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节约粮食的感悟范文

节约粮食的感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节约粮食的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节约粮食的感悟

第1篇:节约粮食的感悟范文

一、“收获”,为了回答教师的问题

整理小学生在课堂中所谈的收获,大体有以下两种情况:

1.如“我认识了梯形”“我会计算9加几了”“我知道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我知道了什么是周长”等,课堂上常听到学生们这样的话语。学生们真的“学会了什么”或“真的知道了什么”了吗?一位学生在说“我已经认识了梯形”之后,我便画出两底不是水平方向的梯形(两底与水平方向垂直的)放到他的面前,“你说这个是梯形吗?他脱口而出“不是”。细细想想,学生们所说的“我知道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之类的话语就一定表明学生们学后真的有收获吗?不是的,这只不过是对课题名称的重复而已。

2.全盘罗列

如“我知道要珍惜时间”(“认识钟表”一课中教师导入时提到珍惜时间)“我知道要给妈妈买礼物”(人民币的认识”一课的情境中就是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妈妈买礼物)等。这些“收获”往往是在教师不断追问“还有什么收获”的时候,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的问题,而不断地将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名词补充罗列。其实,他们对课堂所学的知识也许是似会非会,或是根本不会,但是觉得别人都会了,自己不好意思说不会,只好随声附和。

以上两种情况的收获,体现了对教师提问的一种应付,而原本期待的自我归纳和回顾总结荡然无存,即便有,也仅仅是星星点点的感觉。

二、研究“收获”,还原本位的“收获”

教师应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如何还原本意的“收获”呢?

1.教给学生总结的方法

(1)提示内容,让学生静静地回顾

“大家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这是对知识的回顾。

“我们是怎样分析解决问题的?试着整理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对过程与方法的回顾。“这节课你对自己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以及小组合作、数学表达方面满意吗?有什么体会?”这是对情感与态度的回顾。给学生一分钟左右的时间,静静地让学生去回顾、回味。

(2)动笔整理,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在即将下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重点内容,让学生有目的地重点整理。学生在动笔整理的过程中,自然地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回顾与整理。

2.变换方式,让学生体会“收获”

“你有什么收获”的本意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和总结,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往往不具备总结能力,甚至他们已经有了收获却不知道,或者表达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变换方式进行。

(1)倾听概括总结

针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的内容,教师直接进行概括:“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列表的策略,这种信息和条件对应的问题适合于列表解决,回想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大家提取信息、列表整理、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问题,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结合板书教师进行总结,使得整个教学内容和过程有所提升。

(2)共同梳理,形成体系

一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谈谈收获,这是对这节课的回顾与整理,也是培养学生反思和总结的必要环节。在学生谈收获的时候教师应该进行适当的补充引领。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既进一步完善了对本节知识的认识,又实现了知识的建构。

(3)拓展延伸,激发求知欲

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可设计应用拓展性的活动。教师出示用纸板做成的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边总结边提问:“我们通过学习和证明,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那么这些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当学生面有难色时,教师可进一步启发:“计算和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们采用了‘拼图法’。对于这些图形,我们能不能采用类似的方法呢?比如是否可以用‘分图法’,把它们分解成几个三角形,再计算它们的内角和呢?”学生很快顺次把这些图形分成2个、3个、4个三角形,从而得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180°×2,五边形的内角和是180°×3,六边形的内角和是180°×4。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设问:“照这样七边形、八边形、九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呢?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这类小结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4)联系实际,感受数学的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许多地方都包含数学。如教学“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一课时,即将下课时课件出示这样一段材料:

一般情况下,100粒米的重量大约是2克。

(1)你能算算平均1粒米的重量大约是多重吗?

(2)如果每位小学生每天浪费一粒米,那么全国约1亿小学生一天大约浪费多少粒米?合多少吨呢?

第2篇:节约粮食的感悟范文

一、巧设情境,唤醒审美意识

在品德课堂中要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必须唤醒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小学生还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其审美的意识较弱,必须得到教师的引导才能意识到生活的美。在情境教学中唤醒小学生的审美意识首先要设置好情境,鲁迅曾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也就是说要通过声音和视觉来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情境,并将思想内涵浸润其中。具体来说,音乐悦耳,可以渲染情境;图画悦目,可以再现情境;故事扣动心弦,都是创设情境的好材料。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优秀情景材料的良好运用,对学生自主学习、学会思考等有着很明显的效果。情境的设置,要尽量让学生能够多参与,这样才会有切身之感。例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粮食来得真不容易”时,教师在让学生了解了几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生长过程,知道了种植庄稼需要许多人的辛勤劳动后,可以立刻发动小学生们到校园的种植园里进行十分钟的劳动,小学生们可以分工进行浇水、拔草、松土,人人参与劳动,人人体悟劳动的艰辛。

二、渲染情感,增强领悟能力

在唤醒了小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前提下,教师还必须在课堂上创设一定深度的教学情境,以其增强小学生对审美的领悟能力。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在于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完成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小学品德课的重点是让小学生学会自己去领悟,在别开生面的课堂中,在教师的引导中,自己去领悟去判断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教师要努力创设有感染力、说服力的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领悟力。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这个课堂里,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几个场景。场景一:山间绿树葱茏,明净的小溪缓缓流淌,不时有飞鸟从树阴下掠过。场景二:宁静的小村前,清澈的河水在奔流,牛羊在河边悠闲地吃草,突然出现一个人向河里倒了一桶黑糊糊的东西,黑色在河流中不断弥漫,面积越来越大,清澈的河水变得越来越浑浊。场景三:车间里,工人穿着白色的整洁制服在忙碌,一瓶瓶透明、纯净的矿泉水从流水线上奔涌而来。看完了这些以后,老师再让小学生们品尝各种各样的水,有苦涩的水(加入苏打)、咸水(加入食盐)、甘甜的水(矿泉水)、果汁等。然后,老师问学生喝这些水的感受。最后,老师再问那几个场景,哪一个是丑的,哪一个是美的。由于学生对各种各样的水有了切身的感受,所以很容易就判断出有关水的美与丑:创造甘甜、清澈的水的人和行为就是美的,把水弄得苦涩、浑浊的行为就是丑的。

三、落实行动,塑造审美品格

审美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审美行动上。在课堂上大声地朗读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下课以后就糟蹋浪费课间餐,这样的审美能力是没有意义的。“粮食来得真不容易”这个课堂追求的是小学生真真切切的节约粮食、尊重劳动的行为的落实。由审美判断到审美行动,需要多个环节的密切衔接。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导只是一个环节,教学本身需要做到审美化。一个没有美感的课堂,很难培养出小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教师要以美的言行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其次,教学内容的审美化。追求自由、富于创造、充盈情感等特征都是教学的审美品格。在一般的审美形态上,教师要通过音乐、图画等,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感;在高级的审美形态上,教师要表现出包容、宽容,给小学生以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让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内的审美教育再完美,也会有缺陷。老师要在学校的支持下,拿出一定的时间带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让小学生对“美”有更真切的感悟。

