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报告范文

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报告

第1篇: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报告范文

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和经济增长潜力

同志多次在讲话中强调,城镇化是我国释放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也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潜力所在。为什么把城镇化的作用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我理解有三点:一是一般意义看,城镇化会带动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带来消费需求的大幅增加,同时还产生庞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住房建设等投资需求。因此,城镇化是一个整合综合资源的战略性平台。二是我国最大的内需在城镇化,而内需没有扩大到应有程度,根本原因是城镇化发展滞后。我国只要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在扩大内需方面的潜力,就有可能保持未来20年经济健康发展。最近,联合国关于世界城市化展望的最新研究报告预计,中国城镇化从现在到2030年还会保持一个较快的速度,届时城镇化率有可能提高到70%左右,各类城镇将新增3亿多人口。三是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了发展的中期阶段,城镇化的重要特点就是各种力量和要素集聚速度加快,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Ray M・Northam) 揭示了城市化发展的三个发展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在30%以下为初期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在30%~70%之间为中期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在70%~90%之间为后期阶段。这是一个拉长的S型曲线。在城镇化早期和后期阶段,城市化率提升得十分缓慢,而在城市化中期阶段,由于工业基础比较雄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工业具备了吸收大批农业人口的能力,城市人口比重可在短短的几十年内突破50%而上升到70%,显然这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城镇化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农民转为市民的过程,这意味着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意味着巨大消费潜力的释放。

同时,城镇化必然带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住房开发等多方面投资需求。

统筹协调改革和城镇化两大红利的释放

发掘城镇化的巨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需要进一步改革,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突破。城镇化作为最大内需和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也将必然成为未来改革关注的重点。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1.27%,应该说进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和城市病显性阶段的叠加期。

中国虽然还没有出现诸如拉美和印度那样严重的“城市病”,但也存在诸如“半城镇化”、“隐性城镇化”、“被城镇化”、“准城镇化”、“过度城镇化”(或城镇化“”)、“贵族化”和一定程度上的“病态城镇化”等现象和问题,而且各种问题和矛盾日渐积聚、突出和显性化。此外,由于缺乏有效措施和调控机制,在城镇化宏观整体布局上,还存在着大城市过度集聚、小城镇发展无序,地区发展失衡、城市之间的关系不协调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未雨绸缪、及早诊治,势必演化为日益严重和难以治疗的“城市病”,甚至陷于“拉美陷阱”,严重影响中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在这种形势下,需要对我国的城镇化战略进行继承、调整和优化,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改革是避免“城市病”和“拉美陷阱”的最有力保障

我认为,新型城镇化主要有四个方面内涵:一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互动,并通过产业发展、科技进步和产城融合,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和农村文明延续的城镇化;二是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城镇化;三是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展现中国文化自信的城镇化;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人口积聚、“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和幸福中国的城镇化。

改革是走新型城镇化道路,避免“城市病”和“拉美陷阱”的最有力保障,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最大动力。尤其是在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周期和在城市病的显性阶段的叠加期,更要通过改革统筹协调改革和城镇化两大红利的释放,通过深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第2篇: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沈阳 城镇化 发展方向

一、沈阳城镇化发展存在问题

1.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大

由于长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沈阳城乡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强城市、弱乡镇”状态,全市城镇化整体水平较高,但是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县域城镇化水平不高等特征,城乡二元结构比较突出。

城镇人口主要在市区集聚。沈阳市区范围内,城镇化水平约92%;一市三县城镇化水平未达到50%,其中新民市城镇化水平为44.1%,辽中区城镇化水平为42.02%,法库县城镇化水平为48.8%,康平县城镇化水平为32.84%,大大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2.城镇规模等级不合理

沈阳市城乡体系发展同样表现出明显的“强城市、弱乡镇”状态,全市城镇体系不完善,中心城市首位特征突出,市域范围内缺少功能完备的中等城市,小城镇规模普遍较小,城镇建设质量也不高。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565万人,一市二县的城(县)区人口均在10万左右,其他镇区(涉农街道)平均人口7000人左右,乡集镇所在地平均人口3000人左右。

根据《2011城乡建设统计年报》(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1年,88%的城镇人口集中在市区,8%的城镇人口集中在二县一市的三个县城,只有4%不到的城镇人口集中在小城镇;92.6%的暂住人口集中在市区,5%的暂住人口集中在二县一市的三个县城,只有3.4%的暂住人口集中在小城镇。72%的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在市区,14.7%的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在二县一市的三个县城,只有13.3%的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在小城镇。

3.城镇空间分布不均衡

从人口的空间分布来看,城镇化发展呈现以辽河为界明显的南北差异,辽河以南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辽河以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城镇人口、外来人口与城镇建设用地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市,城镇人口空间分布上呈现以市区为中心,逐渐向外递减的圈层发展的规律,而县城及小城镇规模偏小,人口密度较低,不利于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影响了城镇建设及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也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推进。

4.县城规模普遍偏小

沈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普遍滞后,县城及小城镇的经济活力明显不足。2012年,辽宁省共有5个小城市入选全国百强县,分别是海城市(22)、瓦房店市(48)、普兰店市(70)、庄河市(73)和大石桥市(86),沈阳市无一县市入选,2012年全国百强镇辽宁省、沈阳市无一城镇入选。同入选全国百强县的5个县市相比,沈阳市一市二县(新民市、康平县、法库县)的人口规模及经济规模总量均相对滞后。人口最多的新民市与第一名海城市相比差了40万人,GDP还不到第一名瓦房店市的1/2。

与全国排列前茅的县市相比,沈阳市一市二县的差距更为明显。2012年全国百强县第一梯队的县市均属江苏省,分别是江阴市(1)、常熟市(2)、张家港市(3)和昆山市(4)。沈阳市一市二县人口规模及经济规模总量远低于百强县第一梯队。人口最多的新民市总人口不及第一名江阴市的1/3,经济总量则不及第一名昆山市的1/6,差距十分明显。

