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货膨胀治理的基本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通货膨胀;成因
一、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通货膨胀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引发的原因众多,本文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需求拉动引发的通货膨胀
首先,是投资需求的增长。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同时受2008年奥运会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稳定态势,且远高于以前年度的水平。其次,是消费需求的增长,随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消费需求也逐步增长。从2004年开始我国宏观经济就进入正产出缺口阶段,即实际总需求大于潜在产出,随着去年我国实际总需求的大幅增加,这种缺口逐步变大,导致了总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引发的通货膨胀
从国内因素看,表现在三个方面:
(1)工资上涨引发的通货膨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资上涨幅度较大,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工资每年都以10%的速度递增。从2009年以来各地不断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全国约一半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涨幅超过20%。
(2)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由于我国资源性产品的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受其影响,国内包括钢材、水泥、石油、有色金属等主要生产资料价格几乎全线上涨,11月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1.7%,涨幅比年初高出6.8个百分点,原油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2.6%,汽油、柴油和煤油出厂价格分别上涨3.9%、8.8%和8.0%。
(3)农产品价格上涨。构成我国CPI的类价格中,去年以来保持着“五涨三降”的发展格局。
3.流动性过剩引发的通货膨胀
我国过于充裕的流动性是两方面原因所致。一方面,为应对危机,过去两年我国货币投放较多,导致经济体中的流动性过于充裕。另一方面,全球流动性过剩,使得大量外资或热钱流入我国,加上国内贸易顺差,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形成更大规模的流动性。由于我国汇率弹性不足,基础货币投放中外汇占款大量增加,如果对冲操作不及时或不完全,全球流动性就很容易转化为国内市场上的流动性。2001年1月到2007年12月,我国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重从39.3%上升到113.4%。截止到今年3月,央行外汇占款余额已达23.7万亿元。央行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有时就与当期外汇占款增加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过于充裕的流动性必然会对物价产生巨大影响。
除以上原因外,还存在结构性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和惯性通货膨胀,在这里就不一一论述。
二、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鉴于通货膨胀形势的变化,我国将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当前治理通货膨胀,除了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市场监管外,还需深刻认识和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着重以下三个方面,从中长期发展战略上化解通胀压力。
1.制定行之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中央高度重视抑制通货膨胀,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针对目前高企的通货膨胀率,有关部门就最终定调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即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走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这一变化的关键在于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走向“稳健”,意即“紧货币、宽财政”的基调或许成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基调。
2.加强流动性管理,减弱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
当前有效管理流动性,一方面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住信贷总量这个“闸门”,同时考虑到社会融资总量要远大于银行信贷总量这个实际,应更加注重利率等价格工具的运用,着力引导社会融资流向,通过提高投资效率和增加有效产出,消化和吸纳过多的货币;另一方面要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为目标,在扩大对外投资的同时,重视进口,并及时进行对冲操作,以减缓外汇流入引起的通胀压力。还有,要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通过渐进升值,有效减缓输入型通胀压力。
3.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4.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总之,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根据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对症下药。也就是说,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五常.中国的通货膨胀[N].经济学消息报,2008-02-01.
摘 要 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研究通货膨胀的理论也由来已久。研究2007 年以来,我国市场物价呈现明显上涨的态势,通货膨胀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本文从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出发,进而提出具体对策,以应对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 我国 通货膨胀 原因及对策
一、对通货膨胀的认识
通货膨胀的定义:通货膨胀一般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国外的经济学家一般将其分为四类:需求拉动型。当一国的经济处于持续增长阶段,国内投资热情高涨,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处在上升阶段,容易造成商品供不应求的状态,这样就会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因此称此类通货膨胀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由于生产资料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造成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从而导致商品的价格上涨,这样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因此称此类通货膨胀为成本推动型。结构变动型。这是由于一个经济体社会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变动,导致商品物价的上升,引发通货膨胀。因此称此类通货膨胀为结构变动型。货币供给型。当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造成纸币贬值,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因此称此类通货膨胀为货币供给型。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根据我国目前各项指标显示物价在普遍上涨,有通货膨胀的趋势,逼着认为,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造成经济过热。投资、消费、出口时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给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中国当然也位列其中。金融危机的发生,我国出口的数量要和受到了影响,而政府为了保持8%的经济增长目标,不得不将目光投向了国内市场的消费。我国政府“四万亿”的投资使国内的投资市场进一步扩大,再加上近年来“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措施的实施也都扩大了国内市场,拉动了国内需求。此外,中国人民银行采取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国内投资环境良好,进一步刺激了国内市场。以上措施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缓解经济增长的压力,但同时,这些措施也是造成经济过热、导致国内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
2.国际市场生产成本的提高导致我国国内市场物价上涨。近几年来,国际市场上原油、粮食、铁矿石等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屡创新高,上涨幅度较大。而我国对石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的需求大幅增长,对外依存度很高。国际市场中生产资料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我国国内市场企业的生产成本也有所增加,这样导致商品物价上涨,造成通货膨胀。
3.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固定投资过热。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通过固定投资的高速增长实现的。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存在局部过热现象,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在经济高速增长、固定投资过热的同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日趋严重。在这样的状态下,过高的经济增长和过快的投资增长会成为出现通货膨胀的动因。
4.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国际游资来华投资,加剧了国内经济过热。由于我国近年来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国际上普遍要求我国人民币升值,在人民币较小范围的升值的影响下,导致国际游资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产生了误差,他们以为人民币会大幅度的升值,这一点加大了他们来华投资的信心。大量国际游资涌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它也同样加剧了国内经济过热,造成需求过剩,供不应求,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三、解决我国通货膨胀的对策
1.控制货币供应量。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解决通货膨胀一个最基本的对策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中国人民银行应该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从而减少投资热情,缓解经济需求的高涨。
2.增加自身供给,隔绝外部输入性通货膨胀。首先、调整经济结构。作为石油等能源消费大国,我国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落实节能减排的有关措施,加快建立节能型的经济结构来应对油价等能源产品价格上涨。其次、石油、天然气市场民营资本准入。我国在不少竞争性领域已经实行市场开放,但在部分重要领域(如石油、天然气、电力、电信、公用事业等)仍然实行较为严重的市场限制,民营资本难以进入市场。这就人为降低了供给。
3.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通过利率市场的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让市场寻求合理的利率水平。把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的资金回流到银行体系之中,降低过剩的流动性对物价和资产价格的冲击。适当的提高利率,不仅可以增加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减少货币的创造,而且利率的提高将造成投资成本的加大,从而减少私人部门的投资,减低需求。此外,利率的提高会使居民减少消费,将货币存人银行为获得高利率,此途径也可以减少需求。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
4.人民币升值,缓解国内物价水平。人民币升值有两方面的原因来平抑物价。首先、人民币升值会调节国际收支平衡,调整我国一直以来的顺差状态,减少外汇储备,平抑物价。其次、人民币升值会使进口商品的价格下降,从而对国内市场物价祈祷平抑的作用。
四、结束语
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鸿沟,任何国家、任何经济体都不可避免地经历它的阻碍。但是以什么样的态度,以什么样的反应机制来进行合理的解决及调控这一常见的经济现象,显得尤为重要。在如今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金融管理机构必须居安思危,充分考虑通货膨胀可能带来的影响,力图将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让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少一份阻碍,多一份助力。
参考文献:
[1]赵晓威,郭宁.关于我国当前通货膨胀问题的思考.经济师.2010.
