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通货膨胀的利弊范文

通货膨胀的利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货膨胀的利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通货膨胀的利弊

第1篇:通货膨胀的利弊范文

摘 要 如今经济体系中生产要素比价关系已经扭曲,经济链条越来越不平衡,这种情况下,突发或偶然事件就会造成经济链条震荡,从而引起高通胀周期。目前经济体系下,通货周期已经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周期震荡稳定是经济体系内部各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短期的高通胀对经济虽然产生负面影响,但是对于不符合新经济发展的体制的修正有促进作用,保证经济在长时间内平稳增长,可以说通货膨胀在一定意义上是经济演进的动力。本文首先对通货膨胀的内涵进行解释,并对通货膨胀对经济的推动进行探讨。

关键词 通货膨胀 经济演进 推动力

只要提到通货膨胀,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很大负面影响,但事实并非如此。通货膨胀分为温和型通货膨胀、高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在对通货膨胀的争论方面,一般分为促进论、促退论和中性轮三种。但是从理论及实践上来分析,对于通货膨胀的态度过于严谨,从而对其负面影响过分夸大,现今的观点是对温和型通货膨胀持肯定态度。

一、通货膨胀的涵义

纸币流通前提下,货币供大于求,即购买力大于供给,这就会造成货比贬值,从而引起一定周期内物价上涨情况,这种现象就是成为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常纸币、信用货币及铸币的过量发行都会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使财富从固定收入者流向财产持有者,从债权人转移到债务人,是实现收入和财务重新分配的工具。而社会底层的群众基本都是固定收入者和债权者,因此通货膨胀对他们的利益损害较大,特别是工资无法调整、已经退休、依靠生活保障金维持生活的老年人。

二、通货膨胀在推动经济演进方面的探讨

通货膨胀是货币领域中经济规律的一种正常表现,是一种货币现象。较高的通货膨胀对于经济的短期发展确实有负面影响,如工厂倒闭、失业率增加等。但正因为通货膨胀对预期轨迹进行扭曲,人们就会认识到这是不正常的,也就会采取各种方式来避免或控制通货膨胀的发展,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经过历史验证,通货膨胀在经济领域中周期性出现,并与人们的思想和观念进行碰撞,通货膨胀不会结束,还会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不断出现,同时我们无法确定通货膨胀对经济的长远发展的影响是否都是负面的。以1948年的美国为例,居民消费指数是7.7,1952年7.9,而到了1980年高达13.6,工厂倒闭、失业率急剧上升,短期高通胀使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但从长期经济发展来看并没有受到通货膨胀的明显影响,反而在通货膨胀后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同样我国1980年开始,经济高速增长,通货膨胀也多次出现,最高的是在1993年到1995年,但是经济发展在长期看来也是相对稳定的情况。当一种生产关系无法使用生产力发展时,就要被新的生产关系来取代,经济方面也是这个道理,经济结构无法适应经济发展时,就会有新的经济结构替代。

结合我国最近三十年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基本是建立在自然资源过度利用和廉价劳动力基础上,同时经历了几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虽然在短期内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随后经济结构等也进行适当调整,但是我国经济发展还没有摆脱对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过度开采的依赖。这属于粗放型经济发展,造成劳动生产力下跌,同时企业发展向资源推动型发展。我国经济长期发展已经积累大量资本,而过快的投资使价格上涨过快,所以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这就会促使经济结构中产业比价关系有所调整,最后对以廉价劳动力和过度开采自然资源为基础发展的企业造成重创,最终导致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是经历这个过程留存下的企业是具备较高生产力且有潜力的企业。从产业角度差异理论上来看,上游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而资本具有极强的逐利性,这就会吸引大量资金投入到上游产业,产量增加的同时,生产效率随之提高从而能够满足下游产业需求。

从完整的经济链条来探讨问题,高通货膨胀期间,生产材料成本及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促使经济链条进行调整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说明,虽然高通货膨胀短期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但是对不符合当前经济发展需求的经济结构的调整有促进和推动作用,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维持和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学家吴敬琏曾经说过,生产效率低是触发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可以反过来理解,通货膨胀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有一定的反作用力,换句话说就是通货膨胀是经济演进的必要推动力。

但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是,通货膨胀是经济规律的一种表现,对经济个体没有治疗作用,虽然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适应经济发展方向和经济结构进行修正,淘汰无法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部分企业,但是可能对由于财力等因素没有足够能力度过高通胀期的朝阳企业扼杀掉,尤其是恶性通货膨胀期间更为严重。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会远远超过推动力,正如一辆汽车正在行驶,但是想要转向,而方向转换太快导致翻车。这也是经济决策者主要研究的问题,即通货膨胀期间,如何降低负面作用,尽可能的发挥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我国经济复苏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政府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借助通货膨胀时期发挥其对经济发展最大程度的推动作用,尽量对效率低、耗能高的企业进行改造或淘汰。同时我国应该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资,促进企业科学技术的更新速率,降低通货膨胀产生的负面影响,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三、结论

与多数国家类似,我国经济发展也是从资源推动型到资本推动型,最后发展到科技推动型,目前我国正是从资本推动型向科学推动型发展,转型成功的结果就是生产率大幅提高,经济稳定发展。而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生产要素定价机制是否完善,而通货膨胀是对生产要素定价机制的补充,因此要利用通货膨胀周期促使经济结构的调整步伐,以保证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敖山,朱阁.通货膨胀――经济演进的必要推动力.生产力研究.2011.09.

第2篇:通货膨胀的利弊范文

关键词:开放经济;货币政策;外汇储备;外汇

一、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理论分析

经济体中货币供给量是基础货币量和货币乘数的乘积,货币乘数与一国经济特征有关也与一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有关,如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就能够改变货币乘数,但该乘数大体来说是比较稳定的。因此,在封闭经济中,货币供应量主要取决于国内的信贷数量,是完全由央行控制,外生于整个经济的。但是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资本地跨国流动将给货币政策带来不确定性,从而影响一国的货币政策独立性。此时基础货币将不仅仅取决于国内信贷,还与国际贸易、跨国直接投资和其他资本流动引起的外汇储备地变动密切相关,即导致基础货币增加了外汇占款部分,此时,货币供给量就体现出一定的内生性质。

尤其在固定汇率制下,跨国资本流动(包括国际贸易引起的资本流动),期限无论长短,都将改变市场对本外币的需求,从而影响汇率,而央行为了维持汇率固定不变,被迫动用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引起基础货币投放量发生变化。如果央行主动执行货币政策,导致经济基本面如国内利率等发生变化,也会改变跨国资本流动的情况,从而使货币政策打折扣或偏离本来目的,甚至完全失效。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冲销操作减弱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从而重新控制货币供给, 维护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此,并非本国货币供给受到国际收支差额的影响就意味着货币政策自丧失,当冲销手段起作用而且冲销的成本可以承受时,货币当局依然掌握货币政策决策权;但当冲销失去效力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就受到威胁。

二、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基本框架

(一)汇率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汇率成为影响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自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政策以来,人民币汇率机制更富弹性,汇率变动趋于增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更加深入。开放经济下,真实汇率会影响国外产品的相对价格,从而影响国内外对本国产品的需求,进而通过总需求路径影响通货膨胀率。除此以外,汇率通过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还有一个更为直接的路径:汇率会对进口产品的价格产生影响,从而影响CPI通货膨胀率,这一路径的时滞更要短于总需求路径。

(二)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传统的观念认为,在高度的开放经济下,如果维持固定汇率制度,各国将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由于资本的高度流动性,国内货币政策的变动将导致国内外利率水平的偏离,引发的国际资本流动将抵消货币政策的效应,使国内货币政策归于无效,只有那些能够影响全球经济的“大国”才能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理论上获得了利用独立的货币政策来影响国内的实际产出水平,实现各自宏观经济目标的能力,在这一调控过程中,国内货币政策是主导性的,国内货币政策效应通过特定的途径影响到汇率水平,进一步推动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然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的货币实践证明,即使在浮动汇率制下,由差异性货币政策所诱发的国际资本流动同样严重干扰了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实施。事实上,即使是对“大国经济”而言,当今国际金融市场上巨额投机性资金的运动方向也是其货币当局不得不正视的威胁,它使货币总量指标的可控性,与实际经济活动之间的相关性都越来越差。

三、货币政策对资源配置的作用

首先表现在对资金的地区、部门、行业配置的影响。“三大工具”的运用、汇率和外汇储备的调整,首当其冲是对资金的产业、地区、行业、企业分布实施影响。一般而言,由于开放条件下的国际收支对基金总量均衡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货币政策的运用,必然引导资金向出口占比大、劳动效率高、国际资本和金融流向集中的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和出口部门集中,通过资金的有效配置,最充分地利用资金能量,促进经济发展。

其次,货币政策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还表现在对其他生产要素配置实施影响。开放经济条件下与封闭经济条件下的生产要素不同配置, 反映出不同经济形态下配置资源的重心也不同。货币政策对生产要素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货币手段调节生产在不同行业、部门、企业间的分配,使生产要素更多地向效率高的地区、部门倾斜。

第三,货币政策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还体现在对技术引进及技术构成的作用上。货币政策通过金融机构资金成本和货币扩张能力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把资金更多向技术构成高、附加值高的行业、部门、企业流动,从而促进更多、更快地引进先进技术和改善技术构成。

第四,促进宏观经济实现总量均衡。货币政策, 说到底是一种经济变量, 它以自己特有的工具及运作方式, 调整宏观经济总量均衡条件, 促进宏观经济总量均衡。与其他影响宏观经济总量均衡的变量不同, 由于货币政策的操作对象是货币,由于货币独有的“双刃剑”性质, 因此,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总量均衡的促进可以从需求与供给双方,对宏观经济总量均衡的各个部分同时实施影响。

参考文献:

[1]谭天扬.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分析--兼论通货膨胀[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3).

