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通货膨胀特点范文

通货膨胀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货膨胀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通货膨胀特点

第1篇:通货膨胀特点范文

[关键词] 宏观经济 通货膨胀 货币超发 外汇占款 结构调整

前言

2010年以来,我国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扬。7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年内再次突破3%警戒线后连续上涨,11月份CPI同比上涨5.1%。创28个月来新高.12月份CPI同比涨幅虽小幅回落.但2011 年1月份CPI在权重有所调整的情况下同比仍上涨4.9%.1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PPI)同比上涨6.6%.同时CPI和PPl环比呈现加速上涨态势。物价总水平涨速明显加快,引发社会各界对当前通货膨胀问题的普遍关注。

一、当前通货膨胀的特点与趋势

回顾近年来我国所发生的几次通货膨胀.如1987年一1989年、1993年一1996年和2007年~2008年的通货膨胀.每次所发生的通货膨胀都具有各自的特点。1987年一1989年的通货膨胀主要是“双轨制”价格并轨和生活必需品价格放开的价格改革过猛.而相应的配套措施不到位所导致。1993年~1996年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投资规模迅速扩张.以及乱集资、乱拆借和乱设金融机构的金融“三乱”所导致。2007年一2008年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大幅顺差所导致的外汇占款过多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所导致。从分析情况看,今年以来的通货膨胀存在以下明显的特点:

(一) 通货膨胀成因复杂。一是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采取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投资规模和信贷投放量大幅上涨,财政赤字也明显增加.导致货币供应量大幅上升:二是为尽快摆脱危机影响,欧美等发达国家货币当局都抛出了量化宽松手段.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推高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三是2010年以来对外贸易顺差的持续增长,而且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境外热钱加速流入.导致外汇占款投放明显加大:四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土地的价格都出现持续上涨,推动部分消费品价格进入趋势性的上涨通道。五是市场投机行为、自然灾害和粮食收购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部分消费品价格出现持续大幅上涨。

(二) 当前主要表现为结构性通货膨胀,但极有可能演变为全面通货膨胀。近几个月,构成CPI类商品中除衣着和交通和通讯价格同比小幅下降外,其它六大类商品价格同比上涨,其中食品类、居住类和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幅度显著。2011年1月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0.3%,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6.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同比上涨 3.2%。但是从环比看,近几个月CPI中除衣着类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环比波动变化外,其它六大类商品价格环比一直保持上涨。2011年1月食品类价格环比上涨2.8%,交通通讯及服务类价格环比上涨0.5%,居住类、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均环比上涨0.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烟酒及用品价格均环比上涨0.3%。因此,如不进行有效控制物价上涨势头,极有可能发展成为全面通货膨胀。

(三) 从当前看,物价上涨幅度在6%以内,通货膨胀总体温和,尚在可以控制的数值范围内,远没有达到1987年-1989年和1993年-1996年恶性通货膨胀的地步,但居民对此轮物价上涨非常不满意,甚至超过了2007年-2008年通货膨胀时期。 据央行调查2010年四季度居民物价满意指数降至13.8%, 创1999年4季度以来的最低值。73.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得难以接受,较上季增15.6个百分点:24.8%的居民认为物价可以接受,较上季降14.9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居民对未来物价上涨预期加剧,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升至 817%,较上季提高8.5个百分点。其中,预测下季物价上涨的居民比例为61.4%,较上季度增 15.2个百分点。

从分析不难看出,导致此轮通货膨胀的因素中虽然有一些短期如天气及投机等方面的因素。但是更多的是一些长期因素。如货币超发、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土地等成本上涨因素和国际商品价格传导因素等。

二、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计量分析

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诱发当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与物价变动之间的数量关系。以便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一种研究思路是从成本传导角度分析通货膨胀,即从上中游的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 PP IRM)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以及职工工资等成本上升来分析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原因。有关研究表明1.从根本上看货币供给增长对我国上游价格具有直接的动态驱动效果.也就是说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这也是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因此,本文主要从货币超发角度来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的数量关系。

大部分专家和学者虽然对超发数量的看法不一致,但都认为我国货币存量明显偏多,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实际需求。长期以来,我国M2增速一直高于GDP增速.货币化程度M2/GDP已超过2,远大于发达国家的一般水平;从M2看,我国也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货币发行大国。近年来,几次过快的货币增长都引发明显的通货膨胀,具体如图1 所示。当然,货币供应对物价上涨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期。通过对货币供应量M1、M2增长率和CPI进行序列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货币增长率变动在6个月一9个月后会引起物价的变动。事实上,从图1也能清晰地看出这一点。

我们进一步考察货币供应量和CPl之间的数量关系.这里主要利用弗里德曼的名义收入理论进行分析。名义收入理论认为.在长期均衡时一国货币供给增长率与产出增长率之差应等于物价变化率与产能利用变化率的和。如果不考虑产能利用变动率,根据1992年一季度至2010年四季度相关数据.经测算可建立季度CPI与滞后三季度的M2增长率(M2I)与GDP增长率(GDPI)之差的回归方程如下:

CPI=0.7195*(M21(-3)-GDPI(-3))-2.8084 (1)

其中,回归方程的拟合度R2=0.4068,回归系数显著性水平在5%以下,回归方程比较有效。回归方程 (1) 意味着.在超出产出增长需要后的货币供应量增长中.有71.95%成为物价上涨的推动因素,进一步证实货币超发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显著。根据 2010年我国GDP同比增长10.3%,以2010年末广义货币M2实际增长19.7%推算出,2011年前三个季度平均CPI将达到4.O%.因此 2011年的通货膨胀形势不容乐观。换一个角度看,如果希望将未来CPI控制在3%警戒线以下,以GDP增长8%计算,则需要将前三季度的M2增长控制在16%以内。

导致我国货币过多投放的原因之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带来大量的信贷扩张。近年来,我国以生产设备、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为主体的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达到25%以上。投资高速增长引发对资金的大量需求.贷款一直是主要资金来源之一而且贷款来源增速与投资增速基本保持一致。原因之二是外汇占款过多。长期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形成大量外汇资产。至2010年末我国国家外汇储备高达28473亿美元。外汇资产中的绝大部分转由中央银行持有,因此央行相应投放大量的基础货币。央行为了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也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回收流动性。

为了清晰地描述货币投放因素的数量关系,我们进一步建立货币供应量和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根据对1996年1月至 2010年12月的广义货币(M2)流通中的货币(M0)、贷款余额( LD)、外汇占款( E X)和存款准备金(DE)月度数据进行检验.证实五个序列存在协整关系。经测算可建立序列之间的回归方程如下:

(2)

其中,回归方程的拟合度R2=0.9994,回归系数显著性水平均在2%以下,回归方程显著有效。回归方程(2) 表明,流通中的货币每增长一元,广义货币平均增加 1.3260元;贷款每增长一元,广义货币平均增加1.2599元;外汇占款每增长1元,广义货币平均增加0.4271元:存款准备金每增长1元,广义货 币平均减少0.1829元。显然,贷款比外汇占款产生了更多的货币投放,而且存款准备金明显不能抵消贷款或外汇占款发生的货币投放。根据前文约定,如果希望M2 增长控制在 16%以内根据近年来平均情况假定外汇占款增长3万亿元、MO增长13%、存款增长16%,以2010年末相关数据和存款准备金率计算,贷款增长应控制在8万亿元以内。

由于投资是引发贷款需求的主要途径。因此控制投资可以较好地控制贷款增长。虽然引发我国投资需求的因素有很多,如储蓄过高、城市化进程加速、产业升级较快等等。但我们认为,最基本原因在于实际利率过低。分析表明,1996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实际利率月度数据之间存在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据测算,经HP滤波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KI)和实际利率(R)之间可建立如下的回归方程:

Kl=-3.449*R+27.44 (3)

其中.回归方程的拟合度R2=0.8126.回归系数显著性水平均在1%以下.回归方程显著有效。回归方程 (3)表明,利率每增长1%.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平均可以减少3.449%。因此.提高实际利率可以明显减少投资增速,进而减少贷款增长带来的货币投放。

三、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建议

从2010年7月CPI突破3%警戒线并节节攀升,政府及时出台了多项政策调控物价。从2010年初至今,央行已八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三次上调了基准利率,而且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保证生产、增加供给,降低生产流通成本的政策措施,同时动用行政手段加大价格管理。从效果上看,部分食品价格虽然有所回落.但CPI却并没有随之回落,全社会通货膨胀预期仍比较强烈。在前文中我们分析,过多流动性必将推动未来物价水平持续走高,通货膨胀形势需要高度关注。因此.决策层仍需要出台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调控物价的力度。

(一) 从短期来看,采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回收流动性

存款准备金能够直接冻结商业银行流动性,从源头上来降低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因此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成为当前央行收紧流动性的首选工具。从当前看,由于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高达19.5%继续大幅上调不仅加大央行支付存款准备金利息的压力,且加大商业银行流动性压力,甚至会导致商业银行体系出现流动性风险,建议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回收流动性。

前文分析,信贷投放规模是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最主要因素,建议仍然采用规模来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2。基于前文的测算结果,建议将2011年信贷投放规模控制在8万亿元以内,这不仅进一步加大了货币政策透明度,并稳定市场预期,而且可以引导各商业银行合理投放贷款。

