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范文

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第1篇: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范文

内容摘要:稳定物价已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从内在特征上看,我国通货膨胀主要呈现出物价波动的结构性、通胀成因的复杂性、冲击影响的持续性和稳定物价的艰巨性这四大特征。本文认为,治理当前通胀要采用渐进性的“中医”疗法,坚持总量政策和结构政策相结合,实施短期应急措施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运用不同的政策组合,有针对性地采取多项措施缓解物价上涨的多重压力。

关键词:通货膨胀 综合症 稳定物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要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积极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与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合理引导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面对当前持续高涨的物价形势,国务院于2010年11月17日召开常务会议并出台了四项稳定物价措施,明确表示要充分认识稳定市场价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抑制价格上涨势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11月19日国务院又了《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提出要把“保障民生、稳定预期”作为做好物价调控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要求继续加强通胀预期管理,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可见,管理通胀预期,维持物价稳定已成为当前乃至未来相当一段时期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为此,厘清我国当前通胀的实际状况,深入挖掘通胀的本质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组合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通货膨胀的基本状况与内在特征

自2009年7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总体上呈现同步上涨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1-11月,CPI和PPI分别累计上涨3.2%和5.5%,并呈现加速趋势。其中,11月CPI同比增长突破5%,创28个月以来的新高,PPI同比上涨6.1%。当前我国物价形势已十分严峻,呈现出物价结构性波动、通胀成因复杂、冲击影响持续、稳定物价艰巨等特征。具体而言:

(一)物价波动的结构性

我国经济结构的内在失衡,使得边际消费率和实业投资的边际生产率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消费和实业投资意愿低下,进而导致经济出现中长期结构性内生通胀(周建元,2010)。近年来,我国通胀的总量指标受到结构性冲击就是最好的例证。据统计,2004-2008年期间,我国食品价格和能源原材料价格分别对CPI和PPI波动的贡献超过50%和60%,而其在CPI和PPI的权重仅为33%和40%左右(纪敏、王月,2010)。在本轮通胀中,物价波动依然具有比较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在PPI波动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大于生活资料价格上涨幅度,采掘工业、原料工业持续领涨。在CPI波动中,农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大于城市消费价格上涨幅度;食品价格上涨幅度大于非食品价格上涨幅度;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大于服务品价格上涨幅度(如表1所示)。同时,物价波动正发生结构性变迁与扩散,价格上涨影响已从生产资料扩散到生活资料,从基础农产品扩散到食品制成品和非食品,推动物价水平不断迈向更高的台阶。

(二)通胀成因的复杂性

流动性过剩是本轮通胀的重要推手,这一点在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但是,价格的结构性波动不仅与总需求条件变化有关,也与不同商品、服务、资产的供求弹性、生产效率,以及对流动性和通胀预期的敏感性有关(纪敏、王月,2010)。余力等人(2010)认为,我国通胀周期性变动,既存在需求拉动诱因,又存在成本推动的特征。总的来说,当前我国居民消费指数持续向上是“内外夹击”、“长短期因素交织”的多因综合症,既有国内货币超发拉动需求上涨的影响,也有来自国际市场输入型通胀的作用;既有市场成本上升推动的影响,也有通胀预期的心理作用;既有灾害天气等自然因素对食品供给的影响,也有各类游资对各种农产品炒作的作用。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共出现了四次农产品价格上涨。其中,前两次(即1993-1995年和2004年)主要是政策导向推动,2007-2008年的大涨是因为国外通胀输入和国内疫病带来的猪肉飙升。而当前的上涨则是由供给不足诱发,宽松流动性接棒推升,要素价格上涨、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袁霏阳、杨柯,2010)。

(三)冲击影响的持久性

在影响当前物价水平的各因素中,自然灾害和国际市场冲击等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会推高物价上涨幅度但通常不会持久,会随着国家政策的具体实施而逐渐减弱,而成本因素则能够产生持久影响,推动消费价格较长时期的持续上行。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劳动力供给逐步从无限供给向局部短缺转变,劳动力成本上升将通过市场传导机制影响最终消费品的价格水平。有研究表明,二战后,日本和韩国在经济腾飞时期都曾出现劳动力成本上升引起物价水平高位运行的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推进,原材料、资金、土地、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成本不断上升,再加上汇率风险加剧,多重因素共同推动成本上涨,带动产业链相关产品和服务价格上升,进而推升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加剧人们对未来通胀的预期,导致物价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维持高位运行。据央行公布的《2010年第四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居民对物价满意度仅为13.8%,创下此项调查实施以来(1999年第四季度)最低点。其中,高达73.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61.4%的居民预期下季物价将继续上涨,居民的资产保值方式正逐步由储蓄向购买债券、股票、基金等投资转移(牛娟娟,2010)。零点公司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的受访者表示无法应对当前的物价变动,生活成本成为城乡居民最主要的压力来源。约有48.3%的城市家庭,46%的小城镇家庭,62.8%的农村家庭计划下年压缩消费。

(四)稳定物价的艰巨性

通胀形成的内在复杂成因以及政策宏观调控的多重目标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剧本轮通胀的治理难度,使稳定物价面临“两难”困境。主要表现为:既要采取有效措施抑制经济过热,维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又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既要应对国内各种结构性冲击对物价波动的影响,又要应对国际热钱、大宗商品、原材料等引起的输入型通胀;既要通过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调节过剩流动性,又要维持货币政策中长期的持续稳定,保障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有效供给,防止出现需求拉动型通胀;既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和要素市场机制改革,理顺价格关系,改变劳动力和资源性要素价格市场扭曲的现状,又要防止各种成本叠加交织作用,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过快上涨,加剧企业经营风险,或通过价格传导机制进一步推高物价,影响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

治理当前通胀的战略思路与政策组合

当前通胀的内在特征表明,治理通胀是一场“持久战”,而不是能速战速决的“闪电战”。政府要始终围绕经济改革目标,不断提升治理通胀的驾驭能力,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灵活性和针对性。要针对通胀的复杂成因,采用渐进性的“中医”疗法,坚持总量政策和结构政策相结合,实施短期应急措施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运用不同的政策组合,处理好物价稳定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以及民生保障和改善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

(一)加强供需管理

加强供需管理,实现保障市场有效供给与抑制不合理需求的同步推进。实证研究发现,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产出缺口都是影响通胀水平的决定因素(何宝、周宁宁,2010)。维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需坚持保障供给与抑制不合理需求相结合,从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两方面“双管齐下”,加强基础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的产销衔接和区域调节,推动供需均衡,市场出清。要严格规范农地征用制度,创新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使土地使用权向种田能手集中,遏制土地抛荒现象。继续实行优惠政策扶持化肥、农用机械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鼓励农村适度规模化经营和企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比较收益,保障农产品供给。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整顿流通秩序,稳定市场物价,加强市场监管,特别是对基础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管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物价调控体系,刹住乱涨价的歪风,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炒作行为。要保持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稳定性,积极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供给体系,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要,坚决抑制不合理的住房需求。

