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通货膨胀应对措施范文

通货膨胀应对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货膨胀应对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通货膨胀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成本推动型物价指数收入增长

一、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

通货膨胀通常是由于货币的泛滥引起的,我国的通货膨胀同样是一种货币现象。

首先,它先由两大资产价格上涨(楼市与股市),由这些行业去投资或消费来推高商品或服务的物价水平。于是关联行业价格上涨,收入增加,从而使这些关联行业又增加投资或消费,再对这些行业需要的产品价格产生影响,最终传导到食品价格上涨并引致全面通货膨胀。其次,国际上农产品和原料价格大涨以及近年来国家对食品行业的安全导向以及大型企业的扶持,导致食品行业集中度高,厂商拥有更高的定价权,于是他们通过提高价格来缓解成本上升压力,保持甚至提高利润。所以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有成本拉动的成因。第三,在我国现行外汇政策下,连年持续增长的对外贸易顺差最终以人民币的形式进入了国内流通领域,导致了当前我国货币供应过剩,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实际需求必然产生需求拉动型通胀。最后,工资成本更是作为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诱因。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对公职人员工资进行改革,加大了对低收入群体居民收入的补贴,提高了农民工的最低工资标准,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少有的快速增长态势。居民收入提高,劳动力价格提升,扩大消费,反过来又拉动价格总水平上升。

研究通货膨胀与局面平均收入因果关系,在三阶SUR上运用Orange因果率检验法,考察工资成本效用所得结果如图所示:

零次迭代后,模型(1,0)和(2,0)残差间存在强相关(C=-0.85),因此需进行1次迭代。先考察工资x对通胀y的影响,联合模型(1,1)和(3,0),得统计量值F=9*[(608-295)/3]/72≈13。在经济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因为F=13>F0.01(3,9)=6.99,所以99%的概率拒绝原假设,且∑Βj=0.31-0.06+0.50=0.75,即年平均工资增长的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导致通货膨胀增长率提高0.75个面分点。考察通货膨胀y对年平均工资增长x的影响,联合模型(2,1)与(4,0)得统计量值F=9*[(913-362)/3]/186≈8.9。因为F=8.9>F0.01(3,9)=6.99,所以99%的概率拒绝原假设,且∑?j=-0.06-0.44+0.55=0.05,即通货膨胀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导致年平均工资增长提高0.05个百分点。

上述说分析明x和y互为因果,表明我国通货膨胀与职工工资成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致使物价与工资至螺旋式上升。所以要求工资和收入的增长速度不能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一个必要前提。

二、应对当前通货膨胀的方法和对策

1.控制货币的供应量。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最为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的供应量,使之与货币的需求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的供应量,就必须实行适度的从紧的货币政策,央行的几次连续加息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就是明显的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将货币的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遏制大量的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及股市。这才是当前中国通货膨胀的源头。否则,如果让大量的货币进入两大资产市场来推高其价格,那么是无法有效遏制当期的通货膨胀。

2.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3. 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这是应对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关键。主要手段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乐义.当前通货膨胀形式及治理浅析[J].中国市场2010年46期

[2]高大兵.我国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通货膨胀成因以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年23期

第2篇:通货膨胀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营销战略

引言:

通货膨胀这一概念被广泛的用于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对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通货膨胀始终没有确定的定义,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可以用消费物价指数(CPI)、平减指数(GDP)与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综合衡量,通常急剧的通货膨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组成的,目前经济学家仍然在探究对于通货膨胀的发生是成本推动的因素造成的,还是有需求拉引带动的,究竟哪种因素的推动能力更大。要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研发正确的战略对策,需要系统研究并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后再下结论,这样才能符合市场需要并且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一、研究消费者的通胀预期与应对行为

企业在销售时面对的是消费者,消费者对于通货膨胀已有了深刻的认知,并且针对通货膨胀许多消费者有着独到的见解与应对措施,在此背景下企业的营销策略要重点研究并掌握其心理与行为。消费者自身会对通货膨胀有一些预期,他们在短时间内会认为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长时间,并且认为通货膨胀的幅度不会很大,政府会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这种心理会让消费者可以承受商品的涨价,在行为上不会产生过度的变化,但是,如果价格持续上涨并且有大幅度增加的趋势,这种情况会导致消费者采取一定的行为以保证自身生活的继续,对自己的财富是否会因通货膨胀而缩水会感到担忧。另外一些消费者资产存量相对较高,在通货膨胀初期,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要保证自己的资产可以在通货膨胀期间不贬值,对于这类消费者,在膨胀初期他们的消费行为还没有发生较大的波动,但是股市与楼市也会在通胀期持续低迷,这类消费者会发现他们投资风险也在逐渐走高,投资途径被阻断后的消费行为也会受到影响,针对这类消费者我们要对其进行市场营销战略针对性的调整。相反的一些消费者更加关注如何减轻通货膨胀带来的压力,这就需要改变购买行为,例如某种产品因涨价过高,消费者会放弃购买,转为购买一些价格涨幅不大的相同产品;对于品牌的购买也会随着心理预期放弃心理价值过高的品牌,选择更加实用的品牌。消费者会更加注重产品的性价比,会选实惠又经济的消费行为,同时会改变购买地点,为寻求价格的低廉而减少到豪华商场购物;消费者表现出的行为中还会有对非生活必需品的推迟购买,因此食品成为通货膨胀背景下的消费者的主要购买力。长期的通货膨胀会使房地产与股市以及黄金市场的收益持续走低,消费者为了避免资金的投资风险进而将资产存入较为保险的银行,因为银行会使资金的投资风险降到最低,不论利率的高低,消费者都会选择银行。通货膨胀时间过长会导致通货膨胀结束后很长的时间段中,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依然没有更改,这种现象会导致新的消费需求不足,对于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部署造成困难,工业用户的购买行为也会因通货膨胀的出现而产生变化,在短期内的产品采购会有增加趋势,长期就会寻找替代供应商或相对具有较低成本的替代产品,工业用户的行为会造成供应链重组加剧。

二、研究竞争者的通胀预期与应对行为

宏观环境产生的重大变化是对行业发展与重组提供了重要时机,与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相比,在宏观环境的变化中企业的重组与市场的集中化会更加猛烈与迅速,更加瞬息万变。企业对于通货膨胀背景下的营销战略的策划要在战略中对同业竞争者在应对策略、竞争面对以及通货膨胀预期上都要格外关注,对于竞争激烈并要提升集中度的企业来说,要更加重视以上的研究问题,一些企业会对涨价的企业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实施降价的竞争策略,通常会在此时以改善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的策略上对竞争对手实行打压,为赢取开阔的市场空间以及顾客数量,拓宽自身市场版图,同时涨价企业会被挤压出竞争位置。

三、政府的通胀控制目标与调控措施

企业在制定战略目标上要时刻关注政府的调控措施,要借助政府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实现通货膨胀背景下的正确营销,对于一些产品,企业要把握政府对价格不实行管制的机会,在营销战略策划中可以通过自由调价的方式争取市场。而另一些产品,在价格上政府有严格的审批制度,企业在上调价格时必须要经过上报审批的形式获得准许后才可执行,这就需要企业在营销策略的研发中要做好准备工作。另一些产品,政府会采用价格补贴形式弥补企业的经济损失,企业要对营销战略与政府政策有效结合,配合宏观调控,在通货膨胀中坚持市场营销战略在政府控制范围内进行。

