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货膨胀的本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通货膨胀 美国次贷危机 全球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8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044-02
通货膨胀是判断一个经济体是否健康、能否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指标,是一个经济体的决策者选择宏观政策的依据,对它的不同认识导致决策者采用不同的经济调控政策,将直接影响经济体实际的产出、消费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对宏观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众所周知,2007年爆发并席卷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美联储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对通货膨胀有个准确的认识。
一、通货膨胀的本质
在现代经济学中通货膨胀是指因货币供应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了能够购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增加速度,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多;通货膨胀的本质是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即如果没有发生物价上涨就不会出现通货膨胀;通常把通货膨胀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划上等号。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上述这种对通货膨胀的认识是否正确呢?通货膨胀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对货币供应量、追逐商品的货币量、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等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对通货膨胀进行重新认识,进而揭示出通货膨胀的本质。
1.货币供应量与追逐商品的货币量。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期内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政府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利率及汇率政策等来调节货币供应的数量,各国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金融体系对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量进行统计监测。追逐商品的货币量是指货币供应量中实际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数量,它受到通货膨胀预期、消费习惯、商品的供应量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是一个难以统计的指标。
2.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上涨。各国中央银行通过对狭义货币量M1、广义货币量M2等指标的统计来监测货币供应量的大小。物价上涨是指所有商品和劳务价格在内的总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主要通过消费者的消费物价指数(CPI)来反映。是否货币数量增加的速度超过能够购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增加速度就必定引起物价上涨呢?笔者收集了从1970年金汇兑本位制崩溃后至2009年止的美国广义货币M2的历年增长率、消费物价指数CPI的历年增长率及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历年增长率的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广义货币M2的历年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历年增长率之差,与消费物价指数CPI的历年增长率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尤其是2005年至2009年美国广义货币M2的增长一直呈现上升趋势,而国内生产总值GDP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然而消费物价指数CPI却基本保持不变。有学者对我国1991年至2002年的通货膨胀的变动与货币供应量变动进行分析,也同样得出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没有长期稳定关系的结论。同样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发生在美国比发生在中国对物价的影响要大,因为中国的储蓄率比美国大的多。其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上涨的决定因素是商品的供求关系,也就是当商品的有效需求大于商品的有效供给时物价就会上涨,即决定物价上涨的因素是追逐商品的货币量,而不是货币供应量。
3.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根据传统的认识,通货膨胀的本质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是一个价格总水平持续、普遍上升的过程,即如果没有出现物价上涨,就不存在通货膨胀,然而,物价上涨只是通货膨胀的后果之一。首先,通货膨胀的发生不一定必将导致物价上涨的结果,也可能导致资产泡沫、经济过热或消费过热等,过多的货币流入资产品市场将导致资产泡沫,流入生产领域将导致经济过热,流入消费领域将导致消费过热。其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不仅受到本国的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来自其他国家经济因素的影响,2010年4月到海南省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就曾说:“美国从中国的进口有助于美方保持低通胀率、扩大消费者选择,对美国也十分有利。”再次,我们把台风定义为热带、亚热带海区发生的热带气旋,而不能把台风定义热带、亚热带海区发生的大风、暴雨和巨大财产损失,同理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通货膨胀定义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而要从通货膨胀的本质出发来给通货膨胀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还通货膨胀的本来面目。
在现代经济学中,当CPI
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美国次贷危机,全称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标志着次贷危机的开始;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倒闭,2008年9月“两房”被国有化,美林证券被收购,雷曼兄弟破产;2009年6月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至此,次贷危机已经演化成为金融风暴,如同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席卷了整个世界,而且已经对实体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使得美联储和各国的央行纷纷采取措施,以应对前所未有的危机。那么,此次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危机能否避免呢?
次级按揭贷款是指面向那些信用低、没有固定收入证明的客户发放的一种贷款,比标准抵押贷款的贷款利率相应要高很多。那么,贷款机构为什么会向这些信用记录不好或没有偿还能力的人发放抵押贷款呢?首先,是因为贷款机构能收取比良好信用等级按揭更高的按揭利息。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房价的高速增长,虽然按揭人的实际收入不足于支付房价和按揭利息,但可以用抵押的房屋的增值来补足。次级按揭贷款平衡公式为:
房屋买价+按揭利息=按揭人的实际收入+房屋的增值
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在房价不断高速增涨的状态下是可以保持收支平衡的,但是一个经济体就似一个有机体,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必须同步发展。如果某一组成部分脱离整体而单独快速发展,若是发生在动物体内那就是癌症,若是发生在经济体内那就是泡沫,显然是不可持续的。美国2000年至2005年平均GDP增长率为2.5%、CPI为2.7%、全国房价指数增长率为11.4%,房价指数增长率是GDP增长率的4.6倍、是CPI的4.2倍,可见美国2000年至2005年房价的高速增长是不可持续的。2006年美国房价开始下跌,次级按揭贷款公式失去了平衡,因此,美国次贷危机在2007年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既然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房价的高速增长,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美国2000年至2005年的房价高速增长呢?
三、美国次贷危机与通货膨胀
2000年美国因网络泡沫破裂而出现经济衰退,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美联储选择了连续降低利率,2001年―2003年连续13次降息,使利率从6.5%降至1%,,同时美国的货币供应量也迅速膨胀,美国2001年至2003年广义货币M2平均增长率为10.7%。但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刺激投资,经济随后繁荣起来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人更多地贷款买房和负债消费。由于房地产市场上的优质按揭贷款已经饱和,所以次级按揭贷款开始逐渐扩张,2001年美国次级按揭贷款总规模占抵押贷款市场总规模的比率为5.6%,到2006年该比率上升到20%。正是由于美国长期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美国长期养成的超前消费的习惯,创造了追逐房屋的货币量的不断增长,进而导致了美国2000年至2005年的房价高速增长,从而引发了美国次贷危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公开撰文批评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他认为美国次贷危机与格林斯潘在任时推行的政策有关。《福布斯》杂志总裁就直截了当地说,“美联储是制造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被媒体业界看作是“经济学家中的经济学家”的格林斯潘为何会采取如此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呢?
首先,美联储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为了挽救美国经济和促进就业,然而由于传统的对通货膨胀的错误认识也是造成宽松的货币政策没有能够及时退出的原因之一。1987年8月,61岁的格林斯潘成为第13任联储主席,继续高举前任沃尔克的反通货膨胀大旗,致力于为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一个没有通货膨胀的良好环境。普遍认为格林斯潘真的是做到了,除了1990―1991年和2000―2001年两次轻微的经济衰退外,美国经济近20年来享受了稳定而持续地增长和低通货膨胀。格林斯潘从1987年至2006年长达19年的任期内,美国消费物价指数(CPI)只有1990年超过5%,CPI增长率从其接任时的4%降至3%,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增长率更是下降了一半。从2001年至2006年美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期间,美国平均GDP增长率为2.4%、CPI为2.7% ,按照传统的观念CPI
就像我们不能把现代的马路定义为供马驰行的大路一样,通货膨胀也同样存在重新认识的问题,传统的对通货膨胀的错误认识是造成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之一。通货膨胀应该是指用于追逐商品的货币量不断增长的现象。我们只有对通货膨胀的本质有了与时俱进的客观真实的认识,建立起合理的通货膨胀监控体系,才能及时准确地调整有关经济政策,才能及时制止下一个经济泡沫的产生,才能让全球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G・阿克利.宏观经济理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2.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庞皓,黎实.社会资金总量分析[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4.巴曙松.次贷危机暴露美经济结构性问题[N].上海:第一财经日报, 2007
论文关键词:通货膨胀率,食品供给,刚性需求,翘尾因素
引言
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全球各国的经济增长带来致命的打击,中国经济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不利冲击,中国政府适时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政府空前力度的经济刺激政策的实施下,我国经济在逆势中步步向好,2009年呈现出令世人惊叹的“V”型回升。货币供给和金融机构信贷超常扩张是经济迅速回升增长的强大驱动力。2009年我国狭义货币M1和银行信贷这两个指标年增长率达到25%左右。M1和银行信贷如此天量增长也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市场上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不断加大,对于是否引发未来通货膨胀争议不断,但对于加大经济系统的通货膨胀压力这一观点达成共识。随着2010年1-5月份宏观经济数据的陆续出台,市场对于通货膨胀的讨论甚嚣尘上,因此理性分析当前通货膨胀形势无论是对个人认清当前的宏观经济情况还是对于未来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现有研究成果的简单回顾
通货膨胀本质上就是一种货币现象,是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而引起的一段时期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通货膨胀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主要分为两类分析,一类是研究通货膨胀与其他经济变量的关系;刘霖、靳云汇(2005)以1978-2003的年度数据构建经济增长率、货币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三变量VAR模型,研究显示,从长期看价格水平上升时,未来货币供给增长率下降,这一规律可能与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对付通货膨胀的行为有关。另一类是专门研究我国通货膨胀的特性如成因、类型、惯性特征等;陈彦斌(2008)通过对2003-2007年我国通货膨胀的研究发现,2003以来的通货膨胀具有结构性、非平衡性、温和性等特点;同时具有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特征,流动性过剩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影响还不明显。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当前的最新数据、以比较说明的方法为主,分析当前我国经济的通货膨胀形势。
当前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自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率由负增长扭转为正增长以来,CPI同比增长率不断攀升,1月份为1.5%,5月份攀升到3.1%,创19个月新高,首破通货膨胀警戒线。市场的通胀预期愈演愈烈,通货膨胀真的来临了吗?
