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媒体的困境和出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但是,这种介入是量力而行的介入,是在有较牢靠的基础条件下的介入。
这里讲的条件,首先是传统报刊自身的基础和条件。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是做内容的优势,要有做好内容的各项配套措施。在介入新媒体时,不能照搬门户网站的经验,尽管他们做得很好,但传统报刊的新技术、资金等条件很难与其比拼,因此必须在介入时将自己的优势带进去,然后寻找自身的发展道路。然而,有的报刊至今仍定位不明,做内容的核心竞争力并未形成。在这种困境下,有什么能耐去拓展新媒体业务?许多报刊介入新媒体是从办报刊网络版与纸质版互动开始的,但如果办的报刊质量不高,产生不了注意力,谁又会去关注复制在网络版上的内容?这种互动本来就是低层次的,要朝着高层次介入新媒体的方向发展才是出路,但连低层次都互动不了,何来高层次?所以,作为纸媒单位要先把自身的报刊办好,把内功练好了,才有可能对外拓展。
这里讲的条件,还包括往新媒体融合乃至往全媒体发展的基本条件。什么叫全媒体?全媒体顾名思义,应该“全”,包括了各类传播工具,通过文、图、声、光、电展示传播内容,能看、能听、能触摸,可互动。对用户来说,完全可以得到全媒体的体验,因为各种传播形态都冲着用户而来。然而,具体到单个媒体来说,即便媒体战略拓展得好的,其拥有的“全媒体”也只是相对的概念。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有些媒体形态不是任何媒体都可以进入的。报纸要向相对而言的全媒体转型,最要紧的是先打造和整合好全媒体平台。如果只懂得一点互动的知识、仅有互动的能力,并没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创新,也就是没有构建起介入新媒体乃至全媒体的良好平台,怎么有可能往全媒体发展?因此,现有技术、设备、人才甚至运行的体制、机制的构建,都是不容忽视的内功。不练好内功,往全媒体发展只能是空话。
有的人认为,纸媒己不行了,无须死守了,干脆放弃然后转办新媒体。放弃之后再转型,然后取得成功,会有这样的案例,但可以预言在目前的条件下,成功的案例不会很多。不可否认,传统媒体受到“寒流”袭击正陷入困境中,但同样不能否认的是,某些新媒体也在萎缩。今天生机勃勃的新媒体,明天可能就变成死气沉沉的旧媒体了。任何事物都有诞生、成长、成熟直至顶峰,最后跌落低谷走向死亡的过程。如果因为遇到困境就不想办法突围,不求新求变,别说传统媒体,就是新媒体也干不成。真正的智者,不是看到问题而退缩,而是想办法改革创新使新闻产品焕发生机,进入第二个青春期。
何况,从这几年报刊的发展来看,并不是某些人想像的那么悲观。中国具有人多地广、各地经济差异很大的国情,国家对传统媒体保护性措施还在的现实,乃至今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机遇,都决定了中国的报刊不会有像美国那样快的衰退速度,因此还需增强信心,继续坚守。当然不是消极的死守,而是要在报纸形态、内容改革、营销渠道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创新,在竞争中发展。“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是市场竞争的规律。面对新媒体的挑战,报刊媒体要不断寻找新的起点,争取把自己做成强者,才是出路。如果把自己打造成强者,有了品牌影响力,还可改变纸媒长期仅依靠广告的单一经营的局面,通过实行多元化经营,寻找新的增长点。
最好的时代
已经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很少从电视,报纸或者杂志上获得信息,取而代之的方式是:从朋友圈里朋友转载的文章,关注的微信公众号里的报道, 微博里热点话题,以及从网易新闻,QQ新闻APP里的看推荐里的消息。
最开始听到自媒体这个词,也是从微信公众号里得知的,直到这次看到仇勇先生所写的这本书 《新媒体革命》, 说实话在此之前并未听说过这个作者, 也并没有深入了解过究竟什么叫做自媒体,自媒体与原先的传统媒体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会拥有什么样的特点。
这次参加了吴晓波读书会的打卡活动,囫囵吐枣读完了这本书,原来仇勇先生有在传统媒体里工作过,然后辞职开始也进入新媒体行业,他有在书中大概的定义了新媒体和自媒体,原来新媒体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在互联网上的一种的表现形式。
个人的理解是:新媒体类似于如今的个人的微信公众号自媒体的品牌,自己满意了,就可以在相应的平台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新媒体也有了生产方式和行为特点,定价机制上的创新。
印象深刻的,尤其是他在书中所说的,与打车软件Uber的崛起时所得到的启发一样,新媒体也许创造的是自由人的自由联合,那有可能才是真正的互联网化。 在垂直细分的行业里,做精做深,深挖目标受众的内心诉求,打造自己独有的优势和拥有核心的品牌, 用建立社群等方式,积极互动,来满足受众对媒体的真正的需求,拥有自己的竞争力。
如今新兴的新媒体,仇勇先生所罗列提到的国内以及国际上的新媒体的编年史,以及附录里与12家公司的创始人的访谈内容, 比如牛文文,澎拜新闻,吴晓波频道,36KR 以及爱范儿等,个人觉得这是书里的一个亮点之处,可能也是因为我作为一个外行人,并非媒体从业人员,看了访谈录之后,再看看前边作者对于新媒体概念的定义以及描述,也是能够理解得更深刻一些。而这些新媒体们,正是由于他们不断创新,受众也因此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和有价值的信息。
在我看来,无论对于新媒体来说还是传统媒体,这都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里拥有着各式资源的媒体们,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终会有所变革,也都将会找到出路所在。
新媒体革命简介:
作者:仇勇
关键词:广播节目版权 版权保护 原创内容繁荣 变现
版权又名著作权,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版权保护的对象是作品,作品具有三个基本构成要件:表达而非思想、独创性和客观形式。版权的内容分人身权和财产权两部分。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人身权细分为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四种主要类别;财产权分为复制权、发行权与出租权、公开传播权、演绎权等。广播节目版权是多种权利的集合,比如广播小说连播、电影录音剪辑、相声、评书、歌曲、访谈等,涉及到的权利人有作者,也有表演者和嘉宾,所以广播电台需要与多种权利人一起合作保护其节目版权。广播节目版权有多种可利用形式,包括重播、作为素材、出版发行图书、出版发行录音制品、许可其他广播电台播放等。因此,节目版权是广播电台的核心资产。
媒介融合时代对广播版权工作的挑战
新媒体在传播方式、传播渠道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但就权威性和公信力而言,传统媒体仍具有不可替代性,是专业的内容制造商和权威者。现阶段,相关法律、行政等约束机制尚未明确和规范,新媒体为获取高质量、更权威的信息内容,在未取得相关授权的情况下,非法使用传统媒体作品,严重侵犯其权益。这些行为将剥夺创作者获得合理回报的机会,这种剥夺性的危机将使问题复杂化并降低原创动力。
版权法律制度滞后。传统媒体在传播特性和传播规律上与新媒体存在本质差别。现行版权法律制度是基于传统媒体制定的,因此对传统媒体的约束力更强一些。尽管版权法律制度也与时俱进地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但从实践效果来看,仍然无法适应媒介融合时代新媒体发展的速度。
