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新高考改革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调研取经
专家们调研了美国、日本、欧洲、韩国,以及台湾地区的高考形式,分析发现,尽管各国及地区在具体考试形式和内容上千差万别,但究其核心,突出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已成为全世界高等教育在选拔学生时的重要标准,这一标准也相应体现在*高考新方案的制定中。
国内已实施新高考的省市也是命题专家们关注的重点。*是全国第三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在此之前,已有11个省、市、自治区进入了高中新课程。从20*年起,考试院新高考方案调研组的专家们奔赴各试验区,对各省市新高考施行情况进行系统调研,包括对旧的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教材进行详细对比,形成了一系列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与高考相关问题研究的报告。
与此同时,在*市,一项在4000名高中生和2000名高中教师中展开的问卷调查也在铺开,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市高考改革调研报告》应运而生。在强大的调研数据支持下,*新高考方案轮廓逐渐形成——扩大高校招生自、为学生减负、分类考试、建立多元化考试评价制度等关键词出现在方案制定者们的思路中。
第2
理论论证
“*高考新方案经历了六个方面的调研。”昨天,在*新高考方案的会上,*教育考试院副院长臧铁军介绍起两年来考试院在制定高考新方案时经历的一系列工作,如数家珍。
早在20*年,*在进入高中新课程时就宣布,3年后实施的新高考方案将是一份由教研专家、一线教师、招生考试专家等共同参与制定,并广泛听取各界意见,科学、可行的方案。
如何体现方案的科学、可行性?作为方案主要制定部门的*教育考试院开始了周密而细致的调研工作。臧铁军是*教育考试院主管高考命题的副院长,据他回忆,方案在制定伊始是理论论证工作。“对国内外高考改革总体趋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对国内外高考改革总体趋势进行系统研究和论证。”
第3
集思广益
经过一年半的广泛调研、酝酿,*市高考新方案征求意见稿渐渐浮出水面。2008年秋季起,对*高考新方案的征求意见工作渐次展开。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参与征求意见的人士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区县教委主任、教研员、高中校长、一线教师,甚至学生代表……参与的人数已无从算起,但所有参与讨论的人的意见都被考试院工作人员一一记录下来,成为方案充实、修改的参考。
西城区教委副主任李燕玲作为区县教委负责人代表曾参与过其中一次座谈会,她清楚地记得那次座谈上,各区县教委主任们在谈到“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招录取中究竟占多少比重”时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综合素质评价是高中新课程的亮点,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新高考方案应该体现这个变化,但在具体操作形式上产生了分歧。臧铁军也参与了那次座谈会,他一一听取了各位负责人的意见后,谈了他的看法:“综合素质评价确实重要,但它的可信度如何保证?若是作为录取的实际参考,那么算多少分才合适?”两个问题抛出,问得刚发完言的李燕玲哑口无言。确实,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在社会诚信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的时候,简单地把综合素质评价量化到高考录取中的做法势必会引起更大的风险。
第4
稳中求变
初次拿到*新高考方案,很多人的第一感觉都是“改革的力度似乎小了点。”但在*市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们看来,这恰好是*方案的一大亮点。<,o:p>
作为全国第三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试验区,*在改革之初就明确提出“稳步推进”的概念。在昨天的新闻会上,臧铁军也表示,重点突破、稳步推进是*这次高考改革方案的重要精神。
高职招生是方案中改革力度最大的部分,也是突破口,这个变化经过了3年的磨合试验。20*年,*市首次在9所高职进行自主招生试点,学校完全脱离高考成绩招生,考生根据专业学习意愿选报学校,通过学校组织的面试和笔试来决定是否录取。这一新的招考模式在当年被称为“吹响了高考改革的号角”。
高职自主招生试点进行了3年,考试院跟踪调研也进行了3年。专家们发现,通过自主招生形式,学生学习兴趣能够与专业很好结合,学校在招生时能对学生个性特长进行甄别,确定他们是否符合专业学习需求,学生、学校双向选择很好地解决了高职新生报到率低的状况。于是,由考试院起草的一部20万字的针对高职招生改革的报告出台了,这为新方案中高职改革方向提供了最为科学、客观的理论和事实依据。
今年初,经市委市政府、教育部审批后,*高考新方案正式公布。
教师摸索中等待新方案
两年前的9月,随着高一学生开学,*高中进入新课程改革。对于在一线授课的教师而言,这两年的教学生涯带给他们很大的挑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新高考到底怎样考”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各种版本的消息经常传来,但官方却一直未正式。两年来,从混乱到紧张,从满怀期待到从容等待,教师们对新高考方案的态度体现在了教学过程中。
尝试
开启“研究性学习”
“每个老师都很兴奋,因为对学生来说是件好事。”
最近与一家辅导学校签订教学协议后,陶定一直很闲。学校说如有学生需要辅导,就给他打电话,但一个多月过去了,对方却没有回音。
两个月前,陶定从*十四中的语文教师岗位上退下来。到现在,他还清楚地记得20*年5月底参加*新课改教师培训的情景。授课人是新课标的编者,地点在九华山庄,当时他任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
培训针对各科老师分开进行,新课标的编者们就新课程的构思过程和想法与老师们详谈。那次培训规模小、时间短,但是,却给对新课改没有任何概念的高中老师们“第一次感性认识”。
