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节约粮食好处范文

节约粮食好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节约粮食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节约粮食好处范文

我国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在悠久的农耕文明中,粮食文化是其重要渊源。历史上关于“俭以养德”的粮食文化的名言有很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君子以俭德辟难”,“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等等。重温这些名言使人深刻认识到,勤俭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作风,我们理应身体力行,发扬光大。

弘扬我国的粮食文化,其重点在于弘扬其蕴含于内的勤俭风尚和节约精神。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没有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支撑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一个没有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支撑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一个没有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目前,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务必开源节流并举:既抓紧粮食生产不放松;又抓紧粮食节约不放手。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和节约粮食,等于开垦“无形粮田”,这对于要素资源稀缺的我国来说,战略意义更加深远和重大。因此,我们更需要大力弘扬“俭以养德、惜粮节粮”的粮食文化,在全社会大兴节约粮食资源的优良风尚。

粮食损失浪费的表现与危害

我国以人均占世界耕地40%和人均占世界水资源25%的资源量,生产的粮食总量多年来高居世界首位,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和占世界22%人口的丰衣足食。这一成就来之不易,值得好好珍惜。然而,由于受盲目追求高消费及挥霍浪费歪风的影响,我国浪费粮食资源的现象还很严重。

目前在我国粮食等食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和消费的全过程中,浪费与损失是多种多样的:从损耗的形态看,可把其划分为物理性损失和生物性损失。前者是指粮食等食物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以物理性减少或耗损而形成的损失;后者是指在生产、加工、消费各种过程中因发生霉变、腐烂、变质、污染而丢弃食物的损失。从损耗的原因看,可将其划分为技术性损失、人为性损失和政策性损失。从损耗发生的过程看,可分为产前损失、产中损失、产后损失。概括起来,我国粮食严重损失浪费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一是粮食收获后储运物流环节损失严重。我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储粮技术设施水平先进,采用“四合一”绿色储粮新技术、新工艺,既大幅度降低了储粮损失率,又保持了储粮的品质质量,受到国际粮食机构的赞扬。但问题在于,由于我国农村粮食和食用农产品流通、储运及加工科技陈旧与设施落后,特别是农户储粮甚至停留在原始状态,造成的撒失、霉变、虫害、鼠害等产后损失数量巨大,据估算,每年约高达三、四千万吨,足以养活1.5亿到2.0亿人口。

二是餐饮业中优质食物浪费惊人。在城市宾馆、酒店、小餐馆的餐饮行业,粮食等食物浪费数量大、很普遍。据中国农业大学的一项调查,全国餐饮业一年在餐桌上浪费的蛋白质和脂肪量,分别高达800万吨和300万吨,前者相当于2000万吨大豆的蛋白质含量,后者相当于1500万吨大豆的油脂含量。

三是过度的人情消费也成为浪费之源。首先要肯定,我国是礼仪之邦,重人情、讲礼仪。然而,那种人情消费泛滥、讲排场摆阔气、豪华盛宴剩余大半、制造大量“高级垃圾”、空耗社会资源、污染生态环境的做法和行为,是必须纠正的。此外,集体食堂和家庭中粮食和食物浪费不可轻估。在一些大学、中学食堂,以及其他集体伙食单位,抛撒浪费粮食和菜肴的现象相当严重。还有个人和家庭不易觉察的、“细水长流”型浪费也不可忽视。例如,居民随意倒掉剩余饭菜、采购太多过期发霉后抛弃作垃圾处理等,这些浪费不可小视。

总的来看,目前我国粮食等食用农产品在收获、运输、储存、加工、销售,以及餐饮消费等各个环节的损失和浪费惊人。巨量的粮食和优质食物被白白抛弃作为垃圾处理,令人痛心,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首先,浪费大量粮食和优质食物,损害粮食安全。概算起来,仅我国每年损失和浪费的粮食、肉类和水产品总量高达8228.5万吨左右。其次,耗费巨量耕地和淡水,损失稀缺资源。无谓的损失和浪费,实际上也相当于吞噬了我国稀缺的耕地、水源和能源。据估算,我国每年损失和浪费的粮食,至少需要1.55亿多亩良田生产的粮食总量。再次,宝贵财富化为垃圾,恶化城市环境。主要由米、面、淀粉类,骨、肉、油、皮等构成的餐饮垃圾,所含的各种有机物质极易腐烂,在垃圾收集、运输过程中造成污染;在垃圾填埋场所渗滤液又成为污染源,还是大气污染和蚊蝇孳生的重要场地。更有甚者,由餐饮垃圾喂养的猪,成为“垃圾猪”,流入市场危害消费者健康;利用生活垃圾炼出的“地沟油”也已成为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祸害。

