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平衡的作用范文

生态平衡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平衡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平衡的作用

第1篇:生态平衡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生态平衡;影响因素;探析

生态平衡是整个生物圈保持正常的生命维持系统的重要条件,能为人类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稳定的物质资源。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超过它本身自动调节的能力,就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可能是人类无法弥补的。生态平衡与人类利益息息相关,甚至影响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研究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以便更好地保护生态平衡。

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是众多因素的综合效应,但大致可以分为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一、自然因素

影响生态平衡的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如洪水、干旱、泥石流、火山喷发、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它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甚至毁灭,其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人类往往是无法抗拒的,但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不高,地域有限,只是偶然地在局部地区发生。而且一般说来受其破坏的生态系统经过一定时间是可以自然重建的。

二、人为因素

影响生态平衡的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以及工农业生产发展对自然界的破坏及带来的环境污染等。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广泛和深刻。其影响比自然因素在频率上要高得多,在地域范围上要广得多。毫不夸张地说,作为生物圈一分子的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目前已经超过自然力量,而且主要是负面影响,成为破坏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但值得欣慰的是:这种影响人类是可以自我控制、调节和避免的,尽管这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

因此,我们重点讨论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然植被的破坏

人类的生态平衡干扰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破坏规模最大和后果最严重的莫过于天然植被的破坏,特别是对森林生态的破坏。森林是自然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破坏了这个基础,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甚至瓦解,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害。如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历史上植被繁茂,土沃水丰,有过灿烂的古代农业文化。但当地居民为了得到耕地,竟把森林砍光了。由于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蓄水分的场所,经历久远的年代,现已变成荒芜的不毛之地。目前世界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称,1990年以来全球每年大约有1300万公顷的森林被毁。由于天然植被的严重破坏,其所造成的生态失调、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扩大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现在世界沙漠化面积每年扩大600万公顷以上,沙漠和沙漠化面积已达47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30%。若不采取有效措施阻止森林资源的减少,长此以往,将危及人类的生存。拯救森林,维护生态平衡,已是人类的当务之急!

2.对引进物种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考虑不周

生态系统的各种要素是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在一定区域的每一个生态系统,一般情况下输入系统的能量和物质是一定的,在生物群落上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数量。每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有自己的生态位置,并起着特定的作用,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果引进的外来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没有位置,结果将不能存在,或者由于没有控制因素而发生该种群大量爆发。这样必然使另一些物种受到抑制,从而造成生态系统失调。因此,引进物种不当,常常破坏自然界的协调与平衡,导致人们预想不到的恶果。如1930年美国为制止严重的水土流失而引进葛藤生长,50年代中期,已繁生有七千万株葛藤,这对于防止水土流失、饲养牲畜、美化山坡起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当地对葛藤的环境阻力甚微,藤条一天可生长30厘米,一株葛藤主根有三百多磅重,长出四、五十个主枝,枝叶繁茂,很快排挤了其他植物,而且在它占据的地方使其他植物干枯而死。其全盛时期在美国南部覆盖了700万英亩土地,成为无法收拾的怪物。农场主不仅不再种植它,而且要想尽办法铲除它。如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进我国,后被列入中国重要外来有害植物名录的“加拿大一枝黄花”,被人们形容为“生态杀手”、“霸王花”,其表现是“黄花过处寸草不生”,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据上海植物专家统计,几十年来该花已导致30多种乡土植物种消亡。又如上世纪60年代,我国曾将水葫芦(学名风眼莲,别称水浮莲)当作度荒青饲料引入,后泛滥成灾,酿成了我国内陆水体最大的“绿色污染”事件,至今人们仍记忆犹新。这类因引进的物种而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不胜枚举。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缺乏生态学知识造成的。这些教训告诉人们。在引进物种的问题上也应按生态规律办事。