四、企业的资源优势与竞争策略

通货膨胀背景下,政府行为、竞争者与消费者都属于外部因素,而在通货膨胀背景下企业的外部因素并不是影响分析的全部因素,对于企业的内部资源也要相应的进行分析,以此来确定在此背景下企业的自身竞争能力从而调整战略,市场的攻击策略的进行需要企业在人力资源、渠道资源、技术资源、资本资源、产品资源以及品牌资源同时对市场扩张予以支持的情况下才可以完成。如果以上资源难以支持企业的扩张策略,就需要企业考虑采取维持策略而不是攻击策略,对于无法扩大市场规模与份额的情况下,要通过维护的方式对其展开营销战略,避免市场的缩减。

五、确定通胀背景下企业营销目标

内外因素分析后,营销战略的研究要确立营销目标,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对营销目标的定位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利润目标,企业的经营要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在通货膨胀背景下依然要以利润为目标,利润为企业的生存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时对于营销战略的部署要以盈利和生存为前提,要勇于面对失去市场份额的可能。第二种是声誉目标,在通胀背景下,客户关系与品牌信誉依然是极为重要的市场资源,要立足于长远发展,所以战略中要有品牌声誉的策划。第三种是竞争目标,要通过利用环境的改变打破格局,突出竞争优势,提升市场排名。

六、策划通胀背景下企业营销策略

首先是产品策略,可以通过对产品进行创新或维持、简化等战略。然后是价格方面,可以通过提高价格、维持价格或降低价格的策略。分销策略也是一种战略计划,要调整分销渠道,减轻成本压力,关注渠道与网点的变化情况。对促销策略的规划是增加广告预算,对广告传播改变其媒体,对于已经建立的品牌形象与产品价值要继续通过广告传递,从而达到营销目标。结束语:综上所述,通货膨胀背景下的营销战略的研究要比市场上简单的涨价或变相的涨价要难,要综合分析多种因素才能获得企业利润空间的提升,降低在通货膨胀下企业所承担的风险,要有相应的执行计划于执行力度,通胀是可控的,所以也会是短暂的,要积极配合政府的调控措施,将企业在通货膨胀下依然有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孟鸿玲.浅谈通货膨胀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J].中国证券期货,2015,12:35.

[2]龚士林.通货膨胀预期下企业的营销战略探讨[J].商业时代,2014,09:26-27.

第3篇:通货膨胀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欧债危机;不利影响;发展机遇;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8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1

一、引言

2009年末爆发的欧债危机对整个欧元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中国经济的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2011年8月,美国和日本信用评级被下调,使债务问题不再仅仅是欧洲问题,而升级为全球问题。由于现在欧债危机的发展前景并不明朗,因此深入分析欧债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二、欧债危机对中国的不利影响

(一)对出口的不利影响

欧债危机爆发后,欧洲经济陷入低迷,欧洲国家受到高通胀和高失业的困扰,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欧洲居民的消费需求,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出口产品的贸易额。出口贸易额的萎缩导致我国出口企业业绩下滑,对出口企业造成巨大的压力。此外,为了应对欧债危机,欧洲央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欧元不断贬值,人民币相对升值,大大削弱了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进一步抑制了我国产品的出口能力。

(二)可能带来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

为了应对欧债危机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欧元不断贬值,石油、煤炭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升,全球面临持续的通货膨胀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于基本原材料的消费日益增多,对国际大宗商品的进口依赖度很高。因此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升高会导致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大。

(三)对外汇储备的不利影响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将很大一部分外汇储备投向欧洲。截至2014年3月,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为39480.97亿美元,欧元资产大概占20%左右,也就是7900亿美元左右。虽然其中问题国家的国债数目不多,受到的影响不大,但如果危机继续蔓延,中国就会面临更大的风险。此外由于欧元的持续贬值,降低了欧元的购买力,使我国外汇储备中欧元资产缩水,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欧债危机为中国提供的机遇

虽然欧债危机给全球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此次欧债危机实际上是一次全球洗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危机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更应看到它给我国带来的潜在机遇。

(一)加快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

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实际上是人民币盯住美元的策略,因此人民币汇率对美元有很强的依赖性,影响了我国货币制度的独立性。此次欧债危机使人民币汇率被动升值,并且随着欧债危机的不断演化,人民币汇率波动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2010年4月,主席在华盛顿举行的第四次胡奥会上态度强硬地表明了我国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决心,强调中国将致力于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2012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呈现先贬后升的态势,其波动更多地体现了市场供求的变化,人民币汇率已经接近市场供求水平,而这正是浮动汇率制的优势,能够减少人民币汇率对于美元的依赖,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二)带来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机遇

欧债危机的爆发使很多发达国家的企业陷入困境,这正是我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大好时机。因此我们要积极增加进口,进口可以使我国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源,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政府要逐步放弃“奖出限入”的政策,减少贸易壁垒,为增加进口提供便利。进口的增加也会改善我国巨额贸易顺差的状况,贸易顺差会导致外汇占款的增加,央行不得不向市场增发基础货币,会给我国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加进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

在“引进来”的同时还要让国内企业“走出去”进行对外投资。我国的资本与金融账户持续顺差,说明对外投资不足。欧债危机爆发后,面临困境的欧洲企业需要具有雄厚资本的大国对其进行投资,中国应该抓住这个机会,与国外具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企业进行合作,这不仅可以拓宽国内企业的业务渠道,还可以获取更多的战略资源。这是国内企业发展的宝贵机遇。

四、我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欧债危机抑制了我国产品的出口,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出口企业很难经受住外部环境波动的影响,这是因为我国很多中小型出口企业出口加工贸易技术含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要想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出口企业必须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加大对技术的投入力度,培养和鼓励创新型人才,打造真正属于自己且能够在国内外立足的品牌。

(二)稳定物价

欧债危机给我国带来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推高了国内物价水平和居民对通胀的预期。高通胀会降低货币的购买力,窃取居民的财富,降低居民的生活水平。此外,通胀会加剧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现象,拉大贫富差距,引发社会危机。为了避免输入型通货膨胀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首先要减少对大宗商品的依赖,组织国内企业扩大对基本原材料的生产。其次要加强对国外资本流入的监管,避免热钱过多流入。最后要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对物价进行调控,稳定居民对通胀的预期。

(三)实现外汇储备的多元化

我国的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其次是欧元和日元,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爆发,美元、欧元不断贬值,为了提高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必须增加外汇储备资产的持有方式,逐步减少对美债和欧债的持有量,将储备资产分散投资,利用外汇衍生品对储备资产进行保值增值。

五、总结

虽然这次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同时也给我国经济转型与发展带来机遇。因此,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欧债危机,政府和企业都要认清形势,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在平稳度过欧债危机的同时进行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京阳.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思考[J].财经科学,2012,3.

[2]《欧债危机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课题组.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J].金融发展评论,2013,6.