第3篇:通货膨胀的利弊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财务管理;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133-01

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的发展是呈周期性变化的,通胀会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管理,尤其是企业资金管理方面。通胀对企业财务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筹资、投资活动、企业营运活动这三个方面,并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在通胀的恶劣市场环境下,只有采用合理的对策和适当的财务管理方法,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思想和观念进行积极调整,才可使企业在风云变化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管理影响的分析

(一)对企业筹资活动的影响

企业创立的目的就是盈利,而保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除了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还需要有外部筹资来满足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需要。在通货膨胀期间恶性市场环境下势必会给企业筹资带来巨大冲击。首先,资金来源困难,通胀期间国家会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利率提高,在市场上的流通的货币相对减少,资金供需紧张,资金链断裂从而使依靠贷款筹集资金的企业遭受打击。其次,通胀会导致物价飞涨,原材料等各种成本增加,资金需求扩张,筹资成本加大。

(二)对企业投资活动的影响

公司从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后就会投资于生产性经营资产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投资是企业为了获取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的实物资源从而壮大企业。通货膨胀会使货币大幅度贬值,利润虚增,企业投资的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会大相庭径,会对企业的投资决策产生错误干扰,造成损失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

(三)对企业营运活动的影响

营运活动产生的现金是增加股东财富的基础,对于价值创造有着更直接的意义。营运资本管理的目标不仅要有效运用流动资产、最大程度地降低资本成本,还要加快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通胀时期导致资金占有量大,紧缩的货币政策也会因物价上涨而使现金购买力低下,资金流通速度变缓资本成本却不断提高。

二、通货膨胀背景下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积极合理的筹集资金

通货膨胀的发生,使得资金需求量增加的同时资金的供应量也大为减少。一方面,由于物价的上涨,企业需要占用更多的资金来购买同等数量的物资,企业为减少价格上涨带来的损失往往会进行超额储备,为在囤积原材料中获得利益,以致造成了资金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资金用来一些投机活动,不仅严重阻碍了闲置资金转化成信贷资金的过程,而且减少了民间信贷资金的来源;紧缩的货币政策,不但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水平,而且还减少了银行信贷融资的规模,加大了企业筹资的难度。

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发行债券,一种是发行股票。如果想要债权人和股东不遭受损失,可以发行利率随物价变动而变动的浮动利率债券和采用高股利政策。最后要提高财务杠杆系数,通货膨胀时期,实际利率有可能被降低,甚至为负。通过提高财务杠杆系数,增加负债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

(二)采取稳健的投资决策

投资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短期投资是无需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而长期投资需要充分考虑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时期,应该改变投资方式,尽量减少长期投资。因为长期投资风险大,收益不确定性也比较大,也可以较少投资资金占用量。由于通货膨胀率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故能精确的预测通货膨胀率对投资分析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在进行长期投资决策中,都必须充分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并对其影响加以调整,从而避免错误的投资。

(三)加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

1.加强现金管理。如果企业缺现金,不仅难以应付日常的业务开支,坐失良好的购买机会,还会对企业的信誉造成一定的影响。在通胀期间实行有效的现金管理,首先要保证有足够的现金维持正常生产经营,而后再考虑持有现金所遭受的购买力损失。

2.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应收账款是货币性资产的一种。通货膨胀期,它不仅会遭受购买力的严重失控,而且会造成企业间资金危机,那么将会导致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增大。因此,企业应该制定更严格的信用标准和缩短信用期间,要设立专人催收账款,让应收账款尽快转换为现金,以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3.加强存货管理。存货是企业日常运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存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及时供应公司经营中所需要的存货。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企业不仅要充分考虑物价上涨对存货的影响,企业还要考虑由于国家实施通货紧缩政策,社会投资、消费、出口等方面对企业产品的需求会减少。与此同时企业应该与客户签订长期购货合同,以减少物价上涨造成的损失。所以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权衡利弊,需要储备适当数量的存货。

通货膨胀时期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比任何时期都更加重要,这就需要企业经营者更认真的研究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认真研究通货膨胀下资金的筹集和运用,认证思考对于步步逼近的通货膨胀,该用什么样的策略应对以减少损失,渡过难关。

参考文献:

[1] 涂泽慧.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讨[J].会计师,2010(6).

第4篇:通货膨胀的利弊范文

    【论文摘要】 本文分析了通货膨胀对我国企业资金需求量与供应量、资产的购买力、生产能力三方面的影响,并对在通货膨胀环境下现金管理、存货管理、应收账款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 

    我国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7.9%,曾有人预计,我国2008年通货膨胀率将达到7.2%,我国企业已经切实体会到通货膨胀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在通货膨胀时期物价不断上涨,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在通货膨胀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一、通货膨胀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 

    (一)资金需求量增加,资金的供应量反而减少 

    通货膨胀的发生,使得资金需求量增加。一方面,由于物价的上涨,使采购同等数量的物资将需要占用更多的资金,企业为了减少原材料不断涨价所产生的损失,或想在囤积原材料中获得利益,企业就会提前进货,进行超额储备,造成了资金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按历史成本原则进行核算,会导致少计成本和虚计利润,使得资金补偿不足,企业必须通过追加资金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与之相反的是当通货膨胀发生时,企业资金的供应量将会大大减少。在通货膨胀期间,绝大部分企业都会发生资金紧张,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的现象会更加严重,应收账款的回收率降低,从而引起经营资金供应量的减少;在物价波动剧烈时,投机利润大大高于正常的生产利润,这时,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囤积商品、抢购黄金等投机活动,使闲置资金转化成信贷资金的过程受到严重阻碍,大大减少了民间信贷资金的来源;当发生通货膨胀时,国家会采取货币紧缩政策,会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水平。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将使银行的信贷规模大大减少,这也迫使银行在进行贷款时特别谨慎,贷款的条件也会更加苛刻;通过提高利率,使得企业的资金成本不断升高。物价上涨,引起利息率上涨,使股票、债券价格暴跌,增加了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筹资的困难;因此,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资金的供应量受到多方限制,使得企业资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二)企业持有货币性资产遭受购买力损失,持有货币性负债获得购买力收益 

    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于货币性资产的金额是固定不变的,付出同样多的货币,只能获得较少量的商品或劳务,因而持有货币性资产必然遭受到一般货币购买力下降所带来的损失。货币性负债,意味着债权人收到的款项没有期初借给借款人的款项值钱,反之,也就意味着企业归还货币性负债时获得购买力收益。非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负债的价格一般是变化的,它们所蕴含的购买力不随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变化。一般物价水平变动是个别物价变动和币值变动交叉影响的结果,个别资产商品价格的变动趋势通常情况下是同一般物价水平变动趋势一致。所以,当物价水平上升时,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也随之上涨。 

    (三)企业的再生产能力受到损害 

    在通货膨胀发生时,按历史成本确认的会计收益,将会造成低估成本、费用,高估利润,使得盈亏不实,最终也将损害到企业的再生产能力。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其一,成本补偿不足。销售收回的补偿资金难以维持企业简单再生产,使生产资金在物价上涨时处于萎缩状态;其二,负担不必要的税赋。在通货膨胀下,企业高估收入低计成本,导致利润虚增(甚至明盈实亏),从而引起企业应税所得增加。例如,当通货膨胀率为8%,税前资产收益率为10%,如果企业以25%交税,投资者的税后收益仅仅为7.5%,甚至不够补偿通货膨胀成本,该企业的税后实际收益是-0.5%,从而损害企业的再生产能力;其三,当企业利润增加时,股东要求分配更多的股利,但此时的利润是虚增的,这种虚利实分的现象,将会削弱企业的财力。这种情况的存在使企业丧失了补充存货和更新固定资产的能力,也就是说,企业无法保持简单再生产的能力。 

    二、在通货膨胀环境下财务管理的对策 

    为了减轻通货膨胀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笔者认为在通货膨胀期财务管理应该采取以下相关对策: 

    (一)现金管理的对策 

    企业持有一定数量的现金,主要是为了满足三个方面的需要:交易性需要、预防性需要和投机性需要。由于现金属于非收益性资产,尤其是在通货膨胀期,持有的现金会遭受购买力损失,若现金持有量过多,势必使企业遭受损失。

    然而,由于通货膨胀期货币的供应量减少了,而货币的需求量却增加了,如果企业缺现金,不仅难以应付日常的业务开支,坐失良好的购买机会,还会对企业的信誉造成一定的影响。在通货膨胀期,企业面临着更多不确定的因素,企业临时短缺现金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企业必须拥有足够的现金来应付燃眉之急。因此,在通货膨胀期,企业现金的管理目标首先要考虑是否有足够的现金维持正常生产经营, 而后再考虑持有现金所遭受的购买力损失。 

    (二)存货管理的对策 

    存货是企业日常运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存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及时供应公司经营中所需要的存货。持有存货会发生储存成本、存货所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存货的磨损等相关的成本,一般情况下,企业希望尽量减少存货。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一方面企业要充分考虑物价上涨对存货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要考虑由于国家实施通货紧缩政策,社会投资、消费、出口等方面对企业产品的需求会减少。因此,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权衡利弊,需要储备适当数量的存货。除此之外,企业应该与客户签订长期购货合同,以减少物价上涨造成的损失。 

    (三)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 

    在通货膨胀期,应收账款属于货币性资产,会遭受购买力的损失,而且由于企业间的资金紧张,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增大。因此,企业应该制定更严格的信用标准和缩短信用期间,要设立专人催收账款,让应收账款尽快转换为现金,以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四)投资的管理对策 

    投资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短期投资无需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短期投资是指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1年(含1年)的投资,一般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因此短期投资是现金的暂时存放形式,其流动性仅次于现金,具有很强的变现能力。在国家经济结构稳定下,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还不足以影响投资的赢利,短期投资就不必考虑通货膨胀。长期投资需要充分考虑通货膨胀。长期投资是指不准备或不能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拟超1年的投资。一般包括长期债券投资、其他长期债权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和随机性,必将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能够精确的预测通货膨胀率对投资分析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在进行长期投资决策中,都必须充分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并对其影响加以调整,以免导致错误的投资。 

    (五)减少税赋的对策 

    为了减少当期的税赋企业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或是缩短固定资产的折旧期限,对存货可采用后进先出法,对非专利技术、商誉等无期限的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对应收账款计提更多的坏账准备等方法。由于在纳税范围和应纳税额的界定上,法律都赋予税务机关一定的职业判断,企业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应该及时与税务部门联系与沟通,使得税务局认可企业在通货膨胀下的这种变更,从而达到减少税赋的目的。 

    (六)提取物价变动准备金 

    为了让企业在通货膨胀下有足够的财力进行再生产,企业要对某些价格变动剧烈的机器设备,按重估价值提取物价变动准备金,对某些价格变动剧烈的原材料物资,按现行价格提取物价变动准备金。只有这样才能使资产消耗与补偿平衡,保证企业再生产能力,使资本得以保全,投资人和债权人的权益得到保障。 

    (七)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通过现金流量分析,可以将企业动态的现金流动情况全面地反映出来。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从综合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即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等方面入手防范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谷继建等. 通货膨胀现状及其对投资影响探究. 特区经济,2008,(1). 

