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现代化建设范文

经济现代化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现代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现代化建设

第1篇:经济现代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必要性;特征;影响因素;措施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促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区域经济管理模式能够与时俱进,同当前的发展模式相匹配。基于此,以下就影响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及其措施进行探讨。

1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

区域经济管理作为经济领域重要的一个分支,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由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所决定,还由区域经济管理的现状决定的。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是国际形势所要求。当前我国社会生活、文化发展等方面都在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发展时,要求区域经济也能够建立其管理现代化模式。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主要是立足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从区域发展的根本目的出发,实现区域经济管理的人性化、柔性化。现代化的管理思想能够从区域经济的管理组织、管理文化、管理结构等多方面入手,实现其现代化建设。

2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特征

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需要依托时展的需求,立足于经济政策等各方面的因素,针对于当期我发展形式,要求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必须具有以下特征:(1)信息化特征。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并且智能化管理方式能够避免出现伦理失误,从而提高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只有抛弃传统中的人力管理,利用信息技术管理才能真正实现产业结构的变革。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信息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基础设备的信息化,如设立智能监控,提高监管能力,运用“互联网+”的产业形式增加产能。(2)人性化特征。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提出及倡导,要求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都能实现这一准则,采用更为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更为柔性的管理模式;管理现代化思想正是从人性化作为出发点的,将管理文化、人本管理思想纳入到管理模式的构建中,所以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必须具备人性化的特征。(3)民主化特征。实现民主化管理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增加区域经济发展中各个企业组成人员对于本职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在于人才的流失,如出现北漂一族等,这些人才的流失导致该地教育成本的浪费,经济的不起色。因而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民主性特征,能够构建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增加企业文化,留住人才,发挥集体智慧,从根本上提高区域经济管理水平。

3影响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3.1人才因素。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中人才因素非常关键。第一,优秀的人才能够带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第二,优秀的人才能够在区域经济管理中呈现出前瞻性的优势,如在我国城市经济规划中,对于未来经济缺少前瞻性思想,导致当前众多的基础设施、现有的发展模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与此同时,技术也是依托于人才存在的,技术是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保证,只有强大的技术才能充分构建信息平台,维护信息共享,推动管理呈现智能化、人性化发展。

3.2资金因素。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类似于柔性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建设最重要的是需要资金支持。第一,充足的资金支持说明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正确和科学的,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由此根据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整体道路和方向是正确的;第二,充足的资金支持能够对区域经济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创新等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从而实现留住人才、创新技术等目的;第三,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需要后期的维护、完善,这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从而拖动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顺利展开。

3.3政策因素。政策因素是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过的重要因素。第一,政府相关部门针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提出相适应的管理保护法规,能够保证区域经济发展不受到大环境发展的侵害;第二,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模式加快建设的步伐;第三,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不仅能够为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带来财政支持,还能够留住人才,新技术等。

4加强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措施

4.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现代化经济管理平台。现代信息技术在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充分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建立过程中,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模式中,区域经济发展维护中都能够利用到信息技术。如在区域经济发展前期,能够构建信息平台,将企业的基础设备建设情况、招商情况、经营情况都通过数据的方式展现,同时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区域经济未来的发展区域进行预测,并制定风险措施,从而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4.2正确认识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认清本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对症下药,从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创新优化管理现代化模式。要找好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切入点必须做好:第一是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信息平台,聘请专业的经济管理双重人才,从而能够从数据中证明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如对于温州模式而言,小商品生产是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因而具有生产规模小,各自为政等缺陷,因而以其不足作为切入点,展开管理现代化模式的构建;第二,要求正确认知每个区域中的文化特征,总所周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影响,所以了解掌握区域文化,能够以此作为载体,构建经济管理模式。

4.3借鉴管理现代化方式,创新区域经济管理。我国区域经济管理发展起步较晚,因而要求其能够向国内外学习优秀的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方式。首先,要求各个区域能够展开管理方式的交谈学习会议,通过互动,学习优秀的管理方式,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其次,要求各个区域能够派遣相关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管理现代化思想,并根据本区域经济真实的发展情况做出更改创新;最后要求能够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学校对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以期带动区域经济管理实践运作。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要求具有信息化、人性化、民主化等特征。但是制约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是人才、资金、政策等因素,只有获得上述影响因素的支持,才能达到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彤.基于区域经济管理体系下的经济治理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16)

[2]王君.浅议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趋势[J].科技经济市场,2015(09)

第2篇:经济现代化建设范文

论文摘要:文化现代化是人们的精神文化、观念形态、思维方式等的现代化过程和目标。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对于最终实现文化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文化现代化视野下探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以期寻找校园文化的和谐之路。

1 文化现代化与和谐校园文化

现代化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在内的社会各个领域内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笔者认为文化现代化的“文化”应该特指狭义文化意义上的文化,主要体现在上层建筑和精神领域内,是与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并列的范畴。本文的“文化现代化”总的来讲就是人们的精神文化、观念形态、思维方式等的现代化过程和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是文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文化现代化建设任务的重要举措。因为文化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需要在和谐社会背景下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和谐发展,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和谐思想为内涵,以大学校园文化为表现方式的文化现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在高校的体现和延伸。

2 目前我国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

2.1 多元文化的兴起导致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文化力量作为一种“软实力”,它的强弱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的主流文化是以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而以工业文明为背景的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影响逐步增强。如何正确吸收西方文化中科学的成分,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并形成融合多种文化的校园文化,这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一大考验。[1]

2.2 由于缺乏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认识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中缺少系统性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大学精神的培养、没有形成相配套的制度文化建设方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文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这种忽视精神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的行为在许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

2.3 校园文化建设不注重以人文本,功利主义色彩浓厚

文化现代化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教师是校园文化的主导,是决定性的因素。校园文化建设要始终围绕提高学生素质来开展,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一切为宗旨。而我国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不能很好的把学校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而都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只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有的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很少有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长远规划,削弱了校园文化在高校学生培养目标的完成过程中的作用。这种把校园文化局限在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在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还普遍存在。[2]

3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3.1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基本内容的统一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建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3] 转贴于

高校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坚持的指导地位,为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提供有力的道德基础。[4]

3.2 积极培育大学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文化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上层建筑和精神领域的现代化,大学精神的培养正是为了使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能顺应时代潮流,映射时代精神。

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高度重视具有本校特色的精神文化教育,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内涵,继续加强校风、校训教育,激励师生进一步弘扬传统,增强对学校的荣誉感、对社会的历史使命感,推动社会和高校自身的发展。[5]笔者认为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以育人为第一要旨,以全面人才教育为大学使命。育人的重点,首先是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其次是理想、信念教育。第三是培养爱心。要教育学生爱父母、爱生活、爱事业、爱祖国。第四是培养高尚的人格。

3.3 构建和谐制度文化,营造人性化管理氛围

高校制度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高校和谐制度文化建设,要遵循以人为本与科学规范相统一的原则,为师生员工提供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一是要树立与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的先进教育理念。二是要构建与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在管理过程中,要把刚性管理制度的强制性实施,发展成为师生自觉行为准则和弹性的约束机制,实行柔性管理。要建立人性化管理制度,要求管理者要具有人性化的思想和自身体验人性化的管理,使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方法不断充实到老师们的头脑当中,落实到对学生管理的具体行动中去。[6]

参考文献

[1] 陈洪林,等.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

[2] 赵琼.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2).

