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考改革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学方法;改革
“中国现在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进行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刻,党和国家特别强调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2013年8月,中央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从七个方面,对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精辟、深刻的阐述,特别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等院校要成为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这一重要使命,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好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深化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切实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主体是教师
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着力点在一线奋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上。因为教学方法改革的主体是教师。好的教师教学方法各有不同,甚至风格迥异,却能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教学无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从这意义上讲,教学是一门艺术,并不是单纯的对“方法”的运用。因此,教师本人的学识、修养和人格魅力往往成为上好课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优秀的教师能够根据教学要求、课堂规模、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生学科专业特点进行课堂设计,充分发挥各自的特殊性,恰当运用教学方法的“艺术”性,赢得学生的普遍爱戴和尊重。同样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师使用,起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知识渊博,有学问,不光要钻研思想政治理论,还要广泛涉猎哲学、历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成为真正的“杂家”;要深入了解学生所所思所想,要做到真正理解他们,这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效果的真谛。所以,教师要有真才实学,力求透彻掌握思政理论课程的基础理论、核心内容、基本思想,及时熟悉最前沿的形势与政策;其次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学生要有强烈的爱心和责任心。只有这样,才能在使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时候与学生产生共鸣。所以,教学方法的改革主体在教师,抓教学方法改革,实质上是抓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要深入钻研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艺术,创新教学方式,巧妙运用先进教学手段,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得生动、有趣,使同学们愿意听、想听,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当前社会问题进行思考。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比较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是“灌注式”、“注入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陈旧的授课方式,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交流,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潜能。目前,广大一线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案例式、专题式、互动式、体验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式教学方法
案例式教学能为课堂教学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从理论的高度对生活现象进行筛选,将社会中一些典型的人物与事件,浓缩成一个个的典型案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剖析这些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思考如何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维能力。采用典型案例式教学使学生找到了理论与实际相融合、相渗透的纽带,使课堂上枯燥的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做到近距离的接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内容的实效性。[2]
(二)专题式教学方法
专题式教学是以教材内容为依据,针对某一章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以专题为单元进行授课的教学方法。专题式教学要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整合、归纳,超越其所呈现的内容,形成一个较为集中的主题教学单元。专题式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更为宽广的理论视野和思维空间,专题式教学的优点在于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深入性,使学生能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深入探究成为可能,引导学生理论推理和论证,培养其独立思考的精神。
(三)互动式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和发展;方向;原则
中图分类号:G726.9 文献标识码:A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在新的形势下,自学考试必须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原则。
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和发展的应有方向
(一)从工具性教育到发展性教育
教育是作为一种满足社会对人要求的工具还是作为一种发展人的手段,是一个教育价值问题。在自学考试的整个发展历程中,人们更多地是将其作为一种满足社会需要的工具,而把自身生命的发展放到了第二位。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生命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工具性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批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指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自学考试从工具性教育走向发展性教育是其必然的发展方向。所谓发展性教育,就是要在自学考试中,主动地、自觉地促使全体自考生实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使全体自考生实现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使自学考试由作为考生求得生存基本条件、提高生活水平的工具走向提升考生生命质量,使考生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发展的途径。当然,强调发展性教育并不否认和排斥自学考试更好地发挥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人谋生重要工具的作用,只不过,促进考生的发展应成为自学考试的根本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
(二)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早已成了我国整个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当然也应该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方向。
第一,要培养考生具有对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素质教育中的首要因素。
