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思维的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区别是:有的企业是看清了形势,主动在转;有的企业是面对目前的问题,仓促上阵,被动在转。
从目前环境下,在互联网社会,企业转型互联网企业是必须的。但是,转型互联网企业一定要想清楚:为什么转型互联网?要从哪些方面转型互联网?如何转型互联网?
目前看,包括国内、国外真正全面转型互联网企业的线下企业案例确实不多。海尔可能是少有的全面转型互联网企业的案例。
在当前的环境下,企业的互联网转型,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转变。不仅仅是开个淘宝店,不仅仅是与B2B平台合作,更不仅仅是超市+餐饮,也不是简单地搞一个网上商城,也不会是简单地用了红包、卡券做了一次促销,也不仅仅是搞一个公众号、小程序。需要深度想清楚,为什么要转型,如何转型。
张瑞敏,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钦佩的企业家。不论是他在以往,把海尔由一个小企业,打造成一个世界级的企业。更在于他,在几年前,基于他对互联网社会发展的敏锐洞察,把海尔由一个传统制造业企业,改造成为一个互联网平台化的企业。海尔的互联网企业转型,可能会对众多企业思考互联网转型带来启示。
为什么要转型?
思考企业互联网转型,首先要想明白都是,为什么要转型?
企业转型互联网企业,不会是为了+互联网,而+互联网。一定要想明白,当前的互联网社会,当前的新的市场环境,到底带来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到底会对企业带来哪些冲击与挑战?
张瑞敏从四个方面,做出了他的战略性分析判断:
----未来的市场是不确定的,市场是个性化的。如何应对这种不确定性和市场的个性化特点,只有小微企业。所以企业必须要打碎以往的应对大规模生产的企业组织模式,重构适应市场新特点的小微组织。“原来组织是大兵团,现在需要更多的游击队”。
----整个家电还有没有出路?肯定是没有出路了。只能是从卖产品到获取终身用户,只能是社群经济。什么是社群经济?就是企业变成以社群为中心,和用户融合到一起,用户也是企业当中的一员。企业的主要收入在外部而不在内部,就是社群。主要看社群规模有多大和社群成员的终身价值有多高。
----互联网时代,企业不是大到不能倒,而是大到容易倒。所以不应该做企业,只应该做平台,也就是网络化组织。互联网时代没有企业,因为企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将来的企业一定都是网络化组织,是互联网的节点,而不是自成体系。连上互联网,可能得到无限的资源;但脱离互联网,可能什么都不是。
----传统时代只是卖产品,顾客都是匿名的。但互联网时代,你的用户一定是有名有姓、一定是交互的。用户有什么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迭代去满足,从而打造一种终身关系。
所以,思考企业的互联网转型,是建立在看清形势,看懂未来的基础上的。
企业转型互联网,不能跟风,不能是简单的模仿。必须要结合企业的行业实际、企业实际,深度分析互联网社会已经带来的重大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要在看清形势的基础上,系统化的思考企业如何转型互联网企业。只有这样的转型,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要从哪些方面转型互联网企业?
从目前时期,认识互联网,转型互联网企业,需要从三个方面做系统思考。
互联网思维:目前,互联网对社会带来的重大影响已经由手段,转变为思维。
目前,互联网思维以其自身的价值,逐步成为社会的主流思维模式。
到底什么是互联网思维?我的看法,面对无比宏大的互联网世界,面对快速迭代的互联网世界,互联网思维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只能是不同人、根据自己对互联网的认识,总结出不同的互联网思维。但有一点一定要相信,互联网思维是在颠覆传统的思维方式、理念。
目前看,有人总结的互联网9大思维,都在颠覆传统的思维模式。未来看,互联网还将迭代出更多的新思维,这可能是必然的。
所以企业,特别是企业老板一定要逼着自己,转换互联网思维。这个转换的过程,一是要多向线上互联网人学习,更重要的是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行业的实际、环境的差异,能够多思考。切忌照猫画虎、生搬硬套。
当前特别需要转换用户思维、流量思维的模式。因为这些思维已经成为社会的常态化的思维了。
其实看张瑞敏的观点,他都是在用互联网的思维,分析未来的市场变化。
互联网工具:简单地说,互联网就是一个连接工具。但是这种连接的工具价值是无比巨大的。
目前看互联网的连接,一是不能简单认识连接的价值与意义,二是必须要把链接与你企业的实际经营与管理高度紧密地结合起来,三是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努力、深度挖掘链接的潜力价值。
链接一定是非常有价值的,这种价值一定是无比巨大的。实际链接带来的价值,大多企业、社会生活已经充分地感受到。但是,还有一些企业在挖掘链接的价值与意义上要更好的下功夫。
互联网的链接已经在改变社会,必将改变企业的经营与管理。
链接如何更好的在你的企业发挥价值,需要你结合企业的实际,做出深度的挖掘。
马云发现了连接的价值,成就了阿里巴巴,做B2B的发现链接在渠道中的价值,创新除了新的B2b模式,拼多多发现了连接的价值,创新出了一个拼团模式,目前月活用户将近一个亿。
微信就是一个互联网的连接平台。但是到目前,很多的企业、企业老板依然没有看清微信的价值。只是把微信当成玩的工具。或者只是当成管理的工具。微信的价值绝不仅限于此。所以我的观点:老板没有学会玩微信,就代表企业没有转型互联网。因为没有看清互联网连接的价值。
海尔在根据自己对链接的认识,构建自己的平台化的链接模式:日日顺交易平台、大顺逛交互平台。
企业必须要看清互联网连接的价值。必须要努力挖掘互联网连接的价值。
互联网组织:从海尔的互联网转型,首先是从转型互联网组织开始。用人单合一、创客制,构建企业新的组织模式。用平台化构建企业新的发展模式。
从海尔的转型实践,这一轮互联网转型,需要彻底变革企业组织。
因为新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社会,已经在改变社会关系,改变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张瑞敏的判断要用网络化组织,取代科层化组织。
如何转型互联网企业?
总得分析,这一轮互联网转型,一定不能是简单化思维,一定需要系统化的企业转型。
转型需要顶层设计:这一轮互联网企业转型,因为需要从思维转变、组织变革方面着手,所以一定是要顶层设计。
所以需要企业的老板首先思考:思维怎么转?组织怎么变?需要老板重点思考的是如何通过转型释放员工的创新能力,如何有效释放组织活力。
我的判断,本轮转型一定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
特别要注意:不要把开了一个天猫店就以为是互联网转型了,成立了电商部就是互联网企业了,与B2B合作就是渠道变互联网了。需要系统思考、深度变革。
转型需要转变思维:转型一定要从思维转变开始。前几天派摩宠物向总的分享观点值得大家学习:他们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要求大家要努力的按照互联网思维处理一切问题,碰到问题,先回答:你是不是互联网思维了?
