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教育网络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邻里交往;必要性;影响因素;重建
中图分类号: G6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交往是人的社会存在的基本属性,是人社会性的体现。邻里交往曾作为交往的主要形式,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延续数千年。但在我国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新的社会联系手段不断涌现,传统邻里关系呈土崩瓦解的趋势,邻里交往的地位也从主要逐渐变为次要,甚至可有可无。那么,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邻里交往是不是变得不再必要?邻里交往的衰落受何种因素的影响?如何在现代社区中有效重建和延续邻里交往的社会价值?
一、邻里交往的必要性:
“邻里”指的是带有集体性的家庭基地,是一种地理上的空间。进入邻里人们会有家的感觉。作为个人来说,家是邻里的中心。(李道增,1999)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邻里交往对人的发展的意义决定了邻里交往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必要性及重要程度。
根据马斯洛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人的基本需求可分为下列五个层级:生理的需求,如:饥、渴、寒、暖等;安全的需求,如:安全感、领域感、私密性等;归属和爱的需求,如:情感、归属某小团体、家庭、亲属、朋友等;尊重的需求,如:威信、自尊、受到尊重等;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五种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的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也会有例外情况。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后,才会向高一层次发展,在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
在需求层次中,归属与爱的需求也称为社交的需求,是指个人需要得到家庭、团体、亲属、朋友的关怀、爱护和理解,是对信任、温暖、友情、爱情的需要。而在以家为中心的邻里范围内,居民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里,在闲暇活动中与周围的邻居形成交流与互动,获得相互理解、认可与关注,自然地建立信任关系,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因此,邻里交往是满足人的归属与爱的需求的重要方式,是人发展的必然需要。
二、邻里交往衰落的影响因素
1.社会结构转变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条件的提高、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及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家庭承担的诸多功能,包括衣、食、住、行等家务活动和儿童护养、老人赡养等生活照料活动逐渐转由专门的社会组织来承担,这使得邻里之间在生活上的互帮互助需求大大降低,从而降低了邻里间主动交往的动机。
2.城市化水平提高
城市化带来的人口流动量增加与职居分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邻里交往的进行。
首先,城市化水平的一个重要表征是人口流动量的增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21亿人,占全国人口总量的16.5%。大量流动人口使得城市居住区成员来源复杂,既有本地区原居民,又有其他城市的移入者,还有乡村移入者,不同的地域、价值观造就了邻里间文化背景的差异。这种异质化的邻里构成,造成居民交流与互动上的差异化,心理上的隔阂,成为邻里交往的阻碍。
其次,城市居民的职住分离现象严重,影响了邻里交往的进行。以北京市为例,2012年北京市民的上下班平均时间为1.32小时。居住地与工作地分处不同地区,不断延长的通勤时间挤占了人们在邻里空间的活动时间,客观上降低了邻里交往的可能性。
3.社会联系手段增加
近些年,由于通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家庭汽车的普及,城市居民的生活、活动空间范围日益扩展,不再限于传统的邻里范围,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社区等新的人际交往、购物、娱乐甚至参与社会活动等方式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人们对物理空间环境及设施的依赖,打破了传统的邻里交往方式,使人们与社区邻里的关系逐渐松弛。
4.居民交往观念改变
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交往是“全方位介入”的关系,介入的触角涉及到人的方方面面,亲密交往的群体之间几乎没有隐私。随着东西方理论及文化的交融,隐私、人权等观念在现代居民生活中日益显现,现代交往观念的“适度介入”被越来越多的居民认可。尤其体现在邻里关系上,邻里交往中“见面点点头,说几句应酬话”成为了常见形式。
另外,现代思想对个人利益的强调使人们对人际交往产生了不同理解,对生活质量产生了不同要求,即在满足必要私密性的前提下,追求交往的广泛性与选择性。交往对象由“熟人”向“陌生人”扩展,对象选择由亲缘、地缘向趣缘扩展。
5、住宅设计的“非人性化”
传统住宅居住空间较小,基础设施配备较差,居民不得不在公共空间里完成日常生活行为,也因此获得了居民交往的“机会”。而现代住宅居住空间宽敞,配套设施完备,人们无需与邻居共用公共设施即可进行日常生活,交往机会减少。因此,现代住宅设计中应更多地营造居民进行邻里交往的“契机”。目前的商业住宅设计中过多追求环境优美、景观精致,注重对社区中心广场及组团空间的绿化及景观设计,而对居民日常活动的空间如出入口、宅前、公共服务设施等交往互动场所的设计不尽合理。如社区中铺设大面积的草皮而没有设置供居民停留的座椅,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闲置或转为商业用途,住宅出入口狭小不宜停留等。