[3] 韦日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1).

[4] 黄昕.文化多元与冲突背景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8,6.

第3篇:经济现代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警犬 警犬技术 信息化 技术创新 科学管理

犬是人类的朋友,因其高度的忠诚而得到人们喜爱,警犬更是为了人类的安宁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全球的警犬基地而言,必然成为警犬繁育和训练的实际场所,也是“警犬人才”的摇篮。

一、传统警犬技术的发展是警犬业发展的基础

回首我国警犬技术的发展,有着辉煌灿烂的成果培育优质犬种,提高训练质量,提升科研水平,提升教学水准等等。此处我想谈的是,在继承我国几代警犬工作者集体智慧和经验的条件下,如何创新警犬技术信息化?如何突破传统的管理和训练瓶颈?我认为,这是警犬技术创新发展的切入点。

(一)警犬技术人才是推动警犬技术发展的核心

人是万物之灵,是人类创造了历史,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历史,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以及社会化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各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加大,对警犬人才的需求更是迫在眉睫,对于警犬人才来说,首先要喜欢犬,然后才能读懂犬,之后才是训练犬,并且要求其要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

(二)完善和规范管理是前提

近几年来,我国的养犬数量快速增加,各种犬赛和展览以及技术或学术交流也层出不穷,但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犬业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还较落后,诸如优质犬种的产、养、训、用等相应产业链还不健全,甚至还不存在,虽然通过芯片植入技术对犬特别是警犬有了一定的管理,但还需细化和提高,建议通过政府相应机构和各级基地、协会出台和完善从人至犬相应的管理办法、考核标准和管理细则等。

(三)警犬培育和训练是根本

为提高我国警犬的种群质量和环境适应能力,带犬人员须在不同环境,不同科目,不同任务下,完成相应的训练任务,使犬建立条件反射并予以强化,没有这些基本训练,工作犬是不能准确完成相应的任务,其毕竟不是人,就算是人,从事一项新的技术工作也需要培训,为此必须通过完善科学的管理,严格训练。但均没有采用信息化手段对上述各项工作进行记录和分析,致使警犬技术发展速度不快。

二、现代警犬技术管控的信息化建设

总结传统警犬技术的发展,虽然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辉煌已经属于过去,我们需重点关注其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既然是警犬技术那就从技术、知识入手,大家都知道,无论是技术还是知识,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可见的编码化的显性知识,如我们现有的纸制文件、资料、表格和电子数据等。另一类主要是存在于人脑中未经编码的隐性知识。警犬技术的发展创新,就需要采用相应的科技手段,进行信息化建设,并选用相应的人才,将人脑中未编码的信息进行编码,使之显性化并共享,让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成果能得以永久的传承。

(一)现代警犬技术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从技术层面来看,信息化建设可以把电子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为核心,视频监控为手段,将警犬基地的繁育、后勤、指导、使用、科研以及教学管控等纳入统一的信息化管理。例如,为每一条军、警犬建立电子档案,从犬的选种,繁殖,培育,训练,功过表现,乃至生老病死等一生的全部信息进行数字化存储和管理,该信息化管理系统就能根据已存储的数据和信息辅助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判断,推荐更科学的管训方案。

(二)现代警犬技术信息化建设方法

现代警犬技术信息化建议以警犬基地为单位,建设一个资源共享的信息监控中心系统,必要时可汇集到各上级监控中心,同时预留相应的对外互联互通接口,建成后的信息系统将打破现有多种信息系统间的数字鸿沟,使GPS(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音视频等综合监控的数据库和信息资源得以互联和共享,发挥更大的协作作用,其参考拓扑结构参见图1。该系统核心是监控中心系统,包括服务器集群系统、通信系统、核心数据库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组成。该信息化系统可显示GIS、GPS信息和从远端传回的音视频信息;服务器集群系统用于提供诸如应用、WEB、监控、视频会议以及指挥决策等,通信系统用于实现指挥基地中心与指挥车,各任务现场警官的通信以及通信安全保障;核心数据库系统是整个指挥系统的主要数据仓库,存储着系统所需的全部包括语音、视频、教学科研课题过程与成果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等重要内容。

图1 警犬技术管控信息化系统拓扑示意图

第4篇:经济现代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景观园林;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现代景观园林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园林,同时又与传统园林有很大区别,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现代景观园林是风景园林、环境生态和旅游休憩三者的结合体。自然环境优良的城市也会吸引来更多的投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城市经济建设,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一、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

在景观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按照其设计原则进行,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以下就是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科学规划

在园林规划设计时,不仅要保证其设计结果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还要以人为本,满足人们对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功能的要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时,要充分结合人们的生活方式,保证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能够满足人们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切实保证能够起到调节人们心情的作用,使得人们在生活中确实能够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同时还要科学规划,保证城市宏观建设与微观相协调统一,协调好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中各个元素,做到主次分明,具有一定的观赏效果。

(二)配合本土文化,因地制宜

我国是一个民族种类众多的国家,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风俗各不统一,各个地区的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和科学技术也有很大的差别,在景观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配合本土文化,因地制宜,才能够被不同地区的人们所接受。在现阶段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改善城市的环境,调节城市的生态系统,保证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在欣赏景观园林美的同时,确保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在景观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不能只专注城市绿化,更要结合实际情况,配合建筑艺术,从整体出发,从而保证每一处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都能够因地制宜,结合本土文化进行。

