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粮食安全的建议范文

对粮食安全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粮食安全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粮食安全的建议

第1篇:对粮食安全的建议范文

2012年8月12日早晨,细雨阵阵,北京798艺术区的偏锋新艺术空间,聚集了农民、NGO代表、政策研究者、艺术家、学者、记者等不同背景的人士,他们要在这里进行一次民间“圆桌对话”,主题是“粮食安全”。

“到目前为止,全球有六分之一的人,也就是近十亿人尚未解决温饱,联合国千年目标的第一位就是令全球的饥饿人口减半,到现在还没有完成。为什么经济发展得这么快,饥饿人口仍然存在?而大多数挨饿的人正是负责生产粮食的农民。”这是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驻中国代表Percy W.Misik的开场白。

现场,国内16位艺术家展示了以“粮食安全”主题的艺术作品,试图回应这一问题。

艺术家李枪建造了一个云南佤族的粮仓。“它象征着希望,人类需要一个粮仓。”他是从公益组织乐施会在贵州省织金县桥上村的项目上找到的灵感。

去年,李枪在桥上村遇到了40岁的农民刘琴。刘琴告诉他,近年来地里收成不好,暴雨总是来得比以往早,玉米没来得及成熟就被打坏了。丈夫生病,4个儿子都在上学,刘琴成了家里务农的顶梁柱。村里不少农户家,主要劳动力也是妇女。

今年,桥上村通过乐施会引进了比普通玉米早一个月成熟的早熟玉米品种。如此,尽管雨季提前,刘琴家也有了比较好的收成,而且因进入市场较早,她家的玉米比普通玉米的售价更高。

“农民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乐施会政策倡导总监孙学兵在对话现场说,在发展中国家,5亿个小农场养活了全世界20亿人口;其中,中国1.93亿的小农场养活了5.8亿人口。另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2011年的报告,通过过去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成功地降低了贫困和饥饿人数。

尽管成就斐然,但中国仅有世界7.9%的耕地和6.5%的淡水资源,却要养活世界上近20%的人口,压力巨大。

2012年,随着全球粮食价格危机再次上演,谷物价格的上升也将使肉类价格随之上涨,其他国家也面临着生产资源日益紧缺的问题。

“2011年世界人口已经达到70亿,到2050年全世界的人口将达到90亿。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为了满足2050年全球粮食产量的需求,粮食产量将显著增加达到70%。这意味着需要将近十亿吨的稻谷类产品和将近两亿吨的肉类产品。”Percy W.Misik说,“高速增长的世界人口令全球不得不紧张地关注粮食安全问题。”

除了“总量”,还要“买得起”、“买得到”

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内蒙古的艺术家箫昱参与了这次对话。虽然“粮食安全”在艺术圈是个冷门话题,但他觉得离自己并不远。

箫昱还记得十一二岁时家里粮食不足的光景,父母为了养活家里5口人,只能去农村买红薯代替。连续吃了20天红薯后,箫昱和兄弟姐妹每晚趴在床边吐酸水。

“不是没钱买,而是买不到粮食。”尽管早已远离饥饿,童年的记忆令箫昱意识到“粮食安全与生命形态相关”。“缺粮的年代里,我姑姑的工资就是三袋小米,在这个意义上,粮食替代了货币。”箫昱说。

5年前,箫昱开始创作一系列与粮食安全相关的艺术作品。“在今天,粮食安全其实是资源被重新分配的问题,也就是怎么分配、怎么获取、怎么占有。”

“还有一点相当关键,就是:日粮的构成,日粮的营养充分不充分,量够不够。”孙学兵研究了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最近发表的讲话,认为关于粮食安全的说法简单而言就是两个字,一个是量,一个是质。

“日粮”的说法,引起了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狮山村村支书黄冈的注意。与城市里的饮食习惯不同,黄冈所在的地区,饮食习惯是一天两餐,早晨九十点吃早饭,下午三四点吃午饭。

黄冈说,两餐制有历史的原因,贵州以前比较贫穷,少吃一顿能节省些粮食,同时也有现实原因,贵州农村的学生读书大约是从上午10点后开始,到下午3点半放学,多数家庭为了配合孩子的上学时间,也遵循了这种两餐的习惯。

黄冈对贵州农村吃饭问题的描述让对话现场许多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很感慨。“粮食安全意味着所有的人每天都有能力摄取到足够的安全的有营养的粮食,可以有活力并健康地生活。”Percy W.Misik为粮食安全下了定义。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产业与技术研究室主任张照新从2005年开始致力于粮食安全内涵的专题研究。在他看来,中国的粮食安全政策与国际上有所区别。

张照新说,目前国内的粮食安全政策更多强调的是总量,即供应上的安全,而实际上应该强调三方面:第一是有,第二是“买得超”,第三是“买得到”。“希望可以通过讨论,共同发声,帮助我们的国家逐渐完善粮食安全政策,从原来较多重视总量,过渡到‘既有量、又有类’的政策。”

未来谁种地

黄冈的故乡绥阳县是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也是中国农业部命名的杂交之乡,传统的农耕条件算是比较好的。

狮山村有村民6500多人,4700多亩土地,人均0.7亩,粮食产出自给自足理论上能够实现。然而,眼下粮食能否保收却成了横亘在狮山村村民面前的难题。黄冈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全村在外打工的青壮年超过2200人,留在村里的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这就对农业生产提出一个严重的问题,劳动力极度缺失。这也是如今许多中国农村面临的问题。

第2篇:对粮食安全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一县一业;水果出口;苹果;质量安全;示范区;山西翼城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5-0270-02

翼城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东南部,县内海拔800~1 200 m的地域面积广阔、土层深厚、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昼夜温差大,是苹果生产的优势区域。全县苹果栽植历史悠久,20世纪70年代兴办集体果园,90年代开始规模化发展。2009年以来,全面实施“强力壮大林果产业”发展战略,全面推动果业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县水果种植面积12 166.67 hm2,其中苹果种植面积达1万hm2,挂果园面积6 666.67 hm2,苹果产量18万t。2012年翼城县被省政府确定为苹果生产“一县一业”基地县,58个村被确定为苹果“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1 000 t以上的果品贮藏库9家,全县苹果生产专业合作社达143家,1 333.33 hm2无公害苹果园通过认证,舜都牌翼城苹果在中国(太原)农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2015年获得GAP认证面积133.33 hm2。近年来,全县每年有1 000 t苹果出口到东南亚、俄罗斯等。现通过深入调查,对翼城县发展“一县一业”创建国家级水果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做法探讨如下。

1 严把关口,健全农业投入品控制体系

1.1 建立投入品监管组织体系

研究出台《关于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工作的意见》,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的农业投入品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规范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积极组织开展农资经营人员培训班,年培训500人次,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各类资料逾5万份,有效提高了经营者的安全责任意识。