[3]杨蜜.欧债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策略[J].中国外资,2012,9.

第4篇:通货膨胀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会计视角;通货膨胀;中小企业;财务互动

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目前国内外的经济学者很难统一其标准定义,但通货膨胀的表现则是比较直观的,例如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等。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会给市场和企业带来不稳定因素,造成不利影响,尤其是对于资金紧张、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而言。会计视角下的通货膨胀对中小企业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不管是在货币幻觉的虚利实分,还是资金的瓶颈的加剧方面。因此,讨论在会计视角下应对通货膨胀的方法对于中小企业的财务稳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维持中小企业发展稳定的重要举措。

一、通货膨胀与会计

(一)通货膨胀概述

通货膨胀指的是在货币制度下流通货币数量超过实体经济所需而引起的货币贬值以及物价水平全面上涨的情况,用通俗的语言来讲,通货膨胀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经济体中物价水平持续普遍上涨从而造成货币购买力显著下降的情况。在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中,产生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在于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导致物价水平的波动,在货币主义的经济学中,产生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上货币流量显著增加,人民所持货币普遍增加而导致人民的购买力上升,物价随之上涨,从而造成通货膨胀[1]。此理论有一个总结性的方程式:MV=PT。目前认定通货膨胀的概念依然难以达成有效统一,对于这一分歧,最著名的当属萨缪尔森、哈耶克以及弗里德曼等人的相关理论。萨缪尔森认为通胀就意味着物价水平的整体上涨,而造成物价上涨的原因并不单一,过量发行货币只是诱发物价全面上涨的因素之一,需求的增加及成本的提高同样会造成物价水平的上涨,但这样的因素并不能被归结为通货膨胀。

(二)会计视角下的通货膨胀

会计的计算是依据国家的货币,对经济的各项活动进行控制、记录、计算、分析以及报告,同时提供财务管理的相关信息工作。会计工作需要遵循客观原则和一贯性,此外还有历史成本等各原则,这样就会导致稳定的财务工作必须以稳定的货币价值为支撑。通货膨胀通通常意味着物价整体水平的上涨,从而造成货币价值降低,进而导致购买力不如以往的情况,这样就破坏了基于货币比值的稳定计算方式[2]。会计工作人员应时刻重视通货膨胀的具体趋势,以便在早期就能够对物价的动向和改变幅度作出准确预计。在会计的具体工作情况中,财务报表是调整物价涨幅的具体方式,财务报表会使财务数据具有更加真实的意义,并且客观价值足以达到企业领导制定未来方针的要求。在具体的实际会计事务中,通货膨胀同样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从而挑战历史原则。例如,根据历史成本计算现有原材料及库存产品的市价,但此价格和现有价格所对应的现有库存结果存在明显差异。

二、通货膨胀对中小企业财务活动的影响

(一)信息失真

信息失真会导致货币幻觉,而对于货币环节这一概念,最早在20世纪初由美国的经济学家提出,它是由于通货膨胀而造成效应,具体是指人们只注重货币的名义价值,却对货币在当前情况下的实际购买能力产生错误理解的一种错觉现象[3]。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仅是对企业目前运营状况的真实反映和记录,更是对企业未来能否切实有效地合理运行与发展而作出准确预计的重要基础,因此真实的企业财务信息是企业必须具备的。在目前的会计实体中,中小企业的财务活动经常会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在主观上,会计人员弄虚作假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而在客观上,主要是受制于经济环境,通货膨胀是罪魁祸首,其次是通货紧缩。

(二)资金瓶颈

资金从来都是限制中小企业稳定发展的主要瓶颈,以目前的政策环境而言,国家的经济重点暂时还不会向中小企业倾斜,因此国家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依然不足。但中小企业自身不具有像大型企业那样广阔而丰富的融资渠道,因此在没有政策支持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获取进一步发展的资金手段显然有限,这样就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资金不足问题,资金也就成为中小企业迈向未来的主要瓶颈之一[4]。据研究,我国中小企业在数量上超过了全国所有企业数量的99%,但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值在我国全部企业的产值中却只占据一半多一点的份额,比例严重失调。

(三)压缩实际产值

税收是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虽说按规定缴税是所有企业无可厚非的义务,但税收的水涨船高也会压缩企业的实际产值,对中小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在正常的经济环境中,税收是不会对企业的运行造成负面影响的,一旦通货膨胀的速率突然增大时,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大幅度提高,并且税收也会随着通货膨胀而持续增高,这样就会对中小企业的正常运行造成不利影响。第一,就税收本身的固定性来说,因缺少必要的灵活性,中小企业在通货膨胀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就显得有苦难言;第二,以税收的强制性来看,在通货膨胀压力下,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将受到严重挑战。

三、中小企业财务应对通货膨胀的方法

(一)确保会计信息准确性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准确的会计信息有利于它们实现平稳运行,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中小企业财务工作者在进行会计计算时,不仅要严格遵守会计惯例中的各基本原则,还应根据市场变动的实际情况,做具体地调整,研究当前通货膨胀率对物价的影响情况[5]。首先,企业财务人员应充分研究以往信息是否准确,其参考价值有多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积累,折旧会依照历史成本的准则计提,而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其次,对存货信息的准确、客观描述也是非常重要的,存货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产品的成本,而这也是核算企业在一定时期利润及税收的重要依据。

(二)调整企业财务报表

根据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及中小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过去传统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依旧是目前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但主要问题在于,通货膨胀会对企业的运行带来实实在在的不利影响,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影响,不能对这一问题视而不见。因此,就目前来看,保护企业财产不受通货膨胀影响的最好方法就是确保企业的财务工作是基于目前的市场通胀率及企业自身财务状况而调整报表。不久调整和造假是两回事,会计准则还是必须要遵守的,应在会计准则的合理范围内调整企业的财务报表,同时在编制报表时要附注相应信息,从而做到再通胀情况下企业的各项财务明细更准确。

(三)建立财务活动的规范

通货膨胀的出现是市场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出现通货膨胀并不意味着经济出现了严重问题,而通胀也是不可能彻底消除的。当然,通胀必然会对市场稳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政府一直试图采用各种手段抑制通货膨胀情况,尽量减轻其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6]。但政府部门的努力对于整个市场来说毕竟是有限的,而且根本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企业自身也应加强警惕,提高通胀防范意识,重视通货膨胀情况下的会计实务规范体系的建设,保证企业能够有效应对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并使之成为。中小企业在计算存货价格的时候,除了采用先进后出的计算方法避免通货膨胀的风险外,还应按照存货即时重购价格提取适当的物价准备金。

四、结语

第5篇:通货膨胀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 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宏观经济调控

■一、引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了6.9%。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8.2%,其中,粮食上涨6.6%,肉禽及其制品上涨38.8%,猪肉上涨56.0%,鲜蛋上涨10.0%,水产品上涨6.8%,鲜菜上涨28.6%,鲜果上涨12.9%,调味品上涨4.0%。1-11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6%。2008年前两个月中国CPI同比分别上涨7.1%和8.7%,创下中国CPI指数11年来最高,众多国内外金融机构预计中国一季度CPI增速将仍居高位。

