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文化方案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根据宣传工作规律,一般每年4月以后各单位的宣传活动较多,宣传品设计制作处于旺季,目前已知的6月份较大大的设计计划就有画册2本,6月份工作量进一步加大,已超额完成上半年利润考核。
现将5月工作情况和6月份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5月份工作情况
(一)重点工作
主要完成了东海中专画册的初稿设计、董事长办公室及新加坡公司办公室文化设计及效果图的设计及修改、集团一楼会议室党建文化展板布置、高尔夫俱乐部室外新增广告牌修改及定稿、轻合金路口大照壁广告牌的设计修改、龙信科技检测有限公司logo设计方案6套及修改、2018羊毛杯高尔夫比赛邀请函设计4个方案设计及修改、旅游景区整体景观布置效果图设计及修改等。
(二)各单位设计工作
1、完成了董事长办公室挂画修图、企业文化挂画设计
2、完成了轻合金路口大照壁广告牌设计修改
3、完成了旅游景区整体景观布置效果图设计及修改
4、完成了2018羊毛杯高尔夫比赛邀请函设计4个方案设计及修改
5、完成了高尔夫广告牌设计及修改
6、完成了东海中专画册设计初稿
7、完成了集团公司文艺演出背景板、民乐经典交流会背景板及晚会手卡设计
8、完成了集团母亲节微信海报设计
9、完成了新加坡办公室文化方案修改效果图设计
10、完成了集团一楼东会议室党建文化展板布置
11、完成了家具厂厂区文化布置
12、完成了龙信科技检测有限公司logo设计方案6套及修改
13、完成了孔子学院第四期背景板修改
14、完成了南山文明行为指南手册设计及修改、制作。
15、完成了集团户口管理手册设计修改
16、完成了音乐学院舞台背景板设计、晚会节目单设计
17、完成了齐鲁医院专家坐诊海报、电梯画、牙科诊室、办公室、走廊文化布置设计、输液室温馨提示展板、各种门牌设计
18、完成了东海外国语学校、双语学校、东海中专等单位的春季高考看板、灯杆旗、手提袋、毕业证书、“军旅节”物料、4D表彰看板、防震救灾看板、健康教育宣传栏、家园联系墙体等日常校园文化设计。
19、完成了安泰物流、新和居委会、中厚板厂区、商业公司、南山医院、供水公司等单位的门头效果图、发光字、安全看板、门窗改造、规章制度、海报及玻璃贴设计等。
20、完成了各单位标识展板、制度看板、班车卡、各类标牌、工作证、通行证、名片排版、打印等若干。
21、检查了各单位户外亮化、广告牌及通知维修维护
二、6月份工作计划
6月份要在加强管理,落实责任,进一步细化利润指标,做好员工考核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集团一楼西会议室党建文化展板布置
2、各居委会党建看板、小区宣传栏党建内容设计
3、建筑公司青岛机场项目围挡设计
4、东海中专画册设计调整
5、齐鲁医院查体手册设计
6、音乐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设计
7、东海外国语学校家长报告会舞台背景设计
8、各单位工作证、车间标语、制度看板、通行证、名片排版、制作等日常工作。
9、集团及各单位临时通知未在计划之列的其他重点工作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对接 融合
[作者简介]孙静华(1963- ),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管理与研究;胡冬艳(1982- ),女,山东济宁人,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助教,硕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与管理研究。(江苏 常州 213016)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033-02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办学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专业技能为主线,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最优结合”的办学方针,这就需要从内涵建设入手,将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对接与融合。
一、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意义
高职院校校企文化的对接与融合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需求。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渗透并融合社会各领域的校园文化影响力对于学校的发展已经变得日趋重要。高职院校要想在教育市场竞争中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并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打造品牌特色,培育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促使学校必须实现校企文化的良性互动和融合。
校企对接与融合的校园文化可促使学生感受到企业环境,促进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满足行业人才需求;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专业建设与岗位衔接的需求。校企文化融合可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人文气质,更加兼备职业素养,实现高职学生就业的“零适应期”,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就业和创业等能力以及提升可持续发展力。
二、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内涵及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是指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渗透,创设一种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教育情境,使其包含的课程体系与教育方式,更加关注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的价值取向,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中重视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知识、操行、能力等方面与企业岗位所需的技能、职业规范相对接,尤其注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理念与企业的价值追求上的和谐,从而使学生在顺利就业的同时,具有对岗位的职业认同感。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职业特色,某种程度上应与企业文化具有一致性,对接与融合的校企文化应具有辐射作用、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但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与企业的价值追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学校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之间不够一致;教师的现有专业技能水平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滞后于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所需的条件;校园文化活动的职业性没有充分地显现等。
三、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策略
(一)全程对接,将企业文化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整合企业文化。从现代企业实际需求出发,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强化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要将企业文化中职业道德、职业标准、岗位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等有价值的元素整合到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深化产学合作,构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校企共赢机制,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学生就业的对接。
2.在课程中渗透企业文化。不同的专业对应不同的职业。在课程设置时,要体现专业性和职业性特点,要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标准制订时,要充分考虑企业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在教学设计时,教学内容要整合优秀企业文化,要结合职业新领域的要求,引入职业标准,实现课程内容模块化,使课程内容与岗位知识融合、与职业技能要求衔接;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为富有成效的教学实践,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情境仿真训练等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尽可能与企业真实的工作岗位相匹配,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真切地感受企业文化和职业岗位的要求;教学过程要贴近企业生产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企业文化内容,结合企业生产、管理、服务实例,引导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树立企业文化观,培养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习惯以及企业质量第一的意识。