第5篇:通货膨胀的利弊范文

关键词通胀保护国债(TIPS)物价连动国债年金投资

物价连动债券,指发行债券的利率设计和某一专门的产品的价格相联系,比如石油公司发行的债券利率就可以和石油的价格相连动,不但能让投资者分享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而且利息的支付可以很好地和公司的收益情况联系起来,从而使发债公司在利息偿付上风险不大。再比如电力公司债券可以和电价相关联;钢铁公司发行的债券利率可以和钢的价格联系起来等。而本文所探讨的物价连动国债,专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连动债券。

从国际上来看,物价连动债券最早出现在一些高通货膨胀的国家,如巴西、以色列、土耳其等国,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英国在1981年、美国在1997年也开始发行这种国债。现在,这两个国家此类国债的总发行额,已经占到全世界总发行额的80%。

在发行之前的1996年,美国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把这类产品称之为“通胀保护国债”(treasuryinflationprotectionsecurity,TIPS),在1997年1月正式发行后,又使用“通胀指数国债”(treasuryinflation-indexedsecurity,TIIS)这个名称。不过,市场参与者仍喜欢使用TIPS来称呼它。其他类似的称呼还有好几种。本文使用“物价连动国债”这个术语,主要原因有:一是这种债券随物价指数而波动,收益随通货膨胀的发生而增加,也可能会随通货紧缩的发生而减少。因此,称之为“通胀保护”,就有失偏颇;二、物价上涨并不一定意味着通货膨胀,后者不是随时发生的,但是物价却是随时在变动的。用“物价变动”,更能代表普遍情况;三是日本发行的类似国债,就称之为“物价连动国债”,这样便于统一、借鉴以及比较。

1物价连动国债的含义及产生

传统债券的票面额和票息率一般都是固定的,因此,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将会影响债券持有者的实际收益。如果物价上涨率高于预期,则对债务人(传统债券的发行者)有利,对债权人(传统债券的赎买者或者投资者)不利。

物价连动国债,是一种用来对冲物价上涨风险的金融创新工具。它的一般结构是先按通货膨胀比率来调整债券本金,再按固定的票息率对调整后的本金进行计息。例如,可设10年期物价连动国债的年票息率为3%,物价上涨率为2%,面额单位为100。那么,到了1年后的付息日时,应付票息分成下面两步来计算:第一步,调整本金。调整后的本金=债券面额×物价上涨比例=100×1.02=102;第二步,确定利息。应付利息=调整后的本金×预定票息率=102×0.03=3.06。另外,到了10年期满还本时,应还本金为100×1.0210=121.9元(假设10年内的物价上涨率均为2%)。

就这样,国债的利息和赎回价值随着通货膨胀的变化而自动调整,它的实际收益率就不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从而使国债的购买者免于通货膨胀风险,并获得稳定的实际收益。

2物价连动国债的优点

物价连动国债的价值能够随着物价上涨的幅度而调整,这样,即使物价上涨,也不会损害该国债的内在价值(或者购买力)。根据国外的经验来看,发行物价连动国债,还基于以下考虑。

2.1发行物价连动国债可以降低政府的借债成本

对于传统国债的购买者来讲,他们将获得的实际收益率会随着通货膨胀的变化而变化。国债的购买者将因为这种实际收益率的不稳定(也就是风险)而要求得到一种风险补偿,也即要求提高国债的利息或者赎回价值。这部分补偿被称为通货膨胀风险金,它的存在增加了政府发行国债的成本。而如果政府发行物价连动国债,由于国债购买者无须承担通货膨胀风险,政府就无须支付通货膨胀风险金,从而降低政府的借债成本。CampbellandShiller实证研究表明,通货膨胀风险补偿溢价在0.5%~1%之间。SackandElsasser研究指出,美国财政部1997年发行的三只TIPS节省了债务成本约12亿美元。

2.2物价连动国债提供了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通胀的预测对投资者和宏观决策层都具有十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投资者需要对其投资的真实收益有一个合理的判断,而宏观调控部门则需要一个准确的途径及时了解市场的通胀预期以提高通货膨胀控制政策的有效性。当投资者的风险态度为中立型,并且国债在市场上流动性很强时,物价连动国债的收益率,就等于传统国债收益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即预期通货膨胀率=传统国债收益率-物价连动国债收益率。

如果发行多种到期日(例如3年、5年、10年、15年……)的普通国债和物价连动国债,并对市场中相同时间跨度的普通国债和物价连动国债的收益率进行对比,则可获得市场对将来不同时间跨度的通货膨胀率预期,这种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是通过其它途径难以得到的。当然,由于税收以及流通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将使得这种普通国债与物价连动国债之间的比较变得复杂化。但是,对于决策部门来讲,这种比较仍然是相当重要的,政府可以据此对通货膨胀情况作出更准确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

2.3发行物价连动国债,有助于建立并发展一个长期的债券市场

人们对将来通货膨胀不确定的担心程度随着时间跨度的增大而增大,这使得发行长期普通债券的成本非常高。在高通货膨胀条件下,长期的债券市场就更难以建立。而发行物价连动国债无疑将改变这一状况。实际上,智利、墨西哥和波兰发行物价连动国债的目的就在于此。

2.4物价连动国债的发行将为投资者提供一种新的投资渠道,并将促进金融产品的多样化

物价连动国债对于养老基金尤其具有重要作用。在养老保险中,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各有利弊。现收现付制的优点是无通货膨胀之忧,但是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这种代际抚养的经济压力过大,社会保障基金入不敷出,财政不堪负担,宣告了现收现付制的失败。而与现收现付制相比,基金积累制有抵御人口老龄化的优点,但是它的最大问题是保值增值问题。基金只有保值才能抵御通货膨胀的风险,基金只有增值才能显示出积累制的优越性,才有可能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而物价连动国债,就为基金的保值增值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投资渠道。

原先在谈到养老金投资中用来对冲物价上涨因素的工具时,一般都考虑股票。但是,有研究指出,在中国股票市场上,股票实际收益与通货膨胀仅存在微弱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股票并不是一种对冲通货膨胀风险的理想保值品。也就是说,当通货膨胀上升,股票的名义收益率不能完全根据通货膨胀的变化做出一一对应的调整时,股票的实际收益最终下降,股票将不能给投资者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

国外研究中也有类似的结论。从过去30年(1975年1月~2003年12月)的数据来看,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日本,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并没有很强的正的相关性。

2.5物价连动国债可以分散投资风险

按一般的投资组合理论,构成组合的投资品种间相关性越小,则越有利于组合的安全。而通过研究发现,物价连动国债与传统金融资产的相关性很低。因此,投资者把物价连动国债纳入自己的投资组合中,与其它的金融资产搭配在一起,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

3物价连动国债的问题

除了上述的优点之外,物价连动国债也存在一些美中不足。

3.1物价连动国债的“时滞”问题

在计算物价连动国债的利息和赎回价值时,要用到物价指数。而价格指数的统计与计算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使得物价连动国债所能采用的价格指数稍稍有点儿“过期”,即产生了“时滞”。时滞现象将影响物价连动国债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时滞越严重,这种能力越弱。

3.2名义税收制度会影响物价连动国债的市场吸引力

物价连动国债的功能之一是使投资者的实际收益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而这个功能要受到税收制度的影响。在存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人们的收入中有一部分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如果税收制度建立在名义收入基础之上,这部分收入就要征税。这样,在出现高于预期的通货膨胀时,人们就要多交税;在出现低于预期的通货膨胀时,人们就要少交税。目前,我国的税收还没有与通货膨胀关联起来,对于资本利得税的征收也没有明确的说法,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发行物价连动国债,那么,物价连动国债的购买者仍将承担一部分通货膨胀风险,这将降低物价连动国债的吸引力,从而影响到物价连动国债的顺利发行。

3.3与传统国债相比,物价连动国债的流动性稍差一点

其主要原因在于,物价连动国债的投资主体,主要是以长期持有为目的的年金基金以及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它们是为了对冲将来物价上升的风险,才购买此类国债的,而不是为了投机目的。因此,在流通市场上的交易量就小得多。我国现在虽然还未发行此类国债,但是由于它的内在性质,决定了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无疑是它的最重要投资者,从而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流动性差这个问题。

4我国债券市场引入物价连动国债的思考

目前我国国债的期限结构还不很合理,我国在以往几年的国债发行中,期限多以3年左右的债券为主,中长期国债品种十分缺乏。而物价连动国债的期限一般比较长,最高为30年。发行物价连动国债可以很好地促进我国国债期限结构的完善,避免和缓解偿债高峰的压力。