2007年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两防”的经济目标:防止结构性通胀转化为全面通胀、防止经济增长由过快转变为过热。为了这个又快又好又健康的经济目标,中央开出的药方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

■二、2007至2008年我国经济状况分析

从表象来看,CPI上涨事实上呈现出结构性上涨,是由食品价格上涨推动的。实际上,无论是从CPI的6.9%来看,还是从CPI的上涨态势来看,国内CPI的上涨并非仅是结构问题,也并非居民是否可以承受的问题,而是要看到中国式通货膨胀压力的趋势,要了解到目前的CPI上涨已经从结构性向通货膨胀转化。

1.国际市场价格的带动。由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这导致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进而拉动了国内粮食价格上升,并影响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

2.成本推动。目前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生产领域成本价格上涨并向消费领域传导的力度不断加强,进一步推动物价上涨。

3.部分产品供求结构失衡。

■三、我国的应对措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

1.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来影响宏观经济的行为。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影响利率货币供给量,最终刺激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使总需求曲线发生位移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从紧的货币政策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中央政府通过一系列货币政策手段来抑制消费增长,控制物价的过快增长,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2.财政政策是指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宏观经济的政府行为,主要影响物品和劳务的总需求,是刺激或减缓经济发展的最直接的方式。政府经常通过不同的财政政策工具的操作来影响经济的走向。稳健的财政政策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具体说来,就是要注重把握“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十六个字。

■四、我国采取的货币政策工具及其局限性

之所以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因为2003年延续至2007年的“高增长、低通胀”形势已发生变化,前几年我国出现的产能过剩已被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驾马车”的高增长逐渐消除,通货膨胀率随之正在上升。

(一)我国采取的货币政策工具

实际上,从紧的货币政策在2007年已经开始了,2008年我国采取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控制信贷、发放央行票据等。

1.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通常是指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按照存款的一定比率保留流动性。为抑制通货膨胀和防止经济过热,央行从2007年1月15日开始至2008年4月25日已经13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从原来9%上调至16%。

2.提高利率。2007年3月18日至12月20日央行6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利率从原来的2.52%调整到4.14%,贷款的利率从原来的6.03%调整为7.47%。利率高低是影响个人消费和企业投资的重要因素。在利率水平较高的情况下,个人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以获得较高的利息收益。同样,对企业而言,较高的利率意味着较高的融资成本,使投资的净收益下降,从而促使企业减少通过银行贷款等负债方式进行的投资。整个社会消费和投资的减少,货币乘数也随之下降,货币供应量最终势必减少。此外,银行吸收储蓄的成本也相应上升,而贷款需求却发生萎缩,银行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因而减退,货币乘数也就随之下降。由此,在加息政策的影响下,货币实际供应量得到了有效调节,进而就能直接抑制通货膨胀。

3.控制信贷。2008年银行业信贷从紧的主题将是:控制信贷总量、把握信贷节奏、调整信贷结构。控制信贷总量,使信贷投放适应经济增长要求,信贷增长过度扩张或压缩对保持经济平稳增长都不利;把握信贷节奏,保持信贷在一定时段上的均衡投放,信贷投放大起大落是诱发经济大起大落的重要根源;调整信贷结构,“有保有压、区别对待”,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国家鼓励和支持的产业、领域和环节。

4.发行央行票据。发行央行票据可直接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因而能够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为了巩固从紧货币政策在一季度取得的成效,防止信贷和货币供应量反弹,央行4月份以来已经发行6300亿元央票,正回购操作成交3010亿元。

(二)货币政策手段的局限性

在这一系列从紧货币政策措施影响下,2008年一季度,信贷和货币供应量增速双双回落,从紧货币政策对于防止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基础尚不稳固,信贷需求依然旺盛,投资存在反弹压力,价格总水平仍处于高位。

一些业内专家指出,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等货币政策措施虽是对国内市场流动资金进行了调控,但对抑制通胀和经济过热效果非常有限。另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控制信贷主要挤压的是中小企业贷款,不利于解决就业、收入分配、启动内需。而提高利率则更有利,可以减少投资和消费,使得通胀压力缓解,也能减少资产泡沫。然而在我国特殊的国际环境和发展阶段之下,加息并没有带来预计效果。

1.CPI的大幅度上涨。2007年1月至12月随着存款准备金率、一年期存贷款利率的上调,CPI不降反升,从1月份的2.2%到12月份的6.5%。一旦名义利率低于同期CPI的上升幅度,就意味着同样数量的货币存入银行获得的利息还不能抵消价格上升的损失,出现了“负利率”现象。负利率意味着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即货币贬值,从而鼓励公众增加消费和投资,加快货币周转,提高货币乘数、货币供应量,刺激需求,可能加剧通货膨胀。

2.由于利息税的存在,即便是已经上调利率,在扣除利息税后,实际存款利率仍然较低甚至为负。在这一背景下,存钱不如买房、买股票,推高了资产价格,因此每次加息效果大打折扣。

3.连续大幅度提高利息,增加生产企业的财务成本转移到终端产品价格中,可能加剧物价上涨。另外,不断加息,财务成本剧增,将打击许多行业的中小企业,造成供应短缺。

■五、应对通货膨胀必须加强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在抑制通货膨胀方面,相对于货币政策的进退两难,财政政策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效应,尤其是供给调节,可以有效治理目前各种因素引发的通货膨胀。另外,近几年财政收入的高增长也为此提供了条件。而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中国稳健的财政政策正在加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将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和促平衡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优化经济结构和运用财税杠杆,努力防止经济增长出现过热和全面通货膨胀。

首先,针对由贸易顺差增长过快引发的通胀,一方面可以考虑降低出口退税税率,同时对一些国内稀缺的生产要素加征出口关税,减少出口。例如,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在2008年,对小麦、玉米、稻谷、大米、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57种产品征收5%到25%不等的出口暂定关税。在2月15日至9月30日期间,将磷酸氢二铵等化肥产品的出口关税税率提高至35%,同时对部分含磷复合肥开征出口暂定关税。③另一方面,进一步削减进口关税,给予企业进口补贴,扩大进口从而减少贸易顺差。

其次,针对成本型通货膨胀,扩大增值税转型试点范围,降低企业所得税率,减轻企业面临的要素成本上升压力;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稳定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与此同时,停征利息税,进一步缓解负利率现象,有助于吸引资金回流银行系统,减少消费和投资,从而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第三,针对结构性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要加大对于粮棉油的补贴力度,促进农产品和食品的生产,维持市场供应。当前CPI上升的压力主要是由粮食供给引起的,宏观政策的调整应该是增加供给而不是控制需求。增加粮食供给主要要依靠财政政策,即通过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增加粮食生产补贴;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和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降低种粮成本,促进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等商品的生产,同时改革和完善农资价格调控机制,对农资生产企业实行优惠政策等,从而刺激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供给,抑制价格上涨。如在今年财政预算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的基础上,2008年3月份,国务院决定中央财政再增加252.5亿元投入,主要直接补贴给农民。

