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下水污染特点范文

地下水污染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下水污染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下水污染特点

第1篇:地下水污染特点范文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X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390-01

引言:由于不合理填埋处理工农农业废物,事故性污染物排放和地下储油设施泄露,许多有机物、重金属及放射性有害物质进入地下系统,因此我国的地下水污染情况愈加严重。国内越来越关注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技术,加强地下水环境的保护。我国地下水污染发展迅猛,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和应用才能保证地下水修复技术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一、抽出处理修复技术

抽出处理修复技术是我国地下水修复技术投入使用最早、最典型的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现在仍被广泛使用。根据污染物的类型可将抽出处理修复技术分为三类: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根据受污染的地下水的分布情况,布置一定数量的抽水井,利用地上的设备治理地下水污染。根据地域的地质情况原则正确的排放处理方法。抽出处理修复技术适用范围广、对污染程度没有具体要求。但是抽出处理修复技术存在一些问题,在治理滞留的水溶相溶液不能采用抽出处理修复技术、未封闭污染源的地域不能采用抽出处理修复技术,并且抽出处理修复技术的运行成本较高[1]。

二、监测天然衰减修复技术

20世纪90年代,监测天然衰减技术开始正式应用于地下水污染治理,一般与其他修复方式联合使用,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达到修复的目的。监测天然衰减技术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的方法。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主要是自然衰减作用,将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物质,实现彻底的去除地下水污染物。

监测天然衰减修复技术具有对环境的扰动性小、施工简单、费用低、易于操作等特点。但是监测天然衰减修复技术也存在着局限性,只使用于污染程度较轻、自然衰减能力较强的地区。

三、原位修复技术

(一)可渗透反应墙技术

传统的可渗透反应墙有连续反应墙和漏斗-导水门式反应墙。近几年,通过国内外学者的不断研究,研究出新型的可渗透反应墙技术。可渗透反应墙技术使用的反应技术一般使用还原能力较强的零价金属材料,处理效果最好的双金属系统。可渗透反应墙技术的反应介质也越来越丰富,对介质的要求具体有以下6点:第一,吸附降解能力强;第二,抗腐蚀性强;第三,为施工安装带来便利;第四,在处理过程中不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第五,保证不影响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第六,能够在水力和矿化的作用下依旧保持稳定[2]。

(二)地下水曝气技术

地下水曝气技术时去除地下水和饱和区土壤中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最经济有效的途径之一。我国的地下水曝气技术才刚刚发展起来,应用的范围较小,大多是在实验室里进行模拟实验。地下水曝气技术具有操作简单、修复效率高、治理时间短、干扰性小等优点。但是地下水曝气技术只适用于容易挥发难以移动的污染物,并且受水文地质条件的水层中的污染物的限制。

四、综合评价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一)对比分析修复技术的主要治理目标

经过国外多年研究结果表明,抽出处理修复技术主要治理12种污染物,比较典型的治理目标除三氯乙烯外,还有卤化挥发性有机物。不同污染物的治理在抽出处理修复技术应用中所占的比重也不相同。

运用原位修复技术,主要治理对象有8种,其中可渗透反应墙技术主要治理金属、非金属、卤化挥发性有机物、杀虫剂、除草剂等污染物。同样不同的污染物应用技术所占的比例也有所不同。

(二)对比分析修复技术的修复成本

针对同一污染物,使用不同技术共同治理,分析对比各种技术的运行成本、治理时间、修复效果以及工程的投资。

在技术运行成本方面,技术运行成本最高的是抽出处理修复系统,运行成本最低的是监测天然衰减修复技术和可渗透反应墙技术;在技术的治理时间方面,除了监测天然衰减修复技术实践较长以外,其他技术并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在修复效果方面,抽出处理修复技术的修复效果最好,监测天然衰减修复技术的修复效果最差,其他技术的修复效果最好;在工程投资方面,技术造价最高的是监测天然衰减修复技术。

五、展望

随着我国地下水修复技术的深入研究,地下水修复技术日益成熟,修复技术更加广泛的应用在地下水污染修复工作中。针对我国地下水污染的实际情况,选择出最适合治理我国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技术。在未来主要研究的方向主要有两个,第一,主要研究零价纳米铁失活问题和使用金属催化剂去除污染物机理;第二,实现微生物降解型的可渗透反应墙技术,为了提高修复效率和解决反应墙生物於堵的问题以及延长反应墙体的使用寿命等,将利用基因工程培养纯化特效降解菌[3]。

结束语:由于地下水污染过程缓慢、轻易不被人类发现和治理困难,所以地下水污染具有危害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现如今,我国已经成功的将各种修复技术应用于地下水污染整治的领域中。我们要针对不同领域、地质、地下水污染的实际情况,采用最合适的修复技术。我国地下水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为了满足地下水修复技术的多元化,将不同的地下水修复技术相结合共同治理地下水污染。

参考文献

[1] 井柳新,程丽.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水处理技术,2010,12(07):6-9.

[2] 张学礼,徐乐昌,魏广芝等.用PRBs技术修复铀污染地下水的研究现状[J].铀矿冶,2010,27(2):55-61.

[3] 王丽丽,王文超,张欣.污染地下水修复的渗透反应墙技术[J].西南给排水,2011,29(6):17-19.

第2篇:地下水污染特点范文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 污染源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X131.2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工业化生产活动使地下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并破坏了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平衡。地下水资源作为淡水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活动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物质基础。同时,在地下水受到污染的过程中,就会使得整个地表水的循环系统受到影响,这样就会产生更多的水资源的问题与矛盾,严重的阻碍了社会生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额比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有效地防治地下水的污染,从而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一个有力的保障。

1、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

地下水作为重要的供水水源,在保证生态环境平衡、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用水等众多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活动、生活和人类生存之中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其作为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它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体现在因其具有便于开采和水质优良的特点,可以从根本上可以满足特定需求的独立水源,也可以是作为一种正规的补充水源地;生态价值主要可以体现在它具有一个良好的调蓄功能,可以平衡水资源的利用率。

2、地下水污染的现状分析

在地下水资源的开采过程之中,为了满足人们生活与生产与日俱增的用水需求,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了开始呈现出一个逐年增长的趋势。从城市地下水资源的实时监控来看,全国95%以上城市的地下水资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而其中,又有超过35%的城市地下水资源其污染程度也正在逐年的严重化。这些地下水资源的污染,使地下水质情况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为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从地下水资源污染范围来看,北方地区则是较为明显的,大部分城市的地下水资源的水质不达标,这对于本来就缺水的地区来说,非常的不利。与此同时,因其地表水资源的不断恶化,使得很多地区的水资源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当地下水资源受到污染的时候,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过程之中,它不仅会关系到整个地表系统水资源的整体质量,而且还会威胁到人们使用地下水的安全。

3、地下水污染的来源

3.1、化肥与农药

虽然,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之中,化肥与农药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地生产力,但它们的使用也会关系到生态环境。化肥与农药的使用,一部分会残留在土壤里或漂浮在空气里;另一部分却会被农作物所吸收。这样一来,在灌溉或降雨的作用之下,它们就会渗透到地下,从而在根本上使得地下的水资源遭到污染。

3.2、大气污染物

对于大气污染物来说,它们主要是通过降雨的形式来渗透到地下,尤其是酸雨,假如这些污染物随着雨水一起渗透到地下,就会严重的损害地下水资源的质量。

3.3、工业废水、废物、废渣

在工业的生产过程中,废水、废物、废渣的种类比较多,而且它们的构成成分也比较复杂,里面含有大量的有害人体健康的物质,一旦它们经过河流或者雨水流入到地下水中,就会严重污染水的质量,甚至是威胁人的生命。