近几年来,我国总体实行低利率政策,不仅诱发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进一步加剧经济结构失衡,而且导致信贷和货币投放过多,进而诱发资产价格泡沫和两次明显的通货膨胀。从当前看.负利率政策已经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泡沫的同时.加大通货膨胀预期。因此,建议多采用利率工具来遏制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压力。由于提高利率会加大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利差,因此需要采用更为严厉的资本管制措施.防范海外热钱的大规模流入。随着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实质性恢复和新兴市场国家普遍加息对抗通胀,预计我国海外热钱流入的压力将逐渐减缓。

(二) 从中长期看,应加快对外贸易和经济结构调整

第2篇:通货膨胀特点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7月份的最新数据表明,我国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6.40%,同比增长120.69%,环比增长16.36%,年内首次突破6%,创20个月历史新高。CPI的过快增长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及社会的强烈反响,央行自2010年11月以来,连续四次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温总理也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CPI的涨幅控制在4%以内。然而几番政策实施过后,通货膨胀率仍居高不下。探究此次通货膨胀的原因并找出相关的解决措施,成为当前经济生活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与回顾

1.通货膨胀的定义及类型

到目前为止,对于通货膨胀的定义还存在较大的分歧。西方学者对于通货膨胀的定义大概可以分为以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物价派”和以弗里德曼为代表“货币派”。本文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运行中价格总水平大幅度持续上升的货币现象,这个定义包含两点:(1)通货膨胀是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2)通货膨胀是价格总水平的上涨。而通货膨胀类型根据诱因不同,可以分为需求拉上、成本推动、混合型、输入性和货币性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研究回顾

近年来,国内学者不断对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探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价格司课题组认为我国通货膨胀与货币发行量、经济发展速度、投资增长速度、财政收支和居民收入增长等宏观经济指标密切相关;财政部政策科学研究所归纳了国内学者对我国开始的新一轮通货膨胀原因的三种观点:(1)粮食缺口、投资膨胀和国际传到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导因素。(2)资源约束和不合理的管制是本轮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3)外汇储备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 赵留彦(2011)认为本质上,当前的通货膨胀是过去两年货币发行过快的结果,尽管多发的货币对物价的影响会有滞后,然而总要体现在价格上,要么是商品的价格上要么就是资产的价格上。因此,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必须收缩银根。

本文借鉴了以上研究所使用的规律观察、定性分析、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结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将我国通货膨胀的诱因分为需求面因素、供给面因素、输入性因素、货币性因素4个方面来讨论,并选取了能够较为准确地测度和代表各个诱因的7个指标,作为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诱发指标,进行了基于2009.01—2011.10期间的月度宏观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具有相对全面的特点。

二、实证检验

参考文献:

[1]Conrad,C.and Karanasos,M. On the inflation uncertainty hypothesisin the USA,Japan and the UK:a dual long memory approach[J].Japan and theWorld Economy,2005.

[2]孙学敏:西方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第3篇:通货膨胀特点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 中小企业 生存

进入2007年以来,世界各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通货膨胀,我国也出现比较明显的物价上涨,给实体经济和百姓生活带来了诸多危机与困难,而其中受影响最严重的莫过于中小企业。

一、通货膨胀的基本问题

1.通货膨胀的概念

何谓通货膨胀?经济学界似乎还没有“被普遍接受或令人满意”的定义,比较权威的有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的观点。萨缪尔森对通货膨胀下的定义是“在价格和成本的一般水平上升的时候出现通货膨胀”。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永远是个货币现象,过多地增加通货量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注: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111页。)。综合他们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通货膨胀既是一个货币现象也是一个物价现象,即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度增加,而导致物价持续上涨。

2.通货膨胀的类型

根据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温和的通货膨胀、急剧的通货膨胀、恶性的通货膨胀。一般来说,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下,称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年通货膨胀率在10%-100%之间称为急剧的通货膨胀,当年通货膨胀率在百分之几百,甚至上千上万时,就构成了恶性通货膨胀。

二、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特点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反映“通货膨胀”最重要的指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为4.8%,按照通货膨胀的类型属于温和型通货膨胀。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还具有几个明显的特征:

1.复杂性

在通货膨胀率逐步攀升的同时,人民币升值的步伐也没停止。至2008年上半年,汇改三年来,人民币较汇改之前的累计升值幅度已经超过了15%。两种现象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发现,通货膨胀使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正在下降,而人民币升值又使得人民币在国外的购买力增强了。所以,我国的通货膨胀不仅仅意味着货币币值。

2.结构性

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结构性物价上涨的特征明显,物价上升的主要动力来自能源、原材料、食品及肉禽制品。近两年来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较两年前最大涨幅超过200%,导致各类能源和资源类产品大幅涨价。而食品价格的上涨对CPI的拉动作用最大,2007年我国食品价格上涨12.3%,其中肉禽制品价格上涨31.7%。同期其他大多数商品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价格上涨,其中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衣着等行业的价格甚至出现负增长。可见,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是一种结构性的物价上涨。

3.阶段性

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2007年全年4.8%的基础上,到2008年上半年呈现加速上升势头,在2008年4月最高达到8.2%,之后出现回落。此阶段的通货膨胀除了是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原因外,阶段性特征也较明显。2008年初,我国南方大面积的冰雪灾害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产品和食品价格短期内出现迅猛上涨,拉动CPI指数快速爬升,待冰雪灾害影响因素消除以后就会出现快速回落。可见我国的通货膨胀有一定

的阶段性因素。

三、通货膨胀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1.经营成本上升

通货膨胀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使企业成本增加,从而给经营带来困难。用于衡量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生产价格指数(PPI)。我国这一指数近两年来也居高不下,尤其是进入2008年以来,PPI涨幅超过CPI涨幅,出现消费价格指数与生产价格指数的倒挂现象,在8月份PPI同比上涨最高达到10.1%。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等因素,经营范围一般不在资源能源领域,大多数在消费品领域,那么也就是说,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原材料、能源和人力成本等生产资料的价格涨幅,高于其销售商品的价格涨幅,由此必然减少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增加了经营难度。

2.贷款难度加大

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流通中的货币过多,因而各国在治理通货膨胀的时候一般都会采取紧缩银根的政策。信贷政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手段,通过紧缩信贷,可以减少整个社会中流通的货币量。对于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而言,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就是银行贷款,银行提高贷款利率,提高贷款门槛,都会直接给中小企业造成资金困难的局面。我国目前已经有较多的中小企业面临资金短缺、贷不到款的困境。

3.其他财务风险

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企业的应收账款也会面临着贬值,而且收回的难度也会加大,造成坏账的可能性增加;此外,通货膨胀背景下,企业在进行重大投资时,其长期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四、企业的应对措施

通货膨胀对于企业经营而言,并非全是负面影响,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在通货膨胀背景下,企业的实物资产价值会增加,而负债相对会贬值;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一些资金能力较差的企业将会面临倒闭的危险,这为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提供了收购的有利时机;在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背景下,国内中小企业可以有更好的机会参与国际并购,从而做强做大。只要充分认识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特点和对企业的影响,结合企业自身条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就可以转危为机。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状况的中小企业,可供选择的措施有:

1.适当提高产品价格

对于一些拥有核心技术,或者占有市场优势,竞争实力较强的中小企业而言,适当涨价是最直接的措施,直接可以增加企业的营业收入,增加利润。当然,对于一般中小企业而言,也不是不能涨价,可以通过改变产品部分或全部性能、包装、品质等,在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情况下变相提价。通过涨价可以把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转移到消费品价格中。

2.适当囤积原材料

适当囤积原材料,可以避免价格进一步上涨带来的损失。企业可以在现金流量许可的条件下,适当提前购买一定量生产必需的原材料。因为通货膨胀期间,库存带来的费用有可能要远低于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成本。当然,也不宜囤积过多的原材料,因为此次通货膨胀是有阶段性的,原材料不会持续长时间的上涨。

3.清理应收账款

在通货膨胀期间,应收账款早一天收回就会减少一定的损失,而不仅仅是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所以,中小企业在通货膨胀期间特别应该注意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收款工作,也要改进企业销售的付款方式,以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应收账款贬值的损失。

4.参与国际重组与并购

在跨国经营中,人民币升值可以一定程度抵消国内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人民币在国外的购买力是增强的。在资金允许的前提下,中小企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购买到国外的优质资产。在全球通货膨胀环境下,必然会有一些国外企业因资金短缺等原因而面临倒闭或破产,对一些优秀的中小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并购和重组的机遇,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难得机会。因为在平常可能根本无法进行的并购,在这一时期就成为可能,或者有些并购在正常时期需付出较大成本,而在通货膨胀时期成本相对要低得多。

5.创新融资方式

资金短缺成为通货膨胀背景下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传统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几乎仅限于银行贷款,而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资金,主要依靠的是民间资本的支持,来自银行的融资只占极小部分。目前我国也已经出现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专门机构,如民营贷款担保公司;中小企业之间也可以成立互相担保的信用共同体;发行企业债券也是具备条件的公司的一种选择。

6.学会“冬眠”

