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货膨胀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104-02
通货膨胀既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会影响经济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种常见现象。通货膨胀的具体表现是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对企业员工的收入具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如何制定薪酬政策以更好地应对通货膨胀带来的冲击,是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通货膨胀概述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通货膨胀的定义大概可以分为“货币派”和“物价派”两类,前者以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强调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即货币数量的发行超过社会产出的增长率,造成流通中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实际需求量;后者以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为代表,认为通货膨胀是指包括工资、劳动力等所有商品的加权平均价格水平持续上涨,且上涨趋势不可逆转。因此,综合上述两个学派的观点,通货膨胀可以界定为在经济运行中由于货币过量发行或者其他因素共同影响下的价格总水平大幅度持续上升的现象。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通货膨胀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通货膨胀的本质为物价总水平全面的、持续的、大幅度上升的货币现象;(2)通货膨胀的发生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可能是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实际需求量,也可能是其他经济因素发生了变化;(3)各国应该结合国情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综合考虑经济增长率、工资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以及社会心理预期等等来确定通货膨胀率和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分界线。
在复杂的宏观经济背景下,通货膨胀现象日趋多样化,在现实中,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将通货膨胀分类。其一,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程度划分,通货膨胀可以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压抑型通货膨胀,前者指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或者服务的超额需求引起的价格或者工资水平的上涨,后者指经济运行中存在政策等因素干扰时,商品或者服务的超额需求不能完全通过价格表现出来,而是反映为排队、购票等;其二,按照通货膨胀率的不同程度来划分,物价总水平上涨率不超过4%,为爬行的通货膨胀,上涨率在4%~7%之间的,为温和的通货膨胀,上涨率在7%~10%之间的,为奔腾的通货膨胀,上涨率超过10%,且加速上身的,为恶性通货膨胀;其三,按照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来划分,可以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即超额总需求引起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即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推高企业商品价格引起的通货膨胀和结构型通货膨胀,即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引起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导致的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对员工收入的影响
中国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时期,通货膨胀的发生对国民经济的各方面均产生影响。考虑到中国的国情以及价格总水平数据的可获得性,下面用物价上涨来说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既可能推高企业员工收入,也可能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使得员工工资的购买力下降。
1.在超额需求引起的通货膨胀条件下,商品或者服务的需求超过供给,为企业提高利润提供了可能,因此,企业有必要扩大生产规模,需要补充劳动力资源。这时候,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扩大了,名义工资相应的也会增高。
2.通货膨胀条件下,物价持续上升,使得企业员工生活压力加大。据《新资本》杂志针对企业职员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93.17%的接受调查者认为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对其生活有影响,2.15%的接受调查者认为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对其生活没有影响,4.68%的接受调查者对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没有感觉。可见,通货膨胀对企业员工的生活具有较大影响。据《新资本》杂志针对企业职员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48.56%的接受调查者表示通货膨胀影响最大的是工资涨幅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34.53%的接受调查者通货膨胀影响最大的是房租、房价等不断攀高,生活压力倍增;12.95%的接受调查者表示通货膨胀影响最大的是粮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不断攀高;3.96%的接受调查者表示通货膨胀影响最大的是生活其他方面。可见,通货膨胀条件下,物价上涨,员工工资的购买力下降,给企业员工的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
总之,通货膨胀不仅让企业员工工资购买力下降,还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之一。
三、针对性措施
在通货膨胀背景下,由于员工面临的生活成本不断增加,而薪酬水平上涨幅度有限,员工生活压力加大,负面情绪增多,士气容易低落,离职意愿加强,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采取措施帮助员工应对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帮助企业留住合适人才。具体来讲,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制定精细化的战略规划,应对通货膨胀对员工收入的冲击。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员工面临的生活成本不断增加,企业的人力成本相应地不断上升。为了更好地应对通货膨胀给企业以及员工带来的影响,企业应该结合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对短期内的通货膨胀水平做预测,了解当前实际通货膨胀率,从而为制定战略规划提供参考。在战略规划的指导下,企业人力资源专员可以制定相应的措施,帮助员工应对通货膨胀对收入造成的负面影响。
2.工资与物价指数挂钩,即根据物价补偿的原则,企业员工的货币工资随当期物价指数浮动,从而达到自动调节企业员工收入的效果。在具体操作上,工资表只列出等级工资的指数,实际工资的货币额等于工资指数乘以最低生活费,最低生活费则依物价的变动而变动。这样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随物价指数变动而变动,工资的增长高于或至少不低于物价的上涨。
3.优化员工薪资福利。针对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其一,企业可以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员工提供多种娱乐方式,为员工提供工作餐、带薪年假等福利,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其二,企业可以优化薪资结构,如适当调薪、带薪年假、发放节日礼金等,让员工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其三,可以为员工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为员工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让员工看到未来的晋升空间;其四,制定员工持股的相关政策,让骨干员工入股,使员工能够为企业奋斗。
