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药残留产生的原因范文

农药残留产生的原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药残留产生的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药残留产生的原因

第1篇:农药残留产生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农产品 检测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053-01

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农药生产与使用大国。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使得农作物产量得以上升,而且因为其作用的效果好,时间短愈发受到农户的欢迎。而在建国初期,为了能够更加迅速的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我国研发出了一系列的农药产品。然而,农药是一柄“双刃剑”。农药残留问题不仅仅危害到人民的健康,还会引发人们对农产品安全问题产生巨大的担忧与恐慌。随着国际市场上对农药残留标准的提高,农药残留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绿色壁垒手段,我国日益恶化的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也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的出口。

1 全方位审视农药残留的成因

1.1 从生产者角度分析

就目前状况而言,绝大多数的农户缺乏正确使用农药的基本知识,而且绝大多数人是只用农药防治的,原因很简单,第一,杀虫效果好,见效快,第二,成本低廉。还有部分农户不讲究用药技术,根据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随意用药,认为只要杀虫效果好就行,一旦认为防治效果不佳,就加大用药量,结果导致病虫害产生了耐药性。当有了耐药性的病虫害又在危害田间的蔬菜时,他们又施用更大的药量来防治。像这样不断地恶性循环,蔬菜上的农药残留不断增加。还有农户的违章,在蔬菜上使用国家已经禁止使用的农药,用药后,还未等到农药残留完全消除就急着售卖,如此一来对民众身体产生的危害就更大了。

1.2 从政府角度分析

北京央视财经频道曾报道到草莓上被检测出严重的致癌农药残留,就此,北京市农业局回应称已成立调查组前往进行调查并声称不会在发生此类事件。在民众感叹其效率时,不禁怀疑其责任意识――众所周知,水果蔬菜是农药残留严重的关键区域,监管部门不可能不知道,媒体不曝光就不管,这是责任意识淡薄的表现。不少公干人员责任意识淡薄,对民众的食品安全问题不负责任,不按照国家指定的标准严格执行,这种行为更加重了我国农药的残留问题的严重性。

2 农药残留对经济贸易的影响

2.1 农药残留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农药残留除了对民众的身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各地曝光的农药残留问题更是引起了民众的恐慌,随之而来的还有对政府监管的不信任,由此引发国内经济的不稳定。健康时报报道到国际绿色和平组织近日了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进行的常见蔬菜和水果农药残留检测结果,检测结果令人震惊,绝大多数的蔬菜水果上残留着大量的农药。这项调查不但引发了民众的恐慌,而且经济指数也因此下滑。

2.2 农药残留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近年来,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越来越重,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也愈加严格,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提高农产品的检测要求,加强农产品检测力度。自中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市场更加广阔,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也不例外地受到了绿色贸易壁垒的严重影响。2004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在欧盟范围内对农产中的农药残留最高含量的统一化建议。该建议的实施,不仅规定了欧盟境内农药残留的最高含量,更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提出了严峻的要求。只有在现有要求基础上制定更加严格的检测要求,适应国际潮流的要求和发展,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才能打破绿色壁垒,才能谋求更进一步的发展。

3 对策和措施

要解决农药残留问题,必须从根源上杜绝农药残留污染。我国政府已经详细制定并了七批《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国家标准。在这项标准中我国政府机构就农药的合理使用问题展开了深刻的讨论,标准指出合理使用农药,不但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草害,而且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最关键的是可以极大地减少关于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有关部门提出应在继续加强《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制定工作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技术指导,使《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1 从农户角度分析

该标准的出台要求农药使用者应积极学习,学会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充分发挥田间天敌来控制害虫,在农作物防止生长后期时,可以适当的添加一些残留较少毒副作用较小的农药进行防治。除此之外标准还指出农户要注意选用农药,切记不可盲目的加大用药量,根据农作物的不同,使用的农药也不同,要采用合理的用药方法,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种农药,以防害虫产生耐药性。

3.2 从政府角度分析

根据准则要求,政府工作部门要加强农药残留检测,尤其是对一些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的检测,相关部门也需要全面展开检测工作,了解市场上一些农药残留较为严重的区域,比如水果市场,农产品市场等。除此之外,政府部门也应定期的公开农药残留的检测数据,做到公开化,透明化,对农药残留严重区域重点防治,积极改善,真正的做到让民众放心,让百姓吃得安心。

第2篇:农药残留产生的原因范文

什么是农药残留: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产品及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农药喷洒在农作物上经过一定时间后,由于日晒、雨淋、风吹、高温挥发和植物代谢等作用,使药剂逐渐分解,减少,但不能全部消失,使收获的农副产品上仍残留有极少量的农药。残留的农药残留数量称为残留量,以每公斤样品中有多少毫克(mg/kg)表示。农药残留是施药后的必然现象,但如果超过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如果长期食用这些农药残留超标的农副产品,就会引起慢性中毒,进而影响人体健康;或通过食物链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造成毒害的风险,就目前而言,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可能含有农药残留。国外发达国家农药使用量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0年的统计,发达国家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是发展中国家的1.5~2.5倍。在生产实际中,由于农药使用技术等限制,农药实际使用率只有30%,大部分农药流失到环境中,植物上的农药残留主要保留在作物表面,具有内吸性的农药部分会吸收到植物体内。植物上的农药经过风吹雨打、自然降解和生物降解,在收获时,农药残留量是很少的。但为了确保农产品的安全,要制定农药残留标准,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

导致和影响农药残留的原因;导致和影响农药残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农药本身的性质、环境因素以及农药的使用方法等是影响农药残留的主要因素。首先看看农药性质与农药残留问题。现已被禁用的有机砷、汞等农药,由于其代谢产物砷、汞等最终无法降解而残存于环境和植物体中,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和它们的代谢产物,化学性质稳定,在农作物及环境中降解缓慢,同时容易在人和动物体内的脂肪中积累。因此,虽然有机氯农药及其代谢物毒性并不高,但它们的残毒问题仍然存在。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施用后,容易受外界条件影响而分解,但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农药中存在着部分高毒和剧种,如甲胺磷、对硫磷、涕灭威、克百威、水胺硫磷等,如果被施用于生长期较短、连续采收的蔬菜,则很难避免因残留量超标而导致人畜中毒。另外,一部分农药虽然本身毒性较低,但其生产杂质或代谢物残毒较高,如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及其代谢物乙撑硫脲属致癌物,三氯杀螨醇中的杂质滴滴涕,丁硫克百威、丙硫克百威的主要代谢物克百威和3-羟基克百威等。农药的内吸性、挥发性、水溶性、吸附性直接影响其在植物、大气、水、土壤等周围环境中的残留。温度、光照、降雨量、土壤酸碱度及有机质含量、植被情况、微生物等环境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药的降解速度,影响农药残留。

其次看使用方法与农药残留的问题。一般来讲,乳油、悬浮剂等用于直接喷洒的剂型对农作物的污染相对要大一些。而粉剂由于其容易飘散而对环境和施药者的危害更大。任何一个农药品种都有其适合的防治对象、防治作物,有其合理的施药时间、施药次数、施药量和安全间隔期(最后一次施药距采收的安全间隔时间)。合理施用农药能在有效防治病虫草害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降低农药对农副产品和环境的污染,不加节制地滥用农药,必然导致对农产品的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

第3篇:农药残留产生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药食两用中药材;有机氯残留;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

[中图分类号] R28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4(a)-0004-05

随着中药产业的迅速发展,野生药材资源不断减少,现不少药材已到濒危绝境,因此人工栽培成为解决中药资源短缺的主要方式[1-2]。然而,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病虫的危害,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硫磺熏蒸等不规范生产、加工方式,中药材品质低劣,农药残留、重金属、二氧化硫、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严重危害患者用药安全,中药材的安全性和质量成为全社会关注焦点和中药材生产加工亟待解决的问题[3-6]。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已宣布禁止使用滴滴涕(DDT)、六六六(BHC)等有机氯农药[7-8],因此类农药化学性质稳定,脂溶性大,残留期长,易在脂肪组织中蓄积,造成慢性中毒,危及人体健康。然而,目前有机氯农药残留污染仍是造成中药材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已成为制约我国中药材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障碍[9-16]。鉴于药食两用药材是一类使用频率最高、用量大、理论上安全保障最好的中药材,更是人们日常生活食疗保健的原料,笔者收集了市场上10种药食两用药材,包括当归、党参、天麻、黄芪、甘草、玉竹、百合、金银花、山银花、,共30批次,采用GC-ECD法测定其中9种有机氯农药残留的含量,考察其中有机氯BHC、DDT和五氯硝基苯(PCNB)的残留量,为该类药食两用药材的安全性评价提供实验数据,且为其标准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GC-2010 Plus气相色谱仪,包括63Ni电子捕获检测器,自动进样器,LCsolution工作站(日本岛津);KQ3200B型超声波清洗仪(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RE-52AA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800B台式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氮吹仪;刻度浓缩瓶。

