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纤维的应用范文

化学纤维的应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纤维的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纤维的应用

第1篇:化学纤维的应用范文

摘要: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要内容,教师针对学科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微课形式丰富多样,内容短小精悍,主题重点突出,被广泛应用于不同层次的教学中。将微课应用于生物化学的教学,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均具有积极作用。在微课设计、制作及应用中也可以使教师相关的多媒体及网络操作技术得到提高。微课在高校教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其应用也将提升高校相应设施及平台的建设。

关键词:微课;生物化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204-02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基础生命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它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内容广泛,理抽象,这使得课程讲解难度较大。如何提高同学的学习热情以及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们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如增加课程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一些生命过程的动画内容,便于同学们更好地理解;部分内容通过其他教学形式学习,增加教学的多样性,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难点。可是由于教学内容较多,相对课堂教学的学时有限,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浅显易懂地传授给学生一直是生物化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在教育信息化改革中微课程是目前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热点问题,在教育领域得到迅猛的发展。自2010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基于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率先明确微课概念以来,随着国内外微课实践的不断丰富和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化,人们对微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全面,其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将微课应用到生物化学的教学中,必将使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微课的概念和设计;微课在生物化学学习中的应用特点;微课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一、微课的概念和设计

目前大多数的观点认为,微课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和有趣,其核心载体是微视频。可将其定义为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微视频为载体,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重点和难点)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和实验等)而开发的一种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学习资源。

由此体现出微课不同于以往我们常用的教学资源,微视频集中讲解某个难点,其长度一般小于10分钟,这样能让学生在注意力集中的有限时间内更有效的学习。在移动工具日益普遍的当下,这样一种教学资源的利用也变得更加有效,学生不仅能在课堂集中学习时观看微课视频,而且可以在课前预习以及课后的复习时应用移动工具学习,实现移动化、碎片化的学习。梁乐明等在对国内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微课平台(可汗学院、TEDED、佛山微课网)中个提取了150个微课进行教学性、社会性、交互性内容的比较分析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有效促进学习的微课程设计模式,包括前端分析、微课要素设计、评价与反馈等环节。在具体制作微课时以下三个步骤尤其需要我们精心完成。

1.微教案的设计。微课中视频的时间很短,这对教师的课程把控能力、语言能力和时间概念都是个不小的挑战。只有提前把重点讲解时间、解说词语速以及添加的动画时间提前进行详细的安排,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保证在10分钟内把要讲解的知识点以最精彩的语言和最吸引眼球的视频展现出来。这些都需要提前准备好详细的微教案,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微视频的制作。

2.视频内容的制作。首先要收集视频内容中需要的素材,随着视听设备越来越高清,也要求微课内容要制作清晰,美观。除了平时要多注意素材的积累以外,还可以由网络上搜索获得素材,或者从专业的素材库获取,要是有较好的条件,也可以自己动手做视频。在视频录制过程中也有很多的注意事项,在正式录制前要对所录制内容进行多次的预演,准确安排好时间分配,注意重点内容的讲解,同时也要注意对录制时的画面进行合理的安排,不要一直出现教师人像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为视频内容是微课的核心,因此要做到画面美观,内容精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后期的修改完善。由于不同的使用者对于相同内容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在微课制作完成后还需要在不同教学对象中使用,以观察其效果,及微课内容安排是否合理,在得到反馈意见后进行修改。同时也可以在同行中安排视频内容的观看,从教师们的视角进一步对整体内容进行完善。

此外,还可用手机视频拍摄教师在白纸上书写与讲解教学内容、用课堂录播系统录制教师授课与计算机屏幕等方法制作微课视频,但做出来的微课视频质量不高,可在微课开始推广阶段推行,但是当微课建设达到一定规模,微课制作达到一定水平后,应提倡高水平、高质量的微课,以便引起学习者的认可和兴趣。

二、微课在生物化学的学习中的应用特点

1.微课中的微视频中动画内容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物化学课程中的内容往往理论性较强且抽象,难以理解,在以往的教学中只凭借教师的讲解,学生往往会觉得枯燥乏味,而通过动画的形式往往能使得内容形象化、简单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对于难以理解的部分,教师再给予辅的讲解,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微课能应用于多种移动工具,学习时间灵活。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对于一些重点难点内容往往不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很好的掌握,在当前网络与各种移动设备普及的条件下,微视频恰好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微视频不仅可以在教室和图书馆等固定学习地点在线观看,还能通过下载到掌上电脑和手机能设备上进行演示,使得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和地点进行学习。在相对宽松的环境学习也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

3.微课的内容针对性强,重点突出,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要点内容。微视频的内容较短,集中在10分钟以内,因此往往集中在对于某个重点或者难点内容的讲解,针对性强,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重点,在形象的动画帮助下能够很快理解。同时在教学设计中安排课堂讨论的环节,对难点进行深入的剖析,则更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

三、微课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1.随着校园网络的进一步完善,网络资源的共享将在学生的学习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微课作为一种能被方便利用的资源,必将在这一大环境下得到长足的发展。微课内容灵活,能将枯燥的、微观的、不容易讲解清晰的内容以形象易懂的形式展现,这一点将大大增强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将这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掌握得更好,有利于医学生对于临床知识的学习,也为有志于科研工作的同学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2.微课的广泛应用,也会加深教学的改革。微课的应用使得教学过程发生了改变,将其利用于课堂教学是教学模式的一种改变,翻转课堂就是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下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通过课前预习,找出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观看有关微课视频,加深对重点问题的认识,教师在必要时给予帮助,这种灵活的方式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增强学习效果。

