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创产业市场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媒体;文创产品;设计趋势
一新媒体发展现状
新媒体泛指区别于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传统传播载体的新型传播手段总称,简单地说,新媒体是一种媒介环境。一般来说,新媒体具备以下特点。第一,价值化。媒体本身具备的价值与所传播内容的价值性是新媒体发展的重要评价内容,媒体作为信息载体本身具备其价值。而在其载体上进行传递、扩散的内容信息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两者价值有效融合,共同推进新媒体向前发展,二者缺一不可,弱一不可。第二,原创性。新媒体在传播手段和传播内容上的创造性共同表现为一种原创性,是手段和内容相互影响和促进形成的结果,这种原创性是新媒体创新能力的核心动力。第三,影响力。影响力是评价媒体效果的重要标准,新媒体的发展将当今的媒体影响力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各种媒介终端设备、表现手段几乎将每一个人带入到新媒体环境中,目不暇接的热门话题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极大地影响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的相互关系。新媒体在这样的影响力下不断调整,发展出适合未来媒体发展的形式和内容。第四,可持续性。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应变性和可持续性。新媒体是基于传统媒体发展出来的,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中不断自我迭代,不断调整以适应更具创新力、效率的现代媒体环境。
二文创产品设计现状
中国文创产业起步较晚,但是基于我国悠久的历史传承、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快速增长的文创消费热情,文创产业发展已经纳入国家战略层面,高附加值的文创产业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增长中的亮点。然而作为文创产业的主要载体,文创产品的发展却远落后于行业的整体发展,文创产品设计现状呈现以下几种状态:第一,“IP搬运工”。“IP”是新媒体环境下关注度极高的一个词,这里的“IP”指知识产权,大量的文化周边产品便是“IP”的直接载体,如日本经典卡通形象之一“哆啦A梦”,是动漫周边产品中炙手可热的大“IP”,目前为数不少的中国文创企业,正在通过不断购买知名“IP”的方式开发文创产品,此类文创产品可以迅速被市场接受,被消费者认可。但从根本上说,此类文创产品的共性是重产品弱创意,处处受制于版权方,更有甚者因为版权方的频繁授权,而导致文创行业内部同类型产品间恶意竞争,进入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第二,“到此一游”。“到此一游”是我们熟知的一种旅游生态,和在标志性旅游景点合影留念的习惯一样,中国游客的传统消费习惯之一就是购买当地“土特产”,也就是旅游纪念品。传统旅游纪念品都给人一种“鸡肋”的感觉,放之无用,弃之可惜。究其原因,主要是同质化现象极为严重,在泰山买到的旅游纪念品,到了庐山一样可以买到,唯一的区别是把“泰山”两字换成“庐山”;在海南三亚销售的贝壳纪念品也许和北戴河销售的一样产自浙江地区。旅游纪念品市场的粗放型发展,缺乏基本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原创意识,过度商业开发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第三,“贴图”设计。中国传统文化极其深厚,其中大量的符号蕴含了先辈的智慧和审美,如寓意喜庆和睦的“双喜”,寓意时来运转吉祥如意的“回纹”,更有蕴含着深厚哲学思想的太极“阴阳鱼”等,无一例外都是代表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然而当下文创产品设计呈现出一种滥用中式传统符号的现象,为了文化而文化的产品设计并不鲜见,大量的文创产品设计表里不一,对传统图形符号的滥用更多的是因为对传统文化的不解,缺乏最基本的尊重和敬畏感,误导消费者。
三充分运用新媒体的文创产品设计趋势
利用新媒体手段,文化传播和创意产品设计可以更加科学、精准、有效地结合,消费者对个性化、符号化文创产品的需求日益迫切,未来文创产品设计会着力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品牌优先原则。从“IP”热中,不难看出消费者对于目标消费的热衷程度。未来文创产品设计首先要着眼于品牌建设,品牌是最大的“IP”,对于品牌的理解有助于设计师和消费者相互沟通。品牌是设计师和消费者之间的纽带,品牌是文创产品设计的灵魂,是消费者对产品所产生的价值观体现,打造中国市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创产品品牌是未来文创产品设计的当务之急。这一点北京故宫博物院走在了前面,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以及故宫文化的文创产品设计被广泛认可,这个“IP”已经深入人心。第二,差异化原则。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千差万别,各民族大融合,文化习俗差异迥然,文创产品设计应该更接地气,深挖不同文化习俗间真正吸引人的内容,利用新媒体的高效传播能力,通过文创产品设计吸引更多的人对当地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旅游纪念品升级成地域文化创意产品,不仅有线下文创产品,更要打造线上文创产品,推陈出新,在市场的管理方面可以借鉴日本的原产地限定措施,即哪里的文创产品只能在哪里卖,最大程度保证专属性和不同地区文化间的差异性。第三,传承性原则。充分发挥新媒体环境的多层次、多样化传播手段,将文化、知识点更高效地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受众对传统文化、传统符号、传统知识等有更清晰和全面的了解,提升大众对中国传统审美的理解,只有基于对传统美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对现代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有着更为丰富和综合的理解,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需要积极的引导和传承;文创产品设计从业者更加需要利用新媒体从更丰富更深层次的角度发掘文化符号背后的故事,将文化内涵用通俗易懂并且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提高文化归属感。综上所述,充分运用新媒体环境所带来的便利性,将文创产品设计与新媒体充分融合,顺应时展需要,力争打造有着中国金字招牌的现代文创产品。
参考文献
[1]樊幸,张道海.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设计研究[J].包装世界,2016(3)
[2]杨淳.系列化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2)
海峡两岸本是同根同源,要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内涵,自然离不开两岸的通力合作,在10月举行第六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第六届海峡两岸文博会”)上,两岸文创产业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互联网产业的领导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凝聚两岸文创智慧,深挖文化产业潜力,对谈两岸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经验与合作前景。
打造两岸文化产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10月28日,秉持“一脉传承、创意未来”理念的第六届海峡两岸文博会在厦门会展中心圆满落幕。此次博览会经过四天的展示、研讨与洽谈,体现了两岸文化特色,突出展现了文化产业更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与更强的时效性和成效性。
海峡两岸文博会是全国唯一以“海峡两岸”命名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创办于2008年,本次博览会是由国务院台办、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福建省政府主办,厦门市政府、台湾亚太文化创意产业协会承办,与第六届厦门国际动漫节、第十届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第九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中国厦门国际运动健身器材展同期举行,形成“两会两节一展”的新格局。
为深入促进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商贸对接,本次博览会以“凝聚文创智心 迸发产业原力”为主题,以文化引领产业、以产业助推文化,打造海峡两岸文化产业交流合作与投资交易的重要平台。
据悉,在本次展会中,产业投资签约项目达126个,总签约额375.4亿元,签约项目整体质量较去年有了大幅提升,其中合同项目68个,合同金额达到169.8亿元,增比达66%。
两岸携手,共建文创产业未来
文创产业经济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发展的热点话题,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经济的深入发展,IT数字文化产业正爆发出勃勃生机,但关于文创产业的定义和未来发展趋势,两岸文创产业在合作中各自的角色定位与合作机制等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与探讨的重点。
为深入探讨两岸文创产业合作发展之路,探讨文创发展中两岸资源跨界整合的可行之路,本届博览会重磅推出了“携手创意未来”为主题的两岸文创产业发展论坛。该论坛汇集了两岸文创产业方面的专家学者,他们重点围绕着“创意能否为文化注入灵魂、产业能否为文化插入翅膀“展开讨论,探寻促进二者的结合点,以期两岸文创发展真正携手落实在产业上,对两岸文创产业发展具有极强的参鉴价值。