随着保险基金和养老基金的规模不断扩大,它们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但是它们对安全性要求较高,而物价连动国债无疑是符合它们投资标准的一种理想对象。

另外,物价连动国债还可以帮助我国中央银行等经济部门和投资者更好的预测未来通货膨胀水平,使债券市场利率水平更加合理。我国适时推出物价连动国债,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弗兰克·J·法博齐.固定收益证券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孙坚强.TIPS债券金融特性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6(2)

3冯啸,杜龙振.浅谈与通货膨胀相关联的物价连动国债[N].期货日报,2002-04-30

4薛福星.中国股票市场中实际收益与通货膨胀的关系[J].统计与决策,2006(2)

5李洪凯,薛山.TIPS的运行机制和对我国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5(10)摘要国债是一种收入稳定、风险极低的投资工具,但是传统国债的收益易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从而大大降低了它的吸引力。而物价连动国债的收益可随物价的上涨而上涨,从而抵消了通货膨胀的影响,保证了它的实际购买力同它的票息率一致。物价连动国债尤其适合作为对投资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的投资品种。

关键词通胀保护国债(TIPS)物价连动国债年金投资

中图分类号F812.5文献标识码A

物价连动债券,指发行债券的利率设计和某一专门的产品的价格相联系,比如石油公司发行的债券利率就可以和石油的价格相连动,不但能让投资者分享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而且利息的支付可以很好地和公司的收益情况联系起来,从而使发债公司在利息偿付上风险不大。再比如电力公司债券可以和电价相关联;钢铁公司发行的债券利率可以和钢的价格联系起来等。而本文所探讨的物价连动国债,专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连动债券。

从国际上来看,物价连动债券最早出现在一些高通货膨胀的国家,如巴西、以色列、土耳其等国,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英国在1981年、美国在1997年也开始发行这种国债。现在,这两个国家此类国债的总发行额,已经占到全世界总发行额的80%。

在发行之前的1996年,美国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把这类产品称之为“通胀保护国债”(treasuryinflationprotectionsecurity,TIPS),在1997年1月正式发行后,又使用“通胀指数国债”(treasuryinflation-indexedsecurity,TIIS)这个名称。不过,市场参与者仍喜欢使用TIPS来称呼它。其他类似的称呼还有好几种。本文使用“物价连动国债”这个术语,主要原因有:一是这种债券随物价指数而波动,收益随通货膨胀的发生而增加,也可能会随通货紧缩的发生而减少。因此,称之为“通胀保护”,就有失偏颇;二、物价上涨并不一定意味着通货膨胀,后者不是随时发生的,但是物价却是随时在变动的。用“物价变动”,更能代表普遍情况;三是日本发行的类似国债,就称之为“物价连动国债”,这样便于统一、借鉴以及比较。

1物价连动国债的含义及产生

传统债券的票面额和票息率一般都是固定的,因此,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将会影响债券持有者的实际收益。如果物价上涨率高于预期,则对债务人(传统债券的发行者)有利,对债权人(传统债券的赎买者或者投资者)不利。

物价连动国债,是一种用来对冲物价上涨风险的金融创新工具。它的一般结构是先按通货膨胀比率来调整债券本金,再按固定的票息率对调整后的本金进行计息。例如,可设10年期物价连动国债的年票息率为3%,物价上涨率为2%,面额单位为100。那么,到了1年后的付息日时,应付票息分成下面两步来计算:第一步,调整本金。调整后的本金=债券面额×物价上涨比例=100×1.02=102;第二步,确定利息。应付利息=调整后的本金×预定票息率=102×0.03=3.06。另外,到了10年期满还本时,应还本金为100×1.0210=121.9元(假设10年内的物价上涨率均为2%)。

就这样,国债的利息和赎回价值随着通货膨胀的变化而自动调整,它的实际收益率就不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从而使国债的购买者免于通货膨胀风险,并获得稳定的实际收益。

2物价连动国债的优点

物价连动国债的价值能够随着物价上涨的幅度而调整,这样,即使物价上涨,也不会损害该国债的内在价值(或者购买力)。根据国外的经验来看,发行物价连动国债,还基于以下考虑。

2.1发行物价连动国债可以降低政府的借债成本

对于传统国债的购买者来讲,他们将获得的实际收益率会随着通货膨胀的变化而变化。国债的购买者将因为这种实际收益率的不稳定(也就是风险)而要求得到一种风险补偿,也即要求提高国债的利息或者赎回价值。这部分补偿被称为通货膨胀风险金,它的存在增加了政府发行国债的成本。而如果政府发行物价连动国债,由于国债购买者无须承担通货膨胀风险,政府就无须支付通货膨胀风险金,从而降低政府的借债成本。CampbellandShiller实证研究表明,通货膨胀风险补偿溢价在0.5%~1%之间。SackandElsasser研究指出,美国财政部1997年发行的三只TIPS节省了债务成本约12亿美元。

2.2物价连动国债提供了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通胀的预测对投资者和宏观决策层都具有十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投资者需要对其投资的真实收益有一个合理的判断,而宏观调控部门则需要一个准确的途径及时了解市场的通胀预期以提高通货膨胀控制政策的有效性。当投资者的风险态度为中立型,并且国债在市场上流动性很强时,物价连动国债的收益率,就等于传统国债收益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即预期通货膨胀率=传统国债收益率-物价连动国债收益率。

如果发行多种到期日(例如3年、5年、10年、15年……)的普通国债和物价连动国债,并对市场中相同时间跨度的普通国债和物价连动国债的收益率进行对比,则可获得市场对将来不同时间跨度的通货膨胀率预期,这种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是通过其它途径难以得到的。当然,由于税收以及流通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将使得这种普通国债与物价连动国债之间的比较变得复杂化。但是,对于决策部门来讲,这种比较仍然是相当重要的,政府可以据此对通货膨胀情况作出更准确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

2.3发行物价连动国债,有助于建立并发展一个长期的债券市场

人们对将来通货膨胀不确定的担心程度随着时间跨度的增大而增大,这使得发行长期普通债券的成本非常高。在高通货膨胀条件下,长期的债券市场就更难以建立。而发行物价连动国债无疑将改变这一状况。实际上,智利、墨西哥和波兰发行物价连动国债的目的就在于此。

2.4物价连动国债的发行将为投资者提供一种新的投资渠道,并将促进金融产品的多样化

物价连动国债对于养老基金尤其具有重要作用。在养老保险中,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各有利弊。现收现付制的优点是无通货膨胀之忧,但是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这种代际抚养的经济压力过大,社会保障基金入不敷出,财政不堪负担,宣告了现收现付制的失败。而与现收现付制相比,基金积累制有抵御人口老龄化的优点,但是它的最大问题是保值增值问题。基金只有保值才能抵御通货膨胀的风险,基金只有增值才能显示出积累制的优越性,才有可能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而物价连动国债,就为基金的保值增值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投资渠道。

原先在谈到养老金投资中用来对冲物价上涨因素的工具时,一般都考虑股票。但是,有研究指出,在中国股票市场上,股票实际收益与通货膨胀仅存在微弱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股票并不是一种对冲通货膨胀风险的理想保值品。也就是说,当通货膨胀上升,股票的名义收益率不能完全根据通货膨胀的变化做出一一对应的调整时,股票的实际收益最终下降,股票将不能给投资者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

国外研究中也有类似的结论。从过去30年(1975年1月~2003年12月)的数据来看,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日本,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并没有很强的正的相关性。

2.5物价连动国债可以分散投资风险

按一般的投资组合理论,构成组合的投资品种间相关性越小,则越有利于组合的安全。而通过研究发现,物价连动国债与传统金融资产的相关性很低。因此,投资者把物价连动国债纳入自己的投资组合中,与其它的金融资产搭配在一起,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

3物价连动国债的问题

除了上述的优点之外,物价连动国债也存在一些美中不足。

3.1物价连动国债的“时滞”问题

在计算物价连动国债的利息和赎回价值时,要用到物价指数。而价格指数的统计与计算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使得物价连动国债所能采用的价格指数稍稍有点儿“过期”,即产生了“时滞”。时滞现象将影响物价连动国债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时滞越严重,这种能力越弱。

3.2名义税收制度会影响物价连动国债的市场吸引力

物价连动国债的功能之一是使投资者的实际收益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而这个功能要受到税收制度的影响。在存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人们的收入中有一部分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如果税收制度建立在名义收入基础之上,这部分收入就要征税。这样,在出现高于预期的通货膨胀时,人们就要多交税;在出现低于预期的通货膨胀时,人们就要少交税。目前,我国的税收还没有与通货膨胀关联起来,对于资本利得税的征收也没有明确的说法,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发行物价连动国债,那么,物价连动国债的购买者仍将承担一部分通货膨胀风险,这将降低物价连动国债的吸引力,从而影响到物价连动国债的顺利发行。

3.3与传统国债相比,物价连动国债的流动性稍差一点

其主要原因在于,物价连动国债的投资主体,主要是以长期持有为目的的年金基金以及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它们是为了对冲将来物价上升的风险,才购买此类国债的,而不是为了投机目的。因此,在流通市场上的交易量就小得多。我国现在虽然还未发行此类国债,但是由于它的内在性质,决定了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无疑是它的最重要投资者,从而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流动性差这个问题。

4我国债券市场引入物价连动国债的思考

目前我国国债的期限结构还不很合理,我国在以往几年的国债发行中,期限多以3年左右的债券为主,中长期国债品种十分缺乏。而物价连动国债的期限一般比较长,最高为30年。发行物价连动国债可以很好地促进我国国债期限结构的完善,避免和缓解偿债高峰的压力。