合理使用制度存在缺陷。媒介融合时代,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传播”发展迅速,由此引发的非法转载等侵权案件日渐增多。比如,2016年4月2日,江西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的一期《我爱问江广》,标题是《别争了,杜牧诗中的杏花村》。这篇稿件在广播节目板块播出后,稿件相关内容还配图在“广播江西”的微信公众号同步发出,却在4月3日被省内某家报纸选取该稿部分内容原文刊出,造成侵权。
版权行政保护不足。行政手段是版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版权行政保护不足也是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之一。主要表现在:第一,行政管理部门对新媒体的管制权过于分散,对新媒体的管理普遍存在政策滞后的现象,行政管理跟不上技术应用发展的步伐。另外,行政保护的门槛较高,新媒体的盗版侵权行为很少能成为行政管理部门规制的对象。第二,版权保护社会力量薄弱。理论和国际实践都表明行业协会和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保护版权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但在国内行业协会和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反映出我国版权保护的社会力量较为薄弱。第三,版权维权力不从心是传统媒体版权保护的另一个困境。版权是传统媒体的核心资源,版权意识的薄弱造成传统媒体缺乏对版权资产管理的制度、方法和工具,从而引发在版权资产管理和运营方面的系列问题。在面对来自新媒体竞争压力的同时,还要分出精力解决新媒体侵权问题,使原本就举步维艰的传统媒体雪上加霜,高昂的维权成本也往往使维权行为得不偿失。这就导致侵权现象愈演愈烈,大大打击了传统媒体记者的原创积极性。
如何以版权保护促进广播媒体原创内容生产
目前,国内媒体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可供版权交易的优质资源不多。传统媒体提高作品质量,提供优质稀缺内容,是解决版权运营问题的关键。说到底,传统媒体的版权困境还要靠本身的内容来解决,创作质量高、有特色的作品,与其他同类媒体形成差异化竞争。对传统媒体而言,转型、融合是版权保护的根本出路,必须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寻求如何转型、融合,思考如何走融合之路以提高作品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增加收益。
广播媒体及其网络平台的版权运营。目前,广播媒体与其网络平台是“生产――传播”的上下游关系,导致版权作品的单向流动,广播媒体无法从其自身网络平台获益。广播媒体的网络平台还使广播媒体的维权陷入被动。所以,在广播媒体转型过程中,需要解决与其新媒体平台的关系,特别是解决与新媒体平台间的利益分配问题。由于目前很多传统媒体缺乏整体经营意识,没有专门的版权机构对媒体平台的内容生产、传播、交易和保护进行统筹,各个媒体平台之间缺乏合作。广播媒体在开拓新媒体渠道,不断推进媒介融合发展过程中,需要更高层次的版权统筹,将内容转化为“版权资产”。总体来说,广播媒体与其新媒体平台面临版权方面的三个问题:一是作品创作的合作问题,解决版权从广播媒体向新媒体单向流动问题,提高新媒体平台的内容生产能力;二是广播媒体与新媒体平台的版权利益分成问题,在保障广播媒体利益的同时,提高建设新平台的动力;三是版权的统筹管理问题,提高版权许可效率和传播效率。
媒介融合时代广播行业版权保护和经营的对策。对广播行业来说,不管技术如何变革,内容需求是永恒的,版权的价值保障比渠道建设更可靠。首先,提高广播行业版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广播行业提高自身的版权保护意识和能力,是促进广播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一个具有良好版权保护意识的媒体应当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负责媒体的版权日常管理工作,版权管理部门和人员对媒体的重大版权决策要有发言权,要在熟悉内容产品生产和经营流程的基础上,掌握与版权管理相关的技术、法律、内容、经营等多方面知识。另外,版权管理部门要在机构内部建立部门信息流通平台,积极与行业协会、高校、版权局建立信息沟通网络。
其次,提高广播行业版权创造能力和开发能力。广播行业要在媒介融合时代占据有利的发展地位,必须以版权资源开发为契机,加强版权的开发能力;必须培养能够合理评估具有市场价值的版权产品和版权开发成本的版权营销人员,厘清版权归属,为版权开发打下基础。素材作为内容产品的基本元素,其多重利用价值较高,对素材的挖掘、整理和创造成为版权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就对广播行业版权管理提出了要求:规范版权管理流程,节目制作中明确各素材真正的权利人,并对版权归属、权利范围等版权要素,从增量做起,根据市场需求,逐步处理存量版权。
第三,提高广播行业版权经营能力。媒介融合时代,版权经营需要在加强版权创造力的基础上,围绕版权产品进行多渠道经营,拓展版权产业价值链。比如,央视索福瑞提供的江西新闻广播收听数据,《江广早班车》《我爱问江广》等栏目的收听率比较高。在版权管理上可以重点经营,拓展这些栏目的价值链,以广播内容生产为核心,形成由节目创意研发、节目生产、节目交易、节目播出、衍生产品开发等环节组成的版权产业价值链,达到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依托,尝试合作开发,既丰富版权产品,也拓展版权经营渠道的目的。
在新渠道不断涌现的今天,内容产品的版权价值决定了广播行业的市场地位。因此,广播媒体应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扶持政策以及所拥有的高质量、权威性的内容资源,走转型、融合之路,更好地开发版权资源,改变版权保护的被动局面,掌握版权保护的主动权,探索版权产业发展的新途径。
(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台)
本文责编:陈道生
参考文献:1.石 村:《对广播节目版权管理的几点认识》,《中国广播》,2010(2)。
当前,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已经是传媒业的大势所趋,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势不可挡。据普华永道的《全球娱乐和传媒展望(2012-2016)》报告,传媒与娱乐业的数字起步阶段已经结束,步入了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常态时期,数字模式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和常态。
“2012年,互联网超过报纸,成为全球第二大广告媒介。总体来看,基于数字和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媒体品牌价值凸显,苹果、脸谱、谷歌、百度、腾讯等的品牌价值,相对于传统媒体,在整个传媒行业中已处于绝对领跑位置。”中国新闻社社长刘北宪如是说。
在技术进步带来媒体大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应当如何积极应对?又有着怎样的转型经验与创新思路?近日在青岛举办的第七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来自全球五大洲近60个国家和地区及港澳台的华文传媒的领军人物以及国内各主要新闻机构的高层代表们,就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困境以及突破之路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专业精神不会式微