会上,北京大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分析了大陆的文化产业现状,他表示, 与台湾相比,目前大陆在文创产业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势,且明显走在了台湾前面。大陆有许多家国际知名的公司,比如BAT巨头,台湾在这方面却很少,“我们把握住了IT产业的发展趋势,大陆的数字文化产业已经变成了主流的文化产业。”
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是没有边界的娱乐,这意味着人们的娱乐渐渐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于此同时,产生了海量的需求,这样的无边界化发展,会形成前景巨大的市场。无边界的娱乐,就是人们的娱乐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造成了海量的需求,比如网络文学、无数视频网站有无数电视剧,还有体育赛事。娱乐无边界会进一步加强,会形成更大的市场。”
尽管领先于台湾,但陈少峰表示,大陆文创产业发展的同质化竞争严重,目前仍是以制造业的思维来发展文化产业,在这方面,大陆应多向台湾学习。
中华文创发展协会会长黄肇松也表示,两岸在文创产业方面,有着巨大的合作与发展空间。“在台湾,文创是在每个人生活里,台湾的衣食住行都有文创的故事,都有文创的内涵。” 他认为,两岸的文创产业发展,就像一个三角形,左上是台湾文创的创意,右上是大陆文创产业的市场。左上的创意跟右上的市场,奠定在中国文化的共同基础上。未来很美好,但要有好的规划、好的探讨、好的设计。
打造两岸移动数字内容产业关键平台
以“文化对接资本智造美丽中国”为主题的文化产业投资论坛结合“大数据”的时代背景,分析如何在新媒体时代谋求文化产业发展,通过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平台实现文化产业的协作和共赢。站在实际操作与运营、理论与总结、政策支持与推动三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文化产业投资的风险与机遇,为寻找文化产业良好的商业模式汇聚多方智慧。
这是海峡数字内容产业大会自开办以来已迈入第六个年头。为让进一步将合作理念与现实发展对接,本届首次举办了举办了数字内容领域的行业对接会,对象覆盖了投资商、上市公司、游戏开发者、游戏发行商、电信运营商,海峡两岸总共十六家公司,有120多位嘉宾出席对接会。对接意向项目超过10个,预计促成项目及基金类投资近亿元。成为打造海峡两岸文博会成为两岸移动数字内容产业关键平台。
关键词:文创产业;产品设计;文化符号
1文创产品与文创产业
随着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用户需求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曾经只为了实现某种功能、解决用户生活中某项具体问题的简单化物质产品已经不能让用户感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文创产品因其特殊的美学特征和人文意义受到了极大的青睐。
文产品,是一种艺术衍生品,它利用原生艺术品的符号意义、美学特征和人文精神,进行解读和重构,通过设计者对于文化的理解,将原生艺术品的文化元素与产品本身的创意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创意产品。文创产品背后是蓬勃发展的文创产业,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依靠创意人(团队)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已经成为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我国的文创产业虽然发展稍晚,但前景也十分广阔。文化要素作为文创产业的核心和灵感来源,对于文创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2文化资源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拥有多民族融合的优秀传统文化[ 何芹.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 大舞台. 2012(09)],在文化的积累上有着多数国家无可比拟的优势。然而,纵观我国文创产业的发展却并没有有效地体现文化积累方面的优势,这种文化资源积累与设计发展现状的不对称意味着丰厚的文化资源并没有在现代设计开发中发挥足够的价值。传统文化作为用户的情感来源之一,在设计创造中将中国特有的传统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无疑是一个有发展潜力的方向。我国设计师要想创造出具有文化感染力的优秀作品,就需要在持续学习其他国家优秀设计师先进设计经验的同时,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中有潜力发扬光大的部分,将这些元素创造性地运用到现代产品的设计与创造中,开发出具有文化感染力的优秀设计作品。
3文化资源融入现代产品设计与创造的路径
对文化资源融入现代产品设计创造的方法进行研究,有助于帮助相关行业的设计从业人员更好地进行设计创造,让设计的成果适应现有文创产品设计的市场,满足用户的需求。要想处理好我国历史性、地域性文化资源与市场上大众需求之间的关系,找到合理的切入点有效地开展设计创造是关键。通过组合、模仿、重构等创意设计方法进行合理的创意延伸,可以有效满足文创产品在外观和理念上的创新要求。当今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文化资源内容与包括产品设计、数字产业、工艺美术在内的创意产业的融合,已成为设计竞争中“原创力”的主要来源。在文化资源的继承中推陈出新,不断创新出具有设计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新产品,需要我们有科学性的设计方法做引导,文化资源融入现代产品设计与创造可以从文化的外在表现与内在表达两个方面入手,更详细地解析为以下三种方式。
3.1文化形态表达
文化资源融入产品创新与设计最直观的就是从外观创新入手,这要求产品既符合现代社会的功能、审美定位,又能恰当地融入合适的文化符号。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设计师需将文化灵感中的符号学元素进行提炼,抽象出其中最具识别性和代表性的部分例如线条、色彩、空间等,同时对用户和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析,找到产品设计的需求点,将其与文化符号进行合理的融合,这个再创作的过程既包含了对用户和市场需求的理解,也体现了设计师对文化符号的感受与表达。值得注意的是,对文化符号进行设计创新既是文化的延伸同时也是重塑的过程,在这种重塑的过程中保留什么样的符号信息、保留到什么程度,需要设计师充分发挥想象力,将文化特征与受众群体的认知与需求相结合,进行一定的理性分析与推导。来自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御前侍卫便签夹”,将古代御前侍卫的形象巧妙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创造出了一款兼具使用性与文化特色的畅销产品。
3.2 材质与工艺
产品设计在文化层面的创新可以考虑从使用全新的材料和技术方面入手。这里的新并不一定是指之前未曾出现过的新材料或全球最新研发的技术,而是这一材料或技术之前未曾在该领域或这一类产品上使用过,通过设计师的创新性思考,将某项材料或技术前所未有地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则可带来创新性的使用体验。例如,设计师杨明洁将苏绣、苏州园林、中国画意境与现代感强烈的金属材质融合,利用现代的设计方式呈现,创造出了新手工艺系列的落地屏风作品,使用者通过移动屏风或从屏风前走过,都可以感受到船在湖面轻轻划过或是鸟在树枝间穿行的意境。
3.3文化内在理念
文创产品设计与创新的关键在于将文化要素中的艺术内涵和理念巧妙地融入产品设计中,通过观看、使用等一系列过程,使产品能够调动用户的情绪,让用户与产品之间产生情感的交流与互动,为用户营造一种可感知的体验,从而让他们体会到文化的内涵与吸引力。
4总结
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重点在于将文化要素与产品的设计创造和谐地融为一体。文化资源融入现代产品设计与创造需要设计师的精心思考,一方面需要研究用户与市场的需求,同时还应从设计艺术的角度出发,对文化元素进行解析和再创造,在这一创造过程中,设计师师可以从文化形态的表达、材质与工艺的和文化内在理念这三个层次入手,从文化符号的提炼与重塑、材质与工艺的创造性表达和文化理念的感染力等角度进行思考,辅助文化产品的设计创造过程。
参考文献:
[1]何芹.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 大舞台,2012(09).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 经验
鄞州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建立在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基础之上,可以说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非常典型的范例,其经验对这些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一、在理念思路上,坚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相统一,加快从重建设向创特色、硬投入向软实力、办文化向管文化“三个转变”。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文化自信是对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发展成就的坚定信心。对于鄞州来说,做到既在现有成绩中增强文化自信,更在把握未来发展大势中增强文化自觉,进一步创新理念、优化思路,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加快从“重建设”向“创特色”转变。当前,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各地文化发展雷同化、同质化、无差别化现象比较普遍,文化发展正上演“回一首歌”。鄞州作为文化建设的排头兵,过去领先的做法、经验、模式所形成的先发优势正逐步弱化。因此,必须始终把“创特色”作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提升文化的特色化、品牌化、竞争力。二是加快从“硬投入”向“软实力”转变。目前,社会上或多或少存在“文化发展等同硬件建设”的不良倾向,许多人的观念还停留在建一些设施、办一些活动上。当然,硬件投入是基础,但过度关注物质形式、量化指标,这就背离了文化建设“以文化人”的本质。所以,应该更加突出以人为本,把提高人的文明素质、防止“精神荒漠化”放在重要位置,依托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明创建活动,通过文化的教化引导、培育塑造来提升人的文化涵养、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三是加快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基于当前群众文化需求更趋多元性、个性化,原来政府“一手包办”的文化产品供给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当地政府已充分认识到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在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逐步把符合市场规律、利于市场繁荣、适合市场供给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交给市场,加快形成市场办文化、政府管文化的发展格局。