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新课程内容将课堂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保证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层次、分类别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选择的内容。
新颖的课程和学习方式让老师们充满了新奇感,对课改前景满怀向往。“每个老师都很兴奋,因为对学生来说是件好事。”陶定说。
新课改也不全是无章可循。根据新课改内容,高中新课程每科都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因为没有范例可借鉴,老师们就按照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和自己的理解尝试着来。
实践
40多个“阿Q精神”
“教了这么多遍《阿Q正传》,从来没有人想到这一点。”
作为语文教研组组长,陶定身体力行,在组织研究性学习课程上下了很大工夫。
一套研究性学习的大概步骤如下: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正音正字。阅读后分成讨论小组,议题由老师指定。下一步,各小组阐述自己的结论和理由。最后,老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点评,对表现出色的小组给予奖励。
“印象最深的是《阿Q正传》。”陶定说。
当时他提出的要求是,让每个小组找出课文中最能体现“阿Q精神”的细节。学生们共找出四十多处,除了类似于“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我总算被儿子打了”之类明显的言语和动作,学生们将许多先前教案没有提到的细节也拎了出来。
有一个学生指出“哭丧棒”的情节。“哭丧棒怎么能体现阿Q精神呢?”陶定有些奇怪,学生解释道,哭丧棒是出殡时孝子们拿在手中的仪仗,阿Q骂“假洋鬼子”拿的手杖是哭丧棒,意思就是“儿子打老子”,本来是被别人欺负,现在反而成了“孝子哭父亲”,这是经常体现在阿Q身上的自欺欺人。
“我后来特别表扬了他,教了这么多遍《阿Q正传》,从来没有人想到这一点”,陶定高兴地说,学生能够主动丰富课外知识、愿意开动脑筋,这是新课程带动学生积极学习取得的明显进步。
困难
课时明显不够用
“不敢多做研究性学习,光备课就吃不消。”
几次研究性学习下来,教学课堂由“一言堂”变成老师引导、学生主动讨论的集体学习,知识点掌握也更加牢固。但是在实践中,老师们在欣喜之余也同时发现,新课程开展中遇到了一些一时难以解决的困难。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课时不够。
“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留给其他章节的课时就相当紧张了。”十四中高三数学教研组组长*说。数学科目调整后,学习内容注重与大学课程的衔接,模块虽然看起来简单,但覆盖面更广。高一高二每周只有四个课时的数学课,让老师感觉教学压力徒增。
为了能按时完成教学进度,老师们在课堂上就不能像以前专门留出时间讲解题方法、深挖知识点,而只能“点到为止”。尤其是高一高二阶段,基本上没有时间单独讲题。进入高三后,课时比较充裕,老师才能进行系统的巩固加深。
和数学相比,语文的研究性学习占用时间更长,每次都需要四到五个课时,以至于下次讲课时,老师只能把几篇课文放在一节课讲完。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备课量的增加。
按照平常的进度,课文通读,给学生讲一下文章中的几个重点,然后指出课文主旨、人物特点就可以了。
研究性学习可没这么简单,老师要把整篇课文涉及的知识点全部了解清楚,仅仅翻看教参根本无法应付。
陶定是有着10年教龄的语文老师,但每准备一次研究性教学都会耗费很长时间,老师还要留出精力掌握整体进度。所以“不敢多做研究性学习,光备课就吃不消”。
“慢慢地,研究性学习不像前两年那么火了。”陶定说。
探索
培训每一位老师
“教师们两年里的‘学习’,确实摸索出了一些好方法。”
作为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年12月敲定实施时间到20*年9月正式启动,*市教委联合各个部门做了周密的准备。首都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的专家在20*年、20*年深入课改实验区几十次,了解课改进展情况。
即使这样紧锣密鼓地筹备,接手新高一,老师们还是感觉到了“混乱”。
对于新课本,*有自己的想法:新课本扩充了知识,但体系不如老课本完备,有些模块之间衔接不上,且模块内容需要课时长。
相比之下,学生的负担骤然减轻。选修和必修相结合,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比以前容易。但是,学习变轻松也会带来问题——许多学生高一高二很快乐地过去了,到高三压力突然上来,身体和心理都承受不了。
种种情况的变化接踵而至,造成了考生和家长的不安,他们不清楚*市的新高考会有哪些变化,也不知道自己能否适应。
对此,教委、学校和老师只能尽最大的努力把风险降到最低。
在新高考正式实行的前一年半,*就对外了“安民告示”:*市2010年的高考将以“稳定”为主,总体难度将不会超过旧高考。
大规模的教师培训后,*市教委组织各方面专家、教研员、命题者和培训者共同制订了16门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每一位老师教授新课程之前都要进行“培训”,各区和学校一次次请调研专家、编者解读新课程,听双方讲述编写意图和情况。
教师们在这两年里的“学习”,确实摸索出了一些好方法。比如高三的总复习阶段,数学科目集中做专题的研究性学习。由老师提出研究问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推导原理等等。
在看不到指挥棒的两年多时间里,*300多所高中的老师与学生只能慢慢探索。
忧虑
担心学生受不了
“学生反映‘太累了,这个礼拜下来要不行了’。”
今年9月开学,高三的教学计划已经制定完毕,但高考方案依旧不见,老师们只好“边计划边等待”。从新高一到新高三,*担心了两年——学生们学得如此轻松,高考的难度却有可能不会降低。尽管两年中大家都不曾掉以轻心,他仍坦言,对明年的高考“没信心”。
“高一高二快马加鞭学新知识,高三开始消化,但消化完还没来得及深化,就该上战场了。”*说,老师的压力极大。这种压力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盲目,不知道考试的重难点和方向;其次,轻松度过高一高二的学生能承受最后一年的磨砺吗?