事实上,仔细分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构成部分可知:食品和居住这两大类的价格上涨是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的最主要动力。(见表1)从表中可直观看出,食品类和居住类的同比上涨率均高于CPI的同比上涨率,其中食品类的上涨率往往是CPI上涨率的两倍之高。又由于在我国CPI构成中,我们赋予食品和居住这两大类的权重相对比较高,综合这两方面的因素,可以认为当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主要是由食品和居住这两大类拉动起来的。以4月份为例,食品价格上涨5.9%。居住价格上涨4.5%,占2.8%同比涨幅的93%。由此可知,当前CPI的上涨很大程度上是结构性因素造成的,并不是全面的价格上涨。
表12010年1-5月份CPI分类别同比上涨率单位:%
月份
类别
1月份
2月份
3月份
4月份
5月份
CPI同比上涨率
1.5
2.7
2.4
2.8
3.1
食品类同比上涨率
3.7
6.2
5.2
5.9
6.1
居住类同比上涨率
2.5
3.0
3.3
关键词:通货膨胀 格兰杰因果分析 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
一、绪论
当前的通货膨胀是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热点问题,抑制和防范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全面的通货膨胀,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本文的研究意义:
为什么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显得如此重要?事实上,我们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便宜的中国制造业,并把其作为一个提供平价商品的固定来源。况且,能够作为中国厂商和劳动力的替代品少之又少,一般企业不可能为缩减开支而把工作外包给其他供应商(从中国到更便宜的国家)以进一步降低或者稳固成本。因此,全世界向中国进口的制造品的成本会随着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以几乎相同的比率增长。而且,由于中国是世界的工厂,中国通货膨胀率直接联系着全球通货膨胀率。中国现在对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其经济政策的一个轻微的变化都会影响世界经济的波动。
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的危害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破坏了资源配置的格局。因为各种产业的价格上升幅度不同,必然会导致资源流向价格上涨快的行业; 二是对依赖固定收入人群的收入的剥夺,特别是那些退休人员以及靠救济金生活的人。尤其是食品类价格的上涨,对底层民众影响最大。因为他们收入微薄,生活质量低下,因此抵抗风险的能力也最差。因此,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财富的平均分配。
接下来的部分将按以下顺序展开:第二部分陈述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及原因,第三部分将构建一个计量经济学模型来分析哪些因素在事实上影响了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
二、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现状及原因
自2011年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一直在5%左右徘徊。通货膨胀率持续上升,给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尤其是加大了人民的生活成本。
究其这次通货膨胀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热钱的涌入。中国企业拼命出口导致中国的美元越来越多,其直接结果就是人民币越印越多。出口越多,外资越多,人民币就越不值钱,通货膨胀就越厉害,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能改善,甚至下降。
另外一部分的原因在于猪肉价格的持续上涨。由于猪肉价格的上涨,也带动了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涨,因此也就造就了物价的上涨。2008年政府干预猪肉价格,导致养猪数量的减少,从而引起了现在猪肉价格的持续上涨。可见,政府应当尽量少干预市场。
三、我国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
1、实证计量的方法
接下来的部分,我们运用国际通用的方法,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从物价水平的上涨率与其他相关经济指标的相互关系来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以及各因素对物价水平上涨率的影响程度。我们从多因素分析着手,并区分各因素对我国通货膨胀影响程度的不同。
(1)ADF检验法
ADF检验即增项迪基――富勒检验(Augmened Dickey-Fuller),是增项的自回归模型及相应的单位根检验方法,由Dickey,Fuller于1981年对原有的DF检验进行改进而得出。 由于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均为时间序列数据,因此有必要采用ADF检验法来检验数据的平稳性。
(2)格兰杰因果分析法
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实质是在一个由多个变量组成的系统中,如果一个变量能提高另一个变量的预测能力,则这个变量就构成另一个变量的原因。本文将采用该方法对可能影响通货膨胀的各因素进行因果分析。
(3)自回归分部滞后模型
通货膨胀作为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其影响因素并不限于当期的相关因素,因此采用动态的分布滞后模型对各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根据AIC定阶规则,我国各宏观经济变量均滞后三阶。
2、数据说明
本文以商品零售物价增长率代表通货膨胀率(P),GDP增长率代表经济增长(GDP),M1增长率代表货币增长因素(M1),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代表需求的增长(C)和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代表成本的推进因素(W),样本数量32个,时间区间1978-2009。
3-1
3、实证结果
(1)格兰杰因果分析
3-2 P和GDP的格兰杰因果分析
四、结论及建议
根据上述实证计量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货币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变动领先于通货膨胀变动,因而,货币增长和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具有格兰杰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但居民消费水平以及实际工资的变动率和通货膨胀的因果关系不明显。
2、货币增长率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同向的变动关系。通货膨胀在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与长期的经济增长没有必然的联系。
3、上一期的通货膨胀率对本期的通货膨胀也有明显的同向拉动左右,这说明通货膨胀受到居民适应性预期的影响,预期也成为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此可以看出,货币增长率是影响物价水平的主要因素。而货币增长主要是由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引起的,这是可控的。如果人民币汇率升值进一步加快,将能有效减轻基础货币被动投入压力,从而抑制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因此,我们有理由预期人民币汇率升值会进一步加快,而人民币汇率升值将有效抑制我国基础货币被动投放的格局,从而减轻物价上涨的压力。
此外,政府应该加大政策性调控措施对物价上涨的抑制作用。食品消费尤其是在城乡居民消费中占比很高,食品价格上涨也是历次物价上涨的重要结构性因素,稳定食品价格涨幅是稳定物价涨幅的关键。由于食品的需求与供给的价格弹性很低,应避免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从加强生产与供给管理着手。
参考文献:
[1]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0.’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2010. stats.省略/tjsj/ndsj/2010/indexeh.htm
[2]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Free Wikipedia.
en.省略/wiki/Augmented_Dickey-Fuller_test
[3] “Granger Causality.” Scholar Pedia.
省略/article/Granger_causality
[4] 李彬,刘凤良.我国通货膨胀动态和货币政策效果的行为宏观解释. 管理世界,2007;03
[5] 张成思,中国通胀惯性特征与货币政策启示.经济研究,2008;2
[6] 纪敏(2009):“本轮国内价格波动的外部冲击因素考察”,《金融研究》第6 期
[7] 陈钥,任超.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及影响分析.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8] 李晓鹏.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展望.金融论坛,2005;8
[9] 易宪容.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智慧信号.名家商学院,2005;8
【关键词】通货膨胀;企业投资管理;影响;对策
通货膨胀普遍存在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其在不同国家或者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影响,温和的通货膨胀对企业投资管理的不利影响较小,甚至从某个角度来讲其有利于企业的投资管理;而恶性的通货膨胀则对企业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使得物价水平持续上涨,货币实际购买力持续下降,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投资管理,企业一旦无法应对这种恶性的通货膨胀,企业利益就会受到极大折损,甚至会有面临倒闭的风险。因此,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企业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必须重点考虑通货膨胀这个因素,使决策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有科学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作为支撑,促进企业在通货膨胀影响下正常发展。
一、通货膨胀概述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对于通货膨胀而言,被普遍认可的定义就是实际流通的货币数量过多,远大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量,进而引发货币贬值以及物价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1]。简而言之,就是在一定时间内,物价总水平持续不断上涨,致使货币购买力持续不断的下降。通货膨胀的本质就是货币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
