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考改革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20xx年广东高考最新消息新闻
今年4月,广东新高考方案公布,本科高校考试科目按3+1+2模式设置。日前,广东省招生委员会、省教育厅公布了20xx年拟在广东省招生普通高校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目前,在读高二的学生们已经饮了头啖汤,开始了选科走班。高一学生则有可能从下学期开始选科。如何结合自己的能力、性格、发展方向、心仪的专业和目标大学理性选科?现有的选科走班,对高中生提出了怎样的挑战,他们又该如何应对呢?我们邀请了广东实验中学学生发展指导中心负责人蓝敏老师和教学处主任伍毅东老师为同学和家长们支招。
如何选科?
成绩优先 参考专业 对标院校
3+1+2,3为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1由考生在物理、历史2门中选择1门,2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中选择2门。蓝敏表示,从科目和专业对应梳理结果来看,在1里选考物理的,专业覆盖率达到97%左右,而选考历史的专业覆盖率为53%左右。在这个基础上,再对2进行选择。对于专业倾向不是非常明确的同学,选科的原则,应优先考虑成绩和能力。
其实无论是选物理还是选历史,可对应的专业都是非常多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考虑的就是选哪些科目能够取得更高的成绩,突出自己的竞争优势。在选定1科目后,再看可以选择哪些专业,确定2科目。在考虑未来专业的时候,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包括学生对自身性格、能力、兴趣爱好,还有亲朋好友的行业资源等。在考虑专业的时候,还要结合目标院校,不同的院校专业对选考科目会有不同的要求。通过这三个维度的分析,理性地选定考试科目。在省实,学生可以依托测评软件来进行辅助选科,该软件对学生的性格、能力、兴趣爱好、价值观、决策能力等方面进行测评,还从优势学科、专业倾向、院校倾向等方面进行大数据分析,进而生成选科建议。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做好升学相关资料的收集工作:查询大学对于专业的选科要求,查询往年各所大学专业所录取的学生的全省排名情况,再比对孩子的现状。这是一项比较繁杂的工作,孩子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很难再腾出精力,家长在这方面的助力非常关键。与此同时,家长要成为孩子心灵的港湾,理解孩子当下阶段的学习压力和需求,帮助孩子解决生活和心理方面的问题。
如何走班?
学会提高时间规划能力
3+2+1一共有12种组合,伍毅东介绍,在省实,每一种组合都有学生选。如何分班、如何排课、如何管理,都是学校要面临的新问题。高二年级目前有行政班和教学班,行政班就是传统的班级,语文、数学、英语都是一起上的。如果某一种组合的同学能凑够一个或者几个班,那大家自然就在一个行政班里了。对于凑不够整班的,那就需要同学们到相应的教学班走班了。这样一来,排课就非常有讲究,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走班而影响了其他考试科目的学习。算法非常复杂,必须依靠排课软件,靠人是排不出来的。伍毅东笑说。
上课模式的转变,对学生也提出了挑战。以往除了实验课、音乐课等个别课程,学生从早到晚都在一间教室里学习。而现在可能需要在不同的教室里上不同的主课,身边还是不一样的学习同伴,学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的。选科走班也要求学生提高效率。课间只有十分钟,他们要打水、去洗手间,就上一节课的问题请教老师,还要收拾东西,准备到下一个教室去上课,学生需要比较科学的时间规划,做事情也要有条不紊,不要去了另一间教室才发现学习用具没带齐。
如何准备?
自我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都要从小培养
在蓝敏看来,走班对学生心理方面最大的影响就是固定化的班级不存在了,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有些同学会因为没有跟好朋友选同样的组合,没办法总是在一起而感到失落。还有的同学会在重新分班后,交不到好朋友。高二年级在这个学期分班后,就有个别学生的情绪不太好。
如何避免在分班后产生这些问题呢?
关键词:招生改革 多元化 自主招生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国外学者目前对高校招生录取模式研究的重点主要是,不同类型的大学应该各采用什么样的录取模式,所采用的录取模式能否保障高校录用到合适的学生以及将对高校的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其中,又以保证高校的自主自治与保证高校多角度、多层面考察和选拔学生等方面的研究最多。研究的一个共性是大都赞同并倡导采用多元化但又各不相同的能够体现高校特色的录取模式。
国内学者则随着我国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而呈现出研究方向的变化性。最初大多集中在对高考录取分数线的研究上:全国是否统一录取分数线、各省录取分数线的科学性和可比性、如何保证招生录取的公平性等课题;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学者逐渐将研究的视角转移到了对以单一的高考分数为标准的录取模式的弊端论述上来,提出要在高校招生中实行多元化的录取模式,为录取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但要实行什么样的多元化录取模式却未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缺乏对录取模式体系的整体建构。
近来不少国内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都照搬教育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高校招生的录取模式。教育发达国家的高校录取模式大多经过几百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探索出一条适合其自身发展的道路,有着其科学性和优越性,但这些模式能否直接照搬至中国?这些模式是否符合中国目前的教育发展现状?