第3篇:节约粮食的感悟范文

关键词:幼儿;自控;培养

我们一直说,良好的习惯要从小培养,从幼儿抓起,这也正是因为幼儿的可塑性。他们还没有进入社会,还没有一定的是非观念,而家长对于孩子的过分约束,又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出于叛逆心理,孩子反而容易误入歧途。所以,幼儿的家长必须意识到培养幼儿自控能力的重要性,从孩子抓起,找出幼儿容易接受的方法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引导,从幼儿的心理、生理等方面进行培养,让幼儿具备是非观念,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从而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进而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作为幼儿的家长、老师,我们必须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一、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幼儿的年龄小,没有经历过太多事情,不知道社会的构成,对于“社会”这个词语也没有概念,做任何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还不懂得去团结别人,礼貌待人,这样的表现并不是说孩子不好,不礼貌,这仅仅是幼儿年幼的表现形式。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去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给孩子讲道理,耐心教育,从小事做起,以小见大,从而逐渐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例如,孩子在幼儿期间,还不懂得去分享,一切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当孩子拿着自己最喜爱的糖果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让爷爷奶奶先吃,孩子肯定是不大情愿,或者直接塞到自己嘴里,这时家长就要充分利用机会对幼儿进行教育,给孩子讲道理。当然,这些道理必须要是孩子能够接受的,跟他们讲,他们从小就是爷爷奶奶带大的,他们的衣服都是爷爷奶奶一针一线缝制的,如果没有爷爷奶奶的辛勤付出就不会有现在的美好生活,更吃不起糖果,所以,我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必须先想到长辈,做一个孝顺的人,做到百事孝为先。

二、强化区域活动中规则自治

通过区域活动中的规则自治策略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这是促进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的必要原则。“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让幼儿了解规则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清楚遵守规则是每个人的职责,否则将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不便和伤害。”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电视、录像、情境表演让幼儿体会感悟,或把幼儿遵守规则的实际情况录下来,再进行当场点评。通过分析来自身边的事,对幼儿更具有实际的教育效果,让幼儿从小就懂得执行规则的意义,树立规则意识。

在幼儿园中,一般规则往往都是由教师制订的,幼儿往往是被动接受,是一种他律,而非自律。由于幼儿的自控能力比较差,经常不能做到自觉遵守。而采取规则自治,可以让幼儿在理解规则的基础上,参与规则的制订,自己制约违规行为,体验违规行为的后果,使幼儿更加深刻地体验到规则的重要性,增强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将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孩子自身的要求,变“老师要我这样做”为“我应该这样做”,使幼儿的主动性及行为的自我调控能力大大增强。因此,规则自治使幼儿更易于接受和遵守,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自控能力的形成。

三、引导幼儿行动前学会思考

自古以来,人类的行为都是受大脑支配的,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去动脑,去思考,思考要怎样做才能做好,怎样做才是对的,当然,幼儿也不例外。现在有很多幼儿园,在孩子吃饭之前,都会先让孩子去背诵《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每餐餐前让幼儿自己意识到粮食来之不易,认识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幼儿自然而然地就树立了是非观念,进而增强自控能力。还有很多幼儿园,在幼儿刚到学校的时候,会让学生先背诵一遍三字经。我们知道,三字经里边的内容都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对于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背诵也是很好的方法,值得借鉴。

结合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要想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必须从多个方面出发,利用多种方法,其中包括家长的语言肯定、奖罚分明的家庭制度,幼儿行动前的语言引导等等,并且由于幼儿的年龄因素,家长以及老师必须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找出适应幼儿的、幼儿容易接受的方法去引导幼儿,以防止幼儿产生逆反心理。综合这些因素,从多个方面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要挠锥抓起,才能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全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4篇:节约粮食的感悟范文

关键词: 语文课;工具性;考试;内涵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24-01

“语文无处不在”。从我们呀呀学语时,就已经开始接触到语文,进了小学更是从语音、词汇这样一点一滴系统学起。应该说,透过语文我们学会了母语,只是幼童时期我们学习的是口语,而进入学校才开始学习正式的书面语言。

既然语文的地位这么重要,那为什么时至今日社会各界普遍认为语文存在大量的弊端,语文课难上,更难上好;甚至已经到了要求取消语文课这样的严重地步。大部分人都认为只要认识两千个常用汉字,看得懂别人说的内容能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就行了,甚至两千个汉字都不必了,几百个也就够用,反正日常交流也不需要什么文采。如果着重对中学生而言,语文课就是“休息课”,课上时间基本都在看小说、睡觉、或者做其他课的作业;而对大学生而言,语文课是“文科生不屑、理科生不学”这样一门谁都不爱学的课。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语文课陷入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地?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 把语文课等同于考试结果

在现行高考竞争如此激烈的大环境下,无论对学生还是对家长而言,语文都不再是“美”。不管有多么优美的诗词、生动的句子、精美的课文都不及分数来得重要。学与不学好像差距都不是很大,那索性不如多花点时间在数理化上,这些科目可都是付出与分数成正比。

二、 缺乏对语文课内涵的理解

语文课之所以会陷入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地,让老师觉得语文课“难以教”,学生觉得语文课“难以学”,很大程度就是因为老师或学生以至社会各界对语文课都缺乏内涵的认识,忽略了语文的精髓从而感受不到语文的美。

三、 单单重视语文课的工具性

大多数人都认为通过语文课多认识几个字,会读会写就可以算是学有所成了,因为日常生活中也不要求我们吟诗作赋,能把该说要写的东西掌握就差不多了,不需要要求多么的诗情画意,始终认为语文课还是以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课。

四、 感悟语文的意识还未建立

大多数人总以为语文是很抽象的东西,比如我们读唐诗宋词,诗词里面作者的心境要表达出的感情都需要老师的讲解或是自己去查阅才可以理解,无师自通的基本不存在。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要的更多是立竿见影的效果,像语文这种慢工出细活的知识大多数人就认为则是能免则免。

那既然已经知道了这些问题的存在,究竟如何解决了?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是从观念上改变对语文的看法。