1.2 建立农资质量监管监督体系

对农资特别是果袋、化肥、农药等投入品实行定点供应,由县农业执法大队协调工商、公安、植保植检等执法部门,每年有计划、有安排、有步骤地宣传教育、依法监管、严处。不断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对全县的农资市场进行定期综合整治,对全县所销售的包装物、农药、化肥和禁用农药进行专项检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公示和宣传教育,提高经营户和果农的安全生产意识,从源头上有效控制了违禁投入品的流通和使用。

1.3 建立农残监测体系

于2013年成立了农产品质量监测站,负责全县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和产地环境的检验检测工作,省、市级检测机构连续5年多批次对翼城县示范园内果品进行检测,均未检出农残超标。

1.4 组织实施投入品专项整治

县农委农业执法大队坚持每月开展1次不少于10 d的投入品专项执法检查活动。每年连续开展“3・15农业投入品打假”“禁限用高毒农药专项治理”“农资打假专项整治”等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了生产、经营假冒伪劣投入品行为,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2 提升品质,健全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

2.1 强化技术培训

在苹果标准化管理技术培训推广方面,根据区域对幼树和结果大树分别制定标准化技术管理规程,先后邀请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采取集中培训和实地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多形式、多层次地对果农进行培训。在新型职业果农培育和认定方面,不断加大对生产经营性果农的培育力度,2014―2016年共培育新型果农近1 000人,通^影响带动,有效提升了全县果农的生产经营水平和生产安全水平。

2.2 推行标准化生产

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着力推行苹果无公害生产技术,做到了“六个坚持”:一是坚持集中连片建立示范区。形成了覆盖全县6个乡镇共6 666.67 hm2的优质苹果示范区,示范区土地平整,土层深厚,肥力好,且栽培品种优良,授粉品种搭配合理;二是坚持实施了果园生草、培肥地力,构建了“果+灌+草”“畜+沼+果”的生态果园模式;三是坚持实行病虫害统防统治。以县植保站、县果树中心、村级果业合作社为主体,按照“试点引导,逐步推进”的原则,每年建成8~10个病虫害统防统治指导队,全县统防统治果园面积达8 000 hm2以上;四是坚持强化常规管理,突出了“全园套袋、旱作覆盖、以产定果、培肥地力、树形改造”5项关键技术;五是坚持狠抓科研攻关,每年有针对性地选择对优质苹果示范区建设、生产影响较大的课题1~2个,开展科研攻关,刊出科研报告10多篇,在果园起垄旱作和果实套袋、沼液沼渣使用等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六是坚持推行食品(苹果)安全生产,从节水灌溉、无公害农药使用、果实套袋、果园种草、增施有机肥等方面入手,加大实施力度。果园生草全覆盖、果园节水灌溉2 666.67 hm2,增施有机肥果园5 333.33 hm2。

2.3 落实标准化生产技术

在全县大面积推广苹果套袋,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套袋率达到98%,示范区90%果园实施了果园生草技术。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重点,农业防治为基础,安全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在果树病虫管控过程中,将“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预测预报”5项措施综合配套应用,保护生态环境,保证果品农药残留不超过国家有关标准。同时,通过除袋后摘叶、转果、铺设反光膜等措施,明显提高果实外观品质。

3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保障体系

3.1 制定工作方案

出台了《翼城县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定期召开推进会、调度会,建立健全了推进落实机制,研究部署阶段性任务,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并定期通报各创建责任单位的工作开展情况。其间,省市各级领导、专家和侯马检验检疫局对翼城县的创建工作非常关心,多次到现场给予精心指导和帮助,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翼城县的创建工作指明了方向。

3.2 落实工作责任

在创建工作中严格落实责任。实行“第一责任人”制度,采取村级领导包户、部门领导包园区、乡镇领导包村、县级领导班子包区域与包乡镇的办法。县、乡、村、户层层签订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形成全县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1]。同时严格考核奖惩,年终统一考评。

3.3 领导高度重视

2009年,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强力壮大林果产业的发展战略,成立了经济林建设领导组,短短几年全县苹果经济林建设规模扩张到1.2万hm2。在产业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抓管理、创品牌、拓市场等产业化工作也在同步推进。2013年,翼城县专门成立了由县长杨春权为组长,侯马检验检疫局局长丁三寅、分管农业副县长杨文明为副组长,水利、环保、公安、农委等14个单位为成员的创建国家级苹果质量安全示范区工作领导组,统一指挥协调全县苹果质量安全出口示范区的各项创建工作。

4 完善网络,健全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示范基地印发了《基地果园管理手册》,由基地苹果合作社引导果农使用,要求果农规范、详实、完整地填写管理内容。果园档案由专人负责保管,保存期限最少2年。同时,通过填写管理手册对农户果园果袋、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使用情况和果品的采摘、销售、贮藏等生产流程进行全程监控[2]。

5 加强监管,构建疫情疫病监测控制体系

5.1 建立四级监管机制

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意见》,构建起部门、乡镇、村委会、经营者4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同时重点抓好基层监管队伍建设,在各乡镇、重点基地园区选聘了90名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每个村配备1名农产品质量监督员,从而实现监管组织网络全覆盖[3]。

5.2 建立完善疫情疫病监测控制体系

制定疫情疫病监测计划和控制措施,县农委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同时依托各乡镇专职、兼职植物检疫员和村级植保员,逐步形成有效的县、乡、村3级联动机制,实现对病虫害发生、发展动态进行及时监测,以及对防治技术的宣传与推广。

5.3 积极开展果品例行检测工作

制定年果品质量检测计划,每月进行检查督导。以果品农药残留检测为突破口和总抓手,以基地产品和认证产品为重点,要求基地园区对上市果品做到全部检测,乡镇对上市果品进行例行抽检,农贸市场每天对进场果品进行检测并公布检测结果,从而有效实现果品从田间到市场的全程检测[4]。

5.4 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按照“条块结合,属地管理”和“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原则,建立了严格的农产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制度。对应当履行职责而未履行,或未按规定及程序履行职责,从而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或植物疫病蔓延的,应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具体责任,涉嫌犯罪的更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5]。

6 防控风险,健全预警通报和应急管理体系

6.1 健全应急预案

制定了《翼城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为总指挥,县农委主任为副总指挥,农业、药监、质监、工商、畜牧、卫生、公安等部门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指挥部[6]。

6.2 严格执行应急程序

全h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监测、预警与报告网络体系,县农委负责全县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的日常监测工作。根据监测信息,随时做好预警和应急准备,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7]。

6.3 提升应急反应能力

加强对消费者应急处置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全社会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监测和报告系统,健全应急技术支持体系[8]。

6.4 妥善处置突发事件

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以“堵住源头不输入、一旦输入不扩散”为目标,采取封锁、隔离、封存、扑杀、销毁、无害化处理等方式进行处理,确保疫情稳定、供应安全和社会稳定。

7 参考文献

[1] 臧宏伟,刘传德,王志新,等.水果质量安全风险来源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17):324-325.