3.微课的应用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提供平台和资源。随着微课的广泛使用,国内有关微课的网站越来越多,多所高校都建立了更多的资源库,在为更多学习者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使得本校的声誉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也有利于老师们发挥自己的潜力,充分利用微课进行教学。

微课开发的主体应该是教师,而教师的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技能仍有待提高,一些企业和研究人员也在积极尝试使用各种工具和技术来降低教师微课设计的门槛。微课的质量涉及科学性、技术性及艺术性,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的要求灵活设计、选择与应用微课资源,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才能体现出微课的意义所在。总之,将微视频引入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高质量的微课内容促进了W生由填鸭式向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升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得教学效果得到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第2篇:化学纤维的应用范文

一、微型实验概述

微型实验的出现是协调初中化学教学和客观教学条件关系的一个有效方式,微型实验以尽可能少量的化学试剂和实验操作来呈现化学现象,反映化学原理。一般来说,微型实验在化学实验中所使用到的试剂仅为常规化学实验所需试剂的几十分之一(或者更少),但是其呈现出的化学实验信息却是准确、可靠的,因为这个优点,微型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使用十分广泛。从我国化学教育教学的发展历程看来,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往往是以教师演示操作为主,学生难以有充足机会参与到化学实验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设施有限,难以满足实验教学需求。而微型实验教学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其将传统的教师演示实验教学演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化学实验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可以开拓思维,自行拟定相适应的实验方案,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化学实验的改进和优化。在微型实验的应用过程中,启发性、探索性微型实验是目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类型。微型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实验环保意识、资源节约意识、实验创新意识、安全意识等,微型实验已经逐渐成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选择之一。

二、微型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1.建立问题情景,引入教学内容

化学学科起源于各类生活现象,欲探究各类化学现象的本质,仍需要从化学问题入手,微型实验能够很好地帮助教师建立起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问题情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良好的问题情景是实现高质量、高效率教学工作的基础,也为化学课堂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新课程标准中追求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合理的问题情景能够使得这个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帮助建立一个生动、融洽的实验课堂。例如,在进行过氧化氢分解实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身尝试认识到氧气的助燃性。在实验开始之初,由教材理论得到过氧化氢的分解产物为氧气和水,然而学生对于氧气的助燃性还并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个实验现象大胆进行猜想揣测:能否使得燃烧的蜡烛燃烧得更加迅速?能否使得熄灭的蜡烛复燃?通过这样的一些生活实例,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结合生活实际对化学现象进行思考,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推测未知的化学知识。此外,过氧化氢的分解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原材料较为简单,可以在实验中穿入一些典型的实验思想,例如对照。实验能够根据有无催化剂以及催化剂的种类将其分为三组进行,一组、二组、三组分别设置等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一组作为对照,二组加入少许铁粉,第三组加入生马铃薯块;使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氧气的产生情况,通过三组对比分析得到实验结论。这是一个典型的微型化学实验,具有操作简便、原材料易得、实验污染小等优点,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设置相应的问题情景,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优化实验,启发和培养学生化学思维

新课程标准课程设计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势:将复杂的化学实验简单化,便于微型实验的操作。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些较为复杂的化学实验,这些化学实验往往都是在教师的演示之下进行的,学生难以体验到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微型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就更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其将较为复杂的化学实验简单化,分解成为若干个简单的小实验,这些小实验可以看作一个微型实验,便于学生操作。例如,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探究二氧化碳性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二氧化碳性质较多,从气体相对分子质量来看,其比空气重,在进行气体收集时,应该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二氧化碳可以作为阻燃剂使用,使得燃烧物熄灭;二氧化碳具有水溶性等。由于二氧化碳性质较多,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其性质实验探究。在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实验中,教材中提到一般情况下1 L水可溶解1 L二氧化碳,增大压强可以增加其溶解度,但是有的教材(沪教版)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实验方案。人教版教材对此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矿泉水瓶中加入约一半的水,另一半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实验现象。这个实验方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溶解速度较慢,实验现象并不特别明显。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教学需求对实验进行优化(使用到烧瓶、带导管的瓶塞、弹簧夹、滴管以及滴加有红墨水的自来水)。教师可以向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烧瓶中注入少量带有颜色的水,用带导管的瓶塞密闭烧瓶,振荡后可将玻璃导管伸入到烧瓶中,可以发现导管中红墨水迅速上升――瓶内压强减小,二氧化碳溶于水所致。此微型实验还可用于二氧化碳溶于水的体积测定,在此不另赘述。

三、总结

微型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教学需求,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断发掘和开拓微型实验开展的方法。此外,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微型实验的科学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微型实验的实效性,将常规实验教学和微型实验教学统一起来,共同服务于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曾庆锋.浅谈微型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10):59-60.

2.李瑞山.微型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教研,2010(10):94-94.

第3篇:化学纤维的应用范文

一、比较思维方法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1.分析比较,找共性,抓本质

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八个概念,很多同学容易将这几组概念混淆,造成了该知识点经常考,经常错。实际上,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很快发现,这是四对概念,即剂、性、反应、产物四对,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比较,会发现:

氧化剂、氧化性、还原反应、还原产物,都是与得到电子有关;

还原剂、还原性、氧化反应、氧化产物,都是与失去电子有关。

“得到电子”和“失去电子”就是这两组概念的共性或说本质。剂、性、反应和产物是“得到电子”和“失去电子”这本质的不同侧面的反映。如果将它们联系起来,我们会得到这样的关系: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在反应中)被(还原剂)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被(氧化剂)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抓住概念的本质,对理解和记忆来说,都是意义深远的。