虽然语文不像数理化那样高效率高成效,但实际上语文对我们的影响将伴随我们的一生。从我们记事起,父母就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让我们节约粮食不要浪费时,就教我们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时候我们根本还认不全这首诗中的字,但是父母已经根据诗里的意思教育我们了。让我们学会利用节约时间时,就教我们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再我们上学读书后,又会教我们“为故而知新”“不耻下问”这样的道理。可以说,我们现在形成的思想养成的修养待人处事方面都跟语文脱离不了关系,它就像一盏明灯一样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既然语文的地位如此重要,那么我们的观念里不但不应该轻视它反而更应该重视它,让语文时时刻刻与我们相随。

再次,在《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这样的基本理念“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但在当下实际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只在乎了语文的“工具性”认为掌握了写作和口语交际这样的功能就能应付日常的需要。可实际上对语文课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工具性的层面上早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了,语文学习,当然要完成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训练,可语文课程的目的是要使学生会使用语文这个基本工具去进行思想的交流,从这个方面说,是指语文的人文性。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等都是语文“人文性”的体现。通过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来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情感和谐、内心的体验。

可见语文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听说读写,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通过语文的“人文性”表现出来的。在语文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可以提升我们的才华,但它更需要与人们的生活内容精神内涵一致提升。了解了内涵的可贵形成气质之美,更能在生活中养成一种风格,不再是像机器一样一味追求“分数”、“成绩”,更懂得欣赏语文的“美”。

语文的“美”如何获得?这就在第三个方面“语文需要感悟”在语文课程中感悟美,在美中得到收获。就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它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体裁、题材、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无论是在“质”还是“量”方面,都很好的适应了学生发展与需要。

第5篇:节约粮食的感悟范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学生

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品德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促进人的健康素质发展是思想品德课程育人的基础,促进人的思想与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思想品德教育育人的目标,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系统的综合与优化,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育人的必要条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1.联系实际教学,激感共鸣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坚持正面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要求和道德规范。”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才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学生的生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重要的教学资源。同时,在教学中所生成的成果又要回归于生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积极进行道德实践,在实践中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提高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做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如珍惜劳动成果教育与节约粮食、爱护庄稼的行动相结合,热爱父母、孝敬父母教育与日常生活中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相结合,远离不良诱惑教育与拒绝烟酒、不进电子游戏厅与营业性网吧的行为相结合等,使教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实际生活,在动态的教育中促进学生发展。

2.感知道德情感,在感悟中升华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与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下,初中思想品德教科书在内容的编排上更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发言权,以便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德育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材知识有所拓展和扩充,有针对性地利用课内课外资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例如:在教学“资源在枯竭”时,可以先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地球家园》的视频,以此导入新课:资源在枯竭,环境在恶化,人类唯一的家园在哭泣。接着给学生呈现几幅具有代表性的漫画,分别说明资源枯竭的四种表现。最后提出这样的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应该做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几点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教师要求学生按照讨论出的措施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让学生在行动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取得了理想的德育效果。

3.用环境熏陶人,用措施激励人

教学中要通过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层次。我们不仅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还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要调动学生参与双边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由“权威型”改为“民主型”,营造“茶馆式”的轻松氛围,要建立民主平等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知道老师是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与参与者,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要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的好的言行适时评价,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动作、表情,或肯定、或认同,即使只是一抹盈满笑意的眼光,或者只是一个表示赞赏的眼神,也足以让学生得到满足与鼓励,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修养过程中继续保持上进的激情与冲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

4.大胆创设情境,培养积极情感

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强调:“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所以,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大胆创新。新的教学理念不能仅停留在理念的更新上,它需要广大的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实践和贯彻。这就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那么,如何做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课呢?教学实践证明,改变过去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充满了人情味,充满了活力与激情。以达到教育的功能,让思想品德理论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把思想品德课作为育人的主要阵地,这是我们思想品德教师的重要责任。

总之,思想品德课的关键在育人。要做好这项工作,作为教师首先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具有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一块宝。他需要你去欣赏,才能体现价值;他需要你去呵护,才能随时发光;他需要你去雕琢,才能变得更加美丽。

参考文献:

[1]刘雪玲.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2(10).

第6篇:节约粮食的感悟范文

一、让学生上网查阅与该课题相关的问题

要查阅的问题包括:我国有哪些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是怎样形成的?怎样才解决这些问题?

这样既迎合了学生喜欢上网的心理,又解决了问题。

通过以上环节,学生得知了环境问题的种类,如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生态的恶化、森林草场面积的减少等等。这些环境问题,绝大多数是人类不遵守自然规律造成的,是人为的。要克服这些问题,人类就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人为地破坏自然。

二、播放一则公益广告的视频

广告内容为:在一条宽阔的马路上,妈妈牵着一个小女孩,微风轻轻吹来一片纸屑,小女孩挣脱了妈妈的手,将小纸屑拾起来放进路边的垃圾箱。

视频播放完毕,提出两个问题:

1.这则公益广告的含义是什么?

2.在你身边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事情?你是怎样做的?

关于广告的含义,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有的说,保护环境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有的说,保护环境要从娃娃抓起……

关于第二个问题,对做得好的学生,大家报以热烈掌声。也有学生自我解剖,说出自己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并面带愧色,决心今后从自身做起。教师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了表扬,对做得不到位的学生则肯定了他们能严于律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也给他们指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屏幕显示以下内容

①为了大方或风度,致宴席上剩菜太多;②为了耍派头显威风而鞭炮震云;③豪华车后尾气缭绕;④为了省事,焚烧秸秆,浓烟滚滚;⑤被称为“空中死神”的酸雨。

视屏结束后要求学生回答:以上这些污染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哪些危害?

对于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雾霾影响交通,影响人们的出行;汽车的尾气、燃烧鞭炮的硝烟、焚烧秸秆的滚滚浓烟,都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酸雨对植物的影响可想而知,如同火烧一般,几天后全部枯死。

四、自查自找,自我发现

屏幕显示:

1.有关资料显示,一节一号电池烂在水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一粒纽扣般大小的电池可使600吨水受到污染,这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电池里包含了汞、铅、镉等多种物质,这些都是对自然环境威胁很大的几种物质。若将废旧电池与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或随手丢弃,渗出的汞及重金属物质就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2.播放公益广告:100个人,100辆车,每天碳排放量1350千克;100个人一辆公交车,每天碳排放量189千克;100个人,100辆自行车,每天碳排放量0。低碳生活,请选择绿色出行。

提问: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存在哪些环境问题?我们该怎么做?(从身边的小事说起,以4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经过讨论,学生发言非常踊跃。