可能这种转型,真需要这种精神。
可以讲:海尔的互联网企业转型,完全来自张瑞敏的顶层设计。
转型需要系统规划:转型一定思考清楚,要在基本看清未来互联网发展趋势基础上的分步推进。要构建起对企业的组织模式、发展模式、产品模式、渠道模式、营销模式等系统化的基础上的系统转型。
转型没有捷径可走。
转型需要快:盒马鲜生高级副总裁张国宏说:新零售三年结束战斗,未来90%以上企业将出局。
我问张总为什么会是90%?张总的回答是,观念的转变。
【关键词】“互联网+” 互联网思维 产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时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互联网思维”已经渗透和影响着中国产业经济的方方面面,深度影响和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创新。那么,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呢?我们通常说的“互联网思维”,是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维方式。
一是“用户思维”,在整体价值琏的每个环节运营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就是目标消费群体体系的构建、培育、维护、拓展、提升。二是“简约思维”,把复杂的问题做简单,集中力量,聚焦专业。三是“极致思维”,把产品、服务、用户体验做到极致,超越用户预期。四是“迭代思维”,以人为核心,循序渐进的开发方式,不断完善产品,立足“细微”,追求卓越。五是“流量思维”,流量意味着市场的体量、分量、存量。六是“社会化思维”,现代化商业的重心转移至网络,公司面对的客户是以网络形式而存在,改变企业生产、营销、服务等整体商业生态,是大势所趋。七是“大数据思维”,这是对企业资产、生产要素等各类信息资源的分析、整合与优化,企业必须构建自己的“大数据”。八是“平台思维”,这是互联网开放、共享、共赢的新思维,其精髓在于打造多主体、共赢互利的市场生态圈。九是“跨界思维”,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融合与发展的边界不再局限企业和行业本身,可以携“用户”以令诸侯,掌握用户数据资源,敢于跨界创新。
“互联网思维”,无疑是一种现代科技思维,正是这种极度开放的现代科技思维,透视出大思维、大产业、大市场、大战略、大境界,不仅对传统产业理论具有颠覆性的突破,而且,对产业思维、产业形态、产业战略、产业转型等领域,具有导向性的“新常态”思维。进入“互联网+”时代,就进入一种新的经济格局;既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与集成作用,把互联网的创新模式与创新速度融合于各个产业领域,提升企业的创新力,形成以互联网为平台的跨界融合,互联互通,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从而促进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时代的深度融合,跨界对接、创新发展,促进产业经济均衡、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
产业转型思维的导向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推动下,“互联网+”时代产业转型思维,就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思维,具有产业发展战略导向特征。因为,在传统产业向互联网跨界融合发展的条件下,产业转型思维势在必行,势在必转,转则活,转则新,转则兴。
一是“互联网+”环境下,将传统产业推向一个十字路口,只有那些具有突破传统经济理论思维,具有和谐经济、生态经济、互联网经济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才能敏锐找到产业发展的“方向感”,才能归位到新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二是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时代深度融合、跨界发展,具有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传统产业以互联网为平台,将会给企业带来无限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创新产品,从而带来独特的创新品牌、创新营销、创新市场。
三是“互联网+”时代,产业可以更大程度地开放、整合、优化、跨界配置生产要素,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水准、产品质量及产业形象,从而聚合更多更好的优质产业资源,大幅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四是“互联网+传统产业”,形成新经济、新常态产业格局,产业具有更为广阔的市场愿景。因为,互联网市场把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强力推销到国内国际市场前沿,产品可以寻找国内和国外两大市场和消费群体;市场无边界,可纵深发展。这种互联网市场冲击波和拓展力,是传统产业无法比拟的。
“互联网+”时代产业转型思维导向探寻
对传统产业理论的颠覆与构建。传统产业理论,往往注重单个企业或产业的生产要素的配置,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而不注重企业与产业之间关联度,以及资源共享共赢的关联度和融合度;缺乏用户思维、简约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等意识。“互联网+”时代产业“转型”理论的形成与构建,是个很大的突破;产业“转型”思维理论,对传统产业“转型”战略和发展的实践,具有指导和推动作用。可以说,产业“转型”思维,是“互联网+”时代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石和核心价值观。
对GDP质量的产业导向思维。从中国传统产业格局中不难看出,在追求GDP数量的投资拉动效应情况下,往往不注重GDP的质量。年度的GDP数据主要依靠大规模的公共投资建设拉动,或者是依赖房地产业的支撑与拉动,而国民消费等第三产业形成“洼地”。2014年,发达国家的GDP数据中,消费占整个GDP的70%以上,而中国的国民消费占整个GDP的51%左右。这就说明,中国的产业经济发展不均衡,尤其是支柱型制造产业、消费服务型产业,整体趋于弱势,从而导致扩大内需动力不足,活力不够。
“互联网+”时代,中国GDP质量会有很大的改观。这是因为,“互联网思维”将会强力拉动和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制造业、信息服务业及文化产业,并以“转型”思维、创新思维、用户思维,品牌思维、消费思维等,来推动和拉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第三产业。尤其是互联网的强大促销与导购功能,大大激活了国内外两大消费市场,将使消费成为GDP数据中的权重支柱产业。
对制造产业的导向思维。“互联网+”时代,中国制造业逐步迈入互联网产业平台,数以万计的产品制造商开始将产品“嫁接”互联网,或者与天猫、淘宝、京东等互联网电商巨头深度合作,或者自营网络销售平台等等,不一而足,五花八门,使适销对路的产品直接由工厂价“搬”到了互联网“国际大卖场”,从而实现了产业、品牌、消费、增值服务等领域的跨界营销,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传统产业从“互联网+”时代的超级电商平台中体会到:“互联网+”时代,从产业发展的视角来看,无疑是倒逼企业融合“互联网思维”,必须拥有产业“转型”思维和创新思维,必须拥有产业核心竞争力,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中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中国制造业有相当部分的企业是“代加工”,制造的产品是产业链条中最后一道加工工序,其他多项生产环节、诸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价格)等,话语权都掌握在别人手里。以玩具“芭比娃娃”产品制造为例:中国制造一个“芭比娃娃”产品,只能赚1美元的加工费,而“芭比娃娃”在美国沃尔玛超市要卖10美元,美国赚9美元,这就印证了经济学家总结的非常“6+1”的产业经济理论。
由此可见,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整体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竞争。事实上,由于产业类型的差异,制造业的整体产业链的构成与延伸,远远不止于上述的“6+1”产业链;不同品类的制造企业应该拥有不同的产业链和价值链;而产业链的交织、整合、延伸,将会产生不同的价值链,不仅仅限于生产环节中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产品进入互联网营销平台流通后,又会产生新的消费服务产业链和价值链。在“互联网+”的引领下,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即在于整体产业链的掌控与延伸。这种掌控和话语权,充溢着“互联网思维”各种资源和要素。因此,中国制造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掌控整体产业链的构建与操控,产业话语权、市场话语权即在这里。
对消费产业的导向思维。“互联网+”时代,中国的消费产业进入空前繁荣时期。各类产品进入互联网平台流通,不仅大幅推进和拉动了内需消费,进一步激活了国内外两大消费市场,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甚至改变了现代生活方式。“互联网+消费”,深度激活了电商的市场爆发力和冲击力,在某种程度和意义上颠覆了传统商业模式,甚至对商业地产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反响。
以“天猫(淘宝)”为代表的中国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电商帝国”,仅在2014年11月11日一天,销售额高达571亿元。在此之前的2013年“双11”销售350亿,曾引发地产大咖的“狂踩”,有大咖就直言不讳地说:“300亿也就是几块地钱。”马云的本意并不在意“天猫”市场销售数字的多少,而是在意“试将房产价格压下去”,虽然看起来是个“一厢情愿”的事,但对商业地产也确实有一定震撼和影响。地产大咖得意的是,房地产业是大宗商品,价值高,可暴利;而日用消费品与房地产产品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是,地产大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全民消费的潮流和“众筹”消费的巨大能量。
众多电商所激发出来的大众消费热情,确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电商也很大程度刺激了中国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中拉长的整体产业链和价值链、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怎能是一种房地产业可以比拟的?房地产作为传统产业,在“互联网+”时代,仍然需要产业“转型”思维。传统消费观念认为:房地产是当下支柱型产业,商品房乃“刚需”,所以多年来城市房价居高不下,即便是步入市场低谷,仍在指望“市长救市”,而忽视“市场救市”。“刚需”归“刚需”,一二线城市房价奇高攀升,真正“刚需”的普通百姓买不起,投资“炒房”者因当下多种原因不敢冒险“炒房”;三四线城市房源产能过剩,空置率居高不下,房地产消费开始回归理性,拿热钱“炒房”者越来越谨慎了。
其实,马云的“商业帝国”最大的价值,不仅是提醒人们房产消费时要认清房地产“泡沫”,改变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强化房地产业开发与消费的“转型”思维,而且是与时俱进地找准了用户的“刚需”和产业的“刚需”,围绕消费市场构建和延伸服务产业链和价值链;不仅激活了城市消费市场,而且也激活了农村消费市场,甚至拓展了国外电商消费市场。如此,电商的消费火种彻底点燃了民众的消费激情,且呈星火燎原之势;这种互联网主导下的商业模式,不仅促使产品流通由传统的“渠道为王”转变为“平台为王”,从而带动金融、包装、物流、运输、快递、通讯、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一个庞大的现代消费支柱产业体系;有效调整了中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强力拉动生态经济平衡发展。
对资本经济的导向思维。站在“互联网+”时代的高度看产业“转型”,将“亚投行”、“一带一路”战略与最近国家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战略举措联系起来,无论是看“顶层设计”,还是看民间资本驱动,不难看出,中国产业经济正在由市场经济向资本经济“转型”。传统产业的“转型”,更需要依托资本运作与技术升级两轮驱动。
一是由“印钞票”转型为“印股票”模式。这种“股票”不是股民在四级市场流通购买的股票,而是产业“转型” 后的股权投资。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转型”产业,为中国制造业注入新的资本动力与活动。
二是由“债权经济”向“股权经济”转型。“债权”主导时,资本移动的功能,主要是“借”钱给企业,多是“锦上添花”,少有“雪中送炭”;进入“股权”主导时,资金移动的功能,主要是把钱“投”给企业,占企业股份,拥有一定的“股权”,资本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既能“锦上添花”,又能“雪中送炭”,给企业带来后劲,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由此,股权资本的“人格化”,在产业“转型”过程中,无论是产业链的系统整合,还是产业模式的构建、市场营销与拓展,“股权”主导型产业将是传统产业“转型”的健康走向和标志。
总之,“互联网+”时代,还会产生更新、更多的股权企业模式。各种新的股权产业模式的涌现,表明了传统产业“转型”的发展趋势。