(二)当前通货膨胀的情况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中,通货膨胀普遍存在于每个国家和地区,对其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如今通货膨胀对于任何国家或地区而言都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其已经成为整个世界都要积极应对的一种经济现象。工业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受到的通货膨胀的程度也不同。表现比较温和的通货膨胀说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通货膨胀程度不高,表现比较剧烈的通货膨胀说明其通货膨胀程度相对较高。不仅如此,一个国家处在不同时期的通货膨胀程度也是不尽相同的。例如,我国在1987~1988年正处于经济扩张的阶段,物价指数因此不断走高,成为自改革开放以来首个历史高点,最终也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在1993年上半年,金融业产生混乱,通胀压力增大,国家为了满足国内巨大的投资需求,超长增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爆发。另外,2003年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原材料需求过盛,物价总水平全面上涨,通货膨胀也随之而来。因此,在市场经济中,流通中货币数量远大于实际需求,就会导致物价持续上涨,爆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动荡社会经济和政治,不仅对个人,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企业投资管理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
国家或地区工业发展程度不同,其面临的通货膨胀程度也不同[2]。但是每个国家或地区都会经历温和的通货膨胀,这对企业的投资管理所造成的影响实际上并不一定有多大,而且企业在温和的通货膨胀影响下可以强化企业对未知风险的适应能力,进而加强投资管理,促进企业发展。在企业投资管理中,企业做出的投资决策受到通货膨胀率高低的影响。如果通货膨胀率比贷款利率高,企业就算处于负债的状态,也会坚持自己经营,这是由于在此情况下借款投资收益率相较而言高一些,发行债券或借贷是企业扩张的主要方式。一旦企业的投资项目回报率比黑市的利率高,即使借高利也依旧可以获得利润,企业就会贷款进行扩张。由于在此时通货膨胀率比黑市利率高,企业的正常经营收益低于借高利所得到的收益,便坚持贷款,进而就会出现“乱集资”的现象。企业的流动资金也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在企业的投资过程中其所得税也受到影响,所以通货膨胀因素对于实际的资金净流量有很大影响。投资项目不同,通货膨胀对其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企业一旦对不同通货膨胀的预期没有进行正确的估值,投资必要报酬率的预算就会因此出现错误。在现金流量的估算中不考虑通货膨胀造成的影响,就会出现对现金流量估算过高或者过低的情况发生,进而做出严重的错误决策,给企业造成损失。因此,在投资过程中,企业必须重视通货膨胀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否则就可能在一项无利可图的投资项目上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或者财力,平白造成很大的损失,或者与原本可以获得较高回报的投资项目失之交臂。
三、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对策
(一)企业对外投资
企业要想在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下,做出正确的对外投资决策,首先就要加强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关注和分析。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对国家出台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有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密切关注货币供应量的动态变化,抓住股市中的投资机遇。同时,对一些成本控制力相对较强的行业以及公司的股票加强关注,特别是那些对劳动力成本控制比较好的公司。在此也要注意规避那些生产非必需消费品的企业中定价能力较弱的消费品企业的股票市场。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对整体物价水平的动态变化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分析上市公司生产成本受到商品价格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这样就可以有效掌握股票价格的变化趋势。其次,要想减少通货膨胀对企业投资管理的不利影响,进而做出恰当的投资选择,企业自身就要抓住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投资机遇。在宏观经济环境下,企业要做好两项工作:第一、要做好不同通货膨胀阶段的预期分析工作。在通货膨胀起始阶段,投资者对于通货膨胀在未来的发展状况没有做好正确的预期,导致股价上涨空间过大,对于企业投资来说是个不利因素。因此,随着通货膨胀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要不断调整、修正预期,使股价上涨的空间逐渐缩小,减少投资的成本。第二、对于通货膨胀的性质,企业要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如果通货膨胀表现比较温和,企业的盈利也会有所增加,股价随之上涨;但如果是恶性的通货膨胀,货币的购买力就会持续下降,股市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最后,投资产品选择正确也会对减少通货膨胀给企业投资管理造成的不利影响有积极的意义[3]。企业可以选择以下四类投资产品:①公关交通以及水电煤气等公共事业类股票;②以粮食为带动的相关板块;③初加工产品原料以及处于垄断地位的股票;④日用商品流通零售类板块。
(二)企业长期投资
在企业的长期投资中,减少通货膨胀对其造成的不利影响,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就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首先,要对名义贴现率进行合理、正确的调整。名义贴现率如果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之下不进行及时、合理的调整,投资项目的现金净流量就无法得到科学的反映[4]。换个角度来讲,就是必须将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作为企业确定贴现率的一个重要分析因素。其次,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企业应该重新对长期的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如果通货膨胀率相较而言不是太高,就可以在评估中适当增加一些不可预见的费用;而如果通货膨胀率相对较高,则需要在增加不可预见费用的基础上,追加一项考虑通货膨胀影响的价差预备费。最后,对固定资产采取加速折旧的办法来减少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这种加速折旧产生的折旧额要从两方面考虑:第一就是通货膨胀的补偿部分;第二就是以传统的年数总和法或双倍余额递减法产生的折旧额部分。
(三)企业短期投资
减少企业在短期投资中受到的通货膨胀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采取合理增加库存量、加快账款回收、恰当调整持有现金的数量这三个措施,保证企业的投资管理。企业应该根据局势调整现有的经济模型,不能一成不变,要有灵活性。当企业处在通货膨胀时期的时候,应该增加企业的订购批量,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增加库存量,以这种新的经济模型来替代通常情况下以经济订货量为主的传统模型,企业可以赚取储备货物涨价以后形成的差额利润。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账款回收速度较慢,容易产生坏账,增加企业损失。在通货膨胀时期,为保证企业的利益损失没有进一步扩大,企业就要加快相关账款的回转速度,严格信用标准,减少信用期,委派专门开展账款回收工作,尽量快速收回货款。企业为了避免由于通货膨胀导致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而带来的风险,就要对目前持有的现金数量进行合理调整。这就要求企业要保证在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企业有足够的置存资金进行应对[5]。与此同时,也要考虑采取何种方式来尽可能的减少通货膨胀影响下货币的持续贬值所带来的损失。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货膨胀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中,任何国家、任何地区都无法避免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企业只有适应通货膨胀之后,才能减少通货膨胀给企业投资管理造成的不利影响,避免发生倒闭的风险,并且保证企业在今后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闻静.浅谈通货膨胀对企业投资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3,(13):95.
[2]张益祥.企业投资管理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1,(8):91-92.
[3]孙士涛,魏春生.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财务管理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1,(29):172-173.
[4]杨月华.企业投资管理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2011,(8):245-245.
关键词:物价;通货膨胀
[中图分类号]F8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9-0005-02
从秦汉到清末,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特性,长期存在着多元货币流通与自然经济并存的局面,历史上出现过多次通货膨胀。但全国性大规模而长达百年以上的少见,多数是区域性和短期性的,有的仅一年左右,一般是十年上下。总起来看,从秦汉到清末,两千多年中发生通货膨胀十余次,时间约一百多年。举例来看我们可以找到这样一些通货膨胀的历史例子:西汉的通货膨胀从元狩初发行白金三品和减重的三株钱等开始,约持续了八年;汉朝及新莽年,发生四次通货膨胀,共计二十六、七年;南北朝年一年间,两次通货膨胀,两次通货紧缩,并非膨胀不已;从公元科年铸孝建四株开始,到年明帝整顿币制止,发生约十余年通货膨胀;梁末内乱,国土一分为三,互相攻伐,引起一次约二十余通货膨胀;唐肃宗铸行乾元大钱,发生约十年的通货膨胀;五代十国中的楚、闽、南汉也有过局部的地方性通货膨胀;宁宗嘉泰以后,因军费浩繁,加速滥发纸钞,发生又一次恶性通货膨胀;金元后期,明朝前期和咸丰官票宝钞都因同样原因而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这样统计来看,从秦汉至清末,计有通货紧缩9次,通货膨胀19次,其中有13次发生于铸币流通时期,秦汉到五代十国,6次是在纸币流通情况下出现的。可见,在铸币流通的时代也会有通货膨胀的产生,通货膨胀不是纸币流通下的产物。