对于资金状况较差,融资实在困难,而产品仍有前景的中小企业,要学会以“冬眠”来度过寒冬。就是尽量压缩生产规模,裁减人员,通过减少企业的经营活动来降低经营成本,减少资金需求量,以避免资金断流导致企业破产。

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企业不可能逃避,只能去适应。每一次通货膨胀都会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倒闭破产,每一次通货膨胀也都会造就一大批优秀的企业。中小企业只要能够认清形势,趋利避害,采取适当的措施,就可以把通货膨胀的影响变到最小的程度。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第4篇:通货膨胀特点范文

【关键词】 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建议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概念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指将预测的通货膨胀作为调整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从而有效监督和实施相应的货币政策。在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下,货币当局以稳定物价为首要的目标,公布通货膨胀率的目标值,预测通货膨胀的未来走势,然后根据预测值与制定的目标值的差异制定货币调整政策,使未来通货膨胀率稳定在预设水平:如果预测的通货膨胀率低于目标区域下限,则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如果预期的通货膨胀率高于目标区域上限,就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如果预期通货膨胀率处于目标区域,就保持目前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一种货币政策调整标准,其特点是以保持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是货币政策制定的首要目标,同时会公布未来某一时间区间的目标通货膨胀率。

二、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意义

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标准,既要能够为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操作提供指导方向,反映政策信息,还要明确表现政策制定当局的立场,起到稳定公众预期的作用。以国际上的经验来看,以通货膨胀率作为中介目标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要求。通货膨胀目标制以制度建设来确保实现物价稳定的目标,具有高度重视制度建设的优点。我国如果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一者可以透明化货币政策,增强政策制定者的责任感;二者能够提高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三者可以减轻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量和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确定影响。我国货币政策制定盯住通货膨胀率,可以增强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更好地适应金融创新和金融深化的趋势。

三、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

通货膨胀目标能够提高货币政策设计和执行的效果,这时许多经济学家的共识。但是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必须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根本的假设条件是该国应该具有较低、稳定的通胀率。这是因为第一,长期来看,货币供应的增长对就业和产出等没有实际的影响,而从短期来说却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二,高水平或波动较大的通货膨胀对资源的配置和长期产出具有较高的成本;第三,由于货币政策存在时滞,中央银行很难及时控制住通货膨胀率。因此,这就要求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的通胀水平较低。此外,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还需要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中央银行独立性较强

中央银行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中央银行具有使用货币政策工具的独立性和不受政府约束的独立性。具体来说,首先,中央银行能够根据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灵活自主地采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贴现、道义劝告等工具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引导通货膨胀率保持在在设定目标区域。其次,央行实施货币政策不应受到政府的限制,不受该国财政的制约和支配。

2、货币政策具有单一的目标

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必须要求该国的货币政策以稳定物价作为单一的目标。多重目标的存在会使央行削弱对维持通胀率在既定目标区域的决心,减低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央行制定货币政策应该以稳定物价,维持通胀率在既定区域作为首要的目标。

3、货币政策具有较好的透明性

中央银行应该定期公布货币政策实施报告,以透明、公开的态度接受公众的监督,增强央行的信誉和政策实施效果。央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一是央行必须实现制定通货膨胀率波动目标区间,在实际通胀率超出该区间后就采取措施使其回归到该区间内;二是央行在每次货币政策调整和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后,及时向公众反馈该政策调整和工具运用的全过程及其原因;三是央行定期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4、有效的金融市场和完善的银行体系

在充分有效的金融市场中,较高的流动性能够稳定价格偏好,使公众对通胀的预期较强,而银行体系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传导路径,货币政策通过银行体系传导到社会公众去。完善的银行体系要求具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敞口管理能力,具有严格的银行监督体系,具有健全的存款保险制度。

四、我国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政策建议

(一)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目前情况下,我国的利率还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如果仅仅是通过利率调节来实现价格稳定就会受到阻碍,同时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失灵,也就导致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效果不显著。我国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央行的独立性,扩大货币政策操作的权限,以更大的独立权来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同时,货币政策目标应该尽量独立于财政政策目标,避免受其制约和影响,从而减弱货币政策调控通货膨胀的效果。

(二)完善金融体系,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在一个具有高度流动性的金融市场中,资产价格的变动能够准确地传递实体经济的真实变化情况。同时,完善的金融市场自身具有消化短期经济波动,降低资产价格的潜在变动的能力,而不需要过分依赖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一是要统一、灵活、高效的货币市场;二是建立高效的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其作用;三是建立面向所有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 统一的债券市场,建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沟通渠道。

(三)确定恰当的通货膨胀目标

通货膨胀目标的确立包括价格指数的计算、通货膨胀率的预测和通货膨胀区间的合理确定。首先我国价格指数的计算应该适当增加服务产品的权重比例,相应调低初级产品的比重,建立一个比较权威的物价消费指数;其次建立可靠的通货膨胀预测模型,恰当估计货币工具的影响时滞;最后是根据通货膨胀本身的变动程度和政策的时滞效应合理确定通货膨胀目标的变动区间。

参考文献

[1]刘颖卓,闫国柱,浅谈通货膨胀目标制是否适合当前的中国,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

[2]范从来,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金融研究,2004年

[3]汴志村,通货膨胀目标制:理论、实践及在中国的检验,金融研究,2007

第5篇:通货膨胀特点范文

解读原因

对于宏观经济而言,一定程度的温和通货膨胀对于国家经济是有利的,但是超过5%的CPI同比涨幅,显示这次通货膨胀不是简单的某些物价上涨这么简单,而是国内外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一) 对外说明国际环境是本轮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本轮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国际环境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中国承担了国外经济体失误的后果,因此,中国本轮的通货膨胀有输入性的特点。

1、国外政策和局势影响

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在实施了总额为1.725万亿美元的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2010年11月,宣布实施6000亿美元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由于大量两轮救市资金流入到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以美元为主要世界货币的国际经济交往中,全球性资源商品价格势必会呈现出逐步上涨的势头,而中国作为原油和有色金属、铁矿石等的进口大国,在全球经济基本复苏的环境下,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量将会进一步上升,我国国内市场将受到直接影响,面临原料输入性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

2、国外资本进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不仅对于大宗商品的需求旺盛,而且对于汽车、奢侈品等消费需求旺盛。目前美国的经济增长率较低,而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很高,因此,投资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有更高的回报。同时,2010年全面爆发的欧洲债务危机期间,大量资本流出欧洲进入强劲复苏的中国市场,从而对中国资产价格、人民币汇率产生较大影响。

在上述多因素作用下,中国面临较大的资金流入压力,资产泡沫有所扩张,通货膨胀风险有所显现。

(二) 解释影响

1、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在对外报道中,应适当说明,当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这个过程带动了大量产业结构转型,其中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加大,例如铁矿石、煤炭、石油等资源。这些原材料的减少引起其价格的大幅上涨,从而对下游产业进行价格传导。而这其中,直接影响到了农产品在内的生产成本上升,最终导致销售价格的上涨。

其次,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导致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福利水平和工资收入,使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已连续四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超过同期GDP增长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必然推高物价的总水平。

2、货币因素

近几年,我国广义的货币量和国民生产总值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速,货币供应量的增速高于GDP的增速。当前通货膨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高额外汇储备迫使央行被动投放大量基础货币。

3、民众的通胀预期

当前人民群众对于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其真正发生。由于近一年多以来,CPI居高不下,导致人民群众普遍认为物价将有进一步上涨的空间和条件,间接导致了人民群众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恐慌,而商品市场一旦出现风吹草动,就会造成某种商品的大量抢购,进一步促进物价上涨。

通胀对国家形象的影响

对于国内外民众而言,关注较多的是政府在解决通货膨胀中的作为。因此,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对国家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1、西方媒体的舆论影响

在国际舆论场中,中国作为重要经济体,一举一动必然受到西方媒体的关注,而中国政府的经济改革行为只要影响到西方资本的利益,就会被西方主流舆论抨击,这会直接对中国的国家形象产生影响。

2、国内舆论的影响

在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中,有三个非常重要: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就业。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目标基本就没有动摇过,同时,近年来在注重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已经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保障经济增长目标,对于就业目标的实现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在某些阶段,过快的经济增长会造成通货膨胀。

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程度,已经激起国内民众的不满情绪。在2011年两会期间,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监测统计,有关物价的民生问题占舆论抽样分析的50%。国内舆论的影响也会对中国的国家形象产生重要影响。

对外传播策略

为规避阶段性的通货膨胀对国家形象产生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应对策略。

1、全面客观报道通货膨胀

在对外传播时,受众群体是国外公众,在对外报道时,需要对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客观报道,对内外部原因进行全面客观介绍。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在介绍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引发通货膨胀的作用中,需要注意不同地区受众信息接收特点而加以调整。

2、凸显政府作为,强化通货膨胀的过程管理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周期波动,通货膨胀是一个长期的治理过程,很难有一蹴而就的成效。媒体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强化报道政府在通货膨胀中的过程管理,另一方面让民众及时了解信息,加强政府和民众的互信沟通,形成良好的舆论互动机制。

