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体工程学的基本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人因工程、大型超市、环境设施、优化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283-01
1 引言
零售商市场经历了三次巨大变革,从最开始的百货商场,连锁零售到如今的超级市场的模式。超市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产物,以其商品的多样性迅速成为人们采购的首选方式,超市不仅为我们生活带来了便捷,同时也改变了很多人的购物理念。可是经过实地考察后也发现了很多大型超市依旧存在很多人因方面的问题,比如空间布局不合理,照明色彩环境设计不恰当,这些问题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和超市市场竞争力,所以以人为本的人因学的相关理论就可以为超市的空间布局,照明色彩环境设计等方面提供可行的方案指导。
2 人因工程的基本理及其发展
2.1 人因工程的定义
人因工程学(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是在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学科,它是研究人、机器与环境相互联系的科学。该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有机地融合了生理及心理学、医药卫生学、人体测量学、系统工程学等众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成果,这不仅使人因工程的理论基础初具模型,同时也决定了人因工程科学综合且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的领域。该学科的研究目是在保证环境中人的安全舒适与健康的前提下,设计出高效合理的人机环境系统。[1]
2.2 人因工程的发展及其在服务业的应用
人因工程学的萌芽于泰勒(F.W.Taylor)的铁铲实验和时间研究实验以及吉尔布雷斯夫妇(F.B.Gilbreth)的动作研究,在工业进步的时代,社会的潮流总是让人去追赶机器的进步,缺乏对人本身的关注,会使人出现工作消极疲惫的现象。人因工程学的兴起于著名的“霍桑实验”,标志着工作效率研究迈入了新时期。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人因研究使得生产方式从人依附于机器,到以人为本的机器为人而设计的新阶段。
3 大型超市的特征
超市行业作为服务业的一种类型,它与传统的制造业有着明显的差别。有着以下几点典型特征:
(1)大型超市,作为零售行业最主要,最为典型的销售模式,其产品包罗万象。也正是因为它的种类繁多才使得大型综合超市成为消费者出门购物的首选之地。所以,合理有序的将商品进行分配布局就显得尤为重要。
(2)尽管不同超市在商品布局有所差别,但商品种类和商品价值都大同小异,即超市是服务业的一种,它不能提高商品价值以及为商品提供附加价值。所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与服务是如今大型超市赢得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4 人因工程技术在大型超市中的移植应用
4.1 优化收银台和货架布局
人因工程学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善:1.人体测量学,人体测量学是为了使各种与人体尺寸有关的设计能符合人的生理特点。[2]
根据人体测量学以及作业空间设计的相关理论对A超市的调查后发现:A超市人行过道的宽度设计中存在一些货架过道,商品区域内的通道过窄。在收银台处,狭窄的空间和拥挤的穿梭的人流,客流交汇易造成拥堵,所以需要增加收银区缓冲区域的面积,设立排队区域并且用显目的颜色标识。
4.2 超市照明和色彩环境设计
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相关的理论成果中我们得出,人的兴奋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照明情况的影响。照度作为评价照明情况的基本指标,是衡量超市照明环境是否适宜的重要手段。照度的设置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点要注意,一是要满足最低能见度,二是要避免眩光。[6]
以调查的A超市为例,其光照环境如表1所示。
由此计算平均照度为1172.9lx,最大照度3117-最小照度337=2780lx远大于平均照度, 所以A超市照度不均匀。
将所测得数据与国家标准《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相比较发现,部分区域过道照度应该提高,而商品的局部光照应该降低。
除此之外,避免眩光也是十分必要的,在调查中发现A超市中的眩光主要有玻璃展柜的反射眩光以及商品展台与过道亮度对比过大的反射眩光。应该通过适当调整光源位置,以及减少光源亮度对比来消除。
不同的色彩环境会对人的情绪造成不同的影响,色彩与人的情绪都具有丰富性,但在这其中也并非是无章可循。事实上,每种色彩在人们的脑海中都有其普遍包含的情感内涵,我们要把这种情感内涵运用在色彩设计中。正确表达出商品的特质,增加顾客消费的可能性。
4.3 控制噪声和营造良好的空气环境
利用声级计测试A超市的购物区的噪音情况,在日常情况下,人流量较小,噪声测试为60分贝上下,满足人体工程学对噪声环境的管控标准,但在节假日,或者超市促销活动期间,超市内的噪声显著增强,甚至可到达86分贝,在这种环境中,不但会对人的听觉造成一定的损伤,还会使顾客出现焦躁,易怒等不良情绪。
良好的空气环境在顾客的购物过程中也是尤为重要的,在对A超市的调研过程中发现水产,肉食区的腥臭味十分明显,并且水产肉类区与熟食区的距离较近,影响了顾客对于糕点熟食的购买欲望。对此,人因改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在布局上,使水产肉类区远离糕点熟食区,以防止鱼肉类食材的腥臭味影响到顾客消费者挑选熟食以及糕点;其次,要按时更换鱼缸中的水,如果出现死鱼要及时的捞出,保证鱼缸水的干净清新。超市还可以摆放空气清新剂等,对不良气体进行稀释;最后,注意通风换气,良好的换气系统可以保证超市的清新卫生。
参考文献
[1] 郭伏等.人因工程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 曹琦.人机工程.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1.
[3] 周美玉.工业设计应用人类工程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4] 宋组祥.工程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5] 阮宝湘.人机工程学课程设计论文选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6] 阮宝湘编.人机工程学课程设计/课程论文选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7] 朱祖祥主编.人类工效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 人体基本尺寸;行为心理;心理空间;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TU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33-0206-02
1 人体工程学概述
国际人类功效学会的会章中把人体工程学定义为:“这门学科是研究人在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等诸方面的因素,研究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交互作用(效率、健康、安全、舒适等),研究在工作和家庭中、在休假的环境里,如何实现人――机――环境最优化的问题的学科。”
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原先是在工业社会中,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而现代建筑、室内环境设计日益重视人、机与环境之间,以人为主体的具有科学依据的协调与联系。因此,建筑室内空间环境设计除了依然十分重视视觉环境的设计外,对物理环境、生理环境以及心理环境的研究和设计也给予高度的重视。
2 人体工程学与建筑室内设计
人体工程学应用到建筑室内设计,即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测量、生理、心理测量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设计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现代设计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人服务,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需要,为人们创造理想的建筑室内空间环境,使人们感到生活在其中,受到关怀和尊重;一经确定的空间环境,同样也能启发、引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活动于其间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
为了创造一个理想的空间环境,我们必须了解室内设计的依据和要求,知道现代设计所具有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建筑室内设计作为环境设计系列中的一环,因此室内设计事先必须对所在建筑物的功能特点、设计意图、结构构成、设施设备等情况充分掌握,进而对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室外环境等也有所了解。也就是说人体工程学在设计实践中为确定家具、设施的尺度及其使用范围提供主要依据,为确定人们在室内活动所需空间提供主要依据,提供适应人体的室内环境的最佳参数,为建筑室内视觉环境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3 建筑室内空间环境与人体的基本尺寸
“够得着的距离,容得下的空间”是人体工程学应用于建筑室内设计中最为简练而精辟的概括。建筑室内设计实际上可以说是空间尺度、布局的设计与空间的渲染问题,了解人与空间的相互关系对与合理设计室内空间是非常必要的,否则设计出的空间会给用户带来不便和心理压抑,影响工作和休息的质量及效率。
3.1 建筑室内空间
建筑室内空间是人们工作、生活、娱乐消遣的重要活动场所,它必须能从生理、心理等诸多方面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当人们的心理空间要求受到限制时,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消极反应,同时低劣的工作环境也会降低人们的工作效率,不考虑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工作者的社会要求,同样也会影响作业者的效率、安全、舒适。根据人们对建筑室内空间的不同需要可分为行为空间、生理空间及心理空间。
3.2 人体的基本尺寸
从人体工学的角度来看,一个理想的作业空间设计,就是能最大程度地减少作业者的不便和不适,使作业者能方便、快捷、高效地完成各种作业。因此,设计要以人为中心,以人在空间中作业的身体尺度为主要依据。掌握准确的人体基本尺度是进行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重要尺寸依据,各种不同的功能空间,其空间尺度也有不同。见图1,以橱柜内部分区合理性的对比为例,设计中要作尺寸参考。
4 建筑室内环境与行为心理
人的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由于客观环境刺激作用或是由于自身生理或心理需要而产生。人的行为与环境处于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中,人塑造了环境,同时环境反过来又会引起人的生理或心理效应,并且不可避免地塑造、影响人的行为,这种行为表现就是环境行为。环境虽然不是行为产生的直接和唯一原因,但对于行为却可起到限制、鼓励、启发和暗示等作用。空间设计以人为本,只有在分析人、重视人的行为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空间设计,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
4.1 人的行为习性
人类具有许多适应环境的本能,它们是在长期的人类活动中,由于环境于人类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这种本能被称为人的行为习性。抄近路习性、识途性、左侧通行习性、左转弯习性、聚集效应、向光性、边界效应、从众习性等都是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常见的行为习性,在做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该有意识地利用人们的这些行为心理,充分利用空间,完善功能,发挥方案之优势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4.2 习惯特征
人们在生活中,工作中形成了许多习惯型的动作、行为,这些动做行为具有共同性的特点。如面向门时,会下意识的推门;进入卧室多数人会选择脚朝门而不是头朝门睡等等。在空间设计中,为了在紧急时能够正确操作,有必要充分考虑人的这种习惯特性。当然人的习性特征也会因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地域、宗教种族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如日本人喜欢面墙、面窗而坐;西方人则相反,喜欢背墙、背窗而坐,在实地设计时应充分注意其适用性。
4.3 环境行为在建筑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建筑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如现代大型商场的室内设计,顾客的购物行为已从单一的购物发展为购物――游览――休闲――信息――服务等行为。这种行为方式的转变也是购物时要尽可能接近商品,亲手挑选比较,由此自选及开架布局的商场结合茶座、游乐、托儿等应运而生;
2)建筑室内环境设计应考虑使用者的个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环境心理学从总体上既肯定人们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有相同或类似的反应,同时也十分重视作为使用者的人的个性对环境设计提出的要求,充分理解使用者的行为、个性,在塑造环境时予以充分尊重,但也可以适当地用运用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对个性的影响,甚至一定程度上的“制约”,在设计中辩证地掌握合理的分寸。
5 建筑室内环境与生理、心理空间
室内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线、色彩、声音等因素对人的感觉和知觉都具有强烈而直接的影响。在人的感觉器官中,视觉器官对空间的大小、方向、形状、立体感和封闭感等因素,反应最敏感也是人们对室内空间作出基本判断的重要依据。了解感觉、知觉特征,对建筑室内设计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它不但有助于了解人的生理、心理现象,还可为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确定适应于人的标准,如良好的光线、适宜的温度、柔和的色彩环境、流通的空气等有助于设计师根据人的特点去建立环境与人的最适宜的关系,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活质量。
因此,设计者在确定了空间的使用功能、人体尺度等的设计依据,在组织空间时对其尺度范围和形状、选择其光照和色调等有了参考的依据。各种不同的空间形式所产生的不同效果,给人心理上的感受是不大相同,对于设计师来说,对空间形状的细致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刘盛璜.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99.