二、在发展方向上,坚持公益与效益相协调,提升公共文化、精品文化、文创产业“三大品牌”。文化产品和服务,兼具公益性与商品性。在创建文化服务体系工作中,兼顾文化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两个效益”,把握文化产品的商品经济、意识形态“两个属性”。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一手抓公益性、普惠化的公共文化,一手抓经营性、市场化的文化产业;既繁荣了“下里巴人”式的大众文化,又发展了“阳春白雪”式的文艺精品。一是普惠社会大众,提升公共文化品牌。牢牢把握文化的公益性,完善“普惠化、广覆盖、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群众“有戏看、有书读、有歌听、有场所娱乐”,以村(社区)为重点,推进三级设施“一体化”。在加快区综合活动中心建设,完善区、镇两级文化设施体系的同时,大力整合、提升村级文化设施。重点推进村级“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为群众提供健康的网络文化服务。以天天演为龙头,推进文化项目“系列化”。按照“文化工程系列化”的思路,拉伸延长文化项目链、活动链、产业链,主打“天天演、天天看、天天听、天天读、天天唱”的“天天”系列工程。创新流动图书馆、新华书店农村连锁经营等运作机制,加快农家书屋、文化娱乐培训中心等特色载体建设。以提高参与度为目标,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大力发展群众基层文化,创新繁荣社区文化、村落文化,定期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引导鼓励基层群众、业余团队广泛参与,形成“一社区一品牌、一村落一特色”,让文化活动成为群众日常生活元素。二是拓展高端领域,提升精品文化品牌。把打造精品文化作为提升文化竞争力的突破口,让鄞州文化品牌走出宁波、走向全国。优化“大节庆活动”这一载体,坚持“年年都有大活动”,强化区内大节庆、区外大活动联动,精心打好梁祝爱情节、文化艺术节、精品体育赛事等品牌。主攻“文艺精品”这―关键,坚持“年年都有新突破”,以“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奖项为主攻方向,强化创作扶持,优化项目推介,打造一批“叫好又叫座”的龙头项目、文艺精品,做大做强精品文化“鄞州板”。弘扬“地域文化”这一特色,坚持“年年都有新成果”,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把文化资源的“原生矿”变为文化事业的“金名片”。探索打造文化名贤、风景名胜、名人名居、古寺名刹“四名工程”,提升中国博物馆文化、梁祝爱情文化、三字经蒙学文化、名人名贤文化、廉政文化“五个文化之乡”,形成富有“鄞州元素”的地域文化。三是着眼转型创新,打响文创产业品牌。文创经济是21世纪的“黄金产业”,要突出文创产业在文化创新、经济转型中的关键作用,打造转型升级的“创意引擎”。建设一批高端平台,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发挥“创新128”园、国家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基地的先发优势,加快软件动漫创意园、科技孵化产业园、宁波数字媒体产业园等建设,进一步放大集聚效应。壮大一批主导产业,围绕产业与经济、产业与文化、产业与惠民的有机互动,依托环球城、城市娱乐摩尔等特色基地,培育壮大软件动漫、演艺娱乐、休闲体验等产业,提高根植性和贡献率。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坚持外引与内培并重,完善“树强扶优”的政策体系,大力引进项目优、实力强、规模大的文创企业,引导区内实力企业拓展文创经济,形成企业发展的“雁阵梯队”。
三、在体制创新上,坚持政府与市场相联动,完善投入多元化、服务外包化、运作市场化“三项机制”。政府和市场是文化发展的两个“轮子”、两者缺一不可。鄞州区坚持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联动,巧借市场之资、整合市场之力,弥补政府单一主体建设带来的财力投入、人才保障、管理运作等方面的欠缺和不足,实现政府投入的最小化、市场作用的最大化、社会效益的最优化。一是在项目资金上,创新投入多元化机制。坚持投入先行,创新引导政策,激活该区民营企业多、社会资本足等优势,形成主体多元、社会共投的工作格局。强化财政投入的主导作用,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在文化事业、文化设施等方面优先保障、优先安排,提高文化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强化社会资本的支撑作用,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完善税收减免、奖励补助等政策,对社会资本参与文化设施建设给予倾斜扶持,优化公益性文化项目土地行政划拨、运营补助等措施,加速社会资本投向文化领域。二是在产品供给上,创新服务外包化机制。针对目前群众需求“多元化”、文化供给渠道“单一性”之间的矛盾,创新多主体的服务供给模式。扩大“买”的范围,在文化服务中,加快向政府供给与市场采购并重转变,借鉴“天天演”的运作经验,对部分文化产品和服务推行政府采购、公开招标和市场竞价。扩大“补”的领域,对公益性活动开展、文化项目运作、文化设施建设等,采取“服务外包、专业委托、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形式,委托给专业公司、创作团队等市场主体,为群众提供更优质、更专业的文化服务。三是在设施运营上,创新运作市场化机制。发挥市场主体的“鲶鱼效应”,创新文化设施运营机制,提高使用率和综合效益。组建专业公司运作,对市场前景好的大型文化设施,采取“组合式”、“捆绑式”、“打包式”,统一由专业公司运营、管理,解决利用率低、政府运营成本高的问题。采取单位加盟运作,针对部分街道大型文化设施缺乏的问题,整合新城区文化设施资源,如对区文化艺术中心等大型设施,采取“区+街道”、“区+街道+公司”等组合,以加盟制、会员制等形式,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共用。
四、在力量支撑上,坚持智力和资本相融合,打造高端人才、优质资本、群众文化团体“三支力量”。文化繁荣发展,人才、资本是核心,单靠自身的资源难以提升品位层次。鄞州区能牢固树立开放办文化的理念,“借外力、借外脑、借外资”,形成优质资源加速集聚的“虹吸”效应,切实增强发展实力和潜能后劲。一是开门纳贤,培育高端人才群体。坚持“海纳百川”,广开引才之门,创新引才之举,破解高端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不佳问题。文化产业人才重在“引”,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创新柔性引才机制,采取平台建设、团队引进、项目开发等模式,吸引一批领军型、创新型人才。文化事业人才重在“挖”,针对文化事业领域高素质人才紧缺的现状,探索打破人员身份、编制的引才机制,创新定向招聘、高薪聘请等举措,集聚一批业务型、管理型人才。乡土文化人才重在“培”,组建该区乡土人才资源库,重点培养有实力、有潜力的人才,建设一支有影响力的文化带头人、工艺美术师、文化传承人等“文艺鄞军”。二是巧借外力,集聚优质文化资本。大力营造有利于文化资本集聚的良好环境,让文化借助资本之力、插上资本之翼。壮大文化产业资本,依托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平台,重点引进主导产业强、文化品位高、经营理念新的大型文化集团,积极引进文化演艺、文化策划、文化服务等专业公司。集聚文化智力资本,着眼打造文艺精品、文化品牌,强化与大家名家、专业团队的战略合作,发挥他们智力密集、资源充足、人脉广泛的优势,通过深度挖掘、项目包装、深层加工,提升文化创作创新的能力水平。三是激活内力,壮大群众文化团队。广大群众既是文化的享受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要突出群众的“主角”作用,坚持“专业”与“业余”结合,在壮大群众文化活动团队中,全面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自觉性和参与度。激发专业性文化团队的活力,着眼“闯市场”,积极稳妥推进越剧团、新华书店、电影公司等单位的转制转企改革,加大政策扶持等力度,引导其立足基层,创作有思想性、有艺术性的文化产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调动群众性文化团队的热情,强化“群众文化群众兴”的理念,对近千支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强化奖励补助、系统培训和等级评定,让群众“草根文化”焕发蓬勃生机。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认知度、参与度、满意度:鄞州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G14-ZX27)阶段性成果;“软实力与宁波区域发展”文化创新团队和宁波大学学科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蒋晓丽,石磊.公益与市场:公共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2]陈志强.非政府组织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北京观察,2008(3).