第二,要使考生掌握比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第三,要培养考生的创新素质。这是素质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应注意加强的环节。
第四,要培养考生的实践能力。这一在素质教育中被着重强调的内容,恰恰是自学考试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应更加重视。
第五,要培养考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比较强的主体精神,使自学考试成为一种促进考生人格完善和自我实现的教育。自学考试作为一种以考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制度,对于培养考生主体精神,促进考生自我实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更应把促进考生具有健全人格和较强的主体精神作为发展的方向。
(三)从学历教育为主到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从单一的阶段性教育考试转变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最初是以学历考试的面目出现的,在此后很长的时期内,取得高等教育学历文凭成了考生们参加自学考试的最大动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激增,职业变动的频繁,单一的阶段性学历考试文凭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促使人们必须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必须终身接受教育,终身学习,这样,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方向势必就要从单一的学历教育考试转向,成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人的个性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人开始摆脱了追求学历文凭的动机,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断完善自己来参加自学考试。因此,非学历教育在自学考试中的兴盛就成了必然的趋势。如果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学历教育侧重于补偿性教育的话,非学历教育则更侧重于发展性教育,这也符合整个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当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学历教育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普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方向必定是从学历教育为主到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从单一的阶段性教育考试转变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从以城市为主到向农村延伸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创立30年来,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发展得较好,而在农村则还比较薄弱,但可以预期的是:向农村延伸必定是自学考试发展的方向。理由如下:
第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身是一种具有最大民主性的教育制度,向农村地区延伸是保障农村地区人员学习权利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是实现教育民主的需要。
第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向农村发展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需要。在“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是根本问题,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历考试,特别是非学历证书考试给农民的发展提供了新渠道。
第三,自学考试有助于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业,搞好我国新农村建设,因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向农村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第四,农村为自考发展提供了广大的空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是自学考试新的增长点,是自学考试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五,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向农村发展的有关政策和规定,为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和保障。
(五)从单一发展自学考试教育到进一步与各种教育形式沟通融合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改革的一个基本方面,教学方法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当前形势下,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必须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是制约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应从积极发挥教师的教育教学主导作用,努力提升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的现代化;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推动学生考试考核评价方式的创新等五个方面切实抓紧抓好。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一切方式、步骤、程序、和手段的总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遵守以“教”为中心的模式,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唯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片面地强调知识的培养,重结果轻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现成知识的传授,考试以知识的简单记忆为主。实际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单一,实效性不强;教师满堂灌,学生不愿听,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抬头率不高,教学效果不好。
教学方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目标、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改革教学方法,不是简单地改变传统课堂‘灌输式’‘注入式’教学法,而是重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在交流中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断提升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所在
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只有通过教师作用的发挥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抓教学方法改革,实质上就是抓教师”。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主体;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1)教师观念的更新和转变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先导。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应“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着力于‘基于学’而设计‘教’的教师教学方法改革和学生‘学法’的革命,并使教学方法的参与主体由单向性走向多向性”,注重挖掘以主体性发挥为特征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
(2)教师过硬的政治理论修养是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和保障。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对学生的世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师德与高尚人格,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理论素养。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既是业师,更是人师。思政课教师要站稳讲台,自身首先要自信,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认同。
