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互联网思维的问题范文

关于互联网思维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互联网思维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互联网思维的问题

第1篇:关于互联网思维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 网络思维 构建 教学 改革

一、互联网中网络思维的特点

(一)将知识本身整合,实现系统化

互联网学习中的网络思维的特点之一就是能够将知识本身进行整合、分类,以实现系统化的过程。网络思维的特点就是将若干章节的知识的连接点作为重点,通过将知识之间的联系点和相同之处进行整合,能够较为清晰地发现知识本身的系统性,不断地认识到知识的体系和框架的存在,这是网络思维的关键所在。如果能够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特点的好处,就能够实现知识的系统性,实现互联网教学中的高效与深化。

(二)形成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

正是由于互联网知识之间的网络性特点的存在,能够将知识本身系统化,可以轻松地实现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将具体的知识通过渗透的方式来进行相互影响,实现知识的传递和互相影响。而后通过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可以找到这些知识之间的连接点,进一步地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这是网络思维的特点之二,互联网的知识的学习如果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实现知识之间的渗透是极为有利的,能够大力地促进互联网教学的改革,不断地改正原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二、网络思维在互联网教学中的作用

(一)一种观念和意识上的学习启示

对于互联网的学习来说,网络思维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较为理性和严谨的观念和意识上的启示。对于学生个人来说,只有不断地意识到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和好处,才能够不断地实现个人能力的提高。网络思维的学习从很大的程度上讲,极大地促进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吸收的效率,是高速运行的社会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学习过程中必备的一种学习方法,能够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高效的教学。只有不断地通过观念和意识上的扭转,才能够充分地认识到这种网络思维的优势,不断地提高个人的能力。

(二)触类旁通,增强创造力

将互联网的知识系统化,通过网络思维的方式进行学习,可以让所有的知识成为一个较为系统的整体,不断地提高个人对于知识的鉴别力和吸收能力。如果能够将网络的思维成功地运用到互联网的学习中,可以不断地让学生触类旁通,对于知识的运用更加得心应手,培养较为理性和严谨的科学素养。这是一种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网络思维的构建,将知识系统化,学会触类旁通,大大地节省了学习不必要时间的浪费,大力地促进了互联网教学改革的进程。

三、怎样在互联网教学中实现有效的网络思维的构建

(一)首先要充分地认识到网络思维构建的重要性

关于互联网学习过程中网络思维的构建,需要个人的潜心研究和不断地修炼,才能够在具体的运用中得心应手。网络思维的构建是一个能力和意识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在认识上的理性地提高和飞跃,需要进行长期的探索。这归根到底是一种意识上的提高,只有认识到网络思维构建对于互联网学习的重要作用和积极启示,明确网络思维对于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性,才能够对之进行有意义的探索,不断地实现思维和认识上的不断运行。只有将网络思维的构建在具体的互联网的学习中有所体现,才能够解决互联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二)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要作相应的引导

由于网络思维的构建在互联网的学习中并不是较为明了简单的方法,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认识上的提高,更加需要实际的具体指导。在互联网的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地引领学生进行网络思维的训练,有目的地进行网络思维的训练和认识,在课堂的讲课过程中,在平时的练习题目中都应该有具体的展现和教育。关于互联网学习中网络思维的构建,需要的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更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认识上的提高,需要长期的训练和努力。这是一种学习方法的训练,学生们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能够进行高效的学习。

(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自我训练

大学的学习是依靠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发展的素质教育,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互联网的学习过程中,网络思维的训练需要的是学生个人的能力和刻苦程度。学生个人只有不断地进行探索,进行个人总结,才能够更清晰地摸清学习的方法和思路,实现个人能力的提高。积极地进行有效的自我训练是最佳方法,不断地提高个人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才能够在互联网的学习中取得长远的发展,掌握了正确的学习互联网的方法,能够使自己的能力和创造性得到突飞猛进的效果。

四、结语

互联网教学中网络思维的构建,归根到底是将互联网的知识体系系统化,将琐碎的知识点加以整合,将之进行系统的整理后就能够对于这些知识有较为系统的认识,对于实现个人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网络思维的构建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和能力上的启示,而且要学会在有限的知识中努力地挖掘,不断地探索,这样才能够不断地丰富个人的知识储备,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和发明。互联网教学的网络构建过程中,师生双方都要不断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和能力,加快实现这一思维的训练。

参考文献:

[1]何晓青,柯和平.网络实践教学的典型教法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

[2]陈仕品,张剑平.基于网络新技术的远程教学生态重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4)

[3]王青.技术、工具,抑或存在方式――网络之教学意蕴的认识论省思[J].复旦教育论坛,2010,(4)

第2篇:关于互联网思维的问题范文

一、区“互联网+”企业现状

今年以来,区新增市场主体1700多家,其中仅“互联网+”企业就达到100余家,与去年同期相比翻了一番。

“互联网+传统产业”方面,成联电商创新“互联网+物流”产业电商模式,与中国物流协会共建“中国物流官网”,标志着国内第一个以城市为节点的全国性综合物流信息信息化平台上线运营,并与“中国耐材之窗网”(互联网+耐火材料)、“中国陶瓷官网”(互联网+陶瓷)形成三大官网平台,形成了独特的官网发展模式。

“互联网+选矿选煤”方面,熙元科技的“中国选矿选煤网”,集选矿选煤技术设备、矿产、药剂等服务,开设了24个频道、200个栏目,拥有注册用户8.2万余家,日平均浏览量1.6万人次。

“互联网+医疗”方面,上海京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去医院”服务云平台在工人医院正式上线,可以方便用户随时随地实现预约挂号、排班查询、报告查询、手机支付、叫号查询、医院导航等各项便利功能,帮助用户省心、省时、省力地就医。中软智通开发的居民健康卡集新农合一卡通、医疗机构就诊卡于一体,可实现居民健康卡身份识别、跨地区(机构)就医、居民健康信息存取和医疗费用结算四大功能,目前已在市内部分县区发放350万张投入使用,发卡量全国领先,年底前将达到500万张。

“互联网+教育”方面,华发教育建立了智能设备+云服务的互联网教育平台,旗下的华发网络教育资源云平台为小学到高中段人群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服务,可为各级教育工作者提供教学参考内容。现有注册用户近1万人,总访问量达到4万多人次,资料近2.5万套。

“互联网+房地产”方面,聚集了知行、达意科技等相关企业,产品和服务涵盖智慧房产、智能家居、智慧物业等多个方向。此外,在“互联网+政务”“互联网+餐饮”“互联网+旅游”等领域,众多业态模式创新企业不断涌现。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在推进“互联网+”行动过程中,区存在的困难问题有:

一是资金问题:传统企业一般都可以从小做到大,小的时候赚小钱,大的时候赚大钱。但对于“做虚不做实”的互联网企业不同,互联网企业往往必须在达到一个规模点之后才能赢利。目前,区内部分电商企业业务发展较快,项目前景十分看好,但因资金瓶颈影响,制约了企业快速成长壮大的进程。