随着保险基金和养老基金的规模不断扩大,它们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但是它们对安全性要求较高,而物价连动国债无疑是符合它们投资标准的一种理想对象。

另外,物价连动国债还可以帮助我国中央银行等经济部门和投资者更好的预测未来通货膨胀水平,使债券市场利率水平更加合理。我国适时推出物价连动国债,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弗兰克·J·法博齐.固定收益证券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孙坚强.TIPS债券金融特性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6(2)

3冯啸,杜龙振.浅谈与通货膨胀相关联的物价连动国债[N].期货日报,2002-04-30

第6篇:通货膨胀的利弊范文

关键词:就业;最小二乘法;逐步回归法;结论和建议

一、前言

降低失业率是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之一,就业成为社会、国民经济中备受关注的重大问题。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经常爆发严重的失业问题,直至1980年代初和1990年代初,主要发达国家仍都出现了较高的失业率。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其劳动力人口逐年递增,就业问题更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中国社科院于2008 年的《社会蓝皮书》称,中国城镇失业率是9.4%,已经超过了7%的国际警戒线。在此背景下,对近年来我国就业人数的变动趋势的研究,并探究影响我国就业的因素,对未来我国该从哪些方面促进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就业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

影响我国就业的因素很多: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结构的升级,人口压力,摩擦性失业,国家的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很多因素的影响,由于数据的收集的限制,本文仅从国民产出水平,平均工资和通货膨胀率等几个因素,讨论他们对就业的影响。

1.国民产出水平

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的奥肯定律认为失业率的提高必定与国民产出水平下降相联系。因为就业的工人有助于生产与服务而失业工人则不能。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认为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企业就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企业或者被迫降价出售商品,或让一部分商品滞销,因无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减雇员,收缩生产。[1]可见国民产出水平的提高和降低会直接影响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现实经济中,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差别较小,所以,本文采用GDP来作为衡量国民产出水平的指标。

2.工资水平

工资刚性理论认为:最低工资制度必将打破低收入阶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若最低工资低于市场均衡工资水平,则最低工资制度失去意义;若最低工资高于市场均衡工资水平,斯蒂格勒(1946)认为这将导致劳动供给增加,需求减少进而导致失业增加。[2]实际工资刚性也会引起失业。当实际工资在供求均衡水平以上时,劳动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实际工资刚性降低了就业率,并提高了失业水平。[3]因此,作为影响就业的一个原因,本文选取平均工资作为衡量工资水平的指标。

3.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也影响着就业,伦敦经济学院教授菲利普斯提出著名的菲利浦斯曲线,认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在短期内,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成反向关系,即低水平的失业率伴随着高水平的通货膨胀率。虽然在长期内,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它们不存在替代关系,但总体上说,通货膨胀率对就业率的影响是存在的。

三、实证建模分析

笔者收集1995~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工资、通货膨胀率、就业率和总就业人数的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在研究因素对就业的影响,到底是选择“总就业人数”还是选择“失业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就需要给与适当的考虑。研究发现从1995年以来的年度数据考察可见,中国的城镇失业率基本保持在4%左右,变动不大,用失业率数据做分析势必存在很大的偏差,故而选用了总就业人数作为因变量。国内生产总值为X1,平均工资为X2,通货膨胀率为X3,总就业人数为Y。笔者考虑建立以下模型:

Y=β0+β1X1+β2X2+β3X3+ε

运用SPSS对模型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如下:

1.多元共线检验

通过计算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分析可以看出x1与x3的共线性不明显,而x1与x2的相关系数达到0.995,基本上接近1。所以x1和x2存在相关性,下面将用多重空间检验剔除x1或x2。

2.进行逐步回归

运用SPSS对模型数据做回归分析,得到的回归方程为:

Y=68466.849-0.092X1+1.341X2-110.591X3

t= (393.157)(-8.120)(11.315)(-6.319)

R2=0.993 F=508.258

DW=2.264395

由得出的方程可知,F统计量的值为508.258,因此回归方程非常显著。由于变量X1和X2存在共线性,所以对回归方程做进一步检验,得出剔除X2 变量后的结果更好,所以需要剔除变量X2。最后结果如下:

Y=68076.93+0.118569X1+1.627647X3

t=(196.2175)(5.322561)(6.973981)

R2=0. 967468 F =163.5640DW =0.817544

从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可决系数R2=0.967468。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X1,X3对Y的影响力较显著。

四、结论及建议

(一)影响我国就业率的最主要因素是国内生产总值,其次才为通货膨胀率。平均工资水平对我国的就业率影响不大,这与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和职工工资水平大体上相差不大有关。

(二)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增长是提高我国就业率的关健

就业规模的增长明显呈现出经济增长的解释特征。我们可以通过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经济政策选择、投资重心与结构调整、产业类型选择、技术进步政策等的安排,以谋求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双重实现。

(三)我国需采取一个适度的通货膨胀率政策

通货膨胀率对我国就业率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我国的通货膨胀率波动幅度较大。中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包括就业、经济增长、人民币汇率升值等约束了反通胀政策力度的选择范围。中国整体的宏观调控应当全面考虑各种经济政策目标的成本和收益,统筹兼顾,在综合排序的基础上权衡利弊。

(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促进就业

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组织体系,加强职业培训,实现培训与就业的相互促进;对产业政策进行调整,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

参考文献:

[1] [美]格里高利.曼昆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52.

第7篇:通货膨胀的利弊范文

一般而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标准主要有三个:可计量性、可控性、可预测的对政策目的的影响。从世界各国的货币政策实践来看,可供选择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货币供应量、信贷总量、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等。究竟选择何者作为中介目标,除了上述的三个选择标准之外,还要受到某一时期主导性的货币金融理论、一国经济金融发展水平、面临的现实经济问题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也从信贷规模转向货币供应量。然而,近年来不少国家相继放弃了货币供应量目标,转向了利率、通货膨胀等目标,进而在我国引发了货币供应量能否继续充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争论。本文旨在对这些争鸣文章进行系统梳理,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理论及实证研究综述

(一)货币供应量仍可充当中介目标

我国1996年正式将M1的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同时以M0、M2作为观测目标。目前在赞成以货币供应量充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学者中,主要有两种观点:

1.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货币供应量仍可充当中介目标

王松奇(2000)认为,从我国目前情况说,从货币政策到社会总支出的变动控制,其中可供选择的中间指标只有两个:一是货币供给量;二是利率。利率是否可以选作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关键还要看它与社会总支出关系的密切程度。从实证数据看,投资的利率弹性过低,而利率对消费支出也不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也就是说,它与社会总支出中间关系不够密切,因此,就不能把利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在目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货币供给量都是我国货币政策最合适的中间指标。

蒋瑛琨等人(2005)运用协整检验、向量自回归、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围绕国内外学者争议较多的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对中国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轨的1992年一季度至2OO4年二季度期间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90年代以后,从对物价和产出最终目标的影响显著性来看,贷款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M2,M1的影响最不显著,这表明,90年代以来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对物价和产出最终目标的影响稳定性来看,M1比较持久和稳定,其次是M2,最后是贷款。由于对最终目标影响稳定的中介变量更易于调控,因此就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而言,M1优于M2,M2优于贷款。现阶段以及未来一定时期内,中国仍应当以M1为中介目标,将M2作为观测目标。M1更适合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而取消贷款规模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合理的。

2.当前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是适合的,但需调整与完善

范从来(2004)认为,现阶段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这种局限性的克服不应该是简单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而应该根据我国经济市场化和货币化的程度调整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内涵,通过汇率制度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创造一种有利于货币供应量发挥中间目标功能的货币控制机制,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刘明志(2006)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中央银行利率调整是中央银行对物价变化所做的政策反应,但尚无实证分析结果支持中央银行利率调整或银行间市场利率变动可明显地影响物价变化或经济景气变化的结论。因此。在利率市场化尚未彻底完成、利率形成机制尚不灵活、利率变动与经济景气变化之间的直接互动关系尚未建立之前,不宜遽然放弃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改采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考虑到银行间市场利率对于市场信号变化的敏感性以及日常可观测性,利率市场化彻底完成以后,利率形成机制将进一步完善,利率变动与经济景气变化之间的互动增强,利率在调节经济景气变化方面的作用将更加明显,可以考虑使用银行间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封思贤(2006)通过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IRF)、方差分解分析等经济计量方法,对我国现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正不断降低,实际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实施效果好于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难以控制、货币乘数不稳定、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完善等因素是产生上述实证结论的重要原因。在我国现行的经济金融条件下,针对中介目标选择的一个可行思路是,近期宜在完善货币供应量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的基础上,继续使用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同时,必须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和配套的金融改革,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再由货币供应量转为利率。

(二)以利率为中介目标

以利率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先后经历过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适逢凯恩斯主义盛行,英美等西方国家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采用凯恩斯主义的主张--盯住名义利率。第二个时期是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泰勒规则”的指导下,以实际利率为中介目标,如美国。“泰勒规则”认为,实际联邦基金利率与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在自然失业率水平下的通货膨胀率和潜在产出增长率都对应着一个实际均衡的联邦基金利率。若货币当局以实际均衡联邦基金利率作为中介目标,便可以获得通过改变名义均衡联邦基金利率来稳定或影响产出、价格水平的最优路径。我国学者在对利率中介目标进行讨论的时候,并没有明确地区分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李燕等人(2000)认为,由于货币总量控制有效性的基本条件不能得到满足,央行对基础货币控制能力有限,货币乘数也不稳定,因此有必要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调整:即从货币总量控制向利率调节转变。

周诚君(2002)认为,在内生货币分析框架中,货币供给是内生的,利率则是外生变量。由此,一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应该是利息率而不是货币供应量。对我国而言,货币供给具有较强的内生性,而利率则具有几乎完全的外生性。因此,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应转向利率调控为主的间接型货币调控模式。以正因为此,我国目前利率改革的方向不能是追求单纯的利率市场化,而应是一个多元的间接利率调控体系。

