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互联网思维内涵范文

互联网思维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思维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互联网思维内涵

第1篇:互联网思维内涵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全民艺术普及;结合

中图分类号:G123 文I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277-01

在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更为方便和快捷。2015年,总理首次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的战略,并且解释为“创新2.0下的互联网同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的新形态与新业态。”这也是首次从国家层面对互联网+给予了政策方面的肯定。互联网同传统行业的结合引发了各行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与重构。那么对于全民艺术普及与艺术传播来说,也是同样如此。

一、互联网+的内涵

何为互联网+,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专家从信息技术角度出发,认为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在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应用和扩散的过程。有的专家从思维整合角度出发,认为互联网+是将互联网的思维与国家各行各业的实体经济相结合,从而促使经济转型和高效增长。也有的专家从互联网平台出发,认为互联网+给各行各业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平台,不同产业和行业可以在平台上进行整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且不断地创新和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和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生态链。

根据互联网+的时代内涵,结合全民艺术普及的特征与重点,互联网+在全民艺术普及中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互联网+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生活配置要素中的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运用到各行各业各领域中。在全民艺术普及中,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生力量,从整体上对艺术文化进行冲击和改造,改变和重塑着全民艺术文化普及的新形势。

二、全民艺术普及与互联网+的关系

近年来,国家多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文化社会,国民素质的提高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任务。而如何广泛地传播文化,促使民众都能提升文化水平,成为文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全面艺术普及是一种较新的理念,它提出的目的和初衷是有效提升国民艺术水平和艺术素养。

互联网+在艺术行业引发重大变革,同时对于全民艺术普及来说,这意味着互联网+与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来互联网是全民艺术普及的一种工具,而自从互联网+提出以后,它就在全民艺术普及中变成了一种主动参与的角色,两者的关系由原来的使用与被使用,变成了相互间的交流与互动,关系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三、互联网+背景下全民艺术普及的新态势

互联网+与全民艺术普及的关系在功能、地位、作用方面都发生了改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播地位基础化。在传播地位方面,以前的全民艺术普及虽然目的和初衷是针对广大民众,但是在实际传播过程中效果并不明显,这是因为,全面艺术普及虽然考虑了大众的各种需求,但是在信息传播渠道上,很多民众获取信息并不是那么便捷。而互联网+的提出,为全民艺术的全面普及提供了可能,使得艺术普及的传播得以基础化。以承德市群众艺术馆来说,馆内增添多种互联网智能设备,使得老人和小孩通过数据可视化、智能图表等一系列直观的形式对艺术有了充分了解。

(二)传播角色主体化。在互联网+提出以前,艺术馆这些文化载体在全面艺术普及的过程中都是主动向群众灌输和传输艺术知识,但是在群众看来,则处于被动接受中,无法自主参与到艺术活动中。而互联网+给全民艺术普及带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它通过一系列可交互设备与全新理念,使得艺术方方面面体现在群众中。还是以承德市群众艺术馆为例,之前馆内会通过讲座培训和示范教学的方式来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但是普遍反映这种效果不好,群众积极性不高。后来,馆内添置了智能交互设备,并且结合不同群体,通过举办知识竞赛、趣味竞答活动,在一系列智能设备上完成,使得民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强。

(三)传播对象多元化。全民艺术普及的对象是针对民众,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因为全民艺术普及虽然知识多且具体,但是在传播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不同年龄层、不同群体的感受。互联网+可以针对不同群体的兴趣和爱好,制定和推送不同的内容。例如,设立微信公众号、微博公众号,先以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关注人的年龄、爱好、教育程度等,然后再推送大家感兴趣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民众学到了知识,达到了全民艺术普及的目的。

四、结语

互联网+是当前科技发展的趋势。全面艺术普及是当前建立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将互联网+的优势与全民艺术普及的任务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在艺术普及与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篇:互联网思维内涵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教育教师;教师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华职业教育社2016年度重点研究计划课题(项目编号:ZJY16084)研究成果。

G434;G715.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传统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2015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意味着依托于网络新媒体从而实现行业跨界融合时代的到来。对于教育行业,意见明确提出了“互联网+教育”的行动指导意见,重点在于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推动教育服务模式的变革。在这种背景下,职业院校中的教师,发展中必然面对着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因此,职业教育教师如何迎接“互联网+”时代的挑战,抓住“互联网+”带来的机遇,是值得进行探究的问题。

一、“互联网+”的内涵和本质

“互联网+”是指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的经济社会行业形态演进革新。也就说“互联网+”是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各个传统行业实现交互与融合,这种融合并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一种互补式、深层次的、多维的聚合。通过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从而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时代需要人们形成互联网思维。正是互联网思维的形成,才使得传统行业实现跨界融合成为了可能,出现了变革的动力。互联网思维为当前社会构建起新型的生态圈,在互联网充当平台、枢纽与通道的基础上,为各行各业、各种思维方式织造出一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零成本、零距离关系网。

二、“互联网+”对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的挑战

(一)“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变化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思维的深化,社会环境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新时代的职业院校来说,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思维、创新精神和开拓进取的能力。

(二)“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的学生变化

现在的学生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长期使用手机、电脑、平板等数码产品,现在的学生不仅具有更加丰富的知识积累、更广阔的视野,而且在思维方式、W习方式、行为习惯等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学生作为个性化的人,希望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学习,而不单单仅限于课本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了解和分析,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师的课程资源、教学模式变化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诸如视频、音频、VR等的教学资源应接不暇。新的课程资源不仅多样化,而且具有很强的互动和交互性。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互联网技术可以改变以往以纸质试卷为主的单一的考试评价模式来进行学习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使得更多元的评价方式得以实现。通过互联网技术开发新的教学评价模式和工具,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更科学的结合起来。

三、“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的思考

(一)职业教育教师应成为创造者

互联网思维下的学习观体现了一种新的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体现了一种“探索――自主建构”以及“合作――交流”的学习观。教育事业的发展则需要创新型的教师,职业院校中只有教师具有创造性,从而将如何学习的元问题、如何探究教授给学生,使得学生也变成具有创新思维和高素质的学生;只有教师具有创造性,从而了解教育领域最新发展成果,才能鼓励学生用于前行、勇于开拓、锐意进取,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师的创造意识、创造观念、创造思维、创造能力,甚至是个人的人格魅力都会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职业教育教师应成为研究者

职业教育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各种教育实践的互动,产生的教育教学研究惯习行为,是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思考和再生成的过程。在“互联网+”背景下,对于教材来说,教师要学会使用教科书,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课程的研究者。现代的教育资源正在源源不断的被开发出来,不断模糊着课程的边界,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数不胜数的课程资源。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和信息化社会,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教师成为研究者更有利于教育的实效性。