三、如何有效重建和延续邻里交往的社会价值
社会体制的转变、城市化的加速及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其对传统邻里交往带来的冲击无法消解或扭转,使得传统邻里交往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迅速衰落。但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邻里交往的积极转变提供了机遇,赋予了邻里交往与前不同的内涵与价值,重建与延续邻里交往的社会价值意义重大。
1、倡导“守望相助”,重建邻里文化
《孟子•滕文公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守望相助、邻里相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形势下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由于邻里居民生活在共同的地理区域内,存在某种共同的区域归属与利益诉求,因此,在社区内应组织以促进邻里互动、增进邻里了解为目的的社区活动,挖掘邻里交往新的社会价值,倡导具有本区域特色的邻里文化,实现邻里交往的回归。
2、把握不同居民需求,有层次的提供公共空间及交往活动
由于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的不同,现代社会交往空间的规划也应该多层次考虑,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综合考虑,规划设计有层次性、有变化性的邻里交往空间,满足不同群体的使用需求。社区规划部门及社区组织应在把握社区居民构成及需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群体(如老年人、青少年、儿童等)规划设计不同的公共交往空间,开展和组织符合不同人群兴趣的活动,增加同质群体内部的互动机会。
3、改善社区空间细部设计,创造交往契机
住宅设计不但要考虑环境美化,更要考虑功能性。因此,除了对大面积环境的设计之外,也应注重公共空间的细部设计。比如住宅出入口,是所有居民出入的必经场所,是居民聚集与公共交往的重要空间。如果在出入口、宅前、宅间等小空间里设置功能性元素,如座椅、小景观,会在客观上增加居民停留、互动的可能,对于促进邻里交往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杨露西.宜居社区中邻里交往空间的规划设计,住宅科技,2011.6
2马静,施维克,李志民.城市住区邻里交往衰落的社会历史根源,城市问题,2007.3
关键词:社交网络 最短路径 社区划分 核心节点
中图分类号:TP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a)-0223-02
社交网络可以描述为图的应用,基于此类算法来分析社交网络的相关性质,而分析的基础为计算社交网络中的最短路径,计算过程具有复杂性和性能方面等问题。
Milgram[1]提出的“六度分离”性质,就是对社会网络最短路径长度的假设;许多聚类算法也需要节点之间的距离或最短路径信息[2],如Girvan-Newman 算法[3]等.都是典型的最短路径查找问题。
1 社交网络关键节点定义
社交网络最理想的核心节点,即认为与网络中所有节点均有边相连接的节点为最重要的核心节点,如星形网中的中心节点显然是网络中最重要的“核心节点”,可以通过重点保护这些核心节点提高整个网络的可靠性,也可以通过攻击这些“薄弱环节”达到摧毁整个网络的目的。然而在社交网络是一个稀疏矩阵,各个社区之间的连接少,而社区内信息交流量大。
定义:如果一个节点属于整个社交网络中关键节点,那么这个节点也属于某个社区的关键节点;同理,如果一个节点属于某个社区的关键节点,一定属于全局关键节点集。关键节点集用Ps,而社区中关键节点集用Pik,节点用Pi来表示。
Pi∈Pik Pi∈Ps (1)
其中k表示社区号,i表示节点号,一般一个社区至少有一个关键节点。
2 基于社区关键节点的Dijkstra算法
该文提出了在现实网络中关于最短路径规律的一个假设,在实际研究发现对于全局关键节点,到各点的距离仍然也是存在不可预测性,因此,提出到各个社区的关键节点,局部关键节点的最短路径问题研究。可以提高网络的传播速率和效率,也可降低信息不成功到达率,从而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便于对社区结构更加了解,先要确定在社区中连接处部社区的最短路径的通路,在图1中,A社区中A16节点与B社区中B7相连接,实现了A社区与B社区的相连,这A1到A16的路径,B7到B1的路径都是最短路径,其它社区也是类似。如果社区中存在多条与其它社区相连的连接,那么在这些多条连接线中选择一条两者相加最短的那条。如图2所示,D(A1,A18)+D(B1,B17)< D(A1,A8)+D(B1,B7),则选择A1―A18―B17―B1作为最优路径。
定理:社区网络中节点的到各社区关键节点的最短路径必定在这些社区中最短路径的链路中的节点上。
证明:假设在D社区中存在一个节点D18到其它的关键节点的最短路径D(D18,D8)+D(D18,D1)> D(D1,D8),很显然,D8比D18的距离更短,所以说明社区网络中节点的到各社区关键节点的最短路径必定在这些社区中最短路径的链路中的节点上。
Dijkstra算法用于计算一个节点到其他所有节点的最短路径。主要特点是以起始点为中心向外层永梗直到扩展到终点为止。该文的基本思想就是在社区网络到各中关键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的求法,具体算法如下:
Step1:确定社区的分类。
Step2:利用PangRank算法求社区的关键节点。
Step3:确定社区中关键节点与其它社区连接的最短路径。
Step4:确定到关键节点的最短路径的节点必在这些社区中最短路径中的节点。
Step5:确定序列由这些关键节点和非关键节点连接的链路中,那个节点到其它路径的距离最短。
Step6:确定了到社区中各个关键节点的最短的节点后,以此节点进行社交传播,来比较其传播效率和相关时间。
3 结语
该文提出一种在社交网络中的社区关键节点的最短路径算法,从而对整个社交网络的传播带来时间上效率并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Milgram S.The small world problem[J].Psychology Today,1967,1(1):60-67.