中国青年报总编辑陈小川谈及报纸等传统媒体面临的冲击,颇为乐观:“网络刚刚兴起时,曾有人预言,再过十几年,传统媒体将不复存在,但现在看来,这个预言并没有实现。互联网应该是融合,而非取代所有的媒体,面对网络的冲击,传统媒体的专业精神不会式微,只会转变形式。”陈小川不无幽默地祝愿在场所有的同仁“转型成功”。
中国新闻社总编辑章新新在阐述当今传统媒体面对的形势时,用到了“前所未有”一词,他认为,无论是金融危机等世界经济形势带来的全球格局大调整,还是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加上社会生态的大变动,都使传统媒体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中。
从技术层面看,“社交媒体”、“移动互联”、“大数据”将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传媒业发展变革的三大关键词。据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国内微,博用户数已经达到了3.09亿,超过半数网民都在使用微博,而具有中国特色的腾讯微信2011年1月上线,到2013年1月已经有3亿用户。
在章新新看来,网络带来了生活方式的转变,而那种“抚摸着书籍,闻到油墨飘香”的阅读体验,是电子媒介没有办法满足的。对于媒体从业者而言,完全通过网络来获得信息也并不可取,记者亲赴新闻现场获得的真实感、现场感远比通过网络采集的信息要可靠得多。
来自澳大利亚《大洋日报》的冯团斌社长认为,网络降低了媒体的门槛,微博、微信、推特、脸谱等社交网站兴起,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自媒体”,不少人喝杯咖啡也会拍照片发到网络上。这样便带来了一个问题,媒体门槛降低了,应该传播些什么内容?媒体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专业、内容,冯团斌由此得出“内容为王”、“原创为王”的结论,并且需要用专业主义的精神来传播丰富、专业、准确的信息,从而超越网络上那些冗余的垃圾信息,这是传统媒体应对网络冲击的出路。
中国台湾“中国时报”社社长王美玉谈及,在台湾这样一个媒体传播相对自由、多元的市场环境中,传统媒体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网络的冲击,她以《华盛顿邮报》被亚马逊收购为例,说明当前纸媒的窘境,这是一场“残酷的革命”,传统媒体必须“革自己的命,别无选择”,她认为,纸会被取代,但内容不会被取代,媒体的内容、观点才是最有价值的。
“全媒体”诠释
面临变革压力,传统媒体拥抱新媒体,纷纷开始数字化转型,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打造全媒体平台。对于“全媒体”这个概念,走在媒体实践最前线的媒体人又是怎样诠释的呢?
一直秉承着“原创为王”、“内容为王”理念的凤凰卫视,近年来在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方面也有着较为成功的探索。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长乐认为,随着时代的变革,内容、技术、渠道三者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到底谁是“王”?这个问题越来越难以回答,一个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就是,在这个界限模糊的时代,必须要“跨界”、“捞过界”。马化腾、马云这“二马”就是打破界限的成功例子,对于媒体而言,单纯地去强调“新媒体化”,或者单纯地强调“网络化”都是不可取的,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媒体化。
以凤凰卫视为例,1996年创立凤凰卫视,1998年就诞生了凤凰网,当时,凤凰网就是凤凰卫视的垂直延伸,但是从2005年开始,凤凰卫视就开始了“全媒体战略”,现在,凤凰网绝不是凤凰卫视的网络版。根据上半年的财务报告,凤凰网已经实现了利润同比增长121%的业绩,这是一个媒体市场运作方面的成功案例,也收获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由此,刘长乐认为,一个平面媒体的网站,决不应该是平面媒体的电子版,网络通过大量的背景资料链接以及和受众的互动,其信息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平面媒体,“全媒体”的概念是立体的、多维的。
“中国梦”与海外华文媒体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华文媒体讲道,“中国梦这个概念不能只停留在中国地图上,还要放在世界地图中进行讨论。中文是华文媒体的‘共同行李’,我们要背着它继续前行。”
据统计,目前海外学习中文的人数在7000万人以上,这是个华文媒体大有可为的时代,以新加坡为例,华人占了人口比例的74%,当地媒体的广告大多是中文的,中文对于海外华人来说,就如同中餐,已经成为了融入血液的文化记忆。正如斯洛伐克斯中商报社长季岳普所说,斯洛伐克是个小国,仅有三四千华人,华文媒体生存艰难。但出于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季岳普认为自己有责任将《斯中商报》做下去。他说,对于大部分在斯华人来说,这是他们唯一能看到的中文报纸。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中国在信息方面与世界的接轨,据统计,美国华人人口已经超过400万之众,加州亚裔社区组织公布的最新人口结构数据显示,华语是加州移民除英语外使用最多的语言。在加拿大,华裔人口已经接近150万,超过全加拿大总人口的4%。一项权威调查显示,52%的加拿大华人读者平时只看中文报纸和杂志。
法国侨报总编辑钱海芬把海外华文媒体实现“中国梦”的责任定位为“民间公共外交”。钱海芬用“转换插头”来比喻海外华文媒体的作用,“做好中转作用,这会帮助中国快速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与国际接轨。”
[关键词]媒体融合 互联网思维 多元化经营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各类新兴媒体呈现裂变式发展态势,改变着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与渠道,传统舆论和传播格局正经历着一场大变革。与此同时,作为传统纸媒经济支柱的广告营收,在进入2010年以后,出现了行业普遍性下滑,报业经营遇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在这样的发展“新常态”下,报业经济如何保持健康稳定增长,进而继续反哺做强新闻主业,传统媒体如何加快转型更好肩负起宣传舆论主阵地作用?成为摆在媒体人面前的一大课题。
曾多次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两个新型”,为这场大变革中的报业转型提供了路径指引。
一、媒体融合步伐加快,传播效果得到加强
报业集团内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关系发展,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传统媒体建设新兴媒体,二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互动发展,三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目前正经历着第三个阶段。
