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教育的特点范文

社区教育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教育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教育的特点

第1篇:社区教育的特点范文

一、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的定义

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依托区域内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区域主导产业,组建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这类集团大部分是松散型的,一般由区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导,将区域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一定整合后形成的。区域型职教集团有两个优势:一是建立与区域产业对口的精品专业,培养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技能型人才。同时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制订更为合理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有可能建立与区域内企业联合发展的机制。二是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区域生源共享,联合开发双证教育。学校为企业提供培训基地,企业向学校提供实训场所。企业向学校投资可望得到直接回报,投资积极性将会得到很大提高。学校之间也可以进行资源共享、学分互认等优势互补。

二、区域型职教集团化办学的特点

(1)服务范围的地域性。职业教育是与地方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地方经济的发展是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必须植根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动了解和掌握地方政府关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目标及具体任务,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科技开发、技术咨询、成果推广等全方位服务。

(2)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区域经济的特殊性决定区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要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规划切合区域实际的专业体系,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紧密联系区域实际的教学内容。并积极主动地与区域内用工单位、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沟通,培养用得着、留得住的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适用型人才。

(3)类型层次的多样性。职业教育类型的多样性,源自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多样性的需求。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的多样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区域职业教育在服务对象上远远超出了职校学生就业预备教育的范围,而要承担本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等多项任务。二是办学主体的多样性,同一区域内往往同时有政府主办、企业主办、社会主办及校企联办的多元办学格局。三是办学层次的多元化,即在区域内形成以初职教育为基础,以中职教育为主体,以高职教育为重点的体系完备、层次递进的职业教育体系。

(4)办学体制的开放性。一是对外链接上,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应该建立起面向市场、实现与区域经济零距离对接,而不是关门办学、与市场脱节的职业教育体系。二是职业教育本身要彻底破除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统筹无力,学校等职业教育机构之间互相掣肘、恶性竞争的职业教育管理的弊端,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的互通、互补和共享,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效益。

(5)运行机制的灵活性。运行机制的灵活性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势,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职业教育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条件之一。机动灵活的办学机制要求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密切关注区域产业结构的变迁,分析就业市场的变化,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不断增强自己的调节和适应能力。

(6)职教体系的融通性。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在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开通普教与职教的渠道,架设中职与高职的桥梁,实现区域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形式相互渗透,融汇贯通。

三、区域型职教集团的建设原则

(1)坚持准确定位、正确导向原则。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要以提高本区域经济建设服务水平为导向,围绕产业集群构建专业集群。以专业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强化服务功能,提高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重大创新,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方面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在办学模式上有重大突破,特别是在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2)坚持示范带动、逐步推进原则。选择办学定位准确、工学结合紧密、办学质量好、辐射能力较强的职业学校进行重点支持,建设有较强示范作用的专业集群,强化实践成果的积累和有效经验的总结,宣传推广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梯度差异的专业簇群,带动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内的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办出特色,提高水平。

(3)坚持充实内涵、提高质量原则。充实内涵、提高质量是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制胜之本,充分利用企业、行业专家力量,科学规划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与发展,努力提升专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传统专业师资力量强、办学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充裕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加强专业内涵的提升和改造。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进行专业设置、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努力拓宽专业方向,增强专业的适应能力。

(4)坚持科学布局、动态调整原则。区域内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既是一项整体性的工作,又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专业集群布局,妥善处理好近期与长远、数量与质量、需要与可能之间的关系,始终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和谐统一,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区域型职教集团的建设策略

(1)推进专业集群建设。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首先要推进专业集群建设。深化校企全面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约发展。在新的专业布局基础上,选择一家或两家职业院校为龙头、以专业对应产业集群内的行业企业为依托、以专业建设为纽带进行建设。增强职教集团牵头单位“领航”能力和服务能力,发挥职教集团的品牌优势。通过推进专业集群建设,创建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品牌、特色和优势,促进校企信息共享,做大做强优质资源。在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内深化校企融合与产学合作,推动校企科技研发,缩短校企人才供求距离,推动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加快企业的人才资源开发,形成集团的品牌优势。

(2)推进集团内职业教育专业整合。以专业建设为核心,整合区域职教集团职业教育资源,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形成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的专业集群建设方案。完成以对接当地产业集群建设的专业布局结构调整方案的制订,形成适应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专业布局。根据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建立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需求预测服务机制,制订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专业整合方案。通过专业整合,形成区域职教集团内职业学校专业的集群优势,从整体上提升职业学校在区域内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和能力,并实现以专业调整为核心的院校布局调整,提高职业教育资源的整体效益,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3)加强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在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学校优化专业结构的基础上,培育和建设品牌专业,以品牌专业带动学校特色化建设,全面提升区域职教集团整体服务功能和竞争力。集团内各职业学校根据当地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合理地设置和调整专业;品牌专业建设要依据统筹的原则,针对区域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形成合理分布; 加强集团内专业教师和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校本教材建设,使区域职教集团内职业学校树立起品牌意识,以品牌专业带动一般专业,形成专业集合优势,提高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的结合度,以专业建设的特色化、品牌化带动区域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4)实施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通过统筹规划,调动区域职教集团内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加强校际间联合,打造集人才培养、培训、技术推广、展示产业示范功能的基础平台,实行资源共享,充分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设对接区域主导产业,面向社会开放设施先进、管理先进的实训基地。与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使企业参与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利用区域职教集团资源,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开展各种类型的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扩大服务功能。通过建设,使之成为区域职教集团内各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企业的职工培训基地,也成为本地区职业技能训练考核鉴定基地、技术开发应用与推广基地,实现资源共享。

第2篇:社区教育的特点范文

终身教育体系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展社区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满足人民享受终身教育的需求。我国的社区教育起步比较晚,所以应该及时准确地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的发展经验,来弥补我国社区教育发展中的空白,而日本又是亚洲开展社区教育较早的地区。本文是在查阅大量关于日本社区教育发展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并对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予以启示。

【关键词】

日本;社区教育;启示

1 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发展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而在社会教育中,社区教育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纵观国际社会可知,日本属于中国的周边国家,是在亚洲国家中社区教育发展较早且较为发达的国家。所以,同为东亚五国之一,准确地研究并借鉴日本的社区教育发展经验,对发展我国的社区教育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1.1 对社区概念的界定

要想准确地研究社区教育,首先就要了解“社区”一词的由来。“社区”一词最早是从德文的Gemeinschaft到英文的Community,然后才到中文的“社区”。它源于拉丁语Communis,意思是伴侣或是共同的关系或是感情。德国的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1年将Gemeinschaft一词用于社会学中,后来美国学者查尔斯·罗密斯(C.P.Loomis)将滕尼斯“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的书译为“Community and Society”。而中文的“社区”一词,就是在1933年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先生将“Community”译成“社区”引入中国。

据不完全统计,关于“社区”的定义就多达140多种,而笔者认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中国社会学家教授在《社会学概论》一书中指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族、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在生活上互相关联的大集体。”日本社会学家横山宁夫在《社会学概论》中认为,“社区具有一定的空间地区,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活共同体。”华东师范大学叶忠海教授认为,“社区指的是由聚居在特定地域内,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共同文化特质以及心理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特定的地域性’与‘成员的一致性’是社区的两大支柱。每一社区都有共同的活动空间以及特有的生态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共同的社会关系、文化特质、发展目标、心理归属,把社区成员凝结成社会群体。”

1.2 对社区教育的界定

严格的“社区教育”一词是20世纪初美国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约翰·杜威(John Dewey)提出的。对于社区教育,由于不同国家的社区教育发展的年代不同,环境不同,政府对其的重视程度也不同,所以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对社区教育概念的理解也就不尽相同。

我国的社区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逐渐受到重视的,发展社区教育实践的时间比较短,所以相关的社区教育理念还不够成熟,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概念界定。主要是有以下几个观点:第一,社区教育属于一种教育活动。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社区教育就是一种提高社区内全体成员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第二,社区教育属于一种组织管理形式。此类学者认为社区教育就是一种地方协调性的教育管理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机构,更是一种社会协调机制和教育社会化的组织体制;第三,社区教育是为了实现社区发展。持有此类观点的学者认为社区教育是满足社区发展需要的,并且对社区成员素质提高和身心发展有影响力的教育过程和活动,是一种教育与组织的行为过程。

2 日本社区教育概述

2.1 日本社区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日本是世界发达的现代化国家之一,是世界经济强国和技术大国,明治维新后,仅用了半个多世纪就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其发展如此迅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本重视发展教育、及时实行教育制度改革。日本推行社区教育(日本称为“社会教育”)发展是二战后引进和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1872年(明治五年)日本进行了第一次教育改革,确定了科学功用的教育目标,正式形成了近代的资本主义教育体制。同年4月,日本在博物馆内设置书籍馆,其成为日本最早的图书馆,此博物馆也是日本政府第一个以社会教育为目的成立的博物馆。1946年,日本文部省了“关于公民馆的设置和运行”通知,阐明了公民馆的宗旨和管理等若干事项。公民馆的产生和发展成为日本社会教育最有特色的,且为标志性场所。二战后(昭和22年3月,即1947年3月)进行了第二次教育改革,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其中明确提出:“国家和公共团体必须奖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劳动场所以外的教育。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要适当利用图书馆、博物馆、公民馆、学校等各种设施来实现教育目的。” 1971年,日本进行了第三次教育改革,其意指出要重视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以终身教育为背景的社会教育新起点。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公民馆已经遍布于整个日本。据2004年日本文部省的统计,全国已有18257所公民馆,公民馆在社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发挥的巨大作用可见一斑。