3.4、农村的污染

对于农村的污染来说,主要是生活中的垃圾、家禽的粪便以及乡镇企业的污水等等,这些污染物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就会渗透到地下,影响到地下水资源的质量。

3.5、城市的污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城市各种生产与生活活动也越来越频繁,而那些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以及化粪池的污水等,都会随着河流或者雨水渗透到地下,这样就会使地下水资源受到污染。

4、地下水污染带来的危害

地下水污染不仅失去作为水资源的经济和生态价值,而且还会导致传染性疾病等社会公害的发生,进而加剧水资源短缺一个紧张的局面,这严重的制约了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1、造成经济损失

地下水污染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都均可以表现为经济损失。据环保总局和农业部联合的2006年度《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来显示出,全国共发生渔业水域污染事故为1 463次, 污染面积约为9.4万㎡, 这直接就造成经济损失约为2.43亿元。

4.2、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

地下水污染造成的水质恶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样也是非常巨大的。污染物排入湖泊、河流后除了对水体中水生物和天然鱼类造成危害以外,对水体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过量的硝酸盐进入湖、河之后,使湖、河水酸化并有腐蚀性,影响了水中生物的正常生长,甚至是会导致某些水中生物濒临灭绝。

4.3、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大多地区的农民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用污水来浇灌农作物。当农作物吸收化学肥料和污水废水中过量氮素的时候,这会降低农作物对机械损伤的抵抗力,降低某些农作物的养分;进而降低蔬菜和水果的质量,减少香味和冬季的耐藏力。

4.4、危害人体健康

地下水污染直接关系到饮用水源的水质。当饮用水源受到合成有机物污染的时候,就会导致如肝癌、胃癌、肝炎、肠道线虫、腹泻以及腹水等很多疾病的产生, 尤其是人们饮用被硝酸盐污染的地下水后可以导致癌症, 还有可能会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使得患者发生死亡的现象。疾病给广大居民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同时也增加了巨额的医疗费用。

5、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5.1、合理利用化肥、农药

化肥与农药的利用,是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在防治地下水污染的过程之中,务必要加强对化肥、农药使用的管理,积极的推广那些低污染、高效的化肥与农药。与此同时,在最大限度上来减少对化肥、农药的使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有机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

5.2、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监测力度

地下水资源在受到污染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被发觉的,大多污染物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渗透到地下水中去,这就需要做好地下水资源的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它的污染情况,这样就能更好地掌握地下水资源的质量动态,便于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

5.3、采取预防与防治相结合的手段

在地下水资源的防治过程之中,我们不仅要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而且还不能忽视其防治措施,这样就可以充分的做到双管齐下,进而起到一个更好的效果。当前,鉴于地下水资源的自净能力比较差,且其中还会涉及到污染土壤以及含水层的治理问题,所以说,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处理起来是比较困难的。针对这种情况而言,在这其中我们就需要辅助到预防措施,来避免治理过程之中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等资源的投入。

5.4、增强地下水的保护意识

在防治地下水资源受到污染的过程之中,首先就是应加强自身的保护意识,认清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这样才可以为地下水资源的防护,提供一个有力的保障。从一些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它们在有效控制地表水的污染之后,逐步将环境保护的重点转移到地下水水资源。

总之,对于地下水资源污染的防治来讲,它是关系到生活与生产环境的大事,也关系到人们生命安全的头等大事,所以说,我们务必要对地下水的污染引起高度的重视,并逐渐的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其地下水污染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问题,地下水污染的防治需要从人人做起,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共同配合、协作,才能真正的起到一个有效防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博.浅谈地下水污染及其防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03:122-123+138.

[2]南海龙,邓鑫.浅析地下水污染及其防治措施[J].地下水,2013,02:41-42+108.

第3篇:地下水污染特点范文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污染控制

中图分类号:Q958.116文献标识码:A

一、地下水污染概况

淡水资源有地上地下之分。江河湖泊称为地表水,而地下水具有水质洁净、分布广泛、温度变化小、利于储存和开采等特点,是城镇、农村、工业区,尤其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主要供本水源。据80个大中城市统计,我国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的城市占60%以上,如北京、沈阳、西安、银川、石家庄、济南等。据调查,在我国北方城市地下水污染严重,以工业、农业及生活污水的污染为主,开采层水质较差,呈逐渐恶化趋势。 从几个主要饮用地下水的城市看: 沈阳是东北经济、政治、文化中,全国重工业、机器制造业的重要城市,它的地下水污染己经到了被黄牌警告的地步。有关资料表明,在沈阳市监测的132眼水井中,有91%达不到生活用水标准。其中污染严重的44眼。沈阳拥有5000多家企业,全国164个工业门类中,沈阳有141个,占86%,这个城市为东北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但每年也排放出2.4亿多吨工业废水。且不说用水量最多、排水量也最多的重工业,仅沈阳味精厂生产一吨红梅牌味精,便需消耗868吨水、2.96吨淀粉、1.86吨液碱、2.83吨盐酸、0.39吨纯碱、0.7吨尿素、0.08吨石蜡油、0.0089吨豆油。该厂每天要排放废水13190吨,每年排放量为435万吨。全市2・4亿吨废水,排放到哪里去呢? 通过污水管道统统汇入浑河。浑河成了名副其实的“浑河”。流经沈阳的浑河河段,变成一条排水河,两岸形成1000多米的严重污染带。反过来,浑河被迫接受的废水又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地下渗透,回赠给沈阳。地表水严重污染,地下水污染严重,而且过量超采。

二、地下水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调查统计表明,我国城镇市民中的恶性肿瘤、畸形怪胎、新生儿缺陷、血管类病等在快速蔓延着,其中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发展趋势更加突出。我国近30年来癌症发病率在持续上升。全国的高血压患者,已经超过1亿人,并在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发病年龄在迅速年轻化,心肌梗死发病率也在迅速上升。全国每年有脑血管发病者多达250万人。据专家预测,我国即将面临心脑血管病发病的第二次。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两个国家,我国糖尿病患者多达5000万,Ⅱ型糖尿病正处于暴发期,而且在以每天3000余人的速度递增。与此同时,全国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数估计约425万。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表明,中国约有39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每年新发癌症病人160万,其中约有130万人死亡。在近20年中,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上升了29%。研究认为,上述发病机理尽管存在着某些遗传因素和饮食卫生习惯等复杂原因,但其最根本的原因应是环境污染所致。正如国内外学者一致公认的,80%的癌症是由环境污染引起。我国出现的“人畜共患病”现象,就是一种有力的说明。如河南林州每年因食管癌死亡人数为150人/10万人左右,同时发现该地区的鸡也有很高的食管癌死亡率(175/10万);江苏省启东县肝癌发病率较高,而当地鸭子的肝癌发病率也高。一些中国人移居美国时,第一代人所患癌的类型(如肝癌、鼻咽癌、食管癌、胃癌等)与他的故乡人一致,而第二代所患癌谱则介于中国人和美国人之间,第三代就完全雷同于当地美国人了(乳腺癌、前列腺癌)。这说明,环境和风俗习惯起了重要作用。根据环境医学和环境生物学理论分析,环境中的有毒污染物增多是我国近年来各类怪病发病率递增的重要原因。人体中积累的有毒污染物主要来自水、气、土环境中。现代医学发现,人的疾病80%与水有关。垃圾、污水、农药类、石油类等废弃物中的难降解有毒物,很容易通过地下水直接进入食物链系统,当食物链上被污染的动植物食品或地下水直接进入人体后,就可能使人体]患癌症。据2003年《中国地质环境公报》材料,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饮用水水质有关的地方病。大多数城市靠完全抽取或部分抽取地下水供饮用。此外,江河湖海中的微囊藻及鱼腥藻类,也能使人引发肝癌。因此,如不能及时采取得力措施,随着高发病人群的增多,病毒变异随时随地可能发生,民众健康状况就可能出现空前严峻的局势,非典、禽流感类怪病乃至灾难性事件将随时可能降临。