(3)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核心。教学是高校的生命,科研是高校的灵魂;对于高校而言,教学是根本,必须围绕教学搞科研。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科研是教学的前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科研的延伸。科研不仅能促进教师学术能力的提高,也能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努力联系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激发他们解决学术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兴趣。
二、切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以下明显的不足:第一,缺乏“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只注重基本知识和理论的传授,缺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品德的培养,给学生的印象是思政课假、大、空,不接地气。第二,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你说你的,我的。第三,教学手段陈旧落后,教师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就要读懂学生,要研究学情,搞清楚学生的所思、所需、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应着力于唤醒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教会学生学习,使其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是提升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能力。
思政课教学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05方案”指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增强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要直面问题,以破解问题为牵引。在教学中,可采用“从问题切入讲理论的思路”,以问题引出理论,用理论分析问题;也可采用“从学生兴趣出发组织教学的思路”,只有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才能抓住学生。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自身教学特点而定。教师要结合实际,对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情景式、专题式、讨论式、案例式、多媒体辅助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法灵活选择使用,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感染力、吸引力,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曾指出:“改革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开好课程,最根本的就是要真正调动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标准是大学生喜欢这门课程,认真地学习这门课程,觉得这门课程对他们有帮助。”
三、探索和努力实现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的现代化,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大势所趋和必然要求
教学手段是教学方法的构成要素之一。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了高校思政课课堂。当今,现代教育技术迅猛发展,为高校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机遇和条件。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战略,加快全国信息化进程;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推进网络教学资源库、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设的工作;不喔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师应用的技术水平;提高学生利用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检索的能力,以及运用技术手段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教育教学思想的体现。教学手段的变化,必然引起教学方法的改革。时下,慕课、微课程、Blackbaord、“易班”等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也创新了教学方法,极大地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为思政课教学注入了活力。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教师要自觉顺应教育教学现代化的趋势和要求,不断提高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本领。
四、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而言,为配合理论教学,实现思政课教育目标,让学生自主参与的一种教学形式。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对教学方法的创新。“05方案”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形式,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类;校内实践教学形式又可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在教学形式或教学内容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目的是落实培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训练学生观察、分析社会现象能力的活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达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五、不断创新对学生的考试考核评价方式,也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内容
考核是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以考核方式的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与考核方式的改革相辅相成。一方面,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以考核方式的改革为依托;另一方面,考核方式的改革必须以教学方法的创新为前提,对其具有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考核方式要以考核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情况和考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考试考核评价方式的创新,要从以往的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法,改为全过程的多样化多角度考核,最后评出综合成绩。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起来,强调过程考核,取消以往期末一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做法。如一些学校将学生的考核成绩按照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由考勤、作业、课堂讨论、调查报告、课堂纪律等组成,期末成绩由辨析题、论述题、小论文等组成。考试考核评价方式的创新,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思考,提高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落脚点。
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教学方法改革是高校思政课全面改革的切入点、突破口和关键所在,唯有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优秀课程。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任重道远,高校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参考文献:
[1]李卫红.认真总结经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2)
[2]郭凤志.现代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路向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
[3].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01版
[4]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顾钰民.理念与方法:贯彻实施“05方案”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
[6]袁贵仁,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
关 键 词:学校体育;高考制度改革;体质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5-0085-04
Rational thinking about including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ZHOU Mi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Jinan University,Jinan 250022,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NCEE) in China is to select morally, intellectually and physically developed socialist constructors and successors. Including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reform of NCEE is conducive to implementing related state policies, maintaining the continuity of student health education at the basic education stage, enhancing makings education, and boosting the promo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tatu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but also affected and restricted by factors such as politics, economy, society, technology etc.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reform of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physical health
高考作为一项人才选拔制度,不仅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考生的根本利益,同时,高考所具有的导向作用也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1]。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考作为我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评价体系和选拔标准应该与我们的教育方针保持一致,因此,我国高考的目的也应该是选拔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随着我国国民体质检测数据的不断公布,青少年体质总体水平持续下降的现象引起了中央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些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将体育纳入高考科目的改革方案,其目的是通过高考的导向性作用,促进中小学体育活动的开展,改善学生健康状况。提议本身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和高考改革发展方向,但高考改革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本文分析我国后高考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将体育纳入高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1 后高考制度发展历程
试卷结构有较大调整,“选考试题”首次登场。新旧高考命题题型虽然都是由语文基础知识、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语言表达和写作几个板块组成,但新高考题增加了选考内容,这既是试卷变化最大之处,更是新高考试卷的亮点。与此同时,新试题加强了社科类文本阅读的比重,题量在旧高考的基础增加了一道,而分值却是旧高考题的两倍。社科类文本的阅读题型也有不小的变化,由纯客观题型演变为主客观题型兼顾,分值、题量各占一半。选考类文本的分值则比旧高考必考文本的分值有所降低,语言表达题量和分值也有降低。这个变化,既符合新课标强调的“人文内涵”培养和“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课改精神,也表现出命题者关注社会发展和需要,引导学生和语文教学注重个性化发展的思路。作文题沿用“话题作文题型”,意在鼓励考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给考生个性以较大的自主发挥空间。
选材富有时代感,注重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兼顾地方特色。试题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如第22题是一道语言表达题,选材是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四个比赛项目的标志图形,要求自选一个图形,围绕图形内容,紧扣动态特征展开联想,写一段话并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方法表达。
北京奥运会是举世瞩目的大事,更是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四个比赛项目的标志图形是广大学生熟悉和喜欢的,因此,这类材料,比其他任何纯理性的抽象材料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从答题要求来看,既能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又能具有很好的区分度。
广东题锐意出新,命题视野开阔
选考题实用类文本《访钢琴演奏家傅聪》所涉及的人物也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围绕“做好人,才做艺术家”这个中心展开,对人生有正确导向作用,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名句默写部分,都是耳熟能详的句子,舍弃了旧高考中涉及到的文学常识的内容。文言文阅读所选取的材料,一改传统的传记文学,选取著名文言小说《聊斋志异》的篇章,取材新颖,内容生动,又富有很强的生活气息,读起来让人觉得轻松,不像传记文学那样面孔冷峻,这就拉近了文言文阅读与中学生的心理距离。
第23题是关于粤剧的信息筛选试题。这个内容极具岭南地方特色,作为广东学生应该有所了解,作为广东语文教学也应该有所涉及。老题型新内容,面目鲜活,体现了广东的地方文化特色。
客观题难度降低而主观题难度有所提高,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例如,第1题关于汉字读音,几乎没有设置解题障碍。第2题,关于成语及熟语的运用,秉承了旧高考的传统,去掉了生僻成语以及介于成语与熟语之间的熟语。第3题是关于词语的辨析,选材都是使用率较高的词语,辨析起来没有太大的难度。文言文阅读理解所涉及的词语以及内容的理解难度都不大。而主观题则适当增加了难度,如选考类文学文本第18题,选考类实用文本第21题,要求学生既结合文本内容又结合自身的语文素养来回答,这样既考查了阅读鉴赏能力,又考查了“审美情感”和“思想情感”,虽然自由度增加了,但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社科类文本阅读增加了两道主观题,将原来的三道客观题改为现在的主客观题各两道,无疑增加了答题难度。这些题注重对人的思想精神领域的开掘,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考查的力度也相对加大。
选考题更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难度增加,但给学生提供了较为自由的发挥空间。增设选考内容,有利于不同类型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例如,文学类文本第18题,主要是从学生的“审美情感”角度命题,学生解答时既要鉴赏文章的内容,还要调动自身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难度较大。实用类文本第21题则是从学生的“思想情感”角度命题,出题思路与文学类文本虽然略有变化,但本质上是一致的。由于选考设计了不同文本的阅读试题,这就给考生提供了依据自身特长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文本阅读答题的自由,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