(三)职业教育教师应成为反思者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作为反思者,就是要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活动为对象进行思考,对教育的行为、决断以及相应的教育结果审查和考究的一个完整的经过。首先,教师要学会自我反思,即通过自己的观察到的各种情景和材料,对处于某个场域内的教育问题进行思考,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使以前很难完成的情境成为可能。其次,教师要学会与其他教师合作就同一个问题进行反思。教学反思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与其他教师、学校行政人员、班级管理者以及其他教师密切相关。当教师进行反思的时候,必须得到这些人员或是部门的支持和合作。教师成长的过程就是教师反思的过程,教师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学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第3篇:互联网思维内涵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 高等学校 互联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135-03

一 互联网思维的内涵

“互联网思维”一词最早由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提出,它是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互联网思维作为互联网的抽象表现形式,继承了互联网天然开放、创新、包容等核心价值观,强调要逐渐以互联网的方式去思考问题。

关于互联网思维的内涵,目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赵大伟结合商业生态系统提出的互联网思维九大内容。其中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用户思维。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中最重要的内容,它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其他思维都是围绕用户思维在不同层面的展开。用户思维是指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创新、品牌的建设中。(2)迭代思维。迭代思维的核心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产品推出,它侧重于迭代的意识,及时并实时地关注消费者的需求。迭代思维要求打破原有故步自封的状态,要敢于追求创新,只有迭代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3)平台思维。互联网的平台思维就是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移动互联网为广大客户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人与人之间可以自由沟通、交流、互动。互联网平台没有强制的灌输,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跟踪。(4)社会化思维。利用社会化媒体,通过顾客以一传十,让用户主动参与到品牌传播中来,从而实现口碑营销的目的。社会化思维强调互联网时代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人或事构成某种有形或无形的联系。它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来看待问题。以上四种思维的核心价值在于创新性、平台化、以用户为中心,而这些价值与思想政治工作以生为本、尊重学生、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理念及要求不谋而合。

二 新形势下互联网思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的必要性

1.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顺应时代潮流的特点

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对教育客体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当代大学生普遍都是“90后”,是在新媒体背景下成长的一代,新媒体和信息技术对他们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不拘泥于形式、敢于创新是他们身上最明显的特征,传统的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改善传统教学思维,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与时俱进,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已经到来,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时代潮流,从而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2.符合思想政治工作以生为本的理念

互联网思维具有高效、互动的特征,其所带来的参与热可使每位参与者对产品、运营、研发等各个环节提出意见和建议。互联网思维引导下的操作,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企业也能对客户的个性化选择进行收集和整合,为客户提供称心如意的产品,真正体现用户至上的理念。互联网思维是一种符合时代需求、符合顾客(学生)需求的思维,以生为本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体现,同时它也是思政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的价值原则与核心理念。

3.新形势下建设高水平思政队伍的必然要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

――――――――――――――――――――――――

* 浙江省宁波大红鹰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互联网思维的培养”(编号:1320151054)

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是德育教育。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十分关键。当前,互联网思维正从互联网行业向其他领域扩展,对于教育的影响已经悄然产生。互联网思维具有的特征,可以帮助教育者发现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教学方法中的不足,从而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接受最新的社会思潮。互联网思维模式一旦形成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将会推进教育领域发生真正的、划时代的变革。

三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互联网思维的有效途径

1.以生为本,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生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互联网用户思维对高校思政工作要求最重要的体现。

首先,以生为本强调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培养人才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扎实的技能,同时要不断深化和加强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满足大学生自身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保持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的活力。

另外,以生为本就是要尊重、理解、关心、帮助每一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由于性别、年龄、家庭环境、生活阅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把握学生的层次性,一方面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另一方面针对一些问题学生也要讲究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不能不分具体情况搞“一刀切”。

2.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互联网时代,信息更新速度加快,互联网思维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跟上社会发展的形势,转变工作方法,丰富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模式,才能有效地实现思政育人的目的。

所谓内容创新,是指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新颖、新鲜,要有创新精神,体现时代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教材为载体,内容较枯燥、乏味。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当前,教师可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来解读和阐述相关理论问题,在学生能够理解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深入加工,不断完善、包装,并再次将知识“推销”给学生,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紧贴时代、常做常新。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就是要敢于打破传统的、落后的思政教育方法,采用灵活多变的、艺术性的教育方式,强调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因过于死板、过分注重教师单方面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也不容易被学生接受。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时代,淡化了教师的权威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切忌一味地说教或空洞地摆大道理,而应该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感受,以平等的姿态和身份与其交流,保持态度温和,保证每次说服教育体现水平和新意,真正说到学生的心坎里去。互联网思维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像春风细雨一样,润物无声,一点一滴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搭建平台,畅通思想政治工作渠道

互联网平台思维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既包括线上的网络平台,也包括线下平台,成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两者相结合的基础上才能完成。

线上平台,即运用微博、微信、QQ、论坛、慕课等新媒体,为广大学生搭建的一个师生互动交流及资源共享的平台。当代大学生与新媒体联系最为密切,他们每天的生活和学习都与新媒体相关。许多学生并不善于面对面交流,但在网络上相当活跃。利用网络平台的互动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况,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此外,新媒体平台在思政工作中的运用还体现在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引导功能。一方面教师可以在网络论坛上一些积极向上的、充满正能量的文章供学生阅读学习,或者辅导员可以开通微博、微信,提出具有启发性的话题供学生讨论发言;另一方面利用校园网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积极打造红色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站在大学生的角度,丰富网站内容,传播和谐的校园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线下平台,即面对面的师生交流平台。互联网思维强调主体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的及时反馈和高效畅通。线下平台的搭建就是通过采取扁平化管理的方式给师生之间的交流创造更多机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要发挥班干部的间接管理作用,更要求每个思政工作者真正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在互信互爱、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4.多方联动,构建大思政格局

“大思政”教育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简单地讲,就是把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相融合,即构建大思政教育教学体系,达到教学与实践互通、理论教学与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相长、传统教育与创新摸索相结合的大思政平台。与互联网思维相关的大思政观念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主体的开放性方面。

社会化思维告诉我们,互联网时代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即使是陌生人也可能利用网络产生交集,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一张无形的网络,人虽是独立的个体,但都与周围的人有所联系。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要想达到最佳的思政育人效果,单靠大学辅导员或思政任课老师是不够的。大思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倡将更多的群体纳入思政教育的范畴,如学工处、团委等部门,辅导员、家长、社会等群体,争取实现多方联动、共同合作。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队伍与学工队伍、党团组织、人事部门的有机结合,既可以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理论教学与学生思想发展、成长动态考察相脱节的问题,又能够增强学工人员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身份认同感和归宿感,故而构建开放性的大思政教育教学机制对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非常关键。

