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产业调研范文

体育产业调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产业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产业调研

第1篇:体育产业调研范文

(一)农业信息化是市场化农业的客观要求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市场化农业,当市场化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产生发展信息化的迫切要求。我国农业经济的主体是由产生的“超小型”农户经济,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通过龙头企业和各种一体化组织,把小农户与大市场联结在一起,按市场机制配置生产要素、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环节。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著,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面临着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获得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持,才能确保农业产业化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以网络为主体的信息技术是农业产业化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农业产业化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市场主体的共同利益为纽带,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联接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业生产过程的全面市场化,作为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市场连接的纽带,以网络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产前阶段,国内外的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性资源,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在产中和产后阶段,由于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种社会化服务的市场行情、农业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储存、运输、销售等信息服务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注入了新的内涵

在农业产业化中主导产业具有联动效应。比如主导产业规模的扩大推动了以其产品为加工对象的后向关联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前向关联产业的发展:后向关联产业的发展势必会导致对主导产品需求的增加,由此将增加主导产业产品的销售、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而前向关联部门生产规模的扩大必然会导致主导产业生产资料供给量的增加、价格的下降,由此将降低主导产业的生产成本,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在主导产业与其前向、后向关联部门构成的农产品供应链中,只有信息系统的高效运行,才能保证供应链的核心――主导产业对供应链系统功能的整合,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供应链系统中有效地流动,从而优化农业资源配置、降低农产品供应链的经营成本、提高整个产业链条的整体竞争力,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二、山东农业产业化与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山东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 龙头企业迅速崛起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强有力的带动作用。350家左右龙头企业进入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行列,200家左右成为山东省重点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优势农产品基地,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加快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水平。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规模大、信息渠道广是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主要特点,它能较好地抵御市场风险,发挥竞争优势,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为重点。不断加大投入。龙头企业已成为农业综合开发中产业化基地建设和产品出口的中坚力量。

2 品牌农业发展迅速

在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中,山东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充分认识到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组织制定了实施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计划: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不断增强名牌战略的发展潜力和后劲,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质量和水平,在稳定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不断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打造品牌农业。目前,山东省已涌现出一大批知名农业品牌,如烟台水果、寿光蔬菜、胶东海珍品等,全省拥有经国家认定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共1600多个,居全国前列,全省注册农产品商标1.8万件。

3 经营模式不断创新

山东省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多种经营模式:一是以农产品加工、冷藏、运销企业为龙头,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二是通过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三是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拳头产品人手,逐步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同时,政府在财政、信贷、税收、外贸等方面实行一定的扶持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

山东农业产业化在部分解决了农业效益低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农民增收乏力等问题的同时,也产生了新问题,突出体现在龙头企业与农户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相互激励、相互约束的利益调节机制尚未形成,出现产业链条的脱节、断裂现象;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低,农产品销路不畅,龙头企业严重开工不足:产业趋同和重复建设所造成的大量的资源浪费;农业产业化组织成本极高等。新老问题交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没有对农业产业化起到真正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二)山东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山东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推动“金农工程”的实施。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基础设施有了较快发展,农民家庭电话、彩电、计算机普及率,广播、电视、互联网农村人口覆盖率居全国前列: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初具规模,建立了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信息、科技信息、农村政策、农业气象等主要农业数据库;信息网络建设实现新的突破,基本形成了以省级平台为龙头。市、县网络为骨干,贯通乡镇、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部分村、户的信息网络体系;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与完善,初步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信息员队伍;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山东省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一是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网络条件差、规模小,分割管理,资源利用率不商;二是网络应用水平低,缺乏相关应用软件:三是信息工作队伍不健全,信息工作水平亟待提高;四是信息服务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和涉农企业需要,服务手段缺乏,服务的方式方法也需要进一步探索:五是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省、市、县各自为战,一方面资金缺乏、发展受限,另一方面低水平开发、重复开发、重复建设的问题始终存在,没有解决农业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未实现信息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系统应用。

三、山东农业信息化和产业化的协调发展

(一)加强宏观领导和统筹规划,培育农业科技市场

强化政府职能,设立专门的农业信息化工作部门,由专家、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科学的规划,督促各级地方

政府搞好农业信息化建设,做好农业信息使用者和推广者的培训工作。在研究制定规划时,要考虑有利于用最少的投资发挥最大的效益:有利于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有利于全社会都能积极参与:有利于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的分工协作;有利于广大商家、业主和农民的开发利用。在培育农业信息市场方面,在政策、体制上理顺关系,加大扶植力度。农业科技信息部门应尽快改变当前较为单一的经营模式,主动开展诸如承接单项委托服务,为固定用户包括农村专业户提供常年专题服务,作为信息中介商以及信息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综合服务等多种业务形式,促进信息市场健康发展。

(二)更加圆满地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加大对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信息网络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建立基于多种传媒(计算机网络、通讯、视听等载体)网络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尽快建成相对完整的省、地(市)、县、乡、村五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强各等级的农业网站建设,力求在数量与质量上上档次,更重要的是讲求网站实用性,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要充分利用现有广播电视网络、电话网络、计算机网络和卫星传输网络等信息传播媒体,围绕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等方面,积极开展广泛的信息建设和服务,把有效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途径送到农产手中,真正为农业产业化服务。