关键词:传统;文化符号;校园导视系统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当代我国大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由此,设计师们也将视角转向了大学校园建设中来,这样一来良好的校园导视系统将成为校园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校园建设和校园文化的发展。但是纵观现在大学校园导视系统的发展存在设计缺乏个性,视觉冲击力弱以及忽视本民族或本地区的文化元素等问题。如此的大学校园导视系统很多情况下形同虚设,本文呼吁大学校园导视系统要充分融入本地区本民族传统文化符号增强视觉冲击力,提升校园文化的影响力。使其在满足导向的基本功能外更好地向受众展现民族特色文化和校园文化,并以朝鲜族延边大学为例进行设计实践探索以发挥大学校园导视系统在大学校园建设中的独特魅力。
1 民族传统文化符号在大学校园导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概述
1.1 传统
传统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是在历史的延续中稳定起来的,又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迁的。没有延续和稳定就谈不上传统,同样没有发展和变迁也就没有传统。它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
1.2 文化符号
文化符号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具有某种特殊内涵或者特殊意义的标示。文化符号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且内涵丰富。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可将其分为自然文化符号如长江,黄河和人为文化符号如太极,瓷器等;展进程中可将其划分为自然文化符号如长江,黄河和人为文化符号如太极,瓷器等,按其文化内涵又可分为显性文化如服装,饮食等和隐形文化如生活态度,社会风气等两大类。
1.3 校园导视系统
校园导视系统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但有着引导、说明、指示等功能,也是校园环境布局的重要环节,是营造校园风格、塑造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强调大学校园导视系统除发挥其基本指示功能外更加突出民族地域文化特征、传播校园文化和提升校园形象。
2 民族传统文化符号在大学校园导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设计影响因素
2.1 大学校园导视系统的直观性因素
大学校园导视系统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其指引作用,受众通过导示牌、次视牌、方向导示等设施准确了解校园的区域构造,由此而来这些导视系统的设计必须具有直观性特点,如在造型上导视牌可以充分利用动物、植物、图案、文字等元素设计异形外观;在色彩选用上可以采用一些明度较高的颜色如,深红、淡黄、浅蓝等;在导视系统材料的运用上可以选择木质的材料。校园导视系统的直观性不仅可以为受众带来便利也有利于校园风貌的对外展示。
2.2 大学校园导视系统的人文因素
大学校园导视系统的受众主要是在校师生、家长、来访者、工作人员等,因此,大学校园导视系统设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增加更多的人文关怀,如在导视牌附近设置一些爱心脚印贴;根据校园人群分布和流动性特点对导视牌的位置、尺度、人与视线的距离等进行合理安排;增加校园导视的夜间照明以提高其安全性能。这些细微的设计能带给受众温暖,舒适的感受。
2.3 大学校园导视系统的民族地域文化传承
大学校园导视系统除基本导向功能外也承载着宣传民族地域和校园文化的作用,尤其是一些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在校园导视系统设计中应该加入这些民族或地区的文化因素,例如充分运用当地的服饰、纹样、建筑、饮食等传统文化符号,这对于本地区或民族文化的传播和继承无疑是有利的方式之一。
3 民族传统文化符号在大学校园导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设计探索
设计原则:校园导视系统逐渐成为大学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丰富校园风貌,成为校园文化和形象提升的有利载体。其设计原则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从主体出发原则。校园导视系统是为公众服务的,所以其设计要充分考虑到给受众带去持久的视觉感受,坚持“人性化”设计理念,从人的认知、知觉、行为等方面来影响受众。
第二,历史文化继承原则。导视系统作为校园文化传播的一部分从侧面反映校园文化的发展,所以其设计要考虑校园环境以及大学所处地区的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这也将成为大学之间相互区分的界线。
第三,多样统一原则。校园导视系统其设计元素,设计手法等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不同的校园建筑或景观完全可以根据其自身特色进行导视系统设计,但大学校园又是一个统一整体,各部分导视系统设计要在可变的范围内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
第四,尊重校园地理环境原则。校园导视系统设计中的导视牌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如本文介绍的延边大学位于我国吉林省,从气候来看此地区相对寒冷,冬季多降雪的地带,所以导视牌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其材质的应用以防受到气候的侵蚀,以达到导视系统持久应用的目的;从地形来看此地区多处于山地地形,道路坡度较大,在校园导视系统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导视系统的可视角度问题。
4 设计实践――以朝鲜族延边大学为例
4.1 延边大学校园导视系统现状分析
通过对延边大学校园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分析,其校园导视系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视觉冲击力弱。从整体来看延边大学校园导视系统虽囊括了校园的方方面面,但是导视牌的体积都对较小,并且不同的指示分区也只是以颜色作为区分,在造型设计上,并未有所突破,并且在相应的建筑或景观的文字旁未加入其微缩图来作为辅助导示,很难引起受众关注导示系统的存在。
第二,形式多尤狈ν骋恍浴W莨垩颖叽笱校园室内导视系统不难发现其存在形式多样缺乏统一性的问题,指示牌无论在颜色选用上还是造型上或字体字号的应用上都很难成为一个整体,容易给受众一种杂乱无章缺乏秩序性的视觉感受。
第三,缺乏民族地域特色。延边大学校园导视系统设计较为现代化,从其整体而言并未将本民族地区的文化符号应用于设计中,纵观其中只有一些朝鲜族文字,其他如一些建筑、服饰、饮食等传统文化符号并未引用于校园导视系统的设计中,缺乏民族特色。
第四,校园导视系统设置不完善。通过调研发现延边大学的一些建筑缺根本不存在指示标牌,有些建筑前竟没有文字说明,这对于受众而言无疑会很困惑;个别建筑周围也缺乏一些道路标志,如注意行人等,这无论对于车辆还是行人都增加了不安全因素,所以延边大学导视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
4.2 延边大学校园导视系统方案设计
通过对延边大学校园导视系统的观察和实地调研,发现了其存在的诸多问题,本设计方案从这些存在的问题出发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对延边大学校园导视系统进行再设计。
第一,造型设计。造型是一个设计的门面,因为它最先走进受众视线,校园导视系统设计的造型也至关重要,本文主张导视系统设计采用立体型设计如采用一些朝鲜族吉祥物、服饰、建筑等特殊造型;在导视牌的体积上对其进行扩大,以达到充分吸引受众注意力的目的。
第二,色彩选用。校园导视系统除在其造型上有所突破外,其色彩的运用也尤为重要,多采用一些色彩明度较高的颜色如绿色、蓝色、红色、黄色等颜色,大大提升其色彩的醒目效果,增强视觉冲击力。
第三,平面缩略图的运用。由于校园导视系统是对校园内建筑或景观的指示,所以单纯地在导视牌中加入建筑或景观的文字描述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文强调平面缩略图的应用,将校园内一些典型建筑或景观外形进行微缩设计后应用于展示牌中,以增强导视系统的直观性。
第四,周边设计。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不仅仅依靠其设计作品本身,其周边环境的设计也能大大增加设计效果,延边大学校园导视系统设计也要注重导视系统周边的设计,如在导视牌附近安装公用电话、在导视牌附近设置一些微型景观和爱心座椅等,这些都会使校园导视系统设计在整体上焕然一新,更为完善和人性化。
5 结语
民族传统文化符号与大学校园导视系统的融合是对新时期大学校园导视系统设计的创新,立足民族区域文化,为导视系统设计注入新鲜元素,其广泛应用有利于民族区域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将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增色,有助于提升大学校园的人文色彩和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 杨君顺.设计方法学[M].西安:陕西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 蒋原伦.传统的界限――符号、话语与民族文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 杨春时.艺术符号与解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4] 王立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M].沈阳出版社,2010.
[5] 金东勋,金昌浩.朝鲜族文化[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
[6] 孙晋泰.朝鲜族民族文化的研究[M].首尔:朝鲜文化丛书,1948.
