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思维的运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职业教育;互联网+;校企合作;就业
一、课题背景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连续多年作为中央文件主要内容,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制定和颁布,明确了我国今后十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通过对这四项任务的明确,直接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从“纲要”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在生源保障还是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国家对职业教育可谓倾力支持。而如何有效实现生源、学校、企业三者的有效交流与无缝衔接,是全面贯彻落实“纲要”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依托社会现有培训机构和企业,在已有培训经验和人力资源构建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这一有效媒介,下游通过吸收广大职业院校确定性生源客户群,建立包括其健康状况、兴趣爱好、求职取向、理论技术水平以及实行情况的数据库;上游通过行业趋势分析以及企业选人用人需求建立企业客户数据库。以有效沟通和满意服务为内容,构建并做大做强校企合作这一大型平台,促进我国职业发展并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总之,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公民自立于社会,实现体面的劳动、有尊严的生活提供了可能。随着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发酵和深化,世界已然进入了大调整、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同时,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到深水区即全面攻坚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已成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当前转型时期,职业教育所承担的责任,远远不止于塑造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更重要的是它还承担了推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任,直接关乎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基于此,以互联网+思维为重要催化因子,尽快开辟并逐步完善富有中国特色校企合作模式,实现高技能人才的不断涌现,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并通过有效沟通和衔接,最终建成实现求学求职生源、职业院校、用人企业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综合平台,助力经济腾飞不仅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更是当前时代和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互联网+思维的应用途径
互联网思维应用非常广泛,现行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通过互联网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国家级资源主要面向专业布点多、学生数量大、行业企业需求迫切的专业领域;省级资源根据本地发展需要和职业教育基础,与国家级资源错位规划建设;校级资源根据院校自身条件补充建设,突出校本特色。研制资源建设指南和监测评价体系,在保证公共服务基础上鼓励围绕应用成效展开竞争。探索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资源可持续开发、应用、共享、交易服务模式和运作机制。第二,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在现场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专业领域,开发替代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针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开发仿真教学软件,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第三,推进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相关标准;加快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消除信息孤岛;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依托互联网建立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譬如以创建微信公众平台、建立QQ群、职业教育博客等方式重点从择业就业、子女教育、大学生发展等发面撰写相关文章,提供专业就择业就业服务等多种途径吸引用户关注,发展个人会员。初高中、大学校园为主要推广地点。广大学生及家长为受众群体,确保生源保障。本机构负责对会员提供兴趣职业匹配测试,择业就业义务咨询,大学生心理及发展规划指导,确保广大家长和考生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以广大个人会员为资源为基础,根据会员不同的性格和职业倾向分类建设数据库,同时借助相关企业界资深人士大力发展企业会员,建设企业会员数据库。逐步实现求学、求职者数据库与用人企业数据库的无缝衔接,通过与各类会员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以及签署人才定制培养协议,结合企业发展需要,量身定制所需人才标准和具体人数,订单式委托培养。企业为会员院校提供实训基地及相关专业理论指导和技能培训。专业机构负责保障寒暑期实训基地和学员双向保障,并提供个人会员相关资质证书考录培训和报考服务,确保会员百分百取证、如期毕业。以生源保障和就业保障双向保障逐步与各大职业院校接触和合作,发展职业院校会员,和会员院校展开合作,以相关会员企业人才订单为基础,定向委培学生。职业院校专门开设相关专业和班级对入学学生专业化、系统化培养,让学生实现以兴趣求学、以专业化定向培养推学,以毕业即就业促学,真正做到术业有专攻,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三、讨论
借力互联网平台和社会商业力量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国民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是一个长远的课题,可以说,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首先,如何建立互联网平台仅仅停留在概念上,内容和形式都需要摸索和完善。单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模式应用到职业教育中可以说既缺乏市场吸引力又没有成熟的技术模式,如何丰富互联网平台内容,以内容吸引受众,以服务创造价值,如何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建立起学生、学校、用人企业的联系,从而在职业教育领域建立并使用互联网平台是要面临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其次,职业技术教育方面重视程度和全民认同感较低,如何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科教强国的必要举措这一理念深入人心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国家把职业教育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但是政策的具体落实需要很长的时间,以中招和高考两次考试为例来说明,尽管政策提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实行分流制度,现实中能够主动实施的地方寥寥无几,教育部门、高校、学生家长依然把高考作为一切工作的指挥棒,如何让职业技术教育深入人心,让广大群众认同技术人才是一个亟须解决的课题之一。
再次,中、高等职业院校数量不够,质量参差不齐。一方面,按照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职业院校学生和高等院校的学生比例逐渐要接近1∶1,现实的情况是高校数以万计,而且年年扩招和新建,职业院校本就寥寥无几,部分职业院校仍然把升级进本作为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可以说如果严格执行中招和高考招生政策,分流的广大学生将无处求学。另一方面,现有的职业技术院校教师队伍严重不足,很多职业院校通过外聘临时工作人员虽可缓解人手不足,但师资水平尤其专业水平与用人企业和社会需求相去甚远。如何大力发展职业院校规模,提升职业技术院校师资力量和专业水平同样不可忽视。
最后,始终要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仅仅只是一个媒介、一个催化因子,吸引学生前来求学的最有吸引力的核心是就业。一是如何对接用人企业,依托企业发展目标和制定和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是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能够吸引企业加盟甚至投入的绝非仅仅是互联网和一些可有可无的数据。二是实实在在的人才储备,依托互联网助力拓展招生规模,建立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学习成绩以及求职意向供企业参考是必要的,但如何立足院校自我力量借助企业相关的实训基地和专业技能培训指导在学制内尽可能多的培育合格的人才依然是职业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技术推动发展、质量决定生命不仅仅适用于企业发展,同样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顾珺.五年制高职教育的问题及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06.
[2]李歆.关于高职教育教学创新的对策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05(04).
