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媒介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规则 变革 媒介融合 新定向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各种传播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新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与此同时,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各种新媒体,在组织结构、传播手段上日益相互渗透和融合,媒介间的技术和形态界限日渐模糊。
这场遍及全球的“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革命,不仅给传播业务和传播产业带来了结构性的变化,而且使传统的传播规制政策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媒体分立时代所构建的政策架构,已经成为媒介融合在推进过程中最主要的障碍。因此,对媒介融合语境下的传播规制政策变革的必要性以及路径、模式等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已成为一项在实践和理论两个领域都非常迫切且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本文立足于文献研究,在对媒介融合研究现状进行回顾与厘清的基础上,探讨了媒介融合语境下规制变革的必要性以及相关研究的现状。
一、媒介融合的研究现状
有关“媒介融合”的思想可以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McLuhan)。在媒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视野里,没有一种媒介能够独立存在。“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文字的内容是言语,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印刷又是电报的内容一样”。这种媒介观事实上便已包含“媒介融合”思想的基因。
不过,“媒介融合”思想真正萌芽的始点一般认为是美国未来学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olasNegroponte)提出的观点:“广播电视业”、“电脑业”和“印刷出版业”将在数字化浪潮下呈现交叠重合的发展趋势。20世纪70年代末,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介实验室(Media Lab)的筹建演讲上,尼葛洛庞帝提出了这种“传播与资讯通讯科技终将汇聚合一”的思想,并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机、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
自尼葛洛庞帝提出“三个重叠的圆圈”之后,媒介问的融聚汇合便备受关注和讨论。但“媒介融合”真正作为一个学理概念,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伊契尔・索勒・浦尔(IthielDe Sola Pool)首先提出的。在1983年出版的《自由的科技》(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一书中,浦尔首次提出“形态融合”(convergence of modes)的概念,并率先对媒介融合的内涵作出界定,认为媒介融合是“媒介间界线日渐模糊”的进程。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媒介间的融聚、汇流便在数字化的潮流中日渐得以显现和证实。而媒介融合作为一项前沿课题也逐渐得到广泛关注,相关研究也开始得到接续和深入。目前,西方学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热情非常高涨,相关论文和研究成果的数量逐年增多,美国一些大学甚至专门开设了媒介融合专业或方向。从已经问世的成果看,西方学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视角比较多元化,目前已开辟了媒介技术融合、媒介所有权融合、媒介文化融合、媒介组织结构融合、新闻采编技能融合等多个研究领域,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我国学者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即开始关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存、互动以及整合、融合的问题。但具学理意义的“媒介融合”的研究,则一直到2004年才由中国人民大学学者蔡雯在考察美国媒介发展状况过程中引进。2005年开始,以蔡雯为首的一批学者以极大的学术热情迅速投入该课题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随即迅速增多。目前,国内各学者围绕该课题的研究已获得了第一批成果。
一些先行研究者围绕“媒介融合”的概念内涵、研究范围和层次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而系统的整理,初步搭建起该课题的理论架构。从2006年开始,以蔡雯为代表的学者开始从应用新闻学角度对“融合新闻”(convergence Journalism)进行研究与探索,对“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传播方式和流程的变革、新闻资源开发、新闻报道策划以及新闻人才技能的更新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此同时,研究者也开始尝试以一种相对宏观的视角,探讨“媒介融合”对传媒产业和社会可能带来的变革与影响,研究视角逐渐呈现出微观、具体视角和宏观、思辨视角并重的局面。
综观既有研究,我国对“媒介融合”的研究已开始进入理论化、系统化的阶段,学界的研究视角正在趋于多样化。不过,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背景下,其理论的研究仍然落后于实践的发展,虽然研究的广度得到拓展,但深度比较欠缺。而且,既有研究大多关注的是媒介形态、功能的融合。对媒介所有权、组织结构上的融合还关注不够;同时,基本基于一种“技术决定论”(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的理论取向,对媒介融合过程中的技术推动力量持一种过于简单和乐观的态度,而普遍忽视了政策规制、社会文化等因素对媒介融合进程的制约作用。不过,目前学界已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和局限。从研究的整体趋势来看。在媒介技术融合、产业融合等既有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一种基于社会、文化领域的宏观研究视角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二、规制融合:“社会形成论”视野下的新视角
从尼葛洛庞帝开始。技术因素便被定义为媒介融合的直接诱因,而媒介间的融聚、汇合过程被认为是技术驱动的进程。如,在浦尔的最初理解中,媒介融合不过是由于数字化的发展而导致的通信和广播的形态融合。Pavlik(1996)将融合定义为“在计算机技术驱动下,传播媒体的所有形式汇聚到一个电子化、数字化的平台之上”。
确实,在许多人看来,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和电视之所以会产生碰撞而导致边界模糊,主要是由于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使用和影响。但这些将数字技术(或者称为“计算机技术”等)视为媒介融合唯一前因的观点,显然充满了技术决定论(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的色彩。在技术决定论的理论视野下。技术被看成是形塑社会的最具影响力的因素,甚至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唯一逻辑。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技术单向决定社会发展的线性模式便已受到众多批判。作为最主要的批判理论,技术社会形成论(Social shaping theory,SST)十分强调技术的社会因素塑造。注重考察社会、体制、经济以及文化等力量对技术的形塑和影响作用,认为技术并不是完全按照技术自身内在的逻辑发展的,而是由创造和使用它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情境所决定的。
因此,遵循技术社会形成论的认识论,一些学者对媒介融合技术决定的论调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技术因素并非媒介融合在现实社会中实现的唯一因素,媒介融合作为技术变革的产物,并不完全依赖于技术的内部逻辑,而要受到其
运作环境和社会情境的限定。即使媒介形态在技术上实现了融合,但媒介融合的社会进程必然是缓慢和渐进的。正如Winseck所指出的,媒介融合其实在数字化之前就开始了,并且一直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但是媒介私有化的制度以及政府规制等种种限制阻碍了其进程。
事实上,媒介融合在当下所面临的困境也已经证实了技术社会形成论的观点。如今,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媒介融合作为媒介的发展趋势,受到了各国和地区的普遍认同和追捧,但在产业、组织等现实推进中却是困难重重。政策规制变革的滞后、产业和市场融合所面临的种种壁垒、盈利模式的探索和转换以及相应人才资源的匮乏……种种社会条件的限制,成为了进一步推进媒介融合的束缚。
在种种限制性社会因素中,不能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现状和趋势的传统媒介规制体制无疑是最主要的阻力之一。在大部分的国家,传统的媒介规制方式都由基础技术平台的分类所决定。如在我国,报刊以及印刷出版归属新闻出版局管理,广播电视归属广播电视局管理,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等归属信产部管理。但在媒介技术平台日益汇流以后,媒体功能出现重迭,传统媒介产业之间乃至于媒介产业与通讯产业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原本处于不同产业中的报刊媒体、广电媒体、网络媒体以及通讯渠道相互渗透和交叉竞争。在这种情势下,传统的基础平台分类为依据的产业分立规制体制便面临着出现双重标准、规制失灵等问题,而媒介融合无论是在技术平台上的融合,还是内容产品、媒介组织乃至媒介产业的融合上,都毫无例外地受到了牵制和阻碍。
