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货膨胀的治理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通货膨胀;经济增长;政策优化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015-02
引言
自中国实行开放的经济政策以来,通货膨胀问题也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周期性的出现,并且中国目前正处于通货膨胀时期,居民深刻地感受到物价的飞涨,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如果国家不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目前的通货膨胀,它很可能会发展成恶性通货膨胀,给国家的宏观经济造成巨大的灾难。而货币政策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最重要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中国经济运行中的认识和运用逐步得到发展。所以说在认清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如何控制通货膨胀进一步威胁中国的经济环境,对于中国未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近几年,特别是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之后,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的效果成为国内外讨论的热点。如何从前几次治理通胀的经验,更好地运用货币政策,来防止中国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保持经济良好、稳定增长,是本文探讨的重点问题。
一、变量选取
通货膨胀指在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普遍地上涨的现象。引发通货膨胀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非货币性因素和货币性因素。了解经济变量怎样影响通货膨胀,对于更有效地运用货币政策来治理当前形势下的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Eviews4.0软件,引发通货膨胀的几个经济变量进行实证检验。
由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原因,1993年前后中国货币发行量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1993年之前是国家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的统计口径,1993年之后为央行明确的口径,这就造成了前后数据不具有可比性。1994年以前,中央银行或政策采取直接跳空手段,货币政策的类型表现为扩张与精索政策的循环交替,而在1994年以后中央银行开始逐渐采取间接地调控手段,因此本文将1995―2012年为样本区间,GDP增长率、货币发行量m2、通货膨胀率π、外汇储备fr、存款利率i的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二、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结果(见下页表)。
得到以下方程:π=0.192854m2+0.1938102gdp+1.178217fr-
0.486601i-29.44848
(4.190397)(2.684085)(3.901466)(-3.651314)
括号内是回归系数的t检验量。在lu此回归方程中,m2、gdp、fr、i前的系数表示广义货币发行量、经济增长率、外汇储备以及存款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大小。
(一)拟合优度检验
由下页表可以看出,本回归的可决系数R2=0.968618,接近于1,说明所建立的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地较好,即解释变量能对被解释变量95%的离差作出解释。
(二)显著性检验
针对原假设H0∶β1=0、备择假设H1∶β1≠0进行检验。由下页表可以看出,M2的参数0.192854的t值为4.190397,取α=0.05,查t分布临界值表,得t
0.025(17)=2.110,所以|t
(0.225347)|>
t
0.025(17),所以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GDP的参数0.1938102的t值为2.684085,所以|t
(1.595713)|>t
0.025(17),也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FR的参数1.178217的t值为3.901466,所以|t
(1.178217)|>
t
0.025(17),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i的参数-0.486601的t值为-0.3651314,所以|t
(-0.3651314)|>t
0.025(17),拒接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同时表明经济增长率、广义货币发行量、外汇储备和存款利率都对通货膨胀有影响,但货币发行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大。
(三)方程的经济学意义
由方程可以看出,GDP、M2和FR的系数为正数,说明经济增长率、广义货币发行量、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率是正相关的关系,即在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前提下,GDP增长越快,货币发行量越大,外汇储备越高就越容易发生通货膨胀。而存款利率i的系数为负数,说明利率与通货膨胀负相关,利率越低,通货膨胀率越高。
结论
结合以上分析,要进一步的控制通货膨胀,首先,在控制货币发行量的同时,也要控制基准利率的水平。其次,把握调控力度,避免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交替出现,造成经济环境的巨大波动。第三,要时刻把稳定物价作为治理通货膨胀地首要目标,营造合理、良好的经济运行状态,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四,完善金融市场,创新货币工具手段,多渠道的作用于市场控制通胀。第五,减少外汇储备量,同时要控制人民币的升值的速度。最后,央行要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减少公众对通胀预期的不稳定性。本文的创新之处是通过国家对两次通货膨胀所实施的货币政策进行分析,趋利避害,优化当下的货币政策,从而可以取得更好的通货膨胀的治理效果。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数据资源有限和本人所掌握的知识的欠缺,对于影响通货膨胀因素的实证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A Brief Analysis on How to Prevent Future Inflation
WANG Ying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08,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data show that,since January 2011,China’s consumer price index (CPI)rose 5.0 percent.Among them,consumer price index (CPI)in March rose 5.4 percent,which have been more than the previous market expectations and setting a new high level of 32 months.Inflation is expected to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same to the upward pressure on prices.They are becoming the primary concern of the impact of macro-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stability.Monetary policy is one of the best way to curb inflation.This passage demonstrates the impact of the money supply,the growth of economy with the inflation through empirical analysis.Then,analyzing two serious inflation after reforming and opening up and conclud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onetary policy.Becauuse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current and the previous two,we can optimize the current monetary policy to achievebetter effect according to theprevious experience.
Key words:inflation;economic growth;policy optimization
关键词: 通货膨胀 宏观调控 对策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由来
通货膨胀是指所有社会商品和劳务的一般价格水平或平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在通货膨胀时期, 单位货币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呈持续下降局面。因此, 通货膨胀也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根据通货膨胀的程度不同, 人们把通货膨胀划分为以下三种: (1).温和的通货膨胀;(2).急剧的通货膨胀;(3).恶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本世纪初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形成以后的产物。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 货币本身没有价值, 可以无限发行, 从而为通货膨胀的产生打开了大门。只要货币供应量超过了社会商品量, 通货膨胀就发生了。通货膨胀尽管有很多诱发因素, 如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部门结构失调带动, 但产生通货膨胀最终原因只有一个, 就是货币供应量过多, 货币与商品的供给比例发生了变化。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得曼教授认为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发生, 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他认为, 一般物价或特殊物价, 在短期的上涨, 可能由多种原因产生。但一般物价的长期持续性上涨, 无论在哪一个国家, 总是由于货币量增加速度过快而产生的货币现象。他形象地指出“高通货膨胀是因为政府印刷货币太多, 就是这么一回事。那就是唯一的原因, 哪里都如此。”本世纪以来, 通货膨胀如同一个幽灵, 缠绕着社会经济。
二、当前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来,加之近年中央银行有发行过多的货币导致货币增长过快,从而引发了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理论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其观点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我国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形成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从而形成了通货膨胀。温和性通货膨胀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两种原因。
近年来我国粮价不断上涨,是由于粮食产量下降造成的,是供给出了问题,属于成本推动;投资需求幅度为20%为正常,而我国现在已经达到了25%,特别是化工,冶金等行业的价格不断上涨引起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此属于需求拉动。温和性通货膨胀还有一个因素国际传导,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需求膨胀带动国内价格上升,属于需求拉动;而原油及其他国际初级产品通过进口带动国内价格上涨,则属于供给因素,是成本推动。
通货膨胀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产生,由于物价的流通,近几十年全球没有发生恶性的通货膨胀,反而是产生了不少次的通货紧缩。而我们由于汇率管制,无法与国外市场同步,客观上导致了通货膨胀。我国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生产较低的部门的工人需求向生产高的部门靠齐结果导致整个社会工资增长率超过了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了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