[3]王宇东.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 教务管理 人性化
当今的社会已经处于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我们进入到了一个完全信息化时代,它正在加速的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并渗透到各行各业中。也许我们所做的教务管理工作本质不是互联网,但是我们的思维方式要逐渐从互联网的角度去看待和解决问题,会开拓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和局面。
一、互联网思维有助于提高教务管理的工作效率
在高校中,教务管理工作是一项工作内容非常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教务工作者可能每天在进行着重复性工作,这些工作内容涉及到高校中的每一个学生和老师,在领导、老师和学生三种人物关系中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这些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每天都会牵扯教务工作者的大部分精力。传统的教务管理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状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爆炸式消息传播,那么在这种繁杂的教务管理工作中,我们也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来提高教务管理的工作效率。
传统的教务管理工作模式是当我们接到一个信息或者通知,常常需要打电话或者当面找到某个人去通知他们,而很有可能一天的工作都在电话中度过,效率不仅低下还让管理工作变得繁杂和重复。而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互联网产物,它可以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更加快捷和方便。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要传递的信息也应该在互联网上,充分利用好每一个网站,互联网所传递的信息是实时的、跨地域和交互的,老师和学生可以到相关的网站上实时获取自己需要的相关信息,这个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快捷,而我们教务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做的就是实时维护好获取信息的网站,将各个信息及时的到网络上,以及做到宣传让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都知道自己应该去哪里获取信息,这就大大提高了我们教务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社交媒体建立教师、学生与教务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平台,学生和老师可以更加多元化的接收信息,也有更加多的渠道去解决遇到的教务管理相关的问题。
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中,光靠传统的以人为主的教务管理工作方式以及不能满足需要,而且传统的教务管理模式耗时耗力却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互联网思维的运用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我们的教务管理工作模式,提高教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产生更好的管理效果。
二、互联网思维的工作方式可以减轻教务管理工作者的工作强度
教务管理工作是一项繁杂而艰辛的事务性工作,特别是直接面对老师和学生的基层教务管理工作人员,每天所处理的繁杂问题和接触的信息量极大,因此在工作中常常会因此忙的焦头烂额,工作中的幸福感极低。这些教务工作者不仅要维护好学院教学工作的日常运行、管理好学生的学籍、档案、成绩等工作、协助领导做一些临时性工作,还要随时接受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对各方面问题的咨询,场面常常是办公桌前围满了学生或老师,而不知道先回答谁,而且经常是反复解答同样的问题。这种事务性工作,一天下来就会让人筋疲力尽。
但是如果我们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性,将各种通知、教务信息、教务安排等都到网络上,让老师、学生或者家长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亦或是其他地方都可以随时看到这些相关的信息,就会大大的减少教务工作者的工作量;在长期的工作经验积累中,教务工作者会积累下哪些问题是学生和老师经常问到的,整理成常见问题问答手册,将这些常见问题都到网络上,学生和老师在网上可以通过搜索关键字就能搜到相关问题和解答,这就大大提高了教务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节省出的时间可以用来处理学生学籍问题、学生课程成绩问题或其他教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将这些问题总结发现其中缘由,反馈给领导及时解决。这样就可以有条不紊的开展各项工作的同时,也充分发挥教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职能,减轻工作强度的同时也提升了幸福感。
三、运用互联网思维提升教务管理的人性化
教务管理工作面对的每一个学生和老师,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问题。如何做到教学管理工作的人性化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互联网思维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传统的教学管理工作模式下,学生或老师如果有问题需要打电话或者到办公室咨询解决,有时会因为各种原因并不能一次解决,就导致了学生或者老师需要多次往返才能解决问题,不仅学生和老师对教务管理工作产生了误解,教务管理工作人有时也会徒增烦恼。现在利用互联网思维和网络社交媒体建立了学生、老师和教务管理工作者三类人群的沟通平台,学生和老师有什么问题可以先在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咨询,实现了直接对话教务管理人员,有问题可以及时准确的进行回复,避免了“白跑一趟”的情况。
而且有了网络社交媒体平台,教务管理工作中学生的参与度也提高了,在各种信息时,传播速度更快,不需要教务管理工作者逐层逐级的进行通知,在这些平台上可以直接面向学生和老师,直接通知到个人;学生在其中也可以互相解答问题,在教务管理者没看到的情况下有知道的同学就会给其他同学解答相关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学生也可以通过这种平台公开反应他们在学校遇到的各种问题,让教务管理者早发现、早解决,提高中作效率,及时解决学生和老师的问题。
利用互联网思维建立的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将各种信息转载,也可以用来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互评,这都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了教务管理的工作,让教务管理工作更加人性化。
四、结论
在互联网时代,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教务管理工作是今后工作的必然趋势,通过互联网思维而改变的工作模式让繁杂的教务管理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快捷、人性化,让教务管理工作者的工作强度降低提升了工作幸福感,在今后的教务管理工作中还要更加发觉互联网思维的重要性并将其运用其中。
【参考文献】
[1]吴瑰,陶俊.网络设计媒体在高校学分制教务管理的运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互联网销售;营销战略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渗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随着人们消费方式的改变,互联网交易规模呈现巨大增长。互联网消费者年龄结构轻、教育和收入水平高,是未来保险产品消费的主要目标。
处于互联网时代,无论企业业务是不是互联网,企业家都应该以互联网的思维思考问题。那么,作为已经转型的互联网保险业应该如何发展呢?
一、互联网思维的界定及构成要素
互联网思维是指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均以客户为中心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在战略层、业务层和组织层都围绕终端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进行产品设计。然而,互联网思维又包括哪些构成要素呢?