(二)把回收流动性和引导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结合起来

内外并举,把回收流动性和引导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结合起来,缓解流动性过剩冲击压力。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速度远远超过GDP增长速度,到2010年底,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GDP的比值估计将达到1.86。在流动性总量过剩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结构失衡的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资金不足。可见,政府不能一味回收流动性,也要积极探索建立民间资本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对接机制,通过深化重点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清理民资进入壁垒、实行积极的股市政策、推进资本市场扩容、提高新兴产业投资收益、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等方式,促进社会富余资本和新增信贷向实体经济流动。同时,要探索如何利用高额的外汇储备支持企业海外拓展,实现“藏汇于国”到“藏汇于民”、“藏汇于企”的转变,降低外汇占款上涨所带来的流动性过剩风险。此外,还要严格防范跨境资本流动带来的金融风险,加大对超速资本流动性环境的治理力度,创新流动性管理工具,缓解国际热钱涌入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压力。

(三)发挥财税政策的激励功能

发挥财税政策的激励功能,引导和支持企业通过转型和创新来应对、消化高成本。要健全约束和激励机制,一方面通过改革资源税提高高能耗企业的资源成本,另一方面利用税收减免、价格补贴、科技奖励等手段鼓励企业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采用清洁能源,减少对污染能源的需求,降低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依赖程度,缓解国际输入型通胀压力。要通过实施“化税为薪”或“提薪让税”,与企业联手推进收入倍增计划,提高企业员工的工薪待遇,减轻企业劳动成本上升压力。要坚持“少取多予”的方针,通过推行结构性减税、减少企业税外费用征收、允许建立科技开发准备金和结构调整准备金并在税前列支等手段,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提高创新企业和项目的投资回报率,激活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要通过“首购”、“订购”等措施加大政府采购对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创新企业的市场风险,引导企业转型升级。

(四)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抗通胀能力。要建立居民收入跟经济增长挂钩、劳动所得与企业效益挂钩、工资与物价水平挂钩的机制,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及时调查通胀环境下不同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状况,研究建立健全低保家庭生活补贴、失业保险标准、大中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探索通过基本生活费用临时补助、价格补贴、食品券、消费券等方式直接补贴中低收入群体,有效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利益。要不断完善医疗、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廉租住房制度,降低居民生活成本,提高抗通胀能力。

(五)合理引导通胀预期

合理引导通胀预期,避免因心理恐慌引起物价螺旋式高涨和经济剧烈振荡。心理预期是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非经济因素,起着推波助澜作用。从影响强度上看,通胀预期往往比通胀本身更可怕。1987年夏天出现的抢购商品潮,2007年股票市场疯涨和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扬,都是通胀预期推动价格飙升的具体案例。通胀预期能够改变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市场行为,引导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加大通胀压力。同时,通胀预期与通胀之间存在自增强效应和放大效应,物价上涨会进一步放大通胀预期,加剧通胀螺旋式上行压力。为此,政府一方面要通过发展生产、保障供应、增强监督等强化措施,稳定商品市场供应,增强市场对农副产品供给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价格信息披露机制,及时、客观地公布当前的物价形势和价格政策,让群众参与价格监督。同时,要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利用舆论工具引导城乡居民提升理性判断能力,避免盲目跟随错误信息做出非理性的消费选择,引起经济剧烈振荡。

参考文献:

1.周建元.大滞涨理论:谨防“中国式滞涨陷阱”[J].经济学动态,2010(11)

2.纪敏,王月.结构性价格上涨的结构和总量分析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0(7)

3.余力,陈红霞,李沂.我国通货膨胀的严重性生成机制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0(11)

4.袁霏阳,杨柯.本轮农产品价格上涨与前三轮的不同[R].中金公司研究报告,2010-11-8

第2篇: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范文

    关键词: 通货膨胀 宏观调控 对策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由来

    通货膨胀是指所有社会商品和劳务的一般价格水平或平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在通货膨胀时期, 单位货币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呈持续下降局面。因此, 通货膨胀也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根据通货膨胀的程度不同, 人们把通货膨胀划分为以下三种: (1).温和的通货膨胀;(2).急剧的通货膨胀;(3).恶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本世纪初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形成以后的产物。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 货币本身没有价值, 可以无限发行, 从而为通货膨胀的产生打开了大门。只要货币供应量超过了社会商品量, 通货膨胀就发生了。通货膨胀尽管有很多诱发因素, 如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部门结构失调带动, 但产生通货膨胀最终原因只有一个, 就是货币供应量过多, 货币与商品的供给比例发生了变化。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得曼教授认为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发生, 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他认为, 一般物价或特殊物价, 在短期的上涨, 可能由多种原因产生。但一般物价的长期持续性上涨, 无论在哪一个国家, 总是由于货币量增加速度过快而产生的货币现象。他形象地指出“高通货膨胀是因为政府印刷货币太多, 就是这么一回事。那就是唯一的原因, 哪里都如此。”本世纪以来, 通货膨胀如同一个幽灵, 缠绕着社会经济。

    二、当前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来,加之近年中央银行有发行过多的货币导致货币增长过快,从而引发了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理论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其观点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我国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形成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从而形成了通货膨胀。温和性通货膨胀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两种原因。

    近年来我国粮价不断上涨,是由于粮食产量下降造成的,是供给出了问题,属于成本推动;投资需求幅度为20%为正常,而我国现在已经达到了25%,特别是化工,冶金等行业的价格不断上涨引起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此属于需求拉动。温和性通货膨胀还有一个因素国际传导,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需求膨胀带动国内价格上升,属于需求拉动;而原油及其他国际初级产品通过进口带动国内价格上涨,则属于供给因素,是成本推动。 

    通货膨胀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产生,由于物价的流通,近几十年全球没有发生恶性的通货膨胀,反而是产生了不少次的通货紧缩。而我们由于汇率管制,无法与国外市场同步,客观上导致了通货膨胀。我国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生产较低的部门的工人需求向生产高的部门靠齐结果导致整个社会工资增长率超过了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了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

    1. 造成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 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在市场经济中, 货币是计量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尺度,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 正常的经济秩序, 生产经营活动规则, 以及个人的生活习惯, 都是以货币价值的基本稳定为基础的。当出现通货膨胀以后, 货币价值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呈现出不规则的变动, 这造成了社会经济运行的混乱, 破坏了原有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经济活动规则赖以存在的基础。通货膨胀使人们实际收人下降, 极大地损害了固定收人者。