对文化产业的导向思维。“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导向思维、更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大国,文化资源博大精深。现代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在“互联网+”时代,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努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势在必行。文化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高融合性、高成长性、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符合中国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特别是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对于提升相关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品质、增加产品附加值、塑造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等等,都具有重要的“软实力”发挥助推作用。
笔者认为,无论是传统文化产业还是创新、创意型文化产业,其发展思路均应具备“互联网+”时代的平台意识;文化产业的模式创新、品牌创新、市场创新等环节,与互联网平台紧密结合,在产品质量、品牌内涵、营销方式、传播速度、受众效果、品牌影响力、市场渗透力等方面,均需依托“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卖场平台”,重新构建和整合相关产业链和价值链。同时,还要考虑互联网环境下,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创新思路。
对国际贸易的导向思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国际贸易领域正在发生结构性的战略调整与变革,网络贸易(Trade on the Internet)大行其道,形成国际网络贸易市场形态。国际贸易融合互联网平台,转变和简化传统国际贸易的操作流程,拓展贸易市场,缩短贸易距离和时间,促使国际贸易市场智能化、简捷化、人性化,有效减少市场交易成本,更好地优化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
“互联网+”时代,国际贸易模式也同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厂家对产品的营销、订货、支付、运输、服务等环节,都可以在线网络的贸易形态完成。由此看来,中国传统产业无论是外向型或者内向型,在打通国际市场、进入国际贸易领域的过程中,厂商要考虑产业模式、产品品质、市场营销、贸易服务等国际化企业发展战略,更要考虑以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整体产业链的构成与掌控。这才是“互联网+”时代产业“转型”的国际化产业运营思路。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推动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经济进入巅峰时代,同时也昭示着:中国产业经济、特别是传统产业经济,已经全面进入“拐点”时期,即产业“转型”的导向时期;包括“大众创业、全民创新”、“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在内,以及产业理论的突破、产业结构的调整、内需消费的扩大、资本经济的谋划、文化产业的促进、国际贸易的“转型”等等,都将在“互联网+产业”平台的引领之下,做出客观、全面、适应性的产业转型思维,这无疑是中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传统企业;用户体验;营销
随着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营销等一系列热词的出现,互联网思维已渗入经济发展、人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促进工业和信息化的融合,制定“互联网+”相关行动计划,不断促进传统企业与互联网的融合。现下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无法离开的重要工具,滴滴打车、淘宝购物、美团外卖等互联网思维下新兴产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互联网思维的迅猛来袭却给传统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很多传统企业还未真正探究何为互联网思维,迫于利润压力盲目跟上互联网思维运营模式,浮于表层的跟风模仿,导致惨败。互联网思维模式下,传统企业举步维艰,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引导互联网思维下的传统企业进行突围转型迫在眉睫。
一、概念界定
互联网的平等性、包容性、实时性等特征决定了互联网思维是一种自由与开放的思维模式。冯雪飞(2014)指出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新理念,包括世界观、方法论两个部分,是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社会发展模式快速变革的环境下,企业以实现商业模式创新为目的,运用顾客导向,基于互联网特征对企业价值模式、营销模式、盈利模式、运用模式的重新思考1。李海舰(2014)认为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哲学论,是对商业市场的一种新见解,包括互联网精神、互联网理念、互联网经济三个方面的内容2。2015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雪山在谈制造业转型解释互联网思维为“专注、极致、口碑、快”,而互联网包括产品思维、整合思维、粉丝思维等十二大思维,制造业在面对互联网思维冲击时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的特征,结合自身优势创新商业模式、整合制造资源,促进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3。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新兴的思维方式,是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以用户为中心对企业质量管理、人才管理、营销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再思考。
传统企业主要指劳动力密集、以制造加工为主的企业,部分传统型企业带有一定的区域性和民族性。但从投资角度上区分,除去高成长、高科技和新型商业模式下的企业都属于传统企业,包括地区性农产品加工、纺织、化工、矿业、畜牧业等多个行业的企业。传统型企业原有运营模式为生产、加工、产品招商、广告,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用户体验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日益凸显,电视广告效率越来越低下,传统企业必须直面互联网思维,主动融合新思想进行困境突围,完成升级转型。
二、互联网思维下传统企业发展困境
企业作为一个以利润为最大化目标的组织,互联网思维所带来的丰厚利润驱使其盲目进入互联网的商战中,很多传统企业负责人在未了解什么是互联网思维的本质的时候,以为进行线上销售、展开微信营销就是拥抱融合互联网,成功搭上互联网的便车,但互联网营销是一个长期、专业化的过程,浮于形式的跟风将传统型企业陷入更加艰难的困境。
(一)盲目的价格战导致产品同质化。传统企业主要依靠规模生产降低成本,再经过各级分销商完成销售指标,价格偏高。互联网企业主要以用户体验为中心,通过用户对产品的评价持续产品更新,由于产品的销售直接从生产商到终端用户,省略中间商、门店费等多项开销成本大大降低,价格自然比传统企业门店低廉。传统企业面对如此强势的价格攻势,明确消费者的购买倾向都会受到价格因素的影响,只有采取不断降价进行短期的回应,但由于技术的不成熟,效果甚微,在电商的冲击下再难抗住成本问题,迫使企业降低研发费用,减少新品推出量,降低生产成本。传统企业降低了研发费用,无法占据市场研发主导地位,进入门槛降低,大量的跟随者进行模仿生产,同质化产品大幅度增加,供大于求,传统企业进入死循环,最终惨败。
(二)管理层知识结构老化。大部分的传统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阶层,年龄都处于35-45之间,思维模式固化,在互联网思维下,从开始的毫不在意到现在的盲目跟从,无论从思想还是行动上都未真正了解互联网思维。
重庆市云阳县著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进行电商试水后,惨遭失败,负责人认为是网络的仿品太多,价格战太激烈,网络运营效果甚微。深度了解后,我们发现该公司认为自己已经进入电商行业,但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几乎与电商团队配置毫无关系,负责电商运营的是企业行政部门,主要工作为网络销售店的日常维护,未成立专门的电商运营团队。即使有的传统企业已经成立电商运营岗位,在招聘过程中并未根据电商运营人才标准进行人才引进。电商运营模式只是传统运营模式的表层翻新,换汤不换药,决策层依然是固有知识结构的群体,企业缺乏相关培训和创新,新兴人才无法参与企业决策,运用传统运营模式的决策流程套用互联网思维下的运营模式,使传统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陷入困境4。
(三)营销渠道创新陷入僵局。传统企业营销渠道为招募经销商进行产品层级分销,运用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方式进行宣传,打造品牌后进入大型商场和拓展旗舰店,如此模式下产品下售数量得到保证,但互联网思维成为主流后,产品经销过程透明化,企业传统营销模式四处碰壁,效果甚微,面对严峻市场形势,企业负责人不得不选择进入电商运营模式,但企业负责人将互联网思维当做一个销售渠道,在线上销售过程中缺乏专业知识指导,未将“生产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转换为以“用户为中心”,忽略了数据收集和系统化整理。
线上线下共存的营销矛盾难以调和,由于线上营销简化产品流通程序,价格明显低于实体店,很多顾客是价格趋好者,线上营销的低价迫使线下实体店不断进行打折促销活动,导致产品品牌美誉度下降,二者难以协调。
三、互联网思维下传统企业突围路径探究
(一)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层出不穷的价格战导致传统企业在价格这一因素上处于劣势,为了跳出产品同质化的怪圈,产品质量成为突围利器。传统企业应坚持自我品牌和产品研发,通过技术创新引导企业,使企业走在行业前端,处于行业先行者位置,以保证市场份额。
产品生产过程中企业可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是产品生产的核心。传统企业中生产过剩、库存挤压、生产线员工不规范操作等生产浪费问题突出,缺乏有效成本控制。传统企业可高效运用PDCA循环,明确质量政策、质量目标、质量计划,并以此标准进行规范化生产,在生产过程中采取工序质量控制法,明晰各环节生产员工责任,减少偷奸耍滑现象的发生,检查和处理环节中有源可寻。产品生产过程中贯彻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理念,定期举行质量管理相关培训和讲座,培养企业成员形成质量管理意识和习惯。运用现代化科技提高生产线智能化水平,减少人工成本,规范产品生产流程,从产品层面提升传统企业核心竞争竞争力。相较于互联网企业的线上营销,传统企业在购买体验和售后服务两个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企业可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用户购买体验满意度和售后满意度增加产品格外价值以进行突围。建立大数据售后服务平台,通过流通数据、位置数据实现信息化物流、移动化电商,进行以安全和能效提升为主而形成的信息服务变革链接区域销售网,及时高效为顾客提供解决方案。
(二)深化营销渠道。营销渠道深化基于市场的细分,即精准化营销5。面对庞大的消费群体,明确用户的消费偏好至关重要,互联网时代下,传统企业应合理运用大数据,通过人群数据、销售数据对用户消费习惯进行精细化区分,重视主流客户的同时,可以关注边缘客户,发掘边缘客户潜力,扩大用户群,在此基础上准确化瞄准不同消费群体,达到差异化服务,精准化进行产品生产,精准化提品服务。
有效结合线上线下销售线,线上销售合理运用“社会化营销”模式,通过微博、微信、O2O品台与用户进行双向沟通,建立以“用户为中心”营销机制,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商,而是互联网思维下社交网络的一个节点,通过用户购买信息的反馈进行快速反应,改善产品和服务。在保证线上正常运营的同时,注重传统营销模式的选择,避免出现疲软价格战,依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
(三)构建新型专业化人才队伍。引进新兴人才,互联网思维下速度能力作用凸显,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高于货币资本,精选优秀人才是构建专业化人才队伍的首要举措,传统企业应明确自身人才需求,量身制作招聘计划,特别是新型人才的引进,引进网络营销专业人才,成立专业部门,根据员工性格能力特征进行岗位职责最优化配置。
大数据时代下,利用网络信息实时分析员工价值诉求和期望薪酬,并制定最佳激励机制,减少人力资本浪费,提升人力配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根据员工价值诉求,定期举行相应培训咨询会议,丰富员工知识框架,鼓励员工不断创造价值,将员工与客户边界模糊化,二者相辅相成,员工从客户角度提出产品改进方案,客户也可通过互联网平台为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的改善与提升建言献策。
组织结构扁平化,传统企业的金字塔管理模式,摈弃命令式管理,强调多元思维方式结合,企业接纳互联网思维人才加入决策团队,推行集体、民主决策,更新管理层组成成份,打破传统生产部门和营销部门界限,新型人才融入整个生产价值链流程,引导企业进行互联网思维下流程化创新,从根本升级传统企业运营模式。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信息传达真实迅速,提高管理效率。
