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媒体的含义范文

传统媒体的含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媒体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媒体的含义

第1篇:传统媒体的含义范文

1、平面模式:主要包括印刷类、非印刷类、光电类等。

2、电波模式: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广告等。

3、网络模式:主要包括网络索引、平面、动画、论坛等。

第2篇:传统媒体的含义范文

创新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在英文中,Innovation(创新)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它的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作为一种理论,是20世纪的事情,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在1912年第一次把创新引入到经济领域。他认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的从未有过的组合。我认为,传统媒体的创新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传统媒体的创意设计创新

传统媒体的创意设计,是一种蓝图式的、规划式的设计,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把这种设计看成是一个规划与论证的过程。符合受众需求、创新设计思路,是这一创意过程中恒定的真理。不符合受众需求,再新鲜也没用;符合受众需求,却缺乏创新活力,就会导致产品懈怠。这个例子至少有两方面值得我们认真借鉴。第一,西方媒体在进行产品设计时的严谨态度。报纸读者结构老化,这是不争的事实。怎样争取年轻读者?是不是“我们认为”年轻读者喜欢的内容,年轻读者就一定喜欢?在对这些问题进行论证时,我们习惯于在会议室里争得面红耳赤,习惯于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却始终不习惯去调查、去测试。第二,产品的创意、产品的设计要实事求是,结合实际。传统媒体的创意设计,要根据自身情况、市场情况确定大致的方向,不能缘木求鱼。比如,报纸的问题是老年读者多、青年读者少,我们的创意设计也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而不是相反。

传统媒体的内容创新

翻开同一地方的报纸,人们不难发现,不少新闻似曾相识,但就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不同的报纸又各有所长。这种新闻报道的“无声竞争”,实际上是新闻策划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着决定作用。

比如作为内容供货商的纸媒,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即通过原创新闻、本地新闻在媒体的立体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而原创新闻如何保持自主创新能力、如何提高创意水平,又是传统媒体最为困惑的一个话题,因为它的可复制性太强了。既然原创新闻的软肋在于它的可复制性,其创意设计也只有从这个角度入手。第一,寻求具有垄断性、不可复制的策划题材。第二,进行与读者的互动设计,增强读者的话语意识。如何体现读者的话语权,防止媒体的“话语暴力”,也是报纸内容供应上的一个努力方向。第三,报道方式创新。这也是一个可以拓展开的话题,比如,有的媒体倡导“一站式报道”,把新闻资源一次性吃光嚼烂,不给对手介入的机会;有的媒体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同一题材等。从新闻报道来说,就是要重视抓独家报道和对新闻事件的深入解读。随着社会对信息需求的不断变化,那种单纯印证某一政策和单一告知式的新闻报道,已经不能满足读者需要,广大知识分子不仅要知道发生了什么,而且要了解为什么发生、有什么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解读信息,满足人们的社会决策需要。比如,2005年我国进行人民币汇率改革,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盯住美元。传统媒体就要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告诉读者人民币为什么升值,人民币升值对国家、对企业、对进出口、对老百姓有什么利和弊。

传统媒体的服务创新

大家知道,我们正在迈入一个全新的体验经济时代。在传播新闻时,不仅要告知,而且要服务,要千方百计满足广大知识分子追求新体验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

服务读者,首先要加强与读者的互动。编辑记者要经常深入到读者中去,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网上交流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意见,了解广大知识分子在想什么、做什么,了解他们喜欢什么、爱看什么,了解他们有什么苦恼和困惑,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办报思路,不断满足各类读者的阅读需要,让他们喜闻乐见。

服务读者,还要下工夫搞好解疑释惑。比如,一年一度的高考,是涉及广大考生、家长的一件大事,也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我们要为考生填报志愿提供指导,要请有关专家为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克服焦虑情绪,轻松迎考。还有,在大学生恋爱交友、勤工助学、找工作、出国留学,知识分子休闲娱乐、养生保健、求医问药、假日旅游、家庭理财等方面,我们都可以为他们提供积极而有效的咨询服务。

传统媒体的版式创新

版式是传统媒体突出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媒体要坚持内容形式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改进创新版式,探索形成庄重大方、清新疏朗的版式风格。比如,从目前情况看,党报、行业报等纸媒体的版式与都市报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版面呆板,标题过长过硬,不生动、不抓人。现在都市报大多实现了专业人员统一设计版面,而党报、行业报基本维持传统媒体的编辑画版。要创造条件,尽快实现专业人员设计版面,这不仅有利于统一版面风格,而且能够让版面真正“活”起来,大大增强视觉冲击力。

传统媒体的营销创新

营销创新对传统媒体体制下的媒体而言,似乎是最为紧迫的,对很多报社来说,一位优秀的经济师可能要比名编辑、名记者更紧俏。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在2005年年初分析了宏观经济形势后,预计下半年人民币可能升值、进口纸可能价格下跌,因此采取了“一次定量、两次定价”的办法,即纸张定量后下半年再定价。下半年纸张果然随人民币升值而落价,集团为此节约支出超过700万元。营销创意方面,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可以成为媒体学习的榜样。

参考文献:

1.赵金:《创新,传统媒体激发活力的源泉》,《青年记者》,2007(16)。

2.邵培仁:《论流媒体时代的挑战与电视生存》,《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4(1)。

3.梁图强:《传统媒体必须开创新路》,《经济日报》,2006年4月27日。

第3篇:传统媒体的含义范文

当下,报媒的黄金期公认已经过去,它们需要在新的时代找到新的应对方式。作为我国报媒的“重镇”之一。江苏报媒对于传统媒体的转型和新媒体的融合,也自然有话要说。

2014年7月6日。江苏13个市的晚报总编辑们在扬州举办的江苏城市晚报总编年会上,各抒己见,共话转型之道,本刊整理了各家之言,以飨读者。

江飞(金陵晚报总编辑):新媒体不只是报纸的延伸

《金陵晚报》也在探索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课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维方式的问题,包括运营模式和理念等。如果用传统大众传播方式来经营新媒体,不太容易,这也是报纸做网站、微博常常不成功的原因所在。

纸媒的经营者如果认为报纸仍然是中心,而新媒体只是其延伸,那是错误的观点。我们应该用互联网思维来改造自己,改变观念。

其次要以产品为抓手。网络时代,议程设置很重要,产品要让用户感兴趣,不再是纸媒生产、传播,而应该由更多、更宽广的平台来推广和传播。这里的产品可以是一个策划、一个创意、一个活动,甚至是一个项目,表现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应当是大融合,在更开放的平台进行融合,而不仅仅是在自己的网站和微博上,这样的融合仍然显得有些封闭。互联网的核心就是开放、分享,因此,媒介的融合应当与外部世界互联、开放,要与外界互动。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还体现在资源整合和做产业上。做产业要形成一个商业模式,把产业推进与媒介融合结合起来。

目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仍处于共存期。新媒体所传播的新闻内容,大部分还是依靠传统媒体的信息来源,但传统媒体必须顺应发展趋势,加快与新媒体的融合。

不能把传统媒体的思维用在新媒体上,新媒体上的内容应该是即时的、新鲜的,不存在截稿时间。我们去英国某报业考察,他们的办公区并没有分为单位和格子间,而是呈放射型,中心是值班总编,身边是各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墙上挂着几个电视机,实时滚动各类新闻,以及新闻网站的访问量。这样的好处就是总编能迅速下达任务,指挥新闻报道放在纸媒上合适,还是利用新媒体先行传播。