基于媒介融合融合的现实困境和发展规律,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个“规制融合”(regulatory convergence)的概念,认为,所谓“规制融合”,其实意味着通过展开一系列因应媒介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和产业融合的媒介规制变革,从而“建立一个能够适应所有融合领域的共通的规制框架”。从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来看,“规制融合”的推进是一项涉及到机构变革、政策调整等方方面面内容的系统工程。如,不仅包括规制主体和对象的融合,而且要求建立适应媒介融合领域的规制政策以及更灵活、更具融合性的市场准入制度,并且建立相应的市场监管制度,以促使市场的有效竞争和充分竞争。
就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政策规制的变革往往滞后于技术的变革,而政策规制的调整与变革往往是进一步推进技术变革的重要条件。但对于媒介规制融合与媒介技术融合以及媒介产业和市场融合之间的关系,西方学者们并不赞同以一种单向线性的思维,简单地将之构建为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如,在迈阿密大学传播学院的Bruce Garrison和Michel Dupagne设计的“媒介融合”模型(图1)中。既可以是技术融合作为经济融合(即市场或产业融合)和规制融合的先决前提,也可以是经济融合和规制融合带来技术的融合。但无论是哪一种模式,融合效果的最后产生都是技术、经济和规制因素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这样一种系统论的思维出发,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媒介融合不仅仅是技术和平台的聚合和产业、市场的融汇,也不仅仅是规制政策的应对和融合,而是多种因素(既包括技术的,也包括社会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结果。
三、媒介融合语境下规制变革研究现状
在媒介融合趋势初露端倪的20世纪末,西方一些学者便开始关注传播规制政策的变革。如,Clements和Blaekman在1998年便注意到了电信产业与媒介产业的融合趋势。并对相关产业政策的调整进行了探讨。不过,当时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融合趋势对广电频率资源以及电信产业政策的挑战,而关于传统媒介内部规制政策的探讨较为鲜见。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数字化对传统媒体内容与流程的影响日渐扩大和普遍,关于融合趋势下媒介产业内部政策调整的研究开始逐渐增多。学者们主要围绕媒介融合对传播规制政策的挑战与冲击以及传播政策的调整与变革两个问题展开研究。在媒介融合对传播政策的挑战与冲击这一个问题上,学者们的认识比较一致:基本上都认为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过往将不同媒体以不同模式分别监管的政策将面临挑战。但在应该如何建立适合媒介融合趋势的传播政策这一问题上,研究者们的意见比较多元。如,香港中文大学的粱丽娟在对比台三地传播政策的基础上,从“政府角色”、“规管模式”和“竞争法律”三个方面探讨了媒介融合对传播政策的影响,认为在媒介融合语境下,政策架构由多重规管简化为单一架构以及引入竞争法律将有利跨媒体竞争;因应世界电信发展大会(WTDC-02)而成立的ITU-D(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研究小组在大规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由事前监控的产业政策(sector specific ex-ante law)转向事后追惩的竞争政策(ex-post application ofcompetition law)的建议:而台湾政治大学硕士研究生袁常捷则针对台湾地区广播电视市场,提出了一种层级模式(layered model)。
与此同时,一些学者从各国或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个案分析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台湾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陈立兴在其毕业论文中,对媒介融合语境下台湾地区有线电视与电信事业的相关管制规范与竞争机制进行了研究;伦敦吉尔德霍尔大学的MarkWheeler对英国传播政策在媒介融合语境的调整与变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伦教城市大学社会学系传播政策项目负责人Pesos losifidis探讨了媒介融合刘欧洲各国传播政策的影响和冲击,并初步勾画了融合时代欧洲新的政策架构。总体来言,在个案研究方面,欧盟各国传播政策的调整与变革被认为是目前较为成功和成熟的做法,尤其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相关研究成果比较多。
近两三年来,媒介融合语境下的传播规制政策研究也开始引起我国学者的学术关注。相关的研究论文和学术观点开始散见于各级学术期刊。如,蔡雯及其博士研究生黄金在分析、比较美国、欧盟、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媒介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媒介规制的变革乃是媒介融合的必要前提”的观点;肖燕雄在其论文《论应对媒介融合的法制管理原则》中,总结了西方国家和一些发达地区应对媒介融合的法制原则:法律政策整合原则、管理分散原则、管理国际化原则。同时,一些大型的科研课题也开始将该议题纳入研究框架,如蔡雯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助项目“数字化时代媒介融合发展与新闻传播改革研究”。重点关注了传播规制政策的变革;肖燕雄主持的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现代传播技术变革与新闻传媒法律、政策”,则在媒介技术变革与传播政策变革的宏观框架下,对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政策变革进行了探讨。而在今年10月,我国第一场有关“媒介融合语境下的内容规制与传播政策”的主题研讨会也将在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举行。
总体而言,我国对媒介融合语境下传播政策研究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不仅成果数量少。而且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就研究的关注点而言,目前我国学者的研究还处于总结西方经验的初始阶段,不仅对于媒介融合对传播规制政策的挑战与冲击这一问题的研究未及深入,而且还基本没有涉及我国传播规制政策调整与变革这一问题。
四、小结
关键词:信息传播;媒介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283-01
今天,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载体正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各种变革,从纸介报纸、刊物到多媒体广播、电视,直至现在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和手机。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网络信息传播的长足发展过去不相统属的各类媒介之间正在悄无声息的互相融合,即媒介融合。所谓的媒介融合,又叫媒体融合,媒介融合的设想是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出现而产生的,主要有两种形式:过去为不同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由一个媒体提供;过去为一种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由不同的媒体提供。此种传播途径是传播界新的实践形式,媒介融合伴随各种新兴媒体广泛应用而出现,是当前传播行业大势所趋的共有现象。从20世纪末开始,媒介融合成为信息传播媒介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本文拟就当前媒介融合现状的分析,来探讨媒介融合所需具备的各种条件,为当下的媒介融合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当下媒介融合正处于现在进行时态,国内有学者这样解释媒介融合的概念: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等;以及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
一、媒介融合现状
我国在这方面与西方国家尤其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虽处在起步阶段,媒介融合的现实已然存在于传播业中,且逐步形成规模、步入正轨。在网络数字化大潮中,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方法多变,使各类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与新闻的去中心化成为必然,在一直被打击的传统媒体试图以网络化转变发展新生存空间的状况下,为了延伸生命力,保住自身,传统媒体做了太多努力。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过去老的传统媒体的最大资源是是新闻生产能力,而转变成败也将主要取决于对内容的重新设计与生产能否对受众产生吸引力与凝聚力。国内的一些学者就提出了报网之间将进行联动、互动、整合的发展轨迹。例如国内学者宋有震在《联动、互动、融合―试析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转型的三个渐进式》一文中提出从互动、转向、相融,重心是通过组织和制度的重构对新闻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充分开发以融合新闻别具一格的影响力去拓展市场赢得竞争。同时在新闻传播上突出报,即是网也是报理念,把两者之间的交汇点直接指向信息的提供者。报纸与网络在互动阶段实现的是双赢的模式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报网的发展决不止于互动最终还会走向组织结构的深度融合。
