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纤维分析报告范文

化学纤维分析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纤维分析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纤维分析报告

第1篇:化学纤维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专利 密集 产业 创新

一、引言

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北部,是环渤海经济圈内重要节点城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骨干城市,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重点建设港口城市。 2015年烟台市生产总值为6446.08亿元,位居山东省第二,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列第20位。

通过实施创新驱动,集聚知识产权要素,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和动能转换,成为烟台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专利技术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源,作为地区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与经济融合日趋紧密,对国家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渐凸显。专利的密集程度不仅代表区域创新的水平,一定的程度上还能反映产业自身的特点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方向。因此,明确专利密集性产业的类型,可以为区域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从专利资源、产业对专利的依赖程度等方面分析烟台市专利密集型产业及其区域分布,综合考量专利资源配置的区域极化和均衡,产业的比较优势和集聚效应,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以期为烟台市的技术创新布局优化和技术创新方向提供多样性支撑。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的专利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专利数据库(CNPAT),采用国别省市代码CO和申请人地址DZ字段结合的方法进行检索,检索截至日期为2015 年12 月31 日。

本报告的产业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山东省统计年鉴》、山东省各市的统计年鉴,涉及2011-2015年间的数据。

三、利用专利密集型产业测度模型分析专利密集型产业概括

本文从专利的密度、产业对专利的依赖度、专利的强度、专利的热度四个方面入手,来选取或计算专利密集型产业测度模型中的评价指标。将专利密集型产业测度模型涉及的4个指标专利密度、产业对专利的依赖度、专利强度、专利的热度进行两两比较,通过多个专家打分讨论后确定的判断矩阵如下:

针对判断矩阵A,使用方根法求得其最大特征值λmax=3.0291,对应的特征向量 。

进一步地,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确定一致性指标

,又根据表3-2可知4阶矩阵的平均一致随机性指标RI=0.89,由此可得一致性比率 ,

判断矩阵符合一致性要求,指标A1~B2对应的权重分别为0.388531,0.172722,0.388531,0.050217,即使用优势产业分析模型为产业进行评分时的计算公式为:

Mi=0.0.388531×A1+0.172722×A2+0.388531×B1+0.050217×B2

其中,Mi代表i产业的专利密集性综合指数。

专利密集型产业的测度根据上述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在特定区域内,计算得到均值之上的产业认定为该区域的专利密集型产业。

根据构建的专利密集型产业测度模型,以及设定的5年授权量的阈值,计算得到烟台市的专利密集型产业(参见表1)。

从专利密集型指数得分情况来看,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得分接近,位列第一二位;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得分接近,位列第三四位,但与第一二位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稍有差距;其余四个产业中,位列第八的金属制品业的专利密集指数高于烟台市各产业平均专利密集指数不多。

将烟台市的专利密集型产业与全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山东省专利密集型产业对比可知(参见表2):(1)烟台市的专利密集产业基本被全国、山东省专利密集型产业覆盖,而食品制造业是烟台市特有的专利密集型产业;(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既是全国专利密集型产业,也是山东省专利密集型产业,但该产业在烟台市并没有呈现出专利密集的表现;(3)在烟台市排位靠前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同样是山东省主要的专利密集型产业。

在构建的专利密集型产业测度模型中基于密度、依赖度、强度、热度四个指标综合计算产业的专利密集指数,为了展现这四个指标对于各专利密集型产业的专利密集指数的贡献程度,表3将烟台市三个专利密集型产业的专利密集指数及各分项指标进行对比。在八个专利密集型产业中,都至少有一个单项指标排在第八名之外。仪器仪表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的指标IV排位较低,分别是第21、41、25位。指标IV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未来几年行业的专利密集程度,这三个产业在未来技能能否保持专利密集值得关注。此外,八个专利密集产业的指标III仍然排在前八位。