    2. 破坏了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

    由于商品价格的高低关系到每个经济主体的切身利益, 因此, 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化, 支配着经济主体生产什么, 消费什么, 如何生产。在物价稳定时期, 经济主体根据市场物价比较容易掌握生产调节的方向。但是, 在通货膨胀期间, 物价水平变化较大, 很难掌握各种商品的价格变化, 往往造成生产和经营上的失误, 削弱市场机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物价的普遍上涨, 使价格无法反映市场的真正供求关系, 也无法真实地反映出生产者的经营效果, 这就使价格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调节生产的作用。通货膨胀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商品价格上涨是不平衡的, 这种不平衡加剧了生产中各部门利润的不均衡, 从而造成一些部门的生产规模扩大, 而另一些部门的生产规模缩减和下降。

    3. 通货膨胀会使需求发生变态

    在通货膨胀中, 尤其是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 货币持有者由于害怕物价进一步上涨, 就会把手中的纸币尽快变成商品, 甚至不论商品是否需要。囤积居奇现象由此大量发生。在纸币不稳定的条件下, 用纸币来计算经营活动已不可能, 也不能衡量企业的盈亏, 这时金银会重新在市场上直接成为计价的工具。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 纸币甚至不能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 商品所有者为了避免通货贬值可能带来的损失, 甚至会采取各种方式拒绝接受纸币, 物物交易现象就会普遍发生, 纸币流通甚至遭到完全的破坏。

    4. 通货膨胀加剧了投机活动

    通货膨胀会加剧对商品种类和地区的需求不平衡, 此起彼伏地发展, 助长了投机活动的发展。投机活动对正常的商品流通起着很大的破坏作用, 使商业作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正常经济联系的纽带作用遭到破坏, 促使大量的社会资本从生产领域转人流通领域, 助长了泡沫经济的成长。

    5. 通货膨胀破坏本国出口公司的竞争能力

    鼓励在国外抽人商品, 以较低价格在国外购买商品,然后按较高价格在国内销售。使本国资本极力流往国外, 寻求更加有利可图的投资和可靠的避难所。外国资本外流, 国际结算状况恶化, 加重外汇危机。

    6.通货膨胀破坏了银行发挥正常的作用

    在通货膨胀期间, 人们不愿意用货币形态保存资本和收人, 所以, 银行存款的来源缩小, 银行账面数字虽然增加很多, 但是, 其实际价值往往缩小, 这样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资和贷款不能不相应减少, 甚至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 银行提供信用实际上已无利可图,因为债权者收回来的债务是贬值了的货币, 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同时, 银行本身还会把大量资金用于投机, 因为投机盈利比放款利息大得多。所以, 银行在这种情况下, 不仅不能成为促进生产发展的力, 反而成为破坏经济的力量。

    四、应对当前通货膨胀的对策

    我国没有近期通货膨胀,一旦发生了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诸多不利影响,对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有破坏性作用,因此,,必须下决心及时治理。这种治理应该是多方面综合进行的。 

    1.控制货币供应量

    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为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其别是工资的提高,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此,必须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几种: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强制性措施。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5.对外经济政策

    一般来说,我国的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其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相互推拉的作用。在各国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国必须采取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井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1)实行浮动汇率。由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对外汇汇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2)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如与各国加强协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改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其它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蔓延,等等。 

    6.加大宏观经济调节力度

    为了继续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关部门必须密切关注、善于发现并及时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运用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适时适度加以调节。要严格控制新涨项目出台,加大价格检查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特别是针对一些行业过快增长可能造成的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等问题的协调工作力度,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稳定市场供应,确保供需基本平衡。 

    五.结论

    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给、调整结构之外,还有一些诸如限价、减税、指数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货膨胀政策。总之,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根据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对症下药。这种对症下药,并不是简单地根据原因分析一一对应,也不能机械僵化地照搬别人或自己以往的经验。而且对症下药也要以某一方案为主或优先,同时结合其他治理方案综合进行。也就是说,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谢平、廖强.当代货币政策理论的新进展中国金融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 谢平、刘斌.货币政策规则理论的最新进展中国金融论坛(2004)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 谢平.中国货币政策分析:1998-2002[J]金融研究2004(8)

第3篇: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 现状 对策

一、通货膨胀的经济学涵义及我国通货膨胀现状

通货膨胀(Inflation)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全面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由于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月到2012年4月,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显示,我国CPI增长幅度在2011年4月是5.3,而在2012年4月,其增幅已经下降到3.3,通胀情况已经有所好转。同时2012年的通胀与以往不同,之前是由于信贷激增,游资炒作造成的价格上涨,而最近的通胀则主要是成本引发的通胀。虽然2012年我国通胀情况与2011年相比,压力略有缓解,但从长远看,通货膨胀依然是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抑制治理通货膨胀的相应对策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做到控制信贷的总量,慎用加息政策,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在管理通胀预期中的作用。对货币供应量要严格控制。因为通货膨胀是作为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一种货币现象,发生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流通的货币量过多,所以很多国家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所采取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以此来减轻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要抑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过快增长,对新开工项目加强和规范管理。

(二)落实缓解贸易顺差过快增长的各项措施,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减少贸易顺差,防止热钱流入,除了要增加进口、汇率升值外,还要强化对资本管制,防止全球流动性泛滥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我国金融市场,进行金融产品创新。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也要努力发展,更要鼓励民间投资向创业投资、产业投资流动。这样既可以促进居民储蓄转化为实业投资;也有助于支持国内技术创新、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减小收入差距,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补贴、减税、农业扶持政策和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手段,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畜禽养殖业的投入,保证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使农业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降低,加快发展农业,使得更多的资源和劳动力更好的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

(四)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速,缓解通胀压力。经济增速过快往往是通胀加速的重要原因。一般而言,经济增速过快,会推升物价上涨,这是经典的“菲利普斯曲线”所呈现的关系。从周期角度分析,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速在2009年跌入谷底,而在2010年三四季度开始回转并加速上行,市场才重拾活力,整个经济进入上升态势。事实上,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物价的较快上涨,是与第四季度GDP环比增速超过10%有很大关系,即经济增速过快而导致通胀压力加大。因此,保证和维持稳定合理的经济增速,将有助于缓解通胀压力。

(五)加强市场监管,采取措施维持市场流通秩序。将经济、法律等手段综合运用起来,整顿流通秩序,稳定市场物价,加强市场监管,特别要加强对基础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管理,使得经济物价调控体系适应市场发展,坚决打击利益集团囤积商品、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秩序等不法行为。同时,动用中央储备,确保市场供应;改善价格环境,维持价格稳定,必要时对基础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施价格临时干预措施;