在纸媒转型的道路上,许多人虽然接受了新媒体,但是传统观念却改变不过来。我们需要洗洗脑,在与新媒体融合方面,需要把受众放在第一位,与受众平等互动。再利用新媒体优势,让纸媒与新媒体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综合新旧媒体时需注意权重调整。

朱佳伟(常州晚报总编辑):做足地方特色是立足点

对于地方报来说,未来发展的立足点就是将地方特色做到位。以前是做独家的新闻,现在更要做独家的服务,用这样的方式来贴近、服务和吸引服务群体。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不光是单向地传递信息,而是要将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与营销结合起来,通过新的手段,用微信和微博等方式来为商家做宣传。

如今报网互动是报业发展的大趋势,纸媒发展也要借助新媒体思维。借用网络媒体常使用的形式,将以往活动的单向传播模式,改为现在互动的更加精细化的方向。

张成林(姑苏晚报副总编辑):要铭记新闻人的属性和责任

媒介融合是一个发展趋势,而新媒体其实是一个技术和平台的概念,微博、微信、网络只是具化的一个平台。我们需要从中学习的是新媒体的思维,包括用户第一和用户体验。但是,我们又不同于社会上纯粹的新媒体概念,传统媒体承担着最重要的社会引导功能。因此,在此概念上的媒介融合,更需要融合用户引导,即利用新媒体的概念和思维平台,达到舆论引导的目的。

“纸媒死亡”是个伪命题,传统媒体目前只是“被雾挡住”而已。做新媒体,也需要坚持和依靠传统媒体品牌影响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辅相成,传统媒体有好的平台,新媒体有无限的潜力、活力,传统媒体需要借助新媒体来扩大传播渠道和影响,同时又需要时刻想着最终的新闻人属性与身负的责任,二者互相联合,共促成长。

纸媒转型,靠什么?“四化”战略尤为重要,就是:本土化、专业化、杂志化、数字化。

本土新闻是纸媒生存之根,读者可以从网络上获取热点新闻、世界新闻,但是本地新闻资讯还是需要从报纸上获取,这就要求报纸版面扎实做好本地化服务。

其次,报纸不能丢弃深度报道的优势。专题性、专业性的报道,是新媒体很难带给读者的,这就要求采编人员有“专业性”的思维,选取有质量的报道选题,全方位提供给读者最直接、最深度的内容。同时,在传播途径上,报纸需要不断增加不同的类型,充分认识到普通读者的爱好存在着差异性而采取综合的专门化,或者以专业化为主,增加综合类的信息,受众的需要促使媒体必须多样化。

报纸数字化,是目前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竞争的同时,最希望看到的局面就是融合与共赢。这就需要传统媒体善于借助高科技手段,提高自己的传播能力,扩大影响力。

宋捷(江海晚报总编辑):传统的记者会逐渐被淘汰

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情况下,纸媒不能失去主战场,转型迫在眉睫。内容为王是关键,但适当挖掘和激活旧闻,可以让报纸展现新活力。50年前的报纸,很少有人会一张张翻看,但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它们储存,资讯寻找就会很方便。

新媒体是依靠纸媒一路“攀升”发展的,而传统媒体的转型也需要依靠新媒体。纸媒的内容照搬到网站、客户端等,只是新媒体的初级阶段,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在此期间,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借力成熟的技术与优秀人才,把纸媒与新媒体融入做得更好,让读者更容易接受。

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需要一批有“新媒体思想”的记者,传统的记者会逐渐被淘汰。所以,记者自身也要有转型意识,“技艺型”记者日后会大受欢迎。

翟明(泰州晚报总编辑):传统媒体不能丢弃主业

传统媒体就像是做布鞋的,而新媒体就像是做皮鞋的,虽然同样是做鞋的,其实是属于两个行当,因此很难融合。

皮鞋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人们就不穿布鞋了,只要将布鞋做好,依然会有很多人愿意购买布鞋。要做好报纸,不能因为新媒体的来到而丢弃主业。传统媒体的发展除了要做好自身的采编,也要适当地借鉴新媒体的新思维和理念,为我所用。

新媒体,如微博、微信是不少传统媒体正在运用的新的媒介手段。《泰州晚报》对传统的版面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并在不少版面的边栏增加了微信方面的新闻,如乐活、乐购等栏目,增加了在市民之间的影响力,提高了纸媒的传播度。

此外,《泰州晚报》还利用新媒体的互动平台来及时了解用户的反馈,与读者们交流信息。专门成立了网络部,将传统媒体的热线和网络结合起来,每天与读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新媒体的平台,让我们与读者的交流变得更加快捷和方便。

谈虹(苍梧晚报总编辑):内容仍是主要竞争力

新媒体的发展,意味着以后的传播信息渠道更加多元化,但不管是哪种媒体的发展,都要努力提高采编能力。

未来媒体所呈现的内容,仍是传媒业发展的主要竞争力,而传统的媒体在内容的采编上有着自身的优势。要想将传统媒体发展好,就要融合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利用好这一渠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同发展,才能走得更远。

过去,只能利用传统媒体的平台推广一些活动,现在《苍梧晚报》将活动与微博、微信结合起来,如前几个月13个城市联合举行的征集市树市花的“护花使者”,就是发动新媒体平台,选择了一位极具代表性的市民。

刘葆(淮海晚报总编辑):对新媒体有期待,但未找到盈利模式

做读者必读、必看的新闻,是纸媒的根本,也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内容;其次则是做好服务咨询。比如,以前教人倒车,你写一大段别人都看不懂。现在你可以在报纸上放一个二维码,扫一下就能看到老司机倒车的视频,视文结合。

我们对新媒体也抱有期待,但是还未找到盈利模式,因此也和大多数纸媒一样仍在探索阶段。目前,我们正在与一家民营公司试点新的合作项目,叫“淮安微生活”。计划做淮安最大的微信平台,主要做与教育和医疗等相关的服务。户外大屏也是我们正在试水的新媒体项目之一,用于投放广告,效果也不错。

陆应铸(盐城晚报副总编辑):新媒体为传统媒体所用才是首要的

在新兴媒体发展迅猛的时代,在办好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同时,应仍然以办好报纸为中心,通过新媒体办报,让其作为另一种渠道和方式,拓宽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传统媒体真正存在的含义就在于,真正好的、真实的、严谨与权威的新闻仍然需要通过传统媒体的平台给予,内容仍然是报纸生存的根本。我们尝试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研究,增强与网友和读者的互动,最终目的仍是为报纸本身服务,新媒体形成了新的影响力后,再将报纸的品牌效应不断放大。

传统报人在办报质量和空间上,还有很大的余地可以发挥和创造。就目前而言,做出每一家传统媒体自身的特色,探索和借鉴新媒体的思维和传播渠道,扩大自身品牌的影响力和价值,以及权威性,发展新媒体为传统媒体所用是首要的。

邱隆洪(京江晚报副总编辑):真实性更是报纸的生命

新媒体的到来必定对传统媒体有所冲击,大的方向不可避免。我们网络试水比较早,集团成立了文化发展公司,而且投放了大量“屏媒”(即户外大型电子屏广告),可以让读者互动看报,如今已经在镇江布局百余块,也是一种与新媒体融合的尝试。