参考文献

[1]刘春生.浅论互联网思维下的高校班级管理发展趋势[J].才智,2014(34)

[2]马勇、林长圣、陈建标等.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及其实现[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3]李春梅、张毅.互联网思维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下旬),2014(12)

[4]李亚平、郑易平.“大思政”视阈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初探[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

[5]谢长仙.互联网思维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黄金时代,2014(7)

[6]李红革.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7]庄丽榕.论创新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第4篇:互联网思维内涵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中国茶旅游;文化产业;经营策略

随着全球范围内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现代化思维方式逐渐融入到不同行业中,涉及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科技发展、企业运行都带来了全新变化,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促进行业产业化发展是当前企业经营的重要课题。我国旅游市场不断细化,单一的旅游形式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人们开始关注旅行中的文化内涵,旅游业和文化业联系紧密,融合茶文化的旅游开始受到游客广泛青睐,有效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全面升级。传统茶文化源于劳动人民智慧,拥有悠久的历史且表现形式丰富,与旅游业一样具有较强的包容性,本文以互联网思维为基础研究中国茶文化旅游的产业化经营策略,对稳定区域经济发展,调节第三产业与农业发展关系有着积极作用。

1中国茶旅游行业文化产业

1.1现代茶文化旅游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外出游览、观光的习俗,南朝时期诗作《悲哉行》中有“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的说法,围绕大众化旅游场所逐渐出现茶水间、旅店等相关产业。鉴于我国不同茶叶产地的地理条件、人文风情差异,不同地区茶文化旅游风格迥异,在地方旅游管理机构及茶叶协会共同规划下逐渐步入正轨,适合青少年游客了解特色民族文化以及茶叶产品的购买。现代茶文化旅游中对多种文化元素整合,打造多元化观光过程,实现休闲、娱乐、购物、人文学习为一体的旅游品牌,加大我国传统文化宣传力度,提升茶叶产业发展的社会认知水平。这种方式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融合,茶叶种植过程中清秀的茶园风光和相关文化展示,带给游客需要的视觉冲击,实现旅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依托著名茶叶品牌,不断深化旅游活动深度,使我国茶文化旅游品味日益提升,特色文化旅游开始成为现代人休闲度假的主要选择。

1.2中国茶旅游产业化发展

随着茶文化旅游的不断普及,以“中国茶”为主体的旅游产品逐渐受到海外游客关注,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海外推广起到积极作用。现阶段,我国多数地区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低,茶叶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茶农联合和中小型家族企业经营,没有统一的生产种植规划和旅游资源开发计划,茶叶企业的分散经营造成茶叶旅游没有代表性品牌。茶叶旅游消费人群主要集中于南方地区,游客大多是在传统旅游行程中加入茶文化旅游,专门针对茶文化的旅游活动较少,对当地旅游产业及茶产品销售的拉动有限。不同地区间文化差异造成茶叶旅游的“地方保护”严重,不同地区间存在不良价格竞争,导致旅游活动质量参差不齐,限制产业化经营发展,从整体旅游市场来看所占风格较小,缺乏市场竞争力。传统茶文化在导游培训中所占比重轻,导游自身对茶文化了解的不足会直接影响到景点解说,让游客象征性地了解茶文化理论知识后就开始对茶产品的过分推销,游客无法从特色旅游中获得需要的人文元素,行程的商业化、世俗化消磨了消费者对“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兴趣。

2互联网思维下中国茶旅游行业

2.1互联网思维对中国茶旅游行业影响

互联网思维的出现对我国各个行业发展都有着决定性影响,通过开放式信息平台及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帮助用户获得个性化体验满足需求,提高传统行业的信息传递效率,节约管理成本。“中国茶”文化旅游依托先进互联网思维可以快速总结游客需求,整合行业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信息调整自身旅游产品,有的放矢地采用营销策略打动游客,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高质量活动。利用智能管理云技术科学规划旅游行程、路线及时间并输入系统,方便导游及时掌握旅游活动实时动态,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实现游客与导游的无障碍交流,帮助公司监管导游行为。紧跟时展节奏,形成系统化行业产业化发展雏形,协调旅游业商业性与传统茶文化人文性关系,避免茶文化旅游过于功利性,营造出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注重总结传统旅游业发展规律,参照第三产业发展的灵活性逐步进行改进,确保经营者具备互联网思维的全局观,促进茶叶企业及相关旅游产业从自由式小型企业转变为集约式产业发展。在互联网思维融合过程中,提高对传统茶文化的认识水平,将茶文化中包含的思想道德观念、风俗礼仪及审美标准通过固定载体进行展示,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提高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发自内心对茶文化及相关商品产生兴趣。

2.2互联网思维下中国茶旅游行业发展路径

旅游产业发展和传统商品产业发展的思维不太一样,传统商品大部分是可以带走的,就如同跨境电商可以将中国的商品卖到世界的任何国家,但是跨境电商很难对服务型产品进行在线销售。所以,在互联网思维下,中国茶旅游行业发展需要抓住互联网的传播效应。本质上,互联网带给茶旅游行业最重要的作用来自于营销,茶旅游行业需要借助互联网来扩大其影响力,让更多的人通过互联网了解茶旅游产品。因此,“中国茶”文化旅游发展规模的扩大,需要从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加强对特色文化旅游活动营销力度、提高从业者专业能力三大方面入手,而互联网思维的信息整合能力、跨时空性及互动性可以有效拓展特色文化旅游可为空间。在“中国茶”文化旅游行业文化产业经营策略上,遵循传统行业经营方式与互联网思维相协调原则,充分认识到传统行业经营方式的优点以及与互联网思维关系,避免过分夸大信息技术功效,结合行业发展的整体趋势逐步进行创新,例如:在加强对特色文化旅游活动营销力度方面,对互联网应用频率较高群体(青少年、白领等)采取线上营销,通过旅游网站优惠策略、微博信息转发关注优惠等形式可以取得明显成效;但一些信息技术使用不足群体(中老年人)则更加容易接受传统的电视广告、宣传单页形式。根据我国不同茶叶产地的区域特色进行特色线路规划,在行业内进行定期交流合理分工,避免茶文化旅游同质化带来的恶性价格竞争。利用信息录入技术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茶叶产地进行归类,协调多个茶叶企业共同打造具有代表性的茶叶文化旅游品牌,扩大茶文化旅游群体,开通旅游线路的线上交流功能,了解游客对茶文化旅游的实际需求和真实感受,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高度自由对行业口碑有着巨大影响,网民对个别事件的扭曲放大很可能影响到整个行业发展,因此行业发展中企业需要时刻关注舆论走向,对突发事件积极应对,避免不必要的揣测和恶意信息传播,通过高品质茶文化旅游提升我国旅游行业文化内涵。