(三)加快扫除“最初一公里”的障碍

强化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构建山东省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并完善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等数据信息在内的各种类型数据库,并注意根据本省农业产业化的需要更新其内容。一是要围绕农业、农村和农民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切实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工作,要引导用户或组织专业人员开发利用信息资源量。二是要切实加强信息分析、加工工作,进行深层次挖掘开发,保障农业信息网络能够提供大量经过筛选的、符合农民需求的有效的信息资源。农业信息库如同大海,应当探索针对农民需求,建立“傻瓜型”信息系统,将经过处理的有用信息送到农民手中。三是要盘活现有信息资源。要发挥各级各类部门拥有的信息优势,促进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农业产业化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四)最大程度地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信息化中的推动力量

目前山东省很多区域正处于农业产业化的起步或成长阶段,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主要的推动力量和组织力量。在龙头企业加农产这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中,大型龙头企业具有雄厚的实力,较易于实现信息资源与生产资源的密切结合,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它肩负着引领分散的小农户和提高企业自身信息化水平的双重任务。应该尽快把诸如数据挖掘这样的当今世界流行技术应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企业,改善和提高龙头企业的信息化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程度的全面提高。

(五)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的快速发展

第2篇:体育产业调研范文

经调研,分水岭乡核桃种植现状约1500亩,涉及户数533户,其中贫困户212户,现在核桃价格为湿核桃0.3元/斤至0.8元/斤,干核桃2元/斤至5元/斤,收获核桃未销售的多。

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一是群众普遍反映近几年核桃价格低、导致群众对核桃管护处于脱管状态,更没有进行科学管护核桃园。

二是核桃种植区域比较分散,且规模小、旧品种多,导致产量不高,销售的品种、品像不好,市场竟争力弱。

三是销售渠道狭窄,村里网络不好,电商发展差距大、没有进行网上销售,市场销售主靠等人上门。

四是加工方式简陋,只有湿核桃和剥了绿皮凉干的核桃两种产品,没有后续产业和沿伸产品来保证核桃的销路,也没有想办法把核桃加工成更符合超市销售的产品。

建议:

一是加大核桃后续产业和沿伸产品开发。

二是更新核桃品种。

三是建立农(核桃)产品营销队伍,助力农产品销售。

第3篇:体育产业调研范文

[关键词] 产业结构;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2013年人文社科立项项目“产业结构深入调整背景下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潜力研究”(项目编号:2013CSCDKY009)的专题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88-1

一、产业结构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之间相互协调,有较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和良好的适应性,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并带来最佳效益的产业结构,具体表现为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经济技术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趋向协调平衡的过程。本文的产业结构调整仅仅指产业结构合理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中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也没有从事其他生产或服务活动的劳动力。由于这群人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工作,所以称为剩余劳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解放带来了农村迅速蓬勃的发展。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的各方面因素已发生变化。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一次新的结构调整,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产业结构调整下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

(一)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空间小,难度较大。我国乡镇企业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进入9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作用逐渐弱化:一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市场竞争加剧,乡镇企业不断提升技术,出现了乡镇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金趋密,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二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中低档产品市场趋于饱和,近年来金融危机对乡镇企业出口造成不利影响,使得乡镇企业不仅不招工,反而大量裁员。三是没有把兴建中小城镇与加速乡镇企业的发展与结合起来,以乡镇工业园区带动小城镇建设。

(二)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影响了农民在城市就业范围和领域。在城市,农民工的主要就业领域在建筑、运输、保洁、搬运等行业从一些粗笨的体力劳动外,其他领域就业的人数奇少无比。由于目前市场不景气,城市失业下岗队伍日益庞大、城乡劳动者争饭碗的矛盾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有些城市甚至为了保护城镇居民的就业,曾出台一系列保护性劳动就业措施,对农民工就业的行业领域及工种作了进一步限制,使得农民工就业范围和领域狭小。

(三)农村内部产业结构不健全。西部地区农产品结构单一,优质农产品少,农产品加工率不高,初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对农民就业的需求量减少,同时由于西部农村文化教育落后,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与劳动技能低,在农村也很难改变落后的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的不健全导致农业领域对农民劳动力的吸收过少,使得剩余劳动力不能就地转移。

三、产业结构调整下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

(一)完善农业产业结构的内部调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们不能忽略其在我国经济占的主导地位。挖掘农业内部就业空间,增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开发,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项目,加快农业产业化和一体化进程,吸纳农村劳动力。

(二)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和布局,把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作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小城镇,进一步扩大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和能力。从产业结构上看,要特别强调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逐步理顺产业结构,以改变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结构上的趋同现象。目前,我国劳动力就业构成中,第三产业就业结构转换滞后,大大偏离于其他国家的普遍情况。从世界各国情况看,绝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就业一般高于其产值比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使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另外要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通过调整和优化乡镇企业的布局,改革乡镇企业的企业产权制度,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乡镇企业继续发挥大容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我国第三产业的不少行业发育程度仍很低,乡镇企业要把第三产业发展作为再次创业的突破口,重点是发展农产品流通业、交通、通讯、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行业,开发农村房地产和旅游等新兴产业。

(三)全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现状。通过剩余劳动力流动转移和土地流转等多种形式实现土地的相对集中,实现适度的规模经济,增强土地的经济功能,并实现由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转变与跨越。政府要积极地、渐进式地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合法地、自由地迁入到城市中,这对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改造,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加快城镇化进程来说,具有战略作用。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方面,需要逐渐将进城的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的范围,从根本上改变城市下岗职工与农民工就业竞争的劣势地位。另外,在子女入学、税收、购买住房方面给予其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规范政府行为,禁止和取消政府机关对外地劳工的一切收费。

参考文献:

[1]都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估计及其含义[N].广州大学学报,2010,(4).