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我国新闻从业者不可以再把新闻体裁的独立性作为唯一重点,而是更应该注重信息内容的优化组合,进而达到信息传播形态的多样化,对于相同事件报道,进行多种形态整合,使用各类新闻信息传播媒介轮番轰炸,如纸介和网络互动合作等,将新闻事件的传播呈现出多样性立体化效果,报道形态的多元化大大提升新闻信息传播效果,在受众当中延伸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新闻信息在传媒组织中一旦在不同载体上合理分配传播方式,媒介之间建构起相互依托的纽带并实现信息共享和传播方式优势互补,那么,数字化转型必将挽回传统媒体的颓势。
二、媒介融合发展
媒介融合给新闻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美国新闻学者德默认为媒介融合下的新闻生产应包括交互推广,克隆,合作竞争,内容分享和完全融合五个阶段,五种不同的形式,交互推广。让新闻从业者担忧的是,融合媒介的发展在我国还面临着行业规划和制度阻碍。就拿网络电视兼容了电信网络和广电内容,其发展受来自电信、广电、文化部三部委的共同监管,稍不留神就会触碰相关政策。关键问题是各自由于短期利益和行业内部利益驱动,把原本的合作伙伴看作竞争对手。网络电视在我国不仅受到电信、广电两大行业之间的利益纷争,同时还要受到地方各利益集团的制约。此外,我国传媒集团跨地区、跨行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因行政区划、行业分割等因素而起的困扰。因此,要真正盘活我国媒介资源,推进融合媒介和融合新闻,做强做大我国的媒介集团,加大体制改革力度迫在眉睫。
可以说,在全球范围内,融合媒介与融合新闻,都还处于探索阶段,但随着高速网络的普及,融合新闻,必将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流,传统新闻媒介走向网络化生存是大势所趋。其实,在学界正式提出媒介融合之前,它早已在业界自发探索,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不断沿着满足社会需求的方向前进。从这一意义上说,媒介融合即是社会要求传播媒体多元化发展态势的表现。如今媒介的融合趋势,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已超越以往。相信媒介融合必将在曲折行进中成为一种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 从媒介史看书籍插图的变迁 从娱乐到游戏:基于网络的媒介文化变迁 从媒介发展史看媒介素养教育的变化 从消费主义看网络媒介审丑现象 从网络评论看“80后”的媒介形象 从媒介称谓语变化看时代语境的变迁 从滚石符号看时尚变迁 文艺青年时尚叛逆史 从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的传播特点看集群事件 从取名看时代变迁 从媒介生产看传统媒体对网络舆论的建构与重塑 从媒介生态学角度看网络受众的双重身份 从《娱乐致死》看网络媒介的公众话语结构 从华南虎事件看网络媒介对公共领域的重构 从十报告看新时期我国网络媒介发展策略 从李天一案看网络爆料人的媒介素养 从世界经济版图变迁看“枢纽型网络城市”的未来 从媒介属性看被替代中的唱片媒介 从“我”的变迁看文化的变迁 从媒介仪式看国家形象塑造 从虚拟现实看媒介“异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0]王扬.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EB/OL].[2009-10-09]..
[11][22]王素芳.网络阅读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探析[J].图书与情报,2004,(3).
[13][17][21]CNNIC.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09-08-17]./zycg/zycgdt/940748.shtmf.
[14]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13.
[15](俄)伊林.胡愈之译.书的故事[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16]杨滟湫.调查显示中心城市小学生7.1%有网瘾.[EB/OL].[2009-10-09]..cn/i/2009-08-19/09113364858.shtmf.
[20]唐思.自由而负责的网络媒体―论社会责任论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适用性问题[EB/OL].[2009-10-09]..cn/gb/cmcxk/detail.asp?barid=3&t
关键词:媒介融合;广播电视专业化运作;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5)19-0040-02
在各种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媒介组织不断开展联合,媒介融合已成为各行各业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卫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其向广播、电视、通信等各个领域全面渗透,传统媒介手段的界限已不复存在,新型媒体终端一统江湖的局面已初见端倪。而广播电视媒体的受众需求逐渐细化,促进了多媒体融合在广播电视行业中的发展和扩大,以往的媒介受众已从大众分化为分众,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满足越来越成为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趋势,多媒体的融合恰恰能满足媒介受众对各种信息元素的全面需求。
1媒介融合概述
媒介融合概念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由麻省理工的一位教授提出,其意义是各种媒介的多功能一体化,即将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在互联网手段、移动通信手段不断发展的今天,媒介融合是印刷、音频、视频、互动性数字等各种媒体组织间的文化、操作、战略等方面的联盟,这种局面的形成原因是报刊业、广播电视业以及互联网行业所采用的技术越来越趋同,先进的卫星、电缆等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实现了数据、语言、现象等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信息在同一平台上的共同呈现,不同媒介之间的互联、呼唤作用日益增强,媒介一体化已成为当今各种媒体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在各行业媒介内容制作、传播、接收等工作中,数字摄像机、数字压缩、非线编辑、数字分配矩阵、数字微波、节目复用、数字调制调解技术、数字机顶盒、数字视频音频接收器、数字视频存储器等先进技术以及设备设施广泛应用,传统的平面媒体、音频媒体、视频媒体等单一媒介形式逐渐向视听多媒体终端形式转化,过去只具备单一服务功能的电话网和有线电视网等可以同时承担其他网络职能,从而实现了媒介产业发展潜能和空间的不断扩大。
2广播电视专业化运作机制发展现状
在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舆论导向的工作中,广播电视媒体起着重要的排头兵作用,在现今广播电视行业中,各种广播电视节目的立体化、多层次发展使其自身在社会舆论引导中独占鳌头。随着社会语境的不断开放、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新媒体的发展以及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广播电视行业正经历着向国际化和现代化过度的重要变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专业化运作方面,各地广播电视行业通过将各种媒介手段加以整合和综合利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媒介融合事业初具规模,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较突出的是网络电视这种形式的发展问题,大部分网络电视台刚刚建成,运营方式还很不成熟,由于资金问题而造成投入成本不足,无法完全实现独立自治,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依赖于其它机构、单位的资金及技术支持。同时,当今的广播电视节目受众已脱离了过去那种传播内容和形式统一、集中的媒体环境,思想观念更加解放。而由于受到传统广播电视行业单一传播方式和习惯的制约,许多信息和媒介手段已无法满足现今宽松舆论环境下广大受众对节目内容和传达信息的个性需求,对广播电视行业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3广播电视专业化运作机制发展趋势
在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中,普遍采用的服务方式是节目受众被动地接受广播台以及电视台播出的节目,无法对节目播出时间、节目内容等进行自主选择。而随着新型广播电视网模式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节目用户参与度的加强成为可能。在新型广播电视网工作模式下,用户可自由选择想要收听、收看的节目,还能根据个人时间安排决定收听、收看节目的时间和方式。网络广播电视节目的电视化呈现使广播电视节目的个性化、专属化成为可能,形成了广播电视节目受众的分众化趋势。同时,节目的收听率、收视率以及用户体验满意度也能直接决定节目制作的未来走向。这种节目播出方式,能实现节目制作与节目受众的进一步互动以及节目的多元化,带给用户全新的服务体验,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广播电视与互联网融合的未来发展方向是网络广播电视台客户端在电视机上的终端显示方式,用户可在电视屏幕上用遥控器对网络广播电视节目进行选择。这种方式,通过互联网视频手段实现网、台互动互通,丰富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播出形式,从而提高收听率和收视率。作为广播电视节目网络化领域的领路人,美国各大网络电台为我们做出了成功示范。美国的各大广播电视网自己投资制作各种电视剧、真人秀、娱乐节目和新闻节目,并在电视网和电视频道上共同播出,获得了极佳的收视效果和良好口碑,如大家熟悉的《生活大爆炸》、《权利的游戏》、《破产姐妹》、《纸牌屋》等,不仅在全世界网络范围内取得成功,在各大电视台收视榜单上也名列前茅,获得了可观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传统广播电视行业与互联网手段的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不仅是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新路径,也是广播电视行业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必然趋势。