3结束语

当今互联网思维背景下,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特色产业发展有着积极意义,一方面,实现了传统茶文化与现代文化市场的充分结合;另一方面,优美的茶园环境和茶叶生产工艺表演,为我国茶叶产品的推广营销起到了促进作用。互联网思维下“中国茶”文化旅游行业文化产业经济策略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特色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需要地方政府、茶叶企业与旅游公司的充分合作,从优惠政策指导、企业统筹发展、特色旅游路线开发等多个方面,发挥不同部门功能及优势协调发展。正确认识到当前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互联网思维与对应技术间存在的技术不足,考虑到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游客水平不断调整活动,实现我国茶叶旅游经济创新发展,为其他特色文化旅游的产业化经济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曲景慧.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时空变动分析[J].生态经济,2016(9):129-134.

[2]翁钢民,李凌雁.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J].经济地理,2016(1):178-185.

[3]刘敏.社会学视角下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文化价值———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案例研究[J].旅游学刊,2009(12):70-77.

[4]龚绍方.制约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三大因素及对策[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67-69.

[5]谢菲,韦世艺.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过程教育研究——基于旅游生产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2014(4):43-47.

[6]杨荣海,李亚波.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区域差异分析——基于东部、中部和西部面板数据的检验[J].经济与管理,2013(7):86-91.

[7]张琰飞,朱海英.西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2):16-21.

[8]王凯,易静.区域旅游产业集聚与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31个省区的实证[J].地理科学进展,2013(3):465-474.

[9]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运作模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1):169-172.

第5篇:互联网思维内涵范文

“互联网+”时代的核心与本质是创新与创意。在艺术设计创新创意活动中,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同样重要。感性思维产生设计灵感,理性思维产生设计方法。艺术设计由设计灵感转换成设计作品的过程,就是感性思维不断转换为理性思维的过程。艺术设计的思维过程可以从感性思维出发,也可以从理性思维出发,最终实现设计目的,解决设计问题。

关键词:

互联网+;创新创意;思维过程

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一、“互联网+”的内涵与特征

“互联网+”的关键要素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互联网+”真正具有价值和意义。“互联网+”是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相结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互联网平台,使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从而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具有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六大特征。“互联网+”通过跨界融合,使客户消费转化为投资投入、伙伴参与创新等;通过创新驱动,用互联网思维实现自我变革;通过重塑结构,打破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等;通过尊重人性,重视人的创造性发挥,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繁荣;通过开放生态,化解制约创新创意的环节,连接创新创意,让创新创意者均有机会实现个人价值。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目标,连接应具有层次和差异,连接的价值之间相差较大。

二、艺术设计创新创意思维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主要包括工艺美术品设计、环境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人物形象设计、多媒体设计等。艺术设计的综合性较强,它研究的内容和服务的对象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其审美标准也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艺术设计是设计者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体现。艺术设计的本质是创意,创新创意是艺术设计的灵魂。艺术设计思维分为两种,一种是感性思维,一种是理性思维。感性思维活动包含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情感、直觉、创造性思维等,是从模糊感性到清晰感性的整理过程。理性思维活动包含逻辑关系、因果推理、过程流程的思考和规划等,是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均是艺术设计创新创意活动中的重要思维,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区别如下:其一,感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理性思维是收敛性思维;其二,感性思维重点关注自身感受,理性思维则更加关注解决问题;其三,感性思维呈现出自由、片面、分散的特点,理性思维呈现出严谨、整体、集中的特点。

三、艺术设计创新创意思维过程

一个设计之所以被称为设计,是因为它解决了问题。因此,在艺术设计创新创意活动中,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同样重要,感性思维产生设计灵感,理性思维产生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灵感是指在长期的知识、经验累积过程中突然出现的创作思路,是人们在艺术创作构思过程中,受某种启发突然出现的感性思维的结果。灵感的产生具有突然而来、倏然而去的特点,不为人们所控制,但能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新和创意。灵感的来源有多种,可以从日常生活、时事新闻、社会问题、文化历史、音乐、舞蹈、电影、文学、建筑、绘画等方面寻找设计灵感,也可以从实际需求中寻找设计灵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产生复合性创新创意思维。设计思维是指在设计和规划领域,对问题进行调查,获取资讯,分析各类因素,并拟定解决方案的方法与处理过程。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设计思维被普遍认为具有综合处理能力的特点,它有利于人们理解问题产生的背景,找到解决的方法,能够催生洞察力,并能够理性地分析和找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设计思维可分为常规设计思维、变异设计思维、联想设计思维、无理设计思维等。设计方法是艺术设计创作人员所采用的方法,是一种设计思维过程的具体体现。设计方法是对设计创作活动中思维方式的总结与归纳。设计方法对艺术设计的创作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艺术设计方法一般可以分为整体法、局部法、拓展法、组合法、加减法、位移法、解构法、联想法等。在创作活动中,设计师可以根据项目任务的要求,采用某一种设计方法展开设计,解决项目问题。设计方法不是单一的,对于同一项目任务目标,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都能解决问题,但作品呈现的形式有所差别。在艺术设计创新创意活动中,由设计灵感转换成设计作品的过程,就是感性思维至理性思维不断转换的过程。先由感性思维引感,产生设计灵感,形成设计主题。在这个阶段,感性思维占主导。然后从设计主题出发,构思设计作品,形成设计图稿。在这个阶段,理性思维占主导。设计师借助理性思维,按照设计原则,反复对设计要素进行打散重构、推敲完善,最终完成作品。

第6篇:互联网思维内涵范文

Key words: Internet +;SMEs;ultimate thinking;innovative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2-0075-02

0 引言

中小企业是国家经济的柱石,其创新发展是实现中国整体经济实力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当前“互联网+”的趋势下,中小企业在发展定位和管理模式被动的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平台型、虚拟化等去中心化,打破科层制的管理也已经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传统的企业管理在互联网思维下,将普遍提升中小企业的运营效率,竞争也将日趋激烈[1]。

1 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就互联网本身而言,它是一个由多个计算机网络连接的技?g网络,“互联网+”显然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外延。根据国家数据显示,2016年第三季度,中国三大电信公司,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2.04亿,手机用户总数达到12.29亿,普及率为94.6%。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9亿,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58亿。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知,中国的互联网覆盖了绝大多数人口[2]。这表明,互联网技术已经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在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也已经无处不在。今天的互联网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不仅体现在一种开放、共享、快捷、方便的技术,更形成了一种新商业思维方式[3]。

