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一历史试题范文

初一历史试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一历史试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一历史试题

第1篇:初一历史试题范文

关键词:学生;多媒体;初中实验教学;动手能力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最早不是应用在教学方面的,10年前这种技术还没有普及到教学中,但是在现如今的教学中,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都已经普及了这项技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普及有着其自身的很多优势,首先是它的直观性、生动性,其次就是它可以节约大量时间,省略了教师的板书过程。但是对于实验科学的物理知识,我们可以适当地使用多媒体,但是却不能过分依赖它。

一、多媒体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很明显的优势,那就是它可以直观地将物理知识以及实验表现在同学的面前,学生们眼里物理不再是抽象的,而是有实物可以依据的。多媒体工具可以模拟物理实验过程,还可以播放物理实验的操作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对物理实验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在测量物体的运动平均速度部分,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所选择的设备和其他条件的束缚,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以至于实验结果的不理想。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我们不能够准确计算和预测摩擦力等因素,导致实验的结果和理想结果出现了一些差异。但是在多媒体教学中,这些完全可以忽视。例如在现实中我们是无法做到物体依靠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但是我们知道太空中这个实验是可以进行的。物体在太空中不受任何外力的条件下,可以实现匀速直线运动。我们给一个物体一个力,它就会沿着力的方向运动,而且是匀速直线运动,不受到其他的力作用,就会一直运动下去。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这一视频,让学生们也亲身体验一下惯性原理。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给学生们模拟这个实验过程。在模拟状态下,可以忽略所有的影响因素,这样,学生们就可以直观地去看到一个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的运动状态。这些是我们传统的教学工具所不能达到的,而且这部分在我们的实验中也很难做到。

二、多媒体在实验教学中的不足

任何一种教学工具都有它的不足之处,它的不足恰恰体现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失误就是没有意识到物理实验的另一个重要目的,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灵感性。如果实验可以通过视频观看就能够学到的话,那么如何做到创新呢?没有亲身体会的事物,我们是很难体验出其真正的内涵的。一个人的记忆力远不如他亲手做过的事情,实验也是如此,如果单纯靠记忆来学习实验,肯定会在短期内全部忘掉的。而亲手做过电路实验的学生,他们见到实验桌上的导线和用电器之后,会感到莫名的兴奋,在很快的时间内把所需要的电路连接好,而且他们还会排除在实验过程中的很多障碍。这就说明了实验离不开动手能力。一人的学习水平再高,如果不动手而能学好物理,那都是纸上谈兵。而且现在的考试题目中增加了很多客观性试题,这些试题大都和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我们还在学校内部纸上谈兵,那么学生将来肯定不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三、多媒体和实验动手能力相结合

无论是多媒体教学还是实验动手能力教学,他们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单纯依赖于多媒体,那么必然会使学生失去动手的机会,也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如果单纯依赖于实验动手教学,而忽视多媒体教学的实用性,那么也会失去提高学生综合实力的机会。所以,我们应利用多媒体将这些抽象的物理实验内容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这些内容立体化、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够墨守成规,不吸取新技术和高科技。但是,我们也不能够盲目地去接受那些教学方法,因为这些有合适的,也有不合适的。我们只有将高科技教学手段和具体科目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够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事实告诉我们,高科技作为教学工具是非常具有可行性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我们只有将两者合理地结合,才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够完全依赖于这种工具。我们应该意识到每一种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同时用它的优势去弥补我们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利.多媒体与物理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6).

第2篇:初一历史试题范文

李晓波

 

【摘 要】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良好的实验条件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必需的。这就要求实验室管理水平要适应新时期的要求。通过降低实验用电脑维护难度,坐标化的管理资产,仪器及时维修,提升仪器的利用率,实现了实验实验效益的提高。

 

第3篇:初一历史试题范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 提高 效果

一、必须要使学生明白历史课堂的重要性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人类曾走过的路,不管路程多么漫长,过程多么艰难,结果是否成功,它都给后人留下无穷的思考。历史存在的意义正在于从中反观出个体、社会乃至人类的某种基本规律。中学历史教学的教育目的对这种借鉴进行了细化,新课程大纲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的:进行爱国主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际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优秀品德和革命传统,优秀道德情操,坚持真理献身科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社会发展等教育。因此,充分利用历史,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从而使学生从历史中学习到各种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的社会发展观,是我们历史教育的终极意义。