[2]周丽萍.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与趋势[J].江苏社会科学,2013,(01).

第4篇:体育产业调研范文

关键词: 广场休闲体育产业;SWOT分析;西安市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142-020 引言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往往与文化是濒临相连的,西安市悠久的文化历史,为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具有西安地域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西安市休闲体育的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历史基础。

2011年国务院颁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西安是中国唯一一个被定位“历史文化基地”的城市。西安是发展迅速、产业兴旺的城市。近年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安的发展不断加快,城市面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社会进入了加速发展、加速提升的新阶段。经济增长连续9年保持了13%及以上的速度,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健身的需求日益提升,从而迎来了休闲时代的到来,休闲体育产业也迎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广场休闲体育也越来越受到市民的欢迎和青睐。因此,对于健身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实西安市广场休闲体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西安市广场休闲体育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构建西安市广场休闲体育产业文化品牌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

以下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展开分析。并对西安市大雁塔北广场,新城广场、南门广场、西安市电子商城广场、西安大明宫万达广场、西安市樱花广场的实地走访中调研。

1 西安市广场休闲体育产业的SWOT分析

1.1 优势(Strengths) 西安市位于黄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地处中国的地理中心,作为联接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西安已形成了以航空、铁路、公路为主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西安北濒黄河水系最大的支流——渭河,南有被称为中国国家公园的秦岭,东与骊山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南至北秦岭主脊;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自然景观优美,市政设施齐全,现代化水平较高,便利的铁路、公路、航空、港通运输环境,已经发展成为西部大开发标志性的门户城市。由此看来,西安市独特的地理区位和良好的交通运输环境为西安市广场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便于资金、人才的聚集的良好市场环境和体育商品服务信息。

随着近年来西安市全民健身工程的顺利实施,投资兴建了一大批以全民健身为中心的体育场地设施,如:大雁塔北广场,新城广场、南门广场、西安市电子商城广场、西安大明宫万达广场、西安市樱花广场等等,从而形成了以“西安市都市圈”为发展战略规划目标的休闲体育产业集群效应,并为西安市广场休闲体育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硬件保障。

第5篇:体育产业调研范文

关键词:奥运冠军;品牌;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南通奥运冠军

1.南通奥运冠军品牌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调研分析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有稳定收入的20-50岁消费群体,共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同时,深度访谈3位南通籍奥运冠军。

1.1.2 调查目的和方法

由商场进行消费者的信息收集,使用经相关专家讨论并预调查后修改后的调查问卷,对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南通奥运冠军品牌的效应,内容包括体育文化、体育产业、居民健身价值观、群众体育等。采用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对3位南通籍奥运冠军展开面谈,了解南通籍奥运冠军对自身品牌效应的理解。

1.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南通奥运冠军与品牌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直接的关系。

1.2 调研结果分析

1.2.1 奥运冠军各维度对品牌效益的总体回归分析

以奥运冠军的知名度、吸引力、专业性、信任度为自变量X1、X2、X3、X4,以品牌效应为因变量Y,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Y=-6.2336+0.8324X1+0.1473X2+0.0231X3+0.1009X4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南通奥运冠军在知名度、吸引力、专业性、信任度等方面与品牌效应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并且,这四个方面因素的相关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依次是知名度>吸引力>信任度>专业性。

1.2.2 奥运冠军各维度对品牌效应各组成部分的分别回归

1.2.2.1 体育文化

以上述五个方面知名度、吸引力、专业性、信任度为自变量,以体育文化为因变量Z1,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Z1=0.8295+0.0825X1+0.0327X2+0.1362X3+0.0646X4这一结果表明,南通奥运冠军的知名度、吸引力、专业性、信任度与体育文化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并且这几个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影响程度依次为专业性、信任度、知名度、吸引力。

1.2.2.2 体育产业

以上述知名度、吸引力、专业性、信任度为自变量,以体育产业为因变量Z2,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Z2=1.982+0.2018X1+0.1267X2+0.0973X3+0.0429X4这一结果表明,南通奥运冠军的知名度、吸引力、专业性、信任度与体育产业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并且这几个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影响程度依次为知名度、吸引力、专业性、信任度。

1.2.2.3 居民健身价值观

以上述知名度、吸引力、专业性、信任度为自变量,以体育产业为因变量Z3,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Z3=1.0326+0.1247X1+0.0925X2+0.0642X3+0.0426X4这一结果表明,南通奥运冠军的知名度、吸引力、专业性、信任度与居民健身价值观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并且这几个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影响程度依次为知名度、吸引力、专业性、信任度。