2.分析比较,找差异,辨是非

例如,比较分析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等概念的区别。我们来比较一下它们的定义。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类原子互称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由同种元素组成性质不同的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结构相同的不同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我们分析比较,发现它们的关键词是“不同”,而不同的对象分别为:同位素——原子;同素异形体——单质;同分异构体——化合物。

通过比较,抓住关键词的不同,我们很容易区分这三个概念。因此,在概念的理解中,适当运用比较的思维方法,更能深刻地把握概念的本质。

二、运用比较思维方法将物质分门别类,探索物质的变化规律

1.通过分析比较的思维方法,利用“共同特征”把不同物质进行分门别类

高中化学教材有很多知识点采用比较方法进行归类,例如,从原子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把最外层电子数目相同的元素原子归做一族,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原子归做一周期。类似这样,采用比较思维方法把不同物质按某一个共性归做一类的做法,有利于我们把杂乱的、众多的化学物质,按一定的线索联系起来,有利于我们的理解和记忆。如记忆课本附录的酸碱盐溶解性表,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就能得出:钾钠铵及硝酸盐,全部是易溶盐;硫酸盐和氯化物,除了钡银全都溶;还有碱和碳酸盐,绝大多数都不溶。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概括出:难溶性的氢氧化物受热通常可以分解成相应的氧化物和水;强氧化性酸与金属的反应通常都不产生氢气;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醛、甲酸、甲酸某酯、葡萄糖、麦等。

2.通过分析比较的思维方法,利用同类物质中的差异性,概括物质变化的规律

高中课本中同族元素结构和性质的递变规律、同周期元素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规律、烃类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等都是采用比较思维方法得出的结论。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共性中的个性,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运用比较思维方法发现问题,求索真知

例如,从硝酸性质的角度分析比较以下两个反应方程式:

Cu+4HNO3=Cu(NO3)2+2NO2+2H2O

C+4HNO3=4NO2+CO2+2H2O

不难发现这两个反应是课本中说明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的例子,在这两个反应中,硝酸都体现了氧化性,但在第一个反应中,硝酸中的氮元素的化合价并没有完全变化,硝酸铜中的硝酸根化合价没有变化,说明硝酸在该反应中的性质不只是强氧化性,还有酸性。在浓硫酸与金属的反应中,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的反应中,我们同样发现类似的情况。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同样会发现一些问题。例如,在学生实验“浓硫酸的性质”中,浓硫酸与铜发生反应,有同学提出:“为什么我们做出的实验现象不相同?”有的同学反应混合物是黑色的,有的是白色的,有的是蓝色的……

这实际上是反应条件不同引起的:铜与浓硫酸相对用量不同,浓硫酸的浓度不同,反应的时间不同,都有可能引起反应现象的不同。我们知道,氧化铜的颜色是黑色的,硫酸铜溶液的颜色是蓝色的,无水硫酸铜固体的颜色是白色的,再结合浓硫酸的性质,比较各自反应中所用的试剂用量,同学们很快就弄清其中的原因:黑色的是因为铜的量放多了,生成的氧化铜没有能全部转化为硫酸铜而呈现黑色;白色固体是因为浓硫酸的量足够,把生成的水吸收了所以才呈现

白色;蓝色是因为加入的浓硫酸量较少,加上试管中有水,生成的硫酸铜溶于水所以呈现蓝色。

四、运用比较思维方法解决化学问题

1.利用比较的思维方法,掌握物质变化中的共同特性,为解决化学问题提供解题的依据

【例1】 A是烃的衍生物,加热时在NaOH溶液中水解,并能发生下列转变关系:

解析:这是一道有机推断题,根据有机化学知识,能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解的有机物主要是卤代烃和酯类,水解产物能相互转化的应该是酯。如果我们了解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都有共同的结构特征——含有醛基,就可以断定A、B、C、E四种物质中必含醛基,再根据醇、醛、酸之间的转化的特征——氢、氧原子数目改变,碳原子数目不变的共同特征,就可以推断出B、C、D、E中碳原子数目相同的结论,综合就可以推断出结果:A:甲酸甲酯;B:甲酸钠;C:甲酸;D:甲醇;E:甲醛

2.利用比较的思维方法,掌握同类物质中的差异性,为解决化学问题提供解题的依据

【例2】 下列各种醇被氧化后得到的产物是醛的是( )。

解析:醇的催化氧化,原理是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的氢原子被氧化成羟基,两个羟基脱去一个水分子,同时与所连接的碳原子形成碳氧双键。换句话说,醇分子中,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必须有氢原子才能够被氧化,而且必须有两个氢原子或两个氢原子以上才能够生成醛。因此,我们可以作出判断,D不能够被催化氧化,C能氧化但不生成醛,AB满足题目的条件。即选AB。

第4篇:化学纤维的应用范文

1.传统教学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会计电算化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自中职学校开设电算化课程以来,很多教师对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看法不一致。有人认为理论与实操并重;也有人觉得中职学校的学生应以实操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以讲授法、演示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将财务软件的操作方法通过多媒体给学生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再练习操作。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有助于学生跟着教师的讲解、演示来熟悉财务软件的各个操作步骤,但是,学生变成是模仿教师、被动接受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

2.任务驱动法的利与弊

多年来,笔者一直尝试对会计电算化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法是目前适用于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法之一。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2]

另外,任务驱动法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比较高。它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前,必须先熟悉财务软件的操作。要让学生熟悉财务软件的操作,需要大量的时间。下,如何在课时有限又必须按照教学计划展开教学的前提下做到顺利实施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3]