微博与微信是当下不少传统纸媒正在探索的新媒介,《京江晚报》也不例外。我们从去年起建设微博,如今已经有稳定的粉丝群,并且专人负责,实时更新。微博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在新闻生产流程中,增加了不少由网上传来的线索,这些线索虽真假难辨,但由于在老百姓心中有影响,我们会择其重要的部分落实采访。微博和微信让新闻的渠道更多,视角和触角更加广阔。

尽管如此,传统媒体仍有优势,尤其体现在真实性和可信度上。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网上的东西真假难辨,但报纸是白纸黑字,不容造假。所以,真实性更是报纸的生命。纸媒的另一优势是地方新闻,这是纸媒存在的核心意义。

吴继硕(宿迁晚报副总编辑):传统媒体要积极探索和突破

对于媒介融合而言,在发展新媒体上,尤其想要发展完好和不断成熟,传统媒体首先应当有一定资金的投入,也同样应当重视专业采编人员的配备到位。

《扬州晚报》创新媒介融合推出的“十大微博”和“汤姆猫说世界杯”等,是传统报人面对新媒体环境所作出的积极探索。随着网络用户和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的增加,做出这样的积极探索,起到服务受众的作用,并且还大大增强了实用性。知道受众需要什么,研究他们的口味和喜好,作出相应的探索和突破。

袁文生(扬州晚报总编辑):要用互联网思维促进传统媒体转型

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步伐,首先要用互联网思维去促进传统媒体转型,延长报纸的青春期。

要实现报纸转型,必须走进“四个时代”。一是走进大数据时代,某种程度上讲,新媒体的本质就是数据分析。媒体深度融合就是抓住大数据,具有大数据思维,会发现不一样的新闻。二是走进视觉化时代,现在是读图时代,传统报纸一定要向互联网学习,让版面图解化、可视化。三是走进故事化时代,实现新闻故事化、标题口语化。新闻故事化是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标题口语化是网络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报纸以变应变的必然选择。四是走进年轻化时代,传统媒体要准备逐步增加年轻人喜欢看的内容,赢得年轻读者。

其次实现版内版外互动,让平面媒体“立”起来。要让活动扩大报纸版面的外延。

第4篇:传统媒体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 碎片化 品牌传播

在当今的营销界,大众媒体的价值逐渐被小众化的新媒体稀释,这已经是不再具有争议的话题,小众化的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不论是在传媒界还是在营销界都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当前的发展趋势表明,新媒体拥有比传统媒体更具人性化、交互化和责任感的特点。随着科技的进步,昔日里对大多数人来说显得陌生的网络、博客等新媒体形态,如今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新媒体的本质特征:碎片化

1.新媒体的理论内涵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是一个内外不断演变的概念。是一些新的传播模式和形态在数字化技术的大背景下,通过信息传播媒体进行的广泛应用。在互动百科中,不同学者对新媒体有着不同的定义。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分众传媒CEO江南春:“分众就是区分受众,分众传媒就是要面对一个特定的受众族群,而这个族群能够被清晰地描述和定义,这个族群恰好是某些商品或品牌的领先消费群或重度消费群。”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相较于传统媒体,例如广播、影视、报刊、出版而言,当今社会新媒体称之为“第五媒体”。

现代大众追求“个性定制”,当传统的大众媒体不能再满足当今受众的如此需求时,新媒体的出现无疑成为了时代的宠儿。此时,新媒体的价值在于,在数字背景下人与人的交流,这种交流不再是传统媒体中的单向交流,而变成了一种多向流动,不仅在媒体和受众之间相互流通,而受众与受众中间也能建立起沟通的渠道。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新的信息。

2.新媒体的本质特征:碎片化

“碎片化”是在后现代时期提出的,原意为破碎、不完整之意。在当时上世纪80年代时指的是“后现代文化视野中真实的实在转化为各种影像;时间碎化为一系列永恒的当下片断”。本质上,其具有碎片化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新媒体受众的碎片化

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媒覆盖率优势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薄弱,正是因为如今人们不再追求“人云亦云”,而是追求“个性定制”。为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小众媒体。正是由于受众不再集中于一个大方向,企业营销的能力也被大大稀释,移动电视、短信、数字电影、博客等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就能从不同方向满足小众人的个性需求。

(2)新媒体信息的碎片化

碎片化传播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就是信息的碎片化。新媒体的传播内容不再像传统的传播媒体那么篇幅完整,它主要以零零碎碎的信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再由用户进行重新整合,甚至产生新的信息。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传播

“品牌”(Brand)一词起源于古挪威语“brandr”,意为“打上烙印”,因此品牌在初期是作为区分事物的记号,随着社会的发展,品牌的定义也随之越加丰富起来。Philip Kotler认为,“一个品牌往往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符号标志”。消费者是“品牌”的感受者和评价者,而企业是“品牌”的拥有者和经营者,是什么将二者建立有机的结合,本文赞同余明阳教授的品牌传播观点,认为是传播媒介。他认为,品牌传播应当与传播学紧密结合,“传播”是品牌经营和品牌战略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媒体的发展对品牌传播有着极大的影响。

新媒体的出现犹如注入了新鲜血液一般滋润着品牌的传播,它不像传统媒体的单一死板,而是活灵活现的将品牌展示在受众面前,使品牌更易被人们接受。在新媒体环境下,品牌传播在不同方面都有了新的特点。

1.信息的难聚合性

在品牌传播中,信息的聚合性是指信息是通过品牌的静态特征所集合起来的。这里信息不仅通过品牌六个层面即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和使用者进行聚合,更加应该注重从品牌深层次的因素中聚合丰富的信息。但是在新媒体碎片化环境下,品牌传播的方向是多方面的,传播出来的信息也停留在表面层次,且在海量的信息中品牌传播出来的内容大多为零散形式,用户很难花心思将有效的信息聚合在一起。因此,笔者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品牌传播出现信息难聚合性。

2.打破传统媒体品牌传播壁垒

传统的媒体传播受到区域的严格限制,即只能通过特定的渠道传播指定的内容。不仅从时空、地域上受限,连内容也要被指定发出主流之声。新媒体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媒体原有的区域限制,既可打破时空的限制,又保证了信息传播的自由。更重要的是,互联网等新媒体打破了品牌信息传播的排他性和局限性,是品牌传播的渠道畅通无阻。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人们就可以自由分享、下载信息,国界已不再是限制信息的因素。这也迎合了“全球化”的大背景,人们实现了地球村的梦想。

3.品牌传播更依赖于互联网

美国学者卡斯泰尔在他的《认同的力量》里指出,网络通过改变生活,改变空间和时间等物质基础,构建一个流动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这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正渗透全球,遍及世界。互联网就像是一个极大的平台,包容着各种元素。

三、“碎片化”对品牌传播带来的影响

“碎片化”的传播魅力在于准确把握了消费者的心理,它并不一次性强加于消费者大量的信息,而是将这些信息化整为零,利用的点滴的信息渗透进人们的生活中,让人们快速接受传播的信息,甚至无法躲避地接受了某个品牌。“碎片化”对品牌传播的正面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媒体的“碎片化”使品牌接受方式多样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品牌传播的内容上看,传统媒体传播信息较为单一,主要以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主流媒体传播品牌主所提供的信息,而新媒体则不同,它兼容了输出声音的广播、传递文字的报纸以及承载声音和图像的影视为一体的传统媒体表现形式,使人们接受信息越来越立体化、多样化。受众既可以通过电视、报纸这种传统方式了解品牌,又可以通过互联网这种承载品牌信息的新型媒体对品牌进行了解,这种打破了区域限制的新形式更利于品牌的接受和传播。