张强等人(2003)通过考察货币运行效果,发现货币供应量对经济的影响有减弱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不力。随着金融开放度的加深,货币供给越来越依赖于经济的发展,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在反映经济动态的敏感性方面更具有优势,中央银行应根据经济金融发展程度渐进地调整中介目标。过渡期内中央银行考察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时,逐步将中介目标由数量型过渡到以利率为主的价格型指标,同时将汇率、金融资产价格作为辅助指标纳入中介目标体系。

(三)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

以通货膨胀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规则缘起于20世纪90年代。面对严重的通货膨胀,新西兰储备银行率先进行了通货膨胀目标的实践,其后又有加拿大、新西兰、英国等7国宣布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甚至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如波兰、巴西、泰国、秘鲁、菲律宾等也开始相继采用该货币政策规则。Svensson(1999)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可以被解释为一种目标规则,以实现损失函数最小化。目标规则可以被解释为中介目标规则,在操作程序上,以一定区间的通货膨胀预测作为中介目标变量。从其表述来看,通货膨胀目标制既可以被理解为关注最终目标的货币政策规则,也可以是中介目标规则。正因如此,国内主张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学者主要有两种观点:

1.货币政策目标直接盯住通货膨胀率,以利率、货币供应量和经济景气指数等作为监测目标

夏斌等人(2001)通过对我国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实践进行考察,认为从1996年我国正式确定M1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M0和M2为观测目标开始,货币供应量的目标值就几乎没有实现过。他们从货币传导机制角度分析了近年来货币供应量目标无效的深层原因:货币供应量本身不好控制导致我国货币供应量可控性差,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导致我国货币供应量目标效果不佳。因此,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客观上已经不合时宜,应尽快废止。尽管我国的银行拆借利率等短期利率已经基本市场化,可以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但从短期同业利率到市场利率的生成机制还付诸阙如,利率目前显然不能作为新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不仅如此,以利率、汇率或货币供应量等工具变量作为中介目标都存在一个共同缺陷,即此时货币政策的灵活性较差。一个可行的选择是放弃采用任何中介目标,直接盯住通货膨胀率,同时将货币供应量、利率、经济景气指数等其他重要经济变量作为监测指标,即采取通货膨胀目标。事实上,这也正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后的共同选择。当前我国比较适宜的措施是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后,暂不宣布新的中介目标,在实际操作中模拟通货膨胀目标,努力使物价恢复并稳定在一个合理范围内(按照一般理解,指核心物价指数上涨率在1-3%内),建立一个通货膨胀目标下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

奚君羊等人(2002)认为,从1996年我国正式确定M1为货币中介目标、M0和M2为观测目标起,实际货币供应量与目标值之间始终存在很大的离差。由此可知,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在可控性上存在严重缺陷。从稳定价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来看,货币供应量目标也不能令人满意。从1998年起,M2与价格出现了明显的背离趋势,价格在M2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继续呈现持续性负增长,出现通货膨胀紧缩的迹象,经济增速也是逐年下降。货币供应量目标缺乏有效性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货币供应量的计量口径可能失真;二是基础货币投放常因外汇干预或所谓的“倒逼机制”等原因而难以控制,且货币乘数不稳定;三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尤其是1996年后M1和M2的流通速度出现了急剧下降的现象(郑超愚、陈景耀,2000);四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出现了“肠梗阻”。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已严重干扰了我国的舆论判断和公众预期。因此,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把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直接钉在通货膨胀率上,同时将利率、货币供应量和经济景气指数等其他主要经济变量作为监测指标,这应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2.将通货膨胀作为中介目标,以产出和就业缺口、货币供求、利率和汇率等作为监测指标

李扬(2002)认为,从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三个方面来看,货币供应量M1和M2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已不太合适,继续按照现有模式使用它们作中介目标将有损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通过统计回归分析验证了我国实际存贷款利率对投资和通货膨胀率的作用,这说明,即便在现今我国对名义存贷款利率实行一定程度的管制的情况下,实际存贷款利率的变动对经济仍具有显著的作用。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利率--信用的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就如同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一样,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理论和各国经验显示,如果采用利率充当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还不如索性直接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度”,在这种货币政策框架中,通货膨胀是中介目标,而被称为“货币状况”的一系列指标,如产出和就业缺口、货币供求、利率和汇率等将成为中央银行日常监测的指标。

(四)以产成品库存总额占消费总额的比率为中介目标

曹家和(2004)从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出发,认为货币政策的效应存在非对称性,即货币供给量在通货膨胀时期能够灵敏地反映出社会总需求的宽松度,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通货膨胀的出现,但在紧缩时期则对社会总需求的宽松度缺乏灵敏性,因而并不适合继续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由于货币政策效应的非对称性,客观上要求央行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领先指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对目前国内学者提出的中介目标的利弊进行分析之后提出,在紧缩时期,央行可以使用产成品库存总额占消费总额的比率作为执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供大于求的经济中,当社会总需求增加时,产成品库存总额呈下降的趋势,而当社会总需求减少时,产成品库存总额则出现上升的趋势。既然治理紧缩的关键是增加内需,使社会供求趋于均衡,那么,能够准确反映内需变动状况的产成品库存总额占消费总额的比率,因其能够灵敏地指示货币供给量对总需求的实际影响,因而可以作为央行执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首选指标。

(五)同时采用多个金融变量作为中介目标

张俊伟(2003)认为,货币量指标的有效性下降,“盯住通货膨胀”应当是好的选择。但“盯住通货膨胀”要以央行具有高超的经济运行预测能力和高度的政策独立性,以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乃至产业政策之间密切配合为前提。所以,“盯住通货膨胀”在目前的中国还不具备现实性,它只能是远期目标和努力方向。当前,可行的选择应当是在进一步增加货币政策透明度、强化央行独立性(如自主调节利率等)的同时,淡化对货币量指标的关注,转向综合利用多种金融变量所提供的信息来指导货币政策的操作,而不是像一些学者所宣称的那样,考虑用利率取代货币供应量充当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方齐云等人(2002)认为,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问题,是货币当局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论基础。在区分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的框架下,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角度对我国货币供给的性质进行了实证分析,论证了现阶段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特征,为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控制实践所表现出的无效性提供了一个解释,并为我国现阶段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提供了一种思路:面对我国现阶段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特征下货币供应量指标已无法实现中介目标的功能的现状,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应该在逐步弱化货币供应量目标的同时,积极引进利率等监测目标,并提高对价格指数(CPI)的关注程度,直至最终盯住通货膨胀率目标。

二、一个评论性总结

目前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研究远没有形成一致性的意见,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是学界研究的热点。综观既有的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一)从理论上说,可计量性、可控性、可预测的对政策目的的影响这三个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十分明确,且易于理解。然而不幸的是,我们依据这三个标准却很难判断某个金融变量是否比另一变量更适合充当中介目标。如FredericS.Mishkin曾考察过货币总量与利率,发现作为中间目标,是利率优于货币总量还是正好相反,我们在每一个标准上都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因此,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更多地是受到某一时期主导性的货币金融理论、一国经济金融发展水平、面临的现实经济问题等因素的影响。

第8篇:通货膨胀的利弊范文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应符合以下标准: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抗干扰性。在实践中,一般选择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利率、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经济及金融环境不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会不同。与此相适应,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的选择也不同。但在实际操作中,各个中介指标作用的发挥各有利弊,由此产生了很多争论。主要是关于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问题上,是继续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指标,还是创造条件以利率、通货膨胀率为指标。

一、货币供应量指标

我国目前仍采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它被视为判断货币政策的风向标。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对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了相应调整,如将货币供应量调整为利率或直接盯住通货膨胀目标。在实践中,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适宜性遭到质疑,这主要是它的技术特性(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表现得差强人意。

(一)可控性分析。从表一我们可以看出,对1995年以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实际值和目标值的当年数据横向和历年来数据的纵向比较,我们发现,货币供应量的目标值从未实现过,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基础货币投放难以控制和货币乘数不稳定。

近年来,不断增加外汇储备导致投放的基础货币不断增加,而且由于担心影响我国的出口,使得货币投放呈现出一种刚性,加上我国存在巨大的金融风险,基础货币投放就难以控制。从表二中可以看到,货币乘数也是不稳定的。我国证券市场迅速发展,吸引着大量资金由广义货币转为狭义货币,这对转轨时期货币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由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事先的不可测,导致通货比率的不可测。所以货币乘数是不稳定的。

(二)可测性分析。近几年来,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社会资金进出股市的数量迅速增长。在股票交易尤其是新股申购时,资金在银行存款和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之间直接转换的数量是相当大的,对货币供应量统计产生显著的影响。现行货币供应量统计中小含同业存款,但股民的储蓄存款在转为证券保证金后又立即由证券机构转为银行同业存款,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减少,这样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是令人怀疑的。并且由于各种原因会造成狭义M1统计上的重复计算,比如居民的定期储蓄可以被存款人持有效证件随时支取,具有一定的活期性质,随着借记卡等新型支付手段得到广泛运用,居民储蓄存款向M1,M2的转移更加迅速,使得M1、M2的准确统计出现困难。现有的货币供应量统计中也遗漏了外资金融机构存款这一项,外汇存款和外资银行业务的扩大削弱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可测性。

(三)相关性分析。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其与经济增长率、物价水平的相关性方而也不容乐观(见表三)。M2增长率变化趋势与GDP增长率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但是M2的增长率波动幅度远比与GDP增长率的波动幅度剧烈。1995年到1999年GDP的变化不如M2变化迅速,但其趋势相同,特别在1999年到2000年、2000年到2001年、2003到2004年在此期间两者的关联程度不强,M2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出现不同的变动趋势,M2作为中介目标在传导货币政策方面效果并不明显。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要求保持物价稳定,因此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取就要求与物价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很多时期两者都有相反变动的趋势比如在1998年到1999年、2001到2002年、2003年到2004年,两者的同比增长率有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这意味着,即使实现了目标货币量,也很难实现要求保持物价稳定的最终目标。从以上两方面看,货币供给量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的相关性已不明显。