可见日本的社会教育虽然比北欧和美国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特别迅速。尤其是在二战结束,《教育基本法》颁布后,有国家立法的保护,逐渐形成了以公民馆、青年之家、妇女会馆等社会教育设施为依托的社会教育模式。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日本已经构建起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社会教育体系,极大地满足的国民的终身教育需求。

2.2 日本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和运行特点

日本社区教育主要形式就是上述所说的“公民馆”,其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社会教育设施。根据日本《社会教育法》规定的,公民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职能:定期开设讲座;定期举办讲习会、讨论会、实习会、讲演会、展示会等;置备图书、资料、记录、模型等,供居民利用;举办相关体育、文娱活动等的集会;积极联系各种团体、机关等;将其设施提供给辖区居民集会及其他公共目的利用。公民馆是非营利性设施,虽然有些社会教育的讲座有收费,但是收费的目的都是为了给讲师们付劳务费而已,而且费用也特别少。

日本的社会教育法制性特别强,且基础设施很完善。日本的社会教育发展得如此发达,其主要原因就是有完善的立法和设施予以保障。1945年了《有关振兴社会教育的通知》,然后1947年3月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其中的第七条明确规定了社会教育的发展要求。而且还规定:家庭教育以及劳动岗位和其他社会场所所进行的教育,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应该予以奖励(《教育基本法》昭和二十二年三月)。日本又陆续了《社会教育法》(1949)、《图书馆法》(1950)、《博物馆法》(1951)三部法律基本确定了日本社区教育的初期框架。其中明确规定基本的社会教育设施建设经费由地方财政拨出,且公民可以免费使用。随着社会教育飞速发展,日本文部省对《社会教育法》进行了多次的修改,使其趋于完善。20世纪末期,日本还制定了《特定非营利性活动促进法》和《男女共同参与社会基本法》,使社会教育的法制性更强。

2.3 日本社区教育的管理模式

日本的社会教育属于综合型管理模式。一方面,日本社区教育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在国家、都道府县和市町村都分别设有相应的社会教育分管部门。就国家而言,终身教育局是社会教育的主管部门,还有文化厅的文化部和文化遗产部等机构也是社会教育的管理部门。而在地方层面上,都道府县和市町村都设有教育委员会,在各地教育委员会当中也设有社会教育的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社会教育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日本社会教育也有自治的一面。以社会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公民馆”来说,公民馆就一直遵循着自治的原则,辖区居民自主选择、自主规划和自主实施所需项目活动,辖区居民在参与过程中独立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经过跟其他国家社区教育的管理模式比较更能突出日本社区教育的管理模式的特点。具体情况可见表1。

2.4 日本社区教育的内容

今天的日本社会教育发展的已经相当先进,组织形式也不再是单一的“公民馆”,其主要的设施有:公民馆、青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妇女会馆、市民会馆和文化馆等。从众多的社会教育设施就不难看出,日本社会教育的对象不只是有成年人,同样也有青少年。所以,也导致日本社会教育的内容也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成人教育。日本社会教育的成人教育分为一般的成人教育、妇女教育和老年人教育。观其分类名称便可看出三类成人教育的教育对象分别是成年男子、成年女子和老年人。日本社会教育中的成人教育一般采取的授课方式为:函授、讲座和成人学级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同样涉及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2)青少年教育。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所以为了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各方面素质,增强生活情趣,使其具备一定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知识和技能,日本在社会教育的内容上,也特别为青少年设置了一定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视培养青少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3 启示

通过对日本社会教育的发生和发展、组织形式、运行特点、管理模式和教育内容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日本社会教育的发展已经相当发达,制度、形式、管理都比较完善,在社区教育领域已属于世界先进水平。虽然我国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社区教育发展迅速,但是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所以有效得借鉴其他国家社区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探索一条有效的社区教育发展之路尤为重要。就上述日本社会教育发展的特点,有以下几点成功经验对我们社区教育的发展有启示作用:

首先,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制度法制化是社区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有比较完善的法律保障,是二战后日本社区教育发展的一大亮点。在国家相关机关部门重视社区教育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国家对社区教育活动的介入和干预,将行政权力下放到地方一部分,国家只负责制定社区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具体的行政管理条款有地方制定,这样可以使社区教育能够有更多的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我国的社区教育法制化,还处于实验阶段,正在不断摸索中,社区教育的行政化和法制化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完善的教育理论是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社区教育发展的宗旨就是满足公民享受终身教育的需要。从终身教育理念来看,我国社区教育理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正确的教育理念对社区教育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的社区教育理论与社区教育实践与规模相比,还是比较贫乏的。在今天这个公民迫切需要享受终身教育的时代,深入研究社区教育理念,深化社区教育理念的内涵,是值得我国社区教育学者进行思考、研究和解决的。

最后,公民的全面发展是社区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日本的社区教育不论是在组织形式,还是运行特点、管理模式方面都体现出了社区特色。所以,在社区教育目标上,我国应该秉承以“社区为本,重视公民全面发展”的理念,使社区能够以辖区的特色自行发展,社区居民能够全面发展。社区教育应该为广大社区民众服务,社区教育的内容应该反映社区民众的需求。社区教育机构只有以各自社区的特点为社区教育的出发点,才能激起辖区民众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只有发展特色社区教育,使民众能够全面发展,才能真正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构建和谐社区。

4 结束语

通过对日本社区教育发展历程的研究,我们发现其在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运行特点、管理模式和教育内容等方面取得的成功方法和宝贵经验。同时也看到,日本社区教育的自身特点。因此,我们在借鉴日本社区教育实践经验时,要采取客观、辩证的态度,应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才能到达所参考和借鉴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社区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相信我国的社区教育事业一定能取得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王晓章.何为社区与社区何为[J].浙江学刊,2002,(2):15.

[2]叶忠海.社区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15-21.

第3篇:社区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社区大学;终身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40 文献标识码:A

社区大学是构建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大教育”的重要载体。建设好社区大学是构建和谐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的迫切需要,有利于落实科教兴农战略,满足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满足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要求。发展社区教育,创建社区大学,对于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科学文化、思想道德、身心素质和精神文明水平,促进社区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氛围,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社区大学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从2001年全国第一批社区教育实验区算起,中国的社区教育已经走过10多个年头。在这10多年中,全国114个社区教育实验区尤其是34个示范区,在教育理念、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培训方式等方面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之路,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欢迎。

2010年南通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机遇”,随着桥港经济时代的来临和南通沿江沿海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南通地方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南通市政府提出依托南通电大以及电大的层级管理机制成立南通社区大学。

近年来,南通的社区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已有通州、如东两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建成多个省级社区教育中心,为促进南通经济增长、社会文化的繁荣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虽然我国社区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毋庸置疑,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

(一)对社区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社区教育发展滞后于地方经济发展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尚未完全被社会所认识,有些地方领导和政府对社区教育的性质、功能还不清楚,倾向于社区的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在社区教育工作的认识、行动等方面不到位,也有些群众对自我学习的需求不够强烈和主动,社区教育的功能还没有真正得到充分发挥。

(二)统一有效的组织管理机构尚未建立,难以统筹协调

目前,我国对社区大学建设与管理没有比较完善的政策法规,管理机构尚待进一步完善,在统一的目标,统一的部署和安排等方面较欠缺,工作合力难以形成。

(三)经费投入不足,设施条件较差

经费严重缺乏使得部分地区社区教育流于形式,社区教育应有的教学设施得不到添置和完善,应开展的活动往往无法开展,极大地制约了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社区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亟待提高

社区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效果不理想。缺乏深入的实地调研,没有与居民和社区的需要相结合,无法有效地与市场对接,难以调动社区居民学习的积极性。开发研究合乎社区实际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以及教育运营机制,是社区大学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五)师资队伍建设尚待加强

欠缺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群众信得过的专兼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知识结构有待于与时俱进,不断提高。

二.社区大学建设思路——以南通市社区大学建设为例

针对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现状及已有的实践经验,在深入调研南通市社区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南通市社区大学的一些建设思路,以期对我国社区大学建设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大力宣传,积极争取政府进一步的支持,调动社会广泛参与的积极性

政府支持是社区大学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在政府的支持下,社区大学才能充分整合区域各种教育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发展需求。

社区大学应该在促进社区发展和满足社区内各企事业单位以及社区居民对教育的需求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通过与各类机构广泛和深度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立足社区、面向社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联合办学,促进政府、企业、团体、个人四方面对社区大学建设的投入。

在社区教育资金投入上,实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采取由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承担培养经费;社区大学和行业协会、用人单位紧密结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适应地方生产实际的课程体系,引导和赢得政府、有关用人企事业单位进行资金扶持和投入;采取开放式的办学方式,充分利用南通市为教育大市、教育强市、高校较多且专业门类齐全的优势,积极与其他高校进行合作,在降低成本和提高办学效益上取得双赢。

(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构建具有南通地方特色的社区大学,使之真正起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发挥南通地市电大在社区大学的龙头作用,积极开展管理体制的创新,建立南通市社区教育三级组织体系

构建以南通市社区大学为龙头,社区学院为主体,社区教育中心为基础的南通市社区教育网络,形成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同时,明确社区大学的功能定位,理顺管理机制,强化社区大学的统筹、指导和服务功能,实现市、区(县)各级社区教育管理服务的互联互通,促进全市社区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2.依据南通地域特点,探索社区教育理念的创新

摈弃传统教育的弊端,在社区教育理念上突出南通地域性鲜明的个性和特点。国内一些社区大学通过长期的实践树立的教育理念值得人们借鉴学习,如成都市青羊社区学院“使教育成为人人、处处、时时都能享用的财富,立足社区,服务社区,满足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广泛需求,让社区中的每位成员都能卓有成效地生活”的教育理念,大连市甘井子区社区学院“人人是学习之人,处处是学习之所”的教育理念。