二、微课的概述

1.微课的概念

微课程是在2008年,由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最早发现和提出。而微课在我国得到应用,是由广东佛山教育局胡铁生引进的,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各大学校。微课是以视频为主,针对教师重点讲述的知识点内容以及某个重难点问题进行视频拍摄,以供学生预习或复习用,视频时长控制在8-10分钟内。将微课应用到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主要是指将电算化教学中相关知识点、软件的操作步骤拍成短视频,供学生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用。[4]

2.微课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优势

将微课引入中职会计教学中,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将课堂延伸到学生的课余时间,实现让学生将有限的时间用到自己需要攻克的难点上,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有利于会计电算化的有效教学

中职学校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每个学生之间都多多少少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理解也不尽相同,领悟力强的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完全学会教师讲授的内容,而多数思维反应慢的学生,还需要课后反复听反复练习才能掌握。那么,将重难点知识碎片化后拍摄成视频后放在网络平台上,可以满足学生课后有针对性地学习,从而有效地掌握疑难点知识。

(2)碎片化学习适用于中职学校学生

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畏难情绪严重,对学习缺乏攻坚克难的精神。一旦在课堂上遇到听不懂、比较难的知识点,容易出现缺乏耐心、消极怠学的现象。碎片化教学就是把课程中认知部分、重难点划分成几个小节,再以微课的方式进行授课,可以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三、微课在中职会计电算化课堂上会遇到的挑战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很好地补充传统教学中不足部分,实现了电算化课堂的延续性。但是,就目前中职学生的现状及中职学校教学环境来看,笔者认为它会遇到以下挑战:

1.受现有教育体系的影响,中职生的学习能力偏弱,自制力、意志力不强,对学习缺乏兴趣。虽然微课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但是要学生长期坚持自主预习、自主学习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制作一个优秀的微课作品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知识储备、计算机水平和个人素养要求相对较高。在制作微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教学资料、课题选择、过程录制、情感表达、课后思考等准备就绪,需要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应用、评价融入到制作的微课中,需要查找学习案例、了解政策法规、熟悉软件操作流程。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完成以上一系列的工作,甚至需要学校技术部门的支持才能制作出优秀的微课。长此以往,会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无法继续高成本地投入制作微课,甚至可能放弃微课教学法。

四、微课在中职会计电算化课堂的应用策略

1.任务驱动法与微课相结合

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财务软件操作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就意味着,教学应以实训为主。微课教学可通过生动的语言、详细的方法、规范的操作等将课程内容、软件的操作步骤更好地展示出来,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笔者认为,中职会计电算化课堂应采用将任务驱动法与微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

2.应用策略

(1)科学制定微课课程。

微课程是是现实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教师应明确二者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部分会计电算化知识可进行微课教学,部分知识不适合微课教学。教师可以把软件操作的演示通过微课的形式来增强知识点的吸引力。

(2)实训时以任务驱动法为主

第5篇:化学纤维的应用范文

【摘 要】众所周知,技校学生的培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符合企业生产需要。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先进制造业的日新月异,传统的技工教学体系已经有些不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在反复的探索和实践中,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诞生了。

关键词 技工教育;工学一体化;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计算机组装、系统设置、软件安装、测试、维护及系统优化、常见故障诊断与处理的职业能力,从而达到国家“微型计算机安装与调试维修工”高级工职业资格能力。《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特点决定其适合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是分开的,容易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而工学一体化是把“学习”和“做工”融合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做中学,做中教,做学教”,很好的把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融合在一起。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材内容相对滞后,并没有和最新生产技术接轨;课程体系的设计也很少真正和行业需求对接;而工学一体化,是一种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以工作项目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模式,重视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更适合工厂和行业的实际需求。

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工学一体化教学平台的搭建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工学一体化的实施需要一个专业的平台,这个平台主要由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两大块构成。

在硬件方面,首先要给学生打造一个工学一体化教室,这个教室即是学习理论的教室,又是学习操作技能的实验室,更是实践锻炼的生产车间。这个教室也就是工作室、车间、厂房,它除了需要一些传统的教学设备,还需要专业生产设备,真正可以实现生产投入的设备。这个教室既在教学,也在生产,真正使学习和工作相融合,让学生真正投入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

软件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师资队伍。首先,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求授课老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有熟练的操作能力,同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行业工作经验。其次,在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下教材的制订、课程体系的设计也是尤为重要。在工学一体化模式下,教学的开展必须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以工作项目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模式;所以在设计课程体系的时候应该坚持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开发、以课程模块确定课程设置,以岗位技能确定培养方案,使理论、实践、生产相互融合。

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工学一体化课程的实施

1.教学目标的定位

国务院在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以此培养目标为指导的技校教学目标必然要求培养大量具有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生产、服务、经营等专门技能人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专业的学生,要达到国家“微型计算机安装与调试维修工”高级工职业资格能力,必须具备计算机组装、系统设置、软件安装、测试、维护及系统优化、常见故障诊断与处理等职业能力。计算机设备的更新日新月异,为了学生真正适应社会、行业的需求,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能力分析变得至关重要。《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工学一体化教学目标的定位要与行业不断变化的需求相结合,需要定期邀请行业的专家对授课过程进行把脉,实现教学目标与不断更新的行业需求相对接。

2.教学方案的设计

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使工学一体化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并达到最佳效果,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其中需要重点考虑的是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的工作项目设计、评价方案设计。工学一体化的核心特征是理论学习与工作生产相结合,学生通过对技术(或服务)工作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根据学生未来的岗位工作过程,制订相符的工作项目,是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确定了工作项目后,就是围绕项目,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创建教学情境;把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等化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的内容就是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最终达到学习和工作一体化。