[2]张绮曼.郑曙杨.室内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关键词:公共座椅;设计;问题;考虑因素
一 公共座椅的概述
公共座椅是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公园、广场、车站还是码头都需要公共座椅,给等车、散步和聊天的人们提供一个休憩的地方。同时,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要素,公共座椅起着城市家具的用途,它协调人与城市环境关系,是城市形象以及管理质量、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是现代人精神生活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公共座椅是在公共场所服务于社会大众的设备或物品,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公共座椅存在的问题
尽管公共座椅默默的为人们提供着便利和服务,但是,不能否认,许多城市的公共坐具依然存在着问题且长期被人们所忽略。
(1)缺乏地域特色?许多公共座椅盲目引进照搬国外设计作品。他们中的一些漠视中国文化,无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放弃对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探索,是对城市坐具设施设计的误解。城市的“特色危机”是全球性问题。一些坐具的设计往往不顾城市的历史与文脉,到处照搬照抄,不是盲目的复古,就是一味追求现代感赶时髦,我国现存的大部分公共座椅缺乏与气候、环境、建筑的协调性。
(2)缺乏人性化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细节设计不足?目前的很多坐具的设施很多没有充分考虑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感受,细节设计不够,体现不出对人的关怀。比如车站的全金属座椅,夏天和冬天都会让用户感到不适而避免使用。2)坐具与环境不协调。?坐具的服务对象是大众,因此,一些坐具的安置和摆放并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将导致坐具不仅不能方便用户,更起到了负面影响。比如在人流量较大的通道内安置坐具,不仅影响了人们的通行,更使得坐具容易受损。3)无障碍设计考虑不足?残障人士是坐具的重要服务对象,他们比普通人更加需要公共座椅的服务,但是许多公共座椅并未对这类人群真正起到帮助的作用。
(3)缺乏美感和设计感。?公共座椅也是城市环境设施的一部分,起着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但是一些坐具产品的材料和造型之间的选择上忽视使用功能的要求,从而造成产品耐久性差、不易清洗等问题,而坐具的形态简陋单调,和周围环境缺乏呼应都是公共坐具存在的问题。
三 公共座椅的设计中的考虑因素
在公共座椅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例如材料结构因素、人体工程学因素、环境因素等。设计师需要在公共产品设计的过程中综合考量这些因素,从而使设计的公共座椅能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能更具地方特色和文化性;能够促进人、环境和坐具的和谐。
(1)环境因素?首先公共座椅作为环境设施的首要作用之一就是为了审美。优秀的公共产品的设计能够点缀自然环境,反之则是破坏。所以,公共设施的设计应该尽可能的满足环境的需求,将坐具与环境融为一体,让二者和谐共存且相得益彰。其次,公共坐具的地点选择也需要考究。要分析人们在一个区域的停顿时间以及停顿在该区域的目的。这些都影响到坐具产品的数量、材料形态和功能等等。比如公园的座椅和火车站的座椅数量、质量和功能肯定不同。
(2)人体工程学?人体工程学是工业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而公共座椅作为工业设计的内容也不容忽视。但是,普通座椅是为了让使用者使用更舒适,而公共座椅的功能却未必如此。因为一些公共坐具的目的只是作为用户小憩的,因此,为了满足大多数人使用,不可能让个别人长时间使用。这就导致了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并非非常舒适。其目的就是为了让用户在满足了休息的目的后尽快离开以方便其他用户使用。
但是一些公园或广场等地方的公共座椅却需要借助人体工程学的原理,以提供舒适的座位。比如舒适的坐姿可以让人们的腰部肌肉处于松弛状态 通向大腿的血管不受压迫保持血液正常循环。上体与大腿间脚为90°-115°时腰椎部有所支撑。同时小腿向前伸,也保持一定角度。躯干挺直或前倾的坐姿很容易引起疲劳。
(3)材料?材料在公共坐具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决定了人们的使用舒适度和使用耐久性。公共坐椅的材料大致包括木材、石材、金属和塑料等。设计师需要环境、功能以及成本的需要进行选择。比如木材,触感好,冬季和夏季使用舒适且易加工,但是容易腐蚀和被破坏。因此被安置在室内和公园等人流少、有遮挡的区域较为合适。
(4)功能性因素?坐具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使用功能,这是坐具设置的最基本的目的和前提。人的需要首先是生理需求,生理层次是空间设计最基本的功能,设计的本质是要改善人类所处的环境为目的。根据马斯洛的人的基本需求的五个层次包括生理生存、安全感、归属感、尊重感和自我实现,我们可以得知,商场环境中坐具可以满足这五个需求,基本能作到坐有其位、坐有所依、坐有所视、坐有所安。
(5)人文因素?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观念是公共环境设施建立的最终目的,公共座椅的设计无疑也要将其考虑其中。“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座椅的舒适程度上和相适宜的环境中,更体现于人们情感的交流和互动中。人与人需要交流和沟通,而公共座椅为这类人群提供了交流和增进感情的平台。
四 结语
以上所述的设计因素都是在做公共坐具时需要考虑到的重要方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们使用公共座椅的效率,方便用户的出行和购物,满足其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由此而体现政府职能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达到社会生活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建筑室内与家具设计人体工程学》李文彬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舒适度的划分
从健康医学角度来看,“舒适是指个体身心处于轻松、满意、自在、没有焦虑、没有疼痛的健康、安定的状态中的一种自我感觉”。舒适,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涉及到人的身体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舒适度包含了4个层面的体验,即生理舒适度、心理舒适度、社会舒适度、环境舒适度。生理舒适度是指人在正常生命活动中体内各器官所能感觉到的舒适程度,为舒适的最基本因素;心理舒适度是指个体的自尊和个人价值、幸福感、安全感等精神上得到满足的程度;社会舒适度是指人在社会活动中的和谐程度;环境舒适度是人的生活环境包括空气质量、温度、湿度、光线、颜色、声音等使人体产生舒适的程度。4种舒适度之间相互影响,例如心理上的不舒适感会影响到生理、社会和环境的舒适程度,反之亦然。
从包装容器造型角度看,优秀的设计能使人在开启与使用容器过程中获得舒适的,通过视觉和触觉刺激人的感觉系统,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愉悦感受。造型设计舒适度的获得是运用人机工程学原理,通过科学而人性的设计,满足人的感官舒适和心理舒适。舒适的设计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拉近了人与产品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地迁就人的使用方式,满足人的情感需求,从而使人获得多层次的舒适。
人机尺度
国际人机工程学会对人机工程学所下的定义为: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各种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和休假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的学科。包装容器设计是一种立体造型活动,所研究的人机工程学主要包括容器在运输、陈列、使用等过程中所涉及的人体部位测量尺寸及人体的各种机能反应。
尺度是许多学科常用的一个概念,一般表示物体的尺寸与尺码,有时也用来表示处理或看待事物的标准,包含了客体、主体和时空3个方面内涵。物体的尺寸与尺码可以用科学严谨的数据衡量,在设计中处理或看待事物的标准则需通过价值观和审美观等来判定。包装容器造型的人机尺度是在人机工程学的基础上,以满足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的舒适为前提,科学衡量客体(包装及其内容物)与主体(消费者)的尺寸比例关系,也包含了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以获得生理舒适与心理舒适的标准。
包装容器造型设计的人机尺度与生理舒适度
1人体尺度与使用舒适度
人体尺寸有个体尺寸和群体尺寸之分,针对包装容器造型方面考虑的人体尺寸因素,应是针对某一消费人群而非满足个人的需求。包装容器的高度、直径或宽度、把手的位置和大小、瓶盖与瓶口的尺寸等,都与消费者使用的舒适度密切相关。与包装容器造型设计密切相关的人体尺寸主要体现在人体手部尺寸,包括手长、手宽、手握围等。在进行造型设计时,容器瓶身尺寸要根据手长尺寸来确定,容器把手尺寸要根据手宽尺寸来确定,容器提手尺寸要根据食指关节宽度来确定。具体而言,包装容器直径不能超过手捏握的有效尺度,以便手拿取容器进行开启、旋拧包装盖。若最大直径超过90mm,拿取时容易从手中滑落,开启时还容易因过大的扭矩力而扭伤手指和手腕;包装容器中把手部位开口宽度最小为21mm,开口长度最小为91mm;把手直径尺寸最小为25mm,最大不能超过90mm。当容器各部分尺寸适中时,使用包装容器的过程就舒适无障碍。值得一提的是,在造型设计中运用人体尺寸的数据尺度应灵活机动,如容器把手开孔设计可参考极限设计原则,取手宽尺寸中较大的数据,以满足绝大多数人群的需求;而容器瓶身的尺寸设计则应该取手宽尺寸较小的数据,以让手长尺寸较小的人群都能够方便抓握。依云矿泉水的造型设计见图1,瓶体的高度与直径充分考虑了手掌的宽度和持握尺寸,在瓶体腰部特意设计凹陷,更有利于持握,瓶盖尺寸大于手指最大直径,方便手提携带。
2人的生理需求尺度与健康舒适度
针对包装容器造型方面的生理需求因素,主要是从消费者对包装内容物的实际需求量出发,考虑消费者的实际生理需求,对包装内容物的分装规格进行人性化的量化设计。以牛奶为例,根据人体对乳糖的耐受程度测试数据分析得知,健康人一般一次喝100~180mL,一日总共喝200~400mL纯牛奶,不会产生乳糖不耐受而导致腹泻现象,而身体一次能吸收的纯牛奶的营养一般不超过250mL。因此,根据人的生理需求和开启后易变质的特点,牛奶包装容器的一次量多在250mL以下,一日量多在400~500mL,家庭装多在1000~2000mL,见图2。在包装容器造型设计中考虑人的生理需求因素应对消费群体进行细分,寻找包装容器容量与消费者实际生理需求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才能在提升产品销量与方便消费者舒适使用之间寻求体现人性关怀的平衡点,避免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不科学因素,为消费者提供健康、舒适、科学、经济的包装使用方式。
3动作分析与行为舒适度