(三)植物造景为主,维护生态环境多样性原则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植物造景的作用,把植物的形态美、色彩美和生命美等引入城市中,实现城市四季常绿、四季有花,彻底改变城市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但是,并不能引入单一植物,破坏当地城市生态环境的多样性,要充分考虑引入新的动植物,配合乡土植物,保证城市生态的多样性,同时要充分考虑规划动植物生长所需的环境,比如湿地、河流等,但是还要保证引入的动植物能够使用当地的生态环境,保证引入的动植物与乡土动植物不发生直接竞争,将生长相克的植物分开种植,坚持动植物共生的原则,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二、中国现代景观园林现状

(一)思想陈旧

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虽然不断引入新元素、新理念,但是在吸收其它国家的设计理念时创新度不够,很多都是直接照搬,没有将新元素与中国景观园林和人文风情结合起来,因而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景观园林作品非常少。另外,在吸收新元素时忽略了中国传统园林特色,没有做到古今的完美融合。

在规划设计中,设计者将重点放在了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上,忽略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软质景观。设计中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金属材料等,而绿地、水景、树木、花卉反而成为了次要要素,景观园林没能与周围环境达成完美统一。在当前形势下,设计者需要更新设计理念,正确认识景观园林,努力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园林,以景观园林来带动经济建设。

(二)缺乏创新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在我国的发展还不成熟,还处于探索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不断创新,规划设计不断出现新的风貌。为了促进我国景观园林的发展,必须培养出更多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人才,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紧贴社会发展实际,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从而促进我国景观园林的发展,使得传统园林元素与现代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

(三)规划设计理论研究滞后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研究,要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研究,并将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从而实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创新,促进景观园林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没能给予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充足的理论支持,这也是造成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陈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当前形势下,要加大景观园林理论研究,不断促进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

三、探讨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理念

在进行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时,不仅要不断更新设计理念,还要将现代设计元素和传统设计元素相结合,还要从我国的地域文化特色出发,结合当地的人文景观特色,努力打造具备中国特色的景观园林,形成中国特色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推动我国整个景观园林的发展。

(一)现代景观园林中视觉景观的设计

现代景观园林的设计必须具有高度的观赏性,还要给人们带来高度的视觉享受,反之,景观园林就没有其存在的价值以及其应有的作用。景观园林的设计主要是用来观赏的,人是一种视觉感很强的生物,并且人与人之间的审美观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所以,我国的景观园林设计要从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审美观、思维模式和认知模式上出发,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设计出适应我国人民审美的景观园林。同时,在视觉景观的设计上,要协调好景观园林设计和周边自然环境还有地域人文环境的关系,协调好景观园林设计中各个要素的关系。例如,要设计一个休闲式的景观园林,在景观园林设计时,所有的设施设备等元素就只能从休闲的角度考虑,而不能掺杂其他的元素进去,不然就会破坏了景观园林的整体感观。

(二)现代景观园林中大地景观的设计

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大地设计要充分利用大地资源,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气候、地形、土地和动植物的利用,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优秀的大地景观设计,能够形成层次感强和错落有致的景观,在一年四季当中给人们不一样的景观感受,随着季节的变换,欣赏到不一样的景观,提升现代景观园林的观赏价值。另外要注重场地的设计理念,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已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创新,更多的在于发现,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发现它积极的方面并加以引导。

(三)现代景观园林中精神景观的设计

精神景观设计是现代景观园林设计创新的重点部分。精神景观设计创新简单的说,就是把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当做一门艺术来创新,精神景观设计的创新要从我国传统的园林、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等方面寻找要点。简而言之,精神景观设计要在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中所包含的要素中,选择一个最佳的切合点。在美学观点上,精神景观设计要将空间虚实景观打造成具有高度观赏价值的景观环境。在生理学观点上,精神景观设计就是将人工材料和原生态景观协调统一,提升现代景观园林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结束语

在清楚地认识到我国景观设计方面的缺点和不足的前提下,改变和创新是我们现在最应该考虑的问题,在借鉴外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要把我国的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和外国文化结合,从中找到我们新的发展之路,同时也不能摒弃我国优秀的景观规划设计文化历史,将三者相结合才是我们要走的发展改革之路。在求新求变的过程中也要加强生态环保理念,把它根植于我国景观规划设计的新思想当中去,只有这样我国的景观规划设计理念的创新与发展才会是可持续发展的,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参开文献:

[1]原丹丹.浅探风水理论在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马兰.关于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讨论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8:142-143.

[3]于冰沁.寻踪―生态主义思想在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中的产生、发展与实践[D].北京林业大学,2012.

第5篇:经济现代化建设范文

景德镇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千年窑火,薪传不息,历代瓷窑遗址及陶瓷文化在此流传。在景德镇最为著名的属釉下彩青花瓷了,青花瓷的颜料是纯天然的钴料,将钴料在泥胎上进行绘画装饰,再施以透明釉,然后在1300摄氏度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烧成完的青花瓷,呈现出幽倩美观、明净素雅、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青花是我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也是我国最具汉族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之一。

青花瓷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的可行性

中国的现代建筑在设计上基本上是西方建筑文化的复制品,缺乏传统文化和地域风格。长此以往,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建筑文化有消亡的危险。因此,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不同的传统民族元素或传统建筑材料融入到现在的建筑设计风格中。比如将漆器、陶瓷、竹艺、布帛、草编等中国元素的传统材料在现代建筑装饰中的应用。近几年,青花瓷的应用是现代建筑装饰中的一种时尚元素,时常会被融入到一些家具、酒店装饰及主题文化墙或公共场所当中。青花瓷质地纯净,色调鲜明青翠,格调高雅,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民族色彩,用它做装饰建筑材料,可以提高传统文化格调,呈现的效果优雅而内敛,有着很强的中国风格。

青花是我国陶瓷中融入现代建筑装饰中较早的工艺之一。青花瓷中的蓝与白能带给人们蓝天白云的逸静祥和的自然感受。因此在建筑领域中运用青花元素,特别是在繁华的现代都市之中时,通常能够引起人们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青花瓷不含有毒元素,对人体无害,是室内外墙面、地面装饰及卫浴产品的最佳材料。因此陶瓷青花装饰的建筑受到人们的青睐也成为了必然。

中国有史以来,不同朝代、不同地方曾经出现多种不同发色的青花钴料,加上一些通过贸易进口的青花颜料,近十余多种。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建筑整体的需求,选择不同发色效果的青花料,从而使建筑更为美观多样,看来青花瓷在颜色的色泽上的选择空间还是非常大。

而青花瓷的载体主要原料是高岭土,烧成温度在1000度以上。但是如果将高岭土作为建筑选材的话并不理想,因为千百年来的开发挖掘,高岭土现在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危机,再加上地域的局限性,很难实现大规模的运用。然而广东佛山是著名的建陶之都,佛山的瓷土呈深灰色,虽然没有景德镇的高岭土白,但是景德镇的高白釉料的发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即使泥土的色泽不白,烧成后的效果也能使其洁白无瑕。由此看来,大面积大规模的运用青花装饰在建筑中,并不是不可能。