2.互动性成为品牌传播的关键

新媒体的互动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新媒体交流信息的过程当中,能得到及时准确的反馈。此时的信息交流已经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传播,而“受众”也变成了“参众”。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的交流信息,真正实现了交互式的信息传播。品牌的传播关键在于,当媒体出现了互动的特征,怎么样将品牌的单向设计转化为品牌的设计和消费者参与的共同合作。

但是,新媒体的这种碎片化本质对品牌传播而言并不那么完美,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对品牌的传播也有着不利的影响。

首先,“碎片化”传播信息容量庞大且琐碎,品牌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据统计,在我国,平均一半以上的消费者每天都能接触到三种及以上的媒体,它们可以是广播、电视、网络等,这些媒体每天传递给每个消费者的营销信息可能是500条,约有100500个词汇,这就意味着每个人每天都能接受相当于笔记本型计算机五分之一容量的信息。在如此庞大的信息下,能吸引消费者注意的信息少之又少,能真正用做传播品牌的信息也是个模糊的概念。媒介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认为:“一个媒体其自身的商业价值要看受众价值以及受众与媒体的接触深度,应该从受众的数量、受众的质量、接触媒体的频次、接触的时长和受众的稳定性5个指标进行考核。” 从这五个方面来看,新媒体的受众往往具有小众特点且质量较高,但是他们具有不稳定性,因此无法准确测算他们接触媒体的时长和频次,在多个琐碎的品牌信息堆砌下,消费者可能无法形成心中的品牌形象,甚至这些信息很快被遗忘。因此,品牌传播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其次,“碎片化”传播信息较多短小,无法传播品牌真正内涵。由于新媒体信息碎片化的本质特征,使得传播信息所承载的深层含义较少,通常为一些简单明了、肤浅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影响品牌内涵的传播。大量的短小信息铺天盖地的袭来,只能使消费者不停地接受而无暇思考,阻碍了受众对信息思考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这样就很难形成品牌联想,品牌深层次的含义也无法有效传达给消费者。消费者只能了解到品牌外部的相关内容,却无法感受品牌背后深厚的文化,因此很难建立有效的品牌传播。

四、结论与展望

现代社会的传播格局已经发生变化,新媒体的崛起,使传播趋于“碎片化”的态势,传统媒体不论在传媒界还是营销界的地位已大不如前,新媒体便承担起了品牌传播的重要任务。从本文的讨论中我们发现,新媒体赋予了品牌传播新的特点,而在“碎片化”的环境下,对品牌传播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因此,如何避免消极影响利用积极优势进行品牌传播是今后品牌主应该研究的重点。同时新媒体也要不断发掘自身传播价值,提供个性化的传播方案,使品牌传播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网络资源:互动百科

[2]袁楚.新媒体碎片化本质[J].互联网天地.?2010年8期

[3][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 译林出版社.2005

第5篇:传统媒体的含义范文

文章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对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的冲击,阐述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所面临的困境,并对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走出困局的有效策略展开探讨,旨在为相关人员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

新媒体;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电视新闻记者;困局;策略

一、引言

在新媒体来势汹汹的形势下,传统电视新闻传播如何突破“你说我听、你播我看”的信息传播模式,成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新媒体时代对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的冲击

新媒体时代,指的是以互联网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媒体为主体的媒介形式开展新闻信息传播的时代。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来说,新媒体时代是一个逐步发展转变,涵盖了互联网延伸、无线移动及技术革新的传播范畴。在知识经济逐步深化的时代背景下,信息产业、网络化构筑而成的信息文化,势必会对电视新闻传播带来或正面或反面,或即时或持久的影响。[1]凭借新媒体自身无可替代的优势,可将新媒体时代的冲击归纳为:第一,传统电视新闻传播以大众传播模式为主,新媒体则具备大众媒体、人际媒体双重优势。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开展人际传播,可促进媒体传播效果的优化。第二,新媒体使新闻有了全新的含义、属性。不同于传统电视的单项传播,新媒体具备全天性、实时性、互动性及传播迅速等特征。在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新媒体凭借自身优势对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构成极大冲击,并以其特征优势一时间抢占了新闻报道先机,给传统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严峻挑战。[2]

三、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所面临的困境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

1.受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受众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但仍旧存在细微的区别。传统媒体受众是习惯并坚持使用传统媒介工具的中老年受众及部分新媒体受众,传统媒体受众不存在较高的选择需求,只要能够观看电视、听广播、看报纸便是受众;而新媒体能够更自由地选取受众,通常在领域论坛传播,受众多为业内人士。2.传播方式。传统媒体可理解成一种全面、重复及广泛的传播,就好比报刊、电视等;新媒体则是通过针对、灵活的方式来展开传播。前者是借助传统媒体展开有依据、相对真实的传播;后者是利用互联网信息的繁杂、即时性展开良莠不齐的传播。

(二)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所处困境

1.传播主体与传播模式缺乏多样性,受众主动性不强。传统电视新闻传播主体以各级电视台为主,传播模式主要为单项输出模式。这使新闻受众在获取信息期间难以进行更多的互动,受众基于传播载体的主动性、个性不得体现。新媒体的诞生则扭转了该局面,新媒体时代下,受众可以得到更多的权利。这是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相较于新媒体面临的最严苛挑战。2.传播渠道不足,受诸多因素影响。现阶段,电视新闻传播主要是借助卫星、有线两类方式获取信息接收终端,也就是电视机。由于传播渠道不足,现阶段电视新闻的覆盖范围受到很大制约。电视新闻传播还会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制约,从而使信息传播效果遭受影响。但利用新媒体,该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新媒体能够打破时间、空间壁垒,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有效开展新闻信息传播。

四、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走出困局的有效策略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电视新闻记者势必会面临各种困境,实现媒体融合是新闻传播的必经之路。在时代全面发展的新形势下,电视新闻行业要与时俱进,大力改革创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理论,不断优化媒体融合。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想要走出困局,可以从以下策略着手。

(一)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的应对策略

1.强化电视传播媒体交流,促进资源整合、优化。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实现宽带通信网、互联网及数字电视网的三网融合发展。[3]在全面建设数字化的背景下,应不断丰富传统电视新闻的传播途径,构建起有效的多频道、数字化的电视系统,构建起有效的电视与广播有机融合的多路型网络电视,构建起有效的交互式电视系统。2.凸显电视本身优势,促进媒体融合。电视新闻传播自身具备一定的优势。因此,在发展创新期间,应当全面结合电视传播的优势,提升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同时借助媒体融合手段,促进资源优化。电视新闻传播的构成成分包括不同的频道、节目及专题栏目等,在新闻传播期间,可利用这一特征促进新闻信息的广泛传播。

(二)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记者转型的策略

1.加强学习,正确认识新媒体。新媒体时代下,新闻领域均有了较大的发展。基于全新的媒体发展思想,媒体不再局限于传统单一的形式,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流行媒体融入新闻中,开拓了新闻发展的范围。鉴于此,电视新闻记者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习好各式各样的新闻制作手段,伴随电视新闻的转变作出及时调整。2.熟练跨媒体协作,掌握多媒体技能。新媒体时代对电视新闻记者提出的要求不再单一,不仅要求其运用多媒体终端展开新闻稿件写作,还要其学会新闻的制作,从而促进电视新闻的有效发展。

五、结束语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电视新闻记者势必会面临各种困境,实现媒体融合是新闻传播的必经之路。为了让传统电视新闻传播走出困局,相关人员必须不断研究、总结经验,全面分析新媒体时代对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的冲击,清楚认识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所面临的困境,“强化电视传播媒体交流,促进资源整合、优化”,“凸显电视本身优势,促进媒体融合”,“加强学习,正确认识新媒体”,“熟练跨媒体协作,掌握多媒体技能”,积极促进传统电视新闻传播与新媒体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杨秀娜.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的改革研究——以各省、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改版为例[J].魅力中国,2010(16):162-163.