二是专业竞争力问题。在工控系统、智能感知元器件、工业云平台、操作系统和工业软件等核心环节方面研发能力还不足。相关企业在“互联网+”领域整体竞争力不强,税收贡献率不高,还不能够支撑和促进区的经济发展。

三是思想观念问题:部分传统企业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对“互联网+”只是简单认为就是“+互联网”,找不准“+”的路径,不知应该怎么“+”。

四是技术和人才问题:一些传统企业想拥抱互联网,但缺少这方面技术和人才,特别是在人才引进、技术创新上有难度。

三、相关建议

“互联网+”是全新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可以在某些领域产生新的商业模式,能够带动传统产业提高竞争力是我们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角度,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载体,必须从战略上高度重视,积极抢占“互联网+”制高点。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互联网产业发展协调小组或“互联网+”服务办公室,具体负责分行业、分领域编制好制定区互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发展目标、支持方向和重点,牵头组织项目评审,组织行业活动,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协调解决互联网产业发展有关问题。

二要优化产业环境。深化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省《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制定“互联网+”行动配套政策,重点对企业人才引进、住房补贴、办公场地租金补助等方面予以扶持。充分发挥和利用市电信、移动、联通等互联网运营商资源,做好宽带、物流、基础研发等基础设施和公共建设,采取扶持技术创新、搭建公共平台、培育应用市场等举措,予以基础性、平台性支持,对先行先试者进行鼓励。

三是强化招商引资。围绕区内现有互联网产业结构、产业优势以及企业转型升级,做好互联网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借梯上楼、借智发展,将北京的互联网产业资源为我所用。特别是加强与中关村的合作,引进更多的“互联网+”企业和科技成果。

四要加大财政扶持。用活用足上级关于互联网产业的相关政策资源,积极争取各类产业投资基金、银行贷款贴息等各种补贴资金,为互联网产业尤其是在全国、全省技术领先的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融资服务,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为具有成长潜力的初创企业提供风险投资。

五要促进产业集聚。充分利用市科技中心、区创业中心和软件园等现有载体资源,优先保障互联网产业发展需求。鼓励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源参与互联网产业载体建设,形成投资多元、服务专业、市场运作、功能齐备、特色鲜明、空间相对集中的载体布局。

第3篇:关于互联网思维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自然灾害;社会救助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9-0068-04

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大数据、智能终端以及云计算等新信息通信技术,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救助统筹机制与救助服务网络。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是推动我国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战略,也是我国城乡社会救助工作智能化创新发展的重点方向。2014年至今,尤其在国家《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后,国内一些科研团队、自然灾害救助等行政部门积极开展理论政策研究与实践探索,提出了互联网+自然灾害预警、互联网+自然灾害金融扶贫、互联网+智慧农村信息等发展方向。这些颇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定实效。然而,互联网与自然灾害救助深度融合、共享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及实践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一些亟待讨论解决的突出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

一、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政府相关部门对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工作观念转变速度滞缓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农业、民政等自然灾害救助部门虽积极探索互联网+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模式,但实际上并不十分重视,甚至是抵制,行政层级越低,问题越严重。二是对大数据下的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安全存在担忧心理。尤其对大数据海量资源使用和信息公开存在“不公开是常态,公开是找麻烦”的旧思维。常以涉及国家安全为由拒绝公布社会民众具有知情权的公共数据。三是工作人员排斥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新兴工作模式,不愿意改变原来的线下工作模式,认为线上和线下频繁转换比较麻烦,抵制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模式,导致线上和线下两种工作模式无法快速融合发展。四是工作人员懈怠学习“互联网+”新知识。不了解其科学内涵和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的政策思路,有些人甚至歪解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的国家战略意图,竟然认为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融合是政府的噱头。

(二)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基础工程建设滞缓,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

农村地区是自然灾害的重灾区,农业灾害损失和救助问题比城镇地区更加突出,但是农村地区的数字化基础工程建设却远落后于城镇地区。一是农村地区年度互联网普及率大大低于城镇地区。2008年到2015年,农村年度互联网普及率依次为12.3%、15.5%、18.6%、20.7%、24.2%、28.1%、28.8%、30.1%,分别低于城镇地区年度互联网普及率21.6个百分点、27.5个百分点、31个百分点、33.9个百分点、33.2个百分点、32.2个百分点、34个百分点、34.1个百分点。农村地区年度互联网普及率虽然逐年提高,但是仍远低于城镇地区年度互联网普及率,且城乡差距逐渐扩大。例如,2015年农村地区年度互联网普及率是30.1%,大大低于全国互联网普及率的50.3%。二是城乡地区网民数占比差距总体上呈逐年扩大趋势。2008年到2015年,农村网民数占全国网民总数的比重依次为28.4%、27.8%、27.3%、26.5%、27.6%、28.6%、27.5%、28.4%。城乡占比结构约为7?押3。截至2014年12月,农村网民数占比低于城镇地区占比45个百分点。截至2015年12月,农村网民数占比低于城镇地区占比43.2个百分点。这些突出问题阻碍了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发展进程。

(三)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机制建设明显滞后

一是目前,国家对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机制建设缺乏科学规范的顶层设计,就连《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机制建设也缺乏应有的表述,地方政府构建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机制缺乏标准和指导。二是政府救灾行政部门对互联网企业参与自然灾害救助仍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政府大包大揽的指令性救灾机制未发生根本变化。绝大多数地区的自然灾害救助行政部门并未与诸如百度、阿里、腾讯等各类知名互联网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平台和共享运行机制。互联网公司在自然灾害救助大数据挖掘利用、网络捐款、网络支付、位置服务、网络寻亲、网络监督、网络信息传递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仍被政府自然灾害救助行政部门排除制定精准救灾方案之外。三是对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服务体系全民化趋势缺乏足够认识。

(四)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法规制度体系尚未健全

一是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平台和机制暂未建立,部门间信息割据、数据资源不能共享的问题严重。例如气象部门、地震部门与减灾部门、民政部门之间没有建立常态化信息共享机制,数据分割问题严重。即便是同处于民政系统的救灾业务部门和救灾物质储备调度部门之间也是如此。二是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标准匮乏。现有的自然灾害救助行业标准主要是线下的标准,且标准数量占防灾减灾标准总量的比重太小。截至目前,全国已编制完成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共计353项,其中灾害救助标准只有22项,占比6.2%。国家标准合计135项,其中自然灾害救助标准仅5项,占比3.7%。行业标准合计218项,其中民政行业标准只有17项,占比7.8%。也就是说,在现有的自然灾害救助行业标准中,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标准基本没有。三是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大数据资源的保护和确权法规建设滞后。2016年4月份,贵阳市在全国首创大数据确权结算和产权保护试点改革,但多数省份仍在观望,并未启动大数据资源保护和确权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工作。四是管理机构设置和部门业务分工缺乏统筹性、战略性的法规调节和规范。一个突出表现是法规制度体系设计理念滞后,管理机构层级较低。2014年年初,广东省成立了大数据管理局,不是独立机构,而是设在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属于正处级内设机构。此后的四川成都市、湖北黄石市、广东广州市等地成立的大数据管理局级别都是正处级。概言之,从长远发展战略角度单独设立层级较高的大数据管理局的地区实属凤毛麟角。