4广播电视专业化运作机制的优化路径
广播电视是主要的娱乐工具之一,而网络是实现讯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的终端融合是将这两种方式的信息传播作用和文化导向作用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广播电视专业化运作机制的优化路径借鉴新媒体的形态要素改造传统媒体内容,以实现多终端传播。使用了新的技术,如果观念不转变,在新的技术平台上生产旧形态的节目,或者将旧形态的节目嫁接到新技术平台上、链接到网络上,实现旧形态节目的网络到达,只是使旧节目有了网络接口,并不能实现真正的网络化和网络传播。移动网络时代,需要具有移动网络传播特性的内容。随着媒介终端的多样化和新型化,内容形态要不断革新,适应多种新媒体的传播。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应用改造内容形态,开发新的盈利模式。随着多媒体手段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媒介手段的互通互联,广播电视除了具有实现节目传播的传统功能,还应当提供其他形式的生活服务。在未来的网络电视行业发展趋势中,电视线上交易将成为电视媒体手段的主要实用之一。用户通过遥控器操作电视屏幕来选择缴费项目,完成水电煤气等各种生活消耗的费用缴纳,机顶盒与银行建立用户信息对应、保障机制,帮助用户管理、处理缴费工作。新型广播电视网通过与互联网、电信网络的信息、数据互通,形成跨网服务工作体系,实现电视机与电视机、电视机与电脑之间的文件、音频、视频的传输。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的支撑下,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给内容生产者和媒介传播者带来新的信息、内容和数据,实现多次传播,带来开发盈利的方式和途径。
5结束语
在新时代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日益发展、不断进步的大背景下,信息消费终端的个性需求为媒体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互联网媒介方式的融合以及内容和终端的各种融合是所有传媒行业演变、改革都必将经历的演化过程。在各种先进媒介方式和手段大融合的背景下,广播电视行业要谋求发展就必先打破传统媒体界限的藩篱,以产业政策、用户需求和技术发展为依据,进行全面升级和转型,才能顺利完成广播电视专业化运作机制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张雯雯,徐书婕.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瓶颈及路径选择[J].中国广播,2015(3):29-32.
[2]张晓菲.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专业化运作机制的优化路径[J].当代传播,2015(5):68-70.
[3]庞井君.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2):1-9.
[4]王长潇.传统电视与视听新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的选择与拓展[J].国际新闻界,2011(12):11-16,119.
一、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现状分析
媒介素养的提升研究依赖于对留守儿童媒介使用现状的深入了解。目前对留守儿童媒介使用现状并没有全面权威的调查研究结果。有学者做过小规模的调研工作,典型如郑素侠,2011年她通过对河南省许昌县四个村庄进行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其研究结论包括电视在留守儿童媒介接触中占据重要位置以及网络日益成为留守儿童娱乐消遣的工具,这个研究结论也在其他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出现。然而,综观这些研究结果和笔者长期对江西的实地调查,发现这些研究中可能遗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根据大众传媒发展现状,留守儿童有机会接触到的电子媒介有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录像机、电脑、智能手机;纸质媒介有报纸、杂志和课外书。尽管电视机和电脑网络是留守儿童接触频度最高的媒介,但根据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可以得知,纸质媒介拥有电子媒介不具备的影响力量,对受众将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笔者在江西调查发现,12岁的女孩思雨谈及课外书《哈利·波特》时,多次强调对书本描述的奇妙世界的惊讶,从笔者的观察看,这实际上帮助女孩从《哈利·波特》的阅读经验中极大地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因而,对留守儿童媒介使用情况分析不能简单地用媒介使用时间来衡量,更要充分考虑不同媒介接触对受众产生的影响,这才有助于我们更为科学地设计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和路径。
二是在现有的留守儿童媒介素养的研究中,并未对留守儿童进行区分,将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现状、媒介需求及偏好视作相似。实际上,根据儿童成长和认知发展特点,不同年龄、性别、家庭背景的儿童对媒介需求和使用现状具有差异性。其中,对于具有相似境况的留守儿童,年龄在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基于儿童成长特点,将留守儿童划分为0-5岁幼童期,6-11岁小学期,12-14岁初中期,15-17岁大龄期。不同年龄阶段的留守儿童媒介需求和使用现状具有明显差异性,幼童期媒介需求主要体现在认知,而在媒介使用上留守儿童存在着缺乏使用能力和引导机会,主要表现在这个阶段的留守儿童缺少符合幼童期需求的读本、故事书等,在电视观看方面也依附于监管家长的观看方式,常常和成人一起看电视,而由于监管的祖辈家长文化、观念有限,并没有意识到引导幼童观看符合他们需求的电视内容。小学期的留守儿童,媒介使用上已具有较大的自,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主动接触自己需求的媒介,而同样面临着能够接触到的媒介有限的问题。在现有的关于留守儿童媒介使用的研究中,也普遍观察到这个现象,即目前能够接触到的媒介主要以电视媒介为主,并从电视观看中获得娱乐、情感慰藉、认识外部世界的多重功能。初中期的留守儿童由于课业负担加重和祖辈家长普遍认为观看电视或接触课外读本会影响到学业而加以管理,在笔者的考察中甚至有奶奶将13岁留守儿童父母从外地邮寄过来的儿童文学读本也锁起来,以免影响学习。另一方面,这个时期的留守儿童对媒介表现出强烈的需求意愿,不仅表现出了娱乐、情感慰藉、认知等需求,而且还需要通过电视学习社会规范和习俗。因此在节假日和无人约束的时候,留守儿童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电视机前。此外,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也开始通过网吧接触互联网,并表现出对互联网极大的兴趣。在15-17岁的大龄留守儿童中,一部分已经结束初中学业留在家里或准备在合适的时间外出务工,一部分离开家继续高一阶段的学习(包括进入技校、中专、高职和高中,因为周末和寒暑假也大都回到农村,本文依然将他们视为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媒介使用情况出现分化,一部分人不再有课业负担和家长管束,开始更为自由地使用媒介,包括看电视和使用网络媒介;另一部分由于学业负担(尤其是高中生),在媒介使用上花费的时间受到限制。但这个群体也有一个明显共同的特点,即更多地通过电脑和智能手机上网。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也具有较为复杂的情况。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确定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和路径。
二、留守儿童媒介教育的目的和路径
媒介教育的概念最早产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英国,当时随着电影的普及,与传统文化相左的大众文化在广大青少年中有着越来越强的影响,一些学者开始倡导应培训青少年,以提高其面对传媒的辨识能力。几十年中,媒介教育的概念也不断完善,人们也逐渐达成共识,即媒介教育是为了具备正确理解和有效使用媒介的能力,即获得媒介素养的教育。从这可以看出,媒介教育和媒介素养的概念密切相关,在当下中国的很多文献中,谈及媒介素养的概念等同于媒介素养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欧美等国媒介教育已发展较为成熟,从小学到大学的不同阶段都对应相应的媒介教育。在中国,媒介教育、媒介素养的概念在上世纪90年代逐渐引入中国,至今媒介教育实践依停留在摸索阶段。
谈及农村留守儿童媒介教育的目的和路径时,有两个基本的原则应该受到重视,即一方面要认清媒介素养的培养中既要尊重儿童媒介需求,面对不同年龄段设定不同的媒介教育目的和路径;另一方面又能通过媒介教育,提升媒介素养的能力,从而完善留守儿童认识社会和融入社会的进程。在上文的分析中,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媒介需求是不同的,相应的媒介教育的目的就应有所区分。
