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货膨胀的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与类型
1通货膨胀的含义
在宏观经济运行中,货币供求均衡,一般物价水平稳定并不经常出现,相反,货币供求失衡,一般物价水平波动是经常发生的,当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时,通货膨胀就会出现。通常情况下,通货膨胀可以定义为:由于货币供应过多,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总水平持续普遍上升的经济现象,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量持续大量地超过货币需求量。美国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教授认为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发生,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2通货膨胀的类型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亦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主要从需求的角度来寻求通货膨胀的根源,是指在生产量或生产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由于需求的变动,使得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过多的需求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通俗地讲是“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即供给型通货膨胀,旨在说明在整个经济还未达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物价上涨的原因,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前提下,由厂商生产成本的增加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普遍的上升。成本推动通货膨胀主要是由工资的提高和利润的提高造成的。
(3)结构性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造成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侧重从经济结构,部门结构来分析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机理,认为部门间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是导致通货膨胀的根源。
二、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1.货币超发是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自2008年以来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2010年、2011年我国对货币政策进行了微调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由于我国央行独立性较差,货币政策一直从属于财政政策,导致货币供应量一直处于超发状态。从2008年1月到2011年12月,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从41.78万亿元,已经增长到了85.16万亿元。根据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理论来看,钱多了总归是要爆发出来的,可能通过CPI爆发,也可能通过资产泡沫爆发出来。
2.国内成本上升推动了CPI的走高
近年来,国内各种初级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加上劳动力、土地、服务费用等成本的上升,使得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直居高不下。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经济蓝皮书》,2003-2010年农民工年均工资平均增长10.2%,近三年涨幅明显加快到17%左右。土地成本也出现趋势性上涨,特别是农业生产成本上涨明显,以2005年12月为基期,到2011年3月,牲畜产品上涨70%,农业服务费用上涨50%以上,农业生产资料上涨40%。在国内成本上升的压力下,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剧增,通过价格机制的传导作用,进一步推动下游各种成品价格的上涨。
3.公众对物价上涨的预期
在2010年第1季度,社会公众对物价上涨的感知成为社会共同的对通货膨胀的理性预期。至2010年第4季度,有73.9%的被调查者持物价持续上涨预期的比例达到61.4%。随着CPI的快速走高,我国对通货膨胀的共同理性预期开始形成。理性预期带来的通货膨胀会在短期内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偏好、投资选择等,从而给宏观调控和人民生活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三、应对当前通货膨胀的对策分析
1.维护物价稳定的预期
政府首先应该在舆论上引导人们形成物价稳定的预期,使人们对未来物价环境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政府应动用储备予以遏制,并协调相关物资的生产和进口目标,缩小未来的供求缺口,特别是对于粮价等牵涉城乡平衡发展大计、应该合理回升的因素,应通过库存储备和产量进行调节,使其价格坚持每年稳中略升的态势,避免因供求缺口过大导致价格突然暴涨的现象,进而对物价预期造成冲击。
2.加强金融特别是特定经济部门的监管
虽然在目前的金融自由化大趋势下,各国提倡金融以及经济自由化,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经济中不稳定性因素多而复杂,并且我国刚刚彻底的实现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因此,我国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在取消一些不合理的金融、经济管制的同时,也应该通过不断完善的法律以及通过体制的不断完善加强监管。
3.开发内需
开发内需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国内需求市场开发潜力巨大,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胀。1995年以来,中国形成了出口导向、被动超发货币的经济模式,通胀经济是被动超发货币的恶果。今天中国广义货币超过60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GDP的1.6到1.8倍,广义货币与GDP之比全球最高。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引导企业将商品卖到购买力较强的地区,但国内的消费者却在国内等着买商品,再加上国内市场过量的货币供应,使货币与商品之间出现不平衡状态。对企业而言,中国内需市场尚待开发的空间非常大。大家认为中国人不花钱是因为教育、医疗成本太贵,这是事实;但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国内商品、服务的满足度不够也是导致内需市场未完全开发的重要原因。
4.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治理通货膨胀
现在的世界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几乎己经没有什么经济体可以独立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外。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的价格问题不仅仅只是中国的问题,其波动趋势必受到国际上政治、经济的影响。要解决当前中国通货膨胀问题,应当立足于国际,必须在认清国际经济走势的基础上来调整我国目前的经济政策,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鼓励竞争。
参考文献:
[1]吴振坤.如何认识当前的通货膨胀及其应对的政策措施[J].党政干部学刊,2011
【关键词】通货膨胀 成因 对策
一、引言
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发行量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量而造成的物价持续明显地上涨经济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它经常会导致相关经济体的经济运行出现紊乱,相关机构也会出台一些宏观调控政策以规避其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通货膨胀率也一直在低位运行,这种良好发展态势甚至被世界经济学家称为“中国之谜”。然而,自2008年以来,我国开始出现物价上涨、通胀高企的局面,相关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日益高涨,使人们越来越不堪重负。