(五)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的技术手段应用较为滞后

一是物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发展滞后。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是帐篷、棉衣棉被、食品、饮用水、居住设施、服装、药品等救灾物资应急调度。2013年雅安地震灾害救助物品曾因没有使用RIFD物联网技术致使发放混乱。如今救灾物资网络化联接已成历史大趋势,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并不重视物联网推广使用工作,对构建地面、高山、水中、空中四位立体化的物联网救灾体系缺乏整体规划设计与大量设备投入,未在致灾因子上普遍安置读写器、传感器及地震带上安装监测装置,且RIFD技术使用推广滞缓。二是移动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方式的使用滞后。手机报灾APP系统应用范围小,安卓系统、苹果移动操作系统、思科网际操作系统等主流技术系统与北斗、GPS等导航定位技术系统融合度低。三是无人机和互联网远程遥控智能机器人等救灾救助工具的使用范围狭窄。影响了监测灾害、图像视频信息传输及灾后搜救成功率。

(六)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大数据资源挖掘力度小,大数据蕴含的重要价值未得到充分重视和使用

对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的大数据资源挖掘存在固化思维。未充分理解大数据时代的主要特征,存在重视样本数据而忽视全体数据;重视确定性而忽视混杂性;重视因果关系而忽视相关关系等旧有思维。同时对大数据与自然灾害救助管理之间逻辑关系的发展趋势认识不够。大数据正在推动科学研究向除了以观察和实验为代表的经验研究、以逻辑分析为代表的理论研究和以模型为代表的计算机仿真研究以外的以大数据挖掘和分析为代表的研究范式转变。四是缺乏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受灾地区人群行为信息的深度挖掘。

二、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的应对措施

(一)政府部门应转变并牢固树立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理念

一是切实提高重视程度。互联网对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冲击是颠覆性的,政府自然灾害救助等行政部门应尽快转变并牢固树立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理念。尽早构建互联网+灾害预警、互联网+灾情、互联网+社会参与、互联网+灾害救助、互联网+救灾捐助、互联网+舆情应对等重点保障机制和平台。防灾救灾部门和工作人员应改变抵制、漠视、懒政等做法,深刻理解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大趋势,提高认识,加快推进多元化、社会化、全民化“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二是地方政府应改变工业经济时代的工业园区建设思维和认识盲区,禁绝大张旗鼓的招商引资,在本行政区划内自建独立的信息数据库。要具有虚拟全球思维,同等对待本土互联网企业和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在自然灾害救助中的作用。

(二)加快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政府应根据《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加大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策扶持力度。尤其是加大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业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成效。二是加快推进自然灾害救助服务体系与互联网、物联网、通信网、遥感网、传感网等技术系统的深度融合。2013年9月5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4部委联合下发了《2013-2015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10个物联网计划中就包含有“公共安全防范与动态监管”计划,这一个计划的应用领域是“重大自然灾害预警与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各地区应抓住这一物联网应用示范和规模化推广专项行动契机,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同时还应注意物联网业务种类细分导致的大量“信息孤岛”现象,促进物联网与自然灾害救助业务快速融合。三是为乡镇、村级组织配备必要的网络设备和技术系统。扩大农村地区APP技术系统覆盖面,使其辐射到村级社区、农户、乡镇企业和其他组织。四是健全自然灾害救助政府门户网站,及时更新信息,清理僵尸网站,发挥部门领导信箱、QQ咨询、微信平台、公众号的作用。五是积极培育建设网络新基础设施。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体系的新基础设施可归纳为云、网、端。其中应重点发展云技术和智能终端。

(三)构建以政府+互联网企业为主要框架的多方合作防救机制

一是政府应改变大包大揽的救灾理念,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救灾。二是建立自然灾害救助部门与各类知名网络公司的战略合作平台和运行机制。发挥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在自然灾害救助大数据挖掘利用、网络捐款、网络支付、位置服务、网络寻亲、网络监督、网络信息传递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政府制定精准救灾方案提供有力支撑。三是重视全民参与救灾的时代趋势,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在自然灾害救助中的服务功能。最大程度的吸引社会大众参与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受灾情况报送等工作。推广互联网+远程医疗救助服务,提高救助率和人员生还率;推广互联网+金融平台服务,捐赠信息,便于民间捐赠,让捐赠资金接受社会监督。依托互联网,利用视频监控及人脸识别快速搜索需要寻找的人。

(四)健全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

一是依据《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制度,健全体制和标准规范。完善基于互联网的全国性防灾救灾救助风险管理信息平台与数字减灾工程建设。二是健全大数据公开、资源使用、数据确权等制度。三是建立健全灾害舆情监测和监管处罚制度。依法监控和打击虚假灾害信息传播行为。四是制定民间志愿者参与灾害救助管理办法等制度。五是依法建立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机制,转变“信息公开是例外,不公开是惯例”的旧观念。破除信息孤岛、数据割据等观念、理念、部门利益保护意识。充分发挥政府海量信息数据资源在自然灾害救助中的重要作用。把气象、地震、农业、民政、国土、海洋等部门存储控制管理的信息整合成一个互联互通的共享平台。

(五)提高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中的技术手段的使用范围和效率

一是加快移动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建设。首先,移动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建设具备普及率高先决条件。在农村移动互联网接入设备中,网民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比例最高。截至2014年12月,农村地区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重是81.9%,远高于使用台式电脑(66.6%)、笔记本(31%)、平板电脑(25.4%)、电视(13.2%)等四种设备接入网络所占的比重。其次,移动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建设具备技术优势。当重大突发农业自然灾害发生时,由于信源通道不同,灾区的电话往往都打不通,而手机微信却能畅通。因此要发挥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移动互联网工具在灾情播报、辅助救援、通信联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移动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建设具有丰富的基层人力资源。加快开发推广村级、乡镇级的移动电话报灾APP应用技术系统,设置干旱、洪涝、风雹、台风、地震、山体崩塌、山体滑坡、泥石流、低温冷冻、雪灾、风暴潮、海啸、森林草原火灾、生物灾害、其他等模块,以文字、照片、视频、语音等形式上报灾情。村级、乡镇级的移动报灾APP应用都要指定专人和负责部门,明确权利、责任和义务,做到据实上报灾情,防止虚假信息引发居民恐慌和灾后救助混乱。