近年来,国内媒体领域不断加速融合步伐,在报业领域中,浙报集团采取“孵化器模式”,大力发展微信、微博百余个公众号,对其中成长表现突出的再进行重点培育;此外,以大众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整合大众报业集团新媒体板块组建而成的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济南正式揭牌成立;粤传媒积极尝试大数据转型;在广电系统领域,河南广电整合旗下4家传统媒体单位和8个媒体公司组建成立河南大象融媒体集团有限公司,拥有14类主流媒体业态和38个媒体传播平台;北京网络广播电视台正式上线,依托北京广播电视台旗下18家单位的优质资源,集合内容提供定制化服务。
目前而言,微博、微信、网站、APP等已经成为众多传统媒体推进融合发展的“标准配置”,由于迅捷、互动性强、形态多样、设置议题更加灵活,媒体融合发展效果在新闻报道与互动服务中得以彰显。近年来,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同样积极推进融合发展,旗下各媒体加快新媒体建设布局与融合探索,有效扩充了传播渠道,提高了新闻宣传的覆盖率与影响力。
二、传统广告普遍下滑,经营转型探索出路
据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分会和央视市场研究(CTR)媒介智讯的2015年1-11月份报纸广告刊例收入同比下滑35.6%,平面媒体降幅继续扩大。2016年上半年传统媒体广告整体遇到的困境,不仅没有缓解的迹象,还有继续加剧的趋势。
分析近年来全国报纸版面广告营收普遍下滑原因,实为多重外部与内部因素共同影响导致。
其一,与外部经济形势相关。按照媒介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传媒行业的广告能够放大GDP的波动,即当GDP快速增长时,传媒业广告收入以超过GDP增速而增长,反之,则会以大于其降速而下降。国内经济受世界性经济因素及国内政策调整影响退出了两位数增长,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处于调整期。为此,作为经济“晴雨表”的报业广告,尤其在受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影响下,不得不告别持续十多年的高速增长。
其二,与投放载体多样化相关。这些年来,广告投放载体的构成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前些年兴起的户外平面广告、城市外环路高炮广告、小区楼宇电梯广告,到近年来的免费DM杂志、车身广告、户外电子屏广告等等,可以说载体的多样化,给了广告主更多的选择。尤其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新的媒介技术,涌现出一大批媒介产品,如微博、微信、APP等等,对广告投放者充满吸引力。有专业机构分析认为,2014年互联网广告总量占据全球广告支出的23.6%,首次超过报纸和杂志广告份额的总和,预计2016年,互联网广告将占全球广告支出的28.3%。
其三,与传统广告产业结构相关。进入本世纪以来,房地产、商业百货、医药等行业在传统报纸广告中贡献率占比较高,是名副其实的“支柱性行业”。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房地产市场相应出现了调整,不仅楼盘开发商的广告投放明显呈收缩趋势,进而影响到与房地产相关的家装设计、建筑建材、家具装饰、家用电器等一系列行业广告投放热情。随着医药行业、保健品行业监督管理的日趋严格,加之《广告法》对该行业不论是形象宣传还是产品推荐更加规范,行业广告投放也呈减少趋势。近年来,国内百货业高档消费以及公款消费明显得到遏制,加之网络购物的兴起,传统百货行业也正经历着经营结构调整、产品不断优化、改变宣传模式等,对传统广告投放的热情同样降低。
其四,与广告投放者需求变化相关。近年来,广告主基于市场变化以及传媒格局的变化,不再安于简单地投放传统媒体广告,一方面对广告投放总量的分布做着选择,另一方面也对广告支付或合作模式进行着探索。一些广告主采取了组合营销模式,拒绝单纯的版面广告,而是希望通过活动等手段来拉动人气、拉动广告。这些随着市场产生的变化,都对传统广告投放与吸纳产生着较大的影响,也对传统意义上的广告经营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一方面,我们清楚看到传统媒体广告普遍下滑的趋势,但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内许多综合性传媒集团积极布局多元产业,且多元产业的贡献额呈逐步上升趋势。
之前有统计显示,目前国内报业的跨界经营涉及范围,已超过100多个品类,包括房地产、艺术、旅游、金融、游戏、文化产业投资、电商等等,而且这些非报产业的收入比例在不断增加。
例如,浙报传媒控股集团前几年收购“杭州边锋网络”和“上海浩方”进军数字娱乐业,已初步形成以传媒出版为核心,覆盖资讯服务、数字娱乐、教育培训、文化投资等多个产业领域的综合文化产业集团。山东大众报业集团不断做强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半岛都市报“三大品牌”,进军有线电视和新媒w、文化园区、楼宇经济、投融资、发行物流、会展等产业领域。广州日报报业集团逐步实现了从平面媒体经营业务向综合性多媒体经营业务的跨越,如此等等。
三、强化互联网思维,做强经营反哺宣传主业
2016年2月,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了媒体融合发展理念,2015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互联网+”概念,可以说,媒体领域在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积极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新型媒体集团”征途中,互联网思维将对许多具体战术安排产生重大的影响。
其一,创新思路布局新媒体产品。目前,全国各类传统媒体都纷纷“触网”,先后推出了自己的微博、微信、APP等,加强了与受众的互动,但从形式和内容而言更多的是传播载体的平移,更适合用“+互联网”而非“互联网+”来形容目前的状态。在新一轮尝试中,建议强化“产品”观念,积极打造和布局新媒体产品,有效吸引受众的眼球,形成良好互动,并且培养受众使用习惯继而成为忠实粉丝。唯有这样,才可能达到扩大宣传、有效传播,才可能为后面的进一步深度挖掘、增值服务提供机会与可能。强化“用户”观念,更加重视平等交流、快速传递、友好互动、现场体验等环节,关心和提升用户的良好体验。强化“服务”观念,媒体必须通过加强服务意识和提高技术手段,来为用户做好信息分类推荐工作,打造适合用户的个性化新闻产品,必须高度关注用户对资讯周边的服务需求,进而在互动服务中开发新的商业服务模式。
其二,探索实施多元化经营。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一批报业集团的建立,他们加速资源整合,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纵观国内报业集团,多元化经营主要方式为横向多元化经营、纵向多元化经营、跨领域多元化经营几大类。如上海、湖南等省市媒体领域采取的整合一个媒体品牌打造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位一体的传播体,南方报业通过已有媒体品牌积极创办新的产品。还有一些媒体尝试打通拉长产业链,力求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积极涉足文化演出、纸张销售、包装印刷等行业。此外,各地报业集团还凭借资金优势、政策优势,采取收购兼并等方式,进入房地产、金融服务、信息咨询等行业。随着资本市场持续活跃,广东、浙江、四川等省的报业单位也纷纷尝试将经营性资产上市。报业集团的多元化经营,不仅会带来分散经营风险、扩大协同效应、充分利用资源等益处,社会资本的局部进入更将带来较为前沿的市场资讯与经营理念,助推报业经济的发展。