2012年1月7日,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GPI)同比上涨5.4%。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6%。2011年全年GPI高于市场预期的5.2%,创下历史最高点。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货币供应量过多
货币主义观点认为:货币供应量过多是引起需求拉动型通胀的主要原因,以M2为例,在2010年以后都保持在70亿以上。一方面,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为保证国内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我国政府制定了“保增长、扩内需”的经济调控策略,出台了4万亿投资的扩张性财政计划。为了配合国家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计划,我国货币信贷投放量也急剧增加。而信贷规模过大,会导致盲目投资和低资金利用效率现象的出现,这就导致市场需求的增加,造成资源的相对短缺,从而出现市场价格上涨,引发通货膨胀的压力。
(二)成本推动
成本推动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另一主要原因。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接连出现民工荒事件,加之我国政府不断出台措施提高劳动者福利水平,各地方政府也相继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得不提高工资,而工资成本的增加最终是要由消费者来承担的,工资成本的增加会推动物价的上升。
(三)美国政府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金融危机后,为了摆脱经济困境,美国政府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使得美元不断贬值,而美元是国际市场上能源和大宗商品的主要计算货币,这就引起全球范围内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而我国对原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的对外依赖度过高,国际价格高涨必然会导致我国相关商品及下游产品的价格随之上涨,导致我国承受更大的通胀压力。
(四)大量热钱的涌入,加大通胀风险
在经济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外来游资的大量流入增加了我国输入型通胀的压力。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但它疲软的经济形势以及较低的利息率都影响了它对这些流动性的吸引能力,加之美元不断贬值,使大量热钱把货币升值预期好,汇率稳定的市场作为目的地。近几年,我国人民币不断升值,汇率也保持相对稳定,促使国际上大量热钱以套利为目的进入我国资本市场,乘机在房地产、股票、债券市场中获取巨额利差,导致资本市场价格高涨,对我国经济秩序产生巨大的冲击,促使我国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
(五)农业基础地位不稳定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技术落后、竞争力不强,且农业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着落后、损坏的情况,很难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我国农产品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尤其是近几年,中国境内特别是部分农作物的主产区遭受了极端恶劣天气,比如南方雨雪冰冻灾害,2011年以来,旱灾、暴雨等也频频出现在西南、长江流域等地区,极端天气造成的自然灾害,给我国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加之耕地面积的减少和种植结构的调整也造成了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使我国粮食供给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由于在在GPI统计权重中,粮食占很大的比重,所以粮食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了GPI的上涨。
三、对通货膨胀的对策和建议
(一)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经济体最常用到的进行宏观调控的工具,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央银行对货币发行数量、存款准备金率等的调整,以达到改变货币供给量的目的。针对目前我国流动性过剩,通胀高启的局面,应保证货币的合理供应,从源头上控制货币的投放量,使货币发行数量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保持一致。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利用货币政策,努力提高货币的购买力,通过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进而减轻货币通胀的压力。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息率,公开发行国债等手段来调控货币的供应量。自2010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十二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货币的流动性。
(二)综合运用财政政策
在我国总需求的三驾马车当中,目前主要是投资导致总需求过大,且主要是政府投资比重过大,成为形成通胀预期的主要因素。面对由需求引起的通货膨胀,需要压缩财政支出来抑制社会总需求,进而抑制通货膨胀。针对目前投资过热的现状,政府有必要调整支出结构,扩大民生类支出,减少投资类支出。同时,要优化投资结构,保持合理的融资规模。对一些过热的行业要在财政政策上加以限制,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三)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我国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很多的缺陷,面对近期的通货膨胀,更显出诸多不足,因此应尽快完成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汇率升值不仅可以缓解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且也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输入型通胀凸显的情况下,促进人民币以渐进方式升值,不仅可以使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促进企业转型,也可以降低进口成本,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
(四)高度关注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供应充足是稳定物价的基础条件,是控制通货膨胀的决定性条件。首先,政府应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财政上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的生产率。其次,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再次,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如种粮补贴、农业税减免等,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
(五)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应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时,需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运用技术手段可以尽可能的降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压力,所以应鼓励技术密集型以及节能降耗产业的发展,注重以技术的进步来抵消成本上涨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周敏.浅析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影响及对策.中国集体经济2011(33).