[7]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延边年鉴[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8] 金柄珉.朝鲜:韩国文化的历史与传统[M].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5.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办学水平为核心,以优化、靓化校园环境为基础,以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为载体,把校园“靓化”工作与提高育人水平、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有机结合,推动各学校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和高雅的育人环境,促进我县教育事业和谐、健康发展。
二、建设范围
重点是县属各学校,各镇(街道)中学、中心小学以及已改造完成的完全小学和各幼儿园。正进行改扩建的学校要根据建设进度和校园实际情况进行“靓化”工作,已决定撤并或近两年可能撤并的中小学不需进行。
三、任务目标
开展校园“靓化”工作,各学校、幼儿园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校园“美化、绿化、硬化”建设,要达到校园文化主题化、显要位置景观化、道路林荫化、主干道路硬化、空闲地带绿化。绿化、硬化任务较重的学校可分两年度规划,规划报县教育系统校园“靓化”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分年度实施。(其中绿化要求校园绿化覆盖率不得低于20%,逐步达到50%以上;学校绿化用地率不得低于10%,新建学校绿化用地率不得低于35%。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4年5月11日—2014年5月20日)。
成立全县教育系统校园“靓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开展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协助各学校、幼儿园研究制订“靓化”规划。在此期间,对于绿化、硬化工程列出预算,对“美化”工作做出实施方案。尽快制定学校绿化、硬化方案,方案设计要与学校实际相结合,具备可实施性。同时上报校园整体绿化、硬化效果图(附绿化规划、效果图样本)。
(二)实施阶段(2014年5月25日—2014年10月31日)。
各学校、幼儿园按照本方案要求,全力加快校园“靓化”工作进度。抓住当前开展校园“靓化”工作的机遇,创建一批市级、省级园林化学校,推动全县校园“靓化”工作全面提质增速。期间,县教育系统校园“靓化”工作领导小组将不定期地对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三)验收阶段(2014年11月1日—2014年11月30日)。
由县教育系统校园“靓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根据工程规划,对全县校园“靓化”工作活动进行达标验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教育系统校园“靓化”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校园“靓化”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领导,担负起整体谋划、科学布局,牵头抓总、组织协调,整合资源、集中投入等工作。各学校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并明确一名副校长盯上靠上具体抓;健全工作机构,抽调专门人员集中办公,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全县校园“靓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二)强化责任落实。根据《关于进一步落实机关领导干部包片报学校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由包片包学校局机关领导干部包校园“靓化”工作。局机关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了解具体情况,解决现实问题。
关键词:学校平面结构功能分区绿化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华南师范大学惠阳附属学校位于星河丹堤项目用地最南端,用地呈带状,四周为校区及城市道路。用地红线范围内面积约为5.8ha,用地呈南高北低之势,场地内高差达近10m。总用地面积约为6.22万m2,总建筑面积为2.8万m2,其中幼儿园3900m2,中小学2.0~2.4万m2,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32%,是集景观、办公、教学和环保为一体的校园建筑特色。
2 设计理念
(1)结合原有总图规划设计,学校用地需充分利用周边景观资源,减少不利因素影响,完善规划方案的合理布局与形态。
(2)尽量集合规划区内景观资源。规划以充分利用山体、山谷、水域的现有资源,建筑总体布局用该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合理共享内部教学及管理资源,体育运动场地可相应集中,便于社区共享使用,学校使用面向楼盘业主,同时也应兼顾外来适龄儿童,学校的停车场地可以适当与周边小区停车场共享。
(3)加强环保和节能设计,促进可持续发展。1)注重环境保护,力求环境不受污染。2)设计中尽量采用成熟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做到安全、节能。
3 总平面及单体方案设计要点探讨
3.1平面结构规划
本新校园的平面结构规划主要采用“一心、一轴”的空间布局结构。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突出惠州文化,合理的空间布置和绿化环境启迪学生心智,引导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学习。
(1)“一心”,即入口礼仪广场核心区。在校区主入口设置礼仪广场,由行政办公楼、幼儿园教学楼围合而成,既是学校标志性的入口空间,又是师生在校园内休闲、交往的“客厅”。校前广场内可以进行迎宾、庆典、聚会、展览、表演等多种公共活动,是学校最重要的礼仪性空间。广场周围绿树环绕,视廊通透。
(2)“一轴”,即文化轴——根据用地狭长的特点,从幼儿园主入口开始,由教学楼和
实验楼之间的线性绿化长廊组成长约300 m的文化轴,突出惠州文化、华师文化和惠州阳光新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用环境启迪学生心智,引导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学习。
总之,“两区”主要是针对幼儿园要求有独立用地的规定,规划方案在形象上是整体化的设计,同时也兼顾幼儿园的特殊要求,将整片用地分为北面的幼儿园区域和南面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区域,实行分区管理。
功能分区
校园分区依照“全盘考虑,相对独立,集中布局,方便联系”的原则,从北到南将校园分为两大分区。分别为:幼儿园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区。
规划方案在形象上是整体化设计的基础上,同时也兼顾幼儿园针有独立用地的规定,将整片用地分为北面的幼儿园区域和南面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区域,实行分区管理。
(1)幼儿园区——位于用地最北端和主入口礼仪广场之间,由教学用房、后勤及办公用房和活动场地等,该区四周以绿篱与周边用地相隔,独立管理。
(2)九年一贯制学校去——位于主入口礼仪广场以南。由教学楼、实验楼、行政楼、食堂(含风雨操场)、教师宿舍、学生宿舍以及200米跑道和五片篮排球场组成。该区按照“品”字型结构合理布置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体育活动的场地。
3.3道路交通系统设计
校园交通组织遵循“人车分流,步行优先”的原则,创造舒适、宜人、安全的学习环境。
3.3.1出入口设计
用地主要设4个主要出入口,幼儿园及九年一贯制学校各设置两个。
(1)幼儿园主出入口:用地北侧与小区道路相接,兼顾业主及外来人员的儿童就读,避免将接送人员大量引入小区内部。
(2)幼儿园次出入口:幼儿园东南角设置后勤处入口,方便后勤的货运出入及教师上下班需要。
(3)学校主出入口:设置用地的西侧,以辅道与城市内环道路相连,既减少外来接送人员对小区内部生活的干扰,又与礼仪广场一起形成沿街的立面形象。
(4)学校次入口:设置在用地的东南侧,与小区的内部道路相连,兼顾小区内部儿童出入和后勤货物出入的需要。
用地范围内部采用周边环形道路,按照通而不畅的原则设计,既可以满足消防需要,也可以降低内部车行的车速,避免对于内部正常的教学秩序的干扰。
3.3.2人行
根据“步行优先”的原则,在校园中心区域结合景观、轴线布置步行道路。校内主要人流在各处广场集散,同时方便课间大量学生流的移动。沿文化轴布置的休闲步行小径,为师生提供“非正式交往空间”。
3.3.3 停车场设置
为适应中小学及幼儿园学生接送的需要,规划充分考虑了汽车的停放问题。在校园主入口外侧及周边区域,在入口广场、校前区和厨房堆场等处布置相应数量的停车场地。满足中学校车车位按每100平方米建筑面积设校车车位≥0.6个,小学、幼儿园按每100平方米建筑面积设校车车位≥0.8个的要求。
3.4消防规划
(1)规划设计中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规划及建筑防火规范,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工种积极配合,使硬件设施等达到规范要求。
(2)用地范围内一共设置四个出入口。两个区域均按组团进行布局,每个组团规划有两个出入口。各出入口与城市道路或小区内部主要道路对接。