其三,积极做好人才和技术储备。在新一轮推动媒体融合,促进报业转型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人才的有力支撑和探索实践,首先必须大力提升管理团队的领导水平,同时,需要加快现有人才队伍的知识更新与结构调整,吸纳新兴媒体产品研发设计、新媒体内容生产、资产资本运作等各类人才。此外,在推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技术研发目前仍然是传统媒体单位的发展短板,在实践中,如上海的一些全国知名新媒体产品也遇到了发展困境,如技术垄断不易打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品迭代主动权不够等等。这也给其他媒体在发展新媒体时提出了警示,在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和外部力量的同时,应加大技术研发队伍的培养,注重核心技术的控制,从而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新闻媒体始终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不论是推用教迦诤戏⒄梗还是促进报业经济加快转型,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不断加强党的宣传舆论主阵地建设,密切党群关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舆论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邵华冬、张驰:《2015-2016年中国媒体广告市场现状与趋势》,《新闻与写作》2016年第2期
[2]《地方传媒融合加速 上市或成助推因素》,中国经济网,2015年7月7日
关键词:经济广播 生存危机 资讯 活动 名人
近几年,同音乐、新闻、交通等频率相比,经济广播的表现相对逊色,甚至出现了生存危机。有的经济广播已经改名,有的在经济广播上加了后缀名,还有的有经济广播之名,实际上已无经济广播之实。经济广播向何处去,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经济广播发展前景忧虑的原因分析
首先,对经济广播前景的忧虑似乎跟经济形势的前景联系在一起。由于经济广播和整个经济形势的表现关联度较高,而近几年的经济形势给经济广播持续带来不利的影响。我们的GDP已经从两位数的增长下滑到了个位数的增长(虽然我们的经济增长依然是全世界最高的),但由于全世界经济形势走势依旧不佳,中国经济尚未实现转型,劳动力成本提高较快,今后中国GDP可能会在一段时期内保持在个位数增长水平。近两年股指徘徊不前,没有赚钱效应,股民逃离市场,2012年上半年销户的股民达到20多万,股指也回到了10年前的点位。房产市场出现泡沫,在价格达到高位之后,大部分地方实行限购政策,投资投机都无机会,邮币卡、字画、各类收藏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泡沫。可以说,能够炒作的差不多都已经炒作过度了。于是,任何与股市、投资有关的节目都无法让听众通过收听经济广播节目得到好处。实际上是由于市场没有赚钱效应,自然会出现经济广播影响力下降、收听率下滑的情况。在这样的形势下,有的经济广播频率作出改名等举动,这实际上是一种短视行为的表现。
其次,新媒体对包括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的挤压,使经济广播的市场竞争力被削弱,加深了对经济广播前景的忧虑。一个无法否认的现实是,从各种新闻网站到社交网络,从博客到播客,从微博到微信,新媒体各种传播形式的快速涌现,已经重新定义了媒体。新媒体近年来广告收入迅猛增长,而报纸、广播、电视的广告收入却表现得差强人意。新媒体大大拓展了人们获取各类资讯的渠道,这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巨大冲击。报纸、广播、电视的影响力都大幅下降。其中,经济广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一位经济领域的权威、名人在网络世界拥有的粉丝数量能大大超过传统媒体,话语的影响力巨大。相比之下,经济广播作为传统媒体反而处于劣势。而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最不利的影响,是传统媒体越来越依赖新媒体,大量的信息来自于新媒体,削弱了传统媒体赖以生存的发现新闻、挖掘新闻的能力,导致原有的权威性逐步下降,经济广播也不例外。有的地方电台试图通过舍弃经济广播这面旗帜来重新赢得听众,实际上这只是将传统媒体的一面旗帜换成了另一面,原有的地位并不会因此发生改变,原来树立起来的权威地位也会彻底丧失。
第三,经济广播相比新闻、交通、音乐等其他广播频率,受众面相对较小,收听率表现也相对低,在广播频率之间竞争的不利地位同样使人们对经济广播的前景产生忧虑。作为一个专业广播频率,经济广播无疑应以财经资讯为主要内容,体现自己的频率专业特色。但是,现在各项工作都围绕经济建设这一重点展开,各地经济建设情况成为宣传报道重点。这样,经济广播与新闻频率在播出的内容方面,势必存在一定的重合与交叉。同新闻频率在新闻权威性的传统地位相比,经济广播基本还没有树立起在提供财经资讯方面的权威性,导致有的经济广播频率压缩或放弃财经资讯的播报,试图找到一条其他出路。这种放弃自身专业频率特色的做法,并不能摆脱处处面对竞争的局面。
二、经济广播正处于发展壮大的最好时期
虽然目前经济广播在一些地方出现生存危机,似乎前景黯淡,同中国在经济上所取得的成就是不相匹配的。但应该认识到,这些地方的经济广播频率之所以没能跟随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恐怕还是频率定位摇摆不定,不能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向听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财经资讯有关。实际上,人们对于经济信息、财经资讯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旺盛,经济广播现在正处于发展壮大的最好阶段。
第一,中国经济所取得的成就给经济广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中国经济总量在去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现在是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的重要贸易伙伴。10年前,我国在世界经济所占的比重只有4.4%,现在已经达到10%。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是20万亿,以后每两年增加10万亿,今年将会超过50万亿。10年前,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一年是10万亿,而在2012年第一季度,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就达到了这个数字。我们不止是制造大国,产品出口全世界,我们也正在成为许多世界商品的主要市场。如此辉煌的成就肯定不会仅仅体现在数字上,还会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经济广播作为与经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频率,无疑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没有理由在中国经济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时改变自己的定位,甚至于放弃经济广播这个名称。