3.依据南通市各个社区特点,实施多层次教育,积极开展办学模式的创新

可通过开展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非正式教育等形式,对社区居民进行文化性、职业性、专业性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形成集区域高等教育、成教、职教为一体的新型多层次的大教育模式。

针对社区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使社区居民无论年龄、无论文化、行业背景等,每个人都能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我国有些城市社区大学提出了“超市化”办学模式值得借鉴。

4.努力工作,创设“精品培训项目”,用实际业绩赢得市民的肯定与政府的支持

社区大学应以社区人群的特点施教,力争使创建的各种教育培训方式成为地方教育的一大特色,并形成富有成效的品牌。

这方面我国有些城市社区已有值得我们借鉴的成熟经验,如大连市甘井子社区学院举办的“社区学习节”,通过每期一个主题,使社区居民的潜能在比赛中激发;又如大连湾街道的社区教育报、红旗街道的“迎春笔会”等,都已成为社区居民踊跃参加的社区活动项目。

5.立足南通社区实际,积极开展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建设的创新

社区居民的文化教育背景具有很大差异性,这为社区教育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社区大学要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热点紧密结合。服务社区是社区大学的最大特点和立身之本,社区大学应积极围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热点开展工作。

如在继续教育方面,从社区居民的学习动机来看,社区居民选择继续教育多以谋生和就业为目的,所以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社区大学教育应以课程社区化为原则:

一方面应根据社区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开设课程;另一方面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社区居民的需求设置课程及安排教学。在课程教学上,应以实践性教学为主导,让社区学习居民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一技之长。

在课程配置上,既要有专门的知识,又要有普遍实用的技能,还要适当开设创业教育的课程,充分为社区居民的再就业服务。

面向社区教育的课程,可以是学校职业教育开设的专业课程,也可以由学校根据社区需要自行开发。

课程社区化是一个系统工程,直接牵涉到社区教育对社区居民的吸引力,因此,社区大学应把高质量的课程建设作为重点来抓。

社区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我国许多城市的社区大学在开发适合各区域特点的本土课程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如成都市青羊社区学院建立了课程开发、推广、实施、后期服务的四大运作系统,并组建起课程推广团队,通过不断筛选、更新、完善,形成社区反响好、认可度高的特色课程。

(三)以点带面,树立典型与标杆,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近年来,南通市电大从毗邻的虹桥社区入手,积极开展实地调研,摸清社区具体情况(如人口结构、文化教育、从业背景等),加强与虹桥街道办、派出所的紧密联系,与社区紧密协作,筹建虹桥居民档案资料信息库,为有效开展社区教育奠定基础。

如依据虹桥社区下岗人群较多,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利用学校现有的师资和教学设备,结合社区特点,为下岗人群提供上岗职业证书等培训,使他们适应现代职业发展的要求,为他们再就业铺平道路,同时满足了产业发展的需要,为政府再就业工程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充分利用现有的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为社区教育服务,为社区大学的发展提供支撑

南通市电大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目前已形成基于网络平台的立体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立了“一站式”服务机构和网上服务平台,网络不仅仅提供信息、浏览学习的功能,还能实现网上作业、网上测试、网上教学讨论、网络调研测评等活动。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学习愈来愈离不开网络,在社区开放大学建设中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除了建立高效、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站外,要积极与主流、地方受众多的网站建立友好的互助关系,如与南通市人民政府网站、南通热线等建立链接,以进一步方便群众登录社区大学网站,扩大社区大学在社会上的影响。

(五)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在开展社区大学教育中的作用

一是充分利用电视这个家喻户晓的传统媒体的作用,开设专题节目。大力筹措资金,积极寻找社会企业联办开设专门频道以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二是开办社区大学校报或利用南通电大校报,为社区大学发展提供舆论支持,为社区大学教与学提供园地,营造氛围,构建平台,使之深入人心。

三.结语

社区大学是新事物,对构建学习型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此分析了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当前在开展社区教育已有的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以南通市社区大学建设为例,依据南通市社区教育的实际情况,探讨和提出了构建南通社区大学的思路,以期对我国社区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性建议。

参考文献

[1]严晓鹏.大力发展社区学院 扩大教育服务功能[J].中国高教研究,2004,(5).

[2]刘夏蓓.论高等教育对社区教育的介入[J].中国高教研究,2007,(2).

[3]周伟平,何静.浅议我国中小城市社区学院建设[J].科教文汇,2007,(7).

[4]刘尧.浙江省县级社区学院发展背景现状与趋势[J].教育与现代化,2007,(4).

第4篇:社区教育的特点范文

社区成人教育立足于居民社区,与居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社区范围内不可缺少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具有全员性和全方位的特点。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社区成人教育不仅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就目前而言,社区成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不少的问题。

1.缺乏应有的社区成人教育经费

一个社区要提高成人教育,必须拥有基本的条件,包括实施教育所需要的场地和设备,参与任课的教师以及教育过程中的管理人员。社区成人教育是针对社区所有成员的,这种教育形式具有全员性的特点,应属于公益事业,因此这需要有一笔公共教育资金。目前赣州所进行的社区成人教育在办学场地上有了一定的保证,基本上由居委会、镇政府或相关公益机构或部门所提供,但在资源配备上却还存在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或不到位的现象。

2.缺乏师资

正如其他教育形式一样,社区成人教育其内容也是需要通过传授而到达受教育者的,这就需要与不同课程相应的任课老师来进行知识讲解和答疑解惑。而目前本地区的社区成人教育在这方面却遇到了不少困惑。首先,社区成人教育缺乏专职的授课教师。由于公共教育资金缺乏,教师工资很不稳定,也就很难留住专职的任课老师,这给社区成人教育开设固定课程带来了不确定因素。其次,兼职教师难于保证社区成人教育固定课程的正常进行。由于社区缺乏专职任课教师,往往需要聘请当地中小学或高校在职教师进行兼职任课。但在职教师原本就课务繁重,教学压力大,主要精力在自己工作的学校,因此在时间上很难保证社区成人教育的授课。再次,社区少数的专职任课教师也很不固定。由于资金缺乏教师工资不稳定,加上没有编制,为社区成人教育工作的少数几个专职教师也难于“安分守己”,特别是年轻教师,往往在寻找自己真正的职业归宿。

3.教育内容脱离实际,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本地区现行的社区成人教育教学内容上脱离社区居民的生活实际,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赣州各县(市、区)新城区尤其是新建住宅小区,其居民绝大多数来自于农村转移人口或务工人口。他们的生活背景和教育背景可能截然不同,但现今同住一个社区,有着共同的生活环境和类似的生活方式,这就给社区教育内容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现行的教育在内容上还主要是采用理论教学为主的方式进行,培养居民提高职业技术和再就业能力的较少,反映农村建设需要的较少,缺乏实用性和技术性;多数专业培养计划重学历而轻能力,课程体系不够合理,缺乏针对性。

4.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明显

社区成人教育在不同区域呈现出大不相同的景象,在不同区域所获得的成果也因此大相径庭。赣州18个县(市、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不同,教育投入也就相差悬殊,这明显表现在办学场地、教学设备和师资上。城区的教育形式先进,建立了社区学院,如章贡区社区教育学院,但县乡(镇)一级却相对落后,有的还未建成社区学校,而大部分农村或偏远山区却连最基本的社区教学基础设施都没有。

5.管理不够规范,缺乏应有的制度

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应当要有正确而有效的管理,社区成人教育也不例外,没有规范的管理体制和相应的激励体制,难免会事倍功半。本地区的社区成人教育在管理过程中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日常的工作和教育活动主要是靠政府行为来推动,这种管理方式不够民主和规范,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成人学员的积极性不够高。社区成人教育具有全员性和全程性的特点,要培养本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和社区服务意识,授课教师和社区成人学员都应当参与到管理中来。与此同时,还应当有积极有效的学习制度和激励机制,使社区成人教育中的全体成员各负其责,发挥各自的积极主动性。

二、赣州市社区成人教育实施对策

社区成人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和发展社区成人居民的重要途径和平台。要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品质,社区成人教育必须做到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需要解决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投入、师资建设、教育内容和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发挥社区整体优势,通过教育资源共享,以获得共赢的社区成人教育成果。

1.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要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生产生活水平,促进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社区成人教育观。一是树立终身教育观。让社区成人居民意识到终身学习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摒弃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唯有全日制学校教育才是求学之路的思想偏见,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社区成人教育,以不断提高自我文化素质。二是培养科学的成人教育价值观。引导社区居民改变一味追求高学历的求学偏见,使社区居民懂得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才是成人教育的实质,以避免步入形式化的误区。三是形成可持续的社区成人教育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而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就要求社区成人居民坚持继续教育,培养主动参与精神和批判精神,提高自我综合素质,带领社区全体居民培养学习意识和社区意识。

2.解决社区成人教育经费问题

经费问题是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也是制约欠发达地区社区成人教育的瓶颈。赣州地处内陆中部地区,具有强劲的经济发展潜力,但目前发展水平不高,许多问题单靠政府资金来解决难度很大。因此,要解决本地区的社区成人教育经费问题必须做到“开源节流”。一是增加投入。作为一项公共事业,社区成人教育当然需要政府投入一定数量的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但相当一部分资金还需要通过多渠道的办法来解决。比如紧跟当地企业需求,社区成人教育课程适当有所倾斜,以提高社区成人居民的职业技能,这样能更好地为当地企业服务,同时也能获得企业一定的资助,缩小教育经费缺口;通过争取个人资助或适当收取学员学费的办法筹措一部分经费;也可以通过勤工俭学,出租社区公共商业区等办法获取资金。二是加大对经费的管理力度,建立公开透明的经费开支制度。政府投入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必须严格审批程序,加强对经费流向的监督和管理。对通过其它方式获得的经费同样进行各项审批,厉行节约,合理使用并且专款专用,让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