5.城乡基础设施配套不均衡

多年来,沈阳市的财政投入严重失衡,沈阳市建设总投资额逐年增长,2012年的投资总额达到了2007年的2.5倍,而村镇建设投资额几乎没有变化,一直处于非常低的水平,甚至与2007年相比2012年还出现了下降的状况。市政公用设施各项投资(包括绿化、道路建设、供水、排水、燃气、供热、环境卫生等项目投资)均过度集中于城市,县城、小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大滞后,城镇建设发展缓慢,缺少活力与吸引力,使得中小城市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于中等偏下水平。2011年沈阳建制镇市政公用设施投资金额是盘锦的1/5,是鞍山的1/4。沈阳小城镇基础设施配置水平不高,建制镇的用水普及率在全省14个城市中排名第八,不到80%;燃气普及率排名第八,不到35%;建制镇绿化覆盖率排名第十,为8%左右。与全省最高的城镇化水平不相符的是,沈阳市的建制镇建设水平在全省远远达不到领先。

6.城镇化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虽然沈阳的城镇化水平在全省、全国都位居前列,但城镇化质量却亟待提高。不仅城中村、城边村较多,发展建设呈现无序状态,产生了卫生、安全、治安等诸多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城镇功能与景观,阻碍了城市的有序发展;而且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乡居民收入与生活水平,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城镇发展效率等等都与发达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报告,通过对与城镇化质量正相关的指标如人均GDP、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一般预算支出、非农产业产值比重和人均财政教育支出,以及与城镇化质量负相关的指标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单位GDP的SO2排放量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的综合分析比较,得出2012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城镇化质量排名,沈阳排名仅第27位,滞后于城镇化水平的第19位。

二、沈阳市新型城镇化发展保障措施

1.健全法律和领导组织机制

(1)以立法为先导,历史上很多城市化政策措施缺乏严密、科学的立法规制,实践中带来诸多问题。沈阳市作为转型中的老工业基地,在创建绿色样板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中,亟待出台相对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有关绿色政府创建的法律法规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

(2)建立市、区县等领导组织实施机构,强化各区县实施主体的责任意识,协调解决城镇化实施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3)构建城镇化的多部门综合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在城镇化工作中的任务与职能分工,统筹各部门参与配合城镇化工作,提高政府职能运转效率。

2.强化督查考评

建立健全城镇化考核机制,组织开展“城镇化提质加速行动”,科学制定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每年考核一次,并把考核结果和工作情况纳入各市、县(市)领导干部科学发展总体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推进城镇化激励机制,对考核成绩突出的行政区,根据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建立健全推进城镇化监督机制,继续做好城镇化监测评价工作,加大对城镇化工作的监督力度。

3.改革户籍管理,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1)通过推进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放宽户口迁移及城市落户政策,消除城市户籍管理对农民进城落户的限制。同时,为了有效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还应建立区域转移安置机制,适时开展土地整理,建立农村新型社区。

(2)统筹城乡就业,建立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政策框架和机制体制,打破城乡就业二元格局,将“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纳入与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相同的扶持范围”。

(3)统筹城乡社保工作,形成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险工作格局,积极推进征地农转非人员的社会保险工作。同时,进一步深化城镇医疗保障、养老保险、住房保障、劳动保障等制度改革,在充分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一卡通”。

(4)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全面整合公安、民政、卫生等部门和单位的相关信息资源,逐步实现动态共享。

4.科学配置土地资源,多渠道筹集资金

(1)制定农村土地、宅基地流转管理办法,逐步推进城中村、城边村改造,解决农村集体土地的以租代征问题,认真处理农民征地补偿和就业安置问题。

(2)规范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完善农村土地交易流转服务平台,形成农村土地流转的价格体系,逐步建立起全市统一、城乡统筹、开放、竞争、有序的土地交易市场。

(3)统筹推进“三旧”改造,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提高土地使用强度,创新机制方法,强化土地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管理,实现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工作,推动存量土地高效利用。

(4)各级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城镇化建设,并按照财政收入增长比例逐年追加投入,设立小城镇发展资金,发挥基金对示范镇的带动作用。

(5)加快公共服务运营机制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开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建立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主体,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领域,多渠道筹集城镇建设资金。

5.努力更新观念,打造大沈阳城市群

(1)沈阳新型城市化的建设要开动脑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从生态化,功能化和区域化的视角来设计和规划沈阳的城市化发展目标。

(2)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沈阳市将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携手沈阳经济区其它城市,共同打造大沈阳城市群。

第3篇: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报告范文

结合指标设置原则,最终设置两系统的输入指标有农业从业人员、城镇从业人员、农业投资总额、城镇基础设施投资总额,输出指标有农业产业化率、乡镇企业利润率、城镇化率、人均GDP。数据来源2013年四川统计年鉴和各市州统计局。以2012年四川省的21个地级市州区域为决策单元,运用线性规划软件LINDO,将各个区域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效度定量化,以便对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作出客观的评价。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先计算出C2R模型中各个系统之间的相对有效性,以确定其协调程度以及发展效度;对DEA非有效的区域,再计算其C2GS2模型的相对有效性,重新界定其协调效度,即以C2GS2模型计算出的协调效度作为该区域的最终协调效度。通过计算四川省新型城镇与农业产业化的平均协调发展综合效度低于0.5。其中比较高的是成都(0.6)和乐山(0.8),其余市州均在0.6以下。成都在加快城镇化的同时也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打造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政府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各个区县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如金堂的脐橙,已形成了较大规模,并向品牌发展战略上靠拢,努力实现一村一品、一县一品。乐山市在发展农业产业化方面也有很好的经验,比如五通桥牛华芽菜协会采取“公司+协会+基地+农户”模式,农户不仅可以出售新鲜的青菜,还可以对青菜进行加工后出售给企业,获得一定的加工费。总的来说,四川省农业产业化对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协调发展效度较低,说明农业的生产经营还处于传统阶段,急需改革,与不断进行的新型城镇化比较还处于落后阶段,两者的协调性差。

