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能城市的概念范文

智能城市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能城市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能城市的概念

第1篇:智能城市的概念范文

智能城市的兴起

IBM在2008年提出智慧城市之后,开始的目标是希望能够迈进信息系统。2009年奥巴马就开始肯定了这个理念,并且在美国开展了智能城市的建设。2012年12月,美国的国家情报委员会了一个《全球趋势2030》的报告,到2030年全球有13项技术对全球将发挥重大的影响,这13项技术包括四类,信息、自动制造、资源和健康,其中包括了一项智慧城市的目标。去年年底,美国大西洋理事会推出了两位理事写的2030年的展望,2030年将进行第三次信息工业革命,这次代表技术将是三项,是新制造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智能城市的技术。紧跟而上的是欧洲发展也很快。

中国在此方面的发展速度也不慢,2009年8月,IBM了《智慧地球赢在中国》,量身打造了六大智能解决方案:“智慧电力”、“智慧供应链”、“智慧银行”、“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慧交通”。这些“智慧”方案,已陆续在我国许多城市展开。

当今的生产力正在进行一次巨变,这次巨变的本质性的东西是什么。核心的理念是这次变化的本身是从两元空间进入到了三元空间,这个世界原来是由人类社会和物理世界构成的,但近年来,信息力量的迅速壮大,已长成除物理世界(P)、人类社会(H)两极之外的新一极:信息世界(C),合称为CPH。

50年代,信息主要是来自于人类社会,所有的信息都是由人类发出来的。在30年以前,我们相继把这些信息放在互联网。到了20年以前,发生了很重要的一次变化――CPS概念的提出,大量的传感器、物理信息传递了很多信息,信息不再由人类发出,而由传感器发出,人类开始在网络上进行工作。如今,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膨胀。人类已经无法控制和使用如此大的信息,必须要依靠机器来进行识别。今后,我们将走向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是大数据来创建信息。

CPH三极中,任意两极的互动,都可以对第三极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例如CP加上H,就可以有智能电网、智能制造、无人飞机。假如把CH加上P,那就可以产生智能医疗、智能城规。CPH互动将对整个城市、国家、世界产生巨大影响。智能城市的技术本征就是使城市中的三元世界巧妙互动,也就是使当代传感器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各种高新技术融入城市的各个系统,形成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城市管理和服务的升级发展,由此将迎来城市发展的新时代。

很多人提出智能城市的定义,如果从这个理念出发,智能城市最简单的定义便是综合运筹城市CPH三元空间,巧妙汇聚城市各方智慧,优化使用城市各种资源,提升发展城市的经济、建设、管理与市民生活水平。

智能城市的推进战略

中国工程院2012年立项重大咨询研究项目《中国智能城市建设与推进战略研究》,其中“智能城市的重点建设内容”分四个部分。

第一个是城市建设的智能化,是由三个课题组成:研究城市的经济、科技、文化、管理、规划彼此之间的关系;研究城市的空间组织模式、智能交通与物流;研究城市职能建筑和家居,分别由一批院士担任负责。

第二个是研究城市的信息的智能化发展,也是由三个课题组成:关于信息网络研究;智能测量与认知;知识中心和信息处理。

第三个是关于城市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包括智能制造,智能电网与能源和智能商务与金融。

第四个是城市管理的智能化发展发展,包括三个内容,城市环境、智能医疗卫生、城市安全。

智能城市的整体内容就是五层次模型(如下图所示),智能城市现在进行的实际上是第三层次,是各种智能应用系统,如智能医疗、智能电网和智能交通等。但重要的基础是下面的内容,更重要的应用是上面内容,下面包括要建设好城市的网络,而且特别重要的是要建设好城市的传感器网络和城市的执行机构,这样才能够和两个世界联系起来,即城市的人的世界和城市的物理世界。上面要建设好云平台和大数据,云平台必须要保证数据不受侵犯,必须保证中心的负责人不能随意使用别人的数据,而大数据是要使彼此的数据可以互通互联。然后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决策、规划。所以我们第一阶段要做智能城市,把这些内容做好后再往下拓展,之后必须要往上面进行提升,最后才能把事情全部做好。

所以智能城市的推进策略有三个重点――用、通、深。用:以实用性为目标,抓核心问题和主要矛盾解决之;通:打通数据孤岛,加强三元世界的彼此连结;深:运用大数据,推进高水平决策和高水平应用。

城市大数据

是最重要的数据

大家现在都知道大数据很重要。大数据首先是大;第二点是大数据的影响范围广泛,而且经济价值越来越大。影响范围广在于它影响医疗卫生、科研、教育、公共安全、交通、物流、环境、气候、商务、金融、能源、制造业;经济价值大在于它创造出新产业:Google、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以及改革老产业。现在大数据的技术很新颖,它既不同于传统的AI技术,也不同于传统的数据库技术、搜索技术,它呈现的技术是颠覆性的。

美国的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2013年的报告中提出,如果说20世纪经济发展的助推剂是石油,那么21世纪就是数据支撑。

近几年来,大数据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大数据时代》一书,分析的数据基本上都是用户终端各种各样的数据――买东西的数据以及上网的频率数据……这些数据对研究人类社会很好,但研究物理世界是不够的。城市间还有更多的大数据,例如城市建设的建筑、街道、交通、照明等。这些网上只可以查到很浅的数据,深入的数据没有人做,例如城市的环境、水、气、垃圾以及口岸的情况;城市的金融、经济、贸易和服务的情况,城市的产业、教育情况、医疗卫生、养老、食品、媒体的情况。城市大数据才是大数据的主体