>> 党校教育网络化建设初探 区域教育网络管理与网络文化建设初探 思想教育网络话语模式构建初探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高职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思考 音乐教育网络资源建设现状分析 社区教育网络资源建设的策略探析 基于数字电视的广西基础教育网络平台的研究 边远地区校园教育网信息网络下的网络建设 幼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模式初探 加强基础教育网络建设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 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的思考 基于远程教育网络环境下学校资源的建设\使用与开发 基于工学结合的学前教育网络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对成人高等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 关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之研究 十堰市教育网络建设的近期目标 浅析成人教育网络管理模式的建设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以及优化 基于综合集成的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作为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天津分台,于2014年11月正式上线。本文谈谈天津教育网络电视的建设经验。
一、建设现状
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CENTV)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开办,以宽带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新兴信息网络为传播载体的网络电视播出机构,是弘扬先进文化、传递权威声音、传播教育资讯、引导网上舆论、丰富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网络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是目前唯一的国家级官方教育专业网络电视台。经过前期论证并报市教委领导批准,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天津分台即“天津教育网络电视”由天津市电化教育馆负责筹建。经过前期大量翔实的准备工作,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天津分台“天津教育网络电视”已于2014年11月正式上线。目前“天津教育网络电视”开设了“教育口述史”“教师风采录”“习字与书法”“艺术殿堂”“教育视讯”“教育简报”“教师成长”“专题之窗”“开放学堂”和“职教园地”等栏目,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市教育教学典型经验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二、建设意义
为了更好地宣传天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就,推动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重点宣传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重点宣传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和教职工为推进天津教育改革和发展事业所付出的艰苦努力,从而更好地抓住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发挥舆论的正面引导和监督作用,巩固业已形成的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为天津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和思想保障。基于此,我们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天津记者站的基础上建立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天津分台。“天津教育网络电视”承担了天津教育系统教育教学活动的全国性新闻宣传职能。天津教育动态和特色信息将由“天津教育网络电视”及时准确地呈献给各级领导,并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国家级网络媒体渠道宣传报道。充分发挥我市教育系统国家级新闻媒体的窗口作用。
三、建设规划
天津教育网络电视建设思路是坚持新闻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三贴近”,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传播。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方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以自办节目为主,联合所有高校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形成节目制播联盟,大力培训,扶植大中小学校园电视台先期试点的建设,筹建学生记者团,巩固区县和高校通讯员队伍。大力发展校园纪录片,打造天津教育视讯品牌,做大做强特色节目资源,完善栏目设置,打造特色品牌栏目,保障节目数量和质量,提高受众面,增强影响力,逐步确立天津市主流教育媒体地位。
四、栏目设计
天津教育网络电视栏目设计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政策导向、审美导向和价值导向,经过前期大量充分翔实地调研,在借鉴其他优秀教育网络电视的基础上,目前开设了教育口述史、教师风采录、习字与书法、艺术殿堂四个特色栏目和教育视讯、教育简报、教师成长、专题之窗、开放学堂、职教大赛六个常规栏目。随着天津教育网络电视的运行和发展,后期根据需要还将开通视频直播和互动栏目。
五、制度建设
天津教育网络电视严格按照国务院《广播电视管理条例》以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的相关文件要求,严格管理节目内容生产和的各个环节,建立内容二审制。为加强对天津教育网络电视的安全管理,保障其安全、可靠地运行并向广大用户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天津教育网络电视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日常运行程序。
天津教育网络电视的所有工作人员和用户必须遵守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及文件要求,遵守执行《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分台建设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必须遵守保护知识产权的有关法律法规。天津教育网络电视配有网络安全管理员进行每天24小时监控管理,对系统进行监视,随时检查网络信息,发现有害信息及时处理,查找有害信息源并上报网络管理部门。建立节目和信息审核机制,对信息进行严格管理。频道栏目规划建立台长负责制,引导正确方向,节目编播建立采编、责任编辑二审制,保障信息安全,保存网络运行日志。建立应急处理预案,保证突况处理迅速高效。建立任务明确、责任落实、信息畅通、反应迅速、处置果断的安全播出应急工作体系,强化审查和监督体系,提前做好防范准备。
六、应用评价