二、拟解决的核心问题
1952年我国普通本科招生实行统一高考,尽管期间由于政治原因出现过以推荐为主的高等教育入学模式,但绝大部分是以高考分数为单一录取标准的统一录取模式。这种录取模式在最初的几十年内为我国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但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与需要,我国的创新能力出现了严重的不足,主要原因指向高考招生考试制度下的应试化教育,无法选拔具有创新潜能的人才,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其不利于学生个性化选拔和不利于大学多元化发展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
不可否认,我国现行的招生录取模式能够实行这么久,确实存在着其合理性的一面。以高考分数为标准的录取模式有效地避免了高校生源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保障了高校生源的文化质量。研究表明,高考成绩与学生以后的发展潜力尤其是文化学习能力和学术研究潜力在总体上是呈正相关的,高考成绩优秀的学生走进大学后其文化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往往也是比较强。同时,以高考分数为主要录取标准的模式,在重人情、关系、面子的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中,体现出一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维护了广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权利,保障了最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同时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的求学风尚。
2003年教育部经过反复酝酿后,在全国选择了22所重点大学进行本科自主招生录取改革试点,允许试点高校有5%的自主招生名额。试点高校对自主招收的学生采取了更为科学灵活的招生录取模式,将学生在高中期间的平时成绩、参加一些全国性比赛的成绩、才艺特长、申请材料和推荐信等作为重要的录取标准。虽然各高校的考试形式和内容在不断地创新,但在近几年的实际操作中却同样表现出招生录取中的“以分为纲,唯分录取”现象,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遏制等问题。
相比之下,国外的一些知名高校在选拔新生时并不唯分录取,而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来操作,以录取适合在本校学习和发展的人才,其录取模式与高考分数有一定的关系但却并不以此为唯一标准。因此,高校招生中仅以高考分数这一个标准选才是不科学的,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高校难以真正选到大量的各方面都适合该校的学生,间接的结果是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和高校自身的发展造成更大的挑战和困难。
三、制度改革研究内容与方法
因此,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探索通过改革测试内容和选拔方法,建立科学可行的高校“统一考试、分层录取”的模式,选拔思维活跃、学习潜能高,具有创新潜质与学术潜质的创新、创造、创业型人才,逐步破解“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的招生考试局面,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招生考试制度。
1.探索改革以高考为唯一尺度的招生制度,建立科学可行的统一考试、分层录取的模式
采用各学科大类的学术型选拔测试方法,通过开放性命题、学术性选拔测试、深度面试或者竞争性面试分析学生思维倾向、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及挑战能力。对于保送生直接通过以上测试结果确定其专业;对保送生、自主A类考生、特殊型人才考生加大深度面试力度;对于自主B类考生试行竞争面试,重点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临场应变能力及专业学术性倾向,通过大类专业加分的手段指导学生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学科。在申请自主类招生中,增加具有学校专业特色的开放性问题,学生在结合中学知识、日常生活常识等条件下解决问题,初步测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写作能力、应变能力等。
2.探索改革测试内容,建立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模式
增加学术性选拔测试,按学科大类设置不同题目任学生单选或多选。通过这类测试选拔出适合来高校学习和发展的各类学生;学生测试合格后,可在相应专业获得附加分。在现有的标准入学测试中逐步增加学习能力测试份额,逐步适当降低当前所测试的学业知识难度,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潜能,淡化应试化程度。
3.探索完善自主招生的实施办法和人才选拔评价标准
通过测试与面试相结合的入学系统,力求更为准确的掌握考生的基本学业水平、学习思维能力、个人兴趣发展等信息,并从各专业所需人才特点出发,适当调整测试与面试份额。
同时,结合国家对设计型人才的需求及相应省份社会经济发展对服务类专业的需求,试点在一定比例内对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会展经济与管理、物流工程等特色专业试行高校引导招生,用于支持国家以及相应省份实施的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创新、服务、设计水平。
综上所述,高校的招生制度改革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结合高校自身学科专业特色、学科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及发展方向,在“分数上适合”的统一考试基础上,多元化、分层次的录取出适应高校学习环境、适合高校发展要求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潘菊素.高等教育目标多元化与高校招生制度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0)
[2]方晓明,王湖滨.英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沿革及启示[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9(12)
摘要:高考英语改革是当下践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外语人才和着实提高学生自身英语能力的有效途径,高考英语改革为大势所趋。通过问卷调查,凸显河南省各层次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和教师对改革的认识和建议,反观其日常学习和教学方式在未来改革环境下的优、劣势,并对其显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更好的应对高考英语改革。
关键词:高考英语改革;英语教学;英语学习;对策
近几年来,教育部已经多次明确了要进行高考改革,尤其是要对英语学科进行改革,即将英语作为一种社会化考试而非统一考试。改革之后社会对英语的热门程度虽会有所降温,但英语的地位本质上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若探讨改革背后的深层因素,则不难发现使英语回归理性正是改革的目的所在。这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影响,但同时也是一个有力的引导,也使英语专业学生反思自己的前进方向。首先改革会使英语教师的就业市场有所缩水,但是从高考改革所倡导的英语学习的本质即促进交流沟通这一方面来说,英语专业的学生还是很有很大的就业空间的。本课题就是在探索高考改革所带来的影响下,倾听河南省英语专业学生的心声,调查其对英语学科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认识,考量其英语学习现状,即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学习和课余时间的安排等,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合理建议,促进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思考的习惯、坚持严谨的态度、找到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着重提高听力、口语、写作、翻译等体现专业特长的能力,从容应对改革以及市场竞争的挑战,把握好机会,为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研究高考英语改革对河南省英语专业的价值