[2] 汪保记,王梅英.砀山县水果质量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4(9):128-129.

[3] 王丽会.新疆农产品出口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建议[J].对外经贸,2014(2):44-46.

[4] 欧安,李红权,蒋方军,等.湛江出口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监管对策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3(5):1596-1600.

[5] 林洪,杜淑媛.我国水产品出口存在的主要质量安全问题与对策[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3(2):7-10.

[6] 邹树丹.广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基地化管理实践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2(4):221-223.

第3篇:对粮食安全的建议范文

我们对粮食安全的定义正在不断变化的。自从上世纪70 年代我国首次提出粮食安全的概念后,这个名词的概念就在不断拓展。今天的粮食安全的概念已经比过去更加复杂,我们所面临的国内和国际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亟需以全球化的视野重新审视粮食安全问题。

中国人口数量仍然在增长,城镇化速度在不断推进,这些都带动了中国粮食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总量快速增加。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粮食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我们也看到,作为一个受到耕地、水资源约束比较严重的国家,耕地大量减少是不争的事实。

与此同时,干旱、洪涝、低温、台风等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灾害频发,我国的农业新技术储备依然不足。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的压力也不容忽视,长期以来农田化肥、农药大量使用带来的污染日趋严重,层出不穷的问题农产品事件让很多消费者谈之色变,这不仅给整个农业产业带来负面影响,也显示出我国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的必要性。

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也在越来越多地通过国外的渠道来满足国人的粮食需求和多元的饮食结构。中国的大豆、小麦、玉米和水稻早已经呈现为净进口,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粮食安全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的粮食、资源和人口政策都会对世界产生影响。所以,中国今天的粮食安全问题,早已经超出了中国自身的边界,主动引导并参与到全球性的粮食保障体系建设中去,才能够防御短期的冲击和长期的威胁,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也正因为如此,2015“第三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才以更广阔的视野来聚焦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第4篇:对粮食安全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粮食安全 城市化 土地流转 流动人口

一、引言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而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生产要素,关系到农业的发展潜力和我国的粮食安全。河南省作为我国粮食产量大省,其粮食产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全国的粮食总量。但由于近些年经济的快速增长,出现农用耕地被占用的严重问题,耕地的减少必然会影响粮食的产量。因此,河南省的粮食安全问题是目前需要关注的问题,如何保证河南省的粮食产量安全问题,是当前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二、现状分析

(一)河南省城市化率、粮食自给率和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对比分析

据统计,2013年河南省的二、三产业占GDP比重为87.26%,在全国范围内处第21位,相对应的城镇化率42.4%处于全国27位,表明河南省的工业化水平与城镇化率水平存在不同步现象。全国各地区中一半省市粮食能自给自足,在这些粮食大省中具有粮食输出能力的省份有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和安徽五省。河南省排在第四位,在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之后;在此五省中,河南省城镇化率最低为42.4%,与城镇化率最高地区内蒙古相差15.4个百分点。

(二)土地流转中耕地“非粮化”现象

据统计,至2013年底,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3216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33%,涉及农户487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24.4%。2011~2013年流转的农村土地中,用于粮食生产的分别为1243.4万亩、1684.3万亩、2093.3万亩,分别占当年流转总面积的64.8%、64.4%和65%,存在一定程度的“非粮化”现象。

(三)大量农业劳动人口外流

据统计,河南省每年流动人口在1200万左右,大部分是跨省流向东部沿海地区;而河南省近一亿人口中,15岁到44岁人口大约4174.93万,流动人口占其比重为29%。

三、河南省粮食安全问题

(一)被动城市化,占用耕地

纵观历史,一个城市的发展是由于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口不断在此集聚,以一种主动的形式增加城市化率水平。目前,河南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存在不同步现象,促使河南省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目的通过城市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和经济增长。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农用耕地,非法强制征用耕地、占用耕地现象屡见不鲜。这种不规范的城市化进程必然会导致河南省在全国粮食大省的地位,也会严重影响河南省的粮食安全问题,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

(二)土地流转中的“非粮化”

由于种粮经济效益低,因此土地流入方基于经济利益诱惑,驱使他们在流转到手的耕地上从事“非粮”活动,有的甚至改变耕地的用途,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完全背离了国家鼓励土地流转政策的宗旨。从调查结果看,农户流转土地的“非粮”比例已经高达40%,而土地经营大户的“非粮”比例更是从2010年的43.7%快速上升至目前的60%,更有个别地方耕地流转给大户后几乎没有一个是用来种粮的,这种情况在一些地区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如果任由这种现象继续发展下去,那么未来河南粮食产量必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危及到国家粮食安全,所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引导。

(三)粮食价格低廉,大量跨省流出人口

粮食价格低廉,种植农业需要的化肥、农药、灌溉和种子等成本逐年增加,使农民种植农业入不敷出,迫使农民放弃农业耕地,外出打工。在废弃的农用耕地中,部分被承包给他人,还有一部分被闲置。由于劳动力的外流,这部分闲置耕地也无人耕种,这对河南省粮食安全问题事必有所影响。

四、政策建议

(一)合理处理城市化用地与耕地的关系

城市化进程与粮食安全并不冲突,通过土地整理,对被占用的耕地加以补充,使得耕地数量不低于保护指标。耕地数量得到保证,实现了粮食安全的必要条件。通过土地整理,改变原来土地小块经营的方式,规模经营土地,使粮食生产获得关于耕地面积的规模效应。获得规模效应的粮食生产在一定耕地面积范围内,单位耕地在同等条件下产出更多,那么必然有一部分耕地会转移到非农建设上,使得土地自由使用空间更大。这种农耕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恰恰是推动城市化的因素,也是城市化节约土地的一个表现。

(二)正确土地流转,减少“非粮”化现象

为防止土地流转“非粮”、“非农”化倾向无序蔓延,建议各地按照“划定永久粮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粮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的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划定永久基本粮田,严格保护,不得占用。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还必须做好监督核查工作,对耕地流入方的经营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如有违规,政府必须进行干预或对其进行制裁,从而严格控制耕地的流向,切实确保粮地粮用。

(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保证农民收入

一是政府要加大对现代农业的引导扶持力度。对新型经营主体给予专门政策扶持,建立国家支持的农业灾害风险补偿基金,完善市场准入、税费减免、人才引进等政策。二是增加对农业经营主体的项目支持和补贴力度。三是加大现代农业经营人才培养力度。重点抓好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突出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技术内容,通过政策激励,引导大学生和农业科技人才到农村创业。四是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出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和解决土地细碎化的资金补助政策;建立城市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资质准入、风险防控等制度,保障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论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J].资源产业,2000(1).