3.加强社区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解决了公共教育经费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解决教师工资不稳定的问题,也就能很大程度地帮助解决聘请专职教师的困惑。但有了聘请专职教师的能力并不等于能建设好一支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因此在对专职教师招聘、岗前培训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环节还需花大力气。首先必须严把招聘关,应综合考虑应聘教师的学历与职业技能,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做准备;其次对新进教师进行严格的岗前培养,从行内的角度引领新教师进一步了解社区成人教育,帮助他们适应各自相应的岗位;同时给予教师可以参与进修和得到提升的机会,使专职教师对社区成人教育拥有职业稳定感和生活归宿感。

4.根据社区成人的个性化教育需求确定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

现行的社区成人教育很多在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上没有能和本地的特色相结合,致使社区成人教育失去了为社区服务的功能。社区成人教育目标应体现社区成人的兴趣和需要,从社区居民的实际目的和需要出发,根据市区和郊区、县城和乡镇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课程计划,避免走入只讲解理论脱离实际应用或重学历轻技能的误区。应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针对社区成人在岗人员增设多种职业技能培训,并将学历教育课程与短期培训项目相结合。学历教育课程着重对学员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短期培训进行实务操作,这样能将学历教育的理论知识学习与短期培训的实务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学员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5.创新社区成人教育机构和机制建设

建立专门的社区成人教育机构,在县(区)建立社区学院,在乡(镇)建立社区学校,在村级建立社区成人教育教学点,由联络员经常往返于社区学院与社区学校,有效保证社区学院与社区学校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这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三级办学模式。普通学校(如电大、夜大和函大)、社区中心、公共文化机构和民间组织都可以有效参与社区成人教育。与此同时,要创新社区成人教育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使社区成人教育活动得到科学有效的管理,使经费稳定有保障;建立规范的激励机制,使学员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制度中积极进取;引进社区教育社会力量互动机制,使社区成人教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让学员学有所成,以便产生适时或长期的实际效益。

三、结语

第5篇:社区教育的特点范文

1.数字化教育资源。数字化的教育资源从狭义的角度来讲,主要包含了声音、文字、图像、视频、数据、电子信息等媒介教育资源,通过网络以及光磁等非实体媒介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将教学资源和学习研究保存为文字、图像、视频等文件,再传送至各服务器终端。广义上来说,数字化教育资源就是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支撑性教育资源的总和。

2.数字化教育服务。数字化教育服务主要指的是以现代教育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传播技术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此体系通过一定的平台向用户提供信息搜索、参考、传播以及交流等综合服务,使得用户能够快速从巨量的教育资源中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的活动,它是一种兴起于网络时代、面向所有网络用户的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服务模式。

3.数字化社区教育。此次研究的数字化社区教育指的是基于数字化的社区教育体系,也就是在社区范围内运用大量的信息技术实现在线学习,建设各级各类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及沟通交流的渠道,并采集数字化信息等等,通过此方式满足社区内民众对学习生活的需求。这种体系的主要特征有:第一,以数字化信息为教育环境,将教学资料通过网络数字化技术传播出去,建立数字化的教学环境;第二,实现终身教育理念,建立多种教育模块,服务不同人群;第三,建立多功能的虚拟教育平台,实现地方和高职院校以及社区的教育,丰富居民的学习方式,为教学交流提供足够空间,分享学习成果及研究成果,提升社区教育的服务水平。

二、数字化社区教育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的社区教育将信息技术和社区的教育模式有效结合,通过网络手段突破空间和距离上的限制,实现对教育资源的共建和共享,而建设学习型社会则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灵活的学习方式,此外也需要快捷便利的学习服务体系。运用传统的教育手段是难以实现全面社区教育的,必须借助新的渠道或传播载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数字技术的发展正好提供了崭新的契机,运用现代技术实现远程实时教育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育模式的各种问题,并且网络化教育具有开放性、交互性以及个性化的特点,有利于促进社区教育的普及,并体现教育的公平性。由此看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对于改善社区教育环境、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数字化社区的教育服务调研

为更好地实现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次研究进行了一次在线上的问卷调查活动,研究人员对问卷的有关指标都进行了探索性的因子分析及可信度检验之后,根据调查结构,本次研究满足要求。

此次调研以江苏某省为例,时间为2015年5月至2015年7月,总共3个月时间,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87份,除去无效问卷外,总共收回944份有效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结构可以发现四个问题:第一,社区居民不了解什么叫数字化社区教育体系;第二,虽然接受调查的各社区都已经基本实现了数字化教育体系,居民的需求和系统提供的教育资源存在很大差异;第三,学习资源不能实现多元展示,只能通过计算机查看,不支持移动终端;第四,支持服务能力弱,社区教育的相关人员无法及时进行线上线下的联系。

四、数字化社区驾驭服务体系构建

1.数字化社区教育架构的建设。该市的社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四级社区的教育实施组织架构,也就是由当地教育局主办、由当地社区培训学校承办、各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和民间学校共同参与的四级社区教育体系架构。另外还借助该市的社区培训学校,充分发挥当地职校的科研及管理评价职能,在社区教育实施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完善了该市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也就是科研引领、社区教育以及社区教育管理的三大管理模块,在每个大的模块下面又建立了四个子模块。

2.数字化社区教育服务平台建设。该市按照确保传统教育服务功能并整合本土特色教育资源的目的,该市在自己的终身教育网上设立了教育咨询、技能培训、学历提升、健康养生、老年大学、儿童天地以及资格认证等多个板块,每个板块对应的课程少则数百门,多则两千多门。当地教育局和社区培训学校也分别建立起管理系统,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此外当地还建立了交流中心,为社区居民以及管理人员提供沟通渠道,方便完成好学习支持的相关服务。

第6篇:社区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社区教育;办学特色;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009-02

美国的社区学院是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产物,也可以称之为“社区大学”或“两年制大学”。学生在社区学院毕业后,学校会颁发副学士学位,如果想继续深造也可以申请四年制大学。其主要特点是灵活性和开放性,注重学生的实践训练,可以认为是美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与中国的高职教育有相近之处也有着很大的区别。

一、美国社区学院的特点

1.办学历史悠久

美国社区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从19世纪创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为美国培养了各种类型的人才,也为美国民众提供了各种教育机会和就业培训,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基地。目前,美国有1200多所社区学院,1200万在校生,占美国在读学生人数的一半以上,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和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的社区教育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的学生,包括国外的学生,是因为其办学效果显著,具有丰富的职业教育经验和独特的办学方式。

2.办学目标明确

在美国各地的社区学院,尽管经济状况、生活环境、专业特点甚至人们的理念都有所不同,但是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即办学目标是一致的,都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社区学院的主要办学目的是培养本区域对口、急需的职业人,一切活动围绕着社区的企业需求、就业需求来展开,职业教育成为社区学院的主要功能,这也是美国的职业院校被称之为社区学院的原因。

各地的社区学院没有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而是以本社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和产业特点、人才需求为依据,设置专业对应的课程,实际上就是适合本社区就业特点的技能培训课程或者职业培训课程,使学生毕业就能在本社区找到工作,也满足了本社区的人才需求。

3.教学以运用为目的

为了让学生能尽快学到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问题的技能,尽快找到适宜的工作,更大可能的为本州、本社区服务,学院十分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通过项目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自主创作和兴趣爱好中训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摒弃纯粹的理论教学。

一是在教学安排上,以实际应用为主要目标,从学生们感兴趣的实践活动着手开展教学,学生还必须利用假期到企业勤工俭学或者在社区的相应部门实习。

二是在师资队伍方面,针对职业教育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美国社区学院的教师以企业兼职为主,兼职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60%,主要是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这些实际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所讲授的课程与学校教师讲授的理论课相比,其实践性、应用性更强。另外,这些兼职教师也带来了大量的社区人才需求信息,还可以提供部分就业岗位,无形中就增强了社区学院与用人部门的紧密性并提高了办学的针对性,这就是所谓的零距离对接。

三是注重实验室建设。社区学院开设了多学科的专业实验室,让学生实习训练。实验室的设备非常完善,大部分由对口企业赞助。美国就业竞争完全靠真才实学,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促使学生自觉学习与训练,学校不需要花太多的精力去管理学生。如:美国河流学院汽车系的各实验室设备台套数不是很多,但是品种非常齐全,为了满足学生们不同时段的学习需求和解决台套数不足的问题,实验室二十四小时向学生开放,每个时间段都有学生在实验室自主学习。

4.为社区服务

社区学院主要为当地服务,与美国公民密切接触、密切相关,与所在地区的发展息息相关。

一是去除行政化管理。直接领导并管理学院的董事会、校务委员会成员都是从当地知名人士中产生,他们与本社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能及时准确地反映本社区民众的需要和心声。社区学院的系部和专业聘请当地有关部门的管理成员担任顾问,他们能及时反映社区发展的需要和发展趋势。社区学院还为当地民众提供了各种学习设施,欢迎社区居民免费学习和使用。例如:在加州圣马特大学了解到,加州政府每年都召开会议,搭建桥梁,召开社区学院与企业协调会,解决人才缺失问题,为社区学院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二是与社区密切联系。经常性的根据劳动力市场调整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美国社区学院的招生多以大类进校,最后一年以就业为目标专攻某一个技术方向,类似于中国的订单办学,但又有所不同。其整个教学都是在校内进行,由企业专家负责完成,所有理论和技能都与用人单位的设想相吻合。

5.费用低廉

美国的社区学院是各州政府出资兴办的一类高校,招收本社区的学生为主,本着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以低廉的学费吸引学院所在州的学生就读,具有福利和义务培训的性质,而对其他州需要来就读的学生则收取高额学费。