1. 造成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 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在市场经济中, 货币是计量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尺度,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 正常的经济秩序, 生产经营活动规则, 以及个人的生活习惯, 都是以货币价值的基本稳定为基础的。当出现通货膨胀以后, 货币价值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呈现出不规则的变动, 这造成了社会经济运行的混乱, 破坏了原有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经济活动规则赖以存在的基础。通货膨胀使人们实际收人下降, 极大地损害了固定收人者。
2. 破坏了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
由于商品价格的高低关系到每个经济主体的切身利益, 因此, 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化, 支配着经济主体生产什么, 消费什么, 如何生产。在物价稳定时期, 经济主体根据市场物价比较容易掌握生产调节的方向。但是, 在通货膨胀期间, 物价水平变化较大, 很难掌握各种商品的价格变化, 往往造成生产和经营上的失误, 削弱市场机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物价的普遍上涨, 使价格无法反映市场的真正供求关系, 也无法真实地反映出生产者的经营效果, 这就使价格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调节生产的作用。通货膨胀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商品价格上涨是不平衡的, 这种不平衡加剧了生产中各部门利润的不均衡, 从而造成一些部门的生产规模扩大, 而另一些部门的生产规模缩减和下降。
3. 通货膨胀会使需求发生变态
在通货膨胀中, 尤其是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 货币持有者由于害怕物价进一步上涨, 就会把手中的纸币尽快变成商品, 甚至不论商品是否需要。囤积居奇现象由此大量发生。在纸币不稳定的条件下, 用纸币来计算经营活动已不可能, 也不能衡量企业的盈亏, 这时金银会重新在市场上直接成为计价的工具。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 纸币甚至不能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 商品所有者为了避免通货贬值可能带来的损失, 甚至会采取各种方式拒绝接受纸币, 物物交易现象就会普遍发生, 纸币流通甚至遭到完全的破坏。
4. 通货膨胀加剧了投机活动
通货膨胀会加剧对商品种类和地区的需求不平衡, 此起彼伏地发展, 助长了投机活动的发展。投机活动对正常的商品流通起着很大的破坏作用, 使商业作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正常经济联系的纽带作用遭到破坏, 促使大量的社会资本从生产领域转人流通领域, 助长了泡沫经济的成长。
5. 通货膨胀破坏本国出口公司的竞争能力
鼓励在国外抽人商品, 以较低价格在国外购买商品,然后按较高价格在国内销售。使本国资本极力流往国外, 寻求更加有利可图的投资和可靠的避难所。外国资本外流, 国际结算状况恶化, 加重外汇危机。
6.通货膨胀破坏了银行发挥正常的作用
在通货膨胀期间, 人们不愿意用货币形态保存资本和收人, 所以, 银行存款的来源缩小, 银行账面数字虽然增加很多, 但是, 其实际价值往往缩小, 这样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资和贷款不能不相应减少, 甚至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 银行提供信用实际上已无利可图,因为债权者收回来的债务是贬值了的货币, 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同时, 银行本身还会把大量资金用于投机, 因为投机盈利比放款利息大得多。所以, 银行在这种情况下, 不仅不能成为促进生产发展的力, 反而成为破坏经济的力量。
四、应对当前通货膨胀的对策
我国没有近期通货膨胀,一旦发生了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诸多不利影响,对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有破坏性作用,因此,,必须下决心及时治理。这种治理应该是多方面综合进行的。
1.控制货币供应量
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为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其别是工资的提高,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此,必须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几种: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强制性措施。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5.对外经济政策
一般来说,我国的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其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相互推拉的作用。在各国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国必须采取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井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1)实行浮动汇率。由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对外汇汇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2)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如与各国加强协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改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其它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蔓延,等等。
6.加大宏观经济调节力度
为了继续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关部门必须密切关注、善于发现并及时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运用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适时适度加以调节。要严格控制新涨项目出台,加大价格检查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特别是针对一些行业过快增长可能造成的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等问题的协调工作力度,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稳定市场供应,确保供需基本平衡。
五.结论
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给、调整结构之外,还有一些诸如限价、减税、指数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货膨胀政策。总之,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根据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对症下药。这种对症下药,并不是简单地根据原因分析一一对应,也不能机械僵化地照搬别人或自己以往的经验。而且对症下药也要以某一方案为主或优先,同时结合其他治理方案综合进行。也就是说,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谢平、廖强.当代货币政策理论的新进展中国金融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 谢平、刘斌.货币政策规则理论的最新进展中国金融论坛(2004)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 谢平.中国货币政策分析:1998-2002[J]金融研究2004(8)
关键词:通货膨胀;原因;对策
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总物价或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货币供应超常规增长,较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投资和消费过旺,社会信用膨胀,生产过热。通货膨胀的特征是供不应求。通货膨胀的成因有成本推动型、需求拉动型、结构失调型、输入型与综合型导致的通货膨胀。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
(一)1979~1980年
这个期间出现的通货膨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经过对经济的破坏后经济恢复较快,工农业生产出现了上升局面。党的之后,对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农业实现了连年大丰收。同时为了调动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在改革的第一年,国家首先提高了过低的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8类副食品的销售价格,放开了小商品价格,客观上增加了财政支出,财政连手出现赤字;第二,为了调整过去压低消费水平的情况,适当提高广大群众的收入水平,积极扩大就业,扩大了社会需求;第三,1979年以来新建项目规模大,周期长,技术新,投资大,这些在建项目不能马上完工。这就导致了1980年明显的物价上涨,零售物价指数高达6%。为了抑制物价继续上涨,克服面临的通货膨胀,在适当紧缩需求的同时,重点从改善商品供给入手。压缩了基建规模,减少了财政赤字,控制了货币发行,同时着重改善供给。就是在国民经济计划和信贷计划规定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增加贷款支持日用消费品生产,增加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建筑材料的产量,加强重工业服务方向结构的调整,通过调整,既搞活了经济,满足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又基本上控制了货币供应量过剩的问题。
(二)1984~1989年
这次通货膨胀较为严重,1984年物价开始上涨形成基建投资、消费基金和信贷规模严重失控。1985年和1987年被迫采取全面紧缩的宏观政策,但是在物价上涨刚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又放开了货币发行的闸门,这一放便不可收拾,1988~1989年物价上涨猛增到18.5%和17.8%,1988年,银行现金净投放高达679亿,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度下降,商品市场出现抢购风潮。这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的持续“过热”增长与物价改革不适当的宣传造成的。1984~199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到24120亿元,占同期国民收入34.9%,年均增长率为18.5%,超过国民收入增长率近一倍,固定资产投资过大导致了银行贷款的猛增和财政赤字的不断扩大。1984~1990年现金发行,贷款数量平均每年递增26.6%和23.8%,而同期的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平均为9.3%和9.5%。1984~1990年财政累计赤字高达575.6亿元。信用膨胀使社会总需求不正常扩大,而且巨额财政赤字使政府大量向银行透支和借款,进一步推动了物价上涨,加剧了通货膨胀。在投资需求膨胀的同时,也出现了消费需求膨胀,1984~1990年,职工工资总额平均每年增长17.9%,在个人消费基金增长的同时,集团消费也大幅度增加,1984~1990年,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平均每年增长18.8%,消费需求膨胀。1985年我国实行了全面紧缩的货币政策,以后又相继采取了“紧中有松”,“紧中求活”等政策措施,1989年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与紧缩的财政政策,使通货膨胀得到抑制。
(三)1993年下半年至1997年
1993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过热,零售物价水平上升13、4%,1994年零售物价指数竟高达21.4%,成为历史上最高的物价涨幅,1995年以来,在行政限价和财政补贴的情况下,上半年零售价格指数仍为113.3%。下面对其特点、成因及治理进行分析。