二、在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快中心城市发展,推进城市群建设。

成都平原城市群优势很明显,全国第四大航空港、西部交通枢纽和西部金融中心,进一步加强巩固成都在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财富论坛也给成都带来了极大地机遇,全球500强企业一半以上进驻成都,打造国际经济金融、IT中心。同时积极建设绵阳科技中心和德阳制造业中心,形成成德绵经济带。川南城市群具有产业和区位优势,宜宾、泸州的白酒、化工业发达,优先发展白酒产业,推进白酒金三角发展。并且川南四个城市都靠近长江或支流,泸州、宜宾是省内重要的码头港口。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也很发达。川东北城市群的资源优势主要是天然气,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天然气发展产业来壮大经济实力。攀西城市群的旅游资源和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很丰富,以凉山和攀枝花为支撑点,凉山优先发展旅游业,追求“绿色GDP”,变劣势为优势,攀枝花重点发展铁矿产业。

2.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并行发展各种行业协会,加快农民组织化进程。

首先,必须有龙头企业带动。政府要提供资金、政策支持,为龙头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或无息贷款,对龙头企业的税收方面给予优惠。龙头企业自身要改善管理水平,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发挥好辐射带头作用。另外,积极组建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加速农民组织化。农产品协会负责与政府沟通,为农民或龙头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协调市场价格和行业管理,分工合作,反对不正当竞争,一致对外,反倾销、反歧视。同时因其带有公益性,省及地方政府应给予农产品行业协会资金和政策支持。

3.建立区域农业信息平台。

第4篇: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科学 城乡规划 决策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哈尔滨市城乡规划课题研究的实践

近年来,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以下简称“规划局”)始终坚持以战略性、前瞻性、科学性、创新性的视角探索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机遇,编制完成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三个层次的50余项课题研究成果。

(一)围绕城市发展战略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在贯彻国家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哈尔滨“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城市发展战略,以建设现代化国家化大都市为目标,探索合理的空间发展格局,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编制完成《哈尔滨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走向国际化的北方现代大都市――城市设计行动规划》、《哈尔滨国际航空物流枢纽暨自由贸易区规划研究》、《哈尔滨中俄自由贸易区规划研究》、《哈尔滨空港新区(自由贸易区)规划》、《哈尔滨空港新城概念规划》等系列研究成果。

(二)围绕城市空间拓展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优化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节约土地资源等要求,探寻城市因快速发展带来的空间和土地需求规模急剧增加、交通拥堵等问题的解决办法,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城市中心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城区及城市周边军事用地利用、重大基础设施周边用地整合等规划手段进行城市空间的拓展和改造,满足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编制完成《哈尔滨市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拓展规划课题研究》、《哈尔滨市推进“节地(JD)城市模式“研究》、《哈尔滨市城市土地规划效益潜力等级划分研究》等系列研究成果。

(三)围绕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按照党的十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按照我市“一江居中,两岸繁荣”的发展思路,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长期指导城市发展的重要纲领,打造“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努力建设具有北方特色的生态文明城市,实现“美丽哈尔滨”的目标。编制完成《哈尔滨市城市规划绿地管理体系与实施对策研究》、《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低碳专题研究》、《哈尔滨市落实“四节一环保”规划管理与设计研究》等系列研究成果。

(四)围绕城乡统筹发展

根据国家做出的关于加快形成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入贯彻 “五个统筹”、“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的发展号召的要求,实现哈尔滨市城乡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促进现代化的区域中心性城市建设,构筑和谐、发展、高效的哈尔滨。编制完成《转型期哈尔滨市乡镇群体空间分合研究》、《哈尔滨市远郊乡镇集聚规模适应性研究》、《哈尔滨市城乡一体化规划(2009-2030)》等系列研究成果。

(五)围绕城市交通发展

按照哈尔滨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以高质量、高效率满足城市现代化发展和客货运输需求为宗旨,以改善城市交通条件,缓解城市公交拥挤矛盾,提高公交运行效率为目标,构筑与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相适应的快速、高效、安全、低碳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编制完成《哈尔滨市快速公交系统(BRT)近期建设规划》、《哈尔滨市举办大型赛事市内交通组织及应急方案》、《哈尔滨市立体交通规划――构建哈尔滨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等系列研究成果。

(六)围绕改善人居环境。

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关注社会民生、改善人居环境、构建和谐社会角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通过优化空间布局、配备完善设施、保障公共安全等手段,构筑哈尔滨良好的人居环境。编制完成《哈尔滨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哈尔滨市中心城区调控规划方案》等系列研究成果。

二、哈尔滨市城乡规划课题研究的重要作用

通过全面深入的课题研究,不仅准确判断城乡发展与城乡规划的新趋势,实时调整规划工作的方向,增强规划工作的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还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效依据,对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引导了国家发展战略的落实。从《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到《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从《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规划研究始终坚持把握国家战略机遇,将国家战略与哈尔滨实际相结合,充分挖掘城市发展潜力,培育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极,推动哈尔滨城市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指导了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哈尔滨城市建设快速推进,课题研究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立足哈尔滨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面向世界、面向实际、面向未来,从突出问题入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抓住对城市发展中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中、深入的研究,并提出战略构想和解决方案,从而为城市战略的制定提供切实指导,为政府制定城市发展长远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哈尔滨的长远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第三,提高了城乡规划管理的水平。从城乡规划管理角度入手,开展《哈尔滨市城乡规划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哈尔滨市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创新研究》等课题研究,深入分析国家的政策方针及国外先进城乡规划理念的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的总体战略部署及当前的实际情况,围绕规划决策机构建设、规划审批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创建一个高效的审批管理系统;围绕完善法制体系建设,强化执法监督职能,建立一个透明的执法监督系统等等,全面提高了城乡规划管理的水平。

第四,引领了城乡规划编制的创新。按照《城乡规划法》鼓励科技创新的要求,课题研究从法定规划编制体系入手,坚持树立前瞻性、全局性、协调性、先进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创新规划理念,创新规划方法,抓住政府职能转变这一关键点,以面向管理、有利实施,强化调控为目标,通过搭建规划编制和管理平台,制定项目库,引导城乡规划工作的创新,为新时期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亟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通过近年来的研究,哈尔滨城乡规划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面对国家发展城乡统筹、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趋势,哈尔滨还存在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产业结构亟需调整、社会软环境亟待改善、城市开放度亟待加强等问题。