高三开学后一周,很多学生反映“太累了,这个礼拜下来要不行了”。
毕竟是有着13年教龄的老教师,经历过短暂的慌乱和重压之后,*的心态已经趋于从容,“该想到的我们都想到了,怎么去教,学生怎么学,包括学生考得不好老师怎么帮助,只怕学生们突然置于高三的重压之下,他们会承受不了”。
一、 回归课本,狠抓基础知识。
许多老师在一轮复习中,没有处理好资料与书本的关系。往往以一轮资料为主,忙于处理一轮资料,而忽视了书本。其实每年的高考,试题年年变,但考察出发点不变,试卷结构基本稳定。我们的数学复习工作不能在这个捉摸不定的表面现象后面穷于应付,而应该抓住根本。这个根本是什么呢?那就是教材,以教材为根本。第一轮复习应以课本为主,同时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培养和训练。课本是教与学的蓝本,是知识和方法的重要载体,也是产生高考题的主要来源。相当数量的基本题源于课本,即使是综合题,也是基础题的组合、加工和发展,离开课本的复习必然是天源之水,无本之木。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答题中的一些失误,并不是因为缺乏灵活的思维与敏锐的感觉,而恰恰是因为对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还存在某些欠缺,甚至有所偏废所致。
复习时,着力理清课本的基础知识和知识的结构,系统的整理课本的知识脉络,总结基本数学方法,精选例题,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运用基本的数学方法,做到正确的,迅速的解题。
注意提醒学生对基本概念的准确的表达和实质性理解,加强概念教学,并注意定理,公理,引理,公式的正用和逆用,变用,活用,以及它们的使用范围,并做到五个过关:
⑴准确地理解课本的每一个概念
⑵熟练记忆课本重要的定律,定理和公式等。
⑶能够自己写出课本的定律和定理的已知和求证,并能证明。
⑷能够熟练掌握课本的重要例、习题。
⑸总结课本上的所有习题和例题,按规律,按解法进行归类记忆和描述。
二、 优化课堂结构,构建高效课堂
“优化课堂结构,构建高效课堂”。我们年年讲,年年落实。可是现实中,我们依然有一部分老师对学生放不开手,给学生的训练不够,自己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一愣一愣,这样的结果势必是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脱节。我们必须力争做到“课前教师累,课中学生累,课后学生会”,要做到这点对任课教师有更高要求。教师需要在备课时,针对本班学生情况,高考考点,课堂内容合理取舍。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善于设问,善于追问,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探讨过程掌握知识并记牢。让每个学生动起来,不要让差生成为过客、看客,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来,适度提高课堂训练力度,让后进生们也有危机感。
三、加强做题后的反思及错题集锦
学习数学必须要做题,做题一定要独立而精细,只有具备良好的反思能力,才谈得上精做。做题前要把老师上课时复习的知识再回顾一下,对所学的知识结构要有一个完整的清楚的认识,不留下任何知识的盲点,对所涉及的解题方法要深刻领会、做题时,一定要全神贯注,保持最佳状态,注意解题格式规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良好的心态备战高考。做题后,一定要认真反思,仔细分析,通过做几道相关的变式题来掌握一类题的解法,从中总结出一些解题技巧,更重要的是掌握解题的思维方式,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并总结出对问题的规律性认识和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对做题中出现的问题,注意总结,及时解决,重点一定要放在培养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最后必须要积累。把教师选的好题,考试中错误的题统统集锦起来,然后定期回顾。
四、培优补差促动力
关键词:高考;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新高考方案出台后,许多教育工作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高中物理的教学改革上去。笔者通过对高中物理教学模式转变的思考,主要从五个方面阐述了物理教学改革实践中应把握的要点,希望对高中物理的新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一、由传统灌输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转变
传统教W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老师负责将知识灌进学生的脑袋中。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不仅提高不起来,还会对老师产生一种依赖的心理,不会主动思考学习,教学效果往往不好。许多时候,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取决于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理解力是否够强,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在物理方面的基础薄弱,也体现了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其实,课堂教学的主体不仅有老师,还有学生。课堂教学不能只是老师向学生单向授教的过程,而应该是师生之间互动学习的过程。互动过程可以以对话、聊天、讨论的方式进行,这较传统的枯燥空洞理论说教要更生动。学生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提出,老师也可以鼓励其他学生对该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办法。这样,在很多情况下,老师不需要讲太多学生就能自主的解决了问题,而且理解更深刻,学生和老师都轻松。
二、上好初高中衔接课,激发高中新生的物理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高一学生来说,物理不再是一门新学科,初中物理的知识量相对较少,学习较为轻松,他们带着对高中物理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上课,如果处理不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开学前应精心设计,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在上第一节课时就对学生明白:高中物理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重新的开始,和初中物理有联系,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高中大家都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学生,列举最近高二、高三的一些学生虽然之前学习成绩比较差,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努力,物理成绩明显好转,以此来鼓励学生,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在上新课前采用几个典型的实验把学生带入学科的大门,学生都会发出赞叹声,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惊异和喜悦,这些直观的演示,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高涨的情绪,为新课的讲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有一定的过程, 在教学中将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 教师吸引--学生产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学习。如何使吸引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真正的兴趣是教师的首要任务。虽然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但是有个好的开头是非常关键的。如《功》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 它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 如果在课堂上一味地和学生们谈理论 ,肯定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日常生活的一些场景出发, 引入功的概念 ,同时借助各种手段,比如图例、多媒体等, 做到直观、形象、易于理解、深入人心。此外, 还应开展师生互动的实验、娱乐, 从中探究规律, 在对现象的解释、分析中感悟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加强实验,还物理教学的本来面目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灵魂,新教材在这方面有重大突破。但是,能否完全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有待物理教师认识和实验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教师不仅要重视做好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更应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感悟力,把身边发生的自然现象引入物理课堂。要适时开发、补充课堂演示实验,布置学生课外实验作业。这样,才能真正避免把物理当作数学应用课,还原物理教学的本来面目。同时,在实践、动手中让学生体验物理研究的成功与快乐。比如《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一节时,笔者将学生带入实验室或将实验仪器搬入教室(每小组一套)进行上课。上课时,先让学生阅读材料,明白教材中的几个实验怎么操作,需得出什么结论,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而且要学生们通过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从而探究出物理规律。这种方式比教师唱独角戏更易接受,能让学生动手探究实验,亲身体验物理实验过程,进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注重内容设计选用,营造以学生为主的课堂
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学生,我们都知道理科性知识很难理解,尽管语言简洁,但理解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只有不断创新和思考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方法,改进高中物理教学策略,帮助广大高中生培养良好的理论知识理解能力和实验知识实践操作能力 ( 实验能力) ,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才可以在短期内提高他们的物理成绩,同时也提高我国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以此作为物理老师的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理解教材,并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教材中的每个活动以及活动的内涵,弄明白每个探究性活动之间的结构及前后联系,这样才能更好的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探究规律的,并且基于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的活动线索;同时还要将教材内容和广大高中生的现实生活更好地联系起来,以促进广大高中生更好地运用自己来自现实生活中的个性化经验去理解和把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从而为打造以学生为主的课堂而做好教材准备;除此之外物理老师要在具体的物理概念教学中要注重自己的教学方法,注重摒弃以前那种比较单一的传授知识的方法,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注重在具体的物理课堂上创造比较开放,并且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互动的互动式课堂;同时要注重创造探究合作式的课堂,通过探究合作的方式逐个解决,并在探究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高中人教版选修课《氢原子光谱》时候,为了更好地营造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在上发射光谱的时候,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观察白炽灯发出的光,发出的连续的亮线,并且同时观察它发出的色光以更好地理解连续光谱,而相应的明线光谱的亮线则不是连续的,进而使广大高中生通过自己更好地理解发射光谱的相关知识。
结语:课程改革最终一定是通过具体的每一节节课来实现,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为了上好每一节课,结合一线教学的实际,充分体现新高考形势下新的教学理念,并进行经验积累和成果积累,力争做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论文的研究成果,必将为未来高中物理的优质教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主干 拓展 获取信息 地方特色。
教育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在给一线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的同时,更给教师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让教师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为教学注入活力.机遇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新教材的特点,以专题为框架,专题式的学习方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探究性学习,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好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发现与探究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本人根据高考形势的发展,从解读课标(突出三维目标)和《考试大纲》及《考试大纲说明》中得到了不少启示;在高中新一轮的教学和复习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同时吸取一些同行的经验,形成科学、系统、具有针对性的复习方法.