深挖节粮潜力还需多策并举

我国必须采取标本兼治的有效措施,深挖节约粮食和减少粮食损耗的潜力。

其一,针对节粮意识淡薄的问题,要从提高国民素质入手,大力增强全民节粮自觉性。大兴粮食文化,唤起全民爱粮节粮的浓厚意识,做到“温饱不忘饥寒,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弘扬文明生活风尚,树立“节粮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把节约粮食资源和减少粮食损耗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

其二,针对存在大量“营养盲”的情况,要从普及科学健康膳食知识入手,改善国民生活方式。目前人们对于食物营养存在多种认识误区,如,多吃大鱼大肉就是营养、植物油吃多少也没有害处等。因此,要从现代营养学和人体健康需要出发,树立科学食物消费观,倡导“健康膳食”方式。所谓“健康膳食”,是以现代营养学原理为指导,以增强人体健康为目标,以促进人体营养平衡为核心,采取对食物的文明消费方式方法。我国在未来应吸取西方“三高”食物模式的教训,采取以植物性食物为基础的多样化食物消费模式,合理增加动物性食物,减少油类和食盐消费量,提高居民膳食的合理化水平。这样既有利于人体健康、精力充沛、延年益寿,也有利于节约粮食、合理利用资源。

其三,针对集体伙食单位粮食浪费严重的现象,要从改变消费方式着眼,广泛提倡自助式用餐。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自助餐进入我国大众化餐饮市场,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是因为自助餐具有如下几条明显的好处:一是形式多样、用餐简便,用餐者可自由进行交际,如商务会谈、亲友聚会、小型娱乐等,都很方便;二是自助选择、适量自取,顾客从品种到数量有更多的选择:喜欢吃什么就选择什么,能吃多少就取多少,有效避免食物浪费;三是菜肴丰富、营养全面,消费者可选择多样化食物,保障其全面的营养需求;四是程序减少,用工量小,费用减低,价格低廉、用餐简便,较大幅度节省费用支出。这些优点表明,在学校、机关、工厂、宾馆、餐馆等集体伙食单位,甚至各种会议、商务接待等,都可广泛采取自助餐形式,既卫生简便,又避免浪费,还弘扬文明消费风尚。

第2篇:节约粮食好处范文

一、德育要抓住人本,以心换心

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内心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教育心理学强调:“最有实效的德育应该以对学生的高度尊重、适度要求、适时引导为前提,其中又以高度尊重为主要基础,只有高度尊重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此时的适度要求和适时引导才可能奏效。”学生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情感、有需求和潜能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关爱,特别是学校老师的关爱和尊重。

去年的6月11日是初中毕业生毕业考试的第一天,当天考生要参加三个学科的考试,第一场考试是11:00结束,学生11:30左右用完中餐,下午两场考试直到17:40才能结束,这样从中餐到晚餐的间隔时间至少要6小时。学校考虑到学生到时可能会有些饿,为了能让学生静下心来考试,发挥出水平,学校精心安排食堂员工为学生做了可口的包子,在下午第一场考试快结束时,热腾腾的包子被用专车送到考点学校。当考生走进休息室时,老师们将冒着热气的包子送到每一个考生手上,好多学生露出了笑容,有的女生一边吃着包子一边留下了感动的眼泪……学生们带着幸福,带着感激再次踏进考场。区区两只包子何以感动了学生?静心沉思,学校的这一小小举动正是从学生的内心需求出发,以生为本,尊重与呵护学生。

教师需要树立服务育人的意识,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需求,急学生之所急,忧学生之所忧,这样的德育才能深入人心,达到心与心的沟通与交融。

去年有段时间某班的学生情绪有些不稳定,班主任经过调查发现,学生知道再过一个星期,音乐老师就要退休了,他们很想为老师办一个欢送仪式。很多学生暗中准备小节目,一下课就凑在一起策划,他们的举动都瞒着老师,想给老师一个意外的惊喜。该班班主任知情后,对学生的做法表示赞同,特意腾出一节班队活动课,让学生尽情地展示他们的才情,并且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欢送仪式上,音乐老师感动得热泪盈眶,她情不自禁地称赞学生们是一群有人情味的孩子。学生们了却这件心事后,又恢复了往日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此后,很多学生更加懂得感恩老师,感恩父母。试想,假如该班主任没有从学生的合理需求出发,因势利导地给学生提供倾诉爱师的机会,而是专制地扼杀学生的善意之举,那么,这个班级的学生对音乐老师的感恩之情就会多些遗憾,师生之间也会少些真诚与感动。