二、必须要使学生体会到历史课堂的有趣性

1、运用各种多媒体和文史资料丰富课堂。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因此上很多的历史事件单单靠一张嘴是很难让学生明白其前因后果的。尤其是遇到时事激荡的时代,往往风云际会,在相同的时间各个国家、各位英雄相互影响,彼此交错。而这时候往往是学生最为感到困难的时候。由难而惑,惑而无趣,正是历史课堂难以吸引学生的原因。借助较为符合史实的电影和电视剧就可以把困难的事情变得简单而有趣。同时再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分析寻找电影中所存在的与历史教材和知识体系相矛盾的细节,更进一步的加深了历史知识,在趣味中巩固所学。同时小说是学生中普及率非常高的一类书籍。

2、采用各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历史史实。面对应试的压力,历史课所以让学生感到困难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历史史实的记忆问题。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际,太多的历史史实需要记忆。有意识的采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就成为活跃课堂的必要措施。让历史课堂不再是枯燥的说教,不再是历史教材的朗读和简单重复,不再是一部死记硬背的单调工作,使我们作为史学工作者的责任。要让历史课堂变得有趣起来,改变世人对历史极其庸俗的偏见,使广大中学生知史、懂史、乐史、学史,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注重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语调的抑扬顿挫。由于历史学科具有时间性的特点,所以对历史既不能直接观察,也不能实践,而初中生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用优美、生动、形象鲜明准确的语言,讲述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这样就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历史理解和记忆。

三、必须要使学生感受到到历史课堂的人文性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脱离社会现实、脱离社会需要、脱离学生实际的不足,其主要表现就是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人生的指导,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制约了历史学科价值功能的充分实现.

新课程改革后的教材如果以历史地图为主,采用古今对照的形式,集中反映教科书要求掌握的历史地理知识、历史人物,地域风情、历史文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地图、图片、照片,就能更加形象地表现历史也就更能体现了现代教育“创新性、人文性”等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认识、理解、运用时要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的培育;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地图引领学生感受祖国大地沧海桑田的变化与中华文明兴衰枯荣的演进历程。这不仅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师运用历史地图进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是我们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进行课堂的必由之路。

四、教师必须要注重教学反思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

2、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第4篇:初一历史试题范文

关键词:钻孔桩 问题 原因 预防和处理措施。

Abstract: on bored pile four process easy and causes problems a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asures.

Key words: bored pile, problems, caus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TU4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钻孔灌注桩是桩基础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无论是公路或铁路桥梁,钻孔灌注桩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钻孔桩在钻孔、清孔、吊放钢筋笼、灌注混凝土这四个工序中,无论哪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前功尽弃,甚至导致报废桩。因而在这些工序中预防和处理一些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在实践中从这四个工序容易出现的问题入手,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总结的结果逐一介绍:

二、钻孔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中心偏位

1、中心偏位的原因

一般钻孔时中心都有不同程度的偏位,但超过5cm范围,将影响钢筋笼的吊放和桩的承载力,造成这种偏位过大的原因有:(1)测量放线有误。(2)钻机移位。长时间的冲击振动,有可能造成钻机移位。(3)钻头刚接触到的地质岩层倾斜,造成钻头冲击力不均匀,向地势较低的岩层方向打滑。

2、预防和处理措施:

(1)施工前应精确测定桩位中心点,并加以复核,确信数据、桩点无误后再开始施工,这种原因应尽力避免。(2)埋设护筒时,原桩位点即被破坏,但埋好护筒后应再次用经纬仪在护筒口用油漆打上骑马桩点,钻机将钻头提离桩底,对比垂直的钢丝绳和骑马桩中心点重合情况,相应地调整钻机位置。

(3)如是地质问题造成中心偏位,可抛片石回填至钢丝绳刚偏离护筒中心位置处以上1.5米~2.0米的高度,然后重新打孔。若发现还有偏移趋势,可反向于偏离方向沿护筒直径固定一木杠,强迫钢丝绳移向中心。

(二)、塌孔

1、塌孔的主要原因有:

(1)护筒埋设方法不当;(2)护筒内水位低于地下水位或河中水位;(3)钻孔初期采用大冲程。

2、预防和处理措施:

护筒的埋设应根据所处地质条件而定。a护筒埋设时顶面应高出岛面或原地面0.3m左右,护筒底部在岸滩上,砂性土不少于2m,粘性土不少于1m,当地表为淤泥等松软土层,应穿过淤泥将筒底设置在较密实的土层中至少0.5m;b在岸滩或水中筑岛埋设护筒,其底部应埋置在地下水位或河床0.5m 以下。水深小于3m的浅水软土或砂土,应将护筒底深入河底土层内,其深度在粘性土中不少于2m,砂性土中不少于3m。c若水深超过3m埋设护筒,护筒底部入土深度不小于3m(其中不包括淤泥层),应尽可能插入粘土层中。若有冲刷现象,护筒应在施工水位冲刷线以下不少于1m;d护筒埋设的方法较多,有挖孔埋设、填筑埋设、射水埋设、压重、反拉下沉、抓泥下沉、吸泥下沉。再着重叙述挖孔埋设。如图示:

护筒直径

2012年6月

在砂土、粉砂土和砾等松散河床埋设护筒,应在桩位处挖空心思比护筒还深50cm,比护筒直径还大40~50cm的圆坑,然后在圆坑回填50cm粘土,分层回填之后埋设护筒。若在粘性土中挖埋时,则坑底深和护筒底面平,坑底稍加平整,即可埋设护筒。埋设时,四周粘土要分层对称夯实,在护筒口地表回填粘土范围内,沿护筒圆周铺一层厚10cm的混凝土保护孔口,防止水浸入护筒四周壁,避免护筒下沉。e护筒内水位过低,将引起筒外水压过高,将孔涌塌,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钻孔过程抽渣或清孔未能及时向护筒内补水。正确的做法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应保持孔内水位高出地下水位或施工水位差1.0~1.5m(地质较好时)或1.5~2.0m(地质较差时)。开钻初期应遵循速度先慢后快、冲程先小后大的原则,通过砂砾或含较大的卵石层,宜加大泥浆稠度,并采用1~2m小冲程,通过亚粘土、轻粘土等粘土层,因土层本身可造浆,应降低泥浆稠度,并采用1~1.5m小冲程,注意任何情况下冲程不得大于6m。 f无论哪一种原因,一旦造成护筒口下沉坍塌,处理办法只有拔出护筒回填孔,重新埋设护筒,这对工程的损失很大,特别是在要接近成孔的时候,因而塌孔应尽量避免发生。

(三)、卡钻

1、卡钻的主要原因有:

(1)、通过粘土层时,泥浆稠度过大;(2)、抽碴后或其它原因停钻再次开钻时,冲程过大;(3)、钻头磨损后补焊过多。

2、预防和处理措施:

(1)、通过粘土层时,由于土层本身可造浆,增大了泥浆对钻头的粘滞力,因此这一类地质应减少入孔的泥浆稠度;(2)、停钻后,泥浆颗粒下沉,在孔底部较稠,再次开钻时应遵循由低冲程逐渐到大冲程的原则;(3)、钻头补焊过多嵌入孔内,阻力明显加大,因此应注意补焊后钻头的直径不得大于孔径;(4)、一旦卡钻,可用压风管伸入孔底,用压缩气搅动孔底泥浆,可使其泥浆稠度相对低些。

(四)、掉钻

1、掉钻的主要原因:

(1)、卡头松动,钢丝绳从卡头处滑脱;(2)、钢丝绳断裂。

2、预防和处理措施:

(1)、施工过程中要勤检查钢丝绳卡头的松紧情况和钢丝绳的磨损情况,及时拧紧卡头,保养、更换钢丝绳;(2)、钻头应有副绳,一旦掉钻,可用多钩爪打捞。

三、清孔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塌孔

清孔造成塌孔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前面已经说过,这里就不再重复。

(二)、清孔不彻底,泥浆稠度过大

1、灌桩时,随导管的拆卸,管内混凝土对底部的压力相对减少,如果清孔不彻底,泥浆稠度过大,随管底的压力减少,泥浆压力可能与混凝土产生于管底的压力达到平衡,导致卡管。因此清孔时应掌握好清孔的时间和孔内泥浆的稠度,一般清达到1小时,当泥浆比重降止1.01~1.05/cm3,抽渣筒内钻渣和泥团明显减少,无粗颗粒为止;(2)、一旦卡管,一定要措施果断,不可久停,应立即组织人力,用泥浆泵将孔口稠泥浆吸走的同时,迅速注入清水,压风管配合,高压气将泥浆翻动、稀释,或者加长导管在孔口外的长度,增加管内混凝土的压力,并上下提升导管(1m范围内)。