对于第一问,各小组给出以下答案。

小组(1):乱抛纸屑、乱扔粉笔头的现象。

小组(2):随地吐痰,零食的包装袋乱扔。

小组(3):快餐的饭盒和一次性筷子乱扔。

小组(4):吃饭不光盘,乱倒剩饭剩菜,既影响环境,又不节约粮食。

对于第二问,学生总结出更多。

小组(1):多运动,少看电视,少上网,多与家人出去散步。平时照明多用节能灯,少用白炽灯;不乱扔垃圾,对垃圾进行分类。

小组(2):多喝水,少喝饮料;近距离外出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没必要时不开空调。

小组(3):多开窗多通风,随手关灯,关紧水龙头、煤气阀门,少开电脑;叫家人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晚上手机关机,一可以省电,二可以防辐射;尽量不开空调,可以开电风扇或用以前的芭蕉扇。

小组(4):洗菜水、淘米水用来浇花草,生活废水再利用;包装纸、广告纸反面是空白的可用来做草稿纸;不乘电梯爬楼梯,既省电又锻炼身体;吃饭不用一次性筷子,到市场买菜带菜篮子不用塑料袋。

概括起来,就是要爱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哪怕是一草一木。

第7篇:节约粮食的感悟范文

一、探索德育管理新模式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的确,学校德育不能简单地将学生置于被管理者的地位,尤其是在学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采用传统的、简单的、单一的管理方式肯定是行不通的。学校德育要面对现实,要“尊重学生、以人为本”,倡导科学的学生观、教师观,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的自主管理创造条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此,我校确立了“该学生做的、学生能做的,放手让学生做;该学生做的、学生做不了的,教给学生做;不该学生做、对学生成长有利的,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做”的工作思路,并努力探索在生本理念下的学生自主管理的德育管理新模式。

二、建立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1.形成管理网络

我校建立了德育管理两条线:一条是校长室――德育处――年级――班主任,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调整工作方向;另一条是学生会、团委――各班委会、团支委――各班工作小组,让学生干部参与学校和班级的管理工作,负责学校每天的日常管理,对各项常规进行检查和信息反馈,组织学校里的各项学生活动。还设立了楼层纪律值周生、卫生值周生、操场管理员、食堂管理员、两操指挥员等职位,让学生能够全方位地参与学校管理。

2.放手让学生自治自理

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放手让学生自治自理,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分析原因、自己制定对策、自己组织实施、自己检查效果、自己评价自己,促使学生将道德意识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每周五下午两节课后,各班班长准时进行周会。先由本周值周班长总结值周工作,之后大家一起讨论学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再将讨论信息带回班级,与班级学生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将解决问题的建议在下次周会时反馈上来。经过几次班长周会的商讨,师生共同制定了文明公约:1.文明学习。上课认真听讲,不抄袭作业;认真完成前置性作业;考试不作弊;多看书开阔眼界。2.文明守纪。不在教室内大声喧哗,不在走廊里打闹;不吸烟,不喝酒;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不随意践踏草坪。3.文明就寝。按时作息,熄灯后不在宿舍内喧哗、打闹、玩手机、吃零食。4.文明就餐。排队就餐,不随意插队;节约粮食,不乱倒剩饭剩菜。

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大大减轻了值周教师的工作量,增强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学生的责任感得到了提升,校园的环境也得到了美化。

3.创建温馨的住宿环境

学生在校住宿,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德育资源。我们从培养学生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做起,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会独立生活,还要学会和他人共同生活,承担一定的住宿责任。还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打造寝室文化,创建温馨的寝室环境。我们利用不同地区、不同成长背景的学生共同生活的机会,加强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起平等友爱、互相帮助、诚实守信的同学关系,使学生在每天的集体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与人合作的习惯,从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四、学生在生本理念下的自主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营造浓郁的德育氛围,我校全力支持学生的自主发展,努力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

1.学生自主安排主题班会。政治处要求各班学生自主开展主题班会,并月月进行评比和展示。通过组织班会,挖掘学生潜在的管理能力,包括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思辨能力、人际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也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更上一个台阶。例如,今年三月份我校开展了以“行为习惯文明礼仪”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内容要求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制定的《学生在校一日常规》,班会的设计和节目的编排都由学生自主完成,体现了生本理念。此次活动得到了全校学生的积极响应,经过学生们的周密安排和精心准备,各班的班会都特色鲜明、紧扣主题、贴近生活。班会上,学生通过自己表演或观看其他学生表演,能够认识到自身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方面的缺点和不足。班会后,学生们纷纷表示,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改掉陋习,养成好习惯,争做文明中学生。

第8篇:节约粮食的感悟范文

刘芳岭是银川一中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银川一中团委书记,8年来,她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位于宁夏前列,获全国教育部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荣誉,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并将成功经验辐射到全区,为各地校长、心理教师进行展示和培训,为促进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做出贡献;她致力于共青团工作,在银川一中开展的各项共青团工作,对青年教师和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也为学校教育工作贡献了力量。她致力于公益志愿活动,在自己做志愿者的同时,也带出两个团队――银川一中青年教工志愿服务队与银川一中紫罗兰志愿者社,指导开展多种多样创新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志愿服务活动。银川一中于2016年获“全国学雷锋示范点”,其中有她的很多付出……

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做最有价值的工作

刘芳岭于2008年大学毕业后进入银川一中工作,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彼时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起步不久,学校并没有可供心育工作开展的“土壤”。刘芳岭初到一中时,学校的心育工作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团队没有导师,只能单打独斗。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作开展是很有难度的,但是刘芳岭没有退缩,她先从课堂入手,让学生们了解心理课、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逐步为学校心育工作铺垫基石。作为一个刚入职的教师,她的职业理想很简单,只求“对得起专业、对得起职业,对得起学生,也对得起良心”。从零起步,构思、钻研、试课、反思,终于,心理课从一门被“嫌弃”的课程,变成了学校最受欢迎的课程。许多老师都开玩笑,说学校的心理课是不能占用的,否则学生会“抗议”。此后,银川一中心理课排上了学校课表,并且在这些年里不断增加课时,这在全区各校中,是很少见的。