在天津教育网络电视建设后期,网站及栏目都已接近完成,已经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搜索、点播。网台项目组邀请部分区县的教师对天津教育网络电视进行了应用、浏览。之后,对各个区县的基层教师展开了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进行回收、整理、录入、统计。统计数据结果体现出各个区县教师对于天津教育网络电视应用推广的观点态度以及意见建议。对今后天津教育网络电视的发展壮大、应用推广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天津教育网络电视收到的反馈信息主要有以下几点。
1.栏目设置合理。
在前期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天津教育网络电视主要分为教育新闻宣传、教师能力发展、网络学习平台三大模块,三大模块中又包含许多小栏目。调查结果显示各区县教师在分别浏览了天津教育网络电视的各栏目后,普遍对栏目的设置表示满意,具备合理性,并表示与他们的实际需求相符合。
2.视频画面清晰度、流畅度好。
天津教育网络电视的视频新闻、课程等都是经过项目组成员多次多机位跟踪拍摄、专程采访,以及复杂、认真的后期剪辑、特效制作而完成的。每一个视频都是由项目组成员们分工协作、共同努力打造的,在区县教师对教育网络电视网站的节目进行浏览、观看后,他们普遍都对视频的内容,视频的画面清晰度、流畅度以及画面的美观性表达了肯定的意见,并希望有更多更好的视频资源能够加入到网站中来。
3.网站页面结构清晰。
天津教育网络电视网站架构是基于教育群体需求,项目组与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相关人员进行多次协商、探讨、接洽后,多次制作、完善而逐渐完成的。页面栏目划分清晰,功能明确,能够引导区县教师自主进行浏览、学习,获得了教师们的认可与肯定。
4.符合教育发展需求,可拓展空间大。
天津教育网络电视项目组在市教委的指导下,各栏目都是精心选择、编制的。教师们普遍认为内容符合教育发展的需要,能够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部分教师表示希望将来能有更多的栏目拓展到天津教育网络电视中来,更好、更全面地为天津市的教育新闻宣传和教师自主发展做贡献。
七、应用实例
为加强重庆市大足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大足区委组织部与中国电信大足分公司紧密合作,全面建成覆盖全区319个农村、社区终端站点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网,在“建、管、用”上下功夫,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实现专网全面覆盖。一是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大足区委组织部与大足电信公司签订了《远程教育通信合作协议》,详细规定了专网建设中各方的责任,让专网建设有章可循。二是做好线路升级改造。大足区区委组织部和电信公司对全区终端站点做了全面调查摸底,针对部分站点线路老化、网络不稳定等突出问题,由电信公司派专人进行全面改造,确保所有站点信号畅通无故障。三是提供高速稳定的专网接入。电信公司向大足区全部319个终端站点提供了2兆速率的IP-VPN电路ADSL专网接入,让各终端站点都具备开机直连条件。四是加大专网安全保障。区委组织部向电信公司特别提供了独立服务器、专业路由器和防火墙用于专网防护,做到与其他网络物理隔离,实现专网专用。
二、建立合作管理机制,确保专网高效运作。一是健全机构,组建专网保障队伍。由组织部一名电教干部、电信公司一名客户经理、两名技术人员,以及终端站点管理员共同组成专网保障队伍,实行24小时工作直通制,一旦出现网络故障,可通过最快途径处理问题。二是统一资费和缴费时限。《协议》中明确每个站点的网络年使用费用。各站点的网费由所属镇街集中缴纳,避免因自行缴费不及时而导致的停机断网等问题,确保远程教育网络畅通。三是完善站点管理机制。为促进各站点积极开展远程教育工作,区委组织部每月对全区站点使用情况进行评比排名和通报,并在“大足党建网”上予以公示。
三、发挥专网稳定优势,促进站点学用结合。一是强化基层党建理论培训。把远程教育平台打造为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主阵地之一,积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的政治理论、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知识。二是强化实用技术培训。终端站点定期各类产业和市场信息,提高群众紧跟市场需求的敏感性。三是强化精神文明教育。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定期组织干部群众收看寓教于乐的影视作品,把远程教育和百姓自办文体队伍相结合,把群众的业余生活引导到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中。 (重庆市大足区远程办)
建设网络基础设施,为教育信息化应用提供保障
1. 建设浦东万兆教育网络,优化区域宽带网络环境
建设大浦东万兆教育宽带网络,实现所有幼儿园、各街道社区学校和镇成人学校的“千兆”接入教育信息网,其他类型学校“万兆”接入教育信息网,平均桌面接入带宽达到百兆及以上。
浦东教育信息网的建设采用光纤直驱方式,针对现有应用和未来教育发展规划,按照业务模块进行划分,在单个物理网络上划分出多个业务逻辑网来承载并运行业务;以二万兆带宽采用网状结构连接四个核心节点,万兆汇聚双上联,并实现区内近700所中小学接入节点千兆或万兆接入;支持IPv4/IPv6双栈,使得教育信息网成为一个完全自主可控、符合国际国内发展趋势的教育专用网络。
万兆教育网络建设完成后,浦东教育信息网具有高速的学校接入服务、通畅的信息交流和数据交换、高性能组播技术支持和应用、网络设备和应用系统的集中管理和监控等功能;承载常规应用(如互联网访问、邮件、FTP等)、校园安全和考试巡查网、教师研修公共服务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网、学生学习互动网、行政管理网等应用。
2. 建设基于区域云的统一沟通工具,实现区域教师间无缝沟通
浦东新区基于Microsoft 技术为全区教师构建了统一的“沟通云”服务,实现了全区邮件、短信、即时消息、视频会议等多种沟通工具的统一,实现了远程工作会议、在线培训与学术交流、远程教学、教育资源共享等多种沟通应用的统一,成为未来浦东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技术支持手段之一,开辟全新的教师专业发展应用方式。
图1 基于区域云的教师统一沟通工具
建设“数字化教师工作坊”,构建课堂教学与教师研修的公共服务平台
构建区域“数字化教师工作坊”,形成集教学诊断与指导、教师网络研修、教师专业发展档案管理与教学资源管理三大功能为一体的区域课堂教学与教师研修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多个系统间教学资源与数据的互通,构建区域学科教师教学与研修的实践共同体;形成每位教师全面的专业成长档案,形成区域各类教学资源库,实现校际教学资源共享。
1. 依托浦东课堂教学评价系统,创新教师听评课方式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质量,改善传统区域教研活动尤其是听课评课活动中存在的问题,2010年浦东新区开始进行“基于移动终端的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和实践。
基于移动终端的浦东课堂教学评价系统构建了一种由“教师课例”、“移动终端”和“评课平台”三部分构成的数字化听课评课环境,改变了传统区域教研活动中教师的听课与评课方式。在形式上,听课教师手持移动终端开展课堂观察与评价,可以更便捷、更客观地进行课堂教学观察、记录与评价。在内容上,对于课堂的评价是基于教师搜集到的各类“证据”的价值判断,而不仅是基于听课教师个人经验的价值判断,这对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有突破性的提升,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基于移动终端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基于教学全过程的,包括课前上传教学设计至平台、课中不同人员(专家和教师)手持移动终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开展课堂观察记录、课后依据评课平台实时汇总的评价结果开展研讨活动。