1.2.2.4 群众体育

以上述知名度、吸引力、专业性、信任度为自变量,以体育产业为因变量Z4,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Z4=2.0257+0.0836X1+0.0267X2+0.1382X3+0.0925X4这一结果表明,南通奥运冠军的知名度、吸引力、专业性、信任度与居民健身价值观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并且这几个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影响程度依次为专业性、信任度、知名度、吸引力。综上来看,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我们得到了南通奥运冠军与品牌效应及其四个方面的关系,从而了解到南通奥运冠军是如何影响品牌效应及其包含的各个方面。就体育文化而言,它在品牌效应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人类本身需求的特殊反映,是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重要前提,因此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消费者来说,消费者感知其中的体育文化是特别值得重视的一个方面,它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基本态度,同时也是奥运冠军所传递的主旨。对体育产业来说,它是物质属性,能赋予消费者更多的附加价值,使得消费者对奥运冠军的认知大大提升。如我国体育用品业,是体育产业的支柱,奥运冠军品牌行业是体育用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很高的开放度和竞争性,作为服务行业,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区域就业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居民健身价值观,主要指的是健身意识方面,它们是隐形的,很难时时刻刻地产生作用,但是却需要首先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价值观,才能自然而然地对公众产生较大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注重身心健康已经成为广大居民的普遍价值取向,奥运冠军以其特有的宣传效应,推动了体育运动走进人们的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人们的健身价值观念。群众体育属于社会学的范畴,它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增长技能、增加交往、增添情趣为主要目的。在居民健身价值观不断提高的同时,推动了人们资源参加体育活动,这就是奥运冠军的群众体育促进性。因此,南通奥运冠军在体育文化建设、体育产业开发、健康价值观念形成、群众体育促进等方面已经构成了品牌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结构体系。在日后,应该加强南通奥运冠军品牌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开发和利用。

2.南通奥运冠军品牌效应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南通奥运冠军具有重要的品牌价值,但是在实际上,奥运冠军的品牌效应并没有挖掘出来,仍存在着品牌文化缺失、产业技术含量低、双重效益意识薄弱等方面的问题。

2.1 品牌文化缺失

品牌文化是对品牌的清晰定位,它是通过各种内外部传播途径,让大众对品牌产生精神上的高度认同,产生一种文化氛围。因此,南通奥运冠军品牌背后的文化非常重要。但是从目前来看,南通体育产品市场上,除了李宁、特步、双星等特色鲜明的品牌外,尚没有南通自己的品牌,没有充分挖掘奥运冠军的品牌价值,造成了体育品牌文化的同质化发展。

2.2 产业技术含量低

提到体育产业,更多的人会想到体育用品、运动服装、运动器械等,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较低,品牌的价值不高。因此,如何利用奥运冠军的品牌力量,改变重生产、轻研发、轻营销的现象,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2.3 双重效应意识薄弱

奥运冠军能产生双重效应,但是长期以来,奥运冠军更多的是采用代言、广告等方式促成企业的经济效应,而社会效应没有被挖掘出来,作用于群众的价值观和大众体育运动。从经济效应来看,南通当地体育产业的品牌意识薄弱,没有形成品牌价值观、品牌战略观、品牌发展观,并且缺乏创立当地品牌的信心和胆量。从社会效应来看,缺乏品牌建设观,影响了南通当地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和全民健身运动的积极性调动。

3.南通奥运冠军品牌的“正能量”传播思考

鉴于南通奥运冠军品牌所具有的双重效应以及目前南通市奥运冠军品牌效应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对症下药,传播南通奥运冠军品牌的“正能量”。

3.1 塑造卓有成效的榜样文化

奥运冠军自身就是榜样人物,向特定群体提供了示范,激励个体或社会群体效仿、学习,达到提升自我、整个社会精神品味的效果。榜样文化一直是我国的传统教育方法,是我国多年来文化教育工作的主体,在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占据非同寻常的地位。从教育学的角度讲,只有让公众产生认同并促进其积极发展的榜样才能真正实现精神的培育,即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才能建立起积极的社会文化体系。但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整个社会的风气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变革,给榜样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首先要确立新时代的榜样概念,其次要采取多样化的榜样教育方式方法。南通市可以树立以奥运冠军为榜样的城市榜样形象,南通市体育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人民政府、教育局等多部门强强联手,树立“榜样”,并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的文化传播体系。如奥运冠军进校本教材、“南通十大杰出青年”等,强化社会对奥运冠军榜样人物的认知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在榜样教育中,切莫采用“子弹论”、“皮下注射论”等刺激———反应模式,而要采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基于人们的需求定向传播。

3.2 建设流行的文化生态格局

文化生态格局包括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文化的外部生态格局是精神、物质、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文化的内部生态格局是文化内部各个部分、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包括文化样式、文化板块、文化主体等,要形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应,建立和谐的文化内部生态秩序。目前,整个社会处在科技理性主宰下的文化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状态,必须实现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平衡。从南通市的文化生态格局来看,必须遵循多元化的文化生态规律,建立奥运冠军引领下的主流文化,弘扬体育文化主旋律;将历届奥运冠军作为精英,打造精英文化,让精英担负起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使之“育人育己”;提升大众文化这一带有浓郁商业性质的世俗消费文化的价值品位,强化人文提供,从而建立一个结构合理的生态化局面。

3.3 加强奥运冠军品牌优势分析

随着南通市奥运冠军的数量增多,当地的体育文化品牌也逐渐发展壮大,如煌杰体育SportsMall即为南通籍两届奥运会的羽毛球冠军代言,带来了体育行业的迅猛发展,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体育文化品牌。但是,从整体来看,企业还应强化奥运冠军的品牌风险,准确测量奥运冠军的代言价值,重视他们对现金流的影响;与此同时,还应健全风险规避和分散机制,摆脱企业产品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奥运冠军在竞技场上的表现;增强体育产品的内涵与体育明星方向的一致性,基于产品、目标市场特征选择合适的体育明星作为品牌代言人。只有这样,奥运冠军才能产生最大化的品牌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3.4 规范公众人物的社会管理