1.用户思维。用户至上是互联网思维的主要特征。它意味着企业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建立起“用户至上”的企业文化。
2.开放思维。开放思维表现如下:1.通过建立开放的平台吸引更多的用户了解企业,让用户分享信息,以开放的心态接受用户的意见和建议。2.打造多方共赢生态圈。3.跨界思维。
3.粉丝思维。即企业通过培养大量的粉丝,最终使粉丝称为忠实用户。
4.大数据思维。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和处理数据,精准把握客户需求,进行产品开发和营销。
二、互联网时代保险业面临的难题
电商渠道近几年发展迅猛,以财险业为例,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2014年前11个月数据显示,在62家会员公司中,有33家公司开展互联网销售业务,有28家公司开展电话销售业务。其中,电话销售财险业务795.33亿元,占比11.74%;互联网销售财险业务440.7亿元,占比6.51%,两项合计占到财险业务的18.25%。
尽管互联网保险发展势头迅猛,然而作为传统金融业的保险业,受制于传统商业思维的束缚、机构臃肿、不重视客户的产品体验,仍然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考验。
1.传统商业思维束缚。在互联网时代,客户需求具有差异性、个性化得特征。虽然目前很多公司通过互联网销售保险产品,但大部分企业仍然没有完成由供给导向转为需求导向的转型,产品设计仍然遵循传统集约化思路,供给产品单一,难以适应用户个性化、多元化需求;
2.用户体验不佳。保险公司无论对外宣传还是对内宣导,常常提出“以客户为中心”的口号。但由于用户体验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并未真正尊重、关心客户、销售误导、理赔困难等,导致客户的体验度和满意度差,引发的投诉屡见不鲜,进而引发消费者对整个行业产生不满,影响保险公司良好形象的树立和业务拓展。
3.大数据运用能力不足。在互联网时代,保险公司积累丰富的数据资源。若保险公司能将内外部数据有效的整合起来,分析出数据背后蕴含的价值,将它转化成商业模式,将成为保险行业的赢家。然而,大多数保险公司对数据资源利用的不足,对数据分析、处理、挖掘能力薄弱;应用大数据的技术人才储备严重不足,这造成数据资源的低效利用和浪费。
4.组织机构臃肿。一些保险公司随着业务的发展,组织架构更加庞大和僵化,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瞬息万变的互联网环境。
造成上述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大部分保险公司仍然在用传统思维经营企业,仅仅把互联网当作一个新兴的销售渠道,依然是产品导向的营销模式,互联网思维并没有在企业中生根发芽。
三、互联网思维推动互联网保险发展
以互联网思维促进互联网保险产品的发展,关键在于把握互联网思维的本质,真正以客户为中心来组织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关注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体验。
(一)实现产品个性化定制
互联网思维下保险公司需要关注的是客户需求而不是产品本身,产品只是满足客户需求的媒介,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应该有需求决定而不是保险公司自由决定。因此,保险公司要牢牢把握“客户至上”原则,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保险产品。
(二)提升服务,改善用户体验
保险公司传统模式是关注如何把保险产品销售出去,而互联网思维要求企业必须注重客户消费过程的体验,如需求得到尊重,被诚信的对待、购买过程便捷而愉快、拥有及时可获得的服务等。互联网和保险业的融合,使保险公司可以真正全面了解客户,可以及时捕捉客户的保险需求、客户体验、客户满意度等,并能及时回应客户需求。
(三)营销互联网化
在互联网保险的营销过程中融入互联网新技术,可以更有效响应客户需求,提升销售效率。1.精准营销,现在随着大数据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保险行业可以通过精准营销来寻找有保险需求的目标客户,并开展针对性的营销手段,根据客户需求推送相关保险产品,既能提高成功率,也能避免客户反感。
1.充分运用互联网展业工具,包括微博、博客和QQ等工具。
2.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品牌宣传。保险公司应该抓住任何可以利用的机会进行品牌宣传。例如宣传保险公司所做的公益事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在某些事件中所起到的社会保障作用。
(四)优化运营模式
目前保险公司的运营体系层次多,决策链长,导致运营效率低下;非标准化的作业普遍,不能实现集中管理,导致服务质量差,客户体验差,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激烈竞争的市场需求。为改变现状,保险公司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优化其运营管理。
首先,构筑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整合运营环节,决策指挥链尽可能缩短,产品和服务的推送速度与客户需求的快速变化相适应;利用互联网全面地搜集市场信息,利用远程通信技术和各区域人员保持联系,共同进行分析、预测、决策和控制,以便迅速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
其次,打造“标准化”的作业体系,建立从线上到线下一体化的营运作业标准,通过严格执行标准化的营运流程,能够最大程度的促进保险公司集约化经营,有效降低经营成本。
最后,公司运营互联网化。1.公司业务互联网化,即通过互联网提供整个保险经营各个环节的服务,使整个业务流程,如保险信息咨询、保险计划书设计、投保、保险信息查询等全过程实现互联网化。2.内部文档、数据处理电子化与互联网化,使文件制作、发送、传阅、存储和查询速度加快,效率提高。
关键词:互联网+;减法思维;图书馆服务;大数据;重构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36
以“跨界”“融合”“创新”“重塑”“人文”“开放”“互联”等为理念的“互联网+”现已发展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一股全民积极参与的“互联网+”讨论、实践与战略布局热潮已经形成并呈涨潮之势。图书馆界也不例外,早在2014年的一些图书馆研讨会上,就有专家学者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发展、互联网+图书馆等进行了相关探索交流,但不得不提的疑问是,在这一派图书馆界“互联网+”热潮的背后,“互联网+”的真正思维得到了图书馆人的灵活运用和汇融贯通吗?为此,本文在概述图情学研究论文中主要涉及的“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最为关键的减法思维基础上,重点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进行了减法思维的重构研究。
1.“互联网+”减法思维
学术界通过结合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出的政策信号和阿里巴巴、腾讯等IT企业的积极实践均认为“互联网+”思维主要有“突破”“创新”“开放”“相加(+)”等,其中“相加(+)”更是得到了多领域、多维度的运用与解读,如“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智慧城市”“互联网+医疗”等。而其实在这些“互联网+”思维之中,学术界目前最为忽视的减法思维则是互联网+思维的精髓,这不但是“互联网+”有着强大创新驱动力量的根源,也是其能在多个层面、多个领域均能采纳运用的关键之所在。从工业时代的标准思维模式向“互联网+”思维模式的嬗变范式去理解“互联网+”的减法思维,则可以为我们的理解多一份基于经济学经典理论的支撑。
由宏暮集团创办人施振荣提出的商业微笑曲线根据企业生产分工,认为研发与设计、生产与制造、营销与服务是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流程化管理、标准化服务及最大化获取利润与优势的三大流程,也是工业时代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与大规模传播三大标准思维模式的具体诠释与体现。进入“互联网+”时代,商业微笑模式则在互联网时代的全程协同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向单线条式模式发展,围绕在互联网时代协同模式环形闭合式线条链上的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与价值传递进一步向基于互联网单线条上下关联律动的模式发展,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与价值传递都因互联网的关联而总是实现角色转换与互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实现了融汇贯通,使之这一模式呈渠道扁平、环节更少、角色清晰、任务明确发展趋势,减法思维得到初步形成并在多方面有所体现。因此,自总理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8次提到“互联网+”,标志着“互联网+”真正从民间智库理论上升到了国家战略,“互联网+X”一词也因此迅速成为了各大检索平台的热门词之一,也因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便民、富民、为民实践也确实让每一个民众都感受到了“互联网+”思维蕴含的巨大发展空间而更加受到热捧,各种“互联网+X”一时风起云涌且收效明显。如作为一家小公司,弘康人寿一直在不断摸索如何沿用“互联网+”的思维做减法,最后通过互联网+思维架构减去了个险、团险部,只保留电子商务部和银保渠道,实现了其新品销售仅限于该公司官网和官微渠道、成本减到近乎为0,但销量却激增的效果:借鉴“互联网+”精神,“O2O+”通过将B2C、C2B、P2P以及F2C多种模式有机结合形成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思维,为“互联网+”在传统行业落地生根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在“互联网+”战略探索实践过程中,日日顺商城坚持用“互联网+”思维做“减法闭环”,通过聚焦于家庭健康领域,并以目前人们最为关注的水安全问题切入,实现了与天猫、京东等综合类电商平台差异化的发展模式。