二是完善信息技术系统和救助方式。首先,利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工具及时报送灾情,进一步开发推广手机报灾APP系统,使其与安卓系统、苹果移动操作系统、思科网际操作系统等主流技术系统融合,并与北斗、GPS等导航定位技术系统融合。其次,使用无人机监测灾害,通过互联网传输采集的图像和视频信息,提高救灾救助综合分析能力。最后,使用互联网远程遥控智能机器人开展灾后搜救,提高灾后搜救成功率。

三是重视物联网+自然灾害救灾物资运输管理。首先,加快储备救灾物品智能化建设进程。对分散运输的救灾救助物品的不同组成部件采用RFID技术,可确保不同部件数量、型号在发放和组装时能完全匹配。尤其需要注意救灾帐篷各部分的智能化问题。对于食品、饮用水等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生活物资,借助RFID技术,可快速准确识别生产日期、类型,确保灾民安全放心使用。其次,利用RFID对救灾救助物资进行精准管理,实时了解物资的运输及分配情况,根据实际需要对物资进行及时调配和分发。最后,发挥顺丰、申通、中通等民营物流企业免费邮寄救灾物品作用。

(六)挖掘发挥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大数据资源的价值

一是充分重视网络大数据下的人类行为信息对自然灾害预防的价值。实时监控、及时统计分析网络信息,深入挖掘人群行为和自然灾害发生之间的相关性。二是充分重视灾后有价值大数据的深度挖掘。这一方面可以借鉴日本和欧洲的一些经验,日本和欧洲的科研团队高度重视基于互联网+自然灾害信息深度挖掘。东京大学科研团队采用东日本大地震灾害中受灾人群使用手机信息研究了人们疏散的时间、方向、距离、道路拥堵、回流等问题,精确地计算出了人们逃离灾区的中长期避难行为的具体里程数、受灾城市不同时间点的人口变化率等数据。意大利、英国等科研人员基于移动互联网研究了海地大地震和阿尔卑斯山受灾人群疏散时间、方向、距离、回流等问题。在关于海地大地震的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挖掘中,研究人员精确地计算出了人们在灾后一个月内撤离到同一省份的比例(85.5%)等数据,误差仅为0.85%~1.6%。同时应转化国内的科研成果,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减灾中心减灾和应急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国内科研机构和团队目前也在积极挖掘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灾害救助数据信息,并取得了积极成果,自然灾害救助部门应加速推广诸如此类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刘三超.物联网技术在灾害应急救助中的应用[J].中国减灾,2011,(9):8-9.

[2]范一大.防灾减灾从“+互联网”到“互联网+”[J].中国减灾,2016,(3):12-15.

[3]陶亮.从世界互联网大会看互联网+减灾救灾[J].中国减灾,2016,(3):28-29.

[4]邵志国.“互联网+”助力社区防灾减灾能力提升[J].中国减灾,2016,(3):24-25.

第4篇:关于互联网思维的问题范文

峰会公布了“2015年度全国检察新媒体建设运营50强”的评选结果,了国内首份《互联网十检察工作研究报告》。

与会嘉宾围绕“互联网+法治建设”的主题,就电子政务、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云计算与网络安全等话题展开探讨。

检察新媒体进入规模扩张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推动中国网络社会进入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

2015年7月,最高检召开“互联网十检察工作”座谈会。检察长在会上从推动检察工作创新发展、维护网络安全和提升互联网思维三个方面,就如何做好互联网时代检察工作的加法发表了重要讲话。

近年来,检察新媒体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在深化检务公开、加强检民互动、回应社会关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30日,已有11个省份实现了三级院“两微一端”全覆盖;全国检察机关开设微博4000多个,微信2700多个,新闻客户端2200多个,拥有粉丝量8000多万个,信息300多万个。检察新媒体已经进入规模扩张期。

然而,在集群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检察新媒体也伴生出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对此,最高检新闻办副主任肖玮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加强整体规划,加快检察新媒体矩阵建设;二是强化内容维护,逐步提升可读性和影响力;三是加强巡查监管,有效防范引发负面舆情;四是加强基础保障建设,提升检察新媒体运行管理队伍整体素能。”

正义网在最高检新闻办的指导下,组织了首次“2015年度全国检察新媒体建设运营50强”评选活动,是历年来政法类新媒体研究成果在检察新媒体内部管理领域的首次应用。

针对此次评选出的全国检察新媒体50强,检察日报社副总编辑赵信认为,“这充分反映了检察新媒体平台规模的壮大”。与此同时,他认为,随着法治传播力和公共服务能力的稳步提升,检察新媒体在未来一定能够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峰会上,两名来自地方检察院的获奖代表分享了他们在运营检察新媒体过程中积累的有益经验。

贵州省检察院政治部宣传处处长李波指出,“一是党组高度重视构建全省新媒体建设一盘棋格局;二是加强策划,注重实效,切实提升影响力和传播力;三是功能优化,拓宽渠道,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水平;四是建章立制,上下联动,建立了一支懂宣传、素质好、业务精的队伍。”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检察院检察长江伟同样将该院经验总结为四点,“一是顺应‘互联网十检务’的战略思维,用好‘两微平台’;二是精心谋划,努力提升质量;三是诙谐相间,力求最佳效果;四是大力推广,加强检务公开的力度和广度。”

媒体融合变局中的新媒体转型之路

2009年,山东省菏泽市中级法院开通微博“@菏泽中院”,标志着政法系统正式开启微博问政之路。检察日报社副总编辑赵信对政法新媒体曾经和正在发挥的积极作用予以高度评价,“他们在各类涉法事件中主动设置议题,占据舆论高点,宣传法治理念,积极并专业地向公众传播着法治的正能量,我们对建设清朗风气的涉法舆论生态环境的信心由此更加坚定了。”

如今,7年已经过去,微博用户被逐步分流,微信、APP应用风头正劲,一个与智能手机联系紧密的移动互联时代,一个深刻改变媒体行业生态的媒体融合时代,一个争相对媒体重新定义的时代已经到来。

作为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法新媒体同样面临着转型的抉择。自2011年以来,正义网连续5年举办政法新媒体峰会,从“微观正义、法治天下”到今天的“互联网十法治建设”,历次峰会主题的变换从某种程度上也呼应了互联网时代的变迁。

关于政法新媒体在未来如何转型,检察日报社社长李雪慧认为,“是继续局限于采编功能不断地去被动地适应媒体形态,还是真正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锻造革新自有的平台,提升自身的技术研发和数据能力,培育尊重事实、推崇理性、强调精准、注意细节为主要特征的数据文化,最大限度增强信息传播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服务水平,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值得认真探讨。”