一是如何调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资源不能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城乡生产要素不能平等交换,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均等,使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拉大。因此,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健全体制机制,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真正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今后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二是如何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建设是人口、产业向中心城镇、中心村集聚的一个过程,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调整的必由之路,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新的切入点。但哈尔滨市目前的城镇化水平从人口集聚、空间规模和经济结构等方面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因此,如何抓住国家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战略机遇,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规划引领,构筑合理的城镇体系,协调推进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统筹三产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妥善解决城乡差距过大仍是今后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是如何改善民生服务推动哈尔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提升改善民生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也就是说,应把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紧密结合起来,既促进经济增长,又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民生改善。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城市病、环境污染、盲目建设和过度建设等问题不可避免,因此,如何将改善民生服务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推动哈尔滨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我们亟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第5篇: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报告范文

一、我县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版权所有

在我县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城镇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涌现出巴公、南村2个国家级小城镇,和巴公、南村、高都3个省级小城镇试点乡镇。全县村镇人均居住面积达26.4平方米,100%的乡村实现了通油路或水泥路。小城镇绿化覆盖率达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4.2平方米。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0.58%。

1、村镇规划建设有序推进。

全县17个乡镇已有16个完成了规划,其中达到一级规划的5个,二级规划的11个。全县村级规划完成218个,占总数的36%。具体讲,主要呈现出五大特色。

一是乡镇企业主导型。以巴公镇为代表。近年来,该镇涌现出了福盛钢铁公司、179高炉、100万吨焦化厂等一批重点企业,带动了全镇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我县村镇建设的一大亮点。2004年全国小城镇高峰论坛会议在晋城市召开时,与会专家和学者参观后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是农业产业化带动型。以金村镇为代表。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较好的农业基础,该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特别是霍秀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水北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和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不仅提高了全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而且推动了村镇规划建设,使之成为以特色农业开发、农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小城镇。

三是强村扩张型。以东四义为代表。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该村就编制了高标准的总体规划,先后建成了大型水泥厂、彩印厂等一批规模效益企业,并成功地对全村住房进行拆旧建新改造,建成了高档次的农民住宅楼区和花园式别墅区,还先后建起了幼儿园、文化楼、卫生所、街心公园、洗浴中心、村办电视台和风景旅游区,成为都市化村庄和全国“亿万农民健康行动”试点村。

四是迁村并点型。以晋庙铺镇草底铺村为代表,大力发展运输业,积极与邻近自然村庄、山庄窝铺迁村并点,成为一个规模较大的宽裕型小康村。此外,巴公镇南山等三个小村共同选址建成了新村,金村镇霍秀村、高都镇泊南、山沟等村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

五是旅游开发型。金村镇境内拥有珏山、玉皇庙、丹河特大石拱桥等著名景点,借助旅游业的开发,促进了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了村镇建设。李寨乡凭借沁河大转弯、九女湖和省级文物三教堂等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为村镇建设创造了条件。

2、县城规划建设已经起步。

从2002年起,县委、县政府连续3年把县城建设作为年度工作重点之一,经过几年建设,目前县城总体规划模型、县行政中心和行政办公大楼设计方案及其模型已经制作完成,行政中心详规、控规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行政办公大楼已于2004年3月立项,行政中心和凤城南路的500亩建设用地,已报请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同意使用。通往县城的凤城桥竣工剪彩,凤城南路全部完成了路基工程。

3、我县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有县无城,功能不全。有县无城是当前我县发展中遇到的一个最为现实的问题。因为有县无城,我们不仅没有一个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缺乏城镇集聚功能。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县在市区内的国民生产总值每年流失约5亿元,税收流失在3000万元以上。

第二,城镇规模偏小,集聚效应不强。据我国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小城镇的镇区人口要达到3——4万人以上,才能较好发挥集聚、辐射功能。我县镇区人口最多的南村不足20000人,最少的南岭不足500人,平均不足5000人,吸纳农村剩余农动力、集聚乡镇企业的能力较差。

第三,城镇规划水准不高,管理相对滞后。虽然建制镇大都编制了发展规划,但设计水准不高,深度不够。特别是少数领导规划意识淡薄,存在无规划乱建和有规划而不执行规划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

第四,建设资金匮乏。多元化招商引资和投资体制尚未形成,软环境建设尚需加强。

二、实现城镇化的目标任务和优势分析

城镇化建设是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城镇化率的迫切要求。我县作为全省10个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之一,到2020年城镇化率要达到55%。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艰巨的目标。围绕这个目标,确定今后5年我县城镇化建设的初步思路是:以开创村镇建设和县城建设新局面为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提升城镇功能,增强县城和主要建制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农村生产要素的整合、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走出一条有泽州特色的城镇化之路。具体要求就是:实施“1113”工程,达到“5446”目标。“1113”工程是:围绕县城建设一个龙头,抓好10个建制镇和10个精品示范小康村建设,规划指导300个行政村建设。“5446”目标是:新增城镇人口5万人,小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居住面积40平方米,集中供气、供热60%。

针对我县有县无城、小城镇多而广、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农民企业家投资欲望强烈等特有的县情,泽州特色城镇化的应有之义是:县城应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尽快把县城建设成为规划科学、功能齐全、品位独特、交通发达、文化繁荣、物流通畅的生态园林城市;中心镇要高标准规划、合理布局、准确定位,形成基础设施配套、具有较强辐射和集聚功能的新城镇;建制镇要突出支柱产业,提高品位,进一步吸引农户向城镇集聚;普遍增强农民向市民转变的意识,发展城镇人口规模,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形成全县别具特色的城镇化网络。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我们的优势和有利条件是:

1、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战略决策,要求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2005年7月,总书记在山西视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要求我省率先在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省政府每年都安排有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和市政府每年从城市建设维护税中安排的不少于5%的资金。所有这些都为我们提供极好的历史机遇。这是动员全县人民建设小城镇的强大精神动力。

2、财力优势明显,民间资金巨大。我县经济综合实力雄厚,2003年位居全省第二,20版权所有04年跨入中国中部地区百强县行列,排第90位,民营经济名列全省十强县之一。财政总收入每年以两位数速度递增,2004年达到了5.52亿元。多年的发展,积累了雄厚的民间闲散资金,仅农业银行的存贷差就有60亿元。这些是我县建设小城镇的坚实基础。