1.2 试药

BHC(α-BHC、β-BHC、γ-BHC、δ-BHC)、DDT(p,p′-DDE、p,p′-DDD、o,p′-DDT、p,p′-DDT)、PCNB农药标准品均购自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浓度均为100 μg/ml,纯度>97.7%),当归、党参、天麻、黄芪、甘草、玉竹、百合、金银花、山银花、各3批次药材均采集于亳州、廉桥等药材市场,分别经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教研室刘塔斯教授鉴定为正品。试剂:丙酮、石油醚、二氯甲烷为农残级,氯化钠、无水硫酸钠等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超纯水。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DB-1色谱柱(30 m×0.32 mm×0.25 μm);进样口:230℃;检测器:300℃;采用程序升温:初温100℃,以10℃/min升至220℃,再以8℃/min升至250℃保持10 min;分流进样,分流比:50∶1;进样量1 μl。载气:高纯氮(纯度>99.999%),混合对照品出峰顺序为α-BHC、PCNB、γ-BHC、β-BHC、δ-BHC、p,p′-DDE、p,p′-DDD、o,p′-DDT、p,p′-DDT,所得空白溶剂和混合对照品色谱图见图1、图2。

时间(min)

图1 空白溶剂色谱图

2.2 溶液制备

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分别取上述各对照品液(100 μg/ml)各0.5 ml至10 ml量瓶中,加入石油醚(60~90℃)稀释至刻度,即得浓度为5 μg/ml的混合对照品储备液。取混合对照品储备液0.1、0.5、1.0、2.5、5.0 ml至5 ml量瓶中,分别加石油醚(60~90℃)稀释至刻度,即得0.1、0.5、1.0、2.5、5.0 μg/ml的溶液。

2.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取供试品于60℃干燥4 h,粉碎成细粉,过二号筛,取约2 g,置100 ml锥形瓶中,加水20 ml浸泡过夜,加丙酮40 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30 min,放冷,用丙酮补足减失的重量,再加氯化钠6 g,加二氯甲烷30 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15 min,放冷,用二氯甲烷补足减失的重量,静置使分层。将有机相迅速移入装有无水硫酸钠的100 ml锥形瓶中,放置4 h。取35 ml,于40℃水浴上减压浓缩至近干,加少量石油醚(60~90℃)如前反复操作至二氯甲烷及丙酮除净,用石油醚(60~90℃)溶解并转移至10 ml具塞刻度离心管中,加石油醚(60~90℃)稀释至5 ml,小心加入硫酸1 ml,振摇1 min,3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2 ml,置具刻度的浓缩瓶中,连接旋转蒸发器,40℃将溶液浓缩至适量,稀释至1 ml,即得。

2.3 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量取上述0.1、0.5、1.0、2.5、5.0 μg/ml各农药混合对照品溶液,依“2.1”色谱条件分析,以质量浓度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得到相应回归方程(表1)。

2.4 检出限

配制一系列低浓度溶液进样,以信噪比(S/N=3)测得BHC(α-BHC、β-BHC、γ-BHC、δ-BHC)、DDT(p,p′-DDE、p,p′-DDD、o,p′-DDT、p,p′-DDT)、PCNB检出限分别为0.2、0.2、0.2、0.4、0.2、0.2、0.6、0.6、0.4 ng/g。

2.5 重复性试验

取当归(甘肃1)样品5份,按“2.2.2”项下操作制备待测液,按“2.1”色谱条件测定,得到BHC(α-BHC、δ-BHC)、DDT(p,p′-DDD、o,p′-DDT)峰面积值的RSD分别为1.7%、1.0%、2.0%、1.5%,表明方法重复性良好。

2.6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1.0 μg/ml混合对照液1 μl,连续进样5次,按“2.1”色谱条件测定,得到BHC(α-BHC、β-BHC、γ-BHC、δ-BHC)、DDT(p,p′-DDE、p,p′-DDD、o,p′-DDT、p,p′-DDT)、PCNB峰面积值的RSD分别为1.9%、0.7%、0.4%、1.2%、0.3%、0.4%、0.6%、1.0%、0.8%,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7 稳定性试验

精密吸取1.0 μg/ml混合对照液1 μl,连续在1、8、16、32、48 h进样,按“2.1”色谱条件测定,得到BHC(α-BHC、β-BHC、γ-BHC、δ-BHC)、DDT(p,p′-DDE、p,p′-DDD、o,p′-DDT、p,p′-DDT)、PCNB峰面积值的RSD分别为1.2%、1.0%、0.5%、1.0%、1.1%、1.5%、1.9%、1.0%、0.6%,表明样品溶液在48 h内稳定。

2.8 回收率试验

取当归样品9份,每份约2.0 g,精密称定,分3个水平添加混和对照品溶液,每水平重复3次,混匀,自然晾干,按“2.1”项下操作测定,所得结果扣除样品中各农药残留量,计算加样回收率,结果见表2。

2.9 样品测定

准确称取各药材样品,按“2.2.2”项下操作制备待测液,按“2.1”色谱条件测定,结果见表3。

3 讨论

3.1 色谱及实验条件优化

本实验分别选用SE-54、HP-1、Rtx-1701、DB-1等色谱柱进行比较,最后选用Rtx-1701对各BHC、DDT异构体分离度适中,峰型较好,且最低检出限值相对最低,满足本次有机氯残留量痕量检测要求。本实验有机试剂丙酮、石油醚、二氯甲烷均选用农残级,如用分析纯易对测定产生干扰,尤其是丙酮、石油醚。有机相减压浓缩时,水浴温度不能高于40℃,且减压浓缩务必至近干,避免待测成分损失。

3.2 检测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30批药食两用药材均不同程度地被检出有机氯残留量,尤以当归、党参等根及根茎类药材总含量相对较高,花类药材相对偏低,在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中,规定了药材、饮片及制剂中有机氯、有机磷以及拟除虫菊酯类共3类37种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但《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正文中仅对甘草、黄芪、人参、西洋参、人参茎叶总皂苷、人参总皂苷中有机氯残留量做了限量规定。参考黄芪、甘草药典有机氯残留限量标准[17-19],总BHC:0.2 mg/kg;总DDT:0.2 mg/kg;PCNB:0.1 mg/kg,本次实验结果均没有超出限度范围,对于当归、党参、金银花等药食两用药材,因其使用的直接性、广泛性和多样化,期望能严格控制其农药残留,尽快建立农药残留限度标准。

3.3小结及建议

随着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中药材尤其是药食两用药材必将成为人们日常疾病预防及保健养生的重要原材料,其质量安全性直接关乎人们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中药必然走向国际市场参与竞争,其安全性问题成为关注焦点,同时亦是中医中药全球化发展瓶颈,其农药残留问题必须得到有效控制才足以提高中药材的国际信誉和档次,才能使中医药事业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

针对药食两用药材的农药残留问题,药材生产实施规范化质量管理(GAP)必须严格建立配套的标准、法规,加大监督、处罚力度,对药材生产基地的选择标准、使用农药的种类及使用农药的人员和设备情况、中药加工和仓储的条件、中药中农药残留量的检测方法和限量规定以及监督措施等建立详尽的法规性文件,并采取处罚措施等各种手段保证GAP得以贯彻实施,保证“绿色药材”的生产。对于已污染的土壤如何采用合适的方法降低其农药残留量[20-22],如以微生物技术投菌法生物修复降解有机氯农药等,从土壤源头来降低和消除种植中药材的农药残留污染问题,改善种植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薛健,刘东静,陈士林,等.中药外源污染物研究现状与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10(1):91-95.

[2] Wang Y,Jin HY,Ma SC,et al.Determination of 195 pesticide residues in Chinese herbs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using analyte protectants[J].J Chromatogr A,2011,1218(2):334-342.

[3] 姜利兵,张建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形态分析及生物有效性探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7,33(2):4-5.

[4] 王锦伟,董华军.中药重金属残留研究进展[J].中华医药杂志,2005,5(8):10-11.

[5] 张晖芬,赵春杰.中药材中重金属的控制及其分析方法[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4,6(5):10-12.

[6] 杨智慧.中药中外源性有害残留物二氧化硫的研究进展[J].药物分析杂志,2010,4(20):2246-2250.

[7] 陈冲,肖娅萍,张静,等.我国中药材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的调查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报,2006,34(S1):264-271.

[8] 杨银慧,豆小文,孔维军,等.我国中药材中农药登记现状及污染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4):4238-4245.

[9] 王柯.中药中有机磷类农药残留量、有害元素和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

[10] 陈建民,明,裁慧灵,等.中药中有机氯农药残留方法及限量标准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0,35(2):79-80.

[11] 阎正,张亚莉,冯天铸,等.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5种中草药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量[J].分析化学研究简报,2003,31(1):95.

[12] 薛健,杨世林,陈建民,等.我国中药材农药残留污染现状与对策[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9):637-639.

[13] 高倩,花日茂,汤锋,等.中药材农药残留研究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3):10147-10151.

[14] 陈贤均,赵祖国.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现状及农药遗传毒性研究进展[J].毒理学杂志,2010,24(4):324-326.

[15] 胡一晨,万丽,杨芳,等.中药中农药残留的限量标准及相关研究现状[J].中药与临床,2012,3(1):48-51.

[16] 薛健,金红宇,田金改,等.中药农药残留问题研究与思考[J].中草药,2007,38(10):1578-1580.