3.建造的大型工程设施不当

现今人类拥有巨大的生产力,应用科技的巨大力量使改造地球面貌具有了全球性的规模。如各种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建设、铁路和公路兴建、大型矿山特别是露天矿藏开发等,都在引起生态条件日益剧烈的变化,其中有一些变化对人类产生了长期的不良后果。如埃及的阿斯旺水库大坝的建设已产生了严重的生态后果:水坝后面的大水库纳赛尔湖渗漏和蒸发严重,湖水消失量比原计划多两倍以上;大坝挡住了肥沃的淤泥,使下游土地年复一年地贫瘠化;河中营养物质的减少,影响了尼罗河三角洲渔业生产;由于减少了尼罗河泛滥,使沿河土壤中的盐碱得不到冲洗,土地盐碱化越来越重;大坝建成后还加剧了吸血虫病的传播,使灌区普遍流行血吸虫病。鉴于此,人们在兴建大型工程之前,要深入调查研究,分析预测工程建设对环境及生态平衡带来的影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生态环境的改变朝有利于人类方面发展,尽量避免或减少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4.现代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

随着社会和生产的发展,使得在数量和种类方面都日益增加的生产与生活废弃物排向环境,其中许多有毒害的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的在食物链中转移和富集,产生十分严重的生态后果。尤其是许多污染物表现不出对人类健康的直接危害,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但他们却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引起生态系统的退化甚至瓦解。这种因生态系统的退化或瓦解所造成的对人类生产生活的直接和间接危害往往是无法估量的,甚至是无法扭转的。例如,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石化燃料的燃烧,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造成“温室效应”,导致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工业废水的排放,农药化肥的污染,引起水体中有毒物质的富集,改变水生藻类植物区系的组成,出现鱼类的死亡。此外,有的还潜移默化地危及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苏联在苏芬边界附近设有一座巨型雷达站,由于电磁辐射这种暗中有害物质的污染作用,使得雷达站附近患癌症和心脏病的人激增。更令人们刻骨铭心的是:1979年3月28日美国三哩岛的核电站事故;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灾难;前不久(2011年3月12日)刚刚发生的且仍在持续的日本福岛核电站多个机组爆炸引发的核泄漏。这些核事故产生的放射性核污染远比潘多拉盒子中跑出的魔鬼更可怕,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更惨烈,对人类的生存更致命!

第2篇:生态平衡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育;生态平衡;相关问题;研究

王忠武教授在他的专著《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方法论》一书指出:“教育生态大体上可以看作是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关系,而教育生态平衡则主要是指教育系统的综合平衡、运行高效、功能优异及其与社会环境的良好协调。”体育教育作为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循学校体育协调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保持必要的体育教育的生态平衡。

一、 关于教育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

1935年英国植物生态学家谭斯利于首次提出“生态平衡”的概念。它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当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都处于生态系统可自我调节的范围内,则生态系统良性发展,如果说生态系统受到外界的干扰因素过多,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范围内,就会引起生态失衡,破坏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趋势。这种生态平衡的理念引入教育界同样适用,教育生态平衡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教育生态系统内容各个环节、要素、部分,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掌握这一概念,对于我们处理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要素,如教育者、受教育者、资金、场地、硬件设备等等,如何处理相互之间的平衡问题,以推动教育更好的协调发展。

当教育生态处于平衡状态下,教育生态系统内容的各要素、结构和功能都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为了保持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而阻止教育的发展。教育生态系统各因素的发展也要遵循物质运动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运动和平衡的统一。当教育生态系统中某一构成要素发生变化时,势必会引起教育生态系统暂时的失衡,这时需要教育生态系统进行自我调节,使变动的成分在一定的范围内与其他因素相协调,或者是其他因素发生变化与变动的因素相协调以确保整个系统的平衡。而教育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多是在人为的有益影响下进行,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推动了教育生态平衡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发展与进化。

二、 关于体育教育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

体育教育是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大历史使命。高校体育教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重要方面。体育教育生态平衡同教育生态平衡的理念一样,我们也可以认为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休育教育系统内各个结构和功能,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相互之间的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当体育教育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的状态时,其结构与功能处于综合平衡、运行高效的良好状态。