头脑风暴互联网+法治建设

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互联网+”以后,这个概念随即成为热词。

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互联网十”的顶层设计正式出台。不论是各级政法机关,还是政法新闻单位,乃至整个法律共同体,互联网时代的法治中国建设日渐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亦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以“互联网十法治建设”为关键词在百度新闻搜索,相关新闻超过122万条。

在本届峰会上,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委员会副主任汪玉凯教授关注了“互联网十”视角下的法治政府建设。他认为,建设现代化政府需要整体政府、开放政府、协同政府和智慧政府等四个政府形态的支撑,而这四个政府形态又需要借助信息网络技术才有可能实现支撑,所以,“互联网十政务”即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第5篇:关于互联网思维的问题范文

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开始迈入服务经济时代。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互联网+”,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如何看待实施“互联网+”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互联网+”之于当前经济的意义

“互联网+”提供经济发展双引擎。一方面,“互联网+”不断孕育催生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打造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新引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另一方面,传统产业不断结合“互联网+”,传统行业和公共服务不断改造提升,持续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互联网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实施基于“互联网+”的双引擎战略成为国家选择。

“互联网+”重塑中国的经济结构。“互联网+”使人人、物物、业业都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发生互联,引发诸多跨界融合创新和产业、资本、估值等多个方面的结构重构。原有经济结构中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等问题,有望在“互联网+”中得到解决。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慧交通、互联网金融、现代服务业等“互联网+”新领域,相对于传统三次产业已经发生了“基因重组”。

“互联网+”为经济带来更多增量。麦肯锡预测,互联网能促进中国GDP提高4万亿至14万亿元,占2014年至2025年GDP增长总量的7%~22%。“互联网+”营造开放生态,为经济增长拓展无限空间。如支付宝解决了网络支付安全问题,人们开始放心支付,电子商务行业产生爆发式增长,但同时银行卡和现金消费并没有减少,即电子商务增长属于经济增量。“互联网+”金融、能源、医疗、交通、餐饮等都是如此,“互联网+”使一些潜在业务迅速显现和增长。

“互联网+”有望成就中国核心竞争力。“互联网+”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顶层设计和底层架构,互联网手段和互联网思维融入各行业,互联网已经超越工具意义,和水、电、气一样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性因素。连接一切、跨界融合、协同创新,成为经济发展新的时代特征。我国杰出的国家智力资源将在尊重人性的“互联网+”平台上得到释放,腐败寻租、利益集团等扭曲资源配置的因素可能得到改观,中国前所未有的全球影响力和控制力有望在“互联网+”上实现。

“互联网+”背景下向服务经济过渡的契机

“互联网+”使产品和服务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全球范围内,产业竞争加剧,新技术应用层出不穷,传统的制造价值链被不断延长,工业产品附加值构成中纯粹制造环节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而研发设计、物流配送、产品营销、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战略咨询等专业化生产或中介服务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在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过程中,消费者注意力也由产品质量转向服务体验。通常情况下,产品质量和服务体验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服务化是消费者导向型的经营方式,这种方式将企业成功的关键定位在寻找到消费需求并通过服务满足甚至超越消费者的期望上。“互联网+”通过信息技术在整合了社交媒体、关系应用、大数据等基础上,能够更加精准识别消费者需求、明确价值所在,能够最快速地整合供需链条,开始组织生产或完善服务。在这种基础上的企业经营,不仅仅是集合零部件的产品生产,而是帮助消费者解决问题、增加价值。

“互联网+”可为政府解决就业和鼓励发展服务业提供更便捷通道。据测算,服务业1万亿增加值创造的就业比第二产业要多出30%。同时,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提速,将带动更多财政与社会投入,而随着财税改革的深化将有更多财政转移投入到民生领域,必然会刺激消费,进而促进服务业和服务经济发展。不论对于生产业还是消费型服务业,“互联网+”的“风口”正是提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绝佳时机。特别是,在此过程中“互联网+”将对产业转移产生影响,进而改变就业与产业转移的关联性。随着各种智能终端日益普及的移动互联网,为产业转移和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微商等新模式的出现使得创业就业门槛极大降低,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大大增强,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出现新的途径。

互联网金融工具促使经济日益虚拟化和服务化。从发达经济体经验看,实体经济与金融联姻之后有过一段“蜜月期”,但随着实体经济利润率走低,金融资本开始投向房地产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经济服务化。互联网金融极大改变了金融服务经济的效率,将资源配置效率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企业得到资本更多更快,自然会更多更快地投往利润更高的领域,一般来说,服务的利润要比产品更高、更持续。产品差异性要小于服务差异性,出于实施差异化竞争目的,企业也必须走服务化之路。于是,在利润刺激、

金融加速和竞争需要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经济虚拟化和服务化特征日渐凸显出来。

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从标准化商品过渡到非标准化服务。产品经济并非没有服务,但却是工业化思维下的服务,把服务作为一种售后成本,未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也不能带来更多利润。现在的服务是在工业化基础上信息化思维的服务,服务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是利润的主要来源。如工业化时代作为硬件制造商的IBM公司,现在给自己的定位是信息技术与业务解决方案提供商。“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终端迅速推广使用,重构了人们的时间分布,也重构了服务的实现方式。服务将根据需求进行时间、地点、质量、交付方式等方面的调整,产生更优的用户体验。这种服务下,产品成为成本,对消费者趋向免费,服务成为创造价值的核心。

充分利用“互联网+”提升服务经济

促进一个行业:生产业。加快发展生产业,是向结构调整要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大措施。充分发挥互联网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对生产业各领域的重要支撑作用,深入挖掘生产业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大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形成信息共享与竞争机制,以信息服务业为支撑带动生产业发展。通过设立引导基金等措施,加大生产业的财政投入,引导金融机构增加生产业企业授信额度和贷款规模,调整完善生产业价格政策,改变对生产业差别对待方式,清理调整制约生产业发展的政策障碍。

第6篇:关于互联网思维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未来趋势;人本管理;互联网思维

面对信息技术引发的互联网革命,未来企业文化将如何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企业家们思考的重要问题,根据当前乃至未来企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对此做一些前瞻性的分析和预测,对正在走向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企业文化发展趋势的讨论

对未来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尚在上个世纪末就已引起学界和企业界的重视。1998年,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贾春峰撰文提出,在企业发展战略中要注重文化力的开发,并从科技创新、文化附加值、审美心理、企业形象力、文化沟通以及企业信誉等诸多方面对未来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要求。次年,复旦大学首席经济学家水教授又基于管理的全球化视野,勾画了21世纪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突出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跨文化管理等在未来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此后,一些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M步的特点,对未来企业文化发展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如有人基于新经济的特点,将企业文化发展趋势概括为鼓励创新求变、强调速度和效率、大兴学习之风、弘扬团队精神、凸现以人为本、倡导联盟双赢、追求和谐共赢等。有人提出未来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是,在传统优良企业文化与现代企业创新文化的和谐共生、人文情怀和生态观念的良好结合、国际环境与新战略发展要求的较好适应、与时俱进与创新思维的永久链接等。也有人将和谐企业文化看做是未来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的历史阶段。还有一些学者从管理发展史的角度提出,企业管理已经过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行为管理、现代管理等为特征的前四代管理,目前已经进入了以知识管理为特征的第五代管理。知识管理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将人作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企业管理的任务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基于创业企业发展的实践,强调了信用在未来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企业文化研究的先驱、美国管理学家特雷斯・E・迪尔和艾伦・A・肯尼迪则提出了“新企业文化”的概念,将重获工作场所的活力作为新企业文化的追求目标等。