图2 基于移动终端的课堂教学评价
2. 依托浦东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浦东地域广、学校分布广的特殊地理环境决定了其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网络研修社区的建设,可以有效拓展优质资源的辐射面,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浦东教师研修社区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创建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浦东实验区的配套建设项目。截至2013年1月1日,浦东教师研修社区已有用户30378名,覆盖了浦东基础教育全体教师,各类学科研修团队共488个,开展各类研修活动共1675次,参与人数达270124人,共积累研修资源达26184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成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机制。
(1)网络研修与组织实体对应。浦东教师研修社区的系统架构分为社区、业务、协作组、个人四级,依托现有的区域学科研修组织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将研修社区的维护管理工作分属到各责任主体,确保研修活动的可持续开展。
(2) 网络研修融合实际研修场景。网上研修功能要融合实际的教研、培训、科研场景,如备课研讨、观课议课、课题研究、课题管理、课程培训等,易于使用和推广。
(3)网络研修机制要不断完善。浦东新区制定了《浦东教师研修社区章程》、《浦东新区教师“十二五”网络研修积分认定规则》等制度,促进教师“十二五”研修学分转化,以规范教师的网络研修行为,激发教师网络研修积极性。
3. 依托“校本网络研修与教学一体化平台”,建立教师网上工作室
“校本网络研修与教学一体化平台”可以帮助教师建立网上工作室,把信息技术与教学课例研究、校本教研与培训、教学资源建设整合起来,开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教师知识管理为策略、以行动研究为方法、以网络课例为载体、以教学资源建设为突破口的校本教研与培训,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目前,新区已完成了40余所学校的应用推广工作。
图3 校本网络研修与教学一体化平台
“校本网络研修与教学一体化平台”具有以下功能。
(1)变革教师的工作方式。学校教师日常基于平台开展数字化教研、课例研究,包括课前备课、课中教学、课后反思等。
(2)实现资源的汇聚与推送。平台自动汇聚形成学校校本资源库,同时会根据教师选择的工作内容,智能化地从资源库中推送出符合教师需要的优秀资源,供教师学习和参考。
(3)形成教师的工作档案。全面真实地记录教师工作中有关教育教学的动态信息,具体包含教师作为教学者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资源、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等,形成教师个人Blog形式的电子档案。
(4)把脉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教师积累的大量真实数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的思想和方法,分析教师成长轨迹,诊断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问题。
建设“数字化管理服务站”,构建教育管理的公共服务平台
浦东新区以浦东教育门户网站为龙头,以各学校网站为依托构建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即建设区域的“数字化管理服务站”,实现各级管理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的有效互动,提升教育管理的效能与公共服务水平。
1. 基于浦东教育门户网站,提升区域教育管理和服务效能
浦东教育门户网站是浦东新区教育教学的综合性门户网站,为各级教育机构提供信息公开、为基层学校提供宣传展示、为在校师生提供资源和信息获取、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咨询和互动等综合信息服务。浦东教育门户网站还不断分析公众的需求,开发了“浦东学校电子地图查询”、“浦东学校风采展示”、“浦东新区公办学校招聘”、“教师频道”等具有浦东特色的栏目。2012年,浦东教育门户网站的访问量达466.3万次,日均浏览量达1.3万次。
以浦东教育门户网站为基础整合其他各类区域教育网站,实现区层面教育网站的数据互通和信息整合,实现信息的一站式服务和主动推送。浦东新区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开发了多个网站和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浦东教发院网、教育督导网以及教育局办公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以提高浦东教育管理信息公开透明度。但随着管理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和应用,区域各类教育网站的信息整合需求逐步凸显,2010年起,通过提供数据接口,制定数据规范等措施,这些网站和系统正逐步实现与浦东教育门户网站的信息整合。
2. 基于中小幼学校门户网站,加强校务公开和家校互动建设
浦东新区90%以上的中小学建立了学校门户网站,区域层面为了进一步规范和管理中小学网站,编写了《浦东新区学校门户网站建设建议书》、《中小学信息公开操作规范》等文件,开展了“浦东新区中小学信息公开和网站建设评议”等活动,督促学校的信息公开工作。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省防震减灾条例》,根据省、市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切实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害管理机制,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社会力量,全面落实“突出重点、全面防御,健全体系、强化管理,社会参与、共同抵御”的防震减灾三大战略,提高综合防震减灾能力。
(二)奋斗目标:到2020年,全县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能力。
二、加强地震监测预报系统建设
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环节。要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应用高新技术,提高地震监测装备水平,全面实现地震监测数字化。完善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加强群测群防工作指导和培训,使地震群测群防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建立稳定的群测群防经费渠道,落实观测员岗位津贴,稳定群测群防工作队伍。按照国家《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大纲》要求,推进“三网一员”,即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网和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建设,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报告和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中的重要作用。
三、全面提高地震防御能力
(一)切实做好抗震设防工作。