三、地下水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地表或土壤水的下渗,农用氮肥以及垃圾中的油、酚污染着地下水,氮肥中的硝酸盐一旦进入地下,便转变为亚硝酸盐,它在人体中能够转变成致癌物质。地面植被的破坏和湿地的排水减少了地表水的渗透,从而降低了潜水面。由于城市和工业的过度需要,淡水不断被抽出作为生活和工业用水,然后作为地表污水重新排放,因而还会导致潜水面的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大量频繁的灌溉可以增强渗透作用,使潜水面一直升到地表。而在干旱地区,被水渗透的土地由于异常的蒸发作用,引起地下水中盐类的沉淀,迟早会变成不能耕作的盐碱地,影响植物地生长。

四、对地下水污染的控制

加强对地下水污染的治理和相应技术的开发就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国内目前在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方面刚刚起步,国家环保局曾于1991年―1995年在山东淄博地区组织过一项地下水修复项目,在10 km2范围内布置了213口抽水井和观测井。监测资料表明,该地区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物浓度平均达到1.0 mg/L,最高达到30 mg/L。在修复过程中,水动力控制法、原位生物法和原位化学法都得到了应用。朱琨等人着重研究了原位化学修复中各种化学药剂的使用,结果表明,二氧化氯为主的混合气(大部分二氧化氯和少量氯气、臭氧、过氧化氢的混合气)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氧化剂,它不但成本相对低,而且能有效地降低石油及苯系类污染物,并且不会生成有毒及诱变致癌物质。另外,国内还有学者从土壤改性的角度进行了地下水污染防治的试验研究。据报道,经表面活性剂改性后的粘土去除油类污染物的能力比原粘土提高了30.2%,且改性后粘土截留的油不易被清水洗出,改性后粘土的油释放率比原粘土降低了1/9以上。另外还有报道,向土壤中掺入活性炭纤维可以强化土壤的反硝化能力。

为促进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中国地质调查局建议:一要进一步加强全国地下水水质与污染调查评价和治理,保障饮水安全;二要充分开发利用东部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促进地下水环境向良性循环方向转化;优化调整西北内陆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高效利用水资源;加快推进西南地区岩溶水开发利用,促进石漠化综合整治。三要加强地方病严重区和严重缺水城市地下水勘查,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四要尽快建成现代化的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网络,实现对地下水的实时监控,为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和有效保护提供依据;五要加强全国地面沉降调查工作,逐步实现对地面沉降灾害的有效监控。

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人将会死亡,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水,水又是工业的饮料,农业的命脉,水是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不可缺少、无法代替的资源。古往今来,水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决定人类和生物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对水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是关系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大事。我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必须行动起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参考文献:

[1]《中国给排水》;

[2]《水资源保护》;

[3]《地球科学》;

[4]《中国水网》;

第4篇:地下水污染特点范文

关键词:地下水;水资源现状;综合评价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evaluation of the water quality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of the fuzzy matrix, through a series of judgments, reasoning, demonstration, a method of evaluation from the best membership to draw reliable conclusions,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in Hohhot as an example for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the water quality, so as to achieve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and prote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Keywords: groundwater; water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TU94+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在全国地下水资源中,按面积统计,有63%的地下水资源可供直接饮用,12%为不宜饮用但可作为工农业供水水源,约8%的地下水资源不能直接利用,需经专门处理后才能利用。南方大部分地区地下水可供直接饮用,但部分平原地区的浅层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北方地区的丘陵山区及山前平原水质较好,中部平原较差,滨海地区水质最差。北方丘陵山区分布着与地方病有关的高氟水、高砷水、低碘水和高铁锰水等。约有7000多万人仍在饮用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地下水。正是由于水资源具有战略性、有限性和脆弱性,当今全世界范围都出现了水资源的危机,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而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186.43亿立方米,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934.15立方米,而且分布极不均匀,与降水量和地表水的分布趋势大致相似,南方多,北方少,并且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主要分布在北方,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主要分布在南方。

地下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我国地下水水资源分布及人均占有量呈现明显的地区性差异。其中南方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约占全国地下水资源总量的71%,而占全国国土面积60%的北方地区仅占到29%,尤其是约占全国三分之一面积的西北地区,地下水天然资源和开采资源分别为1100108m3/a和300108m3/a,只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资源量的13%,但地下水天然资源和开采资源却分别为2600108m3/a和800108m3/a,约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和开采资源的30%。

从目前的供水情况看,全国地下水的利用量占全国水资源利用总量的16%,其中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是华北地区,其地下水供水量占全区总用水量的52%。预计在21世纪,我国淡水资源供水需求矛盾突出的地区仍是华北、西北、辽中南地区及部分沿海城市。目前城市地下水的使用主要包括为工业、农业及生活用水三个方面。以往工农业用水往往占据主要部分,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许多地表水饮用水源容易遭受外界不同程度的污染,城镇居民对饮用优质地下水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使得城镇用水中生活用水的比例正逐步增大的趋势。 因此,水资源已成为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

二、我国地下水的污染状况

我国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占有量只及世界人均量的四分之一,并且随着人口密度加大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地下水降落漏斗逐步扩大,地表水体的严重污染也使地下水逐步遭到污染,而浅层地下水的无法使用迫使许多地区大量开发深层地下水,又带来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缓变地质灾害。据环保部门统计,1996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约1356亿吨,江、河、湖污染严重,并呈加重趋势,50%的浅层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40%已不适宜饮用。并且,我国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占有量只及世界人均量的四分之一,目前,国内七大地表水系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地下水污染也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这对我国本不充裕的水资源来说无疑更让人忧虑。据环保部门统计,1996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约1356亿吨,江、河、湖污染严重,并呈加重趋势,50%的浅层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40%已不适宜饮用。

三、我国地下水的污染途径来源

城市地下水受污染的途径很多,分别列举如下:

3.1 工业废水、污水严重污染地下水

我国地下水主要的污染源就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其中工业废水的污染占首要地位,任意排放的工业废水和污水能够通过污染地表水而严重污染地下水体。据统计,在我国污废水排放量200万吨/日以上的城市有6座;100-200万吨/日的城市3座;50-100万吨/日的城市26座。这些污废水只在个别城市有少量是经过处理后排放的,而绝大部分是未经处理以各种方式排放,直接或间接地污染着城市及其下游地区的地下水。城市地下水中“三氮”和硬度指标呈加重趋势,致使综合超标状况逐渐加重。到1992年我国废水和污水排放量高达366.5亿吨,其中63.8%为工业废水,导致全国82%的河湖水体和90%的城市附近水域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水的污染进而影响了沿岸地区地下水水质。著名泉城济南市,曾经就是因为严重污染的护城河水通过干涸泉口进入含水层,使岩溶水质恶化,导致细菌数超标和铬含量剧增。

3.2 大气污染物通过降水污染地下水

各种大气污染物质通过降水,尤其是广泛出现的酸雨更加重了地下水体的污染,它往往能引起地下水的酸度增加;由于技术力量和资金设备的不足,以及对污染放任的心理状态,导致对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置不当,特别是防渗措施的不当,会形成淋滤渗入,使地下水中有毒有害组分超标,如酚、砷、氰化物等超标。同时,城市近郊的污水灌溉及长期使用农药和化肥,也会引起地下水的污染。尤其是农田使用氮肥,会有相当于氮肥施用量的12.5%--45%的氮从土壤中流失,下渗并污染地下水体。