[2]赵靳秋.从BBC的国际电视发展战略试析国际一流电视媒体的主要特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6):38-41.

第6篇:传统媒体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信息整合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5) 153-0011-01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这无疑给电视等传统媒体造成了不小的打击。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激烈竞争环境,电视台必须要进行改革创新。而与新媒体之间进行新闻信息的整合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1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存在的问题

电视于上个世纪产生并兴起于欧美发达国家,并且随着其技术的不断革新,于五六十年代逐渐代替了报纸和广播等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成为了传统媒体的佼佼者。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经过长期的发展,早已与普罗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新媒体的迅速崛起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冲击的同时,也暴露了电视在新闻信息制作和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与新闻信息受众之间的互动

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媒体,以网络社区、网络视频、微博、微信等形态存在。新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而且对人们的媒体利用手段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诸如电视、报纸之类的传统媒体又被称为大众传媒,这是由于它们在传播信息的时候并不考虑受众的个性与选择,而是进行无差别的传递。但是,新媒体打破了这种传递的旧模式,它使得人们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人们不在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甄别和选择信息。而国内的电视台(尤其是规模较小的电视台)在进行电视新闻信息的播报时,往往因受到旧的信息传递模式的局限,传递的只是一般性的新闻信息。由于没有对新闻热点进行深度挖掘,因而缺乏与新闻信息受众之间的互动。

1.2 电视新闻从制作到传播的时间长

在电视之前,人民大众主要通过报纸或者广播获取新闻信息。电视以声音、影像的形式传播新闻信息,可以给予信息受众以直观的感受,拉近了其与新闻事件之间的距离。电视这种新闻信息传递方式是它优于纸媒和电台之处,但同时决定了它制作和传播的复杂性,进而要求必须是团队分工合作进行。因此,电视新闻从制作到传播要经过很多环节,花费的时间也比较长。而与此相对,新媒体由于是以网络为载体,具有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特点,因此没有上述种种限制。网络论坛、网页新闻、微博等新媒体可以简单快捷地生产新闻信息,方便受众及时获取。

2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面临的挑战

由些可见,与新媒体相比较,传统媒体下电视新闻在新闻信息的制作和传播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问题。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以互联网为载体新媒体具有数字化、信息化、交互性、快捷性等优点。而自身不具备上述优点的传统媒体 电视在新媒体时代具体面对着哪些挑战呢?

2.1 新闻信息获取渠道的增多

在过去十几年里,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环境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与之前的任何时代相比,当今的信息环境可以说是信息获取方式最快捷且信息获取渠道最广泛的时代。其中,百度、谷歌等网络搜索引擎;网易新闻、新浪网、凤凰网等网络门户网站;搜狐、优酷等视频网站的发展和健全使得人们可以免费且快捷的获取大量的新闻信息。这样一来,电视新闻所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2.2 电视新闻的去权威化

在过去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大众传媒获取新闻信息。由于信息渠道的单一性和封闭性,从而导致受众缺乏对于新闻信息的甄别意识,只能被动的接受。而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微博、新闻门户网站等快捷地获取国内外的新闻信息。并且由于新媒体的交互性,信息的传递不再是单一方向的,而是双向的。也就是说大众不仅可以自主地选择新闻信息,还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来源。另外,通过新媒体传递的信息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碎片化和去中心化。以上种种导致了人们更热衷于通过新媒体去获取新闻信息,进而使得电视新闻失去了以往的权威性。

3 新媒体时代电视台电视新闻信息整合策略

为了应对上述挑战,电视新闻必须要进行相应的变革,而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与新媒体之间的信息整合。这里的整合有两层含义,一是信息获取渠道之间的整合,二是信息加工过程的整合。

第一,实现信息获取渠道的共享。如上所述以往的信息获取渠道较为单一,而如今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而日趋多元化。大众媒体盛行的年代里,电视在新闻信息获取渠道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获得独家新闻并不是那么难。但是,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网络门户网站、微博甚至网络论坛往往会第一时间获取新闻点,而电视新闻往往比较滞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电视台可以充分利用新闻门户网站等新媒体的信息资源,挖掘出有效地新闻素材,实现信息获取渠道的共享。

第二,挖掘新闻深度。正如前所述,新媒体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上往往抢占先机,也就是说电视在新闻的时效性上没有优势。新媒体播报新闻事件之后,电视新闻才“后知后觉”地进行相关报道。为此,当电视台不能第一时间播报新闻时,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取新闻信息之后,以专题报道、专家解析等形式尽最大的限度挖掘出新闻的深度来。

第三,深度剖析新闻事件。电视新闻的制作团队庞大,难免良莠不齐,而挖掘新闻深度则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新闻敏感度和素养。不但可以以独到的眼光从新媒体繁杂的新闻信息中甄选出具有社会价值和关注度的新闻,而且能够以正确的价值观对新闻做出精确的判断。在此之上,整合新媒体所反映的民众态度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剖析。

第7篇:传统媒体的含义范文

版权纠纷,不新鲜了

2005年“中国都市报研究会总编辑年会”发表《南京宣言》,表示不再容忍网站无偿使用报纸新闻内容。

2006年,新京报诉TOM网站,成为“传统纸媒诉新媒体第一案”。最终结果是,TOM网站上静悄悄地了《致歉声明》,以及“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补偿数额根据和解协议是保密的,但远远低于新京报要求的372万元。

2007年的新京报诉浙江在线案更是历尽波折,直到2010年才有个说法,其中涉及到的7706篇文章要独立立案,不能合并审理,官司打了三年,最后著作权不属于新京报,属于500多名作者,换言之,连资格都没有了。

2014年3月,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版权声明》,“除法律、法规规定可以合理使用范畴外,未经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书面授权许可,其他任何网站都无权使用本集团享有版权所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新闻作品及图片享有的著作权)”。

2014年6月初,广州日报旗下公司向“今日头条”新闻客户端提起侵权诉讼,6月18日广州日报方撤诉,双方达成和解。反而6月23日国家版权局宣布对“今日头条”立案调查。

版权纠纷,说到底,是媒体对于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守卫,既然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为什么守卫得如此艰难而又毫无尊严呢?这中间自然有当前中国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不健全、侵权成本低以及新生媒体崛起的原罪路径等原因,但是,作为当事人的被侵权媒体,自身需要深思的也不少。

并非所有的转载都侵权

以“今日头条”为例,假设其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那么“今日头条”无需征得许可,也无需付酬,因为这是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的12种合理使用的情况之一。另外,如果只是单纯的时事新闻,不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范围,从国际到国内都是如此。所以,传统媒体的时事新闻和时事性文章被转载,是不能称对方侵权的。问题在于,时事性文章的区分标准是什么?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新闻作品除去“时事”二字,还剩下多少,是颇值思量的事,而至今《著作权法》没有对“时事性文章”划定清晰概念,则让人冷汗涔涔。2012年,140名时事评论员上书国家版权局要求厘清此概念,也是不了了之。