第4篇: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范文

一、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

1.“流动性过剩说”。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通常被理解为货币发行过多,也就是“钱多”。长期以来,不少经济学家一直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更严格的说是纸币现象,即当纸币发行超过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购买力将会下降,纸币购买力下降推动货币加速流通,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王海峰在《规避通胀风险须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中提出中国通胀压力与国内流动性过剩有一定关系。他在文章中说,货币供给大于实体经济需求是通货膨胀压力剧增的根本原因。张五常在《中国的通货膨胀》一文提出,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货币发行过快,导致市场上通胀反应过快[1]。

2.“成本推动说”。当前许多经济学家把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原因归于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刘世锦在《通货膨胀与发展转型——宏观经济三人谈》提出,从整个宏观面上,中国正在进入一个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阶段,成本推动的压力趋于加大。具体地看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第二,部分生产要素价格体系离市场化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由于政府管制造成的价格扭曲的状况还普遍存在;第三,全球初级产品价格的波动对中国的影响日益增大。基于以上三方面原因,中国未来将在较长时期面临着要素成本持续的上升的压力,这是推动中国目前通货膨胀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对付的要素[2]。

前任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同样提出中国当前面临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成本推动型的,这个成本推动包括了劳动力的成本必须上升以及中国现在资源的价格是世界的“洼地”,必须对其价格进行适当的调整[2]。

张平和王宏淼在《“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中提出资产重估引致的资产价格膨胀传导到了实体部门,推高了可贸易工业部门的成本。其次,农业部门的成本也不断提高,导致一些农产品价格走高。再次,第三产业也积累了大量的“价格压抑”。这一潜在的压力是未来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3]。

3.“需求拉动说”。面对物价的上涨,许多经济学家把通货膨胀的原因归于对有限资源的需求量增大,从而促使了物价的上涨。王建在《通胀是长期的,反通胀要触及深层次矛盾》一文中,提出在中国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自新世纪以来进入到拐点,单产增长率呈停滞状态,但工业化与城市化占地仍在持续,人均收入的增长也不断提升着人均食品消费水平,由此导致了食品供求缺口被拉开与拉大。这样食品的需求带动的物价压力在长期内就不是趋于缓和,而是趋于严重,通胀也就会长期化。

4.“二元结构说”。当前中国部分行业比较热,产品供不应求,部分行业却比较冷,产能过剩,过冷过热同时并存,过冷行业由于发展困难,大量资金从过冷部门转移到过热部门,导致过冷部门的生产减少、供给失衡,过热部门出现泡沫。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二元经济环境,过热和过冷部门同时存在。过冷部门主要是制造业,也包括猪肉生产、矿泉水生产等部门。由于大量资源从过冷部门转移到过热部门,由此造成通货膨胀[4]。

5.“混合因素说”。面对中国目前发生的通货膨胀,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其原因是来自多方面,既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供给方面的原因。经济学家刘伟在《供求失衡的特点与通货膨胀的治理》一文中提出影响当前通货膨胀的两大因素,具体来讲,需求方面因素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增长过快、银行流动性过多和国际收支失衡等,供给方面因素主要表现在市场化进程对于生产成本的影响、增长因素对生产成本的影响、看发展要素对于生产成本的影响。

光在《中国进入中度通货膨胀时期》一文中指出,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输入性通货膨胀,即中国经济和国际接轨,国际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从而导致一些进口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又有需求方面、供给方面、结构性通货膨胀方面[5]。

6.“价格管制说”。当前物价上涨,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既有间接的货币政策,也有直接的价格管制,从而来控制价格上涨,然而,在大家都肯定这些政策的正面效应,中国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正是政府采取的价格管制政策,才促使治理通货膨胀的效果打折。周其仁在《通货膨胀与价格管制》提出,实行价格管制会产生一个打击生产的效果,而这对于治理通货膨胀是不利的[6]。

同样易宪容在《通货膨胀:2008中国经济第一关》中也提出:“从中国式的通货膨胀来看,价格上涨往往与权力远近有关,越是靠近权利的产品,其上涨时间就越早,上涨的速度也就越快。比如,这一轮的价格上涨就是从房价开始,就是从政府完全垄断的产品开始。”[7]

7.“GDP增长说”。最近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8]在《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中提出GDP的增长是决定通胀的最主要因素计量结果表明:短期内,国际食品价格是导致国内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国际原油价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在中长期逐步上升;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胀的效果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国际利率变化对国内物价有影响;全球流动性的转化因央行的有效对冲对物价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综合而言,外部冲击只是导致通胀的因素之一,而GDP增长率仍是影响物价的主要因素[9]。

蔡昉在《如何取得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胀之间的平衡》一文中提出当前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即“伴随着高速经济增长,城乡就业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城乡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和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长显著增加……而中低收入家庭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较高的恩格尔系数,……导致了食品价格上涨的需求因素”[10]。

8.“财政分权说”。尚长风、许煜、王成思在《中国式财政分权与通货膨胀:机制和影响》一文提出,中国政府的财政分权导致了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他们说中国政府对中国国有企业补贴,有三条路,其一是财政补贴,其二是国有银行低成本贷款,其三是直接发行货币,在实践过程中,第

一、二条路走不通,只能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来补贴国有经济,导致通货膨胀。

二、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

1.第一种观点是通过增加商品供应来缓解当前通货膨胀。张平、王宏淼在《“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中提出,面对双膨胀的挑战(资产膨胀、通货膨胀),必须进一步作出恰当和配套的宏观选择,既要抑制资产部门的膨胀,又要激励实体部门投资的欲望,从而供给增加,抑制通货膨胀[3]。

2.第二种观点是通过回收市场多余的流动性来缓解通货膨胀。张五常在《中国的通货膨胀》里提出,要回收1500亿的钞票,并提出回收的具体建议。林毅夫在《2008:高速增长的调控之道》一文中提出,要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必须要“货币紧一点,物价要松一点”,“货币供应一定要控制住”[11],可见作者是希望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流动性,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3.第三种观点是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抵御通货膨胀。刘世锦提出要解决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出路,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抵御成本上升的最重要手段,而现阶段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来源就是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依靠要素低成本投入推动经济增长转到依靠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12]。

4.第四种观点是通过多种手段来遏制通货膨胀。许善达在《本轮通货的特点及应对之策》中提出,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很多,但重点是以下三方面,第一是货币政策,通过包括提高利率,提高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发行票据等减少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第二是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减少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供给,从而控制通货膨胀。第三是调控物价,通过行政手段控制物价上涨。

5.第五种观点是通过控制国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来抑制通货膨胀。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提出当前形势除了密切注视外部冲击对国内通胀的影响,但控制国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膨胀仍是抑制通胀的关键。其提出对物价上涨影响最大的是GDP,因此利用如何各类政策工具控制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上升,防止经济增长过快,仍将是抑制通胀的根本途径。

