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碳生活技巧范文

低碳生活技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生活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低碳生活技巧

第1篇:低碳生活技巧范文

家里的水龙头一直拧不紧,常常是“淅沥声不停,点滴到天明”。但爸妈和我都不以然,那小小的一滴水,实在是微不足道。昨日,外公来我家,将一只水桶接在了水龙头下。我对老人家精打细算样样珍惜的行为一笑而过之。原以为,我们浪费的一直都是观念上的一滴水,但眼前这满满的水面,水滴落处扬起朵朵的浪花,是对我们平时大大咧咧生活态度的一种辛辣的讽刺。

我只是这群大大咧咧的众人中的一个,我们家只是这万千家庭中的一小家。当寂静的长夜拉开帷幕后,万家灯火与群星争艳。不知有多少家庭,彻夜通明,滴答的水声伴奏到天亮……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伴随着多少资源的浪费和消耗……无形之中,一滴滴水的消逝终将融汇成滔滔大河;一张张纸的丢弃暗示着大片森林的砍伐;一度度电的浪费也将是让人瞠目结舌的损失……

时下,低碳生活已悄然兴起。顾名思义,低碳生活是低能耗、低排放、绿色环保的新型生活方式。能源消耗,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每时每刻,我们都能为节能减排做出一丝贡献。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外公,他一直是个简朴节约的人,点点滴滴,一切从简。从前的我,从不追求这种“过于原始、自然”的生活,但在环境日益恶化浪费现象日趋严重,人类因此要偿还的巨大账单面前,我真正感受到了外公蕴含于其中的智慧,那是一份积极乐活的向上态度,是对社会责任担当的人生哲学……

现在的我,已经开始接受并渐渐习惯这种低碳生活。早晨,骑着单车哼着小曲去上课。我的身旁准备了一只环保布袋,平时少用或不用塑料袋。学习上我也有自己的节能方法。草稿纸先用铅笔写一遍,然后擦去。再用铅笔写一遍,再擦去。到最后,用黑笔覆盖上去,如此循环利用,竭尽其“能”。至于水电问题,我号召同学一起节能。在家,我已和外公达成共识,形成统一战线。低碳之风,已刮进了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一天下来,我深切感受到了这种节俭方式的美好。身边的每一朵花儿,都呼吸得更加顺畅。天空下的每一株草儿,都舒展得格外自然……

我,仍旧是沧海一粟,我所做的也微不足道。但要是每个人,都将低碳生活的理念贯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一举一动,将牵涉到千家万户。若我们都与低碳同行,改善的将是千千万万人的生活环境。

低碳生活,是一种人生方式,是一种生活态度。

与低碳同行,那是一种朴实之美,俭约之德!

从“水”入题,以“我”的感受引出写作的重心。

将平时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与外公精打细算的节约行为对比,正如作者所言,是“对我们平时大大咧咧生活态度的一种辛辣的讽刺”。

由小及大,通过抒情化的笔调、富有文采的语句和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点出现代生活中存在的种种浪费现象,从反面揭示“低碳”的重要性。

正面点出本文主题“低碳”及其意义。与开篇几段呼应,强化外公节水的举动,不仅是一种节约,更是一种社会担当。既肯定了外公的生活态度,又提升了这种日常行为的积极意义。

过渡到“我”的“低碳”行为。尽管“细”得有点琐碎,却充满生活气息,真切自然,可感可触。最后两句写景的文字,对称自然,富有文采,以此表现出“低碳”生活的美好。

最后三段,照应并升华主题。总结有力,号召有力,倡导这种“低碳”俭约且切实可行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方式,要言不烦,富有感染力。

总 评

这篇文章最突出的优点是切合中心“低碳”,全文围绕外公节约滴水的行动落笔,进行联想、拓展和思考等,并联系“我”的“低碳”举措,告诉人们真正的低碳生活应当注意什么,该做些什么。作者在文中联系实际的内容看似琐碎,其实很“生活”,符合事之常态,又能紧扣“与低碳同行”这一主题。全文思路清晰,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过渡自然,彼此照应,语言通畅,文字鲜活,富有表现力,也充满浓浓的生活情趣。但不足之处也存在:第一,作为记叙文,设置和表现情节的技巧不够娴熟,在如何用“情节”串联起全文方面显得局促,选取的正面事例多是生活琐事,似乎缺乏典型性;第二,通过一件小事来引出关于“低碳”生活的种种现象,虽能联系实际,但对现象的思考、分析和发掘等明显不足,要么点到即止,要么空泛干瘪,未能层层深入,不免肤浅。

第2篇:低碳生活技巧范文

做一个低碳人已将成为我们现在校园生活的流行词语。今天,全球气候问题已越来越为人们所知,北京及周边城市连续几天的雾霾、扬沙天气不断波及、黄色预警不断发出;由于全球变暖靠近北极圈岛国-冰岛、印度洋上岛国-马尔代夫,也许在某一天就会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CO2过量排放不仅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它将加剧环境的污染,人们不能畅快的呼吸、饮水和吃饭,这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地球已向我们发出警告,我们不得不将面临气候等环境问题的挑战,低碳社会已向我们走来,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低碳社会就是人们由以前的生活模式向低碳的全面转型,是对生活中资源合理利用、适度消费的坚定信仰崇尚。实际上,低碳是一种和谐,是自然与人,是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所以低碳文化不是简单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一种先进的文化理念,是一种顺应自然规律,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并注重资源的自然生长规律,尊重自然,而不是破坏自然或盲目的开发利用自然。其实在古时候,人们就非常注重自然的利用和保护。所以低碳生活正是在顺应自然规律,享受自然赋予人类美好的资源的同时,应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这是新时期的低碳文化和精神文明,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高校是传播新思想,新理念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理应承担节能、减排的先导和创造者,是宣传低碳文化的倡导者。高职生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在高校传播低碳文化,进行节能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校本身的能源资源节约、合理利用能源而且学生由于熏陶于绿色节能的文化环境中,提高了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形成低碳理念,并由此产生掌握绿色节能技术的愿望;进而培养出大批绿色节能环保人才,对社会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因此提倡低碳文化,建设低碳文化是高职院校顺应自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自身办学效率的必然之举,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2实行低碳节能文化教育对策

2.1国内外低碳校园建设实例

为推进绿色节能教育,最近几年各高校纷纷进行了低碳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并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所和实验室。许多高校还在相应的课程设置上做出了一些调整,如上海交通大学开设“建筑节能与太阳能”、“建筑节能技术”等课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率先开展了绿色校园试点建设,把生态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思想融入基础教育课程;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开设了与能源相关的选修课;台北大学建立了《能源教育》通识课程,并建有相关课程的网站;美国已有400所高校的校长共同签署一份协议,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如哈佛大学设立“绿色校园行动计划”,提出推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方针和计划。高校在研究低碳技术和改善低碳环境方面上有很大的优势,在开发和利用能源和低碳技术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取得显著成果。美国哈佛大学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办公室后,能源消耗有所下降,并承诺到2016年能源消耗下降为2006年的30%,同时不断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等。清华大学率先提出了“绿色大学”的建设,成立了环保办公室、节能办公室,制定相应的措施,由校长带队,注重绿化、注重节能,安装节能装置,开发节能课题,节能教育进课堂。

2.2专业教学渗透低碳文化

发挥高职院校的教育职能,利用校园的优势资源。在教学内容上,将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融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中,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同时还要深化教学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在既传授各专业知识的同时又保证节能环保教育能够有计划的执行。高职院校尤其是建筑类院校,在进行低碳文化教育的同时,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普及、新能源利用的知识,先进的节能技术使用和推广、建筑节能知识的应用和研究在专业课教学中都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都将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将绿色理念,低碳环保教育,绿色建筑技术、低碳教育、低碳知识融入到教学中,引入到课堂教育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渗入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理念,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博大,领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增进低碳文化的内涵;将“低碳环保”、“能源与节能”、“建筑节能”等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将其作为相关专业的选修课或有机的融入到专业课程和教学中,普及和培养建筑类高职生低碳节能绿色环保等技能和知识;支持以低碳为中心的新型科研项目,开发低碳节能技术的创新,使学生在掌握最新的绿色节能理念的同时学习相关知识和技术并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2.3低碳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

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让学生体会低碳理念,开展低碳图书节活动,让学生在《地球传》《寂静的春天》《淮河的警告》《另一种危机》《后天》等小说,了解河流、山川、海洋、空气破坏的现状及给后人带来的危机,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请专家教授来校进行低碳、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讲座,用大数据和实例讲解全球变暖对全球、对世界及中国的影响,向学生普及低碳常识,进行关于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生活价值观,意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不仅是全社会的需要,更是自身不受健康侵犯的需要,增强学生对环境和社会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增强自身的健康保护意识;开展绿色节能建筑的展示活动,节能技术创新活动,开展建筑节能竞赛活动,提高教师及学生的低碳环保素养,推行建筑低碳节能校园的建设,为建设节能校园献计献策;推广各种低碳创意和技巧制作,通过活动开展“低碳教室“”低碳班级“”光盘行动”提升学生自身的低碳素养,使学生能自觉主动的选择低碳生活,适应这种低碳节奏,而不是被动接受;开发并设置“CO2排放量查询”计算器,少用纸巾,重拾手帕,在校园形成谁低碳谁时尚的风气,并亲身参与到各类低碳的宣传活动,成为具有低碳素质并肩负低碳文化传播的合格的社会公民。