3.3石油和石油化工产品的污染

随着石油的大规模勘探、开采,石油化工业的发展及其产品的广泛应用,石油及石油化工产品对于地下水的污染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石油和石油化工产品,经常以非水相液体(NAPL)的形式污染土壤、含水层和地下水。当NAPL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污染物将穿过地表土壤及含水层到达隔水底板,即潜没在地下水中,并沿隔水底板横向扩展;当NAPL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污染物的垂向运移在地下水面受阻,而沿地下水面(主要在水的非饱和带)横向广泛扩展。 NAPL可被孔隙介质长期束缚,其可溶性成份还会逐渐扩散至地下水中,从而成为一种持久性的污染源。

四、地下水资源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以呼和浩特市地下水问题为例进行简要分析概述。

4.1 农业用水情况

农业用水量较大,水的利用率低,是造成呼和浩特市地下水水位下降的主要症结。1988年呼和浩特市农业取水量1.74亿立方米,约占全市总取水量3.20亿立方米的55%,据预测2000年呼和浩特市农业用水量将达到2.19亿立方米,约占2000年总取水量的50%左右,可见农业用水量已超过全市各类用水量的一半,节约农业用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目前呼和浩特市农业灌溉工程不配套,大部分灌溉渠道无防渗漏措施,损失水量严重、灌溉方法落后,现基本上还采用漫灌的原始方法,喷灌和滴灌等先进方法很少被采用;这样农业用水将浪旨40%—50%的水资源。

4.2 工业用水情况

目前,呼和浩特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较低,单位产品耗水量大。特别是小型企业,生产工艺落后、管理水平路不上,单位产品耗水量更大。国外先进企业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可70%—80%,主要工业领域内已达到95%。呼和浩特市1988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28%,现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也只有40%—50%。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率,引进清洁生产新工艺,不但能节约新鲜用水而且可减少工业污水排放量,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虽然需投入一定资金,但比修建新的引水工程要经济的多。同时工业用水价格较低,限额用水指标控制不严,也是不少企业忽视节水,不愿花钱建设循环设施的症结所在。

4.3 生活用水情况

呼和浩特市城市人口近80万(包括外来人口) ,按国家建设标准计算,每年需用水量0.43亿立方米。近几年来由于超采地下水,水位下降严重,出现供水紧张情况,每天高峰供水时间,一些地方楼房发生水压不足或不能供水,给生活带来好多水便。但由于宣传不够,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发生水资源危机的严重性,对节约用水的作用并没有充分认识,浪费水、不爱惜水的现象大量存在,加之生活用水不定限额,水费相对较低 ,成为人们不重视节水的主要原因。

五、我国地下水污染的基本对策

5.1 地下水管理中应该注意的环节 地下水管理中还有四个重要的环节。在地下水发展的低级阶段,这四个环节还不很明显,但是随着对地下水的利用和依赖性增强,这些环节显得越来越清晰,在实际的分析和管理过程中不能将其割裂开来。 第一个环节是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的关系。在世界上大多数地区,早期的地下水开采都与地表水有重要联系,即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以互相转换,例如,通过沼泽、泉、河流、湖泊等互相转变。因为地下水集中利用的主要影响经常以地表水和地下水联系的减少导致生态系统恶化为表征,这一环节才被发现。然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一认知必须转化为管理政策。

第二个环节是地下水水量和水质之间的关系。尽管造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用地、集约耕作、工业及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和随意排放,但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地下水流量和水位的改变在本质上会改变地下水的化学组成,当地下水用于某一特定用途时会产生有害影响。此外,地下水系统中的很多污染问题并不是直接造成的,而是来源于地下水的二次污染。其中的相关因素和过程很复杂,虽然普遍的机理和因果效应方面的知识已为人类所知,但是,了解特殊的现场情况和特殊的化学物质的性质仍然是必要的。第三个环节是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关系。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比农村快,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也更加明显。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的家庭用水和工业用水迫切需要优先满足,而这会影响到附近、上游农村地区及城市周围地区的农业用水。 因为城市人口比较集中,城市用水的一个特点就是单位面积需水量较大,另一个特点是消耗性用水较少,大量的城市用水可以通过某些途径回归到地下水系统中,大多数城市中,这部分水都用于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其它用途了。城市的扩大必然导致需水量增加,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这就需要从附近的地下水源地或者远处的地表水库进行调水,而这些水量本来是用于农村地区的。结果,城市周围地区或下游的农村地区得到的水都是废水,其成本和收益情况很模糊,因为那时农村需要解决水质问题和供水问题。第四个环节是地下水资源的物理特性过程与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后者可以支配人类的决策:如何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并最终克服过量开采和资源退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要认识到人为(制度)因素和物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其实际的和潜在的驱动力可以指导人们开发地下水资源。科学家和社会经济实体应该合作开发共同语言、综合工具和方法、专门的多学科工程和数据库。 5.2 防治地下水污染的措施

针对污染源的不同,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生活、生产污水以及大气污染所造成的地下水污染一定要从根本上认识和预防污染源。对于石油及石油化工产品的污染应采用水动力学方法,通过抽水井或注水井控制流场,可以防止石油和石油化工产品污染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对抽取出来的受污染的地下水进行处理。受污染的土壤和含水层的处理难度很大。向土壤注入压缩空气,可去除污染物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就地生物处理方法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治理措施,它可以比较彻底地去除污染,国内外都在进行研究。如果受污染的土壤和含水层范围不大,也可以将其挖除或采取截流工程措施将其封闭。石油和石油化工产品对地下水污染的治理费用很高,而且报复杂,因此更应当以预防为主。例如,禁止在水泥地保护区设置油库、加油站,对油库、加油站和输油管线采取严格的防渗漏措施等等。但是,事故性的污染不可能完全杜绝,因此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也不能停止。

同时,中国地质调查局最新公布的我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量每年为3530亿立方米,目前我国地下水开采量每年超过1000亿立方米。目前,相当一部分地区地下水处于超采状态。滥采引起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和地面沉降问题,所以严防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也是对地下水的保护措施之一。

结语

由于人们思想上存在一定误区,总是把水资源,尤其是地下水资源认定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源,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忽视了对其的保护和节约,导致地下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和浪费,所以必须要在公众中广泛宣传有关知识和保护意义,使其真正认识到水资源对今世和后代的战略意义,并牢固树立“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的思想,做到珍惜每一滴水。

参考文献

[1]陈梦熊、马凤山著.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337—338

陆雍森.环境评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第5篇:地下水污染特点范文

一、当前存在的各种危害

现阶段,岩土工程受地下水危害主要有两方面,即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及动水压力作用。其中地下水位的升降为天然和人为因素所致,且一旦水位上升或下降都会危害岩土工程,以下是笔者通过分析得出的问题所在:

1.地下水位升降所带来的危害。

导致水位上升有很多原因,其中地质因素为关键,比如总体岩性产状含水层结构等;此外,还有降雨量气温人为等水文气象因素影响,甚至有时候是综合各种因素所致。因此,只要土壤被沼泽盐渍化,就会增加地下水及岩土对建筑物的腐蚀性,严重的还会造成河岸岩土崩塌滑移等现象,促使某些岩土体含特殊属性的结构被破坏软化,导致粉土饱和液化管涌等现象,造成充水淹没现象,使建筑物失去稳定性。造成水位下降的因素多为人为,譬如某些时候大规模的地下水抽取工程,或是截取地下水补给上游筑坝修建水库等现象,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诱发地面沉降塌陷等灾难,甚至还会出现某些环境问题如水源枯竭水质变差等现象,从而影响到人们居住环境及建筑物稳定性。这种现象表现最为明显,危害最大的当是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漏斗及地面沉降危害,以及渤海沿岸海水水位上升回灌等危害。