3、我们有独特的外来财富资源。泽州籍有在外工作的巨商、学者和专家为数不少,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资源。特别是台商郭台铭先生,几年来对省城太原和晋城市有过多次巨额捐赠。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应当捷足先登,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吸引泽州籍在外的名人志士为城镇化建设出资出力。

4、我们有可供借鉴的丰富经验。我们在小城镇建设方面从点到面都取得一些较为丰富的经验,以巴公镇为代表的一批全国和全省的试点镇,为全县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和榜样作用。我们还可以吸收借鉴大量的外地先进经验,促进我县的城镇化发展。

三、今后五年的工作措施

1、提高认识,强化理念。要我们要在全县强化抓城镇化就是抓产业的观念。大家知道,我县是资源大县,过去靠煤铁两大支柱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但是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步枯竭和小高炉的关闭,今后有必要把产业重心转移到城镇化建设上来,使城镇化建设成为新型产业,并以此带动建材、旅游、服务业同步发展,尽快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建议县委、县政府能够把城镇化建设作为新型产业写进“十一五”规划,走城镇化建设带动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强化市场作用,推进市场化运作。市场化运作的潜力很大,许多地方的发展经验表明,通过市场化运作,政府不投一分钱,反而还能从城镇建设中得到收益,增加财政收入。为此,我们要按照“政府搭台,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社会化筹资,民营化开发”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市场化运作的力度,启动民间资金,吸引外来资金,切实加快城镇化步伐。

3、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科学指导城镇建设。结合我县实际,合理布局,准确定位,对城镇建设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城市与乡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规划一经确定,就必须严格执行,利用行政、法律、经济等各种手段,加强监督,保证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健康、有序进行,维护小城镇规划的严肃性。

4、典型引路,扶持重点小城镇优先发展。县城建设,要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初具规模。在10个建制镇建设中,重点抓住巴公、南村、高都、金村、下村、川底、南岭等有条件的小城镇优先发展。在“十一五”期间,要充分利用省、市政府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安排的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使重点小城镇优先发展。在小城镇建设资金使用上,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快重点小城镇发展。

5、统筹城乡发展,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小城镇建设要推行集约用地方式,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区集中;引导镇区居民向小城镇居住小区集中,鼓励进镇农民购房和镇区居民集中建房,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集约使用土地。要加快对集镇旧区和空心村的改造,盘活用好存量建设用地;要采取措施挖掘空闲地、废弃地、荒芜地的潜力,利用闲散土地进行小城镇建设。建议县委、县政府针对财政吃紧的实际,科学决策,市场运作,搞好国有土地资本运营,为城镇建设提供资金,走出一条“以地生财,以地建城,以地兴城”的城镇化发展新路。

6、突出产业带动作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各乡镇要根据当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点、产业优势和发展前景,制定优惠政策,出台扶持措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到小城镇投资办企业,培育小城镇产业集群,发展小城镇优势产业,形成小城镇产业特色,使民营企业成为发展小城镇经济的主力军。

第6篇: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报告范文

2012年12月27日,汇丰晋信股票投资部总监王品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2013年的A股会好于2012年,预计沪深大盘的年线都将收出小阳线。”

王品认为,宏观经济的企稳为A股反弹提供了基本面支持,但制约A股估值上升的一些中长期负面因素并未消除,大盘难以持续上升,全年走出“N”形态的可能性较大。景顺长城核心竞争力基金经理余广告诉《

望东方周刊》,2013年的股市外部环境可能发生新的变化。“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潜力所在,有质量的增长及深化改革开放将重塑市场信心。“

因此在投资策略方面,余广认为应坚持自下而上,选股重于选时,淡化仓位,把控风险。从全年来说,余广看好基本面较好、估值较为便宜或合理的金融、地产、建筑建材、高端装备机械、医药、家电、汽车等板块中的具有长期竞争力的龙头公司。

中航证券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戴磊则在研究报告中表示,未来基建投资上升空间不大,制造业受制于需求和成本压力,推动力也很有限。决定本轮反弹周期能持续多长时间的是房地产市场的复苏,但对房地产投资回升的幅度也不宜寄予过高期望。戴磊认为,2013年A股将以宽幅震荡为主,上证综指的波动区间预计在1800点至2400点。

宏观经济阶段性企稳

在余广看来,2013年经济开始弱复苏,随着去库存不利因素的减轻以及供给结构的调整,微观层面企业盈利将企稳回升,尤其对中下游行业更为有利。“A股的估值水平已经处于历史的低谷,尤其是与海外市场相比,A股估值已趋向国际接轨,特别是某些板块的龙头公司,较海外市场(如港股)折价明显。“

余广认为,未来A股的结构性特征将更加明显。“A股市场有不少优质公司,它们的盈利稳定,或者即使短期盈利受压但长期的成长动力仍在,其估值处于历史底部,现在的股价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王品分析称,2013年经济增速再次大幅低于预期的可能性不大,总体上以企稳为主。她预计宏观经济不会是导致2013年市场下跌的主要因素,相反,经济本身内在的结构性回升因素反而可能带来2013年经济的结构性机会。

景顺长城基金副总经理邓体顺预计,2013 年中国GDP 平均增速大概8. 0%左右,有下列四大因素将推动经济增长:一是随着地产销售回暖,带动建设活动温和复苏,保障房建设也会起到支持作用;二是中央政府换届之后,会加大力度推进城镇化建设(尤其是城市交通和铁路交通),包括信贷在内的各项资金投入也会为基建投资提供支持;三是企业的去库存基本结束,意味着即便没有显著的补库存,稳定的需求增长也将会带动生产活动走强;四是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仍然很弱、但总体趋向平稳,这应当能使净出口在2013年不再对经济增长形成拖累。

长期因素制约估值上升

2012年四季度,基建与房地产投资已经促使宏观经济企稳,但中国经济内部的结构性矛盾、产业资本的减持压力,以及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等,仍将对2013年A股的持续上升构成阻碍。

“中国经济的转型之路仍处于摸索之中,新一轮改革红利的释放也在探讨论证之中,但短期之内仍然充满着不确定性。在没有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之前,传统增长模式的衰落必然带来经济增速的持续减缓,这一过程也将持续制约着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王品说。