4.构建常态的内部培训体系。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可以通过构建常态的内部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水平,为员工进行知识和技能投资。具体而言,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通货膨胀的契机,通过培训疏导员工的负面情绪,提高员工工作的士气;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安排员工参加各种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为员工充电。
5.打造无缝隙员工沟通平台。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员工负面情绪增多,士气容易低落,离职意愿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员工的工作效率,严重时甚至发生悲剧。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牵头打造沟通平台,搭建员工与企业决策人、员工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员工与主管以及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平台,帮助员工疏导负面情绪,应对通货膨胀的冲击。
总之,通货膨胀作为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具体表现为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对企业员工的收入具有明显的影响。企业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战略规划、工资与物价指数挂钩、优化员工薪资福利、构建常态的内部培训体系、打造无缝隙员工沟通平台等措施,降低通货膨胀对员工收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通货膨胀 生产价格指数 消费价格指数 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一般认为通货膨胀(Inflation)指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普遍上涨的现象。
一、 通货膨胀的类型
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区分:爬行的通货膨胀(每年物价上升比例在1%~3%之内)、温和的通货膨胀(每年物价上升比例在3%~6%之间)、严重的通货膨胀(每年物价上升比例在6%~9%之间)、飞奔的通货膨胀(每年物价上升比例在10%~50%以下)、恶性的通货膨胀(每年物价上升比例在50%以上)。
按照人们的预料程度区分: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按照通货膨胀的成因不同区分: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成本推进通货膨胀、需求拉动与成本推动相互作用下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
二、 通货膨胀的特点
经济学上,通货膨胀率为:物价平均水平的上升速度(以通货膨胀为准)。在实际中,一般不直接、也不可能计算通货膨胀,而是通过价格指数的增长率间接表示。由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应商品经过流通各环节形成的最终价格,最全面地反映了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要量,因此,世界各国基本上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通过价格指数的增长率来计算通货膨胀率,价格指数可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GNP折算价格指数。通货膨胀的特点如下:
1、热钱的流入:人民币升值预期、外汇占款的不断攀升致使央行被动增加流动性,致使物价水平攀升;
2、输入型通胀:大宗商品等价格的上升致使多数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从而引发终端消费品和投资品价格的上升;
3、结构型通胀:部分如房地产、资源类行业过热,但传统行业投资不足,产品价格向终端传导困难(如服装、外贸代工品等)。
三、 通货膨胀的影响
提起通货膨胀,人们往往视为公敌。然而,通货膨胀的影响需要我们客观进行分析。如果通货膨胀是平衡的,所有的价格,包括各种产品和劳务、各种生产要素及各种债务的价格都是按相同比例变动的,则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不会使任何人受到伤害,也不会得到好处。如果通货膨胀是完全预期的,可以预先采取某些措施抵消通货膨胀的影响。但是通货膨胀通常是不平衡的,多少总会造成影响。一般来说通胀的影响体现在这几个方面:1.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的影响。对大多数人来说工资是主要收入。工资的增长率慢于通货膨胀或者滞后于通货膨胀,则人们的收入就会受到损失,雇主就会得到好处。对于债务人来说,急剧增长的通货膨胀会使债务人得益,而使债权人受损。对于拥有较多房产、黄金或实物财富的人可能在通货膨胀中受益,而手持现金较多的人则会遭受损失。对于发行债券、国债的政府来说,受益要超过居民。2.通货膨胀对产量和就业水平的影响。通货膨胀使得市场非常不稳定,导致购买力和投资的下降,产量随之下降,然后带来更高的失业率。3.通货膨胀对中小企业的影响。首先,经营成本上升,通货膨胀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使企业成本增加。减少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增加了经营难度。 其次,贷款难度加大,通货膨胀的原因是流通中的货币过多,因而各国在治理通货膨胀的时候一般都会采取紧缩银根的政策。通过紧缩信贷,减少整个社会中流通的货币量。银行提高贷款利率,提高贷款门槛,会给中小企业造成资金困难的局面。再次,其他财务风险,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企业的应收账款会面临着贬值,收回的难度也会加大,造成坏账的可能性增加;此外,企业在进行重大投资时,其长期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四、通货膨胀的对策
从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分析,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钱多货少”。西方发达国家不是紧缺经济,市场长期处在商品供给相对过剩、需求相对不足的状况,但是仍然会出现通货膨胀。当前我国经济中货币流动性过大,货币投放的速度过快,以及流动性大的货币(现金和活期存款)增长偏快,通货膨胀的压力在加大,存在着物价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可能。因此,要防止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而防止通货膨胀首先要把着力点放在防止经济过热上面,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和“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同时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防止经济过热,主要应该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过多对固定资产投资和住宅需求、股票需求的拉动作用。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多次采取紧缩银根的措施,这对于防止通货膨胀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目前采取的措施见效还不是很快。因此,防止经济过热不仅要紧缩银根,而且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本及外贸双顺差的增长过度、企业利润增长过度和政府土地开发过度这三个“过度”的问题。这三个问题的解决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见效。因此,经济增长偏快要逐渐转慢,经济热度要逐渐降温。
对于第二个防止,也应该根据经济发展中新的情况,采取新的措施。首先明确防止通货膨胀要建立在防止经济过热的基础上,只有经济过热的隐患被消除,物价稳定才有牢靠的基础。其次要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直补标准;稳定农业生产,保证价格上涨较多的农产品能满足供应。第三要利用我国外汇储备过多的优势,扩大进口一些在国内市场价格高、国外市场价格低的商品,调节市场余缺,提高部分商品的出口税,控制国内涨价商品出口。第四要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价格违法行为。加强对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房价格和廉租房租金的监管,落实和完善商品房价格管理政策。
在控制物价上涨时,需要引起特别关注的是:要处理好合理的物价上涨与防止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合理的价格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和价格上升是必须的。要把价格总水平上升幅度控制在合理的幅度内,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和物价的表面稳定。要实现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高增长和低物价,这是新的形势下宏观调控的难点。需要综合运用货币、财政、国际收支和价格政策,尤其是要运用好外汇政策,处理好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吴宏宇.探析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原因及对策[j].云南:时代金融,2011.21期