最后,应及时完善和落实因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妥善处理物价上涨对广大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影响。要通过减税以及对低收入者发放价格补贴等措施,还利于民、让利于民,防止低收入者的恩格尔系数在通货膨胀时期达到警戒区域。物价上涨影响最大的是低收入者,如何增强普通居民消化物价上涨的能力,保护民众利益,是中国政府的当务之急,宏观调控应该加大对低收入者的补助和民生领域的投入。例如2008年4月南京率先启动应对物价上涨的困难家庭临时生活补贴联动机制,以缓解因物价上涨造成这部分家庭生活负担加重的情况。

总之,在应对通货膨胀方面,我们要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多管齐下,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引导中国经济早日走出通货膨胀的泥潭。

注释:

① 《领导文萃》2008年3上半月,第12页

② 金融界网站,2008年01月14日

第6篇:通货膨胀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货币;流动性;通货膨胀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10-0015-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10.04

一、货币内生性与外生性

一般认为,通货膨胀主要是因为货币供应过度才使得流动性过剩,导致过多的流动性追逐定量商品推动商品的价格不断上涨。但在有些情况下却并不适用。据许雄奇和张宗益(2004)统计显示,1978―2002年,我国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口径(M0、M1、M2)分别存在6.06%、4.15%、8.59%的超额货币供应,尤其是1997年以后,在M1、M2基数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货币供应年均增长率接近20%,然而这部分超额货币并未引发通货膨胀,反而在1998―2002年间出现了通货紧缩[1]。在我国出现的这种货币供给与物价之间的关系完全背离了主流货币理论的经典公式,“超额货币”似乎不知所处的现象,被国际经济学界称之为“中国之谜”[2]。

(一)货币外生性

所谓货币外生性就是指货币供给作为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独立自主地加以决定,其对经济运行和其它经济变量的影响通过凯恩斯效应或实际余额效应实现[3]。在现代经济学中,主流货币理论主要是指主流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二者虽然相互对立,但却在基本理论假设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即都主张货币外生性假设。中央银行只要确定了经济发展所需的合理货币需求量,然后供给适量货币,货币供需就能实现均衡。因此当货币失衡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政策手段的实施加以矫正。

根据主流外生货币供给理论,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受制度、偏好等长期因素影响的变量,货币供给的变动必然会通过产出与价格的变动加以反映,从数量上看,一国货币数量的增长率应该等于价格水平上涨率与产出增长率之和,即等于物价CPI上涨率与国民收入GDP增长率。由于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货币供应量过多必然推动物价上升,但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时间中却长期存在着超额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反常关系。因此,基于货币供给外生性假定的现代主流货币理论似乎难以解释我国出现的“货币迷失”和“流动性过剩”这两种货币现象。但货币内生性却较好地解释了这个问题。

(二)货币内生性

所谓货币内生性是指流通中的货币是由经济运行本身的内在要求决定的,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并不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行为,而是一种被动的适应,因此,货币供给量是经济体系中的内生变量,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只能是相对的[4]。较早提出货币内生性的是,1959年英国拉德克利夫委员会发表的《货币体系之运转报告》:“对经济真正产生影响的是包括货币供给在内的整个社会的流动性,试图控制货币的努力会促使经济主体用其他流动性的资产来代替货币,以至于货币政策无法实施,只有对经济中的一般流动性加以控制才是一种有效的货币政策”。托宾认为人们会根据成本和收益,在货币与其他金融资产之间做出选择,货币同其他金融资产一样,其供给和需求取决于持有该种资产的成本和收益。货币供给受到货币需求以及公众资产组合的优势等因素制约,因而整个金融系统和公众共同决定了货币供给[5]。格利和肖指出,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具有货币创造作用,并且这种非货币金融是在货币当局控制之外。

后凯恩斯货币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温特劳布、卡多、拉沃伊、莫尔、明斯基、罗西斯和埃尔利等人在上世纪70和80年代陆续提出了“适应性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和“结构性内生货币供给理论”。他们有的认为货币供给与实际产出水平以及就业有直接关系,而与物价水平只存在间接关系,为了防止信贷紧缩导致灾难性的债务紧缩,中央银行除了满足“交易需求”外别无选择;有的则强调当银行和其它金融中介机构的准备金不足时,主要是通过创新性资产负债管理,即银行贷款创造银行存款,商业银行再根据存款来寻找储备,而贷款又是由具有信用的企业或个人决定的,中央银行无法控制经济中的贷款量,因此也就无法控制货币存量。内生性货币理论的提出和发展重新诠释了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行为。

二、货币供给与流动性过剩

2010年,我国官方开始适用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站在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角度,随着金融创新和发展,履行货币职能的金融资产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传统的金融业统计范畴已经不能涵盖整个社会资金的流动和变化,货币供应量指标与产出和物价变动间的相关性越来越弱。与此同时,社会公众、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政府等货币创造能力越来越强,各种新型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和新型融资方式、渠道的诞生大大降低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控制能力。因此,货币供给“过剩”,主因不是由供给方决定,而是由需求方决定。

(一)货币需求倒逼货币供应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货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执行交易媒介职能的货币占比逐年下降,执行资产职能的准货币成为主体,这种货币结构导致货币供求均衡的主导力量由供给转向需求方面,而在需求结构中居民又占绝对主体[6]。从中央银行角度看,这种超额货币供给具有很大的被动性,由于其转化为其他金融资产形式,所以并未对物价造成压力。许多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如伍志文(2003)通过对货币形态的扩展,认为大量货币在资本市场的集聚是导致我国货币超额供应,进而出现“中国之谜”的重要原因[7];王一萱、屈文洲(2005)认为,我国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上存在信贷资金套利的行为,大量货币通过灰色渠道流入股票市场的可能性是产生“迷失”货币的重要原因[8];易纲和王召(2002)基于所建立的货币政策传导模型,认为在股市存在时,货币供给的增加并不会完全转化为商品价格的上升,而会有相当一部分在股票市场上溢出,而我国股市的投机性质所带来的价格“超调”现象加剧了这一不对称性,即使考虑股票价格上升所产生的财富效应和产量扩张,货币供给也不可能完全反映到价格和产出的变化上来,因此股市溢出和超调是我国货币“迷失”的重要途径[9]。张杰(2006)则认为,中国的高货币化和货币“迷失”现象具有深刻的政府行为内涵,政府部门对银行体系的运转进行了过多干涉,提供了大量显性补贴和隐性担保,经济中的货币供给将高于市场化条件下的最优水平,由此出现在货币数量论框架下的货币“迷失”[10]。审计署的2010年审计公告中显示,我国地方政府融资负债约10万亿元,占2010年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47.92万亿元的20.9%。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还存在大量的银行外其他信用融资,不但数额较大,而且隐蔽性强,难以统计。地方政府融资相较于银行贷款,具有软约束性,容易游离于宏观调控之外。