3结语

第3篇:低碳生活技巧范文

低碳服务;图书馆;角色定位

英国政府于2003年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出现“低碳经济”这个名词,并作了明确说明:“低碳经济”就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2009年末,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让“低碳”理念迅速蔓延。

如今,低碳概念已渗入到各个领域,社会各界对“低碳”概念也加以延伸,因而“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生活”、“低碳服务”、“低碳城市”等理念应运而生。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图书馆,除了在图书馆建设中引进“低碳建筑”的理念外,为社会提供“低碳服务”已经成为顺应时代潮流的主旋律。2010年7月,中国图书馆学会了《珍惜环境资源建设节约型图书馆倡议书》,它是我国图书馆界对社会作出的低碳服务的郑重承诺。在低碳的旗帜下,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要求也将与时俱进,因此,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现代化图书馆,在方兴未艾的低碳技术热潮中如何进行角色定位,面对机遇和挑战,如何实现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客观分析和冷静思考的问题。

1.图书馆与低碳社会

图书馆建筑低碳化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图书馆作为公共建筑的一部分,既存在高能耗问题,又面临新图书馆如何开展节能设计与建设问题,开展图书馆节能工作已是当务之急。湖北省图书馆新馆已经成为图书馆低碳建设的典范,它采取了低碳建筑的设计理念后,10万平方米的省图,采用两种空调模式“接力”省电:中央空调冷热系统采用地源热泵,节能40%。到峰谷电价最低值时,再“切换”到冰蓄冷系统空调,可以省电费30%。湖北省图书馆的节能设计“全覆盖”,连地下车库不需要空调的地方,都进行了楼板隔温,防止“丢失”能量。该馆因节能指标比国家规定50%标准还低,成为湖北省节能示范项目和“最省电的公共空间”。

图书馆低碳服务是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图书馆是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公益性文化组织,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由快速发展所引发的环境与能源问题的加剧,图书馆的社会责任也将顺应时展和社会需求而发生变化,建设节约型图书馆将是大势所趋,这不仅是图书馆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也将是图书馆向公众传播“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责任。

2.图书馆低碳服务角色的实现途径

图书馆低碳服务,是时代赋予的新课题,我们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理论与现成模式,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创新,在创新中探索具有图书馆特色的服务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我们不但要告诉读者,你可以为低碳做些什么,而且建议他们,你在低碳社会中可以怎么做。这样就减少公众转化低碳生活理念的盲目性,从而自觉加入到低碳生活的行列。

宣传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现阶段,人们对于低碳生活还比较陌生。因此,要促进我国低碳生态有效健康发展,首先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原则,普及全民的低碳生活观念,使全社会都能认识到低碳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而积极主动地推进低碳生态的发展。

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但是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面对能源压力、环境压力以及国际社会各种节能减排措施的压力,我国政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承担了相应的义务。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先后制定和修订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森林法、草原法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在国际重要会议上郑重承诺低碳排放目标,树立了良好的大国形象。

在这种形势下,图书馆有责任和义务,利用阵地优势,宣传国家制定的与低碳相关的政策法规,宣传国内外开发新型低碳技术的最新信息及环保技术,增强公众参与低碳生活的信心。

普及低碳观念。图书馆一方面可以发挥自身的社会教育职能,通过馆内讲座、读者活动等方式,提高公民的低碳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工专题,通过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全民读书月等走向社会的机会,向公众宣传低碳生活的重要性;也可以利用图书馆的开放性,发挥社区图书馆的优势,以策展图片、发放宣传单、实际操作等方式,为公众提供低碳信息引导,使低碳生活理念在他们的观念里潜移默化。

做低碳生活的践行者。馆员应以身作则,结合图书馆业务特点,工作期间办公尽力无纸化,多用电子邮件、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传真、打印机,办公若必须纸张,尽量使用再生纸且双面打印;办公室接待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使用电脑时,尽量使用低亮度,开启程序少些等,在午休和下班后关掉电脑电源,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净化馆内阅读环境,多采用自然光;引导读者养成低碳阅读的习惯;降低噪音

做社会公众珍惜环境资源的引导者。“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它贯穿在社会每个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更要在低碳生活方式中起到表率作用。在与读者交流中,向他们介绍自己的切身体会,争取与读者产生共鸣,达到普及低碳科学的目的。

做宣传低碳理念的志愿者。在各种适宜的场合以适时的方式,向公众宣传低碳生活理念,积极参与社会各种低碳环保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进一步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研究图书馆低碳服务的手段,积极探索为读者提供低碳服务的技巧;

做低碳社会决策层的建言者。低碳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的持续、循环、良性发展。馆员有义务向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图书馆建设应贯彻绿色建筑理念,即充分重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从建筑角度为建设节约型图书馆奠定基础。

当前,我国立足社会和谐,正处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阶段。低碳生活实际上就是寻求一种“和谐”。图书馆是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公益性文化组织,是和谐社会中联系政府与公众的纽带。在低碳服务过程中,图书馆认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与政府、与公众、与社会以及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曾纪发.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的必然选择[N].中国信息报,2009

[3]刘 婧.图书馆参与政府信息资源再利用服务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图书馆学研究,2008.08

[4]中国图书馆学会.珍惜环境资源建设节约型图书馆倡议书.中国图书馆学会网,2010.07

第4篇:低碳生活技巧范文

即弄清楚试题要求回答的知识范围是什么。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还是哲学生活?具体涉及哪些课内容?考生只有在答题时明确了试题考查的知识范围,应该用哪些方面的知识回答问题,才能提高回答问题的针对性,不会觉得无从下笔或出现知识错位。

二、定题型

即弄清楚试题设问要求是“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办”。“是什么”属于浅层次的提问,即要求回答题目或材料反映了什么,描述现象,揭示本质;“为什么”要求回答题目或材料反映的问题或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就是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或现象;“怎么办”要求考生就题目或者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或现象,回答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或途径,它的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生只有弄清了试题的设问方向,才能找准靶子,做到“有的放矢”、“百发百中”。评述类试题应该包括评价事实、分析原因、提供措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方面组织答案。

三、定中心。

即在材料中找出所要回答问题的关键词、中心句,提取有效信息,从而转化成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和中心句,也就是提取到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哪些是关键词和中心句呢?在教学中我总结了两个最简单的办法,一看“是不是它”,二看“像不像它”。“它”即指教材中所学的有关原理或者原理所涉及的名词术语。“是不是它”是指材料中有没有涉及教材中学到的原理及相关名词术语。如果是它,就找出了材料要考查的相关知识点;如果不是,就看“像不像它”,材料表述的语言是不是在表达与教材所学原理相近的意思,如果是,也就确定了相应的知识点所在的范围,把需要的知识点全面、准确无误、有层次地整理出来。

四、定答案

即用科学的学科术语,有层次、有逻辑地组织答案。

【经典案例】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政府认真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提出以下举措: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先试点示范,后总结推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产品;积极运用政策手段,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同时,通过广泛的宣传动员,进一步倡导企业和公民开展绿色生产、绿色经营、绿色消费,实践低碳生活方式。

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定知识】,说明上述举措【定中心·政府低碳措施】的合理性【定题型·措施正确的原因·为什么】。

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知识——定题型——定方向——定中心——定答案。

一定知识:确定考核的知识,本题是运用哲学生活范围的知识,具体唯物辩证法相关原理,包括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相关原理。

二定题型:从设问中“合理性”转化,本题是要求回答“为什么”,即回答上述举措的哲学原理依据。

三定中心:在材料中要找准关键词,看“是不是它”,“像不像它”。通过删繁就简,充分利用试题中有效信息,坚信“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理在题中”。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和中心句,删繁就简,材料中相关关键词如:政府提高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先试点示范,后总结推广;自主创新,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制度创新。涉及的相关哲学原理有联系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辩证的否定观等。具体如下:①我国政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涉及知识点联系的普遍性、多样性、可变性等。②先试点示范,后总结推广涉及知识点矛盾的观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对立统一、主次矛盾与主次方面等。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产品,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涉及辩证的否定观等。

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试题的答案既在书中,也在试题中。我们只要学会充分利用试题的有效信息,主观性试题的答案自然可以找到、找全、找准。

四定答案:要用课本哲学原理来规范表达,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答案做到序号化、要点化和材料化的完美结合。