[2]封志明.中国未来人口发展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障[J].人口研究,2007(2).

第5篇:对粮食安全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产粮区;财政补贴;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F325.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016-02

中国耕地面积较前些年不断减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粮食产量的耕地约束日益加大。要长期地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必须重建重视农业的战略,必须做一些制度安排,来保护产粮大省的农民和政府官员种粮食的积极性。

一、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和问题

中国粮食库存充足,供求也大体平衡。目前中国粮食生产比较稳定,连续四年增产,去年总产量10 030亿斤,从今年夏粮收成看,有望第五年增产;粮食储备也很充足,目前中国的粮食库存消耗比高达40%,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7%~18%的安全线。

1.自然条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制约

自然条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制约包括中国土地资源、水资源对粮食供给的制约,还有气候变化加剧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增大。

近二十多年来,中国耕地数量呈现不断减少态势。据国土资源部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人均耕地面积降为1.39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约相当于美国的1/8,印度的1/2。到2007年,全国耕地保有量减少到了18.26亿亩。而国务院下达的任务是,到2020年中国耕地的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这个约束性指标的制定,是考虑到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人均消耗粮食量、耕地质量以及平均亩产等要素,要保障粮食安全的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要保障这条红线,面临着人多地少、建设用地需求旺盛的巨大矛盾。

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 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而且中国水资源分布还具有南北方的巨大不平衡性,北方农业主产区水资源普遍严重不足,在未来这将对中国的农业生产产生巨大影响。

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据统计,中国因灾害年均损失粮食在1 000亿斤左右,相当于每年产量的1/10。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极端天气趋于频繁,加剧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

2.社会经济条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制约

中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粮食生产分散经营,活劳动投入少,加上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增多,留下来的农业劳动者素质相对低下。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收入,农业只是其手中的一根可有可无的拐杖。农业生产技术对提高粮食单产的趋势逐渐在减少、增产难度增加。

最近几年,由于化肥、农药、种子、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粮食生产成本增加,农民依靠种粮增收的空间有限。据估算,目前在中国的种粮成本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5%,但粮价仅上升6%,种粮的成本收益率已经从去年同期的21%下降到目前的16%。农民也会“用脚投票”,他们选择洗脚上田。最近,有研究机构对包含河南的九个粮食大省的近200名村长或农户调查发现,10.8%的被访者表示将减少粮食种植面积,仅4.1%将增加种粮面积。农民离农的现象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一旦农民种粮意愿下降,减少种植面积,粮价上涨并引发农民惜售,后果将十分严重。粮价有可能成为未来通胀的导火索。

3.中国人口总量仍将保持惯性增长的势头

根据有关报告,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16亿,而且还会继续增加。人口增加直接推动了粮食需求总量的刚性增长,这将使中国本已偏紧的粮食产需形势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更趋严峻。

如果按照每增加1亿人口,口粮直接消费量增加1 300万吨计算,则全社会口粮直接消费量到2010年将达到5 500亿公斤,口粮缺口大大增加。由于粮食供小于求,将会导致粮价升高。

粮食的供求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资源的约束。在沿海发达地区,耕地的保有量已经少得微不足道,现在国家的粮食安全主要是依靠包括河南在内的几个产粮大省来保障。

二、河南省粮食生产的现状和隐忧

1.河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河南用全国6%的耕地,生产出全国10%以上的粮食,是全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河南省粮食种植面积1.32亿亩,河南是全国最大的小麦主产区,小麦年产量占全国的比例稳定在27%左右。河南粮食产量自2004年以来,连续四年创历史新高,2007年达到1 049亿斤,总产量连续八年稳居全国第一位。从播种面积和夏粮收成来看,2008年有望成为河南第五个丰收年。与此同时,河南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逐年提高,2000年占全国的8.9%,2005年占9.5%,2006、2007年都突破10%,粮食大省的地位更加稳固。

2.河南保护耕地的任务在逐年加重

河南省土地总面积24 830万亩,居全国第18位,仅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74%。全省耕地面积1.189亿亩,人均耕地1.22亩,居全国第19位,低于全国1.4亩的平均水平。全省现有基本农田1.034亿亩,基本农田保护率86.9%,高于全国85%的平均水平。人多地少、农地保护任务重、建设用地少是河南的土地基本省情。

河南省现在土地利用的特点表现为“一增一减一升”的新形势。“一增”是指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在较长时期内,全省将处于用地高峰,从2005年到2020年每年大约需要新增建设用地40万亩左右,而且需求量一年比一年大。“一减”是指随着土地参与宏观调控,国家严把土地供应“闸门”,建设用地指标大幅减少。“一升”是指随着土地市场化配置程度提高,用地成本上升。工业用地招拍挂方式的广泛推行,土地征收补偿标准、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标准普遍提高,土地价格骤升。综合测算,全省城市用地成本大约提高45%左右。

3.农业生产收益低,种田不再具有吸引力

改革至今中国已经有2亿多农民工进城,一户小农家庭一年的生产利润仅仅与进城务工一个月的收入大致相当,造成“种粮口粮化、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随着通胀的长期化引发工资水平的提高,会吸引更大规模的农民入城,一方面,成为新增的农产品的消费者;另一方面,农牧产品的供应量则会因劳动力的流失而缺乏。

现在留在农村种地的农民更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人们戏称“386199”部队,这些人根本不具有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能力,农业生产率难以提高。

三、加大对产粮区财政投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据河南省农业厅测算,2007年河南省农民种一亩小麦产值586.17元,生产成本464.22元,即使在小麦最低收购价上涨的情况下,亩收益仍比上年下降44.27元。国家统计局的一份报告显示,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农民收入差距日渐扩大:从1980―2004年,主产区与主销区农民收入绝对差距由73元扩大到2 034元。

中国目前的情况是,国家为了粮食安全切断了国内外粮食价格的传导路径,国内成了粮食的价值洼地。粮价低而国家的粮食补贴又低于种粮增长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2.加大对粮食主产区财政补贴的可行性

2008年5月在内乡县赵店乡小谢岗村视察夏粮生产时说:“还是你们说的三句话,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政策好我负责;人努力你们负责;天帮忙那就得老天负责了。”

要想粮食高产,首先要有好政策。只有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比如建立粮食主产区的补偿机制,让种粮食的与发展工业的有差不多的收益。