增加探究题型,凸显新课程理念。该套试题注重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第14题、第15题、第18题、第21题是该套试题的亮点。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理念来分析问题,昭示了教改方向和学习发展方向,有利于学生形成学术研究思维。
宁夏、海南题 推陈出新,改革力度较大
试卷知识结构与题型结构推陈出新。该试卷题型安排除了根据课改精神推出选考题外,还改变了旧高考试题的编排顺序,先从社科类文本阅读开始,然后是文言诗文阅读,接着是选考文本阅读,再是语言文字选择与运用,最后是写作。
从知识结构来看,全套试题去掉了旧高考试题中的读音和字形的辨析,保留了其他传统知识点的考查,语言运用题量减少,分值也相应减少。但整个板块强调的是语言的运用,着力考查语文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古诗文的阅读鉴赏,最突出的变化是分值的提高。比旧高考试题增加了4分,更重视古诗文阅读欣赏能力的培养。现代文本阅读设置选考题,这个变化应该说是紧随新课改精神,体现了新课标"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理念。
试卷中文本选材既凸显时代特点,又兼顾传统。例如,社科类文本选材是关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却出不了伟大作家"的问题,具有时代特点,而选考文学类文本选材是《林冲见差拨》,则是传统的古白话小说,选考实用类文本是《叶圣陶在四川》,关注的是语文学科本身的相关信息。
增加探究题型,体现出强烈的改革意识。探究题与广东、山东卷一样设在现代文本阅读部分。但两省该题赋分比广东、山东都要多。第14题和18题是探究题,赋分均为8分。这样设置分数,体现了海南、宁夏两省对探究性试题和对探究性学习的高度重视。
作文命题注重考查写作基本功和基本素养。海南、宁夏的高考作文题是材料作文,给考生提供了一个科学故事,故事的核心与创造相关。作文试题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比较大,材料并没有明确给出一个固定的话题,考生只要注意故事后面的提示,就不容易离题,这样将作文的重点放到表达上而不是审题上,是一种合乎实际的回归。这样命题继承了旧高考的新材料作文的传统,注重考查写作基本功和基本素养。由于这个命题留给考生的思维空间比较开阔,考生完全可以根据题意和自己的积累与个性特长立意作文,这与目前我们提倡的创新精神不谋而合,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气息。
山东题平稳中体现创新,继承中寻求突破
山东题全卷整体结构形式与旧高考试题结构形式保持一致。不论是基础知识的考查,还是古诗文、现代文的阅读考查,都体现了良好的继承性和稳定性。除选考题以外,其他题型没有任何变化,该套命题体现了在课改第一年高考中平稳过渡的命题特点。
整套试卷从知识结构和题型结构上,又都在稳中创新,在继承旧高考的传统命题题型上寻求变化和突破。其主要变化体现在以下几点:
作文由旧高考的新材料作文回归到“话题作文”。作文话题没有安排任何语境,话题本身充满了诗意,虽说审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构思、立意和选材的自由度非常大,便于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写作,便于学生展示个性才华和语文素养。
古诗文识记和阅读欣赏部分虽然题量、题型没有变化,但文言文的翻译和名句默写题增加了分值。
分值增加3分,这暗示了要求考生加强文言文学习的方向。准确翻译文言文和名句默写则是考查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和基本的方式。
社科类之外的文本阅读由过去的必做题改为选做题。在题型和文本的选择上与广东题多有相似之处。
两道题难度、题型和分值基本一致,考生可根据自身特长选做不同内容的文本试题。阅读文本的变化和选择的自主性,便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这种命题与新课标所确立的“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和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十分吻合。
试卷信息量大,题量与旧高考一致,但比广东题多两道小题。这两道小题主要是基础知识部分和语言表达部分各多出了一道题,因而涵盖的知识面更为广泛。
文本阅读选材继承传统,立足于稳,重视语文的“文”的色彩。选材虽然生活气息没有广东试题浓厚,材料也不如广东题鲜活,但所设计的探究题比广东题更开放,更自由。例如,选考题文学类第21、22题,实用类第22题即是如此。
增加探究题型,体现创新和寻求突破。注重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这是山东题创新思想和寻求突破的又一体现。选做题的两个第22题,就是这样的试题。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理念来分析问题,昭示了教改方向和学习发展方向。
新高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四省区新课程改革后第一年的高考题均“稳中求变,稳中求新”,即保持了高考的相对稳定,又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这样的试题命题方向对我们今后的高中语文教学有以下几点启示:
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四省区的语文试题都没有放弃对基础知识、语文素养和基本能力的考查。这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无论高考怎样改革,无论语文教学怎样改革,语文的基础能力和基本素养都要强调。因此,语文教学中必须要认真落实基础知识学习和读写基本能力的培养,强调语文素养的提高意识。
语文教学要锐意改革,积极推进探究性学习。四省区高考最大的亮点,就是将探究性试题引进高考试题中。不管是有意为之,还是不约而同,但都昭示一个共同的方向,语文教学要强化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探究性学习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也不能与课堂教学脱节,而应该把语文课堂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结合在一起,进行一体化研究,真正把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意识,要给学生个性发展创设良好空间。四省区高考命题的另一亮点就是增设选做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语文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
这不仅是高考命题昭示的方向,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更是我们民族独立创新、走向强大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理应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真正使学生成长为人格独立、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大写的人。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读书”,不要只盯住“考试”。高考语文既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更是对思想素质、审美情感的考查,这就明确了语文学习和备考的一项根本性的任务,在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环节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语言文字,关注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形式和技巧,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素质”与“审美情感”。通过“读书”来提高“思想素质”与“审美情感”。
[关键词] 高考 计算题 现代科技 科学技术 知识点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例如,我们天天都用到的“电”是属于物理学中的《电磁学》,砌房子所用到的重锤线是利用重力的原理制成的。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使人的关系不断的和谐,而物理高考计算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即与生产生活相关又与现代科技紧密相连。因而,作为高中教师对高考物理计算题的研究就特别重要。
一、物理高考计算题涉及的知识点
物理高考计算题是能够充分考查学生的推理计算能力,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题型。为了更加方便地了解高考计算题所涉及的知识点。
计算题在所有的题型中占的分值是最高的,约占总分值的36%~45%,许多学生都在这种题型上失分,甚至与大学失之交臂。因此,作为高中教师对高考物理计算题的研究就特别重要。由上表可以看出,高考物理计算题考查的大部分都不是单个的知识点而是多个知识点穿插在一起的综合性的命题。可以是电场与磁场的结合,也可以是磁场与力场的结合,还可以是磁场、电场和力场“三场”的复合问题,甚至还可能在“三场”复合中加入碰撞的问题。