货币乘数是连接货币供给与基础货币之间的纽带,主流货币理论主张货币乘数是基础货币扩张的倍数。一般来说,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控制基础货币,但对货币乘数的控制能力有限。原因在于中央银行虽然可以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来影响货币乘数,但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提现率则主要取决于银行和居民的行为选择,中央银行不能随意控制。2011上半年,央行连续六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5%,接近历史最高水平,理论上货币乘数相应下降,但实际结果确是货币乘数仍在不断扩大,看起来是信贷投放逐步受到限制,但存款增长率出现持续下降甚至负增长,表现为企业存款大幅下降,直接转向投资或经营领域,居民储蓄存款通过民间借贷途径投向企业或经济实体,形成罕见的“全民借贷”现象,直接抵消了央行的调控效果。另外,我国货币乘数的变动具有明显的顺经济周期的特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货币供给内生于经济的周期波动[11]。还有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也支持了我国货币乘数呈现出内生特性的结论。

(二)基础货币内生性的表现形式

基础货币的内生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再贷款与再贴现的“倒逼机制”上,由于经济转轨时期预算软约束的特征,财政和企业往往患有投资饥渴症并转化为银行信贷的软约束,形成适应性内生货币供给式的“倒逼机制”;二是在债券公开市场操作上,中央银行主动性匮乏,由于适合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债券资产短缺,而中央银行本身债券也不足,难以通过逆回购业务收回基础货币,只能通过投放短期资金的单向操作,同时中央银行还要受到其他银行机构有无反向交易意愿的影响,灵活性和主动权受到一定的束缚;三是在外汇公开市场操作上,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渐进性的汇率改革条件下,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具有很大的被动性,这意味着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基础货币数量成为依赖于外汇市场状况的内生变量。总之,货币供应的内生性会扩大货币乘数并使市场流动性膨胀。

三、流动性过剩与通货膨胀

(一)国际金融危机是本次流动性过剩的起因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管理通胀预期”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6月15日,央行一直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加息4次至3.25%,11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最高达21.5%,但是,通货膨胀依然居高不下。统计数据显示,5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5%,PPI上涨6.8%,5月份CPI的同比增幅已经处于2008年7月以来的最高位,创下34个月来新高。从表面来看,流动性过剩成为本次通货膨胀的主因,但通过实施严厉的调控流动性政策后,通货膨胀趋势并没有减弱趋势。2009年,我国曾一度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4万亿投资等一系列的应对措施,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货币政策逐步向稳健转变。纵观这一过程,央行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是迫于经济发展的压力,而收回流动性则是迫于市场价格的压力。近期我国江浙广东一带中小企业经营形势一度下滑,破产公司数量甚至超过金融危机以前,这是在当前流动性依然过剩的情况下发生的。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复杂性

从中国本轮经济通货膨胀的发生原因看,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自2009年来的货币超发。二是在全球货币量化宽松大背景下,国际贸易收支和汇率等因素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国际商品价格;通胀将通过农产品和工业品链条分别传导到国内;通过贸易和非贸易部门的比价效应,通货膨胀进一步由贸易部门向非贸易部门扩散,最后引起价格的全面上涨。三是国际铁矿石、有色金融、原油等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所引发的成本推动。当前中国经济正在走过“刘易斯拐点”。从实证研究来看,一个经济体在走过“刘易斯拐点”之后,往往伴随着较长时间低端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快速上涨。由于工业品的价格传导存在着明显的价格黏性,成本压力主要表现在低端劳动力密集程度较高的农产品上,容易引起农产品价格的波动。随后,劳动成本会通过向终端产品转移而引发整体物价与工资水平的螺旋式上升,最终促使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在整个居民消费领域和工业制成品领域体现出来。

当前,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据全国工商联的调查显示,九成以上中小企业无法从银行贷款,当前中小企业生存难度超过2008年。鉴于通货膨胀的严重危害,央行必须做出收缩流动性的宏观决策。首当其中的影响是最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如果中小企业出现大面积经营问题甚至破产,势必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为此,央行必须在收缩流动性、抑制通货膨胀和扶持中小企业之间做出妥协,但只要流动性依然旺盛,就必然会加重通货膨胀治理的负担。这实际上体现的是,资金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分配的不合理性以及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大量的信贷资金流入了大型国企和垄断性行业,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本来就举步维艰,抗风险能力差,资金紧张不过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四、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内生性是当前我国货币供应增长的主导性因素,而货币超发造就了本轮通胀的流动性基础。由于我国当前通货膨胀形成的因素较多,传导机制较为复杂,因此,单纯的抑制流动性并不能从根本上抑制通货膨胀的蔓延,过于严厉的调控反而会伤及经济的发展,近期大量中小企业的破产甚于金融危机就是例证。治理通货膨胀应当立足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制定协调、有序的长期治理措施,并容忍通货膨胀在一定幅度内存在。一是在控制信贷总量的同时,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制定银行业信贷投放监管比例,引导更多的贷款投向中小企业;二是切实提高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最大限度的削减市场垄断和行业垄断,除了影响国计民生、危及国家安全的行业之外,鼓励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参与和竞争,在税收、信贷等诸多方面保证中小企业享受平等的“国民待遇”;三是进一步加大社会信用融资统计和监管力度,尤其要防止银行外信用和融资膨胀,从而实现对整个社会资金流动性的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许雄奇,张宗益.财政赤字、金融深化与通货膨胀――理论分析和中国经验的实证检验(1978―2002)[J].管理世界,2004(9):24-32.

[2]李健.结构变化:“中国货币之谜”的一种新解[J].金融研究,2007(1):41-52.

[3]王腾.论货币宏观调控权的实现与货币传导机制的建立[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38-41.

[4]谢罗奇,胡昆.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分析[J].求索,2005(1):26-28.

[5]黄齐朴.浅析货币供给内生性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J].金融经济,2006(2):127-128.

[6]伍志文.“中国之谜”――文献综述和一个假说[J].经济学,2003(1):39-70.

[7]王一萱,屈文洲.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连通问题研究[J]深交所,2005(6):37.

[8]易纲,王召.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J].经济研究2002(3):13-20.

[9]魏杰,王韧.货币“迷失”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进展与现实抉择[J].经济学动态,2007(1):22-28.

[10]王杰,谢明.中国货币供给是内生的吗――基于VAR

第7篇:通货膨胀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宏观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1

一、金融危机的国际背景分析与现状

2008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次贷危机,这场金融危机来势凶猛,不仅让美国本土的许多著名企业纷纷破产,也深深打击了中国市场。尽管中国经济在政府强有力的调控下跨过了各种艰难,但是中国市场作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面临着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考验。

美元一直是世界经济的主导货币,中国自从加入WTO后,经济发展越来越国际化,自从发生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受到影响。因此中国经济的现状就是,尽管平稳发展,但是仍受到来自美国金融危机的威胁,一旦政府不能很好的调控宏观经济,中国经济也势必会出现崩盘现象。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直接来说就是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我国贸易渠道的影响

近几年来,尽管我国贸易进出口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是,金融危机仍在不断的蔓延,美金市场也不停的在波动,因此金融危机仍可谓是深不见底,这就使得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将要一直面临着未知的挑战。受全球市场需求的影响,很多国家出现了保护性的贸易形式,这就导致除中国以外的外部经济环境更加的恶劣。除此之外,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欧美等国家的进口需求,这就减少中国的出口额度,加大了供应过剩问题。最终结果就是导致部分小企业处于破产的边缘。因此,中国政府就必须加大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贸易遗留问题。