由全国高考改革的情况及趋势看来,英语学科的重要地位有所下降:有的省市降低了英语的分值,有的不再将英语分数纳入高考总成绩,有的降低英语考试难度,有的实行一年两考或多考制度,有的将英语化为社会性考试,而没有出现将英语分值上升或难度加大等增加英语权重的改革方案。由此看来,高考中英语降温已成必然。此举必然影响到全国各地中学生、大学生学习英语投入的精力以及学习英语的途径,更加直接、全面地影响到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就业前景及择业意愿,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变化,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们应该及早思考的内容。
在这种环境下,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应从英语学习的初衷出发,尤其是河南省英语专业的学生,理性对待所学专业。河南省处于中原地区,是教育大省却不是教育强省,英语教学方面,对听、说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对外开放水平,实际运用英语的机会较少,这体现在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到大学的“哑巴英语”的教育,这无疑会影响到学生的视野。当然随着高考英语降温,学校英语教师的职位会相应减少,而社会上英语教育机构增多。未来的几年内,英语专业的学生们的竞争更加激烈,要想保证不失业,河南英语专业的学生应将目光放长放远,突破地域限制,紧跟时展潮流,多与省外高校学生交流、比较,审视自己的学习方法、努力方向,明确自己的长处与短板,提高自身竞争力,英语学习既不能脱离实际又不能急功近利。
本研究主要针对河南省的英语专业学生,面临全国高考改革的动向提出自己的思考。河南省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特殊的教育状况,英语专业的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形式。无论高考改革怎么改、成不成功,改革所反映出来的价值导向都是有借鉴意义的。分析河南省英语专业学生面临的优势和挑战,找出对策及早做好准备,增强自身实力,对于学生将来在更大的舞台上进行竞争有着实际的益处,同时也反映了学生们的真实想法和实际需要,对于促进英语教学也是一次良性互动。这就是本次研究的现实价值。
二、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为了比较直观地了解河南省各层次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对高考英语改革的认知情况,项目组成员据自己学习的体会,并参考相关论文以及网络实时资料,设计出一套调查问卷,针对河南大学、河南工程大学以及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教育学院的大一至大四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分散到每个学校为100份,每个年级为25份,共计300份。问卷涉及学生对高考英语改革的了解情况、学生对于改革的态度、以及对学生认为此改革对其未来就业的影响程度等几个方面的内容。问卷发放300份,收回300份,结果有效率100%。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一本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知道高考英语改革或了解不深。对高考英语改革会不会产生影响各有各的看法,比例持平。一本院校同学就业面较宽,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教师这一职业。在未来职业目标是否清晰这一问题上,分化较大。同时一本院校英语专业同学的职业选择受国家政策影响比较多。一本院校课程安排较为合理,随着年级的增高,缺少实践课程的问题明显有了改善。他们更重视英语与其它学科结合的能力,且这种趋势随着年级的增高逐步加强。他们说明面对改革带来的影响是全面的,重在个人把握。
二本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大部分知道高考英语改革,并有一定了解。他们认为高考英语改革对未来职业选择有一定影响。他们中大部分未来想从事教师行业。在职业目标的确定方面大一大二学生较迷茫,大部分大三大四学生有目标却不知道如何进行。二本院校英语专业忽略了听说能力的培养。绝大多数同学表示会在高考英语改革后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没能力和英语与其它学科结合的能力,把握住了改革的重点。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拒绝传统的授课方式,强调学生学习自主性。二本院校存在的问题是课余实践的机会极度缺乏。学生认为学校应首要的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同时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本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大部分学生知道高考英语改革,高年级学生的程度更深。大部分学生认识到高考英语改革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由于大一学生刚刚经历高考,对改革的认识较深,所以认为有影响的学生比例在四个年级中最高。由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想在毕业后从事英语教师的职业,而大四学生想从事教师行业的愿望降低,说明改革将会或已经对教师的就业市场进行了冲击。一半以上学生已经认识到需要加强英语与其它学科结合的能力了,顺应了当今社会更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发展趋势。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课余实践机会几乎没有,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余实践机会,方便学生未来就业。
三、可行性意见与建议
由以上调查问卷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知道高考英语改革或了解不深。学生对改革和国家政策变动的适应性有限,不懂得随机应变。未来想成为教师的学生占一定比例。还有很多学生职业目标不清晰,不知道如何计划行动。绝大多数人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注重自己的喜好,能力和价值取向,忽略了国家政策的影响,可能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均衡。而在当今高校依然是以老师为主,学生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此种方式效率低下。既使学生成为学生的主体,又能进行充分的师生交流是学生高考英语改革后向往的新型课堂。教师没有在学生的职业规划和选择过程中积极为学生答疑解惑。同时社会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实践机会太少。很多学校忽略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更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发展趋势与英语专业学生实际能力的不匹配。因此,我们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做好宣传,使更多学生了解高考英语改革的具体措施,看清其中蕴含的机遇和挑战,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并行动。看到国家政策可能对未来职业选择的影响,在平时的知识积累过程中,注意培养相应的能力,以便将来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
第二,社会职业和学校加大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促进人才流动和人才培养,方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巩固基础知识,提升能力,确定适合他们的职业目标,帮助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加强不同领域知识的碰撞,培养更多优秀的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课堂效率。不仅在学习方面,教师也要在学生的职业选择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疑问结合自身经历进行详细讲解。学校也可邀请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办讲座,分享他们在职业规划方面的经验,让学生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学生也不要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自己也要充分利用身边资源,上网查资料,积极与学长学姐交流自己的困惑。
四、结语