3.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形式单调理论讲授和较为简单的操作演示,在这样的模式下,教师单方面输出信息,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免受到影响。在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中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在工学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解放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独立自主的完成工作任务;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则负责为学生提供咨询和引导。学生独立设计解决方案、自主选择工作方法。

三、《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工学一体化工作任务的制订

1.教学过程采用工作任务的模式

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课程结构,它的过程特点是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并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活动。这种模式是任务驱动法的深化和发展。为了教学内容真正与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对接,就要从实际工作领域中提炼一定数量的典型工作任务,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学习内容等效为微型计算机安装与调试维修工典型工作任务。

2.工作任务模式的优点

利用典型工作任务来实施教学任务,具有多方面的优点:1.以工作任务的模式实施教学,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2.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学生可以独立自主的设计工作实施方案,自主选择劳动工具、工作方法;3.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在工学一体化的模式下,学生在贴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情境中进行作业,让学生更实质的接触到行业工作环境,提升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提升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典型工作任务实例分析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工学一体化工作任务是提炼自微型计算机安装与调试维修工的日常典型工作。下面以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作实例说明。

典型工作任务:台式计算机组装。

(1)工作情境描述:一位顾客来到XX电脑公司商务部,提出要组装一批计算机,要求价格在5500以内,由于本批计算机将应用于图片处理,故要求尽可能的提高显示质量和图片处理能力,同时确保整体性能。接到商务部分配的任务后,要求工程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样机的配置方案和样机的组装,以给客户展示。

(2)知识要求:①熟悉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②熟悉流行的计算机组件的价格和性能。

(3)职业能力:①查阅技术说明书,独立完成计算机的组装并安装操作系统,②熟练使用工具软件对硬件进行测试,③能与客户沟通,根据客户需求列出配置单。

(4)任务完成过程:每4名学生组成一个工作小组,根据客户需求,各小组讨论得出配置方案并派代表演示他们的配置方案。确定好配置方案后,各小组自行选择工具、计算机组件,完成计算机的组装。最后,在组装好的计算机上安装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上台展示任务成果。

(5)相互评价及教师点评。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比,采用工作任务的模式,更好的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改变了以往学生对微机组件功能和参数死记硬背的局面;学生自主设计配置清单,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整个过程也更好的锻炼到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构建科学的考评评价体系

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突出职业技能训练的主导地位,二是理论学习与职业技能训练相结合。因此,工学一体化的考评评价体系,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性、多元性的评价模式;应该以语言或文字描述评价结论,而不是以分数衡量;学生在设计好的情境自主地完成指定任务后,对彼此知识、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最后,老师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综合性点评。

五、结束语

虽然,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施任重道远,但是它符合时代的需求,是技工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让我们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龚少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报.2011(06)

[2]睢雪亮.浅谈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J].职业·中旬.2012(02)

[3]邵静.高职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5)

第6篇:化学纤维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微课 办公自动化 课程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90-01

从2009年开始,微博以其互动性和参与性强、信息传播速度快、教学目标明确等特点,在我国迅速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微”热潮,拉开了“微”时代的序幕。而后,微课也逐步发展成型,教学效果好,在教育领域越来越获得认可。如今,微课教学正在以强大的攻势挑战着传统教学。

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在网络时代,伴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博客、微博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并大有作为。

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我一直都在探索如何让办公自动化课程的课堂教学变得有趣、有用、有效。经过对我校中职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后,我尝试着将微课在中职学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从教学效果来看,的确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一、我校学生学习特点分析

现如今,中职学校入学门槛低,招收进校的学生大都是在初中毕业分流时就被分流出来的群体,他们这一特殊群体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学习基础普遍薄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停留于小学或初中水平,他们自卑心理较严重,没有在学习中获得什么乐趣,更谈不上成功感、成就感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意志薄弱,不能围绕一个目标,作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有的浅尝则止,有的半途而废;有些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往往只能集中一节课的学习时间,第二节课的学习效率就大打折扣;有些学生的学习习惯很差,尽管已经读了十来年的书了,但还没有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课前几乎不预习,上课又不做笔记,课下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课外练习,对所学功课不进行及时的复习,因而很难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当然更谈不上创获了;在课堂中学习热情不高,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上课睡觉、玩手机、看课外书的现象较多,尽管老师多次批评提醒,但收效甚微,最后造成了老师上课效率低,很难保证教学目标。

结合我校学生自身学习特点的厌学现象,作为老师除了多鼓励多提醒外,更需要老师努力探索如何提升课堂的教学能力,改变枯燥的传统授课形式,大胆创新,努力创建有趣、有用、有效的课堂,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摆脱厌学,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我校《办公自动化》课程教学特点分析

《办公自动化》是我校各专业都开设的一门主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实践技能为主的公共文化基础课,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练掌握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软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等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综合应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胜任在信息化得到极大普及的环境下适应各岗位工作的技能要求,提高就业竞争力,拓宽职业选择的范围。

由于我校实训场所数量和计算机性能的限制,对于《办公自动化》这门课程我们一直都采用传统的理论课+实践课的授课方式。理论课上,教师主要讲授Office办公软件的装卸、启动、界面组成、软件功能特点及基本操作方法、案例演示等内容。完成理论学习后,再安排学生到计算机实训室进行技能操作训练,结合理论提升操作能力。如果说,班级的学生人数少的情况下,这种教学形式基本可以达到授课目标。但是,实际上,我们学校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都几乎达到了55人,在这样的人数背景下,如果我们还采取上述的上课形式,在实践课堂上,老师的授课难度是非常大的。因为在操作机房,由于学生在理论理论课堂上对于老师讲授新知识,接受能力存在差异,有部分学生接受能力强,实训时马上能够独立操作,但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对于学过的知识忘了不少,因此老师需要分层反复进行多次讲解。这样,一堂课下来,老师忙于回答学生们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会发生很多同学的问题还未得到解决就下课了的情况,有相当部分学生排队等待老师的指导而无法得到应有的练习,造成课堂效率非常低,无法保证教学的效果。