[2]王曼舒.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与治理对策.经济问题探索.2009.
内容摘要:新形势下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机制中出现了众多新的特征并掺杂着错综复杂的决策博弈关系。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宏观经济政策的特征及其对于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问题的作用和要求,接着重点分析了宏观经济政策对于两者关系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即缺乏对于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问题的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的考虑和安排、对于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两者内涵及相互辩证关系和影响机制的把握不全面、对于高通货膨胀水平和低就业率下的能够减少经济不良预期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以及对于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关系的多种情形所依赖的条件认识的片面性等,最后提出了解决两者关系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新形势 通货膨胀 充分就业 货币政策 研究
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特征及对通货膨胀与就业问题的作用
2008年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目前还尚未走出其带来的阴影和不良影响,我国的对外出口总额在2010年底才达到了2008年第二季度的水平。面对市场需求萎缩和投资的缩减,全球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自2008至2010年底普遍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了政府对于经济的直接投资力度和规模,以此来拉动总需求和总投入,从而刺激宏观经济发展速度和公众对于经济的利好预期。这种宏观经济政策特征一方面刺激了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了就业水平,但也带来了较高的通货膨胀水平和物价上涨速度。2011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年均上涨了约5.4%,大大超出了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范围,不断攀升的物价对于国民经济各个环节产生了众多不良影响,种种迹象表明,2012年抑制物价控制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巨大。这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在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问题上所面临两难选择的具体表现。
宏观经济运行中通货膨胀和就业问题历来是一对难以割舍又“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由于其对整体经济运行质量有着实质性影响,因而也是必须加以重视和妥善解决的问题。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特征及其对于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问题的作用影响,客观上要求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从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战略布局的高度层次上,去审视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问题,以为该问题的处理和权衡提供战略统筹和规划依据;全面理解和把握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内涵及其作用机制,为正确处理两者关系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健全社会相关保障体系,以保证即使两者关系处于最坏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公众对于经济发展的较好预期;最后就基于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两者的关系进行相关决策时,要对其结果条件对应关系进行准确把握。
通货膨胀与就业问题处理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
纵观2008-2011年期间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对于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问题的处理中,在宏观经济政策上大都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减少或降低税率和银行贷款利率,以刺激和扩大相关投资主体对于经济的投资行为和规模,这种行为使得全球经济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依然保持了平均约2.3%的经济增长速度,失业率基本保持在平均4%以下的国际警戒线水平,基本上初步实现了充分就业;但同期的通货膨胀水平却是2005-2008年平均通货膨胀水平的2.3倍,该期间国际贸易中大宗商品和货物的进出口价格平均上涨了约11.8%左右,劳动力价格也大幅度攀升。特别是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过高的通货膨胀水平已经对于全球经济的运行态势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改变着国际贸易收支的均衡和相关货币汇率的变化。通过对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在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问题上所采取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及其影响的分析,归纳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由于缺乏对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问题的作用意义和重要性等认识不足,使得基于经济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层次方面的考虑和相关安排机制尚未建立,对于通货膨胀和就业问题的决策多出于短期行为的博弈。据一份对于全球宏观经济2003-2010年运行状况和运行特征的调查数据显示,该期间各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只有39.3%的国家和地区,将通贷膨胀和就业的权衡问题列入整体的宏观经济决策之中,其在通货膨胀和就业资源资金上的投入比重之比为1∶2.35,以较大的通货膨胀水平获取就业率的提升,而这种经济运行的结果使得超过67%的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宏观经济运行失衡状态。同时政府在考虑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时,大部分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较高的通货膨胀速度,并且对于其后续影响和结果也缺乏有效监督和评估。
第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由于缺乏对于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问题全面内涵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的了解,使得相关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实施效果与主观目的之间发生了背离,出现了较高通胀水平下仍然保持了较高失业率的水平这一矛盾和困境。新形势下超过63.4%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率不超过2%的经济缓慢增长与6%的高通胀水平、9%的高失业率水平相伴的情形,特别是缺乏创新机制和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不利竞争地位的经济体更是如此,2008-2010年非洲国家联盟的宏观经济运行数据显示,其通货膨胀水平和失业率处于危险的双高局面。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把两者当成了一种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反比例关系,而忽略了对这种关系状态的具体条件的分析。
第三,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由于缺乏对于社会保障体系作用及其贡献的影响,使得在高通胀水平和高失业率水平下,公众对于经济发展的预期和走势期望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而抑制了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并最终影响到总供给和社会的再生产。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社会公众预期的影响是较大的,通过对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的欧美和相对较缺乏的亚洲国家的对比研究发现,在同样的通货膨胀水平下,欧美国家市场总需求的减少幅度仅仅是亚洲国家平均水平的37.8%,因而其社会生产的缩减幅度仅有亚洲国家的18.3%,而亚洲国家的社会公众对于经济预期的变化幅度一直保持在较大振幅水平上变化。这就是亚洲国家和欧美国家相差悬殊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社会公众未来预期的影响:保障体系健全,公众未来预期向好,刺激其有效消费需求,进而带动社会再生产相关环节,反之则结果也相反。
第四,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由于缺乏对于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之间关系的多种情形与其对应具体条件缺乏了解,以致在根据其进行宏观调控政策的决策时,造成实际调控效果往往与理论推导值相去甚远。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变形分别揭示了短期和长期意义上的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的关系,而现代经济运行中约有32.7%的宏观经济运行决策是在违背条件结果对应机制上而做出的,使得2008-2010年期间全球经济宏观调控中造成了较高的通货膨胀水平而失业率依然居高不下,特别是美国长期9.8%左右的失业率水平严重制约了其经济的复苏。另外通货膨胀和就业率在某种情形下又具有完全的不相关关系,这使得对于一方的调整难以控制另一方的运行和表现。
处理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问题的对策
根据后金融危机时代宏观经济政策特征及其对于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问题的作用阐述,在分析了目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在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问题上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作用及其效果的基础上,参考相关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对各主要经济学派主张综合的分析,并利用大量的近年来被广泛推崇和认可的实证主义学派的经济统计数据和统计数学经济模型,就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加强和提高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对于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问题的把握和解决提出如下对策:
第一,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对于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问题的处理和决策,要从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和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布局的高度去认识和审视,确保对于两者关系的处理和相关决策符合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以减少或避免针对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而出现的短期博弈行为和短视举动。通货膨胀和就业问题是现代经济运行中的两个突出问题和棘手问题,一个健康健全的经济体运行特征应该是具有一个合理通胀水平和物价水平以及将失业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要做到对这个两难选择的准确把握,就必须将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的问题从经济结构调整战略转型及其长期发展的规划上来看待和加以审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处理通货膨胀时不伤及到就业问题,而在解决就业问题时候通货膨胀水平依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第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对于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的处理和决策,要从对于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内涵及其作用机制深刻解读的基础上,将宏观经济调控决策的主观目的与实施效果保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幅度和变化区间内,摆脱两者同时陷于低谷的被动局面。通货膨胀是现代经济的一个普遍现象,引发通货膨胀的因素和机制也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常见的通货膨胀类型有输入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型以及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充分就业是衡量就业比率的一个指标,而不是彻底消灭失业现象,相关理论研究显示,一定的失业率水平是无法避免的,而且客观上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及其情形又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情况下两者此消彼长,高通胀率往往伴随着投资需求的扩大和较高的就业率水平。
第三,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对于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的处理和决策,要从建立和健全社会相关保障体系方面进行布局和谋划,从而根据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即使在高通胀和高失业率这一最坏情况下,也能保持公众对于经济发展的良好预期和保持一定的需求规模和水平,从而实现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问题对于宏观经济的运行作用机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通过对于社会公众的心理预期影响而最终实现其作用的,一般情况下高通胀水平和高失业率总是传达出经济颓靡的信号,与此对应的社会公众心理预期是较低的需求开支和较高的储蓄率水平,这又会带来社会总需求的不足,进而影响社会总供给和社会再生产,而良好的给予社会成员正常生存发展需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则能够在高通胀水平和高失业率状态下维持并刺激社会公众的心理利好预期和需求开支行为。
第四,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对于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的处理和决策,要从对于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经典变动关系及其三个变形所满足的条件的细分和具体分析为基础,根据两者的变化情况和详细参数来制定符合其特定要求的决策和实施规划。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的关系,在短期内表现为此消彼长的反比例关系,即短期内通货膨胀水平高则失业率低,而较高的失业率也会对于通货膨胀的抑制有所贡献,另外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发展了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三种菲利普斯曲线变异情况,即完全正相关、完全负相关和完全无关三种情形。随着宏观经济运行特点的日益复杂化,这几种情况下对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要求是不同的,必须做出具体分析。
结论
后金融危机时代,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的关系问题成为宏观经济调控决策和方案制定的主要挑战和均衡选择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本文分析了在两者关系处理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议: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长远战略规划的角度和层次,去认识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全面理解和把握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的内涵、相互关系及对立统一面;加强社会相关保障体系建设,以在高通货膨胀水平和低就业率的最坏情况下,仍然保持公众对于经济发展前景的良好预期;最后对于传统经典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两者之间的关系情形及其条件要做针对性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新时期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问题的顺利解决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
参考文献:
1.邓亚平,何阳钧.治理当前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建议[J].中国金融,2009(8)
2.陈新平.治理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的困境及其成因分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3.沙莉.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解析[J].党政干部学刊,2008(10)
关键词:通货膨胀 物价水平 应对措施
通货膨胀历来与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存在紧密的联系。现阶段,人民币面临着汇率上涨的巨大压力,大量热钱欲涌入中国。而纵观历史进程,通货膨胀对国家发展有着巨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国家需要关注通货膨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1.通货膨胀定义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的上涨现象。
2.我国通货膨胀现状
2.1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表现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反映了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的变动;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的趋势和程度,二者均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自2009年12月由负转正以来,我国CPI和PPI持续增长,并屡创新高(如表1所示),充分表明我国现在已经存在通货膨胀问题。
表1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CPI和PPI同比增速月份
CPI同比增速
PPI同比增速
月份
CPI同比增速
PPI同比增速
2009年 1月
1.00%
-3.30%
2010年 1月
1.50%
4.30%
2009年 2月
-1.60%
-4.50%
2010年 2月
2.70%
5.40%
2009年 3月
-1.20%
-6.00%
2010年 3月
2.40%
5.90%
2009年 4月
-1.50%
-6.60%
2010年 4月
2.80%
6.80%
2009年 5月
-1.40%
-7.20%
2010年 5月
3.10%
7.10%
2009年 6月
-1.70%
-7.80%
2010年 6月
2.90%
6.40%
2009年 7月
-1.80%
-8.2%
2010年 7月
3.30%
4.80%
2009年 8月
-1.20%
-7.90%
2010年 8月
3.50%
4.30%
2009年 9月
-0.80%
-7.00%
2010年 9月
3.60%
4.30%
2009年10月
-0.50%
-5.80%
2010年10月
4.40%
5.00%
2009年11月
0.60%
-2.10%
2010年11月
5.10%
6.10%
2009年12月
1.90%
1.70%
2010年12月
4.60%
5.90%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2.2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个在学术界达成的共识是:本次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是流动性过剩。除此之外,国内货币超发拉动需求上涨、国际市场热钱输入、生产成本上升、居民通胀预期的心理作用、接连不断的自然灾害和各类游资对各种农产品的炒作等因素也在这次通货膨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3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特征
现阶段的通货膨胀呈现出结构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从CPI、PPI指数来看,我国当前的物价水平已十分严峻,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2.3.1物价波动的结构性
本轮通货膨胀呈现比较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在CPI波动中,城市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小于农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非食品价格上涨幅度小于食品价格上涨幅度;服务品价格上涨幅度效益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与此同时,物价波动正呈现出结构性的扩散,价格上涨已经从生产资料扩散到生活资料;从基础农产品扩散到制成品,推动物价水平不断迈向更高的台阶。
2.3.2冲击影响的持久性
在通货膨胀的成因中,自然灾害和国际市场热钱等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通常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但本次物价上涨却从2009年底持续到2010年底,直到现在还保持着持续走高的趋势。
2.3.3稳定物价的艰巨性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稳定物价要求在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前提下抑制经济过热,稳定物价水平;在谨慎面对输入型通胀的情况下应对国内各种结构性冲击对物价的影响;在维持货币政策长期持续稳定的条件下利用相机抉择原理调节过剩流动性;在改变劳动力和资源性要素价格市场扭曲现状的同时防止各种成本过快上涨。
3.通货膨胀应对措施
3.1政府部门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从长期来看,本次通货膨胀的控制将会是一场“持久战”,政府的任何措施都不可能取得“一蹴而就”的成效,因此需要政府采取不同的措施组合。为了控制投资、投机,政府需要进一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同时采取不对称的加息政策;为了缓解出口企业的竞争压力,应对人民币采取渐进式升值,并逐渐完成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发挥财税政策的激励效用;为避免因心理恐慌而引起经济剧烈震荡,政府应合理引导居民的通胀预期。
3.2企业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在通货膨胀的大环境下,企业的面临着来自各方的竞争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发挥自身长处,重点建设优势产业;引入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开发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团结一致对外,避免同行业恶性竞争,建立良好的行业竞争秩序。