体育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也是一个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发展过程。高校体育教育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内部不断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当社会上的物力、信息、人力、财力等涌入体育教育生态系统时候,势必会引起暂时的不平衡,这时体育教育生态系统在人为的有益影响下,进行着自我调节,也就是诸如教学、体育场地(馆)、器材、体育教材、师资等方面的调整,以达到新的系统平衡,在这一个循环的过程中,促进了体育教学的发展,进而向社会输出更多的高等人才,体育技术与技能、体育知识、体育观念等等。正是这种由平衡到不平衡到新的平衡的反复过程,才推动了整个体育教育生态系统和各组成部分的进化和发展。

第3篇:生态平衡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天然次生林;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S7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173

近年来,由于受到人类活动、各种病虫害以及土壤酸碱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天然次生林的储备数量在逐年下降,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正经受着极大的挑战,因此本文将着重探究天然次生林保护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1 天然次生林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1.1 调节气候、增加雨量,维持生态平衡

由于大面积的次生林其自然蒸发和蒸腾作用较大,一旦当地温度有所降低,就容易形成降雨。据科学统计,次生林区域的降水量明显大于非林区的降水量,进而增加区域湿度,起到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1.2 涵养水源能力强,净化空气效果好

次生林地土壤的渗透作用一般比非林区的作用要强很多,再加上次生林中的林木通过林冠和枝叶吸收的水分,这就大大降低了地表径流,对于防止水土流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次生林能够将大量降水贮存在林地中,被称为“绿色水库”,实现了对水源的涵养和水土的保持。次生林还被称之为“氧气制造厂”,这是因为次生林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CO2,然后释放氧气,实现净化空气的作用。

1.3 拥有天然景观,生态旅游开发利用性强

天然次生林的组成比较复杂,而且具有丰富的结构层次,能够形成天然的、景色绚丽的自然景观。次生林的树种丰富且类型多样,物种丰富,资源储备后力充足,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大的生态旅游开发利用价值。

1.4 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资源有力储备源

野生动植物资源在天然次生林中的蕴藏量非常丰富,这不仅对次生林所处区域生态平衡的维持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够提供珍贵的动植物性药材以及各种轻工业原料和食品、香料。

2 保护天然次生林促进生态保护的途径

2.1 对现有天然次生林的保护途径

根据天然次生林周围的生态环境以及主要的植物生长,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来为次生林创造并提供适合其生长的生态环境,并根据自然保护区规定,对一些珍稀的林木进行繁殖,加大对其种群扩大技术的研究力度,以人工手段来加强对物种的保护和维持,使得天然次生林得以恢复,进而扩大其数量,从而避免绝种的危险,强化对天然次生林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使其充分发挥生态服务功能。

2.2 对退化的天然次生林进行更新、恢复和再建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种资源能源消耗量大大增加,这就使得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对林地的破坏更为严重,造成了荒山荒地和水土流失现象。针对受到人为破坏较为严重林区,应当加大对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的研究和探索;建立天然次生林生态退化预警指标体系以及生态系统功能评价体系;加强对天然次生林超坡退耕地植被恢复技术的研究,科学利用经济林培育模式,因地制宜地进行森林植被恢复。

2.3 针对不同地段和林分结构特征,采取不同的植被恢复和治理技术

针对土壤条件恶劣以及人为破坏较为严重的地段,要充分结合工程措施和生物技术手段,来研究并应用景观林业的恢复和再建技术,促进天然次生林景观的恢复;针对人工堤岸、河滩以及沟壑与河谷这样的地段,应当应用综合治理模式,并加大对“3低”(低产、低质、低效)天然次生林生态恢复技术的分析和研究,从而有效改善这些条件较差地段的生态自然环境;按照天然森林培育思路和方案,依据不同的林分结构特征,培育复层林和混交林,并采取动态的经营体系,探究天然次生林封山育林技术;还可以根据天然次生林的自然演替规律,采取不同的抚育间伐技术,对退化的天然次生林进行定向培育。

3 结 语

要想实现对天然次生林的保护,从而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就要对退化的天然次生林进行更新、恢复和再建;还要针对不同地段和林分结构特征,采取不同的植被恢复和治理技术,并强化对天然次生林物种多样性的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第4篇:生态平衡的作用范文