将青花瓷应用在室内墙面装饰,其蓝白两色,可以很好的和不同风格的家居装饰材料进行搭配。在室外装饰中,青花瓷可以千百年不退色,不惧怕风沙的侵蚀,因为青花瓷的表面施以透明釉,可以很好的保护釉面底下的青花钴料层不会被磨损;再加上它釉面光滑,密度高,防水性好,下雨后表面焕然一新等诸多优点,因此在众多的建筑材料中脱颖而出。

青花瓷在建筑装饰中的分类运用

那么既然要将青花瓷运用到室内外,就要考虑其装饰种类。我们将青花瓷装饰分为三类。第一类,以小型瓷砖为主,一般夹杂装饰在单色釉面砖中,有画龙点睛之笔,是众多居民室内比较常见及应用的比较多的一种装饰种类。第二类是以大中型瓷板壁画为主,瓷板壁画主要以写意山水及书法装饰风格为主。大型瓷板壁画可拼接而成,长达数十米,主要被运用在室外;然而一些中型瓷板壁画主要用在室内空间,青花瓷在室内装饰中色彩的整体把握尤为重要,中国水墨画与陶瓷绘画同源,因此青花瓷中的图案、用笔等技法效果与国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青花瓷的色彩体系以蓝白为主,将其装饰在室内空间环境当中,给人一种清凉舒悦的感觉,犹如稳重清秀的小家碧玉。青花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提炼,将它融入现代室内外装饰中不仅有淡雅之美,而且增加了水墨意境,云淡风清、格调高雅,尤其是那些仿古图案与中式建筑装饰相融合搭配,别具中国传统韵味。这么灵巧且古色古香的装饰风格叫现代设计师怎能不爱。较水墨纸画相比,它更易于保存与清洁。那么大型的瓷板装饰属新型高档装饰,适于镶嵌在酒店、大厦等高层建筑物上,或可镶贴于公共活动场所。大型的青花瓷壁画主要是以青花瓷面砖或陶板等建筑块材镶嵌拼接制作的,并且在现代建筑装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第三类是马赛克青花瓷砖,它一般由若干块小瓷砖随意拼凑成一个相对的大瓷砖,每一块小瓷面上都绘有青花图案,普遍应用于一些特色的门店的外墙装饰或一些文化主题墙面等;还有用的是被打破的青花瓷零零碎碎随意组列,将破碎的瓷片镶嵌在水泥上,或者木雕中来实现一些特定的马赛克装饰效果。

总结

青花瓷装饰艺术在当今社会中吸取着其它艺术门类的各种优点,不断的融合时代的气息和伴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着,融合自身传统的典雅与明快,被广泛运用于现代建筑装饰领域当中,势必会带动建筑装饰领域中新的风尚与思潮和新的艺术革命。青花瓷装饰与其它的艺术范畴有所不同,作为一种工艺艺术,它会受到更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以主观的方面来看,它受地域的局限、制作工艺的娴熟、材料的配方以及技艺的掌控或设计者们自身的艺术修养的限制;从客观的方面来看,受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局限。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影响,在这么多的因素中,都能够让青花装饰得到发展与改变。从一开始只是平面蓝白两色的青花瓷装饰,到文人画的花鸟山水人物及各种抽象的几何图形装饰,再到后现代风格绘画的平面装饰;从平面的到现在立体三维装饰,从室内的私密空间发展到室外的公共空间景观装饰,从小瓷器空间发展到大建筑舞台。青花瓷装饰只有在不断的突破与发展,形成它自身独有的艺术风格,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审美要求,才会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青睐。

第6篇:经济现代化建设范文

山东是农业大省。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强化改革发展措施,全省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繁荣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农业农村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拐点,既面对日趋紧张的资源环境制约、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也拥有诸多重要机遇,要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新跨越,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三个导向”战略思想,在资源利用方式上,从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着力破解地少水缺的制约;在农业生产方式上,从数量增长型到数量质量并重转变,着力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的需求;在农业经营方式上,从小规模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经营转变,着力解决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更加依靠改革创新,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多地激发体制机制创新带来的内在活力,在更高层次上培育形成山东农业发展的新优势,真正实现凤凰涅、腾笼换鸟。

我厅作为省政府组成部门,肩负着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改革发展和扶贫开发的重要职责,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稳步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打开新局等重大问题为导向,一手抓加快发展,一手抓改革创新,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和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产出来”、“管出来”相结合,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服务,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加快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山东农业信息网是我厅主办的山东农业门户网站,是宣传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实情况和工作动态信息的窗口,是为社会公众提供“三农”信息服务和交流互动的平台。希望各级农业部门和社会各界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加强信息交流、深入工作研讨、凝聚多方智慧、共谋山东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计。

第7篇:经济现代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无为而治;老子思想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0084-03

1 老子无为思想的综合性分析

伴随现代社会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在社会中人们思想矛盾日渐明显的同时,人们逐渐重视发展自身道德修养。老子思想作为人类文化发展中重要精神财富,为现代人们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学习资源。现代人们通过对老子哲学研究学习,有效提升了自身道德情操,也为社会法制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而对老子思想展开的现代化学习不仅意味着学习老子思想内涵,更应注重社会现实与老子思想融合,通过对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探究实现老子哲学现代化发展。

1.1 老子思想内涵

老子思想核心内容在于“无为而治”,无为,是对行为内容加以定义。传统意义上无为是指不作为,无所作为,含有贬义色彩,而老子思想中无为,实质是在对不为进行强调,不为即不去作为,是指不以自身思想为依照随意为之。无为是对自身行为进行强调,强调自身思想对行为有效约束力,通过自身意志控制使行为内容顺应自然发展,不随意做出违反自然规律的举动。无为虽是建立于人主观意识之上,但行为内容不完全受主观支配,而是更加注重与自然发展和谐统一,通过顺应自然事物发展规律,进而实现对事物有效引导与控制。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实质是对自然发展规律的遵守,以顺应发展规律的手段进行管制,达到有效治理目的。