第2篇:智能城市的概念范文

从服务和满足家庭、社区需求出发,通过使用各种现代技术减少家庭、社会的能源消费开支,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重点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广能源资源需求的智能化、可视化管理。比如通过用电量、燃气、用水量的可视化图像或数字表达提醒人们节约使用;利用太阳能、甲浣气体、地源热泵发电,开发储存转换系统供应家庭生活应急用电;通过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帮助人们选择更节能的出行方式等。

智慧城市建设初见成效

日本国土狭小而人口众多,如何“以人为核心”在仅有的国土面积中容纳更多人口和经济活动,成为日本政府和企业探索的课题。日本作为尖端科技研发前沿国家,对智慧城市的探索虽刚刚起步,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经验。日本的智慧城市建设,很多技术直接针对家庭和人的生活习惯,与人的需求贴合紧密,生活实用性较强。比如,采用能源消耗可视化软件,方便需求管理。通过卡通冰块面积的变化显示家庭总用电量,很直接,小孩子都可看懂;通过智能操作系统,实现离开房间后可自动断电,3秒内自动启用,外出状态下也可提前调控空调。

包括丰田、松下电器、日立、东芝集团、三井不动产等在内的民营企业,在日本能源资源紧张和能源价格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基于自身专业技术,均以开发减少能源资源节约的综合智能解决方案为重点,综合考虑降低成本、实现多样性选择,服务家庭社会需求。比如松下电器在腾g市打造的可持续智能城市,丰田汽车在丰田市内打造智能低碳示范小区,以三井不动产为主要代表打造的柏之叶智慧城市等等,均是以民营企业为主推动的系统性智慧项目。在柏之叶智慧城市,通过智能终端系统,可以将每个家庭、每栋楼、整体社区的预测用电量和实际使用量信息及时传递给业主,便于家庭和社区的自我管理。对于节约用电量超过一定标准的家庭,按照节能分值发放可兑换社区内商店的地域贡献积分,由此提高了居民节电的积极性。

在柏之叶市提出的智慧城市三大建设理念:环境共生,健康长寿,新产业创造。并细化出地域能源一元化管理、低碳型交通体系、地区医疗养护网络、创造个体价值的社会参与、开发个人创业空间等9大具体应用主题,充分体现了政府、企业和社区在环保和公共安全方面的关注、居民在个人健康和创业的利益诉求、学术研究机构对研发空间的需求,这些信息为开发企业建造有吸引力的城区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使得智能城市的概念从低碳、降低能源消耗转向更多的社区服务内容。

建设数字化社会的战略

日本“智慧城市”概念最早由东京大学前校长小宫山宏提出。他认为,城市正在越来越庞大,各种都市病层出不穷,比如人满为患、垃圾围城、交通拥堵等等。在小宫山宏的努力下,“智慧城市”的概念逐步受到重视,并得到了政界的关注。

日本政府于2009年7月推出“I-Japan(智慧日本)战略2015”,提出要在2015年实现“安心且充满活力的数字化社会”,让数字信息技术如同空气和水一般融入生产和生活之中。

从政府层面来说,“I-Japan”战略的主要关注点在政府治理电子化、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教育与人才培育等三大方面,在进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运用的同时,对远程医疗、电子病历等方面进行积极尝试。

在转变城市发展观念的舆论推动下,日本企业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例如日本最大汽车生产商丰田公司率先提出“智能化高速公路”设想。在这一设想中,车载信息终端器可以利用外部信息选择最佳行驶方案,从而达到节省油耗、节省时间的目的。日本松下公司也提出利用光纤技术武装城市,推动实现智能家庭、智能学校、智能医院等等。

以人为本、节约能源

目前,在日本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和积极努力下,日本已经在部分城市建立了智慧城市试验田,并初具规模。在不断的探索中,也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智慧城市模型。

日本发展智慧城市,其根本出发点在于“以人为本”,通过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率,实现健康和便捷的生活。例如日本开发了一种卡通冰块,用其面积的变化反映家庭用电总量,简单易懂;再如研发出可以实现在人离开房间后自动断电的智能操作系统,以及利用IC磁片人体感应器控制办公位空调温度的调节系统等等。日本政府和企业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也较好地贯彻了以人为本、节约能源的理念。

在位于日本首都圈东侧千叶县的柏之叶地区,环境共生、健康长寿和新产业创造是该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三大理念,并细化出地域能源一元化管理、低碳型交通体系、地区医疗养护网络、创造个体价值的社会参与、开发个人创业空间等九大应用主题,智慧城市的概念进一步从低碳、降低能耗扩大至更多社区服务。

据介绍,到2030年,柏之叶智慧社区将扩大至城市规模,其中各个建筑都将安装太阳能发电板,并在市内安装蓄电装置。与此同时,市内每个家庭和企业办公室内部都将安装大小如平板电脑一般的智能终端系统,可以将每个家庭、每栋楼甚至整个小区的预测用电量和实际使用量等信息传递给总控大楼。

以民营企业为先锋

日本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以民营企业为急先锋,注意整合多家企业发挥综合作用,并利用市场的力量形成合力,推动政府改善管理。 丰田、松下、日立、东芝、三井不动产等民营企业都对智慧城市概念很感兴趣,同时也都着手智慧城市的创建和探索。

不仅如此,日本IT企业为构筑智慧城市而与地方政府开展合作的动态也日趋活跃。例如富士通公司与福岛县会津若松市、日本IBM公司与秋田县秋田市、伊藤忠技术解决方案公司与福岛县岩城市等,而这些合作也都立足于地方政府为改善震后城市面貌和电力情况而制订的具体计划,符合政府和企业的双方利益。

第3篇:智能城市的概念范文

浙江读者:安荣

安荣同志,您好!