关于人的操作动作与容器造型设计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流通阶段和使用过程2个方面。流通阶段主要是能够方便搬运、堆码、陈列;使用过程主要是便于携带、开启。人的操作动作是一个复合运动,设计时应全面考虑使用的动作流程和习惯,进而设计出符合每个动作行为的容器形态以及完成每个动作的合理尺寸和力度,以达到使用行为的舒适。例如瓶装矿泉水在使用过程中就有这样几个动作过程:拿取、持握、转动、开启、倾倒。消费者在购买之后,应满足方便携取、携带和饮用,因此,容器适合采用腰形的瓶身、防滑的设计、预留的扣手以达到拿取和持握动作舒适。
矿泉水的重量也应符合消费者携带能力,瓶盖转动的扭矩力适度,瓶口大小适中,方便饮用。通过动作分析一方面可以发现容器在使用过程中操作的不合理性,进而改进动作过程,提高使用行为舒适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在使用过程中容器的尺寸和操作力度是否合理,并对结构进行改进设计。一般而言,在保障包装的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使用过程中的动作流程越简单,完成动作所花的时间越短,使用的力度适中,就越能使消费者感到操作行为的舒适。洗发水的包装容器开启方式见图3,以按压式结构代替旋转开启的瓶盖,不仅简化了操作时的动作,更加方便消费者使用,而且通过按压动作,方便消费者控制一次取用的分量,使包装容器使用更科学合理,满足了消费者操作行为的舒适度。
包装容器造型设计的人机尺度与心理舒适度
随着人类物质、精神生活的进步,人们对心理舒适的需求程度越来越高,并因此影响到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一般来说,优秀的造型设计能给消费者带来的心理舒适感主要有:美观大方、经济实用、新颖独特、亲和可信、方便安全等。包装容器的造型设计,应当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刺激并满足消费者的心理舒适需求。满足心理舒适的人机尺度虽然不能以明确的数据尺寸来衡量,但可以通过审美的标准和视觉心理感知效应等来进行评价。例如:包装容器造型的形状、空间比例尺寸以及各部分构成关系可使人产生优美、轻松、趣味、愉悦、奇特等不同的心理情绪,给消费者以舒适的心理体验,加深了产品与消费者的亲和力。在造型的语义中,直线的几何造型强调了包装结构的严谨,给消费者庄严与稳重的心理感受;圆形包装容器造型包含了美好、和谐、包容与圆满的心理愿望;曲线包装容器造型体现了生命力的存在,可联想到优美的事物等。从科学和审美双重角度来看,包装容器造型中精致的细节处理,优美的造型,以及基于人体尺寸而设计的容器各部位尺寸和恰到好处的比例关系,最能体现包装产品的优良品质和精湛工艺,给人以心理上的安全感与信任感。英国TyNant矿泉水容器造型见图4,将“流水无形”的设计概念导入到容器造型设计中,该瓶型的灵感来源于自然流动的泉水,运用流动的曲线,通过光影的折射效果,使容器形态表面呈现出强大的视觉张力,瓶中的水仿佛具备了生命一般舞动。而在细节方面,曲线的弧度、数量都经过严格设计反复衡量比较,凹陷弧度既方便了手指拿取,又符合模拟自然形态的视觉审美标准,与众不同的造型设计,给消费者带来灵动、自然、活力的心理审美需求,使包装容器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交流,实现人机之间的和谐沟通。
关键词:建筑设计;人性化;安全性原则;人机工程学
一、建筑设计中的人性化概述
所谓建筑设计中的人性化,是指在设计文化的范畴中,以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为主旨的一种设计观。设计物不仅具有物质意义,还具有文化的意义,设计必须注重人的心理及精神文化的因素。人性化的设计观念就是:“以人为中心,努力通过设计活动来提高人类生活和工作的质量,设计人类的生活方式,即从设计的崇高目标和使命上来理解设计的意义,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任何一项设计都是为人的需要而设计的。人性化设计要求设计师积极考虑经过设计的物品将在人们生活过程中发生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对周围各种环境的影响程度。人性化设计观念的实质就是在考虑设计问题时以人为轴心展开设计思考。人性化的考虑也是有层次的(如社会的人、群体的人和个体的人;人的共性和个性等)。人性化设计观念是在人性的高度上,把握设计方向的一种综合平衡。人性化设计观念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人的因素、人机工程学因素、美学因素、环境因素、文化因素等。
住宅与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人性化设计原则的出现将使住宅室内设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本章将对人性化设计原则的各项细则逐一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法和指导思想。
二、人性化设计中的安全性原则及其实施
(一)安全性原则。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安全的保障。其中生理安全的保障包括住宅结构的安全性因素、家用设施的安全性因素和环境的安全性因素。心理安全的保障也是安全原则的一个重要保障。如住宅所在位置要比较安全,治安措施完备,这样才能给居住者以心理安全的保障。住宅要能够给人以安全感,提供最基本的安全保障。
(二)健康性原则。
住宅室内环境质量的优劣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健康性原则是人性化必须考虑的一个基本因素。住宅室内环境中影响健康的因素健康住宅有利于居住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处于良好的状态。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空气质量因素、室内物理因素、室内生理因素、室内心理因素。住宅室内的健康性设计方法:空气质量的控制、室内热环境的控制、室内光环境的控制、室内声环境的制(应从吸声与声两方面来虑,隔声是指量减少透射声吸声则是指尽减少反射声)。
.(三)舒适性原则。舒适是指舒服安逸。现代的住宅室内设计中主要的设计目标是使人在室内使用时感觉舒适温馨、心情放松愉快,增加舒适度。在住宅室内设计中必须考虑舒适性原则。可以使用以下方式。如:1人机工程学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到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生理学、人体测量学等领域,适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依据人机工程学原理而设计的产品,如鞋子、牙刷、汽车、建筑物设计及其内部设备等,人机工程学,它也为营造安全、美观、舒适的室内环境提供了方法和标准。2使用的舒适性。只有具备了各种感觉的舒适性,才可称得上是一个好的、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的环境。在住宅室内设计中涉及舒适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人的行为动作是否舒展适宜;人的视觉是否舒适;人的触觉是否舒服及室内环境质量是否良好舒适。因此运用人机工程学原理指导住宅室内设计将有助于提高住宅各方面的舒适度。3人的视觉舒适。4人的行为舒适。主要是强调人在室内发生居住、使用行为时,室内空间的规模、功能应适应人的个体、群体的相应活动要求,空间大小相宜,感觉舒服安逸,满足行为需要。5人的触感舒适。指人在使用室内各种设施和家具时,身体直接接触各部位的感觉,如触感、质感是否符合人的生理、心理需要。6住宅室内环境质量的舒适。
(四)生态性原则。因而室内设计中的生态问题是生态建筑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住宅作为人们生活和休息不可缺少的居所,其室内设计更应倡导生态型。因为人类的生存必须以自然界的生存为基础,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的生存是共生的关系。所以人性化的住宅室内设计必须是生态型的。生态设计观是一种整体设计观,也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其基本思想是设计阶段就把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设计之中,将环境性能作为设计目标和出发点,力求对环境的影响减至最小。
生态住宅室内设计概括地说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以人、住宅、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寻求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住宅环境。生态住宅室内设计应该充分体现“4R”原则,即Revalue、Reuse、Reduce、Recycle。Revalue意为“再评价”即对于新时代的设计师来说,只有更新观念,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住宅室内设计“再思考”、“再认识”,才能真正认清方向,重新找到准确的设计切入点。Reuse有“重新使用”、“再利用”等含义,在生态住宅室内中,要指重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旧材料、构配件、旧设备、旧家具等。以做到物尽其用,减少消耗,维护生态环境。Reduce愿意为“减少”、“降低”,即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减少对人体的不良影响。Recycle有“回收利用”、“循环利用”之意,即物质的循环利用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同时可以大大地减少废物本身对自然的污染。
住宅室内生态设计应具备以下特征、提倡适度消费、注重生态美学和倡导节约和循环利用。
住宅室内生态设计强调在室内环境的建造、使用和更新过程中,对常规能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和回收利用,对可再生资源也要尽量低消耗使用,在室内生态设计中实行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是现代建筑能得以持续发展的基本手段,也是室内生态设计的基本特征。
5住宅室内生态设计的基本技术措施包括:1采用生态环保型装修材料。2室内设计与诱导建筑构造技术结合。通过诱导式建筑构造技术设计可以有效地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提高室内的舒适度,满足室内的采光通风要求。把诱导式建筑构造技术的外在形式作为“部件”、“元素”融入室内设计,通过科技手段,遵循美的法则,进行人工生态美的创造。这不仅为室内设计增加了新的内容,而且也获得了良好的生态效果。3采用全面的绿化技术。扩大绿化,把绿化、庭园引进住宅室内环境是室内生态设计的重要内容。文竹、吊兰、常青藤、龟背竹、仙人掌、水仙等就比较适合在住宅内种植。同时,文竹、吊兰、常青藤等还能吸附室内的有害气体,可谓一举两得。4节约常规能源技术。5与洁净能源技术结合。
(五)经济性原则。
住宅室内设计中,在经济性原则的指导下,常常应用的处理手法如下:1增加室内空间的利用率。2充分利用自然因素。充分利用室内的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可以大大节约能源,降低住宅使用成本。3正确选择家装材料与产品。在注重家装材料与产品的装饰特性的同时,也要考虑保温隔热性能、再生性和节能性。4合理套用家装材料。要求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如何套料使用的问题。因此,人性化的设观必须强调经济性。
综上所述,人性化设计原则在现代住宅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其对社会环境的重视,其人性化设计的内涵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都不断的延伸,对从事现代建筑和现代住宅的的设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利娜;仵朝.高层建筑底部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初探[M].山西建筑,2011(10)
