社区学院的成人教育模式及借鉴》等。这些研究侧重于洋为中用,有助于解决我国社区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社区成人教育的比较研究大大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有利于社区成人教育作为“学科”研究的进一步加深。

二、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成人教育概念界定不清晰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年以来,社区教育在我国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但到目前为止,社区成人教育的概念仍然没准确的定位。无论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还是在《继续教育专题规划》中,社区成人教育都没有被看做一个独立的部分进行讨论。“社区成人教育工作者”被称为“社会工作人员”,这个称谓不仅不利于社区成人教育工作的开展,而且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区成人教育的独特性。因此,在对社区成人教育内涵的理解上,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普通民众,都缺乏对其本质的认识。

(二)中外社区成人教育比较研究不够深入

社区成人教育在欧美等国家发展时间较长,相对国内研究也较为为成熟和完善,在当地社区经济和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我国的社区成人教育研究开始复苏,研究者们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经验,对社区成人教育的概念、作用、功能、模式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但是,我国社区成人教育与欧美等国家的社区成人教育在管理体制、师资建设、发展模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有关这些差异的分析与研究在国内并不多见,如社区成人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有些理论成果直接套用国外社区教育的课程开发模式,不能够很好的体现我国社区成人教育课程的特色。

(三)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结合不够紧密

从事社区成人教育工作的一线人员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理论研究能力较为薄弱,一些在教育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新观点、新方法,因为工作者理论水平的限制,无法形成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新理论,影响了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多为高校的研究人员,他们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够对未来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做出准确的预测,但无法亲自进入每一个社区进行理论指导,因此,在社区成人教育的研究中,同样存在着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脱节的现象。

三、启示与思考

当前,有关社区成人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问题和领域来不及深入研究。今后的研究应该拓展并深化到社区成人教育的全方位。即以实现学习型社会目标为指导,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从社区和教育互动的视角加以研究。既进一步研究社区成人教育的基本理论,包括对社区成人教育的概念、特征、功能、结构、要素、本质等研究;开展社区成人教育的应用研究,包括对社区成人教育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评价体系、发展战略等研究。开展社区成人教育总体研究的同时,也要开展城市社区成人教育、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社区老年教育、国外社区成人教育的比较研究等各层次、各类型的社区成人教育的研究等。

参考文献:

[1]叶忠海.社区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4.

[2]高志敏.成人教育研究的反思与前瞻[J].教育研究,2006(9):60.

[3]何爱霞.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154.

[4]沈金荣.社区教育的发展和展望[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176.

[5]邓文勇.社区成人教育与社区发展的互动及其实现[J].成人教育,2010(4):25.

[6]王良娟.社区成人教育与社区发展[J].成人教育,1998(9):3.

[7]文锦.面向未来的社区成人教育课程开发[J].成人教育,2005(8):47.

[8]黄云龙.社区教育管理与评价[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154.

[9]霍玉文.终身教育语境下农村社区成人教育发展论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1(24):9.

[10]陈水平.面向农村社区教育的成人教育运行机制浅议:基于苏中欠发达地区农村成人教育转型的视角[J].成人教育,2012(3):33.

[11]杨智.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化的路径探索[J].职教论坛,2012(7):33.

[12]王弢.论农村成人教育的模式创新——以京郊农村社区学习中心为例[J].职教论坛,2009(1):5.

[13]杨应崧.各国社区教育概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33.

[14]于平.美国社区成人教育的特点[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7(1):33.

[15]徐婷,刘畅.美国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成人教育,2008(7):90.

[16]张蕾娜.北欧社区成人教育现状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0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