从概念上来说,智慧城市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融合在一起,将城市信息化推向更高阶段。它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社交网络等工具和方法,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和智能融合的应用。智慧城市将成为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作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市提升的新引擎,达到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企业经济竞争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体现了更高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创新精神。有专家指出,伴随着网络帝国的崛起、移动技术的融合发展以及创新理念的广泛普及,知识社会环境下的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之后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

从内容上来说,智慧城市包含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应用、智慧服务、智慧治理、智慧人文、智慧生活等内容。其中与百姓生活最为息息相关的智慧应用主要体现在交通、电网、物流、医疗、食品系统、药品系统、环保、水资源管理、气象、企业、银行、政府、家庭、社区、学校、建筑、楼宇、油田、农业等诸多方面,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可以想见。

智慧城市的发展一般会经历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智慧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物联网建设、云计算中心建设等等,实现数字化,才能谈智慧化的问题。从服务性来说,城市管理、城市公共设施、基础服务设施的数字化最为关键;第二阶段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融合阶段,将不同领域的城市基础服务信息实现互联和互通,借以形成泛在的城市服务;第三阶段是智慧城市的内生发展阶段,实现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便捷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慧化城市服务。

目前,对智慧城市概念的解读也经常各有侧重,有的认为关键在于技术应用,有的认为关键在于网络建设,有的认为关键在人的参与,有的认为关键在于智慧效果,而一些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先行城市则更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创新。总之,智慧城市绝不仅仅是智能城市,或者说是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应用,它还包括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内涵。

第4篇:智能城市的概念范文

为了扩大赛事的传播,传媒公司也不遗余力,为索契打造了一个多终端数字告示同步宣传平台。冬奥会期间全程播放现场赛况,其他相关商业广告也同时出现在终端屏上。该联网宣传平台的设立,不仅可以让无法前往赛场观看比赛的市民哪怕在户外也能通过大屏幕直击现场,在帮助运动员、志愿者及观众等顺利抵达索契的环节中还充当了路标的作用。

而等到冬奥会结束,这些大大小小的播放终端或用来播放视频广告,或作为智能终端,继续为市民服务。事实上,不惟大型赛事,越来越多的数字告示系统在城市各个领域或职能中扮演起更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平安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当下,在交通、公安、医疗、教育、物流、景区、社区等智慧城市的各个应用领域中,数字告示已经不限于广告等信息,而是作为大尺寸的智能终端,开始在智慧城市体系中展现能量。

数字告示与“高大上”的智慧城市扯得上关系吗?

有人大概会质疑:数字告示与“高大上”的智慧城市扯得上关系吗?

诚然,在种种对智慧城市的描述中,无不氤氲着高端气息,但抽丝剥茧,建设智慧城市的目的无非基于如下愿景:通过构建信息基础设施服务于城市,支撑政府管理、企业经营,并服务市民生活,使城市的工作和生活更加美好。

如此,从服务民生的角度来看,数字告示与智慧城市非但扯得上关系,而且“交情”从智慧城市刚刚孕育之初就已经建立起了。例如地铁站设置的具有自动查询、充值和地图功能的一体机;医院内集预约、查询、叫号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系统;银行的智能查询、缴费、打印终端;图书馆的读者自助式服务终端;购物中心设置的查询和导购系统……都可以接入智慧城市体系中。显然,诸如此类的数字告示应用,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从智慧城市的整体架构而言,这些确实只能算细枝末叶的部分,但也正是这些智慧城市的“神经末梢”,保证了智慧城市体系的完善,让智慧城市更“接地气”,也是检验智慧城市达标与否的重要指标。

智慧城市“落地”有多难?

基于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愿景,智慧城市绝不仅指城市管理、运营的智慧化,最终还需要体现在公共及社会服务能力上,就这一点,目前的情况还不容乐观。

“‘按一个键叫来出租车’在无锡已经实现”。――新华网2013年12月30日在其新闻《智慧城市概念落地 试点城市“智慧”蜕变》中对无锡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点赞”。

第5篇:智能城市的概念范文

智慧城市不仅能够对信息进行机器理性的智能化处理,还应拥有情感智能,并能根据环境的情景感知与人们的情感需求,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因此,从技术层面和实现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方式来看,“情景感知”与“情感智能”是通往“智慧城市”的智慧之门。

自从2009年IBM公司首次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及其技术体系架构以来,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等世界发达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都围绕着上述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研究,并给出了各自的发展规划。在中国,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超过100个智慧城市(镇)的建设方案出台,智慧城市已成为实现城市科学发展和为人们创造智慧新生活的美好蓝图。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不仅要以智慧的方式来深入思考城市的包容性发展,还应通过新一代智慧技术促进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深刻变革及其技术基础体系的提升,带动新一轮智慧产业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的终极发展目标。我们认为,城市的信息化发展可以划分为信息城市、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和智慧城市四个阶段。智慧城市不仅对信息能够进行机器理性的智能化处理,还应拥有情感智能并能根据环境的情景感知与人们的情感需求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因此,从技术层面和实现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方式来看,“情景感知”与“情感智能”是通往上述“智慧城市”的智慧之门。