第5篇:低碳生活技巧范文

关键词:过程低碳化;低碳经济;社会政策;文化激励

在新的国家战略发展与经济社会规划中,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低碳技术革新成为中国应对能源危机、气候恶化、经济转型发展与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从技术创新引发的生产方式的低碳化变革,已经成为了全球性共识。各国已在清洁能源开发、节能材料研发上倾注了巨大资金与人力资源。而从消费领域、生活方式层面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却依然没有实质性推动。自2009年末《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之后,虽有低碳生活方式的广泛倡导,但在具体行动后果上,并未产生重大改变。汽车购买量、购物垃圾袋、住宅碳排放、生活垃圾等领域,只增不减。这也从消费需求环节上,阻碍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确立。

1 低碳经济: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根本上讲是一种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高能效、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在政府间文件中提出了“低碳经济”(Low CarbonEconomy,LCE)概念。2006年《斯特恩气候变化报告》和2007年IPCC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发表之后,低碳经济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一些国家还发表了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倡议书和行动指针。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确定了美国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战略地位。按照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这种高能效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把产业链条上可以分为三个核心环节:源头低碳化、过程低碳化与末端低碳化(见图1)。源头低碳化关键在于生产、生活领域所需能源供应环节,即能源生产低碳化。因此,新能源开发成为低碳经济最基本、最基础、最上游的环节,主要表现为脱碳化的“清洁能源(clean energy)”研发与应用。以光伏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为代表的“清洁电”生产已经成为最早产业化应用与推广的新能源。

新能源技术研发、新能源生产一路高歌猛进、遍地开花。德国、英国、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等国家都制定新能源法规,试图在源头低碳化领域取得长足的进展,以占据低碳经济的有利地位。以中国为例,太阳能、风电、核电等“清洁电”等源头低碳化产业规划已经成为了重要战略举措,相关领域甚至业已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这种从源头低碳化着手的低碳经济策略,必然也同时促进了过程低碳化与末端低碳化的发展。过程低碳化则集中在生产过程、流通过程、生活消费过程、产生废物过程中采取4R(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思考Rethink)的循环社会发展形态以及3L(低能耗Low energy consumption、低污染Low pollution、低排放Low let-out)发展模式。末端低碳化核心在于2R(再利用Reuse,再修复Re-pair)原则基础上对于最终排放后的各种废物、废气、废水进行再利用和再修复,以使得最末端的废物排放产生最少程度的环境危害与生态破坏。目前中国设立的“碳汇基金”,便是末端碳修复的有益尝试。

2 过程低碳化:循环经济与循环社会的行为主义实践

行为主义是一种强调过程与行动方式的理论范式。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组织或人在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中通过改良、改变、优化、变革行动方式来改变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模式。行为主义提倡行动过程中的理念与手段变革。实施过程低碳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将重心转移到通过技术更新与产业转型升级来降低对于能源的消耗和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控制碳排放。这种低能源消耗的产业化战略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得到较大推动。发达国家在发展以低碳为核心内容的“循环经济”与“循环社会”层面,实施了从法律、制度、政策、公共行为方面的系列变革。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closing materials cycle)经济的简称,它主要是指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和产生废物的各个环节循环利用资源,发展资源回收再利用产业,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它是建立在物质、能量不断循环使用基础上与环境友好的新型范式。”它融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为一体,把经济活动重组为“资源利用―产品―资源再生”的封闭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模式,强调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这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人类生活的物质需求过程都纳入了视野之中,因此它并非仅属于经济学范畴,而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这包括大中小三个层面,即企业、区域和社会。根据这种理论,“循环社会”理论应运而生。循环社会将视野提升到人、自然、经济、环境、生态、人文、社会关系、制度文化等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发展层面。循环社会诉求的是一个生态友好、经济发展、资源消耗低、资源循环利用率高的社会。

循环社会更诉求5C理念。循环社会“是在循环经济的5R基础上透过公共行为理念的5C(协调Coordinate,共识Consensus,合作Cooperate,共存Co-existing,共荣Co-prosperous)策略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的互动。”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依赖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利益的良性均衡。循环社会的5C理念,核心在于行动理念的更新。包括从制度设计、政策规划、行动模式、行为方式层面实现绿色化、可循环、可持续、健康社会运行模式。改变单纯的GDP增长,将绿色GDP,幸福GDP等纳入到政策规划层面,凸显了对于循环社会发展理念的坚守。日本在2000年4月通过了《循环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循环社会建设的专门法律。之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中国等先后制定了循环社会法案,以切实行动推动低碳经济与低碳社会的发展。

3 生产方式变革与低碳经济发展

以循环经济和循环社会为发端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集中存在于生产过程与生活过程的低碳变

革。生产过程中的低碳变革是控制碳排放最大的领域。根据世界气候大会报告,当前生产领域的碳排放占据了整个地球碳排放的70%以上。除了能源生产领域的生产,机械、电子、化工、冶金、信息、汽车、造船、航空、航天、轻工业、建筑行业、农业生产、生活用品制造业等广泛的生产领域,是能源消耗最突出的部门。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增长还处于较低的粗放型发展阶段。每单位GDP的能效率与发达国家差距非常大,是“日本的11倍、德国的10倍,美国的6倍、加拿大的4倍。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我国只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低碳经济还有很大的提升与改进空间。

生产过程的低碳转型在发达国家随着整体的“产业置换”获得了长足发展。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也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粗放型的初级工业化历程。这主要体现在从工业革命到“后工业社会”之间总计近两百多年的时期里。在这一时期,煤炭、化工、钢铁、建材等一般制造业占据了国民生产的主要比例。美国的东北工业地区、德国的鲁尔区、英国的下威尔斯地区、法国的东北部工业区、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地区,在初级工业化历史时期都形成了高能源消耗、重环境污染的产业体系。但是,西方国家积极通过技术革命,发展新型“低碳”工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以改造传统“高碳”工业,置换了原有的基础性粗放型工业。他们一边将传统工业产业进行国外投资与转移,一边是大力发展高科技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信息产业和以休闲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旅游业、文博业、设计产业、影视文化产业等。同时通过国际贸易手段,最终将“高碳产业”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便成为了高能耗、重污染产业的“承接者”,而发达国家则摇身一变,成为了后工业社会国家。日本曾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了一项“振兴乡村”的旅游开发计划,使得遍及全国的每个乡村都得到了一笔政府支持的旅游开发资金,用于开发诸如温泉、滑雪、高尔夫、民宿、攀岩、神庙等旅游产业,从而让日本的乡村直接进入了以休闲旅游产业为代表的“低碳社会”。

全社会领域开展生产过程的低碳革命,理应成为一种国家战略与民族共识。特别在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层面,必须要注意低碳化技术嵌入的应用。这种应用可以在三个层面实现过程低碳化创新实践。首先,工业生产过程的动力系统要进行低碳型设备更新。工业生产动力系统所需用电、用热、用气的节约化、高能效设备的更新、改造、升级,必须上升到国家层面技术改造升级的高度。要建立企业、地方政府、国家层面的技术升级财政支撑体系,以实现动力系统的改造与升级。其次是原料使用、加工过程中的生产设备的节能增效系统的改进。工业生产的重要中间环节是加工过程,加工过程所需要的能量与碳排放是整个生产领域最主要的碳排放环节,因此必须要对加工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节能减排型的系统再造。要通过信息技术、智能设备、科学工艺流程的研发,来降低生产领域的碳排放水平。这需要工业生产领域的各家企业、研究机构协同努力,制定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战略,力争促使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量。第三个层面是生产领域的产品包装与物流环节的低碳化战略创新。产品的包装材料、包装设计、产品物流、产品的利用等层面,要从可再生包装纸,包装创意设计,产品物流的集约化、产品利用的简易化设计中寻找降低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的策略。

建立规模更大的国家、省、市层面的“低碳经济扶持基金”,推动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战略。对于企业在生产领域的低碳化技术投入、产品更新应该给予大规模的奖励扶持基金,从而为整个国家的生产领域的全面低碳化转型升级提供资金支持与政策动力。从目前各个层面的科技创新扶持基金的奖励范围来看,仅仅关注了创新技术型的新企业,而对现有的生产型企业低碳化技术投入、设备更新、生产工艺再造,特别是民营制造企业,无论是政策的对象设计,还是资金规划,都没有为传统企业的生产过程化低碳革新行为提供有效的动力支持。这种低碳经济政策层面的“缺位与偏位”,使得整个国家层面的“过程低碳化”战略步伐缓慢。而期望完全通过市场自由主义的方式来保证企业自觉转型与升级,具体操作与实践的难度显然很大。在低碳政策规划层面,“需要致力于从运动式的管理向长效的政策激励机制的方式转变。”。应建立覆盖全国国土范围内各种所有制企业的低碳经济转型激励政策与奖励基金计划,以促使各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全面低碳化改造。