1林业局概况

内蒙古莫尔道嘎森工局是隶属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的国家大型二档森林工业企业,行政隶属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市,年木材生产能力为27.2万m3商品材。莫尔道嘎林业局地区属于大兴安岭山地寒温湿润林业气候区,并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某些特征。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寒冷干燥,夏季湿热短促,温暖湿润。地理位置东经120°00′20″~121°19′20″,北纬51°03′15″~52°08′08″,东西宽92km,西北长120km。北与奇乾林业局毗邻,东靠满归、阿龙山、金河林业局,南与得耳布尔林业局接壤,西与吉拉林林业局相连,西北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隔河相望。在莫局施业区内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施业区植物区系以东西伯利亚植物区系为主,资源为蒙古植物区系,森林资源极为丰富。莫尔道嘎林业局采用先进的工业技术机械化作业,达到采、集、装、运、贮、供销相互配套的格局,商品材年产量达到27.2万m3。全局营林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年生产能力更新造林达0.13万hm2;天然幼、中林抚育达1.33万hm2。林产工业,先后开发了板方材、地板砖、单板、抽屉板、卫生筷子、木棒、细木工板、指接集成材、本笔文具、雪糕把、装饰条等多种产品。

莫尔道嘎林业局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主伐局中的一个开发较晚、资源较好的大型森工企业,也是林区上缴利润大户。从建局开始每年需大量采伐森林,而且随着森林采伐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生产木材能力不断增强,这就使得人类对森林资源索取速度加快,这种单纯适应增长的技术体系,并由此产生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其一方面在一定时间内形成前所未有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是资源消耗加快,消耗结构不合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负影响加剧,而恢复生态平衡技术却严重滞后,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功能失调。而且随着莫尔道嘎地区人口增长呈上升的趋势,造成人口和经济增长对资源消耗的压力有增无减,资源稀缺度将增大。与此同时,由于森林资源的日渐减少,莫尔道嘎地区生态环境出现了恶化,在莫尔道嘎地区从未出现的沙尘暴已开始光顾此地区,莫尔道嘎河和激流河的鱼类数量明显减少,近几年,水灾和旱灾现象明显增加。综上所述,如不及时调整产品产业结构和经营发展战略,二三十年后势必重蹈“两危”之覆辙。所以,对莫尔道嘎地区乃至整个林区必须实现生态平衡和经济平衡的良好统一。而实现生态经济平衡的首要条件是较好地控制人口的增长,逐步减缓人口增长对生态经济系统的巨大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生态经济适度人口的观念,生态经济适度人口的本质就是要把握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资源供给、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确定人口规模,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这是实现生态经济平衡的重要环节。其次,充分认识资源的稀缺性,把保护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资源集体化利用,集体利用方式主要是高度重视科技资源、信息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并科学合理地进行森林资源综合利用以及科学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等资源。这就形成了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集体化利用。从而不断提高产出投入水平,降低资源消耗,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为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创造必要的条件。最后,应充分认识环境容量及其净化能力的有限性,必须加大控制环境污染的力度,不断提高环境质量。

2客观生态环境平衡应遵循的原则

2.1双重目标原则

生态环境平衡必须坚持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双重目标相统一的原则,这是由生态经济平衡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在生态平衡这一有机统一体中,生态平衡是基础,经济平衡是主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只强调生态平衡,而忽略经济平衡,引起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失衡,生态经济平衡不可能实现;如果片面强调经济平衡,特别是在社会总需求日益扩张的情况下,就会因资源稀缺性、环境容量及净化能力有限的影响,降低生态目标,基至导致生态系统恶性化循环,使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态经济系统运行与生态平衡这一必要的客观基础和生态经济平衡也不能实现,所以,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双重目标相统一,才能在提高生态质量的同时,满足经济日益增长的需求。

2.2综合效益原则

就是指生态经济平衡必须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长期以来,我们便重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只顾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全局利益的短视作为,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任何强调效益单一性的做法都会对生态经济平衡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只有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才能实现生态经济平衡。

2.3优化结构原则

生态经济结构是具有立体网络结构的复杂机构,由生态要素和经济要素复合而成,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相互统一的整体,即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在一定结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结构优化是功能正常和高效发挥的根本保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生态经济要素,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经济结构优化对实现生态经济平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4强化管理原则