2 “互联网+”概念和内涵

“互联网+”一词首次提出是在2012年。易观国际认为,互联网将成为下一代社会的基础设施,世界上的任何传统互联网行业和服务行业应该被改变。次年,腾讯公司成立15周年年会的会议主题就定为“互联网+”,使“互联网+”的概念很快得到业界的响应与认可,并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互联网+”的深层内涵呢?交叉和集成。“互联网+”是一种新的经济建构模式,充分利用生产要素的互联网化分配、优化和整合,加速科技、文化与新商业模式在社会和经济各领域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强实业经济的创造力和生产力,进而对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社交方式、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思维方式等带来革命性变革的过程。

3 “互联网+”时代下中小企面临的挑战

3.1 “互联网+”的不确定性 许多传统的中小型企业在“+”或不“+”之间徘徊,有太多成功和失败的前车之鉴,传统的企业网络重构思维方式没有现成的路径,“互联网+”没有现成的案例可以直接模仿,每一个“互联网+”创建新企业、新行业都有不同的基础,很难模仿。市场经济与不确定性相对应,互联网时代的“互联网+”创新也具有高度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对中小企业来说,不确定性既是一种恐惧,也是一种冒险,创新必定意味着存在风险。中小企业要想寻求长远发展,尽快适应互联网的发展节奏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其高度不确定性,实现自身的创新。

3.2 互联网生态圈认识上的偏差 中小企业拥抱互联网其实并不容易。许多传统的中小企业对“互联网+”的理解都集中在开发电商平台、应用程序、微信服务的网络营销上,这些只是一个互联网工具,建立起来相对容易。如何利用互联网生态系统的工具和平台建设,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合理规划,让企业转型风险最小化,是“互联网+中小企业”发展的重点。“互联网+”中小企业发展建立互联网生态系统,通过互联网可加强商业要素的品牌意识,加强消费体验和互动沟通,并且利用大数据可获得大量信息,为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奠定理论基础。中小企业发展利用互联网可提高自身的某项专属能力和效率,或者发展“互联网+”使企业自身的生产活动和互联网紧密结合起来,最重要的是利用互联网思维发展自身企业。若企业不顺应时势,未在自身发展规划中加入互联网创新内容,其发展必定是要被时代阻碍和制约的。反之,若企业意识到了“互联网+”的重要性,早日转型,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3.3 “互联网+”需要系统思考 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新常态下失去劳动力成本优势,同时是缺乏核心竞争力来满足网络需求的差异化价值创造及相关人员,以适应互联网的营销投资需求和信用水平不高。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互联网+”是必须增加的,不仅仅是对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加在一起,但绝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合理的战略布局,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资源、目标客户来精准定位。

4 “互联网+”时代下中小企业的思维方式

信息产业的革命带给传统中小企业的不仅是技术革新,更需要重新认知自身定位。在工业化时代,短板理论的确非常有效,但是在全球互联网时代更需要用长板思想“翘出”自身的极致模式。信息的对称和零距离的沟通,使得商品交易中各相关利益者都可以自由、瞬时表达自已的价值诉求与主张,靠信息的不对称和黑箱运作获取利益的盈利模式被彻底颠覆,而不具有更多资源的中小企业只能依靠极致思维来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在“众目睽睽”之下通过自身专业能力以谋得细分领域的市场与尊重。

5 “互联网+”时代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方向

5.1 新型管理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应深刻理解互联网技术在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等供应链每个层、点级的广泛使用,管理模式的创新应以客户为导向,满足目标客户个性化需求[4]。无论是极致产品、服务、速度、价格,还是平台模式,都需要柔性的生产管理、业务流程再造等协同供应链管理,管理模式也要充分利用信息数据支持、信息技术和科学操作,管理和技术深度融合,对中小企业的产品设计、成本管理、需求响应、业务流程等进行创新管理,提高中小企业的专一能力和专属资源,促进中小企业的运营聚变[5]。

5.2 重构组织结构 为了适应新的商业逻辑,即使规模再小的企业也需要面对新型组织的变革。变革的重心落在组织模式上,意在打破传统“科层制”结构,加快内部沟通形成一种开放、平等、协作的组织结构,从而更贴近用户,不是从上往下,也不是平行关系,而是融为一体。组织单元越发趋近于阿米巴模式,市场需求将逐级逐类分解为每个自主经营体和每个员工的自主经营目标,使得每个自主经营体和员工能够自我激励、自我驱动,在为用户创造价值中实现自身价值。

5.3 创新人才管理 在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面对人的需求多元化个性化、人的流动频率加快、人对组织的粘度降低、数据化人力资源决策、员工与客户界限模糊等现象,这些变化要求中小企业重新审视人这个最重要、最核心的资源,真正从人力资本至上角度重构管理理念和模式。中小企业在融合转型的过程中,首先文化要定律整合和变革,优化人才的生态环境;其次,领导力的发展和提升更体现在要协同员工一起创新、变革,绝对的权威将渐渐消失;第三,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给予人才充分尊重与授权;最后,组织要生产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好产品,需要不同领域的顶尖人才参与,更需要跨界思维。

第7篇:互联网思维内涵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继续教育;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深刻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由于其自身的无序性和不受控性,对主流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1]。因此,在充满机遇、挑战、诱惑的“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探讨在继续教育活动中,教会学生如何充分利用高度信息化和科技化的互联网工具,培育自主学习能力。

一、继续教育和自主学习的概念与内涵

如果说20世纪前,教育和学习是人们谋生的手段,那么,在“互联网+”时代,教育和学习则是人们存在的方式。传统的学校教育和学习,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坐在讲台下,受限于时空,效率不高。而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在网中,学生在网外,穿越时空,声、光、电、色齐上阵,教师慷慨激昂,学生兴趣盎然。“互联网+”时代颠覆了继续教育和自主学习的传统概念与内涵,给继续教育和自主学习灌注了新的生命力。传统上,与学校教育相对,继续教育是面向已经结束国民教育体制下的正规学校教育、走入社会参加工作的成人的教育活动,是实现人的终身发展的重要教育活动,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学校教育活动。学校教育为一个人的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打下良好基础,学校教育绝不是教育的终结,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日后能够终身学习,接受继续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由于网络化、信息化、自媒体等的快速发展,继续教育的概念与内涵也发生深刻的变化。继续教育的对象、时间、地点、方式等都发生变化。对象不再受限于成年人。凡是心智正常的人,都可以是继续教育的对象,小到五六岁儿童,大到花白头发的老头,只要想跟上时代,都得接受继续教育。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将继续教育定义为“在国民教育体制下正规学校教育活动之外、面向全体公民、旨在提高公民对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活动”。继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达成终身教育的途径,继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是全人教育的必经之路。继续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经济、资本经济社会,其重要性日益突出。自主学习是“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就教育领域而言,自主学习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2]。同时,就学习领域来说,自主学习又是通向终身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自主”该词原本来自古希腊的政治领域,最初指对国家的自我管理。后来,在哲学领域,“自主”被用来探讨人的教育和学习问题。世界进入电气化时代,自主学习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学者对自主学习展开深入研究,各自提出富有见地的理论。例如,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为本,提倡在教育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就是这样一种过程,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不断主动地发现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具有主动性和情境性等特点。而在“互联网+”时代,“自主学习”的概念和内涵又发生新的变化。“自主学习”成为“互联网+”时代人们存在的一种方式,与“互联网+”融为一体,只要接触互联网,“自主学习”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在“互联网+”时代,自主学习可以定义为“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构建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3]。