[17] 陈家春,贾敏如.中、美、英、日和欧洲药典中植物药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的限域规定及分析[J].华西药学杂志,2005,20(6):525-527.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四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209.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302.

[20] 金红宇,王莹,孙磊,等.中药中外源性有害残留物监控的现状与建议[J].中国药事,2009,23(7):639-640.

[21] 程黔荣,杨勤,钟世红.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重金属污染的防治[J].中国药业,2004,13(6):21-23.

第4篇:农药残留产生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应用

食物作为人类生存的根本,在社会生产生活进行过程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自古以来农产品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但是现阶段,我国食品市场在注重食物保健性的同时更加强调食物以及农产品的安全。这里的安全不仅包括数量供应满足需求,同时也包括农产品的无毒无害性。

1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控制

所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就是指在农产品中不存在危害人体健康的隐患,可以说农产品质量对消费者健康安全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必须加大对农产品污染问题的重视和研究力度,并制定改进控制措施。

1.1完善生产供给体系

作为农产品生产主体———农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必须从源头上加大对添加剂、高毒高残留农药等问题的控制力度,以有效的防范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的发生。另外还应当构建以粮食与农产品生产能力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体系,并对农业发展实施宏观调控,保障社会供给以及农产品安全。同时强化农民安全生产积极性,加大对水资源、农产品科技技术以及生态环境等保护的研究力度,构建完善且安全的农产品供给体系,严格控制产品质量。

1.2加大安全监管力度

政府部门应当结合具体情况加大对农产品安全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完善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做好专业培训工作,增强农民在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安全意识,从根本上防范农产品质量问题。另外还应当不断的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平台建设。例如地方政府部门应当担负着这一重要的社会责任,加大对检测平台等的资金投入,做到农产品信息的公开性,保证信息的真实性。而作为农产品检测技术人员,应当加强对专业检测知识的学习力度,提升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安全监管力度,实现检测资源的最佳化配置,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设提供基础,进而消除质量安全隐患。

2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2.1经典检测技术

2.1.1气相色谱法

作为一种分离分析方法———气相色谱法应用主要是利用分析物质在不同相的分配系统不同而实现分离的,同时通过检测设备的应用也可以用电信号来替代分析物质浓度,并由记录仪进行记录。通常情况下,检测器主要以氢烟电离检测器、氮磷检测器、火焰光度检测器、电子捕获检测器等为主。该方法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以气体为载体,主要在具有一定挥发性农药特质的检测中使用。另外气相色谱法具有灵敏性高、分离度高、稳定性高以及分离效率快等特点,应用范围广泛。

2.1.2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也比较频繁,主要适用于极性强、分子量大的离子型农药,尤其是在沸点高、稳定性差、分子量大、气化难、易受热分解等农药检测中应用较多。究其原因是气相色谱分析法在进行受热易分解或者是失去活性物质检测分析过程中应用受到限制,且不符合气相色谱检测分析原理。

2.1.3色质联用法

气相和液相同质谱相结合的方法在检测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色谱分离效率高、质谱检测结果准确等优势,通过互补来完成对物质定性或者是定量检测的目的,因此在农药代谢物、降解物以及多残留等方面检测应用较为广泛。但是经实践验证发现,检测过程操作有相当大的难度,必须使用一些价格较高的仪器来完成,且流程复杂,通常情况主要在最后确认工作阶段使用,在常规试验中使用的比较少。

2.2常用快速检测方法

2.2.1酶抑制方法

酶抑制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会引入其他的干扰物质对检测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不需要进行去除杂质的操作,检测所需时间段,使用的仪器设备也比较简单常见,因而在现场定性和半定量检测中应当较为广泛,但是应当注意的是酶抑制法只能用于有机磷以及氨基甲酸酯类的农药检测,适用检测方位较窄。

2.2.2免疫分析法

免疫分析法包括的种类较多,但是尤以酶联免疫法应用最为广泛。酶联免疫法应用过程中是根据化学物质在动物体能所产生的免疫抗体特性来进行农产品残留检测的,且该方法使用的农药残留范围比较广泛。

2.2.3化学法

作为化学法———速测灵法依据的是催化化学反应来完成农药残留检测的,其中主要针对甲胺磷或者是硫磷毒性气体等有机磷进行检测。该方法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操作简单,投入成本减少,检测速度快。其具体原理为:金属离子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而有机磷农药在金属离子催化作用下被分解为磷酸和醇,这些水解产物会与显色剂产生反应,如由紫红色变为无色。

3结论

第5篇:农药残留产生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酶联免疫法;食品检测;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S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227-02

随着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日趋严重,食品安全检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酶联免疫法因其高选择性、高灵敏度、高准确度、高速度而广泛应用于食品检测领域中。

一、酶联免疫法的检测原理

酶联免疫法主要通过将抗原抗体免疫反应的特异性与酶的高效催化性相结合,用于检测抗原与抗体。酶联免疫法又称为ELISA法,它通过该固相载体吸附抗体或抗原,加待测抗原或抗体,与其相应的酶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抗原抗体的特异免疫性反应,从而生成抗体或抗原-待测抗原或抗体-酶标记抗体或抗原的复合物,通过该复合物与酶的底物发生反应,生成有色产物。酶联免疫法抗原进行定性与定量的检测,当待测抗原或抗体的定量与有色产物量成正比,即可结合吸光度值计算出抗原或抗体的具体含量,即为酶联免疫法的检测原理。

二、酶联免疫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一)检测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

酶联免疫法可以有效检测食品中的沙门氏菌、军团菌、大肠杆菌等微生物。

1.通过酶联免疫法可以可以简便、快速地检测出含沙门氏菌的食品,而且准确度较高。目前,沙门氏菌严重影响着食品的安全卫生质量,它是产生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菌。采用ELISA法来检测沙门氏菌时,所采用的抗体为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但是一般情况下,主要是通过制备单克隆体的ELISA方法进行检测,进行了以ELISA技术为基础的全自动检测。

2.可以采用ELISA法检测食品中的单核白细胞增多症李氏杆菌,加上该检测方法敏感度较高,而且不与沙门氏菌、耶氏菌、蜡样芽孢杆菌等发生交叉反应。因此,采用ELISA法不仅检测速度较国标法快,而且具备较高的灵敏度。

3.ELISA法还可用于食品介导的病毒的检测。前我国已完成了禽流感流行株的分离和鉴定、合流感重组白诊断抗原的研制及应用,建立了禽流感免疫酶诊断方法和技术,已形成试剂盒生产能力。

(二)检测食品中的毒素

食品中的毒素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由于细菌引起的毒素;一类是动植物中含有的天然毒性蛋白。

其中,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真菌产生的有毒次生代谢物,由于曲霉毒素致毒性和致癌性很强,黄曲霉毒素已导致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它是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食品中黄曲霉毒素含量以毒性最强的B1计。我国《食品卫生理化检验方法》的国家标准中,一般采用间接竞争法检测黄曲霉毒素。ELISA法的检测灵敏度较高,加上ELISA法操作简便快捷,回收率较为理想,适合于大批量样品检验。

(三)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

目前,农药残留于食品之中,已经严重威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是当前我国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它也是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ELISA法已成为国内外各大权威分析机构进行食品中的残留农药检测的主要方法,我国北京、上海、南京等权威研究机构正在研究开发农药残留量试剂盒,农药残留量试剂盒的研制对于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采用ELISA法检测的农药残留种类主要为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一般主要与有机磷农药混配使用,在食物中残留量较低,液相色谱等传统的检测方法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特异性不够高,且灵敏度较低。

而ELISA法中主要采用拟除虫菊酯类半抗原氯菊酯与载体蛋白BSA结合制备特异性McAb,用3种免疫分析方法检测小麦和面粉中的氯菊酯,发现McAb结合到微滴度板上效果最好。由此可见,采用ELISA法检测对硫磷含量,其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该方法适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

(四)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及违禁药物

为了促进动物生长以及预防各类寄生虫病及传染病,越来越多的激素类兽药、抗菌药及抗寄生虫药添加于动物的饲料之中,由于长期的喂养,肉类食品中的兽药残留超标现象越来越严重。其中,我国肉食品中检测出的残留的兽药及违禁药物以克伦特罗为主。

克伦特罗,即瘦肉精,它通过改变动物体内脂肪分配,增加动物的瘦肉率。不良商贩通过在动物饲料中添加瘦肉精,导致肉品中残留其成分,当人们食用了含瘦肉精的肉,容易引发头痛、心悸等一系列中毒反应。我国主要以ELISA法作为瘦肉精的检测方法。用ELISA筛选的阳性结果,通常需用GC/MS确证定量。当前在我国河南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与河南百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应用单克隆抗体,研制出克伦特罗快速检测试剂盒和试纸条,已广泛应用于克伦特罗的检测,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另外,可以通过将新霉胺作为免疫原建立ELISA法,可以同时检测牛奶中的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新霉素。

(五)检测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主要指的是通过使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当前,全球转基因作物品种达到一百多种,由转基因作物生产加工的转基因食品和食品成分达四千多种。其中主要包括:大豆、棉花、玉米、油菜等,然而,转基因食品的质量安全存在着较大隐患。