社区学院中的公立学院占绝大多数,其办学经费有充分的保障。例如:在纽约拉瓜迪亚社区学院了解到,州政府拨款达到学院办学总经费的50%~60%,学生的学费占20%~30%,其余10%来自各种赞助,而来自本州的大部分学生可以拿到奖学金或助学金。此外,联邦政府每年还会拨经费用于学校建设。社区学院生均培养成本也不足其他类型学院的三分之一,普通居民都支付得起。正因为如此,美国教育成功达到了“所有人都有学习的能力和机会”、“不拒绝任何想要学习的学生”的教育目标。

6.办学灵活

美国职业教育执行的是初级职业教育到高级教育融合通畅的方式,课程互通、学分互认。职业教育对所有人开放,无论是初中毕业生、在职人员、失业人员还是退休人员,只要有学习愿望,都可以凭借毕业文凭或同等学历入学,从而获得升学、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的机会。其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教学计划灵活。学生的学习时间非常灵活,可以边工作边读书,工作之余随时可以到学校学习或者训练,只要修满学分既可以拿到毕业证书;也可以工作若干年后再回社区学院读书,不需要入学考试,非常适合需要转岗、提高学历、提高工作能力、改善工作条件的成年人,所以在社区学院的学生多数是二十多岁的已经有过工作经历的年轻人。社区学院里还开设了大量的基础课程,即“桥梁课程”,选修这些课程可转移学分,不同级别的学校之间学分互认,即社区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可转入大学再学两年可拿到本科学位,还可以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为学生们提供了终身学习的机会,也吸引了部分想就读名校的学生到社区学院就读。

另一方面,教学方式灵活。社区学院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媒体,常规教学、短期培训、集中训练、分散教学等教学方式同时并存;小班教学与个别教学、授课与座谈、社区资源与学院设备、日班与夜班等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并用,人性化的教学安排满足了学生不同的需要。

二、我国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美国是一个高度开放、完全倡导市场经济的国家,其职业教育目标、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实训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社区学院彰显了开放性、个性化、灵活性的办学特点和活跃的教学思维,这也正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不足之处。

1.专业设置雷同

首先,跟风严重。只要看到热门行业出现,不管是哪个区域的高职院校都会一窝蜂追随着去创办相应的专业,其结果是造成专业设置重复,特别是避理趋文、文科院校办工科、工科院校办文科等,教学资源的匮乏使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训练,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严重脱节,无法适应岗位能力的要求。其次,办学层次不分明。很多本科院校也办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又想办本科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校间的恶性竞争,降低了高职院校的招生层次,也影响了大学的发展和声誉。最后,高职院校课程设计和安排大多是先理论后实践,加上设备落后与不足,致使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难以实施,技术性、技能性课程难以保证教学效果。

2.学费太高

美国社区学院的学费一般为1000~1500美元,大部分学生还有奖助学金,而中国的高职学生每年要缴纳7000~10000元的学费,相比中国农村人口人均年收入9000元来说几乎是天文数字,高额的学费使相当部分学生不得不放弃读书,招生人数逐年下降。而高职院校需要靠学费的滚动来运转,因此只能不断扩大招生、降低分数,其结果是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就业质量,造成了恶性循环,最终阻碍了高职院校的开拓性发展。

三、对我国高职教育的思考

我国高职教育正遭遇招生与就业、生存与发展的困难,学习美国的教育理念、发展模式、管理体制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发展职业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值得我国高职教育去借鉴与深入思考。

1.明确目标

美国社区学院围绕服务社区一切、一切为社区服务的办学目标,使招生、培养、就业形成一条良性循环的轨道,所以得以持续稳步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也是职业教育,其目标也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与美国社区学院有相似之处,应借鉴美国的经验,努力为所在区域的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力争得到学生认可、社会认可,产生较大的影响力。这样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和与企业合作,学校才能获得发展的原动力,拓展自我发展的空间。

2.健全机制

坚持地方政府办学使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经费稳定,去除后顾之忧的社区学院有时间、有精力且能全身心的去办好职业教育,去为社区做些有益的事情,因此又赢得了社区的认可,这是美国社区学院能持续稳步发展的重要原因。而我国地方政府对发展高职教育投入很少,高职院校不得不为了生存疲于奔命,超负荷的运转降低了教学质量、就业质量,这是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政府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投入与管理机制,行业组织、企业和事业单位也要履行发展高职教育的责任,共同扶植职业教育,才能使学院发展有可靠的保障。

3.融入区域经济

中国高职教育应借鉴美国社区学院以地方政府为办学主体、以服务社区为目标的成功经验,立足地方、面向地方和服务地方,加强校地联系,施展才能和产生影响,寻求更多的支持与合作,成为地方政府、区域行业企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才能得到长远发展的坚实保障和动力源。

四、结束语

美国社区学院的教育教学特点,进一步验证了我国正在开展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化教学、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建设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但是还需要逐步转向对政策、体制、管理体系进行全方位的学习,以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黎晓明.美国社区学院办学特色及其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2,(10).

[2]闫新.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特点及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启示[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2).

第7篇:社区教育的特点范文

摘要:成人教育的社会化是成人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根本方向,而社区成人教育则是这一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和最好的组织形式。目前,社区成人教育的研究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仍缺乏专门、系统、深入的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结合也不够紧密。今后,应以创建学习化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着力点,采取理性思考的研究范式,力求在社区成人教育的研究上取得一定的突破。

关键词 :社区;社区成人教育;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陈文沛,女,曲阜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1-0032-04

改革开放以来,有关社区成人教育的理论研究日益深入和细致。我国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讨论了社区成人教育的理论问题,如“社区成人教育”的概念架构和定位、社区成人教育功能解读、社区成人教育的基本特征等,无不体现了理论创新的特点。此外,社区成人教育的研究也延伸到了社会实践及学习型社会的各个方面。开阔的视野拓宽了社区成人教育的研究范围,同时,也充实了社区成人教育研究的内涵,为社区成人教育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研究现状

(一)关于社区与社区成人教育的内涵研究

社区不仅拥有一定的地理空间,同时也有一定程度的社会空间,换言之,社区就是区域化的社会,是一定空间范围的社会群体。我国学者叶忠海给社区下的定义是:“社区是指由聚居在特定的区域内,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的文化特质和心理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1]构成社区六个基本要素有人口、地域、结构、文化、社会心理和必要的生活设施,也就是说,只有同时具备了一定规模数量的居民、一定的地域、相应的制度和管理机构、特定的文化、共同的归属感和认同心理、并具有相对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才可以称为是一个社区。高志敏认为:“社区系人们共同生活的特定区域。这个特定区域是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协调发展的产物,是自然、人口、环境及社会资源的载体,是一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聚合体,也是构成社会的有机组织单位。”[2]

社区是社会整体结构的基本单元,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社区教育的内涵应与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传统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从个体的角度看,社区教育体现了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理念,是个体自觉、自发的学习路径、方法和手段。从社会的角度看,社区教育符合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素质的新趋势。我国教育部对社区教育的定义是:“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3]

一般情况下,社区成人占整个社区人口3/4的比例,社区成员的主要群体是成年人,因此,社区成人教育也就成为社区教育的重点,是社区教育的主体。何爱霞通过分析社区教育的概念引申出:“社区成人教育是一种在社区范围内实施的,利用社区资源,依靠社区力量,旨在提高社区成人的素质,促进社区发展的教育活动。总之,社区成人教育是针对成人的社区教育。”[4]

(二)关于社区成人教育与社区发展的研究

社区发展的目标在于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社区成人教育通过提高社区人员的整体素质达到促进社区发展的目的,是社区发展建设的关键。社区成人教育与社区发展之间存在双向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社区成人教育对于促进社区建设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社区成人教育可以更高效的利用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满足社区居民各种教育需要,提高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政治和文化素质。在社区的功能性、制度性和认同性整合方面,社区成人教育也发挥了自身独特的作用。社区成人教育通过全面提升社区成人素质、强化社区整合最终达到促进社区发展的目的。[4]另一方面,社区发展反作用于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是社区成人教育发展的基础。社区发展的客观需要,如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迫使社区居民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这是社区成人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原有的社区教育基础是社区成人教育发展的依托。邓文勇在《社区成人教育与社区发展的互动及其实现》一文中阐述了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要结合社区发展的现实,通过对社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区成人教育水平的分析,使社区成人教育在办学方向、发展目标上更好的契合社区发展的要求。[5]

王良娟认为,社区发展工作是组织和教育社区居民的一种过程,这种过程体现在社区发展和社区教育的互动关系中。一方面,社区成人教育鼓励居民参与改善社会问题,帮助社区成员提高个人的责任意识,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另一方面,组织居民采取互助和自主的行动,来解决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6]

(三)关于社区成人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在任何教育领域中课程都处于核心位置,是教育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中介环节。在成人教育领域,成人学员教育需求的多样性使得成人教育课程设置的层次和类型非常复杂。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社区成人教育课程的开发并没有多少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实现社区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目标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社区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缺乏社会支持,人们对社区成人教育课程的知晓率和参与率都相对较低,社区内部和教育行政部门重视程度不够,使得成人教育课程开发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课程开发更多的是依靠社区行政部门的推动,质量不高,很难做到完整的课程开发;社区成人教育的教师主要由聘任的专职教师和志愿者组成,参加课程开发的教师质量和数量得不到保证。文锦在《面向未来的社区成人教育课程开发》中针对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几点对策:首先,提倡推进立法,在法律层面确立社区成人教育的地位。其次,加强社区管理部门对课程开发的支持,提供良好的课程开发环境。最后,在教师培训者和课程专家之间实现有效的互动,提高教师从事课程开发的能力。[7]