提高员工忠诚度,大数据时代下优秀人才不再是所有制而是使用制,员工信息来源渠道多样化,选择增多,传统企业员工流失率较高。互联网思维下,企业管理者与员工沟通成本降低,信息对称性也有所提高,企业管理者应时刻关注员工精神诉求和价值实现诉求,注重提升自我模范作用,以企业自身文化魅力吸引高级人才,面对人才流失状况,传统企业可利用大数据建立人才微平台,关注离职员工的职业发展,不仅可以随时把握技术变迁动态,了解竞争对手情况,拉近员工距离,维系情感,掌握动向,让他们成为组织的无边界成员,也为后续吸引人才回流创造条件。
四、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发展,融合互联网思维是传统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传统企业突围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对互联网思维的深化了解并将其充分运用于生产运营过程中。面对强势的互联网企业冲击,传统企业应结合自身产品优势、充分利用原有商业渠道、人脉、市场,借助大数据工具提高产品质量,开拓产品营销渠道完成困境突围,实现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益品牌;品牌传播;互联网思维
人类社会每个阶段经历的巨大飞跃,不仅伴随着物质与技术的发展、催化,而且伴随着思维工具的更新迭代。如今,大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互联网思维正在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逐渐成为一种营销推广思维的起点。而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就是回归人性,看重人的价值。随着近些年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种公益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如今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公益品牌的推广也成为很多公益组织必须考虑的问题。那么如何借助于互联网,利用互联网思路来进行公益品牌的推广,是很多人思考的问题。
一、何为互联网思维?
对于互联网思维的解读,目前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曾说:“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互联网将是创造明天的外在动力,创造明天最重要的是改变思想,通过改变思想创造明天。”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认为:“互联网其实不是技术,互联网其实是一种观念,互联网是一种方法论,我把它总结七个字:‘专注、极致、口碑、快。’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的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而如果能够更好应对和利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变化,这种智慧就可以称为互联网思维。
二、利用互联网思维的五大利剑对公益品牌进行推广
(一)利剑一:用户思维:专注于经营理念和受众
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其他思维都是围绕用户思维在不同层面展开。用户思维指的是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要以“以受众为中心”来考虑问题。
公益品牌的推广,最终的目的无非是打动受众,让广大受众参与到公益项目或者公益行动中来。在公益领域中,受众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信息公开、透明,自己所捐赠的款项的透明程度和去向,而互联网的发展可以为公益组织,公益机构提供一个信息开放的平台,时时更新公布所募捐的款项,以及所有款项的去向。
其次,就是公益组织所设计的公益活动和公益产品要能站在受众的角度,相对大众所真正关心和喜欢的活动。例如,笔者随同善・行公益慈善传播研究中心成员走访的广州拜客,是专门专注于提倡绿色出行的公益组织,他们平常会组织一些“公益骑行”的活动,不仅有效的拉近了受众的距离,对自己的公益品牌也是一种有效的传播。目前,拜客广州也通过互联网开发了自己的APP,专注于约骑活动,提供骑行地图,骑行交友等服务信息,这样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使得受众的粘性更高,对品牌的认可度也大幅度提高。
(二)利剑二:平台思维:公益组织对商业化模式的借鉴
平台是互联网时代的驱动力。平台战略的精髓,就是构建多方共赢的平台生态圈,善用现有平台。未来公益组织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活动内容的竞争,也包括平台与平台的竞争。在我们之前采访的一些公益组织和公益媒体中,很多都表示想把自己建设成一个平台,连接公益活动与受众的平台。例如南都公益全媒体,就利用南都的公信力,不断的有公益组织找南都合作,南都就逐渐发展为一个平台,成为一个中枢机构。又如广州微乐益公益发展中心和广州志愿者联合会。广州志愿者联合会建立了互联网志愿支持系统,此系统的建立可以帮助普通人方便的搜索,可以有效整合大家的碎片时间,目前该系统的注册用户是120多万人,总系统是170多万人。广州志愿者联合会是希望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幕后的平台的角色。
(三)利剑三:简约思维:关于公益品牌和公益产品规划
在公益产品和公益活动的规划和品牌定位中,要力求专注和简单。而对于公益传播的内容设计,则力求简洁和简约,简约,意味着人性化。简约所追求的另一个层面则是专注。对于许多公益活动选择的设计,要专注于某一方面或者某一领域。例如:青海淳公益,就专注于青少年校园防灾减灾的教育,又例如广州拜客,就专注于广州城市的绿色出行,提倡环保理念,就在这方面做到精益求精。简约思维另一个方面就是互联网传播的简约,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世界,信息冗杂,用户需要的是马上了解公益信息与活动,如何迅速抓住受众的眼球就言简意赅的解决实际问题,是公益品牌需要格外考虑的因素。
(四)利剑五:社会化思维:传播链的有效整合与优化
在社会化的时代,用户遗忘的情况经常存在。利用社会化媒体,可以重塑公益组织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关系,另外,利用社会化网络,可以重塑组织管理和公益新的运作模式。
社会化媒体的重要特征是人基于价值观、兴趣和社会关系链接在一起。公益组织面临的用户是以网状结构的社群形式存在的,如果能够通过互联网把各个公益组织的志愿者联结起来,共享信息与公益活动,便能够大幅度提高效率,减少时间和沟通成本。
另外,社会化媒体的本质就是“人人都是自媒体”。每个用户是使用者的同时也是传播者,利用新媒体网状结构的社群,能够更加迅速的进行公益品牌的传播,扩大公益品牌的影响力。
(五)利剑五:大数据思维:大数据成为公益组织资产与核心竞争力
改变观念
人类目前普遍认可的思维模式是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包括时下流行的“互联网思维”都只是在基本思维模式下的不同的思维方法;“逻辑思维”强调“非此即彼”“非真即假”的线性的、时空的通道;“辩证思维”强调“亦此亦彼”“真假相对”的角度分析;“形象思维”强调“空间、位置关系”和“物质性质联系”的“表象”的、直感的“判断”。
而互联网思维强调的是思考、分析问题的出发点或者说是价值观念,它改变的不是人类基本思维模式或方法,它改变的是商业或人际交往中的价值理念或思维观念。无论是从客户思维到用户思维的改变;还是从以“我”为中心到“去中心”的改变;也无论是从“产品价值”到“数据价值”的无限延展;或是从泾渭分明的“边界禁锢”到“众筹自决”的“跨界融合”,互联网思维不是如何使用互联网技术的思维,而是影响了我们的商业模式、组织行为方式、社会交往甚至生活方式改变的一种价值观念的改变。
但是,无论是平台型的互联网企业还是应用互联网技术的传统业务企业,企业盈利的本质或者说互联网价值本质依然是“内容”或“产品”。互联网思维既没有那么“神秘”,也不是万能的“救世主”,互联网思维是人类顺应技术和现实的一种打破传统思维角度的思维模式,因此,一切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创新或创意,也只有在顺应“内容”或“产品”的价值传播和交换需要前提下才是有意义的。
在众多的互联网思维“关键词”中,我们认为“利他渡己”“众筹自决”“数据王道”,这三个层次的概念,应该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需要关注的内容。而在这三个概念中,我们认为“利他渡己”是所有概念的基础,没有这一条,企业就没有吸引人的“内容”,没有“内容”就很难让员工成为企业的“粉丝”,没有“粉丝”就没有“用户”,没有“用户”就没有数据。
利他渡己
“利他渡己”的理念是我们所有模式或管理机制设计或行为动机的出发点。如果企业经营者或者管理者首先想到“我”的利益从哪里来,“我”的位置在哪里,那么后面的一切都很难保证符合“互联网”的生态特征。在互联网世界中,没有明显的“中心”,只有吸引人的“内容”;没有复杂的“层级”,只有公开、公平的信息和规则。而是否需要获取信息、是否需要参与“游戏”,一切都由“用户”自己做主,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互联网能实现人类共同的、永恒的追求:“自由”。
而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更多还是强调“管”,在“管”的概念下,管理者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样的规则更满足“我”的需要,而在互联网思维下,应该调整为什么样的“规则”更方便员工的理解和操作、更让员工心里舒适或能让员工得到的更多;从有“利”员工的角度出发,员工才更愿意、更珍惜在这个平台工作。
企业员工不同工作内容、不同层级、不同年龄、不同家庭情况会导致每个“人”的人性复杂性和独特性,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架构设计、激励考核机制设计以及用工管理机制设计时,不能从“整齐划一”的简单的“利己”思路去设计,只有一条通道、一种模式;如果把员工比作司机,把员工的工作当作他驾驶的车辆,那就是需要搭建通畅、安全、快捷的“通道”,引导员工主动选择进入这条“管”道运行,因为这条通道对他和车辆来说是性价比最高、最经济的通路。
以销售人员的激励机制为例,从“利他渡己”的角度设计,应该具有以下特征:共识,企业与员工之间需要共担的风险或投入,同时,实现利益共赢,对销售员工的个体来说,甚至是个人获利>组织获利的奖励机制(合伙人机制);明确的规则,用可控的数据监控管理“难以量化衡量”的行为或过程。
众筹自决
“众筹自决”的背后反映的是人类共同的心声对“自由”的渴望,面对已经进入职场和社会的90后,和已经在中层发挥中坚力量的80后以及很快就会“隐退”江湖的70后、60后,虽然互联网对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影响,但是,对“自由”“自主”的追求,却是人类永恒的内心追求。互联网的技术为人类社会实现了“信息”的“及时”分享,释放了“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禁锢,因此才能实现“众筹”,整合“碎片”资源;才能“自决”,让碎片资源有“当家作主”的安全感,两者的相互依托,才让互联网具备了“自我繁衍”的无限创造能力。
而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我们认为,让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人”还是让员工成为“工作”的主人,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企业只有站在“利他渡己”的角度,制定明确、符合经营需要的制度和规则,同时,给员工最大限度的、与其职责和工作目标要求相适应的“授权”,才有可能激发员工在企业发展需要的“主动性”“创新力”“执行力”方面主动贡献“资源”,实现“众筹”“众包”。
例如:从企业的用工模式上,企业通常存在一些 “不饱和”岗位或工作,这种岗位收入不高,员工的管理、流动性、招聘难度均较大,员工的满意度较低;面对这些特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可以采用将这部分工作外包给专业公司,寻求“众包”。
再比如企业的培训机制,虽然以前也会做培训需求调研,但是这种需求调研最终的结果都是员工认为培训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各种“不配合”导致人力资源部的“培训计划”总是得不到良好的满意评价。其实,员工在工作中最需要的培训具有的显著特征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前提的需求,这种需求需要通过内容的有效性和培训时效性两方面来实现,也就是能在最需要的时候得到帮助。而解决这样的培训需求,需要整合各种“解决方案”、需要提供可以跨区域的检索和反馈,需要企业通过“利他”的激励机制,实现“解决方案”的众筹,同时,提供技术平台,供员工根据工作的需要自由选择“学习”和“搜索”的时间和地点。
再比如招聘,传统的招聘思路是“信息”――“以人力资源部为中心、为主导的候选人进行信息收集”,无论是等待主动投递的简历还是通过各种渠道寻访候选人,出发点和角度都还是以“人力资源部”为“起点”的系列活动;而在“众筹自决”的思路下,企业的招聘管理体系应该至少具备以下功能。
多点的启动:现有的员工、客户、用户,甚至候选人自己都可以成为“起点”,都能有便利的方式为企业推送候选人信息;
减少生硬的“求职意愿”征询,让潜在的候选人在职业过程出现“想法”时,能方便的及时获得自己希望“选择”的机会,并自主的沟通;虽然每次的沟通未必能直接带来结果,但是,在了解的过程中,企业积累的是人才市场的各种信息,为企业制定招聘策略提供数据的支持。而对于候选人来说,信息的及时获取也有助于客观冷静的职业选择,避免冲动或盲目的流动。
能提供候选人,自己了解是否与机会“匹配”的初步测试,并能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沟通。同时,确保候选人所有初步的“沟通”具有足够的“私密”性。
而对于从事人力资源平台型服务业务的企业来说,该系统最核心的功能是:能否支撑对“企业”和“候选人”双方的“信用”管理。
数据王道