当前,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检测主要是通过酶联免疫法,使用ELISA法可以检测出传统大豆加工产品中混有2%RoundupReady大豆中的CP4EPSPS蛋白质。由此可见,酶联免疫法在检测转基因食品中,不仅灵敏度较高,而且选择度较高。另外,还可以通过双夹心酶联免疫法,对食品中的转基因玉米成分进行。

(六)检测食品中的其他成分

免疫球蛋白主要是指具有抗体活性,而且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结合的球蛋白。免疫球蛋白是构成体液免疫的主要物质,牛乳,尤其是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含量极高。免疫球蛋白本身属于蛋白质,加上食品中的免疫球蛋白数量不多,常规的蛋白测定法无法测出免疫球蛋白的含量。

而酶联免疫法可以有效、快速的检测出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情况,并完成免疫球蛋白的活性检测。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免疫球蛋白,不仅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而且简洁易于操作,准确度极高。当前,酶联免疫法已经可以有效检测14种畜禽熟肉制品,其中主要包括牛肉、羊肉、鹿肉和马肉等,只要该产品中的掺假率超过1%,即可有效、快速的检测该肉制品的安全质量是否达标。

三、结语

由于我国对于酶联免疫法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所研发的ELISA试剂盒种类较少,灵敏度也还不够高,我国应当加大对酶联免疫法的研制力度,为酶联免疫法提供更广阔的应用发展平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食品安全检测的技术也随之不断改善,国内外各大权威机构都在研制开发更为简便、快速、准确的检测技术,加强食品安全质量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LoomansEE.VanWihenburgJeta1.NeaminasanimmunogenforthedevelopmentofagenericELISAdetectinggentamicin,kanamycin,andneomycininmilk[J].Agric.FoodChem,2003,51(3):587-593.

[2] 施文正,汪之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3,24(3):84-87.

第6篇:农药残留产生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技术性贸易措施; 茶叶出口; 影响分析。

长期以来,日本一直是中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国家之一,对中国茶叶生产、加工和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日本也是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较多的国家,2006 年开始执行的肯定列表制度 (Positive List System),对全球797 种农药、兽药和添加剂设定了新的残留限量标准,比原来的食品安全规定增加了 500 余种。其中,约有 150 种属于中国常用农药,占中国常用农药种类的比重超过 55%。这直接导致了中国茶叶出口日本数量的大幅下降,2006—2012 年,中国出口日本茶叶数量下降了 1 万 t 左右。同时,中国出口日本茶叶不合格率也明显上升。2004—2012 年,日本共扣留中国茶类品总数达 82 次,其中茶叶因超过农药残留标准而被扣留的次数占约 90.25% (资料来源: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网,tbt-sps.gov.cn)。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还导致了中国茶叶化学品残留控制和检测费用的增加,以及通关时间的延长等,这些都增加了中国茶叶的出口成本。因此,分析肯定列表制度及其他日本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茶叶出口发展的变化情况,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国茶叶出口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把握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茶叶生产和贸易的影响程度。这对于中国政府采取相关的生产和贸易政策措施,克服或规避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茶叶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性贸易措施作为发达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的主要工具,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在国际上,学者们一般认为技术性贸易措施对出口国的贸易 (Calvin and Krissoff,1998;Maskus 等,2000)、国内和国际消费者的福利(Alan,1995) 造成消极影响。在中国,学者们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成因、效果与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技术水平差异是技术性贸易措施形成的内在原因,发达国家由于具备在技术和贸易两方面的优势,更倾向于主动采取设置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战略 (杨波,2007),而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措施限制的内因主要是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低,缺乏有效的防御和信息通报机制 (王平和杨巍,2004)。

目前,技术性贸易措施已成为阻碍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非关税措施,严重限制了中国的外贸出口,大幅提高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削弱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孙龙中和徐松,2008),特别是技术性贸易措施成为了影响中国茶叶出口的最重要因素 (许咏梅和高启杰,2006)。因此,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造成的消极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 (吴秀敏和林坚,2004)。从短期贸易效应的角度看,技术性贸易措施和出口额、出口量有很强的负相关性 (潘菁,2004;姚志毅,2005),日本进口蔬菜、茶叶的农药残留标准构成了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蔬菜、茶叶出口日本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孙东升等,2005;顾国达等,2007)。然而,技术性贸易措施只是一种短期的影响,从中长期来看,如果处理得当,可能会存在正面效应 (李春顶,2005),通过“倒逼机制”促使出口方奋起应对,提高出口农产品的质量,从而促进了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获取了更多的比较利益(张小蒂和李晓钟,2004),而如何冲破技术性贸易措施并利用合理的技术壁垒保护中国国内市场和经济安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杭争,2003)。中国只有在农业生产体制、农业标准化体系等方面加快改革、加强建设,加强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收集和研究,才能更有效地避免国际贸易措施,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潘伟光,2003)。为了在应对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时占据有利地位,提升产品的技术优势是关键 (蔡茂森和朱少杰,2003),制定、实施标准化战略是最急迫而有效的途径 (孙敬水,2004)。

尽管国内外学者已较为深入的对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了研究,但大多侧重于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经济理论分析和农产品贸易总值影响的实证分析,对特定大宗农产品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效果的研究较少,尤其缺乏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趋势影响的定量研究。鉴于此,本文深入分析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及其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实施对中国茶叶生产和出口贸易的影响,探讨中国茶叶如何应对日本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措施,为跨越技术性贸易措施,促进中国农产品出口提供有益的政策借鉴。

一、日本对茶叶进口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概述。

为了防止进口食品安全问题对本国消费者造成损失,日本政府对于进口食品中可能含有的农药残留设定限量标准,并对限量标准的要求不断加强。2006 年 5 月,日本政府为了提高包括茶叶在内的进口食品安全质量,正式颁布 《食品中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其中涉及茶叶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共有 251 项 (顾国达,2007)。而后,日本政府在2009 年实施了针对进口农产品的新规定 《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并于同年 5 月通知加强对中国乌龙茶进口时有关射线照射的检查。2011 年 1 月,日本厚生劳动省再次对食品、添加剂等规格标准进行补充修订,规定中杀虫剂三唑磷的残留限量由前的 0.05mg/kg 修订为 0.01mg/kg,除草剂苄嘧磺隆的残留限量由前 0.02mg/kg 修订为 0.01mg/kg,修订后的残留限量标准要求更加严格,这使得包括茶叶在内的农产品进口至日本的技术难度加大,出口成本提升。

肯定列表制度是目前日本对进口食品实行的主要技术性贸易措施,该制度加强了对进口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的管理。肯定列表制度要求食品中农业化学品含量不得超过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对于未制定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农业化学品,其在食品中的含量不得超过“一律标准” (Uniform Limi)t,即0.01mg/kg。

中国农药残留限量在茶叶业界一直存在着多重标准,且残留限量标准项目较少,与发达国家的执行标准相差甚远。2013 年,中国正式实施由农业部与卫生部联合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制定了农药残留限量的统一标准。新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达 2 293 个,和原有标准比,增加了 1 400 余个。其中新标准中茶叶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项目为 25 个。尽管中国新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检测项目有所增加,但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农药残留检测标准相比仍有较大的距离,如果按照中国颁布的新标准指导茶叶的生产和出口,中国出口至日本的茶叶农药残留限量超标的可能性依然较大。

二、日本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茶叶生产与出口的影响分析。

(一) 中国茶叶生产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日本作为中国重要的茶叶出口对象国,对中国出口茶叶所实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并没有阻碍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中国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 (表 1)。2002—2011 年,中国茶园面积从 113.42 万 hm2,扩大至 211.26 万 hm2,年均增长 6.40%;茶叶产量从 74.54 万 t,增长至162.32 万 t,年均增幅达 8.78%。

在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后的第二年,即 2007 年,中国茶园面积同比增长了 12.72%,茶叶产量同比增长了 13.37%,均为中国加入 WTO 以后的最高增长幅度。随后中国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的增速虽然有所下降,但依然以较快速度增长。日本实行肯定列表制度以后,中国茶叶生产增长速度反而提升了,这说明该制度的执行在短期内并没有对中国茶叶生产造成冲击。

(二) 中国茶叶出口量呈稳定增长态势。

日本作为中国茶叶主要出口国家,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理应对中国茶叶出口造成不利的影响。然而,肯定列表制度实施以后,中国茶叶出口依然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出口量从 2006 年的 28.66 万 t,增长至 2012 年的 31.35 万 t,增长了 9.39%。进入2009 年,中国茶叶出口突破 30 万 t,并于 2011 年达到 32.26 万 t,为中国历史最高茶叶出口量。中国茶叶稳定的增长态势表明,日本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实施和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并没有对中国茶叶出口造成负面影响。

(三) 对中国与日本茶叶贸易产生的显著的负面影响。

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茶叶进口来源国,特别在2005 年,中国茶叶在日本茶叶进口总量中的比例高达 75.8% (顾国达,2007)。但在乌拉圭回合农业谈判结束后,日本对进口农产品采取的贸易政策从传统的保护政策逐步转向 WTO 认可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这既保护了日本农业的稳定,也符合国内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较高要求,但却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茶叶出口至日本。