[3]李俊玲.城市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多元化建设[J].图书馆建设,2008(12).
[4]李茁.家庭虚拟图书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模式[J].图书与情报,2009(6).
欧盟化妆品新规定(Ec) No.1223/20092
施行时间:2013年7月11日
施行目的:欧洲经济区,(EEA)市场中销售的化妆品必须符合新颁布的欧盟化妆品法规(EC)No,1223/20092的要求,并取代旧的化妆品指令76/768/EECa其到目前为止的67项修订档。施行范围:27个欧盟成员国(以及挪威、冰岛和列支敦士登)。施行方式:化妆品通报只需递交给由中央委员会和COLIPA(欧洲化妆品协会)联合开发的资料库,而不是各成员国。不过,企业要对自己通报的内容负责,而不是由行业协会代为管理。施行对象:由生产商或进口商指定在EEA内担任责任人的人。指定责任人的要求和协议应为书面方式。EEA内的生产商为责任人,除非该生产商指定其他人作为。根据新要求,责任人将承担更多的法律责任。[责任人:EEA内的生产商、将产品输入EEA的进口商、EEA内进行以下活动的分销商:①使用其自己的名称或商标将化妆品投放市场;②对化妆品的更改影响其法规符合性(不仅包括文字翻译)。]
施行内容:①良好生产规范(GMP):EN ISO 22716:2007化妆品-良好生产规范(GMP)
②化妆品安全报告:A.化妆品安全信息B.化妆品安全评估
欧盟化妆品新规定(EC)No.1223/20092重要更新项目
1.产品中使用的香料香精必须提供生产厂和产品代码信息
2.化妆品包材需要合乎食品接触材料(food contact material)的标准
3.产品需要提供稳定性(stability)报告
4.所使用的成分需提供详细的毒理档案(toxicological profileof substance TPS)
5.毒理风险评估由定性评估变为定量评估
6.原料及成品的生产商都需要达到GMP/ISO22716标准
7.产品标签的警示语和使用说明需要签署该安全报告的毒理风险评估师批准
8.产品所有的测试报告,技术文档和其他相关信息需经过毒理风险评估师评估
欧盟化妆品新规定(EC)No.1223/20092缓冲期
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2010年8月了《化妆品安全性风险物质评估指南》,成为化妆品上市许可前的重要审查标准。于此同时,SFDA制定了一系列的施行标准与细则,并于2011年4月1日即开始率先施行相关法规政策。
归纳以上要点评估未来国际化妆品产业的四点发展重点如下:
一、消费者安全保护的观念加剧,增加了产品研发的技术门坎
[欧盟的消费者安全科学委员会(SCCS)制定了化妆品原料安全性风险评估指引。Notes of Guidance for testingof Cosmetic Ingredients and Their Safety Evaluation by theSCCP]
二、生产制程的质量工作加剧,增加了产业生产的资金门坎
(欧盟2013年7月11日开始强制实施。EN ISO 22716成为欧盟官方GMP的统一标准。)
三、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加剧,增加了企业营运的管理门坎
(从对劳工人权SA8000、绿色产品PAS2060扩及到企业对整体社会的ISO26000。)
四、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加剧,增加了产品销售的营销门坎
(面对新消费者C时代的来临,产品的生产将会由生产制造导向转为消费者需求导向。)
中国化妆品市场现状&产业发展趋势
中国化妆品市场现状——全球第三大市场(16%~22%成长率世界奇迹)
其中以广东为主的华南区约占全国70%,以上海、江浙为主的华东地区约占20%,其他区域约占10%。1987年的产值仅18亿元,生产企业只有100家左右,发展到2011年,全行业总产值已经达3334.24亿元。
2012年中国化妆品市场主要特点:
(一)本土品牌发力,市场格局开始扭转:个人护理的面部护理品类中,本土品牌销售额占比达到52%,以27%的增长率反超非本土品牌。
(二)本土化妆品行业面临洗牌:不规范、没有特色、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面临淘汰。
(四)终端变革集约化成最大特点:产品结构的调整销售后服务,专业与服务成为化妆品专营店经营核心;集约化经营已成为化妆品专营店终端的一大特点。
(五)化妆品电商市场扩大竞争加剧:预测2015年化妆品网购交易规模将超过1200亿元。
(六)面膜市场爆发,2012成面膜年:预测到2015年,中国化妆品市场总容量增长至2300亿元水准。
中国化妆品销售管道分析:
其中最大变化为电子商务&药店
中国化妆品产业现状——产业属快速成长阶段,质量意识仍须强化
中国化妆品产业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市场每年都以倍数成长,产业链较为单纯。中国政府有计划保护产业,严格管控国外产品进入中国,以保护国内产业。根据邓百氏的资料将中国化妆品产业链做以下分类与分析:
原料开发商
2010年化妆品原料生产企业总计约800家,主要集中于华东地区,占比高达60%,20%分布于华南地区;从企业规模角度,多数企业规模较小,其中约500家企业年销售额低于500万元;200家企业年销售额为500~1000万元;剩余的100家企业年销售额高于1000万元。
中国化妆品产业现状——产业链单纯、缺乏技术提供商
原料分销商
中国化妆品原料分销商总计约4000家,从地域上看,主要集中于华南地区,占比高达50%,30%分布于华东地区;从企业规模角度,多数企业规模较小,其中约80%的企业年销售额低于1000万元。
配方研发商
目前,中国无独立的配方设计企业,配方设计业务基本嵌套于OEM厂商环节和化妆品厂商环节。通常来讲,OEM厂商和化妆品厂商的规模决定了配方设计的规模。云南白药并购日本知名化妆品牌就是为了日本化妆品的研发技术。
中国化妆品产业现状——工厂数量3300家、中小企业为主
OEM工厂
2010年,持有效生产许可证的化妆品企业为3245家,其中广东1467家,浙江300家,江苏250家,上海225家、福建101家,其他省份902家。从企业规模角度,中国化妆品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技术水准低,科学配方研制和开发仍处于仿效阶段。
品牌商
平均产值不足1000万元,超过5亿元人民币规模的民族品牌仅有北京大宝、重庆奥妮、上海家化等约十家。据统计,中国现有化妆品生产商中,58%是私营企业,32%是外资企业,余下的10%是国有企业。
中国化妆品市场现状——化妆品进入整并扩张通路,国内品牌窜起
近年来,国际品牌通过对中国国内品牌的并购整合,不断向国内中低端市场渗透,越来越多的外资化妆品企业都在酝酿“中国收购计划”,中国化妆品行业已进入整合时代。中国整合的外资力量目前分为两大主要的阵营:欧美系和日韩系。两大系别各有优势,在欧美系列,除了三次出手收购的欧莱雅外,雅诗兰黛集团今年把亚太区总部搬到了上海。此项并购整合除了强化市场渗透外跟中国消费者消费意识崛起也有很大关联。在中国高达90%都是国外品牌的妆品市场;但却有高达57.14%的人关注经典国货,是其忠实拥护,而此一比例是各产业中认为高居最关注经典国货榜首,也是间接促成“国内品牌窜起”的主因。
综合上述数据我们对于中国化妆品产业做出以下分析:
中国化妆品市场目前正处于产业成长期,许多新的消费者进入市场,导致需求快速扩张。因消费者逐渐熟悉产品,市场价格因经验及规模经济效益而下降。从市场规模与工厂数量来看,目前先占企业有显著的规模经济(平均规模为台湾地区的3.3倍)。对于先占内资企业来说,需扩大产品差异化以保障其品牌忠诚度,因此技术需求程度高。而同属先占企业的外资而言,虽本身拥有较佳的技术能力但因消费者意识的逐渐崛起,目前也积极在并购育植中国本土品牌以降低其中国市场的经营风险。综合来说在产业在成长阶段,竞争程度较低,经销通路发达,并由于需求的快速成长,使得企业可以不用从竞争者手上夺取市场即能扩张营收及利润。
未来中国化妆品产业发展趋势
护肤品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市场规模有一定的提高,但不太稳定,目前仍是多品牌竞争状态。美容用品及香水市场容量还远没有饱和,增长速度较快,市场竞争表现为多品牌竞争格局,尚未出现明显领先的品牌。
未来中国化妆品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内外”竞争加剧
(二)行业从简单的数量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
(三)高端市场的大踏步向前
(四)本土品牌发力,有望实现逆转
(五)品牌,管道加速扩张低线市场