论文摘要:居室内最主要的器物是家具,人们起居饮食都离不开它们。家具是建筑与人之间的媒介,它通过形式和尺度在室内空间和个人之间形成一种尺度,在我们的工作和活动中将室内变得适宜于人的生活,居住。室内空间也会因家具,而变得舒适、美观。
家具,从几千年前的原始状态,到今天绚丽多彩的现代家具,中间经历了无数次的更新,无论是制作材料、造型设计、结构、色泽,还是风格特色都在不断变化。
家具的出现和存在,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生活中的实际使用功能。造型、材料、色彩甚至舒适度等等,构成了家具的个性特点。
总之,家具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个部分,它必须符合使用者对其功能、结构和审美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中国的现代家具艺术不应是单一的,而应呈现“百花齐放”的面貌。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传统的家具艺术,要汲取国外好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永远传颂“传统、时代、个性”的三大主题。
居室内最主要的器物是家具,人们起居饮食都离不开它们。家具是建筑与人之间的媒介,它通过形式和尺度在室内空间和个人之间形成一种尺度,在我们的工作和活动中将室内变得适宜于人的生活,居住。室内空间也会因家具,而变得舒适、美观。
1家具的历史演变
家具,从几千年前的原始状态,到今天绚丽多彩的现代家具,中间经历了无数次的更新,无论是制作材料、造型设计、结构、色泽,还是风格特色都在不断变化。
早在殷商以前,我国就已经开始使用家具了。某些铜器,就是原始形态的家具,例如周代的铜禁,是一种承受祭品的金属家具,造型优美,样式简洁。战国时代,出现了施绘彩漆的木器家具。汉代,木器家具流行,并且形成了古朴优美的风格。到唐代,由于国家兴旺,经济繁荣,家具的造型更加讲究,出现了豪华的倾向。宋代是高型家具广泛普及的时代,家具种类繁多,风格趋于复古。明代家具是中国人创造的文化瑰宝,是集前人之大成,是历代家具发展的高峰。明式家具,造型大方,线条简练流畅,色泽柔润,纹理美丽,工艺精密,风格典雅。结构科学,卯榫坚固牢实,简练的雕刻、线脚和金属配件的使用更使得其具有很高的时代艺术品位。明式家具一直延续到清代,与清式家具并存。清式家具在造型上没有更多的考究,但使用了更多的装饰手法,诸如雕刻工艺、漆工艺、镶嵌工艺等,追求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富丽效果,以致晚清时期的清式家具流于繁琐、细碎。
到了现代,由于人们生活的习惯、节奏、观念、价值有所变化。家具,也出现了一个大变化——传统与现代化的碰撞、琢磨、调和、融汇。当前流行的家具,造型轻巧精致、色调和谐明亮,实现了造型、装饰、功能、选材、工艺的紧密统一,具有“简洁、朴素、自然、精湛、舒适”的风格。
2现代家具的四大特性
家具的出现和存在,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生活中的实际使用功能。当这种功能达到最大值时,它的外在元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造型、材料、色彩甚至舒适度等等,构成了家具的个性特点。
现代社会,影响家具选择的首要因素已转换为视觉效果,将外在元素加以整合、而创新的任务是由设计来完成的。
1)现代家具的造型美
造型,是关乎到家具设计成败的关键。一个好的,优美的造型,可以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和精神上的愉悦感、舒适感。
一个成功的造型设计,首先要遵循美学中的对比关系:粗与细的对比、圆与方的对比、曲与直的对比。由于这些对比关系,使家具在造型创造上显得和谐、明快大方、极富现代感且韵律十足。
当今社会,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设计的要求,不仅满足在舒适感上,而更注重于审美。人们更欣赏,更需要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家具产品。
这就要求设计师,在造型上,从根本概念出发,考虑人们的未来,考虑人们生活的发展趋势,从而设计出超越当前现有水平,创造出人们新生活方式所需求的家具产品来。并且,要根据消费者对家具的功能需求,而萌发出来的原始构思和冲动形成的产品创意,然后再落实到具体设计去。
例如一件获中国青年设计师大奖赛的家具作品,就创作了一种全新的椅子家具的形态。椅子采用“不倒翁”的原理,材料是成形胶合板,整个座椅分为座面、托盘、支撑座三部分,使用同心空心球型,其中托盘和支撑座是在球面上切出圆形截面,座面则在球面上切出一个椭圆面,从任意角度看,都表现出一个蚕蛹的造型。人坐在椅上,可以任意方向转动,随意的放松。这种原创家具突破了现有椅子的形态和结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现代家具的材质美
家具设计的造型所以能够给观赏者以美感,也是基于它的材质。我们知道,任何家具的造型都是通过材料去创造形态的,没有合适的材料,那独特的造型则难以实现,就家具而言,其实是依附于材料和工艺技术的,并通过工艺技术去体现出来。
家具材料有二类:一为自然材料(如木、竹、藤等),二为人工材料(如塑料、玻璃、金属等)。材料的不同,使得家具在加工技术上,带给人视觉和触觉上的感受不同,由于材料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人工处理令其表面质感更为张扬:使光滑的材料有流畅之美,粗糙的材料有古朴之貌,柔软的材料有肌肤之感……这些材质的处理还能使家具产生重轻感、软硬感、明暗感、冷暖感,因此我们可以说,家具材料的恰当运用,不仅能强化家具的艺术效果,而且也是体现家具品质的重要标志。
家具设计强调自然材料与人工材料的有机结合,例如金属与玻璃等人工的精细材料,与粗木、藤条、竹条等自然的粗重材料的相互搭配,玻璃等金属通过机加工体现出人工材料的精确、规整,竹、木、藤等自然材料则表现出人的手工痕迹,传递出一种人性化的东西,所以说自然材料与人工材料相结合的家具设计,反映出巧妙的借用对比和材料的搭配,将粗犷与细腻、精确与粗放,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中体现一种质感的对比,通过不同材料的视觉反差,让观赏者品味到不同材料的各自细节,以及呈现出家具设计的材质之美。
3)现代家具的色彩美
色彩,是一种富于象征性的元素符号,它本身虽没有感情,但一旦与人们的生活发生联系,便成了人们表达情感的工具。在家具设计中,色彩的运用,可体现出居住环境的设计风格,反映出居住者的职业特征、审美趣味和文化素养。
家具设计师不仅要运用形态与质感来表现家具设计的风格,而且还要充分利用色彩来表达设计的情调,他们习惯于从丰富多彩的自然色彩中,去提炼、概括,并根据所设计的内容,用色彩语言组成一定的色彩关系,并且利用色彩的适当布局,形成韵律感和节奏感,使其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传递出一种情感,从而达到吸引和感染消费者的目的。
家具设计的色彩,有时强调其整洁性,这是由于人们对家具的选择除了要求其舒适感之外,还要求它的易于清洁,许多家具都使用象征清洁卫生的浅色系列。在西方家具设计中,如北欧简约风格的家具设计,其色泽素雅、静穆,多追求一种单纯、宁静之美,这种风格的设计,主要是依赖于家具功能的选择、材料的配置以及色彩的搭配。
家具设计的色彩还必须考虑各种不同环境下的功能特性,以及不同人群对不同色彩的喜好。消费者不同的特性,决定了家具色彩喜好的差异:不同的、文化差异、气候环境以及特定时期的流行色,常常体现出不同人种的心理状态,以及对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家具设计师只有深刻把握住色彩的特性,才能有助于家具设计的色彩运用。
因此,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色彩反映着时代精神,包含着人们的情绪因素,体现着文化的潮流。所以,大凡在色彩上能够跳出传统框架,注入鲜明个性的家具产品,往往是市场上受欢迎的宠儿。因为,成功的家具都非常注意对色彩的研究,而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层出不穷的各类油漆、面板等装饰材料,为家具设计提供了广阔的色彩空间.
4)现代家具设计应符合人体工程学
家具可不是只要好看、奇特就行,还要使用起来舒适方便。现代家具的设计特别强调与人体工程学相结合。人体工程学重视“以人为本”,讲求一切为人服务,是在以人为主体的前提下考虑其他因素。
家具产品本身是为人使用的,所以,家具设计中的尺度,造型、色彩及其布置方式都必须符合人体生理、心理尺度及人体各部分的活动规律,以便达到安全、实用、方便、舒适、美观之目的。人体工程学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就是特别强调家具在使用过程中对人体的生理及心理反应,并对此进行科学的实验和计测,在进行大量分析的基础上为家具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把人的工作、学习、休息等生活行为分解成各种姿势模型,以此为研究家具设计,根据人的立位、坐位和卧位的基准点来规范家具的基本尺度及家具间的相互关系。
家具的造型设计、材料的选用及搭配、装饰纹样、色彩图案等就要更多地考虑到人的心理需要。如老年人房间的家具造型端庄、典雅、色彩深沉;青年人房间的家具造型简洁、轻盈、色彩明快;小孩房间的家具色彩跳跃、造型小巧圆润等。材质的软硬、色彩的冷暖、装饰的繁简等都会引起人们强烈的心理反应,所以,现代家具设计因人而异,更讲究个性化。
因此,良好的家具设计可以减轻人的劳动,节约时间,使人身体健康,心情愉悦,而良好的家具设计得益于正确地使用人体工程学原理。
3现代家具的风格——中国味
当代,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格局。家具设计——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前沿部分,正以多姿多彩的风格,向世界展示着自己迷人的魅力。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诞生了适应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新的设计。这种设计是理性、精确、冷漠的,并向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在发展中,其单调和不近人情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其单一的手法成为了设计师的束缚。于是,现代主义走向没落,后现代主义兴起。后现代重新向着传统回归,从传统中提炼符号语言,然后将其打散、重构,以幽默的态度形成新的形式。
正如黑格尔所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高度民族化,高度的情感化,将成为未来设计的一大趋势。中国社会现在也正处于一个后现代的时期,传统文化的回归。
在继承传统,面向未来的问题上,许多设计师都有自己的理解。不光是中国的设计师,就连国外的设计大师都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
国外的一些设计师在接触到中国传统的艺术与设计时,也能从中汲取灵感,设计出一些很有中国味的家具。这些家具往往大受欢迎,具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目前,中国的家具设计正处于发展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学习与借鉴一些外国的设计经验,对形成中国风格的现代家具很有意义。
1949年,汉斯维格纳完成了“中国椅”的设计。这把椅子被称为世界上最漂亮的椅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件经典之作将中国明式圈椅简化到“多一分嫌重,稍一分嫌轻”的完美境地。这把椅子适用于多种场合,在国内外均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维格纳的“中国椅”在造型与空间的关系上,对明式圈椅基本上未作改动。选材上以天然木材为主,以木材自身的纹理作为椅子的主要装饰。整体上给人以朴素、典雅、自然、空灵的感受,符合明式家具的基本艺术特征。维格纳对明式圈椅的改造主要表现于装饰的精简——素雅。独板靠背上的局部精雕被完全舍弃了,表现出现代工业产品的简约性。在座面上增设椅垫,增加柔软度和透气性,令使用更加舒适。椅腿造型上粗下细,气势上不如明式圈椅庄严混厚,但增加了轻松活泼的趣味,表达出现代生活的气息。