肯定列表制度作为茶叶进口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措施,其颁布与实施导致了中国茶叶对日本出口数量和金额的持续下降 (表 2)。在肯定列表制度实施以前的 2002—2005 年,中国出口至日本的茶叶数量基本在 3 万 t 以上,出口额基本高于 7 000 万美元。从 2006 年该技术性贸易措施实施以后,中国茶叶对日本的出口快速下降,出口量从 2006 年的 2.77万 t,下降至 2012 年的 1.73 万 t,下降了 37.55%;同期,出口额从 6 570 万美元下降至 5 770 万美元,下降了 12.18%。因此,肯定列表制度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对日本出口茶叶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 中国茶叶出口市场结构发生变化。

日本对茶叶进口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导致了中国茶叶出口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日本在中国茶叶的出口贸易地位显著下降 (表 3)。2002—2007年,日本在中国茶叶的出口国排名中一直位居第二位。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后的第三年,即从 2008 年起,中国茶叶对日本的出口量持续下降,使得日本在中国茶叶出口国排名下降至第四位,其中 2009 年排名更下降至第五位。

在这期间,受肯定列表制度的限制,中国茶叶出口逐步转移至其他茶叶消费大国。中国出口至摩洛哥的茶叶数量从 2002 年的 4.42 万 t 增长至 2012年的 5.58 万 t,增幅为 2.62%,其中 2011 年出口量更高达 6.36 万 t。中国茶叶出口至美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数量均呈现出良好的上升态势,中国出口至美国的茶叶数量从 2002 年的 1.55 万 t,上升至 2012年的 2.43 万 t,增长了 56.77%;同期,出口至乌兹别克斯坦的茶叶数量从 1.68 万 t 上升至 2.59 万 t,增长了 54.17%。中国茶叶对美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出口量的快速增长,不仅使得这两个国家在中国的贸易地位有所上升,而且中国茶叶出口市场的转移,抵消了日本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茶叶出口的消极影响,保障了中国茶叶生产和出口贸易的稳定增长。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日本于 2006 年实施了肯定列表制度,对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要求极为苛刻,给中国对日本的茶叶出口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中国茶叶对日本出口的数量和金额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中国茶叶出口及时转移至其他茶叶消费大国,抵消了日本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茶叶出口的不利影响,保障了中国茶叶生产和出口的稳定发展。

然而,日本技术性贸易措施造成中国茶叶对日本的出口数量下降,说明当前中国茶叶农药残留标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茶叶出口的不利影响,中国应采取一系列有利于提高中国出口茶叶质量的政策措施,以促进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发展。

1. 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完善中国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体系,是有效应对发达国家使用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核心。目前,中国已有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与发达国家标准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中国政府应建立一套科学的标准体系,健全茶叶生产、运输及出口的农药残留标准。首先,应借鉴茶叶农药残留标准较为健全的发达国家经验,尤其是欧盟、日本、美国等中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农药残留具体指标,完善中国茶叶农药残留标准。其次,应促进技术标准认证及检验制度等体系的完善,促进各个方面的技术法规制定、认证、检验工作的合作统一,推动行业协会等微观层面制定该领域的茶叶标准,并进行汇总、分析研究,生成新的标准体系。

2.发展中国茶叶深加工能力 中国出口茶叶多以未进行加工的天然茶叶为主,不仅附加值较低,而且容易遭受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消极影响。为此,中国政府应大力发展中国茶叶深加工,出口附加值较高的茶叶加工产品,通过直接补贴、贷款资助等措施,支持茶叶加工行业,例如茶叶包装、茶饮料生产、茶食品加工、保健品生产以及药品生产等茶叶加工领域的发展以绕开日本等发达国家针对天然茶叶设置的技术性贸易措施。

3.建立健全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机制 中国政府可建立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收集、处理机制,国内技术检验检测网络机制,信息风险评估及预警共享机制等,对国际茶叶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茶叶进口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监控、评估和。通过构建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机制让茶叶出口企业及时应对发达国家相关贸易措施,降低可能产生的贸易风险和损失。

参考文献。

[1] 蔡茂森,朱少杰。2003.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抑制效应与中国出口行业的对策 [J] . 国际贸易问题 (5):32-35.

[2] 顾国达,牛晓婧,张钱江。 2007.技术壁垒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中日茶叶贸易为例 [J] .国际贸易问题 (6):74-80.

[3] 潘伟光。2003.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以近年来浙江省农产品出口遭遇的技术性壁垒事件为例 [J] .国际贸易问题 (7):24-27.

[4] 李春顶。2005.技术性贸易措施对出口国的经济效应综合分析 [J] .国际贸易问题 (7):74-79.

[5] 潘菁。 2004.技术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实证分析[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57-60.

[6] 孙龙中,徐松。 2008.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 [J] .国际贸易问题 (2):26-34.

[7] 孙东升,周锦秀,杨秀平。 2005.我国农产品出口日本遭遇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研究 [J] .农业技术经济(05):6-12.

[8] 孙敬水。 2004.实施标准化战略———中国应对技术壁垒的有效途径 [J] .国际贸易问题 (2):23-26.

[9] 王平,杨巍。 2004.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贸易技术壁垒的原因分析———一个政治经济学量化模型 [J] .农业技术经济 (1):16-23.

[10] 吴秀敏,林坚。 2004.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消极影响分析 [J] .国际贸易问题 (12):29-34.

[11] 许咏梅,高启杰。 2006.技术壁垒影响中国茶叶出口的实证分析 [J] . 国际贸易问题 (5):86-93.

[12] 杨波。2007.技术性贸易措施成因、博弈与实证分析 [J] .世界经济研究, (10):41-47.

[13] 姚志毅。 2005.技术壁垒:趋势与影响 [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28-31.

[14] 张小蒂,李晓钟。2004.论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双重影响 [J] .管理世界 (6):26-32.

[15] Alan O.Sykes.1995.Product Standards for internationallyIntegrated goods markets [M] . Washington D.C BrookingsInstitution.

[16] Keith E.Maskus,John Sullivan Wilson,Tsunehiro Otsuki.2000.Quantifying the impact of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Aframework for analysis [M] . World Bank,DevelopmentResearch Group,Trade.

第7篇:农药残留产生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蔬菜;农药残留检测;质量安全;对策建议;重庆市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今天,在满足人民生活所需的物质供给日益丰富多样的同时,粮食蔬菜等农产品早已不再采用传统农业低效的生产模式,但是化肥、农药、农作物新品种和机械化等现代科技成果的大量应用也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为了保障广大市民舌尖上安全,加强重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学指导生产和正确引导消费,2014—2016年,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利用立项支持先后对重庆市(基地和市场)的蔬菜进行了定期的质量安全抽样检测和质量安全评价,以期客观、真实地掌握本地生产和销售的蔬菜质量安全状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也是切实贯彻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的现实需要。

1现状

笔者从2014年2月至2016年10月开展了3年的调查工作,共14次调查与抽样检测,范围涵盖重庆市的17个区(县)的蔬菜基地和蔬菜市场,包括具有代表性的244个生产基地、3个批发市场、6家连锁超市和10个农贸市场;样品涉及白菜类、甘蓝类、茄果类、瓜类、绿叶菜类、豆类、葱蒜类、薯芋类、根菜类、芽苗菜类和芥菜类共11个主要菜类;包括当地生产和消费的56个主要蔬菜种类。本着“源头控制和兼顾流通”的原则,抽样以基地为主,市场为辅,也充分考虑当地当季的具体生产实际情况与蔬菜实际流通消费情况,3年共计抽样2308个蔬菜样品,结合《蔬菜农药使用条例》和近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问题较多的农药及生产调查结果,确定每一种样品检测58种农药,其中包括:禁用农药甲胺磷等4种,限用农药甲拌磷等7种,一般农药乐果等47种。对室内分析检测结果进行安全性评价。

1.1年度蔬菜质量安全情况

参照国家标准GB2763—2014等判定,2014年、2015年、2016年的抽样合格率分别为97.14%、97.30%、98.04%,监测的样品合格率逐年有小幅的上升,3年平均为97.57%,略高于同期全国蔬菜质量安全合格率的平均水平(97.00%)。

1.2不同季节的蔬菜质量安全情况

2014—2016年共计抽样检测14次,由于兼顾抽样季节、地点和生产消费的需要,每一次抽样数量和品种不尽相同,但是季节基本吻合并重复,其中3次出现合格率100.00%,合格率最低是2015年的7月,仅为92.61%。总的趋势是,10月至3月的每年冬季、深秋和早春蔬菜样品合格率较高,4月至9月的每年晚春、夏季和秋季的蔬菜样品合格率较低,这与高温高湿的气候和病虫害发生周期吻合。详见表1

1.3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蔬菜质量安全状况

对样品的来源统计表明,超市、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生产基地的样品合格率分别为96.25%、93.18%、92.00%、98.58%,即生产基地的样品合格率较高,超市和农贸市场的合格率居中,批发市场的合格率最低。

1.4不同区域蔬菜质量安全状况

由于蔬菜的种植技术、种植环境等的差异,各区县蔬菜基地种植水平、行政监管、连作障碍等致使各地病虫害发生情况差异较大,导致蔬菜的质量安全也存在差异。如果依照与主城距离远近划分为市区、近郊、远郊和其他区县四大区域,3年内市区超标的41个样品中,来自于九龙坡和沙坪坝(市区),巴南、渝北、北碚、璧山、江津和铜梁(近郊),潼南、荣昌、大足、南川、綦江和万盛经开区(远郊),酉阳、秀山和黔江(其他区县)的分别为12个、26个、2个、1个。