将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全县基本建设审批程序。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必须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抗震设防。重大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必须在施工前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地震、发展改革、建设、规划部门在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时应当将地震安评结果作为审查内容之一并予以备案。没有办理抗震设防要求审核的,规划、建设部门不给予规划许可和开工许可。地震办要把抗震设防管理贯穿建设工程全过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对工程质量进行核查时,应同时对抗震设计措施进行监督检查。建设部门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必须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必备的审查内容之一,没经过抗震设防审核的工程,不予通过竣工验收。
(二)强化城区地震安全工作。
20*年前完成县城重要工程设施抗震能力调查。20*年前完成县城震害预测,地震小区划和城区地震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
(三)推进农村民居保安工作。
“十一五”期间,在进一步研究开发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的农村民居建设图集和施工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新农村建设,通过防震减灾教育,农村建筑工匠培训,服务网络建设,组织开展农村民居建设抗震示范工程。同时开展对辖区内活动断层、软土地层和可能引发严重次生灾害地质条件的调查。编制农村民居地震安全选址规划。为村镇民居科学选址和抗震设防提供保障。
四、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
(一)加强组织领导。防震减灾事业是一项特殊的社会事业,也是关系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安全的大事,做好这项工作功在当代,利泽千秋。我县处于扬—铜地震断裂带中段,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是国务院和省政府确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各乡镇、各单位要把防震减灾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自觉性,要确定专人负责,明确责任,切实把防震减灾工作抓好抓实。
一、构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适应这种竞争,是学校教育目前要认真考虑的首要新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个新问题,就必须在建立符合新教育理念课程改革目标体系的同时,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按照时代要求,分层构建起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体系。具体来讲,可将下列“七个学会”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摘要:
(1)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国爱民、遵章守纪、严于律己、关心他人、艰苦奋斗、勇于进取的人。
(2)学会求知。教育学生做胸怀目标、博学多思、珍惜时光、善学乐学、学有特长的人。
(3)学会健体。教育学生做体魄健康、竞技突出、具有坚定信念、良好心理素质和毅力、不怕困难的人。
(4)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做热爱生活、以情感人、乐观向上,具有高尚情趣和创美能力的人。
(5)学会劳动。教育学生做把握本领、大胆实践、讲求效率、勇于竞争、勤奋朴实、无私奉献的人。
(6)学会创造。教育学生做面向时代、敢于超前、善于开拓、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开创未来、追求真理的人。
(7)学会生存。教育学生做富有毅力、自强自立、自警自省、俭以养德、学会自立、学会发展的人。
二、加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夯实德育工作的基础
加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队伍建设,是提高德育队伍素质、落实德育工作任务、实现德育工作目标的保证。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学校要做到摘要:一是必须加强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德育管理网络建设,成立校长领导下的由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少先大队辅导员、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教师、教研组长、班主任代表、学生会主席、家长委员会代表和社区委员会代表等组成的校级教育指挥组织机构,确定学校的德育目标,制定全校的德育计划,负责学校的德育领导工作,对学校德育进行决策。成立由政教处负责,党、政、工、团、队等密切配合的学校中层德育执行组织机构,负责学校德育计划的执行和监督、日常德育事务的处理以及正常德育工作的调度和管理工作。成立由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的基层德育操作组织机构,执行学校的德育意图和要求,具体负责学校德育计划。在此基础上依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要求修订完善新的德育管理及其工作制度,保证德育工作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必须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少先队、团委、班干部等方面的主观能动功能,尊重学生在德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三是必须加强由社区延伸的社区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功能,沟通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发动和协调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学校教育,改善德育条件,优化德育环境,排除社会不良风气对学校教育的干扰,促进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良性发展。四是必须加强以家庭教育为补充的家庭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家长的功能,密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三、调整和充实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内容,丰富德育工作的内涵