关键词: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国际热钱
众所周知,衡量通货膨胀的一个有效指标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PI),2011年5月份的累计通货膨胀率已经高达5.5%,这就意味着在短期工资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人民的生活水平会相应的降低。为了有效应对这次通胀,央行仅在2011年上半年,已通过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通货膨胀的原因、对政府采取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的解析以及有效治理通货膨胀的看法三个大的方面进行探讨。
1 通货膨胀的原因
1.1 全球流动性过剩及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造成通胀压力。近几年来,我国各个媒体的报道中也不断提到国际热钱不断进入我国,而我国政府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抵挡住热钱冲击,结果先是2006年开始的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股市泡沫迅速破灭。过剩的流动性先是流向房地产市场,房子价格飞涨,后是各商品价格飞涨,都在一定程度上受热钱炒作的影响。
1.2 国内经济原因。①我国经济本身就处于高度发展阶段。从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的发展都很迅速,使得我国经济全面发展,国内生产总值有很明显的较高的增长,从而刺激社会总需求进一步推动物价指数的上涨。从这方面讲,物价指数有所上涨是正常的,也不会导致通货膨胀,但是它可以说明通货膨胀发生的一个大环境。②紧缩性的产业政策。由于实行紧缩性的产业政策,许多原本的投资区域受到紧缩性的影响成为了投资的。这样就导致投资区域缩小了,在允许投资的产业过渡的投资就产生了产品价格上升。这也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③货币发行和投放过多,形成流动过剩。这个原因是我个人认为最主导的原因。自从2007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爆发,全球各个国家的经济都陷入萧条。因此,各个国家也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我国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出口贸易的,在金融危机中,沿海的很多中小出口企业纷纷倒闭,大量工人失业,也给其他行业带了一系列的连锁效应。
2 解析政府采取的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
为了应对通货膨胀,政府采取了各方面的措施,在这里我主要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政府采取的是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1 扩张的财政政策。要控制通货膨胀,肯定是从调控商品价格方面入手。因此,我国政府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比如进行价格补贴,特别是粮食价格补贴和农产品价格补贴。而粮价和农产品价格往往被称为百价之王,是引领物价的领头羊。这样的政策旨在降低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增加市场的供应,这样就达到了降低商品价格的效果。
2.2 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一般意义上是指紧缩的货币政策。为了控制商品市场中的流动性过剩,以达到控制物价上涨的目的,政府从各个方面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这样就可以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再比如说上调利率,吸引存款,减少投资,并增加投资的成本,同样可以减少流通货币量。
3 治理通货膨胀的看法
根据对通货膨胀原因的解析,我们知道这次的通货膨胀发生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主要是政府为了刺激经济,货币供应过多。其实中国经济决策者现在处于两难的选择:他们欲减少经济压力,降低通胀,但又不想因此减少就业,尤其是出口行业的就业。对于如何有效地治理通货膨胀,我在这里只是浅显地谈一下我的看法。
3.1 应对和防止国际投机资本的风险,我们必须严格对资本项目的管制,把热钱挡出去。通货膨胀本身就是由于货币流动性过剩引起的,如果任由国际热钱流入,只会使通胀更加恶化。为防止国际热钱的流入,我们必须加强监管的力度,特别是必须加强国际金融管理,其中主要包括国际收支方面的管理和外汇交易的管理,还有就是要更加严格资本项目的管理。要动态调整国际资本管制措施, 强调真实交易背景的重要性,强化以主体为主的黑白名单管理制度,以便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能够继续方便用汇。
3.2 灵活运用宏观调控,加强信贷调控的艺术性。一个政策有多种政策手段,要清楚什么情况用何种手段比较合适。应该做出适当的选择。比如说货币政策,有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三种手段,应该把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放在首要地位,而把利率放在次要地位。原因在于,前两者的调整可以说影响仅限于我国国内市场,而利率则不同。利率需要提高但是幅度不应该太大,如果太大,加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且美国的利率已经比我们低了,这样会造成更多的热钱涌入我国,反而会使通货膨胀更加严重。
3.3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结合,共同治理通货膨胀。如果不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结合起来的话,可能是一个是增加通货膨胀,一个抑制通货膨胀,根本达不到治理通货膨胀的目的。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分为不同的种类,认识到它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之后,我们要根据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而且不能只顾一个方面,而是找到主要方案与其他应对方案相结合共同治理,才是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郑良芳.2010全球经济在滞与胀中摇摆复苏[J].经济研究参考,2011(5).
[2]唐羽.对当前国内通货膨胀预期的研究与思考[J].理论研究,2010年总第412期.
关键词:货币政策操作 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的内涵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他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由于货币发行过多或流通中货币过多,也就是超过了实际需要的货币数量,而导致物价上涨和单位货币的贬值。
通货膨胀与无价上涨的关系十分密切,通货膨胀会引起物价上涨或者说通货膨胀的最终结果必然是物价上涨。为此,可把物价指数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必须明确,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并不晚确实一回事。这是因为,物价是经常变动的,而变动的原因很多,并不完全是流通中货币过多引起的。其次,物价不一定与通货膨胀按同一速度、同一比例增长,不一定准确的反映出通货膨胀的程度。所以说物价上涨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的标准。
二、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通货膨胀从本质上说是通过物价持续上涨来表现的货币发行量大打超过全社会生产产品的价值量。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从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以及储蓄和信贷等方面的影响,货币增长持续的时间越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就越强,这就表明货币供给增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也就是说: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货币增长和产量的增长、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都是引发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由于现实货币运动无法准确把握进行细节,造成增发货币行为,从而形成一轮一轮的增发货币,知识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