3、树立民众正确物价预期

第6篇:通货膨胀特点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调控模式

[中图分类号] F123.1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5-0094-04

江西省社科“十一五”(2006-2007年)规划项目“论我国改革与发展现阶段的货币政策调控”(06YJ107)。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简介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创新的蓬勃发展和货币流通环境的深刻改变,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积极开展新的货币政策探索和实践。在货币政策多元化背景下,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通货膨胀目标制①倍受世人关注。自新西兰率先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来,实行该制度的国家数目不断增多,而且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政策效果。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商学院经济学家Frederic S.Mishkin教授所评价的那样:“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的出现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策略的令人激动的发展”。

关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定义,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其中Bernanke和Mishkin将通货膨胀目标制视为一种“货币政策框架”[1],中央银行向公众正式公布一个时期或几个时期的通货膨胀率目标值(或目标区间),并明确承认货币政策主要的长期目标是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在此框架之内,可以实施“受约束的相机抉择”(constrained discretion),这是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根据Mishkin的说法,通货膨胀目标制具有以下特点[2]:一是公开宣布一个关于通货膨胀的中期量化目标;二是制度上承诺稳定物价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其他目标则居于从属地位;三是在调节货币政策工具当中,包括货币总量、汇率在内的诸多变量被用来通盘考虑;四是通过与公众和市场交流货币当局的计划、目标和决定,确保货币政策公信力和透明度不断提高;五是货币当局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责任性、可信性不断增强。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兴起被视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货币经济史上最重大的事件,由于其理论上非常贴近最优一致货币政策规则,逐渐被公认为是货币政策未来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在经济体系日趋复杂的背景下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改革发展现有货币政策调控模式变得十分迫切和必要。那么,通货膨胀目标制能否成为可能的改革路径之一呢?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可行性是当前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国内很多学者对此进行过较深入的研究。夏斌、廖强分析了我国当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缺陷[3],并认为未来可以向通货膨胀目标制靠拢;柳永明回顾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指出发展中国家不具备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4];李扬和周素芳分析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中介目标选择之间的联系[5],指出通货膨胀目标制为中国未来的货币政策框架调整指明了方向,但当务之急是通过金融体制改革,使得各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通畅地发挥作用;奚君羊、刘卫江针对我国目前的货币供应量目标缺乏有效性的状况,提出了可以借鉴通货膨胀目标制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重新界定[6];姜波克、朱云高分析了资本账户开放条件下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理论[7],认为随着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度越来越大,我国应该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同时汇率制度的选择应该倾向于浮动汇率。李扬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下中央银行所盯住的目标通货膨胀率是经过改造和重新定义的[8],它包含了大量其他宏观经济信息的目标变量区间,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这一制度框架比在任何一种框架下都更广泛、全面、深入地关注金融的运行和实体经济的运行。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日益复杂背景下的我国货币政策效力不足,应当认真思考我国货币政策范式向通货膨胀目标制转变。

笔者认为,虽然当前我国尚不完全具备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想条件,但在央行面临流动性过剩难题和未来不确定性增加的条件下,借鉴相关国家经验,改革发展现有货币政策调控模式,渐进实施符合本国国情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一)可行性: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约束问题

理论上讲,一国要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需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中央银行要具备设定货币政策目标以及操作货币政策工具的独立性,最重要的一点是央行要避免沦为国家财政的融资工具。这意味着,公共部门向中央银行和金融系统的借款应该很少或根本没有,央行不承担隐性的财政赤字;政府应有广泛的收入基础,不应过度依赖于货币发行所产生的铸币税;国内金融市场应有足够的能力来吸收公共和私人债务工具;公共债务的增加应该是可持续性的,不能过度制约货币政策的实施;第二,通货膨胀目标和其它经济目标之间具有“共融性”或者至少不存在很强的冲突;第三,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技术层面的要求。中央银行应能够建立适于对本国经济预测的模型,适时监测经济运行及其长期走势,有效识别经济中的各种随机冲击,正确对未来政策环境做出估计判断。除上述条件外,一般还有对中央银行政策透明度、可信性等方面的要求。

国内一些学者基于以上条件,作出中国当前不宜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判断。其主要论据有:①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还远远不够,在相当程度上受政府的权力约束;②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透明度和可信度不高,缺乏与公众沟通的长效机制;③当前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还是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任务,由此可能造成多目标冲突;④通货膨胀指标选取和目标定位存在技术上的困难等等。

应该说,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体制环境十分必要,但是个别条件的不具备或不完善并不必然对新货币政策框架的实施造成根本障碍。首先,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一些前提条件本身也是制度的内容,因此同样需要一个渐次推进、逐步完善的过程,而不必在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确立之前全部实现;其次,对于那些已经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当初也不是完全具备上述条件,但实践证明该制度在这些国家基本上是成功的。这说明各种体制性、政策性条件对制度实施的约束效果并不确定,通货膨胀目标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包容性;第三,虽然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体制性约束较强,金融市场也不完善,货币政策体系改革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但是构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一些关键条件还是基本具备的,像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透明度建设等,近些年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步。

(二)必要性:现实经济环境要求新的货币政策尝试

当前我国面临流动性过剩和货币政策可靠性差双重困境,而通货膨胀目标制或可成为有效的解决途径之一。

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基本属于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相机抉择操作规范。尽管中央银行当前不断加大政策透明度建设,并且把治理通货膨胀作为重要政策导向,但多目标约束下的中央银行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问题已经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当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十分突出,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空间十分有限,可能随时面临失效的风险。另外,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贸易顺差持续快速增长,境外投机资本大规模流入,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剧,中国经济外部环境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这进一步导致我国经济短期内风险积聚,宏观调控难度骤增。归纳起来,现行货币政策调控模式要求改革的主要原因有:①相机抉择式的货币政策本身具有动态不一致倾向,经济主体理性预期起到抵消货币政策的效果;②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导致央行在既有的货币政策框架下难以兼顾多个目标,货币政策失效的潜在风险不断加大;③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政策规则面临来自虚拟经济、金融创新和货币电子化等多方面的挑战,货币层次模糊、相关性弱化使货币供应量不再具备良好的“锚定”性质;④当前经济金融结构的急剧转型强化了经济主体对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预期,从而进一步增大了央行制定执行独立货币政策的难度。

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一种崭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兼具政策灵活性和可信性,可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困境提供良好的解决思路。首先,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发展预测,制定具有约束力的通货膨胀中长期目标,并向社会公开宣布目标规则和政策效果,可以逐步树立央行权威和良好声誉,为央行实施有效一致货币政策创造条件;其次,中央银行在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下,通过把资产价格、市场预期、经济景气指数等信息变量纳入到货币政策操作规范中去,能够更全面监测经济总体运行状态,更有利于制定合乎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第三,通货膨胀目标制要求中央银行实行前瞻性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这为消除政策时滞、化解未来不确定性创造了可能。

(三)通货膨胀目标制优势分析:基于成本收益比较

在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中,通货膨胀目标制十分接近理想的动态最优模型,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具有理论上的优化性质。同时简单的目标化规则又使通货膨胀目标制具备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从而可能提供新的有效一致货币政策框架。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收益至少包括:目标化规则减少相机抉择条件下的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性②和通货膨胀不稳;中央银行滥用货币政策进行投机的成本得以提高,这有利于中央银行强化自身责任,提高货币政策可信性;将通货膨胀治理作为首要目标,制定一个中长期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可以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中央银行透明度提高,公众可以利用更多信息进行投资消费决策,有利于央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更具前瞻性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弱政策时滞的影响,也便于中央银行适时监测经济运行,调整相关政策;通货膨胀目标制度下,中央银行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变量进行政策操作,较之于相机抉择和工具规则反映的信息更为全面;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一种崭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从而能够将制度转换成本降至最低。

通货膨胀目标制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可以将其视为制度实施的成本。其中包括:第一,通货膨胀目标制度在实体经济面对冲击时具有非对称的政策效果,即:在面临来自需求方面的冲击时,央行通过执行扩张(需求不足)或收缩(需求过旺)的货币政策调节经济,能够实现产出和价格水平的双重目标;而面临供给冲击时经常难以兼顾产出和价格两个目标,特别是出现负向供给冲击时(原材料、石油价格上涨),可能引发经济衰退和失业率上升。第二,频繁调整货币政策工具容易引起经济波动,即所谓的“工具不稳”问题。针对一个较低水平的通货膨胀目标和窄幅区间,央行需要经常对通货膨胀偏离进行调整,这容易造成经济不稳定和企业“菜单成本”增加。另外,频繁调整会带来政策工具变量(主要是利率)的不稳定,增加公众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第三,对于一个有效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度框架而言,选取何种指标来衡量通货膨胀水平,以及如何对通货膨胀目标上下限和中心值进行定位十分关键。然而在各国货币政策实践中,通货膨胀的指标选取和目标定位往往需要借助庞大的经济模型和精确的数理分析,从而可能存在技术上的困难。第四,由预期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 “跳跃动态”问题。由于公众对未来的预期往往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央行如果过分依赖前瞻性变量,忽视滞后变量的影响,就有可能造成预期偏误、货币政策效果弱化的后果。

综合比较通货膨胀目标制度实施的成本和收益,不难发现,上面所列举的几种成本其实只在严格通货膨胀目标制或者制度设计出现偏差的情况下存在,而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③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这些成本,例如通过赋予产出和利率稳定一个较为合适的目标权重,通货膨胀目标制就可以避免僵硬制度下造成的产出易变性。况且,与中国现行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操作规范相比,通货膨胀目标制所具备的优势远大于制度实施所付出的成本,因此,积极推动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模式向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转变是一种可能的理性最优选择。