“数据”虽然并非仅仅是互联网思维的“思考”基础,但是,数据的价值在互联网思维体系中,已经不是通常的数据分析,数据的外延价值得到充分挖掘。或者说,真正为企业带来价值的不是数据本身“创造”的,海量数据之所以能产生价值,是因为它暴露了潜在的“规律”,透过规律捕捉了“需求”,创造价值的是“需求”。
从这个层面讲,数据思维最符合互联网思维的本质特征。而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过程中我们会接触或收集到数量和种类庞杂的数据。最简单直观的例子就是,大型企业利用人员规模的优势,形成了性别、教育、家庭成员、收入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征、从业经历、家庭住址等不仅是数量,同时在复杂性、多样性的数据库优势,利用这样的数据优势,我们可以分析不同“分类”“项目”下员工的需求偏好和行为规律,这些偏好和规律,与企业品牌价值作用结合,就可以整合社会资源,打造多样化的、多种形式的福利机制,实现了员工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提升了企业品牌独特的专属价值,提升了员工的货币购买能力,提升了员工对企业品牌的认同和荣誉感、降低了企业在福利方面的直接投入成本等等。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创新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展的主流趋势,互联网思维具有“平等性、互动性、开放性、合作性”的特点,其本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民主化思维,强调开放、透明、平等参与和去中心化等等。2在互联网+的新的时代背景,传统的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无疑就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必须要研究新的方法与路径解决新情况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开始本文写作之前,在网上对上海部分高校学生做了《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792份。调查所涉及高校涵盖国家重点高校、市属重点本科高校和专科学校,所涉及专业有理工类、文史哲类、经管类、医疗类等,所涉及大学生男、女生所占比例分别为66.41%和33.59%,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所占比例分别为6.31%、78.03%、15.03%、0.63%,农村学生、城市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47.22%、52.78%,一、二、三、四年级和其他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6.89%、27.9%、31.44%、5.3%、8.46%,学生党员所占比例21.84%,学生干部所占比例40.28%。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深远
2016年1月,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手机上网使用率为90.1%,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6.2小时,平均每天上网将近4个小时。3
在问卷调查中,当被问及“你每天上网的时长大概是多少?”数据显示,每天上网1到3小时的占37.63%,每天上网超过3小时的同学占52.9%,也就是说有一半多的同学业余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网。而对“您怎样看待互联网对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力?”时,有64.77%的同学选择了“影响很大,大学生上网比较多”。由此可以看出,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大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和上网时长都已很高,在研究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时候,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形成都已深深烙上互联网的印记。
(二)家庭的弱化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多么的重要。从问卷调研中,也印证了这个结论。在“您认为以下因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影响程度”(1―5分是从“完全没有影响到非常有影响”)的17个选项中,在影响程度最高的前5项中,就有3项和家庭影响有关系,它们分别是:成长环境、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的缺失。
(三)已有的教育形式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效果不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长期系统的战略工程,面对社会上已经形成了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要形成强有力的“核心价值观”凝聚全民族的共识,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真正下大力气落实与践行。从调研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学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的偏差。在“您所在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是否清晰?”中,选择“非常清晰”的只有31.44% ,选择“一般”的占55.56%,选择“不清晰”的占13.01%,因此,部分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定位并不明确。“雨过地皮湿”式的举措短期内虽有所成效,但只会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片面、肤浅的理解,取得的成效不大且不能持久。
(四)原有的教育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现在许多高校并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体制,虽然很多工作人员在自己岗位上都在实施核心价值教育,可是并没有明确分工,没有办法形成合力,方法落后,形式单一,内容空洞,活动仅重视内容上的形式化,不能够产生共振作用。调查问卷显示:有69.95%的同学“不清楚”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是否有专门负责机构;有69.19%的同学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空洞或者与现实联系不紧密;有44.32%的同学认为“不清楚”学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是否采用了互联网手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所采取的途径主要还是主题讲座、课堂讲授、社会实践。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创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育人理念的更新
现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及其被接受的程度与其重要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较尴尬的局面。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三贴近”原则,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贴近实际,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就是要回答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从大学生思想实际出发,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内容。贴近学生,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就是要尊重和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增强教育吸引力和说服力。贴近生活,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创新教育形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能够入耳、入脑、入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育人生态优化10
开放性是互联网的根本特征,是网络自由和网络共享的保证,也是互联网思维的重要特点。互联网在物理时空上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它既没有时间界限,也没有地域界限,意味着任何人都能够接收在网络上的信息,人们既是信息的生产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互联网的开放性加速了信息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共享。
互联网开放的信息环境,多样化的网络信息传播渠道,即时的传播速度,在为大学生提供开拓视野、研究学习、获取信息、交流感情、休闲娱乐等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利用网络上的教育资源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的信息已远远超越了书本,丰富开放的信息也让大学生的思路更开阔、眼光更开放。新媒体环境及技术的发展趋势要求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机制也要借鉴互联网思维的“开放性”特点,进一步拓宽思路。实践过程中,通过多种不同手段将互联网思维的“开放性”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各个环节,将更多的资源整合为全方位的、无边界的育人平台,打造一个没有边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生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育人模式转换11
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性力量,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日渐突显,社会也是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学校教育不是万能油,离开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时显得十分无能。教育改革从家长教育开始,家长到位,正确的理念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问题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家庭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越加突出,家长应意识到自己对学生的影响,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动对孩子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树立良好的家风家教,营造良好的邻里关系、家庭成员关系,潜移默化渗透到大学生的心灵中去。家长要逐渐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陈旧家庭教育理念,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协作的互动体系。努力化解社会对学生德育教育效果的不良影响,探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思想、方法与路径上的契合点,建立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与学校价值观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机制。
高校应主动加强与大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定期、不定期向学生家长通报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思想等表现,充分运用互联网方式与学生家长互动联系,应设立由校党委、辅导员和学生家长组成的大学生教育机制,建立由高校客罚高校与家庭共同参与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
高校应与社会互动,将社会上的高雅文化艺术、影视作品与优良风尚引入校园,推动社会道德力量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增长,营造和谐社会环境。与此同时,高校还应积极与社区、优秀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密切联系,为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实践平台和机会。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制定“互联网+”计划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2015年3月5日,http:///gn/2015/03-05/71031 16 shtml.