(3)规划中,各建筑物安全疏散出口均不少于2个,消防车道均可到达每个建筑,安全疏散距离及疏散宽度等严格执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4)除机动车道外,人行道在紧急情况下均可作为消防通道,各建筑单体四周均形成环形的消防通道或场地。
竖向设计
(1)规划顺应地形,尽量减少土方量,依据原有地形,采用不同台地布置建筑和运动场地,对局部山体进行合理的整治,保证用地内土方基本平衡。
(2)建筑物地台标高高出室外地面为0.3-0.45米,道路控制坡度为i=0.002至i=0.05。
绿化景观系统
整个用地按花园式、生态型校园进行建设。校园周边设置绿化隔离带,减少临近道路交通噪音的干扰。校区内集中绿地是区内老师与学生活动、交往的重要场所,区内的集中绿地分五处设置,分别位于主要建筑周围。区内绿地与广场、行政楼、实验楼等建筑有机结合。以绿化景观中心为主要元素,并通过道路绿化,与各建筑组群的庭院绿化联为一体,创造出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
(1)第一层次是主入口礼仪广场区:礼仪广场区是整个校园的共享活动中心与景观中心,师生休憩交往的理想场所,提高了整个校园的环境品质。
(2)第二层次是文化轴绿化:以惠州文化、华师文化及惠州惠州阳光新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为线索,结合重要历史人物,以雕塑和小品为手段,突出强调校园文化和品味。
(3)第三层次是组团间绿化:将规则严谨的建筑群体与自由开放的自然环境相结合,疏密有致,建筑通过道路和围合的院落空间融为一个整体。
(4)第四层次是建筑组团内部庭院围合感比较强的过渡空间。为行政办公、学术研究提供清静、幽雅,又富于生趣的理想环境。
总体来说,校园景观空间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方法,将山林、绿地、文化和建筑相互结合,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
4 结束语
总之,在校园建筑设计时,如何充分利用周边景观资源,减少不利因素影响,完善规划方案成为建筑设计师首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建筑总体布局应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并能合理共享内部教学及管理资源,实现学校的停车场地可以适当与周边小区停车场共享。另外,还要加强建筑的环保和节能设计,实现校园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目前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个误区,各项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以文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其目的是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就必须根据企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努力使毕业生达到零适应期,这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求学生具有主动适应企业文化,进入社会就能立足、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职业素质,这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而现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缺少联系与沟通,不注重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应具备的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明显存在着诸多脱节之处。
高职院校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 突出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性。因此,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并必然带来职院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相互交融与整合。高职院校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进一步强化了与行业、企业的联系, 逐步形成了与具体行业企业文化交融的校园文化建设新理念, 对促进企业文化与职院文化的整合与互补、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构建具有特色的职院文化意义重大。本文谨就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略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引企来校,倾力营造“零距离、全仿真”的育人氛围,实现企业文化与大学文化的有机融合
其一,邀请企业有关人士进校,以学术讲座或报告会的形式详细介绍企业情况特别是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直接传播优秀的企业文化。其二,积极与企业联办校园文化活动。可广泛发动包括学生社团组织在内的各种力量,各显神通,积极寻求与企业单位合作。这种看似无奇的合作,不仅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校园文化建设资源的整合,更重要的是有效拉近了企业与学校的距离,特别是激发了学生对未来、对自身前景的关注。其三,校企合作共建学生文化社团。以企业名称命名校内学生文化社团,校企共同组织、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与特定企业的文化交流活动,进行企业文化的拓展训练,营造一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合一的独特高等职业教育文化,使之作用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企业文化提前介入职业教育,让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受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双重熏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校期间便从技能掌握到文化归属上更多地打上“企业人”的特征烙印,这对于学生毕业后更顺利地适应面临的职业生涯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其四,聘请企业精英(当然包括校友)参加“校园文化建设专家委员会”之类的常设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他们对人才培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把脉”、“会诊”。
二、引企驻校,“移植”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管理制度及岗位职责要求,开展完全意义上的“订单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的“零距离”。广泛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推行“工学交替式”培养模式,让学生身临实境,全方位“亲密接触”未来工作岗位,则是殊途同归的另一种移植路线图。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开展企业化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要不断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为重要载体,加快校园文化企业化的高职文化形成步伐。通过寻求与有需求的企业结合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上,在企业中设立专业实践基地,把企业的实体建设在学校中,直接在生产科研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同时,把校园文化的信息带到企业,企业文化信息带到学校。
当然,完全意义上的“零距离”是一种理想状态和追求,但尽可能缩短高职办学与社会需求之间、学生在校学习与职业岗位之间的距离却是现实可行的。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之所以多年来“进(招生)出(就业)两旺”,就在于长期以来在校企合作、引企进校联合培养方面的努力和实践。
譬如,该校电信学院于2002年通过竞标方式从全省众多高校中胜出,将海尔集团湖北服务中心引进校内。该中心除每年轮训海尔集团湖北地区售后服务人员外,还与学校联合开设“海尔班”,由该校教师和集团选派人员共同担任班主任。海尔独有的“真诚到永远”、“立即反应,迅速行动”的企业文化精神,对全体师生而言,不仅是校园内一道独特的风景,更是一面清晰的镜子,一本生动深刻的教科书。类似这样建在校内的企业培训中心(设计室),全校不下20个。
引企入校,既有利于在校企文化交融的特有氛围浸染下,使学生自觉养成职业习惯,明确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反过来又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彰显了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特有的优势。同时,还方便和促进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吸纳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诸如以客户为关注焦点,团队协作精神,以人为本、共享成功,全员管理、人人都是形象等等。