三、构建通货膨胀目标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货币当局应该把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新形势下重构货币政策框架的首选方向,在今后的货币政策实践中逐渐弱化相机抉择操作,通过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强化央行责任等措施向通货膨胀目标制倾斜,从而最大化经济社会福利。由于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理解为“受约束的相机抉择”,所以货币政策框架的重构并不是一个推倒重来的过程,而是规则和相机抉择的一个系统整合过程。鉴于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规则相当程度的缺失,应该更加注重此方面的建设。在现有货币政策操作规范中逐步引入通货膨胀目标制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应该把稳定物价作为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

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我国通货膨胀压力有增无减。特别是随着主要商业银行改制完成,其资本约束大大减少,接下来一段时期很可能发生新一轮信贷扩张。另外,证券市场的超常规发展也带来了潜在的通货膨胀隐患。可以说,回收过多的流动性和稳定物价水平是当前我国中央银行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虽然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不排斥其他合理的货币政策目标,但是由于货币政策在稳定物价方面较之其它目标往往更为有效,中央银行理应把物价稳定放在货币政策目标的首要位置,致力于为经济平稳增长创造一个低的通货膨胀环境。

(二)通货膨胀指标选取和目标设定

通货膨胀指标的选取主要基于准确科学和方便理解两个原则。根据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货币政策实践,一般采用消费物价指数(CPI)或核心消费物价指数(CCPI)作为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对我国而言,CPI也是一个比较全面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指标,而且为公众所熟识,将其作为通货膨胀目标的测定变量应该比较合理。关于通货膨胀目标区间的设定,认为将通货膨胀长期目标限定在2%~3%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在实行目标化规则的初期,中央银行可以暂时只对周期目标做出承诺,即央行并不承诺随时实现目标,只是在平均周期中实现2%~3%的目标,从而使较窄的幅度能够作为长期通胀预期的锚,这可以避免严格目标加大央行操作难度,造成经济不必要的波动。

(三)中央银行加快完善透明度建设十分必要

政策透明度是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核心特征之一。在各国经济系统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市场预期变得更加难以控制,为有效避免预期不一致对货币政策造成的结构性冲击,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意义重大。Atkeson 、Kehoe(2006)指出,即使政府不能承诺按照既定规则执行货币政策,扩大政策透明度依然能够有效提高货币政策工具效用,并且减弱央行可信性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中央银行在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方面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但当前我国中央银行的透明度建设并不尽合理,甚至存在相当的缺失。一方面,央行政策约束力和可信性差,央行没有规定一个明确的货币政策目标,货币供应增长计划水平和实际水平经常存在较大偏差;另一方面,货币政策透明度体系还不完整,在操作透明度和知识透明度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货币政策可信性与灵活性的统一问题

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兼具规则的可信性与相机抉择的灵活性,其政策优势是不言自明的。从理论上讲,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中央银行应该坚持中长期按目标化规则行事,以此赢得政策一致性的声誉,从而有利于央行稳定市场预期,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但在短期中,如果经济遭受不可预测的外来冲击,出现产出大幅波动和金融体系不稳,那么中央银行就应该采取果断措施平抑经济波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而不必拘泥于既定操作规则。然而,如何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货币政策的“两性”做出合理权衡却是一门艺术。这要求中央银行利用精准的预测技术对经济走势做出大致无偏的判断,进而确定合理的货币政策操作时机和方案。

[注 释]

①有的学者也将其称作钉住通货膨胀制、反通货膨胀目标制、通货膨胀钉住等。

②所谓的“动态不一致性”,是指在t时刻按最优化原则策划一项t+i时刻执行的政策,而这项政策在t+i时刻已经不再是最优选择了。动态不一致性问题的研究始于基德兰和普斯科特 (kydland,Prescott,1977)的经典论文。

③按照Svensson(1997)等人的观点,一种“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心思想就是“锚住”通货膨胀预期、降低通货膨胀的波动,而且正是这种灵活性又可以同时稳定产出。

[参考文献]

[1]Bernanke.BEN S,Frederic S.Mishkin. Inflation Targeting:A New Framework for Monetary Policy[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7,(11).

[2]Mishkin.Inflation Targeting in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0.

[3]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J]. 经济研究,2001,(8):33-43.

[4]柳永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与实践:十年回顾[J].世界经济,2002,(1):24-31.

[5]李扬,周素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J].银行家,2002,(7):17-22.

[6]奚君羊,刘卫江.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思考―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新界定[J]. 财经研究,2002,(4):4-9.

[7]姜波克,朱云高.论人民币资本帐户开放下货币政策制度的选择[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2-50.

[8]李扬.货币政策范式的调整目标指向哪[N].第一财经日报,2007-08-02.

The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lation Targeting in China

Zhang You

(School of Finance,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330013, China)

第7篇:通货膨胀特点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原因;对策

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总物价或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货币供应超常规增长,较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投资和消费过旺,社会信用膨胀,生产过热。通货膨胀的特征是供不应求。通货膨胀的成因有成本推动型、需求拉动型、结构失调型、输入型与综合型导致的通货膨胀。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

(一)1979~1980年

这个期间出现的通货膨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经过对经济的破坏后经济恢复较快,工农业生产出现了上升局面。党的之后,对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农业实现了连年大丰收。同时为了调动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在改革的第一年,国家首先提高了过低的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8类副食品的销售价格,放开了小商品价格,客观上增加了财政支出,财政连手出现赤字;第二,为了调整过去压低消费水平的情况,适当提高广大群众的收入水平,积极扩大就业,扩大了社会需求;第三,1979年以来新建项目规模大,周期长,技术新,投资大,这些在建项目不能马上完工。这就导致了1980年明显的物价上涨,零售物价指数高达6%。为了抑制物价继续上涨,克服面临的通货膨胀,在适当紧缩需求的同时,重点从改善商品供给入手。压缩了基建规模,减少了财政赤字,控制了货币发行,同时着重改善供给。就是在国民经济计划和信贷计划规定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增加贷款支持日用消费品生产,增加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建筑材料的产量,加强重工业服务方向结构的调整,通过调整,既搞活了经济,满足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又基本上控制了货币供应量过剩的问题。

(二)1984~1989年

这次通货膨胀较为严重,1984年物价开始上涨形成基建投资、消费基金和信贷规模严重失控。1985年和1987年被迫采取全面紧缩的宏观政策,但是在物价上涨刚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又放开了货币发行的闸门,这一放便不可收拾,1988~1989年物价上涨猛增到18.5%和17.8%,1988年,银行现金净投放高达679亿,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度下降,商品市场出现抢购风潮。这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的持续“过热”增长与物价改革不适当的宣传造成的。1984~199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到24120亿元,占同期国民收入34.9%,年均增长率为18.5%,超过国民收入增长率近一倍,固定资产投资过大导致了银行贷款的猛增和财政赤字的不断扩大。1984~1990年现金发行,贷款数量平均每年递增26.6%和23.8%,而同期的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平均为9.3%和9.5%。1984~1990年财政累计赤字高达575.6亿元。信用膨胀使社会总需求不正常扩大,而且巨额财政赤字使政府大量向银行透支和借款,进一步推动了物价上涨,加剧了通货膨胀。在投资需求膨胀的同时,也出现了消费需求膨胀,1984~1990年,职工工资总额平均每年增长17.9%,在个人消费基金增长的同时,集团消费也大幅度增加,1984~1990年,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平均每年增长18.8%,消费需求膨胀。1985年我国实行了全面紧缩的货币政策,以后又相继采取了“紧中有松”,“紧中求活”等政策措施,1989年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与紧缩的财政政策,使通货膨胀得到抑制。

(三)1993年下半年至1997年

1993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过热,零售物价水平上升13、4%,1994年零售物价指数竟高达21.4%,成为历史上最高的物价涨幅,1995年以来,在行政限价和财政补贴的情况下,上半年零售价格指数仍为113.3%。下面对其特点、成因及治理进行分析。

1. 通货膨胀的特点。(1)物价上涨的时序呈现结构性。1993年下半年出现的通货膨胀与1984年~1989年期间出现的种类价格同时全面上涨不同,表现为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1994年主要表现为副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2)影响总量不平衡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地表现出来,压总量与总需求已经很难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而1984年~1989年的通货膨胀表现为投资消费需求双向膨胀,只要控制总需求通货膨胀很快得到抑制。1995年以来,通货膨胀出现了一边压需求,一边日用品,食品价格上涨,结构性矛盾与国有企业改革滞后等深层次矛盾突出。(3)居民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承受能力逐步增强,没有出现盲目抢购商品风潮,居民能较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支出,有选择性地购买商品。