从社区成人教育课程设置的性质来看,有研究者从课程设置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两个层面进行研究。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现阶段我国社区成人教育的非功利性课程占了绝大部分,针对老年人开设的课程较多,针对中青年人开设的课程大多是家庭休闲生活教育,降低了中青年人参加社区成人教育的积极性。相对应的是功利性课程所占比重较低,功利性课程包括职业培训课程和科学文化知识课程,这类课程又是中青年人最为关注的,如不提高这类课程的比重,社区成人教育又将会面临教育对象单一的窘境。

(四)关于社区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

科学合理的社区成人教育管理模式是社区成人教育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对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社区建设的促进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社区成人教育的管理模式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差异大,只有依照不同类型社区的发展特征建立不同的发展模式,才能切实促进社区成人教育体系的建设。

黄云龙在《社区教育管理与评价》中总结了四种社区教育管理的基本模式:一是以区或街道(镇)为主体的地域型体制模式。这种模式的组织形态是区或街道(镇)社区教育委员会,由政府机构出面牵头,行政力量为主导,属于比较典型的中介性协调管理组织模式。也是当前我国社区成人教育的重要形式;二是以学校为主体的辐射型体制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校处于主体地位,由学校联合学生家庭和社区单位组建形成的组织体制模式,属于开放式教育社会化中介服务组织。三是政府机构与社区合作办学体制模式。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成为“学校与社区”、“学校与政府”、“政府与社区”之间中介性协调管理组织;四是以社会为主体社区学校实体型体制模式。社区学校以社会为主体,分为正规和非正规两种组织形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的形式灵活多样,教育时间上延续终生,教育空间上覆盖社区所有学员。[8]

当然,在实践中,由于受地理、经济、文化和其他因素影响,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没有单一的管理模式可以遵循。我国目前的社会转型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新要求,我们很难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所有存在的问题。尽管社区成人教育管理模式在内容上有所扩展,在形式上进行了调整,但距离完善和成熟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关于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研究

我国一半的人口在农村,做好农村社区成人教育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此外,城市化的极速发展需要加快发展农村社区成人教育。

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村社区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问题。如霍玉文的《终身教育语境下农村社区成人教育发展论略》、车向清的《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农村社区成人教育》。霍玉文在文章中解读了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定义和发展的必要性,从强化政府职能、改变农村成人学习观念、合理统筹农村的教育资源、加强相关理论研究等方面出发,提出了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策略。二是农村社区成人教育体系建设的探索。[9]如杨智的《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化的路径探索》、陈水平的《面向农村社区教育的成人教育运行机制浅议:基于苏中次发达地区农村成人教育转型的视角》。[10]杨智从组织论理论的视角出发,论述了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路径,将组织理论的视角细分为三个层面:理性的组织理论、自然的组织理论、开放的组织理论。理性的组织理论包括:特定的具体化的目标、正式的组织、建立在合法权威基础上的成员之间的关系、经济学的理论。自然的组织理论包括:以自我满足、兴趣为目的“真实”目标;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开放的组织理论关键在于其开放性,重视外界环境对组织的影响。作者基于以上理论提出了农村社区成人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建立结构化的目标体系、灵活开放的结构网络、规范的组织运行机制、弹性的组织评价机制。三是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的个案研究。[11]如王弢的《论农村成人教育的模式创新——以京郊农村社区学习中心为例》、仲红俐等人的《对农村成人教育中心向农村社区教育中心转变的思考——基于常州金坛市农村成人教育的调研》。[12]

(六)关于社区成人教育的比较研究

社区成人教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发展,日渐趋于成熟和完善,在文化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学者在对国外社区成人教育研究时,更注重社区教育的实体设置研究,如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公民馆、北欧的民众学校、英国的“个人学习账户制”和“生涯发展贷款制”等。在杨应崧主编的《各国社区教育概论》一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北欧的民众教育,北欧的民众教育面向社区内所有成人,称为“斯堪的纳维亚模式”,作者以北欧教育概况和北欧民众教育的历史沿革作铺垫,阐述了当今北欧各国民众教育的类型、特点,北欧实施民众教育的基本经验以及对当代教育发展的意义,着重探讨了民众教育思想对人的发展和社区发展的意义,为我国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事业提供了借鉴。[13]

我国社区成人教育比较研究的论著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国别研究。如史景轩的《1990年以来美国社区学院成人教育机制的发展》、于平的《美国社区成人教育的特点》[14]、徐婷、刘畅的《美国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特点与启示》[15]、朱志勇的《美国社区大学印象——从社区大学看美国成人教育》等。这些研究帮助我们更好的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另一种是比较研究。如张雷娜的《北欧社区成人教育现状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16]、董庆宁、常杉杉的《美国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及其给我们的启示》[17]、吴小蓉的《发达国家社区学院的成人教育模式及借鉴》等。这些研究侧重于洋为中用,有助于解决我国社区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社区成人教育的比较研究大大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有利于社区成人教育作为“学科”研究的进一步加深。

二、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成人教育概念界定不清晰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年以来,社区教育在我国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但到目前为止,社区成人教育的概念仍然没准确的定位。无论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还是在《继续教育专题规划》中,社区成人教育都没有被看做一个独立的部分进行讨论。“社区成人教育工作者”被称为“社会工作人员”,这个称谓不仅不利于社区成人教育工作的开展,而且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区成人教育的独特性。因此,在对社区成人教育内涵的理解上,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普通民众,都缺乏对其本质的认识。

(二)中外社区成人教育比较研究不够深入

社区成人教育在欧美等国家发展时间较长,相对国内研究也较为为成熟和完善,在当地社区经济和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我国的社区成人教育研究开始复苏,研究者们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经验,对社区成人教育的概念、作用、功能、模式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但是,我国社区成人教育与欧美等国家的社区成人教育在管理体制、师资建设、发展模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有关这些差异的分析与研究在国内并不多见,如社区成人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有些理论成果直接套用国外社区教育的课程开发模式,不能够很好的体现我国社区成人教育课程的特色。

(三)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结合不够紧密

从事社区成人教育工作的一线人员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理论研究能力较为薄弱,一些在教育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新观点、新方法,因为工作者理论水平的限制,无法形成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新理论,影响了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多为高校的研究人员,他们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够对未来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做出准确的预测,但无法亲自进入每一个社区进行理论指导,因此,在社区成人教育的研究中,同样存在着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脱节的现象。

三、启示与思考

当前,有关社区成人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问题和领域来不及深入研究。今后的研究应该拓展并深化到社区成人教育的全方位。即以实现学习型社会目标为指导,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从社区和教育互动的视角加以研究。既进一步研究社区成人教育的基本理论,包括对社区成人教育的概念、特征、功能、结构、要素、本质等研究;开展社区成人教育的应用研究,包括对社区成人教育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评价体系、发展战略等研究。开展社区成人教育总体研究的同时,也要开展城市社区成人教育、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社区老年教育、国外社区成人教育的比较研究等各层次、各类型的社区成人教育的研究等。

参考文献:

[1]叶忠海.社区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4.

[2]高志敏.成人教育研究的反思与前瞻[J].教育研究,2006(9):60.

[3]何爱霞.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154.

[4]沈金荣.社区教育的发展和展望[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176.

[5]邓文勇.社区成人教育与社区发展的互动及其实现[J].成人教育,2010(4):25.

[6]王良娟.社区成人教育与社区发展[J].成人教育,1998(9):3.

[7]文锦.面向未来的社区成人教育课程开发[J].成人教育,2005(8):47.

[8]黄云龙.社区教育管理与评价[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154.

[9]霍玉文.终身教育语境下农村社区成人教育发展论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1(24):9.

[10]陈水平.面向农村社区教育的成人教育运行机制浅议:基于苏中欠发达地区农村成人教育转型的视角[J].成人教育,2012(3):33.

[11]杨智.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化的路径探索[J].职教论坛,2012(7):33.

[12]王弢.论农村成人教育的模式创新——以京郊农村社区学习中心为例[J].职教论坛,2009(1):5.

[13]杨应崧.各国社区教育概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33.

[14]于平.美国社区成人教育的特点[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7(1):33.

[15]徐婷,刘畅.美国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成人教育,2008(7):90.

[16]张蕾娜.北欧社区成人教育现状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05(1):100.

第8篇:社区教育的特点范文

论文摘要优质幼儿园在幼儿教育领域中有着示范和带头作用,在这个社区发展迅速与不断完善的今天,实现优质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资源的共享需要优质幼儿园与社区双方的共同努力,共同探索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不断地探索资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开发与利用,资源的内涵与外延也不断地丰富与拓展。教育资源是人类社会资源之一,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给教育资源下的定义为:教育资源亦称“教育经济条件”,教育过程中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即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的总和。从宽泛的社会学意义上看,教育资源是指维持、组成、参与并服务于教育系统的一切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时空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权力资源、制度资源等等,这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资源系统。 

目前我国各水平幼儿园的质量参差不齐,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优质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优质性是优质幼儿园的重要内涵, 是对幼儿园各项工作的高水平要求。优质幼儿园是经过评估小组与各级领导按照评估检验与层层筛选进行评定,是以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为指导的, 具有独特的文化模式、经营特点和个性特征的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在优质幼儿园中能获得适合其个性发展的优质教育。优质幼儿园具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每所幼儿园都有活动室、运动场、自然角、教玩具以及花圃、道路等独特的教学、生活及环境设施,这些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设施体现了幼儿园独有的文化特征,影响着教职工和幼儿的思想、观念与行为。 

社区是孩子们生活的大环境,其中设施、设备、工作人员及居民都被孩子们所熟悉、所关注,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又指出 “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由此可见,社区资源的利用已经成为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热点。 