但我们应看到,异域飘来的“中国味”,不论它有多“中国”,也不会成为未来中国家具的主流。因为这些设计是异域时空的产物,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设计体系下的产物。比如维格纳的“中国椅”,很明显是斯堪的那维亚风格。如果将每种风格的设计比喻成一张网的话,那么,这种设计是其他网上的网结点,只是在外貌上有点像我们这个网罢了。中国需要的是一张属于自己的大网,而不是别人网上的节点。
不过,值得欣喜的是,我国现代的家具设计师们,在接受“多元化”的,各种设计风格的同时,也不忘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家具艺术。
从明式家具中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的“形象、空间和时间的模糊”来设计现代家具,让家具从形式中透出中国特有的“神和势”。
近期,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家具设计艺术展,“中国味”强烈地冲击着参观者的视线。师生们设计制作的一床一桌,一柜一架,不仅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而且体现着现代审美精神。如这件名叫“圈床”的新颖设计,借鉴了明清的架子床,打破原有床的四方形构造,以围合形式把休息、休闲、阅读等功能结合在一起。这件作品实现了与现代造型、现代材料相结合,使欣赏价值与使用价值融为一体。
旅英学者李亦文先生,将中国艺术哲学提炼为三个方面:朴素之美,实用之道和文质彬彬。因此,在设计中,我们努力把握材料、形态、色质与工艺之间的合理关系,突出表现材料自身的特征。并且,以中国传统形式为元素,从中抽取符号,加以变形,以“后现代”的手法重组,结合在作品中。这样,装饰符号的反复运用加强了家具的整体感,对其功能性的增加使家具呈现出与传统的差异。
新中式家具不是现代的中式家具,现代中式家具的起步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起初是商家为在市场中突出产品的个性,增强市场竞争力而有意或免意推出的仿制明清家具的产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中式家具被提出。新中式家具应该是一种概念设计,是在中国传统美学规范之下,运用现代的材质及工艺,演绎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使家具散发出中国气息,又不失典雅、端庄的品格,同时也具有明显的现代特征,新中式家具应该符合其特定的功能性要求,又可以极大限度地展示出设计师的个人素质与情趣。我认为,这样的家具作品可以称之为新中式家具。新中式家具应包含两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中国传统家具的文化意义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演绎;二是对中国当代文化情况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当代设计。它是在当今时代下,以现代全球化趋势的文化背景作为审美情趣的参照,既区别于传统和当代风格,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色,又有广泛适应性的新概念家具设计。
关键词:
新中式家具 明式家具 北欧家具 中国传统美学
一、延续中国传统美学、吸收西方设计精髓
家具设计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即使时代变迁,不同地区的家具设计风格仍可以轻易鉴别出来。北欧家具以简约著称,而明式家具同样以简闻名,造型精简、选材优良、工艺精湛、装饰得体,这些设计思想来源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禅宗美学这些浓重的文化底蕴。不管是具有古典韵味的明式家具,还是时尚舒适的北欧家具,都能让人感受到简约之美,它们的共同点是能够用简洁的形彰显深刻的神,将家具的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神,是北欧的民族文化,也是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美学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最大的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三者共同构成了历代文人追求的精神世界和艺术精髓,影响了传统的中国艺术思想和审美情趣。明式家具是人们对中国家具印象,明式家具能够在世界上得到广泛认同源自其内涵:设计巧妙、榫卯精绝、结构科学、用材讲究、造型独特、比例适当。在西方设计界流行一句话:若没有中国元素,就没有贵气。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将这些室贵的资源运用到中国当代家具的设计上将有着重要的意义,这里,我们应该学习北欧设计的民族性,将我国传统文化思想融合到当代家具设计中,我们中国的家具设计师在先天上就有无比优越的条件因为我们有几千年的历史留给我们的丰富文化积淀,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民族文化,探索新中式家具。
而北欧斯堪的纳维亚的美体现在实用性强,造型简单,丰富的功能和创新,这样的设计理念现在仍在继续。今天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凭借其深厚的技术为根本,辅以现代的人性化功能主义的方法,通过高科技手段,生产家具产品。将材料和情感的设计问题进行深刻和具有感染力的演绎。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被北欧设计师表达得淋漓尽致,许多北欧的家具设计师在设计时都引入了人机工程学这一概念,使北欧家具更舒适。北欧功能主义在设计过程中,使我们认识到,考虑家具的特点,形状,结构和材料等关系,对提高家具品质、审美和实用方面的重要性。新中式家具应该学习北欧风格的思想、内涵,而不是单纯地模仿其外形,学习北欧设计的精髓,找到支撑我们家具设计的思想。
1.新中式家具的创新性
家具设计的关键体现在“新”,这种新颖性与一般意义上的家具设计的家具区别在于,更加强调家具的原创意识。新中式家具虽然要从明清家具中吸取养分,但依然被视为一种新型家具的概念设计,应放在原创的视角去定位它的设计目标。在文化与环境方面,应将传统文化运用到现代的设计语言环境中来,使得家具具有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还能够体现出时代性、独创性和新鲜感。这就需要对如何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社会的环境中来加以深入探讨。探讨的对象既包括古典家具,也包括今天的使用者与现代设计语言。
2.新中式家具的功能性
家具是建筑与人之间的媒介,在空间与人之间形成一种过渡,使室内适宜人的生活,室内会因家具功能不同而用途不同。功能是家具的首要因素,没有功能无从谈家具。对一件具体的家具而言,功能是因,外形是果。随着我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现代人对家具功能需求将会越来越广,越来越多。功能设计是在工业革命后产生的,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功能主义的思想逐渐融入到设计师的血脉之中。任何一件家具都是为了一定的功能而设计的。因此功能构成了家具的中心环节,是推动家具发展的动力。在进行家具设计时,首先应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对设计对象进行分析,由此来决定材料结构和外观形式。
家具的功能设计我认为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物质功能设计,二是精神功能设计。物质功能设计指家具作为物质产品,首先以功能为主,科学分析人、家具、环境的关系,符合人机工程学,考虑搬运、堆放、折叠、拆装等;精神功能设计方面,把家具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考虑审美的艺术功能。需要分析使用者的生活特性、文化特性和社会特性。比如现代人对家具的精神功能的需求倾向于追求简洁质朴,重视质感、肌理和色彩,追求自然。总之,在家具深化设计的过程中,家具的艺术性也随之而产生。
结合当代,可以发现,与明朝时期相比,我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家具的设计应当适合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与使用习惯,做到与时俱进。关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研究他们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家具设计时,我们可以学习北欧的设计理念、设计宗旨、明椅的榫卯结构、优美形态等设计元素,设计出既有中国元素家具造型特征又使现代人使用舒适的新中式家具。
3.新中式家具的舒适性
舒适性是设计价值的体现。要设计出舒适的家具就必须符合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并对生活有细致的观察、体验和分析。北欧家具能被全世界广泛接受很大原因是因为其舒适性。而明式家具多采用硬质木材,为了追求庄重的视觉效果,多运用直线、直角,导致了当家具与人体接触时舒适度不理想,这也是现代人对中式家具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新中式家具应该学习北欧家具的舒适性,即家具的设计必须引入人机工程学这一概念。现代人经过一天的紧张工作,在回到家后需要得到放松。方便、舒适是新中式家具必须满足的。人机工程学是舒适性的必要条件,家具的设计需要严格按照人机工程学的数据来进行设计。
4.新中式家具的时尚性
新中式家具的设计应该适应当代的建筑风格与室内装饰,具有时代性,传统的中式家具已经很难与现今的建筑外观与室内环境和谐搭配,中式家具变得可以令人尊敬,但无法令人亲近。
因此,新中式家具的设计需要具有时尚型,时尚是时代的体现,时尚是人的追求,家具的时尚对于实用来说虽然次序在后,但绝非可以厚此薄彼。时尚还与潮流有关,家具设计既要有文化内涵,也要把握设计思潮和流行趋势,潮流之所以能够成为潮流是因为它反映了强烈的时代特征,而时代特性具有文化的属性。
5.新中式家具的朴素性
原木、原质、原味的新自然主义,躲避都市的喧哗,亲近自然,置身于山水田园,是人类最朴素、最本质的想法。因此,与未经修饰、雕琢的植物亲近,享受原始的、粗糙的、自然的美。各种原木、水草、藤编、亚麻等材料可以成为制作家具的良好素材,产生素面朝天的感觉。这种简约、朴素的风格更具现代感。
二、中国传统元素结合北欧设计理念
新中式家具应该是简约的家具,简约的家具设计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放松身心,无论是在明清时期还是当今社会。简约设计不等同于设计构思简单,而是把错综复杂的设计构思,用简单的元素表现出来,抛开一切浮华,带领观赏者走进设计师想表现的一个返璞归真的世界。这种设计不仅仅可以让使用者从科学的结构设计得到舒适的使用体验,还能让观赏者分别从视觉角度和心灵角度,感受到全身心的放松。我们的设计应该体现我们内心的东西,借鉴明式家具和北欧家具的简约主义,不是对其外形的模仿,而是要将中华文明的神融入我们现在的设计中,使设计回归本真,让家具更纯粹,更具有人情味(如图1)。
本套作品从休闲家具入手,注重表达休闲与舒适,设计环节吸收了中国传统家具的榫卯结构和北欧家具的曲线之美和原木韵味,注重材巧工美,遵循顺物自然,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用明式家具的设计思想,以线造型,讲究线条的流畅,形神兼备、刚柔并济,注重线形、结构的留白,以表达空灵、含蓄的心境,同时也符合时尚潮流,看上去又不乏古典韵味,很好地满足当代人的精神需求,适应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在设计时,力求走出一条运用现代设计手法演绎传统明式家具韵味和北欧家具精神的道路,使这套休闲家具焕发出生命力。