2.基于“互联网+”减法思维的图书馆服务重构与实现
2.1互联网+减法思维驱动下的图书馆转型与发展
在互联网+环境下,以减法思维主导的图书馆服务一方面在内部实现业务的流程、内容、功能整合,以实现传统服务、现代新型服务的重构;另一方面通过与图书、信息、知识、数据相关生态链上下游机构、元素的协作、合作而实现服务功能的延伸与创新,最终实现内外部协调统一、以互联网为链接纽带、以功能最简单化划分为主要特征的创新型图书馆服务体系。
(1)图书馆服务机制的转型与发展。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不再只是一个独立于社会环境而存在的机构,社会其它的数据中心、情报服务机构组织,提供图书阅览、休闲娱乐、生活交流为一体的文化生活中心,发展更新迅猛、应用愈加方便的移动阅读终端,以及日益改变的文化消费方式、观念及认知等多重驱动元素,都推动着图书馆的转型与发展。图书馆必须从单一的围绕图书这一价值核心,以图书馆物理空间为主要服务阵地,提供图书借阅、检索、分类为单渠道核心业务的传统服务模式,必须向以数据和用户为双重价值核心,以物理空间、虚拟空间、网络空间等多重服务空间为阵地,提供图书与数据、信息、知识为最佳结合的维度、多渠道核心业务转变。
(2)图书馆合作协作机制的转型与发展。在数据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发展驱动元素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既需要依赖于自身的书目数据、网络数据、数据库数据、用户数据,也须借助于社会其它机构的相关数据,如环境卫生数据、政府公开数据、政策建设数据等,并基于这些数据来实现数据间、数据内的相关挖掘分析与价值发现,如通过对用户教育数据的分析来实现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的资源准确推送与需求知识点定位。这也就要求图书馆除在实现内部的服务转型转变基础上,还需借助与相关机构的协作合作来实现最大程度的数据等资源共享与联合开发,如公共图书馆与教育机构联合来实现对用户教育需求的精准化分析、学校图书馆与国家智库机构的协作来实现学校嵌入式学科服务的资源推送等。
2.2“互联网+”减法思维模式下的图书馆服务重构与实现
在“互联网+”思维模式的指导及图书馆内部服务与外部协作合作的多重驱动下,图书馆的创新服务将不但是基于传统图书的借阅等服务,而将是基于图书、数据、信息、知识的综合;不但是基于传统认知的文化、教育服务,而将是基于社会、用户需求的文化消费、健康休闲、学术交流、科技创新等为一体的综合:不但是基于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实体活动,而将是基于物理空间、网络空间、虚拟空间等为一体的综合,如创客服务、出版服务、第三空间服务、MOOC教育服务等。
(1)服务布局重构。传统图书馆服务的互联网化、数据化是“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布局重构的有效途径。在传统图书馆服务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围绕服务的互联网化来实现布局的重构,就是借助于这一契机将分布于现在图书馆服务体系下的图书碎片化服务,整合后打造成围绕互联网的图书馆服务增长点,如基于网络资源的舆情分析、基于网络知识资源的登记与集成、开放网络知识资源的保存与组织、科学数据元数据的标准规范与监管、互联网用户信息行为的认知分析等。
(2)服务模式重构。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主要局限于图书处理流程的资源交互过程,即图书馆的资源采编分类、登记、流通借阅、保存收集,而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将打破这种简单的图书流服务模式,重构一个图书、数据、信息、知识与行为主体(既包括用户,也包括图书馆员)完全交互,具有开放、多源、多维、多主体特征的综合性、创新型交互服务模式,并涵盖如创客、MOOC、3D打印、第三空间等服务,重新描绘社会对图书馆的刻板印象认知。
(3)服务主体重构。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中,图书馆实现其存在价值的服务资源(包括物理资源、网络资源及组织资源)与图书馆员是其服务实现的行为主体,但“互联网+”环境的形成和P2P、O2O、人际网络等信息交互模式的出现,则迅速扩大了这一主体阵营。首先,图书馆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服务机构,也无力承担成为社会或机构唯一信息机构所担负的重担。资源开发商、机构网络/信息中心、商业化信息服务公司都在分担着图书馆的角色,且日益变得强大和不可替代,如谷歌数字图书馆尽管曾因版权而广受争议,但其在为科研工作者提供资源检索与信息获取服务的资源与技术优势已难觅对手,因此图书馆需联合相关的机构,以互联网+的减法思维去整合各个机构可能都重复提供、但又缺乏协调协同的信息、数据监管、开放出版等服务:其次,图书馆员、用户是图书馆服务提供者,也可能是图书馆服务受益者。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具有多源头、多渠道、多内容等特征,图书馆员、用户之间的互动主要基于互联网来实现的重要特征也决定了图书馆员与用户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者与传播者,也可能成为信息的获取者与受益者,以致图书馆员的角色与职责不再单一,故基于互联网+减法思维模式下,将图书馆员与用户,以及其它协同提供服务的参与者都重构为图书馆服务提供者,则无疑会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最大化效率提升,目前已在不少高校图书馆实现的真人图书馆则就是这一重构结果的典型代表。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分析
(一)互联网时代对商业格局和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技术以前有未有的发展态势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渗透并改造着社会经济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有的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实现了产业的升级改造,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有的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极大的发展力量迅速冲击传统商业模式的堤坝。中国商业圈有个非常有名的“赌约”,一个是中国最大的商业地产企业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一个中国互联网企业董事长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两人的赌约内容是:十年时间,中国电子商务将占据商品零售市场的5成,如果变成现实,由王健林董事长以个人的名义支付给马云1亿元;如果没有达到销售额的50%,则由马云向王健林支付1亿元。这场对赌实际反应的是中国商业模式和思维的分歧,马云是从互联网角度来看未来商业发展趋势,王健林是从传统企业思维的角度分析判断传统企业的经营未来。不管最后的结局如何,互联网时代,就要用互联网的思维去考虑企业经营和产业发展。