“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兴趣是创造的源泉,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兴趣是第一重要的.历史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必须考虑: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课题的注意,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历史内容的丰富性生动性,决定了历史课堂教学和复习当中应当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只有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历史教学情景的创设应该多种多样.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
一、依据考点,构建主干知识结构
由于三本必修的所涉及的内容多、广、杂,而且结构混乱,学生自学起来难度很大,觉得乱糟糟,无可适从,很难掌握;其二是基础科的考试一般以主干知识为主,难度不大;再而作为基础科,学生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依据考点构建主干知识结构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又能适应高考的方向。学生通过主干知识结构,对历史知识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又可以减轻学习负担,更轻松地掌握知识。如在复习“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这一单元中,根据学生应知的有关于古代农业的知识,构建一个系统的主干知识结构:
每一个主干再分子目展开,形成一个系统的主干知识结构体系。在复习中,把编写的知识结构体系印发给学生,在课堂中结合使用,减轻了学生的时间投入,又有利于学生更轻松、更系统地掌握知识。
二、拓展课标知识
拓展,就是要对现行历史教材岳麓版的知识范围作出适当的延伸和补充。这是由当前高考改革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也是由于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岳麓版本身存在的局限和不足所决定的。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岳麓版本,内容过于压缩,学生应知的知识有所欠缺,另外,许多重要知识点仅一笔带过,交待不详。考试大纲说明中明确强调:考查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所谓“应知、应会”,本人如是解读:一是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即主要知识;二是站在出题人的角度上认为中学生应该知和应该懂的知识,即也包含中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因此,教学时必须针对具体情况予以补充、拓展。有不少老师认为,补充和拓展知识会加生学生的负担。本人则认为,这不等于、也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首先,补充的应知应会的知识多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高,易掌握;其二,出卷人是根据考纲出题,教材欠缺的内容一定要补充,谁也不知道高考会出什么题。本人在复习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一) 补充相联系的、重要的知识。
知识的补充是为了帮助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现象形成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完整的认识。如复习“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就有必要将其形成的原因给学生适当介绍和补充。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中国这一重要制度,同时也为后面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原因作比较做准备。又如,在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就有必要介绍和补充土耳其控制东西方通商要道这一直接原因以及宗教因素;讲述条件时,就必须补充“罗盘针”甚至“火药”在新航路的开辟中的作用。再如,在讲“文艺复兴”时, 就必须补充其产生的原因。
(二)补充“应知、应会”的知识。
学生应该知和应该懂的知识,历史教材岳麓版大为欠缺,许多历史知识的介绍可谓“点到为止”,漏掉了许多基本知识。如“文艺复兴”的成就,就应知道但丁、和彼特拉克;认识思想就应了解其外交、文艺等理论;了解“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就应该知道:海明威、高尔基;约翰斯特劳斯、舒伯特、爵士乐、摇滚乐等;了解互联网,就应该知道其在中学生日常生活中影响。应知、应会究竟应达到哪个“度”,哪就只能让教师们自己去体会和把握了。
(三)深层延伸。
《考试大纲说明》中明确要求学生具备有“在历史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学习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行教材侧重于历史过程的讲述,而疏于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归纳,并提升到理论层面上。所以有必要补充一些方法论,即教会学生如何评价事物,用什么标准和用什么方法去评价。同时在课堂上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运用辩证法,运用发散思维对历史事物进行评价。评价历史事物,既提高了学生的学科分析能力,又加深对历史事物的理解,使历史知识得到深层的延伸。
新课标、新高考下如何形成科学、系统、具有针对性的复习方法,只是刚刚一个开端和探索阶段。本人在深入研究“课标”、“考纲”和分析近二年来高考试题的基础上,在教学和备考复习中作了较大的调整,并取得较大的效果。本文只是个人一些粗浅看法,希望能给同仁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在不断反思整改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郝学利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很高兴参加西北教育创新高峰论坛。今天我和大家交流两方面的话题:一是结合我校五年改革,谈谈改革中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二是有些问题至今还在困惑中,今天提出来向各位专家讨教。
一、 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
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不愿改、不敢改的问题。有这个问题的主要在领导层面和教师层面中年龄较大的一部分同志,而且这部分同志有自己的思想、风格和教学模式,在县城内享有一定声望。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和这些同志共同反思我们的教育得失,定位我们的教育终极目标,并利用分析法由终极目标逆推我们的教育方式方法,这样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认清了我们几十年来教育方法的缺失以及教育思想的偏激。比如创造型人才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人格的独立,也就是高度的独立性,而这个人格特征显然用我们过去的思想和方法是培养不出来的。有的同志在反思中甚至不无感慨地说:现在通过各类学生在社会上的表现看,不知道我们从事几十年教育工作干了些啥!