3.3家庭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理性投资,切忌盲目跟风而将家庭资金全部投入到房地产市场。适量购买一些黄金或保险理财产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在消费市场上寻找价格较低的替代产品;尽量避免借贷消费,因为此时货币的利率风险较大,贷款者将面临较大的还款压力。
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措施,将通货膨胀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通货膨胀并没有想象中的可怕。可怕的是人们不正确的心理预期,将通货膨胀的危害无限放大,心理恐慌比通胀本身更可怕,因为心理恐慌将会蒙蔽我们的双眼,使得我们做出错误的决策。因此,对待通货膨胀,不能谈虎色变,应该保持正确、健康的心态。
参考文献:
[1] 辜胜阻,王敏,马军伟.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基本特征与治理对策.商业时代.2011年第6期
[2] 陈华,刘宁,刘志威.我国的通货膨胀及调控政策应对.上海企业.2010年第2期
关键词:通货膨胀;宏观调控;供需矛盾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173-02
一、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现状
(一)近年来我国的CPI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英文缩写为CPI,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和劳务的价格进行统计出来的一个物价变动的指标,它通常作为检测通货膨胀水平的一种重要指标[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3,同比增长1.9%;2010年达到103.3,同比增长4.6%;2011年为105.4,同比增长4.1%;2012年为102.6,同比增长2.5%;2013年1―4月份的CPI数据分别为:102、102.6、102.4、102.4,同比增长分别为:2%、3.2%、2.1%、2.4%。从总体上来看,我国自2009年开始居民的消费价格出现了新一轮的上涨,2010年的同比增幅最大,现阶段我国还是面临着通货膨胀的风险。
(二)近年来我国的PPI指数
生产者物价指数,英文缩写为PPI,也被称为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它是一个用来衡量制造商出厂价格的平均变化指数。如果生产者物价指数比预期的数值偏高时,就表明有通货膨胀的风险,PPI数值越高通货膨胀也就越严重[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4.61,同比增长1.7%;2010年为105.54,同比增长5.93%;2011年为106.05,同比增长1.69%;2012年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有所缓和,下降到98.28。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从2009年以来PPI也呈现上升趋势,2011年达到最高值,结合近年来我国CPI指标的走势来看,我国仍然处于通货膨胀时期,是属于温和型的通货膨胀。
二、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影响
现阶段通货膨胀的影响是体现在多方面的,通货膨胀会造成经济发展混乱,严重时会从生产领域扩展到银行、金融市场领域,从而无法维持正常的经济运行和发展,使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地倒退;通货膨胀的影响还会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使整个社会陷入混乱状态,引发政治危机;通货膨胀还会使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造成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的窘境,生活水平严重下降[3]。
(一)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严重时还会使市场的正常运行遭到破坏。通货膨胀在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例如生产、流通、消费、分配领域会产生较大的危害。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在现阶段通货膨胀的影响下,我国食品价格、房地产的价格在飞速上涨,这样,在市场经济当中,有一部分的价格发生了变动,那么,就会使得其他的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和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进行重新划分,而市场上的商品价格的变化又会引起商品的供需矛盾关系的变化,也就造成了产品供需的失衡。
通货膨胀还会对国际收支产生不良的影响,造成国际收支的失衡。在通货膨胀条件下,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使得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上升,出口产品数量下降,而进口产品的数量上升。这样,在国际市场上,就降低了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4]。出口量的大量下降,使得我国外汇储备大量流失,而进口数额的大量增加又会使一国背负着沉重的资金负担。外汇储备的减少又使本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原有的竞争力,货币发生贬值,造成国际贸易收支持续发生逆差的状态。
(二)通货膨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货膨胀会扰乱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对不同的社会群体产生不同的影响,拉大居民的贫富差距,西方的经济学家也称其为“劫贫济富”效应。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人们手中的货币真实价值不断的下降,造成损失,居民实际拥有的财富会通过通货膨胀效应不断减少,穷人手中的钱会随着通货膨胀的发展不断地转移到富人的手中,这样就使得穷人会越来越穷,而富人则会趁此机会越来越富有,造成贫富差距的扩大,穷人的生活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生活水平会不断地下降[5]。
通货膨胀还会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通货膨胀使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遭到了破坏,还使居民的收入分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造成了社会成员的大量失业,这样就会使社会绝大部分的群体成员对政府和社会失去信心,给民众的心理带来不同程度的恐慌和不安,引起大家对社会的不满,西方的许多国家在通货膨胀发生时都出现过游行示威、罢工等扰乱社会正常秩序的行为,这就给政府管理国家和民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给经济和社会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严重情况下还会造成社会的动荡,使得经济和社会瘫痪无法正常运转。
三、现阶段政府的宏观调控
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是由于国内、国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内上,近年来我国的消费快速上涨,货币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国外上,主要受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与欧债危机的影响,导致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遭受到巨大的影响。通货膨胀在近年来已经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问题,不仅威胁到了国家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而且还影响到了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对当前通货膨胀的现状,政府应采取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来综合治理。
(一)控制货币供给量
由于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给过多,所以控制货币供给量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最基本的对策,控制货币供给量就要求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的投放,由中央银行采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总量,将货币供给量控制在与总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以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控制货币供给量的主要措施有: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削减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收入,平衡国际收支等等,通过这些手段适当调节货币供给量,从而达到调节通货膨胀的目的。
(二)实施稳定物价的政策
物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着国家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循环发展,还关系着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高低与否。在当前现阶段,国务院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应当及时出台相关的措施来稳定物价、保障民生。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条件下,食品价格、房地产价格、原材料价格上涨速度过快,所以,我国宏观调控的措施应当主要放在抑制食品价格、房地产价格和工业原材料价格的快速上涨。同时,物价局对物价大幅度上涨等不合理的市场现象应该及时地进行严格监督和控制,从而防止投机者从中非法获得收益。
(三)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通货膨胀会导致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现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不平衡会严重导致社会经济无法正常运行。所以在当前现阶段,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时主要是要制定出更为合理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现阶段通货膨胀的条件下,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家要相应地控制某些特定领域里的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抑制消费的过快增长,合理调整税收,控制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从而协调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6]。
(四)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深化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保障中低收入者,限制高收入者;调整消费税的税目和税率,完善税收制度的改革。有效减轻中低收入家庭的税收负担,切实保障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的利益,缩小居民收入分配的两极化差距。在收入分配制度上要更加注重公平原则,照顾低收入者、农村居民等社会弱势群体,使不同的群体在通货膨胀中的损失最小[7]。完善职工工资发放制度,提高工人的薪资标准,提高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的水平,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监察力度,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马骁迪.现阶段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4):9.