4 生活方式的变革与低碳经济发展

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活形态。广义的生活方式“指不同的个人、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狭义的生活方式主要体现于日常生活领域,如物质消费、闲暇和精神文化生活、家庭里的生活活动。”生活方式也可简单地体现为“衣、食、住、行”;或者可以看成个人情趣、爱好、嗜好、价值取向决定的生活行为的独特表现形式和特殊的生活习惯、风度、气质等内容。生活方式具有个人、群体、阶层、民族等不同表征形态。工业生产过程的低碳化集中体现为技术与设备的低能耗与低排放。而人的生产过程及生活方式领域的低碳化,则更多地体现为节能降耗低排放型的生活行为,包括了消费、交通、居住、休闲、餐饮等领域的生活习惯层面的低碳化取向。随着认识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无节制地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环境恶化的最根本原因。只有培养低碳生活方式,才是可持续的,环保的,文明的、负责任的生活方式。”在国外,生活方式的低碳化社会营销与推广,成为了一种最新的时尚。

首先,低碳型饮食方式的倡导。素食主义是一种饮食文化,核心体现不食用来自动物身上各部分所制成的食物。素食也逐渐被认为是拯救地球环境恶化的重要手段。根据德国生态经济研究协会的研究,证实素食能够减少大量碳足迹。在研究人员比较肉类与非肉品消费温室气体(greenhousegas)的排放量后,发现食肉者一年的碳排放量相当于开中型车4 758公里,相较之下,素食饮食可减少这些碳排量的一半;此外,无动物成分的素食只产生低于1/7的温室气体,由此能够省下86%的碳排鞋。联合同跨政府气候变迁小组(IPCC,Intergovem-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主席帕卓里博士(Dr,Rajendra K,Pachaufi)2007年出版的首份风险预测报告,进一步强调素食在减少温室气体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可以缓和全球暖化的危机。因此,从最基本的饮食方式开始,以素食主义作为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策略,已经越来越成为了一种社会共

识。虽然中国的素食文化一直没有得到政府社会政策层面的推动,还缺乏社会营销行动的介入。但可喜的是,一些民间人士已经在以维护健康、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的理念呼吁和提倡素食主义生活方式。

其次,低碳生活方式的倡导。个人碳足迹的形成,很大程度集中于个人日常生活的不良习惯,因此要进行低碳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才能真正做到生活方式的低碳化行动。低碳生活方式融入于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细节、各个领域,其核心是在消费方式、交通出行方式、交往方式、工作方式、家居生活的细节层面,以节能、降耗、减排的方式来构建个人及群体的生活方式。目前,越来越多的都市白领阶层开始以“低碳生活”作为时尚生活方式,实行“适度吃住行用,减少不必要浪费”的生活理念。比如提出打印纸双面使用,及时关闭办公室电器,夏天多使用手扇、电扇,少用空调,淘米水留着浇花、热水器先流出的一部分冷水留着冲马桶、购物使用环保布袋、买小排量环保型汽车、选择环保日用消费品、上班尽量坚持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共交通、低碳家装风格、简约化生活、少乘电梯多爬楼梯等等大量细节化的低碳生活行动方式。除此之外,在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行动中,已经出台了个人“碳足迹计算器”用于个人缴纳“碳中和”补偿金,并通过捐赠树苗等方式用于植树造林,吸收个人排放的二氧化碳。很多明星及公众人物,都在开始自觉缴纳“碳中和”补偿金以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在公众倡导与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同时,必然反过来推动企业加快提供低碳化的居民消费产品。这就建立了企业、公民、城市公共服务三位一体的低碳生态链。

再次,低碳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的拓展。在低碳环保型生活方式逐渐成为白领阶层的时尚生活方式的同时,加快、加强低碳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具有重要的社会倡导意义。社会营销“是为了个人、集团或者社会整体利益,采用市场营销的原理和技巧使得目标群体自愿地接受、拒绝、改变或者摒弃一种行为。”低碳生活方式要成为一种普遍的主流的公民生活方式,还需要更有力度,更有策略的社会营销手段。通过挖掘个人生活习惯的“高碳”弊端、呈现“低碳”利益图景,建立公共传播渠道,借助大众媒体广告、影视节目、文学作品、动漫、博客、微博、手机短信等传播低碳生活方式的行动策略,并由志愿者团体、明星、公众人物、代言人等层面的低碳生活方式沟通、引领、劝导,建立起一套关于低碳生活的大众社会营销公益机制。将低碳纳入时尚文化之中,形成一种文化激励机制,从而将时尚型低碳生活内化为大众生活习惯,以推动全社会所有人树立低碳生活方式。这要求政府部门、NGO,媒体、企业、公众人物构建出一种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共识。籍由各自资源的动员,从政策支撑、媒介动员、基金投入、NGO的人力资源以及企业行动,汇聚成合力,展开对全体公民规模化的低碳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最终变革公共行为,建立起全社会的公共低碳生活方式。作为当前低碳主题的“中国绿色碳汇基金”,应该协同各地区的“碳汇基金”一起,承担起向全社会营销、推广、普及低碳生活方式的重任。在“碳汇林”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中国的“碳汇民”低碳生活普及工程。

5 结论

低碳经济体现为个人、企业、社区、城市、国家、全球性共同价值观与行动伦理。在全球追求循环经济、循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过程中,低碳经济已然成为了全球共识。中国已经走出了科学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坚定步伐。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中国已经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政策设计、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生活方式变革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道路。“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特别强调,要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可以预见,在新的战略规划指引下,生产领域、生活方式层面的低碳诉求,将会更加成为制度设计与政策规划的重点。目前各地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中,单位GDP的能耗、碳排放强度、再生能源比重、森林碳化、低碳消费都已经被纳入了约束性指标设计体系。

只要政策规划层面能够在“过程低碳化”环节中能够更给力,强化推动成千上万的企业进行动力系统、工艺流程、终端产品体系上实现低碳技术、低碳设备、低碳流程的转型、升级与更新;同时,继续在低碳生活方式领域进行更有力度、更有效率、更有策略的社会营销与推广,过程低碳化战略将真正发挥重大转变,真正实现中国低碳经济的根本转变,走一条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均衡化的可持续增长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机制创新与和谐发展: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年度政策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142。

[2]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20。

[3]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世界环境,2000(3):36。

[4]张鸿雁,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城市可持续创新战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75。

[5]冯之俊、郭强、张伟,循环经济干部读本[M],北京:中国党史出版社,2005:8。

[6]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发展论(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151。

[7]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369。

第6篇:低碳生活技巧范文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杭州地区部分高校的自行车运动发展状况的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对该运动的认知以及参与状况,旨在研究影响大学生参与自行车运动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为更好地发展自行车运动提供理参考。

关键词 高校 自行车运动

一、大学生对自行车运动的认知

(一)快捷方便的交通工具

自行车首先是作为一种代步工具进入大学生的生活。现在的大学校园建设规模较大、规划较好,生活区和教学区基本上是分开的,距离较远;由于自行车机动灵活的特点,以及价格便宜的优势,骑自行车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大学生首选的出行方式。

(二)锻炼身心的运动项目

自我表现是大学生群体的一大特征,他们倾向于选择一种更时尚、更特别的运动项目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自行车属于耐力运动,研究表明长期的耐力运动可以使运动者的安静心率降低,从而使心率储备提高,提高心脏工作效率;在进行自行车运动时,运动肌肉需氧量增高,可反射性的引起呼吸加深加快,增大肺活量;另外,自行车运动能够使人体产生一种β内啡肽的激素,这种激素可以使人们摆脱忧虑、转移烦恼、心胸开阔、心情愉快,保持心理的健康。

(三)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日益严峻,一场世界范围内的“低碳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世界无车日”的大型自行车骑游活动,“裸骑”的环保宣传活动,自行车环球旅行等,以独特的方式和强有力的冲击感传递着低碳环保的信念。在我国,在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大范围媒体关于“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的宣传报道下,以杭州为代表的多个城市建立起了完善的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体系。

(四)回归自然的骑行文化

自行车运动与户外运动密不可分,两者碰撞催生出了特有的骑行文化,其主要特征就是倡导人们远离繁华的城市,畅游山水之间,回归大自然的怀抱,寻求人生本质意义。这对于互联网校园环境下,“宅文化”日渐流行的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在户外骑行自行车的过程,既可以欣赏美丽的风景,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魅力,还可以探究历史文化,领略不同风土人情;从而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发现生活的乐趣,增加对生活的热爱。

二、大学生对自行车运动的参与现状

(一)参与人数较少

通过调查,在大学生群体中,仅把自行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的人占大多数,能够认可其为一项体育运动并经常参与的人较少。目前,高校的自行车运动参与者主要集中在校内的自行车社团里,较大的社团不过一百多人,大部分小的社团只有几十人,这相比拥有上万学生的高校来说是非常小的群体。

(二)参与种类多样

在经常参与自行车运动的人群中,其参与项目分布较离散,山地车、公路车、死飞、BMX等虽然都有涉及,但是单个项目参与人群较少;而且不同项目的参与人群之间缺乏交流,虽然同属自行车运动,但是经常出现“各玩各的”状况,使整个自行车运动的发展出现零零碎碎的趋势。