(六)从传统业态管道向现代立体管道发展
(七)从基本消费向个体化消费转变
(八)科学技术与化妆品优势更紧密结合
台湾地区化妆品市场现况&产业发展趋势
台湾地区化妆品产业政策环境
一、含药化妆品查验登记简化事宜
二、化妆品GMP、PIF及产品登录Notification政策推动相关事宜
台湾地区化妆品产业现状——产业成熟渐转衰退,质量意识崛起
国内化妆品产业摆脱2006-2008年的衰退,已逐渐走向稳定成长,虽然既有业者在品牌与规模经济的优势下,新品牌与新进入者不易竞争,高进入障碍让潜在竞争者难以突破。但因整体需求减缓,企业间竞争程度增加,且价格战持续爆发导致利润下滑。为了增加产业国际竞争能力,扩大对外市场开发,工业局已积极辅导厂商导入化妆品GMP制程管理,促使整体产业质量意识崛起,增加产业竞争能力。
台湾地区化妆品产业现状——跨领域整合,产业链丰富与多元
与化妆品制造业有关联性产业很多,其中包含基本化学工业,化工机械设备制造业,一般纸制造业,塑料膜袋制造业、玻纤及其他玻璃制品制造业、印刷业及广告业等七大行业。台湾化妆品产业成熟与竞争,近年来又加上农业、生技与文创等跨领域的结合更造成整体产业链发展丰富与多元。
台湾地区化妆品产业现状——厂商数量644家,微型企业为主
根据有关部门的资料,台湾地区2009年化妆品工厂数为644家。而以分区来看,化妆品厂在北部居多,企业规模以3Q人以下微小型企业为主。近几年来很多药厂生技业者的加入,辅以政府积极推动化妆品优良制造规范的制度导入下,厂商数量与规模有逐渐向上趋势。
台湾地区化妆品产业现状——传统通路式微,新兴通路窜起
据E—ICP2009年的调查,台湾地区化妆品主要通路还是以百货公司为最大比重,但占有率已由2000年的53.7%下降到40%。排名前三的通路分别为百货公司专(40%),直销(17%)与药妆店(14%)。但针对购买频率来说,排名前三的分别为药妆(52.7%),百货公司专柜(29.5%)与购物网站(24.7%)。药妆,网购、卫购(电视)等新兴通路的窜起,使得化妆品市场由品牌战逐渐转变为通路战。
台湾地区化妆品产业现状——市场约为台币312亿、产值约为100亿
据有关部门统计,台湾地区化妆品市场约为312亿元台币。据有关部门的资料2010年整体化妆品产业的产值为100亿,内销约占40%、外销占60%。
台湾地区化妆品产业现状——外商比重超过国产比率约为82%
台湾地区市场国外进口占82%,远超过当地产。前五名厂商,依次为宝侨家品公司,台湾资生堂公司、台湾莱雅公司、联合利华公司及怡佳公司,均为外商。据有关部门的资料;进口量最大的前五个国家为中国、日本、美国、泰国与印度尼西亚约占整体进口量75%、进口值最大的前五个国家为日本,美国、法国、美国与南韩约占整体进口值82%。
综合上述资料我们对于台湾地区化妆品产业做出以下分析:
台湾化妆品产业目前处于成熟渐转衰退阶段,企业间的竞争程度仍然持续增加。市场仍由国外商品占据整体市值的大多数,但占有率已经慢慢降低。由于竞争程度加大,所以产业发展更有机与多元;各企业为寻求商品差异化以避开价格战的竞争,都在研发新的产品特色与技术。政府为了增加整体产业竞争能力,因此积极导入化妆品优良制造规范(GMP),已加速产业升级,增加国际竞争能力。消费者品牌忠诚度已经逐渐下滑,市场从品牌竞争已经转移到通路型态的竞争。
【关键词】湖北民间织绣工艺;产业化;继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80-01
一、湖北民间织绣工艺的现状
湖北的民间织绣从春秋始,明清时到达高峰,刺绣有汉绣、恩施苗绣;染织有天门蓝印花布、红安大布、黄梅挑花、恩施土家族西兰卡普,另外还有阳新布贴等,其中黄梅挑花、汉绣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方面,由于历史的渊源,使得湖北的织绣工艺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和丰富的手工技术;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历史以及手工传承的局限性使得这些民间织绣工艺难以取得发展,并且正面临萎缩、蜕化、消亡或者是滥用的困境。由于市场的极度萎缩、没有良好的经济支撑,传统工艺只能依靠有限的政策扶植才能勉强生存――只有建立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挖掘湖北民间织绣工艺的内涵与技术,发展为现代文创产品,使之满足现代的审美与实用性,包装成为商品融入到当下的市场经济中进行产业化运作,才能发展为一个良性循环,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重视及继承这类民间工艺,才能真正实现它们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二、传统民间工艺的抢救性产业化措施
从20世纪50年代起,湖北省就开始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调查,对民间美术等各类文艺品种进行挖掘、收集、整理和抢救。1997年,湖北省完成10部文艺集成志书10卷共计1000万字以上,大量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得以保留。截至2006年,省内已有132个群艺馆、文化馆和1169个乡镇文化机构,有博物馆96座,还有一批从事民族民间文化研究的大学、研究机构。
除了对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及资料收集整合工作外,国内外都有不少机构在对民间工艺的产业转化进行着尝试和努力,并在社会上形成较大影响。其中由成琳博士创办的“转转会”是国内这方面做得较好的典型。2015年9月,北京国际设计贸易交易会上,转转会策划并举办了名为“手作之美”的展览,力求推广民间艺术项目。转转会集合了国内外著名的手艺人及艺术家,联合打造“中国手作设计贸易集散地”,不仅引入国际设计以及当代的消费体验,还举办了展览、沙龙、讲座,设置“地方再发现、传统再设计、民艺怀旧馆、手作之美梦工厂、新常态生活美学体验馆、国际匠人区、手作之美市集”七大主题展,私人定制厨具、家具、陶瓷、织染绣等各类高品位手作日用品。
在推动农村经济和农村的产业转化方面影响最广的,要属1979年由日本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先生所倡导的“一村一品”运动。“一村一品”运动是日本农业产业化的成功模式。所谓“一村一品”,就是一个村的居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建设家乡,发展农村经济的活动。“一村一品”运动中,每个市町村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或拳头产品,打入国内和国际市场。它不仅使该地区的经济得以发展,更是全面展示了地方的精神风貌。
三、湖北民间织绣的可挖掘与转化的产品特性
从文化生态的角度看,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连同生活空间都在发生改变,但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习,却可能使乡土文化传统在新的文化生态坏境中经过涵化、调适而获得重生。新的生活方式,崇尚自由个性化的现代审美观念,使传统工艺和民间美术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和特殊的受众群体。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化,返朴归真将会成为城市中产阶级追求的一种趋势。而从民间艺术发展起来的新型产品,作为一种手工制作并浸润着作者思想情感的人性化特色产品,无论其是家居装饰、生活用品、还是服饰,甚至是相关的生态型产业,都将成为工业化时代的稀缺资源和新型消费对象。
在文创产品的转化及研发过程中,首先,可以通过更改传统织绣产品的使用方向,满足现代生活的实用需求。其次,可以将民间织绣中浓烈而明艳的色彩,改成更适应现代审美的、更有层次感的、带高级灰的复合色调。第三,可以在保留传统图案及精典织绣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印染及电脑绣花等技术,在保留传统特点的同时,使加大产量、简化产品制作流程成为可能。
只有在实用性、审美性、产业化等三方面都得到改善的基础上,将湖北民间织绣工艺发展为现代文创产品才成为可能,才能对汉绣、黄梅挑花等传统工艺实行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昕.湖北造型文化遗产审美论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一、 绪论