[2]阮俊华.互联网思维与育人机制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5(3).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2016.
[4]陶淑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及改进措施[J].大众文艺,2013(15).
[5]付静静.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制造业;产业升级;电子商务
互联网思维由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提出,是指在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以互联网的方式加以思考。首先,互联网已经不局限在互联网产品,是一种泛互联网,是跨越各种终端设备的互联网络;其次,互联网思维更注重人的价值,是一种全生态的思考方式。
互联网技术特征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商业逻辑,摩尔定律、马太效应、蝴蝶效应等都在互联网营销中得到应用,并在企业供应链中体现出典型性,如小米手机的崛起。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思维对传统制造业带来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去中心化、信息含量决定价值和以人为本。
传统制造业以工厂和产品为核心,围绕产品进行营销、生产和采购。而在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思维下,制造业将以客户需求为核心,以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设计为企业核心业务,将生产分散或通过外包虚拟化,实现企业产品按照客户需要进行定制,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
在互联网思维下,信息含量决定价值量。信息爆炸时代,信息的含量需要通过大数据的模式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掌握的信息越多,企业按照数据挖掘的规律和需求组织生产,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
目前研究电子商务和互联网下产业升级的文献较多。申晓峥(2013)、于洪磊(2012)等主要从各产业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其产业发展思路上进行了研究。申晓峥指出电子商务对各个产业内的组织结构、生产方式、管理模式、技术水平、生产效率等都有较大的影响;于洪磊认为互联网下,制造业研发呈现出全球化发展趋势,电子商务网络平台支持下的企业内部信息网络构建与完善彻底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产品研发只能在总公司进行的局面。郭旭(2013)、何阿垒(2012)等研究了传统制造业在电子商务背景下渠道选择问题,提出电子商务渠道与传统渠道协同发展的思路;周海妹(2013)等对制造业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郑贤玲(2014)等更深入的从制造业如何借鉴互联网经济的视角来研究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问题,认为信任和体验造就了现代市场,与消费者共同设计造就了粉丝经济,品牌与环境在互联网时代受到强化。电子商务和互联网下制造业也逐渐展现出新的形态,并取得新的效应。
但传统制造业在互联网思维下产业升级路径如何选择,选择的对策和依据如何确定还没有相关研究文献,因此本文围绕互联网思维下制造业产业升级路径和对策进行分析,希望能对传统制造业产业升级有所借鉴。
二、互联网思维下制造业产业升级的路径
现代制造企业的产业发展差异巨大,尤其是互联网思维下制造业产业发展差异。互联网下部分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国际大中型企业利用互联网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化生产扩散,在世界各地建设自己的加工工厂,或通过合资建立配套生产企业,专业从事生产加工。另外,互联网思维下很多企业实现了在保持设计领先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预订并将生产加工外包给专业加工企业的制造业虚拟化模式。由于互联网的应用可以利用较低成本组织更大范围内的个性化信息,并综合为规模化定制订单,从而实现大规模集成定制生产。
(一)制造业生产扩散化的路径
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影响下,经济全球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包括全球采购原材料、全球招聘和配置人才、全球组织生产。在全球组织生产过程中,首先要考虑信息沟通是否顺畅。互联网为制造业全球扩散提供了信息管理工具,电子商务的应用为制造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制造业生产扩散化是生产企业的新的方式。在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支撑下,制造业生产更容易实现向低成本区域转移,尤其是人力资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为制造业生产扩散提供了成本优势。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制造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不断转移,将产品设计、营销与生产分离开来,这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阶段是完全一致的。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让传统制造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影响越来越弱。
互联网思维下制造业生产扩散具有交叉性,在发达地区向非发达地区制造业产业扩散过程的主流中,进入21世纪以来,很多非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部分制造业慢慢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进行生产。
(二)制造业生产虚拟化的路径
在微笑曲线中,产品设计和销售环节的效益远远高于生产环节,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依据消费者对产品设计的参与和反馈,将设计定型的产品委托给在生产加工领域里的专业生产加工企业,从而实现生产外包服务的生产方式。对购买者而言,其购买的是产品,关注产品的功能和性能,而不关心产品的生产单位和地址,如苹果手机的生产、小米手机的生产基本都存在生产虚拟化的现象和趋势。
生产虚拟化首先在于产品设计的先进性,先进的产品设计确保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且保持市场持续竞争能力,从而带来持续的订单保障。先进的产品设计需要获得消费者的支持,因此最好的产品设计是消费者参与的设计。
生产虚拟化还在于产品的品牌效应。设计良好的产品与品牌能快速吸引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关注,从而带来大量的粉丝,产生粉丝经济。
生产虚拟化也在于其产品的标准化,便于专业生产工厂能快速调整生产线,并快速生产。
在互联网思维下,制造业生产虚拟化关键在于生产设计和网络营销。良好的、消费者参与的设计与出其不意的网络营销能快速获得大量粉丝响应,从而为制造业产业虚拟化带来顾客基础。
在产业虚拟化的过程中,不需要自行采购原材料、自行储存等,专业加工企业将依据其接收的订单总体情况组织生产,产品生产成本也将不断降低。
由于生产虚拟化的主要销售环节是通过互联网预订模式,相对与传统销售渠道,其渠道营销成本将大大降低,也不存在生产的产品与市场需求存在差异的浪费等。
(三)制造业互联网定制化的路径
在互联网思维下,企业生产环节与顾客的距离变得不再重要,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沟通。制造业企业在产品设计定型后可以通过互联网开展客户预订后下单生产;可以实现在产品设计柔性允许范围内的定制,即客户可以在预订的同时给出自己的个性化需求,从而由产品制造企业组织生产的过程。
互联网可以方便地组织更大范围内的个性化产品需求的规模化生产,从而解决传统生产方式中大规模集中生产与个性化的矛盾。尤其是服装生产,采用互联网规模化定制可以大大降低组织和生产成本。目前在部队、公安、检察等单位的定制式服装生产方面,多采用全省范围内规模化定制生产。
三、互联网思维下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对策与建议
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状态下的新思维,需要制造业企业领导积极更新观念,引进或培养互联网思维人才,做好制造业产业互联网思维升级规划,从而产生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互联网思维观念更新
制造业企业要做好在互联网思维下的升级,首先需要制造业企业领导及员工更新观念,掌握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内容,并不断利用互联网思维来改造传统企业销售、管理和服务思想。
(二)做好制造产业互联网思维升级规划
规划先行、分布实施,是制造业升级的基本原则。互联网思维下制造业产业升级首先要做好规划,从与消费者接触的环节开始改造,不断吸收消费者的意见改进产品设计和服务;并通过与专业代工企业建立稳定合理的供应链结构,实现生产环节逐步外包,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三)培养互联网思维人才
目前,互联网思维人才极度稀缺,尤其是具有制造业行业互联网思维升级能力的人才不足,是目前多数制造业从事互联网思维改造的颈。因此,制造业企业需要和高等学校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让高校出来的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人才在熟悉企业实际以后来引领制造业企业改造。
(四)建立良好的互联网沟通、预订渠道
制造业企业需要建立良好的互联网沟通渠道,经常与消费者沟通产品设计思路、吸收消费者对产品设计的意见;沟通消费者对企业服务、生产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吸收消费者的互联网思维,完善企业在互联网思维下的升级思路和方案;建立制造业产品网络预订渠道,做到以销定产,从而真正开启制造业企业的互联网思维下的生产模式,不断由消费者需求主导改造和升级制造业企业的其他相关环节。
参考文献:
[1]郭旭.电子商务背景下传统制造业渠道选择与协同发展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3(12).