从更为广阔意义分析,无为不仅是对人行为方式加以引导,更是对个人精神建设中思想方向有效指引。在思想精神领域,无为着重强调个人心理状态,以平常心态对待任何事物,不因事物好坏影响心境,也不因得到或失去产生悲喜,淡看实际事物价值,注重充盈内心世界。无为实质是强调在个人生活中,不把物质追求作为生活主要内容,而是更加注重对精神层面追求,通过精神充盈健全个人内心,提升自身对事物领悟能力,建立起独特处事方法,丰富自身经验,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1.2 老子思想的现代化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开展对老子思想学习,不仅要认清老子思想内涵,更应注重与社会思想发展实际相结合。社会现实行为中,无为即无所作为,是思想消极的直观表现,是个人精神状态的一种病态形式,病态心理对实际行为产生影响,进而使个体脱离社会群体而单独存在,而这恰违反了社会发展规律,是社会建设进程中一种阻碍形式。对老子思想现实意义开展学习是对消极思想摒弃,对正确思想内容展开学习。结合现实发展意义上的无为是指在社会发展中,注重对个人内心修养,通过隔离外界浮躁,喧嚣状态,建立起独立内心世界,以平和充盈精神状态进行发展,追求个人思想与精神顺应社会正确方向发展。面对社会中现存多方面矛盾,现实意义中无为则是指对社会中思想价值实质的追求,具体表现形式是通过节制自身行为而实现有利于他人进步与促进社会发展,不以个人私利谋求为最终目的,通过实际行动来教育他人,有效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与他人发展。面对社会中现存多重矛盾与冲突,应注重对人心中思想实质进行教育开导,在事物中懂得合理取舍,以自身行为对社会中现存现象进行影响,在随别人教育同时注重思想内容传播,进而有效促进社会精神文明整体进步。在社会中,思想多样性以及欲望追求使得社会中事物实质不为人们所认清,多数人在对事物狂热追求的过程中迷失无法认清事物本质,进而迷失自我。老子思想在现实中传播学习能够有效解决人们精神思想问题,通过对人们自身心灵思想进行指引,使人们从本质上对事物展开认知,在有效分析事物实质与价值基础上做出行动,这是老子思想对现代人们行为的指导意义所在。

2 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现状

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为有效保证企业运营并获取效益成为企业建设发展主要目的。为有效保证企业稳固发展,始终以盈利状态不断进步,就要针对企业各部门能力进行提升,在客户维系中注重建立起长期稳定客户合作关系,在产业运营中强调经营细节,通过对交易各部分展开职能细化而进行全面掌握。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有效经营手段固然重要,但有效展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则是企业文化素养。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科学建立起企业文化建设是对企业发展长足进步中更为有效促进手段。

2.1 企业文化定义

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发展历程中,基于长期稳定的企业运营模式下对企业及其员工进行企业整体观念与企业发展观建立,企业文化建设不同于企业运营,不是对企业提出物质要求,而是注重在企业运转中,对组成具体人员进行思想侧面统一,在企业运营中以个体高度自觉性组建起企业稳定文化系统。企业文化建立,实质是对企业精神发展与建设,通过在企业管理人员及员工之间建立起共同精神素养,来实现对企业工作进一步规范和企业运营传统有效维系。就现代市场中企业建设规模分析,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企业建立伊始形成的固有发展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企业运营体系,在企业体系建立基础上展开更大规模企业发展,以此继续巩固企业运营体系,巩固过程不仅是对企业发展有效促进,也是企业运营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二是企业运营过程中精神文明风貌,这一点无法在企业实际运营中得以展现,但却是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支柱,一旦企业整体发展中忽略对企业团体精神风貌建设,企业发展就会失去中心凝聚力,团体力量就会形如一盘散沙,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无法在市场经济中获得长期稳定发展。注重在企业运营中建立稳固文化发展,不仅能够有效维持企业运营,还能通过对企业中精神思想统一建立起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与进步。

2.2 企业建设中文化建设重要性

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有力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现代市场竞争竞争形势日趋激烈,面临同等能力水平上企业竞争,如何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具备高层次文化底蕴与企业精神,而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直接表现形式。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是通过在企业中树立建设起集体意识,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开展素质水平建设,通过提升企业综合素质水平保证在企业今后发展中能够具备稳定文化素质。企业文化建设是对企业自身发展中建立起企业精神的传承与维护,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向管理人员及员工灌输企业精神,使其在企业运营中逐渐融合到人们内心中,并在个人价值观中得以确立,这样就能有效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稳固性与基础性。不同于企业经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侧重点在于:在经营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员工精神面貌塑造,通过以经营中的良好精神文明面貌来赢取客户关注,以此有效维持企业与客户关系。企业发展中良好精神面貌,是企业活力的直接体现,不论市场竞争形势如何发展,企业运营面貌所吸纳客户量不会因此改变,因此,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是建立稳定客户群体有效保障。

2.3 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发展

伴随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现代企业运营中更加注重趋从国际发展形势,以国际先进企业管理手段对企业进行有效管制。企业发展历程中逐渐注重多元化发展方式,通过将科技进步与信息网络建立科学应用到企业建设中,提高企业业务处理效率。其次,现代企业通过对市场管理手段开展全方位学习,并以此为基础依照企业发展实际作出相应调整并加以利用,企业科学发展方式及运营理念融入,都是企业文化建设范畴,通过企业各部门间共同努力,将企业文化建设有效落实,并为企业运营发展发挥更为重要作用。

在现代市场中,企业之间竞争究其根本是企业综合实力之间竞争。在企业运营竞争中,不仅是对企业业务处理能力考察,也是对企业产品性能测试,通过市场中企业各方面能力对比,评定出企业发展形势,其间,对企业未来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因素便是企业文化建设。科学建设企业文化,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建设与发展,即使现阶段企业发展不尽如人意,但保持对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有效维持企业良好发展态势,以此为基础逐步发展,逐渐建立起企业稳固发展方式,并通过文化建设促进企业业务办理能力和产品性能市场竞争力。现代企业注重对文化建设与发展,实质是在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以此丰富企业发展底蕴,只有企业建立起稳固浑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企业未来发展中切实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有效保证企业在市场中综合竞争力与发展动力。

3 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面临问题

现代激烈市场竞争能有效促进企业发展的文化建设,但由于我国企业在发展中多方面受到市场发展限制,市场经济发展又无法紧跟世界经济进步趋势,这就导致现阶段我国企业发展中文化建设进程中多方面出现问题。问题出现不仅阻碍企业文化建设,也严重滞后企业经济发展,为企业现代化进步带来诸多困难。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3.1 企业文化建设形式化