二、德育要抓住时机,以一当百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重在实效。德育的效果不一定与花费的时间、教育的次数成正比,而在于寻求有利的教育时机,抓住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因势利导,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俗话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育的时机是经常出现的,却又是稍纵即逝的,这就要求教师能走近学生,用敏锐的眼睛、睿智的大脑去捕捉教育契机,适时的教育往往能找到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我们学校把每年的9月定为“新生行为规范养成月”,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从新生步入校园的第一天开始,就要组织学习“学生规范养成”校本课程。如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方面,根据新生第一次住校的实际情况,主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在这一个月中,每天在学生起床之后和就寝之前,班主任全程和学生在一起,从学生的饮食起居到卫生打扫,从就寝纪律到就餐规范等,进行细致入微的教育引导,让他们尽快地适应初中生活。多年的实践表明,教师抓住新生入学第一个月这一教育契机,下工夫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初中三年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再如,我们学校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学校领导都会早早地站在校门口,这不仅仅是欢迎学生返校学习,同时,还要检查学生的衣着打扮是否得体,若发现有戴首饰、留长发的学生,就要求学生及时整改。这一举措紧紧抓住开学第一天的教育时机,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教育,为学生仪容仪表习惯的养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在每个学期的开始或是结束,在每次质量调查之后,在每次集体活动之中……教育的契机常与我们不期而遇,此时,只要我们用心捕捉,并不失时机地开展教育,就能取得不错的教育效果。

三、德育要抓住细节,以点带面

“细节决定成败。”德育需要我们从细小处着手规范学生的言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

2010年9月1日,新学年开学的第一天,午饭后我和几位老师路过水池边,发现学生用餐浪费现象很严重,剩菜剩饭倒了满满的一大泔水桶。交谈中我了解到,学生乱倒剩饭菜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学校政教处和值周老师也是经常在大会小会上进行教育,但每次都收效甚微。如何让学生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这引起了我的思索……第二天,学校为每个班级添置了一个小小的塑料桶并编上班号,要求每位学生将剩饭、剩菜倒在自己班级的小桶里,值周老师对各个班级倒掉的剩饭剩菜数量进行统计,并将结果及时公布。这一小小的举措,带来了欣喜的变化。从此以后,在班主任的教育引导下,学生打饭时都能做到“能吃多少打多少”的要求,自觉地将盘中的饭菜吃完,倒掉的剩饭剩菜大大减少,学生节约粮食意识明显增强。

小小细节,何以带来如此变化?原因在于以前全校学生将剩饭剩菜都倒在同一个泔水桶中,老师虽然发现学生严重的浪费现象,并对他们进行教育,但教育缺乏针对性,浪费严重的到底是哪几个班级?哪些学生?老师一时难以辨别,教育效果当然不佳。整改后,每班增添“一只桶”,学生将剩饭剩菜倒入所在班级的小桶里,对于每个班级学生的浪费情况,值周老师一目了然。而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可以引起班主任的高度重视,各班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效果就出来了。

第3篇:节约粮食好处范文

一、创设优美环境,萌发幼儿的美感

美好的环境造就美好的心灵,不良的环境造就不健康的心理,这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老师都知道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大部分是通过环境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获得的,如果一个幼儿园果皮满地,到处是脏水、垃圾,没有绿化,教师随便践踏青草,地上垃圾老师熟视无睹,孩子耳闻目睹,长大了又怎么回成为一个爱护自然,爱护环境的人呢?为了让幼儿在美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必须要优化环境。

1、创设与教育要求想一致的良好环境

给幼儿设置一个美好的良好环境,我认为创设良好的环境首先注意创设绿色的环境。因为绿色充满了自然气息,绿色给人带来生机盎然的感觉,绿色使人精神焕发。我们幼儿园几充满绿色,我们幼儿园在教学楼前创设出一大片草坪,沙地游泳池,种植了桂花、贾玉兰、茶花、盘槐树等种类繁多的花草树木,还铺上了1000平方米的绿色塑胶操场,使幼儿园的绿地面积达到50%。幼儿园成为集美学原种“母子树”。使他们的幼儿园成为“绿色之国”,让幼儿懂得爱护一草一木,知道树木带给人类的好处。

2、一日生活中渗透环保教育‘

幼儿环保行为的形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不是一日之功。我们在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时,更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入手,对幼儿的环保行为进行环抱教育时,更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入手,对幼儿的环保行为加以强化,幼儿就由不自觉到为转化为自觉的行为。根据幼儿一日生活的内容,提出“五学会,五不”的要求,既学会正确用餐,不掉饭粒;学会垃圾的回收和分类,不随地乱扔垃圾;学会主动入厕。不随便大小便;学会走路轻,做事轻,说话轻,不大声喧哗;学会开小水,节约用水,随手关水龙头,不浪费水的好习惯。平时,我们教育孩子养成随手关灯,节约用电、节约用水、节约纸张、节约粮食的好习惯,在一日活动中,我们都会带给幼儿去园外捡纸屑,看到地面上果皮纸屑捡起来扔到果壳箱里,并班中开设“环抱地球小卫士“奖,即使奖励他们,从而使孩子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二、在家园一致的互动中让环保教育得到延续。