那么再说括弧里的这句话,“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有这么两层含义:第一,著作权的主体是作者而不是媒体,媒体要想诉别的媒体侵权,首先得拥有作品的著作权。这里有一个误区,即首刊媒体对作品拥有著作权。实际上,刊发媒体对其他单位记者或独立撰稿人的作品不享有著作权,即便是本媒体的记者也要与单位签订一个版权协议,明确职务作品版权归属单位后,才可以让单位发声、诉权。不得不说,传统媒体在此方面显然悟性不够,在侵权案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准备真是捉襟见肘。第二,就是你还得声明哪些可以刊登、播放,哪些不可以,或者全部不可以,比如上文所说到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的版权声明。但是此种做法没有得到广泛响应,“媒体影响力会不会受到影响”等疑虑接踵而至。

这就像是你说你有这一亩三分地,首先除了田间地头的公共用地,然后你得有个地契,最后你还得让别人知道,这一亩三分地是有主的。

并非所有的侵权都被

还是从“今日头条”说起,媒体为什么要选择在2014年6月“今日头条”呢?“今日头条”如果真的像它自己宣传的那样,“不做内容生产者,只做新闻搬运工”,做新闻业内的搜索引擎,那么涉及的问题则只限于“今日头条”有没有搜索引擎的资质。但是“今日头条”所做的显然比新闻搜索引擎要多,它所涉及的是“深度链接”和“转码”,即把其他网站上的内容,得像自己客户端上的原发内容一样,将在桌面电脑上可见的数码格式转换成在移动客户端上可见的数码格式,从目前的法律规定来看,“今日头条”的行为侵了权。

但是,“今日头条”是2014年6月才侵权的吗?不是。自2012年8月上线以来,“今日头条”成为增长最快的资讯类客户端,其对各家新闻媒体的内容抓取都涉及侵权,为什么两年之后才被诉侵权呢?这里有个很直接的背景,2014年6月3日,“今日头条”宣布已完成C轮1亿美元融资,公司估值5亿美元。一个客户端,在两年之内估值翻了几番,最终超过30亿元人民币。其他媒体眼红的成分是肯定有的。另外,也可借用现在微博上的一句话来描述传统媒体和几大门户网站的心理,“本来是杀鸡给猴看,但是现在杀猴给猴看,猴子也不怕”。业界环境对于知识产权的尊重本就不够,一个新的力量的崛起总是伴随着对于先前媒体的新闻内容的原罪性占有,直至双方力量对比达到一定程度,从而打破原有业界格局,化非法为合法,10年前的门户网站如此,10年后的客户端亦是如此。“枪打出头鸟”,这一枪“今日头条”是躲不过的。另外,侵权诉讼的成本远远高于一般诉讼成本,不是条“大鱼”也是上不了被诉名单的。

还是这一亩三分地的事儿,此地民风不古,路过之人皆以“别人偷得我为何偷不得”心理来地里偷瓜,地主生气是生气,却犯不着因为一个瓜将村民挨个诉一遍,但若碰到个胆大心细的偷了一车瓜还以此为买卖,自然是坐不住了。

并非所有的都为捍卫权利

如果上面两点还能说是被侵权媒体的无力,那么这一点便是说某些被侵权媒体的了。如果说偷瓜卖的人是贼,那么碰瓷讹诈的地主又有多少道德优势?

诉讼,以媒体的最初理解是维护自身权利的工具,并不掺杂太多业界竞争和商业利益。比如前文中所提到的新京报诉TOM网站,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收益。也许是受教于10年来侵权诉讼的波折,也许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催生了媒体强大的经济意识,,不再仅仅是维护权利讨得补偿的工具,而是引起对方注意的方式、分得商业利益的手段以及行业打压和竞争的工具。“想钱想疯了”本是对于诉者媒体的误解,没想到一语成谶,正成当今媒体的写照。

还是从“今日头条”事件来看,广州日报旗下公司从到和解,不过半月有余,已经令外界唏嘘。随后而来的国家版权局对于“今日头条”的立案调查,则让广州日报方面颇为尴尬。最富戏剧色彩的是之后搜狐的,其诉求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要求“今日头条”立刻停止侵权行为,刊登道歉声明,并赔偿经济损失1100万元。这1100万元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据“今日头条”表示,搜狐一直都在和“今日头条”合作,而且是多个核心部门。之所以搜狐后来反咬一口,不仅是眼红“今日头条”的融资和估值,更是出于其对搜狐新闻客户端头把交椅地位的担忧而进行的行业竞争打压。搜狐,相较于纸媒,是新媒体;相较于“今日头条”,被称为传统媒体也不为过,其从当年的被告成为今天的原告,滋味如何,可自己品味。但是,作为一个媒体,其尊严何在?信誉何在?无怪乎在众多媒体一齐谴责“今日头条”侵权时,网上甚至媒体业界都发出另一种力挺“今日头条”的声音,赞扬其技术创新给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并认为行业巨头以道德优势绞杀创业公司有失偏颇。而“今日头条”也不甘示弱,于7月9日向北京海淀法院,要求搜狐公司停止商业诋毁行为、公开道歉、消除影响并赔偿经济损失100万元。

捍卫了权利,却无法创造出新的价值,怎么办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诚然,中国的知识产权黑洞无法让新闻版权的维护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诚然,对于各种新闻内容的侵权行为传统媒体防不胜防,诉讼成本过高,诉讼过程又复杂曲折;诚然,新闻行业竞争激烈,一家上台,多家掮利甚至拆台无法使新闻维权实现整体进步。但是,无论何种环境,新、旧媒体,巨头媒体和创业媒体,被侵权媒体与侵权媒体,都是处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之下,公平不能完全做到,但是地位和机会是平等的;过程虽然复杂,只要认真维护,不管别家怎样,自身的版权是可以保护的。怕就怕传统媒体的目标不明确,优势不明显。

还是就一亩三分地说事儿,同样一块地,你种和别人种,结出来的瓜是一样的,但是别人能够卖个好价钱,这是渠道和技术的问题;同样一块地,你种和别人种,结出来的瓜有明显的差别,别人怎么种都不如你的瓜好,这是内容的问题。

在这两年,媒体圈冒出了很多新词、新技术、新力量,“大数据”、“云计算”、“个性化推介”、“客户端”等等,与此同时,另一种声音也在发出呐喊,总在说“内容为王”。“做渠道还是做内容”似乎成为媒体转型发展急不可待要做出的选择,渠道经营或许迫于经济压力,但根子还在内容上。当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时,总有一种内容上的优越感,其实,很多传统媒体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内容质量上,而是在做内容的经营,即内容的“二次营销”。

第8篇:传统媒体的含义范文

Siri是苹果公司在其产品iPhone 4S上应用的一项“虚拟个人助理”功能。使用者只需对着手机发出提问,Siri就可以读短信、介绍餐厅、播报天气、语音设置闹钟、安排日程、搜索资料等。另外,Siri还能不断学习新的声音和语调,提供对话式的应答。