三、通货膨胀的危害
通货膨胀一旦发生,首先受危害的是影响生产。通货膨胀时期,由于各部门、各地区价格涨落幅度与时间不一,导致一些部门过度发展,一些部门更加萎缩,使经济进一步失调。同扎根不利于生产投资,利润是明赢暗亏。影响分配致使公认的工资收入下降。部分固定收入者,如支援、教员、养老金领取者等名义所得不变阶层,在通货膨胀中是最大的受害者。通胀时期,政府为了减少财政赤字,必然增加税收,较少私人消费,这些均不利于企业投资,继而造成失业,使生产下降财政收入不能保证,迫使政府继续用增发货币的办法弥补赤字。由于人们普遍认为存钱不如存物的心理,导致储蓄下降,银行收入减少。国内通货膨胀也会造成本国货币对外贬值,致使国际收支恶化。通货膨胀具有“惯性作用”“自我加速”作用,如不及时消除,就会愈演愈烈,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四、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
控制货币供应量,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智力通货膨胀的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想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
控制需求,通货膨胀的一个基本原因就是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因此治理通货膨胀首先是控制需求,实行紧缩性政策,紧缩性政策是当前对付通货膨胀的传统手段,是迄今为止运用最广、最有效的政策措施。
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入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两者不可偏废。
医治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除了控制货币发行量、控制需求、增加供给以外,还有一些如限价、减税、指数化等其他智力通货膨胀的政策,以防止通货膨胀引发个主体行为失控,增强过敏的承受能力。
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框架;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6-0060-02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央行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选择作为调节对象的目标。既是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货币政策工具的桥梁,也是实现间接调控机制的基本条件。因此,中介目标的选择是货币政策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
一、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选择
1.货币供应量。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来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中央银行可以完全控制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可以预测、货币流通速度稳定。但在我国现阶段,基础货币投放总量具有较强的内生性;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很不稳定,我国现行货币供应量指标与国民经济运行的相关性已出现了明显问题,货币供应量能否继续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宜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利率。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货币政策主要集中在对利率的调控上,1996―1999年间,我国连续7次下调存贷款利率,但刺激消费功效甚微,对经济刺激作用的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1)只有在主要依靠央行再贴现来实现基础货币扩张的国家,采用利率中介工具(再贷款利率)才可能是有效的。我国1995年之前是向金融机构再贷款,但在之后则主要是外汇占款。(2)由于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性以及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的区别,导致利率难以被精确控制,而且利率的变动通常和我们的直觉相反。
3.汇率。汇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采取钉住目标国的固定汇率制容易导致钉住国丧失实施独立货币政策的机会;二是目标国的经济波动容易通过利率变动而传导给钉住国,从而导致钉住国的经济波动;三是钉住国的货币容易受到国际游资的冲击。就我国而言,由于稳定(包括经济稳定和政治稳定)是压倒一切的任务,因此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十分重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汇率不适宜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既然上述这些变量都不适宜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那么长期内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把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直接钉在通货膨胀率上,同时将利率、货币供应量和经济景气指数等其他主要经济变量作为监测指标,这应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长期策略有诸多优势:与货币供应量目标相比,通货膨胀目标并不依赖于货币量与价格之间是否有稳定的联系,而是利用所有可得到的信息来决定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预测性和相关性十分突出,便于公众理解和增加政策透明度,有利于公众形成稳定合理的预期,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且,由于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增加了中央银行的责任,通货膨胀目标制有助于避免中央银行跌入动态不一致性陷阱。
但是鉴于发展中国家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的特殊性,和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以及当前国内经济环境,短期内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并不具有可行性。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短期内在中国不可行
到目前为止,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的通货膨胀状况是令人满意的,但仍有许多国家没有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原因主要在于:一些国家的央行不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其货币政策的操作效果也相当不错;有的国家通过法律规定了央行的多重目标以及通货膨胀目标制要求政府的配合和支持;有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目标是由政府制定的,通常由财政部长下达,除非政府各部门对于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必要性意见一致,否则政府不可能把通货膨胀目标强制施加给中央银行,而央行是不可能接受选择通货膨胀目标的。
鉴于发展中国家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的特殊性和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短期内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并不具有可行性。原因如下:(1)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各种市场规则、市场行为有待于进一步塑造,在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的实施中也存在财政控制、金融制度不完善;(2)在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运作过程中,还受到其他方面的干扰,特别是政策工具尚未实现市场化,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仍然过度地依赖信贷渠道,这样央行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就受到极大的限制;(3)货币政策的传导一定程度上受财政政策的约束,从而造成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多重性,虽然我国货币政策法定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但事实上我国货币政策目标还肩负着解决国有商业呆坏账问题、促进国有企业改革与解决下岗失业问题、扶持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为政府融资等多层责任;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尚不具备完全的独立性;(4)再加上我国目前以RPI(零售物价指数)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而我国现行的两种物价指数中初级产品价格所占权重大,服务价格所占权重较小,这便使得货币政策对物价的控制力较弱,这种情况下如果选择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政府便可能面临着到期不能实现预期目标的信用风险。