(二)互联网对传统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时代,不仅影响着商业模式,改变销售和和消费习惯,而且对传统产业和传统企业的影响也不容小觑。中国商业圈第二个有名的赌约,主体是以格力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董事长董明珠和互联网思维杰出代表小米科技的董事长雷军,他们的赌约是小米如果5年内营业额能够超过格力,董明珠将向雷军支付10亿元。虽然离2018年12月赌约到期还有两年多的时间,但是2016年4月29日,格力公布了15年营收情况,全年营收977亿元,较上一年大幅下滑29.4%。虽然没有小米科技的营收数据,但是已经看到了传统企业的增长乏力甚至下滑的趋势,而互联网企业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中国传统能源企业经营困难,原油开采亏损,中国煤炭企业营收大幅下降,全行业陷入亏损。而以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营收和利润大幅提升,阿里巴巴2015财年互联网平台成交营业额超过3万亿元大关,集团营收超过1000亿元,实现净利润39.23亿美元(约243.20亿元)。同时走互联网融合的传统制造业华为集团,2015年营收3900亿人民币,互联网思维让华为终端销量持续攀升,为集团贡献巨大。互联网思维影响着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小米科技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将粉丝发展成为一种经济模式,不仅成为企业产品的忠实用户,而且是一个企业最为广泛有效的宣传代表,又能让企业实现与用户互动,时时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产品设计和价格策略,实现与市场的联动,推动企业产品更新和升级改造。
二、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研究
传统产业已经足够透明化,涉足企业主体过多,产能严重过剩。供过于求的局面造成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而生产成本的人力成本等要素还在不断上升。改变传统企业的生产现状,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一方面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尤其是我国的能源生产,做好结构调整,压缩过剩产能。另一方面,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每个企业必须从自身研究,顺应时展潮流,运用互联网思维,对企业生产规模、产品类型、成本控制、市场销售等方面做好分析和把控,降低生产成本,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优化产品类型,做好创新和发展,推动我国企业尤其是石油等能源类企业的再造工作。
(一)大数据思维
企业生产和销售都必须结合市场,控制好成本,把握好价格,降低成本,生产市场紧俏商品,根据市场供需合理设计产能和安排产量。大数据思维和云计算是互联网思维的重要体现,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企业需要运用好大数据分析,对原油价格的走势、人力成本的控制、成品油价格的变化、国内国际开采成本的对比、采油和炼油设备的升级改造等情况做好科学分析。大数据能够全面反映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能够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提供最为科学有效的指导。原油生产企业能够运用大数据分析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做好国内原油与国际原油的开采成本综合比较,合理安排产能和产量。避免国际原油价格上升到135美元时,还在拼命进口原油,主观认为原油还要涨到180美元。运用大数据分析油价的走势,能够根据原油价格下降的趋势合理地压缩产能,防止油价过低带来多生产多亏损的被动局面。运用大数据分析设备成本、人力成本、成品油的价格走势,做好综合分析,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降低炼油成本。石油石化产品种类较多,不同的种类盈利能力不同,甚至产生对立。原油价格下降对生产时利空,但是对进口和炼油板块和石化板块是利好。相反,则是开采利好,炼油和石化是利好,做好优化,保障盈利能力。
(二)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又一重要体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需要更多的从用户需求、体验进行考虑,让用户满意,满足用户的需求。石油能源企业需要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和体验,根据用户的需要合理安排生产,生产高品质的石油产品,开发出创新型石化材料,保障品质。中国石油市场虽然没有高度开放,但是三大油企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自营加油站和民营加油站的竞争也在升级,化纤材料市场面临国内国际竞争。从用户的需求出发,生产出高品质成品油,不断开发出创新型产品,赢得更多用户和市场,获得更多客户满意。
(三)便捷体验
新媒体与智能手机的出现,让互联网衍生出移动互联这个新型媒体平台。现在,更多的互联网公司开始将目光转向移动互联平台,越来越多的手机客户端涌现出来,房地产媒体也从互联网开始向手机客户端延伸。在这样的市场氛围中,《中国地产总裁》杂志记者采访了北大黄埔同学会副会长、江苏泰狄信置业有限公司行政总经理陈飞。他觉得互联网是地产企业的发展方向,是中小地产企业破局之路的重要的选择。
陈飞认为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房地产开发中,首先要考虑企业自身是否具有这个条件。“比如说地理位置、周边配套的环境,还有手上的产品是否适合互联网,以及最关键的一点―机遇。”在他看来,各方面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才能谈抓住这次机遇的问题。他认为,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地产企业中,要针对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做深入调研,如果贸然地套用市场成熟的模式,做出来成果也许不会理想。“总之就是,再好的新东西也一定要适合自身企业才是最好。”
陈飞表示,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地产企业运营中去,是非常符合当前潮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做为企业都应该拥有这种接受新思维的头脑,如何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发展企业,是目前准备转型的地产企业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随着2014 年房地产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趋势渐渐拉开序幕,小米放出风声准备进军房地产,地产大佬纷纷发声,言谈中有挥之不去的担忧。在谈及小米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加入地产市场,会对未来的房地产业造成哪些影响时,陈飞表示“:我个人认为,小米的加入对当前的地产市场冲击不会太大。这是因为房地市场具有特殊性,不会因为任何一个企业的进入,就扰乱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旧有局势。我认为,凡是专业的房地产企业都没必要担心这个问题。”
关键词:快消品;互联网思维;包装设计
1 研究背景
由于快消品是人们日常生中的必备物品,循环周期迅速,很多企业看到快消品广大的市场前景之后,峰峰投入到快消品的市场竞争中来,然而随之也带来了过度包装、同质化、缺乏创新等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作为后起之秀,作为提升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互联网不再仅仅是一种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用具,而变成一种思考方式,一种文化状态,一种在日常劳动和生存的一种形态。互联网思维是零距离和网络化的思维。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总结互联网的思维特点,并将其思维方式运用到快消品的包装设计之中,来促进快消品包装设计的发展。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现如今,看一个企业与互联网的联系有多紧密,就知道它有没有实力。要想真正的取得成功,那么必须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来重新构建企业。快消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用品,由于大多数的快消品在功能、价格上并无太大差异,所以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大多数是凭借一时的印象和感觉产生的。然而,互联网和快消品其实有着某种意义上的相似之处:速度快、周期短、没有太大的阶级消费差异。在整个被互联网笼罩的时代,快消品的包装设计也应该用互联网的思维去创造、去设计,在包装设计上体现互联网的流行趋势,来迎合现代人的思维和审美。
3 互联网思维
3.1 互联网思维的定义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3.2 互联网思维的特点
(1)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商业民主化的思维。大规模的生产、销售、和传播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然而在当今社会这样的思维模式将不复存在,信息成为众多商品的存在方式,各种垄断方式也不再存在,而各种媒介信息和内容的制造者和传送者由消费者替代。广撒网式的诱导消费者的行为将不在成为主流、企业和购买者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购买者的主导权开始形成。