1.5不同类型的蔬菜质量安全状况

所抽取的11大类蔬菜中,绿叶菜类、白菜类、豆类、茄果类、甘蓝类和葱蒜类6类蔬菜出现农药残留超标,其超标样品数依次为28个、17个、7个、2个、1个和1个。

1.6不同种类的蔬菜质量安全状况

56个蔬菜种类出现超标的有大白菜、普通白菜、蕹菜、芹菜、莴笋、豇豆、木耳菜、菜豆、菠菜、苋菜、菜心、油麦菜、辣椒、生菜、葱和芥蓝16种;其中,不合格的超标蔬菜又主要集中在绿叶菜类、白菜类和豆类中。各类蔬菜的超标情况和对应的超标率详见图1、图2(仅超标1个的葱和芥蓝由于样本较小,其超标率未做统计)。本文的“大白菜”含本地速生栽培的半结球品种(俗名水白菜或茭白)。

1.7农药的使用情况

1.7.1蔬菜中禁用农药的使用情况在抽取的蔬菜样品中,禁用的4种农药(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六六六)仅检出甲胺磷、对硫磷2种,各检出1次,其中甲胺磷超标1次。1.7.2蔬菜中限用农药的使用情况在蔬菜限制使用的7种农药中,除甲基异柳磷外,甲拌磷、氧乐果、水胺硫磷、克百威、涕灭威和氟虫腈6种均有检出,其中克百威、氟虫腈各检出8次,克百威超标4次,氧乐果检出3次且超标3次(见表2)。1.7.3蔬菜中常规农药的使用情况47种常规农药检出33种,其中检出次数最多的10种农药为烯酰吗啉、腐霉利、吡虫啉、哒螨灵、苯醚甲环唑、多菌灵、嘧霉胺、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和嘧菌酯,对应检出频次数依次为433次、185次、181次、134次、117次、106次、101次、85次、63次和63次;检出的33种农药中有12种农药的检出值超过GB2763—2014国家标准安全限量值,其中毒死蜱和阿维菌素各有9个批次的产品超标。1.7.4蔬菜中农药的多残留检出情况以2016年的5次检测结果为例,样品多残留检出率17.78%以上,4月最高(45.56%),最多1个蔬菜样品检出7种农药,且极个别样品还同时有2种以上农药残留超标,产品安全性堪忧,详见表3。

2抽样检测结果分析

2.1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有明显提高

3年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重庆市2014—2016年的样品平均合格率为97.57%,处于较高的合格水平,略高于全国蔬菜样品同期平均水平(97.00%);且合格率有逐年小幅的上升,表明监管等的效果有所显现。

2.2季节性气候和连作障碍与蔬菜质量安全高度相关

春季大棚、夏秋的高温高湿和蔬菜基地的连作障碍是加重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因素,致使农户施药频繁,蔬菜合格率下降;由于市区和近郊菜地多年采用高复种指数种植,致使土传病害等连作障碍加剧病虫害高发,提高农户施药频率,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

2.3禁限用农药有使用但逐年减少

2014年检出过禁用农药甲胺磷和对硫磷,2015年和2016年未检出。2014年和2015年多批次检出限用农药甲拌磷等,2016年仅检出克百威和氟虫腈,表明禁限用农药存在但逐年减少。且结合调查发现,在常用农药中隐性添加是限用农药克百威和氟虫腈等检出与含量超标的重要原因之一。

2.4白菜类、绿叶菜类和豆类的合格率较低

由于种植季节的高温高湿和种植区域连作障碍,以及白菜类、绿叶菜类和豆类的病虫害特点,导致这3类蔬菜的合格率较低,农药超标风险大。

2.5蔬菜种植存在不规范施药或滥用农药

样品存在较高的多残留检出率,表明蔬菜生产普遍存在不规范使用农药或滥用农药。尤其是部分绿叶蔬菜由于生产季节的原因,病害和虫害同时发生,农户盲目施药,造成多种农药残留,最多单一样品检出农药7种,甚至出现多种农药同时超标,极大影响蔬菜质量安全。

2.6基地蔬菜与超市蔬菜的安全质量优于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

在重庆市蔬菜整体合格率水平较高的前提下,基地和市场各个环节的质量仍然有较大的差异,基地质量安全水平最高,其次是超市,这主要是涉及的抽样基地都是当地规模化基地和当地大型连锁超市,一般当地具有代表性的示范基地的管控工作相对规范到位,大型超市在当地食药监局的监管之下加强了进货台账的管理和食品安全溯源管理等措施,因而样品合格率水平较高;批发市场的商品来源广泛且监管力度相对较弱;农贸市场的监管力度最弱,产品超标比例较高和问题最多。

3威胁蔬菜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分析

3.1气候与连作障碍

春季气温回升,大棚内呈现高温高湿,夏秋季节是重庆的高温季节,而且市区和近郊菜地由于多年种植,造成了土壤酸化和病虫害等连作障碍严重,因此,每年的4—9月也是主要病虫害高发期,大量和高频地使用杀虫剂和杀菌剂等容易造成农药在蔬菜中残留,降低蔬菜质量安全。

3.2病虫害防治体系不健全

基地病虫害缺乏预防预报体系,更别说统防统治,农民都是采用被动防治,预防少;防治措施单一,以化学防治为主;生产者缺乏农技技能,没有经过较为系统的培训,就连生产企业的农技人员也大多是当地未经系统培训的农民;农技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配置不到位,不能满足当地蔬菜生产种植的技术需要;农户凭经验用药,不能准确识别病虫害,滥用农药普遍存在;类似腐霉利和烯酰吗啉等高限量(MRL)的农药也出现超标,没有严格遵照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就提前采收蔬菜。

3.3农林区域交替布局

重庆市的市区、近郊、远郊和其他区县的蔬菜基地都是与粮食作物基地或林业基地交替混杂,几乎不存在完全独立的蔬菜生产区域,其生产所使用的农药销售无法彻底分开,农户可以随意在市场购买蔬菜生产的禁限用高毒农药。潼南等个别区县虽然实施了农药专营,但是尚处于形式上的摸索实施阶段,也存在操作的不足和明显漏洞,亟待加强和完善。

3.4监管不完善造成蔬菜禁限用农药超标

由于监管不完善等因素造成市场上个别假冒伪劣农药依然存在,尤其是隐性添加农业生产禁止使用和蔬菜生产上限制使用的农药组分,造成基地农户购买及使用的农药仍然可能含有禁限用成分。因此,蔬菜中禁限用农药残留被检出的情况依然时有发生,这些高毒农药严重威胁蔬菜的质量安全。

4对策建议

第8篇:农药残留产生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农业环境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单行法

    【正文】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三农”问题则是制约我国全面奔小康的瓶颈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农业投入产出经济效益低下,我国农业表现出明显的弱质性。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大转型时期。传统农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难以解决大量人口的吃饭问题。为提高单亩产量,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产品上的残留和工农产品废弃物对环境及农产品的污染,从根本上危害我们的生存和发展。

    一、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危害

    (一)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在获得较大发展的同时却伴随着农业环境受污染和生态遭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的局面,主要表现在:

    1.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到2000年,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1%,仅水力侵蚀面积就有185万km2,数百万公顷农田、耕地正在受到荒漠化、盐碱化的威胁。根据最新资料显示,我国90%的草地已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中度退化以上的草地面积已占半数。随着生态环境恶化,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2.耕地资源迅速减少,土地质量下降

    我国2000年人均耕地为0.101hm2,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而且耕地利用程度较高,目前垦植率已达13.7%,超过世界平均数3.5个百分点。1986~1995年,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和灾害损毁耕地超过466万hm2,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200万hm2.