一、智慧城市的智慧特征

关于智慧城市的基本概念,各国学者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的流动特征、全面感知与互联、整合创新和为城市居民创造新生活,以及实现城市社会与经济包容式的“智慧”发展等角度给出了各自的理解与定义。政府相关部门也指出:智慧城市应提升到“以人为本”、“发达的智能”、“有效的运行”三者协调统一的“智慧”高度。但是,在智慧城市的智慧特征及其基本的技术内涵上,尚未形成科学、严格的界定。

按照心理学的定义,将人类感觉、记忆、思维、语言、行为的整个过程称为智能过程,它是智力和能力的表现,可以分别用“智商”和“能商”来描述他们的程度水平。智慧通常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的能力,也就是在面对具体环境中的事物时,发挥智能和运用智能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初,耶鲁大学心理系的Salovey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Mayer发现智慧与人类的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提出了“情感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概念。其程度水平的衡量指标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情商”,它可以调整智商和能商的正确发挥,或控制二者恰到好处地发挥它们的作用。因此,如果我们把传统意义上的智力和能力的综合称之为理性智能的话,对“智慧”的理解应侧重于如何通过情感智能来更好地发挥和运用上述理性智能。

自从城市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信息的表现形态、传播方式及其开发利用对城市管理与服务所产生的深刻变革已成为区分城市信息化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特征。从上述角度看,城市的信息化发展可以划分为信息城市、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和智慧城市四个阶段。其中:信息城市通过电话、传真、电报、远程视频等电子通讯手段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数字城市通过计算机网络等数字通讯手段使得上述信息的表现形态和传播方式进入到了数字化的新阶段;智能城市通过机器的理性智能对上述信息进行深加工处理,以机器学习和知识的运用为基础为人们提供各类智能化的服务;智慧城市将进一步使得机器能够根据对环境情景及人类情绪信息的感知、获取、计算和分析,为人们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智慧服务。

我们从信息的形态与传播、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服务关注重点等三个方面,给出了城市信息化发展四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如表1所示。

自情感智能的概念提出以来,相关领域的研究已成为现代心理学、神经科学、信息科学等众多学科共同关注的前沿热点。199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Picard出版了著名的《情感计算》(Affective Computing)一书,阐述了人类的情感能够通过外在表现出的情绪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被计算机所获取、处理、计算和表达,使得机器能够给出符合人们情感需求的人性化反应,从而具备一定的情感智能。目前,上述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城市管理与服务的众多领域,使人们真正体验到了“智慧”的魅力。通过机器的理性智能与情感智能的有机结合来感知人类所处的具体环境及其内在的情感需求,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智慧服务,是智慧城市最基本的“智慧”特征。

二、情景感知与情感智能

从人工智能领域来看,情景感知(Context Awareness)是指通过传感器及其相关的技术使计算机设备能够“感知”到当前的环境信息,从而进一步了解用户的行为和动机,自适应地提供主动式服务。情感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指机器能够“感知”人类的情绪信息,作出人性化的智能反应并提供符合人们情感需求的智能化服务。

关于“情景”的定义,较为广泛接受的是由DeyA.K.等人提出的:“情景是指能够用来刻画一个实体的情形的任何信息,所谓实体是指任何与用户和应用交互相关的人、位置或对象,包含用户和应用本身。”从这个定义看,情景这个概念的范围非常广泛。只要和实体所在的交互过程有关的信息,都可以认为是这个实体的情景。情景不仅包括物理情景,还包括虚拟情景,其感知方式也千差万别。从总体上看,我们可以把“情景”分为以下三大类:自然情景、社会情景和心理情景。其中:自然情景的感知可以通过各类传感装置对具体自然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等变量进行测量获得;社会情景的感知需要通过对典型的社会环境及其表征指标的评测来获得;心理情景的感知是通过科学的心理学观测方法来获得的。

人类在受到特定的情景信号刺激时,首先通过选择性注意机制和外周的各种感觉器官及内部感觉通路,在神经生理整合机制作用下,将上述信号传送到大脑边缘系统,由脑机制激发相应的脑活动。大脑边缘系统在结合当事人个人特质的心理属性、生理属性和社会学属性影响之后,产生了快速的第一性情感,形成直觉的情绪反应。然后,再通过大脑边缘系统与大脑皮层的交互活动,并经过大脑的高级认知过程以后,在已有的状态基础上继发第二性情感,形成较为理性的认知反应。第一性情感对不同的人而言一般具有共性,第二性情感与每个人的经验和知识有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上述情绪反应的作用下,可能进一步引发各类相应的行为。在上述过程中,为了对人们的行为进行适当的调控,需要设计一系列新的情景刺激信号,以此来进一步调节人们的情绪状态和后续的行为表现。

上述过程可用图1来表示。

人类情绪信息的获取、计算及其情感状态的识别,是机器情感智能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通过脑功能活动实验观测(如: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脑诱发事件相关电位ERPs)、外周生理信号采集、外部表现及后续行为观测等方法来实现,如图2所示。

传统的情绪测量方法主要采用自我报告测量法,有情感网格(Affect Grid)、ISO项目心境形容词表(MACL)和多种情感形容词核查表(MAACL)等,强调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通过被试者对特定情景触发下的主观体验自述来进行情绪的测量,已经形成了一套公认的测量方法和标准,应用于正常人的情绪分析以及心理疾病患者的诊断中。然而,上述情绪测量方法主要依据被试者的主观自述和测量量表的模糊评判结果来确定其情绪的种类,没有给出可通过客观测量手段获取的情绪属性量化参数,因而难以很好地判断情绪的强烈程度,尤其是在多种情绪并存的情况下。