高考改革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形势的变化是动态的,然而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及就业却不可能因此停止。如何有效地随时应对变化的形势,学生本身当前的学习方法、学习模式存在着哪些不足,职业生涯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准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将会使英语专业的学生对社会形势有更好的认识,对学习更清晰的思路,不断地鞭策专业学生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地搞好专业,促进其多元化、高端化发展,使英语专业不再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专业。在高考改革所提出的使英语学习回归本质的思考下,加强专业学生与时代的交流、与学院的交流,促进河南省英语专业的学习和教学的改善,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作用。
高考改革变的是政策,不变的是价值导向。不管河南省的高考改革英语学科什么时候改、怎么改,都改变不了英语越来越重要、要求越来越高的事实。身为河南省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目前全国试图给英语“降温”的政策指引下,应该看到,英语学习应该回归理性的本质。在打好英语语言基础的前提下,学好本国文化,注意对英语能力全面、综合、多样的应用,侧重某个领域,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才是未来竞争的核心。河南省英语专业的学生应更加重视这一点,开拓视野和思维,为面临的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O’Malley,J.M.& Chamot,A.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15- 30
[2]邵水平,黄远振.高考英语改革的现状、困境与出路[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6(01)
[3]韩坤.“高考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政策效果分析与改革建议[J].华中师范大学,2012
[4]刘庆思.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高考英语科的发展情况[J].课程教材:教法,2008(04)
关键词 高校招生制度 改革发展趋势 招生考试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1我国现行高校招生制度概述
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是高等学校招生目的、方针和实施办法等的总称。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关系着一个国家选拔和造就各种高级专门人才的根本大计,因此已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和人民的重视。
自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成为国家选拔人才最合理、公平的制度保障。在此期间教育部在指导思想与运行模式基本承袭的原则下针对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做过适当调整。我国现行的招生制度是以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为主、单独考试招生为辅、免试入学为补充的。在这一制度原则下政府统一举办全国高考并监控高校的招生录取工作,具备高度强大的权威执行力。而其统考统招制度也体现了高校招生的低成本和高效率。不可否认,我国现行高校招生制度已成为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社会功能的有效发挥起着重要的导向和影响作用。
但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趋势和要求下, 我国现行高校招生制度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凸显日益明显,“以分录取”原则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某些高校自主选拔优秀生源,提高办学质量的同时,却阻碍了弱势群体享受优秀教育资源的机会。不仅如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高校招生在扩大适龄青年入学机会的同时,却也造成城乡教育机会相差悬殊。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我国高校招生制度也必须作全方位的改革,以适应时展。
2 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深化发展趋势
2.1加快招生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改革
支持推行“3+X”科目设置方案是当前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的重头戏。“3”指语文、数学、外语,为每个考生必考科目,英语逐步增加听力测试,数学将来不再分文理科;“X”指由高等学校根据本校层次、特点的要求,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个科目或综合科目中自行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考生根据自己所报的高等学校志愿,参加高等学校(专业)所确定科目的考试。“3+X”突出“3+综合”,“3”也要突出能力、突出应用。鼓励开展综合能力测试,以支持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引导中学生全面学习、掌握中学阶段相应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形成较强的能力。在高考内容的改革中,应在总体上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考察。命题要把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转变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意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2.2改革现行考试方法
实行分类考试,尝试多次考试录取的方法。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对人才和质量的要求和标准与精英教育阶段高校选拔人才的要求和标准有很大的不同。因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在培养少数“学术精英”的同时,更要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由于大众化阶段高校类型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对人才选拔的要求和标准也应多样化。我国明确提出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可以采取不同的考试办法,本科院校实行全国统一考试,高职高专院校由各省组织考试招生,高水平大学可以另外加试。另外鼓励实行联考,本科院校高水平高校、高职高专可以有不同的考试办法。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高考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年一考,每年在夏季举行。这样做的效果有利有弊,利的方面是节约成本,考试与录取管理实施的工作量和难度更小,然而对于考生来讲,这种状况往往导致“一考定终身”的“惨烈”局面。因此,在未来的改革中,考试上将不止一年一次,有的科目一年可以进行多次考试,给考生多次机会。
2.3建立完善高校招生监督机制
长期以来,精英式高等教育只是针对少数人,但在进入大众型高等教育时代后,公众对入学机会和高等学校招生更加关注,高考招生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我国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应注意发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监督招生考试工作的巨大热情和潜力,动员、吸纳、组织全社会力量,对涵盖高等学校招生全过程的机构及人员进行监督,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招生监督制度,保证高等学校和招生考试机构真正代表广大考生的利益。
3总结
总之,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发展之下,与之相匹配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刻不容缓。 要始终坚持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的三项原则,把高校招生考试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坚持教育创新与时代化发展,在考试内容、科目设置、考试方法、录取方式、监督机制等各个方面多维度多层次进行改革,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使我国高等教育更好的为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清溪.关于高校招生制度变革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0(1).