课程稳定下来后,刘芳岭就开始展开心理咨询工作,她利用课堂或各种机会给师生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调研他们的需求。由于刘芳岭亲和温暖的人格特质和真心关爱学生的情感,大量的学生开始涌向心理咨询室。一个人面对全校三千多师生,还有部分家长,其实是非常重的工作量。每一次个体咨询都要占用刘芳岭一个小时的时间,虽然只是“谈话治疗”,但实际上要用到的专注力、精力、体力以及脑力是非常多的,一天几节课加上很多心理咨询,她常常精疲力尽,这八年来,她常常因为给学生做心理咨询错过吃饭时间,也无数次因为保安不知楼中有人而被反锁在楼中。有时候没有场地,她就在教室外面、操场上、校门外的花池边上和学生谈心。由于心理咨询工作的特殊性,学生咨询的资料需要被保密,因此大家并不清楚她私下的付出,工作量得不到认定,考评分数最低,没有相应报酬,甚至很多人都认为心理工作是“花架子”……但刘芳岭却坚持了下来,看着学生们愁眉苦脸而来,心情舒畅而去,就是她最大的满足。慢慢地,银川一中的心理咨询工作开展了起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成为了全宁夏心理咨询量最大的一所中学。刘芳岭的咨询量达3000人次以上,成为宁夏最有经验的青少年心理咨询师,许多外校甚至外省的家长学生都慕名前来……

就这样一步一步,刘芳岭逐渐将校园的心理健康工作开展了起来。结合学校的实际和特色,她组建了宁夏第一个学生心理社团――灵动心理社,带着孩子们做活动,扩大心理学的影响力;为学生进行大型的心理普查,为全体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这也是宁夏第一;开展心理健康周、心理健康月主题教育活动;编辑印发学生心灵感悟文集《心灵花园》,上千份文章,逐个挑选,逐份修改,逐个评语,进行心理疏导和学法辅导;开展成长记录册制作展示评比活动,开展班主任讲座,教师讲座等……起初因为没有其他部门配合,一旦开展一项新工作,工作量就都压在她一个人身上,数量非常庞大。有一年她因为用眼过度导致右眼视网膜脱落,险些失明,当时家人朋友埋怨她:“并不是主要学科,又不涉及高考,做那么多也没有报酬和奖励,何必自找麻烦。”她没有说什么,但是心里觉得:“很多人都是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做最有价值的工作,有些东西不需要通过外人的评论来获得满足,也不是非得追求什么外在奖励,只要真正有人受益,就是最大的意义。”

通过长期的默默付出和不懈努力,她的工作终于得到大家认可,并且做出了特色。2015年,她几乎凭一己之力开展起来的心育工作,获得教育部“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荣誉,是全国首批获此殊荣的学校之一,也是宁夏最,成为宁夏对内对外的心育示范学校。刘芳岭也在2016年获中国心育委“心理健康教育卓越人才”称号,开展的工作被写入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书系。将一项几乎空白、并不被人看好的工作承担起来并坚持下来,让大家认可并广泛受益,这一路走来,其中的辛苦和付出,来自于责任感,也远远不止是责任感……

务实创新,开展各项共青团工作

说起共青团工作,刘芳岭其实在青少年时期就有接触了。在高中时,她就是班里的团支部书记,组织同学参加校团委组织的各项活动,对共青团工作最初的认识就是来自于那个年代。

2014年底,银川一中青年教师逐渐增多,学校团委成立了青年教工团支部,刘芳岭老师任青年教工团支部书记。三年时间,她每年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数次团组织生活:2014年到盐池一中学开展“同课异构”“送教下乡”等教学教研活动;带领青年教师餐馆古长城,在长城上诵诗;带领青年教师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进行红色教育;策划组织“军事体验日”活动,与武警部队联欢,进行国防教育;带着青年教师参加团工委组织的各种活动,健步公益行、义务植树、趣味运动会……带领单身教师参与各种相亲活动,关心他们的个人问题;以青年教工团支部,组织或协助学校开展各种大型活动,如教工趣味运动会、新年联欢会等,让一中焕发出新的生机,获得一致好评……

2017年,刘芳岭老师担任银川一中团委书记一职,开始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共青团活动。她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对各项活动进行大胆改革创新,使得活动更加新颖和有效。在3月学雷锋月,组织了以“践行雷锋精神”为主题的学雷锋月活动,整个活动由“青年教师在行动”“一次有意义的党课”“老年公寓爱心慰问活动”“全员志愿”四个子活动组成,历时一个月,广受好评……手工社与银华社区联合,举办“相约三八,感恩母亲”特色活动;举办“美式辩论赛”、“模拟联合国”大会;与宁夏电视合举办“沟通成就未来”大型讲座表演、职业体验活动;结合学校后勤服务中心策划活动,号召大家节约粮食;与政教处联合举办银川一中心理健康月活动,大型户外拓展主题团日活动等。由她策划的银川一中首届高三年级“追梦励志行”徒步健走暨成人礼活动也在进行中。

结合职业与专业,积极投身志愿服务

大学期间,刘芳岭就担任学生会干部以及系素质拓展部部长,组织参与数次志愿服务活动,到特殊教育学校、敬老院等地方进行爱心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她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遇到了许许多多需要帮助的人,感受到了自己的爱心能够带给他人的温暖,一颗爱心志愿的种子开始在心里萌发。但是同时,一些问题也开始萦绕心头:什么是志愿者,该怎么做志愿者,怎样才能把志愿服务活动做得更好更有特色。

参加工作以后,她着力开展学校心育工作,在志愿活动方面一直以来的疑问找到了方向,那就是结合自己的职业与专业做志愿服务工作。常规的爱心志愿活动固然也很有意义,可是心理服务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许多需要心理支援的个人和家庭,都是非常无助的,心理干预常常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挽救一个家庭,甚至能预防许多疾病暴力事件的发生,如果能用专业技术去服务有需要的人,岂不是更有意义。工作与志愿活动并不冲突,反而是互相补充,可以在工作岗位上做志愿活动,更重要的是,有了较强的专业素质,就可以做更有特色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志愿服务活动。

第9篇:节约粮食的感悟范文

【关键词】 电视剧音乐;主题曲,片头片尾音乐;流变

在半个世纪的探索和跋涉中,中国电视剧音乐经历了素年也拥有锦时,如今它已经成为一种具有自己观念和特质的艺术形态,在艺术和技术的“合流”中趋向于珠联璧合的圆润。俄罗斯思想家赫尔岑说过:“充分地理解过去,我们可以弄清楚现状;深刻认识过去的意义,我们可以提示未来的意义;向后看,就是向前进。”[1]236为此,我们展开五十多年来电视剧音乐艺术的实践史册,以期“知史而后兴”。

一、中国电视剧音乐初创与发展阶段(1958年—1980年代)

1958年,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问世。这是一部30分钟的单本剧,由于没有磁带录像设备,只能采取“现场直播”的方式,所以,更谈不上电视剧音乐的使用了。但是这部忆苦思甜的电视剧却反应了当时的现实诉求——国家面临粮食短缺、极力号召节约粮食。这部剧的诞生说明从源头开始,中国的电视剧创作就奠定了沉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在此后的五十多年中,每一次的时代变迁,每一回的潮起潮落,我们都能在小小的荧屏中看到光阴的印迹。