[2]郑贤玲.互联网经济对传统机械制造业的启示[J].今日工程机械,2014(01).
[3]唐光海.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集成定制信息系统构建与应用实现――以制式服装定制为例[J].当代经济,2014(02).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 传统制造业 存在的问题 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263-02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制造业互联网思维产生的背景
随着互联网发展日趋完善,互联网渐渐由消费领域扩展到生产领域,从服务业拓展到制造业,互联网在金融、教育等领域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互联网+”在其他领域大有作为。当前中国经济形态正在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方向发展,信息基础设施为“互联网+”提供了支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大规模协同的社会分工为“互联网+”注入了新动力,“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创新网络经济、渗透传统产业为导向,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换挡提质,产业的转型升级开辟新路径。
(二)互联网思维的定义
互联网思维用当下热门的词汇来说就是“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通俗的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三)研究互联网思维下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主战场。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互联网大国,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有利于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当前,我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步伐不断加快,传统制造业在互联网大潮的推动下正焕发出很强的生机,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显得意义重大。
二、我国传统制造业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工业化思维仍然盛行
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均以弱化差异性、强化同质性的大规模生产为特征,以追求更高效率为目标,追求管理的标准化、生产的规模化。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资源和生产能力被当作企业的主要竞争力。在传统的生产消费模式当中,制造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关系是单线的,即企业进行大规模生产,以产定销,用户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接受特定的产品,缺乏主动权。而互联网改变了信息获取能力,用户角色、行为和力量正在发生根本变化,由之前的孤陋寡闻变得见多识广,由分散孤立变得相互连接,由消极被动变得积极参与,被搁置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被激发,使得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以企业为中心的产销格局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全新格局。然而,我国多数传统制造企业还没有真正适应这种变化,仍以传统工业化思维为主导,以自我为中心、以技术为中心、以产品为中心,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中心。一种技术从工具属性、应用层面到深入融合并改变社会生活,往往需要经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互联网+”也同样如此,其影响存在滞后性,因此,旧制度和新时代在企业家身上难免会形成观念的错位。
(二)对于“互联网+”存在认识偏差
目前,我国很多制造企业对“互联网+”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没有将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放到战略层面去推动,在认识方面存在偏差:一是过度夸大互联网的作用,盲目地去照搬其他企业的成功模式,没有真正把互联网与行业特性结合起来,往往以失败告终。二是“+”号的两端是两张皮,部分制造企业只是简单追求形式,认为触网就灵,比如在互联网上做营销、投广告、卖商品,认为就是互联网化了,而没有认识到“互联网+”的本质是用互联网工具逐步把企业内外价值链全部数据化,是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这需要对业务、组织、团队进行彻底改造。三是数据价值没有挖掘,不能把在互联网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用于科学决策的支撑,还是延续过去模糊的、定性的决策方法,而不是基于大数据的量化决策。认识上的偏差使我国制造企业在应用互联网时流于形式、浮在表面,有时急于求成,难以切实为转型升级服务。
(三)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应付互联网带来的挑战
首先,缺少核心技术,产品低端。我国制造业的各类产业仍处于较高的分散状态。目前很多企业的生产成本高,消耗却没有减少,在很多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生产的产品很多都是贴牌生产,很多企业的产品设计、关键零部件都需要依赖先进国家,出口的很多产品都不是我国的自主品牌。企业的利润十分微弱,主要的利润靠的是廉价的加工费用。随着近两年人工成本的上升,企业更是举步维艰。
其次,成本上升,人才缺乏。随着传统制造业城市的经济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人员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地上升,加上现在很多能源、原材料等价格上涨,产品成本也随之升高,与那些低成本产品的国家相比,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逐渐下降。
最后,创新能力欠缺。很多传统的制造业没有自己的品牌,而是进行贴牌生产,根据客户的要求生产或者加工产品。很多企业在最开始创建的目的就是通过为其他企业加工产品来获得利润,对产品的各方面都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随着企业的发展,这部分企业由于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一方面没能及时地转变经营理念,另一方面,因为缺少先进的技术支持而迫不得已只能从发达国家引进外来的新技术,使得企业的发展依赖外部,企业的创新能力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企业。
三、推进互联网时代我国传统制造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近几年,随着经济转型和互联网的普及,很多企业都在努力向互联网化转型,作为中国三大产业之一的制造业也不例外。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对传统制造业带来很大的冲击和影响,比如产品的销售。作为“制造大国”的中国应该如何在“互联网+”的时代将中国制造变成“中国智造”,让企业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能一直坚持而不被取代已经成了很多传统制造企业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树立制造业的互联网思维模式
互联网思维,是相对工业化思维而言的,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方法、价值、规则、机会,及其民主、开放、平等精神,对产品、市场、用户、服务、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制造业的互联网思维,就是要用互联网时代的新思维来思考、处理、实践制造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充分利用和发挥互联网的特性,创新资源配置方式,主动变革生产与组织方式,积极开展网络营销,在用户层面,战略制定、商业模式设计、业务开展、组织设计和企业文化建设等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在价值链层面,要与利益相关者建立“平等、开放、协作、分享”的商业生态平台,围绕着用户需求和体验进行研发、设计、生产,消减产品到达用户的中间渠道环节,为用户提供更大价值;在员工层面,要与其形成民主、平等的关系,激发员工更加自主地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并给员工丰厚的福利和良好的发展预期。
(二)拥抱互联网,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1.营销融合――互联网+制造业。虽然互联网的发展对中国传统的制造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机遇,传统制造业企业可以充分地利用互联网这个很好的平台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扩宽产品的销售和流通渠道,更好地对客户资源进行管理,从而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可以根据企业的现状和业务特点进行电子商务销售,有效利用“互联网+平台”。在销售服务环节可以采用以下模式:第一,线上和线下同步进行。线上销售可以依靠于第三方平台,自建B2C电子商务平台,选择建立行业性的电子商务平台,尝试跨境电商,通过自建跨境电商平台将国内的电商模式复制到国外,或通过与海外电商平台的合作来打通跨境营销渠道;第二,“会员制”营销模式。通过互联网,建立企业自己的会员系统,为会员提供更多的便捷,时刻关注会员的需求,并且可以通过会员带动会员的模式来发展更多的会员,使得传统销售和互联网销售相结合,让企业不断的发展。
2.管理优化――互联网管理,精简企业结构。传统制造业企业大部分采用的是“金字塔式”的管理组织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的管理过于等级化、官僚化,严格的等级结构和规章制度使得整个企业的决策速度减慢,员工的执行力降低。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减少,工作效率降低。现代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企业的要求也需要适应飞速的发展,这就需要企业的决策速度和员工的执行力提高。所以,企业可以在传统的纵向沟通基础上提供横向沟通的机会,让员工之间进行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发展合作――内外结合,共同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透明化,对企业来说从产品材料的选择、生产制作和销售,已经十分透明,企业如果想要发展,就不能按照自己原来的老思路、老想法,要放下自己的习惯性思维,接受新的技术,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寻求创新和合作,融合自身优点和同行业的发展趋势,找到适合企业自己的发展之路;不断地发展智能装备与系统,提升工业产品智能化水平,完善智能制造服务支撑体系。
参考文献:
[1] 肖斌,赖新峰.“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柔性化生产研究[J].企业经济,2015,09:148-152
[2] 张艳.我国互联网产业经济波及效应研究[D].东华大学,2016
[3] 吴阳芬.“互联网+”时代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模式、路径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6,07:139-141
关键词:智慧旅游 互联网 互联网思维