三、在《办公自动化》课程中采用微课教学

为此,我大胆尝试着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中,采用了微课教学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课前,我把《办公自动化》当次课所有需要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整理并罗列出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知识点的关联性,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分别制作成一个个微课,然后通过QQ群邮件及微信的方式给学生。学生利用课前时间自主学习,预习老师即将上课的内容,假如遇到不明白的知识,做好记录并带着问题来到正式课堂。

学生在课堂上做到有备而来,此时的老师并不是完全填鸭式的讲解理论,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地位,采用提问的方式,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改革,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听课积极性。我发现,学生们此时上课的关注度高了,做小动作、玩手机的现象减少了,更多的同学是把目光投向老师,跟老师一起互动,一起探索知识,学生真正能在在简单、有趣、好玩中享受成长。

通过微课教学,不仅学生完成作业的速度更好更快了,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更扎实了。同时,本人采用微课教学后,夯实了教学基本功,拓宽了视野,真正做到了心中有学生。教材吃的更透,把握教学的节奏也更加准确,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也到了加强。因此,学生对我的教学评价给予了充分的好评。综合学生和教师的成长,明显的感受到,我在《办公自动化》这门课程中采用微课教学是成功的,真正达到了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第7篇:化学纤维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化学纤维;制造;发展;前景

在现代工业生产的众多领域中化学纤维制造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业生产领域,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化学纤维大体上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人造纤维,一类是合成纤维。人造纤维就是利用某些天然的线型高分子化合物或者其衍生物作为原料,在溶剂中直接对高分子化合物进行溶解或者是将高分子化合物制备成衍生物之后再在溶剂之中进行溶解,从而形成纺织溶液,在经过对溶解之后的纺织溶液进行纺织加工,从而形成和得到各种化学纤维。合成纤维则是以人工合成的方法制成的具有适宜分子量并具有可溶性的线性聚合物为原料,经过纺织纺丝成型之后进行处理而得到的化学纤维。合成纤维相对于人造纤维来说,生产方面不会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其化学纤维的性质和性能相对更加优越,并且根据不同用途可以以不同原料进行合成和制作,从而制成各种具有独特特性的化学纤维。

1.我国化学纤维制造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化学纤维制造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将国外粘胶长丝技术进行成套的引进并成立相关化工厂和化学研究的实验室,标志着我国化学纤维制造和研究的开始。进入到21世纪之后,随着化学纤维制造行业的市场发展日臻成熟,我国的化学纤维制造产业进入到了一个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对于化学纤维制造的自主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各种尖端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并且随着产业结构和规模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化学纤维制造行业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方针,以及自身发展的现状,对目前化学纤维制造业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我国的化学纤维制造业又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1)我国化学纤维制造业的产销量现状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前瞻产业研究院如图1所示,从2014-2019年中国化学纤维产量情况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从我国化学纤维行业的整体产量上来看,整体上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在2019年化学纤维的产量上升幅度较大,生产量也为六年来最高。而从增幅比例上来看,2014年至2017年增长速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甚至在2017年呈现出了负增长,而从2018年开始又呈现出了大幅度上涨的趋势,说明当前我国化学纤维制造行业的产能和产量虽然在提升,但是还是受到市场的影响比较大,2018年之后的大幅度增加与我国提倡生态环保的生产方式有直接关系,让化学纤维的市场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如图2所示,由2014-2019年中国化学纤维销售收入情况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我国化学纤维制造行业的收入在逐年上升,但是增长速度的波动却相对较大,尤其是对比化学纤维生产量的增长波动来说更为剧烈。虽然2019年整体化学纤维生产行业的销售收入为历年最高,但是增长速度却只有4%。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化学纤维制行业整体的供需矛盾仍然非常大。我国化学纤维产品的销售量自2009年开始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自2016年开始增长的速度加快。以前我国化学纤维制品的主要销售市场是国内,但是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建设和实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以及多边贸易的持续向好,尤其是诸如碳纤维制造等高科技化学纤维制造技术的突破性发展,让我国的化学纤维制造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化学纤维制品逐渐向国外市场进行辐射,尤其是周边的东盟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我国化学纤维进出口现状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化纤协会等机构的数据统计显示,我国2019年的化学纤维产品出口量相较于2018年同比增长了16%,增长速度更是相较于2018年提高了8.3%。虽然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对于我国进出口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对于化学纤维制造和产业出口来说,美国并不是我国化学纤维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家,虽然出口美国化学纤维产品相对于2018年减少了39%,但是因为出口美国市场的化学纤维制品的份额占比不到5%,加之对东盟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的主要国家的出口量的攀升,从整体上看,我国化学纤维产品的出口量并未大幅度降低,出口量相对较为平稳。而进口量方面仍然以黏胶短纤、涤纶长丝以及涤纶短纤三大产品作为主要进口产品,而其他的化学纤维产品的进口量相对都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我国在化学纤维的制造方面提升了制造技术,促使了科研成果的尽快转化,提升了化学纤维产品的品质和质量,所以市场变得更加广阔。随着化学纤维制造技术的不断提升,成本的逐渐降低,我国化学纤维制造行业的进出口发展必将会越来越合理。