(2)互联网思维是一种用户至上的思维。以前的企业也会讲用户至上,产品为主,很多都是自我标榜,很少是出于道德自律。然而现在在这样的互联网时代,以用户为中心已经成为企业的首要选择,企业所做的一切必须以客户为中心,真心诚意的为客户服务。就像淘宝卖家见面就是亲,因为好评成为了他们的资产。
(3)互联网思维下产品和服务是一个迭代的过程。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消费者在对产品的基本功能满足之外,开始追求独特的、特立独行的消费需求,消费品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求,更多的是一种品位的象征。由于时尚品位的不断更替,企业就要随时的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相应的对产品进行深化和更替,根据消费者的回馈来提升产品。
(4)互联网思维下的产品自带了媒体属性。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物资上的需求,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需求,在互联网思维的需求下从产品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位和情感诉求,所以产品本身就是一种媒体传播的介质。
4 快消品
4.1 快消品的定义
快消品是快速消费品的简称,通常指的是一些运用周期短,循环周期迅速的物品。由于快消品的使用周期较短,消费者会在短时期内多频次的购买,快消品正是通过高频率的销售量来获得利润。快消品主要包含了带有包装的可食用物品、个人清洁物品、香烟、酒水等常用物品。
4.2 快消品的特点
快消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人们对这类产品的需求量很多,循环周期短,而且企业入这类市场的门路也并不艰难,然而这就造成了快消品市场品牌数量多、同质化严重的现象。可以说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品牌尊爱度并没有那么强烈,很容易受到促销、广告、销售活动的影响,凭借一时的感受冲动性的购买占绝大多数。因此,很多企业就会在促销、广告这类活动上花大钱做文章,可能这会暂时的做到提升销售的作用,但是长久来讲这种方式并不能真正提升产品的购买力。
5 国内外快消品包装的发展现状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由于快消品的市场比较大,企业进驻快消品市场的门槛也比较低,因此,很多都是处在相互模仿缺乏创新的阶段,包装设计方面不是没有包装就是包装过度,包装设计的提升远远赶不上人们审美能力的提升。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兴起,人们本身的审美也在不断地提高,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购买单一的,廉价的,只具有功能性的产品。由于人们精神生活、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那些充满创意、个性、新颖、有趣的包装产品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6 互联网思维对快消品包装设计的影响
6.1 快消品包装个性化
任何商品都是有生命周期的,从萌芽、成长、成熟到衰退,这是必经的阶段和规律。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整个消费社会好像进入了一个时尚引领消费的一个状态,人们抛弃一件物品很少是因为它的物质属性已经没有了价值,而是因为消费者的情感变化,这件物品在消费者的眼里变得不足以满足他的时尚需求,实现不了它的情感需求。由于时尚潮流的周期短而迅速,这也缩短了消费品的循环周期。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在后现代多元化审美需求的影响下,希望得到与众不同的商品和体验,希望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企业要想占有更大的销售商品量,扩大自己的品牌周期,就要不断的改进自己的包装产品,不断创新。因此,想要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快消品包装就要不断保持个性化。
可口可乐公司2013年推出的新包装,一改往日经典的“可口可乐”四个大字,取而代之的是“天然呆、闺蜜、白富美”等网络用语。这一新包装引发中国年轻一代消费者的消费热潮,许多年轻人自发走遍所有城市去寻找印着不同“萌语”的瓶子。经过“昵称瓶”接着可口可乐又在2014年5月29号推出“歌词瓶”活动,在网上分享后就可以定制印着不同歌词的瓶子。很多人会因为这款包装的歌曲而产生相同的认知感。可口可乐和“萌语瓶”“歌词瓶”形成了明显的符号,既是一种时尚又不失幽默,还划分了消费者的爱好。这是一次成功的包装设计案例,在大雷同的快消品包装设计中可谓是一股清流,也使得可口可乐赢得了市场。
可口可乐在快消品市场中强大的存在着,不仅仅得益于消费者对可口可乐多年来的品牌认知,也在于可口可乐在包装上的推陈出新,“歌词瓶”的出现,引起了一股回忆过往的浪潮,很多人会分享到社交媒体,这就是产品本身的媒体属性。
6.2 快销品包装化网络化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商品销售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迎合网络的快消品包装设计也成为现代快消品包装设计的一个重要渠道。
江南礼棕可以说是三全食品一次成功地包装革命,富有互联网元素的龙粽粽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行李箱的外在包装,主要形象为卡通,材质为麻布,再加上网络流行语,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在互联网引领这个时代的背景下,三全食品也是秉着用户至上的思维模式。产品具有互联网元素,在三全龙粽粽的包装盒里,有八种不同的贴纸,分别是送给不同群体的问候,而这些问候更有网络流行语的色彩,例如“兄弟,是否还记得澡堂地上那块肥皂吗?睹粽思皂。”包装盒里还有空白的贴纸,也可以自己绘制贴纸送给他人。
作为三全的董事长陈南就曾表示过,不仅仅要专注专业的提升产品的质量,更应该注重消费者的用户体验。在互联网成为未来趋势的情况下,我们很有必要结合互联网思维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6.3 快销品包装迭代化
由于快消品的使用周期较短,消费者会在短时期内多频次的购买,所以迭代创新是必不可少的。长期以来,统一的创新能力在快消品市场来说还是比较出众的,给许多品牌创意带来启发,很多产品的首发也来自于统一。2014年“革面”被统一隆重推出,不仅仅是在面和配料上创新,在包装上,也是不走寻常路大走复古风,文艺复古的劳动人民插画,革命年代的广告语,如:“革面的责任,就是为吃面的人负责”等,着实有些不走寻常路。
从当时的成效来看,统一的包装迭代革命是成功的。“革面”的包装是独树一帜、另辟蹊径的。独特的创意元素在年青一代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6.4 快销品包装设计立体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多种社交媒体的出现,传统的快消品包装形式同样也面临着挑战,要想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仅只在传统的包装设计上创新,更要和互联网媒体相结合。
2014年,华美食品举办的一场“会说话的月饼”的销售活动,引起了消费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到微信、微博、微视的祝福平台之中,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这一次成功的商业策划活动,摒弃了传统的节令食品的销售方式,与互联网思维相结合,这也是史无前例的销售活动,虽然很多企业试图脱离传统的销售方式,但是创新似乎并没有那么容易,然而,华美食品运用互联网的思维通过媒体网络的平台的成功实验,验证了互联网思维模式、多样化的媒体立体包装对于快消品发展的重要性。
7 结语
互联网不再仅仅是一种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用具,而变成一种思考方式,一种文化状态,一种在日常劳动和生存的一种形态。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整个社会也面临着一次巨大的转型。而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快消品,面临巨大的市场竞争力,也应该用互联网的思维,来对整个快消品的包装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迎合现代消费者的求异心理,就要做到包装设计个性设计。此外,还要尽量迎合网络实事热度,不断迭代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多种流通渠道,多方位的对快消品包装设计进行改良。
参考文献:
[1] 易忠.包装设计理论与实务[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 栀梓.包装设计中的情感诉求[J].上海包装,2006.