第5篇: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1-0181-02

一、通货膨胀的原因

货币超发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是通常所说的通货膨胀。一般分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和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在不存在超额需求的条件下,因为供给方面成本的上升推动商品价格水平显著和持续地上涨称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由于工会组织对工资提高的压力以及垄断出现的行业中,厂商为追求利润抬高商品价格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其中,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厂商提高工人的工资而引起产品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上涨。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一国国民的工资上涨跟不上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而引起比例结构、产业结构、部门结构等的失调,引起的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可以解释为过多地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是货币供给增加造成的。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历次通货膨胀

(一)1985年(中国出现的第一次通胀)

从1979年开始,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我国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从1979年到1984年间,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长,人均收入增长了几倍。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两年财政赤字都出现了巨大亏空,国家通过增发超额货币来填补国库的赤字。到1980年底,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通货膨胀,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上一年增长63.3%,大大超过社会同期商品零售总额增长和工业生产总值增长的幅度,商品价格上涨达到最高6%的水平,已经到了引起经济危机的警戒线上。

(二)1988年(中国出现的第二次通胀)

职称评定、工资改革及基础建设投资的大规模升温引起的货币供应量大规模增长,到1987年底,货币供应量比1983年增加了925亿元,迎来了又一个货币大量超发时期,达到1 454亿元。乡镇企业大量向银行借款,致使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大幅度地增加。而新一轮的通货膨胀是由央行应对过热经济对货币量的需求而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和推行大额面钞引起的。1988年,包括各种生活必须品在各大城市相继提价,绝大部分的商品提高了价格,商品价格平均涨幅为30%,而像家用电器、摩托车、油这一类产品的涨幅达到了80%。

(三)1995年(中国出现的第三次通胀)

从1992到1993年,随着市场经济大规模改革,国家在商品定价方面全部放开了。为了提高职工福利,政府扩大内需,企业抓住机会,大规模地向银行贷款进行各种国外投资,大量地购买各种机械设备和高档商品。地方政府大规模地利用信贷开发房地产业和开发区建设,导致房地产业开发过热及许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我国货币供应量大幅上涨,许多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经营,不得不多方借债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中不乏集体、私营企业。中国出现的第三次通胀是由于基础产业的瓶颈、钢材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生活资料价格上涨的恶性循环。

三、央行对通货膨胀治理的政策

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的治理主要运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削减货币供给的增长来降低总需求,从而降低通货膨胀水平。中央银行主要运用以下工具来降低通货膨胀水平。

(一)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中央银行有权利决定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的法定准备金比率。当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可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减少货币供给,让每一元的准备金支撑更少的存款。如果当前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为10%,那么当客户向银行存了100元现金,其中必须留出10元作为准备金,其余的90元为可贷金额,于是,增加1万元的准备金可以产生10万元的存款。此时,若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把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从10%提高到20%,则储户100元的存款需持有20元准备金,可借出的货币为80元,此时,商业银行增加100万元的准备金就必须有500万元的存款,货币供给就减少了一半。从方法上看,提高法定准备金是最简单的办法,但是提高法定准备金的作用十分猛烈,且存在时滞也会使商业银行的正常信贷业务受到干扰。1988年发生的通货膨胀就采取了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降低通货膨胀。

(二)提高再贴现率

商业流动性不足时,可以向中央银行借款解决短时间居民提款等需要,中央银行作为最终的贷款人帮助商业银行解决资金不能维持正常业务需要的危机。商业银行手里一般都会持有一定的政府债券和商业票据,当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不符合中央银行的规定时,商业银行就可以用他持有的政府债券或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业务以解决暂时的需要。当央行提高再贴现率以后,商业银行因为成本的提高就会尽量不向央行申请贴现业务,再贴现需求和规模的降低从而导致市场上货币供应量减少,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不过,通过提高再贴现率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对中央银行来说,也是被动、不积极的策略,因为借不借款的主动性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

(三)公开市场卖出业务

央行在金融市场上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售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方式被称为公开市场卖出业务。这是目前央行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通货膨胀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当发生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根据判断收紧银根来降低通货膨胀,于是向金融市场出售证券,这样,就减少了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也减少了商业银行可贷的货币总额。一般的金融机构从事证券卖出业务是为了盈利或解决暂时流动性不足的问题,而中央银行从事卖出证券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达到降低经济过热降低通货膨胀的目的。由于公开市场卖出业务操作灵活,因而便于央行降低货币供应量卖出证券,立即就可以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通货膨胀。央行能连续地自由的开展公开市场卖出业务,自由执行债券的卖出数量、时间,从而可以快速有效地降低通货膨胀。

(四)直接提高利率

简单的说,通货膨胀是货币发行量超过市场中需要的货币量导致的。货币多了,购买力就下降了,利率过低,资金成本低,企业会大量借贷,导致投资扩大、过热,而个人也会由于利率低,钱放在银行没什么收益而把钱花掉。同时可以把个人的大量资金留在银行系统内,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以抑制通胀。当提高利率引起的货币购买力下降和通货膨胀引起的货币贬值相抵消时,提高利率就维持了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也就是提高利率后的货币购买力保持不变,就达到了降低通货膨胀的目的。我国1995年的通货膨胀就采取了通过提高存款利率实现“软着陆”治理通货膨胀。

治理通货膨胀,政府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配合央行这些工具来降低通货膨胀。1985年的通货膨胀,国务院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比如,政府采取措施降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减少银行可贷资金金额,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水平,加大经济监督力度。如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增收节支、减少赤字。如减少政府支出,通过减少购买性支出或降低转移支付的金额等及增加税收和发行公债。

四、治理通货膨胀的建议

如果通过货币政策降低通货膨胀的效果不明显,国家可以同时采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货币总量增加的情况下,利用财政政策的转移支付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减少通货膨胀对他们基本生活的影响。简单地说,通过增加低保的最低生活保障,对低收入者进行生活补贴即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保障他们的实际消费水平在以往的水平上,让他们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不受影响。不过,在恶性通货膨胀的压力下,由于紧缩政策的实施,大部分厂商都会通过降低商品质量来保障自己的利润水平,这也使得低收入者的生活受到影响。

总之,如果通胀演变成长期趋势,就会出现许多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例如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大规模爆发或是经济周期性衰退都会演变成滞胀,拉大贫富差距,使穷的更穷,使社会矛盾加剧,制约经济的增长,同时也会使社会离稳定、健康更远。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来增加消费和需求,才能使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永志,朱炎亮.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引发机制及治理对策[J].当代经济研究,2010(11).

[2] 阎虎勤,罗 凯.货币供应、货币流通与通货膨胀:自经济变量找寻[J].资本市场,2010(12).

[3] 袁晓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特征[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1).

[4] 殷醒民.通胀周期性特征与货币政策的适时转换[J].探索与争鸣,2011(4).

[5] 吴秀波.治理通胀应更多动用货币政策调控工具[J].新金融,2011(1).