三、中国中长期内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政策建议
短期内还不具备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但中长期内应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把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直接钉在通货膨胀率上,同时将利率、货币供应量和经济景气指数等其他主要经济变量作为监测指标,以长期性的“核心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重构一个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为此,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物价指数的选择
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大多数国家是选择一个特殊的物价指数作为通货膨胀率的衡量标准。消费物价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减缩指数是两个自然的选择。尽管后一个指标很有吸引力(因为它更加全面地反映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含义),但在操作上消费物价指数具有明显的优势:它是公众最为熟悉的指数;它通常是每月公布一次,比较及时(因此可以进行周期性的监控);另外它很少需要调整。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货币政策是否要钉住通货膨胀的所有变动,或者是,在短期内发生的、被认为是由外生因素引起的变动是否应该排除在外。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货膨胀目标制关注通货膨胀的基本趋势或核心通货膨胀。这项指标排除了消费物价指数中容易受异常物价变动影响的项目,如能源与食品等。因此,应当采取不包含食品、能源、利息等央行不能控制项目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作为中国的“核心通货膨胀率”指标。
2.通货膨胀目标区的上下限的确定
在国际实践中央行通常保持正的通货膨胀率。原因在于:(1)Friedman提出的人口增长因素。货币增长要与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相适应。(2)负的通货膨胀率即通货紧缩,容易导致“债务紧缩”,加剧经济衰退。(3)货币政策存在“零利率限制”因素,央行为了保持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就必须保持名义利率大于零。
如果以我国目前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平均值作为通货膨胀率的参照,目标通货膨胀率的上限不应该超过5%,但与3%的世界通行的通货膨胀目标上限相比,这显然偏高。在开放经济中,如果长期实行超过大多数国家通货膨胀目标上限(3%)的货币政策,必然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国际收支恶化,增大人民币压力。因此,我国的通货膨胀目标上限应设为3%左右。
3.通货膨胀目标区下限的确定
Friedman曾经从理论上说明最优的通货膨胀率应该等于负的实际利率,以保证名义利率为零。这种想法并不现实,长期的负通货膨胀率会导致通货紧缩,这会对经济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而,央行不可能使通货膨胀率长期低于零,一般保持大于零的通货膨胀率。这样,通货膨胀目标区的下限就很容易确定了。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的国家一般将通货膨胀目标区设定为0%~3%。通常央行不会让通货膨胀率降到零,因为这可能导致经济陷入困境,同时使货币政策失效,日本20世纪90年代经济的长期低迷,中国的通货紧缩都是货币政策失效的典型例子。为防止这种状况的出现,央行一般会采取预防性措施,使通货膨胀率与零通货膨胀保持一定的距离。
4.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可信性
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的基本原理就是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目标的透明度,增强央行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并加强对央行的约束以提高公众对央行的信任,从而稳定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达到在长期内锁定低通货膨胀预期的目的。
但是,在现行的框架下,即使中国不可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中国的货币政策也可以吸取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的一些优点,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可信性。具体措施有:
(1)央行更频繁地按时正式公布对经济的预测性报告,增加预测性报告的实质内容;更多、更及时地公布金融数据等。
(2)对价格指数进行更仔细的统计分析,比如,分别研究消费者价格指数中的能源、食品、住房、衣着、医疗、交通等部分的变化与货币政策操作的关系。
(3)增加货币政策委员会中研究人员的比重,提高决策委员会会议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Bernanke, Ben S. and Frederic S. Mishkin. Inflation Targeting: A New Framework for Monetary Policy?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11, pages 97-116, February 1997.
[2] Svensson, Lars E. O., Inflation Targeting as a Monetary Policy Rule.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y v43, pages 607-654,
June 1999.
[3] 王大用.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问题[J].经济研究,1996(3).
[关键词]动态不一致性 零通货膨胀 政策制定者
每个国家都必须面对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但是由于经济的不确定性使得宏观经济政策很难达到理想中的效果,政策制定者对最佳经济目标的认识直接决定了政策目标的选择,宏观经济的长期目标是达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即零通货膨胀(至少是低通货膨胀),在实施零通货膨胀货币政策时可能会遇到动态不一致性问题。
一、动态不一致性的基本思想
所谓动态不一致性是指政策当局在t期宣布t+n期将实行的最优政策,而当t+n期到来时,实行该政策不再是最优的,导致政策当局食言,初始的政策承诺不可信。也就是说,动态不一致性是指事前的最优政策和事后的最优政策的不相同。从对动态不一致性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政策制定者所面对的不再是和现实经济状况的简单博弈,而是和公众的动态博弈。作为理性个体,公众预期到政策制定者总想采取短期行动,会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而采取相机决策政策时,虽然这是理性的政策制定者出于良好动机一个很自然的结果,但是仍然使政策的可信度降低。
二、动态不一致性分析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替代关系是由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决定的,但是由于通货膨胀预期的调整,在长期内二者不存在替代关系。在当期对政策制定者来说,零通货膨胀可能是目前最好的政策;但在未来期,由于作为理性个体的公众的预期,零通货膨胀已经不再是最好的选择了。在充分就业和零通货膨胀的政策下,政策制定者有可能追求较低的失业和稍高的通货膨胀,而使政策成为一种骗局。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公众知道政策制定者会采取短期行为,因而使政策成为不可信。向公众宣布的政策与具体执行的政策之间的分离,产生了动态不一致性的问题。图1表明了菲利普斯曲线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二者之间的替代关系,结合图1将政策制定者和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型化,具体分析零通货膨胀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的成因。