在所取样本中的18道题目中,其中有6道题目考查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问题,有7道题目都涉及了“牛顿第二定律”这一物理学的基本定律。这表明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问题仍是近几年高考物理计算题的重点,在以后的高考物理计算题中这一趋势可能将继续持续下去。因此,老师有必要花一定的时间来研究这一类题型,并带领学生一起弄懂、搞透这个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而有7道题目涉及了“牛顿第二定律”这一知识点则说明了“牛顿第二定律”这一物理学的基本定律仍是高考的热点。可见“牛顿第二定律”在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近几年高考物理计算题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物理高考试题的改革就已经开始。但是由于受“高考物理的考查范围应严格遵循《教学大纲》”,等多方面的原因,高考物理试题的改革一直进行的很缓慢。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通过旧式的高考物理试题选拔出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科技的需求,而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的物理学更是亟待改革。因此,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的高考改革小组对对高考物理试题进行了大力改革。使高考物理试题与生产实际,现代科技相联系,而占分值较重的高考物理计算题更是与当今科技紧密相连。请看下面这道题目。
例1.(2009年全国卷Ⅱ第26题)如图,P、Q为某地区水平地面上的两点,在P点正下方一球形区域内藏有石油,假定区域周围岩石均匀分布,密度为。石油密度远小于,可将上述球形区域视为空腔。如果没有这一空腔,则该地区重力加速度(正常值)沿竖直方向,当存在空腔时,该地区重力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和正常情况有微小偏离,重力加速度在原竖直方向(即 PO方向)上的投影相对于正常值的偏离叫做“重力加速度反常”。为了探寻石油区域的位置和石油储量,常利用P点附近重力加速度反常现象,已知引力常数为 G。
(1)设球形空腔体积为V,球心深度为d,远小于地球半径R,PQ=x,求空腔所引起的Q点处的重力加速度反常。
(2)若在水平地面上半径为L的范围内发现:重力加速度反常值在与k(k>1)之间变化,且重力加速度反常的最大值出现在半径为L的范围中心,如果这种反常是由于地下存在的某一球形空腔造成的,试求次空腔求新的深度和空腔的体积。
三、教师改变物理教学方法以适应高考物理计算题的特点
2000年以前,由于受《教学大纲》的约束,高考物理计算题的出题范围一直都在《教学大纲》之内。正因如此,也使得许多教育工作者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研究《教学大纲》范围内的高考计算题中去,并带领学生一起“遨游题海”,而对《教学大纲》之外的计算题不闻不问,更不用说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了。由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固定,动手能力差且不会把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和科学技术相结合。这种思维固定的学生“人才”是跟不上时代步伐的,也不可能适应当今科技的飞速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段推进,近几年来涌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型高考物理计算题。这种新题型涵盖了广泛的科普知识;与科技挂钩,和生产实际相相联。因此,这也对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学生要改变学习方法以适应高考物理计算题的特点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近几年高考物理计算题与生产实际和科学技术联系的也越来越紧密。这就要求学生改变目前的学习方法以适应新课改和物理高考计算题特点。学生应变被动、机械的学习为主动、积极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学习主体性;应由片面、单一性的学习转向全面、多样性的学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学生不应再局限于《教学大纲》,而要跳出《教学大纲》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去,并检验自己所学的东西是否与实际现象相符。从而使学生自己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在学好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多关注科学技术;了解物理学的发展以及物理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做到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近几年高考物理计算题与生产实际和科学技术联系的越来越紧密,同时也引导着学生关心生活,关注科学的发展,为我国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开辟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王欣.中学物理教学参考.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介绍了即将出台的“两类人才、两种模式”改革方案。根据这套方案,高考将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是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消息一出,社会反响强烈。
高考改革箭在弦上,教育生态务实重置
首先,目前的高考把统一考试当成评价人的惟一尺度,一锤定音。选拔性考试只能是考共性的知识,高分低能是社会对它的概括,要考出个性很困难,确实不利于选拔专才。比如,文科一定要考高中数学吗?学到什么阶段什么难度为适宜?因此,真正的高考改革,不是取消统一考试,而是应把目前的高考功能从选拔变为评价,打破集中录取,让高考回归本质,培养多元化人才,每个人自主定位,扬长避短。所谓多元,就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个性、潜能、特长、志向和人生目标,要根据他的这些特征来评价。所谓自主,就是依据特长和志向这些个体自主选择的标准来评价。
其次,高考改革的核心价值在于切实扩大学生的选择权,选择考试、选择教育、选择大学,建立学生和学校的平等关系,实现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给各种人才丰富适合的升学渠道。更重要的是,学校被学生选择,而不是仅仅被学校选拔,完全改变教育生态,学校间的录取批次、等级自然消失,办学者必须对受教育者负责,否则就可能从一流沦为二流,甚至因没有学生选择而被淘汰,很多大家担心的招生乱象,会因市场机制的构建而远超乎大家的想象得到治理。
再次,高考观念与经济结构之间脱节,高等教育与企业需求有脱节。根据麦肯锡公司的最新报告,到2020年,中国用人单位将需要1.42亿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可我国从小学到初中都不重视技能教育,甚至轻视职业教育,把“上大学”视为读书的最高成就,“都市白领”比“蓝领工人”更有社会地位的观念根深蒂固。一面是技能型人才的缺口凸显,一面是民众观念中的不屑,最终也造成了一部分经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被挤压进了蓝领工人阶层的现象。这就需要从骨子里改变观念,让兴趣特长引领学习方向,学有所用,自身价值得以彰显。其实蓝领化并非不好,发达国家如德国和瑞士,接受职业教育者分别达到了受教育人群的78%与82%。高等教育应与社会需求衔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乃大势所需!
教育改革的步子或大或小从未停歇,如辽宁已先行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另外,还将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各种形式。
语文教学边缘化,母语终强势回归
在改革意见中,社会上“救救汉语”与“弱化英语”的呼声日渐强烈。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慨叹现在国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普遍认知度都不够,写不好字、提笔忘字、阅读有障碍、写作语言干瘪的现象日趋严重。在学生的各个学习阶段,母语学习普遍不受重视,语文教学已经被边缘化,语文教师更扮演着夹缝中艰难行走的尴尬角色。因为语文素养提升要靠大量阅读,要长期积累,很难依赖“短促突击”的复习去提高考分,许多学生甚至认为语文学不学都差不多,这势必放逐语文,挤掉本该学语文的时间,给其他学科“让路”。殊不知,语文是国魂,消灭一个国家首要就要销蚀她的文字;语文是一种素养,开阔眼界涵养性情;语文是工具学科,提升你的阅读理解能力,为终身成长奠基。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都很重视外语教学,但却没有哪个国家会把外语教学置于母语教学之上。适当增加语文分值,将有利于恢复语文应有的地位,让全社会重视母语教育。
改革理念深受好评,操作实践方能成真
改革政策是自上而下颁布的,但实践是自下而上完成的,这就需要政策出台前充分的调研,考虑国情民情学情;政策制定后,切实关注指导具体的操作。我在一线,学疏识浅,但也很关注几个问题:
第一,改革应该有连续性,如果行政推动过度,改动频繁,实施者会无所适从。
第二,改革要有预见性。假如变动了高考方案就应该明确公布相应的考测方式,操作方法,配套的教材设置等一系列问题,打出提前量,明确指引方向,走一步看一步的改革令人迷茫。而且,只选三门优势学科考测会否继续上演偏科的一幕,语文数学学科是否压力更大了?