研究北欧家具的舒适使用体验原因后,我在设计上也注重了家具与人机工程学的结合,除了查阅大量的数据资料也进行了真人、真家具的测量,力求让每件家具的尺寸、比例符合人体的结构,符合人的使用习惯。
躺椅的造型上注重人体结构与流线线条的关系,躺椅的坐面、靠背之间的关系都很和谐,可以感受躺椅的曲线美、人性化与实用性。线条造型好似写意的书法处处散发着情趣,舒缓灵动的曲线令审美的视线在不断跳跃,以及木材肌理充满质感的艺术效果,不仅是休憩的角落,也满足了人们追求宁静的心理需求(如图2)。
躺椅边桌的桌面设计与传统臭面的不同之处在于我将桌面的两端做了削薄的处理,桌面中间最厚处达到60毫米,两端10毫米,这种薄厚对比使整个边桌配在躺椅旁边没有了笨拙的感觉,主次分明,轻灵活力。桌面三角形的卯利用数控成型技术,再与桌腿三角形的榫头相连,这是只有运用现代数控加工技术才能做出的三角形榫头(如图3)。
低柜设计以线造型,注重各抽屉间留白,以表达空灵、含蓄的心境,抽屉的设计没有布满整个低柜,有透气的感觉,避免笨重、沉闷的印象,同时又具有了架的功能,柜、架结合是低柜设计的创新之处(如图4)。
1.单纯的原木韵味
道家美学崇尚自然、赞美自然,追求自然质朴的美、含蓄素雅的美,螂椅休闲家具设计既有中庸、仁和的儒家思想,也有和谐自然的道家思想。明式家具在制作时充分显示木材的自然纹理和天然色泽,不加油漆涂饰,表面处理用打蜡的保养方式。本套作品也采用了明式的表面处理工艺,选用天然的木蜡油涂于巴西花梨木上,与传统漆膜在外观上截然不同,这种木蜡油与现在家具市场普遍使用的聚酯漆相比,不仅绿色环保,而且表两开放式的纺理效果便于使用者更好的感受木材真实的纹理和触感,让使用者在与这套家具亲密接触的瞬间,感受自然、简约的惬意(如图5)。
2.仿生设计
本套作品螂椅休闲家具系列设计灵感来源于自然界中螳螂的形态,展生命之动感,传万物之灵趣,使家具富有情感。躺椅、吧椅的腿部弯曲弧度参考了自然界中螳螂的腿部形态,三角形的截面设计也是根据螳螂腿部三角形截面而来,打破传统家具的形态,使之散发活力,同时,这种三角形的截面只有利用现代数控铣雕机才能完成。(如图6)
3.设计细节
躺椅、吧椅的腿部形态模拟螳螂的腿部形态,利用木材可雕刻的特性,将所有零件的截面设计为三角形,区别传统木质家具圆形、方形的截面;零件间接触点加强的三角形截面设计(如图7),装配感强,加强零件间的接触面积,提高强度,同时也增加了家具细节与观赏趣味,在数控成形后手工组装环节可以降低给榫头打孔的误差,为本次设计的创新点,在明式家具榫卯种类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形式(如图8)。
4.生产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数控铣雕技术
与传统的手工艺制作不同,本套作品设计上运用solldworks加建立模型,再通过数控铣雕机来实现形态,(如图9)与传统的木匠手工制作相比,大大提高了家具的生产效率,同时使零件的形态更规矩、精准,也节约了人力成本,我认为这也是未来中国高端家具的发展趋势(如图10)。
5.深化设计有待改进之处
因人力、资源、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在研究的过程中,仍有欠缺周详之处。由于笔者的能力和知识范围所限,对许多问题的考虑尚显稚嫩。为了追求空灵的感觉和展示效果,部分零件的设计尺寸较纤细,在深化设计中需做适当调整。因为在数控铣雕机按设计尺寸加工成型后又经过人工打磨抛光处理,导致零件体积的损失,在下次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时应予以充分考虑(如图11)。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普通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135-02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点
生物医学工程旨在运用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和解决生物学和医学问题的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其主要任务是:从工程学角度研究、解释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过程。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与分析、生物医学成像和图像处理、电磁场生物效应、脑科学与认知、人工器官以及相关的医疗设备的研制等。生物医学工程学是医疗卫生健康、保健性产业的重要基础和动力,它所带动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加大对生物医学工程的投入。经过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应能够在医学中较熟练地运用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而且还应具备生物科学理论基础以及医工结合的研究和实验技能,以及医疗电子设备、医学信息处理的初步开发、研究、应用、维护和管理能力。本专业毕业的学生择业面宽,就业适应能力强。毕业生既可以在医疗仪器行业从事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又可以在医院医学工程部门比如医学仪器、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国家技术监督部门,以及其他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产业等部门从事研究、开发、维护与维修、教学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此外,本专业的学生还可以进入生物医学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与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向继续深造。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要求知识方面:打好坚实的数学、化学、物理学、外语、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和电子技术的基础,掌握宽厚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知识,具备宽广而深远的科技视野、强烈的求知欲望、事业心和创新意识。
二、普通化学课程及其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在解决人类最关心的环境、材料、能源、医药保健、粮食增产、资源利用等问题中,化学科学处于中心地位。而普通化学则是化学的导言,它包含了现代化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现代大学生应该普遍掌握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重要部分,是高等院校非化学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一些必需的近代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了解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具有应用化学观点分析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的初步能力;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打下一定的化学知识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对普通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以及原子、分子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的基本知识;掌握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能以及一些重要的有机合成反应;掌握分析化学基本原理和一些重要的化学、仪器分析方法;并了解化学在生物医学、环境保护、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能源开发与利用以及生命科学研究等领域的作用,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打下化学理论基础。
三、普通化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修改教学大纲
应根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修改普通化学的教学大纲,并将本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理论课时为32学时,实验课时为16学时。首先从普通化学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来定位。普通化学则是化学的导言,它包含现代化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掌握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的基本知识;掌握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能以及一些重要的有机合成反应;掌握分析化学基本原理和一些重要的化学、仪器分析方法;并了解化学在生物医学以及生命科学研究等领域的作用,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打下化学理论基础。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让学生熟悉化学实验及实验室的基本规则;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和实验数据的习惯;了解常用化学仪器的性能、使用和维护方法。同时,应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实验数据,正确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促使学生逐渐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实验习惯和工作作风,并初步具有独立思考、独立设计实验、独立进行实验以及独立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主要实验项目如下:玻璃工操作实验(2学时);离解平衡与沉淀一溶解平衡(2学时);铜、锌、银、镉及其离子的鉴定(2学时);烃的性质和鉴定(2学时);粗盐的提纯(4学时)。
值得注意的是,理论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的修订,应体现专业特色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的教学思路。