家庭教育具有幼儿园教育所无法比拟的随机性和个别性,因此教师应努力加强与家长的配合,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对孩子的要求,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如:

1、家长要加强自身的环境教育素质,做到处处为孩子榜样。多阅读一些有关环保方面的书籍,并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身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比如不随地吐瘫,不乱丢瓜皮纸屑,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高声喧哗,不制造噪音声影响其他人的生活等。让幼儿意识到环保行为其实就在我们的周围,人人都可以为环境保护贡献一点力量。

2、建议家长让孩子多亲近大自然,请家长利用晚饭后或休息日带孩子到田野里走走、看看、玩玩、给孩子讲解关于动物、植物、自然想象等环保方面的知识,从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

3、父母通过言传身教,随时随地的对幼儿进行正确引导。告诉孩子由于人类的任意砍伐,森林遭到破坏,所剩树林无法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造成全球气温上升。在平时少用塑料袋,塑料杯,最好用纸袋、篮子、减少白色污染。对幼儿的不良习惯随时纠正,使幼儿的发展、感受,可以与亲人分享,得到亲人的鼓励、赞美、帮助,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使幼儿的环保意识、环保理解和环保行为、环保习惯等综合环保素质得到提高。而作为学前教育这一特殊阶段,在农村幼教这个相对贫乏的群落里,更应该合理利用现成的资源,使农村幼儿尊重环境、了解环境、爱护环境。激发幼儿自觉遵守环保教育的美好情感,树立对环保教育的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使我们的下一代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加强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把握,强化幼儿的环保行为形成习惯。

第4篇:节约粮食好处范文

一、关于高中地理教学环境保护理念渗透的必要性

人类生活在环境之中,环境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的活动同环境息息相关,因此,环境保护也就成为高中地理知识渗透的主要理念。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对于学生所开展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并非是高中地理知识的外延部分,而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一种基础与保障。对于高中地理教师而言,要想真正渗透好环保教育理念就应当对于地理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将课本知识点同自然环境理念有机结合、融会贯通,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对于环境保护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人类一直追求可持续发展,而要想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就离不开环境保护,教师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渗透环境保护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将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二、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创新路径

1.课堂教学成为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路径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繁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地理知识本身就是环境知识,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应当吃透教材知识,充分利用地理教材这样的载体进行教学设计,渗透环境教育理念。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当将环保教育目标予以充分结合,深度挖掘教材中现有的环境因素,目的就是保证地理课堂中能够渗透更多的环境教育内容,这样的环境教育渗透才更具备感染力与说服力,如地理教材中关于全球变暖的环境问题,首先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给学生看一幅漫画《啊!地球出汗了。》让学生意识到地球出汗的原因就是全球变暖,正是全球变暖才使温度升高;其次,可以让学生观看气候变暖产生的环境影响的图片及视频如科幻电影《后天》,从而引导学生发问,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有哪些;最后,以“全球气候变暖的利与弊”为话题进行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讨论中意识到全球变暖的弊大于利,危害大于好处。这样的地理教学课堂将会很好地渗透环境教育理念,教师既可以采用直观教学法,也可以借助多媒体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每一个环节都要发挥指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能够树立科学、正确的环境观念,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课外活动过程中渗透地理环境教育全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当珍惜并爱护地球上的一切自然资源,在环境教育方面应当做到渗透于课堂,意寓于课外,高中地理教师不仅仅注重地理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时刻将环境教育理念渗透其中,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环境中学习”的活动,针对于校园环境分小组进行垃圾分拣、节约用水、爱护花草树木、节约粮食等实践活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资源的宝贵,无论是吃的米饭馒头还是用的水电,都是资源,都应当节约,对于身边的环境要做到爱护,不用塑料袋,拒绝白色污染,大力支持绿色环保工业的发展并以此为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多骑自行车,少开私家车,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石油的损耗,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导致的空气污染,同时骑自行车还能够锻炼身体,一举多得。地理教学课堂中教师以学生身边的小事件为例更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其实和自己都是息息相关的。课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组建环保小组,在课余时间进行气象观测或者是水源的采样检测,在国际环境的重大节日中如“国际湿地日”“环境日”等环保小组可以举办相应的活动呼吁身边的人爱护环境,具备环保意识。这样课内教学渗透、课外实践的方式便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从而实现了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第5篇:节约粮食好处范文

一树一菩提!