四、烟台市专利密集型产业分类

将烟台市的41个产业进行利密集指数-区位熵划分标准制图(参见图1)。

如图1所示,烟台41类工业产业在图中形成了4个类别,分别为:

类别Ⅰ(3个):专利密集指数高于均值,区位熵高于1,分别为3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5专用设备制造业,40仪器仪表制造业。这三个产业在专利密集度和产业规模上都具备地域优势,但专利密集度较高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区位熵较低,区位熵较高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利密集度较低。专利密集度和区位熵在烟台市的产业中协调性较差。

类别Ⅱ(5个):专利密集指数高于均值,区位熵低于1,分别为2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7医药制造业,34通用设备制造业,14食品制造业,33金属制品业。这些产业的专利密集度在烟台市具备一定优势,但产业规模有待提高。其中26化学制品制造业是烟台市专利密集指数最高的产业,但其区位熵低于1,说明该产业在烟台市并非优势产业。而33金属制品业的区位熵仅略低于1,但同时其专利密集指数并没有显著高于均值。

类别Ⅲ(12个):专利密集指数低于均值,区位熵高于1,分别是13农副食品加工业,42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3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3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28化学纤维制造业,37F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36汽车制造业,45燃气生产和供应业,18纺织服装、服饰业,10非金属矿采选业,28化学纤维制造业。其中,3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区位熵显著高于其余产业,是烟台市区域优势最大的产业,但其专利密集指数在潍坊市平均值以下,并非专利密集型产业。与之类似的还有15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36汽车制造业。

类别Ⅳ(21个):专利密集指数低于均值,区位熵低于1。具体包括其余的21个产业。这些产业在专利密集指数和区域经济上均不具备相对优势。

五、烟台市专利密集型产业分析总结

(一)专利密集型产业专利密集指数分化严重

烟台市的专利密集型产业共有八个大类,分别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其中前四名的专利密集型产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与后四名的专利密集型产业在专利密集指数得分上具有较大的差异。

(二)计算机等制造业专利投入和经济效益匹配良好

烟台市的产业分类,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是,区位熵即专业化程度最高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入选烟台市专利密集密集型产业,说明专利资源投入与专业化程度表现出良好的匹配关系。由此可见该产业应进一步加大发展力度,主抓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条,争取成为全国的集聚区。

参考文献:

第2篇:化学纤维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工业 能源 低碳经济 无锡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096-03

一、引言

随着低碳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国际间低碳经济合作的日益紧密,我国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议题成为国内城市发展中的热点。梁朝辉(2009)根据碳排放量分解模型,建立能源消耗、人口、GDP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能源消耗总量模型,定量分析出上海2020年在不同情景下的碳排放量预测趋势;赵敏等(2009)根据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中的碳排放计算公式,测算出上海市1994-2006年的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针对上海的能源结构、碳排放产业部门进行分析,提出适用于上海低碳经济发展的合理化建议;朱守先(2009)则系统提出研究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系列指标,如人均碳排放、碳生产率、碳能源排放系数,并通过ESD模型探讨城市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与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节能降耗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中国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刘薇(2010)具体分析北京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和现实措施,并从工业园区产业机构的调整以及新能源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叶祖达(2010)在研究城市低碳建设中提出考虑碳排放的社会成本因素社会最优化的排放水平是指减排的边际成本等于排放带来的边际社会损失,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损失时,社会的最优碳排放水平可以被确定;黎广明等(2010)在具体分析广州的经济、环境等因素,从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角度提出广州建立低碳城市经济的建议;谢传胜等(2010)认为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社会经济体系分为五大系统进行实证分析,利用模糊粗糙集法分析信息决策。本文通过对无锡市工业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状况的定量分析,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以期其他相关城市的工业能源消耗及碳排放的分析提供借鉴。