“社区资源”是指社区内外足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使社区居民问题获得解决的所有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力量之总和。由居民依当地的人文景观或民俗风情发展出自己社区特色,为社区带入一股新的气象与生命力。社区因为发展出休戚与共的社区意识,在社区的组织体系运作的同时,也不断的发展其“资源网络”,使社区资源网络将更紧密、更活络,而社区中的幼儿园可运用的资源也将更充沛。 

从教育的角度说,社区资源的存在形式是多样的,可以分为物质环境资源、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这三个方面,这三类资源有其各自的构成状况,彼此之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共同构成了社区范围内丰富的幼儿教育资源。(1)社区物质环境资源。社区物质环境资源主要包括社区内的山川河流、动植物以及博物馆、图书馆、企业工厂、信息中心、电教馆等。从幼儿园的角度说,常用到社区的物质环境资源主要有超市、医院、邮局、银行、书店、居委会、老人活动中心等与幼儿生活较为密切相关的物质环境资源。(2)社区文化资源。这里的文化资源主要是指一些当地的文化特征,如风俗习惯、自然景观等等。例如:福州市花巷幼儿园,位于三坊七巷内,幼儿园设计主题活动认识三坊七巷的古代建筑,让幼儿接受古代历史文化的熏陶。(3)社区人力资源。社区的人力资源主要来源于社区教育的队伍和社区居民,社区教育队伍包括社区专干、社区志愿者、社区退休老干部等等,另外,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居民或者能够为幼儿园教育提供帮助的家长都是社区中宝贵的人力资源。 

一、优质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特点 

优质幼儿园作为办园水平较高,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师资力量雄厚的幼儿园,与社区的接触相对而言较为密切,对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要远远高于其他一些较小规模的幼儿园。 

(一)双向性与互补性 

优质幼儿园更能体现与社区之间的双向互动,二者的教育资源达到合理、优化的共享。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幼儿的个性化得到全面发展,需要打破以往高结构化与高控制性的教学模式,构筑一种真正开放互动的教与学的机制。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学领域的活动都与幼儿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很多时候需要用到周边的社区物质环境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等。例如,让幼儿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时,就可以带幼儿参观社区内的垃圾处理厂,更真实地让幼儿体验到环保与自身的密切关系。又如,在大班的幼小衔接主题活动中,可以带幼儿参观小学,或请小学老师到幼儿园给幼儿讲讲关于入小学该注意的地方。 

同时,社区也需要幼儿园资源的大力协助。例如:社区在需要举办一些文娱活动时,也会经常请幼儿园的老师、小朋友表演节目;在宣传普及学前教育阶段育儿知识时,由于幼儿教师的专业性,社区常常会请幼儿教师开讲座或座谈会、咨询活动等等。在这种资源共享中体现了优质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的双向性与互动性。 

(二)大教育性 

幼儿教育并不单单指幼儿园内的教育,真正广泛的教育资源存在于大环境之中,幼儿园课程范围内的教学活动并不能满足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 幼儿园须打破围墙的限制,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 共同为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样,整个社区教育也不仅仅指专门的社区教育,还包含各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业余学习等等。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倡导终身教育的同时,还应树立起大教育的观念,不把幼儿教育囿于幼儿园教育,实现优质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 

(三)有效性 

优质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资源实现共享时还体现有效性的特点,优质幼儿园在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时,充分考虑到社区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同时能够分析自身的教育资源为社区服务。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无法与儿童的生活脱节,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在这个阶段主要是以活动的方式获得直接经验,因此,幼儿园只能依托社区这个对于幼儿来说熟悉的大环境,优质幼儿园能做到挖掘社区内儿童所熟悉的一切教育资源,为儿童打造最适合他们发展的课程,并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在幼儿园现有条件不足的情况下, 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 让儿童从身边熟悉的事物来提高身体、智力、语言、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 满足了儿童多方面的需求, 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社区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同时,在服务社区上,由于幼儿园本身的特点使得园所能够获得一些新的幼儿教育信息,优质幼儿园能够将信息向社区开放,达到资源全面有效地共享。 

     二、优质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资源共享途径 

 (一)整合与优化教育资源 

从目前优质幼儿园的经营现状来分析,优质幼儿园一般在周边社区中具有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在幼教专业领域中的影响力较大,往往可以影响到周边的居民对于幼教知识的认识。因此,优质幼儿园在整合与优化所有可利用到的教育资源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优质幼儿园的管理者应利用其作为管理者的身份,协调好各组织、部分充分挖掘幼儿园与社区的教育资源,与社区加强联系,引导社区在获得新资源时主动与幼儿园联系。其次,优质幼儿园的教师应合理设计其课程设置与安排,关注身边可利用到的社区教育资源,并对这些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及时做出管理与规划。第三,社区也应对本社区的幼儿园教育资源做调查与分析,统筹所有教育资源。 

(二)开发利用社区特色教育资源 

优质幼儿园已经能够基本上达到与社区资源之间的互动共享,在此基础上,优质幼儿园应开发利用社区特色教育资源,这同时满足幼儿发展的特殊要求,符合现代教育趋势。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下, 为了引导幼儿从身边的事物学起, 主动地与环境发生互动, 开发利用本地区有特色的教育资源就成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优质幼儿园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应从幼儿园所在社区的特色教育资源出发,开发身边现有的、幼儿所熟悉的且富含本地特色的教育资源。例如,以厦门市第九幼儿园为例,该园从园本实际出发,以闽南文化为蓝本,经过三年的研究实践,目前已初步建构了具有闽南本土文化教育特色的园本课程实施体系。幼儿园的布置环境充满着浓郁的闽南风情,在园内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诸如面泥馆、木偶馆、陶艺馆、童谣室、服饰室、剪纸室、影雕室、珠绣区、戏曲南音角、织网角、闽南小吃一条街等的闽南特色布置。 

(三)塑造学习型社区大环境 

随着社区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社区逐渐朝着学习型社区发展,这也有利于优质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资源之间的共享。幼儿要获得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仅仅依靠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不够的,社区在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社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社会,在这里,幼儿的社会性不断得到提高,因此,优质幼儿园需要树立大教育观念,将社区看成是幼儿成长的一个大环境,社区将其获得的信息、价值传递给优质幼儿园,优质幼儿园又将其教育活动与效果推向社区,通过向社区宣传科学育儿知识,为促进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开展社区早教服务活动 

示范性幼儿园具备开展社区早教服务活动的专业优势,应该从所处的社区环境出发,探索开展社区早教服务活动的策略和途径,开展社区早教服务活动是城市发展社区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幼儿园是学前教育的专业机构,而示范性幼儿园实施学前教育的软、硬件更属上乘。示范性幼儿园应该从所处的社区环境出发,积极地探索开展0~3岁社区早教服务活动的途径和策略,并为其他幼儿园进行示范、指导和辐射,带动周边其他园所为,社区幼儿教育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因此,切实发挥示范性幼儿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并带动社区中其他园所共同为建设社区早教中心,把一批办学思想端正、管理水平高和保教质量好的示范性幼儿园建设成为优秀的社区早教中心基地,使其成为较为成熟的社区早教服务活动中心。示范性幼儿园在为社区开展早教服务活动的同时也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程度。 

 

参考文献: 

[1]黄尧.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社区教育发展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叶谦,靳玉乐.对优质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的思考[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7). 

第9篇:社区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改革;社区教育

收稿日期:2006―11―20

作者简介:陈永华(1952-),男,汉族,浙江衢州人,浙江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成人教育管理研究。

社区教育在我国刚刚兴起,即已展示了广阔美好的发展前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繁荣发展,社区教育需要创新,需要改革,一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因此,我们应该将吸收、借鉴外国社区教育的先进经验和总结、分析我国社区教育的实践相结合,对如何改革和发展我国未来的社区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使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走出自己的路子,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一、更新社区教育的理念

更新社区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对社区教育的认识,树立终身教育观、大教育观和社区教育意识,这是实施社区教育的基本前提。社区教育在我国兴起不久,我们对其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模糊和片面性,比如过多强调学校教育的需要,认为社区教育就是校外教育或是社会支持教育等,而忽视社区教育是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地区和学校的共同事业,是深化教育改革与发展地区经济文化的共同需要。在实践层面,当前我国农村中的“乡镇”和城市中的“街道”大体上扮演着社区教育者的角色。

社区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参与教育过程并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方便,教育参与社区生活并为社区发展提供服务,这应成为社区成员的共同认识;要改变重技术培养、轻公民素质提高,重经济、轻教育的旧观念,确立社区教育与人的发展辩证统一的新观念。教育具有综合性,可以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要转变过去片面重视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的狭隘教育观,树立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重、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并重的教育观。同时,也要将社区教育放在一定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考虑,既把社区教育看作是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指标,又把社区教育当作促进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重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社区教育与社区建设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总之,要让全社会都认识到社区教育的作用,增强参与意识,特别是社区行政人员的参与意识和社区成员的教育需求意识。只有对社区教育达到一定的理解,才有可能进一步使社区教育的发展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改变办学认识的局限性和办学行为的自发性,走出一条科学、规范、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新路。

二、加强社区教育的政策保障

1.把社区教育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以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为依托,进行社区教育的总体决策,使之成为社区建设的一个有机部分。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区差别较大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发展不平衡。从满足社区成员教育角度来看,中国的社区教育必须建立起包括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乃至老年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以及包括社区公德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人口教育、环境教育、文化休闲教育等在内的大教育体系。然而,在区域类型众多、人口素质不齐的情况下,社区教育的实行就不能是一个统一模式。科学的做法是,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结合政府与民间的力量,运用组织与教育的方法,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结合在一起,进而将地方建设与国家建设联结在一起。社区教育的实施目标既要指向社区的文化发展与社会安定,还要考虑与社区内的主要产业结构相吻合。可以着力于提高国民素质,也可以兼顾普教、职教;可以重在科教兴农,为社区经济建设服务,也可以进行闲暇教育等等。切忌一哄而起、一哄而散,搞形式走过场。