四、吊放钢筋笼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钢筋笼不能下至孔底

1、钢筋笼不能下至孔底的原因有:

(1)、钢筋笼整体直径过大,或对焊起来的部分钢筋笼直径过大;(2)、对焊连接起来的钢筋笼轴线非直线;(3)、孔径不一致;(4)、钢筋笼下部插入孔壁。

第5篇:初一历史试题范文

一、实验前一定要充分准备

演示实验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有的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教师在课前首先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其次,要在课前反复操作,直到熟练的地步,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第三,要掌握演示时间,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第四,可适当补充一些小实验或对现有的实验作必要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验操作一定要规范

教师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标准。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实验用语一定要精确

教师在介绍实验仪器、阐述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结论时,语言必须准确不含糊。有的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不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对学生正确认识仪器、形成概念、掌握定律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在称呼仪器名称时就有三种错误现象:一是随意更改仪器名称。如:将滑动变阻器称为电阻器,将斜面小车称为木板小车等。二是将类似的仪器混为一谈。如:将圆筒测力计、平板测力计称为弹簧秤。三是方言和普通话夹杂使用,对仪器的读音不准。如:在叙述实验结论时将“同名磁极相互排斥”说成“相互推斥”,将阿基米德原理中的“重力”说成“重量”等等。

四、实验一定要学生参与配合

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做实验,如:让学生上前来读数或动一动手。例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可先让两个“大力士”上来拉,结果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然后打开活塞,让空气进入半球中,再让两个力气最小的学生来拉,结果很轻松地将两个半球分开了。两相对比,说明大气压强不仅存在,而且很大,从而给全体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6篇:初一历史试题范文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被称为是问题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通过老师展示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教学法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去追求知识,以达到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问题教学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教学能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相应的进步和发展。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提出不同的问题探寻路线,让学生去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具有正确获取和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让学生都能够认清历史事物间的共同属性和内在规律,使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综合能够都得到锻炼和提升,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培养原则

1.坚持针对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拓展,通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教学顺利地展开,以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从教材的关键处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去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问题。

2.坚持启发性原则

要想让学生提出有效的历史问题,教师首先要做好引导和启发工作。教师要先提出问题,这些问题不能直接地从书本中找到答案,而是需要学生经过积极地思考去寻找其中的突破点,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再通过分析、探索最终解决问题掌握所学知识点,在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历史学习拥有持久的动力。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策略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由于课堂气氛紧张,加上学生大都畏于教师的权威,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提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以对或错去衡量和评价学生的问题,这样只会制约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更容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发问。教师要真正将学生视为是学习的主体发,在不断增强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自身的主导作用,要使课堂教学达到真正的民主,为学生积极发言,勇于发问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构建一个民主的教学氛围,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见解,使学生敢于发问。

2.注重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具备提问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通常会认为掌握的知识越少疑问才越多,实则差矣,学生储备的知识量越多时他的疑问才会越多。当学生对某一知识点处于完全未知状态时,他也不具备相关知识的提问能力,只有对这方面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具备提问意识。对于初中生而言,其了解的历史知识十分有限,学生需要对通史有所了解才能具备提问能力。所以,初中历史教师要从扩充学生知识面入手,通过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做好教学准备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多提问的机会

历史作为一门信息量大且内容繁杂的学科,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和教学技巧,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编写教学计划时,教师除了要考虑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将备课的重心从基础知识的传授转移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层面之上。要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探索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自主提问奠定良好的基础。

4.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第7篇:初一历史试题范文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出版,从各个层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更是站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的高度上,一切以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为本,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极具创新精神又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的教育目标,从而代替了传统的“传授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认知”的空泛又难以测评检验的教学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更具有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意义,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难点,而要突破这一难点关键在于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借此形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极教育目标。