[2] 韩蕾.社会学视角下高考制度改革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一、高考与社会发展
高考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 它的发展不仅是教育界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一)培养专业人才,促进行业发展
我国的高考制度建立于1952年。高考的建制,可谓是中国现代教育考试史上的一项伟大创举。高考经历了由单独招生到联合招生再到统一招生三个发展阶段。社会发展对特定行业人才的需求决定着高校专业的增减。社会职业需求的增长,已成为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越来越重要的趋势之一。2013年新设专业中,“物联网工程”成为出现最多的字眼,是最热的专业,共有80所高校开设此专业。可见,随着社会专业人才的空缺,通过高考选拨出的学子来弥补专才的空缺。也正是这些专业人才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贡献,从而推动了我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二)促进社会流动,发挥挥棒作用
参加高考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农村学生获得城镇户口,变身“农转非”的一条重要渠道。虽然在城乡差距较大的情况下,高考在促进农村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过程中,会使本来人才就稀少的农村人才更少,但它客观上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成为激发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无形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通过高考分流来引导着各阶层归位,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成为各个行业的中坚力量。可以说,高考作为一种社会分层的过滤和分流机制,对于社会的流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一个社会良好的流动机制对于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树立榜样典范,体现社会公平
高考制度不仅在维护社会安定方面发挥指挥棒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公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高考录取的依据就是分数。为照顾地区差异,高考试卷也从全国卷到各别地方单独命题或几个省市联合命题的走向发展,随着社会职能的转变,各个省市地区也根据本地的教育教学情况、当地考生接受教育的形式和特点来不断调整高考方案,而不是一味地盲从全国高考政策。这种人性化措施不仅使当地学生受益,也对全国教育政策产生影响。而高考分数线的划定,也是根据各个省市的社会发展状况和考生的报考录取率而确定的。人口大省山东,广东,河南等地,每年的高考人数也都是西部偏远地区高考人数的3,4倍,甚至于超过天津,北京的几十倍。例如2013年山东高考报名人数为50.9万人,甘肃省的为23.8万人,而北京的则为7.27万人。我国人口由东到西逐渐递减的阶梯状趋势与我国高考招生的趋势大致呈正相关,这也是体现公平的一个方面。
二、高考与教育提升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科教兴国”可见教育的重要性。人才选拨要通过竞争才得以彰显,而作为选拨优秀人才的高考制度就必须在相互竞争中获得教育不断提升的一种动力。高考本身承载的提升教育的使命是高考制度存在的支撑点。
(一)推动教育改革,规范教学方向
一般来说,高考考什么,中学教学就要教什么,为了考生能够不断的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学校就必须达到相应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具备各种软硬件条件,从而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不断走向完善。不管是在教学模式、学科设计还是考试方式。都为中小学提供一个良好范式和发展方向,从而真正做到符合高等教育的价值判断和社会满意度。实际上高考作为传达国家政策、意志和中学办学、教学的一个媒介来规范教育教学方向,也就使得高考制度选拔人才的现实意义也就更加丰满。但高考研究者和改革决策者,则应全面权衡,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能因难度大而裹足不前,也不能迫于舆论压力盲目地为改革而改革。
(二)以考促学,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
每个考生“寒窗苦读数十载”都希望在高考中获得高分数,那就必须努力拼搏。正是高考的激烈竞争,让考生明白努力学习的现实意义。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他们早早的就明白了高考的重要性。这样培养了他们努力学习的独立意识。这时高考就要设定一个门槛,通过不断提高试题的难度来选拔出更优秀的人才。考生就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科学文化知识的扩展面以及自身素质。高考就体现出它特有的以考促学的功能。特别是在1997年恢复高考后几年内迅速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高考始终是激励考生奋发学习的最实际、最强大的动力。
【关键词】生物学科 高考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31-02
江苏省高考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不时有消息传出来,目前江苏高考改革方案已通过教育部审批,但相关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方案还没有起草。但是就目前江苏省的高考情况来看,各大高校缩减在江苏的招生名额,我们就不得不反思我们的高考制度。在江苏省近几年的高考改革中,相关专家不断的在尝试,虽然朝着扩大高校和学生自的方向发展,但是貌似改革成效却事与愿违。在高中阶段,仅高二就把选修科目通过小高考方式结束的众多考生来说简直就是灾难,然而这一现象在如今的高校却很普遍。在这里本文想从生物学科的角度来看待这几次的高考变革,试图找出能够有效缓解生物学科尴尬地位的方法和手段。
首先是最初的全国统考模式,文理分科的“3+2”:“3”指语、数、外;“2”,文科是政治+历史,理科是物理+化学。这一阶段的生物学科还没有作为高考科目出现。接着是2000年的“3+小综合”方案出台。“小综合”分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前者综合的是政治、历史、地理,后者则将物理、化学和生物综合在一起。这个时候,生物已经作为了一门理科科目登上了高考的舞台,和物理化学一起出现在一张卷子上。可以这么说,生物的地位相比之前有所提高。