[4]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
[5]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朱锷,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40.
[6] 陈祁岩.艺术设计中的异质同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7] 陈瑰丽.论现代消费心理与包装设计的双向互动[J].包装工程,2006(8).
[8] 陈勇军.互动体验性包装创新设计探析[J].包装世界,2012:3.
[9] 孙淑萍.包装设计的原则和趋向[J].艺海,2005(03):79-82.
[10] 张瑞敏.互联网思维是零距离和网络化的思维[DB/OL].凤凰网.
[12] 周鸿t:网络思维是常识的回归[Z].
关键词:“互联网+制造业” 动力机制 具体思路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055-02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互联网+制造业”产生的背景
“互联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出以来,各个行业和地区都举行“互联网+”大讨论,一时出现了“互联网+”热,甚至还出现了“互联网++”和“+互联网”的衍生版本。“互联网+”热现象的背后,更需要我们对“互联网+”的冷思考。“互联网+”被提出的目的在于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为了促进互联网与制造业更好地融合,2015年3月2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实施《中国制造2025)),该规划于2015年5月8日正式。这一系列紧锣密鼓的行动,表明了政府运用互联网思维引领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决心。
随着互联网发展日趋完善,互联网渐渐由消费领域扩展到生产领域,从服务业拓展到制造业,互联网在金融、教育等领域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互联网+”在其他领域大有作为。当前中国经济形态正在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方向发展,信息基础设施为“互联网+”提供了支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大规模协同的社会分工为“互联网+”注入了新动力,“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创新网络经济、渗透传统产业为导向,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换挡提质,产业的转型升级开辟新路径。
(二)“互联网+”作用于制造业的机理分析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根本,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推动了各行各业的进步和创新。而“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其逐步涉及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和产品生产周期全过程,借助互联网平台,制造企业、市场与用户的互动程度和范围极大扩展,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正重塑产业组织与制造模式,重构企业与用户关系。当前,发达国家关于互联网在制造业的研究和应用发展很快,全球新的产业分工体系和格局正在形成。为此,需要进一步厘清“互联网+制造业”的路径与作用,以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提供思路。
(三)“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特点
1.客户成为中心。通过开放网络平台,众多分散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个体实现广泛、实时、频繁的交流互动,充分激发社会创新潜力,有效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因此,制造企业必须尽快调整战略,主动变革生产与组织方式,借助社交营销、大数据等新业务新技术实现与用户精准互动,推进定制化、柔性生产、快速响应,从而有效降低库存,实现专业化、细分化的长尾效应,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2.人才利用社会化。互联网的高速运算、处理能力的增强,通信成本的下降、带宽的增加,以及接触成本的降低,使得以前被排除在外的普通民众能够利用自由时间从事自己喜欢或关心的活动,通过信息共享,每个人不仅可以成为信息的传递者,还可以参与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3.互联网成为金融配置的重要渠道。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功能是融通资金,商业银行及股票和债券市场是传统的主要配置渠道,但存在交易成本大、效率低等问题。而互联网的应用可以整合企业经营的数据信息,使金融机构低成本、快速地了解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有效降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迅速识别风险,提升贷款效率;在放贷后,金融机构可以对借款企业的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实现持续闭环监控,有效降低了贷款风险和运营成本。
二、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就制造业来看,促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动力很多,包括技术创新,经济一体化、需求变化、管制放松、服务贸易、分工深化等。其中互联网技术进步和应用普及促进了制造业技术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对生产力提升和生产关系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加速了制造业融合的进程。当前两者的融合更多地表现为以互联网为纽带的、上下游产业链以及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融合后的制造业表现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趋势。
(一)互联网促进制造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
不同于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互联网是技术工具,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是直接的生产力,是改造客^世界的方法、手段。互联网对制造业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生产工具的改进,这种工具是人们在研发、设计、制造等生产过程中创造性的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成果,是典型的技术创新,能够直接提升制造业的生产力。如今,这种工具被各行业普遍运用,已成为重要的投入要素和技术创新手段,有助于促进生产力变革。例如,工业互联网、工业云等新模式,通过设备、过程、产品和用户数据的感知、传输、交互和智能分析,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实时动态控制与管理,加快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服务化转型。总体来看,企业利用互联网这种生产工具提升了生产效率,改进了制造模式,这进一步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定论。
(二)互联网推动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变革
生产力提升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创新变革,包括产业结构、产业边界、生产、组织方式等的重组和再定位,而互联网又是推动这种组织管理创新和变革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互联网的作用,企业之间及企业内部的组织形式发生了相应变化,基于各自领域的专业优势和对产业外业务拓展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互相取长补短,形成协同共赢的发展局面。企业并购、流程重组、战略联盟和虚拟企业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主流。例如,电子商务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交易组织方式,交易双方脱离了线下渠道,将大量的商品供求信息在网上,同时采用了网络支付的交易模式,提高买卖双方跨区域的交易效率。
(三)互联网引发制造领域海量商业模式创新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企业可以更加精准地获取用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并通过相关产品功能模块的微小改进、重新重合或新的增值服务来快速响应市场。这种创新聚焦于用户体验的提升,通过对现有技术或产品进行改进或搭配组合,形成改良性产品或新的服务形态。对制造业来说,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周期长,风险大,而微创新和重组式创新能提供更加灵活、实际的产品开发或服务思路,类似的每次创新都会成为未来创新的“积木”,并带来更多创新的机会。互联网是微创新、重组式创新的策源地和实现要素,其所带来的渐进式改良和天量组合方式将催生大量商业模式,创造规模庞大的新兴市场。例如,微信营销、O2O等创新模式充分关注细分个性需求,无限贴近用户,实现了用户共创价值。
三、推进“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的具体思路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化技术逐步影响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和产品全生命周期,催生了制造业资源配置新方式,驱动制造业生产经营模式的重大变革,因此,推进“互联网+制造业”要有新思路,不能再沿用旧思维。
(一)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