在世界经济建设潮流推动下,如今我国众多企业竞相模仿国外企业发展模式,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而形式上跟从不意味着本质上认知,市场经济发展虽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却无法使企业真正领会精神文化建设本质,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背离了文化建设本质,在社会发展影响下,加之以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建设实质不深入了解,造成现代多数企业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表象,如在工作日中建立起工作口号,平时加一些员工问题活动等,而这些表层行为无法对员工进行更为深入的企业文化教育,企业文化建设无法切实落实,造成企业文化建设无法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形式化,使得企业文化建设仅停留在表层,无法深入企业文化发展实质,不能够切实反映企业发展中价值取向和管制风格,对企业自身价值取向无法全面认知使得企业长期文化建设无法跟从企业发展实际,甚至与企业发展方向产生背离。企业文化建设一旦无法与企业发展切实相关,就会直接造成企业资源浪费,资源投入却无法达到预期时效,这在企业运营进程中会造成一定程度上阻碍。

就企业文化建设实质分析,企业文化建设是对企业发展实质集中体现,与企业发展紧密相关。在企业文化中表层活动只是表象,不具有实质性意义,只有通过丰富其内涵,才能有效实现表层现象下的实质意义,通过对企业文化建设落实与发展,不仅丰富企业运营实质,也在员工工作得到有效普及,使得企业运营更具时效性意义。现代市场中面临文化建设形式化是文化建设一大弊端,对表层现象进行实质改良是当下亟待解决的企业文化建设问题。

3.2 文化发展不具备兼容性

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逐渐带动企业经济进步。在市场经济发展作用下,企业文化建设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但由于现代企业中多种发展因素制约,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在经济发展中只片面注重经济发展建设,而忽略企业文化素养提升与塑造。在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企业着重强调对经济发展水平提升,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确保企业运营发展。而将重心全部投入经济建设,虽然有效提升了企业资产,却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被忽视,企业文化建设与经济进步两者之间不均衡发展逐渐降低企业经济增长速率,也为企业发展带来诸多发展中问题,二者不均衡发展严重限制了企业进步发展。

现代企业发展中对于经济增长片面性追求导致企业建设中缺乏兼容性,激烈市场经济竞争虽对企业经济发展提出挑战,但市场经济对企业促进目的是能够实现长期稳定发展,企业经济一时增长并不代表企业经济能力水平,真正能够说明企业经济水平发展是企业长期稳定运营,在此基础上获取稳定经济收益,促进企业建设与进步。这正是企业文化建设中兼容性展现。现代企业在发展中过多注重眼前发展态势,没有对企业将来发展做好完备规划,使得企业发展过多看重当下经济效益增长,忽略了文化建设在其中重要性。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中重要软实力,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均衡才能有效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经济增长与发展,因此,解决企业文化发展兼容性问题有效处理方式是切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4 基于无为思想的企业文化建设途径

4.1 增强企业文化超前化建设

现代化企业发展中,无一不在对经济效益进行强调,过分注重经济效益提升使得企业忽略了对文化与精神建设。现代市场中企业发展普遍形式是通过最初经济进步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后,才发觉文化建设对于企业发展重要性,而这使得企业思想建设严重滞后。在企业中,应注重充分发扬老子思想,在对经济进行发展时,注重与企业思想建设和谐统一,以老子思想中无为而治对企业文化进行建设。无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实际意义是指不刻意强调企业中文化建设,过分注重对文化发展只会使企业在文化发展中注重表象,无法对文化建设实质进行理解。因此,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中与老子思想有机融合,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经济建设,还能够有效带动企业文化发展。

老子思想中强调思想意识超前于现实行为,因此,对企业进行文化建设时应注重首先发展文化建设,通过对企业文化建设来奠定发展基础,以精神文化发展为指导展开企业建设,不仅明确企业发展方向,还能对经济建设起到稳固促进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对老子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将其思想文化有效融入到企业文化管理中,通过此方式在企业建立之初便确立稳衡企业价值观,以此鞭策企业之后的建设发展,以信念与文化传统作为企业传承内容进行延续并在经济建设中发展,以此方法有效调动企业员工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挥企业员工的个人能力,提高工作热情,主动为企业建设贡献力量。

4.2 无为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

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之根本,是企业从建立到发展中不断增厚的底蕴,对企业发展方向指导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老子思想内涵中包括极为丰富的文化建设思想,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将文化建设与老子思想进行有机融合,能够有效实现企业文化基础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着重加深对老子思想内涵分析,将老子思想中“道”的建立应用于企业实际建设当中,对企业文化建设,应顺应市场中企业发展规律,以现实实际发展情况为依据,有效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老子思想中,道的概念具有一定笼统性,要根据不同适用环境进行相应改变,对于企业发展来讲,盲目学习不能够解决文化建设根本问题,通过对老子无为思想与道的概念进行综合后,对企业文化建设方法进行分析。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应注重顺应市场客观发展规律,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建立起相应文化建设,抓住市场文化建设弱点进行改进,在企业中建立并发展,定会使得企业文化得以快速建设,并有效促进企业经济进步。

4.3 对老子思想辩证开展文化建设

经济发展有效推动企业发展进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仅凭老子思想与建设融合远不能对企业经济发展起到重大推进作用。老子思想中蕴含丰富辩证思想,在对企业文化建设中,注重对辩证思想实际应用,有效解决企业实际经济发展中面临问题。老子辩证思想是通过对事物进行辩证分析,来得出问题实质,进而以有力方式加以解决。在文化建设中,老子思想辩证方法应用还包括对事物矛盾性分析,老子思想中,矛盾现象在事物发展中普遍存在,对矛盾进行辩证分析能够深入了解矛盾实质。在文化建设中,加强对老子思想矛盾分析方法应用,是对辩证思想实际性质应用,通过对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矛盾进行哲学分析,将问题形式进行有效转化,制订有效解决方案,通过此方法进一步丰富企业运营经验,稳固企业发展基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开展对老子思想辩证方法学习,能够有效实现企业对市场实际问题处理,以老子思想内涵为有效指导,不仅保证问题处理方式哲学性,还能针对问题分析进一步促进企业文化建立。因此,在对企业文化建设中,加强对老子辩证思想学习与应用能够有效实现企业综合能力提升。

4.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中职能授权

市场发展需求带动企业运营,而并非每个企业都具有处理每项业务能力,因此在企业文化发展中建立起职能授权机制,能够将企业文化建设任务进行合理分配,在各部门处理业务同时,共同为企业文化建设而努力。企业中详尽部门职能规划也是老子思想“道法自然,善利万物”实际展现。这一思想内容本质是指在依照“道”自然发展规律对待事物,以自然之道处理,定会有利于自然中事物发展,顺应发展趋势才能有效实现管理。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着重对企业部门职能进行合理规划,依照市场与企业发展客观规律进行职能管理,进而在企业发展同时展开文化建设,使企业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紧密相关,形成统一发展体系。就企业发展实际意义上讲,依照老子思想中善利万物观点对企业职能进行有效授权划分,并以此方式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同时促进经济发展,是现代市场经济建设中企业文化发展一大时效性策略。