生态经济管理是实现生态经济平衡的重要环节。从经济上、法律上、行政上约束人的行为,充分发挥管理在维护、建设生态经济平衡中作用,从而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保证生态经济系统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实现生态平衡。

3经营模式转变途径

目前,莫尔道嘎地区林业生产还未脱离传统林业经营模式,如何把现有林业经营转向生态林业生产,其基本途径如下:

3.1正确把握生态与经济二者的关系

把现有经营建立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在生态平衡基础上经营现有林,必须正确处理保持生态平衡与开发自然资源的关系,关键在于科学地采伐与更新方式以及相应的营林措施。莫尔道嘎局在对现有森林资源管理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本着生态优先的原则,重点保护林业局的现有天然林资源,通过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大幅度调减木材产量,积极开发利用林下资源,妥善安置富余人员,逐步提高林区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林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选择合理的采伐作业方式,主要以低强度的择伐为主,逐年减少高强度的皆伐作业面积。在生产中严格按规程要求作业,做到不超计划、不超采伐限额、不超强度的三不超原则。三是加快更新造林步伐,林业局已成立了30个专业营林队,配备了营林设备,全力开展更新造林和中幼林抚育。四是在防治森林病虫害中,不断强化森林病防站职能,采用国内先进方式灭虫、灭鼠,认真贯彻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有效地保护了森林。五是在制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计划时,优先考虑制定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措施,做到开发与保护同步进行。#p#分页标题#e#

3.2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森林资源增长

一是严格按照《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和国家有关林业法律、法规,保护管理好这片资源。二是林业局资源管理部门与森林公安局联合出击,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在春冬木材生产季节,林业局都要组织资源管理部门与森林公安局进行昼夜巡护,设置举报电话,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偷拉私运、乱捕乱猎等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四是认真组织开展森林资源管理的舆论宣传。进一步加强对全局广大职工群众的宣传教育,使大家更加了解森林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第5篇:生态平衡的作用范文

1、生物多样性可以决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通常来说,生物多样性越丰富其形成的食物链与食物网也就越复杂,所以其自动调节能力也就越强,也就是说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

2、生态系统平衡(Ecosystem balance)又称自然平衡(Natural balance),是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皆处于稳定和通畅的状态。

3、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平衡还表现为物种数量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平衡稳定状态是由于其内部具有自动调节(或自我恢复)能力。

4、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外力干扰超过限度,就会引起生态平衡破坏,表现为结构破坏或功能衰退.造成生态平衡破坏的原因有自然灾害,也有不适当的人类活动。当今,由于人类对自然力的作用巨大,生态系统平衡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生态平衡的作用范文

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具体地讲包括通过物表现的物化环境,通过人们环境行为表现的行为环境和通过政府行为表现的制度环境。公路建设给沿线的人文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在公路线路的选择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与人文环境的保护常常是一对相互牵制的因素。

公路建成后常常对行政区划、经济流通、文化联系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因而公路设计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交通工程师、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环境学家、生态学家、历史学家、生物学家、地质学家、文物学家等多领域、多学科的专家团队共同参与,多方考证而实现的。因为公路建设除了要满通运输的需求外,建设本身带来的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不容小视,尤其是对人文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研究。如何通过公路设计,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公路使用中对周边及服务区内人文环境的后续不利影响,这些问题需要更多社会和人文方面的专家参与到公路设计的论证中来。

生态学理念下的公路设计

公路设计与公路建设从本质上讲是人类一种改造自然的活动,而不符合生态规律的改造活动最终将损害人类的自身利益。生态学理念下的改造活动能够保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能够可持续发展并维持对人类活动造成的损害的恢复力。健康的生态系统能够维持它们的复杂性同时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公路设计中可以被应用,即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建立起公路纽带,以自然能流为主,尽量减少改造活动形成的能量影响,寻求以尽量小的消耗产生最大的综合效益,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各种环境危机。