[2] 张红.当前通货膨胀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效应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2,(1):38-39.
[3] 完颜素娟.中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30):9-11.
[4] 江野军,肖珊.通货膨胀的劫贫济富效应与对策[J].价格月刊,2011,(5):13-26.
[5] 李素利.我国通货膨胀对收入的影响[J].知识经济,2009,(6):46-47.
论文摘要: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时,普遍的物价上涨问题日益显现。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全面的通货膨胀,其成因主要是投资和出口需求过旺、货币的流动性过剩、公众对物价上涨的心理预期和国际市场上某些主要商品价格上涨。这种通货膨胀问题将扩大居民的收入差距、引发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和降低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效率等,需要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2007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攀升。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成了政府重点关注和调控的对象。在200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文中尝试着对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的程度进行判断,分析了其成因和影响,并提出了多管齐下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一、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指“货币总量“相对“物品总量“不断增大而导致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即CPI指标长期的、持续的超过3%的警戒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07年我国的CPI上涨4.8%,这样的数据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目前中国已全面进入通货膨胀呢?目前学术界占主流派别的观点认为:这种结构性的物价上涨,是经济效率急剧提升的后工业化时代的必然产物;在中国目前投资与消费同步增长、消费增幅大于投资增幅的背景下,食品价格上涨有利于缩小日益扩大的城乡利益格局;目前较高的CPI指数对于中国目前经济形势是有利的。但是笔者不认同这种观点,而是认为目前通货膨胀率已经很高、全面通货膨胀苗头已经显现,而不是有人所说的中国物价的结构性上涨。
1.从已的CPI指数的变化趋势来看,这种持续的普遍的物价上涨已经形成。从2007年9月以来我国CPI指数已经连续几个月达6%以上。无论是从国内的情况来说,还是从全球市场的情况来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6%以上都是很高的。而且,2007年全年的CPI指数也达到近五年来的最高水平。这都说明以物价的持续普遍上涨为特征的通货膨胀已经出现。
2.这一轮中国式的价格上涨是从房价开始的,也就是说从政府完全垄断的产品开始的。但是我国住房投资不计入CPI体系,所以在开始阶段这种价格上涨并未反映在CPI上。当这类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最后传到食品类消费品时,这种市场最为弱势的产品的价格上涨就意味着我国的全面通货膨胀已经开始了。因为消费价格上涨刚性较强,在价格高位运行的情况下,各行业要求加价的氛围将越来越浓,这将推动各类商品价格陆续上涨,将会形成全面通货膨胀。
二、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原因
通货膨胀表面上是种货币现象,其实际上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通货膨胀是实体经济中实际总需求大于潜在产出在货币层面的表现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GDP=C+I+C+NX,其中政府采购G比例较小可以忽略,那么影响总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消费C投资V和贸易顺差NX。首先,从消费角度看,随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消费需求也逐步增长。2007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786元,比上年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 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而且从消费结构看,高档化妆品、金银珠宝和汽车等奢侈品称为消费增长的主力军,表明我国消费已经进入了结构升级阶段。其次,从投资角度看,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同时受2008年奥运会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稳定态势?熏且远高于以前年度的水平。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 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最后,从对外贸易的角度看?熏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使得我国出口制造业具有价格优势,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2007年我国贸易顺差为2 6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847亿美元。从2004年开始我国宏观经济就进入正产出缺口阶段,即实际总需求大于潜在产出,随着去年我国实际总需求的大幅增加,这种缺口逐步变大,导致了总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的流动性过剩
货币的过剩在宏观经济层面表现为货币供给超过经济增长,具体表现为货币发行过多,供应量过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当前中国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外需和投资,使得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顺差在我国现行外汇政策下最终以人民币的形式进入国内流通领域,不断加剧的对外贸易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前我国货币供应过剩。二是货币供给超常增长,2001年以来,我国M2增速一直远远高于GDP增长速度,2005年、2006年M2分别达到17.6%和16.9%,2007年增长16.7%,达到40.3万亿元。三是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更多热钱流入中国市场。在这种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当大量资金流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时,就会产生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资产的现象?熏必然形成资产价格的迅速上涨,从而价格上涨由上游产品传到下游产品,形成全面通货膨胀。
3.社会公众对物价上涨的心理预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通货膨胀的全面形成
在货币存量已过量累积的背景下,由外生性冲击造成的轻微通胀是否会一发不可收,这关键取决于人们对物价前景的预期。人们对于未来物价将上涨的预期将增加人们的当期需求,从而成为不断推动实际物价水平螺旋式攀升的内在动力。
4.通货膨胀的形成受国际市场上某些主要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
影响最大的就是国际原油价格,国际原油价格不仅由供求关系决定,很大程度上高油价是一个金融问题。因为原油交易以美元结算,这几年美元持续贬值,油价中虚胖的成分很大。对中国而言,本来可以通过本币升值来对冲损失,比如油价从60美元一桶涨到90美元一桶,涨幅50%,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如果从8∶1升值到6∶1,那对中国而言油价就只涨了12.5%。问题在于,中国经济要靠出口拉动,本币弱势有利于出口,因此人民币不能升值过快,升值不到位,就得承担美元贬值所带来的损失,比如高油价。高油价向下游传导,农机柴油、化肥、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随之上涨,增加了粮食的生产成本。