中国去年财政收入达到5.1万亿,有补贴粮食生产的实力。

3.中央财政对河南粮食补贴的几点具体建议

加大对河南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尽快打造我们国家粮食的核心产区。河南还有将近一半农田属于中低产田,中低产田改造的任务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大。如果中央能够加大对河南农业的投入,河南会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如何调动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一是继续坚持并扩大现在财政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制度。现在中央财政每年给河南12亿元,我们有90个产粮大县受惠,这个政策应该坚持和扩大。河南的水稻种植面积有1 000万亩,没有良种补贴。我省信阳市和安徽、湖北地块相连,以生产水稻为主,其他两省有补贴,但是信阳市没有补贴。目前的情况是河南省财政拿钱,对其中的300万亩给予良种补贴。这些补贴老百姓非常看重。二是应当考虑支持传统农业地区发展自己的农产品加工业。概括起来就是:不能让种粮农民受穷,不能让产粮大县的财政受困。三是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粮食主产区保护耕地,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保障了中国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但同时付出了高昂的机会成本。国家应该一方面尝试在全国范围内或在商品粮消费地区建立粮食风险基金,解决“产粮越多,包袱越重”的财政反差;另一方面,遵循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可以考虑从粮食主销区筹集资金支持粮食主产区。具体建议如下:(1)将主销区的非农占地指标进行拍卖,将拍卖所得的一部分上交中央,再投到主产区;(2)考虑开征粮食消费税,通过税收筹集支持粮食生产的资金;(3)按主销区粮食调入量核定资金筹集额度(如一斤一毛钱),由主销区政府筹集资金,由中央直补给主产区。这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总之,解决粮食问题必须采取多种形式,一方面利用国内、国际粮源;另一方面有效保护耕地,发展现代农业,提高我省农业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孙梅君,李平.我国农业步入高成本阶段[N]中国信息报,2008-09-16.

[2]张立伟.加大农业投入 消除经济“瓶颈”[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03-07.

[3]李敬欣,施书芳.时刻牵挂着中原大地――总理参加河南团审议侧记[N].大河报,2008-03-10.

[4]张广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J].河南党史,2007,(5).

[5]朱险峰.2006年全球粮食价格大幅攀高[J].中国粮食经济,2007,(3).

[6]王学真,公茂刚.粮食安全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J].东岳论丛,2006,(11).

[7]陈项.城市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下,2007,(2).

[8]董峻,王立彬,陆裕良.中国再次强调依靠自身确保粮食安全:第1版[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12-11.

[9]孔祥斌.保护耕地不只是为了粮食安全:第7版[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03-12.

[10]周钰.粮食安全:国人居安思危的永久课题:第3版[N].中国食品报,2006-01-02.

[11]韩景玮.6名村干部各施手段“刮地皮”[N].大河报,2007-08-09.

[12]高帆.中国粮食安全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第6篇:对粮食安全的建议范文

一是开展面上工作的调研。主要是根据**党委提出的学习实践活动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和**同志在全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讲话精神,在集中学习基础上按照职责分工由局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带队,深入基层和联系点,着重围绕深化全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促进全区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确保全区粮食安全和加强粮食工作队伍建设等粮食系统重大问题进行调研。通过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初步梳理出我区在粮食科学发展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对策措施,更好地从理论和实践上加深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为深入开展思想讨论、搞好分析检查和整改落实打好基础。

二是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专题调研。按照**党委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安排部署,围绕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要求、总体思路和重大举措,结合我区粮食工作实际,深入了解当前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在体制机制方面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对策措施;研究如何抓住国家实施粮食战略工程等重大举措的有利时机,在粮食产业项目建设上特别是推进国家粮食后备基地方面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提出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产业发展相协调的意见建议。

二、调研方式和要求

通过实地考察、现场观摩、召开各种层次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调研,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重点要开好三个座谈会:一是召开综合座谈会,了解掌握总体情况,听取各地粮食部门对**粮食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意见建议;二是召开有关方面座谈会,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调研座谈,梳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多方面听取意见建议;三是召开专题座谈会,根据局领导各自分工侧重了解相关方面影响和制约粮食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措施办法。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要集中梳理各个方面的调研情况、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措施,形成《关于促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全区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原则、任务、政策保障和实施措施,积极探索发展我区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路子。

三、调研分组和时间安排

调研分三个组进行。第一组**同志牵头,**、**同志和办公室、产业发展处、军粮供应办公室参加,赴**、**、**、**、**调研。第二组**提同志牵头,折为民和财务会计处、储备基建处、政策法规处参加,赴**、**、**、**、**调研。第三组**同志牵头,***同志和购销市场调控处、政策法规处、监督检查处参加,赴**、**、**、**、**市调研。

第7篇:对粮食安全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粮食安全;经济法;市场;保障

1粮食安全概述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1974年世界粮食大会上提出:“粮食安全是人类目前的一种基本生活权利,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1983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原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新概念,丰富了粮食安全的内涵,即“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物”。国内学者对粮食安全的分析主要从粮食总产量波动指数、粮食自给率、粮食储备率、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保障水平等多项指标着手。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粮食安全是粮食供需平衡的延伸,一般用供需平衡分析后的粮食净进口(或粮食自给率)来测度。广义而言,粮食安全不仅包括全球、国家、家庭以及个人等多个层面上的粮食可获得能力,也包括营养安全。全球及国家的粮食安全与国际、国内的粮食生产及贸易息息相关,而家庭及个人的粮食可获得能力和营养安全则与家庭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存在密切联系[1]。本文所关注的粮食安全以粮食流通安全这一视角为重点,根据其效用价值分析,在从生产环节向消费领域转移的过程中,历经粮食的收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将这些环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就构成粮食流通[2]。粮食流通作为粮食生产与消费的联结点,在保证粮食有效供给和稳定粮食价格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2运用经济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必要性

2.1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

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关于粮食的属性,理论界目前还存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的本质属性就是商品属性,它与“其他一般商品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价值上同质并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另一种观点认为:粮食业是弱质产业,粮食是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因此,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买不到粮食安全,粮食市场容易失灵,政府必须矫治和弥补。本文认同第二种观点,粮食作为每个人每天所必需的商品,在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同时,其价格的涨跌和供需的变化对市场和社会稳定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一般商品,因此粮食安全需要国家运用法律对粮食市场进行干预。

2.2我国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首先,粮食安全立法严重滞后于保障粮食安全的现实需要。一是有关粮食安全的立法数量过于稀少。目前我国在粮食管理方面只有《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两部条例,而有关粮食安全整体的粮食生产、粮食流通和粮食消费方面的立法只见于少数法律具体条文之中。二是立法效力层次较低。《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属于法律效力体系中的行政法规范畴,在整个立法效力体系中属于第三级别,粮食安全立法效力层次不高,既不利于粮食安全法制的整体建设,也不利于粮食安全的整体法律保障。其次,粮食安全立法易受国家粮食政策变化的影响,稳定性较差。1998年,国务院为贯彻落实好“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管理,规范粮食市场秩序,颁布了《粮食收购条例》,但是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仅仅实施3年,《粮食收购条例》就因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彩而导致很多问题难以执行,2003年《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正式宣告了《粮食收购条例》的废止。1998年颁布的《粮食购销违法行为处罚办法》也同样没有摆脱被废止的命运。由此可见,我国粮食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讲已经占据决定我国粮食生产和市场流通方向的主导地位,而这种主导地位对于我国粮食安全法制化进程无疑是极为不利的。