我们同时回头看,看我们传统教育思想理念的优秀之处,反思传统教育的优秀思想,这些工作使我们基本上达成了一致的看法:其一,不敢改是怕影响了高考成绩,如果学生有了厚重之德,奋发向上,自我行动起来,学生不学习干啥?其二,我们要培养有“主见”的人,才能在人格上独立,才能有创造的可能。这个“主见”就是自主意识,这是我们教育纲目体系之“纲”,也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一思想的理论依据就是王阳明教育思想的“知行合一”。
实现这一目标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生建构自主意识的途径是自由选择、自主建构,而不是灌输。把思想观念体系交给学生讨论,交给学生思考、判断、选择,让学生在交流中结合社会实际生活进行体验,在体验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生成,让学生自主判断、选择、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已经挺立。一个人主体性挺立了,在其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可能就会发生,这是我们改革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比如学科知识的学习,由于有自主选择过程,学生的默会知识自然生成。我们所希望的是学生建构综合多元的观念体系,这才是真正的自主意识。
因此,拥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和创造力就是纲目体系中的三个“目”,在三大“目”之下有“十大素养”,成为“子目”,这便形成了我校教育的纲目体系,这些“子目”由“三大课程的实施”做支撑,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包括校本课程)、德育课程。通过“三大课程”的实施,实现“十大素养”的养成,进而追求终极目标的达成。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德育课程的实施,除了有效的活动作为载体外,还将德育内容课程化,我们将君子之道的系列,即仁、义、礼、智、信、道、宽、文作为德育内容,每周一课时,三年一贯地融入德育课,配之以阅读课中儒释道的教育,借以复兴中华文化,弘扬君子之道。大的思想基本达成共识后,我校在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体系、文化建设三大领域进行分层推进的改革。
第二个问题是纠结于建国后教育思想和传统教育的优秀思想,纠结于已经形成的的固有模式和固有习惯,不思改革。改革固有的习惯最艰难,这是从古至今改革遇到的最难办的事。
除了在思想理念上反思外,我校组织各级论坛,在论坛上结合改革不断对比反思;召开师生座谈会,印证学生的感觉与教师的感受;召开家长与教师座谈会,反思孩子的变化。这些做法使好一部分领导和教师思想上转了弯,开始认真审视固有思想、模式和习惯的不适应性。从而接受了改革。
第三个问题是课堂教学模式时时处处有回归到老模式的问题。
我们通过新老方法的对比授课、新教学模式下的反复磨课、每周四的教研组课堂教学反思、教师论坛、科任教师与学生座谈会、领导深入课堂调研等,统一认识,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四个问题是教师队伍整体教育思想、业务水平、专业技能三位一体的素养不高。
这个问题,我们通过教师阅读古今中外教育书籍活动提高思想境界,通过教师三次编写导学案,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大赛,课改孵化室培养能手,实施课改名师工程,点课、邀课、磨课、观课,捆绑式赛教等活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专业技能,提升教师的整体素养。这里想特别提一提编写导学案,我们深深感到,它是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专业技能的有力抓手。
第五个问题是班子成员中有文人相轻的传统垢弊,以及由于改变固有习惯引发的班子意见相左,导致局面不稳。
针对这一问题,作为一校之长的我以极大的耐心对待,既肯定固有习惯、固有模式中的优秀方法,在教学中继承发扬,又对这部分同志留有余地,允许固有思想习惯的存在,使其在与新理念、新方法的交流碰撞中,慢慢得到改变;同时在班子中组成强有力的改革推进队伍,在教师中发展积极改革创新的团队,加之把改革者吸纳进名师系列的名师工程的有效实施,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六个问题是改革的协同性、系统性问题。
改革需要系统、协同进行。我们遇到了除校内问题外,还有县政府、县教育行政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的支撑等诸多问题。说实话,当时,我们的课改是在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观望或指责的环境下进行的,改革之艰,不言而喻。
对于学生习惯,我们主要采取入学时的培训和平时渐进的不断培训;对于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我们以体育艺术节、社团活动等学生的精彩表现和高考成绩提升为证明,打消他们的顾虑。
2015年,进入改革的第一届学生参加高考,引起校内外、上下几级的关注。学校的这一届领导、教师以及作为校长的我既充满自信又忐忑不安,因为万一高考滑坡了,我和我们的学校无论有怎样的宏图计划、无论付出怎样的艰辛,都会遭受前所未有的责难,更主要的是,改革叫停必然成为定局。好在经过课改的锤炼,同学们凭着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学习能力,取得了靖边中学建校以来最好的成绩。但我不得不承认,校内外,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盼本届高考惨败者大有人在,这正是教育改革者面临的悲哀局面。在这方面,我特感激席总督学和榆林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
二、对教育改革的建议
我想对教育改革者提几点建议。
一是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无论是理念建构还是实施策略都要仔细研究、科学规划,特别是操作层面的工作务必培训到位。
二是要循序渐进和全面推进相结合。
三是改革需要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不断改进,一定要把理念和方法同本校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四是要想办法、找抓手,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
五是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宣传,争取校内外多方理解和支持。
六是要有坚定的改革信念,要坚定不移、坚信不疑。这其中校长最关键,改革成在教师,败在校长。
七是教育思想要形成体系,符合现代人才观和价值观,把东西方古今思想进行大整合,切实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这样才能引领学校教育的发展。
三、 对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机构和师范院校的建议
(一)对省厅、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
一是省厅、市县教育局要大胆全力推动区域改革,这样学校的课改既具有政策依据,又有协同性和系统性。省政府316评估中给了课改150分,这增强了我们的信心,靖边中学如果没有席总督学在靖边的讲话,改革早就被政府叫停了。
二是要改革教育评价机制,突破过分强调考试分数的评估瓶颈,特别是要建立适应新型教育的高中教育综合评价机制。
三是要用行政手段,强力推进从小学到大学的自下而上的改革。
四是在教育领域提出复兴中华文化的思想,让敦尚风节的教育理念引领教育,使教育成为求学问的工作,而不是只求知识。
(二)对各级教育科研机构的建议
一是更新观念,为改革寻求理论支撑,帮助教育行政部门打消改革疑虑。
二是对学校改革和区域改革进行深入的调研,总结提炼适合我省的普适性改革策略,指导各校改革,形成一校一品的改革态势。
(三)对师范院校的建议
一是加强师范文化建设,培养道德高尚、能以身示教的教师。
二是打破教育理论迷信,走出苏联式、西方式的教育理论框子,整合祖国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使外域教育思想中国化,形成中华教育理论架构,走中国式教育之路,培养新型教师。
三是改革固有的教师培养模式,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新思想、新理念,培养具有改革意识的一代新型教师。
四是让品行端、学业优的高中毕业生优先进入师范院校。要制定优惠政策,吸纳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
五是加强师范学生的人文教育。
关键词:高效课堂;主动求知;实践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围绕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教学。其基本做法是:以教师讲解来传授新知,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种做法要耗费大量时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高考模式的推行,这种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也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打造“高效课堂”的呼声越来越高。因为一方面,它把学生看成是接纳知识的容器,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为前提。不但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更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现行的高考模式下,历史只算等级不计分,各学校都大幅度削减历史课时,最多每周四节课,并明确规定所有问题在课堂解决,不得占用课后时间。
那么,教师到底该如何来适应新高考模式下历史课要求的转变?该采用什么样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呢?在此仅结合自己历史学科的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简单谈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一、“多管齐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动机的形成是指让学生在师生交往的情境中,受到某种刺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的过程。它是学生学习系统中重要的动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但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而要靠教师在师生的交往中去激发、去培养。在历史教学中,“课前精彩导入法”“课上问题教学法”“课后表扬促进法”等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1.课前五分钟,精彩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就像磁铁一样,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并将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出来,必能为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温故知新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故事导入法、风土人情导入法、歌曲导入法、世界大事社会热点导入法、情景导入法、诗词导入法等等。我采取最多的方法是放一段与本堂教学相关的音乐或视频,既让学生放松又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还能激发兴趣,真是一举三得!