政策制定者宣布执行零通货膨胀政策,经济决策者根据预期,必然选择与执行的政策相符的通货膨胀水平。图中A点是政策制定者许诺的零通货膨胀,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作为理性个体的公众,第一选择肯定是处于零通货膨胀的A点,此时失业率是自然失业率水平,也就是充分就业,所以经济运行在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上。假设经济达到A点,在零通货膨胀水平之下,政策制定者和公众都会做出理性的选择,也就是以通货膨胀的小幅度增加来减少失业,于是经济将沿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PC1向左上方移动到B点。
在B点,通货膨胀率高于政策制定者一开始许诺的零通货膨胀率,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使公众要求提高货币工资等,并相应的提高其预期,这一调整会使PC1将向上移动到PC2位置,经济最终恢复到充分就业,但是有正的通货膨胀率的C点。每一个人都渴望零通货膨胀,政策制定者一开始可能是最佳的决策,但是政策执行的最终结果,总是维持在一个正的通货膨胀率,政策制定者无法保证达到零通货膨胀,这种反常结果的出现使零通货膨胀的诺言成为一场骗局,也在考验着政策制定者的信誉。
三、避免动态不一致性的措施
1.政策制定者保持言行一致
政策当局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为企业制定经济运行制度、方针和发展方向,政策当局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维护者,它必须身体力行,明确信誉道德的约束力。言必行,行必果,是做人的准则,也是政策当局的准则。如果政策形同空文,会导致公众对政策当局的“信任怀疑”,以后出台的政策会更难执行。一个明智的政策制定者必须知道保持言行一致信誉的重要性,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如果常常因为时期和执行人等因素被随意改变,不顾信誉的追求短期利益,这就很容易导致公众对政策当局的信任度减弱。作为理性个体的公众是政府政策的执行者和实践者,政策当局的言行直接关系到公众的满意程度,只有做到“言”与“行”的有机统一,才能维护政策当局的公信力,提高公众对政策的可信度。
2.政策制定者的选择要适当
降低动态不一致性的诱惑,政策当局选择一个合适的政策制定者至关重要,即要选择一个比其他公众更具有反通货膨胀倾向的政策制定者,从而这个政策制定者会自觉抵制通货膨胀的压力,避免以实行更高的通货膨胀政策来换取短期内失业的减少。如果该政策制定者相对于失业率来说更偏好物价的稳定性,从而更加重视通货膨胀导致的成本,必然执行“保守”的货币政策。当货币政策由一个众所周知极其厌恶通货膨胀的政策制定者控制时,那么公众的预期通货膨胀将降低,从而使实际的通货膨胀与最优通货膨胀更加接近。
3.采取低通货膨胀政策
政策当局可以与政策制定者签订一份奖励低通货膨胀的合同,采取低通货膨胀政策,防止政策制定者运用“相机抉择”导致动态不一致性。低通货膨胀可以给经济带来很多好处,比如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提高,经济不确定性的减少,价格体系更趋于透明化,经济产出的波动很小,生产效率和社会公平的提高等等。经济政策制定者不是冰冷的机械装置,而是理性的经济人,这决定了政策制定者随时都存在以出乎意料的通货膨胀换取经济扩张的动机。“相机抉择”规则往往具有较高的通货膨胀倾向,因此强化自动财政政策,弱化相机抉择财政政策,是保持稳定的低通胀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彭玉镏.政策信誉与人民币汇率政策信誉分析[J].财经研究,2004.10
关键词:货币政策目标 通货膨胀目标制 通货膨胀
一、引言
过去十年间,为了管理并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各国央行开始采取新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目标制。中国央行货币政策采取“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多目标制,货币政策工具形式也表现为多样化。稳定物价在很多国家是首要的任务,但是在我国一旦经济出现问题,首先牺牲的就是物价指数。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为了保持经济的增长,我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我国物价指数急剧上涨。我国货币政策有没有可能实现单一目标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开始对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能性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
1.通货膨胀目标制特点
通货膨胀目标制不同于传统的货币政策,货币当局根据心理学中公众普遍存在的锚定效应直接设立通货膨胀目标值或目标区间,不再运用中介目标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央行操作过程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未来通货膨胀和公众通胀预期预测的准确程度。首先货币当局设立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值或目标区间作为公众通胀预期的一个名义锚,其次根据经济系统和相关模型预测未来的通货膨胀率,最后根据预测结果调整货币政策。如果预测的通胀率大于设定的通胀目标值或目标区间的最大值,货币当局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如果预测的通胀率低于设定的目标值或目标区间的最小值,货币当局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而如果预测的通胀率接近设定的目标制或在目标区间范围之内,货币当局就保持原来的货币政策不变。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有很多,如消费物价指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产者物价指数。政策由于消费物价指数具有很多其他指标不具备的优点,因此大部分国家都选用了消费物价指数作为政策中参考的通货膨胀指标,部分国家采取扣除能源、食品等的核心物价指数作为参考指标。
2.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效果
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后的几年,几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有了明显的改变,平均通货膨胀率和通胀率标准差都显著变小。下表为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前后通货膨胀率及其波动率对比。
数据区间内的几年中,世界上通胀率普遍由高变低,仅以表中数据的下降无法完全证明通胀率的降低是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结果。但是,可以通过直接测算通胀预期值来判断政策的效果。瑞典和英国两个国家都有完善的国债市场,国债市场中存在收益率与预期通胀率联动的债券,通过这些债券与一般市场中收益率的差值可以测算出预期通胀率的变化。结果证明,在通货膨胀目标制实行后,经过短暂的政策公信度认知期,公众预期通胀率开始下降并开始保持着稳定。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证明,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对于稳定并降低通货膨胀预期,治理通货膨胀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货膨胀目标制利用所有的信息来进行预测,进而决定货币政策的选择。设定通货膨胀名义锚并严格遵守承诺使得货币当局的政策增加了透明度,增加了公众对货币政策的理解,有利于公众形成稳定的通货膨胀预期。
三、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根据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09年演讲时对货币政策目标所作的诠释,即中国的货币政策历来作为宏观调控的一部分,围绕四个目标来设定:第一是低通货膨胀,第二是经济增长,第三是保持较高的就业率,第四是保持国际收支大体平衡。要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把握好实现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间的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但是回顾十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可以发现,中国货币政策目标基本上是“促进经济增长为主,兼顾通货膨胀”,在目标之间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的选择权衡。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汇率政策改革之后,我国进入双顺差的时代。为了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央行被动的买入流入的大量外汇,增加人民币的发行。虽然我国保持了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但造成了经济中货币流动性的大量增加和物价指数的剧烈波动和上涨。