在我国历史上,铜币在发挥流通手段职能上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了金银等其他贵金属,所以我们考察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间题,自然就以铜钱为主要对象。纵观中国铜铸币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铜铸币时代的通货膨胀产生的方式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铸小钱。即货币的实际金属含量远低于其名义重量,有时仅为名义重量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北魏孝明帝即位后采纳崔亮的建议,所制作的榆荚钱同样为典型代表,“时所用钱,人多私铸,销就薄小,乃至风飘水浮,米斗几值一千”。(2)铸大钱。指的是铸造较大面额的新货币,其钱体和重量均有所增加,但是其面额的增长幅度远高于其实际价值的增加值,同样造成了货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严重脱离。历史上,三国时期,刘备听从刘巴建议铸“直百五铢”、吴国铸“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甚至“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均为铸造大钱妄图盲目提升货币价值的典型。(3)降低钱币成色。在铜铸币时代,货币作为一种有价商品需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其实际价值直接受到含铜量的影响。然而,由于铜矿资源有限,铜材料稀缺,在铜铸币发行一定数量之后,为保证继续发行,必然要降低铸币成色,使用其他金属作为替代,逐渐减少铜的比重,造成铸币票面价值远高于其实际价值,引发通胀。
铜铸币时代通货膨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封建王朝采取错误的货币政策,为了摆脱财政危机,封建王朝常常滥发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不符的虚价货币以掠夺广大人民的财富,扩大收入、弥补开支,进而引起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其次,流通中商品的严重匮乏,也会导致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由于种种原因使社会商品严重匾乏,特别是粮食严重减产,即使铜铸币正常发行,物价也一样会上涨,一样会出现通货膨胀。
在铜铸币制度下,各代是如何治理通货膨胀呢?我们仅以汉朝为例,分析如何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1)政府严把铸币权,严禁民间的私铸、盗铸。《汉书·吴王刘濞传》有吴濞“盗铸钱”的记载:汉文帝继位,复“令民自铸”,“故吴、邓氏钱布天下,而铸钱之禁生焉”。虽然史书对“铸钱之禁”的具体内容失载,但从后来的事实不难推断,应该是有选择地批准民铸,并有一定的规格限制。武帝元鼎二年,因为郡国铸钱过多,钱制、钱重不一。钱益轻,值益贱,而于元鼎四年时完全禁止郡国铸钱,只准上林官铸造,废止以前各钱,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通用。铸币权和发行权集于中央才制止了通货膨胀的局势。(2)促进生产,厉行节约。如要抑制通货膨胀,从根本上讲应当促进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同时节约政府开支。刘邦称帝后“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汉文帝为了发展生产,不仅令寄居在长安的诸侯各回封地以治理、督促生产,还在王畿内行籍田之礼,亲自率耕,以奖励农业、发展生产,并节约开支。景帝继承了文帝的政策,才出现了“库府余货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的“文景之治”。(3)实行从紧的政策,稳定币值。除了严把铸币权、扩充物资之外,汉代还实行了适当从紧的政策:以武帝后期为例,不仅对外停止战争,以降低军费开支、促进民生恢复,更对内要求减少奢侈浪费,降低财政支出。赋税所得之钱都贮存在国库。同时增加钱重,使币值趋于稳定。
在铜铸币时代,通货膨胀的产生往往与纸币时代的货币过度发行不同,表象上主要源于货币自身实际价值的降低,
具体的途径为铸小钱、铸大钱以及降低货币成色。由于货币实际价值与政府规定的其名义价值不相符,在市场自发的力量下人们不再承认铸币面值,进而造成通货膨胀。进一步讲,铜铸币时代的通货膨胀,其货币自身实际价值的降低只是通胀的表层原因,更根源一方面在于封建统治阶级错误的财政政策以及其剥削本质,另一方面也归咎于生产力地下造成的社会商品严重匮乏。
[关键词]通货膨胀 通胀预期 分析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断加深,国内通胀预期甚为强烈。探讨通胀与通胀预期的关系,对于避免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通胀预期真正转变为通货膨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通胀与通胀预期的金融学概念
(一)通胀
通货膨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自从纸币在世界范围内发行流通以后,通货膨胀现象便愈加频繁地出现,关于通货膨胀的内涵,中外各国经济学家有着不同的定义,其中:萨缪尔森把通货膨胀定义为“价格和成本的一般水平上升――面包、汽油、汽车的价格上升,工资、土地价格、资本物品的租金上升。”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种货币现象,就是物价的普遍上涨”。琼罗宾逊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同样经济活动的经济回报率的收益增长而引起的物价变动”。目前我国学者对通货膨胀的定义为:“通货膨胀就是货币发行过多,货币发行量超过了货币需求量;通货膨胀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同量的货币现在的购买力小于过去通货膨胀就是物价总水平上涨或持续一段时间的上涨,物价的上升部分超过了物价的下降部分,或物价只有上升部分而没有下降部分”。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尽管至今还没有统一的通货膨胀定义,但中外学者已不约而同地把物价水平持续异常的变动作为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内涵来考察,即从现象的角度来定义通货膨胀。
(二)通胀预期
通胀预期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生的概念,伴随着理性预期学派而出现,该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如果人们普遍预期一年后的价格将高于现在的价格,就会在出售和购买商品时将预期价格上涨的因素考虑进去,从而引起现行价格水平提高,直至其达到预期价格以上。这种在市场预期心理作用下发生的通货膨胀被称之为“预期的通货膨胀”。西方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预期如何形成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们在形成预期时是“向后看”的,即主要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形成对未来的预期,这种观点被称之为“适应性预期假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人们在形成预期时是“向前看”的,即主要根据各方面的信息,分析有关变量发展变化的可能,从中形成对未来的预期,这种观点被称之为“合理预期假说”。
(三)通胀与通胀预期的关系
近年来对于通胀与通胀预期,宏观经济学家最新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观点:资产价格和物价之间可能并没有一个很强的因果关系,两者可能都是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外部经济环境和财政货币政策的“果”。笔者非常赞同上述观点。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不一定等于有明确因果关系,而以往的相关性规律在不同的外部环境下可能会分崩瓦解,这次的金融危机带来的所有资产价格的共同下跌已经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更倾向于对每个特定环境下经济变量的关系进行符合逻辑和市场共识的推导。通胀预期就是我们认为现在值得重视的一个变量。可能导致通胀预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物价本身的上涨以外,宽松政策没有及时回收,或者是汇率、黄金价格,甚至是资产价格上涨的正反馈都是重要原因。但是由于缺乏衡量的工具,对通胀预期的判断更多是依赖于日常生活的直观体验(比如媒体开始鼓吹通胀到来)。必须指出的是通胀和通胀预期是两回事,有了预期不等于一定会真的有通胀。通胀未必和资产价格互相影响,但是至少在短期内,通胀预期对资产价格的影响会是正面的。
二 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国内通胀预期的诱因及表现
(一)国内通胀预期的诱因
近年来我国出现通货膨胀现象之后,特别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国内学者对其成因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是综合性的,西方传统的通货膨胀成因理论无法很好地解释我国发生的通货膨胀现象。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有人认为,“我国出现的通货膨胀不能简单归为传统通货膨胀成因理论中的任意一种类型,我国发生的通货膨胀既有需求扩大导致供不应求的原因,也有成本价格上升引起的产品价格的上涨(如:能源价格上涨导致我国制造业产品价格上涨,饲料价格上涨导致肉类产品价格上涨等),还包括经济结构变动的因素(如房地产、公共建设形象工程、基础建设等行业投资过热导致价格水平上涨)。”也有观点在分析我国近年的通货膨胀成因时得出三点结论:①货币供给量过剩是造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②资源稀缺导致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③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外汇储备增加、国际贸易顺差,这些都导致了中国式通货膨胀的发生。
(二)国内通胀预期的表现
总理在今年的多次讲话中提出信心比货币和白银更加重要,在经济学中信心所对应的便是“预期”。对于预期较早的研究是从凯恩斯开始的,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曾专门论述了预期对就业和资本的影响,此后预期成为经济学中常用的重要术语。经济学中的预期是指对同当前决策有关的经济变量的未来值的预测。我们知道,在经济理论中,资产价格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预期影响着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从而直接影响着产品和资本的价格,所以无论对产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预期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价格本身就容易产生泡沫的投机品,预期的作用更不容忽视。控制通货膨胀,稳定币值是稳定个人预期的关键环节,随着全球金融体系不稳定性的显著增加,如何有效控制资产价格剧烈波动,是未来经济学家和各国中央银行所需要面临的更严峻的问题。