2.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1)成本上升推动物价上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工资奖金增长过快,导致劳动力成本提高,由于工资的刚性,生活资料价格由于通货膨胀上涨,导致工资作为劳动力的价格也不断上涨。第二,能源、原材料、交通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加工企业产品成本上涨。上涨了价格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再投入生产,反过来又推动产品价格上涨,这样周而复始,循环推动,形成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第三,税制改革加重了部分企业部分产品税务负担,提高了企业与部分产品的成本费用;第四,汇率并轨导致进口产品成本上升,进而推动物价水平上涨。(2)需求过度膨胀,货币超量发行。1993年以来,由于开发区与房地产热,1993年下半年出现“过热”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率高达38.7%,1993年固定资产计划投资8000亿元,实际发生11800亿元,1994年计划投资1300亿元,实际投资达到15926亿元。同时总需求过度膨胀导致货币供应超量,1993年货币流通量高达5865亿元,比上年增长35.3%,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3)经济结构性失调,导致通货膨胀: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失衡,农业发展滞后于工业,工业中基础工业的发展又滞后于加工工业,加工工业的产业结构又不适应消费结构的发展。物价涨幅最大的是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产品和农产品,使其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在二元经济格局下,我国各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发展不平衡,这些结构性矛盾都是引起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4)国有企业改革步履艰难,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困难重重,形成“倒逼”机制,企业亏损不破产,贷款不偿还,市场竞争力差,效益下滑。同时,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了维持企业的生存,银行又不得不给企业贷款。(5)新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超过市场承受能力,1994年价格改革、税制改革、金融改革、工资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相继出台,在经济生活中引起连锁反映,影响到商品价格上涨。

3. 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1)综合治理,由于导致通货膨胀既有总需求膨胀的原因,又有成本上升推动与结构失调方面的原因,治理通货膨胀既要控制需求,防止收入超分配,又要改善供应,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优先发展农业及能源等基础与瓶颈产业,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等的相互配合,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及结构上的平衡。(2)深化改革,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治理我国的通货膨胀。通过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效益。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才能从深层次上解决导致通货膨胀的问题。(3)注重使用经济手段,此次通货膨胀是在由计划经济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产生的,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政府采取了“软着陆”的方式,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并辅之以稳健的财政政策、利率、汇率、税收、外汇等手段相互配合,1997年通货膨胀得到了治理,“软着陆”取得了成功。

(四)2007年以来

1998~2000年我国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政府通过实行扩大内需,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贷紧缩得到了治理,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7.4万亿元到2000年达到8.9万亿元,2002年达到10.2万亿元,1997年到2002年平均每年增长7.7%。2007年以来,我国逐步显现出了通货膨胀的趋势,重点是日用消费品价格,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等价格上涨。2004年CPI涨幅为3.9%,相对于2003年的1.2%,上升幅度提高了2.7%,2005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9.9%,CPI涨幅回落到1.8%,2006年CPI涨幅仅为1.5%,2007年消费物价指数(CPI)上涨4.8%,通胀率由2006年的1.5%升高至4.8%(见图1)。

2008年1月消费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7.1%,食品价格上涨18.2%;到4月份CPI同比增长8.5%,食品价格同比增长22.1%;到5月份CPI同比上涨7.7%较上月回落0.8%,食品价格上涨19.9%,较上月回落2.2%,紧缩政策见到一定效果,但总体来说仍然在高位运行 (见图2)。

本轮通货膨胀的另一个特点是全球性的能源与粮食价格上涨,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价格的刚性与农业的弱质性和基础产业性是导致其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加强对农业的保护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开采至关重要。2005年以来我国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约18%外汇储备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7年达到13500亿美元,2008年达到19500亿美元。尽管人民币升值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出口数量,但是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导致我国2006~2008年外汇储备增加约5000亿美元(约合35000亿人民币)。为了避免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给我国带来更大的汇率损失,进而影响我国的出口,中国人民银行只能采取买入美元,向市场投放几万亿的人民,虽然紧缩的货币政策如利率的多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不断上调会抵消部分货币投放,但是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加之紧缩的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所以,本轮通货膨胀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明显治理。同时,越南发生的通货膨胀率高达25.2%的金融危机,导致越南股市市值减少近一半,大量热钱外逃,越南经济受到严重打击。这将会给我国带来输入性通货膨胀,并对外国对越出口十分不利。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的八级大地震给我国造成了几千亿的经济损失,到2010年完成重建,会造成近万亿的固定资产投入,约占全国总投资的10%,这将进一步造成对水泥、钢材等原材料的大量需求,会导致新一轮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美国由次级贷款引发通过金融衍生工具转为次级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以及欧洲等国的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造成我国出口量下降,GDP增速放缓。国家出台增加出口退税政策,刺激出口,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降息与减税等措施,力挺房地产市场,会因为新一轮投资过热,引起物价持续长涨。2009年以来,尽管CPI出现了连续几个月的小幅负增长,但是,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也为新一轮通货膨胀埋下祸根,导致2009年到2011年CPI持续走高。

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直到2012年二月份CPI才降到4%以内(见图3)。

二、 结论

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发展的通货膨胀,笔者认为应当健全治理通货膨胀的长效机制,来消除通货膨胀造成的经济周期性波动。第一,宏观层面。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汇率政策的预警与调控机制,并使其科学化、制度化、法律化。在科学统计的前提下,以稳定物价,并促进经济增长为准则,正确处理好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前做出宏观政策调控,避免被动调整给经济带来大的波动。在目前由于以美国、欧洲等国为代表的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的国际经济新形势下,已经造成我国出口量下降,GDP增速放缓。所以,在治理通货紧缩的同时更要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第二,微观层面。采取我的导师李炳炎教授提出的企业净收入分成制为特征的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可以从根本上治理通货膨胀,这是由于分享制有消除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功能。实行净收入分成制后,由于成本只是C,工资不在计入成本,工资的刚性被消除,工资的增长不会导致成本价格上升,而且工资的增长率始终低于劳动生率的增长率,同时也不会产生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由于净收入分成制追求的是净收入最大化,所以会导致职工想法识法降低物耗成本,产品的销售价格会相应降低。所以,净收入分成制不仅兼顾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而且把三者的利益统一到增加净收入上来。净收入分成制是从微观经济基础中解决通货膨胀的良策。正如马丁、L、威茨曼所言 “分享经济 有一种不屈不挠地吸收失业工人,增加产量,降低价格的内在冲动。就像一台没有熄灭的发动机,试图在充分就业的循环上自觉启动。分享经济 有内在的三面锋刀,可以用来对付失业,生产停滞和价格上涨趋势”。可谓是通货膨胀的天敌。因此,只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一起来治理通货膨胀,就一定能够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参考文献:

[1]李炳炎.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李炳炎.李炳炎选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

[3]孔祥毅.中央银行通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4]曹龙骐.中央银行概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5]黄达.宏观调控与货币供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第8篇:通货膨胀特点范文

关键词 通贷膨胀 输入性成因 宏观调控 VAR模型

一、问题提出

通货膨胀一直是各国经济发展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国内外众多学者长期研究的经济现象。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先后经历了多轮较为明显的通货膨胀,这几轮通胀过程大致发生在1979年、1985年、1988年和1994年左右。最近一次较为明显的通胀过程发生在2007年左右,这段时间内,我国物价水平加速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率连续20个月左右保持在国际公认轻微通货膨胀警戒线3%之上。同时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传导,我国经济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了2009年初,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开始负增长,在2009年7月甚至达到近年来的低点-1.8%,随后开始反弹,物价水平又延续之前的态势继续上涨,2011年6月的CPI同比增长64%,通货膨胀形势颇为严峻。与之前几轮通胀过程相比,我们发现最近这次通胀过程与世界经济联系更为紧密,之间的联动性也更为明显,随着世界经济态势恶化与好转,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经历了较大波动,出现了罕见的大起大落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通货膨胀出现这种情况?已有研究表明,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来自多个方面,但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输入性”原因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运行不可避免要受到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通货膨胀输入性成因无论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还是宏观经济调控,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输入性通货膨胀理论研究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开始较早,其研究内容主要围绕输入性通货膨胀传导机制问题展开。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输入性通货膨胀的传导主要通过两大途径:第一是价格传导途径。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国际商品价格体系以“一价定律”为基础,当不同国家的商品价格(以同一货币计量)不相等时,将发生国际贸易,直至价格差异消除为止。因此,商品价格可通过国际贸易在国际间传导,当国内商品价格低于国际商品价格时,国内商品将倾向于用来出口,造成国内商品供给下降,价格上升;此外,当进口商品价格上升时,也会导致国内物价水平的上涨。Kravis和Lipsey(1977)的研究就认为国际商品市场联系紧密,在国际贸易中有重要地位的国家的物价水平上涨,将引起他国物价水平的上涨。Darby和Lothian(1983)也指出通货膨胀能通过国际贸易价格传导至国内。此外,Aukrust(1977)提出的以小国开放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北欧模型”还从劳动力市场角度研究输入性通货膨胀传导机制,该模型认为通货膨胀是由国际贸易价格传导进来,在传导过程中进口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以及出口商品价格的上升均会引发国内价格上涨,在此基础上,进出口品价格的上扬使外向部门工资提高,带动国内工资水平上升,这样内向部门不得不提高商品售价,最终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Nell(2004)的研究表明,在货币当局调控银行信贷的前提下,进口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高度需求和外汇储备的短缺会对国际收支平衡产生压力,导致名义汇率贬值,从而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引发通胀预期以及工资一物价螺旋,使通货膨胀不断进行下去。