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我们必须要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具体来讲,就是要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继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平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实践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突出创新教育。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组合教育资源,把人才学、教育学、创造学、心理学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加强实践教育。依照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家务劳动、军训活动,通过参观访问、游览、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商人、企业家等社会成员的广泛接触中,了解国情,熟悉社会,使他们亲身体验,独立自主地学习探索,从而提高思想觉悟,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喜好喜好,锻炼意志品质,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重视人文素养教育。要非凡重视加强我国历史和文化、文学和艺术以及传统美德教育,以期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意识,具有民族特色的高尚情操和公正纯洁的灵魂。要通过教育和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热心参和、善于交往、善于应变的品质,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劳动打下基础。要发扬优良校风,加强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得在“教化、养成、示范”诸方面,以强大的人文精神去有力地规范和熏陶学生,使之能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关注环境意识教育。要教育学生牢固树立“保扩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深刻熟悉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和功能。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改变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培养符合环境道德要求的生活习惯。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美化绿化活动,自觉承担植树义务,保护花草树木,保护绿化美化成果。
(5)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要培养学生愉快的情绪,使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对生活布满信心,具备一定的情绪控制能力。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具有独立果断、坚韧、勇敢的品质。要引导学生使学生的行为符合自己的身份,和环境协调一致,关心理解他人,和人相处关系和谐。
四、构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评价体系,保证学校德育目标的全面实现
德育评价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学校德育目标实现的必要办法。在推进课程改革中,加强德育工作的考核评估,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有利于以课程改革促进德育评价改革,把竞争机制引入到学校的德育领域,优化学校的德育效果,有利于调动教师实施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迸发工作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发扬个性特征,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有利于调动家庭调动社会参和德育评价的积极性,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参和德育评价的良好局面。
(1)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就评价的学段而言,要构建小学各年级、初中各年级、高中(中职)各年级的相互衔接的评价体系,保证德育评价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就评价范围而言,要构建对学校德育评价、班级德育评价、学生品德评价等方面相互联系的评价体系,保证德育评价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就评价内容而言,要构建评价德育条件、评价德育过程、评价德育效果等有机结合的评价体系,保证德育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就评价主体而言,要构建学生自评、学生群体互评、家长助评、教师导评、学校领导审核考评等评价体系,保证德育评价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的加剧,脑卒中死亡率、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导致这种疾病的因素十分复杂,但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和环境密切相关。据统计[1],不良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已占总致病因素构成的2/3以上。为此郑州市中心医院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针对上述情况,自2007-2010年,在社区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展开了对脑卒中健康教育活动,收到了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2010年郑州市中心医院在社区医疗服务站辖区50岁以上居民3215人,其中,男1573人,女1642人,60岁以上1356人,70岁以上1025人。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取整体分层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采用统一的调查表进行登记收集信息,调查人员为社区服务站医务人员,经过统一培训,调查表统一录入计算机统计处理。
1.2.2 健康教育措施 (1)网络建设:为了最大限度的动员社区居民参加健康教育,郑州市中心医院社区医疗服务站建立了“一个社区,两个系统,三级健康教育网”的社区健康教育网络体系;(2)教育内容:以脑卒中防治为主,从普及科学卫生知识,树立正确卫生观念,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入手,内容体现广泛性、知识性、指导性;(3)教育形式:为使社区健康教育适合不同人群、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采用文字、语言、声像等多种形式。
1.2.3 脑卒中患者管理标准 脑卒中管理率(%)=全年随访次数达6次以上者/脑卒中应管理人数。
2 结果
2.1 社区人群健康教育前后对脑卒中知晓率变化情况 健康教育前后对脑卒中知晓率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对脑卒中确诊标准知晓率变化最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可导致脑卒中知晓率明显提高,而对高同型半胱氨酸导致脑卒中知晓率变化相对较小。
2.2 社区人群健康教育前后行为危险因素变化情况 健康教育前后行为危险因素均向有利于健康方面转变(见表1)。
表1 健康教育前后行为危险因素变化(%)
2.3 社区人群健康教育前后脑卒中患者管理及控制情况 脑卒中患者管理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脑卒中患者教育前后再发率同未管理患者相比有明显下降趋势。
3 讨论