2.动水压力作用及频繁水位升降。

膨胀性岩土极易受到地下水变化而出现不均匀膨缩变形,若出现长期频繁地下水升降现象,岩土膨缩变形不但会反复还将增大幅度,造成建筑物破坏尤其是轻型建筑物破坏更为严重。加上地下水变动渗透,还会出现土层中铁铝成分的淋失,促使土层变得松软、含水量空隙增大等,导致承载力降低,影响岩土工程选择处理基础的顺利开展。通常来说,天然状态的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较小,几乎不会产生危害,可在人为施工中却会导致地下水动水压力失衡,并在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下造成流沙管涌等岩土工程危害,从而难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人民居住环境的安全性。

二、地质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重要性

1.重要性。

众所周知,岩土工程勘察和施工中必须仔细详尽的考虑勘察水文地质问题,否则易造成各种难以预料的危害,但实际上很多施工单位却并未高度重视对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研究。通常来说,水文地质情况将直接决定工程地质情况,原因就在于岩土中蕴含丰富的地下水源,这些水源将会直接影响岩土体,并且这些水源将严重影响到岩土工程的稳固性。很多施工单位仅是勘察周边表面水文地质情况,而忽略勘察地下水文地质情况,将会严重影响工程勘察质量,导致施工过程或建成后,建筑物受地下水影响而产生工程危害。所以,工程安全性及稳固性保障的前提就是强化勘察水文地质问题。

2.评定内容。

之所以开展地质工程勘察,其主要目的在于对工程建筑产生影响的地质因素进行排查,也就是对地质结构及构造即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现象等相关方面的勘察,且以上种种皆为工程地质条件。当完成工程地质条件查明工作后,施工单位要就建筑物运行及设计特点,估测地质环境与建筑物相互作用的方式规模等,做出精准评价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从而能正常使用。地质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察是一项具有较强目的性的详尽勘察工作,且通常采用大比例尺进行勘察,具体内容包括:观测绘制相关地质及地下水实际情况,譬如收集、研究及查明相关资料、条件和岩土含水性,以及勘察实验工作场所的选择等;勘探地球物理寻找地下水,准确定位含水层及咸水淡水体的划分等;钻探水文地质明确含水层位置分布,对其存在条件进行详细查明;试验水文地质获取各参数,提供以矿山涌水量和地下水水资源评价所需基础数据等信息;观测地下水动态时间不低于一个水文年,实验室需对所取水、岩、土等样本进行水质、粒度和微体古生物等的分析测定;最后,勘察工作完成后编制报告及绘制图样。因此,结合当前经验来看,笔者认为地质工程勘察需要对水文地质问题做以下内容评价:

2.1详尽掌握工程周边地下水含量及与地表距离的资料,并在该资料基础上,对施工中地下水变化是否会影响施工环境及工程基础部分,进行精准详细的判断。通常来说,这其中涉及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工程施工的正常安全,同时,施工中易产生大量含腐蚀性的废水废渣,将会直接影响地下水的质量,致使工程建设丧失基础保障,降低工程质量的安全性,因此,要尽量避免地下水质量受施工废水废渣影响。

2.2工程周边岩土地层的成分结构要严密详尽的勘察,对其易造成的施工影响进行缜密分析,工程设计及水文地质勘察工作者要细致分析其中最严重的危害,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分析工程周边岩土地层的成分结构时,对地下水特点及分布、活动和腐蚀情况要重点考虑,从而研究出岩土受地下水影响是何状态,并针对其过程中出现的水文地质问题制定相关预防措施,确保水文地质问题不影响建筑物的稳定安全性。

2.3为确保工程的安全性,需对工程受地下水的不利影响和积极作用进行分析,且工程设计方案要按各种地质条件制定。首先,考虑埋藏在地下水位以下地基的钢筋是否会被地下水腐蚀,其次,地基若选择在膨胀土或软质、强风化岩石等基础上,则会因地下水变化而崩解软化。影响整个工程安全性的便是工程地基,地质勘察时务必要谨慎对待,遇到像存在较多细砂的地基地层,必须对这些细砂可能受地下水潜蚀的情况进行预测,因为一旦造成细砂流失地基的安全性就得不到保障。2.4地质工程勘察中必须要有专业水文地质勘察员参与勘察,严密全面的勘察工程周边水文地质情况,对其具体参数要了如指掌,以确保在进行工程设计及施工时起到举重若轻的作用,为其提供原始科学的参考依据,从而保证桩基的坚实和工程质量安全。

3.研究岩土水理性质。

岩土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所表现的性质即岩土水理性质,分为工程地质和岩土物理性质两部分,岩土变形及强度皆受岩土水理性质影响,甚至不少建筑的稳定性直接受其影响,传统勘察工作中工作者更注重勘察物理性质,而忽略勘察水理性质,其勘察工作的不完整势必会形成不全面的岩土评价内容。所以,根据以上内容可知岩土物理及水理性质都是地质工程勘察中较为重要的地质性质,其包括这几方面:岩土孔隙在常压下能容纳相应水量性能的溶水性,以该岩土孔隙容水量体积和总体积之比表示;经过重力作用排水后饱水岩土依旧保持相应水量性能的持水性,以该饱水岩土排水后持水量体积与总体积之比表示;饱水岩土经过重力作用自由的从孔隙中留出相应水量性能的给水性,以常压下该饱水岩土重力作用后流出水体积与总体积之比表示;表示毛细管性的毛细管上升高速度及水压力;岩土经过水重力作用后容许水透过性能,并以相关渗透系数表示的渗透性;体积及重量含水量为含水重量与干燥岩土重量相比而得。同时,岩土中存在地下水的方式也不同,其水理性质自然也就大不相同,而按照以往勘察的经验来看,岩土中地下水存在形式分为强结合、弱结合、重力和毛细管水四种:

3.1强压条件下强结合水密度为普通水的2倍,其粘滞性和弹性较好,不受重力的影响。而受吸附力最小的弱结合水,其移动仅限于颗粒水膜间。这种水形式很少出现在砂土中,但易存在于粘性土中,因其受强力制约所以并不怎么影响岩土水理性质。

3.2通常岩土毛细管缝隙中会出现毛细管水形式,其易受重力和毛细管力作用,也就是说一旦重力<毛细管力水量将上升,但反之则会下降。而随着其周而复始的上升下降,会促使岩土体软化,对建筑物的腐蚀性极为强烈。这种水形式很少存在粘土和砂砾中,但长存于砂土之中。

3.3狭义理解中的地下水即重力水,能自由运动于岩土孔隙中,且处于活跃状态,严重影响着一系列水理性质,因此,在地质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勘察,还需要重视重力水勘察情况。

4.地下水污染勘察的作用。

借由相应工作手段对地下水污染带污染的途径和情况进行排查,也就是通俗来说的地下水污染勘察。通常在进行此项勘察工作时,多采取钻、坑、物等探测技术。通常需要对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补充查明,以及对地下水污染移动规律做详尽实验时,常用坑探手段。明确圈定咸淡水界面及地下水污染带时,常用物探手段。并且地面电法配合还适用于野外试验确定弥散系数。但地下水污染勘察中遥感技术运用不多,不过现目前发达国家在断层带测图、地热石油污染确定及圈定渗流图形等方面运用了雷达微波及红外线探测,对其污染源分别以航卫照片明确。便于提供相应的水文地质资料给工程作为科学依据,从而降低岩土工程受地下水污染的危害。