与此同时,产业资本占据流通市值70%以上的过度控股地位,其背后意味着持续的减持压力。排除那些包装上市、虚假上市的融资圈套所出现的大规模股权抛售,即使对于那些正常经营的上市公司,其70%以上的股权比例对那些中小股东来说也意味着极大的治理风险。而从产业资本角度而言,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由于企业也普遍面临着巨大的经营转型压力,产业资本套现资金去从事前景更好的行业也在情理之中。

“无论是国有资本,还是私有资本,全流通之后的持续减持压力将可能长期存在,A股市场将始终面临着股票供求失衡的矛盾,产业资本的减持将成为压制A股中长期估值的主要因素。”王品表示。

当前产业资本的减持过程,也是A股市场重新定价的过程。从产权交易所的交易价格来看,整体上1至1. 2倍市净率(PB)水平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但是,鉴于当前A股产业资本一股独大的事实,以及中小股东实际股权地位的丧失,A股的重新定价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定价权从产业资本重新转移到机构投资者之前,A股的估值仍将会继续经历一个漫长的下移和底部震荡换手的过程。

精选个股至关重要

许多业内人士均认为,2013年,A股市场出现持续大牛市的概率较低,投资者把握市场发展主线,并精选个股。

邓体顺建议,投资者应从过去简单的周期与消费的轮动转移到未来结构性转变的行业。“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基建高峰已经过去,目前包括钢铁和其他强周期行业的产能已经严重过剩,未来都会进入逐渐去产能的通道。此外,政府大幅宏观调控的局面可能会不断弱化,未来更倾向于市场化的调控方式。”

基于此,市场上能够提供长期投资价值的是受益于结构性改革的行业,以及长期能够带来现金流和分红的成长性企业。2013年,邓体顺全年看好医药、保险、家电、电子和传媒行业。他认为这些行业拥有广泛的消费需求,并且可能受益于潜在的改革。

另外,由于投资的连续性以及宏观数据的持续弱复苏,周期性行业里低库存的建筑建材和重卡也会在上半年取得较好的相对收益,但是周期性行业的长期投资价值已经相比过去明显下降。

第7篇: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当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巩固基层政权,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环节。

一、蓬莱市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一是经济实力明显提升。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50.3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4:59.2:34.4,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5.87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96.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6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5.6亿元,实际使用外资9100万美元,外贸出口5.57亿美元,外贸进口3.36亿美元。

二是农业经济稳步发展。深入实施“三百工程”,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新硬化农村公路51公里,硬化路通村率达到95.2%。修复战山、平山两座中型水库溢洪道,除险加固20座小型水库,完成34个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村村通自来水人口普及率达到99.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689元。

三是主导产业快速发展。造船重工、汽车及零部件、葡萄与葡萄酒、旅游四大主导产业快速发展,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发展到85家,北奔重汽生产重卡2.27万辆,全市生产改装车8000辆、车桥8.4万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亿元。旅游业:全市旅游景区发展到13个,其中,4A级以上景区5个,蓬莱阁景区成为全国首批5A级景区。全年共接待游客4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亿元,蓬莱阁景区门票收入首次突破亿元。

四是人民生活稳步提升。在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稳步提高居民收入,积极扩大居民消费,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稳步提升。家电下乡产品4.14万台,汽车和摩托车下乡1.21万辆,发放财政补贴资金2084万元。2010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7.11亿元,比年初增加18.6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311元。

五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突破,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越来越好。两条进港铁路支线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完成,龙烟铁路调整方案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两条疏港公路已报交通运输部待批,连接沈海、荣乌两条高速的“高接高”项目列入省“十二五”规划,烟台新机场建设全面展开。国道206西线、蓬水路建成通车。胶东调水蓬莱段工程建成完工。

六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为民办实事,累计投资9.8亿元,实施为民实事工程126件。新增就业再就业1.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0.77%;农村养老保险参保7.8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3.6万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360元和每年1800元。

二、蓬莱市县域经济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经济综合实力仍然不强。在烟台市范围内比较,2010年我市GDP实现350亿元,排名第四,而排名第一的龙口市GDP达到680亿元,为我市的1.9倍;地方财政实力仍然不强,2010年我市财政收入15.9亿元,排名第四,而排名第一的龙口市财政收入为36.7亿元,为我市的2.3倍。

二是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2010年烟台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6.5%,龙口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8.8%,而我市仅为42.8%,远远低于烟台市平均水平。我市城区规模相对较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存在功能弱、带动力不强等突出问题。

三是民生投入仍需加强,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城乡之间发展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不少。

三、蓬莱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抢抓建设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两大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努力转方式,精心调结构,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融合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走向良性循环、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道路。

(一)抓空间布局,打造发展新格局

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城乡融合步伐,努力打造布局合理、区域协调、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即大辛店和潮水两个节点,要坚持规划引领,推进工业向园区集聚、人口向社区集中、配套向城区看齐,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二)抓产业升级,激发发展新动力

1、培强做大工业。依托现有优势企业、优势技术和优势项目,按照“培育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基地”的思路,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经济整体转型升级。当前重点抓好华润风电、微藻养殖、超硬复合材料、诺康药业、北大高科华泰制药等项目建设和企业壮大,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有较大突破。

2、优先发展服务业。以旅游业、商贸餐饮业、房地产业、物流业、新兴服务业为发展重点,加快服务业支撑体系建设。围绕历史文化游、滨海风光游、葡萄酒文化游、自然生态游等四大板块,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配套功能,拓宽发展领域。

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实施“三百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重点膨胀发展果品、水产、畜牧三大优势板块,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大力引进和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抓项目建设和科技创新,构筑发展新支撑

第8篇: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战略;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发展城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科学的发展城镇化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辽宁的城镇化现状

2.1人口城市化

2.1.1人口城市化水平

从全省层面来看,辽宁城镇化水平居于前列,城镇人口的增长减缓,城市化发展重点应有所转向。整体城市化水平提升,中心城市及资源型城市城市化水平很高。

2.1.2人口数量与规模序位

人口首位度高,过度集中在沈阳、大连城区,人口数占全省总人口14.8%

2.1.3人口迁移

人口持续向高等级中心城市集聚,增长幅度较大;镇、县人口持续流出,导致城市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铁岭、朝阳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但本地就业机会少。