二、无锡市能源消耗状况分析

1.能源结构分析。能源结构为低碳能源与高碳能源的比例结构。从能源消费碳排放系数可知,天然气碳排放系数较煤炭和石油低,一次电力(核电、风电、水电)碳排放系数最小。平均碳排放系数等于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量的比值,当低碳能源所占比例增加时,平均碳排放系数将减小,能够体现能源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影响。

2000年以来,无锡市工业的能源消费量伴随着工业的增长而迅速提高,从2000年的1.13*107吨标准煤的消费量到2008年的3.06*107吨标准煤,无锡市工业能源消费量增加了170.52%,年均增长13.25%。在无锡市的能源消费中,主要以煤炭、电力为主,但本文主要研究无锡市工业的碳排放量,对于电力以及火力部门所用的煤炭、天然气等能源统一计入相关工业能源消耗量中,对于无锡工业的能源消费结构,重点分析碳排放量较大的原煤,以及碳排放系数相对较低的清洁能源原油和天然气。

从表1和图中1可以看出,无锡工业能源结构并不是十分合理,特别是与国内外主要经济体相比较,对于碳排放系数较低的清洁能源如石油和天然气使用量较少,无锡仍是以煤炭作为工业能源的主要来源。

(1)煤炭消费:煤炭在无锡市工业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2008年无锡原煤消耗量占总能源消费量的56.74%,而1995年无锡原煤消费量占总能源消费量的73.59%,原煤消费量在总体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使无锡市整体能源结构的逐步改善,但是随着原煤消耗量的绝对增长,碳排放量还在不断增加,对于无锡市的原煤消费还需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

原煤消费最多的行业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占原煤消费总量的63.41%。在制造业中,原煤消费量超百万吨的有四个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四大行业原煤消费量占全市原煤消费总量的28.01%。

(2)原油及石油制品消费:2008年无锡石油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3%左右,原油消费主要用于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和化学染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而其他石油制品消费则比较分散,总体来说,无锡的石油消费量并不高。

(3)天然气:自2004年西气东输天然气首次引入无锡市,当年无锡地区全社会天然气消费量仅为3418万立方米,至2008年全市天然气消费量已达48123万立方米,三年增长了14.08倍,天然气消费量已占无锡市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2%。天然气工业消费量按行业分,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以及金属制造业四大行业是无锡市天然气消费大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天然气消费总量的67.72%。

2.产业部门结构分析。从产业部门出发研究无锡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潜力,主要对产业结构多元化演进水平(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diversification degree,简称ESD)加以分析。ESD的计算公式为ESD=Σ(P/P,S/P,T/P),式中,P为第一产业产值;S为第二业产值;T为第三产业产值。ESD的值域为1至无穷大。

由于产业结构与碳排放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提高碳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其次是非煤能源消费比重,煤炭是含碳量最高的化石能源,非煤能源消费比重越高,单位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越小,同样也有利于低碳发展。2007年,北京、上海和广州3大城市的非煤能源消费比重超过60%,而无锡工业的非煤能源消费比重只有45%,与以上三个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对于无锡工业而言,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尤其是非煤能源消费的增加是促进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1978年以来,无锡的产业格局不断发生变化,第一产业由1978年的14.3%下降到2008年的1.4%,第二产业由1978年的68.3%下降到2008年的57.6%,而第三产业则在不断增长,由1978年的17.4%增长到2008年的41%,无锡市的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当中。但是,对于第二产业而言,由于无锡属于工业性较强的城市,第二产业还是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经济的发展相当一部分得益于工业部门产值的不断提高。

因此,无锡市的低碳经济建设还需从工业入手,积极采取措施优化工业特别是重点能源消费行业的能源消费结构,同时积极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无锡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3.无锡市碳排放测算。在计算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时,应注意:产生碳排放的为能源终端消费量(标准量);不计加工转换过程、运输和输配损失能源的碳排放;电力既有无锡市火力发电也有市外来电,热力主要是本市供热,其碳排放是按火力发电和供热投入的能源计算,不再计算能源终端消费部门热力和电力的碳排放。对于无锡市的能源计算中,不计二次能源转换,碳排放计算能源数据为无锡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数据,并不是无锡市整体工业。