[6] 张吟雪.关于当前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及其效应的思考[J].新金融,2011(5).

[7] 范方志.通货膨胀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1(3).

第6篇: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原因;对策

一、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的量化分析

(一)定义

通货膨胀是各国经济发展的产物。目前,学术界关于通货膨胀还没有完全一致的定论。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对其定义为,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总水平持续不断上涨的现象。通过对通货膨胀的学习和研究,我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贬值、物价全面上涨的现象,产生原因是货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货币量。

(二)量化分析

2010年到2011年,蒜你狠、豆你玩等一系列网络热词充分表达了普通民众对物价上涨的感受。伴随着物价上涨,2010到2011年通货膨胀也已来临。在实践中主要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来判断是否出现了通货膨胀。

1、根据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来判断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衡量居民消费水平最重要的指数。它不仅用来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还用来度量通货膨胀水平。①我国CPI从2011年1月份到12月份的数据分别如下:1049、1049、1054、1053、1055、1064、1065、1062、1061、1055、1042、1041。②一般来说,当一个经济体在一段时期内出现CPI > 3%的涨幅时,我们认为该经济体出现了通货膨胀;而当CPI > 8%时,该经济体可能出现了严重通货膨胀。③纵观2011年前后,我国的CPI指数从2010年下半年以来同比增长率都维持在3 0%以上。据此从CPI分析,可知:2010年下半年到2012年上半年,我国出现了通货膨胀,此次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2、根据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来判断

生产者价格指数,主要用来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也是衡量通货膨胀的潜在性指标。根据我国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PPI指数从2007年起一直处于上升阶段。依据生产链理论,上游产品的价格(PPI)上涨会在经过一个时滞后传导到下游产品的价格(CPI)上来④。因此PPI潜在并且长期地影响通货膨胀。

综上,可知我国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存在着通货膨胀。并且在CPI和PPI两个指标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物价持续走高。

二、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

(一)当前通货膨胀与民生密切相关,具有非平衡性

非平衡型通货膨胀指的是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不完全相同。此次通胀的非平衡性集中体现在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食品价格高位运行。此次通胀是由米、油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过快引起,然后带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价格全面上涨。另外经济的不景气对中低收入者、失业人群的影响最为严重。

(二)当前通货膨胀深受国际环境影响,人民币对美元等主要货币升值

自我国2001年正式加入WTO,国门向世界打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中国“廉价货币”的观点甚嚣尘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认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向国外大量销售商品,对输入国产生打压效果⑤。人民币被要求升值,这导致大宗商品的价格不断被推高。相对,国内相关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推动了整个社会物价水平上涨。

(三)当前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并存

此次通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一方面,经济衰退需要政府采取积极的政策刺激。另一方面,为了控制通胀,政府迫不得已实施紧缩性政策,这也是调控的一个难点。

三、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弗里德曼说过“通货膨胀永远都是而且在任何地方都只能是一种货币现象”。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造成我国此次通胀的原因是央行货币发行量过大,然而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效果并不明显。这说明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结构性这三方面均对我国此次通胀的产生有影响。

(一)巨额外汇储备导致此次通货膨胀

2011年3月,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达到30447亿美元,是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国际收支严重失衡,致使央行更多地投放基础货币。加之美联储启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都导致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加剧了通货膨胀在世界范围的压力。

(二)劳动力成本上升推动此次通货膨胀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廉价劳动力的时代也已成为过去。劳动力供求出现结构性趋紧以及工资上涨压力大造成其成本提高加剧了我国通胀的压力,造成了工资―物价螺旋⑥。

(三)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剧此次通货膨胀

2008年,我国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1年第一季度,贷款增加2 24万亿元,同比增长17 9%。贷款和货币投放的快速增长,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引起整体物价水平上升。

四、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治理此次通胀的对策是稳定物价为核心,兼顾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重点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并且努力提高生产率水平的同时减少对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

(一)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紧缩企业利润

首先,通胀使中产阶级和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受到很大影响。政府应首先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然后,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要与经济增长速度同步⑦。因此政府应该加大财政的直接补贴力度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还可以采取适度的企业利润紧缩措施,对垄断企业肆意抬价进行限制从而限制其利润。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引导资金流向

实体经济,是各国经济基础。虽然过去几十年我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瞩目成绩,但是“三高一资”的经济结构已经不适合必须尽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加强工业体系建设刻不容缓。另外,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也要不断发展。促进居民储蓄转化为实业投资、支持国内技术创新。同时,政府应适度增加针对百姓投资的金融产品,从而合理引导资金投向避免跟风式投资。

(三)改革汇率机制

此次通胀,我国货币流动性过高并且货币政策具有时滞性。因此从根本解决问题就要求改革我国的汇率机制。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对缓解国际输入和通货膨胀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关键是扩大汇率浮动的区间、减小外汇市场的干预形成国际公认的汇率计算方法⑧。我国只有改革完善一个符合国情的汇率形成机制,才能快速有效地减轻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者单位:青海大学财经学院)

注解:

①李洋、刘美爽,《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商业时代》,2014

②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tjsj/

③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1页。

④崔惠民,张厚明,《生产者价格指数与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双向传导关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⑤程恩富,朱富强,《正确认识和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学术对话》,《国际经贸探索》,2004年02期

⑥戴园晨,《工资与物价的螺旋运动》,《发展论坛》,1995年11期

第7篇: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范文

一、对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分析

一般情况下,世界各国多用GDP(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或者是CPI来衡量通货膨胀,这两个指数虽不能相互替代,但是在变化趋势上大体是一致的。根据尹艳林在《从治理通货膨胀到防止通货紧缩》一书中的论证,本文采用CPI来度量通货膨胀。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很多,但由于许多因素之间相互重叠,同时我们分析问题要有轻有重,重点要反映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经济因素,所以有必要从诸多的影响因素中选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因素。本文将选用GDP增长率、M1 (货币发行量)增长率、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进行因素分析,而把其他影响通胀的因素作为随机项来处理。

接着我们就运用多因素分析方法来分析几个主要的因素对我国CPI(即通货膨胀率)影响程度的不同。

1.Granger因果检验

在经济分析中,常常需要对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判断。Granger因果检验是对经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做出判断的常用方法。本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结果为: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中更多地表现为通货膨胀是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关系并不明显(具体检验过程从略)。

2.ADF检验

因为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均为时间序列数据,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平稳性检验,以确保使用OLS回归的正确性。检验结果表明,ADF检验结果都大于5%水平的临界值(具体检验过程从略)。这也说明各个数据是平稳的,可以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

3.数学模型和参数估计

在确定了GDP增长率、M1增长率与通货膨胀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且各变量平稳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分析它们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下面我们就根据19792006年的相关数据,拟合一个简单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模型引入以下符号:Y―CPI(通货膨胀率);GDP―GDP增长率; M―M1增长率。结果如下:

从检验结果看,调整后的R2值为0.8547,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明显。M(-1)与Y(-1)均通过了5%显著水平上的T检验,这也说明通货膨胀和M1增长率以及上一期的通货膨胀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从模型(1)中可以看到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是M1、GDP增长。其中,M1增长是构成物价变化的直接因素,而GDP增长是构成物价变化的间接原因,我们在治理通货膨胀时,应该从主要因素入手。模型结果显示,这两个因素中,我们可以加以控制的是M1增长率,M1增长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会导致通货膨胀增长0.55个百分点。从近一年的实施的政策来看,国家禁止某些行业的过度投资,中国人民银行连续5次加息和9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严格控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举措,都是从这个角度来治理通胀的。

二、对策建议

1.认清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的关系

虽然 Granger检验说明通货膨胀是GDP增长的原因,不过模型(1)却说明GDP的增长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不显著的。现代主流西方经济学家们的观点是:在长期中,通货膨胀与就业和产出水平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因为通货膨胀的影响会被利率的同比例上升所抵消。但是在短期中,两者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在短期内,由于意料之外的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会使产品价格的上涨快于货币工资率的上涨,实际工资率会有所降低,从而促进企业增雇工人、扩大产量以谋取利润,使就业和国民产出增加,即通货膨胀有利于国民产出。但工人们不会长期容忍货币工资率滞后于产品价格上涨的情况,肯定会要求增加工资。一旦工资提高了,通货膨胀促使就业和产出增加的效果就会消失。因此,通货膨胀对就业和国民产出的影响只在短期内有效。。一般来说,轻度的通货膨胀并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反它可为国家的基本建设筹集一笔可观的资金,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但是,当通货膨胀率超过5%接近10%时,要提高警惕;当通货膨胀率超过10%时,就必须亮起红灯,立即采取紧缩银根、缩小基本建设规模、提高银行利率等综合措施,防止进一步演变成可怕的恶性通货膨胀。不过,笔者认为绝对不能依靠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增长!因为长期的通货膨胀不仅会导致经济生活的混乱,人民实际收入的减少,甚至会造成社会的混乱;还有就是这样可能会使政府对通货膨胀引起的经济增长产生依赖性。要注意的是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不是单一的,它是由需求、供给、结构、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积极引导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由于模型(2)告诉我们本期的通货膨胀和上一期的通货膨胀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即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相关系数达到0.824。所以想抑制或者防范通货膨胀危机,就要引导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积极进行价格改革无疑是最得力的办法,尤其是要加强对垄断行业定价的市场化改革,并加强对流通领域的管理,尽力保持市场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在这却不得不提到一件事:2006年底,国家发改委宣布国有资产在七大行业中不能退出,这七大行业是: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和航运。笔者觉得除了军工和电网电力以外,其余行业都应该引入竞争。因为由于政府和国有垄断企业掌握了公用行业产品的定价权,也就是说,它们还没有形成市场定价机制。由于受部门利益的影响,现在多数公共产品垄断行业,对价格改革本身并不很感兴趣,但对于利用提价来获取利润的积极性很高,每一次只要讲改革,就以成本增加企业亏损为由,向政府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每次价格改革,实质都变成了一轮新的提价。这与国家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初衷无疑是相违背的,对于人们形成合理的价格预期有害无益。

3.缓解通货膨胀压力,要注意货币政策的运用

从模型(2)分析结果来看,我国发生的通货膨胀本质上就是一种货币现象。相关系数是0.54469,具体说来就是当货币供应变动一个单位,相应会引起通货膨胀同方向变动0.54469个单位。上面的Granger检验表明货币供应增长对通货膨胀具有正面效应,而通货膨胀不影响货币供应量,这表明中国货币供应是非中性和外生的。不过这里要注意的是M1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有滞后期。经验显示,这个时滞期至少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所以在决策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点。央行应该努力减少自己决策时存在的内部时滞,也就是认识时滞和行动时滞,以免因为时间滞后造成负效应。而价格传导也会有3~6个月的滞后期。还有就是物价上涨的翘尾因素,可能会引起物价的进一步上涨。根据上述结论,我们在采用宏观货币政策调控经济时,要通过多种政策工具搭配使用来协调经济平稳发展,同时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和金融市场,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利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8篇: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 原因分析 解决方案

1.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变现形式

物价水平是判断通胀的标准尺度,也是衡量宏观经济是否过热的晴雨表。衡量通胀的指标主要有CPI,PPI,GDP平减指数等等。我国主要采用的是CPI作为判断通胀的指标。

我国最新的这轮通胀主要表现为农场品价格的上涨,例如:“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等等,接着是成品油价格的上涨,同时还表现为房价的居高不下,等等这些都是我国通胀的主要表现。

2.引起我国通胀现象的可能原因分析

2.1货币供应量分析

目前,我国出现了温和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粮食、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的,是属结构型的通胀。究其原因是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也是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经济要稳定的前提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和货币的发行量之比是稳定的,当货币增发的速度大于GDP增长速度时,经济会表现为通货膨胀;反之表现为通货紧缩。从理论上说,广义货币M2的快速增长反映社会潜在购买力大幅度提高,信贷快速增长则直接拉动需求的增加,从而推动物价的上涨。

现在我们建立指标:经济货币化比率( M2/GDP)。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自1990年到2002年我国M2/GDP基本保持在1.8左右,我国的通胀比较平缓,而2002年之后,通胀严重,再者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我国经济萎缩国家采用了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经济,解决失业问题。在经济增长额同时,我国通胀现象加重了。这可以从我国经济货币化比率数值看出(2008至2010我国经济货币化比率为1.50、1.76、1.821)这与我国目前的物价上涨的状况是基本吻合的。截至2009年底,M2与名义GDP的比值为182%的历史高位。而同期,美国M2/GDP的比值为60%,欧元区为44%,日本为144%1。相比较我国偏高。这主要的原因是我国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货币体系。

2.2商品价格体系对通胀的影响

商品比价是在商品和商品、货币与货币之间存在的一种价格比例关系。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商品或者货币本身所包含的价值的比例关系。商品价格体系的不协调发展是导致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商品定价是依据等量的劳动获得等量报酬的原理,商品的价格也具有棘轮效应,易上调不易下降,当商品比价不合理时候,低价商品的价格就会上调。这样就出现通胀的情况。目前房地产市场供求总量的阶段性失衡直接影响房地产价格变动,即中低价位商品住房供应量下降,高档商品房供应增加,使得商品房平均价格上扬,而其他商品的价格相对房地产价格比价较低,根据价格理论,其他商品价格会上调。