近年来,随着DTI(扩散张量成像)、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ERPs(脑诱发事件相关电位)等先进仪器设备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上述技术手段对人类情绪变化的脑功能活动进行更为地直接的探测和定位,并依据其激活水平与静息态水平的比较对情绪的强烈程度进行较为客观的标定。例如,图3是我们针对震惊世界的中国“7?23温州动车事故”网络舆情信息所引发的人们情绪反应的f-MRI实验研究。

通过上述观测,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情景信息刺激下人类大脑的典型激活模式与激活水平,运用脑功能定位分析技术和认知神经学的分析方法就可以获得公众对上述情景的态度、情绪及行为反应的统计性特征。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和图1所示的脑活动过程模型,我们提出了突发事件“情景-应对”的脑心理机制模型及情绪调控模型,为政府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中以符合公众心理认知能力及其接受模式的方式来设计上述事件的处置策略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与依据。例如,在“9?27上海地铁10号线追尾事故”中,通过官方微博及时有关信息、澄清谣言并和网友进行充分沟通交流这一做法就很好地符合了上述“情景-应对”方法的要求,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人类的情绪变化除了在大脑特定的功能区域产生相应的激活信号以外,还会通过人体的神经系统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导致人体外周各类生理信号(如:脑电、皮肤电、心电、呼吸、体温等)的变化及外部表现(如:语音、表情、姿态、动作等)的改变,并可能引发后续的行为。通过研究脑功能活动与上述生理信号、外部表现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情景感知环境下的后续行为表现分析,就可以在实际应用环境下实现对情绪信息的自动获取及情感状态的计算与识别,还可以对其后续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调控,从而使得机器具备一定的情感智能。采取多通道、多模态信号的融合识别方法可以获得高达80%以上的情感识别准确率,我们已经将上述技术应用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施工人员现场情绪观测、银行信贷审核、企业员工情感管理、医生处方行为分析、艺术作品接受分析、广告营销策略设计和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计算等众多的领域,为分析和理解人们的情绪心理与行为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手段,使得我们的管理与服务更加令人愉悦和更具“智慧”。目前,上述领域的各项研究已经形成了神经管理学这一新兴的交叉学科领域,也必将对城市的管理与服务产生深刻的变革。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我们必须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对上述领域的发展与应用趋势进行深入思考,并纳入到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之中。

三、智慧城市的智慧之门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已成为世界各国对城市发展观的共识,创建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智慧城市,就必须真正从“以人为本”和关注人的情感需求出发,通过城市的智慧管理与智慧服务,为人们的城市生活提供无比愉悦的情感体验。

情景感知与情感智能技术是通往上述智慧城市的“智慧之门”,在城市管理与服务的各个应用领域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技术基础设施规划与应用体系的构建中,都必须充分考虑到上述技术对相关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及其应用需求,以新的理念通过上述“智慧之门”,步入智慧城市的美好蓝图。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 2011.

[2]中国智慧城市论坛./index.asp, 2012-06-30.

[3]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院信息研究所.智慧城市论丛[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7).

[4]Salovery P.,Mayer J.D.,Emotional Intelligence[J].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1990, 9(3):185-211.

[5]Goleman D.Emotional Intelligence[M].New York, USA: Bantam Books,1995.

[6] Picard R. W. Affective Computing[M]. Cambridge, USA: MIT Press, 1997.

[7]魏景汉,阎克乐,等.认知神经科学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8]鄢辉华.基于现场观测信息的施工员工情绪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9]汤祥琴.基于脑心理机制的员工情感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0]杨漾.基于情感计算的银行信贷审核系统研究与实现[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1]胡晓华.基于f-MRI的脑心理机制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2]万熙琼.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机制及其应急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3]王春诗.基于脑心理机制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认知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第6篇:智能城市的概念范文

关键字:智能电网 技术 智能城市 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智能电网是城市智慧发展的载体,支持着智慧城市方方面面的运作,支撑着智慧城市的建设。”国家电网科技部刘建明在2013年6月16日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智能电网建设及国际论坛上说。由此可见,对于我国现阶段来说,智能电网在智能城市的运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智能电网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电力技术,以其低碳经济环保等特色已经成为全球发达国家电力工业发展的重点,智能电网拥有可控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环保性等众多优势,在我国智能城市中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1.智能电网的概念和技术要求

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智能化,也被称为“电网2.0”,它是在建立一个高速双向、集成的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与先进的控制方法,来实现电网的高效、可靠、安全、低污染、可调运作和安全目标。

智能电网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交互性,让用户和能源市场之间能够相互交流响应,由此来提高服务的水平;二是污染低,在电网中回收利用可再生资源,不仅有效的节约了能源,而且对环境的破坏性减小;三是可自愈性,可以自动调节、自行诊断及自动恢复;四是优化性,充分的利用资源,对资源进行优化;五是坚固性,在各种气候等因素的干扰下仍能正常工作;六是经济性,在一定的成本控制下,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