1. 通货膨胀的特点。(1)物价上涨的时序呈现结构性。1993年下半年出现的通货膨胀与1984年~1989年期间出现的种类价格同时全面上涨不同,表现为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1994年主要表现为副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2)影响总量不平衡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地表现出来,压总量与总需求已经很难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而1984年~1989年的通货膨胀表现为投资消费需求双向膨胀,只要控制总需求通货膨胀很快得到抑制。1995年以来,通货膨胀出现了一边压需求,一边日用品,食品价格上涨,结构性矛盾与国有企业改革滞后等深层次矛盾突出。(3)居民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承受能力逐步增强,没有出现盲目抢购商品风潮,居民能较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支出,有选择性地购买商品。
2.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1)成本上升推动物价上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工资奖金增长过快,导致劳动力成本提高,由于工资的刚性,生活资料价格由于通货膨胀上涨,导致工资作为劳动力的价格也不断上涨。第二,能源、原材料、交通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加工企业产品成本上涨。上涨了价格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再投入生产,反过来又推动产品价格上涨,这样周而复始,循环推动,形成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第三,税制改革加重了部分企业部分产品税务负担,提高了企业与部分产品的成本费用;第四,汇率并轨导致进口产品成本上升,进而推动物价水平上涨。(2)需求过度膨胀,货币超量发行。1993年以来,由于开发区与房地产热,1993年下半年出现“过热”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率高达38.7%,1993年固定资产计划投资8000亿元,实际发生11800亿元,1994年计划投资1300亿元,实际投资达到15926亿元。同时总需求过度膨胀导致货币供应超量,1993年货币流通量高达5865亿元,比上年增长35.3%,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3)经济结构性失调,导致通货膨胀: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失衡,农业发展滞后于工业,工业中基础工业的发展又滞后于加工工业,加工工业的产业结构又不适应消费结构的发展。物价涨幅最大的是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产品和农产品,使其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在二元经济格局下,我国各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发展不平衡,这些结构性矛盾都是引起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4)国有企业改革步履艰难,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困难重重,形成“倒逼”机制,企业亏损不破产,贷款不偿还,市场竞争力差,效益下滑。同时,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了维持企业的生存,银行又不得不给企业贷款。(5)新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超过市场承受能力,1994年价格改革、税制改革、金融改革、工资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相继出台,在经济生活中引起连锁反映,影响到商品价格上涨。
3. 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1)综合治理,由于导致通货膨胀既有总需求膨胀的原因,又有成本上升推动与结构失调方面的原因,治理通货膨胀既要控制需求,防止收入超分配,又要改善供应,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优先发展农业及能源等基础与瓶颈产业,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等的相互配合,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及结构上的平衡。(2)深化改革,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治理我国的通货膨胀。通过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效益。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才能从深层次上解决导致通货膨胀的问题。(3)注重使用经济手段,此次通货膨胀是在由计划经济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产生的,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政府采取了“软着陆”的方式,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并辅之以稳健的财政政策、利率、汇率、税收、外汇等手段相互配合,1997年通货膨胀得到了治理,“软着陆”取得了成功。
(四)2007年以来
1998~2000年我国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政府通过实行扩大内需,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贷紧缩得到了治理,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7.4万亿元到2000年达到8.9万亿元,2002年达到10.2万亿元,1997年到2002年平均每年增长7.7%。2007年以来,我国逐步显现出了通货膨胀的趋势,重点是日用消费品价格,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等价格上涨。2004年CPI涨幅为3.9%,相对于2003年的1.2%,上升幅度提高了2.7%,2005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9.9%,CPI涨幅回落到1.8%,2006年CPI涨幅仅为1.5%,2007年消费物价指数(CPI)上涨4.8%,通胀率由2006年的1.5%升高至4.8%(见图1)。
2008年1月消费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7.1%,食品价格上涨18.2%;到4月份CPI同比增长8.5%,食品价格同比增长22.1%;到5月份CPI同比上涨7.7%较上月回落0.8%,食品价格上涨19.9%,较上月回落2.2%,紧缩政策见到一定效果,但总体来说仍然在高位运行 (见图2)。
本轮通货膨胀的另一个特点是全球性的能源与粮食价格上涨,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价格的刚性与农业的弱质性和基础产业性是导致其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加强对农业的保护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开采至关重要。2005年以来我国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约18%外汇储备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7年达到13500亿美元,2008年达到19500亿美元。尽管人民币升值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出口数量,但是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导致我国2006~2008年外汇储备增加约5000亿美元(约合35000亿人民币)。为了避免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给我国带来更大的汇率损失,进而影响我国的出口,中国人民银行只能采取买入美元,向市场投放几万亿的人民,虽然紧缩的货币政策如利率的多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不断上调会抵消部分货币投放,但是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加之紧缩的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所以,本轮通货膨胀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明显治理。同时,越南发生的通货膨胀率高达25.2%的金融危机,导致越南股市市值减少近一半,大量热钱外逃,越南经济受到严重打击。这将会给我国带来输入性通货膨胀,并对外国对越出口十分不利。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的八级大地震给我国造成了几千亿的经济损失,到2010年完成重建,会造成近万亿的固定资产投入,约占全国总投资的10%,这将进一步造成对水泥、钢材等原材料的大量需求,会导致新一轮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美国由次级贷款引发通过金融衍生工具转为次级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以及欧洲等国的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造成我国出口量下降,GDP增速放缓。国家出台增加出口退税政策,刺激出口,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降息与减税等措施,力挺房地产市场,会因为新一轮投资过热,引起物价持续长涨。2009年以来,尽管CPI出现了连续几个月的小幅负增长,但是,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也为新一轮通货膨胀埋下祸根,导致2009年到2011年CPI持续走高。
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直到2012年二月份CPI才降到4%以内(见图3)。
二、 结论
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发展的通货膨胀,笔者认为应当健全治理通货膨胀的长效机制,来消除通货膨胀造成的经济周期性波动。第一,宏观层面。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汇率政策的预警与调控机制,并使其科学化、制度化、法律化。在科学统计的前提下,以稳定物价,并促进经济增长为准则,正确处理好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前做出宏观政策调控,避免被动调整给经济带来大的波动。在目前由于以美国、欧洲等国为代表的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的国际经济新形势下,已经造成我国出口量下降,GDP增速放缓。所以,在治理通货紧缩的同时更要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第二,微观层面。采取我的导师李炳炎教授提出的企业净收入分成制为特征的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可以从根本上治理通货膨胀,这是由于分享制有消除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功能。实行净收入分成制后,由于成本只是C,工资不在计入成本,工资的刚性被消除,工资的增长不会导致成本价格上升,而且工资的增长率始终低于劳动生率的增长率,同时也不会产生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由于净收入分成制追求的是净收入最大化,所以会导致职工想法识法降低物耗成本,产品的销售价格会相应降低。所以,净收入分成制不仅兼顾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而且把三者的利益统一到增加净收入上来。净收入分成制是从微观经济基础中解决通货膨胀的良策。正如马丁、L、威茨曼所言 “分享经济 有一种不屈不挠地吸收失业工人,增加产量,降低价格的内在冲动。就像一台没有熄灭的发动机,试图在充分就业的循环上自觉启动。分享经济 有内在的三面锋刀,可以用来对付失业,生产停滞和价格上涨趋势”。可谓是通货膨胀的天敌。因此,只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一起来治理通货膨胀,就一定能够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参考文献:
[1]李炳炎.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李炳炎.李炳炎选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