南通奥运冠军在南通市内乃至全国都是公众人物,对体育文化、体育产业、居民健身价值观、群众体育等方面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言论、举止、价值取向、是非功过,都难以避免得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评议、效仿。因此,社会不能让奥运冠军放任自流,而应制定相应的社会约束机制,规范和约束他们的言行,如职业规范准则、舆论氛围、监管机制等,使之有利于社会风尚的优化、为青少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第6篇:体育产业调研范文

国务院1985年颁布的《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案》第一次运用三次产业分类,将体育部门列入第三产业中的第三层次,体育界、经济界开始出现“体育产业”的提法。在1993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上,《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原则》正式出台,进一步就体育事业的产业化问题取得共识,提出体育事业要“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的发展思路,这标志着体育产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我国高校体育产业是我国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我国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高校体育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高校体育产业化就是以体育产业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将高校体育服务产品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的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体育产业市场系统,实现一体化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的过程。

高校体育教育产业化,既是我国高校体育适应市场经济客观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新时期深化我国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其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提高高校组织者和参加者的积极性,能给予体育组织和供给者更多的盈利性和激励性,2.可以扩大体育的再生功能,保证高校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3.能为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体育锻炼提地、器材、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服务内容,有效地推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4.有利于促进地区人民群众体育消费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为缓解目前的金融危机做出贡献。5.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实践机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高校体育产业化及其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与发展,我国的高校体育事业在社会化、市场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极大地增强了高校体育的活力,为高校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发展了其社会功能,为全民健身的开展提供了场地,也提供了指导和培训,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了人民的体质。高校体育产业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体育教育业、体育科技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服务业、体育劳务服务业、体育咨询业、体育旅游业、体育设计业、体育营销业、体育表演业等。但由于高校体育产业隶属于教育,教育的本质是非盈利性的,使得其与市场的结合很少,管理者不知从何下手,同时由于体制不健全、经营人才缺乏、场馆建设供应不足和思想意识落后等原因,使得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缓慢。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体育产业化观念不够开放、产业化理论缺乏

高校体育产业化程度和高校相关部门领导的观念息息相关。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观念和思维定势,体育的公益性、福利性被广泛认可,而对体育的产业性、经营性至今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学校体育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很多领导认为学校体育也属于非赢利性的而忽视了学校体育资源也可以部分产业化,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和政策性集资办竞赛的水平上,缺乏市场观念;二是仍未建立单位靠自己资源优势创收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缺乏整体观念和长期观念;三是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立起来。理论是实践的指导,虽然高校体育产业化是一个热点研究问题,但是对其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还不成熟,所以对于高校体育产业化只有小心行事,摸着石头过河。

2.对高校体育的资金投入不足

一个产业要想快速的发展,前期的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一般情况是投入与产出是成正比,高校体育产业也不列外。

由于学校资金的有限性,再加上部分领导认为高校体育是事业性的、非盈利性的、投入是没有回报的,对高校体育产业化也不了解和不赞成。所以对高校体育的投入很少,这使得高校体育场地和场馆的严重不足,是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

3.对高校体育产业化专门管理的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缺少

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过去的事业性、非赢利性体育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烙印,很多高校(除有体育专业的高校)的体育老师没有接受专门的体育产业化的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对高校体育产业化的了解很少。很多老师仅限于对有形体育产业资源(场地、场馆)的了解。对高校体育的无形资产(人力资源优势、学校在社会中的位置和影响等)了解甚少。从而造成了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形式单一。另外由于体育产业化需要一批工作人员,如场地管理人员、场地维修人员、清洁工等。由于学校对体育产业化经营的亏盈没有把握,而且招聘程序和员工的后期保障比较麻烦,所以不敢贸然招聘专业人员和工作人员。

4.高校产业化形式单一、对潜在资源缺乏开发

虽然很多学校也开始体育产业化,但是产业化的形式很单一,很多仅限于对学校部分场馆和场地的出租。对高校体育潜在的人力资源、培训业、指导业的开发微乎其微,这大大地限制了高校体育产业化的进程。另外学校体育场地的设置也不尽合理,部分场地严重不足,大大限制了人们的兴趣选择,而有些场地除了上课利用之外却无人问津,使得很大面积的场地处于闲置状态。

三、发展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对策

1.高校要开放观念,逐步完善高校体育产业化理论

各级相关政府和部门要加强高校体育产业化学习,开放观念,充分认识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特殊功能,积极制定高校体育产业长期发展规划,加强高校体育产业的政治引导,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创造有利的政治环境。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产业化理论,加强对高校产业化理论的研究,为高校体育产业化实践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导。

2.加大对高校体育资金的投入

高校体育产业化是在满足学生锻炼的基础上,对高校体育资源经营的一个过程。场地和场馆是体育产业化最重要的资源,也是保证正常教学、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有加大对体育的投入,建造一流的场地和场馆,完善体育场馆和场地的的配套设施,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体育赛事、企业投资、商业赞助等。这样才能形成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使投入得到更大回报。