    1998年,因非农业建设占地、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共减少耕地57.1万hm2.同时,我国耕地土壤质量呈现退化趋势,干旱、半干旱地区40%的耕地严重退化。另外,受酸雨的影响,土壤酸化过程加剧。

    3.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主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是乡镇工业的“三废”排放。近十几年来,由于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它们对外排放的污染物也在逐年增加,到1995年最大值,然后逐渐下降,2000年又有所回升 另外,农业本身生产过程的非点源污染问题也严重影响着农业生态系统,突出表现在化肥的流失对地面水、土壤、大气的污染和在食物中的残留。此外,大量的农膜及其它废弃物也影响着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目前,我国农业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业污染量已占到全国总污染量 (指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及农业污染的总和)的1/3-1/2,不仅成为水体、土壤、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而且对农产品安全、人体健康乃至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污染问题。

    (二)农业污染对农产品、人身健康、国民经济的危害

    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尤其是农业环境污染,给我们的国民经济发展、国民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主要表现在:

    1.对我国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我国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1/5,而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及畜禽粪便的管理不利造成的农业污染,致使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对我国的水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根据200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陕西等地的600个地下水样的调查显示,我国一些地区地下水正面临被硝酸盐(硝酸盐是氮肥、动物粪便、动植物尸体等中所含氮化合物降解的终端产品)污染的严重威胁。另外,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湖泊、河流及东南沿海和近海海域都出现了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且呈加重趋势。中国农科院的有关专家分析,在我国水环境中,来自农田和畜禽养殖粪便中的总磷、总氮比重已分别达到43%和53%,接近和超过了来自工业和城市生活的点源污染,不仅正成为我国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并且已成为我国水安全问题的重要隐患。

    2.土壤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由于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及污水灌溉等多种原因,一方面,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另一方面,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和病原体等物质的污染且情况严重。根据中国科学院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至少有1300-1600万公顷耕地受到农药的污染。在昆明市斗南镇,由于土壤被污染,种植出的蔬菜农药残留太高,无法食用,农民只好换土或改种园艺类作物。我国东北地区一些农场长期使用氮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已由原来的5%-8%降到1%-2%.江西红壤表土ph值由5.0降到4.3,土壤板结普遍严重。一些地处热带的农田土壤受到严重破坏,有的甚至丧失农业耕种价值。虽然,对于农药和有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病原菌污染等其他类型的土壤污染所导致的经济损失,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调查资料,难以估计。但是,土壤污染导致直接经济损失的严重性已是不争之事,仅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目前全国有1/5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每年因此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另外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3.部分农产品质量安全下降

    目前影响我国农产品安全的主要问题是农药、兽药残留,重金属残留和硝酸盐污染。2005年4月,农业部组织有关质检机构对我国37个城市蔬菜农药残留状况的监测结果:52种蔬菜3845个样品中,农药残留超标样品318个,超标率为8.3%.频繁过量施用氮肥,导致蔬菜中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某些磷肥含氟、镉和砷等有害物质,增加了蔬菜、粮食中氟和重金属含量。北京市农委资料显示,北京市市场(含超级市场)的叶菜类蔬菜60-70%硝酸盐含量超标,果菜类蔬菜20-30%硝酸盐含量超标,菠菜硝酸盐含量高达2358mg/kg,萝卜达2177mg/kg,大白菜达3225mg/kg,北京市民砷日摄取量已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标准的120%.

    4.农产品出口贸易及农民增收受到阻碍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农产品出口不畅的主要原因和影响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农产品的质量问题。

    入世以来,先是欧盟对我国动物源性产品实施报复性禁令,后是荷兰销毁我国的出口农产品,接着是其他国家针对我国出口的农产品提高了进口要求,强化了进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日本2005年建立了优良农产品认证制度,规定凡要求认证的农副产品必须正确标明该产品的生产者、产地、收获和上市日期,以及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名称、数量和时间,凡在生产过程中不当使用农药和化肥的农产品将被拒之门外。2006年5月29日,日本将实行《食品中残留农药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对734种农药、兽药和添加剂在农产品中的残留限定了标准。这表明,今后出口到该国的农产品将几乎不允许含有农药残留。我国有1/3农产品出口日本,近年来屡屡发生因为农药残留超标被退回事件,此次《肯定列表制度》执行后,生产企业必须尽快调整种植和加工的环节,以便适应新的需要。在短期内,对日出口必会受到影响。欧盟、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形式,对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绿色壁垒。我国产品,特别是农产品不断遭到拦截,致使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大下降。近年来,沿海地区由于出口的农产品因质量问题而产生的直接损失已达数十亿美元,并且造成了不良的国际影响。据联合国的统计,我国每年约有包括农产品在内的74亿美元出口商品因绿色壁垒而受阻。作为WTO成员国,在国际多边贸易中如何应对日益苛刻的绿色壁垒,已成为我国农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生产,一方面是大宗农产品相对过剩,价格低迷;另一方面,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却相对供应不足,制约了农产品市场的拓展和效益的提高。由于食品安全优质问题给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也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不快的一个重要因素。

    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

    (1)对人群恶性肿瘤发生的影响不可忽视

    目前,我国还没有直接的有关农村面源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报道。但是,现有可供研究的监测资料可以间接反映出农村生态环境变化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二十世纪70年代,我国恶性肿瘤的调整死亡率为84.85/10万,到90年代上升了11.56%,达到94.36/10万。城市人群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农村,胃癌等消化系统癌症农村居民高于城市。有些农村地区,由于过量施用农药、化肥,以及公共卫生设施落后,致使农村一些未经处理的农业污染物随意堆放或直接排入水体,一些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了明显恶化,农村居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呈现出持续升高的趋势。目前,农村居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总体上已高于城市居民。

    对比我国农村恶性肿瘤的高发病种,可以说与近年来农村水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的趋势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环境污染的视角看,不可忽视农业面源污染对人群恶性肿瘤发生的影响。

    (2)加重当地肠道传染病的流行

第9篇:农药残留产生的原因范文

一、自然环境评价

中国烟叶生产经过多年的布局调整优化,主要集中在自然生态条件比较优越的适宜区。但是,由于中国气候多变、地形多样、土类复杂,自然现象灾害常常造成烟草生产的重大损失。中国主要产烟区烟草生长季节气候条件多样,变化频繁。风尘雨雪、寒暑霜雹等恶劣气候对烟草的生产极其不利。因此,必须评价异常气候条件的频率及危害程度,采取避免或应对性预防措施。对于烟草生产来说,土壤评价在参照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7]的同时,还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确认使用该土地完全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二是弄清土地以前的使用情况,评估其风险性,特别要注意前作病虫害及农药使用的影响(如前作棉花农药残留、前作水稻除草剂的药害等);三是分析临近环境的影响,如是否有工业垃圾和油污,是否临近矿区而存在塌陷风险,植被是否会引起严重的病虫害和杂草危害等;四是评估土壤类型,土壤类型关系到烟草生长的适宜性,土壤结构和坡度及排水性能影响到受侵蚀的风险和操作的难易和安全;五是土壤化学成分,某些限制性元素(如氯)和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会严重影响烟叶质量,产生安全隐患。对水源的评估要在参照国家标准[8]的同时,兼顾以下方面,包括水源的数量、质量、可获得性(有效性)、灌溉对环境影响以及受洪水威胁程度等。首先要对全年(或烟草生长季节)水源供应量进行分析,以保证烟叶生产的水量需求;在分析烟草可得水源时,必须考虑其他用户的权力(当地法律或传统有时会准许其他有用水需求的用户优先使用农业用水);此外,即使是对水源的合法使用也可能会对依靠此水源生存的动植物造成不利影响,土壤也可能因灌溉发生盐渍化;洪涝灾害不仅会毁坏烟草植物及其生产设施,还有可能带来微生物和化学污染等。环境空气中不仅含量大量的氮、氧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还有可能存在硫化物、氮氧化物以及苯并芘和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虽然烟叶生产地在农村田野,但一些土地临近矿区和开发区,空气中微粒和粉尘及其他有害物质的含量可能大大超过标准限量。恶劣的环境空气不仅会制约烟草的生产,而且会导致烟叶污染,产生安全隐患。因此,必须根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9],评价基地环境空气状况。

二、自然资源利用和维护

烟草生产的自然资源涉及到光、温、气、水、土等多方面,是烟草生产所依赖的基础。对资源的利用和维护要遵守国家相关法律[10],同时根据资源的特点和所在地区的特点,经济利用,有效保护。由于光、温、气受天气条件影响,人为调节作用有限;水分和土壤虽然也受气候条件制约,但人为调节程度更大一些。因此,资源的利用和维护应主要着眼于水分和土壤资源。水分资源的利用管理首先要做到开源节流,合理使用,禁止浪费,防治水蚀。同时,监测水质,禁止污水灌溉,防止污水进入苗床和大田;禁止在水源附近配制农药,防止农药和肥料进入河道,禁止育苗营养液等污水污染供应水。建设基本烟田、规范烟田使用是烟草行业多年来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合理选择,宜根据地形坡度、质地类型、深度肥力、耕作历史、排灌性能和集中连片的土地来进行选择。二是建立土地保护制度,推行等高种植和清洁生产,尽可能减小土地整改的工程量,以降低对土壤结构和自然的破坏,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三是实行土壤利用和养护并重。合理轮作,种植绿肥,作物覆盖,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四是保证土壤养分协调。开展土壤肥力监测,科学确定施肥种类、施肥量和施肥方法。五是做好土壤修复。通过农艺、工程和化学手段,维持土壤酸碱度,保证微生物区系平衡,治理病虫草害侵染严重和化学元素制约的土壤。

三、生产基础设施管理

近年来,烟草行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烟草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烟水和烟路工程、育苗工场和烤房群、生产农机具、烟叶收购线、仓库等基层站点等,大大改善了烟草生产条件和工作条件。为指导和规范基础设施建设,烟草行业下发了烟草行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出台了基础设施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对行业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和约束作用。在认真执行这些文件规定的同时,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如何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基础设施设备。明确投资主体、产权和使用权归属、管理和维护责任,做细致的清产核资,制定收费标准、效益分成和费用分担等细则。针对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模式和考核办法。对于地方为主自建的烟水烟路工程,宜采取“自建、自有、自用、自管”的方式管理;对烟草补贴为主建设的工程,烟草公司应监督制定合理的管护办法和用水收费标准,实现工程自养,保证工程设施长期持续于烟草生产。育苗工场和烘烤工场一般由烟草公司全资建设,交由合作社经营和使用。育苗工场和烘烤工场的经营者是工场的直接管护和运行管理责任人。工场在育苗和烘烤季节大棚用于烟苗培育和烟叶烘烤,非生产使用季节开发其他用途以增加收入。育苗工场和烘烤工场连同农机具一般都作为合作社的固定资产,在大力推进烟草合作社建设的形势下,需要在加强合作社经营管理的情况下,规范基础设施设备管理及安全使用和维护。