0-5岁的幼童期,处于认知发展期,媒介接触的内容应符合幼童身心发展的内容,如各类幼儿读本、天线宝宝、巧虎等动画片。这个阶段媒介教育的目的是认知,即通过媒介接触增加常识性的知识。6-11岁的小学期,媒介接触最主要是满足娱乐的需要,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儿童在没有家长的管束下会接触暴力等信息,同时,这个时期的儿童又有强烈的求知欲,希望通过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获得社会行为规范的常识和标准,所以这个阶段的儿童大多会通过大众传媒寻找符合自己标准的偶像。面对这个年龄段的留守儿童,媒介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引导对娱乐性节目的选择,增强对传媒内容的辨识能力。12-14岁初中期留守儿童,对媒介的需求依然停留在高娱乐的需求状态,并继续通过传媒寻找符合自己要求的偶像崇拜,所以媒介教育的目的之一依然是增强对传媒内容的辨识能力。除此之外,应当看到,随着以电脑、智能手机、ipad掌上电脑等代表的网络信息终端设备日益进入留守儿童的视野,这个年龄段的留守儿童也开始使用网络,并学会利用网络的互动功能发言和表达,因为媒介教育的另一个目的便是培养留守儿童网络使用能力,获取参与网络生活的能力。15-17岁大龄留守儿童在媒介需求方面已经不再满足单纯的娱乐功能,尤其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他们渴望通过网络媒体更真实地了解现实社会,通过网络媒体获得发言和参与的权利。因此,媒介教育的目的即进一步提高对传媒内容,尤其是网络传媒内容的辨识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网络媒体赋予的权利。
结合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媒介教育的目的不同,媒介教育的路径也应有所不同。一个现实的困难是,国外成熟的媒介教育系统通常会依附于学校教育体系,但即便是教育基础较好的经济发达地区媒介教育也处于起步阶段,而面对基础教育本就很薄弱的农村地区,单纯指望通过学校系统开展留守儿童的媒介教育困难重重。另一方面,留守儿童问题目前也日益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公益组织都加大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因而对留守儿童的媒介教育可以综合各种渠道开展。例如,学者郑素侠提及的参与式媒介教育;教育志愿者卢安克在柴静的访谈中提及的用排演故事剧的方式开展的媒介教育,即通过参与演出故事剧增强对电视媒体暴力内容的反思;以及各类面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所在地开展的图书捐赠活动;这些都可以更为灵活地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媒介教育尝试形式。
从现实来看,当今传媒格局日新月异,而党政工作人员往往将关注点锁定在传统三大媒体而忽视了新生媒介的强大力量,这也影响到政府对媒介的使用能力。本文仅以新媒体形式之一――手机短信为例,浅析新时期党政工作人员媒介素养建构的新途径。
问题的提出
2008年7月,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师生对哈尔滨市政府工作人员开展了以“公务员队伍媒介素养现状”为主题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09份。调查结果暴露出党政工作人员在新媒体了解与使用方面的诸多问题,如“日常工作中进行信息和解读的首选媒体”一项,84.9%的公务员倾向于将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作为首选渠道,因特网的选择率近12.8%,成为仅次于传统三大媒体而受青睐的新媒介。至于另一种新媒体形式――手机媒体,选择的人寥寥无几,只占到2.3%的比例。在访谈中提到这个问题,大多数受访对象认为手机只是私人通信工具,短信大多时间用来个人联络和娱乐,甚至很多人并不把手机看作大众媒体。
调查还发现,党政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和发生大规模危机事件时,对媒介形态的选择也存在不同,危机事件后,对网络和手机短信的选择率明显高于平时的日常工作,分别上升至33.8%和7.1%。可见,党政工作人员对手机媒体的特性仍缺乏较明确的了解,同时也说明政府只是把手机媒体作为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手段,手机媒体作为大众传播渠道尚未常规化。
无独有偶,2006年6月到2007年6月间,重庆市渝北区委党校对在该校进行培训学习的党政干部进行了关于媒介素养的问卷调查;2006年6月至8月,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分赴北京、上海、广州、新疆,对部队师团营连政治干部开展了以“政治干部媒介素养现状”为主题的问卷调查。这些调查与本实验组的调查结果有相同之处,可见手机媒体在党政工作人员队伍中的边缘性问题在各地具有普遍性。
手机短信在党政人员工作中地位缺失的根源所在
由于我国独特的电信体制和收费模式,在手机的各项增值服务中,短信因其简单便捷、收费低廉最先为用户所接纳。与短信在民间的红火势头不同,政府部门并没将手机短信纳入信息传播系统进行统一管理,也因此,手机媒体在党政人员日常工作中没有占有一席之地。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历史与现状两个视角进行分析。
首先,从手机短信的发展现状来看,短信的使用仍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无法与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相抗衡。按照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戏剧理论,人们的行为是按照自己的角色在表演,表演的场所被称为“前台”,与之相对的场所则为“后台”。在前台中的表演是可以被观众看到的,以固定的方式有规则的发生。而后台是不让观众看到的,表演者可以不必关注自身形象及其布景的限制。参照此理论,手机短信是典型的“后台”式表演,传播内容不必经过审查与把关,经过多重传播后甚至连传播源都会被淹没,因此对传播效果不必承担责任。这种与生俱来的随意性为政府的核心式管理带来困难,也为其晋升为正式的信息渠道埋下了隐患。而且在多次发生公共危机事件中,手机短信成为谣言的发源地,早期如2003年非典时期短信谣言加剧了社会恐慌心理,近期如2007年短信谣言使海南香蕉大量滞销,2008年初北京地区油价上涨的短信谣言使司机排队加油致使交通堵塞,一时间,短信谣言与公害齐名。
其次,从历史角度看,手机短信的非主流性传播难使其成为公务员工作的必备工具。我国的大众媒体自诞生之日起就已明确定位,属于意识形态领域,长期以来享受着政策与市场的双重保护。尽管现代媒介运营中市场的作用在加强,但传统大众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权威地位已根深蒂固,是人们获取主流声音与舆论导向的主要平台。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是政府职能工作的引导者和执行者,其行为与态度直接影响社会决策与公众舆论,因此该人群完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这种压力下,他们倾向于以传统媒体通告的观点作为自身决策的参照标准,因为这些主流观点已经过严格审查,不会带来政治风险。与传统媒体相比,完全体现个性与自我的手机短信自然在政府人员严谨的工作节奏中找不到踪影。其实,归根结底,是我国由来已久的官本位思想在作祟。
手机短信在党政人员工作中的作用空间
手机媒体打破了互联网接收终端的限制,有“带着体温的媒体”之称。尽管短信只是手机媒体在3G正式到来之前的初级尝试,但它已使手机实现了由人际通信工具向大众媒体的转变。短信对数字时代党政人员媒介素养的重构,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传播权利的自主性和无障碍性,可增强党政人员队伍对媒介的使用权。本实验组的调查显示,党政人员与媒体的接触呈不平衡状态。“过去一年中,您或您的单位借助媒体开展工作的次数”一项,“0次”占13.3%,“5次以下”为30.5%,“10次以下”占18.2%,“10次以上”占35.1%,“不清楚”占2.9%。可见,在公务员队伍中,对媒体的接触呈两极分化趋势,而接触媒体较频繁的大多所从事工作与宣传有关。因为传统大众媒体拥有一套既定的运行规则,信息的采编播必须由专业人员运用专业技术在指定的地点完成,而且政府组织内的相关规定也限制了非媒体工作人员对媒体的介入范围。手机作为草根媒体的典型代表,彻底摧毁了媒体高高在上的神坛地位,尤其短信信息的编写发送更是呈零壁垒状态,任何人都可平等地传播自己的声音,从而使媒体的话语权回归平民。
手机短信拓展了信息接收渠道,利于党政人员信息传播层面的延伸。手机短信受承载量70个汉字的限制,所制定信息短小精悍,因此传播速度快、及时性强。加之目前我国用户订制短信业务的人数众多,无形中就为短信传播构建了一张巨大的受众网,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生活小事,都能通过短信第一时间在若干级受众间进行传送。如2006年1月3日早晨,北京市手机用户收到了交通管理部门的关于东三环京广桥污水管漏水,号召市民车辆绕行的短信,防止了上班高峰期的交通堵塞现象。此外,还有2005年3月天津市发生的牛奶投毒恶意事件;2007年初的病猪肉短信事件;2008年文城县暴雨预警事件,手机短信都在关乎民众集体利益的公共事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大规模危机事件中短信传播的快速便捷,利于党政人员第一时间把握舆情,消除谣言。在大规模危机事件中,总有谣言与有效信息相伴相生。谣言生于恐慌和信息的不透明,党政人员作为政府工作的执行者,有义务在第一时间将真实信息公布于众。传统大众媒体因其固定的制作流程,在及时性上比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稍逊一筹,短信与互联网相比,其优势在于突破了终端设备的局限,可以随时随地收发信息。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开发手机短信时间快、范围广、功能强的优势,与其他各种媒体类型优势互补,有效打破了谣言滋生的环境,打赢了这场媒体攻坚战。
提升手机短信在党政人员媒介素养构成中的地位
目前,我国手机短信服务仍局限在电信增值业务的狭小范围内,作为一种前景远大的信息终端,还未形成完整的、监督体系。提升手机短信在党政人员日常工作中的地位,必须从短信自身和党政人员意识两方面齐头并进。