当前,如同电力和道路一样,互联网正在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思维正在成为一切商业思维的起点。互联网思维,是相对工业化思维而言的,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方法、价值、规则、机会,及其民主、开放、平等精神,对产品、市场、用户、服务、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制造业的互联网思维,就是要用互联网时代的新思维来思考、处理、实践制造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充分利用和发挥互联网的特性,创新资源配置方式,主动变革生产与组织方式,积极开展网络营销,在用户层面,战略制定、商I模式设计、业务开展、组织设计和企业文化建设等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在价值链层面,要与利益相关者建立“平等、开放、协作、分享”的商业生态平台,绕着用户需求和体验进行研发、设计、生产,消减产品到达用户的中间渠道环节,为用户提供更大价值;在员工层面,要与其形成民主、平等的关系,激发员工更加自主地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并给员工丰厚的福利和良好的发展预期。
(二)以创新驱动为支撑
“互联网+”除了无所不在的网络,还有无所不在的计算、数据、知识,一起形成和推进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无所不在的创新,使创新更加社会化,催生了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等新型创新模式。通过明确动力机制,完善优势互补机制,建立知识分享机制和信任机制,构建制造企业创新网络,把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开拓创新,加强合作的深度和频率,协同创新,实现满足各方利益、知识增值和价值创造的目标。“互联网+制造业”就是要用相对先进的互联网力量去加速相对落后的制造业的创新,以信息流带动物质流、技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促进其在效率、品质、管理、合作与营销等方面的升级。
(三)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
智能制造是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将先进自动化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数字制造技术以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涵盖产品设计、生产规划、生产执行、售后服务等制造业全部环节的智能化,形成从人员、技术、管理、信息的集成,到物质流和能量流、信息流和知识流的交汇,能大幅度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排放,推动生产方式向定制化、分散化、服务化转变。在我国从制造大国加快向制造强国转变过程中,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和根本路径。发展智能制造,我国具备一定基础优势,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已推行多年,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制造业设计、生产等全流程,数字化工具、数控装备等市场普及率迅速扩大,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发展快速,为物理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童有好.我国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的难点与对策[J].中州学刊,2015,08:30-34
[2] 朱蓉.“互联网+”时代浙江制造业提升路径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6,02:19-24
【关键词】“互联网+” 人力资源管理 机遇 挑战
一、引言
“互联网+”最早是由易观国际董事长于扬提出的。他认为:“互联网+”=“服务和产品+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升为国家战略。笔者认为,“互联网+”本身是一种连接媒质,它是构建互联网化组织、运用互联网工具,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部门的扩散、应用,并不断释放出大数据流动的过程。“互联网+”的提出和火热发展,无疑给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也应该积极思考如何合理应对“互联网+”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挑战。
二、“互联网+”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机遇
1、大数据、云计算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工作效率提升的基础
在传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阶段,日常进行的工作都是靠人力资源管理者运用人力进行操作分析,耗费了大量的时间,难以运用。在“互联网+”背景下,大数据进入人们的视角,大数据可以帮助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进行精确性的预测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做出的决策亦是科学而有效的。同时,“云”的概念的提出,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者思考自己当前的工作方式,利用“云”思想,构建“云平台”,让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这是一种更加及时、便捷的工作方式。
2、自媒体社交化激发企业雇主品牌意识
在“互联网+”时代,一种社交化圈子产生,每个人都是“媒体中心”,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圈子塑造企业雇主品牌意识。雇主文化是在以薪酬福利留住人才的主题下衍生出的最大辅助措施。在“互联网+”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利用社交化效应来提升企业与员工的荣誉感与存在感及打造企业文化软实力。
3、跨界思维引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传统思维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升级,必须先转变思维模式。人力资源管理要增强其灵活性和适应性,必须借助互联网跨界思维,打破传统单一的知识体系层面,敢于跨界才能得到另一片新天地。
三、“互联网+”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挑战
1、人才供应链与人才防护链构建方面。人力资源管理转型,缺乏的是具有完善的互联网知识体系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者。因此,招聘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快速、精准的招募和甄选人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目前,互联网的招聘方式较为成熟,大多数企业开始进行全球范围内进行人才招聘。在打造畅通的人才供应链时,企业必须建立人才防护链,留住高素质的人才,因为互联网让企业更容易获取人才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人才资源的高速流动。
2、互联网思维模式与文化融合方面。文化是长期积累才能形成的,过去二十多年,我们都处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也一直在探索人力资源管理的更好出路。在还未探寻到更为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时,迎来了“互联网+”,这就好比思想碰撞,需要兼容与开放并存,最重要的是对文化软实力的融合。企业必须倡导人性,全力打造企业人性理念为主的发展之路。笔者认为这是最难的一个挑战。
3、角色、定位、职能转型与新能力方面。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转换、定位与职能转型、新能力,在“互联网+”时代下,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看,人力资源管理正逐步演变成HRBP角色与设立COE与SSC三支柱体系( HRBP是指业务合作伙伴;COE是指HR领域专家;SS是HR服务的提供者)。
4、人力资本价值方面。根据传统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主要倡导的是货币资本。现在发生了转变,前提是人力资本必须拥有决策权和剩余价值分配权。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进行对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合理分配比例,不然会导致一种不平衡现象,影响企业正常的发展。所以有了这样一种说法:人力资本在对货币资本进行剥削。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对人力资本价值合理分配的冲击。在“互联网+”背景下,是人才定价模式的探索,其本身还是以价值创造、评价、分配者这三要素进行。
四、人力资源管理应对“互联网+”的策略
本文认为,面对“互联网+”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新环境,人力资源管理要想运用大数据来提升地位水平,必须借助科学合理的管理工具平台,研发“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平台,让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通过该平台,快速、精准地提供相应的资源,快速提升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益。对此,本文提出构建“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型(图1),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和质量,让人才得到最充分的价值发挥,构筑最优、最适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