江苏“08方案”无疑是个充满创新精神和亮点的方案。然而实施6年来,这个方案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异化”。首先是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和高考挂钩,这让老师们不得不重视这几门课,虽然学业水平测试的加分政策从之前的6A加10分变成了现在的4A加5分,但是这新的加分政策让在高二举行的4门必测科目几乎成为了“小高考”。有人开玩笑的说:“你们这些副科在高二的时候地位终于可以超过主科了。”没错,在“应付”小高考期间,以往比较清闲的副科老师会变得异常忙碌。如果是文科生或者是理科中选择了化学的考生,那么这个时候生物是要进行学业水平测试,这段时间,生物学科的课时会爆满,有时候甚至会把主科的时间拿来补生物课,这就会影响了正常的班级教学进度。但是小高考一过,生物等副科便被“弃置”一边。到了高三,如果是学业水平考试已经考过了的科目,该岗位的老师基本处于“下岗”状态。如果生物是作为高考科目中的选测来进行的,那么高三还有一定的课时,但是据我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是:生物课不能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所有作业尽量要在课堂上完成。因为对于一般学校来说,等级B已经可以让绝大多数孩子上本科,所以学校会花更多的精力学习语数外这样的主科上,如此看来生物学科就算是进入了高考科目也避免不了地位下滑的窘境。
对于江苏省考生来说,我们习惯以一个不及他省三本的分数,上一个一本的学校。每每问到你高考分数时候,他们听到我们仅仅300多分的成绩时,更多的是惊讶,而我们更多的是无奈。2014年浙江省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的解读,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扩大教育的选择性。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选择,是否有利于高校自扩大。“因为好的教育,必然是在学生、学校不断的选择中实现的。”这必然是一个好的想法,目前来说,高考的改革大多数是从分值,分数的组成来进行,很少甚至说是没有从学生和高校的选择权来进行的,负责录取投档工作的仅仅是高招办,这一理念的实施必然会导致了高招办权利的架空,甚至是取消高招办。
近年来,近年来江苏籍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的数理水平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下降趋势,在参加物理、化学等国际奥赛的顶尖学生中,已渐渐难觅江苏籍学生的身影。这也曾迫使北大、清华等顶尖大学不得不大幅削减在江苏省的高考招生指标,并相应大幅增加自主招生名额。江苏省高考改革已经因为考试制度导致了学生学习理化生的兴趣,进而削弱其能力,那么对于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作为新时代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科,生物学科目前在高考中的重视程度却在不断的下滑,现在很多学生连一些最基本的生物学常识都不清楚,这显然就是当今高考制度的可悲之处。新的高考方案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希望从正式公布的那天起,我们的高考制度能出现真正的改变,切切实实的做到为高校输送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秦春华.我对浙江高考改革试点方案的忧虑[J].师资建设,2015(2).
[2]郭丽丽.2014江苏卷“变”与“不变”的博弈[J].教学大参考,2014.
【关键词】边际收益市场供给需求博弈论
中国的高考是典型的高竞争、高利害、高风险的大规模选拔性考试,是中国各类考试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考试,是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一个经济体制和社会文化发生巨变的时代,高考制度如不能及时跟进,将会影响其功能的正常发挥,最终还会阻碍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本文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浅析探讨改革高考制度的必要性问题,旨在有助与决策者正视高考现状,以及时找到改革之路。
一、改革高考制度的必要性---边际收益
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不断变化,现行的高考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其社会的发展。高考自1977年恢复以来,对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但理性人考虑边际。随着高考的参考人数不断扩大,也就加大了考试的成本(机会成本)。首先是每年为高考投入的经费的成本,还有考生为准备高考的时间成本,为高考而放弃的其它一切事物的成本。边际成本的不断扩大,边际收益递减,这就体现在高考制度在现在社会的不适应。经济学考虑是要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此时是利润最大化,而现实是成本的不断加大,这不合经济学思维,故要改革,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二、改革高考制度的必要性----供给需求原理
假设高考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政府作为这个市场的供给方,提供改革,考生作为这个市场的需求者,需要通过改革来实现自身的利益,他们任一方的变动都要影响整个市场。而有下面三种情况的变动,其一是供给者的变动(假设需求不变),其二是需求者的变动(假设供给不变),其三是双方都变动。
从供给方而言:近年来高考模式产生了一些变化:在考试科目设置上推广“3+X”部分省市实行自主命题,有些地方还开始实行春季高考;高校被赋予一定的招生自,大规模扩招且实行收费制度,还取消了对考生年龄的限制……在这些变革中,尽管高考权还统一集中于中央政府,但命题权、考试科目设置权正在逐步下放给地方政府,招生权也适度移交给高校,可是高考体制没有根本变革,我国的高考招生制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思路上,没有新的突破。相对而言,在需求不变的条件下,地方政府的权力扩大,为了自身利益,不希望改革,就会少提供改革,这就使成本加大。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易知:政府权力扩大,就必然促使他们为了自身利益而尽可能的减少改革。供给曲线由S1向左上方移到S2,高考改革减少,成本增加。因而,从政府角度而言,要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话,对社会最优的选择就的改革。
从需求方而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每年的参考人数不断增多。
中国2002-2006历年高考报考人数及录取人数
年份报考人数(万人)录取人数(万人)录取率
200252732160.91%
200361338262.32%
200472344761.83%
200586750458.13%
200695054056.84%