本文中碳排放估算方法是基于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作出的,基本计算公式为:E=∑Ci*Fi(1)

其中E为无锡市碳排放总量,Ci为能源i的消费量,按标准煤计,104t;Fi为能源i碳排放系数,(104t/104t);i为能源种类。

从表3中可以看出,无锡市工业碳排放量增长迅速,从1995年的412.15万吨到2008年的2203.19万吨,碳排放量增长近五倍,年增长率达到13.77%。从表4中可以看出,无锡市工业人均碳排放量较高,并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而无锡工业的碳排放强度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仍然相对较高,以2005年为例,无锡工业碳排放强度如果以kg/美元计算为1.31kg/美元(2005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为8.19:1),而澳大利亚为0.141kg/美元,加拿大为0.13kg/美元,德国为0.088kg/美元,英国仅为0.074kg/美元,即使在国内,上海为0.108kg/美元,全国为0.156kg/美元,这表明无锡的低碳经济发展在工业方面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实证分析

1.数据。能源消费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如经济总量、能源结构、人口总量、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等。无锡作为工业城市,经济发展有很大一部分为工业增长做出的贡献,而其中又以重工业为重。重工业能源消耗大,尤其是含碳能源。结合梁朝晖(2009)的研究,本文以人均GDP、三产比重作为能源消耗的影响因素。

2.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为方便进行数据分析,对数据建立相应的代码,GDPP为人均GDP,EP为人均碳排放,TP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从表5中可以看出,无锡市三产比重在2002年之前及2003以后均不断增长,仅2002年和2003出现分段,因此设立分断函数,以TP*D2002作为参数,2002年之前取值为0,2003以后取值为1。

通过模型估计,得出无锡市碳排放的关系式为:

从方程中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均通过显著水平1%,人均GDP对碳排放随其增长具有双向效应,而三产比重对碳排放量具有负向的影响。通过怀特检验,说明方程不存在异方差。

从公式(2)中可以看出,如果以人均GDP与碳排放存在到U型关系,即符合库兹涅茨曲线。以人均GDP为唯一解释变量,公式即表明无锡市的碳排放随经济的增长和人均GDP的增加先升后降: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碳排放量由低趋高,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碳排放量又由高趋低,逐渐减小。

EKC曲线表明无锡工业碳排放量是符合库兹涅茨曲线的规律,虽然现在无锡市的碳排放量还处于逐渐增长的趋势,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新能源产业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而含碳能源消耗量较大的工业产业发展则会受到抑制,有助于碳排放量的减少。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居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不断上升,对于环境的要求也会随着提高,环保意识也会逐渐增强,政府也会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和针对碳排放量大的工业产业的准入机制等。

由公式(2)得出,无锡市碳排放量增长的拐点在人均GDP达到9.833万元左右时出现,由此无锡市碳排放量进入下降阶段。而无锡市2009年GDP已达到8.115万元。无锡市1995年-2008年年人均GDP增长率为12.92%,以此估算在2012年左右,无锡市的经济增长就达到了EKC曲线的拐点,无锡工业碳排放量进入递减的趋势。

四、对策建议

无锡作为一个工业城市,其工业发展深深影响其经济的发展。而无锡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中,工业占有很大的比重。无锡能源消耗结构不合理,煤炭等含碳量大的能源消耗较多,而如风力、水力等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较小,严重影响无锡低碳城市转变的进程。同时工业产业结构和管理也不尽完善,能耗大的产业比重大,相对的高新清洁产业较小。而从建模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人均GDP以及三产比重对于碳排放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针对无锡工业低碳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调整能耗结构,加强清洁能源利用。虽然无锡市煤炭使用量在整个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但是其比重仍在60%左右,且其绝对值也在不断增加,过量的煤炭消费必然影响城市的低碳经济,抑制了无锡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发展。因此在工业能源消费结构中,应逐渐降低煤炭直接利用的比重,或者提高煤炭的使用效率,促进煤炭资源的多重利用,改变煤炭的单一使用方法。无锡工业对于清洁能源的使用还处于较为空缺的阶段,应借鉴上海对于清洁能源的一些做法,如增加外来电和天然气的使用量等,同时积极开发利用适合无锡地区使用和推广的可再生能源,如生物能源和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无锡市能源结构中对于煤炭的补充能源和替代能源,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开发,从而优化能源品种结构。