2.3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需要经济法加以引导

首先,由于国有粮食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在我国粮食市场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享受着其他主体无法享受的特殊优惠待遇,同时由于其存在政企不分、管理不善等问题,导致了粮食流通主体的单一性和缺乏竞争;其次,由于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不明,地方之间封锁严重,加之市场体系不健全,导致宏观调控政策难以落实,从而出现宏观调控乏力的局面。而经济法在克服市场失灵方面有其内在的优势:首先,经济法可以直接对市场主体的私权进行限制,通过强制性手段实现信息分布的均衡以及有效的市场竞争,国有粮食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之一也应当纳入经济法调整的范围,从而实现粮食国有企业与粮食私有企业的竞争公平;其次,经济法可以对市场主体的利益结构进行调整,从而使经济人在进行决策时做出既有利于自身又有利于社会的选择;最后,经济法所具有的公共利益优势和远视优势还可以抑制市场主体的盲目自利和“短视”弱点,从而使市场健康、有效地运行。

2.4市场调控有利于保障粮食市场流通体系平稳运行

列宁曾经说过:“粮食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可见,粮食问题在一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关系到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问题。粮食作为人们每天所必需的基础消费品,与国家经济安全紧密相连,保证必要的粮食产量和粮食储备,保证粮食在市场中的正常流通,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粮食流通体系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平稳运行,不仅事关市场体系运转的稳定高效,对我国经济安全也具有全局性影响。

3粮食安全在经济法维度上的保护

3.1健全粮食安全问题的立法

尽快制定粮食安全问题综合性立法,使保障粮食安全问题有法可依。目前,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条文仅散见于《土地管理法》《农业法》《水利法》等单行法律以及国务院制定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之中。2012年2月,我国首部《粮食法(征求意见稿)》面世并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该征求意见稿规定:国家实行宏观调控下市场调节粮食生产、流通、消费活动的管理体制,粮食收购、储存、加工、运输、批发、零售等领域对社会开放,粮食行业组织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和服务,维护粮食市场秩序,这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粮食安全的综合性保障作用。《粮食法》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综合性立法,如获通过,将是我国在粮食安全法制化进程上迈出的重大一步,也是完善粮食安全法律保障体系、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的新契机。

3.2建立长期保障粮农利益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1)完善耕地保护法律制度。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耕地面积决定了一国潜在的粮食生产能力。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郊耕地被城市化浪潮淹没,成为工业用地或房地产用地。大量征用农业用地,无节制地蚕食不可再生的耕地资源,不仅将严重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也将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要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好耕地。从现行《土地管理法》出发,首先应当控制政府供地的总量,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违法使用农民集体土地进行商品房开发,严禁违法下放土地审批权,进一步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其次应当明确土地的所有权,改革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土地管理法》第10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由于“农民集体”是一个虚幻概念,在实际工作中土地产权主体往往变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乡(镇)政府[3],从而使地方政府在征用土地的时候钻了法律的漏洞,导致土地强制征用的合法化。要改变这种现象,建议在法律条文中明确规定土地所有权人为农民集体,规定农民为具体受益人,同时把现行强制性的行政征收行为转变为市场购买行为。(2)完善粮食补贴机制。国际农业发展的规律表明,在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粮食安全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问题是需要协调处理的重要问题[4]。粮食补贴在稳定和刺激农业发展、增加农产品产量和保障粮农利益方面具有促进作用。要确保粮农利益的实现,就必须完善粮食补贴机制:首先,应当稳定目前以综合性收入补贴、专项补贴和最低收购价政策为主要内容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使粮食补贴政策体系兼顾农民增收和保障粮食供给的双重要求;其次,逐步建立综合性收入补贴与农产品价格的联动机制,根据国家财力增加综合性收入补贴的资金规模,逐渐把补贴标准与粮食价格变化联系起来,提高补贴标准,缩小粮农与其他产业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3)发展社会化服务,加强宏观调控,优化粮食生产流通环境。要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政府必须为农民排忧解难,提供社会化服务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效益,包括及时提供可靠的市场服务信息,提供农用生产资料服务、科技服务、收购和销售服务以及加工、储运服务。同时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农产品市场的监管,加强宏观调控,杜绝各种乱涨价、乱收费行为,控制化肥、农产品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过度上涨,以优化粮食生产和流通环境。

3.3加大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以促进农业产业升级转型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方式限于农户单户个体运作模式,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抗风险能力较差,且无法实现规模效应。这一长期历史现实导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一直未能达到完全满足我国粮食供求关系的状态。因此在我国耕地面积有限、气候条件多变的情况下,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只有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入手,通过加大农业生产资金的投入来发展高科技的现代化农业,促进农业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的转变。

3.4健全粮食市场供销体系

(1)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市场主渠道的作用。中国传统的国有粮食企业是为适应高度集中的统购统销体制的计划经济而建立起来的,其主要缺陷在于:企业行政机构化;产业封闭化;组织形式非法人化;外部管理非法制化;收入分配平均化[5]。建立现代化粮食企业,应当从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着手。(2)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的粮食企业进入市场参与平等交易。无论是从资本量、社会关系或是市场运作能力上看,个体粮商、私营企业与大型国有粮食企业都存在很大差距,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政府应当在政策上对粮食市场体系的新参与者加以倾斜,以保障弱势企业的健康发展。(3)推进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建设,提高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现行的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和物流管理办法缺乏市场化机制,制约了粮食流通的发展。改善粮食流通条件,提高粮食流通水平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①推进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通过对现有的仓储、加工、批发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和重组,加快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的发展。在各大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间形成从中心粮食批发市场、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到连锁店的粮食流通体系,物流中心的形成将大幅度提升主销区粮食流通业的产业层次和资源配置效率。②提高粮食物流的技术水平,加大对粮食物流前沿技术的研发力度,注重引进先进的粮食物流技术以提高我国粮食物流技术水平。同时加强粮食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由灾害导致的粮食减产等粮食安全问题。

4结语

粮食安全问题作为事关我国经济安全的基础性问题,围绕其进行全面的法制化和政策性努力实属必要,不仅是保证我国社会稳定的要求,也是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良好运行的法律和政策保障。而探讨以规范市场运作体系、克服市场失灵为主要目的经济法对粮食市场运行的规制,在粮食生产流通全面市场化的今天,也是粮食安全法律保障的一个新思考方向和新趋势。

参考文献

[1]茅于轼,赵农.中国粮食安全靠什么———计划还是市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2]王耀鹏.中国粮食流通财税金融支持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3]肖顺武.论耕地保护法律制度之完善———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的解析[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4):59-64.