于闹市中,感受心灵涤荡。

处方寸间,体味静雅素食。

近年来,越来越多以素食为主题的餐厅相继出现,并成为餐饮界一匹异军突起的黑马。提倡吃素,古已有之。按中国古老传统:素食养身、有益健康、正心修德。生活大家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中说:“吾谓蚀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渐近自然也。”

然而,素菜馆如何设计?却对设计师提出了挑战。如何简单而不简陋?如何保持禅味同时又不失热闹?这一切都考验着设计师的设计智慧。素食馆的设计理念中,最重要的是要贯穿一种简单而大方,素雅而质朴,文化感强,禅意氛围浓厚的理念。为此,设计师不宜浓墨重彩,反倒要寓意于无声处,在细节中见力量。

在人来车往的朝外SOHO商务区,快节奏的环境中隐藏着一个清静之所,颇有点大隐隐于市的神秘感。这片闹中取静的净土就是天厨妙香素食馆,她默默地开在喧嚣的写字楼中已有数年,用自己暗香流转的美味口碑,为写字楼里的繁忙白领们打造了一片清雅的静心之地。

设计亮点1 莲花引室

在入口处,一座莲花造型的水池吸引了我们的注意,美蓉照水,莲香缥缈,莲花与佛教有不解之缘,佛菩萨就端坐于莲花座上,以涉俗利生,一尘不染。可以看得出来,这种点睛的装饰不但暗合佛意,也给一种净化心灵之感,雅致得紧,高洁灵动的莲花配上潺潺的流水声,让人舒缓身心,带来了一种安宁和悠闲的感觉。

餐饮整体的设计风格因而尽显禅意,刚踏入餐厅之中,就仿佛置身江南小镇甚浓的春意中,北京炽热的夏,已然被关在门外。这时迎上一位一身素雅的姑娘,白色上衣,踏着布鞋,浅浅地笑着迎接我们,说话都是轻声细语。都说环境造人、润物无声,在这样素朴的餐厅里,似乎只要走进去就能被熏陶出一身淡淡的气质。

设计亮点2 静雅大堂

采访的时候,正是下午三四点的休息时间,所以这里的环境更显静谧淡雅,餐厅面积不大,但弥漫着若有若无的檀香,耳畔的音乐空灵曼妙,让人感觉十分的舒服,当真一派世外桃源的情境。一切显得精心而又自然洁净,高雅宜人。

之所以让人有这样的感觉,显然和这里的装修十分的简洁明快有关。黑,白、绿三色搭配,原有的水泥地铺成甲板色,沉静又让人放松。几棵两米多高鲜翠欲滴的滴水观音,为略显暗淡的整体色调增加了几分灵动之感。恰到好处的简单装饰,没有刺激感官的宣传品,给人一种朴素清淡,自然雅致的感受,让人们一进门就能静下来,身心释然。

设计亮点3 人文环境

既然是素餐厅,当然要有佛教气氛以及人文氛围的设计。

所以设计师在布置餐厅时,在大厅内高高的书架上,摆满了佛学、历史、健康和儿童教育类的书籍,就连每个桌子旁边的书架或窗台上,也都是书籍,杂志和手工艺品,垂手可及。通常情况下,客人点菜后需等待几分钟,菜品才能端上桌。这里不希望浪费每一位客人的宝贵时间,希望用这些触手可及的书籍和智慧话语给大家带来有益的启示。

因为是午后的休息时间,我们在包间看到一个年轻的员工正在抄写着什么,走近一看,原来是《弟子规》:“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痴慢,人心堕落原因……”,餐厅的创办人为了让更多人分享儒家文化智慧,特意请了老师每周日在餐厅举办免费的《弟子规》和“四书”学习班,并且要求员工也一起背诵抄写,在这儒雅的氛围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真有一种涤荡心灵之感。在老板看来,只有餐厅员工也具有这种禅意和古典情怀,才能由此及彼地把这份善意传递给客人。

设计亮点4 通透包厢

两个不大的包间,看着舒适,敞亮,这全靠高大的玻璃墙,据说当时为了设计这堵玻璃墙,老板前后3次拆掉重做,这才有了如今这种通透灵动之感。阳光或明或暗,洋洋洒洒地透进来,心情也会随之愉悦起来,白墙上挂着大幅的字画,上书“上善若水”四个大字,十分清雅古朴。我们常觉得,食素的人在性格上可能会比较软弱,但想想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这就是“无欲则刚,上善若水”的道理。

设计亮点5 妙香慢餐

天厨妙香的素食无蛋,无肉、无烟,无酒、无五辛,倡导全新素食主义。这里所有的餐具都是纯白色的,和暗红色的原木桌椅搭配,相得益彰,互为裨益。每张餐桌正中,放着一张宣传单,上面用实际数据向客人宣传素食环保节能――每周一素的低碳生活。桌上的菜单制作十分讲究,每道素菜的名字都透着佛情禅意,餐品形色味皆能兼顾。这里有一道人气很旺的招牌菜“天下有余”,看上去分明是一盆鲜香诱人的水煮鱼,入口却是嫩滑爽口的白豆腐,让人回味再三。但工作人员却说,“我们其实不希望推这个菜,太油了,不够环保。”餐厅的经营理念可见一斑。