首先,必须政府牵头,建立手机短信的常态机制,用政策调控短信发展。2007年3月14日,甘肃省建立重大突发事件手机短信及时制度。这种政策值得弘扬,且政府应将手机短信纳入更多公共系统,如关于开栓供暖、停水停电、交通流量调整等与民生相关的政策实施与变更信息,都可以及时向市民发送短信,将手机作为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有效工具。同时,针对短信表现形式单一、垃圾短信滋生等问题,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规与政策,使手机短信真正成为通畅的信息渠道。
其次,各级政府人员应改变唯主流媒体是从的传统观念,在传播形态各异的新时期,具备较高媒介素养的人员不但要了解各种媒介的独特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更要积极进入各种媒介传播的路径,利用媒介表达思想和传播信息。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人员媒介素养培训中,应适当对手机新媒体的内容进行政策倾斜。
总之,随着3G时代的日益临近,手机短信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效果会日益精化。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在努力推进短信政策落实的同时,也要成为手机媒体的最大受惠者,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媒介素养结构,在媒体与政府的舆情博弈中占领主导性优势。(本文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专项基金项目《公务员队伍媒介素养研究》成果之一,项目号为:06D088)
关键词:广播电视 新媒体 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进入21世纪,新媒体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科学技术广泛地应用在传播媒体中。那些不符合时代潮流的、未能跟上技术发展的媒体形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销声匿迹。而那些吸收了先进理念和科学技术的媒体形式因其具有独特的优点而获得了大众的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新的媒介形态产生了,传统的媒介形式得到了完善,使得广播电视行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但在这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有待解决。
1.我国广播电视新媒体的现状
1.1手机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随着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发展,按照载体的不同,可以将新媒体主要划分为手机族群、电视族群与互联网族群等。2003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手机电视业务得到了充分的施展舞台。2008年,手机媒体作为传播的媒介,第一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以其便携、互动的优势,在广电媒体中获得了重要的席位。随着3G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各种流量包月计划,使得普通民众在享受低价优惠的同时,还能够享有高水平的画质保障。随着4G网络时代的来临,手机广播电视媒体迅猛发展,受到广大用户的喜爱。其中,手机广播电视媒体的现状是指手机广播电视媒体面临严峻挑战,手机广播电视媒体缺乏强劲的发展势头。手机广播电视存在内容匮乏与同质化等问题,行业技术标准与国家的技术标准相互存在,盈利的模式相对来说过于单一,限制了手机广播电视的发展。
1.2网络广播电视媒体的现状和问题
网络视频指的是将网络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以在线直播或者点播的形式,播放网络视频服务商所提供的视频资源,为人们提供可观阅的各种声像文件。网络广播电视媒体发展中具有多种优势,网络视频取得较为良好的发展形势。然而,我国的网络视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例如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致使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加大管理的难度;缺乏明确的版权,内容重复雷同的较多,特别是存在较为严重的跟风创作的状况等等。因此,大量的视频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状况,经常处于严重亏损的状况。
1.3电视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近些年,我国数字电视用户量大增,进一步提高有线电视的数字化程度,已经达到40%。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一方面,我国数字电视在发展中拥有较多优势,例如:国家的支持、用户规模较大及盈利空间大,另一方面,我国的数字电视存在问题。在现实中,数字电视的盈利范围依然有限,运营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受众的反应不一,主要表现为网络分散。有些电视网属于地方建设,权力分散,不好管理;内容匮乏。目前我国的受众已经形成免费消费的习惯,对于新兴的收费方式比较抗拒。
2.新媒体对广播电视的影响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2.1新媒体对广播电视媒体的影响
新媒体对广播电视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作为新媒体的代表之一,网络视频具有多种优势。与传统的电视媒体相比。它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网络视频的画质更好,强烈冲击传统电视行业的运行。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视频的生存形式受到影响。所以,广播电视行业应该对频道进行重新整理,对立台的特色进行重新审视。传统的电视节目收视率通过抽选出一部分的用户,进而对收视率进行测定,其所统计的收视率则直接会影响盈利模式。新媒体时期,在统计广播电视盈利问题时,不应使用传统的收视率统计方式。因此,广播电视频道在进行数字化之后,主要收入包括应用服务费、内容销售广告费与政府补贴等多种形式,而不再仅仅依靠广告获得收入。因为数字信号可以压缩的特点,所以宽带说承载的频道数量也大大地提升,这扩大了观众的选择范围,加剧了电视台之间的竞争。所以节目形态必须要做出改变,才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广播电视新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
媒介融合应实现资源的共享,这是因为内容资源是受众接收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新媒体进行竞争的核心资源。在实现资源的共享之后,将不存在各种类型的媒介的垄断优势,新颖的、科学的内容将会成为各种竞争中的关键要素。例如网络媒体,受众之所以对于网络如此青睐,除了它本身的速度快、时间自由等优势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资源丰富多样,而且更新较快。在理想的环境下,新媒体成为集声音、视频等资源为一体的综合工具。广播电视的边界将逐渐模糊,甚至消失。其次,渠道与终端融合。在未来,将实现广播电视网、互联网、通信网的融合。三方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在实际操作中,就是将手机、电视和电脑融合为一体,彼此之间的壁垒不再明显,各种信息、通讯等可以共享共用等。
3.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所掌握的技术还不够以满足新媒体的发展,应提高对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现状的认识,相应地采取有效的措施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短短的十年之中,媒体的形态经历了一场大浪淘沙式的变革。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广播电视新媒体行业能够实现快速的、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全国地区都能够实现渠道与终端的融合。
参考文献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媒产业;发展变革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多元化传媒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很多世界级企业纷纷完善自己的业务体系,进一步向传媒产业发展。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我国要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先进技术,建立自己的传媒系统,促进传媒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因而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媒介为网络传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促进了网络媒介自身的发展。各种新兴传媒以及网络媒介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伴随着用户的增多市场份额不断扩大。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壮大,对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且新兴媒体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推动了传统媒体的创新发展,通过媒介融合发展的方式提升自己的市场占有率,这也成为新时期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网络媒体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传统产业的发展带来启示。