3.加强高校体育产业化管理人员的理论培训

在高校体育产业化进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资源是人力资源,解决体育产业化人才资源短缺和提高运作人员的素质,是体育市场向成熟发展的重要条件。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具有能够提供良好市场服务的高素质人才,否则再好的市场策略也没有意义。

要实现高校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大力培养产业人才,不断提高体育产业化管理水平;加强与体育管理、体育经营专业的联系;充分利用体育系、经管系、中文系和美术系等专业相互间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培养互补型的人才。

4.促使高校体育产业的多元化开发

高校的体育产业资源主要有高学历的人力资源和高质量的、较齐全的体育设施资源。我们的开发不应该仅限于部分场地和场馆的出租,应加大开发力度,让所有的场地、场馆和配套设施发挥作用。通过调研,调整学校体育设施的结构,减少参与率低的运动项目场地的面积,加大群众热衷项目场地的建设,避免场地的闲置和不足,使各运动项目的场地数目和市场的需要相匹配。

依托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势,加大体育培训业、体育康复业、体育指导业、体育咨询业、体育俱乐部等产业的开发,充分挖掘高校体育产业资源,使高校体育产业开发多元化,促使高校体育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第7篇:体育产业调研范文

一、体育产业环境的涵义

对于环境的概念的一致理解是“某一事物周围的境况”,而体育产业环境,是指体育产业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客观状况。体育产业环境主要包括三个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它们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共同对体育产业的产生和发展产生影响和作用。

从体育产业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任何一个阶段的体育产业都是以其所处的环境作为背景而展开的。每一国家或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各不相同,是因为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是按照它的社会发展状况和具体的经济环境制定适合自已的国家或地区的体育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都恰当地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教育等一些特定的环境。毫不夸张地说:体育产业环境差异是造成各国或各地区体育产业发展差异的根本原因。由此可以看出体育产业环境在体育产业理论研究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同样,体育产业理论研究和产业化发展都离不开体育产业环境的研究。如果抛开体育产业环境去孤立地探讨体育产业理论,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与体育产业环境不相适应的体育产业理论,不但不可能有效地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反而会给体育产业化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把握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机遇期,及早地建立适合西部体育产业环境的体育产业发展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分析,并使之逐步实现产业化是每一位关心西部发展的体育工作者应该首先思考、研究的课题。

二、西部体育产业环境分析

我国西部体育产业相对来说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体育产业领域不断拓展,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体育产业质量有所改善,体育产业效益明显增强。与体育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西部体育产业虽然是后来者,但正因为这样西部体育产业具有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后发优势。它可以促使其汲取前者的经验、教训,以更优化的方式去配置资源,避免犯与前者同样的错误,并加快增长速度。后来者只要对时机判断得当,把握住机会,科学调研,科学管理,是能够后来居上的。

(一)经济环境

在所有的体育产业环境因素中,经济因素对体育产业的影响最为重要。它不但直接对体育产业产生着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而且还通过对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来间接地对体育产业产生影响。

西部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地广人稀、民族多种多样、经济底子薄、各地区经济水平发展不一,但不见得都是劣势,仔细分析从中我们反而能看到别的地区所不具有的经济环境优势。

1、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因素中,与体育产业最为密切的是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或地区的投融资体育体制等。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的核心是利用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自由竞争,优化资源配置。同时正因为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已经出台的有利于西部发展经济产业政策就是最好的体现。近阶段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从大的方面也能折射出西部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良好契机。

国家或地区的投融资体制对体育产业的影响,首先在体育产业发展初期,如果政府能在资金上加以引导和倾斜,加大体育事业的投入,就可以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其次,政府通过制定鼓励政策,积极吸引多种投资主体进入体育产业,能为发展体育产业提供更多的启动资金;再有在体育产业发展初期,由政府建立一定规模的产业组织是必要的。只有当市场初步拓开,并取得一定投资效益后,其它投资主体才会进入该产业;最后,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鼓励企业以上市的方式、贷款的方式来筹集大量的社会资金。这需要国家和政府完善投融资体制改革,为西部体育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2、体育产业增长的重要原因无非两个:一是各种要素的投入,二是技术进步。实证研究发现,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特别是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已成为经济发展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在全球化的最初阶段,世界各国逐渐开始了更高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各种管理技术和科学技术等无形资产也开始了交易的历程,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不断被引入到后发国家或地区。这样,在后发国家或地区,技术进步阶段被无形的分为技术模仿和技术创新两个阶段。由于技术自主创新的成本大大高于技术模仿的成本,并且自主创新需要更多的时间,因此,一些后发的体育产业国家或地区在大规模积累之后,通过引进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就有可能迅速地追赶上来。但后发国家或地区能否超过先进的国家或地区,关键在于后发国家或地区追赶上来之后和先进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比拼。而占据人才、吸引人才是关键中的关键。日本的体育产业赶上美国,并在棒球和高尔夫球产业方面超越美国就是佐证。

(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科学和技术等因素的总和。进入新世纪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政通人和,内外环境俱佳,法制社会渐入人心,人们有了更多的参政议政的权利,搞好西部体育产业要充分利用这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集思广益,要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想象力、创造力大力发展、挖掘西部特有的民族体育、民俗文化,充分利用已有的文化传媒,从体育产业宣传的力度、广度、方式、内容上下功夫,加大人们对体育观念和健康理念的再认识,促进西部体育产业的发展和振兴。美国NBA的经久不衰;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就是最好的例证。