[3]孔祥毅.中央银行通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4]曹龙骐.中央银行概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5]黄达.宏观调控与货币供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0.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1-0157-03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的效应如何,是宏观经济学的热点问题之一。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只是一个货币现象,有研究证实价格变动与货币供应密切相关,片面地认为只有货币政策有效。罗伯特•狄夫纳,汤马斯•斯达克与赫伯特•泰勒(1996)实证研究和估计了货币政策如何影响通货膨胀和收入增长的长期关系。但是货币主义通货膨胀决定理论存在局限性(龚六堂,2002),财政支出与通货膨胀存在联系,财政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也是有效的。
经济学家们一般都认为,赤字财政政策是通货膨胀特别是高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通过创造过度总需求,不断发生的财政赤字导致了通货膨胀,如Thomas Sargent。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认为,央行不将赤字货币化的条件下,赤字仍然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米勒(1983)的实证研究发现,财政政策实行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弱联系。
但在实际运用中,更多的结论是关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时对通货膨胀的有效性,达雷特(1985)发现货币供给和赤字都显著影响通货膨胀,但财政政策中赤字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比货币供给更可靠;哈姆雷特(1981)等发现一些证据证实赤字与通货膨胀和货币供给存在联系。Sadananda Prusty协整分析的结果表明,1960―1961年与1990―1991年期间印度各州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有效影响价格水平。多年来由于缺乏资金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需要,印度中央政府一直实行赤字财政的政策。由此导致居民需求加大,而供给的增长比例小于需求的增长幅度,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印度在1991年改革之后,开始控制财政赤字,同时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通货膨胀有了明显好转,1993―2000年均通货膨胀率是7.1%,2000―2004年均通货膨胀率为4.32%,成为一个亮点。通过研究印度通货膨胀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因素之间的协整关系,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检验1994年到2004年印度财政货币政策应对通货膨胀的有效性,同时进一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具体分析通货膨胀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具体因子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为具有相同国情的中国实施恰当的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治理通货膨胀问题提供借鉴支持。
二、模型分析
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协整(co-integration)理论发现,把两个或两个以上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特殊组合后可能呈现出平稳性。大多数经济总量的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协整理论是处理非平稳时间序列间协整关系的有效方法。
格兰杰在协整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格兰杰协整定理,解决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定理证明了协整概念与误差修正模型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协整关系的一种必然的等价表达形式就是误差修正模型(ECM)。如果非平稳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那么必然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而如果非平稳变量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那么该变量之间必然存在着协整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则是直接对两个变量的因果关系做出判断的重要方法。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选取财政赤字(FD)分析财政政策效应。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量的三个层次流通中现金M0、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更广义货币M3为货币政策的代表衡量货币政策效应。通货膨胀水平使用批发物价指数(WPI)来衡量。
三、数据与实证结果
1.样本数据的选取
选取印度物价消费指数(WPI)、流通中现金(M0)、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更广义货币(M3)、财政赤字(FD)时间序列,取自然对数变换数列为LNCPI、LNGE、LNM0、LNM1、LNM2、LNM2。采用月度时间序列,样本期间从1994年4月至2004年3月,共132个样本。数据来源于印度储备银行:Handbook of Statistics on Indian Economy。
2.ADF单位根检验
进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要求时间序列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首先对这些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可知,LNCPI、LNM0、LNM1、LNM2、LNM3选择含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的模型中,均为I(1),而LNFD在不含有常数项和都含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的模型中为I(1)。总体而言,6个变量均含有单根,必须差分之后才能平稳。因此,所列的6个变量在水平值上都是非平稳的。如果继续对这6个序列的1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可以发现这6个变量都是差分平稳的。
3.协整检验、协整分析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通过单位根检验得知指数序列都是I(1)过程,可以对指数序列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选择4阶滞后就能很好地满足检验要求,同时建立了ECM模型。
轨迹检定(trace test)中,在R=0时,轨迹统计量123.9478、大于5%显著水平,拒绝5%水平下虚无假设。而后在R≤1的情况下,轨迹统计量小于5%显著水平,所以在轨迹检定下变量之间存在1个共整合向量。
接下来得到标准化协整系数的协整关系估计:
LNICPI=0.32LNFD-2.31LNM0+0.54LNM1+2.73LNM2-0.9LNM3+vecm(1)
方程(1)表明,协整关系检验说明在5个变量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这意味着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的相互作用和共同趋势。M1、M2序列和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序列有相同的变动趋势。LNCPI与M2成正方向变动,协整系数较大;而LNCPI和M1协整系数比较小,但M0和M3成反方向变动的协整系数较大。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变量间的相互作用,使用误差修正模型检验变量之间长期均衡关系对各自短期波动的影响。将方程(1)代入误差修正模型,得到方程(2)为, *表示在5%的水平下显著,()表示标准误,[]表示t-统计量,下同,
分析上述ECM方程我们发现,首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整与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统计上的关系显著((2)方程中协整误差et的系数显著),表明受长期均衡关系的影响较强;其次,在短期调整当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量对财政赤字的作用显著,这是财政政策短期有效的体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于各个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影响微弱,这说明货币政策短期对于抑制通货膨胀作用微弱。
4.因果关系检验
我们检验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影响关系(Granger,1969)。选择影响关系最为显著的滞后阶数得到附表的估计结果。
5%的水平下,*表示拒绝原假设,结果显示财政赤字FD对CPI产生显著作用,对CPI存在显著格兰杰影响;其次,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对CPI没有显著的格兰杰影响,也验证了协整分析中协整关系不显著,说明货币供应量不是物价的主要决定因素,这说明货币政策作用对于抑制通货膨胀作用微弱。
四、结论分析
以上对印度通货膨胀下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了分析,由实证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印度财政赤字与物价水平长期呈正相关的关系,短期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显著,印度控制赤字财政政策对治理通货膨胀有效,表明印度财政政策的效应较强。印度的政策执行者认为,通货膨胀率控制在5%左右,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就会有利。印度政府从增收和节支两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控制财政赤字控制通货膨胀。第一,简化税制、调整税率、扩大税基,增加财政收人;第二,改变财政赤字弥补方式,控制印度储备银行的信贷发行;第三,加强国债管理,减少补贴支出,征税筹集的资金用于政府经常性支出,债务资金则主要用于生产性投资,促进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加;第四,减少政府开支,合理调整支出结构,重点发展公共财政;第五,抑制货币供给总量的增长。印度储备银行通过采取反通货膨胀措施,降低实际货币供给增长速度,上调现金储备率(GRR)实施公开市场业务销售政府证券。
第二,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对物价水平短期影响程度较小,作用不显著。但长期存在均衡关系。长期M1、M2、M3和物价水平通向变动,符合经济学假设。
第三,综合以上,可以看出印度财政政策短期与长期控制物价水平的效应大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短期调节物价水平的作用不明显。由于印度的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长期的赤字财政,治理通货膨胀总量调节运用的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只成为辅工具,通过货币供应量总量调整的作用并不明显,货币供应量中介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弱。印度主要运用选择性信贷控制,传统的货币政策三大调控工具的作用不明显。
五、对我国的启示
由于我国1998年至2004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起了巨大作用,尽管目前通货膨胀率较低,但考虑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大量赤字,财政政策应当转型,淡出宏观调控,主要用于供给结构性调整,总量调整以货币政策为主。
第一,谨慎运用赤字财政,转向中性偏紧的财政政策。赤字财政政策的不合理容易导致财政风险,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财政政策必须考虑削减赤字规模,转向对经济结构调整,淡出总量调整,转向公共性财政。财政政策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作用就大于货币政策。货币总量调控只能调节需求总量而不能调节供给总量,更不能调节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降低国债发行规模,逐步降低赤字率,缩减隐性债务,调整支出结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防止局部性通货膨胀。