作为校企深度合作的载体和直接成果,职业教育集团正在蓬勃兴起,这无疑为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整合企业资源特别是借鉴优秀的企业文化、找准二者的结合点建设富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打造了更为宽广厚实的平台和基础。
三、突出技能导向,广泛开展贴近第一课堂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
“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要求必须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这也是高职校园文化在职业性方面的体现。因此,校企结合建设富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还应遵循技能性、主体性、导向性的原则,加紧构建高职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所谓技能性,简而言之,就是要依托学科专业特点,突出校园文化活动的专业特色和职业针对性,以培养和提升实践能力为指归。以外语专业为例,应着重围绕培养和提升语言应用能力设计开发学生课外文化活动,比如举办“英语语言技能(朗诵、会话、演讲、口译)大赛”、“世界采风”外语文化节活动等。同理,如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开展酒店操作技能竞赛、导游知识竞赛、旅游与酒店行业形象礼仪展示竞赛,如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举办计算机基本技能竞赛、网页设计竞赛、计算机装配与维护竞赛,再如工商管理专业组织电子商务竞赛、模拟商务谈判赛、创业方案设计赛等。
关键词:35中学;校园景观设计;新中式;北京韵味。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校园的环境设计是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校特色和校园风格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现代的教育是希望通过开放的、全面的、互动教学的教育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不仅仅是用分数来唯一评价的人,而是具有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创造出真正符合时代的校园景观,需要立足场地的现有条件、校园文化渊源,创造具有地域特色并且有活力的现代校园。本文通过对北京三十五中高中部新校址的景观方案设计对当下的校园景观设计加以探讨。
1.项目概况:
北京三十五中学始建于1923年,其前身为志成中学,革命先驱曾任学校董事会董事。在志成精神的激励下,35中培养出了王光英、邓稼先、等优秀人才;现在的三十五中学是西城区的重点中学,2005年被北京市教委认定为北京市示范性高中。作为全区优质教育布局调整的重要组成,北京35中学高中部从现在的金融街整体搬迁到赵登禹路。新址占地4.6万平方米,南到前公用胡同、北到西直门内大街、西至赵登禹路,东与西城少年宫相邻。新址原貌是平房和一些胡同,在拆迁后保留了鲁迅故居和八道湾胡同的原址,还有一些现状树,其中不乏挂牌古树。
2.方案特色:
总理于2009年9月到35中进行调研,提出35中要坚持“三个面向”,更要与时俱进,力争把35中办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现代化学校。这是35中的校园特色也是校园规划设计的总原则。
2.1.挖掘校史文化,传承“志诚精神”
通过整理现状和挖掘历史文化,梳理出三条轴线:文化轴线、历史轴线和蓝色轴线。(见图2-1)
图2-1功能分区图
2.1.1.文化轴线
从西侧主入口砌有“志成”字样的砖雕镂花门洞(见图2-2)开始到铭刻校训的三江石到教师办公楼的北端浮雕长廊(见图2-3)到纪念亭(见图2-4),这条文化轴线是整个校园最开阔的地方(除了操场外),是整个校园的形象空间还是入口的集散广场,也是整个校园里最重要的纪念空间。这一区域既是一个能与阳光绿地接触的公共交往空间又是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校园中心,还是举办各种活动以及校园宣传展示的场地。
图2-2主入口门区方案模型
图2-3浮雕长廊方案模型
图2-4纪念亭方案模型
2.1.2.历史轴线
沿保留下来的八道湾胡同贯穿校园南北的是历史轴线,它迂回约300余米。首先通过不同的铺装提示八道湾胡同的肌理,铺装尽量保留原来胡同里的老砖。在轴线的五个节点上塑有青铜塑像的人物小品体现胡同文化,小品主题有春日风筝、灯杆下的读书人等。通过串联这些生动活泼的雕塑唤起人们对北京胡同的记忆。
通过旧物再利用建立新校园和历史积淀之间的联系,把收集的一些石墩石鼓,置石,石凳,水缸等“老物件”在园中陈列展示,增加京城韵味。
2.1.3.蓝色轴线
还有一条轴线就是蓝色轴线。它沿教学楼东侧长廊脚下的水溪,时而与历史轴线交叠,时而与历史轴线并肩而行。溪流的源头源于纪念亭,水从南侧“鼓”形石雕里涌出来,充满活力,蜿蜒绕到建筑外廊外侧,随空间变化时宽时窄,或遇汀步或石桥,或是化身以水渠。溪中或岸边有一些湿生植物千屈菜等。溪水的终点在北端以跌水影壁作为收尾,流入下沉庭院中间。影壁采用自然石块错落堆叠,创造“缩千里江山于方寸”的山水意境。
2.2.建筑融于自然,创造宜人空间
建筑和环境是有机关联的,建筑外部空间采用与建筑物相同或者类似质地的砖、瓦、石等中国传统材料,作为建筑的延伸和拓展,使得“建筑融于自然”;在建筑内部(如连廊、内庭、步行桥、室外楼梯等)采用一些传统园林的布置手法(障景、框景等)把“园林融入建筑”。
2.2.1.庭院空间
庭院空间散布在校园各处,北侧教学楼的三个内庭,采用中式风格布局和细部装饰,提供矮墙坐凳、自然条石和石墩坐凳。内庭的主题分别为桃花、梨花和石榴,塑造荫下读书,花中漫步的意境。
另两处下沉庭院,由于小气候较好,可栽植老校区的早园竹,配以木质铺地,塑造“绿竹入幽径”的雅致庭院。
2.2.2.屋顶花园
校园内主要有三个屋顶平台可作为屋顶花园提供师生们安静休息、交流阅读的场所。选用一些低矮灌木和开花地被(矮紫衫、黄栌、紫叶李、大叶黄杨等)或者纹样栽植,或者自然栽植,创造一个沐浴阳光、感受自然和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校园的建筑决定了校园的整个风格走向,建筑是青砖、灰瓦、红柱子的新中式风格,布局有开敞活跃的开放空间,也有相对私密的庭院空间,突破了中国传统园林的沉稳有余、活泼不足的弊端,通过置石、景墙、植物的设计创造步移景异、互相掩映的古典园林的精髓——丰富的空间层次感。
2.3.植物造景
在需要规划中,北侧是新中式风格的教学楼,南边是北京传统建筑风格的四合院落作为生活区,东侧是运动场和音乐厅。由于建筑限高,建筑的布局较为松散,建筑分隔出来的空间也较为零碎。而且建筑青砖、灰瓦、红柱子的中国特色与环境对比强烈。所以植物是调和环境和建筑,使风格一致的关键。
2.3.1.因地制宜,北京韵味
场地内保留若干植物,毛白杨、国槐、刺槐、白皮松、海棠、玉兰、石榴等长势较好的可移植再利用。
在植物品种选择上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大量选用乡土树种和传统四合院植物:国槐,毛白杨,栾树,白蜡,元宝枫,枣树,油松,白皮松,玉兰,桃树、梨树、石榴,丁香、早园竹等。乡土树种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具有缓苗快,长势好,成活率高,养护成本低的优势,能在短期时间内形成绿化效果,还能体现北京韵味。
2.3.2.复式种植,增加绿量
根据空间场地的不同采取丛植、孤植、列植的种植方式。尽可能的大量运用复层种植,通过乔木、灌木、地被的合理配植形成高低错落、郁郁葱葱的自然植物群落,不仅增加植物观赏性,同时增加单位面积绿量,具有更高生态效率。这一点对对于35中校园中狭小零碎的绿地空间更为重要。
3.结论
作为一个用地面积4.6公顷的校园项目,虽然面积很小,但是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却是让我们花了大量精力进行现场调查、整理资料和方案比选,综合出最终方案。方案通过文化历史轴线的塑造,保留历史记忆、传承文化;同时提供一个现代简洁又人性化的校园,通过对庭院空间、建筑过渡空间、屋顶花园的细致设计,真正做到“建筑融于自然”;在保证活动空间和消防通道的基础上,尽量挖掘绿地面积,结合建筑的结构功能设计屋顶花园,增加竖向绿化,最大限度的弱化建筑青灰色硕大的身影;充分利用植物材料创造自然生态空间。虽然现在还没进入园林施工阶段,但希望将来建成的35中学新校园是一个吸引人的,有感染力的,具有中国特色,潜移默化育人无数的新时代校园。
参考文献:
刘钱健,《建筑外环境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陈孝青,“校园环境的生态景观规划模式探讨”,中国园林2002年03期。、
“北京第35中学学校介绍”,35中宣传册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新校区景观概念设计方案”,北京创新景观园林设计公司方案设计说明。
关键词:医药类高职院校;药德教育;实践与思考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健康中国”建设的新目标和新任务,食品药品安全水平的提升是确保“健康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我国医药领域安全事件多发易发,暴露出我国医药行业的诸多问题。药品安全的危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医药产业的危机,也是人才和教育的危机。作为培育医药行业准从业人员的学校,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打造更具特色的育人品牌。基于以上认识,作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医药行业高端技能型人才重要培育基地的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站在推动产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药品安全的高度,将加强药德教育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工作,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创新形式和载体,注重结合融入,持续渗透贯穿,将药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步深化了对药德教育的认识,初步探索出了医药类高等职业院校加强药德教育的新途径。