2.我国化学纤维制造业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

(1)依靠“一带一路”政策优势,积极扩展国际市场和贸易2020年11月16日,在经过长时间的艰难谈判之后,我国又加入到了全球最大的贸易集团RCEP协定之中,从而加强和促进了我国多边贸易的发展,更是极大的促进了化学纤维制造行业的“双向流通”发展。从国际化纤会议以及RCEP协定的签署,以及在中美贸易关系紧张的非常时期,我国化学纤维对外出口,尤其是对东盟国家的出口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可以看出我国化学纤维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与影响正在不断地扩大和提升,所以我国化学纤维制造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依靠“一带一路”的政策优势,在扩大内需的同时,积极扩展和开展国际市场和贸易,鼓励化学纤维产品的出口,继续加强对化学纤维制品的退税政策的执行,正确的引导国外投资企业和投资者的投资方向,从而实现和加强我国化学纤维制造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发展,促进和推动化学纤维制造业的结构调整,扩大化学纤维行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2)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提升核心竞争力我国化学纤维制造行业要想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在市场中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大对化纤制造的科技投入和加强自身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自身核心技术,从而提升化纤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我国对碳纤维的研究和制造,茶纤维的研究和制造等在化学纤维科技研究领域的技术突破,我国化学纤维的研究和创新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先进的水平,但是对比国外经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化学纤维制造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高。所以,化学纤维制造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加大对技术创新、材料创新、生产创新等各方面自主创新内容的资金投入,持续的引进化学纤维制造方面的人才,建设化学纤维制造的技术研究和新材料开发的人才梯队,从而加强我国化学纤维制造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3)促进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当前,我国化学纤维制造行业的产业结构相对来说还不合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急剧变化,我国化学纤维制造行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加强自身自主创新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当前的产业结构以及产品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与升级。首先,要始终贯彻和坚持产品的高品质质量,开发更多的主流产品的衍生产品,从而形成产品系列;其次,要积极地吸收和学习国外先进的化学纤维技术,积极引进新产品,始终贯彻以技术带动产业发展的道路;最后,对于化学纤维行业要向着集中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进行发展,从而形成大企业、大市场,将化学纤维制造企业做大做强。

3.结语

第8篇:化学纤维的应用范文

本文对常见的远红外纤维进行了图像特征分析,尝试用表面张力仪测定远红外纤维体积密度,并用物理法进行含量分析,对测定远红外混纺纤维含量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远红外纤维;形态;密度;含量分析

远红外纤维是指在合成纤维的加工过程中,加入具有远红外线的发射体所制成的纤维,其纤维远红外发射率一般在85%以上。远红外纤维主要应用于内衣、保健服装、床上用品等产品中,尤其在年老体弱者和青少年、儿童等细分市场具有较好的前景。

1 远红外纤维的生产

具有远红外辐射特性的物质有很多种,远红外陶瓷粉可以由一种也可以由多种远红外辐射性物质的混合物构成。常见的远红外辐射性物质如:氧化物Al2O3、ZrO2等,碳化物ZrC、SicC等,硼化物、硅化物、氮化物。使用最多的是氧化物,有时也使用碳化物。用于远红外纤维和产品的远红外粉应具有尽量高的常温比辐射率,人体温度一般保持在36.5℃~37.0℃左右,只有在此温度具有最大比辐射率的远红外辐射体才具有最好的效果。

远红外纤维常用的生产方法有两种:

(1)涂层法

化学纤维通过一种含有远红外陶瓷粉粘合剂和分散剂的混合液的喷涂,在纤维表面涂覆一层远红外陶瓷粉,也就制成了远红外纤维。目前采用这种方法的较少。

(2)溶液纺丝法

把远红外陶瓷粉束直接加入到化学纤维纺丝液中;也可先把远红外陶瓷粉末分散到有机溶液中;再加入到纺丝液中;还可先把远红外陶瓷粉末分散至含有纤维素衍生物的有机溶液中再加入到纺丝液中。

2 远红外纤维形态特征分析

2.1 样品制备

试验采集市面上常见的丙纶、涤纶、远红外丙纶和远红外涤纶的各一种,所有试样均采用梳理后的短纤状。随机分3~5点从涤纶(丙纶)与远红外涤纶(远红外丙纶)纤维中按比例取样,每份样品总量0.500g,按照不同混纺比例共取样3份。试样、平行试样、备用试样各1份。

2.2 纤维截面图像

首先对要测试的混纺纤维切片采样。切片的质量会直接影响测试的结果(采样的有效性和图像精度),一般用哈氏切片器切片。厚度控制在≤20μm为宜,通过调节采光强度使纤维轮廓处有较大的灰度梯度。当视觉上轮廓特征明显时,调节显微镜和摄像机到合适倍数,使混纺纱截面处于显微镜的光轴中摄像采样。如图1~图8所示。

2.3 纤维图像特征总结

从表1可以看出,由于普通化学纤维和远红外化学纤维的截面通常都为圆形,但是通过遍布纤维纵截面和横截面的深色点状颗粒基本可以鉴别这两种纤维,所以我们认为可以通过是否有远红外陶瓷粉颗粒的分布现象来区分远红外纤维和普通化学纤维。

3 纤维密度测定

目前,我国对各种纤维密度的测定尚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现常用的测定方法有很多,如排水法、比重瓶(计)法、液体浮力法和气体容积法等等,现被国际标准化组织承认并列入相关标准的试验方法有三种,即液体置换法、浮沉法、密度梯度柱法,但每种方法都受精度、仪器、装置、人为误差等的限制,互存利弊。现在,本文另辟蹊径,提出采用表面张力仪测试法,来快速简便测定远红外纤维的体积密度。