(三)参与者专业水平一般

由于没有合理的引导及系统的培训,参与人群的自行车运动水平较为业余。在调查中发现,不佩戴头盔、闯红灯、机动车道上骑行等危险行为时有发生;基本的骑行姿势、蹬踏技巧、户外知识等也并没有得到重视;能够掌握高难度的动作技巧的参与者更是凤毛麟角。现在的高端自行车外观时尚、价格不菲,部分发烧友转而重视拼装备,忽视了基本的自行车技巧和运动价值。

三、自行车运动在高校的推广建议

(一)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大重视程度,起到更好的宣传、引导作用。虽然杭州市的公共自行车事业发展的比较早,但是在自行车运动推广方面还是力度不够。政府应该合理规划交通路线,设置自行车专用道;加强对骑行者的安全教育和管理;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自行车运动的价值,构建市民和谐的骑行文化氛围;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保障自行车运动的健康发展。

(二)自行车运动在高校中有着一定规模的潜在基础,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自行车运动的价值,并将其作为重要的体育资源纳入到常规的体育工作中来,积极推进自行车运动的开展。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硬件资源优势,为自行车运动提供场地、器材、设备支持,可以在现有的资源上加强管理,实现高效和灵活的使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专业人员为大学生提供技术指导,有条件的还可以建设自行车运动队,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加强校园治安管理,为学生解决后顾之忧。

(三)高校的俱乐部、社团、协会是大学生在校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校园体育工作开展的体现。但由于是学生自发组成,这些机构往往存在着组织混乱、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首先要加强这些组织的管理,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并严格执行;其次,要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以提高技术水平、增长运动知识、锻炼身心为发展方向,避免陷入“拼车、拼装备”的不良趋势;另外,还应开设丰富的培训课程,以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内容可分为骑行安全及礼仪、自行车维护保养、骑行技术、户外知识等;最后,还要结合社会资源组织各个项目的竞技比赛,加强不同项目之间的交流,扩大社团的影响力,比赛形式应当多种多样,避免“高大上”带给新人的距离感。

基金项目:浙江传媒学院校级课题ZC12XJY048。

参考文献:

[1] 盛平,易小坚.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娄底市娄星区业余自行车运动的现状调查[J].体育世界.2013(4).

第7篇:低碳生活技巧范文

关键词:烟台万达文华酒店;低碳酒店;低碳化

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形态。作为现代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低碳酒店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酒店的未来之路。

一、烟台万达文华酒店的低碳化发展现状

(一)烟台万达文华酒店简介

烟台万达文华酒店开业于2014年11月21日,酒店拥有303间客房,同时配备全日餐厅、中餐厅和日本料理餐厅,酒店的宴会及会议总接待面积超过2,700平方米并配有游泳池、健身房及水疗中心。

(二)低碳运用

烟台万达文华酒店一直关注绿色环保工作,并建立环保项目,从而最大化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酒店于2015年10月,获得“绿色旅游饭店”银叶奖荣誉称号。该项荣誉是对酒店长期在节省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的优秀成果给予的高度赞扬。

1、低碳设计与改造

酒店从筹建之初,就引入了低碳设计理念。首先在建筑节能上,积极采用自然通风的设计;缩小了酒店楼体的窗墙比,并合理把握外窗的开启面积。酒店客房结构呈环形分布,最大限度的增加采光面积,积极利用太阳能和自然光。顾客如果需要光线,只需要拉开窗帘就有最舒适的自然光。同时,酒店加大其内部的绿化设计,每间客房都配有绿色植物并在大堂和客房提供香薰和加湿服务,以确保酒店内的空气清新,极力为住客营造人、阳光、绿树完美组合的自然氛围。

2、低碳经营与管理

酒店主动参与“地球一小时”的节能活动。2015年3月28日晚8时30分,酒店关闭楼体外墙的灯光,调暗了大堂的灯光,采用蜡烛照明;并在客房放置宾客信向住店客人传达了其节能减排的理念和行动,鼓励客人关闭或调低房间内的照明等电器设备,通过切实行动关心和爱护地球环境。同时酒店加大节能巡检力度,增强员工节能意识,如,酒店办公室及员工后区,要做到人走灯灭,减少不必要的能耗浪费。同时,客房部积极落实一次性用品的回收与利用;并放置环保卡依照客人意见更换床单、被罩,从而减少了床上棉织品的洗涤频率;酒店安放26℃空调示意提示卡并使用可重复利用的洗衣袋,拖鞋回收并经过严格消毒再利用,提倡节能环保。

3、低碳产品及服务

客人在餐厅就餐时,引导客人进行参与光盘行动,合理、绿色消费;同时提倡客人采用可降解包装盒,不使用泡沫塑料包装和一次性毛巾。客人在就餐后,倡导将剩余的饭菜打包,爱惜粮食资源和劳动成果。在客房,考虑到不抽烟人士的入住环境,酒店还专门推出无烟楼层,客人在此可摆脱烟雾的烦恼;酒店对于住店2天以上的客人,倡导床单、被套两天更换一次,并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更换;客房还将传统塑料小包装洗浴液,改换成小瓶装形式,这样更利于回收与利用。通过这些很小的举措,让每一位来宾参加到低碳中来,贡献自己的力量维护共同的的地球家园。

二、烟台万达文华酒店低碳化存在的问题

(一)低碳意识不强,缺乏低碳氛围

目前酒店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对“低碳”一词感到生疏,对怎样进行低碳经营更加感到陌生,酒店管理人员不懂得酒店低碳化的真正内涵,且错误的把酒店低碳化等同于"节省主义”,视其为节约经营成本、获取更高利润的一种手段。正因酒店管理者不理解低碳理念的实质,不重视对员工进行低碳理念的宣传与培养,所以员工很难自觉地将低碳生活和消费观念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遇到没素质的住客不是去给客人传播低碳理念,而是肆无忌惮的满足客人的要求。因此,低碳成了纸上谈兵。

(二) 低碳管理欠缺,理念有待转变

当今时代酒店更注重的是利益,在发展过程中,客户需求永远放在第一位,特别是提供满足高端客人的特殊服务,这些服务消耗了大量能源,也排放了大量污染物。比如酒店针对五级以上VIP客人提供夜床服务,提前开启房间内的空调、灯光及电视,以备客人打开房间时更觉贴心,舒适。然而中间间隔的时间可能是几十分钟,几个小时,也可能是整个晚上,可经常会出现开了夜床但客人未来入住的情况,在这期间就造成了大量的电力浪费。其次,酒店要求对客房的浴液进行回收,但因为监管力度不够,在加上没有其相应的奖励政策,很多服务员都只是当耳旁风,并没有依照执行。再例如酒店经营者要求给住店客人勤换床单、被套、洗浴用品和其他易耗品,并且认为要是不提供这些服务,就会降低酒店档次和宾客的住店体验。由此可见,低碳理念还未深入人心,未被大多数人接受并践行。

(三)低碳产品不足,低碳服务缺乏

在客房的六小件中,只有浴液和拖鞋是回收和再利用的。虽然酒店使用的是小瓶装的洗发液和沐浴液更利于回收和利用,但也存在很大的浪费。其次酒店给每间客房都提供信封、明信片、信纸,其实这些纸制品使用率比较低,然而经常会被客人打湿或小孩乱画而浪费。再有,酒店虽然提倡客人两天换一次床单、被套,但对比我国“绿色客房”的俗技次3天换洗一次床单的标准,我们酒店还有很大的节能空间。

(四)低碳营销不够,消费者低碳意识薄弱

酒店低碳营销不够,比如酒店未在大厅、前台,后区张贴节能环保标语,未开展员工的低碳环保培训,也未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低碳管理不仅要求其酒店各方面的努力,还需要住店客人的主动参与和合作。但是在酒店实习期间却看到很多宾客低碳、绿色消费意识淡薄,认为自己花钱住酒店,就要好吃,好喝,好好享受;更有甚者还变本加厉的浪费资源,觉得不然钱就白花了。例如,客人出去玩的时候,因为赶时间,或者认为反正浪费了也不是自己的,加之天气炎热,从而不关闭电视、空调、灯光。并且酒店的一些节约资源能源,降低能耗的举措会被认为是吝啬或节省成本而被宾客所看不惯。如在烟台10月份,天气凉爽之际,酒店会关闭空调冷暖风系统,采用自然风,很多住店的旅客就会因为空调的问题来投诉,认为酒店就是为了节约成本。从上可以看出,酒店宾客的低碳消费理念还有待引导和强化。

三、烟台万达文华酒店发展低碳酒店的建议

(一)树立低碳企业文化,营造低碳氛围

低碳企业文化是酒店达到低碳管理目标而应用的一种管理手段。酒店要做好低碳管理,必须从树立低碳业文化着手,积极宣传低碳文化,让员工积极践行低碳理念,营造低碳氛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制定低碳计划