第二,建立综合观测指标的货币政策,拓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实证部分的分析表明,我国现阶段以货币供应量(M1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M2、M0为观测目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具有不稳定性,无法及时敏感应对通货膨胀,存在着缺陷,因此考虑新的中介控制目标。货币政策应直接盯住通货膨胀率、GDP增长率,同时将货币供应量、利率、经济景气指数等经济变量作为观测指标,加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
关键词:通货膨胀;价格消费指数;货币流动性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143-02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及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形势
通货膨胀是一个使用广泛的经济范畴。对于通货膨胀的定义,国内外经济学家有着不同的看法。总体来说,在国际上,学术界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有两种不同的主流观点:一种是凯恩斯主义学说,代表人物是保罗-萨缪尔逊,他们利用菲利普斯曲线强调总体需求在通货膨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货币供给仅只是总体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另一种是货币主义学说,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他认为无论何时,通货膨胀都只是一种货币现象,它是由货币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产量增加的速度造成的[1]。而国内经济学家大多数是综合二者的观点,认为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这种经济现象就定义为通货膨胀。
2010年以来,我国各种商品价格纷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越来越大。国际上通常将CPI(价格消费指数)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通货膨胀;当CPI>5%的增幅时,把它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2011年,我国全年居民价格消费指数上涨5.4%,2011年7月CPI更是高达6.4%,创34个月以来的新高,说明我国已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现象。
二、我国通货膨胀形成原因
在西方通货膨胀类型的理论中,有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供求混合推进型和结构性等[3]。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并不属于某单一类型,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所引起的。
第一,货币市场流动性过剩产生通胀压力。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为了避免经济快速衰退,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这些政策的刺激下,政府汇集大量资金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加,整个经济体呈现过热现象,物价上涨压力巨大。此外,我国货币投放量增速过快,出现流动性过剩现象。造成目前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来自于我国不断推升的贸易顺差(Foreign Trade Surplus),出口企业不断把收回的美元兑换给国家,国家就得不断向经济体系投放人民币。当存在流动性过剩时,货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速度大大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越快,则货币贬值压力越大。这时,如果货币持有人手中的债券无法得到等值的偿还,就会发生抢购风潮,物价飞涨,整个社会就会发生通货膨胀。
第二,食品、能源、原材料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带来了通货膨胀的压力。2008年以来,各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普遍采取了宽松货币政策,造成全球范围内的货币流动性泛滥,加剧了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大量闲散资金涌入粮食、原材料、石油等商品期货市场,推动有关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我国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我国正处在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对这些商品需求量巨大,而自身又是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进口依赖度较高。因此,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攀升进而引发国内工业出厂品及下游产品的价格随之提高,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4]。
第三,人民币汇率缺乏弹性。我国现行的外汇制度仍是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后,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在当前全球经济下滑,国际收支持续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实际汇率有上升的压力。2011年7月20日,IMF的声明指出,IMF的24位执行董事广泛同意,从中期来看,强势人民币是提振内需、重新平衡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IMF这次立场与以往不同,2010年代表187个成员国的IMF执行董事对于人民币低估与否看法呈现分歧,不过这次似乎全部赞同。我国在对待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上持有非常谨慎的态度,为了减小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就需要不断向市场投放人民币,那么所有使中国经济迅猛增长的经济压力,就变成了推动物价上涨的巨大压力,最后将出现资产和价格泡沫,对经济体自身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第四,通胀预期居高不下。从一定意义上讲,通胀预期是一种心理预期,不是真正的通胀,但它却能影响人们的行为[5]。由于持续性的货币快速增长,促成消费者和投资者通胀预期的形成,造成物价螺旋式上涨。通胀预期具有传递性,很容易在居民中形成一种主流预期。同时通胀预期又具有应用性,居民很容易把这种预期应用到现实的经济行为中。在强烈的通胀预期指引下,人们已经预感到通货膨胀的来临,为了避免手中货币贬值,大家开始抢购、囤积商品,人为地造成了市场上商品短缺的局面,从而对物价产生了上涨的压力,推动形成实际通货膨胀,进而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
三、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通货膨胀
1.优化货币市场结构
近年来,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日趋增加,央行只有通过被动地增加投放基础货币的方式来对冲外汇占款,来解决我国现在的通货膨胀。首先,应控制货币供应量,控制货币供应量是治理通货膨胀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一方面,央行要增加投放基础货币来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而另一方面却要控制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来抑制通货膨胀。因此,针对我国现在经济形势,央行2010—2011两年时间共十二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11年6月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21.5%。存款准备金率每提高0.5%,可冻结银行体系中流动资金约2 500至3 500亿元左右。这也是央行在致力于调控市场流动性、缓解市场通胀预期、强化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趋势及去除资产泡沫的有力手段。并且央行在2011年三次上调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已经提高到3.50%。以此来控制市场中的货币供应量,从而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现阶段,我们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好货币信贷供求,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的第一、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要积极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由于经济不是很发达,应继续释放其发展潜力,主导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东部地区由于其产业基础较扎实,要在保持目前产业结构的条件下,继续加强创新发展能力。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继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另外,还要激励、倡导消费型服务业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3.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深化汇率体制改革
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都不适合我国的国情,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应当考虑介于两者之间的、较有弹性的汇率制度。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是必要的。当前,面对日益频繁的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导致国际热钱流入,虽然带来了更多的可利用资金,但也加大了投机的可能性,也会加剧流通性过剩,给国内经济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应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大力发展外汇市场,丰富外汇产品,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的汇率避险工具,管好用好外汇储备。
4.建立健全价格大幅波动的预警机制
价格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价格的异常波动不仅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的危害,而且也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从而造成经济决策多层次、多元化的格局,加大了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极易出现商品价格异常波动。如何分辨价格的正常与异常波动,掌握价格循环波动的规律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要提高对价格异常波动的预见性,及早采取措施,将影响减到最小。我们要根据历年来商品市场的价格数据,建立相应的预测机制和突发事件应对方案,对商品价格的变动做到及时有效地监控和预警。
5.严厉打击投机行为,防止国际“热钱”涌入
由于我国实际的负利率,使得大量的国际流动性货币进入了我国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从而推高了房地产价格和资产价格,资产价格的上升通过各种途径带动物价水平的上涨,从而造成了通货膨胀。国际“热钱”大举入侵,目的之一是进入中国股市与房市,狂卷投机利润[6]。我们要建立严格的监察制度,对投机行为依法进行严厉打击,维护房地产市场及资本市场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张宇,吕益民.通货膨胀概览[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113.