三、通货膨胀的潜在危害
1.通货膨胀“劫贫济富“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比较明显,低收入家庭是通货膨胀的最大受害者。一方面是因为食品类价格上涨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力军,而收入越低的家庭恩格尔系数越高,食品价格上涨对其福利损害程度就越深。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低收入者的消费在收入中占据较大比重,边际消费倾向较大?熏消费品以必需品为主?穴这部分消费品往往缺乏价格弹性?雪,低收入者往往不能像高收入者那样通过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来抵御通货膨胀。
2.此轮通货膨胀伴随的资产价格大幅上涨(例如股市和楼市)迅速扩大了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差距,进而扩大收入分配差距,加剧了低收入群体的不公平感;同时也刺激了居民对各类资产追逐的热情,这种投资热情进一步推动着资产价格的上涨,使得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正在聚集,如果任由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发展成为系统性风险,必将危及社会稳定。
3.通货膨胀导致价格系统紊乱。打乱了市场机制的一切有效秩序,干扰了市场信号的传递并使信号失真,造成资源配置失调,降低经济效率并使经济陷于不稳定状态。
四、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要从体制、机制入手,综合运用财政、货币、产业和贸易等政策,标本兼治。
1.调整我国的需求结构,将以投资和出口为主转为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
从优化产业结构出发,抑制那些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盲目扩张,把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和速度控制在合理区间;进一步调整出口导向政策,优化出口结构、有效管理出口增长,坚决限制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低成本出口;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减弱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
2.切实加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
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鼓励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确保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价格管理、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措施真正到位。加强防汛抗旱和农作物田间管理,在做好夏粮秋粮的收购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粮源组织和调运,确保市场粮食供应,保持粮价基本稳定。
3.解决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
首先,要对结售汇制度进行改革,抑制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其次,要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调整,并稳定汇率预期;最后,要改革利率形成机制,逐步放松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管理。
4.维护物价稳定的预期
政府首先应该在舆论上引导人们形成物价稳定的预期, 使人们对未来物价环境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政府应动用储备予以遏制,并协调相关物资的生产和进口计划,缩小未来的供求缺口,特别是对于粮价等牵涉城乡平衡发展大计、应该合理回升的因素,应通过库存储备和产量计划的调节,使其价格保持每年稳中略升的态势,避免因供求缺口过大以致价格突然暴涨的现象,进而对物价预期造成冲击。
5.对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动用各种金融与税收手段抑制房地产市场过度投机行为,扩大普通住房及保障性住房的供给;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积极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卜永祥.流动性过剩的特征、成因及调控[J].经济学动态,2007,(5).
[2] 徐传谌,刘凌波.对当前价格变动与通货膨胀压力增加的几点认识[J].财贸研究,2007,(5).
关键词:通货膨胀;CPI;政府调控;增长方式
中图分类号:F8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2-0061-04
2007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29个年头,随着市场化体系的逐步建立,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发展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我们是在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中前进的,这期间我们也经历了两次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尤其在2007年,从年初开始肉禽及其制品的价格就大幅上涨,紧随其后,食用油和鸡蛋等的价格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很多地区出现了“抢油热”,价格上涨问题一时成了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国家对本轮食品类价格的上涨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为防止过度通货膨胀,央行迄今为止已经进行了6次加息,10次提高准备金率,从年初的9%调整到现在的14.5%,其他一系列措施也相继出台,可见通货膨胀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笔者收集了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数据(见表1),对CPI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影响CPI的主要原因,结合当时国家治理通胀的措施,进行综合分析,希望对本次通胀具有借鉴意义。
一、1978-2005年CPI及影响因素的统计数据
通货膨胀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一般价格水平普遍的和持续的上涨过程。此定义有两个要点:第一,通货膨胀是一般物价(即全社会所有的商品和劳务的平均价格水平)水平的上涨;第二,通货膨胀是物价的持续上涨,季节性、暂时性或偶然性的物价上涨不能视为通货膨胀。本文采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来代表一般价格水平。
变量的实际意义:CPI代表消费者物价指数,CCI代表居民消费水平指数,GER代表政府支出增长率,M2:M2增长率,EXP代表表出口总额(人民币:亿元),SALARY代表全国工资指数,MPI代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GDP代表GDP增长率,AIR代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FPI代表食品类消费价格指数,UNEMI代表失业率。其中所有的指数和增长率均是以上1年为基期(上年=100)。
这些指标是按照通货膨胀的类型来加以确定的,通货膨胀主要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和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表1中的四个指标CCI,GER,M2,EXP是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CCI代表居民消费,GER代表政府支出,M2代表货币供给,EXP代表出口;SALARY和MPI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SALARY代表工资成本,MPI代表要素市场的成本。表2中的4个指标GDP、AIR、FPI、UNEMP是伴随CPI变动而变动的指标,笔者在下文中将分别分析中国历次的通货膨胀究竟是受哪些因素影响较大。