对于传统的电视、报刊、杂志等传媒利用成熟的网络技术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扩大市场的同时,丰富了传媒产业的发展形式,推动了我国媒介融合的发展。电视传媒的发展逐渐与网络媒体的发展相结合,建立起自己的视频终端传输播放设备标准,利用网络、手机等扩大自己的市场规模。传统报纸行业的发展也在向网络传媒靠拢,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及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丰富自己的业务范围,将电子新闻更加迅速的传输到更多的人手里。与此同时,很多杂志期刊也将传媒产业的发展触角延伸到网络媒体,不断发展电子期刊产业,促进了我国传媒产业媒介融合的发展,加强了互联网技术与现代传媒产业的结合,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的研究是基于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的媒介融合,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变革进行研究。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各种传媒形式以及产品交错复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盲目性。因而,我们对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变革进行研究,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传媒产业发展的特征,对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的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实际对传媒产业的发展创新进行分析,希望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以及变革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充分考虑到我国传媒产业当前发展的困境以及问题,在媒介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结合信息对现代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对社会发展环境以及发展机遇进行分析,明确现代传媒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现代传媒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促进作用,提出合理的产业发展策略,使其在发展过程中更加符合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实际标准,从而实现自身经济价值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二、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信息对现代而言比金钱更为重要,随着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信息的快速传递成为很多人的追求和选择。因此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以网络传媒为代表的新媒体获得迅速发展,占据的市场份额不断加大。各种网络媒介以及传媒产业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媒介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对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中国的传媒产业的发展也需要进一步做出调整,以与市场更加吻合的发展模式,提升传媒产业集团的企业实力。
本文基于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现状,对传媒产业的发展背景以及目的、意义进行论述分析,明确了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在第二部分对传媒产业发展中的相关概念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结对新时期媒介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论述;在第三部分针对新时期的传媒产业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首先明确了我国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发展历史以及现状,然后对新媒体背景下的垄断与竞争进行分析。针对传媒产业发展的价值链体系进行研究,结合传媒产业的发展机制与媒介融合之间的发展关系进行研究;在第四部分,对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模式以及策略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新时期传媒组织内部的发展变化,然后对传媒产业的联动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同时对传媒产业的媒介融合策略进行研究;在第五部分,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创新进行分析,首先,对技术创新与传媒产业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然后分别以创新管理运营模式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本文在进行研究的同时,紧密结合当前传媒产业发展的背景以及变化。基于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媒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进一步寻找适合我国传媒产业发展实际的发展模式,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以及变革。以这个研究思路为主线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以及变革进行研究, 本文通过文献查找法、总结归纳法以及比较研究发展对我国新时期传媒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新时期我国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媒产业的发展。
三、文献综述
(1)媒介融合概念
随着新兴传媒技术的发展,为我国传媒产业带来新的改革,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新时期,媒介融合无疑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而显著的特点。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现代传媒产业的发展涉及到很多方面,而且媒介融合的相关概念也涉及到很多的层面,其中不仅包括传统的媒体产业,也包括新兴的网络媒体、技术以及相关业务等。对于新兴传媒产业的发展而言,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同时对于他的研究意义也在不断深入和完善。对于媒介融合的定义,就是利用数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以信息为核心,以快速便捷的信息传递为目标的业务拓展,将客户的需求作为产业发展向导,将现代的网络媒体、信息内容以及客户终端三方面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而促进现代传媒产业的顺利变革。根据媒介融合定义中的三个核心要素,可将媒介融合分为三种,即媒介内容的融合、传播渠道的融合、媒介终端的融合。其中,内容融合是媒介融合实现的资源基础,网络融合是实现媒介融合的前提条件,终端融合则是媒介融合最终得以实现的载体,是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的集成端口。
(2)核心能力的概念
对于任何行业而言,核心竞争力都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核心能力则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能力。核心能力的主要作用,就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核心能力突出企业自身的优势地位,进而提高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因而这种核心能力是企业的对手很难达到或者拥有的。对于核心能力而言,主要通过各种技术以及对应组织之间的协调配合实现,通过这种协调的配合和发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实现长期发展以及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对于自身而言,核心能力是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自身属性,因而具有独特性、价值性以及不可替代性等直接而明显的特点。
(3)核心业务概念
核心业务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为自己赢得利润的主要业务,因而企业的核心业务能够与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产生相互联系,并且通过发展自身的核心业务,完善自己的多元化业务,提升企业在多元化经济发展中的竞争优势,企业的核心业务是企业最具有优势以及代表性的业务,体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核心业务也是基于媒体融合背景的传媒产业所必须拥有的。