城市化的的动力来自于人口的省内迁移,尤其是以郡县为中心的就近迁移;大连省外外来人口较多,省内外来人口大多流向沈阳。

2.1.4人口结构

人口增长减缓,人口结构向老龄化社会转变,导致经济发展人口红利的式微,为城市化发展带来挑战。

小结:人口结构的改变、迁移模式省内为主的双重趋势改变城市化发展趋势――个人迁移向家庭迁移的转变以及迁移年龄带来的社会负担,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不足和技术制约,为辽宁省城市化未来转向提出新要求。

2.2经济城市化

2.2.1经济发展总量与增长率

辽宁省经济总量持续增加,但发展速度波动大。产业因其产业类型以重工业为主的原因,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影响明显,未来发展需考虑国家政策的影响。

2.2.2产业结构与布局

中部城市群工业产业优势显著,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带动工业发展。沈大中心城市及沿海经济带城市服务业地位突出。90年代后产业结构变化不大,发展平缓;第二产业始终是主导产业;服务业发展不足

2.2.3产业规模序位

(1)从业人员角度分析:产业规模等级层级分明,沈阳、大连占主导地位,极化效应显著。

(2)工业产值、服务业产值角度分析:2000年以来沈阳、营口等市工业产值增长较快;抚顺、鞍山、盘锦等城市工业发展缓慢。沈阳和大连是辽宁省第三产业最集中的两个城市,远远领先于其他。近年来,盘锦和营口两沿海经济带城市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与国家发展政策有很大关系。

2.2.4主导产业

(1)工业:沈阳、大连产业优势显著,辽宁省四大支柱产业以沈阳的装备制造,大连的石化,辽阳、鞍山、本溪、营口的冶金,铁岭的农产品加工为主。

(2) 服务业: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以传统消费业――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主,营口、锦州、丹东等沿海城市依托港口经济,服务业发展空间较大。

2.2.5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二产产出效率较高,大连、盘锦、鞍山尤为明显;一、三产就业人数多,但产出效率有限。

小结: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以来,辽宁的发展与国家政策、政府规划意愿息息相关。伴随着沿海经济带的建立,产业发展由国家工业化时期的资源导向向全球化时期的沿海工业转型,城市化发展动力有所转向,服务业发展水平上升空间很大。

2.3社会城市化

2.3.1城镇化质量

(1)人民生活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但仍与城市化水平不相符,城市化质量亟需提高。

(2)政府财政支出:辽宁省处于人口城市化向社会城市化转折的关键时期,但政府对城市化质量投入不足。

2.3.2就业情况――失业率、劳动参与率:国有企业改革下的失业问题得到显著解决,但沈阳、大连以及部分资源性城市失业问题仍较为突出。劳动参与率降低与劳动力供给、人口老龄化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导致的失业、下岗有关。

小结: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存在社会福利水平较低,经济高增长低就业,就业人口素质、技术不能满足转型期劳动力市场需求等现象,城市化水平亟待转向。

3.辽宁省城镇化战略

3.1人口城市化战略

3.1.1生产与服务协调战略

以郡县为中心的本地城市化影响未来劳动力的供给,协调生产与服务的关系,实现两者均衡发展。

(1)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本地人口就业机会。

(2)加大科技投入技术创新,提高机器生产、组织管理环节的劳动生产率。

(3)由以资本带动的生产型城市化向以社保提供的服务型城市化转型。

3.1.2社会福利转向战略

人口结构向老龄社会转变提出城市化福利转向的新要求。改变社会福利供应结构,促进辽宁社会经济迈入以人为本的城市化发展阶段。

(1)注重社会福利的供给,解决老年人口退休、养老问题。

未来辽宁省的城市化战略应加强对社会福利的提供,其中包括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老年人口退休、养老等问题。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解决老年人口的生活保障问题应得到政府有效重视,并不断实现省域人口城市化的社会福利化转向。

(2)提升城市化综合水平,吸引以家庭为单位的迁移人口。

人口结构的转变导致未来以家庭为单位的人口迁移模式成为发展趋势,由此带来的教育、医疗、就业等相关社会福利问题应得到有效落实,以达到提升城市化综合水平,提供社会保障的目的。

3.1.3劳动力就业带动战略

向地级市流动的单向迁移模式影响未来劳动力的供给,劳动力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注重社会保障、就业以及劳动力技能培训的供给,促进就业人口素质的提高。

3.2经济城市化战略

3.2.1绿色发展战略

资源型城市谋求绿色发展道路尚需探索。资源型产业发展提升,加速城市化转型。

3.2.2区域一体化战略

通过扩大市场范围,进而扩大资源市场和服务市场,形成新的服务业核心

(1)环渤海经济带:培育服务核心,构建环渤海经济圈;打造辽宁沿海产业发展带。通过升级完善沿海城市的产业类型和产业结构,积极构建环渤海经济圈,实现区域整合提升。

(2)东北亚区域范围:通过吸引日韩产业转移,带动本地产业升级,同时输出高附加值产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区域合作共赢。

(3)东三省区域范围:培育产业腹地,扩大市场范围;打造服务核,构建东三省的服务中心。通过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打造以沈阳为中心服务东三省的城镇体系,同时扩大市场范围,实现区域分工协作。

3.2.3沿海产业发展战略

(1)资源型产业的更新转移

提升沿海资源型产业结构,将部分资源型产业向内陆转移。同时提升资源型产业的附加值,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2)发展沿海新兴战略产业

发展专业性金融业,培育金融市场;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发展沿海物流产业;发展沿海高薪技术产业,实现产业创新和升级。

3.3空间城市化战略

3.3.1一区:中部都市区

完善以沈阳为核心的辽中都市区,形成城市连绵带,构建辐射省域乃至东三省的服务核心,产业中心,交通枢纽。通过产业和服务设施、相关保障机制的完善,带动省域城市化的福利化转型。