(三)自然环境

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拥有12个省(区、市),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1%。该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化出绚丽的多彩的民族文化,浓郁的民俗风情。如西北的黄河风光、雪域高原、大漠戈壁,西南的民族风情,深山峡谷等,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令人神往。由此也造就了西部特有的丰富的体育产业文化底韵。无论在漂流、攀岩、冰雪、探险等体育自然资源,还是划龙舟、射箭、赛马、摔跤、舞龙舞狮、上刀山下火海、民族舞蹈等体育产业方面都具有其它地区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条件。然而,自然环境并不等于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在全世界体育产业升温的同时,必须深刻到西部地区在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特殊性,客观分析其面临的各种制约因素。分析体育产业项目市场开发的社会效益、人文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从而实现西部体育产业的理性、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三、结合西部体育产业环境特征,发展西部体育产业

1、扬长避短利用区位优势发展体育产业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对体育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我国各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十分明显。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自不必说,就是西部各城市之间也明显存在差距。我国西部地区目前人口3.67亿,占全国的28.6%,但GDP为20080.9亿元,仅占全国的19.2%,人均GDP为5514.6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尚未实现温饱的2800万贫困人口绝大部分也分布在这一地区。因此,努力发展外向型体育产业带动内向型体育产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自身产业经济,将有限的资金、技术、资源比较集中的投入具有区位优势的区域,以支持和带动各地区总体水平的快速、持续的发展。同时,要注重开发和利用体育无形资产,充分发挥和挖掘其潜能。

2、国家和西部地区政府要为西部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优惠政策

西部体育产业要实现真正的后发优势,仅有开放型的经济环境是不够的,激励相容的有效制度配套同样必不可少,否则,后发优势也可能转化成后发劣势。长期以来,西部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都沿袭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模式,致使西部体育产业的政策与我国开放的经济环境有太多的不协调之处,走了一条与区情、区力不相符的发展道路,政府单一的供给越来越不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身需求。另外,西部体育产业政策、法规存在着不足:一是没有从理论上对体育产业的相关概念进行较为准确的界定。这个问题不解决,有关政策的制定、产值的统计就无法进行;二是有关的优惠制度与政策划分不清,新的税制规定,体育经营部门的税收应为3~5%,而实际上,很多体育经营场所的收费是按照文化娱乐行业标准15~20%收税的,这无疑对投资者来说是一个负面的影响;三是有关法律不健全、职责不清,政府过多地干预体育产业的市场行为。

第8篇:体育产业调研范文

关键词: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消费行为

中图分类号:G81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080-02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在闲暇的业余时间从事与体育相关的物质性消费与精神性消费。发展体育消费能有效地缓解社会资金的紧张,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与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体育消费成为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消费占生活消费的比重也逐年递增。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及调研对河北省有代表性地区的体育消费场所的城镇居民进行调查,就体育消费的目的、项目、水平等与职业、收入、年龄、性别存在的关系进行研究,从多角度探索河北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层级性特征。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及调研对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承德、邯郸、衡水等地区的体育消费场所的城镇居民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783份,有效回收率为87%。就体育消费的目的、项目、水平等与职业、年龄、性别存在的关系进行研究,从多角度对河北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层级性特征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河北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方式特点

调查结果显示,河北省城镇居民主要的体育消费内容为体育报刊、运动服装、健身设备、观赏赛事、场馆、健身指导。其中,选择最高的为运动服装的占74%,进入场馆参加锻炼的占71%,订阅体育报刊的占52%;此外,用于健身指导的占28%,用于观赏赛事的占26%。由此可见,河北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方式集中在物质消费,精神消费还较低,这可能与河北省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有关。此外,有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存在多元化,其消费形式与消费行为存在多样化。

(二)河北省不同身份阶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特点

本研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将河北省城镇居民划分为不同阶层:a.男性;b.女性;c.白领;d.蓝领;e.高中以下毕业;f.高中毕业;g.大学毕业;h.研究生及以上毕业;i.年龄小于20岁;j.年龄介于21―30岁;k.年龄介于31―45岁;l.年龄介于46―60岁;m.年龄61岁及以上。调查结果如下。

由表1可知,河北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具有性别差异,年消费金额低于500元的女性远高于男性,而年消费大于3 000元的男性要高于女性;白领与蓝领的消费也存在差异,蓝领群体的消费水平较低,有39.2%的蓝领年消费小于500元;不同学历阶层的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存在较大差异,学历越高体育消费水平越高。此外,不同年龄阶层的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也存在差异,消费水平最低的群体处于46―60岁之间,即中年人。从消费的方式看性别差异也存在,特别是在体育报刊、运动服装与体育场馆消费方面,男性选择大于女性;白领与蓝领比较,除运动服装消费选择较低外,其余各方面均高于蓝领。年消费次数受性别、学历、职业及年龄的影响,有53.3%的男性每年消费6―10次,而女性只有46.3%。有62.1%的白领年消费次数在6―10次,明显高于蓝领;有57.4%的中年人年消费次数小于5次,明显高于其他年龄阶段,这可能与中年人的社会地位及消费观念有关。