酒店可根据淡、旺季制定一套完整的低碳策略,可以以每个月、每个季度为一个阶段,进行成果展示。首先要承认员工在酒店低碳行动中所付出的努力,其次让员工交流低碳心得,不断传播和更新低碳知识。

2、进行员工培训

要按期给员工进行低碳技巧与方法的培训,从而掌握酒店低碳设施设备的使用方法,提高设备资源利用率并让员工注意到这些小的细节,减少浪费。

3、实行奖励政策

实行奖励制度有利于提高员工践行低碳行动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对于积极践行低碳的员工给予奖励,树立榜样并鼓励员工对酒店开展的低碳活动提出忠恳意见,使酒店的低碳策略进一步的完善和系统。

(二)加强低碳管理,转变管理理念

酒店的低碳管理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要落实到酒店的日常管理中,从小事做起,一步一步的实现低碳化。例如,减少在办公设备的待机时间;办公室用纸双面打印;在每天工作结束时,及时关闭电源。其次在电梯的使用上,要充分节约电能。要求员工空手并所要到达的楼层不高时,尽量不乘坐电梯。同时,还可制定一定标准,加强节能减排和监督巡察,培养员工自觉推行酒店低碳措施。如,

1、夜床服务

针对VIP客人,酒店可以在客人到来的十分钟之前通知客房服务员,让他们对其相应客房进行夜床服务,这样就避免客人因时间延误或临时改变而造成的浪费。

2、客房“六小件”

在对客房六小件中浴液进行回收上面,酒店可以规定服务人员每天回收的数量,同时对每天回收超过标准数量的进行奖励。

(三)开发低碳产品,创新服务形式

除了硬件设施的改良,还要主动创新产品和和服务。要以绿色环保,节能降耗为根本出发点,积O发掘和创新低碳客房、低碳餐饮。

1、低碳客房

酒店可根据客人的住店天数,酌情换洗床单,被套,降低洗涤污染;并把小瓶装的浴液,改成大瓶装或者挤压式;同时,酒店可在客房写字台上摆放低碳酒店意见书,列出酒店的一些低碳举措,让客人知晓酒店的低碳行动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在床头柜放置环保卡,遵循顾客的需求进行床单、被套的更换;同时在对物品进行回收利用时还要注意保证服务质量,要尽量采用可循环使用的物品。

2、低碳餐饮

餐厅可以设立绿色食品展台,劝导客人食用安全、无污染食品;同时提醒和鼓励客人合理消费,并且根据顾客数量合理确定膳食数量,反对铺张浪费;鼓励将剩下的饭菜打包,珍惜粮食和劳动成果;对于西餐的自助餐,中国人习惯性的多拿,要倡导客人少拿多取,对于浪费食物者要给予惩罚(比如罚金)。

(四)发展低碳营销,引导低碳消费

酒店的低碳经营离不开低碳营销,酒店不仅要自己践行低碳行动,更要向广大消费者宣传低碳理念,引导低碳消费。现代消费者更强调参与性和体验性,酒店可推出低碳体验活动,让更多顾客参与进来。只有让消费者参与其中,才能增强其归属感和对酒店与自身低碳行动的认同感。对此:

1、低碳营销

酒店在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大众网络、公关以及开设酒店APP或公众号来宣传低碳行动。并通过举办节能减排宣传月、低碳行动你我他等活动,让更多的人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和了解生活中的低碳小知识,宣传其低碳理念,使更多的人支持酒店的低碳行动,提升社会形象。

2、加强顾客参与

在前台,摆放酒店低碳行动的宣传册,对主动践行低碳行动(如入住无烟客房)的宾客进行奖励(如赠送酒店免费的“低碳”体验券)。同时,还可以过举办类似“植树节”、“地球一小时”的节能降耗活动,让消费者参与低碳行动。还可提供免费的自行车,以达到绿色出行,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客人参与其中,又成就了酒店的特色服务。

第8篇:低碳生活技巧范文

气候的变暖、环境的破坏,以及各种疾病的爆发,都在警示人类行为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媒体的大量关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使“低碳”概念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大到全球经济,小到各行各业的发展,“低碳”“环保”的概念已经越来越被公众所关注和重视,“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受到各行业的普遍认同。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在2003年出现在英国能源白皮书中――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包装行业一直以来都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作为包装制造的前端――包装设计行业,对产品包装能否达到“低碳”要求,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也许改变一个观念,就会获得好点子、好创意,就能为保护环境做贡献。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饮用水市场中,雀巢饮用水的策略并不是把包装豪华化、概念化,而是给包装“瘦身”――新包装在瓶身的醒目位置标注“力助环保雀巢有心,新包装较旧包装减少塑料约22%”。以调整瓶身结构及降低瓶盖高度,来减少塑料的使用,实实在在地将环保理念引入设计,既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获得利润,也在消费者心目中提升了品牌形象,获得了效益和口碑的双赢。

2010亚洲包装设计(APD)论坛上,日本设计师也介绍了可口可乐出品的“I LOHAS”饮用水,产品标贴配色简洁,减少印刷套色从而降低印刷成本。标贴上特别设计的小图标,告知消费者瓶身材质为可降解的植物提炼成分,更薄也更环保。饮用完后可以很轻松拧成一小条,大大缩小了体积,能降低回收环节的运输成本,从而有效降低碳排放。

与“环保”理念相对应的,一个叫“乐活族”(LOHAS)的消费群体出现了,LOHAS 是英语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缩写,意为以健康及自给自足的方式过生活,健康、快乐、环保、可持续是乐活族的核心理念。他们关心生病的地球,也担心自己生病,他们吃健康的食品与有机蔬菜,穿天然棉麻材质衣物,使用二手家居用品,骑自行车或步行,练瑜伽健身,听心灵音乐,注重个人成长,通过消费和衣食住行的生活实践,希望自己健康而有活力。

这个消费群体在世界各地迅速增长,有报道称,美国现在每四人中有一人是乐活族,德国已有三分之一的人属于乐活族,社会学家预估,未来美国将有一半的消费者都是乐活族。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生活方式及消费意识也同世界一样在发生改变,注重低碳、环保的乐活族将在未来成为主力消费群,他们的购物行为也将成为社会主流。当选择产品时,他们希望既能够满足物质需求,又能改善全球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对于产品包装设计行业来说,这样的消费者需求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

笔者多年担任企业的产品形象设计顾问,在帮助企业创造了利润的同时,也发现很多问题,其中过度包装现象尤为突出。尽管在物质极大丰富、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过度包装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但转而再从设计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学习包装设计的学生几乎都在往“好看”的形式至上的方向努力,而很少考虑要设计一个“适合”的包装。这样的学生进入社会成为设计师,为了各种华丽的效果设计制造了过度包装,无意中就成为了环境的破坏者。

作为设计从业人员,同时又是大学设计专业教师,对于抑制过度包装、推行低碳环保的理念承担着重要责任。以绿色低碳包装设计原则为教学指导,从设计源头遏制过度包装的发生,使产品包装走向良性轨道。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未来社会必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教师的责任在于传道授业解惑,需要让学生学会带有研究性地学习,而不仅是教师授课、学生被动学习。在我们的课程中,经常发现学生设计进度缓慢,更多是把精力放在设计技巧、工艺上,注重作品最终的效果,属于典型的轻过程重结果。而国外的教育更注重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那就是模拟课题。在实践过程中首先是去发现问题,然后是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形式一起讨论、市调分析,再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更多的是自己来把握进程,老师、同学都是讨论的对象,只是为了求证自己的判断。而就在这反复的求证过程中,学生得到了锻炼,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将使学生受用一生。这就是所谓带研究性的学习,相反我们很多时候是在进行填鸭式教育。

包装设计领域的复杂性,决定了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包装设计之前,必须掌握平面设计课程,包括色彩学、字体设计、标志设计、品牌设计、商业摄影、商业插图、印刷知识入门等;基本的立体造型设计课程如瓶型设计、纸品结构设计等;还有与市场营销有关的消费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等。但目前包装设计课程一般仅为48课时到64课时左右,课时内其实是很难使学生把所涉及的内容和能力都融会贯通的。并不是说只要上完课程就能够完整地掌握有关知识,也需要大量的模拟或实践练习。比如将绿色设计理念引入课堂,可以让学生去市场中找出那些过度包装产品,通过再设计来满足我们低碳环保的要求,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去完成课程。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孤立地看包装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宏观角度来观察的话,社会上对包装设计的认识和需求也存在不少误区,有悖低碳环保的理念。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真正意义上包装设计的复兴,应该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后的事情。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导致有一部分人过度追求豪华高档的包装产品。从一些国内包装设计获奖作品中不难发现,获奖作品多集中在茶叶、酒类、月饼等礼品包装范畴内,这一类产品几乎都存在过度包装的问题,那些包装设计简约的大流通的快速消费品,在设计比赛或专业展示中的获奖者寥寥无几。