[4]姜长云.关于我国粮食安全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5(2):44-48.

第8篇:对粮食安全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城镇化;土地流转;粮食安全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活资料,对于13亿人口的我国来说,粮食则更为重要,我国用占世界7%的用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因此粮食问题不容小觑。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这使得我国城镇人口的数量逐年增多,生产力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升,我党在十中报告中也明确表明了城镇化的趋势,并将城镇化趋势作为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内容。2012年我国城镇化比例已然达到53%。如果从其增长的形势来看,我国城镇化水平还有巨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随着我国镇化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改变了我国城乡建设格局,同时也大大的提升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质量和整体水平;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要素的逐渐转变,其中土地流转问题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已成为了城镇化过程中得重要部分。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过程中和流转后出现的“非粮化”趋势。因此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流转对粮食安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在我国社会迅速发展的新时期保证城镇化道路的稳步发展,同时搞好土地流转过程,又能使粮食得到顺利的生产,从而确保供给充足就成为了我国社会各界探讨的重要话题。

问题都有两面性,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对我国粮食生产即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一方面,在城镇化过程中我国政府没有明文规定禁止农村土地使用权交易,这使得农村土地使用权不断的流转。有些学者认为:土地流转促使规模化经营不断增多,有效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生产效率,促进粮食增产。并且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使土地向种植能手集中,土地使用权者可以进行合理规划和生产,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增强农作物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效益。另一方面,有些学者认为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会导致土地的“非粮化”,严重威胁到我国粮食安全。如:农民把土地的使用权当作财产收入进行随意流转,变卖。由于土地流转的不规范和不健全原因,使耕地抛荒现象不断发生,从而导致可用耕地不断流失,这增大了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一、城镇化过程与粮食产量变动基本情况

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流转是指由于社会城镇化步伐加快,导致农村土地建设内容的转变,进而引进的土地使用权人的转变。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户将其使用权进行转让,从而使其他农户或经营单位具有使用权限的一种制度。联合国粮农组织1974年11月于罗马的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提出“粮食安全”的问题,这一概念在不断的改变,但最基本的内容就是保证人们的最起码营养,包括确保可供、获得、利用和稳定等方面都没有风险。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建设水平突飞猛进,在这样的背景下,土地流转几乎成为了必然趋势。随着城镇化势头愈加猛烈,不仅带来了土地流转问题,也使得粮食生产发生了改变。

表1 2004年-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由表格1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在2004年到2012年间城镇化比率逐年提升,到2012年城镇化比率已经达到52.57%。

据资料显示:我国内陆有特大城市80个,大城市209个,中等城市254个,小城市119个。从全国662个城市的城市人口机械增加值的发展趋势看,这些城市就是接纳农村劳动力的最主要渠道,这个现象已经被实践所证明。这些数据告诉我们我国城市化成为当下的必然趋势。

表2 2004年-201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与增长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我们就用2012年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抽样调查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全面统计,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8957万吨,比2011年增产1836万吨,增长3.2%。全国粮食作物平均单产5299公斤/公顷,比2011年每公顷增产133公斤,提高2.6%。其中,稻谷、小麦、玉米每公顷产量分别达到6743公斤、4995公斤和5955公斤,分别增产55公斤、158公斤和207公斤。因单产提高增产粮食约1478万吨。

从表2和以上叙述我们同样可以清楚的看出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我国粮食总产量并没有下降,201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依然良好。从2004年到2012年这9年期间粮食总产量逐年增加,在201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已经达到58957万吨,虽然期间出现局部波动,但总体趋势依然良好。

二、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给粮食带来的安全隐患

虽然我国从2009年到2012年间,城镇化比率逐年增加,但我国粮食生产总量并没有下降,这并不意味着粮食不存在安全隐患。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问题使一部分农民失去了土地,土地是农民生活的根基,土地向"非粮化"趋势发展更加明显。在城镇化过程中经济发展迅速,但农村农业机械化仍然落后,劳动力转移等诸多问题使我国粮食的安全依然存在着隐患。

1.可用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耕地资源对粮食安全保障作用无可替代,最大程度影响和制约粮食生产能力,这也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在农业科技支撑等其他条件确定的条件下,耕地数量就决定我国粮食的综合能力。

城市化往往与工业化相伴,必然加大对土地的占有,非农业用地面积逐渐增大,导致可用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少,人均耕地面积也持续减少。据统计2010年我国的耕地面积马上要触及我国保证18亿亩耕地面积的警戒线,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已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3%,所以,粮食生产依然存在着安全隐患。

2.粮食加工产品比率提高

一方面,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比农村高,对于动物性以及加工性粮食产品的消费比农村多,城镇居民的间接粮食消费量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的,而且呈扩大趋势。城镇化过程中是城市人口增加,加大了粮食的需求量和消费量。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养殖中以粮食为主的饲料需求持续上升,导致饲料用量稳步增加,年增长3%左右,受粮食加工业的增长拉动,工业用粮持续增长,使粮食安全产生隐患。

3.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城镇化发展带来的最直接的效应就是农村人口减少,也就是农业劳动力减少,大量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精壮劳动力外出农村到达城市,使得粮食作物播种受到影响。与此同时,留在农村种植粮食的大多数为老弱妇孺,使得农业呈现弱化趋势,影响了粮食的生产,从而使粮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4.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在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一方面,使我国经济支出不平衡,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且过于分散。而且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经济支出越来越少,用于粮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也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管理不健全。由于所有权不明确,产权不清,责任落实不到位,管理混乱,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衰退等因素使粮食生产达不到最优水平,增大了粮食安全隐患。

三、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确保粮食安全建议

有此可以看出在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对粮食安全确实存在着安全隐患,我们需要在城镇化背景下找到确实可行的政策完善粮食安全问题。

1.保护耕地对土地实行严格监管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非农业用地逐渐增多,应明确土地产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民作为土地使用的主体,对土地的利用和处置没有发言权,在征用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这是非农业用地面积逐渐增多,影响了广大农民保护土地的积极性,因此要完善土地法律法规,保护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占有主动地位,从而达到保护粮食生产安全。

2.鼓励务农落实惠农政策

在城乡化过程中,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应完善和落实各项惠民政策,鼓励种地,让粮食生产的一线干部、农民理解好这些政策措施,在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妥善推进,充分尊重农民的主导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农民真实的从中受益,切实提高农民中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农民流向城市,以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3.加大农业投入资金