广播,这一传统媒体只有与网络、电视甚至是报刊、杂志等媒介相互融合,找到一个合理的切入点,才能走出困境,走向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既延伸了、拓展了广播,又在其他方面弥补了广播自身的不足,形成全方位立体广播,从而为广播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广播与网络的结合
广播以单纯的声音传播,既非平面,也非图像,肯定会在传播中受到很大限制,近年来,更是被其他的媒体逼得节节后退。作为广播人,不能一味吃老本,挖掘那仅存的优势,只在无线电广播的残存优势上做文章。我们更应该有理由和有必要去认识与实施广播与网络的融合。
延边人民广播电台于2004年创办了广播辅助媒体――《延边信息港》,在不到2年的时间内,《延边信息港》就跃升为延边地区门户网站,正在全力打造以新闻为主体,集视频、音频、平面媒体于一身的综合性、区域性强势媒体,是延边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广播记者已经将为网站发稿列入日常工作。记者采制的报道不仅能听,而且能看,文字上网,图片上网,声音上网,广播记者第一次用上了数码相机,成为真正的全能记者。
从受众的角度看,广播听,网上看,有问题可以随时提问,真正的立体化直播和过去单纯听广播相比,不仅信息量大为增加,而且更加直观、更加形象生动,互联网使能看的广播成为现实。稍纵即逝、不便保存是传统广播的致命弱点,网络的介入改变了这一局面,数字化的应用使得广播不再是一阵风,而可以存储于网站,需要时随时可以重播,甚至可以复制,这样就提高了广播信息的使用价值,延长了这些信息的“生命”。
笔者认为,网络广播音频视频应是主流,文字图片作陪衬。广播网站可以张扬广播固有的特色,嫁接传统广播的品牌、资源优势,用网络之长,补广播之短,从而优化广播的生存环境,构筑新的生长点,提升广播的人气,促使广播立体发展。
二、广播与电视的结合
现在的广播已发展到了广播立体化时代,广播受众市场的竞争也不仅是“听”的竞争,己发展到看的竞争。走广播立体化发展之路,不仅要与网络结合,与电视的有机融合也会更加拓宽广播发展的领域,将“看”广播真正变成现实。
延边人民广播电台于2006年又投资10多万元,开设了图文广播频道。就是利用电视传输信号,将电台的声音通过有线电视网传入千家万户,电视用户不仅能在电视上收听到同步直播的广播节目,还可同时在电视上收看到配合广播节目而播放的图片和文字,包括主持人照片、简历、文字新闻以及一些风光图片和生活小常识等。
广播与电视融合以后,部分节目内容可以在电视上用文字表达,也可以加上图片、图像,听众不仅可以听广播,也可以“看”广播。这种听觉与视觉的结合,进一步拉近了电台与受众的距离,缩小了声音媒体与视觉媒体的差异。听众在电视上可以看到以文字和图片形式提供的节目材料以及主持人介绍。由于视觉比听觉的信息保留率高,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利于电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传统广播的传输手段受到地域的限制,特别是音质较好的调频广播发射范围很小,短波虽然发射范围大,但信号不稳定,收听效果差。有线电视网络则可突破这种地域的限制。目前,有线电视已走入了千家万户,一些偏远农村在村村通政策的惠及下也收看到了清晰的电视节目。广播如果充分利用有线电视这一终端信号,将广播节目传入千家万户,从理论上说,广播节目都可以流向任何一个角落,从而拓展广播的收听范围。
三、广播与报刊、杂志以及手机的结合
广播的稍纵即逝、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缺欠,使得广播与报纸、杂志相比有一定的弱势。广播要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提高和完善传播手段,扩大覆盖范围,出路是多方面的,实施跨媒体、跨行业协作战略也是一条可行之路。
广播跨媒体协作是指广播可以与电影、电视、杂志、互联网、文娱活动及其他所有现实媒体相结合,实现广播节目的高效传播和广播产品的再产品化。如杭州西湖之声广播电台在已有广播频率和网站的基础上,还创办了广播杂志――《声色》,开设了约会主持人、主持人手记、采访体验等内容,全力进军纸质媒体,使广播利用复合传播的优势实现了传播效果与经济收益的最大化。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除了兴办自己的广播之外,还拥有网络――汉语新闻网、环球华人网、电视网和英语、西班牙语、德语、葡萄牙语、法语、俄语、朝鲜语、日语等11个站点的信息集群网站; 电视――通过亚洲二号卫星向中国各地传送国际新闻电视节目,有《今日世界》、《世界纵览》、《经济报道》,《环球新闻杂志》等栏目;更有报纸――《世界新闻报》、《信使报》和《信息与回声》报;还办有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和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正是通过广播――网络――电视――报纸――出版各媒体的有效联动成为新一轮广播复兴的生力军。
2004年以来,随着手机的迅速发展,广播上手机又成为新的趋势。手机点歌、互动等形式深受年轻一族的钟爱。但广播媒体的内容搬上手机,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整合,还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想象空间,还需进一步探索出“全方位的立体媒体”的实现方式。
此外,跨行业协作也是广播媒体实现立体发展的一条新路。跨行业协作是指广播与传媒行业以外的其他行业进行合作,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如江苏广播电台与省交通厅、公安厅合作共同打造的“江苏交通广播网”就是广播跨行业协作的成功范例。他们将当地现有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交管部门的信息资源重新整合,在空中形成绵延4.5万公里的巨大收听网络,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主要交通干线最快、最新的权威信息。交通和公安交管部门可以利用这一网络,进行交通疏导、安全援助、法规宣传和紧急调度等。
关键词:广播剧;微广播剧;民生新闻;广播改革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1-2-0042-03
移动网络等新兴媒体给社会带来全新的媒介体验,同时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其中,广播媒体也未能摆脱新媒体的冲击。而作为广播媒介的特色产品,原本就面临革新难题的广播剧,其生存压力尤为明显。然而,在寻求出路的过程中,一些地方电台却巧妙地利用广播剧这一独特节目形式,策划出不同于传统广播剧的系列短剧。这些广播短剧贴近生活、短小精悍,赢得了大量听众的青睐,有的广播剧甚至被打造成为电台的品牌节目,成为应对新媒体冲击的一大利器。那么,是什么促使广播电台拿出这样的创新举措?新型广播剧有哪些创新之处?这些别出心裁的革新给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业带来怎样的启示?本文试图就此做出分析和解读。
一、新媒体环境下电台广播剧的生存困境
(一)广播剧的历史沿革
广播剧是广播文艺形式中的一种颇具感染力的艺术品种。由于广播剧具有明显的大众传播特点,从新闻传播学的视角,可将“广播剧”解读为“广播制作者以电波为传播载体,以声音为表现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传播对象进行的一种戏剧艺术传播活动”。需要说明的是,随着媒体形式的不断融合与革新,广播电台也在互联网上开辟了新的传播渠道――网络电台。网络电台中同样播送广播剧,但本文的研究对象特指传统的电台广播剧,不涉及网络电台广播剧。