从表中数据易知历年的参考人数不断增多,虽录取人数也不断上升,但是录取率还是趋于下降趋势的。调查显示,社会上大多数人对“以分取人,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很有意见。在新课程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教育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中心联合组织了“普通高中课程满意度的调查研究”。在调查中,有85.4%的学生和78%的公众认为,现在的考试成绩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这就促使考生对改革高考制度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在考虑政府这个供给不变的情况下,要求改革的需求增加,在下图中易知:需求曲线由D1向右上方移到D2,产生一个新的最优点,在新的最优点上,虽加大了改革,但同时成本也增加了。因而就考生角度而言,不能只是他们需求,而还需要政府来提供这种改革,以降低成本。
如下图所示:
就双方都变动而言:供给减少,需求增加,但是需求增加的幅度必然大于供给减少的幅度。因为政府不可能是完全的理性的经济人,他们不能只考虑到自身的利益,他们也要为考生着想,即使没有完全做到为人民服务,他们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作为他们的宗旨。而考生就是单独的个人,考生可以是完全的理性的经济人,考生可以首先从自身利益着想,来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故最后结果是要选择改革。如下图所示:
高考的改革
三、改革高考制度的必要性----博弈论
其实这也可以从博弈论的思维来理解,改革高考制度的实现最终取决于考生和政府之间的相互博弈的结果。
对于考生而言,高考几乎是他们获得高等教育权的唯一途径。随着经济发展对知识和技术的依赖性的提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成为市场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企业给他们的报酬也相应提高。社会上激发了争夺接受高等教育的热情。然而,高考制度把考分当作唯一的评价和选拔人才的标准。一次考试不能全面反映一个人,而且这给考生带去很大的压力。而“人才选拔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又因素质教育而难以界定且存在太多的歧义,高考的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先前设立的标准则更难以衡量。于是,那些对现存高考制度持有异议的人自然会寻找渠道表达不满,以增进自身的利益,这就使他们要去发动更多的力量劝行改革高考制度。
对于政府而言,在现存的高考制度下,政府统揽一切,决策者的偏好主宰了高考政策的导向,假设政府是理性的经济人,他就不一定是广大考生利益的代表者,它所追求的可能是自身权力的最大化。
这样就形成考生与政府间的博弈,最终结果取决于他们间的博弈。但为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考虑到政府的职能,改革是考生、政府的最优策略。
由此知道,改革高考制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银川市教科所 樊党娟
高三备考通常要经过第一轮的基础复习和第二轮的专题复习以及第三轮的模拟复习三个阶段,今天我在这儿分四个方面重点谈一下我校在高三备考第二、三轮复习中是怎样做的。仅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吃透《高考考试说明》、提高备考效率。
《考试说明》出来一般比较迟,它又是指导我们备考的“根本大法”。为了提高高考第二、三轮备考的备考效率,在第二、三轮复习中,首先必须认真仔细的研读《高考考试说明》,以便弄清楚哪些复习是有效复习,哪些复习又是无效复习,从而提高备考效率。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研读《高考考试说明》的过程中,以下几点应尽量避免:
1、贪多求全,耗时费力,做无效复习。
(1)、在匀变速运动图象中复习中,过多复习x—t图象,而《高考考试说明》中只限于掌握v—t图象。
(2)、在摩擦力的复习中,复习相对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方向不详的问题。而在《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只限于已知相对运动趋势或已知相对运动方向”的问题。
(3)、在复习有关电磁感应现象的问题中,复习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的问题,而《高考考试说明》中,不要求解有关反电动势的问题。
(4)、在复习有关安培力的问题中,复习电流与磁感应强度不垂直的问题。而《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只限于掌握电流和磁感应强度相互垂直”的问题。
(5)、在复习洛伦磁力的问题中,常复习一些运动方向和B不垂直的问题,这就超出了《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只限于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和磁感强度和互垂直”的规定。
(6)、在复习感应电动势时,加进了L、B、v不相互垂直的问题;而在《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只限于L、B、v相互垂直”的情景。
(7)、在有关变压器的复习中,复习有几个副线圈的问题。而在《高考考试说明》中只,要求“只限于解决有一个副线圈”的问题。
2、不对新老《高考试说明》进行详细的对比,不清楚在考试要求上有什么变化情况,从而也就很难把握住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
每年的《高考考试说明》大都有一些变化,仔细对比这些变化,有助于我们及时了解高考考试新的要求,从而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我们去年对2010年和2009年的《高考考试说明》进行比较发现。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要求取消了“只要求会应用直角三角形求解”这一条,而在去年的高考试题中,就有多处出现了用一般三角形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问题。
3、对Ⅰ、Ⅱ要求的复习界限模糊,该重不重,该轻不轻。
建议Ⅰ级要求的复习以定性了解和简单计算为主,一般不分类型。而对Ⅱ级要求的复习,必须做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并且要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按类型选题复习。
二、穿新鞋走新路、将高中课改的三维目标“落实到实处。
我们宁夏作为国家首批进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省份之一,六年来,其高考试题越来越多地体现了新课表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多元价值取向”的课改理念。尤其是今年的高考试题更加充分地召示了这种思想。作为引领课改的省份之一,这种发展趋势一定是持续的。所以我们在高三备考中,特别是在第二、三轮复习中,一定要注意使我们的复习尽量打上这样的课改烙印,跟上这样的发展趋势。