2.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爆发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证券A股市场受到重创,但由于我国一直以来都没有实行自由的货币兑换政策,证券市场也没有完全的开放,因此这就让A股市场没有直接面对来金融危机的冲击。尽管如此,这也不是值得乐观的事情,毕竟金融危机一直在不断的恶化,中国市场也会继续恶化,这就让部分投资者产生了怀疑的想法。投资的减少,就会直接阻碍宏观经济的发展。

3.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美国突发金融危机,最主要就是受其房地产泡沫经济的影响。如今美国的房地产业已经处于低迷状态,但是由于美国联邦储蓄不断大规模的救市,放松银根,这就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更多的国际资本开始源源不断的流向中国,加之外汇储备能力的加强,使得金融和经济领域的流动资金处于过剩状态。因此中国政府就必须不断的对房地产进行干预,作为金融危机的间接影响结果,我国的楼市目前的价格一直处于上升的状态,这对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最直接的打击。

4.对我国利率和汇率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下,目前美元一直处于贬值状态,而这势必会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虽然人民币升值会对处理我国贸易不平衡问题有所帮助,也会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一直处于紧绷状态中的中美贸易冲突,但是如果美元一直下跌,人民不断升值就会对我国的经济,尤其实体经济造成冲击。除此之外,一旦美元持续贬值,也绝对会影响中国产品价格的涨跌,更会不断加剧我国的通货膨胀情况。此外,受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就会直接加大我国企业融资的难度,直接导致部分企业倒闭。

三、宏观经济的应对措施

正确把控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向,采取果断有力的政策措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有预见性的、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增强宏观调控的力度是我国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具体政策,其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人民币升值速度,对金融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革。人民币直接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美元如果一直处于贬值状态,而其他国家的货币浮动不大,我国的进口价格就会大幅度的涨幅,这就会直接加剧通货膨胀,此外也会使我国现有的货币政策和调控的宏观手段无法抑制通货膨胀。如果人民币只对美元大幅升值,我国的很多企业势必面临倒闭,这也就直接加剧了我国人口的失业率大幅增长,自然实体经济也会无法正常发展。这也就要求国家对人民币的升值速度有所控制。此外对金融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革主要是不断深化我国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的改革、创新之路,积极发展多种体制的金融企业,使民间资本得到合法、健康的融资发展。宏观经济作用于金融机构的改革,可以有效的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不断的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形成,平衡汇率,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2.放宽货币政策,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运行的过程中,不断增加政府支出,采取减税政策和税费改革措施会不断的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和金融调控结构。此外,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给资金的流通提供保证,也会对各行业的投资和就业形成链接,加强宏观调控的调控力度。放宽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就会积极的投入到民生建设之中去,不断的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大力拉动内需,让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中小企业从外销转内销,找到合适自己的生存之路。

3.选择性的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宏观调控手段,但是宏观调控应该是有选择性的进行。其最主要的任务是保持经济的平稳发展。我国从2008年开始实施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例如三次提高出口退税政策,采取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降低住房交易费等。但是,正确的宏观调控应该是在经济处于良好发展的状态下操控,而不是给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冲击,以房地产为例,政府的宏观调控不仅没有使房价下跌,反而上涨,因此在实际的宏观调控中,政府必须有选择性的进行。

四、结束语

宏观调控是国民经济强有力的调控工具,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我国必须不断的深化与各国的贸易合作,共同抵制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不断的推动国际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为国际经济的复苏做出应有的贡献。为了避免通货膨胀,也要不断的拉动内需,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甄炳禧,透视美国次贷危机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1).

第8篇:通货膨胀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电信;CPI;应对措施

一、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相关探索

(一)CPI的内涵及特征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最能充分和全面反映通货膨胀的价格指数。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他称为SERIES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众所周知,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而CPI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但它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它反映了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和变动幅度。中国的CPI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衣着、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及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类。CPI可以根据各项消费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数据和在居民生活中的开支比重编制。

(二)2007年,CPI持续上涨;2008年,CPI“高开低走”

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CPI指数的持续上涨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指出,在2007的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2%,比第一季度上升了0.5个百分点,比2006年同期上升1.9个百分点,呈现出涨幅上升的趋势。在2007年7月19日的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会上,国家统计局发言人李晓超了2006年上半年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3.2%的涨幅突破了3%的宏观调控目标。2.2%、2.7%、3.3%、3%、3.4%、4.4%是上半年走过的上升轨迹,而全年的CPI上升了4.8%,创下了近年来的新高。

200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一个CPI数据,1月份我们的CPI同比上涨了7.1%,创下了1997年以来的新高。在推动1月份CPI指数继续攀升的要素中,食品类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1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8.2%,其中,粮食价格上涨5.7%,油脂价格上涨37.1%,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1.2%,猪肉价格上涨58.8%,鲜蛋价格上涨4.6%,水产品价格上涨8.7%,鲜菜价格上涨13.7%,鲜果价格上涨10.3%,调味品价格上涨4.1%。

在2008年召开的两会上,商务部表示,今年中国物价呈“高开低走”之势,预计CPI控制在4.8%以内。在众多数据呈现普涨的同时,也有一些类别的指数出现了下降,其中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1.9%,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下降0.3%。然而,这些下降的数据与全面上扬的食品、消费类产品以及居住类价格相比,显得十分微薄。

(三)物价上涨原因简析

在2008年的两会上,发改委主任马凯3月6日答记者问说,当前物价上涨是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的结构性上涨。物价上涨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主要包括国内和国外两方面的因素。

从国内来看,食品价格的上涨是CPI上升的主要动力,居民收入的增加大大增加了对食品的需求。同时,食品价格的上涨也带动了工业品的出厂价格即PPI中生活资料的上涨,由于CPI与PPI有直接的传导关系,所以生活资料的上涨也将带动CPI的攀升。2007年5月份PPI同比上涨了2.8%,比2006年同期高出了0.4个百分点。

从国外来看,国际形势也影响着中国CPI指数的上升。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压力也笼罩着全球。在2007年的5月份,世界通货膨胀水平上升至近七年来的最高水平,受石油和食品价格的影响,当月主要工业国家的平均通胀率都达到了2.8%。总之,在国内外通胀环境的共同影响下,中国CPI出现了上升现象。

二、中国电信业在CPI上涨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

据2008年2月24日第一财经日报透露,中国1月份PPI同比上涨6.1%,创了近3年来的新高。CPI则高达7.1%,创下11年以来新高。而统计局近日也公布了新的物价动态,2月全国工业品出厂价同比上涨了6.6%,原油出厂价同比上涨37.5%,生活资料出厂价同比上涨4.9%,食品类张11%。而在2008年3月17日,中行全球金融市场研究部预测2008年3月CPI增幅将超8%。如此新高不断、交替上升的PPI和CPI,将深刻影响到上市公司业绩。