三、结语

第6篇:地下水污染特点范文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V211.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地 下 水 是 相 对 于 地 表 水 而 言 的 , 是 处 于 地 表 以 下 的 水 ,它 和 地 表 水 一起 构 成 了 地 球上 的 淡 水 资 源 , 具 有 很 高 的 生 态 价 值 和 经 济 价值 ,是 保 障 生 产、生 活 需 要 所 不 可 缺 少 的 重 要 资 源 , 对 经 济 社 会 的 可 持 续 发展 起 着 十分 重 要 的 作 用 。因 此 ,我 们 必 须 予 以 高 度 重 视, 采 取 有 效 措 施 以 促 进 地 下水 资 源 合 理 开 发 利 用 和 保 护 。

一. 地下水的特性

地下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具有流动性、系统性、随机性、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具体体现如下。

1.地下水的流动性

水是流体,在外力作用下是可以流动的。地下水的流动主要是在重力的作用下,在各自的水层间,自高而低,自上而下的流动,最后汇入到大江大河中。

2. 地下水的系统性

地下水和地表水一样,也是按系统形成和分布的。不同的是地下水是由一定地质结构构成,是有密切水力联系的统一体,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它的分布主要受地层、层岩和地质构造条件控制。而地表水的分布主要由地形控制。一般在闭合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汇流范围有时相同,而在非闭合流域,二者的汇流却相差较大。

3. 地下水的随机性

地下水的变化很大程度受水文现象的影响,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如年际间变化有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之分,也有丰水期和枯水期之分,而这些变化均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

4.地下水的稀缺性

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需求来说,地下水是稀缺的。尽管它在某种情况下有再生的可能,但对人类来讲,可利用的地下水资源还是十分有限的。特别是近十几年。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了地下水在供给与人类开发利用上出现矛盾。而相对一定区域而言地下水资源量总是有限的。这就使地下水资源具有了稀缺性。

5.地下水的不可替代性

说地下水不可替代是因为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没有哪种物质可以替代。在地球上,没有地下水是非常可怕的,人类将会失去生存和延续的基础。

二. 地下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1.地下水污染问题

工业、生活废污水的不合理排放以及农业化肥、农药的施用等, 造成了地下水污染, 日益影响着城乡供水安全。地下水环境污染呈现出由点向面、由城市向农村扩展的趋势。全国城市地下水监测资料显示,绝大多数城市市区地下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北方城市, 地下水污染更加严重, 不仅污染元素多, 且超标率高。

2.地下水超采

自上个世纪70 年代初, 我国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开采量几乎以每10 年翻一番的速度剧增。华北平原地区地下水超采尤为严重。地下水超采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进一步会带来如地下水降落漏斗、地面沉降与地裂缝、地面塌陷、土地荒漠化及沙化、海水倒灌入侵等各种问题。

( 1) 地下水位下降, 出现地下水降落漏斗。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人口急剧上升, 用水需求也日益增加, 对地下水的依赖也越来越强。

( 2) 引发地面沉降和塌陷。长期大量超采地下水, 造成了可压缩层侧压水头大幅下降, 导致地面沉降发生。地面沉降作为一种城市地质灾害, 具有缓变性和累进性特点, 已对平原城市产生威胁。因为不合理开采地下水, 全国有50 多个城市发生了地面沉降,其中沉降中心累计最大沉降量超过了2 m 的有上海、天津和太原。

三.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对策

1.科学制定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科学制定并实施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是实现地下水资源有效管理的前提条件。委托具有地质、地下水资源勘察能力的科研、设计、观测等单位做出可行性高、内容详细、科学准确的地下水开采利用规划, 用来指导各区域相关水事活动, 才能逐步实现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的采补平衡。

2. 加强地下水管理立法工作, 完善管理体制

在《水法》等综合性法律法规中, 虽然有地下水的相关规定, 但是我国专门针对地下水管理的法律法规还处于空白阶段。因此, 在地下水方面的立法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使其能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解决具体问题。

地下水的管理体制尚需完善。要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 就必须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逐步实现水质与水量、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综合管理, 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提高地下水节水防污的措施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要求, 也是人水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 全国正在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针对北方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有效途径, 科学配置水资源, 实行节水和防污并举, 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地下水资源的严峻形势。

( 1) 加大节水投入和中水工程建设力度

搞好企业污水处理、中水利用等设施建设; 加强农业节水工作, 改革耕作方式, 调整种植结构, 推广喷灌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方式。

( 2) 防治地下水污染。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清除污染源, 大力开展预防污染物的治理工程建设; 设立专控监测点, 定期不定期对污染物观测, 坚持长期对地下水污染的监控与管理, 使地下水环境质量不断向良性循环发展。

( 3) 建立合理的地下水资源价格体系, 利用经济杠杆控制深层地下水开采量, 促进节约用水。

( 4) 积极开源, 减少地下淡水开采量。海水淡化可以增加淡水总量, 有利于沿海地区减少地下水的开采。此外, 开展微咸水利用的研究与实践, 可以减少地下淡水开采量。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 将大大改善受水区水资源配置格局。依据地下水压采用方案进行科学调度和管理,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修复因超采地下水引起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 5) 加强宣传。利用新闻媒体、展览、网络资源等多种形式, 进行广泛宣传教育, 提高各级政府、各行业部门和公众对地下水现状、问题的认识, 唤起公众的水危机意识, 进一步树立惜水、节水、爱水、护水的意识。此外, 对于地下水管理的一些先进的措施和方法, 要注意借鉴吸收和科学引用, 推广新技术、新方法, 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求地下水管理的新途径。

四.结束语

总之,随 着 经 济 社 会 的 快 速 发 展 和 城 市 化 进 程 的 不 断 加 快 , 人 们 生 活 水 平 的 提 高 , 对 地 下 水 资 源 的 要 求 也 越 来 越 高 , 不 仅 是 数 量 上的 增 加 , 对 水 质 也 有 更 高 的 要 求 。为 此, 加 强 对 水 资 源 保 护, 防 止 环 境 污 染、合 理 的 利 用 地 下 水,坚 持 科 学 发 展 观 , 坚 定 不 移 的 走 可 持 续 发 展 水 利 之 路 , 与 时 俱 进 , 同 心 协 力 , 真 抓 实 干, 创 造 性 地 发 展 工 作, 努 力 实 现 我 国 的 人 水 和 谐 发 展 。

参考文献

第7篇:地下水污染特点范文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污染治理;方法

0.前言

地下水资源的循环持续应用对创建洁净、环保、低碳城市极为有利。倘若无法应对处理地下水资源持续应用有关问题,便会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形成不良影响。为此,应采用科学有效的工作策略,凸显地下水资源综合效益,预防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形成破坏影响。在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可凸显有利影响,降低不利因素。可在保护与应用资源之中赢得平衡。本文基于这一目标研究了地下水资源污染治理的有效方式技术,明确了应依据具体的污染物类别、地貌地形状况、区域地质环境等因素综合考量,选择合理可行的治理方式,进而提升工作实效性。