2.课上多多提问。问题要精、具有针对性、有一定的难度、有思考的空间。问题的类型可以是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比较题、评析题、材料题,最好是集多种问法的综合题。问题的内容可以是一个历史主体的,也可以是多个的,可以是专题内容、单元内容,也可以是学生面临的人生问题,人类面临的社会问题和科学问题,当然最好是高考的热点问题。提问的面要广,不要集中在几个学生身上。这样,既可以让全班学生“动”起来,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又可以使大家“紧张”起来,时刻处于一种“备战”状态,提高上课的效率。因为现在的高考模式不允许我们占用课后时间,采用提问的方式可以让课后作业课堂化,解决学生课后思考的困难。
3.课余表扬、肯定、帮助学生。肯定学生正确的一举一动,表扬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历史教师只要不做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是很少的,怎样让学生对你有好感?印象很深的一次,我让一位学生为全班学生去复印资料,他货比三家以最低的价格成交,上课时我大大表扬了他一番!结果整个一节课,这位学生都显得异常兴奋,回答、思考都很积极,而且45分钟脸上一直挂着自信的笑容。我被震撼了,深刻体会到了“肯定、赞扬”的威力,哪怕是一个眼神:一抹微笑,一句话语!更别提是帮助他们了。所以,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进而喜欢你的课,也是激发他们学习历史兴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二、“全民参与”激发学生主动求知
所谓主动求知,就是要让学生处于中心地位,摆脱教师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做到主动求知就要突出“自主求索”四个字:这就要求教师要走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既要提问学生,也要准备被学生提问,让教与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升华,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深入。教在学后,学在教前,生为主帅,师为参谋。一般可以采用“三动”方式,即以“动口讨论问题”“动脑表现自我””动手整理知识“展开教学活动。
1.动口讨论问题即提出问题,特别是综合性的主观题,让学生同桌或分小组讨论。教师可做适当指点,亦可参加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可生讲师评,可你讲我评,亦可自点自评。大家都动口,积极参与,改变教师一讲到底的垄断局面,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课堂效率。在这个“动口”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概括提炼能力。
2.动脑表现自我即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让他们站出来或走上讲台展示自我,进行实践。只要给他们机会,绝大部分学生会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示自我,得到大家的肯定,课前会真正地静下心来,主动地去钻研课本,挖掘深度。平时课上遇到典型题目亦可让学生自己来分析。引导学生从分析题目人手,对问题的基本要素进行分解,找准中心词、答项语、限定条件、揭示语等,认定问题围绕的中心,然后确定解题思路,精心组织语言。又如,在讲一些历史事件的过程和人物时,尤其是选修二中的重要人物就可以让学生自备资料自己讲,这样既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又能强化他们的记忆,因为他们自己找的知识是不会遗忘的。通过这些“动脑”的自我表现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挖深教材,拓宽知识面。
3.动手整理知识要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还必须让学生“动手”实践。可以让学生整理一个章节或是一本书的框架,也可以让学生整理一个专题,或是让学生整理一个综合性题目。简单的,可以让学生就课本知识进行整理。提示学生只要与之相关就可,注意层次化、序号化、段落化。如,整理“有关世界体系的相关知识”“近代中国求民主反侵略的潮流”等。复杂的,可以整理课本以外的引申,增加知识,如,“比较《》和《》的异同”等。总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动手创新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在这一阶段,要在“动”字上下工夫,要力求做到身动、心动、人人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还可以采用或模拟表演,或对抗辩论,或演讲朗诵,或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自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他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以达到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构建交流平台激发学生思考创新
这种做法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学习体会和情感体验的交流,总结知识,体验学习方法,感受学习的酸甜苦辣。这一阶段虽然是课堂的结尾阶段,但切忌流于形式。可以鼓励学生写“做后听后”笔记,及时地进行思考总结。例如,每次考试后的试卷评析,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失,鼓励学生从以下方面来进行:(1)自己思考遗漏点及原因,这样既方便教师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也能使学生加深对该知识点的印象;(2)答案的思路,通过这一环节提高学生做主观题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而且还能规范学生的答题用语和答题格式,尽量少失分。(3)还可以表达自己对答案的看法、补充等,培养学生动脑多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总之,“教无定法”。在减负增效背景下,作为教师应当首先站在改革的前沿,迅速改变观念,大胆创新实践,在课堂实践中探索出更多更好的切合实际的新办法和新举措,提高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赵亚夫.找准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J].中国教育报,2007(23).