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央行为了贯彻从紧的货币政策,防止明显通货膨胀的产生,先后10次上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5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第6次调整存贷款的基准利率。但对房地产消费而言,温和加息并没有使还款压力和支付能力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影响,因此房地产总体的结构和供求关系并没有受到明显影响。而在行业调控政策方面,政府实行紧缩信贷的调控意图明显。目前资金已经取代土地成为了行业最大的准入门槛,因此CPI上涨而带来的金融调控手段直接影响行业的生存和整合,从紧的货币供给将是房地产行业的整合加速。

对于银行业来说,CPI上涨而带来的存款利率浮动,将影响银行业存款业务品种的开发、设定和调整,也考验着银行资金管理和营运的能力。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绝大部分是存款,包括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存款金额较高、稳定性较强的客户将有可能获得较高的存款利率回报。CPI上涨而带来的利率调整使今后的银行业竞争将是“高存款利率与低贷款利率”的竞争,存贷款利差空间将进一步缩小。对于资金实力较弱、资金运作能力较差和服务水平低的银行将会被淘汰出局。

总之,对于宏观经济来说,中国CPI的上涨,使中国宏观经济形势面临通货膨胀的风险。物价的适度上涨能刺激经济的增长,带来经济的繁荣,但如果物价上涨超过一定的幅度就会给宏观经济带来很大的压力,通货膨胀将使人民币贬值,消费者购买力下降,从而又阻碍经济的发展。物价的上涨将导致生产资料的上升,造成企业成本的增加,利润下降。因此,CPI的上涨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处于基础行业的中国电信业的建设和运营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一)CPI的上涨,导致电信行业资金运行量和营销费用开支面临很大挑战

由于CPI的上涨,政府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不得不使用宏观调控政策,紧缩银根,减少货币供给量,然而企业跟消费者一样,物价上涨将增大其对资金的需求,而政府的政策便使电信业的资金来源受到严重的阻碍。从营销费用的来源看,CPI与PPI直接的传导关系可见,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使电信业的营销成本大大增加,因而对电信业的市场运行带来不利。

(二)CPI的上涨使电信业管理成本增加,使人力资源管理和建设也受到影响

电信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建设也随着物价上涨而使费用和难度增加,物价上涨使人们的购买力下降,因而对人力资本需求的支出也更多。在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招聘录用、培训开发、薪酬制订等方面,物价的上涨也使这些工作的开展面临一定的难题。因此电信业对人力资本的需求更大,支出也更多。

(三)CPI的上涨使电信业新业务开展和市场拓展方面也面临很大的阻力

目前,中国电信业正在进行新工程3G建设的实施阶段。3G(3rd Generation)指第三代数字通信。3G手机完全是通信业和计算机工业相融合的产物,不仅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提升,还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3G建设是电信业的新工程,然而在物价攀升的阶段却受到了严重的阻力。

在中国消费市场和居民消费结构来看,食品支出在居民消费支出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当物价上涨时,人们就会更多地投入到食品的消费中,而其他的消费支出便随之减少,因而通信方面的支出业直接减少,使电信业的需求和服务减少,从而造成电信业业务量的减少,以至收入减少,利润降低。同时,CPI的上涨也使新工程开展的成本费用上升。这一切都将影响到电信新业务的建设和市场推广。

三、中国电信业在面临CPI上涨形势下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

CPI上涨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紧缩银根,央行再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15.5%,创近十几年的新高。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必须抑制房地产投资,首先是抑制开发商投资以及炒房投资者,避免产生泡沫经济;其次是抑制政府的投资行为,严禁高价出卖土地,使得房价成本上升。对于银行业来说,CPI上涨对银行形成的挑战也迫使银行部门增强公司的风险管控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改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状况,提高资金的运作能力,同时也要提高服务水平。

从业务开展和产品开发来看,基础行业电信业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提高中国电信业在CPI上涨形势下的应对能力。

(一)谨慎对待新业务的开展和投资,开发具有创新性、独创性、实效性的电信产品

由于物价上涨,成本增加,电信业应该谨慎投资。投资项目应为电信业核心的工程,能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对于一些相关的辅助产品可以减少投资,否则成本过大,资金难以收回,企业利润也难以实现。在选择开发投资项目时,要选择具有创新性、独创性、实效性的项目,同时也还要严格审核,尽可能将一步投资分为几步投资,减少资金的一步投入。

(二)多角度、多层面地提高电信业的业务技术

电信业属于基础行业,涉及的工作范围广、项目多,但不是每一项工作都由电信部门自己投入资金,如员工招聘、培训等方面,电信部门可以使用人力资源外包的形式来减少人力、财力的过多消耗,同时提高效率。在开发电信产品的时候,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来采用一些新方式,精简过多、无用的产品。如产品重组、产品转型等方式,集中打造某些产品,讲求数量的同时更注重质量,这都将给电信业带来可观的效益。

(三)注重提高客户服务质量

对于电信业来说,产品就是服务。因此电信业在产品推广中要注重客户服务,从售前、售中、售后等几个过程中去提高,让客户感到满意实惠。同时利用好网络,给客户带来真正方便而又高效的电信服务,使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人们也能热衷于对电信行业服务的消费,使电信业业务增加,收入增大,从而在CPI上涨的情况下,电信业也能顺利应经济过热,保持良好稳定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锦龙.如何理性看待CPI的变化[J].南方金融,2005(3).

2、杨娜.如何认识中国当前的CPI[J].商业经济,2006(11).

3、李若思.CPI持续上涨,通胀时代来临[J].现代商业经济,2007(8).

4、汪建.物价上涨,电信业何去何从[J].中国电信,2007(9).

第9篇:通货膨胀应对措施范文

猪肉是中国肉类消费的主要品种。去年第四季开始的猪肉价格暴涨,某种程度上是对前几年肉价暴跌,政策上无动于衷的报复。屋漏偏逢阴雨天,蓝耳疫猪瘟导致着40%的猪崽死亡率。生猪饲养周期为12~17个月,哪怕今天开始大力养猪,而且猪瘟即刻消失,明年年中前生猪供应也难有改善,何况目前农民养猪积极性并不高。

中国的玉米、大豆,大量依靠进口。国际农产品涨价,会不断影响国内价格。而且小麦、大米国内价格与国际市场的关联度也愈来愈高。

工资、租金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另一个源头。农民工短缺在制造业已不算新闻,不过这个势头正在向城市服务业蔓延。保姆、服务员愈来愈难找,工资愈来愈高。商店租金上扬也在加速。与制造业不同,中国的服务产业有加价能力,成本型通胀开始向下游消费者转移。

目前最大的挑战在于,通货膨胀预期已经形成。当物价上涨预期植入人心时,所有能够提价的开始提价,工资随之上扬。笔者认为,中国通胀已经进入这个拐点,通胀预期将成为下一阶段带动物价上升的原动力。

政府也意识到物价普遍上涨的威胁,然而应对措施却不得要领。兰州牛肉面涨价到三元一碗。地方政府硬性将价格限制在2.5元一碗,餐馆只能在份量上作手脚,消费者发现一碗面吃不饱了。

这轮通胀与2004年时有着明显的不同。三年前的最大症状是煤、电、油、运全面紧张,今天则反映在消费者的焦虑上。个人储蓄开始离开银行,而且笔者相信工资增长一定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