2.优化产业结构。无锡工业高耗能产业比重过高,高耗能企业过多,给节能降耗工作带来了较大难度。无锡重点碳排放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以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五大行业。2008年,五大行业的碳排放量占无锡工业碳排放总量的81.98%。因此,必须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具有成长性、低耗能和高附加值特点的行业,突出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工作,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抑制高耗能产业盲目地扩张,促进产业结构向低耗高效方向转变,走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促进循环经济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无锡工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适合无锡工业自身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发展循环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重视工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不断发明新的技术和材料,对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进行替代,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而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特别是对于能够促进工业能源结构优化、降低煤炭使用量的高新技术或者生产工艺给予大力支持,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使废弃物质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4.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无锡排放排放量的增长起反作用,有利于无锡对碳排放的控制。无锡根据实际情况,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无锡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不断增强第三产业在无锡三产中的比重,实现第一、二、三产业机构的合理优化。

5.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政府应加强对于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的宏观调控,对企业节能降耗进行监管和指导。政府应研究制定企业节能降耗的有关政策和规章制度,如在政策方面制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激励企业节能的优惠财税政策,研究制定对购买、使用高效率节能产品定额补贴的政策,节能技术产品研发的优惠政策等,在制度方面,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建立政府与企业对接的能源监管机制,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品能耗定限考核制度、能源利用分析报告制度等,既要加大对于企业节能指导和监管的力度,强节能监督检查,加大惩戒力度,强化节能管理,同时也要做好自身的服务职责,保证国家节能法规的贯彻执行落到实处。以重点用能单位作为试点,大力推进节能降耗,贯彻执行“开源节流并重,节能优先”的能源方针,从而为节能政策的推广打下基础。

五、结论

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无锡市经济发展转型、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无锡市工业能源消耗结构不合理,煤炭等碳排放量较大的能源消耗量过多,同时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工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这些因素都将会阻碍无锡市低碳经济的发展。无锡市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政府、企业以及公众的共同努力。政府应该充分做好指导者的作用,加强对于无锡工业低碳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和指导作用,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工业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企业也应加强自身的管理,促进能耗的降低。

[基金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091029531)]

参考文献:

1.刘薇.北京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J].商业研究,2010(9)

2.叶祖达.低碳城市建设的社会成本研究[J].低碳城市建设,2010(8)

3.黎广明,何国伟,刘灵辉.广州建立低碳经济发展途径初探[J].广东农业科学,2010(8)

4.谢传胜,徐欣,侯文甜,许凤茹.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及发展路径分析[J].技术经济,2010(8)

5.梁朝辉.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7)

6.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8)

7.朱守先.城市低碳发展水平及潜力比较分析[J].开放导报,20094)

8.BP.BP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6[Z].London:BP,2006

9.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10.江苏省统计局,江苏能源消耗变动因素的实证研究[EBOL]

stats.省略/tjfx/dfxx/t20080829_402501557.htm

11.无锡市工业能源消费结构及利用效率研究[EBOL]

stats.省略/tjfx/dfxx/t20070913_402432944.htm

12.陈耀兴.无锡调整产业结构的进展、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化研究,2007(11)

13.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8)

14.何建坤,刘滨.作为温室气体排放衡量指标的碳排放强度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2004(6)

15.徐国泉.中国能源效率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商学院 江苏无锡 21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