(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普通化学是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化学课,主要介绍化学学科基本情况,化学各个分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化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化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的关系。因此,普通化学课程知识点多、内容复杂、概念跨度大,需要与学生所学专业及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本课程的教学课时不足,教学过程中,化学理论和化学与专业结合选择是,教师往往容易顾此失彼,使化学教学演变成一堆化学名词和专业术语的堆积,枯燥乏味。同时,学生重视度不够、学习兴趣不浓。但是化学知识在各种领域中不断渗透,在日常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对实际问题,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首先和学生进行讨论,解决如下问题:(1)学习的原动力。(2)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告诉大学课程内容多,上课进度快、信息量大,并且辅导课和习题课少,要掌握好学习方法;设计了从实验现象一引发思考一理论内容一实验内容一在线测试的教学路线。(3)学习精神,只有更加刻苦才有可能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通过讨论和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将普通化学中基础部分的讲授与中学化学教学良好接轨,在上课时首先回顾一下中学化学相关知识点,再引入新的知识点。在讲例题的采用为“先示例、后解析”的方式。上实验课,采用实验前提问和预习,代替实验课先讲实验原理和步骤的方式,要求、鼓励学生预习和思考。在指导实验时,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建议学校平时适当开放实验室,为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实际操作平台。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参加项目创新活动,和指导教师一起选题,查阅文献,学习相关知识,进行科研活动。当然,也可结合其他课外科技活动展开教学。
2引入实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特点,可适当引入生活和专业应用中的具体实施例。课堂讲授时,利用具体实例,引入每一章节内容,再将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在学生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将内容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或将若干相关小问题合并起来,指导学生联想、讨论思考、联想归纳、比较总结本课程的目标是系统讲授化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加强基础,提炼基本,按需拓宽,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
在讲到酸碱时,可把知识点延伸,把电子舌知识和酸碱性结合起来。电子舌测量酸味时就是利用酸性,检测出酸的浓度,也就是将酸的浓度通过化学传感器转化为可检测的信号,信号的强弱就能反映酸的浓度。同样,电子舌检测其他味觉,就是将其味觉物质,通过化学传感器转化为可检测的信号,通过信号的强弱来反映味觉物质的含量,进一步体现味道的内涵。
可引入直观形象的化学反应动画效果,加强学生对反应机理和抽象概念的理解;同时,可采用动态图表,充分发挥各类图形的优势。
3.突出重点,扩大信息量。根据培养方案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点,可将下列内容列为普通化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盖斯定律和标准生成焓、标准熵、标准吉布斯自由能计算方法;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判剧;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平衡移动的规律及有关计算;分散体系的概念及分类;溶液的依数性;胶体分散体系的性质及结构;弱酸、弱碱解离平衡;溶度积规则和溶解平衡;电极电势的概念;用电极电势的数据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及氧化还原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和程度;配位体的相关概念及命名规则;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四个量子数的取值及物理意义。教学难点为: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的应用;相似相溶液原理;能斯特方程式的应用;吉布斯自由能变、原电池电动势、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的关系。根据重点和难点,可采取理论讲解、PPT、板书和学生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讲解后再让学生来回答问题,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印象与理解,在原有知识点的基础上扩大信息量。
我国的中医药学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飘摇之后,其独特的整体协调、辨证施治等思维方式和治则治法依然保持了不朽的魅力。任何一种理论形态、思维方式的生成都不是空穴来风,都会有其生成的土壤、阳光和水分。中医药学的科学研究传统是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东方古文化背景的土壤中形成的,也是东方文化中孕育出的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中医药学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特定时代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的变迁。随着科学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西方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映射出向东方回归的痕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医药学哲学思想有着深深的默契,后现代医学也与中医药学存在明显的暗合。可以说,后现代科学的脚步正是使中医药学感受到强烈共振的空谷足音,它预示着中医药学将在21世纪与后现代化邂逅。这些都说明,中医药学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的科学合理性和现实启发性,其优势必须保持。
1 中医药传统科学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现代科学思想
1.1 系统论思想尽管近代的系统方法是从20世纪40年展起来的,但一些朴素的系统思想却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东方出现了。中国古代存在着典型的有机整体观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朴素的整体系统观。如在我国最早的著作《易经》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风、泽、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说。八卦说把世界看作为一个由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整体,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叠形成六十四卦,从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世界体系。而且《易经》还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关系所规定的层次系统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循环演化的系统整体。同样五行说也是将世界看作是由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组成的系统整体,这五种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结构,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所以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将最基本的物质元素看作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而整个世界无非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它们之间相生相克,使得整个世界不断循环演化,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系统整体。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对系统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经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无”“阴阳”学说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畴,如有与无、一与二、始与终、阴与阳等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表达自然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则。天、地、人都是道的产物,它们具有统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体,也是天地人运动必须遵守的规律和行动法则,认为世界的起源于“无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
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医学思想同样包含有丰富的系统观念。《黄帝内经》中人体被看作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并进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养生规律是与外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故有“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主张把生理现象与自然现象相联系,提倡整体辨证施治的观点。
中医药学的这种观点受到国际上系统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当代著名系统科学家,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说:“我们正是站在一个新的综合、新的自然观的起点上。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强调定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限于自发组织世界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1]。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依然蕴涵着大量的系统论思想,中医的诊断包括四诊和辨证,四诊除通过望、闻、问、切外,还包括参考病人的社会心理状况、体质状况以及自然环境状况等信息,对病因、病位和病机做出明确判断。辨证是以一定的经验(包括理论)为基础的信息加工、分析和处理的过程,辨证既是对四诊资料的处理,又反作用于四诊技术的运用,同时还受治疗结果的反馈,并不断完善和更新。中医药学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药物治疗的方法是针对证候组方遣药,非药物治疗也同时针对证候或病因,选择针灸、推拿或心理、音乐等来治疗。其治疗思路整理如图1。