变幻莫测的预期转变和投资者的“牛群跟风行为”,是金融体系不稳定的根本原因之一。许多经济学家喜欢用“非理性”来解释预期转变和“牛群跟风行为”,有关的论文和著作不胜枚举。无论理性还是非理性,金融市场的“牛群跟风行为”,都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个人预期的形成是难以判断的,理性预期学派的大师卢片斯把主观预期和现实的关联,描述为最复杂的哲学问题。1945~1970年,基于固定汇率体系的全球经济体系,热钱流动规模非常有限,个人预期相对稳定,保证了真实经济稳定增长,预期稳定让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之间保持稳定的联系。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紧接着两次石油危机触发全球流动性暴涨以及个人预期的剧烈变化使新古典综合模型失效,随后兴起的新凯恩斯经济学、行为宏观经济学、行为金融学、动态凯恩斯模型等,本质上都是要回答一个问题:个人预期的转变怎样导致宏观经济的剧烈波动,而他们的一个共同基本结论是:只有当个人预期稳定的时候,经济政策才有可能实现所希望的目标。
在我国,人们更加关注将来价格水平的走势。央行表示,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压力正在逐步积累。货币政策的目标也由保增长,逐步转变为保增长、控制通货膨胀预期上升的轨道上来。去年以来,
我国经济实现V型增长,经济增长的势头逐步增强。同时,居民消费价格和生产价格环比由降转升,同比降幅收窄。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作用的效果逐步显现,随着经济步入上升区问,通货膨胀预期也在上升。目前保增长的经济目标基本达到,防范通货膨胀预期转化为现实的通货膨胀,将是下一阶段又一任务。实际上,从2008年9月开始,央行开始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当调减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增加基础货币供应,不断下调法定准备金率,货币和信贷持续上升。随着经济转好和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物价水平将会进一步上升,通货膨胀预期和通货膨胀潜在的风险也在上升。
三 通胀预期的预测分析――理性看待国内通胀预期
(一)通胀是否会发生
通胀预期如此强烈,是否就意味着真实通胀已经离我们不远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当前美元汇率持续贬值,货币供应量激增,大宗商品价格迅速上涨,人们的通胀预期来自于对这些因素的正常担心,但这些因素所发生的变化只是全球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正常化过程的一部分。我们不否认这些因素会对通货膨胀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在现阶段,经济复苏尚不明朗的背景下,这些因素还不太可能形成全球范围内的严重通货膨胀局面。
(二)理性应对国内通胀预期
尽管一些学者和市场人士对明年的通货膨胀持乐观态度,认为明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不会很高,但是笔者认为必须尽早对通货膨胀保持警惕,为将来经济稳定增长打好基础。从实证数据的研究来看,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都有一定的时滞,货币供应量对总产出的影响通常是一个月到两个月,而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却需要较长的时间,根据弗里德曼的测算,大约需要两年时问。尽管通货膨胀不会马上出现,但是笔者认为等到通货膨胀起来,再采取措施控制,可能更加困难。因此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及早管理,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必须控制引发通货膨胀发生的源头。货币主义的大师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它是由于货币数量的增加速度高于产出的增加速度而产生”。目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各国都采取刺激经济的政策,恢复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总需求上升和货币扩张总是相辅相成的。笔者认为,从货币政策的调控角度来看,为了控制通货膨胀的预期,必须调控好货币和信贷的变动。
一是控制货币和信贷增加的节奏。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消费和投资信心下降,信贷市场冻结,需要政府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大量注入流动性。一旦经济恢复,信贷市场活跃,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货币和信贷的扩张必将推动物价水平上扬,因此央行就要适时控制货币和信贷投放的节奏,防止物价水平的过快上升。
二是调整央行公开市场业务的调控力度。我国央行主要是用数量型工具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进一步来控制货币和信贷的扩张。目前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各国都在考虑刺激经济的政策何时退出,充裕的资金如果不能够及时回收,终将会形成购买力。为了防止通货膨胀预期会转变为现实的通货膨胀,我国央行也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公开市场业务调控的力度,回笼流动性,控制通货膨胀预期的上升。
【关键词】通货膨胀传递 DAG 欧盟
一、引言
世界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增长远远大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休戚与共,和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活动十分活跃,香港、纽约等股市的波动对中国股市的影响也正在不断扩大,随着中国经济的日趋国际化,国际传导已成为通货膨胀的新的主导因素。理解通货膨胀传递的关系对于理解中国通货膨胀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通货膨胀的持续上升,通货膨胀问题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中国人民银行也密切关注着通货膨胀的发展,并把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关于通货膨胀传递的研究较晚得到关注,部分因为早期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体间通货膨胀的差别会被汇率变化所吸收(Friedman,1953)。Perry(1975)、Parkin(1977)较早对世界通货膨胀的传递进行分析;McKinnon(1982)也在货币替代的架构下从理论上和实证上探讨了国际通货膨胀传递的现象。之后通货膨胀逐渐得到了关注,众多学者对不同汇率制下的通货膨胀的传递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从通货膨胀均值水平的传递,已经扩展到对通货膨胀波动(volatility)传递的分析1,研究方法也从简单的Granger因果检验发展到基于DAG的VAR和结构突破分析上来。当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探讨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和传递的方式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对关于通货膨胀传递的研究的产生和发展进行综述,文章内容将这样展开:首先对通货膨胀的关联性和传导机制进行分析;其次对通货膨胀传递的大量实证分析;最后进行总结性评述。
二、通货膨胀的关联性分析
通货膨胀的传递受到贸易自由化程度、资本市场开放程度、资本账户的控制、汇率制度、中央银行的干预等制度和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不少学者对此作了探讨,Darby和Lothian(1983)认为各国的宏观经济的国际联系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渠道:商品替代、债券替代、货币替代和吸收效应。邓卫广(2005)则得出通货膨胀可以通过贸易、资本资产市场、就业转移等得到传递。总的来说,各个学者得出通货膨胀可以通过商品贸易得到传递;一国通货膨胀的变化在资本流动的条件下,还会通过资本资产市场,比如货币替代、债券替代等得到传递;通货膨胀的变化还会导致各个国家的相对成本的变化,引起工资收入或工资成本的变化,进而导致就业的变化和产业的转移;通货膨胀还通过吸收通道和旅游等服务贸易得到传递。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通货膨胀与其他经济体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探讨Granville和Mallick(2004)宣称中国和美国、日本、欧盟的相互依赖更加紧密,中国通货膨胀与美国通货膨胀呈现同方向运动,且中国通货膨胀的冲击对美国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出口商品到美国),但对欧盟和日本的影响不大。Feyzio lu和Willard(2006)没有发现中国通货膨胀影响美国和日本的价格波动的证据;相反,由于中国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和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他们发现美国的通货膨胀则会影响到中国;且整体上说,中国的价格波动对美国和日本的影响非常小并且很短暂。
尽管对通货膨胀传递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是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国际传递得到了关注,关于通货膨胀传递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汇率制度对通货膨胀传递的影响上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不断丰富充实。然而,为了更全面系统深入地理解通货膨胀传递,我们仍需要在许多方面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研究。
首先,当前文献对通货膨胀传递机制的研究还不系统,缺乏动态的理论模型,对于通货膨胀传递的渠道的实证研究还很匮乏。因此加强对贸易、资本资产市场、资本账户的控制、中央银行的干预等因素如何影响通货膨胀传递进行理论建模和实证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其次,虽然关于汇率制度对通货膨胀的传递的实证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开展,但却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模型。因而关于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制度如何影响通货膨胀传递的理论研究将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最后,目前主要是对工业化国家间通货膨胀传递的研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如何受到发达国家的影响极少涉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缺乏指导其制定通货膨胀政策的理论和实证依据,使得这些国家极易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引发金融危机,甚至导致国家破产。鉴于发展中国家日益广泛参与到国际经济中来,贸易自由化、资本流动性的加剧,加强对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数据采样