1公路设计与地质地貌的生态平衡

不同的地质环境具有相应的生态平衡能力,公路设计对地质地貌的考察即是对一定地质环境的生态平衡能力的考察,地质环境稳定,具有相应的生态平衡能力,公路的建设和使用才能保证公路安全性和生态平衡。公路的线路的设计和选择不仅考虑到公路的安全性问题,这是公路设计的最低要求,同时,从环境角度讲,在地质环境较脆弱的地方建设桥梁、隧道等工程时也要考虑该地域的生态平衡能力,考虑这些人造工程在建设和后续使用中是否会对地质地貌环境产生无法修复的破坏。对于这些地段,公路线路则是能避则避,或化为警戒区域,对开发和使用进行限制。

2公路设计与地表环境的生态平衡

公路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后续的施工方式、使用状况、养护方式等,也就决定着在施工、使用和养护中产生的地表环境影响,因为在设计之初就要充分考虑到设计方案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冲击,尽快实现公路与沿线环境的平衡状态。设计方案中的平纵线形和断面形式设计对沿线周边环境和线路环境都有动态影响,因而线路设计和工程设计应尽可能因地制宜地利用地形条件,公路断面形式的选择尽可能保护沿线的土壤和植被环境,同时考虑救援、排水、噪音等因素,将公路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降低到可恢复的限度之内。

结语

第7篇:生态平衡的作用范文

当代的生态危机

人们对于发展的急功近利,使得自然资源被无止尽的过分开发。然而,人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然进行改造时,却忽视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忽视了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恩格斯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一)资源的破坏和短缺

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计划的掠夺性开发、利用使得全球自然资源总量锐减,这已经使地区自然资源差异这一局部问题上升为危及全人类安全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在过去的50年里,被人类开垦为农田的土地比18世纪和19世纪的总和还要多;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遭到的滥砍滥伐,使物种大量灭绝,据统计,目前地球上1/3的物种已经或者濒临灭绝;全球的能源和水资源也日趋短缺和枯竭,如今世界上很多的地区武装冲突实际上都是为了争夺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而发生的。人类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与地球资源破坏、短缺的事实,产生了强烈的反差。

(二)生态环境的污染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球生态环境中相继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壤侵蚀、森林锐减、淡水资源污染和短缺等等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工业污染遍布全球,甚至有人在南极与北极的海滩上发现了废弃的塑料瓶,即使是珠穆朗玛峰这样人迹罕至的地区也不能幸免。全球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对人类生存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这些危害已经不是几代甚至几十代人能够轻易消除的了。2.3人炸的悲剧世界人口数量急剧上升,人口基数大这一点使得全球人口指数增长。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公元前6000年,全世界人口不超过1000万,而现在已经达到63亿。人口翻番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世界人口从5亿增到10亿用了200余年;从10亿增至20亿用了100多年,从20亿到40亿不到70年,估计再翻一番只需短短35年。目前世界人口有50%左右在25岁以下,这种年龄结构属于典型的增长型,它决定了全球人口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保持增长势头的,人类生存和发展会受到愈加严峻的挑战。

思考与对策

(一)改变现今的自然观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利用自然物、改造自然物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现今社会上主要的自然观仍是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主宰,可以根据人类的意愿改变自然界,将人类与自然界对立起来。这种观念,是人类在长期与自然界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已经根深蒂固的一种人类中心主义认识。由于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在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下的人类活动已经对生态平衡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是十分必要的。为了解决生态失衡,我们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反思人类中心主义,形成关于人与自然界相处的正确认识,必须要遵循自然规律,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整体,人类是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以此指导自己利用、改造自然的活动。

(二)依靠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已经成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重要工具,人类必须充分依靠科技的力量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南京林业大学在苏北地区引种南方型杨树,利用先进的遗传育种技术使得栽植杨树获得巨大成功,极大地改变了苏北缺材少林的状况。科技的发展可以帮助缩短生态平衡重建的周期,促进生态系统的发展,增加物质和能量的积累,指导生态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

(三)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是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关键。人类为了维持生存就必须要从自然界中索取,同时也要向自然界排放,因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是控制人口数量,从根本上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利用科学技术,加强教育,实行少生、优生、优育的政策,提高人口质量。