1.2 演化论思想中国古代演化观主要表现在阴阳学说、五行说、太极图等学说之中。大多都是将万物的演化描述成为一个相生相克、连锁轮回的变化链条,其变化在一个闭合的回圈中进行,而始点最后又变成了终点。中医药学思维活动是动态的过程,通过人的机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动态描述,去反映出症状或生理现象的表现,如临床中获得的脉象、病人的面色、舌体形状。中医药理论认为人的复杂性在于它自身和环境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元气学说阐明了“形”与“气”相互转化的发展观,强调“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注重人的生命活动统一过程状态演化,如中医理论中健康概念实质上体现的是阴阳之间交互作用,形成自和的最佳状态,医疗的任务就是调整这种状态的非平衡或非最佳状态。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角度是从气化的结构和气化的活动这一“耗散”系统出发的。
2 中医药学传统方法论对现代科学研究的启发
2.1 中医药整体认知论的科学思想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天人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特征之一是注重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相互影响,相至制约,因而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天人观在古代曾表现为“天命论”“天人感应论”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有不少秘化、不科学的内容。但在西方工业化进程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和能源浪费等社会问题日益加重的今天,注重天人和谐的中国古老天人观有助于在现代科学基础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持与自然的和谐持续发展。
从实践角度看,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影响。日本哲学家和农学家福冈正信先生依据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要以“自然农法”取代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科学农法”,并亲身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功[2]。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赖特(F.L.Wright)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主张“有机建筑”的理论,充分注意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有机协调的特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还影响到现代技术的发展,这就是强调技术程序应有益于人的身心愉悦和健康,强调技术的功能是解放人,现代的人体工程学、人-机系统工程学和技术美学研究,正是适应这种需求的体现[3]。
2.2 中医药直觉、体验的方法论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某种不同于西方的艺术特性——既有原则,又能进行灵活调整;不仅有科学思想,而且有驾驭科学的智慧。他说:“中国人和日本人所擅长的并以他们的擅长而自豪的,就是直觉的领域——日语叫做‘勘’(がん),这就是一种敏感或机伶。”[4]老庄的思想在汤川秀树的物理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受庄子的倏和忽为浑沌凿七窍的故事的启发,联想到万物中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们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对应。它虽未分化,却有着分化为一切种类基本粒子的可能性,这就是“浑沌”。汤川秀树还受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句话的启发,提出了时空量子的空域概念。
中医药学思维中的直觉和理性总是互补存在,这种直觉赋予了科学家以新的顿悟使其有所创造。正如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所说:“量子力学迫使我们认识到,宇宙并不是物体的集合,而是统一体中各部分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但这正是东方神秘主义体验世界的方式。”[5]卡普拉相当重视“体验”的作用,他通过中医和《易经》来体验事物的对立统一和动态平衡,通过《华严经》来体验事物的相互依赖和时空的相互渗透,通过中国哲学中道与气的学说体验“空”与“形”的关系,并将这些体验同现代物理学研究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对基本粒子结构和关系、量子场论和宇宙自洽性的深刻理解。
西方思维模式的严密逻辑性决定了其强调“非此即彼”的刻板和局限性,这限制了创造力的有效发挥,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体验的模式认识成果恰恰能够启发和激励科学家的创造和想象力的发挥。
3 中医药学协调思想为现代科学关于有机事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李约瑟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成为“有机自然主义”[6],因为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主要是针对存在有机联系的事物加以整体的认识和体验,其典型的科学成果应该就是中医药学。这是传统科技体系中至今仍有现代价值的为数不多的成果之一。中医药学在不破坏生命有机体的内外联系的前提下,通过观察、体验和辨证施治,调节人体内在机能,达到内外平衡,抗病祛邪的治疗特点,以其举世公认的疗效说明了中国传统思想在认识生命有机体方面独有的方法论意义。
管理科学是现代科学体系中体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具备社会有机体特点的组织或群体。早期的管理科学理论重物不重人,西方的“泰罗制”实际上把工人看作从属于机器生产工具,用机械论观点看待生产活动中的人与人、人与机器的关系。现代管理科学中的Z型理论改变了这种倾向,开始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际的有机协调。提出Z型理论的美籍日本管理学家威廉。大内主张经济组织中每个人和每个团体正好象人体中的器官,管理的机能主要不是控制而是协调,这种观点显然带有东方文化的特征。日本管理学家伊藤肇进一步指出,日本企业家能够使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复兴,中国经典的影响应居首功[7]。
从分子到细胞再深入基因,希望能找到针对功能的遗传学早有定论:基因产物必须在细胞内环境中发挥功能,细胞必须与其他细胞相互作用,机体必须在多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因此基因表达及作为结果产生的表型常是通过个体基因型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而被修饰和改变[8]。最新文献也认为,很多人类常见病代表着我们的基因组与环境毕生相互作用的一种积累,预测基因在复杂疾病过程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令人气馁的任务[9]。由上可见,基因型与表型不总是一一对应。因此单纯以基因表达谱作为“证”的实质或作为“证”“病”的连结点似欠全面。
正如李政道教授指出的,“仅是基因并不能解开生命之谜,生命是宏观的”[10]。美国《科学》杂志19990402出版复杂系统专刊,其编辑部导言“超越还原论(Beyond Reductionism)”就直截了当指出现代基因组学还原论方法的不足,指出:“还原论的缺点越来越明显,主要是信息过载和过分简单化,从而可能需要把整合性提上议事日程(integrative agenda)以补充占支配地位的还原论方法”[11]。
中医药学中蕴涵着现代系统科学的基因,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医药学特色和优势的深入挖掘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技发展呼唤中国传统科学观启迪的今天,中医药现代化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其科学内涵将会得到充分揭示和发展,中医药学一定能全面走向世界,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中医药学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提供了人类认识和把握人体复杂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医药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方法及其个体化诊疗体系反映了整体医学的特征;中医药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的特点;中医药浩瀚的古典医籍,是人类生物信息的巨大宝库;中医药学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展示了现代科学一体化的新趋势。从以上的优势和特色可以看到中医药学不但具有极强的科学性,而且在许多方面提示和反映了现代人体科学、现代生物学、现代医学以至现代科学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前沿。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正在从分析的科学嬗变为整合科学,中医药学中所蕴涵的文化优势、思维优势将对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发挥重要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伊·普利高津.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2.
[2]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张相轮,凌继尧.科学技术之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汤川秀树.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于东西方的考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5]灌耕.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6]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科学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7]林德宏,张相轮.东方的智慧[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8]Klug Ws,Cummings MR.Concepts of Genetics,Columbus:CE Merrill publ,1983:81.
[9]Peltonen I.,Mekusick VA.Dissecting human disease in the postgenornicera.Science 2001,29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