[2]国家统计局.[EB/OL].stats.省略/.
[3]李晓西.现代通货膨胀理论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09.
[4]王健.当前通货膨胀的特点及应对政策[J].综合竞争力,2011,(1).
通货膨胀;流动性;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22.5;F83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8-0044-02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具体表现
为了应对由美国次级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来拯救本国经济,包括积极的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世界经济出现了复苏的一面,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但是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今天,经济发展中的弊端日益显现,一些因素正在逐渐演变成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成为了当今经济的重要问题,其中通货膨胀问题一直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通货膨胀现象表现为货币购买力下降和物价上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体现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价格上升,也就是说同等数量的钱所能买到的东西或者享受到服务越来越少。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9年与2010年部分食品、农产品以及工业品的比较如下:大米由3.99元/千克上涨到4.77元/千克,鸡蛋由8.09元/千克上涨到9.23元/千克;小麦由1.93元/千克上涨到2.12元/千克,玉米由1.86元/千克上涨到2.1元/千克;无烟煤由402.6元/吨上涨到473.9元/千克,钢有45368.6元/吨上涨到52264.5元/吨。
二、货币政策政策评析
根据货币主义学派的理论观点,通货膨胀的产生实际上就是货币的供给大于了实际生产中对货币的需求,他们认为货币是中心的,只是作为一个商品交换的媒介,因此在货币攻击大于需求时,同等数量的商品就会有更对的货币来表现,因此调节通货膨胀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介绍货币供给量。因此,货币政策是治理通货膨胀最有效的最直接的方法。货币政策包括利率政策,准备金率政策以及政府的公开市场业务,这三种是货币政府最常用的也是对货币供给量有直接影响的政策。
1.利率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对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未到期的票据进行贴现,通过贴现率来影响到市场利率的影响,从而控制货币的供给量。通过利率的提高,一方面,会刺激居民消费者的储蓄愿望,增加储蓄;另一方面,由于利率的提高,会增加利用资金的成本,减少投资意愿,对投资过热有一定的限制作用。这两种方式都有利于减少市场货币的供给和市场中新增项目的投资,对治理高通货膨胀率有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利率政策的实施需要一定的周期和时间,利率的提高到经济中对此的反应会有一定的时间,根据弗里德曼的理论认为这段时间大概有1~2年时间,因此这一政策具有滞后性。同时由于政策的滞后性,往往带来政策的失效或者起到相反的作用,比如利率的提高往往会增加资金的利用成本,由于政策的滞后往往这一政策都会在一年以后显现,而经济有可能在一年以后已经转好或者市场已经通过其他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由于投资成本的逐渐增加,市场就会减少投资,经济就会出现一定的回落甚至衰退,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最后,加息来治理本国的通货膨胀,还要考虑到国际市场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由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低利率政策,但是由于我国为了治理本国的通胀,提高利率,就会与国际社会形成一定的利息差额,这对一部分国际流动性过剩资金,无疑是最安全的避风港,因此就会带来大量的外资涌入我国市场,对我国市场不利。
因此面对我国通货膨胀时,我们更应该对我国以后几年经济有一个全面的评估,不能够只解决当前的问题,而忽略了长远的利益。纵观我国进入后金融时代以来,国家进入了“十二五”规划时期,对经济增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对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要求持续的健康的发展。同时我国经济也走上了加息周期里面,但是加息的频率不高,而且每次加息都是在基准点的范围向上加,说明我国政府对加息这一政策的利用还是很谨慎的,这符合我国现实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2.法定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法定准备金率是指中央银行以法定的形式规定商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所拥有的各类存款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例。公开市场业务是之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从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这两项政策的作用都是很直接快捷的,通过提高准备金率,可以很迅速的冻结一部分银行资金,减少市场的货币供给,同时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如发行国债,很快就可以回笼资金,而且可以根据经济的需要分短期和长期来调节经济,这对市场的货币量是直接的影响。
面对我国日益增长的市场货币供给量,国内流动性过剩现象越来越明显,政府在面对这一问题时,采用最多就是这亮相政策,提高准备金率,进入2011年准备金率提高到了历史最高水平19.5%,相当于就固定了银行资金的五分之一。同时在公开市场业务上,中央银行在2010年4月8日就重启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首期发行了150亿元,两周后,央行又发行了900亿元3年期央票。面对我国国内流动性过剩,政府更多运用了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两种手段,对货币量供给有直接的影响,这更有利于降低通货膨胀。
3.人民币币值
按照国际贸易理论可知,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减轻我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这是因为,人民币升值,可以以较少的人民币进口到更多的产品,同等数量的外国产品做表现为人民币更少,这样就有利于降低本国物价,抑制本国的通过膨胀。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考虑在国际大环境中,各国货币都在贬值中,而中国人民币正处于升值的周期中,这无疑会引来大量国际资金进入我国市场,再加上我国利率与发达国家存在比较大的利差,这进一步吸引了外资的进入。而大量的外资进去到中国国内,势必会导致流动性的进一步加大,从而引起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对于人民币升值这个双刃剑,应该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虽然我国人民币进入了升值周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就应该一直升值,这要取决于我国的经济现状和发展水平。
[1]赵峰.新编经济学说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陈孟熙.经济学说史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通货膨胀;成因;措施
1.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分析
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结构性通货膨胀三个方面的原因在我国通货膨胀形成原因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下面根据我国2003~2011年通货膨胀的基本情况列举目前学术界公认的一些具体原因。
国内价格的结构性上涨。猪肉和粮食等价格上涨带动其他食品价格上涨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粮食价格指数从2003年1月~2004年9月出现了快速上涨,但在2004年10月~2005年4月经历了快速下跌。之后,国内粮食价格平稳上涨,但上涨幅度较小。粮食、肉禽及其制品价格的较快上涨均始于2008年下半年,但粮食价格涨幅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渐趋稳定,而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从2011年4月份以来却屡创新高。
国际原材料及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全球粮食减产,粮食库存下降,国际市场粮食供需关系总体趋紧,直接导致了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2010年全球谷物减产了3300万吨。此外,石油价格飙升使得美国等一些发达工业国家调整能源政策,鼓励利用玉米加工乙醇作为燃料,这直接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粮食价格上涨推动了与粮食有关的食品价格走高,并通过饲料的传导作用推动肉类和奶类等食品价格上扬,这些对国内食品价格有一定的间接影响。