整个餐厅似乎都在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慢餐文化”。放慢心情,在这个坐拥别致静雅的餐厅中品尝着清新健康的菜品,这种感觉脱俗而自然,在不知不觉中对身体就是一种净化,身心的和谐才是健康的最高境界。

设计亮点6 小麦草 小清新

这是什么植物啊?我们望着柜台上一片栽培在小方盒里的清翠植物向工作人员发问。原来这一株株清新可人的小草状植物就是小麦的芽,生机勃发还带着泥土的芳香。用它鲜榨的饮料“小麦草汁”,绿色怡人,清凉舒爽,加冰入口,仿佛在口中生出无限春意。菜单上这种饮料的原料配方则别出心裁地注明:农科院种子+阳光、空气和水,想起来就感觉无比清新。

设计亮点7 匠心独具的细节

除了餐厅中,一些随处可见的小细节,同样令我们备感暖心:用干植物做成的简单花艺,体现着创办人的生活情趣;制成桃心形的普洱茶饼,古朴之中透着一丝俏皮;在餐厅门口摆放的卡片,佛经和书籍,人们可以随意取阅,在感受素食魅力的同时,了解素食文化,获得一种健康的饮食理念;在天厨妙香自办的刊物《素锦》中,除了介绍自己店中的特色,还有一个“素食同业推荐”栏目,专门介绍同行业的素食馆,而在刊物封底一整页都是北京素食餐厅名录,有店名、电话,地址,甚至还画了一张分布图。这种希望“对手满天下”的豁达精神,正是对素食餐厅博爱,包容、简单质朴理念的最好诠释。

天厨妙香的环保设计细节

天厨妙香不仅提倡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还提倡环保理念,他们的环保理念在一些小事中表露无遗。

拿起饭桌上晶莹剔透的牙签,居然并不是木质的,而是以番薯绿豆粉和玉米粉为原料,制成的淀粉牙签。牙签虽小,但几乎是人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使用物品,使用人群的基数庞大,无形中浪费了许多地球资源。淀粉牙签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这种新型的小牙签具有不容忽视的大作用。

后厨的原料全都摆放整齐,并且都是质量合格,有正规厂家的小包装产品,保证食品安全。同时,天厨妙香还经常搞“厨房开放日”活动,这对于餐饮业来说确实是需要一些勇气的。

在每月的28号,天厨妙香还会举办“惜福日”活动,旨在节约粮食,如果在这一天你来到天厨,并将所点的食物全部吃完,便会在一张精心设计的惜福卡上得到一个“福”字,并有小礼物送出。当然,节约不是靠这每月一天完成的,这一天只是个样板,带动每个人培养起节约意识,杜绝浪费的风气,当然这是需要长期去做的事情。

服务生在客人用餐快结束的时候会问上一句:请问还要加茶水吗?而不是一味添满茶水,节约的理念贯彻得如此彻底,让人心里都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总结:素食馆的设计重点

素食是一种生活姿态,但它绝非哗众取宠地做给人看,而是发乎内心的品位与豁达。在这沉心养性的素食馆中,我们暂时远离都市的喧嚣,静静地体味这素朴悠然的饮食理念健康、平淡,清净,平和。

第6篇:节约粮食好处范文

床神信仰

婴儿主要受到床母的呵护。我国汉族有床神信仰,床神有床公、床母之分。也许是由于妇女在生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民间在床神信仰中,多以“床婆”、“床母”相称,而“床公”之称则少见。我国南方民间俗信,婴儿一出生就受惠于床母。床母不仅平时要照顾、保护婴儿不受意外伤害,而且负有教导婴儿的责任,担任婴儿早期的智力开发工作,人们认为孩子在睡觉时会微笑、皱眉、嘟嘴等,正是床母教导的结果。因此,民间忌讳将睡梦中的孩子弄醒,以免中断孩子的学习。信仰床神,即禁忌触犯床母,因此要用衣食、香烛等物敬祀。考虑到床母嗜酒,又担心床母喝醉酒,会忘掉看护婴儿,使婴儿从床上滚落下来,又忌用酒祭祀床母。中国民间育儿保健的诸多方式,在古代医书中有所记载,但多数则隐含在对婴孩的禁忌之中,其中不少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在婴儿衣着方面,除了注意不要过暖外,还强调小儿衣服不能过夜不收。隋唐以来,就有不许将小儿衣物挂在户外过夜不收回来的禁忌。此禁忌出自《玄中记》:“姑获鸟夜飞昼藏,盖鬼神类。衣毛为鸟,脱毛为女人。一名天帝少女,一名夜行游女,一名钩星,一名隐飞。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以为子。人养小儿不可露其衣,此鸟度即取儿也。”