1.地下水资源污染治理方法

1.1抽出处理修复方法

抽出处理修复技术方法为修复地下水异位的核心技术手段,实现了广泛持久的应用。伴随污染治理技术的不断深化发展,令该方法具备了更丰富的含义。应用该方法修复处理通常划分成两类,即地下水动力管控以及处理地上污染物质。该技术依据地下水形成污染的范畴,在场地之中布置定量抽水井,借助水泵以及水井抽取污染地下水,而后通过地面净化处理设施进行有效的污染治理。该抽取阶段中水井水位将不断降低,位于水井四周将构成水位下降漏斗,令四周地下水持续的流入水井,降低污染扩散。可引入地表径流,回灌入地下,也可满足当地供水需求。

当前抽出处理修复方法主要的治理对象包括十二类污染物质。典型目标为TCE,还包括卤化有机物质,例如VC以及PCE等。

1.2监测自然衰减修复方法

监测自然衰减法是利用污染场地天然存在的自然衰减作用使污染物浓度和总量减小,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达到污染修复目标的一种地下水污染修复方法。自然衰减作用包括对流、弥散、稀释、吸附、沉淀、挥发、化学反应和生物降解作用等。污染物的自然衰减存在于任何一个污染场地,但是自然衰减强度各不相同,主要取决于污染物性质和地下环境条件。对一个具体的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修复能否采用监测自然衰减法修复需要调查评价。通过野外和室内物理、化学、生物调查获得有关数据,进行自然衰减有效性评价,包括污染场地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提供生物自然衰减正在发生的证据,估计污染物衰减速率和衰减容量,预测修复达到目标所需的时间等。

监测布置应考量污染源的综合分布以及具体的扩散模式、呈现出的地质水文状况、开采地下水的条件、呈现出的水化学特点等。应引入点面结合方式,明确核心重点。针对区域状况应进行合理管控,监测控制对象主体为排放大量毒害物质、危害影响明显的污染源、重度污染区域,供水水源基地等。监测点位的设置应基于地下水质中污染物质的扩散状况明确。

1.3原位修复方法

原位修复方法可用于治理饱水带有机污染问题,并适合同SVE联合应用。具体方法为,注入空气至地下,构成气流屏障,预防污染晕持续的向下方扩散并发生迁移现象。可在气压梯度影响下对地下存在的挥发污染物进行汇总收集,并通过供养方式,令污染物完成生物降解。该过程之中,形成质量迁移转化的机理较为复杂,在各个修复时期,存在的控制速度以及效率也包含差别。

1.4石油污染物有效治理方法

针对石油污染物进行有效治理的方法包括,物理方式、水利控制技术、原位处理方式、化学氧化处理、生物修复方法、地下曝气以及综合处置方式。

应用物理方式手段,可针对导致石油烃污染现象的地下水展开有效治理,具体方式涵盖评比处理以及被动收集技术方式等。水利控制技术主要借助井群系统,利用抽水,或者向着含水层进行注水的方式,通过人为影响令地下水水利梯度发生变化,进而可令形成石油污染的水质同洁净水质实现有效分离。采用原位处理方式为治理地下水形成石油烃污染现象的重要研究内容。该方法技术不但投入经费较低,同时还可省略较多地表处理系统设施,可最大化的降低石油烃暴露,进而预防潜在的污染问题。为一类具有广泛发展前景的治理污染方法技术。

原位化学氧化处理方式为新时期逐步研发的,可良好处置土壤与地下水之中石油污染物质。另外可采用地下水曝气处理方式应对污染问题。原位生物修复处理为抵御地下水石油污染现象的创新方法,在目前具备良好的发展前途。

2.地下水资源污染治理方法比较

针对各类修复处理方法不同的工作机理,探究其治理不同污染物质的功效,可通过选择较为常见的污染物作为治理对象。例如选择汽油添加剂,比较各类治理污染方法的应用,为工程投资、技术方法运行成本、具体的治理时间以及呈现的修复水平分析提供统一的研究平台。

通过综合比对,区域调查层面,自然衰减监测修复方法所需的投入最高,接下来便是原位修复技术。工程设备配备投入层面抽出处理方法技术呈现出较高的造价水平,相比之下,自然衰减监测修复方法的技术造价水平最低。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工作中,原位修复以及自然衰减监测修复方法实力相当,投入成本较低,抽出处理方法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费用。系统检测管理工作中,自然衰减监测修复方法需要投入较多经费,而原位修复方法投入较低。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抽出处理修复方法总体成本处在首位,而原位修复技术投入成本水平最低。治理时间层面,排除自然衰减监测修复方法外,其他方法并不具备鲜明的优势与缺陷。修复处理的效果则为抽出处理方法排在首位,接下来依次为原位修复技术以及自然衰减监测修复方法。

3.结语

总之,针对地下水资源污染状况,为有效的治理修复,我们只有明确各类方法技术特征、应用机理,适用范畴,通过比对研究、内涵把握,合理的选择适用性、可行性技术手段,树立创新发展意识,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方能真正提升地下水资源污染治理综合水平,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进而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温随群,刘雁翼,宋文娟.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与治理对策[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8,29(2).

[2]吴亲帮.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9,9(1).

第8篇:地下水污染特点范文

关键词:地下水过量开采危害防治

1地下水超采的危害

1.1地下水超采造成地面沉降

由于连年超采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易造成地面沉降。超采范围之内的岩土层地下水释放,土层被压密,厚度降低,引起其上部岩土体沉降,上覆土层因自重和疏水向下移动、弯曲变形,一直发展到地表,引起地面变形,使建筑物倾斜、墙体开裂,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与岩土工程中的降水开挖相比,超采地下水造成的地面沉降影响范围非常大,据资料显示,美国长滩市1961年累计沉降量达9m,休斯顿市1978年的沉降影响范围达到12000km2。需要说明的是地面沉降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超采地下水并非引起地面沉降的唯一原因,但是这种因抽取地下水而形成的地面沉降,是地面沉降现象中发育最普遍、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类。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主持的《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显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形成“地面沉降”,对上海市造成了2900亿元的损失,长三角地区经济损失近3150亿元。

1.2造成局部地区水资源衰减并伴随地下水污染

水源地超量开采造成水资源衰减主要是井位布局不合理,供水井集中,以及超量开采,导致水源地地下水水位降深过大,形成地下水漏斗并逐年扩展。水资源衰减影响生产用水,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地下水超采造成的地下水污染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岩溶塌陷,破坏上覆第四系隔水层,地表污水及劣质潜水通过塌陷段渗入第二,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水位降低,水量减少,同时水在地下净化时间变短,此外,水位降低和地下水漏斗的扩展则增加了地下水接受补给的范围以至于超出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实际就是扩大了受污染面积。这些原因都会造成水质变化。

对于农田,灌区内地下水盐碱不能向外排除,但同时增加了地下水补给区范围,周边沙漠等含碱地下水地区还要向灌区补给,含碱地下水不断下渗到深层,易造成土壤盐碱化。

1.3对于沿海地区,造成海水入侵,地下淡水盐碱化

一般情况下,陆地含水层的淡水水位比海水水位高,但经过长期大量抽取陆地淡含水层,会使其地下淡水水位低于海水水位,导致海水通过透水层(弱透水层)渗入陆地淡含水层中,这种现象称为海水入侵。它使地下淡水盐碱化,从而破坏地下水资源。

2防治地下水超采的方法

2.1在政策和法规上

行政管理方面,建立统一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机构,实行规划开发,统一合理调度,如在市区内逐步停止自采井,统一调度使用城市供水培养一批地下水资源监测、科研队伍,加强对事故处理的能力,同时为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建立完备的应急预案、水质监测、预警监控体系和严格的监管制度。在资金支持上,完善投入补偿机制。要加大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投入,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多方筹集资金,用于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法制管理方面,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方针、政策及法规,制定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地下水管理条例,加强地下水资源环境保护与节约用水的宣传教育。