Siri已不仅是语音识别技术,而且是一种人工智能形式。针对用户的询问,Siri总是能给予智能化的回答。比如询问天气,你可以不用一字一字地说出标准问题,而是像和朋友闲聊一样问Siri:“我明天需要带雨伞出门吗?”Siri照样能理解并且给你答复。似乎Siri不但能听懂你说的每一个字,还能明白句子的含义。对于人生和哲学方面的高深问题,Siri照样应付自如;而且同一个问题,它给出的答案也不尽相同。

从技术角度来看,Siri的出现至少实现了三个方面的突破。

一是语音识别的智能化。与先前许多手机、网站上应用的语音拨号、语音输入不同,Siri的使用没有繁琐的设置,用户直接打开软件就能使用;语音识别率高,基本上能够达到与人对话的地步;最让人称奇的是,Siri的理解力非常强,能够结合关键词理解上下语境的意思。有人曾用包含“醉酒”和“回家”两个单词的混乱语句与之对话,结果Siri拨打了出租车公司的叫车电话。

二是人机交互方式的变革。在Siri出现以前,人类很多时候是在一种无声的状态中使用媒介,人们与传统媒体的交流还是一种机械式的单向交流。即使在互联网出现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依靠键盘、鼠标和触摸屏来实现人机互动。Siri不仅解决了输入问题,它还带来对话,这是许多传统媒体根本无法做到的。

三是语音网(语义网)与互联网的无缝嵌合。Siri如此聪明的背后,有着强大的搜索网站和数据库支撑。当用户与之对话时,Siri能迅速联网到苹果的数据库或Wolfram Alpha、Yelp等搜索引擎上,然后选择最贴切的答案,提供给用户。Siri所开创的语音网(语义网)与互联网的无缝嵌合,将会成为未来第三代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色。

Siri实现的这三种突破将无可争议地影响到未来传媒业的格局及走向。

Siri是全媒体的集大成者

现在媒体越来越注重入口,这在互联网上表现得格外明显。比如,Facebook已经不仅聚焦于社交关系网络,它推出的各种应用,试图成为互联网用户的第一站;谷歌不仅满足于搜索,它做谷歌地图、社交网站、安卓系统,企图满足用户的所有信息需求;百度推出了框计算,用户只要在“框”中输入服务需求,系统就能精准高效地给予用户所需要的答案;腾讯已经不再是一个聊天软件,它通过QQ窗口嵌入了空间、邮件、电子商务、游戏等产品,并利用弹窗的形式,努力成为用户电脑桌面上的“永恒客户端”。

Siri既是搜索引擎,又是信息提供者。与谷歌、百度相比, Siri不仅进一步简化了搜索界面,用户不需要打开网页,不需要输入文字,只要说话就可以;而且Siri智能化地为用户提供答案,用户不需要在一页页网页中寻找,进一步节省了步骤和时间。与一些门户网站相比,Siri不仅在形式上整合了文字、声音、视频、图片,在传播渠道上,它也充分吸纳了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的长处,进行信息的自动收集和选择,智能化地把信息呈现给消费者。

但它的潜力不止于此。苹果公司的目标是想创建一个人工智能程序的生态系统,将Siri做成平台,让Siri与其他程序结合,使内置的个人助理服务更具使用价值,也使Siri可以放在任何服务的前端。同时, Siri会了解更多用户的生活、工作、习惯,能够自动完成一些简单任务,比如根据用户喜好寻找地点、定位,提供各种需要随时更新的信息,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助理。在这样一个生态系统中,不是Siri系统嵌入了用户生活中,而是用户嵌入了Siri系统中,用户将会保持较高的忠诚度――人们发现,他们使用了Siri,就难以割舍。

虽然现在Siri还处于测试阶段,但是它开始显现全媒体集大成者的风范,正在成为许多用户获取信息的入口。一项研究显示,自从开始使用Siri,大约50%的用户已经停止了使用谷歌搜索。

未来, Siri作为全民信息入口的地位如果形成,那么所有的传统媒体都将不可避免地沦为Siri的服务后台,默默无闻地为Siri贡献着信息。

Siri的普适性进一步增强

Siri进一步降低了互联网对使用者的要求,不用会打字,只要会说话,会提问题,它就能帮助使用者上网搜索,得到具体的答案,而不是一堆网页。Siri拉低了使用者的知识水平,普适性进一步增强,进一步扩大了媒体的受众。这其中还包括了许多残疾人。在设计者的未来计划中,Siri的功能无比强大。有资料显示, Siri正在进行对自然语言的理解力和全面搜索能力的研究,将充分利用“下一代”911的升级功能,改变人们与先遣急救员的沟通方式。

举例来说,一旦有人对Siri说:“紧急情况”,iPhone手机就会用Skype呼叫911,让急救员第一时间了解到当场情况并作出回应。另外,Siri还会向911发送准确的GPS定位。现在,大多数电话都无法向应急部门发送位置数据,他们把这个任务全部交给了呼叫者,但如果呼叫者虚弱到无法说话,那么位置数据就无法传送到应急部门。

Siri也会存取个人信息,如:主治医生姓名、当前服用药物、过敏症以及病史等。然后在病人送往医院途中,把这些信息传送到急诊部,这样就提高了挂号和分流过程的效率。

另外,Siri还将具备与更多硬件设备及软件应用在授权后互联互通的能力,使许多消费者可以很轻松地使用原本非常专业化的媒体。比如,从一堆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分析股票的涨跌;在指定时刻帮用户去人人网发状态,在新浪微博里发照片,等等。

Siri通过后台处理技术,简化使用方法,降低了媒体的门槛,扩大了受众的范围;另一方面,又通过扩展应用功能,吸附传统受众,提高了受众的使用率。两者结合,必将大大挤压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

Siri将动摇传统媒体的根基

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台电脑,其运算速度非常快,记忆容量和逻辑单元的数目也超过了人脑,能够做一些人性化的事情,能否说这机器具有思维能力?

Siri出现后,许多用户已经用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一次又一次的对话中,用户正在把它人格化。他们问它的问题已经超出了一个机器人助理“公事公办”的范围,发牢骚、闲聊、示爱、谈人生、谈哲学……人们与Siri的对话有时候已经分不清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还是人与程序之间的对话。

Siri介入我们的生活,不再是一种媒介、一个信息传播者,而是以朋友、家人的身份出现。这个身份是使用者所赋予它的,正如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们在20年前的发现:人们会在下意识中将人际交往的某些原则用于我们与机器的交流之中,人们对正在使用的电脑会给予更好的评价,就像当面交谈时往往给予对方更多夸奖和更少批评。

当Siri接受使用者的倾诉,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引起强烈关注是必然。因为它不仅满足了我们的信息需求,也在渐渐满足我们的情感需求。

微博时代的到来,使许多受众的信息选择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读者不仅关心有什么样的新闻,而且关心是谁的。而Siri的身份转换和受众的情感掺杂,使它加快了融入使用者生活的步伐,进一步推动了使用者更加主观化地选择信息。在它面前,长期以来以严肃面孔出现的传统媒体只能退居二线,忍受受众的大量流失,这无疑将从根本上动摇传统媒体的生存基础。

传统媒体如何浴火重生

Siri展示了人工智能的美好未来,也展示了未来智能媒介的新时代。随着Siri的不断进化,媒介与人的需求、人的意识的融合将更紧密、更全面。传统媒体的空间会越来越小,逐渐边缘化,直到消亡。传统媒体怎么办?是坐以待毙还是另谋出路?