成本推动。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猛增,导致商品的生产成本增高。国际石油价格等其他能源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通过进出口贸易传导到国内市场。我国约40%的国际石油依存度必然导致石油类产品价格到国内商品价格传导的速度更快。但是,到目前为止,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还不是非常明显。一方面,我国对能源和部分初级产品的价格管制,使得能源进口价格的增长不会立刻反映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对过剩产能进行消化,这使得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增长不会立刻反映到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上来。
劳动力成本增长。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导致2003~2011年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劳动力供求出现结构性趋紧和政府加快步伐提高劳动者福利水平,工资上涨压力将增大。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已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超过同期GDP增长率,全国平均劳动报酬增长率已连续7个季度超过GDP增长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有可能进一步推高物价总水平。
2.中国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针对以上分析,对治理我国的物价上涨的现象可以采取以下政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为适应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大趋势,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7月对人民币汇率实施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随着中国的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屡创新高,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使大量国际游资不断涌入,推高了国内市场价格,特别是资产价格,并削弱了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因此,从根本上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采取更为灵活和富有弹性的汇率制度,适时的对人民币进行调节,真正发挥汇率杠杆对经济均衡的调节作用。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关键在于将劳动生产率的速度提高到快于要素成本提升速度的水平。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加大宏观调控,转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我们应该建立一个规范的市场体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房,让市场充分发挥它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另外,积极鼓励各种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的技术创新行为,大力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坚决通过依靠生产率的提高来吸收来自成本上涨和劳动力上涨的压力,P=C+W+R,其中P代表产品价格,C代表生产成本,W代表劳动力工资R代表合理利润,我们只由通过技术创新降低C,产品价格P才有可能稳定下来。只有这样,才能根本解决成本推动导致的通货膨胀威胁,最终促进经济在长期内快速、平稳发展。
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2007年全国粮食、食用油、猪肉价格不变上涨,是本轮通货膨胀产生的直接诱因。西方发达国家对本国农业、农民都有巨额补贴,这是其通货膨胀率较低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补贴,特别是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助,鼓励其积极种粮。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敞开收粮,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并使种粮农民收入有较大增长。
一方面,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政府虽然可以通过释放库存,在短期内按住粮价,但从长期看不利于粮价的稳定和粮食安全。我认为,国家应该以国际粮食价格为参照,提高粮食收购价。另一方面,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多地上的矛盾非常突出。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推进科学用地、集约用地;加大土地执法的力度;探索建立问责制和保护耕地的利益机制。最后,对粮食的外资垄断引起重视。跨国企业已经掌控我国食用植物油的定价权,如果再进一步取得粮食流通的控制权,会使我国失去粮食定价权,给我国粮食安全造成被动。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由于我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是供给冲击影响的,笔者认为,对于它的治理,我们应该以市场为依托,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调整我国经济结构,完善农产品供给的安全保障机制为重点,另外,严格控制公共事业价格的上涨幅度,特别是对下游产品价格影响明显的油价、电价、天然气、水价和煤炭等可以在一定时期限制价格上涨,其他公共事业收费和税收也要严格控制,防止出现跟风上涨现象,加大企业生产成本。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慎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政策目的应以维持经济增长和温和物价上涨为首。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防止生产过剩和流动紧缩危险,防止经济由繁荣转向萧条。
[1]李亚拉.通货膨胀机理与预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通货膨胀;发生机理;投资建设;消费
很多人说,中国经济目前的情况类似于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前后的那个情况:通货膨胀处于高位运行。真的是这样的吗?“通货膨胀”就是在一定的货币流转速度下,流动的货币量超过生产、消费、交换和储备等对货币的需要,导致以货币表示的需求量,多于以原价格表示的供给量,在由市场自由调节的状况下,以供给价格的上涨来结清多余的需求量。因而,货币学派认为,治理通货膨胀很简单,收缩货币数量,减少其流动性即可。
因此,中国通货膨胀的特殊发生机理是什么,究竟应当怎样治理,才能使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运行,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1.我国是国民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建设拉动
我国是投资建设主导的国民经济增长,由于投资结构和时效的性质,或者当期投资需求大于供给,或者不能形成有效供给,或者形成有效供给滞后,使投资投放的货币不能被形成的供给结清,导致通货膨胀。“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年均增长11.2%、20.2%、25.5%,显现逐步加速状态。长期以来,在国民经济投资与消费的结构上,国民收入的使用越来越偏重于积累和投资,增长越来越依靠投资拉动,货币主要流入建设领域,投资往往增长过快和过热。当期投资规模过大,超过建材等供给能力,使得钢材、水泥、稀有金属、煤炭等价格上涨,也形成电力价格上行的压力;一部分行政办公大楼、城市广场的建设,并不产生后续的供给以吸引投资所形成的流动性需求;一些公益性建设,如市内交通、绿化、亮化等市政建设,以及高铁、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交通投资,虽然它们形成未来的服务业供给,却是长期性的,不能立即吸收当期过大投资形成的货币流动性。
因而,这些方面的投资建设规模长期过大,如果没有相应高速增长的消费,没有已经建成的生产体系提供更多的供给,没有配套的在短期内就可以形成大规模供给的生产体系的建设,投资所形成的货币流动性,就无法被相应的供给所吸收,从而形成投资过热引致的物价上涨。
2.我国长期依赖于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致使进出口规模和结构不平衡
我国经济出口压低和进口拉升国际市场价格,形成国内出口推动和进口输入的通货膨胀。“九五”、“十五”时期,出口分别年均增长11%和25%,2008年年底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了较大影响,2009年出口负增长18%,2010年恢复性增长到2008年的出口规模,“十一五”期间在这样恶劣的国际市场,我国出口年均增长率仍然为11%。特别是,2011年上半年,出口增长速度恢复到24%。出口强劲,如果没有相应的国内供给增加或者相应的进口与之平衡,生产出口品形成的货币购买力,与出口形成的国内供给缺口,会导致国内物价上涨;当中国到国际市场进行采购,购买的需求量较大,比如铁矿、石油、农产品等,拉动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给国内形成输入型的通货膨胀;而在进口结构中,当中间产品过多、消费品不足时,由于不能吸收国内生产出口品形成的劳动工资等货币投放,会导致国内消费物价上涨。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居民和企业手中握有升值的人民币,而国家用出口换来的贬值的美元外汇去购买美元标价的物品,这样在过去居民和企业手中的人民币表示的购买力与用美元进口后的货物之间,形成了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差额,从而造成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3.我国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亟待调整