5 结 论

老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一大瑰宝,所包含哲学内容值得当今社会研究并学习。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老子思想内涵科学性融入,不仅有效解决企业现实发展所面临诸多问题,也为企业今后文化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当下市场经济发展逐渐使得企业建设偏重与经济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开展对老子思想学习应用,是对企业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企业保持高速科学发展的思想原则,强化企业文化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当今市场经济残酷的竞争环境下的护身符,能够使企业不被激烈的商业竞争所淘汰。

参考文献:

[1]周止礼.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管理思想[M].北京:中国学林出版社,2006.

[2]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曹格军.道家思想在现实经济中战略应用[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第8篇:经济现代化建设范文

一、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主要考虑的因素

现代化大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现代化大农业的主要特征是科技化农业、高产化农业、机械化农业、市场化农业、集约化农业、富民化农业。我认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应考虑以下因素。

1、必须加大机械投入,实现农业机械化,这是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前提。兴凯湖现有耕地近30万亩,近90%的耕地面积是水田,土地平整,适宜机械化作业。

2、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等级和标准化作业水平。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农业稳产、高产、标准化落实的重要保障,是农业承包户增收的前提,是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保证。分公司近几年虽然投入不断加大,由于条件差、基础薄弱,离标准化仍有很大差距。

3、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农业产出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加强和建立农场农业植保体系建设,增强农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综合抵御灾害能力。

(2)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建设,为农业趋利避害,实现丰产丰收提供保障。

4、加快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提高家庭农场的收益和稳定性。农业生产经营的产品最终要与市场对接,千家万户的家庭农场在与市场对接时按风险能力差,农业经营形成产业化后,使家庭农场抗风险能力大大加强,同时又使龙头企业获得稳定的原料,实现互惠共赢。

三、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与家庭农场经营之间的突出问题

1、传统经营观念与现代经营理念的冲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已经得到广大农业承包户的认同,现在的家庭农场从业人员普遍年龄老化,在经营上求稳、保守,在知识层次上难以适应现展需要,对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有抵触情绪。

2、家庭经营模式与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冲突。现在农业的经营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以兴凯湖分公司为例,土地户均近140亩,占有规模远远高于国家户均规模,这样规模对于提高机械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仍远远不够的,如现在分公司要求推广的水稻插秧机现在的日效基本在50-60亩之间,一个家庭农场三天就能完成,如果耕地面积不能扩大,又不能与别的家庭农场联合,将造成机械闲置。

四、如何正确处理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与家庭农场承包经营的关系

一是转变观念,加强宣传,确保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顺利实施。

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过程中,主要阻力是家庭农场观念的更新,认识的更新和利益的驱动,针对家庭农场的现状,我们应制定有效的实施方案,加强宣传,使家庭农场在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中变被动为主动。如传统经营与现代化经营的产量的对比、投入的对比、收益的对比、劳动强度的对比等方面拿出具体数据,使家庭农场从直观上有深刻的认识。

二是转变经营模式。现在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难以适应机械化、规模化的现代化大农业经营方式,土地、资金、人员等生产要素分散,各生产要素利用率低。在经营模式上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引导家庭农场走合作社发展道路,由小的家庭经营变成大的合作组织。

2、进行土地资源整合,土地规模向少数人集中,发挥土地集约的优势。

3、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分流劳动力,使家庭农场人员向其他行业转移。

第9篇:经济现代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水文现代化内涵和特征目标与任务

水文是社会经济和水利工作的基础,水文的现代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利现代化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坚持和运用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拓展水文工作在价值层面、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发展空间,加快水文现代化建设,以优质的水文水资源信息支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水文现代化推进水利现代化的实现,是水文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1水文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

根据水利部“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课题组”对水利现代化内涵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国长期以来水文发展与服务的探索实践,我们将水文现代化的内涵理解为: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系统发展的理论为指导,以先进的现代化装备为基础,以高科技应用为支点,以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为手段,以水文现代化建设促进水利现代化为目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和发展传统的水文科技,用现代的理性思维和理念转变传统的水文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和改革,在实践中探索为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新理论、新方法,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水文现代化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汪恕诚部长曾经指出:水文现代化是水利信息化的基础,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要加快水文现代化建设,为实现水利现代化奠定基础。因此水文现代化不是孤立的,它必须围绕和服从水利现代化和整个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而推进。只有加快推进水文现代化,才能有效防灾减灾、优化生态环境、保障社会稳定,使人民安居乐业,为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和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水文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历史过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水文的要求以及水文自身的发展水平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水文现代化的进程及相应标准也有所不同,必须以动态的观点进行水文现代化建设。

水文现代化需要不断进行体制和制度创新。水文现代化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开展的,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断进行体制和制度创新,要从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来支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建立水文工作的良性运行机制和科学管理体制。

水文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

思想观念现代化水文工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缺少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运作机制和工作方式,一些在计划经济时代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工作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就显得不相适应,阻碍了水文事业的发展。要适应治水思路的转变就必须切实转变水文工作思路,从重点为防汛抗旱服务向在继续为防汛抗旱工作服好务的同时,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转变;从重视水量监测向水量、水质、地表水、地下水监测并重转变;从重水文技术业务向在抓好技术业务的同时加强政策法规、科学管理转变;从小打小闹、修修补补、穷于应付向重整体规划、长期发展转变;从拼人力、拼设备向提高人员素质、加强技术创新转变。

技术手段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水文事业发展的原动力。水文现代化建设必须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支撑。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水文科技,用先进的现代化装备武装水文设施设备,建成运行有效、管理规范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应的水文防汛抗旱减灾、水资源信息服务体系,实现水文信息采集、传输、存贮、处理与服务的现代化。

行业管理现代化水文行业工作性质独特,相对来说是弱势行业,更应注重行业管理。没有现代化的行业管理,要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进程是非常困难的。水文行业管理重点要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效能提高、决策正确上下功夫,应逐步建立法制完备、体制健全、机制合理、行为规范,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较为完善的现代水文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规范和调节从事水文工作的各项行为,促进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人才结构现代化人才作为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和创造者,正在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人员精干的人才队伍,是实现水文现代化的重要保证。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必须更新人才的观念,用全新的观念武装人;二要通过新理论、新技术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人才的素质;三要注重人才的层次,既要有高学历、知识面丰富的学术带头人,又要有一定开发能力的实用型专业人才,还要有懂专业的操作技术能手。在人才使用上应该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科学管理。