此禁忌习俗至今在一些地方仍然流行。不过,民间传说姑获鸟是难产死亡的妇女变化的,姑获鸟胸前有双乳,喜欢取人家的孩子来养,所以,小儿衣服不可夜露在外,因为此鸟如果在晚上飞行时滴血于婴孩的衣服上,婴孩穿了此衣服后,就会惊痫,生疳病而活不长。河南开封一带亦有九头鸟的传说,其伤害小儿之法,与姑获鸟类同。中原一带民俗忌讳幼儿衣服过夜不收,则以为夜间多鬼鸟,恐鬼鸟污染衣物,令幼儿患疾病。《荆楚岁时记》中亦有此种记叙。据说,还有一种鬼本鸟,能入人家收魂气,如果让它袭取了婴孩露夜的衣物,恐对婴孩不利。因此,荆楚一带人晚间听到鬼本鸟的声音,则灭灯、打门、捩狗耳以压邪,台湾亦有此俗。民间忌幼儿衣物露夜不收除害怕鬼本鸟外,还怕感染温、热、风、寒、惊、积、饿、饱等八邪之害以及鸟粪的污染。我们剔除其迷信成分,从科学角度审析,小儿衣物不在屋外过夜有其合理性,衣物在外过夜有毒虫爬过之可能,因此,露衣过夜的确没有益处。

护理婴儿的禁忌

孩子降落人间直到长大成人,需要大人精心护理,其间禁忌众多。孩子出生后第一件事是断脐,断脐时,民间忌讳用刀剪,如果非用不可,也应在怀里暖一会儿,否则,婴儿有中“脐风”的可能。断脐时,一般是先沐浴,后断脐。忌讳先断脐,还忌讳包裹孩子太紧太厚,忌尿浸湿,忌风寒邪气。古时,人们还不知道剪刀消毒法,但已经注意到脐带对一个新生儿的重要性,这是民间祖祖辈辈育儿经验的积累所致。

民间有句俗语:“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育儿经验的总结。民间忌给孩子喂食太饱,以防积食,认为“饱则令吐”。哺乳期母亲的健康和生活情形对婴儿有直接影响。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谈到,民间忌讳乳母在寒、热、怒、醉、时乳儿;同时忌讳母亲在生病、精神不愉快、大喜大悲时喂乳,不然,婴儿将会受到伤害。“母患热以乳儿,令儿变黄不能食。母怒以乳儿,令儿喜惊,发气疝,又令儿上气癫狂。母新吐下以乳儿,令儿虚羸。母醉以乳儿,令儿身热腹满。”

民间在育儿过程中,注意给幼小的孩子一个安宁、稳定的环境,以免孩子受到外界的惊扰。我国许多民族都忌讳婴儿见生人。浙江温州一带禁止100天之内的婴儿出门,生客也禁止进入产妇门探视婴儿,民间以为婴儿见到生人“犯冲”,对婴儿不利,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婴儿死亡。畲族也有此俗。瑶族则认为穿白衣、草鞋的外人进入产房,会引起月子里的婴儿日夜啼哭、不吃奶,后果甚为严重。白族则禁止带弩弓的人进入产妇房内看望女婴,看男婴则无碍。此外,民间忌讳大人高声喊叫,如忌在房内大声喧哗,忌器物碰撞,忌光线过强,忌讳小儿熟睡时,在孩子脸上用笔或颜料涂抹。万一孩子被吓着,多采取轻轻抚拍的办法,有的则用手轻轻触摸婴儿的耳垂使婴儿镇定下来。这些做法,最终目的是让产妇房间保持安静,不让孩子受到惊吓。

婴孩活动的禁忌

对小孩的行动,民间禁忌诸多,家长不许带孩子看望生病的亲友,亲友的丧礼禁止小孩参加。忌带婴儿去看布袋戏、傀儡戏。民间庙会道场、佛事、祭祀、朝拜等事也不让婴儿参加或靠近。少让孩子到热闹的地方去,无非是担心孩子会受到意外的惊吓,但如果有些时候非带孩子出去不可,大人也应该在日落之前带孩子回家,途中穿越城门或过桥时要轻轻呼唤孩子的名字,以免孩子的魂魄被鬼魂勾走。如果因故小孩子深夜仍在外行,父母则要设法不让孩子受到惊吓。对孩子行动的约束不乏迷信的因素,但也不失其一定的科学性。