一、医药类高职院校加强药德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药德教育,是医药类高职院校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现实需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与重要经验,是普及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充分发挥其功能效用的有效途径与关键环节。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就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众所认知理解、认同内化和实践外化,使其真正走进群众、走进实际、走进生活,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扎实推进医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药德教育,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现实要求,是培养合格的医药行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客观需要。
2.加强药德教育,是促进医药类高职院校更好地依托行业办学、融入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医药类高职院校一般都具有行业办学的特点,依托行业办学、融入产业发展是此类院校办学的普遍规律,也是其发展的生命线。要加强与行业互动的紧密性、确保与产业联动的有机性,就必须在社会价值层面与行业产业取得有效共鸣,使学校人才培养整体工作的“顶层设计”——价值定位与导向能有效衔接行业产业的深层次诉求,从而实现双方互动融合的可持续性和可生长性。着眼于当前我国医药行业所遭遇的信任危机,类似于近年来发生的、引起社会恐慌的“齐二药”事件、“毒胶囊”事件等等,无不显现出部分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的人生观价值观错位、职业道德缺失、职业操守沦陷的事实。加强诚信意识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培育,坚决守住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安全防线,形势严峻、任务紧迫、影响深远。从学生时代开始加强“药德”培养,可以使药学人员能够在进入专业大门的入口处就清楚一个合格药学人才的基本素质,并且在今后严格自律。[1]立足医药行业使命,着眼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行业培养和输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正确价值观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医药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医药类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首要内容和重中之重。因此,大力开展药德教育,在校园内积极营造明德尚行、教书育人的浓厚氛围,对促进医药类高职院校凝练办学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行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3.加强药德教育,是凝炼医药类高职院校校园特色文化、提升文化育人效果的现实需要。2012年年初,国家教育部印发了《高等教育专题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的“牢固确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同时强调:“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推动大学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规划》还指出,要引导高等学校办出特色,并明确:“支持具有行业学科特色的院校发展,为行业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技术与人才支撑。”以上内容与要求,为医药类高职院校进一步立足行业凝炼特色、优化体系彰显特色提供了有力依据。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职业性。这种职业性特点,往往容易导致高职院校在人才培育过程中,偏重职业技能教育而轻视道德教育。纵观目前国内大部分医药类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都偏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层面的挖掘,就医药特色文化构成而言,此类院校在药德教育和医药价值观教育层面的挖掘还不够深入。文化建设有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律,校园文化的积淀必然是按照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再到精神文化的顺序逐步累积,最核心的精神文化需要累积演进到一定程度才会实现质的飞跃。医药类高职院校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完成基于专业特色深化的校园文化革新与超越,就必须激发全体师生的文化自觉,在推进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有机融合上下功夫。
二、医药类高职院校加强药德教育的实践探索
1.丰富药德教育元素,打造“远志医药职场训练营”的校园文化品牌。针对综合素质拓展类文化活动多、专业素质拓展类文化活动少、德育类文化活动缺失的局面,学校对已有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整合、强化和提升,努力建构满足社会、学校、学生三方共同需求,符合学校办学特色要求,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齐头并进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平台——“远志医药职场训练营”。营地一期共十四个项目,大多数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均考虑了有企业精英参与或企业与学生互动的环节,注重渗透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如设立了远志大讲堂、中药文化论坛等,邀请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和优秀校友来校围绕诚信和药德为主题谈认识和体会,如中药鉴定大赛、实践技能交流月等;组织学生去制药工业企业学习考察,培养医药行业未来从业者科学、严谨、诚信的职业素养,如职业经理人大赛和(医药)营销方案设计大赛,就规定参赛选手必须有在规定时间范围内的经营管理或营销的实战经历,增强道德体验的环节,等等。这些贴近企业、贴近市场、贴近实际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较早地接触与了解企业文化,切身感受到职业素养和诚信药德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2.构建药德教育长效机制,深入开展“诚信•药德”主题教育活动。首先是在学生层面,课堂内开展了“教师人人讲诚信、课程门门谈药德”活动、“食品药品安全即时事件跟踪”教学活动等,鼓励教师把“诚信•药德”价值内涵融入课程教学中。课堂外组织编写了《药德教育案例读本》、组建了专业法规学生社团、举行药害事件模拟新闻会、在实习实训期间争做诚信药德的宣传员实践者等活动,构建立体化的药德教育体系。其次是在教师层面,以“师德师风扬校园”“师德师风先进个人”评选等活动为载体,选树一批在敬业奉献、乐教爱生、助人为乐、孝老爱亲、团结友爱等方面表现突出、师生认可度高、事迹感人的教职工典型,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先进典型,引导广大教职工遵守教师规范,弘扬高尚师德。最后是在学校层面,学校领导分头带队深入与学校办学密切度高的地区,开展大走访活动,先后走访校外20余家食品药品类企业、30余家市县药监部门及100余位学生家长,广泛征求社会群众及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使学校进一步增加与地方产业的联系,使广大干部职工深刻体会到自身肩负的推动行业及地方发展的重大使命。同时,学校还根据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实践活动、“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等,与时俱进创新形式内容,不断赋予主题教育活动以新的内涵,建立主题教育活动的长效机制。