计算机理论学家凯文・凯利在他的《失控》中指出,“人力所不逮的事情,进化能做到”,在纷繁复杂、不断变化的世界面前,进化能够不断揭示某种机制,不断创造可供探索的新领域,不断地寻找更好、更具创造力的方法去创造。显然,当前传统媒体面临的威胁和困境,只要能够实现进化,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从报纸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进化的力量。从最初的人工印刷到机器印刷,从纯文字的黑白版到有斑斓图片的彩色版,从内容单一的一张纸到包罗万象的厚厚一叠,报纸应对着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冲击,内容与形式不断变化,新闻操作越来越专业化,经营理念越来越契合市场……这些变化无一不是进化的结果。

从本质上说,在新媒体层出不穷的今天,传统媒体的衰落不可避免,但问题并不在新媒体身上,而是受众需求发生了变化。面对Siri带来的冲击,传统媒体需要加快进化,从适应读者需求的变化变为引领读者的需求,这样才能浴火重生。凯文・凯利从计算机科学和生物研究的最前沿成果中,以及交叉学科的各种犄角旮旯里,提取了大自然进化的九条规律,其中包括:分布式,即在大型复杂的系统中,无数微小的个体能产生群聚力量;自下而上的控制,即在快速、大规模的异质性变化领域,群体能够引导自己;递增收益,即每当你使用一个想法、一种语言或一项技能时,你都在强化它、巩固它,并使它更具有被重用的可能,也就是所谓的“成功孕育成功”;模块化生长,即创造一个能运转的复杂系统的唯一途径就是先从一个能运转的简单系统开始;边界最大化,即彼此差异的实体,可以通过每天都在发生的数以千计的微小变革,来适应世界;鼓励犯错,即错误是任何创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求最优化、但求多目标,即生存是一个多指向的目标,与其寻求功能最优化,不如寻求多数功能的“足够好”;谋求持久的不均衡状态,即静止不变和过于剧烈的变化都无益于创造;变自生变,即变化本身是可以结构化的。

第9篇:传统媒体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 公共危机事件;舆论引导;网络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0-0111-01

频频爆发的公共危机事件,除了损害了整个社会的结构和功能,也对整个信息传播系统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干扰,导致信息不对称的传播。现在,政府和公众的互动交流一直依赖于公共媒体,其已经成为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尤其是以手机、IPAD等智能设备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较之传统的大众媒体时代,公共危机的传播模式产生了新的特点和优势,同时这也加深了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

1 公共危机事件的涵义

公共危机事件是指一种危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整体生活和共同利益的突发性和灾难性事件,其越来越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公共管理的焦点问题,2001年的美国“9・11”事件,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14年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2015年的“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等一系列突发的、具有严重危害性的频发事件一直威胁着各国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有效及时的预见并处理公共危机事件,尽可能减少其危害程度,成为各国处理危机事件的首要宗旨。

对于公共危机的含义,美国学者罗森塔尔是这样认为的,公共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①。公共性危机的主要诱发原因,分别是自然灾害,如火灾、风暴、地震、洪水,恶性刑事案件,公共安全突发事故,恐怖袭击事件,疾病传播,自然环境恶化。公共性危机的本质是危及公共安全,破坏社会秩序和生存空间,侵犯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国家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无法根除这六种祸因,就必然会发生公共危机。国家及时有效解决好公共性危机问题,对于构建和谐文明的现代化社会、提高公民幸福指数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笔者认为公共危机揭示了事实因各种因素所导致的重大变化,对公众的生产生活已经造成或即将产生的伤害,并且这种危机本身不可预知,无法提前做好防范工作,人们甚至在其发生后无法做到在较短时间内精准的对其产生的原因及特性进行分析和掌控,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应急处理,导致不可估量的危害性,对公众的生命及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及危害,甚至对国家的安全系统及正常的运作发展造成无法挽回的不良后果。

2 公共危机事件网络传播的特性

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快速传播、全民参与、开放匿名、高自由度,弱审查化(去把关化)等特点为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和技术支撑。部分商业机构(商业营销账号)、网络推手为追求信息的轰动性、爆炸性,刻意渲染带有反抗色彩,与主流价值观不相吻合的奇谈怪论并积极推助其传播。在一些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中,一些网络推手通过大量发帖、评论、转发、顶贴、推广话题等活动,运用反传统思维、有悖伦理道德的言论赚取大众“审丑”的眼球效应,成为网络热点议题。又通过触发公众情绪、冲击公民道德标准拉抬事件的广泛关注。这些网络舆论操控侵蚀了普通网民相互交流讨论的空间,扰乱了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秩序,一些网络推手人为制造虚假的舆情干扰了政府和主流媒体的决策和正确引导。

由于公共危机事件的无法预知性,所以其在网络上的也带有很强的突发性。如2015年的“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瞬间发生,其信息最先是由微博网友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的,并在网络上以爆炸性的方式急速传播,引起大众的关注及各部门的重视。公共危机事件由于涉及很多人的经济利益及生命安全,影响范围广,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致使信息急剧膨胀。网民利用方便简洁的社交传播软件,如微博、播客、MSN、BBS和QQ等交流信息、发表观点建议,信息裂变立体化海量扩散。

3 公共危机传播的舆情引导与管理对策

20世纪以来,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所营造的立体化传播环境架构在社会传播体系之中。媒介融合时代的信息传播愈加深刻的影响着人们接受信息的内容及形式。

媒体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舆论导向及网络事态发展时,传统媒体要时刻了解网络媒体的发展状况,以期能够优先知晓最真实的事件进展情况,在网络传播上的特点及影响力,及时把握网民的情绪变化。网络传播虽然具有自发性、快速、裂变式传播的特点,但由于网络信息的开放匿名、高自由度,弱审查化的特点,当危机事件爆发时,公众对信息的需求极为迫切且盲从,容易对当前形式判断不清,易受到网络流言谣言的影响,造成大规模的恐慌,引发事件的进一步恶化。

同时,如果代表主流价值观的观点、评论并未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及时的、传播和引导,这也表明主流媒体在此事上缺乏积极和富有技巧性的引导。当舆情引发危机的时候,主流媒体应对不当,就会产生“二次危机”。而公众对公共权力机构的质疑、不满和既有偏见,谣言以及部分带有偏见的舆论构成了“二次危机”的土壤,大量非理性的对抗情绪、谣言、揣测,甚至有可能引发线下的集体行动。

所以,传统媒体应该高度关注网络媒体的动态及网民情绪的变化,主动与网络媒体进行联动,将代表主流价值观的观点、评论在媒体上进行及时的、传播和引导,并且,传统媒体对事件的报道要在事实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网民的心理,尊重网民的情感,及时疏导网民非理性的情绪,给他们表达观点和宣泄情绪的渠道,同时把握好以情动人的界限,提升报道的理性和建设性,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抓住时机,勇于发声,维护法治、维护国家利益,牢牢坚守传统媒体的道德底线,以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现在,我国互联网的管理体制在不懈探索和日益完善中,将网络社会纳入法制轨道,既是对网络诽谤者的惩戒,更是对人们获取真实信息,表达多元观点的保护。“依法治网”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互联网进行有效管理。政府部门应根据网络的传播特性,在完善我国现有的互联网管理体制、推动互联网立法和监管的同时,制定对网络管理的相关条例和规章制度。通过政府监管,以确保网络传播规范化、制度化运营,保证网络合理运作,以营建优质的网络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