1 概述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的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成为人们身边不可或缺的工具。由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互联网思维,更是成为现今各行各业所追逐的新的思考方式、新的盈利点。普遍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的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智慧旅游”运用互联网思维,是在搭载着互联网的致富快车的基础上添了一双翅膀,促使中国旅游业飞得更高。近两年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定为“智慧旅游年”,全面提升中国旅游业整体的智慧化、智能化、便捷化、个性化水平,进一步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智慧旅游”是依托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分析统计等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将其应用于旅游服务、旅游行政管理、旅游产业链发展等多方面、多领域的新型旅游形态。以旅游者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智能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体系为保障,高度系统化深层次整合资源开发,激励旅游行业整体的创新发展,促进旅游价值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实现旅游营销的科学化、管理的精细化、服务的便捷化。
2 中国现代旅游业发展阶段
对于众多产业来说,旅游业是一种新兴的服务产业,在中国发展也就短短几十年的历史。旅游方式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大体经历了传统旅游、电子旅游、数字旅游和智慧旅游四个阶段:以人工、纸质传播的传统旅游,到以计算机、网络信息为传播媒介的电子旅游,再到以电子化、互联网化、数据化为主的数字旅游,到现今以智能化、云计算、4G网络、交互式的新一代的智慧旅游阶段。详情请看右图:
现如今,中国旅游业所处阶段是数字旅游向智慧旅游的交互时期,数字旅游已发展成熟,智慧旅游正在完善之中。通过近几年的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已经初步实现了旅游业的信息化,基本上建成了覆盖全国的旅游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旅游基础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平台;旅游企业能够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信息平台进行服务性经营,实现了旅游的信息查询、咨询和订购等在线旅游业务;政府部门能够运用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对旅游业进行旅游行政管理,提高旅游行业管理和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同时通过多学科、多领域、多方面的信息数据整合,跨界交流、跨界融合,进一步加快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企业的建设进程。
3 智慧旅游运用互联网思维特征
3.1 数据:大数据共享,深化服务体系建设。“缺少数据资源,无以谈产业;缺少数据思维,无以言未来”。 数据是“智慧旅游”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内容,智慧旅游运用大数据思维更好的实现面向旅游者、旅游管理者和旅游企业的现代化、智能化旅游服务,促进旅游业服务体系、营销体系和管理体系的优化升级。
3.2 用户:一切以用户为中心。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产品设计、研发、用户体验和口碑宣传等,都离不开用户的参与。智慧旅游就是建立在一切以服务用户为中心、便捷用户为目的,把快速、便捷带到每一个旅游者身边而发展起来的。
3.3 简洁:旅游产品简约便捷,更新快速。旅游产品设计简约、便捷,减轻用户寻找信息时的视觉疲劳,产品更加人性化、个性化,崇尚简约、极致的美,并且伴随用户需求改进、优化旅游产品,迭代更新旅游产品。
3.4 便捷:移动便利,随时分享。移动互联网给旅游者的出游带来了无尽的便利,旅游者可以随时查询旅游信息、随时分享旅游感受、随时预订旅游服务,使旅游体验更加自由化和便利化。
3.5 免费:免费服务,吸引用户,流量增值。“流量即金钱,流量即人口”,旅游企业提供免费服务,吸引大量的用户使用旅游产品,增加旅游企业、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何乐而不为呢!
3.6 互动:打造粉丝经济营销模式。让用户爱上你的旅游产品,参与产品的研发设计,时刻保持互动,产生粘性,培养旅游粉丝,粉丝才是企业最忠实的目标消费群体,逐步实现“粉丝经济”,打造粉丝营销模式,形成旅游惯性经济产业链。
3.7 跨界:跨行业,实现多领域合作共赢。旅游业涉及行业广泛,连带产业多,只有众商家合作共赢,并博众家之长,多角度,多视野的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才能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4 互联网思维在智慧旅游中的运用
4.1 海纳百川,便捷交互,用户思维超体验。在旅游消费中,“旅游者就是上帝”。然而,在现今互联网横行的信息时代中,只要是旅游产品的使用者,就是上帝,这体现着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思维。
互联网思维告诉旅游企业,想要更好的生存,占据一席之地,必须运用“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进行市场定位、研发生产、产品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工作,在其产业价值链中的每个环节都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真正了解和感知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根植于用户,使旅游消费者对你的企业、你的产品产生认同感和信任度,才能使企业更加长久的发展。
4.2 免费服务,锁定用户,流量思维取胜局。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免费提供给使用者,这是互联网思维的又一主导思维――流量思维。流量思维的核心是“基础功能免费,增值服务收费”。免费是互联网一切业务的前提基础,也是企业吸引用户流量的一种方式。
旅游企业运用免费策略吸引用户的流量,最大程度的争取用户、锁定用户、黏住用户。待旅游网站的用户量达到足够的数量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其价值是无可估量的,能给企业带来无限的商机和价值。旅游用户若想使用高级功能,就需要付增值服务费,享受更优质、更有价值的服务。
对于实地的旅游景区,也逐渐趋向“基础免费,增值收费”方向发展,旅游景区向着第一门票免费,而内部的游乐设施和相关服务缴费的方向发展。
4.3 产品优化,简约极致,迭代思维更新快。信息繁杂、信息爆炸,困扰着每一个旅游者。旅游消费者的选择过多、选择时间短、视觉疲倦、信息重复、点击的转移成本低等因素都影响着旅游企业的销售。因此,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发、优化产品势在必行,以最简单的方式吸引住旅游消费者的目光,快速成交,是实现企业成功的制胜点。
在旅游产品的设计和研发中,运用简约思维和极致思维,力求发挥简约美、极致美,专注于旅游产品的每个细节;增添惊喜,让旅游者的体验值超过预期值,从内心爱上旅游,享受你的旅游产品。在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上,运用迭代思维中的“微创新”和“敏捷开发”特性,以旅游者为中心、迭代、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发新产品,在旅游者原有喜好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创新和改进、优化,并快速更新上线。在旅游产品的宣传上,减少过度包装和夸大宣传,宣传旅游产品最本质的内涵。在旅游网站和移动终端设计上,崇尚简约、操作便捷,多种选择,根据用户喜好开发操作系统。
4.4 打造OTA跨界旅游共赢平台,跨界思维、平台思维联动。当今社会是一个资源整合的时代,谁能整合资源,谁就是王者。旅游电子商务平台OTA(Online Travel Agent)是一个集聚众多商家和旅游者交互的旅游信息平台,意在打造多领域、多行业、多部门的跨界交流平台,不仅实现旅游交易的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线下,还是在打造多方共赢的旅游生态圈。但作为中小企业更要学会善用资源,搭载OTA旅游推介平台,实现合作共赢。
旅游产品与传统产品有很大的不同,涵盖面广泛且复杂多变,从产品的订购到消费,再到售后保障,需要强大的系统化服务支撑,这就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中的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做好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沟通,建立健全企业管理体系。旅游企业内部须做好人才招聘和培训,注重员工忠实度培养,做好旅游产品信息服务等。外部沟通方面,必须有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接待体系的支撑,才能保证旅游者称心如意的旅游体验。
4.5 营销推广,打造粉丝经济,社会化思维更广泛。旅游企业如果仅靠单纯门票收入和餐饮酒店服务是难以获得长久发展的,注重旅游营销策略的运用,增加知名度和美誉度,充分激发旅游用户的参与性和创新性,让旅游者参与到旅游产品的设计、研发之中,优化旅游产品。
定期举办关于旅游产品创新大赛或摄影大赛,积极营销宣传,广泛招募英才,调动“粉丝”对作品创新、评选、互动,并利用社会化的传播媒介对旅游产品进行口碑营销,增加旅游产品的品牌效应。不断培养旅游粉丝,粉丝才是品牌的最忠实的目标消费群体,逐步实现“粉丝经济”,成为旅游惯性经济产业链。
4.6 信息共享,大数据思维为智慧旅游助力。智慧旅游运用大数据思维整合资源,促进旅游业营销体系、服务体系和企业管理体系建设。
旅游企业通过旅游大数据检索、分析、汇总旅游者的需求,精准市场定位、优化营销策划,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旅游;利用网络数据向旅游者传递更为精准、详细的信息,增强可信度。旅游者通过数据检索过滤和筛选旅游信息,寻找适合自己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
旅游管理者利用数据库分析旅游现状,找出旅游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信息化技术模型模拟解决方案,有效的指导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指导和管理旅游企业,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流程。实现旅游景区对客流疏导和调控,旅游酒店提供舒适的环境和服务,旅行社开发出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等。
5 总结与展望
“智慧旅游”作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搭载着互联网的致富快车,再添互联网思维的羽翼,如虎添翼,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旅游业向着更广阔的道路上发展。智慧旅游与互联网思维的对接,是旅游业与创新思维的融合,符合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运用互联网思维优化“智慧旅游”中的整条产业价值链,促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优化升级,带给人们更多的便利和优质的体验,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化要求,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大伟.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J].中国科技信息,2014,08:32.
[2]蒋丽芹,包沁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我国智慧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3,0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