期间,电视剧的创作完全停滞,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重现生机。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9集电视剧《敌营十八年》,这是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也是第一部采用情节剧模式制作的电视剧,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这个大胆的尝试,尽管在艺术上并不算成功,但还是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尤其是电视剧的主题歌《曙光在前头》,至今令人印象深刻。该主题歌是由王扶林、凌晓作词,阎飞作曲,整首歌曲快速有力,曲调激昂,充满了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

真正开启中国电视剧时代的是1982年的《蹉跎岁月》,这是第一部描写知青生活的电视剧。《蹉跎岁月》根据叶辛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因其生动再现了时期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历史而名极一时,囊括了第三届“飞天奖”和首届“金鹰奖”。该剧的主题歌《一支难忘的歌》由叶辛作词,黄准作曲,其缓慢深情、如泣如诉的旋律和述说心声的歌词,准确的抒发了一代青年对青春逝去的无奈,对命运的反思和抗争,对幸福时光的回忆,对新生活的向往。这首歌真正成为一代人“难忘的歌”,唱出了千万人的青春记忆,唤起了无数人对人生的感慨。从《蹉跎岁月》开始,知青题材的电视剧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电视剧类型。从1980年代的《今夜有暴风雪》、《雪城》,一直到1990年代的《孽债》,再到2012年的《知青》,知青以及他们儿女的故事仍然不断的让人们感动和伤怀。这些电视剧的音乐《心中的太阳》(《雪城》的主题曲)、《哪里有我的家》(《孽债》的主题曲)、《曾经》(《知青》的主题曲)也都从容的传递着那段集体记忆。

二、中国电视剧音乐成熟与创新阶段

(1990年代——至今)

进入1990中国电视剧站在新的起点上并迅速发展成熟起来。题材越来越丰富,制作手法越来越纯熟,画面越来越精致,视听语言越来越生动,呈现多元化的全面发展态势。从以《渴望》为开山之作的家庭伦理剧,到以《苍天在上》为开端的反腐倡廉剧,从《士兵突击》为代表的军旅剧,到《将爱情进行到底》为起点的青春偶像剧,从名著改编剧到主旋律电视剧,从海岩剧到古装穿越剧,电视剧音乐也伴随着电视剧一路成长。在《国剧盛典·回响30年》(1)中由观众参与投票产生了30首最具影响力电视剧主题曲大奖,分别是《一只难忘的歌》、《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枉凝眉》、《好汉歌》、《少年壮志不言愁》、《悠悠岁月》、《为一句无声的诺言》、《我不想说》、《糊涂的爱》、《重整河山待后生》、《百姓才是头上天》、《故事里的事》、《向天再借五百年》、《让爱冬眠》《我很好》、《暗香》、《等你爱我》、《千万次的问》、《木鱼石的传说》、《爱如空气》、《你快回来》、《当》、《历史的天空》、《心中的太阳》、《篱笆墙的影子》、《济公传》、《我很好》、《投入的爱一次》、《圆梦》。可见,这些歌曲和电视剧一样,在一代代观众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除这些耳熟能详的电视剧歌曲之外,电视剧中的音乐也丰富多彩,各种类型的音乐都运用其中,同样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橘子红了》里的无调式女声哼唱、《冬至》里的古典音乐《魔笛》含而不露的暗喻哲理、《大宅门》里的京腔京调、《乔家大院》里的山西地方曲调的运用、《青衣》里黑人说唱音乐RAP的巧妙出现,使得古典、民族、流行元素在电视剧音乐中游刃有余、出奇制胜,带给我们更多的审美感受。

五十多年来,电视剧音乐润泽和装点下的电视剧更流畅、更激烈,更眷注心灵、更铸就理想。电视剧音乐艺术也在此起彼伏的电视剧文本更新中,经历着自身的种种美学裂变。但是,当我们试图在中国电视剧的发展链条中为电视剧音乐寻其端绪时,五十多年中上百万集的研究样本却给电视剧音乐史的梳理带来了巨大的难度。当我们难以接近险峻的山顶时,山脚下的一汪泉水却能映出山峰的倒影。于是,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走进中国电视剧中最繁盛的、产量最高的家庭伦理剧题材中,以十年为一个刻度,撷取刻度区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每部作品相同的时间位置,记下重要节点处音乐的姿态和作为,最终通过一粒沙里看到的世界,力图掀开电视剧音乐史书写的一角。

下面我们就将分析1990年播出的《渴望》、2000年播出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2010年播出的《媳妇的美好时代》三部电视剧的片头音乐、片尾音乐和剧中配乐。

(一)《渴望》:通俗歌曲带来久违的心灵温暖

1990年初,商品化、市场化的浪潮裹挟着时代、人群奔涌向前,人们在放浪形骸的奔跑中回过头来,却发现文化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踉跄。“人们渴望片刻的理解和抚慰——用欢笑温暖现实的冷冽,用通俗故事引动的泪水暂一冲洗蒙尘的心灵。”[2]52此时,电视剧《渴望》(2)出现了。

《渴望》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室内电视剧。它以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清新健康的格调和对人生价值的孜孜探求,牵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引起了人们强烈的感情共鸣。它以家庭为轴心,通过两座四合院、一栋小洋楼、四户三代人的悲欢离合,再现了动乱年代和变革年代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历程。家庭伦理剧一直是中国电视剧撩拨老百姓情感神经的最佳剧种,也是传达出变动的社会格局中市井小人物心声的最佳载体。显然,在民族文化心理的建构中,《渴望》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的一则道德预言,但是在视听语言的打磨和锻造上,它还明显滞后于同时代的电影《红高粱》、《菊豆》等。然而,当我们回过头来理性审视,剧中的音乐在今天看来仍然可圈可点,它虽没有欧美音乐的洋范儿,也没有中国传统民乐的堆砌,但营造出“悠悠岁月”感的质朴旋律就这样静静的流淌着,进而流进亿万中国老百姓的心中,难以抹去。

电视剧《渴望》的音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片头曲《好人一生平安》、片尾曲《渴望》、插曲《每一次》,以及由三首歌曲变奏发展而来的诸多配乐,还有多段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关的背景音乐。

片头曲《好人一生平安》由易茗作词,雷蕾作曲,李娜演唱。歌曲旋律悠长,具有叙述性,以回忆的口吻向我们娓娓道来“有过多少往事”和“有过多少朋友”。此曲在电视剧的开头,奠定了全剧的基调,深化了主控思想。歌曲的前奏由小提前奏出,细腻悠长的琴声一下把我们带入到那些年发生的那些事。前奏部分分别用了三个镜头:摇晃的钟摆、钟表的表盘、盛开的迎春花。在第三个镜头时,“渴望”的大红色片名缓缓的出现,女声演唱进入。