(四)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

资源是有限的,环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切实做到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以及环境保护相协调,不能寅吃卯粮,更不能肆无忌惮污染环境,这其实很早就已经出现在我国的哲学思想中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就曾经说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正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可持续发展的质朴阐释。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这就必须以实现人与人的协调为前提。只有在人类社会关系方面建立一种新的能够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组织,才能在总体上实现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利用。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作为替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的社会制度,为新的社会组织的出现提供了客观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变为现实,仍然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需要人类做出巨大的努力。

第8篇:生态平衡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北方居住区植物景观营造

居住区的小型公园,绿化带是居民休息、游乐和锻炼身体的活动场所,其植物配置须考虑绿地地形、绿化带设施等。21世纪是注重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时代。我们的居住区绿化也取得了很多的宝贵经验。但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同时人们对环境生态观和居住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促使人们更加去关注居住区绿化的综合效益。北方地区有很多野生植物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的绿化宝库。充分利用起北方的自然资源,将这些植物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必能为北方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营造做出非常出色效果。

一、植物景观营造的意义

植物景观营造是组成居住区绿化带或园林的重要部分。植物景观的营造需要我们关注居住区绿化的综合效益,即生态效益。植物景观的合理营造,能充分发挥其观赏的特性、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而实现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的额最优协调。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植物景观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不但可以协调人与自然,自然之间的和谐,还能美化环境,愉悦身心,满足人对自然环境的精神上的需求。植物景观的合理营造本身就是建立在人的艺术视觉效果基础上,充分利用了生态学、植物学、美学的理论创造出具有现代气息的花的园林景观。

2.植物景观的营造有利于改善环境的生态环境,可以调节小气候,防风防尘,减轻噪音,并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小环境的生态平衡。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由于森林的调节作用,我们不用担心,气候骤冷骤热;不用担心会频繁受到恶劣天气的侵袭;因为有北方的防护林,我们不用担心沙尘暴的频繁来袭。这些都是大范围绿色植物所起的作用。园林内部的植物景观营造就是大的绿色植物作用的微小化。大量的绿色园林组加起来,就能起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防风防尘的效果,就能减轻噪音的污染从而维护了居住区人们的安静生活。

3.植物景观的营造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空间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良性生态平衡。自然界地各物种之所以能和谐的相处,全赖整个的大的自然环境的生态处于平衡之中。小的生物圈也需要保持生态平衡,人也是生态平衡中的一环。

没有生态平衡,人们会面临很多自然的惩罚。

二、当前北方居住区植物景观营造存在的不足

1.绿化面积偏小,植物景观营造观念不深。人类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自然世界,通过人为的改造,自然变得不再那么自然。人的生活不但需要丰富的物质基础,还需要精神的享受,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人的基本精神需求之一,人们希望生活在自然的绿色之中。但是由于建筑商追求商品楼收益的最大化,使得当初设计建设大型公共工程、商品楼时,给园林绿地留的面积很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共绿化带发展的空间。这就与人们迫切需求公共绿化带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人们整天忙碌于自己的生存和生活当中。内心渴望园林绿化给自己带来精神抚慰和享受,但却对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又不甚关心,这种矛盾纠葛的心理,也是造成居住区植物景观营造不能顺利进行的原因。

2.植物景观营造不合理,设计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由于我国长时间对植物景观设计不太重视,致使现在的植物景观营造存在很多问题。植物景观的营造不是将植物简单的组合,应当在设计中应尽可能的保证原生态的自然植物群落,同时还要考虑各种群间的相互联系,要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还有部分地区的植物景观营造不能体现地方特色:要么不切实际的引进名贵品种,要么不假思索的种植传统植物,这不能体现出设计的创新意识,也不能满足现在人们对审美、对原生态的渴望。

三、北方居住区植物景观营造的建议

1.提高景观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植物景观的营造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景观设计人员对周边环境的把握,对人们心理需求的把握,还有对当地自然物种的了解,更考验了他们对这些因素的合理组合。设计无小事。不能“想当然”的敷衍,要提高景观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的思想意识,不能心存轻视的想法,园林的重要性远比我们看到的多。园林或绿化带的植物景观是应该具备艺术欣赏价值的,设计者也应在自己的作品上充分的体现出“美”的元素。