为了能优化资源配置,获得更多的资讯,快速的自愈及反干扰,使不同的电力用户之间交流更为可靠,满足电力用户互多样的服务要求。在技术上来说,智能电网设备要与技术相互配合,进一步发展。智能电网的技术如过电压抑制、系统阻尼、动态无功补偿和电力循环控制等,对智能电网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像能源储备技术、网络和网络单元之间的双面交互式自动控制技术,可再生资源的网络连接运营技术和能源供给通路,对智能电网的建设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 我国智能城市与智能电网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已经有近100个城市或城区对智能城市建设提出规划和方案,包含着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智能城市北京提出以无线宽带专网和无线物联网为重点建设项目,在发展物联网的同时,推动智能化管理城市建设;智能城市上海提出以物联网、车联网、计算机、TD-LTE、集成电路、高端软件、下一代网络和信息服务这八个专门的项目为建设重点,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信息化城市进行全面的发展提升。

目前,我国的智能电网技术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个全面开展的时代。上海世博园上智能电网示范工程包含了发电、输电、配电、变电、用电、调度这六大块,在保证可靠、安全、质量的电力供应的同时,又节约了能源,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被称为“低碳世博”,是智能电网技术在智能城市运用的成功典范。

3.智能电网技术推动智能城市建设

在2013年6月16日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智能电网建设及国际论坛上,国家电网科技部刘建明发表讲话时提出,智能电网对智能城市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能源,在智能电网的发展过程当中,通过广泛的推广“以电代油、以电代煤”等技术,在电能中,能源的消费比重有所提升;二是经济,智能电网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的提高电力产业的节能转型时间,对电力产业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三是信息,智能电网技术的运用对智能城市的影响是极大的,提高了智能城市的信息科技水平,为打造公共网络平台智能城市作基础。刘建明还强调,智能电网不仅能保障城市用电可靠、安全,更能提升智能城市的整体信息化、科技化,使智能电网技术推动智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3.1智能家居对生活方式的优化

智能家居是指运用先进的通信技术,把跟生活家具有关的系统整合在一起,交换家庭的外部网络和家庭智能网关,实现家庭内部信息共享和互换的功能。智能家居的运用主要是为了使人们在生活中更加便利、舒适、安全、环保,有效的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形成集成、统一、高效的服务管理。智能家居能提供的服务非常之多,如燃气、水、远程付费和远程抄表等,同时这就表明必须要把光纤引入到各家各户,而且与天然气、自来水等运营商进行合作。另外,在智能交互终端,智能家居还可以开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和信息服务等有关的项目,对这些行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智能家居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智能家居可以通过手机和电话进行远程事务的调控和监督,对于出现的异常情况可以及时的解决;二是智能家居可以实现远程缴费,对电表和水表等费用通过智能家居系统进行缴纳,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优质和便利的生活;三是智能家居使人们的生活家居更加安全和舒适,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了优化;四是智能家居可以实现电力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交流互动,使用户对用电及用价的信息有充分的了解,指导用户科学经济用电,提高了用户的环保意识;五是能支持“三网融合”业务,使用户享受到智能化的服务。

智能电网小区用户实现光纤入户,具备 “三网融合”的条件,即可以实现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电信网的同网传输,有效的避免了小区网络通信重复的情况。目前,智能电网小区还在研究阶段,但智能电网小区将是智能城市的发展方向,将打造一个信息化的居民生活。

3.2电动汽车清洁能源的运用

智能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电网的支撑,电网能大规模的接收可再生资源,这对能源将会是巨大的节省。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和储能技术是城市能源的“大管家”。而现阶段,人们对于电动汽车并不认可,但未来电动汽车将是智能电网在智能城市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北京市政协副主席蔡国雄在论坛上发表演讲时说:“当电动汽车大规模的生产及应用时,汽车电池系统每天晚上利用用电低谷储存电能,若第二天不在路上行驶,将会避开白天用电高峰。” 智能电网时代,电动汽车将成为新一代的我们的代步工具,有效的解决了电能集中存储的高额成本问题。

3.2智能电网为智能城市提供了便捷的生活

根据资料研究表明,智能电网不仅能够改变能源体系和电力运用,还对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变革,电网是能源的主要载体,智能电网是智能化建设的核心,智能电网除了可以实现资源和信息同步外,还可以促进互动、双向的用电模式,实现智能家电、智能家居等智能电网技术的管理与应用,成为推动智能城市发展的原动力。

智能电网还能对智能城市的市政、交通服务进行管理,运用电力信息采集,建成一个集水电、煤气的智能电网系统平台,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的舒适和便捷。

总结:智能电网是世界电力的发展趋势,智能电网技术在中国智能城市中的发展前景非常美好,但对智能电网的建设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解决很多复杂的问题,更要深入的研究其中的宏观策略与经营模式。智能电网技术不仅能够节约能源,还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全、舒适。智能电网技术的推广普及,将推动智能城市的建设,加快智能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世杰.构建中国智能电网技术思考[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 9.

第7篇:智能城市的概念范文

世博会是展示人类生活各领域高新技术和文化创意的舞台,探索和指引着人类未来生活形态的发展方向。上海世博会之所以受到举世瞩目,不仅在于其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更在于其所设定的主题和召开的时机。上海世博会举办之际,正处于人类飞速推进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在急剧城市化的过程中,各种城市病也如影随形,人口膨胀、能源消耗、医疗卫生、公共安全、发展就业、环境污染和交通拥挤等问题日益凸现,极大地考验着人类的智慧。作为近年来对人类城市发展关注和探索的重要成果,智慧城市的概念逐渐被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公众所接受。上海世博会正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样板,预示着未来智慧城市已向我们走来。