二、利率中介指标

凯恩斯主义者坚持由利率来传导货币政策,货币供给量只能间接地通过利率来影响实质经济。进入九十年代末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将中间目标由货币供应量改为利率。美联储于1987年2月和1993年7月先后放弃了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后,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主要操作工具。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当前金融调控体制的转轨,对于是否应进一步推进和实现利率市场化,自然成为我们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在我国却不适宜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主要是我们的市场化程度决定的。

首先,在我国缺乏一个公认的、具有一定权威性与影响力的基准利率。通过短期利率影响长期利率,在我国选择哪个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呢?再贷款处于相对萎缩,再贴现尚未成熟,官方同业拆借利率水平不仅中央银行控制力弱,而且常常处于倒挂的局面。

其次,我国的国民经济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不足。由于我国尚未建成现代企业制度,贷款需求的利率弹性小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居民的储蓄对利率是有弹性的,但从总体来看,储蓄的利率弹性并不明显;银行等金融机构还没有完全商业化,金融市场也不完善,利率的传导机制不畅通。因此,在企业和银行均缺乏自我约束机制和竞争机制的情况下,利率既不能对经营起约束和激励作用,也不能反映市场资金实际供求,这就严重阻碍了货币政策通过利率途径的自然传导,致使利率作为中介指标的作用弱化。由此可见,目前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条件还不成熟。

再次,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建设程度不足。存贷款利率水平一直没有放开,这主要是考虑到宏观经济对利率市场化变动产生的风险的承受能力,特别是以商业银行为主的各个金融机构对实行浮动利率后产生的利率风险是否有足够的防范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的利率由中央银行严格管制,中央银行决定利率不仅仅考虑经济因素,还要考虑政治等因素,导致利率结构僵硬,市场利率尚未真正形成。由于人为割裂不同期限结构利率的内在联系,中央银行无法通过操纵短期利率以影响长期利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加快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但利率市场化还需要一个过程。利率市场化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微观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效率,而并不是利率成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充分条件。

三、通货膨胀率指标

通货膨胀率在传统的货币政策理论中,是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存在的。它的优点:一是可测性较好,中央银行可以直接依据统计部门按月公布的物价指数;二是相关性较理想,它本身就处于最终目标之中;三是抗干扰性较强,如果出现被监测的通货膨胀率低于设定值使经济偏冷时,中央银行会通过降低利率等方式扩大货币发行量,以增加社会需求,因此政策信号不会被非政策因素所干扰。

利用通货膨胀目标货币政策的国家具有以下先决条件:一是中央银行具有足够的独立性,货币政策当局要有使用货币政策工具的自由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二是货币政策的传导应完全不受约束;三是中央银行不要任何名义目标,如工资或名义汇率的影响。我们来考查一下我国的现状:

(1)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可信度。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较低表现在:货币发行不独立、制定和执行金融政策上不独立、监督和管理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方面不独立。另外,由于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是寡头结盟的市场结构,货币政策主要依靠国有银行的信贷渠道传导,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会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受制于政府和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考虑,使相应的货币政策操作可能缺乏呼应,从而会使中央银行公布的通货膨胀率可能实现不了。

(2)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降低了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率的调控效率。首先传导障碍存在于中央银行这种相对独立地位,选择采取行动的时机却可能与政府的意愿相左而产生不利影响,在治理通货膨胀时使央行在操作上有很大难度,使得不适当地降低操作力度或延误操作的时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的改革,政府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而金融调控的行政手段却不断减少,如采用时滞期较长的价格信号――通货膨胀率,政策的传导效率自然大打折扣。

(3)要求货币政策目标单一。由于通货膨胀目标制要求中央银行将物价稳定作为首要目标,并且目标期的实际通胀率是否落入目标区间被认为是评价中央银行政策绩效的首要标准,这种惟物价稳定的做法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构成一定威胁。譬如,当通胀率上升时,中央银行会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若通胀率上升是由过度需求引起,则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正确的,但若是由供给条件恶化引起,则紧缩性货币政策会进一步减少产出,增加失业。

(4)缺乏一个全面和准确的物价指数。我们以目前使用较多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例,一个是确定某种商品或服务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就要求其在统计中具有连续性与可比性,那些在居民生活中新出现的一些商品与服务就无法介入计算,还有一些品种以往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偏低,而近几年处在不断上升之中;另一个问题,现行统计中关于居民收入总额的数据有一定误差,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城市居民收入低估与农村居民收入高估。我国目前的价格指数的种类虽然比较多,但缺乏一个能综合反映购买支出受价格水平变化的指数。

四、构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体系

前面讨论了几种可以用来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本文认为考虑到我国的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金融工具的品种相对不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完善,传导时滞期较长,信息对称性较差等原因,作为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监测目标,应该从稳健的角度出发,减少时滞期,从这个角度分析,货币供应量远比通货膨胀率和利率更合适,货币供应量应该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最佳选择。但是由于金融创新的浪潮、金融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我国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在仍用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时,就应该考虑这些变化并在实际操作中予以反映。

1、适当放宽货币供应量指标的目标范围。面对宏观经济的复杂变化,为使货币供应量更好地发挥作用,货币当局可以考虑在确定货币供应量目标时,将其年度控制目标设定在一个相对较宽的范围内。

2、更加强调消费、投资等实际经济因素变动对货币政策操作的指导意义。货币供应量、利率等金融指标相关性的下降,不仅要求我们降低对货币供应量、利率等金融指标的关注程度,也要求我们寻找新的、更有效的经济运行预测指标(体系)。物价变动是全社会供求总量对比态势发生变化的结果。要准确预测物价变动趋势,就必须更加倚重投资、消费、进出口及设备利用率等实体经济指标所提供的信息。

3、建立对电子货币的管理体制。在这方面,日本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我国货币当局也应该积极应对网络经济的挑战,找出管理与调控电子货币的途径与方法,为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第9篇:通货膨胀的利弊范文

首先,有必要对通胀性质做出判断。目前我国对经济的通胀采取了鸵鸟政策。刚开始我们以结构型通胀否认价格的全面上涨,或许我们说通货膨胀时间长了以至于我们忘掉了通货膨胀的含义是什么。什么叫通货膨胀,什么叫通货,通货是什么?通货就是流通中的货币,膨胀是什么意思呢?货币发的太多。所以通货膨胀的提法本身就告诉我们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是货币超发,发的太多它带来了价格的全面上涨。所以若说结构型通胀这本身是自相矛盾。在大家的批评之下我们终于看到国家已不再提结构型通胀,这是一大进步。

在结构型通胀之后又有一个新的说法叫做输入型通胀,它是否认紧缩的必要性。它说现在我们的通胀是有成本推动的、是有外界输入的。言外之意这些外界的因素超出了我们能够控制的范围,所以我们无能为力,为政策上的不作为寻找理论依据否认紧缩的必要性,这都是非常有害的说法,耽误国家的经济大事。为什么我们认为输入型通胀的说法是错误的呢?从表面看通胀是输入的。但是从外界进来的通胀压力都和中国有关。所以你把它说成单纯的输入型通胀不准确。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学者我都不愿意称他们为学者,有很多文人起了很不好的作用,编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到最后耽误的是国家的事情、耽误的是经济全局的事情。因为越是不作为、越是不采取措施,将来控制通胀的成本会越大,我们会看到越南发生什么事情,大家都非常关注。

的确,从表面上看我们目前的通胀确实是有成本推动、有输入型的一些特点。人们最爱说的是,现在国内的通货膨胀是因为国际上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造成的,因此它带有输入型的表面的特点。但是下步我们接下去问为什么国际油价和国际粮价在最近几年暴涨呢?我们发现在国际粮价和国际油价的暴涨的背后都和中国有关。

我仅以油价暴涨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国际油价上涨,不外乎这么三个原因:第一,原油在全球范围内供需失衡、供不应求。第二,美联储松宽的货币政策。第三,大家都在指责的投机因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世界上出现任何经济问题我们都会把投机分子拉出来鞭打一顿,这是一个非常容易找到的目标。

首先我们来看需求,在需求中全球原油的新增需求以金砖四国为代表,而中国占大头。在全球新增原油需求中来自中国的进口占了一半以上。在九十年代中期的时候大概是1 995年前后,我们原油基本上自给自足,从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我们开始大量的进口原油,国内的原油已经不够使用。进口的增长率到2007年为止平均每年增长20%以上,到去年我们进口1.6亿吨原油,占全球新增原油消费的50%,也就是说现在国内半以上的原油消耗需要依靠进口来解决。再看看供给方,现在原油的剩余产能在欧佩克国家已经所剩无几,为了满足新增的原油需求这些产油国必须发现新的大油田,已有油田的产能已经发挥到了极限――也就是说,现在全球原油的需求增长已经超过了现有的产能所能支持的范围。

原油价格上涨的第二个因素是弱势美元。美元供给的增加导致了美元的弱势,美元汇率的下跌。美元的弱势使得欧佩克国家遭受了损失,因为原油都是用美元标价的,而中东产油国他们本国的货币又跟美元挂钩。于是乎,中东产油国不得不通过提高油价来弥补美元贬值给他造成的损失。大家接着问为什么美国人乱发货币呢?因为次贷危机。因为次贷危机造成了美国货币体系的振荡,因为次贷危机把美国经济带到了衰退的边缘,为了防止美国经济陷入萧条,美联储不得不减息刺激消费和投资,以挽回颓势的美国经济。所以有人说美国人有意把美元搞成这样这是新的阴谋论,我们的回答是这不是阴谋,这是“阳谋”。