2001年到2012年期间,相对于国民收入,我国物价指数波动明显。从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来看,除2008年初为了治理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而采取“从紧”的政策,2009—2010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适度宽松”的政策外,其余9年均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是一个比较模糊的用语,稳健的政策可以偏紧也可以偏松,需要根据央行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来定。这就表明了我国一直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没有明确的目标,根据不同阶段的最主要的矛盾给与不同目标以不同的关注度。
这也正是自2000年来我国陷入“两难困境”的真实写照,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又要避免通货膨胀,这对于货币政策而言经常是冲突的。要保持或加快经济增长需要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控制通胀需要减少货币供应量,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08年金融危机爆发期间我国通货膨胀下降,之后我国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结果就是通货膨胀指数节节攀升,但我国的GDP在2008、2009年依旧保持9.6% 、9.1%的增速。从中可以推测我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即保持经济的增长,当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保障时,才开始着手治理通货膨胀。
我国GDP已经连续三十年高速增长,其中积累很多结构性的问题亟待解决,在金融危机后,政府指出要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这也就预示着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仍然是在多方目标之间寻求平衡,但通货膨胀这个目标依然被至于不重要的地位。
四、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
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在改革不合理价格体系的期间,需要承担一定的通货膨胀。央行必须在当前的目标优化和未来的目标优化之间寻求平衡,这是改革必经的过程。通胀目标制在我国得以实行的条件还有很多没有达到,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1.经济体制
政策的实施需要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保证货币政策顺畅传导。
2.操作条件
通货膨胀目标制在确定政策目标后,要有多层次且有效的政策工具进行调节,达到预定的目标。
3.央行的独立性
由于政府总目标和央行目标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政策的实施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央行报账政策的顺利执行。
4.政策的透明度和政府的公信力
通货膨胀目标制最终需要稳定公众的通胀预期,如果政策不够透明或政府不能够遵守承诺,公众的预期就会左右摇摆,加剧经济的波动。
而根据我国的现实状况,上述要求都不能很好的满足。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顺利实施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的问题就是通货膨胀指标的选取,由于我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不包括房地产等价格,我国的消费物价指数并不能够综合和准确的衡量实际的通货膨胀指标。其次,我国正处于改革深化期,一些领域的价格改革还没有完成,而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忍受相当的通货膨胀。此外,我国仍实行较为稳定的汇率制度,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需要与汇率制度相协调。
五、小结
本文介绍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特点,根据我国近几年采取的货币政策分析了我国的政策目标,根据政策实施需要满足的条件分析了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过程中我国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需要完善的条件,得出了目前我国并不适合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结论。我国仍处在改革转轨阶段,货币政策考虑多目标是必要的,必须在当前目标优化和未来目标优化的程度之间做权衡,动态分析和解决问题。央行需要采取其他措施锚定公众通货膨胀预期,稳定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1]龙成学.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J]. 当代经济.2009(11)
[2]卞志村,毛泽盛.货币政策规则理论的发展回顾[J].世界经济.2005(12)
[3]奥特马·伊森,陈巧娥.通货膨胀目标制:前景及问题[J].中国金融. 2004(05)
[4]胡昆.通货膨胀目标制: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个可选框架[J]. 海南金融. 2007(01)
[5]孙丽.不同类型通胀目标制:框架划分及其转型规律[J].上海金融.2005(11)
[6]谢罗奇,胡昆.西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证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
由于通货膨胀这一制约经济发展的可怕桎梏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西方会计学界提出了多种会计改革模式,即产生了为消除通货膨胀或为如实反映通货膨胀不良影响而采取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就是今天的“通货膨胀会计”。
一、推行通货膨胀会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政府一直采取有效的措施平抑物价,但不可否认的是通货膨胀已存在于我们的经济生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潜在的难题。在通货膨胀条件下采用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信息将失去准确性、相关性和有用性,其弊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产价值不准确
传统会计是以企业取得资产时的取得成本即历史成本作为入帐价值的,在物价稳定的环境下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资产价值,能够真实地反映资产信息,但是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历史成本计价的资产的帐面价值可能会明显低于其现行价值,导致资产计价不准确,资产价值失真。
(二)利润虚增,成本补偿不足,加大了企业经营风险
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传统会计的收入是本期的现时收入,而与其配比的成本费用中所耗资产很大比例是前期购买的、已按历史成本计了价的,因此必然导致企业利润的虚计,将已耗用资产的现值超过历史成本的增值部分确认为净收益,虚增利润。同时,也掩盖了成本补偿不足的信息,从而威胁到企业再生产的规模,恶性循环,加大了企业经营风险。
(三)误导会计报表使用者决策
由于通货膨胀的制约,各个时期货币的内涵购买力是不尽相同的,单纯比较或加和都没有意义。因此,已经缺乏部分真实性的会计信息,同时又缺乏可比性,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直接误导企业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及其他会计报表使用者,做出不合理的决策。
由于通货膨胀已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又有着诸多的弊端,因此推行通货膨胀会计势在必行,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推行通货膨胀会计是国际经济环境的客观需要
(一)推行通货膨胀会计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正在加速,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引发了国际金融危机,可以说主导全球经济的美国经济气候稍有变化,全球经济都流行“感冒”,这种传感效应也影响到了我国经济建设。当前金融危机已得到有效遏制,世界经济总体上是处于复苏阶段,复苏也就意味着要扩大需求,这样必然要拉升价格;而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上的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基础性商品依赖程度很高,这些大宗基础性商品价格如果上涨,就必然会导致国内原材料、产成品价格上扬的连锁反应,输入性通货膨胀的风险将不可避免。