二、“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学生自主学习之特点

随着国家全面二胎的放开,长期以来被压抑的、蕴藏的生育潜能得到释放,向往二孩的人群急迫地将梦境变为现实。虽然有相当部分人群不考虑二胎,但毕竟也有不少人将二胎付诸实施。与不放开相比,新生儿的数量毕竟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随着未来两三年,这些新生儿进入学前教育阶段,学前教师的师资队伍捉襟见肘,除了数量短缺,质量上也有待提高。因此,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出口关,需要各方努力把关。学前教育在校学生,为了未来承担学前教育的重任,在接受完全的学校教育同时,还需要接受继续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与自主学习不可分离。就学前教育学生的继续教育来说,其自主学习在“互联网+”背景下,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思维方式的重塑

在传统的继续教育时代,学生主要依靠自学书本,通过和教师纸笔通信或电话咨询,达到释疑解惑、完成继续教育学习的目标。这种继续教育的自主学习思维方式是单向的、单一的、单独的。在“互联网+”背景下,自主学习主体的思维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作为学习的媒介,多终端作为知识输出的工具,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的思维方式变成多向的、复杂的、合作的。互联网为了支持继续教育学生学习,其自身就具备“用户思维”、“体验思维”和“精准思维”等思维方式。“互联网+”方式下继续教育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互联网终端重塑学生学习的思维方式。“互联网+”中的“+”,有着丰富含义,其所加的内容,也会与时俱进。就目前来说,学前教育学生继续教育的“互联网+”,其加的内容,大体是“+课程、+课堂、+学生”,分别对应“互联网+”的“用户思维、体验思维、精准思维”。“用户思维”就是从用户的角度来考虑;“体验思维”就是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精准思维”就是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精准设计继续教育内容,精准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具体来说,“互联网+”的“用户思维”就是基于互联网的继续教育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体验思维”就是心中有“学生”,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体验过程;“精准思维”就是有的放矢,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需求,准确设计学习内容、方式、方法,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更具有目的性和有效性。在“互联网+”背景下,继续教育的自主学习,不仅使学习内容、方式、方法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发生质的飞跃,学习者的思维方式需要得到重塑。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尽快改变传统的思维学习方式,重塑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继续教育的自主学习模式的思维方式。

(二)学习时间、地点的自主支配

在传统继续教育时代,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地点相对比较固定,比如,一般选择抽出一小时以上的整块时间,地点固定在特定场所,如家里或工作场所。而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的便利性大大增加,时间非常自由,学习进入碎片化时代,学习者可以在等车、排队、坐车、如厕时,随时拿出手机终端或IPAD终端开展阅读、听课和讨论等活动。学生在接受继续教育时,完全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场所,安排每次学习的时长。学习时间、地点的自主支配是“互联网+”背景下继续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最重要、最明显的本质特点。这一特点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实现了自主性,不受时空限制,不受媒介限制。“自主学习”因而成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人类活动,成为“互联网+”时代下人类存在的方式。(三)学习方式的交互性在缺少互联网的继续教育的纸笔时代,学生通常是关在书斋,或埋头苦读,或奋笔疾书,学习是一个人的活动。而在“互联网+”时代,学生通常是在电脑、手机、IPAD等终端学习,学习是立体化的,学生可以阅读文字,可以聆听声音,可以手绘图画,可以即时提问和讨论,如同面对面的真人教学。这种多媒体终端的自主学习,有时比面对面的真人教学取得的效果会更好,因为部分学生在传统课堂的真人教学中,羞于提问,而且教师时间有限,师生、同学之间无法充分互动。而在多媒体终端的自主学习下,学生可以克服害羞心理,通过文字留言、语音留言,或是即时提问和讨论,实现学习全过程的即时交互性。在“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学生学习方式的这种即时交互性,使学生摈弃传统的埋头苦读学习方式,广交学友,开展合作学习,也增强了团队意识,与传统的继续教育学习相比,这种学习方式增加了学习趣味性,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三、“互联网+”时代培养继续教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与措施

(一)增强学生学习动机,改变学生思维方式

学习动机是激励学习者学习的强大动力。在“互联网+”的网络环境下,教师处在虚拟网络世界,无法直接监督学生学习。学生是否认真学习,教师无法掌控,这就需要学习动机发挥作用。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发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内心渴望知识。外部动机是来自外部的力量,如学成后,会得到奖励、晋升等。外部动机可以推动、强化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但一旦来自外部的刺激消失,学习者可能失去学习的动力。而内部动机发自学生内心学习的需要,可以长久驱动学生努力开展自主学习。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可以互相转换。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增强学习学习动机,通过奖励、表扬等方式强化学习者的外部学习动机,反复、持续的外部学习动机强化,也可能内化为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让学生得到自主学习的持续、强劲的内驱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学生如果对一门学科感兴趣,就会以极大的毅力和专注力去学习。兴趣驱动学习,与外界压力驱动学习,有着本质区别。兴趣驱动力,是发自内心的动力,具有持久的特点,不因为外界条件变化而变化,因而可以敦促自己不停进步。而外界压力驱动,是迫于外部压力,违背了自己的内心追求,具有短暂的特点,一旦外部条件发生变化,外部压力可能消失,就会导致学生不再追求学习,更严重的是,如果外部压力过大,学生可能无法承受,进而出现严重的后果。因此,兴趣对学生继续教育的自主学习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方面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学生如果对该门学科发自内心地热爱,就会抓住一切机会潜心学习。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地点都比较灵活,完全由学生自己把握。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学生就会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时间可以挤出来,除了大块的学习时间,还可以是排队、如厕时间,他们会推掉一些应酬,将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地点也可以不分场合,可以是教室、家、交通工具等。可见,如果教育工作者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灵活、负责地安排自主学习的时间与地点,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激发继续教育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方法,比如:将学习的总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容易达到的小目标,并且将其情景化、问题化,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可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解决并达成这些目标。与幼儿喜欢背诵相比,青年学生更倾向问题导向式的学习方法,因为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以问题开始的。问题一环套一环,学生的学习就会一步步走向深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越来越浓厚。在教学方式上,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方法,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多年的教学习惯很难改变,对新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有抵触感。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利用生动活泼的电子课件,辅以数字影院等各种声像设备,让学生如身临其中,接受多路感官刺激,眼耳手并用,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大增加。兴趣能持续地推动学生去探索知识。学生一旦对某门知识产生兴趣,自然就会抓住一切机会,克服没时间、没地点学习的不利因素,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将地点和时间效用最大化,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引导学生主动寻求帮助,提高学习交互性