二、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

毫无疑问,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背景下,企业文化要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与市场环境相匹配。只有这样,企业文化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力,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精神动力。考察当前和未来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趋势,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信息化或称数字化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达到了一种令人难以想象的境地,企业传统的或已有的各种经营管理理念不断被颠覆。

三、未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和方向

伴随着这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巨变,未来企业文化究竟如何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和方向何在?我们不妨提出一些可供讨论和参考的思路。

首先,人本管理必将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人本管理虽然在过去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已经受到重视,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这一理念必将成为未来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而得到实实在在的贯彻和落实。伊曼努尔・康德曾经有句名言:“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现代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将人的发展作为重要的追求目标,这不仅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在管理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各种管理理论虽有区别,但归根到底都是围绕人的发展提出来的。企业管理的最高价值目标就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企业管理的价值规范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充分尊重人、恢复人的尊严。当然,也有人认为培育共享价值观是未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但企业的“共享价值观”是什么?那就是“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要把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与企业组织管理、流程再造、绩效评估等结合起来。其实,当今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可以说,尊重人性是互联网最本质的文化。互联网如果除掉冷冰的技术,其力量之强大则主要来源于对人性自由最大限度的尊重、对消费者体验最深切的敬畏、对个体创造性最彻底的重视。互联网时代扁平化的组织不仅比传统的科层组织效率更高、市场反应更快,更为重要的是它更容易把企业、员工和客户变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此外,诸如互联网时代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卷入式营销、分享经济等,无不是透视人性、尊重人性的产物。所以有人认为,无时不在的人性光辉才是互联网时代推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经济文化繁荣最具本质的力量。

其次,互联网思维将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所谓互联网思维,就是将互联网的理念和技术手段贯穿于企业文化建设之中,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技术手段对企业文化进行重塑和改造,以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有人认为,互联网给企业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新一代人的价值观的变化。“平等、参与、分享”为核心的、自由主义价值观才是所谓互联网精神或者互联网思维的真正意义。能够扎扎实实在企业内部管理中贯彻以“平等、参与、分享”为本质的互联网精神,把每个个体的创造性、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的公司,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互联网企业。2014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轮值主席、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提出:“互联网大潮正猛烈冲击着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打造去中心化、扁平化、开放性的组织是传统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网络化、平台化、快捷性和人性化。互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各种业务+平台,将虚拟世界与实体世界联接了起来。企业对供应商和用户而言不仅是商家,而且是共同迅速个性化满足用户需求、成就供应商的平台,所有资源都能以最快的速度配置,平台成为驱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动力。

其三,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永恒的主题。约瑟夫・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持续影响人们已达100多年。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创新更加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选择。在当今,创新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发展进步的灵魂和不竭动力,对于一个企业则是寻找生机和出路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企业如果不懂得创新,其生机就停止了,这个企业就要濒临灭亡。2014年6月,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要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

第7篇:关于互联网思维的问题范文

近年来,教育改革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伴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将教育改革的焦点逐渐与互联网相连,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不断占据着重要位置。此外,关于数学天才的报道层出不穷,但我国的数学人才却寥寥无几。基于此,本文阐述了互联网的出现及特点、数学人才与数学天才的定义及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了互联网时代下数学教育发展与创新,为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数学教育方面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

数学人才与数学天才;互联网时代;发展与创新

近年来,关于数学天才的报道是层出不穷。比如,沈阳二十中的数学天才在滑铁卢大学组织的国际数学竞赛中获得冠军。又如,22岁的刘路因其在数学上的专长而成为我国最年轻的教授。关于这类数学天才的报道不胜枚举,但在这些报道的背后,人们不禁反思,数学天才如此之多,为何数学人才却少之又少。如何把所学理论用于实际生产与生活中,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重点问题。与此同时,基于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网络通信的日益发达与普及,我国已经进入互联网社会。而在互联网背景下探索数学教学的发展与创新,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途径。

一、互联网的诞生及特点

互联网诞生于1969年的美国,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可以多台电脑同时操作的网络。互联网减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互联网时代下,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与外地的朋友和亲人进行视频从而减小彼此之间的距离,缓解相思之苦;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学习到课堂上老师没有传授的知识,总而言之,互联网的存在为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互联网之所以受到各界人士的喜爱,是因为互联网本身具备独有的特点,这些特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互联网具有一个自由的环境。与现实的环境相比,互联网具有很大的自由,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浏览各种自由流动的信息,看这种自己需要的视频,数学天才与数学人才也可以通过视频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帮助自己更好发展。第二、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网络。任何人、任何事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与熟知,数学天才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共享与别人共同讨论某一问题。第三、可以供人们免费享用。出于保护人们知识产权的立场,互联网上的某些信息需要人们付费才能观看,但是这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信息观看与网站访问是免费的,为数学天才提供方便。第四、互联网是一个平等的地方。在现实社会的环境中,人们总会遇到一些不平等的事情,例如,数学天才有一些数学方面的想法,如果想要和有权威、有能力的数学家交流时十分困难的。但是互联网却有很大的不同,网络环境下人们可以无身份、无距离的平等交流,为数学天才的想法能够与他人讨论与分享。第五、满足与他人合作的愿望。互联网是一个交流的平台也是一个合作的平台。互联网实现了人们无距离的交流,数学天才可以通过网络视频与有权威的数学家进行交流,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一个数学项目。

二、数学天才与数学人才

(一)定义

所谓的数学天才与数学人才都是在数学方面有着非常大潜力的人,但是数学天才与数学人才并不等同。随着互联网速度飞快发展,越来越多的数学天才被人们所熟知,比如华裔澳大利亚的“数学神童”陶哲轩以及草根数学家周玮等等。数学天才是指生下来就具备某方面的天赋,这种天赋是一般人很难超越的,但是数学人才是后天“加工”形成的。数学天才即使有再强的数学计算或者数学推算的能力,如果离开了后天老师对他的数学教育也终将像仲永那样“泯为众已”。因此,数学天才要想成为数学人才还需要后天的努力,不断地学习,用更多的知识培养自己使自己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数学人才。