所谓智慧城市,就是在充分运用和借助智能型高科技手段的基础上,将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有效整合起来,以一种更理性、更智慧的方式运行,进而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智慧城市建设涵盖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智慧的交通、医疗、居住、教育、环境和科技等等。智慧城市建设是一种看待和认识城市的新角度,是一种发展城市的新理念。其实质是要营造更加美好的生存空间、更加合理的生活方式以及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让在城市中生活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实现消耗最少的成本满足最大的需求,并根据个性化的要求得到最个性化的满足,从而获得更好的工作、生活、学习和休闲环境。目前全球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在这种新理念的统领下,逐步尝试建立起各种智能化系统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上海世博会非常关注城市文明和未来发展的命题,对未来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理念的绝佳实践者。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与智慧城市建设理念完全相通,希望集中全世界的关注和智慧来共同探讨和反思人类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各种共性问题。作为上海世博会主题馆之一的城市生命馆,以形象的展示,揭示了城市生活各系统相互间的有机联系,阐发了“城市是一个活的生命体”的现念,这正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城市未来馆也以梦幻般的意境表现,将“智慧之城”作为5个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之一提出。城市最佳实践区,汇聚了世界各地的城市运行改良方案,以直观的形式充分展示人类在城市发展中的独特智慧,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路。城市最佳实践区所探索的智慧城市发展理念,深化了人们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认识,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了范本。可以说,世博园区本身就是一个小城镇,提供了走向智慧之道的城市发展的样板和明证,其设计、建设和运行都使其成为展望智慧城市建设的最好窗口。在园区里,你会看到智慧的交通,智慧的场馆展示,智慧的能源管理,智慧的金融和商业系统等各种面向未来城市生活的解决方案。世博会正是未来城市的缩影和人们美好生活愿景的体现,而其所展示的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方案也最终要应用到后世博时代真正的社会生活之中。

城市发展不能靠小聪明而需要大智慧,人类智慧也要在城市生活中得到进一步的表现。智慧与智力、智能、聪慧、聪明等概念既相互联系,又有根本性区别。它兼具人文性、价值性和实践性,强调真、善、美的结合。因此,智慧城市的概念不仅仅是一个科技范畴,首先是一个伦理范畴,体现着价值关涉和精神关怀。城市建设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但科技只是手段不是目标。智慧城市要求实现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其最终发展目标就是要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和世博园区的成功运营,表明我们已经完全具备智慧城市建设的实力和能力。上海世博会的成功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新起点和新坐标,而世博大幕缓缓落下后,智慧城市建设也将成为后世博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第8篇:智能城市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市 信息技术融合

中图分类号:R857.3文献标识码: A

一 引言

智慧城市是在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融合的背景下,围绕改善民生、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城市管理与运行效率、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融合先进的城市运营服务理念,建立广泛覆盖和深度互联的城市信息网络,对城市的资源、环境、基础设施、产业等多方面要素进行全面感知,整合城市各种数据和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构建为政府、企业、市民服务的协同共享的城市信息平台。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成果,有效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最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据相关统计,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就达到52.57%,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增长至到65%。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推动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得城市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智慧城市的建设能有效促进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提升城市竞争力至关重要。因此,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中长期发展战略。面对我国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热潮的兴起,智慧化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共同选择和必然趋势。许多领域迫切需要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找到解决思路。但纵观全球,无论是欧美、还是日韩新马等的智慧城市建设都还是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我国,“智慧城市”还是一个新的概念,由于国家层面的智慧城市建设标准不健全,各个城市的智慧化建设也处在探索的状态。在国内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责的明晰,城市智慧建设考核指标的明确,建设效果及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根据住建部最新数据称,到2013年8月我国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已达193个。据“中国智能建筑峰会”称,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会有600至800个城市成为智慧城市。从投资规模来看,国家开发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十二五”后三年,与住建部合作投资智慧城市的资金规模达800亿元,在研究机构看来,“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投资规模有望超万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潘云鹤院士表示,尽管智慧城市这一概念最先由西方国家提出,但近年来我国大批城市上马智慧城市项目的热情让人始料不及。未来,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速度与规模有可能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

三 智慧城市与信息技术融合

智慧城市建设为什么要强调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的深度融合?这是因为信息技术具有通用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既适用于政务应用、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各个领域,也适用于经济领域的生产、制造、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这使得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全方位提升城市智能化和人性化的技术支撑。智慧城市是以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为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作为将先进技术全面融入到城市精细化管理中的有效手段。智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各个领域的综合应用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在上海召开的“2012全球城市信息化论坛”上表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变化使“智慧城市”在技术选择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未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3G/4G宽带通信和智慧城市等各种新兴技术,将完全改变各种应用模式,提出新的挑战;另一方面,随着技术成熟、应用深化,城市发展将从技术驱动转向需求驱动,将是全面的战略挑战。为了支撑智慧城市运行更加顺畅,建设更加集约,智慧城市使用产品将融合多种科技。硬件和软件融合,制造和服务融合,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融合,信息产业内不同领域间融合。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信网和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延伸,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备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目的。物联网为智慧城市提供了城市的感知能力,并使得这种感知更加深入、智能。通过环境、水位、照明、城市管网、移动支付、个人健康、无线城市门户感知、智能交通的交互感知等,使得我们对空间概念更为广泛。这才能让智慧城市真正达到天地人全部一体化的共享和融合发展,这样智慧城市才能实现市政、民生、产业等方面的智能化管理。