投入机制现代化水文工作是国家公益性、需超前发展的基础工作,经费不足是造成水文事业发展滞后的关键因素。加快实现水文现代化,关键是加大投入。切实解决水文经费问题,是加速水文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保障。2湖南水文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我省在水文现代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信息技术在全省水文系统得到普遍应用,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法规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基础工作也不断得到加强,为全面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水文发展思路有新突破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结合我省实际,编制了《湖南省水文“十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湖南省水文站网建设方案》、《湖南省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湖南省水功能区划》、《湖南省水资源保护规划》等发展规划。这一系列规划的编制和完成,为我省水文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明确了我省水文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总体思路和建设目标。

水文信息化水平有新提高我们紧紧围绕提高水文信息的质量和时效,不断加大水文信息化建设。一是自动测报系统建设进展较快。目前已建成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常德、湘潭两个示范区。利用法国政府贷款建设湘江流域水情信息采集系统项目已启动;澧水流域自动测报系统已列入皂市水库工程计划。二是水文信息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初步建成了覆盖全省各市州水雨情信息传输计算机网络系统;洞庭湖洪水预警系统、湖南省防汛会商系统、湖南省旱情分析系统已完成;全省80%的雨量站点实现了雨量信息的自动采集、固态存贮。三是建成了湖南省国家水文数据库,为我省水文信息服务打下了基础。四是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微机测流控制系统以及GPS、GIS等在水文测报中逐步推广应用。五是办公自动化建设也得到了发展。

水文监测能力有新改善水文信息自动采集和水文测报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水文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工作。一是优化了站网。九十年代以来,新设各类水文站点81处,水文站网密度逐步加大,功能不断完善。二是加快站队结合、水文巡测的步伐。目前,全省规划的18个水文站队结合基地已有17个初具规模,分析并审批了35个水文站实行流量巡测或间测,购置了巡测车以及用于巡测的先进仪器设备。三是测站改造力度加大。目前全省46%的国家重要水文站和30%的省级重要水文站按《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的要求完成了全面改造,主要测报设施完好率提升到55%。四是引进、推广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全省建成半自动水文测流测沙缆道40座,全自动智能缆道5座,引进4台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购置了电波流速仪、远传自记式压力水位计、固态存贮雨量计、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测报仪器500多台套,拥有气相色谱仪、数字荧光测汞仪、原子吸收、可见分光光度计等系列精密水质化验仪器。

水文科研有新进展水文的科技进步除去现代水文设施的研制、使用和集成外,更迫切的要求是要加大水文基础应用理论的研究,近年来承担的水利重点课题《三峡工程与洞庭湖关系研究》、《洞庭湖河湖疏浚综合效益研究》、《洞庭湖洪水及水力特性研究》、《湖南省九十年代洪灾成因与对策研究》等取得了重要成果,洪水预报调度、微机缆道测流、水库汛限水位等项目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自主研制的水文浮标遥控投放器等填补了国内水文测洪设备的空白。防汛会商系统、水情信息网上查询处理系统、洪水预报模型软件、水文站网信息管理处理和水文数据库均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文管理体制有新起色一是理顺了机构,明确了职能。在2001年湖南省机构改革和政府审批制度改革中,明确了十二项主要职能,承担五项政府审批事项;2002年圆满地完成了各下属勘测局的人事制度改革,各勘测局统一设置5个职能科室、1个公司,明确了基层水文站为副科级机构;2004年汛前,对省局机关的内设机构和职能又进行了理顺调整。二是强化了管理,完善了制度。水文管理体制的科学化是水文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全省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各项管理工作正在不断规范。《湖南省水文管理办法》已于2003年8月1日颁布实施,为水文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制度和法律保障,有力地促进了水文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水文人才培养有新成效近年来,我们把培养水文人才、提高队伍素质作为水文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一是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水文职工的业务技术素质,使职工队伍不断年轻化、专业化,优化了队伍结构。二是采取不同的培训形式,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管理素质。三是继续开办水文高等函授学历教育。

3湖南水文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根据“技术先进、精兵高效、管理科学、全面服务”水文发展总目标和“统筹规划、点面兼顾、突出重点、超前发展”的水文现代化建设原则,我省当前水文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取代传统落后的运作方式,不断提高水文工作的效率与效益,以先进的思维理念改变传统的行业观念,在水文领域中广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的工艺设施、新型的仪器设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网络化的信息系统,实现采集自动化、传输网络化、处理标准化、分析科学化、管理规范化、服务多样化、队伍知识化。要实现以上目标,重点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进一步优化水文站网功能科学合理的水文站网和装备良好的水文测站是做好水文工作的基础。要调整、充实和发展水文站网,使站网结构合理、观测项目配套齐全,整体功能加强,布站数量和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的要求。

进一步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部颁《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的要求,加强水文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不断提高设备设施的效能和水文测报能力,有计划地引进高科技的先进测流仪器设备,使主要江河及其重要控制站均能安全施测五十年一遇以上洪水标准,实现雨量、水位信息采集自动化,逐步推广先进的流量、泥沙、水质测验设备,改善工作条件,降低劳动强度。

进一步推进水文巡测发展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组织修订水文站队结合建设及巡测规划;完善和修订巡测规范和站队结合管理办法;组织开展研究适合水文巡测的仪器设备和交通工具;建设和完善站队结合基地,基本完成站队结合基地建设任务。

进一步加快水文信息化步伐建设以计算机广域和局域网络为基础,以数据库为支撑的信息网络系统;完善水文资料整编、汇编、校验、处理和存储软件系统,全面建成以现有水文数据库为基础的水文信息服务系统;初步建成由水文预报预警系统、实时水情监控系统、汛情分析和系统等组成的水情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水资源实时监控、分析评价、管理决策支持的水资源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水环境实时监控、分析评价、管理决策支持的水环境信息服务系统。

进一步调整水文人才结构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加强职工队伍建设,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法规建设和规章制度建设,推进办公自动化和水文管理的规范化。一要加强职工岗位培训,加强在职人员的教育和新技术培训,更新和提高水文人员的科技知识和技术水平。二要逐步调整生产、技术、研究、管理人员的结构,提高中、高级人才的比重,改善人才结构,使队伍逐步达到精兵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