2.3收入差距也是造成通胀的原因

过大的收入差距将会引起通货膨胀,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7,超过了警戒线。当人们的收入超过一定的水平,必需品的支出就会相对减少,过度的追求奢侈品,追求高消费的生活方式会为物价上涨推波助澜;同时,因为收入差距过大,政府将会加大对低收者的补贴力度,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使得消费基金难以维持,从而加剧通货膨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与通货膨胀水平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是造成通货膨胀的长期原因,但却在短期中和通胀保持同方向变化。

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主要是城乡二元化经济。农民从事的产业是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刘易斯认为只能“维持生计”。农民收入低是传统农业的产物。城镇居民从事的产业,刘易斯称之为“现代产业”,就是现代制造业、信息业和服务业。现代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职工能够得到较高的工资收入。

3.治理通胀的对策分析

3.1建立科学合理的货币体系

货币供应量的超速增长是导致近段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解决由于货币增发造成的通胀问题,建立科学规范的货币体系就势在必行了。一要加大公开市场业务力度,对冲因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二要对金融机构进行“窗口指导”,提高金融机构资产质量。适度控制贷款规模,尤其是要控制房地产贷款规模,保持贷款结构多元化。三要我们需要调整信贷结构,完善信用体系,促进中小企融资力度。

3.2建立机制,缩小收入差距

国家应该制定政策,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改善城乡二元化经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一是优化产业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行业间以行业内部各企业之间自由流动,缩小收入差距。二是完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注重公平,增加社会福利,减小贫富差距。 三是提高农业生产率,加大对农业技术投入,同时加强农村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同时建议宏观上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增加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微观上采取对于低收入人群的补给政策。从而减小通胀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3.3调节商品价格体系 控制房地产价格过度增长

我国商品价格比价的不协调发展促使我国通胀的加剧,尤其是我国房地产价格体系严重失调,他已经具有宏观经济先行指标的作用,同时,房价与物价之间的正反馈机制可能引发经济过热和房价泡沫,进而威胁经济与金融稳定。我国政府应该调节商品价格体系,使之平稳发展。对于我国现存的价格比价的不协调,货币政策当局可以考虑以下对策:一是积极关注房价波动,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将房价纳入到广义的物价指标测量中,以便更为准确地反映物价水平的波动;二是有效调控房地产投资以及相关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把房地产价格调控与总需求调控结合起来;三是对房价进行宏观调控时充分考虑到房价影响宏观经济的长期性和货币政策作用的滞后性,重视对房价的预调。

参考文献:

[1]张国旺.我国物价上涨结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

[2]张原野、李昱璇.我国今年的通货膨胀问题研究[J]财税金融 2011.

[3]颜培训、姜文、张含.我国近期通货膨胀原因和对策研究[J]财税金融 2011(8).

[4]高原.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与通货膨胀实证研究[J]理论经济学 2011(15).

[5] 马俊杰.2007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原因的货币分析[J].四川管理学院学报,2008(4).

注 释:

1.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年鉴》

第9篇: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范文

解读原因

对于宏观经济而言,一定程度的温和通货膨胀对于国家经济是有利的,但是超过5%的CPI同比涨幅,显示这次通货膨胀不是简单的某些物价上涨这么简单,而是国内外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一) 对外说明国际环境是本轮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本轮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国际环境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中国承担了国外经济体失误的后果,因此,中国本轮的通货膨胀有输入性的特点。

1、国外政策和局势影响

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在实施了总额为1.725万亿美元的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2010年11月,宣布实施6000亿美元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由于大量两轮救市资金流入到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以美元为主要世界货币的国际经济交往中,全球性资源商品价格势必会呈现出逐步上涨的势头,而中国作为原油和有色金属、铁矿石等的进口大国,在全球经济基本复苏的环境下,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量将会进一步上升,我国国内市场将受到直接影响,面临原料输入性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

2、国外资本进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不仅对于大宗商品的需求旺盛,而且对于汽车、奢侈品等消费需求旺盛。目前美国的经济增长率较低,而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很高,因此,投资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有更高的回报。同时,2010年全面爆发的欧洲债务危机期间,大量资本流出欧洲进入强劲复苏的中国市场,从而对中国资产价格、人民币汇率产生较大影响。

在上述多因素作用下,中国面临较大的资金流入压力,资产泡沫有所扩张,通货膨胀风险有所显现。

(二) 解释影响

1、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在对外报道中,应适当说明,当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这个过程带动了大量产业结构转型,其中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加大,例如铁矿石、煤炭、石油等资源。这些原材料的减少引起其价格的大幅上涨,从而对下游产业进行价格传导。而这其中,直接影响到了农产品在内的生产成本上升,最终导致销售价格的上涨。

其次,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导致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福利水平和工资收入,使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已连续四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超过同期GDP增长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必然推高物价的总水平。

2、货币因素

近几年,我国广义的货币量和国民生产总值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速,货币供应量的增速高于GDP的增速。当前通货膨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高额外汇储备迫使央行被动投放大量基础货币。

3、民众的通胀预期

当前人民群众对于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其真正发生。由于近一年多以来,CPI居高不下,导致人民群众普遍认为物价将有进一步上涨的空间和条件,间接导致了人民群众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恐慌,而商品市场一旦出现风吹草动,就会造成某种商品的大量抢购,进一步促进物价上涨。

通胀对国家形象的影响

对于国内外民众而言,关注较多的是政府在解决通货膨胀中的作为。因此,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对国家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1、西方媒体的舆论影响

在国际舆论场中,中国作为重要经济体,一举一动必然受到西方媒体的关注,而中国政府的经济改革行为只要影响到西方资本的利益,就会被西方主流舆论抨击,这会直接对中国的国家形象产生影响。

2、国内舆论的影响

在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中,有三个非常重要: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就业。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目标基本就没有动摇过,同时,近年来在注重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已经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保障经济增长目标,对于就业目标的实现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在某些阶段,过快的经济增长会造成通货膨胀。

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程度,已经激起国内民众的不满情绪。在2011年两会期间,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监测统计,有关物价的民生问题占舆论抽样分析的50%。国内舆论的影响也会对中国的国家形象产生重要影响。

对外传播策略

为规避阶段性的通货膨胀对国家形象产生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应对策略。

1、全面客观报道通货膨胀

在对外传播时,受众群体是国外公众,在对外报道时,需要对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客观报道,对内外部原因进行全面客观介绍。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在介绍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引发通货膨胀的作用中,需要注意不同地区受众信息接收特点而加以调整。

2、凸显政府作为,强化通货膨胀的过程管理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周期波动,通货膨胀是一个长期的治理过程,很难有一蹴而就的成效。媒体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强化报道政府在通货膨胀中的过程管理,另一方面让民众及时了解信息,加强政府和民众的互信沟通,形成良好的舆论互动机制。

3、树立民众正确物价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