国务院46号文的政策红利给体育产业带来了史无前例的}l L遇,体育赛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众视野,拥有巨大群众基础的马拉松赛事便在此契机卜得到井喷式增长。 随着北京马拉松在我国影响力的逐渐提高,我国近几年举办马拉松赛的城市场数逐年递增。根据中国田径协会网站可知,全国马拉松赛事由2011年的22场,2012年的33场,2013年的39场,2014年的51场,增长到2015年的134场,2016年的328场,甚至2017年多达1102场。可见,马拉松赛事逐渐成为群众和城市都喜闻乐见的时尚体育运动。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卜,传统的大众传媒己经无法满足如今纷繁复杂的马拉松赛事传播,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以独特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逐渐超越传统媒体成为马拉松赛事的新宠,为当今马拉松赛事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撑。
其中,“微博”作为开放的信息互动平台,以其快速的传播力、内容碎片化的特点,成为当前我国各大马拉松赛事的重要传播渠道。本文通过将2017年中国马拉松大满贯赛事微博传播进行对比分析,为其他赛事微博的运营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中国马拉松大满贯赛事官方微博现状
(一)中国马拉松大满贯赛事介绍
中国马拉松大满贯是由中国田径协会创建并主办的中国最高等级的马拉松系列赛事之一,旨在整合中国优秀的马拉松赛事资源,树立中国马拉松精品赛事办赛标准,推动中国马拉松赛事国际化、规范化、市场化的运作与发展。2017年是中国马拉松大满贯的启动元年,北京马拉松、广州马拉松、重庆国际马拉松和武汉马拉松四项赛事成为首届赛事的创始成员。
北京马拉松于1981年开始举办,是中国田径协会市场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单项赛事,自2008年起连续六年获得“国际田联路跑金标赛事”的殊荣。广州马拉松于2012年开始举办,是由国际田联和中国田径协会赛事日历备案的中国高水平马拉松赛,为中国田协A类认证赛事。重庆国际马拉松于2011年开始举办,集奥运会选拔赛、全国马拉松冠军赛于一体,己成为中国西部首个国际全程马拉松赛事,也是中国西部沿长江母亲河奔跑的第一个赛事。武汉马拉松于2016年开始举办,作为一项全新马拉松赛事,武汉马拉松拥有独具特色的赛道及赛事组织。
旅游经济是指以旅游市场有效需求和旅游产业供给为基础,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经济、技术、自然、政治、法律等环境下,游客在由客源地往返目的地之前、之中和之后的整个过程中,出于满足旅游需要的目的而与各类旅游从业者发生各种交易的现象与关系的总和。这一内涵涵盖了三个关键词:“市场有效需求、产业供给、往返”,它们分别体现了旅游市场、旅游产业和旅游区域三个核心方面,是旅游经济的内生变量;而社会文化、经济、技术、自然、政治、法律等则是外生变量。
旅游经济结构是指旅游经济系统各组成部门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形式。结合旅游活动和旅游经济的基本特点,从旅游经济的三个内生变量出发,选取旅游市场、旅游产业和旅游区域三个要素,可以有侧重性地解决当前旅游经济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抓住旅游经济结构的核心。
这三个要素通过各自的内在元素相互影响、共同发展,致使旅游经济结构的内在互动发展机理表现为:在旅游经济结构中,旅游市场指引方向,旅游产业提品和服务基础,旅游区域确保旅游经济结构调整落地。从而,旅游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即为:以旅游市场为方向,通过将旅游产业在区域空间层面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各类旅游生产要素(旅行社、星级饭店等)、旅游资源的功能,引导游客在区域间合理分布,实现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全过程。
二、秦皇岛市旅游经济发展现状的实践调研及SWOT分析
1.秦皇岛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
秦皇岛是河北省唯一的沿海城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境内交通畅达,通讯便捷。拥有162.7公里中国北方优质沙质海岸线和横贯东西的250公里雄伟长城,半径50公里范围内汇集了类型多样的旅游景点。这里气候宜人,生态禀赋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被誉为“中国长城海滨公园”和“京津后花园”。
近年来,秦皇岛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旅游兴市”战略,力争打造“长城滨海画廊,四季休闲天堂”,努力把秦皇岛市建设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三宜城市,努力提高其作为中小旅游城市的竞争力。纵观2013年,据统计数据结果显示,全年接待国内游客2565.8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6.32亿元,分别增长10.9%和19.6%;来秦国内游客构成:本省游客占39.6%,北京游客占23.9%,黑吉辽游客占10.8%,晋鲁豫游客占13.9%,其他市场占5.0%;来秦国内游客人均花费955元,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来秦国内游客平均停留2.31天。接待国际游客指标也创新高,全年接待海外游客29.85万人次,增长4.2%;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81亿美元(全省排名第一),同比增长7.7%;来秦入境游客构成:亚洲游客占40.1%,欧洲游客占37.1%,美洲游客占9.8%,港澳台游客占6.3%;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国依次为:俄罗斯(5.5万人次)、韩国(4.28万人次)、日本(3.2万人次)。
回顾2013年秦皇岛旅游经济发展情况,总体而言,全年来秦游客消费构成:住宿占23.7%,交通占22.6%,餐饮占20.7%,游览占16.2%,购物娱乐及其他占16.8%;全年景区门票收入4.42亿元,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9.6%。
2.秦皇岛市旅游经济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
旅游市场的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秦皇岛的政治地位、便捷的交通状况、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显著提升。旅游产业的优势:相关旅游资源(自然、人文、俱乐部、酒店、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导游及从业人员、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公共服务网络)优势、空气环境优势、文化优势、带动旅游业发展的文化和体育活动的兴起、政策优势。旅游区域优势:秦皇岛市县旅游区域覆盖面广、市区旅游的交通及配套设施完备。
(2)劣势――Weaknesses
旅游市场的劣势:旅游市场季节性强、时间上发展不平衡;旅游空间开发不足;城市旅游形象宣传不够;国际旅游市场交通配套设施有待完善;缺乏多语种高水平的外语导游和从业人员。旅游产业劣势: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科技含量不足;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够、旅游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旅行社无序发展影响客源质量;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高水平人才不足且流失严重;多样化的旅游服务体系有待完备;相关体育旅游业的专业服务设施与人才不健全;旅游市场管理体制有待完善。旅游区域劣势:秦皇岛市县旅游区域整体发展不均衡;满足不同旅游特色和个性化服务的旅游线路不足;秦皇岛县域旅游区域的交通及配套设施发展滞后。