(二)数学天才与数学人才的反思

在中国,我们并不缺少数学天才,可是我们的数学人才少之又少。数学中国网作为数学爱好者最喜爱的网站之一,每年都会推出许多数学模型,这些数学模型使数学爱好者兴奋不止,但是能真正将这些数学模型应用到企业发展领域的人数并不多。为什么数学爱好者能够将数学模型用理论的方式解决出来,却无法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思维不够敏锐。多数数学天才生下来就具备数学方面的天赋,在解决数学问题方面总会有自己的见解,但是这种见解只是局限于理论的模型。由于长期平面化、不够立体的数学模型使数学天才的思维局限,不能很好地开发。

2、知识结构不够稳固。对于传统的数学教育来说,书面上已经形成的知识结构就是数学天才所要学习的内容,但他们对于这些知识的来源一无所知,因此在他们大脑中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就仅仅是书本上面的一页纸,这就导致了数学天才“纸上谈兵”,无法成为真正地数学人才。

3、教育绝对的“平等化”。在传统的数学教育时代,很多学生坐在同一间教师,不能根据学生本身擅长的方面进行个性化教育。对于数学天才来说,课堂上简单的教学不能增长他们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流逝,数学老师讲的内容他们早就懂了,但是由于教学模式的要求,数学天才只能坐在教室等待老师一遍又一遍讲解自己熟知的内容,导致数学天才的能力逐步下降。

4、学生在性格上的局限。对于数学天才来说,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是害羞的。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数学天才出于担心出错的角度,不愿意回答课堂上老师提问的任何问题,一方面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不利于数学天才将想法说出来与他们共同讨论。

三、互联网下数学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数学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它的改革不断牵涉着社会各界人们的心。网络时代下的数学教育与传统的数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网络时代下的数学是生动形象、动静结合、操作简单、具有很大吸引力的一门学科。互联网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使学生在课堂上摆脱了枯燥的时代,一方面丰富了老师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吸引着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不断推动着数学教育的向前发展。

(一)立体化与生动化的数学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思维

在互联网时代下数学教育事业变得立体化与生动化。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数学辅助工具是一些尺子、圆规以及相应的数学模型,一旦上到几何时,许多学生表示想象不出来,听不懂。时间一久,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数学的想法,这非常不利于数学教育的发展。互联网时代下,教师通过互联网将各种数学模型变得十分立体、生动。例如,当数学老师在讲正方体的表面积时,由于传统数学教育方式的限制,学生只能够看到一个已经制作好的正方体数学模型不能将它展开,但是互联网时代下,老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同学播放正方体展开之后是什么模样以及表面积是如何计算的,使同学们对于正方体印象更加深刻。立体化、生动化的教学模式是数学教育的一大发展与创新,有助于推动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培养出更多数学人才。

(二)互联网下的探究式学习,强化了学生知识结构

数学是一门注重思考与动手实践的学科。互联网时代下,数学教育摆脱了“一对多”的教育模式,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应该注重对知识形成的掌握。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网络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中,学生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学习知识,并动手操作使学生对知识结构印象更加深刻。这种深入角色式的体验,让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原理,从而进一步地强化了自身的知识结构。

(三)因材施教、个性发展

互联网是一个培养人个性化发展的舞台。在互联网时代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难题,做到“挖掘自身潜能”的学习。在传统的数学教育中,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可能就是几页数学题目,学生做完之后,老师要收上来进行批改。这种数学教育不但不受老师的喜欢,还不能将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在互联网时代下,老师可以选择将题目放到互联网上,分为简单、一般、困难三个档次。当学生登录到互联网上时,老师针对每个学生具体的情况按下简单、一般、困难三个键,这时学生就可以在互联网下写作业,写完之后由互联网本身进行修改并统计哪些题目是学生犯错率最高的题目,然后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这种个性化的数学教育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使一些数学天才通过后天的学习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变成一位数学人才。这样的教学模式使互联网时代下的数学教育不断进行着发展与创新。

(四)自由发言、资源交流

互联网最大的优点就是虚拟化。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害怕数学问题回答错误不敢发言,课堂氛围冷清只有老师一个人在一直不停地讲话。然而互联网时代下的数学教育有很大的发展与创新,互联网时代下,学生与老师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下进行讨论。老师通过互联网将学生全部匿名化,不管是谁发言都不能看到名字,即使是老师发言也是匿名。这样,匿名环境下学生可以大胆发言、不怕出错、不怕害羞,能够有效做到资源共享,做到各抒己见,不断开阔学生的思维。

四、结语

总之,随着互联网不断地发展与普及,知识的日复一日的更新,使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的教学模式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在互联网下,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言,不断增强对数学自信心。新时期、新技术,不断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推动互联网时代下数学教育的发展与创新,为社会培养出越来越多的数学人才。

作者:贾灵柯 单位:重庆市第一中学校

参考文献:

[1]曲枫.“互联网+”时代下我国成人教育发展体系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7(1):61-63.

[2]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3-10.

[3]李霞霞.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z1).

[4]谢敏.“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智慧研究[D].吉林大学,2016.

[5]吕雪飞.“互联网+”下的中学数学教育[J].才智,2016(25).

[6]胡青云.互联网对小学数学教育影响研究[J].才智,2016(7).

第8篇:关于互联网思维的问题范文

@任谦: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传统媒体的垄断优势必将被打破。无论是国家级媒体,还是地方广电媒体,都面临着变革。我认为,3.0版本广电媒体特征包括:媒体内容极大丰富、终端丰富多样、受众极为主动、影响极为扩展等几方面。目前传统电视行业改造升级面临的困境有三个方面:第一,宏观方面,前瞻性的理论准备不够,系统行业还缺乏顶层设计。以前行业基本是各自为政。如果行业没有前瞻性、理论性规划会滞后;第二,微观上,真正有主动改革精神的媒体有,但不够多,大多数媒体满足现状,小富即安,危机意识不强;第三,体制机制问题、人才问题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

@钱岳林:广播的特点是移动,广播的优势是分众,广播的趋势是碎片化。广播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特性:伴随性、应急性、资源优势等。电台制作的节目可以利用互联网传播,多渠道分发,覆盖面突破了原有广播的区域限制,主动拥抱互联网是发展的一条道路。在20世纪初,车轮和干电池救了广播,相信在新媒体层出不穷、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广播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谢家谊:全媒体不是几种媒体形式的简单组合,而应该是能够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特点,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实现内容的整合和资源的共享。因此,全媒体既代表一种全新的运营模式,也代表一种新的技术模式,对广播电视台技术建设而言,全媒体体系的建设是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和延伸,除了提高完善现有的生产播放能力以外,还要通过建设IPTV、OTT、网络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将分散的播控集成公共平台转变为面向公共用户、PC宽带用户、手机用户等多种新兴平台,以满足广播电视、体平台要求基础上扩展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IPTV等内容。