3.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开展“廉洁教育进课堂”活动。学校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中率先开展了“廉洁教育进课堂活动”,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已从起始阶段的进校园、进课堂推进到进人才培养体系,进医药教育的全过程。一是保证学分要求。将大学生《廉洁教育》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列入学校教学计划,保证了一定的学分与课时要求。从2013年起,在全校学生中开设了通识必修课《廉洁教育1》和选修课《廉洁教育2》,授课时间为大一全学年。二是自编讲义。为凸显食品药品行业特色,学校自编《大学生廉洁教育讲义——以食品、药品行业为例》和药德教育案例读本,其中对食品药品行业领域的60余条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的职业道德观,自觉抵制行业的行贿受贿行为,远离商业贿赂。三是注重考核。建立了“廉洁教育进课堂”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学生评教等活动,对教材和教法等不断给予改进和完善。四是打造优质师资。不断加强廉洁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建队模式,以两课教师、辅导员等为授课主体,还聘请了部分纪检系统以及相关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师,不断丰富教学的层次和内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廉政视野。
4.注重服务实践育人,深入开展“药学健康服务进社区”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学校利用专业特色和优势,连续五年组织开展了“药学健康服务进社区”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先后开展了“百名药师进社区”、“呼唤诚信,倡导药德”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等子活动,把药学健康服务送到社区和居民家中。在活动中,师生们为一些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老人建立了“订单式”个性健康档案,对他们的病情进行记录监测,对个别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们还提供定期上门进行指导和帮助。通过独具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师生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深化对药德的体认,使广大师生自觉将药德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三、医药类高职院校加强药德教育应突出的几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生源素质的急剧下降等新变化、新问题,时刻都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2]当前,相当一部分医药类高职院校对药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对加强药德教育还缺少创新举措。鉴于此,医药类高职院校要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加强药德教育的规律,紧密结合高职院校育人特点,加快构建药德教育新格局。
1.突出渗透性。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学风建设到考风整肃,从新生始业教育到毕业生实习前教育,医药类高职院校也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及行业特征,坚持把药德教育渗透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首先要强化“全员育人”的意识,所有的教职员工都负有药德教育的职责,形成全校育人的合力。其次要强化“全程育人”的意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要互为促进、有机统一,将药德教育体现在每个环节、每个细节中。三要强化“全方位育人”的意识,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广泛开发校内外各类德育资源。如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实训实习阶段,聘请了30多位企业负责人、带教师傅等相关人员兼任药德教育导师,将药德教育贯穿到岗前强化训练中,注重医药道德行为养成,增强了药德教育的实效性。
2.突出实践性。要深入挖掘校内实践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始终贯穿落实诚信与药德教育,进一步加强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育。同时,积极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成功中的重要作用,在学校与社会的紧密互动中不断深化教育效果。
3.突出示范性。要讲好“药德”故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校内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德育资源,利用身边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教育人、引导人,不断提高师生对药德教育的认同感,从而自觉践行药德。如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组织编写出版了《药德教育系列读本》《药海星光——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优秀校友风采录》,开设了《近代宁波药商与宁波帮》选修课课程,讲好“药德”故事,极大地增强了药德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4.突出长效性。要与制度建设同步,及时把药德教育中所形成的好做法、好经验,转化为相关工作制度和长效机制,把实践成果提炼成制度成果;要与理论研究同步,要设立药德教育的专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逐步将药德教育的实践成果提炼成理论成果,最终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工作的开展。如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制订了加强药德教育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规划,在制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工作等相关制度时,将药德教育的内容纳入其中。此外,学校还先后设立20余个校级科研项目“药德“专项课题,组织广大教师积极申报参与研究。
作者:王华锋 王玖姣 单位: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校园网;学校管理;管理机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174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2
学校从诞生至今,其管理模式主要有经验管理、行政管理和科学管理等模式。不论何种管理模式,都是通过对人、财、物、事、时间、空间、信息等要素的合理运筹,来实现人才培养。不同要素组合发挥不同的作用,就会产生不同的管理模式。在学校管理的诸要素中,信息是关键,学校管理通过对信息“流”的操控来实现对其他要素的运筹。学校管理信息的加工、传播、呈现、获取、处理等需要借助不同的介质或媒体来实现。不同的介质和媒体的传播特性不同,这些特性主要表现在传播速度、质量、范围等方面。
信息时代的学校管理,同样面临着信息化、网络化、个性化的机遇和挑战。许多学者认为,信息时代学校管理应转型为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模式。实现学校管理的民主化,不仅需要观念上的转变,还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和物质手段。网络以其传播迅捷和跨时空性、个性化与大众化传播兼备、受众接收的即时性与反馈的精确性、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等传播特征,使校园网络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也是创新学校管理机制的重要条件。
1 校园网设计要满足学校管理功能
过去,由于对校园网络功能认识的不足和网络技术的局限,校园网建设只能提供学校信息、音视频资源的播放、课件的浏览等基本服务,普遍缺少学校管理功能的设计。随着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对教学管理的需要,以及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旧有的校园网改造和新建校园网络在设计中,要充分满足学校管理的需要。
第一,校园网络建设是一个涉及教育理念、管理思想、教改方向、技术水平、经费投入等因素的系统工程,建设之初要合理规划。尤其是校园网的学校管理需求与功能的设计,要广泛调研,充分论证。师生与学校管理人员是校园网运用的主体,只有满足了他们的需求,校园网才有运用的活力。因此,召开师生、管理人员座谈会,了解他们的需求,听取他们的意见,是设计和规划校园网的前提。另外,还应邀请有网络技术人员、教育技术人员、管理专家、教育行政人员、校长等多方专家学者参与论证会,保证校园网在学校管理中具有超前性、开放性、系统性、稳定性等。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订校园网络建设方案设计书。对方案设计书还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反复讨论和修改。设计过程包括功能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等,要有完整的学校管理系统功能。