片头中画面的选用独具匠心。其画面与音乐有着相同的节奏和情感基调,共13个镜头,镜头的切换速度大概是每10秒钟一个融入融出,节奏和缓。画面中没有出现任何一个人,选择的全是主人公用过的物品或者是生活过的环境——初春时节盛开的黄色迎春花、滴着水的水龙头、放着亚茹和罗刚幸福照片的相框、未完成的毛衣和散落在地的红色毛线球、盛开的水仙等等——营造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13组镜头犹如13幅油画静物,但每幅画中总有一种动态的元素吸引人的眼球,如来回摇晃的钟摆、不时飘落的雪花、不停摇曳的树叶、不断闪烁的烛火,配合着流动舒缓的音乐,故事就此拉开序幕。

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首歌在第45集再次出现,但略有改动。竹心离开北京远赴美国,她坐在开往机场的车中,此时的歌声深沉的响起,歌词不着痕迹的将“好人一生平安”改成了“好人一路平安”,似在祝福这个执着于爱情又奉献于真情的竹心。

片尾曲《渴望》由易茗作词,雷蕾作曲,毛阿敏演唱。整首歌传递出一种豁达宽容的生活态度:人们在经历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恩恩怨怨之后,对待幸福生活和美好爱情依然选择执着。歌曲旋律平实,没有花哨的装饰,节奏平稳,速度中庸,和着歌词,将人生感悟徐徐道出。只是在歌词的中间部分发出了“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心中渴望真诚的生活,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问询南来北往的客”的疑问,但这里的疑问并不需作出解答,因为剧中的主人公们早已有了答案。

用当今的评判标准来看《渴望》中的音乐,好像所有的音乐元素都欠雕琢:也许配器色彩过于清淡,配乐的使用过于机械和单一,音乐的制作稍欠精致,音乐表现的戏剧冲突没有那么的激烈。也许《渴望》的音乐中所传递的世界观早已不再适应这个光与影高速旋转的现代社会,但音乐所传递出的那质朴的美好和简单的无私却依然能够让人在某个瞬间被打动,触动人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说唱与民谣的双重谱写

2000年,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3)的播出获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剧中主人公张大民挣扎于种种生活的困厄之中,却没有丧失品味点滴幸福的能力,成为当时观众定义幸福生活的比照样本。剧中赞颂了蕴含于国民性中深厚而广大的积极的正能量,讨论了“无望与希望同在,泪与笑共存”[3]23的幸福存在方式。

经历了20世纪最后十年的中国社会和社会各阶层的民众, 其精神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所呈现的深刻性和复杂性, 也是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无法比拟的。陶东风先生称这种变化为“社会同质性的消解”[4]1。更多的时候, 这种变化还可能以社会心理投射的方式进人大众文化领域, 电影、畅销书、流行音乐, 都有可能装载社会群体要求, 投射群体心理幻象。而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载体非电视剧莫属。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出现,正像人们吃多了大鱼大肉(4)之后端上来的一碗萝卜汤,及时而又恰如其分的满足了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而剧中的音乐正如这道萝卜汤里不可或缺的调味品——盐,为整部电视剧调味,增加了些许回味无穷的味道。

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音乐出自小柯之手,这是笔者个人非常欣赏的一位音乐人,曾为多部电视剧创作音乐。片尾曲《日子》是一首耐人寻味的歌,随着剧中场景的一幕又一幕的回放,电视剧所表达的核心意象随着歌声一次又一次的传递。被编导精心锤炼的片尾共22个镜头,这比十年前的《渴望》足足多出一倍,画面更流畅,音乐更贴切。在前奏 “啊,呀啦啊”的看似随意的歌声当中,对生命的感悟缓缓道出。画面的选择也很独特,首尾两个镜头都是长镜头,而中间的20个镜头都来自剧中主人公们的生活片段:下岗后的张大民肩头前后搭着两个大包沿街奔波,推销暖瓶以维持生计;张大民陪着拼命考大学以逃出生存窘境的大军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北京的胡同;淋着雨正一盆一盆淘门前积水的张大民,眼见大军又领进门来一个抢占原本拥挤的陋室的准媳妇;车水马龙的都市大马路上,满脸笑容的张大民蹬着小三轮板车,载着也同样满脸幸福的怀孕的妻子;靠树建起的温暖小屋里,做了父亲的张大民幸福的抱起襁褓中的儿子……一个场景搭配一句歌词,节奏平稳,旋律富有韵律,和声运用巧妙,层次丰富,配器清爽自然,与《渴望》的音乐相比,加入了更多的流行元素,音乐织体更加丰富多彩。而且歌曲中有出现,不是一味的平铺直叙,但给人感觉并不突兀,如同生活中人们随意哼唱出的曲调。歌曲中透露出些许的无奈,但无奈中又有一种温暖的力量存在,面对生活的百般无奈,发出“你这又何苦呢”的感慨,然而生活还要继续,不仅要继续还要更加精彩的活下去。歌中和剧中同样传达的生存感悟把人们带入加缪笔下的西西弗境界——诞生到一个荒谬世界上来的人唯一真正的职责是活下去,是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明知世界冰冷,仍要尽力燃烧”[3]25。

电视剧里的另外两首歌曲也十分的有特色。片头曲《活着》由李小龙作词并演唱,小柯作曲。这是一首说唱音乐,搭配着片头那片树木环抱的四合院屋瓦、灰蒙蒙天空中盘桓的鸽群、剥落的黑白砖墙,一个男声开始跟我们“唠叨”起来。这种说唱音乐似乎预示了主人公的突出特点,或者说甚至放大了他的这一“贫嘴”的特质。对于张大民来说,“贫嘴”不单单是一种话语方式,更是他面对残酷生存困境的一种生活态度,从现实的角度审视,这也是一种孕育于底层的生存智慧。所以在每一集的开头,在说唱音乐的引领下,观众更快的进入剧中状态,一步步走进张大民那所谓“贫嘴的”、“幸福的”生活。