为了使实证结果可信度更高,我们采集欧盟十五个数据样本,采集期间是1999~2008的月度数据,CPI代表通货膨胀,所有的数据都来自IFS(IMF统计机构)。
表1
在样本期,爱尔兰、希腊、西班牙的通货膨胀比较高,德国、瑞典比较低;在波动性上,意大利、希腊、法国很小,而爱尔兰、芬兰则波动比较大,总体上通货膨胀高的国家波动性也比较强,通货膨胀率低的国家则波动性小。
(二)DAG实证分析
1.DAG简介。在实证研究中,我们常常不能确定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再加上我们所收集得的数据不是在我们可以控制下产生的,因而可能导致我们的分析结果存在较大的偏误。而DAG技术,代表着最近的先进的因果分析方法,越来越多学者把它应用到实证分析中来。下面我们给出简短的关于怎么利用方差协方差矩阵来构建DAG分析的介绍。
DAG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关于一些变量之间同期因果关系传递的结构安排,这种安排是建立在相关和偏相关关系的基础上的。每一对变量之间的连线代表着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这里存在四种可能的关系:
(1)没有连线(X Y)。这说明两个变量,X和Y没有因果关系,他们是相互独立的。
(2)没有箭头的连线(X-Y)。这显示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联系,但是方差协方差矩阵没有给出明确的因果方向。
(3)单方向的连线(XY)或者(XY)。这表示两个变量之间有着明确的并且是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传递没有经过其他变量。(XY)表示X的变化直接引起了Y的变化,(XY)则相反,表示Y的变化直接引起了X的变化。
(4)双箭头连线(X?圮Y)。这表明两个变量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并且这种因果关系是双向的,就是说X的变动不仅直接引起了Y的变化,同时Y的变化也直接引起了X的变化。
我们介绍一个用于界定因果关系传递的方向的概念Sepset。Sepset是一对变量,他们的连线在其他变量为条件的基础上因为偏相关系数没有显著不等于零而被去除。如果是在无条件下被去除的,则Sepset是一个空集。如果r(X,Y)和r(Y,Z)都不等于零,但是r(X,Z)=0,就是说,X-Y-Z,X和Y、Y和Z是相连的,但是X和Z是不相连的。如果Y不在X和Z的Sepset内,则我们有这样的因果关系图:XYZ。另一方面,如果变量Y和Z的无条件相关系数r(Y,Z)不等于零,但是存在条件相关系数等于零,r(Y,Z|X)=0,则是他们的共同原因掩盖了他们之间联系,则我们有这样的因果关系图:YXZ。
2.样本期的同期因果检验。
1999.1~2008.7相关系数矩阵
利用相关系数矩阵,我们得到同期因果关系如下:
因而各国通货膨胀在同期的外生程度从大到小基本上如下排列:NL、BE、IE、FR、AT、FI、GR、PT、DE、LU、DK、ES、SE、IT、GB。
地缘的影响极大地淡化了,比利时、荷兰的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而法国、德国的影响力也相对得到了提高;四个没有加入欧元区的欧盟国家的影响力除了丹麦外都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其中英国被欧洲边缘化了,而对欧洲的影响减少了。
比利时由于是欧盟的总部所在地,因而比利时的情况会极大地影响到欧盟的政策;而法国在长期则是整个欧洲的主导,而且法国是欧盟中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因而对其他国家影响很大;德国的欧盟央行的所在地,肩负着维持欧盟经济稳定和保持低通货膨胀的责任,因而其受到很多国家的影响,是最外生的变量之一。欧元之后,英国、瑞典、希腊的影响都减小了,只有丹麦的影响力还得到了维持。意大利成为最外生的变量,这与意大利的资金对外的依赖性较强有关,而且从同期看,对其影响大的,正是三个较大的资本输出国。
3.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方差分解评估区内与区外通货膨胀扰动对通货膨胀波动的解释力度。因而为了得到各个经济体影响的显著性水平和通货膨胀传递的动态模式,我们进一步进行方差分解分析。
由于各国通货膨胀存在协整关系,我们用误差修正模型VEC进行估计。
ΔY■=μ+■Γ■ΔY■+αβ'Z■+e■ (1)
我们把等式(1)写成无限移动平均的形式:
ΔY■=■A■ε■,t=1,2,…,T. (2)
ε■是创新向量,满足:E(ε■)=0,E(ε■ε■■)=Σ=(σij)。
于是变量i的n-step-ahead预测误差方差由第j个变量的创新引起的比例就等于:
θ■■(n)=■,i,j=1,2…9 (3)
其中P是残差的方差协方差矩阵Σ的Cholesky factor,ei是一个选择向量,它的第i个元素等于一,其他的元素都等于零。因而θ■■(n)衡量的是ΔYit的n-step-ahead的预测方差中由第j个正交化的创新解析的份额。我们的分解是建立在DAG的结果之上的,我们同时构造了1-month(同期)、和6-month(短期),以及12-month(长期)的分解。
4.样本期2方差分解。
1999.1~2008.7方差分解
在样本期,欧元的产生对欧盟的小国和非欧元区国家影响巨大。在同期,比利时、荷兰成为最外生的变量了;而瑞典则从最外生的变量变成是最内生的变量之一;而丹麦仍然是最内生的变量;而在长期,荷兰、爱尔兰和比利时是最外生的,法国、英国则是最内生的。奥地利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被极大地削弱,瑞典和英国的影响力也是下降得非常大,特别是英国,从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变得对其他国家影响非常小了,相反比利时和荷兰则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了。
5.冲击反应分析。为了得到价格水平如何对彼此的创新进行反应的结论,我对其进行冲击反应分析。为了避免因为cholesky顺序造成的偏误,我们采用一般化了的冲击反应进行分析。
根据等式(3),依据Pesaran和Shin(1998)的方法,我可以得到一般化了的冲击反应的等式,在时期t,对于第j个变量一单位的创新,Yt-n的一般化了的冲击反应是:
■ n=0,1,2 ... , (4)
这里,Bn=Φ1Bn-1+Φ2Bn-2+…+ΦpBn-p,n=1,2,…,B0=I;并且对于n
在样本期,奥地利受到比利时的冲击更大了,但是方向变为是正的了,其他国家对其冲击都不大。比利时受到奥地利的冲击很小了,而对来自自身的冲击反应十分强烈,荷兰、瑞典和葡萄牙对比利时的冲击也很大,荷兰通货膨胀上升1%可以引起比利时上升0.2%,而葡萄牙则会引起比利时下降近0.2%。德国受到外界的冲击很小,只有比利时和奥地利对其冲击较大。这反映了德国央行一直以来对反通货膨胀的坚决态度。只有比利时和荷兰对丹麦有较大的冲击,这两国通货膨胀上升1%可以引起丹麦上长0.1%。西班牙在短期对来自葡萄牙的冲击反应比较大,葡萄牙通货膨胀上升1%可以导致其上升0.2%,但这种反应只是在短期;而对于来自比利时、卢森堡的冲击也会导致其分别上升0.3%、0.2%,并且持久存在。芬兰主要受到来自比利时、瑞典和爱尔兰的冲击的影响,其中比利时的通货膨胀上升1%可以引起其在中长期上升超过0.2%。法国对来自外界的影响反应不大,主要受到比利时的冲击,其中比利时的通货膨胀上升1%可以引起其在中长期上升接近0.2%,其他国家只有意大利、瑞典和卢森堡对其有温和的冲击;法国对来自自身的冲击只在短期有反应。英国对外界的反应较大,特别是来自比利时的通货膨胀上升1%可以引起其在中长期上升超过0.2%;德国和希腊上升1%则会引起其下降近0.2%;同时英国还对来自爱尔兰的冲击有比较大的反应。希腊主要受到来自比利时和爱尔兰的冲击的影响,来自比利时的通货膨胀上升1%可以引起其上升超过0.2%,而后者则会引起其上升近0.2%。爱尔兰通货膨胀波动比较大,受到外界的冲击比较大;来自比利时的通货膨胀上升1%可以引起其上升超过0.3%,希腊、法国则会引起其分别下降0.3%、0.2%。意大利的波动减小了,只是比利时、法国、英国、卢森堡对其冲击较大,来自比利时的通货膨胀上升1%可以引起其上升超过0.1%,而法国和卢森堡的则是没有超过0.1%,英国则会引起其下降不超过0.1%,但这些国家对其冲击都较为持久。只有比利时对卢森堡有较大的冲击,来自比利时的通货膨胀上升1%可以引起其上升超过0.2%。荷兰通货膨胀的波动主要来自其自身的冲击,而外界对其冲击影响很小,只有卢森堡的通货膨胀上升1%可以引起其上长达到0.1%,而德国的冲击在短期也会有一些影响。葡萄牙受到了荷兰、比利时很大的冲击,荷兰、比利时的通货膨胀上升1%可以导致其上升0.2%,而德国、希腊、爱尔兰也对其的温和的影响。瑞典的通货膨胀波动还是比较大,受到外界的冲击反应强烈,来自荷兰、葡萄牙的通货膨胀上升1%会引起其上升近0.2%,而比利时、德国则会导致其上升0.1%。
四、结论性评述
本文研究了通货膨胀在欧盟十五个成员国之间的传递,结果显示,德国作为欧盟货币政策中心,加之自身较强烈的反通胀决心,德国受到外界的冲击较小,所以德国为最外生变量之一。在短期内西班牙受到邻国葡萄牙的影响比较大,但长期影响不显著,显示两国产业相似度较高带来的冲击比较明显。而英国由于长期游离于欧盟之外,地缘和经济体的融合度影响到了通胀的互相传递。而法国由于在欧盟区成为一个区域枢纽,且农业发达,对其他国家关联度较高,所以对欧盟其他国家的影响非常明显,除了德国和法国,其他国家的产业很相似,他们之间在贸易和投资等众多领域上主要是一个替代关系而不是互补关系,这使得他们在出口价格上形成较为强烈的竞争关系,为了改善和提高欧盟的整合程度,欧盟成员国及英国之间要加强产业发展的政策协调。
参考文献
[1]Cassese,Anthony and Lothian,R.J.,“The Timing of Monetary and Price Chang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of Inflation”,NBER Working Paper,1980,No.549.
[2]Chen,Baizhu.“Long-Run Money Demand and Inflation in China.”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1997, Vol.19,No.3,pp.609-617
[3]Cheung,Y.and Yuen,J.,“Effects of U.S.Inflation on Hong Kong and Singapore”,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2,30,603-609.
[4]Ciccarelli,M.and Mojon,B.,“Global Inflation”,2005,European Central Bank Working Paper,No.537.
[5]Clarida,R.,Gali,J.and Gertler,M.,“A Simple Framework for International Monetary Policy Analysis”, NBER Working Paper,2002,8870.
[6]Demiralp,S.,Hoover,K.D.,“Searching for the causal structure of a vector autoregression.”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3,65,745-767.
[7]Devereux,M.and Engel,C.,“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Exchange Rate Volatility,and Exchange Rate Disconnec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2,49,913-940.
[8]Eun,C.S.and Jeong,Jin-Gil.,“International Price Level Linkages Evidence from the Post-Breton Woods Era”,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1999,7,1999 331-349.
[9]Feyzio■lu, Tarhan and Willard,Luke,“Does Inflation in China Affect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IMF Working Paper,2006,06/36.