我国的广播剧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诞生期,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在动荡的战争年代,广播剧为配合时事和前线战事而出现。最早的一部广播剧《恐怖的回忆》诞生于1933年7月,由当时的上海广播电台播出。第二阶段是发展期,从50年代到80年代初。录音合成技术使广播剧的制作水平有了飞跃。同时,广播剧也从最初的舞台剧向具有广播特性的广播戏剧转变,从而确立了广播剧以声音表现为主的基本形态。[1]186到了80年代初,各地广播电台广播剧产量突飞猛进,录制出了许多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第三阶段是下滑期,时间从80年代中后期到1995年。这段时期的广播剧受到电视媒体的冲击而流失了部分听众。此外,受到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电台无力录制支出大于收益的广播剧,使得广播剧数量大幅下降。第四阶段是探索期,时间从1995年至今。1995年,广播剧被纳入关于精神产品的“五个一”工程。有数据统计,2005年全国共生产达2180部近万集的广播剧(包括各地的新闻报道剧),生产态势呈现出中央、省、市及县级媒体齐头并进的局面。[1]186然而随着网络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以及公众生活节奏的转变,广播剧数量的提升与听众的反响并不成正比。因此,广播剧依旧走在求生的探索之路上。
(二)新媒体对电台广播剧的冲击
如今,网络新媒体从传统媒体的手中抢夺了数目巨大的受众,广播媒体作为拥有一定历史积淀的大众媒体,同样无法避免。目前,除了定位于有车一族的交通广播影响不大之外,其余类别的频道均受到了新媒体的挑战。而广播剧作为广播媒体独有的艺术形态,在播送形式上依附电波存在,也面临着寻求新出路的严峻考验。
广播剧除了受制于播送渠道的弊端之外,自身创新性不足也是其发展不利的重要原因。传统形态的广播剧多以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作为创作素材,偏于宏大叙事。制作方面配合实地录制的现场音效和旁白解说,力求成为一部完整的甚至经典的作品。精良的制作固然提升了广播剧的整体品质,然而,完成这样一部广播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并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播送。这对于现今的媒体和听众来说,性价比低下的弊端已经显露得很明显。
总之,新媒体的出现使广播剧的市场萎缩,而社会的发展导致了人们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的变化,部分受众偏爱快餐式的文化形式。而传统的广播剧形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需求,发展道路越来越窄。外因和内因合力造成了今天广播剧的生存困境。
二、电台广播剧的民生化求生路径
传统形式的广播剧所存在的弊端并不能否认广播剧本身的优良特质。如何扬长避短适应新需求,是创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天津滨海广播的从业者就利用了广播剧这一艺术形式,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结合公众实际需求,策划了一档日播的广播短剧《滨海大街878号》。自2008年开播以来,该剧获得了大量听众的青睐。
(一)民生化给广播剧转型的启示
《滨海大街878号》作为新型广播剧的成功案例,民生化、接地气是主要成功之道。
在我国,“民生新闻”的概念虽然没有得到学界的统一定义,但民生新闻自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栏目创办成功之后,迅速被业界和学界接受。学者白小易认为,“民生新闻”就是站在百姓的立场,采用平民的视角,播报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事情,为百姓排忧解难,从而体现社会主义媒体对百姓的社会关怀。实际上,广播媒体作为随时随地收听的伴随式媒体,本身就具备纸媒与电视不具有的便捷性。因此,与公众的交流互动渠道也更为通畅。从这个角度来讲,广播媒体是更贴近人民生活的媒体。
然而广播剧由艺术发端,偏重于剧本的创作和艺术形态的展现,长期以来注重向公众展现一些典型事件及典型人物的生活,没有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民生化程度较低。然而,广播剧本身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集合多种表现形式,且专为广播打造,对于寻求突破的广播媒体而言,可塑性很强。滨海广播的创作团队正是选定了广播剧形式,尝试将百姓生活融入其中,打造成了接地气的、听众喜闻乐见的民生化栏目。
基于面向天津滨海新区的调频电台FM87.8,《滨海大街878号》的剧本创作锁定在一个名为“滨海大街878号”的虚拟社区。社区成员们是滨海新区的普通居民,作为城市中众多家庭的缩影。广播剧通过讲述这些努力工作、乐观生活的居民的故事,透析新闻热点和市井百态,调侃之中评议百姓生活,传递正能量。可以说,《滨海大街878号》是广播艺术与民生新闻形态的巧妙结合,通过艺术评议新闻,通过新闻革新艺术,而民生化是两者之间的桥梁,使艺术和新闻都更接地气,更贴近受众。
(二)广播剧的民生化转型要素
广播剧在传播链条中需要经历创作、传播、接收和反馈等多个环节,广播剧的民生化创新不仅要体现在基本的创作理念中,还应该体现在传播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在广播剧的民生化创新过程中包含多个要素。
一是剧本创作的新适应性。广播剧是面向社会公众的作品,最终的接收者和传播效果的界定者都是听众。因此,广播剧首先要为听众服务,适应听众的需求和习惯。由于广播的波段和频率有限,广播受众极具地方性特点,所以不同广播电台的定位需要明确而具有针对性。比如,天津地区的居民具有热情、乐观的性格特点,喜爱段子式的轻松幽默。天津滨海广播的主创人员为了迎合天津人的习惯,打造了《滨海大街878号》这档段子式的广播小品剧。这档广播剧打破了传统广播剧“电影”式的生产发行模式,成为固定频道、固定栏目、固定时间播放的日播短剧的形式。而每期广播剧时长只有5分钟,短小精悍,充分适应了都市居民日趋加快的生活节奏。
《滨海大街878号》首次面世是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剧本创作旨在通过几个“小区居民”幽默评说奥运,调节公众在奥运期间紧张的观赛氛围以及消除长时间新闻播报带来的听觉疲劳。可以看出,这档广播短剧的设计初衷,就是站在了百姓的立场上,为百姓服务的。奥运档短剧播出后,立刻赢得了大量忠实听众,并就此逐渐成为固定播出的日播短剧。
二是播送时间的巧妙穿插。传统广播剧通常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在专门的时间段集中播送。而随着广播的发展,频率和栏目都有所增加,内容丰富而紧凑,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广播剧的播出时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天津滨海广播作为新闻综合类频道,以播送新闻类节目为主,广播剧《滨海大街878号》在播出时间上依附于该频道的两档王牌新闻栏目――早间7:00-8:00的新闻播报“滨海第一线”和下午16:00-17:00的民生新闻栏目“都市零距离”。广播剧会在这两档新闻栏目的中间插播。首先,这两档新闻栏目的播出时间正处于收听高峰。据CSM媒介数据统计,新闻综合类广播在06:00到10:00之间迎来持续的收听高峰,次高峰则是16:00到19:00。广播剧在这一时段插播,无疑扩大了收听人群。其次,这两档新闻栏目是滨海广播的主力军,广播剧的插播巧妙吸引了新闻栏目的固定受众,形成承接效应。而广播剧轻松幽默的特质,还缓解了新闻栏目听众的紧张神经。广播剧中本身具有的新闻性,避免了插播时的内容的突兀与跳跃。两者相辅相成,互惠共利。