(三)河北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动机

本研究在居民体育消费动机问题上设立了陶冶情操、时尚风气、娱乐消遣、社交需要、增进健康、跟风现象等几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体育消费的动机是合理的,68.34%的调查对象选择增进健康为首位,45.38%的受试者选择娱乐消遣为次位;还有44.87%的人把陶冶情操选择为第3位。由此表明,河北省大多数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动机是比价正确的。

(四)影响河北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因素

通过问卷调查及调研发现,影响河北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因素主要包括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居民自身消费水平、所在地区的体育产品品牌效应、居民所在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其中,有63.2%的城镇居民认为所在地区体育活动场所有待加强建设,74.2%的城镇居民认为自己的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消费行为,73.5%的居民没有固定品牌的体育消费;此外,还有85.2%的居民认为所在地区的体育产业尚有待进一步发展,68.3%的居民认为所在地区的体育产业竞争力低于全国兄弟省市。

三、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河北省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方式集中在物质消费,精神消费还较低,这可能与河北省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有关。此外,大多数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动机是比价正确的,但是这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体育消费行为。河北省城镇不同性别、职业、学历与年龄阶层的居民对体育消费方式的选择、体育消费水平以及体育消费的频率存在差异性。影响河北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因素主要包括,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居民自身消费水平、所在地区的体育产品品牌效应、居民所在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

(二)改善河北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建议

要加强河北省城镇体育公共设施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加大体育资源的社会共享水平。当地有关部门可以考虑依托所在地区的学校及企事业单位,通过各种途径促使体育设施面向全社会开放,以满足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通过与体育专业院校合作,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及聘任,从多方面优化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行为,不断满足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同时,政府要督促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城镇体育消费市场的监管力度,不断健全并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全面提高体育消费场所相关人员的服务水平,为城镇居民创造和谐的体育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善平,孙蔚,韩骥磊,等.不同锻炼阶段高知人员体育消费的比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1):81-84.

[2]陈华.体育消费行为理论探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6):50-53.

[3]刘志强,张庚淼,韩省亮,等.21世纪我国现代体育消费行为及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3):1-5.

[4]陈华,吕树庭.社会分层――体育消费研究的一个新视角[J].体育学刊,2007,14(1):134-137.

第9篇:体育产业调研范文

南宁职业体育尚处萌芽阶段,亟需政策扶持,这是由现阶段南宁职业体育实际决定的。现阶段职业体育俱乐部数量稀少、规模小、社会效益不高,政策倾向有限,涉及扶持社会力量介入体育产业领域的相关政策精神零散地体现在《广西体育市场管理条例》等旨在规范本地区体育产业的法规中,其中涉及支持社会力量介入职业体育的内容有限且不全面,亟需创新改进,南宁市在这方面是有过经验教训的:天基足球俱乐部在两次冲击甲级联赛无望后慢慢淡出观众视线,除自身原因外,政策扶持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能在税收及补贴上给予支持,该俱乐部可能不会尴尬退出联赛。

2职业体育法规稀缺、针对性不强

南宁体育竞赛市场步入法治时代尚需时日。除《广西体育市场管理条例》等零散提到体育竞赛业外,尚未出台职业体育法规。而广州市已于2005年出台了《广州市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管理办法》,加速了广州市职业体育的发展。《广西体育竞赛管理办法(试行)》等法规主要涉及赛事组织的内容,对本地区职业体育的开展还没明确规定。《广西体育市场管理条例》仅针对广西整体体育产业市场,对南宁职业体育缺乏较强的针对性,保障面有限。

3对策分析

3.1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规范本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广西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体育法规,为南宁职业体育步入法制化作出了贡献。但相对于起步的体育竞赛市场,尚缺乏专门法,建议尽快出台《广西职业体育市场管理条例》,为初显雏形的体育竞赛业提供法律支撑。同时相关部门应着手本地职业体育的调研工作,制定符合本地区职业体育实际的政策法规,鼓励社会力量涉足体育竞赛业,在市场准入、税收等给予扶持。扶持经营性体育产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体育科学、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9]应强调的是,扶持的重点应集中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群众参与度高的运动项目而非所有项目上,目前南宁市符合这一实际的运动项目有篮球、羽毛球等,扶持的重心应先向这些项目倾斜,树立典型,缩短战线、突出重点。

3.2定位东盟,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园优势打造以广西(南宁)体育产业园为中心的汇集各方的体育竞赛市场,同时要抓住实施不久的“中越(广西)全民健身工程”巨大的需求机遇,积极把本土体育资源推向越南,以点带面,尔再扩展至东盟其它国家。建议把该产业园作为本地区职业体育专用或主用地,积极和越南等东盟国家进行体育交流,为资源引入造势,打造本土品牌。

3.3打造精品赛事,培育市场主体我们应分析项目在市民特别是男性中青年阶层中的喜好程度和开展程度,以诸如羽毛球等参与度较高的项目为突破口,打造精品赛事。需补充的是近年来当地大型体育赛事一般由政府“既管又办”进行操作,从中较难觅见体育俱乐部的身影,市场主体无法壮大,建议政府尝试“权力移交”,把“办”的事宜转至体育俱乐部,积累经验,培育市场主体。

3.4改革科研单位旧有运作模式在中国运动员在专业队和职业队间频换角色的现象较为常见,建议重新定位广西体科所和驻邕各训练基地科研单位,解放思想,改革单一行政机制,引入市场机制,使科研成果同时惠及体工队和职业体育,促进二者协调发展,优势互补,共同为振兴广西体育而努力。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