四、新媒体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特征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传媒产业的发展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政治作用,传媒产业自身的事业属性比市场化经济中的产业属性更为突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传媒产业逐渐顺应市场化发展的趋势,本身的产业属性逐渐得到加强。新媒体背景下的垄断与竞争对于我国的传媒产业而言存在较为严重的地域差异,现有的传媒发展体制一直是四级办媒体体制,因而我国的媒体数量较多,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并且存在较多的小媒体。在很多省份省级媒体都具有不可比拟的绝对性垄断地位。媒介融合下价值链的构建对于传媒产业来说,在媒介融合新的背景条件下,要想构建新的价值链,就必须注重受众,这也是传媒产业价值链的核心。媒体融合规制落后于媒介融合发展,媒介的发展是与科技发展同步的,因此,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也导致了新兴媒介的快速增长。对于传媒产业来说,要想实现媒介融合,就必须制定完善的媒体融合规制,这也是促使传媒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五、新媒体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模式及策略
新时期传媒组织内部的发展变化,传媒企业同其他任何的产业一样,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企业构成,微观的企业构成了宏观的产业。上述中所提及的传媒产业的媒介之间融合策略及模式,在实质上,只是针对于单独的传媒集团或传媒企业来说。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模式,根据上文可知,传媒产业要采取媒介融合的发展策略必然会导致更好的行业融入到传媒产业当中。基于新媒体下的传媒产业媒介融合策略。随着社会竞争的愈发激烈,媒体之间的融合也是大势所趋,究其表现形式来说,主要有两种:
一是通过传统媒体企业与现代媒体企业的并购融合实现企业之间的重组,优化企业内部结构,打造出新的适合现代社会的媒体团队。
二是通过融合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之间的关键技术,使得两种媒体互相取长补短,让传统媒体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
六、 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创新
技术创新是媒体创新的核心,在客观上,集团的跨媒体运营、媒体融合,需要对各类信息进行统一采集,放在同一平台上,采取多种介质、多格式生成的方式,以此实现一次性采集、多次生成、销售。媒体融合迫切需要储备、培养、打造一支精英团队,来指挥和完成多媒体的采编管理工作。推进体制改革促进媒介融合发展。从20世纪末开始,媒体融合成为世界媒体产业发展的趋势,由于在同一市场拥有多种媒体可以覆盖更多的受众,越来越多的大型媒体集团要求本国政府开放媒体所有权的呼声越来越高,各国似乎都在经历一场媒体体制上的变革。
七、总结及展望
当前,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了我国传媒产业主要的发展和变革手段。在崭新的传媒环境中,媒介融合意味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这也是对我国传媒企业的一个不小的挑战。虽然我国当前已经开始不断重视媒介融合对于我国传媒产业的重要性,并积极的开展和深化相关内容的研究。但是目前大多数对于我国传媒产业的研究只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描述,或者是对于一些理论设想的整合。 虽然我国当前已经开始不断重视媒介融合对于我国传媒产业的重要性,并积极的开展和深化相关内容的研究。但是目前大多数对于我国传媒产业的研究只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描述,或者是对于一些理论设想的整合。所以,如果仅仅是对于传媒产业表面层次的研究,就必定会造成该领域的研究流于简单化,从而无法实现媒介融合策略的有效实施。因此,对于我国传媒产业发展变革的研究,必须要创新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可以通过借助其他的社会科学理论来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深化。
参考文献
[1] Tim Porte. London Bombings: T he Unread News paper [ EB/ OL ] http: / / timpor ter. com/ fir st dr aft/ ar2chives/ 000468. html, 2005- 07- 07.
[2] Andrew Nachison. Good business or good journalism.Lessons from the bleeding edge [ EB/ OL ] . H ttp: / / xici. net/ b244699/ htm. 2001- 5- 10.
[3] The Daily. About The Daily [EB\OL]. http:///about/, 2011-02-01.
[4] 王菲.媒介大融合[M].广州:南方日报出报社,2007.
[5] 熊澄宇.信息社会4.0[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6] 刘颖悟.三网融合与政府规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7] 迈克尔.埃默里等.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第9版)[M].展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美国年鉴(2002)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第一,在媒介融合的前景下,新闻媒介在管理体制以及工作流程这两个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闻媒介改变速度很快,方式也很符合现代传媒的趋势,其服务的宗旨是推动融合新闻的发展。以往传统的新闻传播往往只是单纯地利用一种媒介,而融合新闻改变了这一局面,整合了不同的媒介进行一个新闻多方面地传播,且结构严密,形象更加生动,给受众的印象更深。所以青海玉树电视台和报社,在这一发展趋势下,要做好融合新闻的传播,就必须利用多种媒介手段,这就需要对这些媒介手段进行统一的管理,将其整合起来,形成有序的组织和结构,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加工和传播,这样有利于信息的多元化传播。第二,在媒介融合的前景下,新闻传播具有多样化的主体。融合新闻在特点在具有其特殊性:一是涉及面广。二是传播性强。因此,青海玉树电视台和报社在融合新闻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要利用各种新型的传媒技术来进行新闻的传播,而且要保证多元化的输出。第三,在媒介融合的前景下,需要对新闻传播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从融合新闻的内容来看,虽然这些新闻都是通过整合之后形成的信息,但是不能仅仅在形式上进行重组,而是要通过创新的手段来进行信息的加工。即使是相同的信息,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报道,同样属于不同的新闻信息,这样仍然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因此,青海玉树电视台和报社必须要对融合新闻进行深加工,利用信息的创新来推动融合新闻的传播。
二、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发展的促进作用
首先,在新闻传播的发展过程中,青海玉树电视台和报社需要利用媒介融合使新闻产品更加符合受众的不同需求,从而保证新闻传播的人性化。新闻传播无论是传统的形式还是新兴的形式,最重要的是要将新闻信息很好地传播到受众当中,满足受众信息获取的需要,做到既增加经济上的效益,又提高社会效益。任何形式的新闻传播都需要将新闻信息传输到受众的大脑中。具体来说,在媒介融合的前景下,新闻传播的手段不断更新和进步,在对同一事件进行报道时,可以根据不同传播手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报导顺序。首先,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即时性对某一新闻进行简要的报道,接着可以通过现场的观察和分析进行信息的新加工,保证其可视化,然后对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和加工,既有文章和图片,还有视频作为参考。这样就能够满足不同受众对新闻信息获取的不同要求。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很快,尤其是大城市中,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具有快餐性质,讲求及时性,并且关注点更加具有直观性。因此,通过多样化的媒介手段和不同形式的新闻形式可以满足这类人群的信息获取的需求。其次,在新闻传播的发展过程中,青海玉树电视台和报社需要通过利用媒介融合可以弱化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之间的差别。以往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主要有电视和广播等,现在虽然出现了更多的传播手段,但是这些传统的传播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进步当中,并且逐渐与新的传播手段进行了良好的融合,二者之间的差异性不再是那么明显。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虽然传统媒介不具有新兴媒介的优势,但是并不会就此消失,而是依然存在,并且有可能和新兴媒介进行良好的融合,互相借鉴,共同作为传播手段存在着。第三,在新闻传播的发展过程中,青海玉树电视台和报社利用媒介融合可以实现不同媒体之间互相借鉴和吸收各自的优点,从而提高信息传播的效果。传统媒介有着自身的特点,而新兴的媒介优势更加明显,二者进行互相结合能够最大程度上实现信息传播的完好性。以传统媒介当中的报纸为例,虽然互联网新闻发展了很多年,但是报纸并没有消失,反而受到了报纸的影响,从版面的编辑和内容的报道方式上借鉴了报纸的特点。因此,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的良好结合是新闻传播变革的一大趋势,能够更好地推动新闻传播的发展。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