2.2在地下水开采管理上

2.2.1分区控制开采地下水

根据地下水超采造成危害的程度的预测评估,并考虑地下水资源的恢复、补给能力,将地下水开采管理划分为禁采区、限采区和控采区或不同的保护区,进行分区开采。深层地下水和浅层严重超采区实行禁采政策,如市区内、长期农业灌溉的严重超采区浅层地下水一般超采区、已引发地质灾害地区和受污染地区,并具有一定的补给及恢复能力的地区实行限采政策轻微超采区实行控制开采,实现采补平衡。并通过适当调整不同地区的水资源费来协助施行分区管理的政策。

2.2.2加强地下水信息监控管理

进一步完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和地面沉降的检测,改进监测手段,如采用GPS技术,实现CPS监测与分层监测标组监测自动化,提高监测成果的时效性和服务水平。从而及时掌握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动态情况,适时调整地下水开采计划,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动态管理,所得数据对科研工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2.2.3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加强水循环利用等方法,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

充分利用雨水灌溉,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增设人工增雨作业点,灌溉季节增加有效降雨,工业生产和民用中尽量多的利用中水,据有关资料统计,城市供水的80%转化为污水,经收集处理后,其中70%的再生水可以再次循环使用。合理利用中水、雨水,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以恢复和养蓄地下水,改善水文地质环境。

此外,还可以加强生态治理、加强地下水污染治理,通过拦蓄工程、湿地工程等,提升水体自我降解和生物降解能力。

2.3在地下水超采造成的各种地质问题防治方法研究上

2.3.1加强对大范围地面沉降的研究

在第七届国际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2005)上,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貟小苏讲话:“各个地区都根据自身实际,开展了深入和系统的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并逐步形成和推进了区域联动。其中以上海、江苏、浙江为主体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北京、天津、河北等地为主的华北平原地区以西安、太原为代表的构造盆地地区,其地面沉降监测、防治与研究都取得显著的成效”。在测量学上应加强对城市大范围进行地表沉降测量的研究,结合水文数据,对地下水超采形成地面沉降的研究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2.3.2对于地下水超采的治理办法可以采用回灌方法,恢复养蓄地下水

因地制宜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人工回灌是防治地面沉降的有效手段之一,且方法简单,并能起到蓄水储能的综合效果,但需水量大。应积极创造条件,在保证水质的前提下,进行回灌。各含水层组之间水力联系较好的地区,具有接受大气降雨入渗与河水补给的特点,建设引雨回灌工程,利用雨洪资源渗漏回补地下水。

第9篇:地下水污染特点范文

【关键词】 污染土 污染成分 腐蚀性

一、概况

豫北某化学纤维厂,始建于1967年,主要产品为涤纶长丝、粘胶短纤维、涤纶POY丝、化纤浆粕等。原场区内主要为:短丝车间、黄化车间、碱液池、硫酸池、小型造纸厂、陶瓷纤维、仓库、服务公司、污水处理厂等。地块经改造后为住宅小区,拟建建筑物主要为多层和高层住宅。

二、主要地层岩性及地下水埋深

在40.0m的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层主要分布为:0-2.5m为杂填土,2.5-4.5m为黄色粉土,4.5-7.3m为黄褐色粉质粘土,7.3-10.5m为黄色粉土,10.5-14.1m为灰黄色粉土,14.1-18.5m为棕黄色粉土,18.5-24.0m为棕红色粉质粘土,24.0-30.0m为棕黄色粉质粘土,30.0-36.0m为棕黄色粉土,36.0-40.0m为卵石层。勘探期间地下水位埋深为21.2-21.6m,地下水位变幅为1-3m,近五年最高历史水位为19.0m,历史最高水位约为7.0m。

三、场区污染土表观特征

根据调查,在勘察现场地表残余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腐蚀,墙体表面脱略、暴露的钢管铁锈斑斑、地表有白色粉末状物质析出及微弱的刺激性气味。局部地表土壤疏松、多呈蜂窝状小凸起。经对原厂区生产工艺、生产流程、成品及原材料的调查,场区内可能存在酸性或碱性或相关盐类的污染。

污染土勘探孔按酸液和碱液污染源的传播路径进行布设,以便分析在污染传播路径内地基土的被污染程度。钻孔资料显示,污染较重的地基土多呈灰、灰黑色、灰绿色,土样有刺鼻、刺眼现象,风吹后土样中可见白色晶体析出,个别土样中亦可见晶体状物质。

四、污染成分、路径及污染程度

经对土样进行化学分析以及对生产车间的调查,原化纤厂主要使用:碳酸钠、氢氧化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钙等碱性物质,以及硫酸、盐酸等酸性物质。因此场地内除存在强酸强碱外,还存在酸碱中和后的硫酸盐、氯化物及碳酸盐类。

其大致污染路径为:场地北部为硫酸池和碱液池,经管道传输至短丝车间(1#楼西部、2#号楼整栋)、黄化车间,然后经排气塔附近传输至H1中东部的小型造纸厂、H1和H3之间的制浆车间、再经H3传输至H4附近的陶瓷纤维车间,最后传输至S2附近的污水处理厂。

经对土样的分析,结果显示土壤中SO42-、Cl-、HCO3-、CO32-、OH-、Na+、Ca2+、Mg2+离子含量较高,详见表1(SO42-、Cl-含量散点图详见下图),其污染呈以下特点:

1、在区域上,污染程度呈辐射状分布:由硫化车间、短丝车间(W7、W2孔附近)沿管道传输线路向南依次递减,腐蚀性等级由强至微不等,SO42-含量由W2孔的4654mg/kg递减至W6孔的182mg/kg、Cl-含量由W7孔的2456mg/kg递减至W6孔的107mg/kg。

2、受管道破损程度、车间性质影响,土壤受污染程度变化显著。比如W1孔虽离污染源和磺化车间、短丝车间较近,且临近的W2和W7为中等-强腐蚀,但W1土质分析结果仅为微腐蚀。

、在竖向分布上,大体上自上至下污染程度依次减弱,在历史最高水位以下又逐渐增强。其中强腐蚀性分布在W2孔0-5.5m范围内,SO42-含量高达4654mg/kg;5.5m-9.0m具中等腐蚀;W3孔4.5m以上具中等腐蚀;W7孔18.5m以上具中等腐蚀。

4、勘察期间钻孔地下水均呈中等腐蚀,且地下水中离子含量较大部分土壤中离子含量高。据调查,场区附近地下水自建厂之初的7m左右,下降至目前的21.5m左右,伴随地下水的下降,污染物亦随之下渗,从而导致地下水污染。

5、场区内土样多呈碱性,水样呈中性。说明在渗液下渗过程中,受土层渗透性的差异影响,伴随着不同程度的酸碱中和反应,因此随深度加深,其PH值呈酸碱交替变化。至地下水位附近时,酸碱中和平衡,呈中性。

五、污染土及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6.10节及12.1、12.2节对土样、水样进行化学分析及评价,场地环境类型按附录G划为II类,分析成果及评价结果详见下表2及污染土钻孔布置及分布图。

六、污染土处理措施

1、拟建多层基坑开挖深度约为4.0m-5.0m,土壤中的SO42-和Cl-均具弱腐蚀性,基底以下可采用换填法对污染土进行隔离处理,基础须按相关规范进行防腐处理。

2、拟建1#、2#高层基坑开挖深度约为5.6m:基底以下存在的强腐蚀性污染土已基本清除。建议采用复合地基或桩基进行处理,且须按相关规范对基础及桩基采取防腐措施。若采用CFG桩复合地基,应根据表2中的腐蚀性等级进行防护,并论证其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