三是内容的实在幽默。转型后的广播剧,为了更好地实现民生化,其人物形象和内容必定要来源于普通百姓的生活。《滨海大街878号》中的人物形象就是虚拟的普通社区居民。包括由大学教授和医生组成的房东夫妻、外来创业的年轻房客、话糙理不糙的出租车司机……人物形象设计得各具特点,涵盖了都市生活中的几种代表性职业。而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物安排,拉近了与外地来津务工人员的心理距离,贯通南北的方言则大大增加了广播剧的幽默程度。
自2009年正式以日播短剧的形式面世以来,《滨海大街878号》的故事已经上演了7年,有了2000多期的创作积淀。其内容始终围绕热点社会新闻并结合天津市民生活进行编排。由于采用日播形式,《滨海大街878号》的内容就具备了一定的时效性。例如,去年春节前夕,该广播剧对春节“马上体”、买年货、电子鞭炮等与市民过年息息相关的话题予以关注,接连播出了6期“开年大戏”。临近春运,又实时播出了《拿手机买火车票》一集。除了与百姓生活直接相关的题材外,一些热点的文体话题也是该剧的创作蓝本,例如“好声音巅峰过后”、“亚冠票价风波”等也都是百姓较为关注的事件。剧本将这些人们普遍关注的事件,映射在剧中的几个人物身上,由他们代表广大公众的心声,从而引发共鸣,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形态各异的人物和始终在变的主题融合成一部部具有较高期待值的广播短剧。轻松幽默的风格能够吸引听众的关注,质朴实在的选题则是能够留住听众的必然因素。
四是播送平台的扩展宣传。广播剧的主要传播渠道是电台。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接收信息的平台多元,在个人电脑之后,出现了各种移动网络媒体。因而,为了适应高科技发展趋势,广播剧的播送渠道也应当进行相应的扩展。例如《滨海大街878号》,除了每天定时在电台广播中播送之外,公众还能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微博、播客上进行收听。新媒体平台弥补了广播媒体信息播送“稍纵即逝”的短板,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收听过往的任何一期广播剧。
此外,《滨海大街878号》还联合天津知名动漫公司,将广播剧中的人物形象设计成动画,投放在天津公共交通系统的媒体设备上播放。广播短剧视频化使剧中形象更加立体和亲和。2014年1月,该动画视频申请获得了版权,成为滨海广播独有的特色节目。而以动画短片的形式在交通工具中播放,能够最大程度吸引乘客的注意,并能让乘客在短暂的车程上较为完整得了解剧情,从而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广播剧民生化创新给广播媒体的启示
从最初的应对新媒体的一次创新尝试,到逐渐民生化走进听众内心,到成为频道的一档品牌栏目,《滨海大街878号》的成功不仅是广播剧革新的成功,更是广播媒体应对新媒体挑战的成功。综上所述,《滨海大街878号》的民生化创新给予广播媒体探究生存之道的启示如下:
首先,着眼广播特点。广播媒体得天独厚的便捷优势是包括网络新媒体在内的各种媒体形式望尘莫及的。广播在探索生存之道时,必须把握自身的传播规律,利用好这一优势。在策划栏目时,选择和设计符合这一优势的作品。
其次,贴近百姓生活。民生新闻一经提出便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采纳。在当今社会,符合公众需求的媒体形式才能够生存和发展。无论是广播剧还是其他广播节目形式,在传统的老路走到瓶颈期时,进行“贴近地面”的改革或许是一条出路。
第三,拓宽宣传渠道。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广播“上网”已成为趋势。网络平台较强的信息整合、互动交流功能可以弥补广播媒体的一些致命缺点。并且,网络还便于广播进行自我宣传,广播可以吸引网民成为自己的粉丝。
第四,打造品牌栏目。《滨海大街878号》成为滨海广播的独特品牌,在于主创人员的策划理念和对产品的持续打磨,最终形成自主品牌。这说明,团队的智慧和对新平台的运用,能够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并帮助媒体在残酷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参考文献:
[1]毛阳南.广播剧发展之路探索[J].大舞台,2011(9).
[2]孙光源.新媒体时代下广播剧的生存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赵然.广播剧兴衰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
[4]童琳.广播剧的发展现状分析――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为例[J].艺海,2014(1).
[5]韩洁.广播剧创作的现状及出路[J].音乐大观,2013(2).
[6]陈本仁.新时期广播剧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89(3) .
[7]宁波.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广播剧的“微”发展[J].艺苑,2013(5) .
[8]宋士斌,孙延军.广播剧生存现状及发展策略[J].科技传播,2014(16).
[9]刘国君,徐伟东.新媒体背景下的广播剧振兴路径的思考[J].中国广播,2011(7) .
[10]孙晓丽.浅析广播剧生存与发展路径创新[J].新闻传播,2013(10) .
[11]张君昌,吕鹏.广播剧的生存与创新[J].新闻前哨,2012(3).
追求财富何尝不是在走向一道窄门?
法槌一落,又有一位民间金融业者受到惩罚,被窄门上的“暗器”卡住了脖子。这回命悬一线的不是别人,正是5年前那个因一夜暴富并登上了富豪榜而骤然名声大噪的东阳富姐――吴英。
应该说,昔日因涉足金融大案而翻船的人不在少数,但没有哪个像吴英这样备受关注,并引发诸多媒体和舆论的争议与同情,进而使案件演变成为一个万众瞩目的法治事件。正如有评论所分析的,吴英案已不再只关乎她个人,而关乎中国民营经济的现实与未来,以及伴随着改革开放悄然勃兴的中国民间金融业的出路。“它折射出了我们金融制度不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过于狭窄,以及监管制度厚此薄彼等等制度性病症。”
记得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其《激荡三十年》一书中总结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时,曾经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所有的改革都是从违法开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吴英案既是其个人的悲剧,也是制度的悲剧。毋庸置疑,吴英必须为她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不管是金融诈骗也好,还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也罢,她的行为已经超越了法律的红线,由此获罪本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拿这条命祭旗,能否真正遏止民间借贷和解决广大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这是管理者不能不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