(3)机会――Opportunities
旅游市场的机会:国际国内的旅游大环境有利;对国外宣传力度加大(如2014年加大对俄的广告投放力度与播出密度);位于“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的环渤海经济区中部,其区域经济发展有利。旅游产业机会: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上的支持与引导;政府和企业投资进行城市建设;秦皇岛品牌景区营销联盟的成立(涉及全市4A、5A级景区共13家、15个景点)。旅游区域的机会:乡村旅游景区发展新模式的开创(2014年葡萄沟和鲍子沟景区实现连片开发);省内联动“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开发(秦皇岛市4家景区被列入大钊英雄谱线路)。
(4)威胁――Threats
旅游市场的威胁:环渤海区域旅游城市的相似客源市场、不够完善的环保法规、市民与旅游者的环保意识不强。旅游产业的威胁:周边沿海城市旅游资源的可替代性。旅游区域的威胁:周边旅游城市的国际化、现代化发展和配套的旅游交通服务设施。
三、秦皇岛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旅游市场方面
(1)改善旅游市场时间结构现状,大力提倡分时度假的休闲旅游方式,搭建四季旅游完美格局。开展新春民俗文化之旅、夏季海情浪漫之旅、金秋观鸟采摘之旅、冬日采风冰雪之旅等,缩小旅游淡旺季反差。
(2)突破旅游市场空间结构状况,开创全方位旅游市场。对国内客源市场进行分级开发,巩固和挖掘京津、东北等周边客源市场,拓展晋、豫、鲁、内蒙等中距离客源市场,在全国主要客源市场建立旅游协作关系,多元优化来秦客源结构。充分利于网络媒体,采用多国语言宣传秦皇岛旅游,拓宽国外旅游市场,增加网络点击率与媒体关注度,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将邻近的日本、韩国、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作为重点目标市场,大力开拓经贸往来与合作办学促进旅游发展。
(3)完善三维立体综合交通网络,提高秦皇岛旅游整体服务质量。合理利用山海关机场,推进昌黎新机场建设,增开至港澳俄等海外旅游城市的航班;大力培育近海客运市场,发展海上豪华游船;增发直达始发列车和主要旅游客源地的高速直达客车线路;建成市县区域各大景区的交通网络;增加多语种、高水平的外语导游和从业人员的比例。
(4)借助网络、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旅游宣传,提高秦皇岛旅游城市知名度和特色形象。
2.旅游产业方面
(1)丰富秦皇岛旅游产品层次,单一观光旅游产品应向文化、度假、特色、专项、生态、商务会展及自助旅游产品等转变,形成细分专项化产品体系。
(2)搭建商贸旅游聚集区,完善秦皇岛旅游产业结构。在山海关和北戴河区建设国际化商贸购物观光聚集区,包括特色旅游饰品区(如蕴含“秦皇岛典藏”系列纪念币、具有历史文化的秦皇求仙等陶泥品等)、特色文化展示区(如秦皇岛剪纸、贝雕画等,还可进行现场制作和设立各种网上制作吧)等。
(3)健全体育旅游业的专业服务设施与人才,如增加水上娱乐场所内部的冲浪板、救生艇等设备和专项教练陪练及导游人才;大力开展文化旅游节庆和体育赛事活动。
(4)提升旅游相关资源的档次和服务水平。打造五星级酒店,积极谋划建设经济型连锁和绿色环保酒店。重点景区增加英、日、俄、韩等国文字旅游标识,建立电子导游信息站。对现有旅行社进行优化整合,实现规模经营和专业专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着重把握引入机制的探讨和制定。
(5)加快高科技网络信息化步伐,完备多样化旅游服务体系。建成秦皇岛旅游局域网、管理系统业务网和旅游电子商务网,实现旅游企业全部上网;联合周边开发京津冀旅游电子地图,实行旅游服务一卡通,实现环渤海区域旅游信息资源、旅游查询、旅游预定一体化。
(6)加强对旅游产业的政策引导,健全旅游市场管理体制。规范管理旅游服务行业,培育品牌旅行社,构建诚信旅游体系;以市场为导向,规范住宿、餐饮业;鼓励同质景区联合实现多样化经营;建立完善的旅游人才引进、职业培训、用人和薪酬机制。
3.旅游区域方面
(1)统筹规划市县旅游区域,打破分散经营现状,以不同特色主题划分景观圈带,实现全市统一大旅游格局。具体划分为:以北戴河和南戴河旅游区为一体的海岸旅游景观圈带;以老龙头、抚宁、卢龙等地长城为一体的历史文化景观圈带;以长寿山、燕塞湖、祖山等为一体的山地风光景观圈带;以葡萄沟、集发农业观光园、天马湖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观圈带;以海港区为一线的都市文明景观圈带。
(2)整合旅游资源,打造不同旅游特色和满足个性化服务的经典旅游路线。具体路线如下:以海岸线为依托,开展看日出、观海潮、海水浴等夏日海情路线;以长城附近102国道为主线,开展包括山海关、抚宁等地长城文化路线;依托秦皇岛优越的地理、生态环境和人文服务设施开展的生态养生路线;以祖山、角山等为一线开展的森林探险路线;以鸽子窝湿地、联峰山等为依托开展的湿地观鸟路线;以秦皇岛优越的冰雪资源为依托开展的冬季冰雪路线。
(3)打造靓丽城市环境,完善旅游设施建设。加大城市绿化力度,对交通运输枢纽地点及周边地区进行改造,对城市街道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加强城市旅游公用设施建设,如景区停车场、公共场所的城市自动化消费、旅游咨询和查询系统建设等问题;加强城市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旅游季节公交线路和车次,规范和完善城市出租车行业,改善目前县域旅游区域的交通及配套设施发展滞后现状,扩大城市交通覆盖范围。
关键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 A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这是党的十报告中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论述,文化及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凸显。
近年来,商州区委、区政府紧抓机遇,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努力实现“陕南强区、幸福商州”奋斗目标。已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到“十二五”规划体系之中,文化产业的发展被置于新一轮产业竞争中的重要“着力点”,全区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发展现状
(一)2008-2013年,商州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商州区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市区所在地,全区总面积2672平方公里,辖23个镇、办事处,385个行政村,23个社区居委会,55.41万人。辖区有文化产业11类,分别为图书、音像、印刷(打字、复印)、娱乐、网吧动漫、演艺、装潢广告、文化传媒、手机电视、网络服务、影视业,2014年一季度纳入统计的文化服务单位共计200家,从业人员2579人,增加值0.5亿元,同比增长30.5%。文化产业增加值对商州GDP增长贡献率为2.9%。从业人员占商州总人口0.46%,与去年同期0.4%相比,增长 0.06%,与全国1.1%相比相差0.64个百分点。相差比例在逐步缩小,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商州区2008至2013年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见下表:
2008―2013年商州区文化产业发展统计表
(二)现状分析
一是文化产业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保持平稳增长,占GDP的比重有所提高。2014年一季度,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可比价同比增长30.5%,高出GDP增速22.7个百分点,高出第三产业26.3个百分点。