2010年,亚洲地区包装设计行业的最高层峰会――亚洲包装设计论坛(APD)①在日本东京召开,同时又恰逢日本包装设计协会成立50周年。“从亚洲到世界”――本届论坛除亚洲国家以外,也邀请了欧美发达国家同行前来交流展示,论坛中一个主要的讨论主题是:在全球倡导低碳经济的形势下,包装行业如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日本地区的获奖作品是一款小点心的包装,以白色纸浆直接成型,减少了印刷环节,只在包装上用天然草绳挂上吊牌来说明产品信息,设计简约但不廉价,整个作品呈现出极高的品质感。但我国上海地区的作品多数还是以体积大、结构复杂、工艺材质考究的礼盒为主,虽然精致美观,但与低碳、环保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目前中国包装设计行业正处在黎明前的混沌状态,这也是包装设计发展的机会。与产业和行业具有极强联动性的包装设计课程及教育,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因此笔者在包装设计课程上也做了一些探索,比如课题“二十年后的包装”,让学生以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方向,以“乐活族”生活理念为目标,来展望未来产品包装的发展趋势。我们组成小组展开头脑风暴,让学生参与讨论和研究。第一阶段:发现问题。首先是去找出生活中哪些产品有包装过度的问题,以及对过度包装给环境所带来的危害进行分析讨论。再就是让大家收集国外的环保包装设计案例加以分析,从中找到我们的问题所在。第二阶段:大胆畅想。大胆设想未来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来想象我们所需要的低碳环保绿色包装。列出关键词,再画出意向草图供大家讨论。第三阶段:解决问题。以低碳包装5“R”概念来研究和寻求解决之道。

低碳包装5“R”概念的内容为:

1.减少材料使用(REDUCE):在保证包装的保护、运输和销售等功能的情况下,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尽量减少材料使用总量,对环境最好的包装是使用量最少的那一种。

2.再使用(REUSE):考虑全部包装或部分包装在使用过后,进行回收处理,再次使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资源浪费。

3.再循环处理(RECYCLE):把使用过的包装回收,进行处理后加工,使用和运用于不同的领域。

4.获得新价值(RECOVER):通过焚烧回收废弃物获得其中的能量,或通过降解包装获得新的价值。

5.节约能源(RESOURCE):在进行包装印刷加工的各个环节中注重能源节约,尽量避免资源浪费。

以上实践取到了很好的效果,让学生们体验到未来的设计应该让生活方式和环保紧密联系,包装设计师应与生产者和材料专家、环保专家携手共同担负起“可持续发展产品战略”的责任,绿色包装设计将在行业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它能把大众的消费需求和生态保护需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改变结构尺寸方便储运来减少物流成本;通过改变结构也能减少材料使用;通过改变材料考虑可回收可再生减少污染;通过改变设计减少印刷套色来降低成本、减少污染……

做绿色包装设计不是一种暂时性的流行行为,它应始终存在于每个设计师的头脑中。我们确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能在环保方面提出好的创意,从长远来看,掌握绿色设计是对每位设计师的基本要求,是一项标准。作为培养设计师的教育工作者,更应时时思考、处处实践,使学生不仅具备专业能力,还能拥有与时俱进的设计观念,走好第一步,才能走好未来的每一步。

注释:

①亚洲包装设计展示交流会,简称APD(Asia Package Design),是亚洲地区包装设计的最高层峰会,创立于1992年。

参考文献:

[1]包装术语(GB/T 4122.1-200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1.

[2]包装设计通用要求(GB/T 12123-200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1.

[3]陈青.包装设计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1.

第9篇:低碳生活技巧范文

关键词:低碳城市 低碳经济 逻辑程式 核心功能 政策取向

问题的提出

城市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最频繁的区域,是引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载体。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特征和重要趋势。在势不可挡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迅猛发展的共同作用下,促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人口等各种压力和考验,特别是日益增长的城市能源消耗和超量的温室气体排放,使城市的能源安全利用日趋紧张并引起气候异常变化,导致城市生态面临的负荷日益增加,阻碍了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因此,各国政府和学者针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变化,着手进行认真总结和评估城市经济发展的现有模式,认为在城市化、工业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背道而驰的,必须进行城市发展模式的变革来有效应对因碳基能源大量消耗而产生的CO2排放量急速增加、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为此,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价值理念,“低碳城市”概念及发展路径选择开始成为促使城市碳排放外部性内在化的有效手段。

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对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来源于低碳经济。自2003 年英国提出“低碳经济”后,很多国家和城市开始将低碳概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为缓解城市“高碳锁定”现象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和相关协议颁布,进一步推动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的决策者、管理者积极践行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低碳城市是在低碳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是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凭借技术革新和多元化激励机制,以碳捕获、碳蓄积、碳封存等手段降低生态系统中的碳通量,让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城市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最小化,尽最大限度地实现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的双控目标,从而达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因此,低碳城市成为城市政府为协调城市化、工业化与低碳化、生态化之间关系的战略选择,是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

低碳城市建设的逻辑程式梳理

低碳城市建设需要遵循逻辑思维的基本运行程序即逻辑程式,也就是说低碳城市建设运行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关系需要有一个顺畅的逻辑衔接。一个逻辑关系清晰以及简洁、优化的端到端的运行管理工作流程是保障和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必要条件。为提高低碳城市建设工作的效率和效益,既要弄清和理顺、规范运行流程全生命周期各阶段之间的关系(见图1),又要明确各阶段所承载的基本使命和功能。

(一)低碳城市建设内在需求和目标确立

伴随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和工业高速发展,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种碳基能源的消耗量不断增加,致使大量的工业废弃物排放入环境中,超过城市生态系统的吸收和自我净化能力,使城市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特别是CO2等含碳物质的排放,引发了一系列生态危机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高碳已成为全球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如何有效降低碳排放,从而避免生态灾害、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现代城市共同的内在需求。这种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内在需求既是城市人民的一项重要福利和权利,也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基本依据。事实上,生态需求既包括人类对生态系统中生态产品的需求,又包括体验和享受生态产品而产生的愉悦等精神性生态满足的需求(蔡聪裕等,2011)。为此,在低碳城市建设时首先需要结合政府的工作规划以及参照国际低碳城市建设经验,将这种良好生态需求量化为城市低碳发展的具体目标值。低碳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目标值涉及经济、社会、能源、技术、环境等诸多方面,这些目标值的实现将有利于缓解生态需求和生态供给之间不平衡状态,进而不断提升城市生态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能力。

(二)低碳城市建设规划制定

低碳城市规划是将低碳城市建设的需求、目标转化为具体形式的重要环节。低碳城市规划就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以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城市规划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为指导,将低碳理念作为核心要素贯穿于城市建设发展的全过程,以最大限度维持城市发展的碳氧平衡为基点绘制出发展低碳城市的蓝图,并通过设置多元有效的科学途径和多维度的保障支撑体系,引导城市建设实现低碳排放、高碳吸收两大目标。低碳城市建设规划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针对性。低碳城市建设规划是一项牵涉面广、线长、点多并需要多部门密切协作的复合型系统工程。

因此,低碳城市建设规划首先需要以系统观来考察规划要素,按照城市低碳排放指标制定总体的节能减排任务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从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组织、城市建筑与各种基础设施、自然生态格局等方面入手(黄平利等,2011),科学引导激励和发挥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等行为主体在协同治理中的功能,以规划城市的现有条件为基础制定个性化的寻求城市低碳发展的策略;其次需要构建一个长效的监督保障机制,要通过低碳环境监测机制、低碳发展的市场机制、舆论引导机制等,为推动低碳城市建设规划得到有效执行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三)低碳城市建设运行执行与监控

建立起科学有序的低碳城市建设运行管理与监控机制是实现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的基准点。首先,需要构建一套规范的体系、组织、文化或技术操作方法来推进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的决策、措施得到有效执行。持久的执行力离不开规范、合理的制度来保障。坚持制度化管理、标准化作业,不断增强将规划目标转化于现实的能力是低碳城市建设战略规划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石。当然,低碳城市建设运行执行力是各方力量协同配合的综合体现,其整体执行效果的发挥会受管理体制、执行主体、观念、激励机制等很多内外环境因子的影响。因此,规范、控制、整合这些影响因素,从而在低碳城市建设运行中理顺关系、明确责任体系、形成相互支持、协调顺畅的工作氛围,为确保有效执行规划措施提供坚实支撑。其次,在低碳城市建设运行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对运行执行过程各环节的监控,从而确保低碳城市建设进度和质量。在监控中,要善于收集低碳城市建设运行执行中的关键信息,对各个要素的运行、配合、连接效能进行调查、分析、建议和评价,将实际绩效与事先确定的绩效标准进行比较,确定差距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弥补。由于环境变化、认识偏差、能力有限性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低碳城市建设运行执行中出现偏差在所难免。但是,可通过早发现、早控制,并坚持质量第一原则,使整体低碳城市建设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四)低碳城市建设效果评估与反馈