第三,理顺宏观体制,把严高校出口,形成创新机制和监督机制,使高考改革逐渐符合中国国情,逐渐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
第四,关键要引领教学理念的改革,教师没有一种正确的教育理念,坚守以分数为己任,就无法弘扬改革的精神;家长没有正确的理念,视读书为正统唯一出路,国家的改革就步步维艰。
第五,中学生在震耳的减负声中素质越来越低,身体越来越差。显然改革大方向是对的,但是要想提高学生的素质,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时间真正还给学生,把自由真正还给学生,把健康真正还给学生。
【关键词】美术高考 现状 改革设想
一、当前美术高考现状
(一)高考热,考生数量一路攀升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美术专业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社会待遇相对其他专业要更好一些,这促使很多家长和考生把目标瞄向美术专业;在录取上,美术类专业的文化课成绩要比其他普通文化科目的学生低得多,这也促使很多在文化课成绩方面不理想的学生转向美术专业。
(二)扩招迅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
1999年高等教育改革实行全面扩招以来,众多高校纷纷开设美术类专业。在此之前,全国只有不多的美术学院和师范院校美术系科招收美术类学生。自扩招政策始,高校美术类专业开始持续的膨胀。
各高校纷纷开设美术类院系,并且招生领域逐渐拓宽、招生专业越来越细。现在全国范围内的普通高校有约至少80%的学校开设了美术类专业,并且打破传统的绘画类、史论类、艺术设计类的专业分类法,尤其是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细化,如环境艺术设计、染织设计、陶瓷设计、装演设计、装饰设计、室内与家具设计、化妆与形象设计专业、家居设计、文化管理、旅游产品设计、动漫插画、艺术品鉴赏与保护等等。
(三)美术高考制度及考试方式不合理
现时的统考模式,使那些思维活、点子多、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失去了进艺术大学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而艺术院校也更难培养出杰出的艺术人才。随着美术高考日益机械化、简单化,美术考试方式也越来越走向简单。为了追求升学,学校和教师们都会搜集和研究各美术高考素描、色彩、速写的评分倾向,指导学生死记硬背,忽视提高学生整体的艺术和文化素养。
二、美术高考改革的思路
(一)基于社会需求衡量美术高考的利弊
考生经由美术高考,从基础教育的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进入大学这个教育环节中接受教育,成长为成熟的、有综合素质的、具备基础知识和专业特长的社会人,这是一个活态的有机体。考生选择专业时要看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师资、要看就业前景,同样,高校配置某一专业的时候,也要看高中的生源和社会上的就业前景,这是相互影响的;站在社会的角度,社会对某一专业的人才需求不是由高校人数或高考人数决定,而是由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人们的精神需求、物质需求决定的。
抽象的谈论美术高考的利与弊是毫无益处的。只有当考生数量、高校录取数量、社会需求量三者之间达到平衡和协调的时候,美术高考才能在最大限度上为社会发展服务。所以,美术高考的改革要基于社会的需求,衡量其利与弊以及背后的成因,才能提出可行的方案。
(二)基于教育的整体发展调整各个环节
长期以来,基础美术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是不被重视的部分,美术教师在学校的地位低、收入微薄,美术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备,基层领导不重视,等等。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这种状况已经得到很大的好转,基础教育改革了,高等教育很快也会迎来改革的新契机,美术高考亦如此。事实上目前的美术高考热给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其中出现的或好或坏的影响会推动我们努力办好美术教育。关键的问题是为新的时代、新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也就是在推进教育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调适其中的环节,引导这股美术热潮向好的方向发展。
(三)基于文化的视角审视考试机制
美术作为文化的子体,渗透着文化的血脉。学生学习美术,事实上是在学习美术文化,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的多样性、美术对生活、对社会的独特贡献,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接受文化的熏陶,认识社会的丰富性、人的差异性、养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文化观在美术教育中的渗透,在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教材、课程设置中体现的比较好,但是美术高考、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系统尚未及时地进行调整。笔者认为,对美术高考的研究一定要基于大文化的视角。只有考试机制调整了思路,将美术学习真正纳入到文化学习的范畴,与考试相关的一系列教育环节才会真正改变,最终服务于社会的美术人才的质量才会真正得以提高。
三、美术高考改革的建议
(一)国家政策的导向
要注重思想、舆论导向,制订相应的措施对媒体舆论导向进行管理,做到对高校专业情况、高校就业情况、学生报考与录取情况等的客观报道,一味地说“热”、呼吁降温是没有用的,媒体应该在社会、社区群体增加宣传,尽量让群众明白美术高考、美术专业到底是怎么回事。对高校美术相关的职业教育制订相关的政策。做好美术相关的职业教育,能够保证就业,进而保证职业领域内的服务质量和长远发展。
(二)基础教育阶段的必要准备
高考美术学习与普通中学美术学习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为培养比较专业的美术人才做准备,而后者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服务。中学普通美术教育更侧重于知识结构的基础的建立,而高考美术教育应该在此基础上求得知识结构在广度方面的拓展、深度方面的挖掘,并培养学生美术学习的必要技能。
(三)考试内容和评价的调整
美术高考要探索多元、多样的选拔录取方式,以国家统一考试为主,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由选拔性考试向选拔性与适应性综合的方式转变,由单一考试向因材施考转变,实行分层次、分类型的考试录取制度,注重个性特长评价。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考、教育生态、调控、高考改革
一、教育生态理论概述
教育生态大体上可看作是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关系。而所谓教育生态平衡则主要是指教育系统运行高效、功能优异及其与社会环境的良好协调关系。教育生态系统是由基础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等链条联系的生态系统。并是在社会和家庭等环境之间进行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交换。在教育生态系统中要保持系统的平衡,就必须协调好教育及其结构、功能之间,以及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价值流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必要有系统的调控功能,教育生态系统等因素的和谐,物质和能量输入、输出的平衡维持应有对不同的物质基质的系统所具有的信息交换反馈调节能力,作为一个调控器在输出系统、在输出端接收反馈信息后,必须根据输出值和目标值的差,进行判断、推理,并据之做出调整决策,从而对系统进行调节、控制,使之朝目标值方向逼近的性能。根据性能影响可见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在我国的教育生态系统中起着“调控器”的作用。