二、统计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首先,绘制CPI和FPI(1978-2005年)的折线图,从图1中初步观察它的变动趋势: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自1978年以来消费者物价指数出现了两次比较明显的波动,第一次是在1988年和1989年,分别增长了18.5%和17.8%。第二次是在1993年、1994年和1995年,1994年CPI增长率甚至达到了21.7%,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峰。另外,从图1中也可以很清晰地看出食品类价格指数的波动和CPI几乎完全相似,说明历史上出现的两次通胀均和食品价格的上涨密不可分。最近的一次波动在图1中并没有体现出来,是在2004年,虽然当年的CPl只有101.2,并不算高,但是从当年的月份数据可以看出食品类价格指数一直成高位走势,属于部分商品价格上涨的结构性通货膨胀。
三、对统计数据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采用逐步回归法,对这些个变量做多元线性回归,得到方程如下:
我们得到的回归结果是非常理想的,10个变量中有4个最终进入了方程,系数在0.05显著性水平下均通过了检验,4个变量的VIF值都较小,说明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进入方程的4个变量分别是:FPI(食品类消费价格指数),M2,GER(政府支出),MPI(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其中FPI和M2的贡献率最大,分别达到40.7%和46.4%,说明食品的消费和货币供应量这两个因素对改革开放近30年的CPI影响程度是最大的,政府支出和原材料价格对CPI也有影响,而居民消费和出口对CPI的影响是不明显的,说明改革开放这30年中国的CPI主要是受政府政策的影响,特别是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尤其明显。表1中的数据也显示出在1988年、1989年、1993年、1994年、1995年这几年高通胀时期,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均达到30%左右,这期间政府投资也成2位数增长,特别是在1993、1994年政府投资的增长率更是达到了24%多,由于这期间中国投资增长势头猛烈,原材料价格也随之大幅上涨,在1993年达到了35.1%的增长高峰期,同时食品类价格指数也一路飙高,这些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这几年的CPI均成两位数的增长态势,很快政府意识到经济已经过热,紧缩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政府投资同时也逐年递减,随着政府调控手段的实施,CPI也很明显地下降,政府调控的效果比较理想。这些是我们从数据和分析结果中得到的结论。
四、对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截面数据的聚类分析
从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95年、2000年、2005年的物价分类指数的截面数据分析各地区在食品、医疗、通信、教育、居住5个方面的物价水平,从而得到各地区在这5个方面的消费差距,补充CPI纵向的时间序列分析所不能解释的地区差异问题。
我们采用的是层次聚类分析方法,类间距的计算采用的是组间平均连锁法,样本距采用的是欧氏距离平方法。初步观察31个样本数据的特征,由于样本差距并不明显,我们对31个省、市、自治区只分成4类,由于我们选取了3年的截面数据,可以对比这3年的聚类结果,分析各地区在这10年来在消费水平上的变化(见图2、图3、图4)。采用直方图的形式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我们聚类的结果,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在每一类中只选取一个样本,每个样本只选取两个观测变量,分别是食品类价格指数和居住类价格指数,代表分析这10年来四类地区的物价走势。
通过对图2、图3和图4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
出。从时间上来说,食品类价格指数成递减趋势,1995年,各地区食品类物价指数在120%~125%之间。可以说这期间食品类的价格是比较高的,食品类价格的走高对当年的EPI的影响也是比较显著的,这在上面的分析中已经提到。随后2000年和2005年食品类物价指数呈下降趋势,基本维持在100%左右,说明食品类价格已经逐步稳定;居住的物价指数也成下降趋势,1995年的居住物价指数都在110%~120%之间,而到2005年降到只有105%左右。从截面数据来看,各地区在食品类的价格差距并不大,基本持平,北京略高;居住价格在1995年的新疆偏高达到120%左右,而北京的居住价格在2000年以前都呈高增长的态势,近几年才有所回落,其他地区的居住价格差距并不显著。这与我们实际的情况并不相符,这是由于中国的住房消费并没有被包括在消费当中,而是被当作投资,所以近些年来在房价普长的情况下,而我们的居住价格却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指数编制的问题已经超出了本文讨论的范围,在此,恕不详论。
\
五、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追求最优发展速度
通胀的治本措施之一,是在长期发展战略上真正做到向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彻底解决长期以来中国国民经济中存在的高投入、低产出,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的问题。在宏观方面,包括正确处理中长期发展目标的选择,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使财税、金融、投资、外贸和企业改革同步实施,使金融、财政、收入分配、产业、区域等政策的协调配套,以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由粗放经营为主向集约经营为主的转变,使中国经济在继续增加总量的同时,提高宏观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二)促进市场发育,完善市场体系
市场的不健全,经济生活中的大量垄断行为的存在,是产生通货膨胀的重要体制因素。促进市场发育,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尽快建立和健全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对于逐步消除体制性通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和健全劳动力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发展大中城市的农副产品市场、生产资料交易中心和大规模连锁店。整顿市场交易秩序,包括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产权市场和期货市场,以规范市场操作,提高市场运作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三)宏观调控间接化
一、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分析
(一)通胀对企业筹资决策的影响 企业要持续经营和不断发展壮大,必须依靠足够的资金支持。而企业资金的来源不外乎自身积累和对外筹资两个途径。对企业而言,筹资决策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筹资规模,即所要筹措资金的数额,一是采用何种筹资方式。在通胀情况下,企业筹资规模、成本和筹资途径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1)通胀对企业筹资规模与成本的影响。一方面,通胀条件下,企业筹资规模会显著增大。这是由于通货膨胀下物价的持续上涨使企业的采购成本、人工成本随之上涨,企业需要更多的资金才能维持其稳定生产和持续经营。而与此同时,政府为抑制通胀会采取减少货币发行量等紧缩银根的宏观政策,这会使企业资金来源受限,进而加剧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另一方面,通货膨胀条件下,企业筹资成本有所增加。由于企业资金需求量的增加伴随着金融市场上资金供应量的减少,资金的供求失衡被打破。受价值规律驱动,企业将不得不支付更高的成本来获得资金。并且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由于市场对货币购买力的预期持续下降,必然会抬高资金持有者出借资金的利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企业的筹资成本。