3.3.2一带:沿海产业发展带

积极加入全球资本循环体系,通过构建沿海产业发展带,实现与全球城市体系的对接;通过沿海产业带积极培育腹地,带动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从资源到资本的战略,进而带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3.3.3多中心:沈阳区域性中心、大连全球化中心、营口战略性中心

改变以往沈阳、大连两级独大的局面,打造营口为战略性中心,发展临港产业、旅游业,同时强化沈阳和大连的服务职能和产业职能。延续历史发展的机制,通过营口的开发带动沿海产业带的形成,并最终实现三中心的空间结构,通过经济的增长带动城市化的福利化转向。

3.3.4多节点:旧城节点、新城节点、中心镇、主要县城

通过对旧城节点、新城节点、中心镇和主要县城等节点的建设,包括基础设施的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等,实现多节点的产业发展,带动劳动人口的本地就业,通过空间战略带动人口城市化的转型。同时带动县域层面的经济增长,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4.结语

城镇化进程应遵循科学发展道路。

城镇化是乡村人口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状转化或强化的过程。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人口快速向城镇集中、城镇空间规模过大城镇化是不健康的。会引发众多城市病,如污染、城市交通拥堵、市政基础设施配件不足、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短缺等问题。近年来在我国大中城市中出现的雾霾、酸雨、酸雾等大气污染,严重的交通拥堵等问题,已经成为城镇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城市大气、空间、水环境容量等方面综合考虑,过快的城镇化是不健康、不科学的。辽宁城镇化发展必须要尊重科学发展规律,有序、健康、绿色的稳步推荐辽宁城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型城镇化――格局规划与资源配置》新玉言 著2013-02-01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仇保兴 著 2012-01-01 中国城市出版社

[3]“十二五”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第9篇: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报告范文

9月6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和中国指数研究院三家单位联合主办的“2016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研究”成果会在北京成功举行。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联席组长、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联席组长、中国指数研究院院长莫天全,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核心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袁东明等出席会并发表主题演讲。

会议过程中,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了“2016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研究报告”,对中国房地产行业优秀品牌企业群体做出了客观、公正和全面的评价。

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研究成果分析

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研究成果显示,2016年,品牌企业呈现以下4大特点。

品牌价值大幅提升

2016年,品牌企业通过制定全新品牌战略,搭建起全新品牌生态体系,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丰富品牌内涵,强化统管,推动品牌整合传播,增强资源吸聚力,持续优化品牌群落生态位,持续实现品牌的“做优、做强、做大”,推动了企业品牌价值快速上涨。行业领导公司中海地产、万科与保利地产的品牌价值分别达514.02亿元、510.28亿元和445.52亿元,3家企业品牌总值继续领跑行业。2016年全国品牌企业品牌均值152.41亿元,同比增长28.65%。

加速优势资源整合,扩大品牌效益

随着房地产行业发展进入集约化“新常态”,品牌企业依托品牌竞争力,在加快规模扩张的同时,积极拓展新兴业务领域,提升品牌资产核心价值。在资源整合方面,品牌企业借助强大的品牌公信力,在拿地、融资、合作等方面加速资源集聚,竞争力持续快速增长;在业务拓展方面,品牌企业加速品牌延伸,业务覆盖面更加全面广泛,尤其是互联网的融入促进了多元业务的协同融合和品牌的内涵式生长;在品牌资产方面,品牌企业发挥品牌核心优势,加速品牌资产价值转换,通过品牌输出等轻资产模式扩大品牌效益。

注重协同优化,挖掘“粉丝经济”价值

品牌管理贯穿品牌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在新媒体时代,品牌企业一方面不断完善品牌管理职能、科学规划品牌组合模式,焕发品牌活力,实现品牌价值的跨越增长;另一方面,持续加大品牌建设投入,优化品牌建设费用结构,促进品牌建设的持续发展;最后,积极引入微信等自媒体传播工具,充分利用自媒体、“网红”及IP所具有的强大“吸粉”能力,布局“粉丝经济”,实现品牌传播效益最大化。

加速转型升级,焕发品牌新活力

品牌企业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依托品牌综合实力,紧抓行业发展的新机遇,强化品牌竞争战略,加快品牌转型升级,通过品牌战略调整、更名换标、总部搬迁等品牌战略升级,以崭新的品牌形象加速向城市运营、产业园区、养老地产、教育、金融等领域进军。

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TOP10研究

中国房地产服务企业研究成果显示,2016品牌企业呈现以下特点。

2016年中国房地产行业领导公司品牌

研究显示,行业领导公司中海地产、万科、保利地产的品牌价值大幅增长,行业强势领导品牌地位持续彰显。3家企业继续在价值创造、规模效益和成长速度方面实现突破(表1)。

2016年中国房地产公司品牌价值TOP10

数据显示,全国品牌TOP10企业2015年销售额均值达697.57亿元,平均进入55.6个城市,2016年品牌价值均值为174.58亿元,同比增长38.10%。国有背景全国品牌企业平均进入城市数量29.5个,2015年销售额均值达548.36亿元。国有全国品牌企业2016年品牌价值均值达118.35亿元,同比增长21.89%(表2)。

2016年中国区域房地产公司品牌价值TOP10

2016年,华北企业品牌均值为36.61亿元。中粮地产、隆基泰和、京汉置业、华远地产顺应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实现品牌价值的不断提升;当代置业、阳光100、诺德地产集中发力特色细分市场,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鸿坤集团积极拓宽业务领域、加大多元业务以及业务间的协同发展,提升品牌整合效益。

2016年,华南企业的品牌均值为48.57亿元。方圆集团、福晟区域扩张持续发力,全国布局步伐加快;卓越集团、合景泰富转变经营理念,以品牌输出或平台化运作提升品牌效益;中惠熙元发力金融化,推动业务体系良性发展,成为企业价值新的增长极。

2016年,华东企业品牌均值为30.06亿元。景瑞地产、中梁地产、祥生地产通过产品与服务差异化以及幸福生活的营造赢得客户认可,实现品牌及产品溢价;大名城、保集控股集团、中优地产集团实现业务多元化,发展打造业务新增长极;大发地产基于社交体验服务及品牌战略展开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