二、教育生态问题
目前教育生态恶化是不争的事实,总理2006年11月20日在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忧心地说:“……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的教育仍然缺少创新,充满因循,学生负担过重,知识烦琐无用,花费人生约1/4至1/3的正规教育不能有效地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面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挑战,显得软弱无力。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求面前我们的教育是低质低效的。在用人单位眼中,经过筛选基本合格与适用人才仅占各类院校毕业生的2%-3%,甚至2‰-3‰。在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学习化社会中,传统的教育体制、教育观念、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考试评估等已有相形见拙,日渐陈腐,甚至常常在社会关注的焦点中被当作众失之的。平心而论,我们今天的教育就其内在品质而言仍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教育的主体性和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尚未确定,仍处于政治冲击和经济挤压双重困窘之中,不能充分显示教育的生态功能,亦未能成为向社会全面开放的系统,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大众教育的需求①。一方面,基础教育面对一代独生子女的教育困难重重,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的现状还未得到根本改变。笔者在对数百名高校学生专业志趣调查中发现竟有42%以上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小学生、中学生厌学者大有人在。另一方面,高校存在着脱离社会发展、管理不到位、观念陈旧迂腐等弊端,致使高校从总体上仍缺乏活力,学术品质恶化,人文精神和大学精神的流失与人才流失同样严重,以上教育生态问题成为从国家总理到平民所焦虑的问题。
三、高考制度与教育生态系统的关系
教育生态系统是由教育生态链联系起来,从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都有形无形地受到高等教育招生考试的决定性影响。由于高校招生指挥棒的作用,造成我国早期的养成教育扭曲成优先知识教育,中学的素质教育演变为应试教育。文凭与就业、求职、家庭、晋升、前途都是直接关联的。希望上大学、希望考名牌大学成了学生们的人生追求,成为家长的渴望,成了学校的动力,成为许多家庭和社会地位象征,并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综之,高考无论是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还是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还是对促进社会阶层的有序流动和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价值取向,都有着不可替代的调控功能,是教育生态的“调控器”。
作为一个系统调控器与系统是否适配,调控器性能是否良好,是决定系统正反发展的关键。从本质上说,高考是为高校选拔人才服务的,在改革的控制方向上必要取向是尊重和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发挥其选择人才的作用。高考作为选拔考试,通过考试大批人才进入高校。对基础教育而言,它一方面检测学生中学阶段学习知识的能力、方法、习惯的水平,一方面反馈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也从另一个侧面评价学校的办学水平,实施对办学方向的调控。综之,高考制度改革事关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对整个中国社会发展,乃至对全球的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2006年我国高招入学率已达到15%,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经历了由量变到质变到质量互变的过程,高等教育从本质到类型再到学术标准都发生了转变。这时期基础教育也出现变化的趋势,高考作为系统的“控制器”的性能也要随之改变。也就是说教育生态已经发生了变化,其“调控器”性能不改变,就会失去它的功能和作用,甚而成为教育生态系统的障碍。
四、关于高考改革的思考
高考改革是促进教育生态良性发展的切入点,改革要以转变思想为先导,即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按照“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以人为本的全面素质教育观,多样化的现代人才观,以及适应性的考试功能观来引领高考制度的变革,转变对高考改革起制约作用的高考功能理念。从调控性能上说,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考的功能不再只是选拔人才,而是精英选拔和技术型适用人才的选择相结合的功能,更多层面的是高校学生,通过考试及其他方式,进行双向互动选择。高校根据所设专业的层次、类型选择合适的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力、性格以及志趣爱好选择合适的高校和专业。
教育生态系统的变化和发展有内部互相作用,还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作用。高考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关节部位,必须通过内部结构的调整来调整这两方面的关系和需求。一方面,高中的教育教学水平及课程结构对高考科目与内容的改革有较强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及高校课程教学的改革对科目与内容改革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同时作为大规模的教育考试制度,高考还受到考试内在发展规律的驱使和制约。此外,高考改革还要受到来自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国内国际人才形势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高考改革在改变过去单纯知识考查的基础上,逐步朝着能力立意的方向发展。要想全面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就必须依靠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其实,到目前为止,人们对“能力”概念的科学内涵并没有完全认识,在纸笔介质的考试形式中到底能够考查哪些能力,还需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关于这一点,美国的SAT和ACT就是主要测量学生的学习能力,性向和适应性②。采用先进的科学先进的教育测量技术来控制考试的效度,保持合理的区分度,以此来维护高考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实为必要。
为此,在高考改革中我们是否可双管齐下。一方面,追求改革的科学性,使考试能尽量科学、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使高考能全面、公正地描述学生的素质和专业性向,为高校录取提供参考依据;另一方面,努力克服片面倚重考试的弊端,弱化考试分数在录取中的比例,逐渐改变分数至上的传统考试价值观,采取多元入学评价方案,以更好地选拔适合时代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