第三个是投机因素,做投资的都知道,你要想炒作、要想投机,你定要有题材。所以原油炒作投机的题材是什么呢?就是全球的供需失衡,就是弱势美元。投机者是非常理性的,他不会去空穴来风的炒作,所以归根结底我认为国际原油价格暴涨它的根子在于全球货币失衡以及美联储的货币政策。

在这样个情况下怎么办呢々你坐等原油价格跌下去是等不来的,你想抗是抗不过去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原油价格能下来呢?回答是,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时候原油价格才能下来。现在形成了一个死锁顶在这里,为什么前两天中国成品油价格上调18%,国际油价一天掉了4.75美元?在国际原油市场上大家都盯着中国,看你那里的需求有什么变化。如果我们把成品油价格放开,中国对原油的需求将会降低。市场看到这一点,国际原油价格就随之降低了。

粮价的故事类似于油价。最近大米价格暴涨,我们就已经发现在南方收购大米发生困难,因为现在农民也有电脑,他也上网。他在网上一看国际大米价格已经涨这么多了,你们的收购价格怎么这么低呢?于是他不卖给你,迫使粮站提高价格。所以你说大米基本自给有什么用呢?眼下在南方出现了非常火的生意是粮食走私,粮贩子到农村去跟老百姓收粮,以比市场显著高的价格收粮,收了以后拿到国际市场上卖,因为国内外有价差,这已经把市场价格推上去了。所以就算粮食自给也没有办法把中国的市场完全跟世界市场隔离开来,世界市场有各种各样的渠道会对你产生影响。

所以我们认为这是出口转内销型的通胀。

如果我们接受出口转内销型的通胀的说法,那么我们再来展望一下前景。我认为美元会继续疲软。美元为什么会继续疲软呢?两个因素第一,美联储它的货币政策进退两难,它减息怕通胀,加息怕萧条,毕竟它的金融系统还在振荡,美国的经济还非常的虚弱。即使美联储加息,我们不要忘了决定美元币值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贸易逆差。美国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短期内不可能消失,所以美元会继续疲软,继续疲软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大宗商品的价格下不来。

如果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保持不变,那么国际油价就只能看需求方,而需求方中我们说过的中国又是其中的大头,特别是新增需求中的大头。中国的需求又会怎么样?中国的需求会继续保持旺盛。因为我们国家一直在强调要在控制通胀的同时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所以我的解读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不会放慢,不会放慢就意味着对原油的需求不会下来。因此,下半年从供求关系和美国货币政策这两大因素来看,原油价格继续在高位振荡,这种出口转内销型的通胀在中国会继续下去。

对于这种全球性的通货膨胀世界各国政府的第反应都和我们一样是行政管制,当大米价格暴涨的时候东盟各国纷纷限制和禁止了大米的出口。结果怎样7结果减少了国际市场上的供应,推高了而不是降低了价格。国际市场价格的上升反过来又推动国内价格的上涨,所以在通货膨胀面前价格管制不仅不能消除反而要增加通胀的压力。因此一定要放开价格,放开价格才能增加供给,放开价格才能抑制需求。

放开价格以后通胀的压力在短期内会释放出来――放开价格本身并不会制造通胀的压力,只不过把过去管制下的通胀压力释放出来,释放出来对抑制通胀是不利的。于是和放开价格相配 套还需要收紧银根。所以我们开出的政策组合一直是放开价格和收紧银根。我们已经看到印度政府撑不住了,只好减少对成品油的补贴同时提高利率,因为印度的通货膨胀率已经上升到两位数了。马来西亚、印尼都是在初期的管制无法维持之后减少对成品油的补贴,同时收紧银根。

现在我们舍不得加息,为什么舍不得加息呢?考虑太多、想法太多,加息了以后人民币怎么办呢?加息了以后股市怎么办呢?世界上的政策没有十全十美的政策,所有的政策都是风险和效益的分析。摆在我们面前的政策是什么呢々一个是政策无所作为让通胀发展,另外一个是采取坚决的措施抑制通胀,抑制通胀你要付出成本,这个成本是什么呢?是人民币更大幅度的升值,中国的出口企业会感到比以前更加困难。但是对于决策者两者权衡,你看哪一个政策的净收益最大。你想马儿跑得快,又想马儿不吃草,这种马世界上还没有见过。展望今年下半年,如果我们在政策上继续犹豫观望,在晚一些的时候比如说四季度当通胀日益恶化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在那个时候采取严厉的紧缩措施,你等待拖延的时间越长,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越大,将来控制成本就越高。

若油价崩盘 杀伤力未必小过次贷危机

当看好油价时,资金不是投向石油勘探、生产,而是蜂拥至石油期货市场,石油价格迭创新高是自然的、必然的。

自从石油价格突破每桶80美元后,笔者便不再对油价走势进行预测。石油市场的动向,是由供应、需求、地缘政治和资金流动性等因素共同决定的。供应和需求可以通过理性分析得到趋势性判断。地缘政治,不确定性较大,有情报收集的空间,却没有经济分析、产业研究用武之地。流动性有大趋势,但变化快、动荡大,不可控性甚高。石油市场近来走势,似乎受流动性、地缘政治的影响远大过供求等基本因素。

从供应上看,全世界2007年平均日产石油8000万桶。在油价高企的今天,几乎所有产油国的油井都开足马力拼命生产。除沙特阿拉伯外,全世界都没有多余产能来应付需求增长,而沙特的备用产能相信也不超过总产能的3%。换言之,产能已经被拉到极限,没有太大的弹性,也承受不起任何生产的意外中断,这是油价暴涨的第一个原因。

在需求领域,发达国家石油消费10年内增长了5%,新兴市场增长31%,石油需求出现了结构性上移。新兴市场中的佼佼者中国,占世界石油总需求的10%,新增需求的50Z,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进口国。

新兴市场需求的确对油价走势影响重大。10年前,亚洲国家(除日本外)占世界石油需求的17%,而美国占26%;如今亚洲需求占到22%,与美国的24%基本持平。换言之,尽管美国进入衰退边缘,如果亚洲需求不减反增,油价仍难大幅回落。今天的经济过热在亚洲,加息却在欧洲,凸显出央行在整顿经济秩序上的错位和局限,也预示了欧洲加息对控制石油需求的效果。

随着北海油田的老化,国际市场的石油供应几乎全部控制在“政治不安定国家”手中。美国将伊斯兰国家、前苏联国家全部打上“不安定”标签,是否合理可以争论,但这些国家政局的变动、规则的修改,的确牵动着石油价格。何况伊朗、伊拉克仍是战争的火药桶,尼日利亚、委内瑞拉、苏丹局势,各有各的“爆炸性”。

笔者相信,资金因素是推动油价飙升的主力。5年前,石油期货市场还是一个生产商、汽油商作对冲的边缘市场,日交易金额不过90亿美元,今天则超过了1400亿美元的主力金融市场。5年前,石油基金规模不超过80亿美元,今天则已突破5000亿美元。10年前,退休基金主要投资于债券,配置于股市的份额都有限,今天则基本上家家都有commodities。对于对冲基金来说,石油是今年唯一一个持续赚钱的资产种类,可想其兴趣所在。石油期货合约的70%,被握在对石油实物毫无兴趣的金融资本手中。

石油已成为金融商品、投资工具。石油期货反而成为主导石油现货价格的力量,而飙升的石油价格拉动了全世界的通胀,影响着地球各个角落人们的生活。我们在为过去10年的流动性失控付出代价。

当然,流动性过剩不是油价高企的唯原因。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连续20年熊市,使石油生产商遭到重创,因此他们面对突如其来的价格飙升,始终将信将疑,生产投资偏少,高风险的勘探投资更少,因此生产瓶颈迟迟得不到缓解。而老一代石油工程师在熊市中转行、退休,人才在牛市中更显得青黄不继。美元弱势,将油价升势进一步放大。美元走势,几乎成为油价变动的反向指标。

笔者认为,石油供应正处在供应曲线末端的垂直部分,即需要相当的价格上涨,才能释出新的供应。在没有外力干预下,人们的预期本身就可以制造新的(投机)需求,油价升势未完。

但政府出手干预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油价飙升,已经不再是金融市场暴利的问题,而是人民的生计问题,是个全世界政治家所关注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政府可以突然联手释出石油储备,也可以限制期货市场的投机活动。这类措施有违市场原则,但如果当投机活动正在造成经济衰退、社会动荡,政府有可能进行干预。

如同当年的IT泡沫,在大量投机资金簇拥下,市场往往越升越有,直至价格预期逆转。但一旦价格上升预期崩溃,调整也来得很大、很突然。笔者担心油价急升,导致全球衰退,也怕油价急跌,因为不知多少对冲基金、投资银行将宝押在上面。油价如果突然大幅调整,对金融市场的杀伤力未必小过次贷危机。

抑制通胀 不宜下药过猛

从理论上来讲,无论是紧缩的货币政策还是紧缩的财政政策,都可以抑制通货膨胀。但是,在使用这些宏调政策之前,我们应认真权衡利弊,仔细想想是否一出现通货膨胀就条件反射似的拿出紧缩政策来抑制它。

去年出现6%的通胀率,有人就惊呼要紧缩银根。后来,在全球通胀的影响下,我们的通胀率上升到8%,在惊慌之后,冷静下来的人们发现通胀率似乎也并没有对经济造成多大的危险。反观世界,各国通胀都处于较高水平。

当然了,我并不否认通胀的危险和抑制通胀的必要,在基本方向上我们要从紧。我的意思是在抑制通胀之前,首先应该考虑清楚是不是到了抑制通胀的合适时机,是不是到了非抑制不可的地步,是不是一定会利大于弊。因为一旦出台紧缩货币政策,就如同祭出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