除价格传导途径之外,国际资本流动和货币供给途径也是通货膨胀传导的重要途径。该途径的研究认为货币数量、汇率、国际储备等因素在通货膨胀国际传导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当两国利率不相等时,利率高的国家将吸引利率低的国家的资本流入进行套利,促使高利率国家汇率升值,如果高利率国家实行固定汇率制,国际资本流动会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引起高利率国家货币供给增加,引发通货膨胀。Michael(1978)的研究认为在开放经济中,假定利率固定和充分就业的前提下,通货膨胀国际传导通过国际收支和国际储备的变动来进行,而这个渠道货币当局无法控制。Calvo等人(1993)在研究了拉丁美洲国际资本大量流入的情况后发现,国际资本流入加大了该地区经济的波动性,导致汇率升值、外汇储备增加、资产价格上涨等现象出现。国内学者王一萱(1995)认为:“在国内信贷不变的情况下,国际收支顺差带来的国际储备增加增大了国内货币供应量,从而同样可能带来通货膨胀。这种由国际收支顺差引起的通货膨胀即是输入性通货膨胀。”

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进程的加快,国内学者对我国通货膨胀输入性成因的研究逐渐增多。这些研究主要基于输入性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来展开,同时也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特点。其中,多数研究认为食品与能源价格是影响我国输入性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8)认为短期内,国际食品价格是导致国内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国际原油价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在中长期逐步上升。陈彦斌等(2009)的研究表明,我国国内三个价格指数对国际石油价格和食用品价格冲击的响应显著。闵娜和付文潇(2011)的研究认为国际原油、粮食及金属类等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是本轮通胀成因之一。在国际资本流动和货币供给途径的研究上,部分文献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但在研究结论上存在分歧。封北麟(2006)运用递归VAR模型,估计了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变动对国内消费者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及其分类指数的传递效应。结论表明,在我国,汇率的传递效应不显著。耿强等(2009)的研究也表明了相同观点。而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8)指出,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胀存在时滞。闵娜和付文潇(2011)利用中国2003~200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人民币大幅升值是此轮通胀的成因,这与吴剑飞、方勇(2010)和潘锡泉、项后军(2010)的看法一致。此外,外汇储备也是研究的焦点,吴剑飞、方勇(2010)利用BVAR模型检验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各原因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巨额外汇储备导致货币供应量被动放大,加重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黄新飞、舒元(2007)、张鹏、柳欣(2009)、王京晶(2011)以及陈艳(2010)的研究也认为外汇储备对于我国通货膨胀起到了显著作用。

以上文献的研究,分别从国际贸易价格传导途径和国际资本流动及货币供给途径出发,研究了价格、汇率、国际储备等因素在输入性通货膨胀传导过程中的作用。然而,目前针对我国通货膨胀输入性成因中价格因素与货币因素主次关系的研究很少,根据现有研究难以判断通货膨胀输入我国以哪个途径为主,而准确判断输入性通货膨胀主因是我们采取适当对策合理应对的关键。本文试图从输入性通货膨胀两大传导途径出发,结合近年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分析价格因素和货币因素在我国通货膨胀输入性传导上所起的作用,比较判断二者的主次关系,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对策。

二、近年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

(一)通货膨胀结构性特征明显,食品价格易受国外影响

我国通货膨胀结构性特征主要表现为食品价格上涨快于非食品价格上涨。如图1所示,2004年7月我国CPI指数为105.3,而国内食品价格指数却达到115.1,高出CPI将近10个点;同样,在2008年2月和2011年6月我国CPI分别达到108.7和106.4的高点,同时食品价格指数分别为123.5和114.6,持续高于CPI指数。可见,我国食品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快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是多年来的普遍现象,具有十分明显的结构性特征。

同时,我们发现国际食品价格指数与我国国内食品价格指数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一致性(如图2所示),变动方向都较为一致。可见,国际食品价格变动对我国食品价格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近几年全球自然灾害频发,极端气候情况增多,全球粮食减产,粮食供求情况紧张。需求方面,全球人口总数已突破70亿人,对粮食需求有增无减,同时部分发达工业国家还利用玉米加工乙醇来替代高价石油能源,也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众多因素导致国际粮食价格及与粮食有关的食品价格上涨,还使得国际饲料价格上涨,这样相关的肉类、奶类制品价格也开始上扬。这种情况传导至我国境内,带来我国国内食品价格上扬,间接推动CPI的上涨。

(二)人民币升值和外汇储备不断增长

2005年7月21日,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呈现升值趋势,如图3所示,人民币对美元加权平均汇率由汇改前的1美元兑换8.2765元人民币升值到2011年10月的1美元兑换6.36元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达到30%。人民币升值有两方面效应:一方面人民币升值能够降低我国进口品的价格,调节国际收支,有助于抑制国内物价上涨;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预期也会导致大量热钱流入我国,造成我国流动性增加,引起物价上涨。同时,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迅速,截止2011年9月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32016.83亿美元的庞大规模,同比增长20.9%,外汇储备大量增加造成我国货币发行量剧增。人民币升值以及外汇储备不断增长,扩大了我国货币供应量,造成货币流动性过剩,最终对我国CPI产生影响,引起物价上涨。

(三)成本角度,国外能源价格大幅上涨

国际能源价格在近几年涨幅十分惊人。以WTI原油价格为例,根据IMF DATABASE的数据,1995年时,WTI原油价格仅为19美元每桶,2000年变为30美元每桶,2005年就已经到了65美元每桶,2008年年中原油价格甚至达到133美元每桶的高价,为2005年的两倍,1995年的七倍,涨幅巨大。同时我国对外能源依赖程度也不断加大,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55%以上,首次超过美国。国际能源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通过进出口贸易传导至我国国内,导致我国企业商品生产成本上升,引发物价持续上涨。

三、我国通货膨胀输入性成因计量分析

(一)数据选取与处理

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输入性因素众多,本文结合近年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以及输入型通胀的两个主要传导途径,最终选取如下几个经济统计指标进行计量分析,如表1所示。

根据我国当前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数据种类的限制,同时保证足够长的时间序列进行计量,本文各指标均采用月度数据,数据期间从1995年1月到2011年9月。选取的我国外汇储备、人民币汇率的数据均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取自锐思数据库,国际石油价格和国际食品价格数据取自IMFDATABASE。

(二)模型的建立

对于多变量关系的研究,本文采用Sims1980年提出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来对我国通货膨胀输入性成因进行分析。在计量分析当中,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考虑了系统中内生变量的滞后值,模型当中不仅包含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回归,还包含了内生变量的滞后值,适用于处理多个经济指标的分析,目前VAR方法是研究我国通货膨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在数据期间内分别对上述指标运用VA‘R模型进行分析,构造VAR模型如下:yt=A1Yt-1+A2Yt-2+…+A0yt-p+εt t=1,2,…,T

其中,yt表示由上述指标构成的k维列向量(k表示内生变量个数),p表示滞后阶数,T是样本个数,A1等为系数矩阵,ε;为k维扰动列向量,是白噪声向量。

(三)实证分析

借助VAR模型进行分析,能够将各变量的动态滞后效应包含进去,研究各变量相互之间的动态关系。

1.单位根检验。

为防止伪回归的情况发生,本文采用ADF检验法对所选数据进行数据序列的平稳性检验。根据SIC准则确定最优滞后阶数,检验结果见表2。根据检验结果,CPI、国际食品价格指数、外汇储备和国际石油价格均为平稳序列,CPI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其余三个指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人民币汇率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原假设,为不平稳序列,但是取一阶差分后检验发现在1%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为平稳序列,所以人民币汇率序列为一阶单整过程,即I(1)。

2.确定VAR模型最大滞后阶数。

滞后期的选择对于VAR模型成功构建至关重要,如果滞后期过短,误差项自相关严重,滞后期太大的话,又会使自由度减少,影响模型估计的有效性。本文采用对数似然比统计量LR、最终预测误差FPE、AIC准则、SC准则和HQ准则来对滞后阶数的选择进行综合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的检验结果,FPE准则、AIC准则和HQ准则都选择了滞后2期,所以本文以滞后2期来建立VAR(2)模型。

3.VAR模型平稳性检验。

根据上述建立的VAR(2)模型,对其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图4所示,VAR模型特征根均位于单位圆内部,说明VAR模型平稳。

4.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

基于上述结果,我们对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来考察各内生变量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现在和未来CPI的影响。在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前,要考虑排序问题,一般文献中变量排序遵循以下法则:第一个变量不会同时受到所有其他变量影响,但对第一个变量的冲击将影响其他变量;第二个变量同时影响剩余的其他变量(除了第一个变量),但不会同时受这些变量的影响;其余类推。根据这个思路,我们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排序:OIL、FOOD_INT、CPI、D(EXR)、FR。脉冲响应结果如图5所示。

根据CPI的脉冲响应图可以看出:

(1)除了对自身冲击反应显著外,CPI对于国际石油价格、国际食品价格、人民币汇率以及外汇储备的反应均显著。说明输入性因素对我国CPI变动有重要影响。(2)CPI受到国际石油价格的一个正标准差冲击后,CPI前4期递增,并在第4期达到最大,而后其影响开始递减,说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CPI有推动作用。(3)我国CPI对国际食品价格上涨反应迅速,受到其一个正标准差冲击后,前6期递增,在第6期达到最大,而后变动不断减小。国际食品价格上涨推动我国CPI上升。(4)CPI自身滞后影响由正值递减,持续时间较长。(5)我国CPI对于人民币汇率升值具有正向反应(人民币汇率数据采用直接标价法),人民币升值推动了我国CPI的上升。(6)外汇储备对我国CPI正向冲击结果在第4期达到最大,随后开始缓慢递减,持续时间较长。

在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后,本文还采用方差分解来分析不同阶段各变量对CPI影响的贡献率。方差分解方法能够分析每一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来发现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程度。根据方差分解结果(如表4所示),国际石油价格对CPI影响的贡献度逐渐上升,在第4期稳定在6%的水平。国际食品价格对CPI影响十分显著,在初期贡献度不断上升,第9期跃上30%,并继续缓慢上升,较长时间保持在35%的水平,说明在中短期国际食品价格是推动CPI上升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CPI滞后因素也是影响我国CPI变动的重要因素,CPI滞后因素在第1期是最主要影响因素,对CPI影响的贡献度达到93A6%,随后不断递减,但基本保持在50%以上的水平,其影响始终保持第一位。而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储备在起初对CPI的贡献度十分微弱,而后开始上升,到第14期以后,均有4%以上的贡献,可见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储备对我国CPI的影响要在较长时间才能显现。

经过方差分解,我们发现,以人民币汇率、外汇储备为代表的输入性货币因素不如以国际石油价格、国际食品价格为代表的输入性价格因素的影响大。输入性价格因素一开始贡献度就比输入性货币因素高,而且随时间推移还在不断上升,在第6期,价格因素的贡献度突破30%,货币因素的贡献度仅为5.45%,到中期价格因素贡献稳定在40%左右,货币因素稳定在8%左右。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通货膨胀输入性成因分析和计量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我国通货膨胀既包含输入性价格因素也包含输入性货币因素,其中国际石油价格、国际食品价格、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储备等输入性因素是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同时,通胀包含的输入性特征和结构性特征比较显著。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我国通货膨胀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大,同时物价结构性上涨也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其次,输入性价格因素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要大于输入性货币因素,价格因素是我国输入性通胀的主要成因,其别是国际食品价格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十分突出。如果认为价格因素推动的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货币因素导致的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那么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成分要比需求拉动的成分多。

第三,2005年7月21日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进入长期升值区间,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开始逐渐显现。人民币升值不但没有抑制通货膨胀,反而推动了我国物价水平的上涨。这与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吸引资金流入;国外商品价格涨幅高于人民币升值幅度等都有一定关系。

四、解决对策

根据前面的分析和结论,针对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输人性成因,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第一,加大国内食品供给,控制直接贸易渠道对国际食品价格的输入。食品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全球都存在着食品价格结构性上涨现象。对此,我国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措施,建立健全食品价格支持体系和补贴政策,加大国内食品供给,缓解国内食品供需矛盾。同时应当控制国际食品价格的输入渠道,必要时实行一定的管制措施。对国际石油价格等能源价格,我们也应当密切关注,建立能源战略储备,合理利用期货合约等金融工具规避价格风险,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供应。

第二,应当合理引导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现象。根据本文分析结果,人民币升值对我国通胀的影响主要在长期显现,因此应该引导人民币以合理的速度升值,这对适当调控我国通货膨胀具有重要作用。

第9篇:通货膨胀特点范文

[摘 要]近几年,国内学术界建议政府采纳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呼声越来越高。由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内涵出发,客观地阐述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优越性,根据中国当前的具体国情及其适用条件,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暂时尚缺乏可行性。

[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适用性

[中图分类号]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06-0037-03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内涵及特点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基本含义是:在货币政策框架中不再设定中介目标,而是直接钉住稳定货币这一最终目标。中央银行独立或与政府共同确定通货膨胀目标区,中央银行预测通货膨胀的未来走向,并将此预测与已经确定的反通货膨胀目标相比较,根据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决定货币政策的调整和操作。如果通货膨胀预测结果高于目标或目标区上限,则采取抑制性货币供给调整;如果通货膨胀预测结果低于目标或目标区下限,则采取松动性货币供给调整;如果通货膨胀预测结果在目标区范围内或非常接近目标,货币政策取向则保持不变。这种制度安排要求中央银行把实现低通货膨胀作为自己的职责。它的一般程序是,中央银行与政府(通常是财政部门)联合向公众宣布一个明确的通货膨胀量化目标,这个目标将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范围内达到,然后中央银行负责实现这个目标,并定期公布有关政策决策、政策操作和政策效果的信息。通货膨胀目标制具有兼顾规则性与灵活性、可以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和中央银行的信誉、对通货膨胀的控制更直接和稳定、减小经济波动、有助于央行摆脱通货膨胀压力,实现既定目标等特点。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适用的条件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适用的条件

1.弹性汇率制或浮动汇率制。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度在固定汇率制下是不可操作的。因为目前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需要将本币分别与世界三大主要货币―美元、欧元或日元挂钩。这些国家利率的设定必须维护其所钉住的固定汇率,这就意味着其利率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所钉住的汇率国的利率的影响。

2.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工具的独立性。虽然政府和中央银行协商后,可由任一家设定,也可由双方共同制定,但是,货币当局对所承诺的保持短期或长期政策目标稳定性和持续性的能力取决于中央银行不受政府财政部门的干预,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确保目标实施的独立性。如果中央银行没有操作货币政策工具的独立性,中央银行及其所推行的货币政策就不具备可信度,不能影响市场预期,其所制定的通货膨胀目标则可能完全无效。

3.利率开放和较完善的证券市场。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还需依赖利率开放和较为完善的证券、股票市场。利率既影响民间对证券市场的投机动机,也影响企业的投资决定。但若一个国家证券市场不发达,利率基本没有开放,或受到较为严格的管制,企业从银行的贷款主要受政府政策的约束。那么,利率对企业和公众的投资刺激和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就是有限的。

4.对央行的要求非常严格。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可能由很多因素引起,例如需求过度、供给冲击、财政赤字、政治不稳定等。即使中央银行预测通胀率的模型非常科学,在预测期到目标期的一年多时间

里还会存在很多难以预料的变数,所以中央银行有时难以实现既定目标。这时,中央银行必须对公众作出解释,并能够使人相信价格上涨确实是由于不可控的短期冲击所引起,否则就会引起公众对央行操作能力的怀疑,他们会把这些突发性的冲击以及目标通胀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纳入自己的预期,从而使通货膨胀目标制引导公众预期的作用降低甚至落空。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1.从体制条件看:(1)货币政策工具的独立性。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还较弱,除了人事上部分独立外,所有有关货币政策决策的重要事项都必须报国务院批准。这些方面会使中央银行在进行货币政策操作时受制于政府和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考虑,使相应的货币政策操作可能缺乏呼应,从而会使中央银行公布的通货膨胀率有实现不了的风险。(2)政策的信息披露即透明度。从2001年1季度开始,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对每季度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研究,并向公众公布《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阐明货币政策执行情况、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操作意见及前景。形势分析会与执行报告提高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在公众与中央银行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反馈机制,这有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和制定。但同国外实行通货膨胀定标的国家相比,中国中央银行的信息披露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阎。(3)中央银行信誉度方面。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中国中央银行的信誉度不是太好,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为完成当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而调整货币政策,使之缺乏系统性,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机会主义和短视行为,使得人们的预期很不稳定,进而对信誉造成影响,最终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4)浮动汇率制方面。中国现阶段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是一种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值得注意的是,通货膨胀定标与固定汇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冲突,因为在固定汇率制下,中央银行为了确保汇率目标的实现,必然要通过基础货币的扩张或收缩进行外汇干预,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进而对价格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很难通过可信而又透明的方式向公众表达自己优先考虑价格稳定而不是其他货币政策目标的信息。

2.从经济条件看:(1)物价指数的选择方面。前几年中国通常使用零售价格指数而不是国际通行的消费价格指数(CPI)来衡量价格水平的变动。中国零售价格指数的缺陷在于它仅涵盖消费品,不包括份量越来越大的服务项目,更不包括投资品,反映的内容不全面、不准确,且不利于国际化比较。近年改为用CPI来衡量市场价格总水平的变化,且计量方法还不成熟,在通货膨胀目标选择方面无法与国际接轨。(2)通货膨胀水平及目标区的选择方面。中国虽然每年也制定出通货膨胀目标,但此目标在1998年以前基本上是一种行政性的指令目标,而在1998年以后是一种预测目标,此目标是否反映社会福利的目标,没有作深入定量的分析。(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传递的主要工具,在中国还远未实现市场化。利率不是通过市场力量形成的,而是中央银行制定的。因此,利率的高低既不利于反映资金需求,也不利于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4)金融市场的完善与健全在中国尚需时日。中国金融市场近年发展迅速,但金融产品种类少,同中国经济总体水平相比,金融市场还太小。同时,由于管理滞后,违规违法行为也屡见不鲜。所有这此都限制了金融市场反映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三、现阶段通货膨胀目标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中国目前尚不具备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换句话说,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暂时缺乏可行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以后也会将其拒之门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以下做法是有借鉴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