从另一方面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力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态势,率先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实现经济总体稳步回升。目前我国与全球经济联系愈加紧密,地位愈加突出,近来美国、欧洲要求人民币升值,以引领世界经济恢复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也间接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今年1―2月,我国贸易顺差已再度下降了50%,我国已冒风险加大了进口力度,非直接性地支持了别国经济,预计今年下半年为维护世界经济稳定,人民币升值引起的通货膨胀风险将更大。因此,在我国无论是为防范输入性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还是为降低贸易、货币政策引起的通货膨胀风险,推行通货膨胀会计都是大势所趋,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迫切需要。
(二)推行通货膨胀会计是与国际惯例并轨的需要
为削弱通货膨胀对传统会计核算方法的冲击,世界各国采取不同的通货膨胀会计处理方法,相关国际会计组织也颁布了一些准则规定。例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1年公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5号国际会计准则《反映价格变动影响的信息》,该准则认为作为用来反映价格变动影响的财务信息,可以由很多种方法来编制。一种方法是用一般购买力来反映财务信息;另一种方法是确认资产的个别价格变动,用现行成本代替历史成本;第三种方法是结合上述两种方法的特点。调整金额作为补充信息予以提供,除非这种信息已在主要财务报表中进行了呈报。1978年欧共体在的第4号指令中,允许其成员国在沿用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基础上,采用通货膨胀会计体系。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许多经济发达国家积极应对通货膨胀,成立专门研究机构,不断发表通货膨胀会计的研究报告。美国通货膨胀会计权威机构是证券交易委员会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证券交易委员会认为上市大公司在递交的年报中要揭示重置成本;准则委员会要求美国大公司根据一般货币购买力或现行成本原则编制和公布补充财务报表,采用现行成本的公司,还要提供扣减通货膨胀后的资产持有损益以及年末资产现行成本报告。在巴西有两种广受赞誉的方法:《公司法》要求通货膨胀调整采用物价指数调整永久性资产和股东权益账户,巴西证券交易委员会则要求上市公司将当期的交易采用功能货币重新计量,期末将当时的一般购买力单位转换为当地名义货币单位。中国作为WTO成员国,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外会计信息披露倍受关注,因而在我国推行通货膨胀会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我国会计与国际惯例并轨、与世界各国制度相融合的需要。
关键词:通货膨胀;会计对策;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130-02
通货膨胀之于我国有很大的消极影响,但是由于我国通货膨胀与西方通货膨胀有相近之处,所以我国改革传统会计模式时,借鉴西方各国的改革经验也未尝不可。当下,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真实而又有效的会计信息,我国企业要充分理解“通货膨胀”的含义、影响,并采取一些过渡性较强的局部改进措施。从而是我国经济向着一个稳健的方向发展,逐步实现经济的腾飞。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是一个经济学问题,简单来说就是货币发行量过多,商品的生产量与货币的发行量比例失调。在通货膨胀时期市场上所有社会商品和劳动的平均价格水平持续升高。单位货币能买到的商品量及劳务量持续下降。就现在社会而言,人们根据通货膨胀的程度及带来的影响不同,将其划分为三种情况:温和型通货膨胀、剧烈型通货膨胀以及恶性型通货膨胀。
中国古代有两种类型的货币,一种是金银,具有真实的价值,另一种则是本身没有价值的纸质货币。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本身没有价值的纸质货币能不限量地发行,正是因为这种“不限量”,使通货膨胀悄无声息地袭来。导致通货膨胀在我国横行的原因有很多,如拉动内需,刺激消费,降低利率,经济结构失调等,但最主要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政府盲目提高的货币供应量。
二、通货膨胀之于社会的消极影响
(一)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
与物价相对稳定的时期相比,在通货膨胀期间,商品和劳务价格水平波动幅度较大,各企业不能准确的掌握各种商品的价格走势,经常会由于一些错误的判断而造成生产量、经营方法、价格标注上的失误,从而削弱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商品的价格与各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物价上涨在一定时期内会给企业带来不菲的盈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格就无法真实地反映出经营效果,价格也就逐渐丧失了灵敏、快速调节生产的能力。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秩序的影响
通货膨胀会影响社会经济及各行各业的正常运转。在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中,计量商品与劳务的价值工具是货币。维持经济正常运转,企业正常生产的基础也是货币。这是否说明货币供应量越多越好呢?通过西方国家的金融风暴我们也可以了解到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货币供应量不以产品供应量为依据,则会造成经济秩序运转异常,经济运行混乱。受影响最大的是一些事业单位有固定收入的工作人员,比如医生、教师等。通货膨胀还能使本国出口公司的输出竞争力在国际上处于弱势。由于货币流通量增多,物价上涨,企业更倾向于在国外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商品,而后在国内以高价售出。长此以往,本国经济将日渐恶化。
(三)通货膨胀对人们需求的改变
通货膨胀与泡沫经济和投机产业相关联,泡沫经济是一种虚假的繁荣,且不推动社会经济的增长,而投机产业,则是以投机为手段,以攫取暴利为目的。泡沫经济和投机产业是通货膨胀造成的的必然效应,同时,二者又会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的扩张。在通货膨胀时期,纸币供应量越来越多,但其价值却日渐降低,货币持有者由于担心货币持续贬值,便会盲目地将纸质货币转换为需要抑或是不需要的商品。若是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也许纸币就不能作为计价工具在市面上流通了。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可能会再一次出现在21世纪的今天。
三、我国企业应对通货膨胀的会计对策研究
(一)加快会计型人才的培养及观念创新
现代化的企业在顺应时代的步伐深入地改革其制度的同时,各企业在我国资本市场同样得到充分的发展,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也将从局限走向开阔,投资者必定会成为其中之一。大学是培养时代人才的摇篮,所以大学的会计专业应进行有选择性的扩招,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审核。我国传统会计理念的基础是假设。这些假设是为了使财务会计理论具有通用性,在某些常出现的经济问题上得以套用。但是现实中,很多经济问题则不能在传统的假设中寻找答案。比如通货膨胀,在传统的理念中根本没有这个概念。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货膨胀现象波及世界大多数国家,使传统理念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摇摇欲坠。为了保证在通货膨胀状态下使企业正常运转,就必须持续得到精度高的会计信息,所以企业要勇于创新,而不是只墨守成规的套用。
(二)完善各企业的结算制度
即为了削弱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逐渐消除企业债务链。在当下,由于没有特殊规定,所以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互相借贷,借款的一方成为债务人,另一方称为债权人,一般观念中,债权人占有主动权,可是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中,则是债务人拥有主动权。债务人通过各种办法尽量拖欠债务,将借来的资金进行各种投资,尽量以最晚的时间支付其债权人。此种机制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为了解决这类问题,经济学家提出“企业交易中介结算体制”。该体制使企业与企业间的交易变为企业与国家中介机构的交易,这种中介结算体制使企业没有空隙投机取巧,从而扼杀了债务链的产生基础。
(三)充分利用我国现行会计制度
尽管我国会计制度还不完善,但其中也不乏正确理论,所以企业应灵活运用。比如,在国家监督指导下,全面的对各企业的不动产做一次重估价,以资产现行成本作为提取折旧费的依据,适当提高一些固定资产折旧率。企业用于提取折旧费的产品销售出去后变为补偿固定资产的折旧基金,由于存在通货膨胀,所以为了使折旧基金不至于贬值,就要加快折旧频率,使企业持续获得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