@顾建国: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新兴媒体形态的出现,对现有传媒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媒体的影响面越来越窄,收视、经营都遭受分流,面临全新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站在国家和行业的角度,认真反思我们发展新媒体的历程,认真思考融合的策略,在“危”中寻“机”,加快转型调整和融合发展,加快做实,增加我们媒体的传播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展过程中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传统媒体建设新媒体阶段;第二,最近两年出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动阶段;第三,转变机制,推进互联网团队和人才队伍建设。

@宋繁银:当前视频行业和市场结构正在急剧变化,用户被越来越多的屏幕所围绕,却对于屏幕界限的感知越来越模糊,电视和互联网正在一步步融合交汇。由于客户端、网页端、移动端乃至电视机顶盒等平台的界限正越来越模糊,作为主流的视频平台,必须统涵不同平台,包括客厅、家庭娱乐视频平台的定位,是这种多屏战略的体现。

@曾会明:台网融合就是电视台新媒体化的路径。这里的网,指的是互联网,并不单指某个互联网公司,而是学习、利用互联网的思维、互联网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使自己互联网化。尤为重要的是,要学习互联网企业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与决策机制。因此,台网融合,绝非简单地与互联网视频网站就电视台的内容传播、版权或广告的二次销售进行合作。不少电视台成立一个独立运作的新媒体公司,而并未对电视台自身的节目制作流程、播出流程以及版权战略、商业模式进行一体化的考虑,这是没有意义的事情。即便这个新媒体公司能够赚钱,不过是拿着台里的资源炒冷饭,或者跑到社会上去找了些食来吃,对整个电视台的变革与演进没有根本性的意义。

@中国文化报:随着电视台纷纷涉足互联网业务,视频企业不仅要应对同业的竞争,还必须应对来自电视台的竞争。视频网站的优势在技术、产品、平台运营、用户体验等层面,但在内容的采编、制作和传播能力上,电视台更胜一筹。在这种情况下,台网之间的融合和相互渗透成为必然。

@张建平:我认为电视台在构建全媒体平台方面要实现五个“求”:第一,求变,电视台思维方式要改变;第二,求新,渠道建设要求新,充分挖掘广电资源,加速模拟信号关闭的步伐,把渠道建设好;第三,求全,内容生产求全,未来要在新闻、综艺、体育方面突出广播电视的优势;第四,求好,比如终端匹配求好,未来是手机终端的天下;第五,求创,追求商业模式的创新。

@王祺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有线电视行业原有功能和业务模式多元变异,视频服务领域重新洗牌。湖北省广电网络行业要按照视察湖北关于着力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新突破的重要讲话要求,清醒认识外部挑战和自身问题,积极应对,转危为机,调整战略,主动作为,抢占“三网融合”及大数据时代先机,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优势,在整合融合中做大做强。

@刘兰兰:在全媒体的格局下,内容生态正在迅速变化。音视频制播技术的进步,使得大中小屏播放同样内容已经没有太大的技术障碍;电影、电视机构正在互相进入;视频网站进军大荧幕表现不俗;以IP化思维对待内容产品,内容制作机构可以发挥的空间愈加放大。此外,已有案例显示,内容制作机构有可能通过内容所带动出来的消费需求,与电商平台分成,由此,基于内容盈利的商业模式也处于丰富和变化之中。

@洛神:面对视频网站的激烈冲击,电视台开始不再把商业视频网站视作传统电视的合作伙伴,而是强劲的竞争对手,2014年也成为台网分道扬镳的首年。谋求转型的电视台们如何在电视互联网化时代转型为新的主流媒体,还是一片迷茫。

第9篇:关于互联网思维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应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善于从互联网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会计基础教学也需要适应互联网+的教学要求,主动地应用移动信息技术来指导和促进高职会计基础教学,从而满足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要,促进高职会计教学。

一、高职会计基础进行的特点分析

高职会计基础课程是关于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重要课程,其中的基本概念比较多。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比较多,而且概念的专业性比较强,对于初次接触会计课程的学生来说往往会感到比较抽象难懂,再加上课程的系统性比较强,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无味,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怀有畏惧心理。会计基础课程中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同时还需要学生具有实际的会计操作能力。对于会计学来说,在处理账务方面具有完整系统的方法,而且对于细节的要求比较高。再加上其中的会计处理项目比较多,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以及表格来辅助教学。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准备大量的板书,而且比较浪费时间,难以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当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理解或者需要进一步地复习时都会存在比较大的困难。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高职会计基础教学的需要,迫切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积极主动地应用现代教学技术。互联网+有效地促进了高职会计基础教学的发展,它能够满足现代移动通讯的需要,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地进行会计基础学习,对于提高会计基础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帮助。

二、移动信息技术在会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1.确定互联网+人才培养目标

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互联网成为了人们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会计基础教学来说要主动地将互联网+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积极地拥抱互联网文化,主动地转变教学观念,将互联网+很好地融入到会计基础教学中。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的经济形态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企业的会计业务也处于转型的过程中,这就对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会计人才培养来说,不仅需要会做账,还需要主动地跟踪企业的业务环节,对于会计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会计的工作方法等都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人们将逐渐地接受网络做账、报账,这些快捷的互联网技术方法必然会对会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高职会计基础教学的过程中主动地融入互联网+文化,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来确定教学的目标,在会计基础教学中主动地应用移动信息技术,不断地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

2.主动地拥抱互联网+

互联网+成为了时代的发展潮流和方向,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具备互联网思维,积极地借助现有的移动信息化教学技术,加强教学方式的创新,从传统的板书教学向移动互联网方向转变,开展多个维度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高职会计基础教学的特点,应用互联网思维,例如将一些网络语言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这样能够改变会计基础教学中比较枯燥的局面,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主动地借助借助移动信息化教学技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以实训的方式来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最终提高会计基础教学质量。教师要将互联网思维应用到会计基础教学的各个方面,只有主动地转变教学观念,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主动地应用移动信息化教学技术。

3.主动地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

在高职会计基础教学的过程中要主动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而且要贯穿到会计基础教学的全过程,善于应用互联网的思维来组织教学,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云会计的模拟训练,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互联网+在会计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的成果、学生反馈进行及时地跟踪,发现互联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地修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主动地应用现有的微信平台来拓展教学空间,例如可以组织微课教学形式,将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微课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这样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学习。教师还可以对会计基础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学生能够接受的互联网语言呈现。通过借助微信等平台,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还可以及时地答疑解惑,为学生提供新的互联网学习空间。教师还可以将一些财务信息借助网络的形式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应用互联网技术来完成相关的案例教学,这样能够有效地加深学生的印象,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帮助。

三、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逐渐地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已经逐渐地离不开互联网。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对高职会计基础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主动地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善于应用互联网技术来组织教学,从而不断地提高会计基础教学的效率,培养符合社会所需要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宜鸿.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20:229-230.

[2]孙玲、赵建梅.“互联网+”时代下改进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11:64-6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