1、 要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复习。
在平时的教学和高考复习中,一说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是使人觉得有一种“在
雾中”的感觉,总感觉到“虚无缥缈”很难下手,很难落到实处。其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结合教学和复习,给学生灌输历史上那些既曲折顽强又闪烁着智慧的科学实践实例,应该是是我们激励和培养考生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有效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高考用来考查考生的主要手段之一。如宁夏2010年高考第14题考的就是这方面的内容。当然注意培养考生的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也应该属于这方面的内容。总之要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复习具体化,而再不要将其“空泛化。”
2、应该进行“创设物理情景、分析物理过程”的专题复习
新课程改革理论指出“学习物理、固然要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分析物理过程,怎样创设物理情景。”也就是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怎样学”。
在宁夏2010年高考试题中,第15题第24题、第25题等都考查了这种高中课改得理念,明显的加大了这方面考查的力度。据去年高考判卷结果分析表明,考生由于分析物理过程,创设物理情景的能力低而失分的现象特别明显。所以,在第二三轮复习时,应该考虑进行“创设物理情景、分析物理过程”的专题复习,以便对考生进行“创设物理情景、分析物理过程”的专题训练。
3、安排“物理与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专题复习
新课改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递进,而是学习者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
识体系,并将其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相对比的过程。缺少生活经验的课程将是不完整的过程。”我们的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也是一门与社会与生活以及科学技术联系特别密切的科学。
我们宁夏在这几年的高考中,其试题在这方面的体现愈来愈突出。如在去年的宁夏高考试题中,其第17题的“静电除尘器”问题和第24题“跑步计时”问题等,都体现了种思想。
高考在这方面考的试题特点是,题目叙述较长、比较陌生的专业术语较多,难度一般很小,属于“给分题”。但考生一看到题目长,陌生术语多,就主动放弃了。这样“给分题”往往成了“丢分题”。
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虽然这方面的知识和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也会涉及到,但大都是“零碎性”的,很难上升到 “系统性”和“方法论”的高度上,当然也就很难应付高考了。为了强化这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应该在第二、三轮复习中进行“物理与社会生活及科学技术”的专题复习。
三、提升能力,过能力关.
无论是课改前还是后,高考将能力的考查一直是作为重中之重来考。如在宁夏2010年高考中,除14题外全都程度不同地考各种能力。如果说第一轮的复习要侧重知识的话,那第二、三轮的复习当然要侧重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侧重能力呢?我们认为应该将《高考考试说明》所要求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能力明细化、专题化、分定性和定量以阶梯形套题模式,将各种能力组合在一起形成组合“拳”,进行专题复习,从而达到能力过关和能力提升的目的。
四、注重基础,回归课本
大家都清楚,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参考资料,其重要性、科学性都无法和课
本相比较。不管是平时的教学,还是高考复习,注重课本,以课本为主都应该是我们必须做到的。
注意分析2010年宁夏高考试题,直接来自于课本(人教版)的稍微变形题不少。如第18题、22题、23题中的(2)(3)问。其分值高达15分。而我们宁夏去年的高考物理平均分不到35分,可见这个分值已经很高了。这和中学教学目标一再强调要注重双基的教学,应该是相一致的。多少年来,北京四中每年在第二轮复习中,一定要安排一次专门针对课本知识的考试,是一种成功经验,应该值得我们借鉴。
以上所谈,只是我们的一些做法和我本人的一些粗浅认识,由于水平所限,
加上2015年增加的山东、辽宁、江西3省,2016年我国采用全国统一命题的省份将扩大到25个。
实际上,早在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公布后,恢复全国一张卷就已成为改革大趋势。
当然对于艺考生来说,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大范围使用,使得原本属于自主命题省份的考生不仅要学会快速适应题型变化,还要面对可能大幅提高的文化课分数线。
25省市高考重新走上“全国一张卷”
据了解,2000年以前,我国的高考一直实行的都是全国一张卷,然而从2000年至2004年间,全国开始实施“统一高考,分省命题”的组织方式,越来越多的省份加入到自主命题的行列。
后来随着高考形式的发展,这种分省命题的高考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由于各地命题思想、命题难度及考查知识范围、知识点不同,导致各地高考成绩不具有可比性。
另外,加上各地高中教材版本不同,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也不同,考生升入大学以后水平参差不齐,给大学教学也带来一定的影响,以统一命题的方式又成了大势所趋。
2014年我国实行分省命题的省市有16个,全国统一命题的有15个,2015年统一命题的省份增加到18个,明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25个,也就是说2016年除了北京、天津、浙江、江苏等少数省市仍然实行自主命题外,其余省份全部实行全国统一命题。
招生录取分数线仍由各省划定
虽然2016年大部分省份采用全国统一命题形式,但并不代表会采用统一的录取模式,考试试卷和高考招生是两码事,对于文化课分数线的划定,各省份还是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行划定。
部分省份文化课分数线或将大幅提高
全国统一命题让各省的试卷难易程度、考查知识点等便于处在同一个层面,这从心理上来讲对考生是公平的,但是各个省份的生源数量、招生名额、分数线划定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有专家表示,2016年全国统一命题的实施或许会使得新增省份的文化课分数线大幅提高。而对于艺考生来讲,高考新环境的变化,加上自身的文化课软肋,需尽早备战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