(2)通胀对企业筹资方式的影响。在通胀初期,企业若采用发行债券形式筹集资金往往会获取额外收益。这是因为债券的利率通常是固定的,并不会随市场上物价的上涨而相应增加。因此,通胀的情况下,企业发行债券的实际利率远远小于债券的票面利率,这就变相减少了企业应归还债务的数额。在通胀形成时期,企业若采取发行债券的方式筹集资金,则会面临很多方面的困难。这是因为在通胀预期,人们在决定是否购买债券时,必然在债券的票面利率上减去通货膨胀率来作为实际利率,这个预期出来的通货膨胀率要远远高于实际上发生的通货膨胀率。如果未来市场上的通胀情况好于人们的预期,则债券利率将远远大于企业需负担的筹资成本,从而变相增加了企业应归还债务的数额,会给企业带来了额外的损失。因此,在通货膨胀发展的不同时期,企业应慎重选择恰当的筹资方式,以便降低筹资成本。
(二)通胀对企业货币性资产与负债的影响 通胀表现为物价的持续上涨,其本质上反映的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对于企业而言,其所持有的货币性资产数额是固定不变的,但随着通货膨胀的不断严重,其所能购买的商品逐渐减少。如果企业持有货币性资产数量过多,就意味着随着通胀发展,未来货币性资产所能购买的物品不断减少,企业将因此遭受经济上的损失。同时,持有货币性负债则意味着企业承担了在以后一段时间内需支付的一定量货币的责任。当经济上出现通货膨胀的时候,结果就是作为借出货款的人借出的货款要比贷入货款的人还回来的货款增值很多,这样也就意味着,借钱的人在收到还款的时候,市场的购买力已经开始降低,这样对于贷款的企业因为债务的购买力下降而获得了实际的效益。
(三)通胀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在通货膨胀期间,企业的盈利能力往往会过盛。其原因是在这一时期有相应的货币价值计量,这样也就确定了收入与现金的成本,但是在投资基数和折旧方面就是另一种状态了,这两者是按照取得资产时的货币单位计量的,最终导致成本被低估,而利润被高估,从而导致投资报酬率往往高于真实的水平。同时,成本的低估和利润的高估也会让企业应纳所得税增加而高估的那部分利润再分配给投资者之后,势必导致企业生产规模的缩小,企业的经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被削弱。
二、通货膨胀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调整企业筹资策略与负债比例 企业融资是指企业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自身,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方式对外进行投资,并且修改自身的资本结构。而这种行为的具体实施还需要遵循适度、及时、经济等若干原则。
[关键词] 经济衰退 外汇储备 出口顺差 投资
一、世界市场恶化现状
美国经济的衰退,通过“扩散效应”,影响到世界各国。这个相关影响是通过世界市场扩散的。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大大放缓。次贷危机的爆发增大了世界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世界市场的贸易总额大大缩减。国际投资骤减,各国股市爆跌。美元下跌,增加了其通货膨胀。油价和粮价不断上涨,加剧了全球通货膨胀。
二、世界市场恶化的原因
二战后,美国凭借着其在战争期间积累下来的经济实力,通过正确的经济决策,高科技水平,巨大的经济发展动力。迅速恢复经济发展,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世界资本主义的体系中心也正式迁移到美国。二战后建立起来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但其后受美元危机的影响,该制度也逐渐开始衰落,至1971年8月也崩溃了。至此,隐藏在美元背后的货币发行基础不再是可以测度的黄金。特别是后来在赤字财政,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等的长年影响下,美国政府长年累月地负债发行了庞大的美元货币,却没有相应的国有财产做物质准备。美元的理论购买力已经远远的低于它的表象价值。
那么为什么美元的实际购买力还表现得不弱呢?这主要得益于世界各国对美元的迷信和由此形成的庞大的美元资本虚体。人们相信并接纳美元,人们相信隐含在美元中的美国的实力和信用。实力和信用虽然可以通过全球最强大的美国媒体以及美国伟大的历史被明确地“感受”到,但却是一个无法被准确测度的东西。这就为美元的超越国界的无限发行提供了可能。
多年来各国政府和民间形成了储备美元、购买美元债券的惯例,截止2007年9月,全球央行的外汇储备之中,美元比重高达64%。同时,美国国内的美元也在股市等环节大量沉淀,这种世界范围内大量储备和沉淀美元虚体资本而不是去购买美国实体商品的行为,极大地助长了美元的泡沫性扩张,有效地掩盖了美元实际购买力已经超低的事实。这就是美国虽有贸易巨额赤字但币制依然坚挺,财政赤字巨大但没有引起通货膨胀,股市市值虚高不下而美国政府也不出面干涉的原因。
于是中国和世界各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越大,各国引进的美元投资越多,美国人得到的实惠就越多,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就越多。当中的美国国债也就越多。获得的美元纸币越丰,风险也越大。美国的经济实力就越强盛,各国经济的泡沫就越大,各国经济就越是弱不禁风受制于美国。
三、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与对策
1.世界市场恶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对于那些巨额美元持有国来说,美元的过度贬值不仅会给国民财富造成天文数字的损失,而且也会触发他们加速抛售美元的强烈动机,而这会进一步加剧美元的贬值,那么中国和世界各国老百姓用血汗和国内有限的资源的破坏、消耗换来的数万亿美元将化为真正的泡沫而打了水漂。当初大量的出口换回的是与含金量脱钩的大量外汇储备,大量的出口,使大量的资源转移到其他国家,使得国内资料枯竭,不利于降低成本,不利于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
2.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对策
(1)建立货币合作基金。面对国际游资流动更加频繁,对各国的汇率和冲击必定更大.单凭一个国家的力量难以应对。发展中国家必须联合起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制止发达国家通过大量印钞票来化解自己国内的危机,让发展中国家来为发达国家买单。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政策协调。促进富国和穷国经济平衡发展的政策,改变歧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和金融政策,减轻市场波动的全球效应。
(2)首先为穷人着想。从政府角度来讲,在控制经济过热的同时,必须考虑到为企业降低成本,以避免企业大量倒闭或是解聘工人。政府还可以通过补贴解决通货膨胀的压力。发展中国家政府应对经济衰退的政策首先应该为穷人着想。在衰退期间采取临时应急措施是必要的,但是,从长远着眼,实行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和社会政策才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根本办法。对他们可以进行自然补偿,延期补偿,机会补偿(不是给予物质补偿,是一种机会放宽政策,通过自己的努力自主地补偿损失)和精神补偿。如中国国内实施的农村医疗保障系统,加大财政支出,建设农村基本设施,加大对教育体系的投入,减免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加大对低保家庭援助的覆盖范围和数量等。
(3)保持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和合理结构。科学、合理地确定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合理安排使用过量的外汇储备:适当加大进口幅度,提高进口质量(如加大进口关键性的技术设备,进口关键性的生产技术);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力度,鼓励优秀企业“走出去”(如海尔等大型优秀企业);加快对国外资源的投资,缓解中国矿产、能源、粮食短缺问题;减少居民和企业合理用汇的限制(如中国国内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又允许金融机构大量高成本向外借债)。
(4)加强中国外汇储备的风险管理。
(5)改变粗放的和低效的经济增长方式。控制好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1]张二震 马野青:国际贸易学[M].人民出版社,2002
[2]郑先炳:货币银行与经济问题分析[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