二是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广场舞、健美操、太极拳、瑜伽等团体性的群众文化活动逐渐增多,群众文化事业不断发展。2013年,辖区内市区2个剧团,组织演出251场次,观众190千人次。文化馆、群众艺术馆3个,文化站19个;博物馆2处;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5个,放映场次达2600次,观众达到17万人次;图书馆2处,藏书248千册总流通人数达4万人次。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全部达到100%。同时,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广泛开展,莲湖公园、丹江公园、望江楼广场、文化广场及晨光广场的建成已成为商州城市的亮点。硬件设施地建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搭建了平台,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群众文化的快速发展。
三是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区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历史悠久,旅游业发展异军突起。特别是牧护关滑雪场、仙娥湖、张峪沟、下赵塬农家乐集群、秦王山、闫村镇、麻街镇、板桥镇、北宽坪流域等地的旅游资源,目前前期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牧护关滑雪场AAA景区创建工作已接近尾声,有望在今年冬季投入使用。“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茶、热火朝天。特别是商州区政府今年“创建市级旅游标准化示范区”活动将会把商州的旅游业及第三产业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为做大做强“秦岭最美是商洛”品牌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问题
1、产业自由发展,规划引导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商州自发的形成了文化产业个体户,基本形成了文化市场。1999年文化产业经营户共99户,经营规模2000平方米,年生产总值200万元,到2013年三季度文化产业经营户发展到195家,经营场所8500平方米,生产总值11595万元。由于这些产业缺少整体的规化,无长足发展的引导和政策扶持,所以个体经营分散,再生产壮大不足,市场竞争和抗争风险能力较差。经过调查:近年来,市民网购数量及力度越来越大,直接影响我市文化产业的批发及零售门店的经营效益,同时随着电子产品行业的成熟化,数码智能手机对网络经营行业冲突较大,导致区内过半数网吧从2013年至今基本处于保本甚至亏本经营状态。
2、文化底蕴雄厚,包装宣传不足。我区是商洛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文化底蕴雄厚。近年来商州文化名人更是层出不穷,文学家、书画家、艺术家数不胜数。但是我们对这方面的挖掘、宣传不足,没有充分用好这些资源,没有做成商州文化品牌,没有形成产业。
3、产业类别不全,规模质量不足。据调查我区的文化产业类别不全,规模和数量较小,工艺美术品的生产和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两个行业目前还是空白,行业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测算。主要表现为个体经营、零散经营、无序经营和盲目经营,这些问题的存在源于我们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规律和特点认识不清,引导不够、办法不多、底气不足。2014年一季度商州区文化产业单位及从业人员具体分布情况见下表:
4、文化需求浓烈,市场培育不足。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正在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这与“文化强区”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但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是:精品力作较少、名人效应的感召力不强、市场引领的作用不明显,文化消费理念尚未形成。广大市民想看书,想看戏,听音乐的愿望强烈,但是用钱来满足文化享乐的思想意识不足,没有享受文化精神需求的消费习惯,所以商州的文化产业较难发展。如免费唱大戏,场场爆满,而售票唱大戏,看听戏的寥寥无几。
5、旅游业产业化开发程度仍显不足。商州旅游景区在软硬件服务、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旅游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与旅游业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旅游业一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包含“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但目前商州区的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的开发仍不到位,个别要素甚至缺失,对全区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难以凸显。
三、几点建议
(一)优化环境,实现文化产业集群的软着陆。一是立足商州实际制定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激发商州本土人和来商发展壮大营销文化产品;二是行政管理和政府职能部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办事效率,尽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三是提供文化产业在商发展、决策参与、市场信息、文化企业交流平台等信息服务。
(二)宣传推介,充分展现商州的区位优势。商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商高在这里发现了勾股定律、四皓隐居商山塑造了历史的风骨、商鞅封于斯地开创了华夏变革的记忆、李自成转战商洛休养生息、期间革命先烈曾在此浴血奋战建立政权、西去长安的历代文人骚客在商於古道上留下了传唱古今的瑰丽诗篇。商州是一块文化绿洲、戏剧之乡,以贾平凹为代表的商山文学蜚声国内外。历史文化、现代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在这里相映成辉。商州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恐龙遗迹、紫荆遗址、仙娥湖、秦王山、闯王寨、大云寺等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多姿多彩。历代文人墨客游览商州,留下许多赞美诗篇。当年白居易三游商州,由衷赞叹“我有商山君未见,清泉白石在胸间”。目前,商州已被省政府纳入陕东南三大旅游圈之列,享有“秦岭最美是商洛”之美誉。所以,发展商州文化产业必须紧抓区位、地域优势,挖掘文化内涵,宣传推介商州。把商州纳入商洛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总盘子来通盘谋划。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商洛、宣传商州,做大做强“秦岭最美是商洛”品牌。
(三)创建园区,集中打造商州文化产业名牌项目。商州应立足实际,聘请专家在开发商州文化遗产和文化积蓄的同时,规划创建文化产业园区。一是建设现代文物博览馆,把商州存入库内的3000多件(组)文物展现于世,提升商州历史悠久的文化品位。二是建设文化产品生产、储藏交流基地,建立商州文化产品交流平台,编制规划一批具有商州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三是打造商州文化品牌,商州有一批具有全省影响力的文化人(作家、书画家等),立项包装他们的作品,以项目促生产开发、以市场促交流销售。商州不可移动文物景点3000多处,可规划包装编制文物景点旅游项目,发展商州文化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