【关键词】 信用货币 风险性 货币本质
本文想研究和说明的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就是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的风险性质和风险来源。传统的货币理论是建立在金本位制时代的,它把货币当成了一种真实价值的资产,本身是其他资产的价值尺度,而且尺度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但是到了信用货币时代,作为价值尺度的信用货币,其本身就不再是一把标准尺子。这把尺子自己在变化,这个变化就是货币自身的价值风险问题。这个问题对整个货币理论都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是一种风险资产
1、传统货币与货币理论
传统的货币理论可以追溯到费雪在1911年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提出著名的交易方程式MV=PT。之后不久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剑桥方程式。在这些理论里面货币认为和一般商品是一样的。本身的货币价值受供求关系影响。
到了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提出了人们持有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他的理论基本就忽视了货币本身的风险因素(当然在那个时候金本位制下货币风险可能是很小的)。他提出了流动性偏好理论,其中有个凯恩斯陷阱。凯恩斯陷阱认为当利率极低,债券价格极高时,认为无论有多少货币人们都愿意持有在手上。如果是在信用货币时代这个理论是否成立,可能需要重新考查货币本身了。现代信用货币本身具有风险,某些时候货币可能比债券的风险更高,这样的话人们在流动性陷阱里面愿意不愿意持有货币就很难说。后来鲍莫尔的平方根公式和惠伦的立方根公式也是发展了凯恩斯的三个动机,也并没有考查货币风险本身。20世纪50年代,弗里德曼发表了《货币数量论——一种重新表述》数量问题。该理论把货币当作一种资产(财富)的一种形式来分析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但是该理论也没有把货币的风险性拿出来做为一个因素来考量。
萨缪儿森在1958年对现代货币提出其本身没有内在价值,但是从消费借贷模型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货币需求理论。华莱士等经济学家在后来对该理论进一步发展并提炼出叠代模型。这里考虑到了货币去其他资产的收益的问题。但是没有去论述货币本身有没有风险。
但是现代信用货币的风险确实是存在的,为什么这些理论都把该因素忽略了呢?以前可能是金本位制下,货币风险小。但是人类进入信用货币时代已经有半个世纪之久,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用现代货币的性质来重新考查我们的传统的货币理论呢?正是这个想法,我想先论述下现代货币的风险性质为以后的研究做准备。
2、现代信用货币的资产性质
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开始世界进入了“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时代。现代信用货币与金属货币具有不同的性质,它们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信用货币已经具有了风险性。信用货币不在是像金属货币一样的无风险资产,而是一种有风险的资产。货币一开始就是一般等价物,其购买力来源于自身,是由其本身的价值所保障的,无需求助于任何外在因素。其购买力随着其价值变动而变动,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实质上就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
纸币时代的货币与其购买力保障彻底分离,货币以符号的形式存在。以金本位为基础的纸币发行中,与金属货币等值的部分是具有购买力保障的,其保障就是国库中的金属货币。所以货币在退出流通,执行储藏功能时可以转换为金属货币。国家以强制力一方面保证纸币的流通,一方面保证纸币与金属货币的兑换。所以原则上建立在金本位基础上的纸币的购买力是由国库中金属货币的价值来保障的。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目前世界各国发行的货币,基本都属于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由银行提供的信用流通工具。
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时代,货币的本质仍然和以前的一致吗?恐怕是不一致的。本文认为货币从中央银行进入信用领域之后它已经变为了一种资产(中央银行的债权债务凭证)。但是由于它本身不具备价值(或则说它的价值与自身的购买力不匹配)因此信用货币的购买能力不再由自身价值决定而有可能出现购买能力的大幅度的变动,从而信用货币作为一种资产已经具有了较强的风险性。实质上信用货币就是一种风险性资产,只是相对于其他资产来说它有国家信用做保证而风险性比较低。
二、信用货币的风险来源
现代信用货币作为一种风险资产,它风险来源主要是在造成它购买能力变动的因素。本文认为信用货币的风险来源主要两个:一是来自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导致的通货膨胀风险,二是来源于政治风险的退市风险。
1、通货膨胀导致信用货币购买力水平变动是信用货币的主要风险
货币作为一种资产,人们最关心的是它购买力水平的变动,因为信用货币一般有信用作为保障,而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无风险资产。但是当今世界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和欧洲,经济危机不断,各国为了应对经济危机保持经济增长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种世界性的货币宽松政策也导致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和信用货币的购买力的变动。以中国为例,十年前的一元钱的在国内购买力在现在可能贬值了50%以上。如果在国内把人民币作为一种资产来进行储备或投资的时候就已经有明显的风险性。
当前有些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变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关键是人们的收入是否随着价格上涨进行增加,也就说是在通货膨胀过程中价格上涨是否影响到人们的实际收入购买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但是这种观点忽略了当前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甚至被认为一种无风险资产的时候,原有货币存量有增值保值的要求。收入增长也许是赶上了通货膨胀的增长水平,但是原有货币存量的购买力却发生贬值。这样货币作为一种资产就已经贬值。
有些观点会认为在市场条件下利率水平高于通货膨胀率的时候,货币可以实现增值保值从而没有发生购买力的变化。但是这种观点本文认为存在这样的问题:首先利息一般被认为是人们让渡货币使用权的时间成本,而不是对货币风险的补偿。其次市场化的利率水平下也不可能保证市场利率总高于通货膨胀率。所以只要有通货膨胀风险的存在,货币作为一种资产就是一种有风险的资产。
2、信用货币具有因信用变动而导致货币购买能力变动的风险
一个国家的货币可以认为是中央银行对人们的负债,这种负债是用国家信用作为担保的。一旦国家信用产生问题的时候,货币就有贬值的风险。国家信用跟很多因素相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以及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性等都是国家信用水平的影响因素。第一,一旦一个国家发生政治动荡,作为信用的货币资产就面临贬值甚至退市的风险。这种风险比通货膨胀的风险发生的概率低但是一旦发生,货币资产的损失概率很大。第二,经济危机作为一种经济常态可能会持续存在,美国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欧债危机又开始兴风作浪,这种经济上的动荡是的世界主要评级机构纷纷降低欧洲各国甚至美国的债务评级。一个国家的货币作为该国对人们的负债,实际上该国的货币资产的风险因为债务评级降低而上升。意味着该国的货币购买力有可能不能得到国家的全额保证。从而货币资产因为信用变动而具有风险性。
通过上面的分析,本文得出结论,现代的信用货币存在购买能变动的风险,这种风险不是货币本身价值变动引起的,而是货币的外部风险引起的。所以得出货币资产是一种风险性资产。
三、信用货币的风险度量
1、通货膨胀率是信用货币风险度量的直观指标
从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频繁的经济危机让人们经历了频繁的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人们已经慢慢对信用货币的风险与货币的购买力水平变化作为信用货币的风险度量手段。其中通货膨胀率是最直观的指标。现代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宽松货币政策是能够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但是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因为发行了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同时通货膨胀的发生改变了原有货币存量的价值,所以人们原有的货币资产在未来的购买水平发生变动的大小就是通货膨胀水平。这样人们会把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资产风险大小的直观指标。
2、真实利率水平是对信用货币风险实质指标
传统的货币理论认为利息是让渡货币使用权的时间成本,这种观点忽略了信用货币的风险性。信用货币时代,货币的利息不再完全是人们出让货币使用权的时间成本,同时也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补偿。所以利率水平也是信用货币风险度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这里说的利率水平是指实际利率水平即扣除通货膨胀率之后的真实利率。不同国家和地区信用货币因为本身具有的风险性大小不一样,所以各国的实际利率水平的差距不一样。这和有些观点认为的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各国利率水平的观点不同。生产力水平只是影响信用货币风险大小的因素之一。还有其他因素如上面分析的会影响到信用货币的风险大小。利率可以当作货币资产的投资回报率,跟他的风险大小是相匹配的,这也符合现资学的观点。所以真实利率水平是信用货币风险度量实质指标
通过上面分析,本文得出这样的结论,通货膨胀率是信用货币度量的直观指标,而不能从根源上反应货币资产的风险。而真实利率水平是对货币风险综合性度量,这才是货币资产风险性的实质指标。这也能过解释各国真实利率水平的差异性。
四、结论与后续研究
本文通过分析得出了两个主要的结论,一、货币资产不是无风险资产而是一种有风险的资产。二、利率是对货币资产风险的补偿。
这样货币作为一种风险资产的存在将改变原有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的观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建立的时候,特别是现代信用货币制度建立起来之前,货币本身是有价值的,本身是一般等价物存在。现代信用货币本身已经没有了价值,而是一种信用保障下风险资产。传统经济学把货币一直作为一种无风险资产来考查,其经济理论会有很多不能解释信用货币时代下的经济现象。
后续研究希望在信用货币作为一种风险性资产的条件下重新去考查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比如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以及货币学派的货币理论。进而去研究现代信用货币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希望为频繁发生的经济危机找到制度上的根源。
【参考文献】
[1] 张金云:货币基本问题的重新梳理[D].吉林大学,2006.
[2] 陆凯旋:论货币的本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2).