[2]刘向荣.闲谈“什么是有效教学”[J].历史有效教学论文汇总,2007.
[3]雷震.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几点有益的反思.政史地教研,2008(16).
《新高考・升学必读》(以下简称《升学必读》):新课程改革理念特别强调构建高效课堂。新课程改革对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目前,国内外关于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和宝贵经验,加强课堂建设是深化素质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结果,构建和谐高效特色的课堂也是形成教学风格、彰显名师品质的重要标志。但大家也都发现一点,过去,我们更多的是从教师角度来谈这个问题的,真正让学生参与到高效课堂上,可能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现阶段的高三学生而言,学生如何配合与参与到高效课堂上来呢?
朱慧: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考虑,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曾经用山东“兖州模式”作为我们的课堂模式,以此来促使孩子们由过去的“要我学习”变成“我要学习”。过去,我们的高中教学差不多都是填鸭式的。现在我们一直在反思一个问题:我们所教的,是不是他们所需要的?我们所教的,符合不符合他们的认知模式?
《升学必读》:过去我们的高中教学中,教师有一种心态,担心有哪一点会漏掉。其实可能没有必要。
朱慧:现在,我们根据课堂内容与教材,先给学生一个预习案。我们借此让学生明白,真正能够自己解决的,就在教学过程中简略处理。
《升学必读》:这可能是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
朱慧:是这样的,也不全是兖州在这方面作出了这样的努力。
《升学必读》:学生在这过程中需要做什么呢?过去,我们是靠延长学习时间来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
朱慧:我们现在做的预习案,主要是针对这一点的。所以,我这里老生常谈一句,在高中,要想非常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还是要认认真真地在课前做好预习,课后做好巩固。说到底,就是使我们的课堂40分钟实现高效有益。高中课堂,特别是高三课堂,综合性、系统性都特别强,学生还是要非常主动地去做好有关工作。否则,便很难配合好教师。毕竟,教师面对的是一个群体,高三学生,面对的则是自己的知识结构。
《升学必读》:看来,每一个高三学生,都必须花很多精力去准备上好这样的课。
朱慧:实际上,真正参与到高效课堂上来的前提是必须充分发挥一个学生的自主性,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与探究。同时,这样的高效课堂,学生是必须要带着问题进课堂的。
《升学必读》:现在,已经进入第二轮复习了,高三学生如何进入第二轮的复习呢?
朱慧:从我们地理学科看,第二轮复习是一种问题解决式的复习,这也是我非常强调学生必须带着问题进课堂的原因。因为这时,已经完全不按照书本体系进行了,这时,实际上已经进入到课本的整合阶段了。这时候,按部就班,肯定是无法奏效的。这时候,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往往是具体的现实的问题,而且,从课本里,是无法找到现成的答案的。这是第二轮复习的特点。这时候的复习,我们也往往称之为专题式的复习。这时候也是在第一轮建构学习网络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迁移的。
《升学必读》:看来,知识不等于能力是一句真理。高考,其实,并不是只考一个人的知识掌握的状况。
朱慧:是这样的。譬如第二轮复习中,我们地理学科很可能会出现让考生针对现实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的情形。这就非常现实了,教科书上是没有的。
《升学必读》:但是,运用知识是能解决这样的问题的。
朱慧:是的,但要注意具体的情形。譬如关于地球上的气候问题,要注意到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四点: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大气环流、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但在二轮复习时,教师肯定是拿一个地方譬如扬州的季风气候是如何形成的?夏天为什么高温、多雨?冬天为什么寒冷干燥?这就需要一个学生学会用这些因素来分析扬州的气候。但要注意的是,肯定不是所有因素同时起作用,也可能是各种因素在影响一个地方的气候时有轻有重。这里要注意的是,四个因素不能一齐用上,这样反而不能拿到好分数。现在的考试,往往重于这样的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譬如,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为什么会成为一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博弈,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的。这里与哪一个国家占用地球资源多少是密切相关的。也是我们考生在平常学习中必须密切关注的。不能坐在教室里死读书。这一点非常重要。
《升学必读》:朱校长还有什么需要对学子们交代的吗?
朱慧:高效课堂势必带来一个特点:教师很难做到面向全体。这就需要学生积极配合,全神贯注。这样才能产生高效的学习。不然,在高考过程中将会错失很多先机。一环被动,将会环环被动。
《升学必读》:作为一个在事业与人生上都比较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你对高中学子在人生规划、社会理想与人生理想结合方面有什么寄语?