我国经济发展一直重视大工业、大企业的发展,轻服务业和小企业生存,而小生产式的农业,是极容易形成通货膨胀与生产过剩剧烈交替波动的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从发展方式来看,各地大工业、大资本、大企业拉动经济增长,已成为主要战略。大工业、大资本和大企业,在其投资热潮,往往需要更多的信贷,形成更多的流动性,如果超过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供给时,就会引起工业品出厂价格和消费价格的上涨。其次,由于服务业对增加GDP不迅速和不显著,特别是对财政贡献不大,往往被各级政府所轻视。这些因素导致服务业长期发展不足。没有足够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来吸收大量劳动力就业,大工业、大资本和大企业投资形成的购买力就得不到合理的平衡。再次,当前的注册登记、监管审批、税费、融资等体制,是鼓励和保护大企业的一种制度安排,小企业在这些方面受到歧视,创业、投资和经营都非常艰难。最终导致服务业供给不足,轻工业生产品供给不足。而传统的家庭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方式,对市场形成蛛网式反应,价格剧烈波动。如2011年7月份猪肉价格上涨56.7%,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46个百分点。
通货膨胀严重,政府出台政策极力压缩投资,包括与全球经济下行叠加时,由于大工业形成的供给过多,供给的出口受阻,供给被迫转向国内市场,而国内由于服务业发展不足,小企业很难生存,就业率相对降低,GDP中劳动所得相对减少,工资形成的收入购买力无法平衡突然增加的大工业供给和出口转内销供给,就会形成供给大于需求的格局,经济很快又步入萧条。我国经济在1997年年底和2008年年底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2012年下半年还有可能出现类似现象。
4.国有垄断企业助长通货膨胀
关键词:通货膨胀;经济发展;人民币升值;持续增长;解决措施
一、通货膨胀理论概述介绍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二、我国现阶段流动性状况分析 就现在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外汇占款对冲不完全, 基础货币投放过多, 导致流动性过剩。现有的汇率制度决定了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是外汇占款,即购买外汇资产投放基础货币。例如:2003年末到2007年11月底,外汇占款增量约为9.64万亿元,被央行票据对冲4.91万亿元,基础货币净增约4.73万亿元,年平均增幅15%,通过货币乘数作用,M2增量约21.65万亿元,年平均增幅16.9%。 对此情况,央行进行较大力度的货币政策工具对流动性过剩进行回笼,但是作用不明显。为了收缩过剩的流动性,央行在发行票据的基础上,又采取了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以减小货币乘数,收缩货币供给量的对策。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已经存在,只是在经济危机这个大的环境下被掩盖起来,且我国又进行巨大的资金投资,准备刺激经济,所以我们必须为流动性过剩的凸显和因此引发的通货膨胀做好预防准备。
三、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1.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共同作用
【1】收入增加导致需求上涨
从收入增长的方面来看,一方面由于城镇职工的工资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居民收入的逐年提高,导致公众对商品和服务需求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汇率等因素的频繁变动引起成本等因素的变动,使得企业在短期内无法调整供给结构。总的来看,需求的上升以及供给在短期内不能满足需求的变动,最终导致价格的上涨。
【2】农产品供需缺口增大
一般认为此轮的通货膨胀是由粮食、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带动引发的通货膨胀。从国内因素来看,主要是因为这几年我国城乡收入的加大,导致农村人口大量进城务工以及一部分农村地区农业生产率没有得到提高,机械化生产没有在农村得到普及所致,此外有些部门非法占用农业耕地作为商业用地,造成农业耕地面积的减少。
2.货币供应量增加
通货膨胀和货币的发行量是紧密联系的,货币供应量和物价水平变动的传导机制在于:如果说现在政府发行了大量的货币,那在短期内由于市场上的供给是不变的,那么就会有更多的货币来“追逐”定量的产品,此时价格就会上涨;反之亦然。也就是说货币发行过量了,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需求就会引起通货膨胀。
3.公众对物价上涨的预期
目前中国价格变动受公众预期影响比较显著的是房地产行业。一方面,由于银行贷款利率的上升,使得购房者预期以后的消费期间银行贷款利率还会上涨,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表现及原因分析使得房价继续上升,因此购房者会选择在当期购买住房,这就使得当期购房需求上升,另一方面,由于近几年银行贷款利率的水平持续上涨,导致许多中、小房地产不得不退出房地产行业,这就使得房地产市场上的供给者就只有那些实力强的房地厂商,与此同时,房地产价格还在逐渐上涨,这也为开发商获取暴利创造了条件,开发商在交易市场上形成价格联盟,共同合谋有价无市的虚假房价交易关系。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消费者被蒙蔽而做出购买的决定,房价也在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驱使下,扶摇直上。另外,有少数富人预期房价上涨,因此提前购买了几套住房以等待房地产价格上涨,这就减少了实际的住房供给,造成了住房的供需缺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房价的上涨。
四、通货膨胀对经济可能造成的影响
1.国民经济的比例失去平衡
通货膨胀造成的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物价的大幅度上升,使得商品的标价已经不能代表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这样会让广大的生产者陷于困惑之中。他们会加大投资来扩大生产。这样会使得整个行业的产业链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产业结构发生一定的恶性改变,最终让经济失去原有的平衡。如果我们对于压制通货膨胀的手段不尽科学合理就会将我们的经济导入一个错误的发展方向,会造成生产能力无法发挥其作用。这样就会造成经济层面的萎缩甚至于恶性循环。
2.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
首先,通货膨胀对工资薪金阶层产生影响。在劳动市场上,工人的工资往往以工资合同的方式预先加以确定,也就是说货币工资的上涨往往慢于物价上涨。其次,通货膨胀使得以利润为收入者受益。由于生产成本特别是工资落后于产品价格的上升,因而利润呈上升的趋势。只要成本滞后于产品价格上升,那么取得利润者就会获得好处。再次,通货膨胀使得以利息和租金为收入的人受到损害。最后,通货膨胀使得退休人员损失最大。
3.国内商品出口的竞争力下降
只要通货膨胀的程度较为剧烈,会造成我们国家出口商品的竞争力极大的削弱。这对于本就已经处于困境中的出口行业而言更是雪上加霜。此外,通货膨胀还会造成我们的黄金与外储大量的流失,这样只要持续一定的时间,我们的汇率必定会发生贬值的现象。
五、我国通货膨胀治理实施对策
适当的货币政策
控制货币供应量,通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提高利率,收缩信贷,缩紧银根,减少市场的流动性;提高贴现率提高准备金率和减少信贷总额;同时,现阶段人民币升值预期比较大,热钱会想方设法进入中国,我国政府需继续加强资本管制,防止热钱涌入;并且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让其快速回归均衡汇率。否则,货币政策会失效。
2.有效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入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3.加强经济部门的监管
虽然在目前的金融自由化大趋势下,各国提倡金融以及经济自由化,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经济中不稳定性因素多而复杂,并且我国刚刚彻底的实现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因此,我国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在取消一些不合理的金融、经济管制的同时,也应该通过不断完善的法律以及通过体制的不断完善加强监管。
加强农业行业粮食生产
动用各种金融与税收手段抑制房地产市场过度投机行为,扩大普通住房及保障性住房的供给;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积极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政府应该在舆论上引导人们形成物价稳定的预期, 使人们对未来物价环境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政府应动用储备予以遏制,并协调相关物资的生产和进口计划,缩小未来的供求缺口,使价格保持平稳。
参考文献
[1]陈华.宽松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适时调整.价格月刊.2011.01
[2]祁京梅.影响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分析.中国经贸导刊.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