加大粮食产区农业生产投入力度,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方面政府要支持保护农业,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量,如:加大对信贷支农力度,对农村银行进行有效的合理定位和调整。另一方面,加强对农业设施的投资,补贴,管理,维修等方法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增加发展农业服务项目,提高科技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效率,对于农村社区、农村合作组织和中粮大户投资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应予以扶持。建立和完善粮食安全体系,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从而保护粮食安全。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的大背景下,我们党和政府要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对农业实施保护,逐渐完善国家建设水平,从而稳定我国农业基础,达到保护粮食安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运来,聂凤英.中国食物安全状况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第9篇:对粮食安全的建议范文

1974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做出的粮食安全的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与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其基本内容是保证全世界的人都能得到最起码的营养。1983年,粮农组织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对“粮食安全”概念作了新的定义:“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它包括三项具体目标:1.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食品;2.最大限度地稳定食品供应;3.确保所有需要食品的人都能获得食品。

二、入世后中国粮食安全分析

(一) 斯韦德伯格波动系数

经济学家斯韦德伯格提出,一国的粮食总产量决定了本国的粮食供给能力,粮食产量波动系数反映了粮食数量的稳定状况。可以用简化了的斯韦德伯格波动系数来表示粮食产量的波动程度,其表达公式为:VI=(Yt-Yi)÷Yi(其中VI为粮食产量波动系数,Yt为t年的平均趋势粮食产量,Yi为t年的实际粮食产量)。VI在0和1之间,波动系数越小说明生产的稳定性越强;反之则稳定性越弱。

数据来源:实际粮食产量由中国统计年鉴查得,平均趋势粮食产量是利用1949-2001年53年的历史资料。以时间序列作为自变量(t),粮食总产量(y)作因变量进行预测。结果如下:相关系数r=0.973为显著相关,所得直线回归方程为:y=9021.164+771.66t。式中,y为预测产量,t为预测年度。

从表1可以看出,2002-2008年的实际粮食产量整体上是逐年提高的,但2003年的产量降幅较大,降幅为-5.77%。这主要和一些自然灾害有关系,毕竟粮食是比较依赖自然环境的。中国2002-2008年的斯韦德伯格波动系数均接近于零,充分说明中国的粮食状况是比较安全的。这主要与中央减免农业税有关,农业税费的减免,种粮的积极性提高,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提高,整体上提高了中国的粮食安全。同时,粮食安全存在波动,我们需要提高警惕。

表1斯韦德伯格波动系数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并计算得出。

(二) 人均粮食占有量

人均粮食占有量是在一国粮食总产量Q一定的情况下,平均每个国民的粮食占有量q,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国的粮食安全水平。显然,q值越大,表示粮食安全水平越高;反之,q值越小,表示粮食安全水平越低。我们可以假设D*为社会所能够允许的最低人均粮食占有量,当q<D*时,该国陷入严重的粮食不安全状况,可能会出现严重通货膨胀,饿死人,发生社会骚乱,贫民涌入城镇等,我们称D*为人均粮食占有量警戒线。

加入WTO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除2003年外,2002―2008年人均粮食占有量逐年增加,由2002年的357公斤/人增长到2008年的399公斤/人。人均粮食占有量越多,粮食安全的程度就越高。按国际现行的标准370公斤/人来讲,我国已逐步实现了粮食安全,如表2所示。

表2人均粮食占有量(单位:公斤/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三)粮食贸易依存度

假如一国粮食供需缺口全部由进口来弥补,那么粮食缺口占总需求量的百分比即是一国的粮食贸易依从度a。我们用S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粮食总供给量,D表示粮食总需求量,则该国粮食贸易依从度a可表示为:a=(D-S)/ D*100%。

对国际市场依赖度的提高,意味着风险性因素增多和不安全程度提高,因为国际市场受自然、经济、政治因素影响,往往处于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又会通过贸易渠道波及到各国粮食经济之中。一般来讲,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可以接受的a值的大小远低于一个小国,多数经济学家认为a≤5%表明一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或者说达到足够高的粮食安全水平,只要a≤10%,即达到了可以接受的粮食安全水平。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2002-2008年的粮食贸易依存度分别为:7.3%,12.9%,5.2%,2.7%,0.6%,4.9%,2.6%,2002年和2004年属于达到了可以接受的粮食安全水平,2003年达到12.9%,粮食不安全程度提高。从2005年开始,粮食贸易依存度都≤5%,说明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已经达到足够高的粮食安全水平。

表3粮食贸易依存度

数据来源:2003-200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及经《中国粮食安全的预警系统及长效机制研究》计算得出。

三、 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建议

通过以上关于粮食安全的研究,不难发现我国粮食基本安全,但存在波动,为此我们应该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来提高中国的粮食安全,以防粮食处于非安全状态。

(一) 扩大粮食生产,增强粮食生产安全

1.合理布局,调整结构,形成粮食的质量竞争优势

任何粮食品种都有其最适宜生长的生态环境,我们应做到适地适时种植,提高粮食品质;进行生产结构调整,增加粮食的竞争优势。要根据资源禀赋条件和市场需求状况,根据消费者的偏好和认同安排粮食的品种品质结构比例,增加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进行整体优化,提高粮食的外观质量和内在质量。外观质量的提高主要通过品种、生产技术、包装贮运和加工、分级来进行。内在质量的提高主要通过营养成分改进、安全标准提高等来进行。

2.节约用水,保护耕地

就我国的现状而言,水与土地资源的问题已成为制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核心因素。我国淡水资源量本来就不多,且分布不均,加上利用率低下和水环境污染,导致水资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能再开垦的土地已屈指可数,而毁田占地却逐年上升,此危机已到了急需解决的程度。我们应该兴修水利,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严格保护耕地。在耕地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问题短期内难以扭转的情况下,应树立保护耕地资源就是保护粮食发展的观念,采取严格的规定和措施保护耕地,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以增加粮食产量。

(二)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

农产品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如粮食,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蔬菜、水果等。在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方面中国是缺少比较优势的,如果没有贸易障碍,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增长,中国会进口越来越多的土地密集型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但是,加入WTO以后,贸易关系比较正常,出口的渠道比较畅通,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蔬菜、水果等的出口也会增加,这会有利于中国的农业发展。加入WTO对我国粮食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我国要按比较优势调整粮食生产结构,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以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要加大技术含量,提高产品质量。

(三) 认真管理,使粮食的进出口贸易有序进行

组织建立诸如日本农协、澳大利亚小麦局、美国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形成一种能进行公平交易和谈判的力量。一方面在粮食进出口贸易中发挥交易、谈判等作用;另一方面在粮食生产和流通中发挥协调、沟通等作用,做到统一对外和有效地避免“自杀性”过度竞争。同时,组织建立国家级的应对加入WTO以后的粮食进出口管理机构,统一安排粮食的进出口贸易活动。对于从境外进口的粮食,可以通过区域指向和时间指向来进行数量和质量调控,以保证国内粮食生产安全和粮农利益。

(四) 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视作一个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