3.1 脑卒中是老年人的好发病,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卒中死亡率、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所以,探索有效的预防措施,特别是社区人群水平的干预方法,是国内外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努力的方向。我国1986-1990年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发病率是109.7~217/10万,患病率为719~745.6/10万,死亡率为116~141.8/10万。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2]。开展社区脑卒中防治,对于普遍存在的知晓率低、治疗率低及控制良好率更低的“三低”现状,对社区人民可进行健康教育和对脑卒中筛检及强化干预脑卒中高危因素。社区原居民对脑卒中防治运动及加强对危险因素的防治,提高脑卒中的治疗控制率,减少社区人群脑卒中发生率,改善和提高社区人群的生活质量。
3.2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合作。首先是要解决健康教育的组织问题,郑州市中心医院社区医疗服务站已经建立了(1)一个社区:以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的居委会数目总和为一个社区;(2)每个社区有两个系统:即以居委会为主的组织系统和医务人员为主的教育系统。两个系统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作用,前者动员组织居民参加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后者发挥专业指导功能;(3)三级健康教育网:第一级为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为社区站站长及居委会主任;第二级为居民健康管理委员会,成员包括卫生服务人员、居委会主任及居民代表;第三级为按楼门、楼层选出的健康教育积极分子,形成社区健康教育网络,使整个社区消除死角,全方位覆盖,使居民把健康教育视为自身的事情,并积极参与此项活动。脑卒中现代医学科技并无彻底治愈的方法和手段。这就需要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老年心理变化和预防保健措施,如在营养结构、精神状态、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环境安全等方面给予技术指导,对已经患有脑卒中的患者功能练习,药物服用等方面加以辅导,使其精神饱满、充满活力、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和控制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使整个工作有计划实施,持久进行,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3.3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社区人群的卫生知识水平,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自我保健意识,达到知、信、行的统一,最终达到控制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郑州市中心医院社区医疗服务站在所辖社区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脑卒中的干预,调查结果表明,在社区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要形式的行为危险因素干预是防止脑卒中的有效措施。(1)卫生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如高血压诊断标准正确回答率由原来12.07%上升到68.51%,成人每日食盐摄入标准正确回答率由原来的51.57%上升到90.72%,药物滥用由20.15%上升到79.68%;(2)遵守医嘱行为增强;(3)人群中各种危险因素如吸烟人数、食盐摄入量、饮食不规律等出现下降,参加体育锻炼者增加;(4)脑卒中患者的管理率明显提高。
健康教育是通过对人们不良生活方式的干预,来降低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不需要特殊的药物和诊疗设备。与治疗相比,健康教育投入低,收效较高,尤其在目前医疗保险的情况下,利用健康教育,开展社区慢病防治是最廉价和最有效的策略。
参 考 文 献
年,我局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要在深层次上把握我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的共振点,切实坚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全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宣传体系的建立,以“创绿”为主线,“三个一”工程建设为重点,努力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以新的姿态、新的思想、新的作风、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有效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具体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环保宣传网络建设。
局计划设置专门岗位,负责环境保护教育工作,加强环保信息化建设、完善与其它部门的环境宣传教育网络。力争在年9月底前建成,建成有自己独立域名及独立空间的环保门户宣传网站。
二、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开办的环保栏目,生活服务栏目,经常性地开展绿色文明创建、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环保知识、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要借助区人大环保世纪行活动,发挥人大监督和新闻监督的作用,真正树立起一批诚信守法、爱护环境的先进典型。一是积极参与市局与《日报》、《环境》、省绿色文明促进会《绿色印象》联合开展“生态文明进”系列报道活动,通过不断的报道生态文明建设的稿件,呼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二是积极参加《日报》、电视台开展的“节能减排在行动”专题栏目报道,展示我区在市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成就。借助“古都环保世纪行”活动,发挥新闻监督作用,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舆论监督,解决一批环境执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三是积极向《环境》投稿,及时报道我局环保工作动态,让广大人民群众知晓环保工作、理解环保工作、支持环保工作。
三、继续加大环保宣传“三个一”建设力度。在往年建设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法,在完成上级布署的任务的前提下,力争路、牌、街道真正起到宣传的作用。
四、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型环保宣传活动
1、继续深化环境文化宣传,坚持在局机关、饭店、学校、社区、企业等阵地继续开展“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绿色消费”及创建绿色文明示范工程等环境文化宣传活动;
2、利用科技之春宣传月、“地球日”、“12。4”法制宣传日等时机,积极进行环保宣传展、发放宣传单、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好环保知识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和环保知识下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