第二,校园网要具有学校管理功能,还需要相应的硬件和软件技术支持。硬件主要包括服务器、信息网络、用户终端等;软件由系统软件、操作平台、管理软件等部分组成。为了提高学校的管理成效,便于师生教学、生活、学习的顺利开展,还要遵循校园网建设中实用、好用、拓展、开放的原则。
第三,校园网应具有提高学校管理工作效率的功能。学校管理包括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后勤财务管理等,校园网设计中应有相应的系统保证上述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系统应包括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财务管理等子系统。这些子系统还能对上述管理信息进行系统、全面、准确的收集和处理,为学校决策提供支持。
第四,校园网应具有提升教学质量的功能。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有效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校园网要能够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和学习工具。校园网作为教师教的教学平台能够便捷的支持教师的备课、教学内容呈现、师生讨论和教学评价;校园网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第五,校园网应具有增进师生情感交流的功能。在现代学校管理中,特别强调情感的交流。教师可通过校园网实现与学生之间跨越时空的讨论、答疑、分享等,这种讨论和分享是在开放的、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行为等真实情况。通过网络,教师还能与学生在情感上进行交流。这种非面对面的交流,能使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大大降低,更能与教师进行平等、民主的交谈。这不但能帮助师生相互理解,还会因此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得日后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更容易进行。
第六,校园网应具有营造新时代校园文化功能。当前,学校领导、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还可以为学生的管理提供“软”环境。校园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等传承的优势和条件,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态度的渗透性,这些都是学校管理中规章制度和教师“说教”方式难以企及的。
第七,校园网应具有家校沟通与合作的功能。信息时代,学生要摆脱非学习因素的诱惑,需要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因此,学生家长也要从学校管理活动过程中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甚至是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合作者。学校通过校园网展示办学理念、校训、学校发展规划、规章制度等,让家长了解学校,理解学校,支持学校。学校也可以通过校园网公开征求家长对学校重大决策和举措的意见,使家长由过去“局外人”成为学校管理中的重要角色。学校还可通过校园网让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的校务讨论,参与学校处理教学问题和教学改革过程,使学生家长具有较强的主人翁和责任感。由此可见,校园网能够改善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力度,优化学校办学环境,提高家校协同育人的质量。
2 运用校园网创新学校管理机制
学校管理机制应当包括三大机制,即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制约机制。这些机制既各自拥有自身的运作方式和功能,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学校管理整体。运行机制是三大机制的核心,能够保证学校管理目标的达成,以及教育资源有序的发挥作用;动力机制为学校管理活动注入生机和活力,促进管理部门、管理个体的自我提高和完善,保障个体和部门管理效率;制约机制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调节功能,可以保证学校管理活动的稳定、平衡和有序,使学校管理具有自控力。这三大机制不论是各自动作,还是协同作用,都是通过信息的流动来完成。本文着重探讨校园网在学校管理运行机制创新中的应用。
学校管理运行机制是建立在学校人员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等基础上的的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机制组合而成的机制。决策是带有方向性的决定,是运用科学方法与手段,解决实际问题所进行的策略性选择。传统的学校管理中的“决策”是学校的管理者依据自己的经验对办学方向和过程等进行的判断和选择。这种决策方式不泛优秀学校管理案例,但绝大多数学校的决策是不全面的和缺少科学依据的。在大数据、云计算时代,嵌入在校园网或链接于校园网络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学校管理系统”等,能够使学校管理者全面系统的把握学校的各种数据资料,而且还可以做古今中外的管理分析。另外,这种学校管理系统还具有便捷的交流功能,使得决策者可以和校内外人员或学者进行沟通,向校外专家咨询等。传统的学校管理中的“执行、监督和反馈”,则完全是由管理者的经验和“情绪”决定的,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和在“情绪”好的时候,执行力可能就强,监督到位,反馈及时有效,否则效果可想而知。建立在校园网络基础上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学校管理系统”在学校管理中,不会因为经验丰富与否,也不会因情绪如何会影响学校管理效果。
学校管理运行机制不创新,学校管理就会缺少活力,如何创新学校管理运行机制呢?本文依据校园网在学校管理运用中的功能和特点,结合当前学校管理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策略。
学校决策需要全员参与。学校决策全员参与也是学校民主管理的核心,学校领导将学校要决策的主题交由全校教职员工进行讨论,并做出决定。校园网能提供丰富的学校有关材料,提供功能强大的交流平台,不仅为学校全员决策提供了可能,而且还能提高效率。这样的决策,很容易为全员接受,并得到有效的执行。
学校管理中要执行有力。在学校管理运行中,好的决策不等于一定会有理想的结果,关键是执行。执行既是对决策内容的实施,也是创造性地完成规划的过程。执行不仅会受到来自于执行者个人意愿和能力的影响,也会受制于执行资源环境。校园网络环境下学校管理的执行者能够享有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人际交流方式,执行效果和效率会有显著的提高。
学校管理中监督到位反馈及时。学校管理运行中,监督和反馈显得非常重要。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中,监督和反馈的实施都是非常困难而且是低效的。在学校民主管理过程中,师生与学校管理人员之间形成了监督与被监督的良性互动关系,监督到位能够保证管理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反馈则是将管理活动中执行的结果返送回来,对管理活动中的执行者的执行行为产生影响,起到制约作用,进而能够使执行者调整和完善执行措施。校园网络环境下学校师生对学校管理活动过程中的执行进度、内容、措施、效果等能及时了解,便于即时监督,并通过校园网络及时反馈于学校管理的执行者,进而保证学校管理运行积极有效。
3 结 语
总之,信息时代学校要发展,就需要创新学校管理机制。校园网络为学校管理机制创新提供了环境条件和手段,如何将校园网有效地运用于学校管理活动中,提高学校管理效益、效率和质量,还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 吴红普. 高校校园网建设应从管理入手[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3) .
[2] 胡建生,王静. 加强高校校园网建设的思考[J]. 新西部:理论版, 2012(7).
[3] 孙康,苏艺. 高校校园网建设中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的投资策略[J]. 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1(2).
[4] 苏美香. 高校校园网建设与管理探究[J]. 网络财富, 2008(9) .
[5] 蒋敏,孔军. VLAN技术在高校校园网建设中的应用[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9).
[6] 张伟,崔晓曦. 高校院史馆主页的设计与维护[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28) .
[7] 杜化美,张更路,高仕军. 高校校园网建设的新思考[J]. 高师理科学刊,2008(3).
[8] 赵怀阳. 高校校园网建设中的问题及探讨[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3) .
[9] 张英俊. 高校校园网建设商业化探讨[J]. 电脑开发与应用,2011(7).
[10] 穆昌. 浅谈如何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