为防止意外物品伤害到孩子,民间育儿过程中有忌讳孩子见生物的习俗。云南佤族在孩子未满月时,不准把老鼠、蚂蚱带到家里来,因为那样会引起小孩皮肤过敏,长出许多疙瘩来。基诺族在婴儿满月时,禁止把猎物和瓜菜带进产房,直到夜间,禁忌才能解除,否则对婴儿不利。猎物及瓜菜恐有对婴儿身体不利的物质,虽然这只是满月那天白昼的禁忌,仍有其合理的一面。鄂伦春族则禁止把马镫、猎刀和猎斧等一类的器物搁置在婴儿的摇篮里,这种禁忌的目的是防止大人疏忽大意造成对婴儿的伤害。俗话说:水火无情。水在孩子玩耍中是犯忌讳的,大人往往禁止小孩在河边、沟边、湖边、水井边玩耍,以免孩子不小心掉进水里。同时,大人也禁止孩子玩缸里、盆里、壶里、锅里的水,特别是禁止孩子碰热水,以免孩子被开水烫伤。大人更禁忌孩子接近火,孩子靠近火炉、火炕洞、火塘、火盆等都不被准许。为保孩子平安,民间常敬祀水神、火神,祈求水神、火神不要伤害他们的孩子。

民间还有许多教育孩子的禁忌,尽管其中含有迷信色彩、恐恫孩子的成分不少,但在养成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上,我们的先人是颇费心机的。陕西华县告诫孩子不许在十字路口撒尿,否则眼角要生疮;四川重庆则告诫孩子们,两婴孩不可对嘴,否则就要变成哑巴。小孩也不许啮指甲,那会对本身或父母不利。根据幼儿爱模仿的特点,禁止孩子做模仿口吃的游戏。此外,为让孩子节约粮食,不许孩子吃饭时碗里剩饭粒,男孩被告知,如果剩饭,长大便会娶个麻子太太,女孩则要嫁个麻子丈夫。这些禁忌习尚对教育孩子克服不良行为是大有好处的。

古人虽然留发,成年之后并要加冠簪笄,但初生儿的胎发则必先剃去,以除污秽。新生儿剃头,忌见舅父面。剃头时剃得不整齐不要紧,因为小孩本身就是“毛毛头”。再就是不能剃正头顶上的胎发。正头顶俗称“呼歇顶”或称“天灵盖”,那里的波动起伏让人感到可能就是灵魂出入的地方,因此要格外小心避忌。这地方禁止用手触、拍打,否则压伤了天灵盖,小孩就会变成哑巴,或者成为痴呆。头发长长了,就梳成一个小辫,辫梢上系上一根红绳,以示警戒。据《中国礼俗迷信》介绍淮安旧俗则云:“剃时无论男女孩囟门上皆留着不剃,那处叫作‘万年桩’,其他各处也只是东剃一刀西剃一刀,并非全剃。”但是脸和眉毛一定要修剃一下,剃下的头发应搓成团,用红绿花线穿起来,挂于房内,认为如此可以压邪,使婴儿将来健康成长。

异常胎儿禁忌

过去,由于人们对妊娠过程不了解,故当产妇一胎多子,生下连体、畸形等形体异常的婴儿,或者产妇难产、婴儿出世时有反常等情况,皆视之为一种凶兆,不但一般民众深信将给家庭带来不幸,而且也波及封建统治者,他们也认为这是上天的一种特殊警示,意味着人世间阴阳不调、五行不畅,如果人们不行禁忌,改弦易张,上天就要大发雷霆之怒,降灾布祸,使普天之下的百姓遭受巨大的惩罚。所以百姓把这种孩子看成凶恶的祸物,多弃置不举。古人所谓的“人疴”即指这种婴儿。在历代官修的史书中的五行志里,对此有大量的记录。

一胎多子,过去产家都以为不吉利,尤其是一胎三子以上,人们皆丢弃不育。到了唐代,民间仍以一胎三子为怪异不祥。唐人所著《开元占经》一一引《天镜》云:“妇女一时生三男,不出三年,外国来伐,生三女,国有阴私。”还有一胎四子、五子的,亦列在弃养的范围。一些少数民族也有相近的不举多子的习俗,如昔日哈尼族人认为妇女生双胞胎是一件非常凶异的事情,会给整个村寨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为此,村寨的首领和主持全村宗教活动的儒玛下令处死婴儿,并烧掉其父母的房子,分了他们的财产,把他们驱逐出寨,并不得回来居住。

对畸形婴儿,民间亦认为是灾祸恶兆,所以产下这样的小孩,多禁忌不育。如双头婴儿、连体婴儿等,百姓往往弃置不举。民间所以有此俗,当与统治者有意将这种事神秘化、谶纬化有关。如《后汉书》作者范晔、《新唐书》作者欧阳修、宋祁皆为大儒,本来是富有理性、讲究人道的学者,受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对这些形态非常的婴孩,持有一种可怕的偏见,把分娩怪胎的现象看作是一种兆示,以为这样的孩子不能养育。所以一般百姓更是如遇烫手山芋,无力也无法也不敢养育畸形的婴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