另一首歌曲是插曲《婆婆丁黄》,由邹敬之作词,小柯作曲并演唱。这首歌曲出现在剧终前的那场重头戏:一大家子人和四合院的邻居围坐在桌前给患了老年痴呆症的母亲过生日。母亲辨认完子女后把孙子小树误认成少年时期的长子大民,随之忆及当年丈夫因锅炉爆炸而死,嘱咐大民陪自己去看看丈夫。突然之间被撕开痛楚记忆的大民欲阻止母亲,但母亲清醒而决绝的让他“记着,别哭!”此时由钢琴奏出的前奏响起,小柯那深沉而又冷静的歌声缓缓进入,“婆婆丁黄 婆婆丁黄 婆婆丁在墙外面静静的黄……她不知咸啊她不知甜 她不知每个人能把家找见 她等着花开 她说着无耐 像一只候鸟离去又回来……天下的事亦如此的平淡 世上的人啊生死各孤单。”此时全剧中凭一张“好嘴”,始终一脸阳光笑对困窘、屈辱、下岗等无数艰辛的张大民忽然失控地泪流满面的冲出屋子,感同身受的观众也沉浸在音乐声中为大民这一生的不易而唏嘘不已。整部剧的最后,张大民一家三口来到屋顶放鸽子。在《婆婆丁黄》的歌声中,全剧的剧魂通过小树与爸妈的一段既童真又极性的对白得以直陈——没人枪毙你,你就好好活着(大民回应儿子的提问时说)。《婆婆丁黄》中所蕴藏的人生哲学与电视剧不谋而合,此时的音乐再次传递出整部电视剧的核心意象,生存的终极意义就是如婆婆丁般悄悄的生、静静的黄、顽强的“好好活着”!

(三)《媳妇的美好时代》:电声音乐编织出多彩世界

2010年播出的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5),不流于俗长的伦理是非,带着温暖的体温涤荡了许久以来盘居于屏幕婆媳间的阴霾之气。在高度世俗化和高度物质化的今天,处在财富持续膨胀、欲望不断升级中的芸芸众生们,无论其地位高低,也无论其成败荣辱,大都生活在一种过度紧张、亢奋、焦虑和急功近利的精神轨道中,被无穷无尽的欲望压迫得不停地在“追求”之途上狼奔豸突、昼夜兼程。而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中这个独具东方文化深厚底蕴的“媳妇”形象的全新亮相,用“幸福”的生活态度唤起了社会的集体共鸣。这部剧不仅表现了生活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元化,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及一种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生活哲学。

《媳妇的美好时代》的音乐同样给我们带来一股清凉之风,这是作曲家刘思军的又一力作,这个拥有电子音乐作曲专业博士头衔的音乐人力求在创作中探索电声音乐与交响乐、民族音乐的新型匹配与组合形式。《媳妇的美好时代》的片头片尾并没有采用主题歌的形式,反而选择了两种不同风格的片头音乐和片尾音乐。这里我们着重分析一下片头音乐。

片头音乐采用的是电声音乐,因没有歌词,更容易让人们把注意力放在音乐的本身。这段时长不到两分钟的音乐大体可分为四个部分,每段音乐的色彩各不相同,概括来说就是炫丽多彩、诙谐俏皮、激情向上、温暖抒情。音乐一出场给人的感觉怎一个“炫”字了得,青春洋溢、激情四射、活力无限。标准的funk(6)音乐类型开场,吉他的扫弦震撼过后, 鼓、电吉他、bass等利用合成器制作出的一系列合成音色轮番上演。鼓和bass共同构成的节奏型铺底,钢琴过渡之后是口琴演绎出的主旋律。进入第二部分的音乐主旋律由黑管奏出,风趣幽默,俏皮诙谐,让人不禁的联想到《彼得与狼》中猫的机警神情。第三部分由弦乐组拉出主旋律,鼓和bass的节奏型依然铺底,给人以激情向上的感觉。最后一部分音乐,节奏放缓,铺底的节奏型骤然消失,小提琴和吉他交相辉映,两种乐器犹如剧中的男女主人公一唱一和。吉他的弹拨如同余味的干练,小提琴的柔情如同毛豆豆的温婉,音乐在温暖抒情的情绪中定格在两人拥吻的画面,“媳妇的美好时代”片名出现。

再来看看片头中画面的选择,短短两分钟的片头容纳了50多个镜头,平均两秒就一个镜头。就单位时间内的镜头密度而计,《媳妇的美好时代》相当于二十年前《渴望》的两倍,十年前《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一倍多。大量的电脑特技和短镜头的快切,在短时间内呈现出多个时空的非线性并列与叠加。对于片头画面的选择,编导也煞费苦心。音乐的前两部分节奏较快,画面多以表现人物的争吵、拉扯、无奈、惊恐为主。音乐的后两部分节奏放缓,画面多以表现人物拥抱、流泪、亲吻、微笑为主。

在此,笔者要着重说一下在片头和片尾中被反复书写的一个意象——相机。剧中的男主人公余味是一名摄影师,相机是他工作的工具,这个画面的选择一方面出于体现主人公职业象征的考虑,另一方面编导也有深层的意蕴要阐释。“相机”,能够定格生活的瞬间,让人们透过镜头体味生活的本真,洞察世间的百态,也能够让人们沉淀下来,感悟生命,体验生活的力与美。

舍弃片头片尾主题歌,取而代之的是片头片尾音乐,如今越来越多的电视剧选择了这种方式开始他们的叙事之旅。例如2004年的《历史的天空》,该剧的片头音乐长度为2分10秒,在这个长度内,画面将重点放在剧中主角的特写镜头组合上。快速剪接在一起的108个特写镜头,包括了剧中全部主要角色的精彩特写镜头,再加上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造成了情节紧张、节奏快速、人物众多、冲突激烈的效果,具有强烈的看点。由作曲家董立强创作的交响乐坚实的支撑着这些画面所承载的能量,吸引着观众走进这片“历史的天空”。2006年的电视剧《乔家大院》也没有片头主题歌,在1分20秒的片头音乐中,将乔致庸经商道路上的几个关键时期的镜头组合在一起,如他大喊“走嘞!”的特写镜头,分别将他在家乡、在蒙古、在长江边穿不同衣服喊“走嘞!”的三个镜头组接在一起。随后,他的驼队走在沙漠上与土匪的遭遇,他与陆玉菡结婚、与江雪瑛分手后的痛苦时刻,他入大牢、与孙茂才分手等镜头鱼贯而出,体现出全剧主要的故事情节。作曲家赵季平以山西的民间音乐为基本素材创作了大气辉煌的这段交响乐,伴着这般有气势的音乐,听着韵味无穷的晋胡之声,让观众们开始品味一则惊心动魄的创业故事,聆听一曲缠绵凄婉的爱恨长歌,感受一代彪炳千秋的中国商魂。除此之外,叶小纲的《玉观音》、关峡的《士兵突击》、丁薇的《人间正道是沧桑》都采取了片头音乐的这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