一、让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成为新课程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教育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双方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获得内心体验、形成态度、构建价值观的教育全过程。而注意“问题意识”的培养,可较好地引导学生的全程参与、获得内心体验、形成态度和构建价值观,这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所以,问题的生成和解决,是新课程学习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知识积累、能力发展的力量,是生发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在传统历史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由教师操纵,学生的求异思维长期得不到发展。因此,在新课程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培养。

二、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落实新历史课程标准

1.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问题产生于质疑。学生要敢于质疑就离不开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是课堂的主人,这样就可以消除学生在课堂中的紧张和畏惧。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各种想法和见解不再受到约束。

2.师生情感交融,让“问题意识”成为学生成功学习的推动力。

当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后,历史教师要有强烈的角色意识,通过移情,烘托历史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基础上,既要深入了解历史,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又要站在理智的更高层面,对历史事物作出价值评判,促成情感体验的升华,确立鲜明的情感态度。总之,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成为学生进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因此,历史教师必须有目标、有计划、有意识、有步骤地在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上,长期坚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和情理统一,将教学过程视为认知、情感、意志统一的过程。强调师生互动,激感,进而思索,达到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以发挥历史教育增长才智、陶冶情操、坚定信念、追求进取的社会功能。“爱其人,信其道”,在师生情感交融的融洽氛围中,“问题意识”将成为学生学习成功的推动力。

3.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质疑。

创设历史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历史,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纪实录像资料和历史歌曲、编演历史短剧等多种手段,把学生带到历史的情景中去。学生依据创设的历史情境中的信息,提出自己的发现和质疑以及独到的见解。

4.打破思维定式,克服习惯性答疑。

学生的思维容易受过去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对问题态度的影响。在接受历史信息时,容易盲目地运用特定经验、习惯、方法去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从而造成思维懒惰。打破思维定式,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多种思维方法的训练。

5.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型问题”。

我们所讲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提出“发现型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探究,积极思维。

6.注意校园文化建设,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造外部条件。

学校要注意为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意识提供外部条件,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设阅览室、读书角、黑板报等学生学习的重要场地,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内才”,让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教学”,避免这种教学形式成为教师自己一人的独角戏。

7.提高教师素质。

在我们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师生共同获取信息,共享信息资源,教师不是全能者,学生能够难倒老师已是常事,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多看、多读、多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学习教育理论,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问题。

第8篇:初一历史试题范文

【摘 要】电工基础课属于中职学校机电专业所设置的基础课程,此课程的课时比较少,但是它所涉及到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因此,

>> 关于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在中职电工基础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电工基础》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分析 论《电工基础》教学中的理实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在中职电工专业中的应用 浅谈理实一体化在中职电工电子教学中的应用 中职《基础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中职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运用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中职物理教学中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中职教育中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职电子电工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基于“理实一体化”理念的中职电子电工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学案的中职《电子技术基础》“理实一体”教学策略的实施 基于理实一体化的中职电子电工教学研究 中职电工电子专业“理实一体”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理实一体化在中职电子电工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电子电工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电工电子技术》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曹春雷.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新教学模式初探――以《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2.12:138-140

[5]叶榕.理实一体信息化教学实践研究――以《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为例[J].信息化建设,2016.02:94-95

第9篇:初一历史试题范文

1.1培养中医思维方式:中医学是在浓厚的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具有理性思辨和哲学睿智的医学。对于刚刚接触中医的人来说,《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是完全陌生的,与他们之前所学习的现代科学知识及所身处的现代科技环境有很大的差别。而中医学的思辩性思维,也会使习惯于逻辑性思维的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多困惑,造成对中医理论的误解以及学习兴趣和效率低下。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异,不是知识也不是经验,是思维方式。”因此,初学中医,亟须培养中医思维模式。因此,在讲授基础理论课程之前,我们着重《中医学导论》的讲授,其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先秦百家思想与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的本质特征及中医学对世界科学的贡献等,使其能够认识到中医学是不同于现代医学乃至于现代科学知识体系的传统医学理论体系,有其自身的独特规律和特点,逐步培养中医学整体的、辨证的思维模式,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1A]。

1.2引入人文文化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根基,中医思维方式形成的基础,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水融的关系。而一般来说大学新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贫乏,因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应加强文、史、哲等知识的讲授,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如哲学基础部分是建立中医思维模式的关键,在讲授过程中就可以结合中国古代哲学,以及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法等知识予以阐述[1B]。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而且能帮助学生领悟中医理论的内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方法。