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近,而心理距离却越来越远。即使身在咫尺,也宁愿网上交流,而不愿面对面交流。这也是一把双刃剑。网上交流节约了时间,但也让人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而无视身边的人。独学则无友。自主学习,虽然是自己安排时间和地点学习,但“自主”不是“独自”,不是关门学习。自主学习,也要求学生能够合作学习,求助于他人,通过互联网求助,也可以面对面交流。自主学习是相对自主。自主学习需要教师适度指导和学友合作学习。学生通过互联网开展自主学习,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疑难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点拨。“互联网+”基础上的自主学习,由于师生没有在现实空间直接接触,教师不会主动去询问学生,这就要求学生主动寻求帮助,教师才会适时解答。学生寻求帮助的对象,除了教师,也可以是同学。教师和学生的网络互动,学生之间的网络互动,提高了学习的交互性,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鼓励学生主动寻求帮助。例如,建立合作型网络学习社区等学习共同体[4],比如QQ、微信等网络学习社区。学生通过QQ、微信可以克服羞怯感,从而提高其寻求帮助的积极性。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带来学习的革命。知识经济的出现,对人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学校教育为学生打好成功的基础,但学校教育的结束,不仅不是学习的终结,还是新的继续教育学习的开始。继续教育学习,主要是依靠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在缺乏教师监控的互联网环境下学习效率的高低。在“互联网+”背景下,自主学习有其独特性,教师需要采取相关措施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先泽.大学英语语言教育中人文素质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2(19):74-75.

[2]曹盛华.信息时代大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建构[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3(6):104-107.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5.

第8篇:互联网思维内涵范文

一、互联网思维内涵

互联网思维是对当前企业商业运营模式和特征的概括、提炼和总结。随着市场经济不断进步、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企业环境日益复杂,互联网思维被不断重新定义及补充。互联网思维本身拥有一套完整的逻辑体系,以开放、创新、服务为主要核心价值,以用户思维、大数据思维和平台思维等为主要的实现路径,并将互联网思维逐渐应用到社会、商业、高校和政府等多个领域,服务于众多群体及用户。

二、互联网思维带给企业营销策略的挑战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互联网已深入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逐步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不断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与此同时也给企业营销工作带来全新的挑战。

(一)企业营销对象受到挑战

当前社会呈现出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经济信息化带来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逐渐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伴随着市场经济竞争性和开放性不断增强,使得当前企业消费者思维更加活跃,思想开放,用户的需要也呈现出多样性、开放性,从而对企业营销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信息传播更加自由,网络信息更加发达,同时,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效率也不断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多样化的终端功能持续不断升级,市场消费正逐渐满足消费者消费过程体验和消费信息获得的需求,消费者选择更加多样、自由,这些都在挑战着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营销策略。

(二)传统企业营销策略较为单一,缺乏互动

当前,企业采用传统营销模式内容较为单一,一方面层级化的管理模式难以有效地粘住用户;另一方面,消费者思想流动性增强而目前营销模式缺乏扁平化管理。在当前多元开放,以服务为本的社会环境下,企业缺乏有效的平台、方式和渠道来进行营销工作,当前营销策略已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及企业发展需要。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必须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导来看待企业营销策略创新。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及时和用户和顾客沟通交流,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塑造企业品牌形象,从而更好地推动企业营销。

三、互联网思维下企业营销策略创新

(一)基于用户思维增强用户黏性,提升用户体验

当前企业用户跟随互联网不断发展步伐,与互联网接触愈加密切,并且较以往更深入参与企业营销策略的过程,点击视频观看、所感兴趣内容转发,这些都使企业营销手段的效果更深入。用户思维是现代企业营销策略手段的重要核心部分,用户的使用范围越广,使用产品品种越多,产品体验程度越深,用户会就此对企业营销策略提出合理化建议,企业产品是否适用于消费者用户,用户使用是否方便,用?舾芯跏欠衤?意,企业营销模式必须以用户思维来开展创新。

企业应注重关注消费者诉求,通过增强“用户黏性”、提升“用户体验”来提升企业品牌公信力,了解“用户意向”从而提升公众满意度等,推动消费者从受众者向主导者角色的转变。新形势下企业应不断探索创新,在营销策略中践行用户思维,给予消费者更多的话语权和评价权。

(二)基于大数据思维,建立消费者信息数据库

互联网思维以大数据为基础,要求营销工作者对大数据进行高要求分析。企业应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思维,建立涵盖消费者基本信息的数据信息库及网络系统平台。利用数据库资源,通过搜索、查询、统计、分类等应用功能,进行比对,挖掘消费者的兴趣爱好,了解企业用户的情绪表达,研判企业目前及潜在客户性格倾向,从而把握用户思想动态。通过各种终端将各类企业服务信息推送到点、到人、到家、到身边,实现企业营销策略不断科学化、人性化。企业应该把握时机,转变营销思想观念,在 “互联网+”时代,以大数据思维模式为基础,从产品开发、定位、市场、品牌、促销、客户关系等建立一条完整营销链,达到更深入、满意的营销效果,打破以往传统营销策略模式,创新营销手段,完善互联网营销系统管理。

第9篇:互联网思维内涵范文

我们必须认识到,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扩展和侵蚀国家主权的双向作用。因此,维护我互联网主权任重而道远。

互联网主权是一种新的国家主权形式

网络是一个由计算机终端和遍布各个角落的网线组成的虚拟世界。在此空间中,每一个拥有计算机输入和输出设备的个人以及组织均可以在此获取和信息。可以说,计算机网络是一个无中心或者说多中心的信息交换系统。