【关键词】房地产 通货膨胀 对冲 短期 长期
一、文献综述
国内学术界对房地产投资对冲通胀的能力尚无深入广泛的研究。国外相关文献较多。就研究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两类:1.通过房地产收益数据和通货膨胀数据对房地产对冲通胀的能力进行实证分析。2.房地产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相互影响链条进行分析。Fama和Schwert(1977)用OLS模型对美国长短期国债,股票以及私有房地产对冲预期通货膨胀和未预期通货膨胀的能力进行实证分析,以国债收益率表示预期通货膨胀率,以CPI中的房屋购买价格部分表示房地产收益。结论认为私有房地产是唯一的同时具备对冲预期通货膨胀和未预期通货膨胀特性的资产。其研究框架成为后来大量学者研究房地产短期抗通胀能力的基础框架。Barkham,Ward和Henry(1996)在Fama和Schwert(1977)的基础上,对房地产短期抗通胀力和长期抗通胀力分别进行检验,认为房地产收益仅和预期通胀有比较强的相关性;但在长期中,房地产收益则和各类通胀都具备很强的相关性。Matysiak,Hoesli,MacGregor和Nanthakumaran(1996)运用英国的月度数据对房地产长期抗通胀力进行研究得出相似结果:房地产能够在长期中对冲通胀。但是,Tarbert(1996)对英国数据的研究则表明在长期中房地产不具备对冲通胀的能力。Ganesan和Chiang(1998)对香港的研究结果,Stevenson(1999,2000)对英国的研究结果以及Chu和Sing对中国的研究结果亦显示长期中房地产资产并不具备对冲通货膨胀的能力。
已有文献中有小部分涉及对细分类别的房地产资产对冲通胀能力的比较研究。如,美国:Hartzell,Hekman和Miles(1987);Wurtzebach,Mueller和Machi(1991);Hartzell和Webb(1993);Huang和Hudson-Wilson(2007)。英国:Limmack和Ward(1988);Tarbert(1996);Hoesli,MacGregor,Matysiak和Nanthakumaran(1997)。澳大利亚:Newell(1995,1996)。香港:Ganesan和Chiang(1998)。新加坡:Sing和Low(2000)。中国大陆:Chu和Sing(2004)。新西兰:Zhou,Gunasekarage和Power(2005)。加拿大:Newell(1995)。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整体房地产市场,办公,零售,工业厂房类型房地产资产具备更强的短期抗通胀能力。
除上述“时期长短”,“细分市场”两种视角外,还有部分学者以通胀程度为视角,比较研究了高通胀时期和低通胀时期的房地产的对冲通胀能力。如Wurtzebach,Mueller,和Machi(1991);Brueggeman,Chen和Thibodeau(1992);Hartzell和Webb(1993)对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研究;Stevenson(1999)对英国房地产市场的研究;Sing和Low(2000)对新加坡房地产市场的研究;While Li(2001)对加拿大房地产市场的研究等。这些研究的结果显示,房地产的抗通胀能力通常在高通胀时期增强,在低通胀时期减弱甚至是消失。
已有文献对于房地产收益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影响链条的研究较少,一般采取格兰杰检验,结论各异。Barkham,Ward,和Henry(1996)的研究表明通货膨胀导致了房地产收益率上升。得出类似结论的学者还有Chu和Sing,他们2004年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研究表明通货膨胀带动了房地产收益率的上升。Tarbert (1996)的研究则认为是房地产收益率上升加剧通货膨胀。Stevenson和Marry 1999年对爱尔兰地产的研究认为是高房地产价格导致了通货膨胀。Matysiak,Hoesli,MacGregor和Nanthakumaran 1999和2000的研究则认为二者之间并无显著因果关系。
就研究结果看,已有文献在“房地产是否在短期长期内具备对冲预期通货膨胀和未预期通货膨胀的能力”这一问题研究结论上呈现了相当的复杂性。造成此不同结果的原因可能如下:1,不同地区的房地产市场状况不同(租赁偏好,市场协调成熟度,评价方法等)造成的房地产抗通胀能力本质上的不同(Chu和Sing,2004)。2,地产指数构成不同,通货膨胀率衡量方法不同等基于数据差异的分析偏差(Cecile Le Moigne和Eric Viveiros,2008)。
二、基于1998~2009年价格数据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
综合考虑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情况:1)居民更偏向于购房,二级租赁不发达,租金不完全反映房地产的资产收益;2)租金数据难以获得,本文选取房屋年度销售价格指数作为收益率的衡量指标。另一方面,由于人们通常依据上一期的通胀水平对现期通胀情况作出预测,因此本文假定第t期的预期通胀为第t-1期的通胀水平。
(二)短期与长期抗通胀力实证检验
本文拟采用Fama―Schwert模型对房地产资产短期的抗通胀性进行检验,长期方面则应用协整和格兰杰进行检验。检验及结果如下:
(1)短期回归分析:
Rt=α+βE(It|φt-1)+γ(ItE(It|φt-1))+ηt
其中R为资产收益,I是通胀率,E(It|φt-1)是依据t-1期数据得到的预期通胀率,It-E(It|φt-1)表示未预期通货膨胀。
设定如下三个假设检验:(1)H0:β=0;H1:β≠0。不能拒绝原假设则预期通货膨胀率增加一个单位,名义资产回报率同时也增加一个单位,并且预期实际回报率独立于预期通货膨胀率,这类资产具有完全对冲预期通货膨胀的特性。(2)H0:γ=0;H1:γ≠0不能拒绝原假设则未预期通货膨胀率增加一个单位,名义资产回报率同时也增加一个单位,这类资产被称为具有完全对冲未预期通货膨胀的特性。(3)H0:β=γ=0;H1:β≠0或者γ≠0如果不能拒绝原假设,则这类资产被称为具有完全对冲通货膨胀的特性。
检验结果显示:Rt=-214+3E(It|φt-1)+3(It-E(It|φt-1))+ηt
通过整体显著性检验及所有参数检验。即短期内,房屋价格指数的变动与通货膨胀同向并且比通货膨胀更敏感(即在高通胀时期,房价会以更高于通胀的速度上涨;但在通货紧缩时期,房价很可能涨幅减小甚至出现价格下跌)。房地产在短期内能够同时对冲预期通货膨胀和未预期通货膨胀。(见表1)
其中,Y为资产收益,X为通货膨胀
(2)长期协整检验与格兰杰检验。协整关系检验:yt = α + β xt + ηt 如果R和I协整,则表明长期中房地产可以被视作具备对冲通胀能力的资产。
格兰杰因果分析:Δyt=∑δ1iΔyt-I+∑γ1iΔxt-I+ut;Δxt=∑δ2iΔyt-I+∑γ2iΔxt-I+vt
检验结果显示,长期中HPI和CPI不存在协整关系,无因果联系。即长期中,中国的房地产资产不具备对冲通胀风险的能力。这与Chu和Sing 2004年对中国房地产数据的研究结果相似。(见表2,3)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分析结果认为:中国的房地产资产短期中具有一定的对冲通货膨胀的特性。特别是高通胀时期,房价以高于非房产物价涨幅的速度上升,名义收益率实际收益率均提高,弥补非地产物价上升带来的损失。这同Chu和Sing 2004年对中国房地产的研究结果以及John,丰雷,范理,包晓辉2010年对香港房地产的研究结果相悖。但数据分析结果同时显示房屋销售价格对CPI有显著的大于1的敏感度,这意味着在通货紧缩时期,房价涨幅会缩小甚至出现大幅度(高于物价下降速度)的负增长。这支持了部分学者的研究结论(Wurtzebach,Mueller,和Machi(1991);Brueggeman,Chen,和Thibodeau(1992);Hartzelland Webb(1993)。英国:Stevenson(1999)。新加坡:Sing和Low(2000)加拿大:while Li(2001))。
就长期而言中国房地产不具备长期的抗通胀能力并且房价与CPI之间没有必然的显著的因果关系。这支持了Chu和Sing2004年对中国房地产的研究结果以及John,丰雷,范理,包晓辉2010年对香港房地产的研究结果。但同王维安,贺聪(2005)的研究结果 “房价的上升会造成预期通货膨胀上升从而使得CPI进一步走高”不符。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短期中,人们普遍认为房地产能够抗通胀,因而在高通胀时期,房地产受到追捧价格大幅增长。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成熟(比如消费者投资者追涨杀跌的行为心理)加剧了这一飞速上涨。但在长期中,房价回归理性,甚至是随着通货紧缩的到来出现下降,抗通胀性消失。
事实上,中国房地产市场同金融市场一样有待完善。二级市场的不成熟限制了地产市场的流动性和房价调整的敏锐度,土地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发资金渠道的狭窄,过度的资金流入以及过度政策导向的可能加剧地产市场的不合理波动。就学术研究看,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研究阐明房地产的实际抗通胀能力以及房地产收益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因果影响链条,以利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维安,贺聪 房地产价格与预期通货膨胀[J] 财经研究,2005,(5)64-87
[2] Anari, A. and J. Kolari. House Prices and Inflation. Real Estate Economics, 2002, 30:1, 67-84.
[3] Barkham, R.J., C.W.R. Ward, and O.T. Henry. The Inflation Hedging Characteristics of U.K. Property.[J] Journal of Property Einance, 1996, 7:1, 62-76.
[4] Bond, M. and M.J. Seiler. Real Estate Returns and Inflation: An Added Variable Approach.[J] Journal of Real Estate Research 1998, 15:3, 327-38.
[5] Chu, Y., T. F. Sing. Inflation Hedging Characteristics ofthe Chinese Real Estate Market[J].Journal of Real Estate Portfolio Management,2004,(10).145-154
[6] Fama E. F. , G. W. Schwert. Asset Returns and Inflation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7, (5) 113-146
[7] Fisher, I. The Theory of Interest[M].New York:MacMillan,1930.
[8] Ganesan, S, Y. H. Chiang. The Inflation Hedging Characteristics of Real and Financial Assets in Hong Kong [J]. Journal of Real Estate Portfolio Management,1998,(4).55-67
[9] Hartzell, D.J. and R.B. Webb. Commercial Real Estate and Inflation during Periods of High and Low Vacancy Rates: Evidencefrom the Russell/NCREIF Property Database[J]. RERI Working Paper, 1993. 45-60
[10] Hoesli, M., B.D. MacGregor, G. Matysiak, and N. Nanthakumaran.The short-term inflation Hedging Characteristics.[J] Journal of Real Estate Einance and Economics,1997, 15:1, 27-57.
[11] Hoesli, M., C. Lizieri, and B.D. MacGregor. The Inflation Hedging Characteristics of U.S. and U.K. Investments: A Multi- Factor Error Correction Approach.[J] American Real Estate Society Conference, 2006.183-206
[12] Hoesli, M. Real Estate as a Hedge Against Inflation―Learning from the Swiss Case.[J] Journal of Property Valuation and Investment,1994, 12:3, 51-9.
[13] FamaE.F.,G.W.Schwert.AssetReturnsandInflation[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77,(5)
[14] 这种衡量方法受到一定反驳,后来学者多采用移动平均来衡量预期通货膨胀(如:Joseph和Peter(1988);Cecile Le Moigne,Eric Viveiros(2008))
[15] Fama和Schwert(1977)对房地产对冲通胀特性的检验未涉及短期长期之分。Barkham,Ward和Henry(1996)将该检验分为长期和短期,用Fama和Schwert(1977)框架进行短期检验,采用协整分析对房地产长期抗通胀力进行检验。
[16]1998~2009的HPI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