1.3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从内容上看,《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包括四大知识模块,即:中医学哲学基础、藏象理论(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各知识模块特点不同。因此,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合该课程全部内容,而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近年来,我们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规律出发进行中医基础理论多样化教学,采用了互动式、案例式教学等多种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3.1互动式教学:课堂上,我们常用讨论法进行互动式教学,按照“选题-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提问-解答-点评”的步骤,逐步引导学生透彻理解题意,明晰基本概念和相关原理,贯通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此种教学活动,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可使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巩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3.2案例式教学:例证是教学艺术的催化剂,它可使抽象的内容更形象具体,深奥的内容更浅显易懂[2]。而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作为中医临床实录的医案,能最直接地反映医生的临床思维。因此,案例式教学接近于直观场景,克服了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理论课堂教学方式的弊端,不但能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利于学生理解记忆,适合中医基础理论的任何内容。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学习内容及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采取不同的形式。最初可以以讲述为主插入案例分析,例如在讲解“气能生血”时,可以例举临床补血配合补气药治疗相关血虚的病例。而后期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分析理解问题能力提高,我们就可以选择一些有针对性、内容详尽且通俗易懂的古今医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1.4配合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图像、文字、音乐、动画等,利用PPT、视频、录像、幻灯片等方式,综合处理授课信息,创造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其优势是它能把多种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们能从多角度、多途径获取大量的信息,特别是以往教学中较为欠缺的视觉信息。如经络学说的内容,结合多媒体教学,则图文并茂,更加直观,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多媒体的设计要突出重点,而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注意师生互动[3]。

2加深理解,注重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形式,尤其在医学教育中,它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种必不可缺的教学方式。《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教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重大变革,它能使抽象、深奥的理论得到直观的体现,中医方药的神奇效果得到验证,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

2.1在示教室观察各种示教模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某些内容理论性强、抽象,如经络学说中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分布规律等,很难如解剖学一样让学生目睹其真实状态,教师讲课费力,学生又难以理解。为了解决此问题,可以让学生走进示教课堂,通过人体经络模拟模型观察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进而总结其走向规律、交接次序及在人体的分布规律等,如此则改善单纯课堂讲授时枯燥乏味的不足,增强教学效果。另外,舌象仪、脉象仪等各种直观示教模型,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在提高教学质量上起到重要作用。

2.2通过动物实验理解中医理论内涵:近年来,我们尝试逐步引入动物实验到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中。在系统学习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实验方法和手段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验证和阐释,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如学习阴阳学说时可设计如下实验:制作阳证、阴证动物模型,观察阳证、阴证两组动物模型的表现特征如神态、眼球、活动及皮肤血管情况,并测量体温、心率的变化,运用阴阳学说理论对比分析两组动物的症状发生机理,从而加深对“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理论的理解。

3强化记忆、拓展知识,利用网络资源

由于《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学时数少,单纯的课堂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创建《中医基础理论》网络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一个课后学习的平台是非常必要的。该网络资源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学习、教学内容拓展、学习水平测试三个方面。

3.1基础知识学习平台:该平台的资源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讲稿、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等。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提前预习,使学生对每一次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有一个了解,避免听课时主次不分,影响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往的课堂教学,学生往往只顾忙于笔记而忽视了老师的讲解,从而使很多晦涩难懂的中医概念无法真正理解,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注意到这一点,我们把讲稿及全部教学课件上传至网络平台供学生下载,使学生上课时能集中精力听讲,而老师也能在保证重、难点知识讲清讲透的同时,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如此则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2教学内容拓展平台:拓展平台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开阔视野,从多角度全面认识中医。如千古中医故事、中医大家讲座视频等,可使学生对中国医学发展的坎坷历史、中医学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医学的贡献等有一个了解,进而增强学习中医的信心;中西医学比较部分通过对中、西医学的医学模式,中、西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各自诊疗疾病的特点等方面的对比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中西医学各自的特点、优势及不足,利于学生中医思维模式的形成,并有助于以后临床诊治疾病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并利用现代医学先进的方法手段弥补中医的不足;案例教学内容可通过简单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最新研究进展部分则结合现代知识和现代研究成果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剖析,这样既有助于其理解和记忆中医理论知识,弥补中医理论较抽象、难理解的不足,还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