2.实现社区教育的法制化

近些年来,各国社区教育的发展趋向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发展社区教育已从一般呼吁转向以政府法律、法令、法规、条例等形式规定为社区和学校必须履行的义务。我国社区教育刚刚起步,虽有一定进展,但距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社区教育缺乏法律保障,在一些地方不被重视或难以督查。社区教育搞得好不好,主要取决于政府、企事业单位领导的态度和认识,社会各界的社区意识和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因此,必须围绕社区建设总体目标,切实转变观念,强化社区教育的法律意识。要系统总结各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对现有的章程、条例或规定进行修正、调整和充实,通过立法的程序形成社区教育工作条例。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教育协调统筹机制,健全开展社区教育的规章制度,把社区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多管齐下,实现对社区教育的人大代表法律督察、政协委员民主监督、教育行政部门的依法督导,促进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

3.保障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是社区教育得以发展的首要物质基础,必须通过法规真正体现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继续教育投入原则,加大社区教育的投入。要充分发挥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地应保障必要的社区教育经费,并列入经常性财政开支。按照有关规定:国家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应努力按照社区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元的标准,落实社区教育经费,经济发达地区,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各类企业应将职工工资总额1.5%~2.5%用于职工培训,对学习者个人回报率较高的培训可以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收费。此外,要采用公有民营、民办、私人办学以及社会捐资助学的形式广泛吸纳资金,以使社区教育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三、探索社区教育实施途径

现代社区教育应是大众化、普及化教育。我们应该根据社会发展情况,探索出多形式、多层次、覆盖社区内各行业的社区教育途径。根据对我国社区教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认为社区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推动和促进社区学院发展

作为高等教育办学形式之一的社区学院以其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形式的灵活性、办学的实用性等特点以及多学科、多层次、多规格办学体系,对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氛围有着明显的特点和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社区学院可以包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社会生活教育等多种教育功能。和其他社区教育形式相比,社区学院教育覆盖面广、层次高,更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更加提倡自主学习、自我管理。

建立社区学院,符合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我国近几年开始了社区学院(大学)的尝试,如北京朝阳区社区学院、上海长宁区社区学院等,这种新型的社区教育形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我国社区学院的建立和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若干如创建不规范、经费不足、培养目标模糊,以及招生工作、课程设置和文凭发放的管理问题等。因此要采取相应措施,逐渐解决这些问题:(1)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在总结经验,继续试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和本地具体情况,尽快制定有关社区学院的法规或条例,将社区学院的发展和建设纳入政府行为,促进其建设和发展,并使之从一开始就在健康和规范的轨道上运行;(2)以办在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为办学宗旨。社区学院是所在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所在社区的文化教育中心,又是推动社区工作的有力助手,能为社区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3)面对传统高校、高等技术学院、民办大学的竞争,社区学院只有完善自身的职能,采取灵活的办学方式,实行多门进多门出,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4)明晰社区学院的投资和产权问题,采取低廉的收费,使因经济困难不能跨入普通高校、民办高校的学生有机会进入社区学院学习;(5)成立社区学院的行政管理机构,规范社区学院的管理;(6)规划教育资源,提高社区学院办学效益。

我们要探索社区学院的发展途径、规律,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做出准确合理的预测,要根据办学条件,适度发展,保证教学质量。同时我们更要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以社区学院为区域性社区教育中心,探索社区教育网络化途径,开展社区全员、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促进社区教育的全面开展。

2.加强学校和社区的双向沟通

社区内的教育系统是社区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与社区内其他子系统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与整个社区大系统的关系更是如此。目前学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是与社会问题紧密相关的,校内问题往往存在着社会根源,而社区内的社会问题与教育不良紧密联系着。因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与社区必须联合行动、加强沟通。

社区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主要通过以下形式体现:(1)将会出现更多形式的社区教育载体。除了建立社区学院以外,各种各样旨在对社区居民进行全方位教育的机构将会陆续诞生,如,市民学校、家长学校、科技学校、健康学校、再就业学校、双休日学校等;(2)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社区的教育资源为学校青少年教育所利用,作为校外教育基地;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特别在双休日向社区开放,为街道双休日学校所使用;(3)社区教育工作队伍的组建将会成为学校和社区共同努力的方向。社区教育工作队伍必将通过学校与社区双方的沟通来保证完成,因为社区教师需要由学术人员和特殊专业人员组成,学术人员可以由学校来提供,特殊专业人员则需要社区来组织。例如:社区教育工作队伍可以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由各区教育局向社区派出学校干部或教师,从事社区教育工作,定期轮换;另一方面,社区落实有关部门负责抓这项工作。

3.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类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社区内现有各类教育资源,横向联合,纵向沟通,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使现有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各类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和各种文化体育设施都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区开放,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特别是要依托社区内普通中小学和各类职业学校、成人学校面向居民开展教育培训服务,使其成为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力量;在整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基础上,形成以区(县)社区教育学院或社区教育中心为龙头,以街道(乡镇)社区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居委会(村)社区教育教学点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网络,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播放教学光盘、收视卫星电视教育节目、计算机网络教学等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使有条件的街道(乡镇)都能够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构筑起社区居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平台。

四、提高社区教育的质量效益

社区教育的本质和特征决定了社区教育具有灵活性。也就是说社区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其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育对象、管理体制等很灵活,在不同时期根据社区发展的需要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这种灵活性正是社区教育适应社会、得以存在发展的根本所在。但是,灵活性并不能代表随意性和临时性,只有保证社区教育的系统性、连续性,才能保证社区教育的质量,才能保证社区教育的持久发展。实际上,在一些发达国家,社区教育质量不高、效果不佳也成为一大困扰问题。首先,质量不佳将会使人们对其丧失兴趣,已经有许多社区的居民,宁愿到离家较远的教育机构接受较高水平的教育,也不愿在本社区的社区学院或学校接受价格优惠而质量得不到保障的社区教育服务。其次,质量不佳将会使社区教育面临经费支持不足的危险,一部分社区人士和团体由于丧失了对社区教育的信任而拒绝资助社区教育活动。对于绝大部分经费来自社区的社区教育活动来说,这无疑意味着该项活动的生命终结。出于对生源与经费等方面的考虑,社区教育的组织者们必须采取措施,保证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效益。

1.加强社区教育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是提高社区教育质量的首要条件。首先,应通过制度保证社区教育(无论是哪一层次的)师资队伍的稳定。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适应社区教育需要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专职人员主要在现有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中统筹安排解决,街道要有专人分管社区教育工作。兼职人员要根据社区教育的实际需要确定。要充分发挥社区内教师、专家、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在校大中专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表彰激励机制,使之成为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重要力量。政府应努力解决社区教育师资的待遇问题,在职务、职称、工资和进修等方面应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一视同仁。其次,要提高师资队伍的能力和水平。由于社区教育是新事物,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工作难度大,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深入学好有关方针政策和社区教育理论,又要创造性地投入社区教育实践。有关管理部门要制定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规范,开发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课程,依托有条件的高校,建立若干个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中心,把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组织培训工作开展起来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抓好社区教育的课程建设

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社区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其独特属性,因此要求在课程组织上得以体现。抓好课程建设是提高社区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社区教育课程应体现以下特点:选择性,即要求在课程形式的选择上侧重兴趣课程、活动课程、隐形课程等方面,以适应社区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和对象的复杂性。适应性,表现为课程设置能主动满足社区发展和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能力要求;灵活性,即课程内容能随着社区发展及社区建设重点的转移、生活方式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实用性,即所设置课程要融入并且服务于社区的实际需要。课程建设还应结合不同的地域特色,社区教育组织应该在了解自己本社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社区居民真正的教育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务实性的社区教育。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社区教育的内容要具有发展性和前瞻性,不要仅仅满足于目前问题的功利化解决。

3.建立社区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随着社区教育的快速发展,必将形成一定的规模,建立相应的社区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十分必要,它是不断提高社区教育质量的可靠保证。在这方面,可以参照其他教育形式评估的方式,结合社区教育的实际情况,对社区教育教学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来检查社区教育是否已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如何,是否产生了应有的效果。与此同时,社区教育管理者也可从评估中得到反馈信息,从而改进工作,做出进一步发展的规划。其次,可以在相应的主管部门设立各种专门资格证书的授予机构,社区教育机构可通过开设各种培训,对学习者进行广泛的教育。而上级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各社区教育机构内学员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情况,来评价其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这些资格证书也为社区学习者提供了自身专业技术能力的依据。

4.运用先进施教手段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社区教育工作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社区教育必须突破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从教育对象社会生活的特点出发,根据学员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异,采取各种教学手段,以适应各类需要。 我国远程教育正在不断发展,虽然由于社区教育有地域性的优势,教学方式可以以面授为主,但使用一些诸如多媒体技术和远距离教学手段仍很必要,特别是对大多数不能离开工作岗位的技术骨干来说尤为必要。采用先进的传媒技术手段进行远距离双向、实时教学,这代表一种方向,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社区教育也可以借鉴。同时,互联网还可以使社区与社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各社区教育组织之间互相沟通、传播经验、共享资源,充分体现出现代化社区教育的优势。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信息网络建设,力度较大,步伐较快,如果管理和效益跟上,全面实施真正的远距离教学,那么我国社区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就会大大提高。

社区教育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正如陈至立曾经在一次讲话中所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三大支柱,特别是社区教育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已成为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共同要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政府的重视、民众的参与,我国未来社区教育的发展有着光明的前景,并会在未来教育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04〕16号文件.

〔2〕厉以贤. 社区教育的推行〔J〕. 教育研究, 1999,(11)38-42.

〔3〕吴启迪. 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理念, 大力发展成人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