四、员工管理与健康保障

烟草作为国家专卖体制管理下的行业,发展迅速,运行良好,员工工作条件、经济收入和生活待遇相对较高。但烟草企业员工工作负荷重,压力大,常常需要加班加点完成任务;烟草行业计划性强,行政气浓。下级员工的愿望和诉求或许难以表达,得不到满足。工作压力和心情纠结有可能导致员工身心疲惫,健康状况下降。各级烟草公司对员工生产绩效和考核管理非常重视,执行着各有特色的考核指标体系。国家烟草专卖局设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行业人员的在职教育和技能培训鉴定;颁布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11],印发安全生产工作要点,以保障生产安全。按照良好农业规范的要求,在对员工纪律约束、绩效考核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改善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员工福利待遇。

五、种质和非烟物质控制

品种是烟叶产质量的保证。良好农业规范要求在执行国家种子管理条例[12]的基础上,从农艺、环境、质量和经济性等方面,坚持以下原则管理品种:一是建立品种审批措施,检测品种的农艺适用性和市场认可度,保持品种的遗传纯度;二是种植经过鉴定、登记或推荐的具有种植地所需抗病性且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三是严格遵循生物安全性和生物遗传性,防止混入转基因作物;四是所有烟草生产用种,必须由烟草行业指定的专业繁种基地提供,种子质量符合烟草种子质量标准,禁止使用伪劣种子和转基因品种。非烟物质(NTRM)是指不属于烟叶和烟梗的所有物质。烟叶中如混有非烟物质将严重降低其可用性,国外卷烟企业一般都拒绝接受任何混有非烟物质的产品。因此,提供不含各类非烟物质产品是良好农业规范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要求在烟叶田间种植、采收烘烤、分级收购、复烤加工、储运保管过程中,采取综合手段除去一切非烟物质,要求规范地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制定积极主动的计划,配合相应的具体措施,根除和避免任何烟叶污染源和感染源。二是从过程控制和场所检查2个方面控制非烟物质。过程控制重点放在各个生产环节,如育苗、大田、采收、调制、分级、包装、贮存和运输等过程,场所检查包括对所有烟叶生产和处理的区域、设施设备进行清洁卫生,检查使用的一切物料和产品。列出主要控制点和监控清单,便于生产中执行和操作。规范种植、清洁生产是根本。三是建立一个以非烟物质控制为基础的农户信息和评价体系,在烟叶收购站发现非烟物质时将情况反馈给农户,对始终如一地提供干净的产品的农户进行奖励和表扬,对受非烟物质污染的烟叶进行拒收。

六、化学投入品管理

烟叶生产需要使用大量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化学投入品,对这些投入品要做到慎重选择、严格管理、科学使用、妥善处理。实施烟草良好农业规范,要遵守国家农用化学投入品管理条例,特别是农药管理条例和实施办法,结合烟草生产特点,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一是严格执行国家局烟草农药使用推荐意见,要合理选择化学投入品,应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产品,优先考虑植物源类或生物制剂。同时,坚持农药统一招标、统一采购的原则,禁止私自购买[13]。二是加强化学投入品存储和发放管理。设立专门场所或容器存放。场所必须远离烟叶及其包装材料,远离畜禽及养殖场所,儿童和其他非相关人员无法进入存放地,存放地必须清楚标明恰当的警告语和危险信号。必须有专人负责化学投入品的验收和保管,投入品发放要有详细清单。化学投入品出入库管理及过程必须有详细的表格登记,所有当事人和主管人必须亲自签字。三是遵行科学、合理、经济、安全的原则,控制投入品使用次数和使用量。严格投入品使用管理。使用人员必须了解化学品知识,掌握使用方法和要求。使用时必须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和服装,选择合适的使用器具。严禁在处理、混合和施用农药时进食、饮水和抽烟,及时清洗防护装置和使用器具。四是规范废品处理方式。对过期、残余农药及其包装物回收处理,禁止采用燃烧和埋压方式处理,或丢弃在田间,或倾倒入灌排系统。

七、烟叶农药残留的控制和管理

烟叶农药残留的种类和含量水平是影响烟叶产品安全和质量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必须杜绝高毒农药,尽量降低所有农药残留含量。控制农药残留含量要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一是选择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境友好农药品种,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等国家及行业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二是实行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并根据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发生、为害规律,制定农药使用规范,严格控制农药残留。三是保持烟叶育苗场所及大田卫生,避免烟草产品、废弃烟用物资或受感染土地之间的交叉感染。实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减少化学的使用量是控制烟叶农药残留的重要手段,其核心是协调应用一切可行的办法,提供最佳病虫害综合防治决策。综合防治并非完全排除使用农药,而是在使用其他办法不能使病虫害种群数保持在可接受范围内时才适当使用农药。在不得不使用农药的地方遵守一切法律法规,确保农药使用安全。其途径包括:一是利用抑制烟草病虫害的作物与烟叶进行轮作,对即将种烟地块病虫害发生情况和生产措施进行监控和调查,收集有关病虫害种群和数量的土壤,保持对所有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的记录,对可能发生的病虫害做到心中有数。二是使用批准的抗病性品种、未受病原体感染的种子、无病虫害的整齐健壮的烟苗,在最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时间移栽。三是保持严格的苗床卫生和烟叶生产初期的环境卫生,避免烟草废弃物质或受感染土地之间的交叉感染,结束相应的生产周期之后,尽快集中销毁苗床和田间烟叶残留物。准确识别病虫害,系统观察和监控病虫传播流行情况,建立每一种病虫害的控制防治指标,确定有效的控制行动的适当标准,是减少化学用药、降低病虫草害防治成本的有效措施;贯彻交替作物保护措施,以尽可能地少使用农药。在使用经过登记、批准的烟草农药和生物制剂来防治病虫害时,严格遵守使用规则和指南。把经过试验和登记的天然作物保护剂(NCPA)作为预防病虫害的第一选择。对使用的农药要精确记录其有效成分、产品特性、施用量及施用日期。只有在需要时才综合使用多种控制措施,以避免病虫对农药产生抗药性;通过田间观察和调制后烟叶农药残留检测,保持监控的一致性,必须将农药残留控制在国家农药残留最高限定(NRL)和行业指导农药残留范围(GRL)内。

八、烟叶种植管理

烟叶种植管理是烟草良好农业规范的主体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育苗和大田生产2个环节,要求全面实施规范管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育苗

采取漂浮或湿润式集约化育苗方式,提倡砂培等新型基质替代技术应用,提倡漂(托)盘、农膜的循环再利用;严格育苗设施、育苗物资的消毒处理,防止病虫传播。规范熏蒸剂使用,不使用溴甲烷;严格按照育苗技术规程进行操作;规范剪叶、病苗、余苗及漂浮育苗营养液的处理,保持育苗场所的清洁。

2大田管理

根据工业质量需求,结合当地生态环境条件、生产实际,工商双方共同制定相应的种植规程;规模连片种植,适时统一移栽;加强田间管理,提早整地、规范移栽、合理中耕、适时打顶、及时抹杈,促进烟株正常生长发育,保持烟叶产质量稳定;合理选用肥料,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平衡定量施肥;优化田间烟叶结构,加强不适用烟叶管理,严格处理程序及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采收对烟叶的物理破坏,减少烟叶过熟以及调制不当等原因造成的产量损失。

九、烟叶采收和初加工管理

烟叶采收和初加工对提高烟叶产量、质量和产值非常重要。应坚持成熟采收,科学烘烤,保证烟叶烘烤质量。要实现此一目标,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采收与装炕

根据烟叶的不同部位,按照不同的成熟度标准采收,一般下部叶适熟早采,中部叶成熟采收,上部叶充分成熟采收;清理烟叶夹带杂草,杜绝用塑料包装袋包裹烟叶;烟叶装炕要根据采收时天气情况、烟叶部位和基本素质,确定每炕装烟量。装烟一定要均匀,防止装烟偏少。

2烤房与烘烤

提倡选择结构合理、经济耐用、可持续、可再生的建设材料,充分考虑当地可行的技术和基础设施;烤房容量要与种植烟叶面积相匹配,使烤房容量和调制效率达到最大化;设计要合理,防止燃烧气体进入烤房。推荐使用自动燃料供给和自动调制控制设备,节约劳动力;推行专业化密集烘烤,优化密集烘烤工艺;提升烤房性能,开发新能源,减少煤电使用。提倡使用除硫除尘设备,减少环境污染。

3烟叶处理

根据卷烟工业的需求,合理确定不适用烟叶处理范围、处理时间,规范废弃鲜烟叶处理,减少废弃鲜烟叶的污染。

十、生产信息管理与追溯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