3.1 表面张力仪

试验设备:KRUSS K100表面张力仪、离心机、浸润液、电子分析天平。

3.2 密度测定

取一份样品,将试样打结,充分浸泡于浸润液中,经过高速离心机处理后,置于表面张力仪测试的夹头,点击测试按钮。测试时要注意室内温度和空气流速。对于同一个样品,两个试验员分别测试5次,测试完毕比较结果差异,如差异较大则需进行检测,否则以两人平均值为结果,见表2和表3。

4 远红外纤维含量分析

在500倍显微镜下,通过识别截面是否充满大量黑点,颜色较深的远红外纤维和颜色较浅的普通纤维,进行分类计数,应用含量计算公式:X1=n1d12ρ1/( n1d12ρ1+ n2d22ρ2)×100,我们可以得出样品中远红外纤维的重量混纺比结果。

从表4和表5可看出,采用本方法检验远红外混纺纤维含量的偏差率最高不超过7.5%,其中远红外涤纶的偏差率普遍略大于远红外丙纶纤维,分析除了一般因素外还与远红外涤纶纤维的中空结构和密度测试结果的准确度有关。

5 总结

第9篇:化学纤维的应用范文

生物基这一概念的适用领域非常广泛,在纺织界主要是生物基纤维。目前生物基纤维已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生物基产品及绿色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世界科技领域的前沿。在我国,生物基纤维虽然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为迅速。目前行业内,PTT、海藻酸盐、PLA、PHA等生物基纤维已突破关键技术,大部分已经实现产业化,并成功传导至下游。

同一起点的赛跑

生物基纤维对于缓解世界石油资源不足所显露出的巨大潜力被各个国家所看好,美、日、欧洲等发达国家纷纷加入生物基纤维的角逐战。近日,荷兰Avantium公司成功推出生物基PEF材料制成的T恤衫, 日本东丽公司以美国Gevo公司合成的完全生物制备的对二甲苯为原料,在全球首次成功制备出完全由生物质为原料的PET纤维。

在中国,生物基纤维的发展也并不逊色。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陈鹏在接受相关媒体记者采访时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生物基化学纤维技术方面并不落后,甚至在个别领域有所领先,这也是有别于传统化纤产业的一个显著特征。”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也表示:“生物基纤维是今后化纤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唯一不落后于国外的新纤维品种,而且在未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国内化纤企业在生物基领域有突出成绩的企业代表有,福建海兴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据悉,海兴科技和美国杜邦公司联合推出的高科技生物基弹性短纤维——舒弹丝已成功在家纺领域成功应用,被业内人士称之为“家纺材料的一大重要革新。”

“生物基纤维带给整个纺织行业的是欣欣向荣的前景与潜力无穷的提升空间。舒弹丝37%的原材料采用非石油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减少了对石油和石化产品的依赖。”海兴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连京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张连京称,舒弹丝中的玉米提取成分占30%,相比石化纤维,生产同样数量的舒弹丝可减少30%的能源消耗和63%的碳排放量。而且,氨纶等化纤产品在很多领域都受限制,但舒弹丝无论是用于婴幼儿产品,抑或消费者是过敏体质,都不会产生任何问题,舒弹丝也通过了国际市场上最权威、影响最广泛的生态纺织品认证。

除了最近频繁亮相的舒弹丝外,近年来在纺织各大展会上还可以看到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壳聚糖纤维。据悉,壳聚糖纤维是一种从海洋生物中提取的新型功能性纤维材料,它以蟹壳、虾壳为原料,采用高科技,经提纯、溶解、纺丝而制得的动物再生纤维,其最大的优点就是抗菌,具有天然抑菌、快速止血、吸附螯合等功能,还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安全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纺织等领域。

目前,海斯摩尔“特种壳聚糖纤维布”已成功被航天工程“天宫一号”、“神舟八号”采用。取得如此优异成绩的海斯摩尔,以项目“千吨级壳聚糖纤维产业化及应用关键技术”申报了2013年度“纺织之光”科技进步奖,并获得了一等奖,专家们一致认为:海斯摩尔总体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生物基纤维由于其将原料的可持续性和产量的规模化完美结合,成为了未来化学纤维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抓住的领域。在《化纤“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十二五”期间生物质纤维及其原料的发展的重点是:充分利用农作物废弃物和竹、麻、速生林及海洋生物资源等,开发新型生物质纤维材料,研发纤维材料绿色加工的新工艺、突破装备集成化技术,实现产业化生产。根据规划,到2015年,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将实现万吨级产业化生产,生物质合成纤维发展到21万吨产能,生物基各类化纤原料产能发展到30万吨。

中国化纤协会会长端小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力发展生物基化学纤维及原料的意义不只是实现化纤强国的途径,它的意义更在于:一是该技术的成果可以代替石油,从国家战略和安全考虑,可作为储备技术;二是生物基纤维及原料具有可再生和生物降解等特性,对环境友好,符合当下及未来绿色环保的发展潮流;三是该种类纤维具有超越常规纤维的性能,例如生物基PTT纤维综合了锦纶的柔软性、腈纶的蓬松性、涤纶的抗污性及接近氨纶的弹性恢复能力,将各种化纤的优良性能集于一身,是当前国际市场最新开发的热门高分子材料之一。”

当前,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中科院等部门正在联合推动“国家生物基材料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了行业的发展目标、产业规模增长目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标。国家工信部消费品司副司长王伟在参加化纤协会行业内部会议时对生物基纤维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在组织实施专项时,要注重产业链的同步建设;二是在满足现有市场的开发与生产的同时,还要注重开拓新的应用领域;三是以企业为主体,注重产学研用的结合;四是注重创新能力建设,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五是项目实施前期要扎实基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