2.植物景观营造要充分发挥它的环保功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植物景观的作用我们已经做了阐述,在我们选择植物物种与群落时,我们要从从生态平衡、原生态、防风防尘、减轻污染、审美角度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植物景观营造的设计,使我们建造的植物景观既能体现出适应时代的美,又能起到它的生态功能作用。保护人们少受或避免人们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3.开发野生植物物种,体现地方特色,适应人们对原生态的需求。我们北方植物种类资源比较丰富。野生的物种有很多都适合驯化成园林植物:比如,连翘、瓦松、八角枫、野葵、王不留行、野菊、南蛇藤、红蓼、鹅耳枥等等,这些都是比较适合在园林以及绿化带应用的野生物种,也能体现北方特色。由于是野生物种较多,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结 语

植物景观的营造美化环境,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项目。北方的植物物种与群落与南方稍有不同。我们要充分发掘北方的优势自然物种,满足人们对原生态的需求,同时也增加了人们观赏的物种,可以在园林中更好的体现植物的多样性,与自然的丰富性。

参考文献

[1]杜燕超:《居住区公共绿地的植物配置与发展趋势》[J].国土绿化,2010(4);

[2]佟跃、王殊:《城市居住区中的植物景观设计》[J].现代农业科技,2010(6);

[3]房张飞、田雨:《徐州市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研究——以开元四季小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5);

第9篇:生态平衡的作用范文

本节内容是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本节教材内容避免了就事论事和平铺直叙的写法,而是从生物圈是统一整体的观点出发,来分析动物个体的行为活动和动物群体数量的消长对其生活环境,其他生物及人类的影响。让学生通过图文资料分析,观看录像,以及对所关心的问题的讨论等多种方法,自己得出结论。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总结概括性的内容,通过对前阶段“生物圈中的各种动物”内容的学习和上学期学过的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承担的角色分析,加之本节进一步通过调查或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概括总结出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并可引导学生关注动物与生物圈中其它生物及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认识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学生分析:

从学生知识结构来看,去年已经学习了有关生态系统方面的知识,本期又了解了动物方面的内容,再加之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知,对于完成本节以概括性总结为主的内容来讲,无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对保护生物,禁止捕杀动物有一定的思想认识,但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对人类有危害的动物也不能滥捕滥杀(如狼)等问题并不完全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是就是论事,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这要教师引导和学生充分讨论得出答案。

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的概念比较抽象的,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比较熟悉,对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的有关事例比较熟悉。关键是教师如何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期达到更佳的效果。

从学生学习方法来看,尽管初中学生思维方式偏重感性,但经过不断的训练,也已具备初步的理性思维能力,这对完成本节内容很重要。教师可提供更多学生感兴趣的资料、影片让他们感知,再引导其理性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至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

二、能力目标:

1、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利害关系

三、情感目标:

逐步树立生态学观点,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教学重点:

辩证地认识动物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两个概念的理解。教学设计思路:

1、从学生熟知的热点话题入手;

2、引导学生从生物圈是统一整体的高度,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3、运用新旧知识的迁移,突破难点;

4、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分析归纳法、展示法、讲述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

教学媒体选用:

PPT课件、《唐诗新解》FLASH、教学光碟,充分运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教学过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笔下,啾啾的鸟鸣使大自然充满生机。可是突然有一天,人类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等世界时,人类将怎样?

播放:《唐诗新解》FLASH,你有什么感受呢?

动物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分析P44资料。指导学生思考,完成资料分析。

1、通过以上资料分析,你认为人类能否任意灭杀某种动物吗?为什么?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能否无限制增长?为什么?

3、从上述资料中,你获得哪些启示?

(通过资料分析,帮助学生认识某种生物与其他生物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关系,使学生学会用辨证的观点来认识动物对人类有利或有害)

举例:在草原生态系统中,草鼠蛇鹰。分析:如果有一天老鼠的数量增加,其他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小结: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叫生态平衡。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一、 维持生态平衡

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什么角色呢?

引导学生分析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作用。

二、促进物质循环

三、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举例说明。蜜蜂传播花粉。展示课件。

总结:动物在自然界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辨证看待动物对我们人类有益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有害的一面。但不论怎样,我们和动物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我们应爱护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