虚拟性是网络空间的基本特征。在此虚拟空间中,人的思维以信息固化的形式存在和交流。因此,互联网主权主要表现为网络信息主权。互联网主权有别于传统的国家主权形式,其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作用的客体是虚拟的,是以信息形式出现的。尽管如此,维护互联网主权仍是信息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它已经成为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讨论互联网主权,必须讨论互联网主权的边界问题。在传统的主权领域,主权的作用都是有边界的。但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我们很难对此作出清晰的判断。属于硬件设施范畴的计算机和通讯线缆是互联网存在的物理基础,而不是网络空间的主体部分。对它们而言,我们很容易实现控制和管理,因为从本质上看这属于传统主权的行使范畴。然而,互联网主权行使的重心在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其本质是对思维成果的管理和控制。对此,我们面临两大难题:其一,如何进行虚拟空间的主权划界?由于网络空间是一个开放的、共享的、非实体性的虚拟空间,行使互联网主权的客体在此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织状态,使得传统的主权划界方式在此难以运用,这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其二,如何拥有互联网主权的标志?如传统的陆地巡逻和海上巡航、界碑等是在陆地和海洋拥有主权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我们看不到这些。这就造成互联网主权的边界难以界定。对此,我们必须突破传统意义上对国家边界的理解。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边界的划分将不再依据物理的存在,网络边界将不再是固化的,而是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国家需要不断地向网络空间注入能量,才有可能保持自己已有的网络疆域的存在。能量均衡的外在表现就是网络疆域版图的基本稳定。一个国家的网络疆域不见得与其陆地疆域相吻合。前者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而后者则保持长期稳定。维持前者的能量来源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国家网络疆域的大小与其综合国力的强弱呈正相关关系,即网络疆域大的国家,综合国力相对强大;反之,则相对弱小。

互联网扩展了国家主权的内涵

互联网是现实世界的虚拟与延伸。计算机的输入和输出界面对称性地将现实与虚拟分隔为两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世界。虚拟世界的各个行为体及其所从事的活动均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对应,现实行为体及其行为在虚拟世界中也可以得到扩展。在现实世界中,国家主权包括政治主权、经济主权、文化主权以及信息主权等,这些不仅可以在网络空间中找到映像,而且互联网扩展了国家主权的内涵。

互联网为国家政治主权的行使提供了一个新平台。政治主权即国家具有在国际国内社会主导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至高无上及排他性的权力。一个国家政治主权是否巩固,关系国家政权能否稳定地实现对国家内部各项事务的控制与处置。在互联网平台上,各国际行为体有了一个互动的新途径。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不同层次的行为体如个人、国家、利益集团、政党、国际组织等,均可以在网络空间信息,都具有利用互联网为自身谋求利益的权力。但是,主权国家仍然是国际国内社会最重要、最强大的行为体,也是互联网最主要的开发者和使用者。可以说,互联网为国家宣传其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提供了一个新平台。但应该看到,互联网的开放性不能与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言论合法性相冲突。因为每一个社会的言论自由都是相对的且有一定的限度。任何国家都具有监管互联网信息是否符合国家安全利益、并不与其国家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相悖的权力。

虚拟世界的经济活动是国家实施经济主权的一个新领域。经济涉及国计民生,关乎国运。经济主权即国家对其内部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的独立自主权。经济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的催生物是经济的网络化和商务的电子化。虚拟经济的出现大大加速了经济的运行速率,扩展了经济的运行规模,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世界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和规模融为一体。虚拟经济的运行机制与现实世界经济存在着众多不同,它具有交易的快速性和隐蔽性。它可以在瞬间将数以亿计甚至更大规模的资金或者虚拟商品跨越国界进行传输。网络的开放性更是便于各种类型的具有经济能力的行为体参与到虚拟经济之中。金融和经济交易的虚拟化、网络化是当今世界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是一种潮流和发展趋势。与此同步,虚拟经济的出现也对国家的经济主权提出了新要求。它要求国家经济主权行使至对经济交易网络化的监管和对电子商务运行规则的制定。

互联网为国家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新途径。文化是社会文明的表现。文化的繁荣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文化主权是国家所具有的文化自主发展权和主导权,文化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诞生前,文化及文明的传播最重要的媒介是纸质的书籍、报刊、口头的语言等,它们具备文化传播的持久性和有效性,在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中至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然而,互联网是文化传播的一次重大革命,互联网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新途径。互联网可以通过电子技术将各个计算机终端连接为一个系统整体,同时将现实世界中的存在转移到互联网之中,在虚拟世界为现实制造一个映像。网络还可以使处于每个角落的计算机终端中的文化信息在瞬间传输到网络的每一个角落。实践证明,互联网对传播或繁荣一个国家的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当然,互联网还创造了新的文化形式。数字技术的进步可以将现实世界中的影视作品、书籍以及建筑等实物制作成电子产品。这些电子产品与互联网的匹配和兼容,令其自身快捷和便利地在虚拟世界中广为传播。互联网作为文化产品传输的新渠道和文化产品的新生产者自然使国家文化主权的触角伸展至虚拟世界。这就要求国家作为国际国内社会最重要的行为体对互联网文化传播以及文化产品的生产制定规章制度和行为规则。

互联网是国家信息主权行使的一个新媒介。国家自古就有维护自身文化和意识形态独立性并摆脱国外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行为和意识。信息的传播需要媒介。早期信息的传播媒介无外乎文字、语言等,而互联网使信息的传播有了新媒介,网络信息也随之诞生。互联网以其快速、公开的特质使信息可以在开放、虚拟的空间中得到传播,这就使得国家必须面对网络信息世界这一新的领域。

互联网对国家主权的侵蚀

互联网以开放性特质对国家主权进行着侵蚀。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每一个拥有计算机输出和输入终端的行为体均可以在互联网中和获取信息。这些行为体包括个人、国家、公司、利益集团、政党、国际组织等。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使得行为体进入互联网的门槛极低,所有的行为体基本可以在一个对等的平台进行对话,这就为网络空间内国家之外行为体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等行为提供了便利。

在政治领域,某些行为体可以利用互联网把对国家政权形成威胁或潜在威胁的言论或网络作品以影视、广告、游戏等方式在线传播,从而影响网络受众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这种渗透是长期且潜移默化的,它能够逐步屏蔽受众原有的理想观与价值观,进而逐渐地接受网络媒体所倡导的各种政治理念。

在经济领域,由于虚拟经济的发展,传统国界不再是控制金融以及产品交易的有效界限,构成经济核心因素的金融产品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在国家间较为自由地流动,由此导致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对产业的控制和主导减弱;金融大亨可以较为便利地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走,伺机攻击一些国家的金融市场以牟取暴利。

在文化领域,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国家无法对所有网络文化产品的品质和内容进行全方位地筛选与过滤,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对互联网文化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