朱慧:也许,我跟很多人的看法不同。很多人都强调人生规划与职业规划什么的,但在我看来,大概人生规划做得非常完美的人,可能,最后仍然会沦为一个普通人,并没有什么美好的人生格局。很多成功人士恰恰不是这样的。最重要的,我觉得还是走一步看一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一个人需要有远大的理想,但更需要脚踏实地的精神。永远不会放弃,才能走向成功。人的一生,变数很多,远不是规划所能预估到的。一个人的重要精神品质,在于认定一个大的目标,永远不放弃。这种大的目标,可能看似模糊,但每一个阶段则需要坚定不移,始终追求。这样就一定能走向成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成功人士。
《升学必读》:现在,我们看到,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抬头,对此,你对孩子们有什么建议?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146-01
为了提升高中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性质,目前高中的信息技术考核,不再采用会考制度,而以学业水平考试代替体现了高中考试制度的改革和发展,笔者就这一考试制度的优点和考试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信息技术的学业水平考试的发展能够有所帮助。
一、学业水平考试的优点
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较会考制度更加规范科学,首先以往的会考制度是归属在省级教育考试类别当中,学业水平考试则是归属在国家级教育考试类别当中,从这一变化可以看出,高中考试制度在不断纠正或克服应试教育的影响,是符合高中新课改要求的,是落实新课改的具体体现;其次学业水平考试在组织管理上更加进步,这类考试在考籍管理、报名、组织考试、成绩等方面更加规范,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考试的相关规范实施组织,较以往会考制度,学业水平考试更加严格、规范。
学业水平考试能够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改善新课改带来的不适应。
二、信息技术的学业水平考试的组织
1、对考试报名的数据进行严格审查,确保考生都能参考
学生在报名信息技术的学业水平考试时需用自己的学籍号进行报名,在报名完成后系统会生成一个考籍号,凡是拥有考籍号的学生都有资格参加考试,因此录入报名数据的老师应该仔细认真地将每位学生的考籍号录入到报名系统中,确保每位报名的学生都能参考。以往经常会发生考试时出现错误考号的问题,这都是录入老师和考试人员在进行数据导入和审查时疏忽所致,因而在考试报名阶段老师和考试管理人员一定要反复审查学生的报名信息,确保每位在籍学生都能参加考试。
2、加强同步数据监控工作,让各考室能够准时开考
信息技术考试都是由学生在计算机上直接操作进行考试的,因此要求所有学生需在同一时间开考,若某一考室出现同步数据不完整问题时应及时进行解决和处理,保证考试准时开始,其解决方法如下,在监控计算机的栏目导航的监控页面中点击同步监控,观察各个考室的同步情况,如同步机房、同步开始时间、同步结束时间等,若发现哪个机房的数据没有在这一栏中进行显示,则表明这一机房的考试同步数据不完成,考试管理人员应立即联系有关学校,让学校重新对机房数据进行同步。
3、对于考点出现的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确保学生的考试数据能够顺利上传
很多监考人员在监考时没有将如何上传数据和结束考试的方法告知学生,学生在考完之后直接将服务器关闭,导致考试的数据没有上传,考试无效。因此管理人员在考试开考后应注意各考点的异常情况,查看是否出现考试数据上传不完整的情况出现,如有则应立即联系相关考点,让学生重新上传考试数据。
三、关于信息技术的学业水平考试的几点建议
一是努力创新考试模式、体现学业水平考试的公平性。信息技术考试可以将上机考试和笔试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考试中的操作题放在上机考试中进行考核,将选择题和其他题目放在笔试中进行考核,这样能够保证试题的机密性,使试题不会被泄露出去,体现考试的公平性;二是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考试的命题质量。目前信息技术的考试题库中的题目质量普遍不高或者数量过少,每次考核的内容都相近,这样不利于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信息技术考试题目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到时代性、科学性和基础性的问题,体现时代特色,同时又能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有一个全面的考核。另外,在考题中可适当增加主观题,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还要增加题库中的题目数量,尽量减少相同题目的出现,既保证考试内容的全面,也体现考试的公平性;三是不论选修或必修内容都应进行考核。目前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分为一个必修模块和五个选修模块,学校在进行信息技术考试时往往只注重必修模块的考核,而忽视了选修模块,导致学生的选修模块的内容得不到检查评价,因此信息技术考试的管理人员和出题人员应该在考试系统中加入选修模块的内容,对学生的选修模块进行考核评价,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选修模块的热情和兴趣。
结语:信息技术采用学业水平考试的形式的确促进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推动了考试制度改革,考试管理人员在组织实施考试时一定要密切关注考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解决,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规范、严格和科学的信息技术考试环境,真正让考试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于 磊.浅谈新高考下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5).
摘要:
“案例-探究”地理教学模式是在“问题-探究”地理教学模式基础上,围绕案例开展教学的一种模式。它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心。本文主要对该模式的内涵及基本组成环节进行探讨。
关键词:
案例;探究;地理教学模式;构建
“案例-探究”地理教学模式是在“问题-探究”地理教学模式基础上,围绕案例开展教学的一种模式。它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侧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符合新高考改革的要求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一、“案例-探究”地理教学模式的内涵
“案例-探究”地理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精选案例,围绕案例层层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探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运用该模式的前提是精选案例,案例内容要紧扣教学目标,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形式上图文表并茂最佳。运用该模式的关键是问题的设计及解决,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问题解决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切忌教师匆匆给出答案。“案例-探究”地理教学模式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该模式侧重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该模式改变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该模式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还要关注教育改革的动向,学习并运用新的教育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案例-探究”地理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案例-探究”地理教学模式不是以一般的知识掌握为目的,而是围绕案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心。该模式基本环节如图1所示。
1.创设情境,呈现案例
这是地理探究教学的首要环节。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越是好奇越有利于他们主动探索学习。在创设情境时,一方面要注意情境与案例紧密相关,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另一面要多引用故事、图片等激发学生兴趣。常用的几种创设情境的方法如表1所示。
2.提出问题,布置任务
这是地理探究教学的重要阶段。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结合案例中的材料信息提出问题,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一般一个问题对应一个知识点或知识链,设置问题时应考虑到知识的连贯性和递进性。教师不仅要设置合理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鼓励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培养质疑精神。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敷衍了事,甚至视而不见,应及时给予评价。常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如表2所示。
3.讨论交流,碰撞思维
这是探究教学的核心阶段。整堂课学生参与探究的程度是衡量运用本模式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一般以小组为单位,每组4~6人,其中每组选一名负责人主要任务是组织大家交流,汇总本组观点等。组员就问题发表不同见解,重点是说清楚理由,经过多次的思维碰撞,最终达成共识。当学生探究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适时给予引导,以保证探究活动顺利进行。另外,学生讨论交流时要注意把握时间,毕竟小组活动解决的问题有限,还需要教师必要的点拨和深刻的讲解,既放得开还要收得住[2]。
4.汇报成果,评价总结
这是探究教学的检验阶段。展示探究成果时,每组可先汇总意见再由推荐人回答,也可自由发言,总之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教师要重视探究过程中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发现,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多角度、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3]。在学生汇报探究结果后,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总结。
5.课后延伸,拓展探究
这是探究教学的延伸阶段。主要有两个方面作用:一是课堂上没完成的内容课下继续做完;二是对课堂内容的延伸学习,鼓励学生再学习、再研究。教师可印制一些相关资料给学生,或推荐一些相关内容让学生上网查询。例如,学习“地球的自转意义———地转偏向”时,课后可以让学生在“长江口航道示意图”上画出500年后的崇明岛,并说明理由。
参考文献:
[1]孔祥萍.问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
[2]景宝洪.数学课堂中实施“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时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