效果评估与反馈是低碳城市建设系统中的一个关键步骤。通过对低碳城市规划执行的持续绩效进行全面评估和反馈,有助于及时监测和全面掌握低碳城市建设绩效管理水平和进展效果,这对于选择正确的低碳城市多元化协同发展战略、探索有效的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方法意义重大。低碳城市建设效果评估是一项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国内外许多城市对于其评估的模式和方法都在积极探索实践之中。欧洲环境局(EEA)于1999年开发了DPSIR模型。该模型对评估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连玉明(2012)提出从经济发展、资源承载、社会进步、生活质量、环境保护等五大方面构建一套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低碳城市建设评估必须立足于从减碳和固碳两个角度作为评价的重要基点,特别是在指标选择上既要注重碳排放和碳产生的指标以及对碳排放和碳产生起重要影响的因素指标,还要注重对有利于固碳、捕碳、减碳的指标及其关键的因子选择。另外,反馈也是贯穿于低碳城市建设的全过程。没有反馈,将会消弱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效果。反馈是推动低碳城市建设成效持续改进的内在动力,在具体运用时需要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与技巧。

低碳城市建设的核心功能透视

(一)低碳城市建设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

党的十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途径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与工业文明时代不注重保护环境以及对大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背道而驰的。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强调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生态文明是一种绿色文明。低碳城市建设所坚持的“尊重、顺应、保护”生态的理念与生态文明的价值目标一脉相承。低碳化发展符合并顺应了生态文明的发展范式,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诉求之一。低碳城市建设的基础架构是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资源、降低碳排放,转变生产生活发展方式,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最小化,从而推动城市生态质量不断改善,这充分反映了生态文明价值建构的理论诉求和实践向度。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通过低碳城市建设来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目标。低碳城市建设成为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手段。低碳城市建设成果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功能,并且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的有力武器。

(二)低碳城市建设是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导致城市生态环境的负荷日益加重,城市社会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硬性约束,城市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受限且缺乏后劲。在这一背景下如何不断增强城市生态环境效益和容量成为一个重要的亟待解决的命题。此时,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重要特征的低碳城市建设成为推动城市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在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以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的战略性转移为契机,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引领实现“碳解锁”,逐步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日益摆脱对碳基能源形成的路径依赖,为保护和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提供坚强的保障。资源环境持续承载能力的保障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以城市生态化理念为指导、以节约资源能源、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为目标的低碳城市建设成为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低碳城市建设与我国倡导的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共同的精神实质,是增强城市持续竞争能力的方法和手段。低碳城市建设是寻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因素。

(三)低碳城市建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系统的各个要素内部、要素之间以及整个社会系统与环境之间都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有序状态”(王继明,2010)。和谐社会的构成要素是多维度的,其中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是其重要标志之一。因为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础条件。和谐社会构建离不开良好自然生态环境的支撑。生态安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事实上,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利用确实已远远超过了其可再生的能力,并产生了一系列环境污染侵害事件的发生,严重扰乱和破坏了自然生态支持系统的正常循环,出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不协调、不和谐的现象,进而对构建和谐社会形成阻力和制约因素。生态危机、能源危机、温室效应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失和”现象,破坏了自然生态发展的基本规律。低碳城市建设正是切合了构建和谐社会所提出的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调适与动态平衡的本质要求。低碳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方法成为顺应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理性选择。低碳城市建设坚持走集约式、绿色、低代价的经济发展道路,坚持对生态治理的全过程控制。低碳城市建设成为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目标的有力杠杆。

(四)低碳城市建设是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的革命性变革

传统的城市发展是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为重要特征的运行体系,这种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模式致使城市的“高消耗、低效率和高排放”现象异常严重,造成“城市病”问题日益凸显。在城市发展模式上需要重新定位来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寻求城市发展的新空间。此时,低碳城市建设理念和运行机制为有效应对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等不利因素以及增强城市的抗灾害性提供了新机遇。因此,面对经济发展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以及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居世界后列等现实问题,低碳城市建设模式应成为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方向,也是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大背景下实现城市价值最大化的有效模式。城市发展模式向低碳化建设转型不仅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资源能源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而且在城市发展理念、生产发展、消费方式、生态治理、管理制度等方面均实现了全方位的变革。低碳城市建设从概念到行动与传统城市发展的“高碳”模式有实质性区别。低碳城市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在城市发展模式选择上的新的里程碑。

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取向

政府在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政府通过发挥公共政策的杠杆效应来引导、支持、规范低碳城市建设工作。公共政策作为一个管理工具必须整合和吸收符合低碳城市建设基本规律的价值思想理念作为其价值取向基础。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价值取向就是指为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的近期和远期目标,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所遵循的基本价值判断、价值确认和利益选择。政策价值取向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将会对低碳城市建设的行为和结果产生方向性的影响。

(一)政策选择与公共利益取向

从标准的经济理论来看,政府应在供给公共产品的过程中担当关键角色,这就需要政府充分利用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导向为公共产品的提供保驾护航。众所周知,低碳城市建设成果就是一种公共产品。因此,在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就需要政府在公共政策选择上坚持公共利益取向,将维护社会根本利益和公民共同的生态利益作为公共政策选择的出发点和归宿,注重在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内容选择上和低碳城市建设需求之间实现长期平衡,避免出现因追求经济收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不利倾向。在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评价政府的公共政策选择是否有效坚持了公共利益取向的基本标准是: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否有利于维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状况、保持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的需要;从长期利益和生态角度看,是否在公共政策价值上充分体现了城市公众对日益良好的生态公共产品的基本诉求;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的出发点是否是为了国家、社会的公共利益而非政府私利等。

(二)政策选择与市场化取向

虽然低碳城市建设成果具有很强的公共属性,但是政府的过度干预会导致低碳城市建设的整体效率下降。低碳城市建设要取得效率和效益,必须有赖于政府选择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支持政策,发挥市场化机制在低碳城市建设中调节作用。市场化取向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政府必须通过不断进行公共政策内容和功能的创新,选择有利于低碳城市建设的市场化政策机制来放大市场的正效应,以有效的市场化机制构建来引导和规范社会、企业、公众等的行为,为低碳城市建设的市场化运行创造公正、开放、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第一,加紧研究开征针对碳基能源的使用税及环境税,充分运用税收的杠杆效应来引导能源利用的供需关系及为此支付相应的环境成本;第二,通过提供贴息贷款、低息贷款、财政担保等多种经济手段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到低碳城市建设中来;第三,通过立法、金融、税收政策来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节能降耗的积极性,让“有形的手”遏制城市环境污染继续恶化的趋势;第四,对积极购买使用节能减排产品和设备的企业、个人等各类消费者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政策等。

(三)政策选择与公平价值取向

公平的政策选择既是利益整合的关键,又是获取政策客体的信任、支持、配合的根本保证。低碳城市建设会涉及到各类资源、利益在各种社会群体和个人之间的重新配置、平衡、可持续性分配。低碳城市建设市场需要公平的竞争规则、机制和环境。因此,必须将公平价值理念融入到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中,通过实施公平的低碳发展政策来调节各方关系,从而为达到低碳城市建设所要实现的终极目标提供公平的制度安排。把公平理念作为制定低碳城市建设政策的核心价值向度和基本准则,至少体现了三个方面的基本涵义:第一,在城市区域内生活的所有公民都拥有平等享受良好城市生态环境的权利;第二,城市环境污染侵权责任与承担保护的职责是一一对应的,即对城市环境形成的不利影响和承担的义务必须对等;第三,低碳城市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在政策选择中必须既注重代内公平,又要使代际公平不受损害。

(四)政策选择与公共治理取向

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生态危机,传统政府大包大揽的“强制-命令”型城市生态治理模式已无能为力。为了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的良好效果,必须将治理理念融入其中,以拓展治理主体的形式实现城市生态治理创新。公共治理是以“多元、合作、民主、自治”为基本要义,既突出政府的“元治理”主导地位,又充分发挥企业、社会、居民等多元主体在生态治理中的功能。低碳城市建设的公共治理模式离不开恰当的政策保障,即通过有效政策体系的建立来确保公共治理的合法、和谐,从政策层面来为公共治理模式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功能的发挥提供支撑。因此,政府有效的政策选择必须在公共治理框架下来引导、调控各种可能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多元主体的行为;有效的政策选择应着眼于公共治理的战略取向来构建各类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表达机制以及做到要善于调动各类治理主体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资源配置能力。由此看来,不同的政策供给模式将会对不同主体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协同治理效应产生影响(Unruh G.C.,2000)。以公共治理方式来应对当前城市面临的高碳排放引起的生态问题,体现了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必须将增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协同效果作为政策选择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蔡聪裕,陈宝国.生态需求调动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J].管理学刊,2011(6)

2.黄平利,高程.大连市高新区低碳城市规划研究[J].山西建筑,2011(34)

3.连玉明.中国大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估与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