云计算技术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李伯虎院士看来,云计算真正落地的重要载体就是智慧城市建设,这也是国家“十二五”、“十三五”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点。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和新理念,其本质就是把云计算和城市各领域运行管理深度融合,实现政务云、民生云、环境云、产业云、技术云。对政府用户而言,云计算不仅能够提高办公效率、节约信息化成本,还能够帮助其实现管理创新和服务型政府转型;对企业而言能够利用云计算整合其现有的数据中心,实现对已有IT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信息系统的效率和性能。

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融合起来成为一体。移动互联网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态,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终端层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MID等;应用包括休闲娱乐、工具、多媒体、商务财经类等不同应用与服务。随着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未来,LTE(4G通信)和NFC(移动支付的支撑技术)等网络传输层关键技术也将被纳入移动互联网的范畴之内。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智慧城市开展智慧公共服务、智慧政务、移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移动社交、移动电子阅读、移动定位服务、手机搜索、手机内容共享服务、智慧教育等提供了实时服务、监控及动态管理,全面提升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

空间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技术,融合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对智慧城市空间数据的采集、量测、分析、存储、管理、显示、传播和应用等。与增强现实虚拟技术相结合,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增加用户对现实世界感知的技术,并通过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场景或系统提示信息叠加到真实场景中,从而实现对现实的“增强”。由于用于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并未被切断,因此在智慧城市信息系统实现交互方式也就显得更加自然。

大数据遍布智慧城市的各个方面,从政府决策与服务,到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再到城市的产业布局和规划等,都将实现智慧化、智能化,大数据为智慧城市提供智慧引擎。大数据驱动下的智慧城市,关乎每个人的生活。结合智慧城市对信息的需求,大数据在智慧城市中的落脚点集中在为其各个领域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医疗……未来智慧城市的美好图景已经被勾勒出来。

第9篇:智能城市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智慧城市 智能建筑 和谐 绿色 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的繁荣与信息技术的发达,智慧城市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与推广,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势。智慧城市的构建主要是指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强大功能,对城市进行智能化、科技化的改造,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空间,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智能建筑作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时代的发展机遇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对于其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建设过程中的空间和发展方向,本文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一、智能建筑的重大意义与潜在发展空间

智能建筑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型产物,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规划理念的提出,智能建筑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现代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以云计算、互联网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智能技术型产业得到了壮大和蓬勃发展,人们今后的工作生活都会在无形中受到电子信息技术的影响,所以对于智能建筑的建设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智能建筑通俗上来讲就是运用互联网相关信息技术对建筑或者建筑群采用智能控制,如建筑内的照明、监控、安防等等一系列管理系统,如果智能建筑得到较好的发展,在人们将来的工作生活中不仅仅带来相当大的便捷与安全性,更加利于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完善城市生活环境,实现智慧城市的构建。

二、智能建筑发展的策略原则与方向

2.1关注绿色建设,围绕信息网络技术

智能建筑本就是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在其建设过程中必然是以标准化、智能化、环保绿色化为基本要求,主要可以集中表现在这几个方面:在标准化管理方面也许还没有成立一个体系,但是在智能建筑建设过程中还是可以有一定基本要求的,如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就必须符合智能建筑发展与适用的要求,在建筑的各个门禁系统、或者玻璃窗等方面可以采用一些比较先进的材质如可以电子感应的材质;在建筑管理系统上尽可能全部采用电子信息技术来进行,如安防系统、电子监控系统等,都可以实行联网化管理,这样更加方便快捷与安全;在绿色环保建设上来看,也可以在很多地方加以发展,如对于建筑的供暖设备,就可以采用绿色的太阳能资源,在室内空调使用上,可以采取地源热泵型空调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在照明的方面尽可能采用高效节能的感应照明系统,能根据光线的变化智能的调节亮度,实现节能环保智能化。

2.2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科学生活环境

智能建筑的建设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人们,尽可能适应和满足人们的需求,优化人们工作生活环境,便利人们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例如,在建筑安全管理上可以摒弃IC卡的使用漏洞,采用人脸识别的门禁管理系统,这样不仅便利而且大大提高了建筑管理的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智能化的作用;在建筑内的安全警报系统中还可以与公安保全系统联网,如果说建筑内发生火灾或者其他危害安全的事故,警报系统就可以第一时间发出信息给公安系统,在建筑内保全的基础上,更加能保证人们的人身安全,为人们带来更加完善的服务;还可以在建筑的照明光源方面加以改善,选择采光性好、寿命长、节能的光源载体,根据人们的喜好和眼部适应接受能力来选择,让照明更加适应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的需求。

2.3加快建设脚步,成就和谐智慧城市

对于智能建筑的建设中,上述已经提到了其重要性以及相关意义,在现有经济环境下,这是一个适合智能建筑大发展的时代。智能建筑推及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也带动了相关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例如在智能建筑相关电子产品的选购中,就可以采取公开选择的模式,不单单依赖一家提供的建筑材料与资源,尽可能在多家中择优选择,这样就可能促进相关产业在竞争中不断完善,对于商业的发展有着十分巨大的作用,所以,在国家政策环境与城市规划的大力支持下,智能建筑应该秉承上述发展原则与策略,结合现今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地进行完善与推广,尽可能地加快建设推进脚步,为智慧城市的最终构建创造条件。

智能建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志性产物,只有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抓住智能建筑建设的重点,以构建智慧城市,完善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为智能建筑建设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这样就能更好的推进建筑智能化的建设。

参 考 文 献

[1].于小雅.技术千变万化,唯有数据不变[J].中国建设信息.2014(08)

[2].王晓彬;马戎;付维平.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非结构化道路检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