[2]杨枝煌.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治理.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05).
【关键词】通货膨胀 经济刺激计划 量化宽松 外贸政策
一、本轮通货膨胀特点
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呈现出三个特点:物价全面上涨、发生在资产泡沫以后和食品粮食类涨幅尤为明显。物价的全面上涨和本轮通胀发生在资产泡沫以后表明仅靠资本市场已不足以充当流动性的“蓄水池”,过剩的流动性已经向实体经济蔓延。而食品价格突出的涨幅则反映了农业仍是国民经济中脆弱的一环。具体而言,本轮通货膨胀的原因有:
1.次贷危机以来我国的4万亿投资经济刺激计划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借贷。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我国的4万亿投资和地方政府10万亿贷款是最近一轮通胀的重要推手,导致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增长。国家2年4万亿元刺激经济方案的出台后,各地方政府纷纷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和银行借贷上马项目,贷款数额过大过快。 应该说在次贷危机带来的我国经济下滑的形势下,4万亿投资对就业、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过大过快的流动性注入为长期的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埋下了种子。
2.美国两轮量化宽松政策和我国的利率汇率非市场化决定体制。在我国现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长期以来被人为低估的人民币和人口红利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中国也因出口加工贸易经济发展速度显著提高。然而出口创汇的外汇在卖给央行的同时,央行不得不发行更多的人民币,这就对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造成了威胁,同时造成基础货币的超发。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其货币不断贬值。尤其是在美国陷入经济危机时美采取的量化宽松的情况下,市场对美元长期走弱预期有所增强。每一轮的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不仅使得我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风险,而且使得增发的美元成为热钱向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涌入,从而推动物价上涨,催生了资产泡沫。
3.长期以来重出口轻进口的外贸政策。受重出口轻进口的外贸思想的影响,我国长期将出口创汇(主要是美元)作为我国外贸的主要目标。该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缓解我国外汇储备严重不足的问题显得十分重要。但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受传统的出口创汇思想影响,我国的外汇储备大幅增加,截止到2011年6月已达到31974.91亿美元的历史高位。巨额的外汇储备不但增加了我国外汇储备资产安全的风险,同时也造成大量基础货币的被迫发行。
4.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脆弱现状。自建国以来,受重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政策影响,我国政府在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一直严重不足。虽然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农业的薄弱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根本的解决。此外,受市场经济自动调节所具有的滞后性影响,农业行业生产周期波动十分剧烈,使得社会对农业的投资不足。政府和社会对农业的较少投资是造成农业脆弱的重要因素,而脆弱的农业使得农产品在通胀中总是扮演涨价“领跑者”的角色。
二、解决方法和措施
1.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虽然目前M0同比增速然在高位运行,但从目前的M1和M2指标来看本轮通货膨胀已经得到了初步遏制。考虑到货币政策的时滞和当前国际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预计未来一段时期稳健性货币政策会对物价产生更大的向下压力,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动摇对经济发展和控制通胀非常重要。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如发行央票)和存款准备金率手段控制市场上的流动性。同时,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适用利率手段,改善国内负利率状况,调节货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现象。
2.加快汇率和利率市场化形成体制改革。由于当前我国实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大量增加的外汇储备造成了人民币基础货币的被迫发行。通过形成由市场主导的汇率市场,人民币适当升值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巨额贸易顺差和由此带来的货币超发现象。同时我国当前仍然实行的利率管制政策,银行融资成本过低容易催生投资过热的现象。如果利率能够实现市场化,资本的借贷成本将不再低廉,实际生活中的负利率将不再出现,投资过热的问题将得到遏制。
3.加强在三农上的扶植力度,降低物流成本。从历次通货膨胀不难看出,食品价格上涨是我国通胀的首要因素。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长期以来在农业上投入严重不足,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国内还广泛存在。同时,国家在农业财政补贴上仍然不足,由于补贴收入常常不足以抵消农药、化肥、塑料薄膜价格的上涨,农民在农业生产上的积极性不高。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大政策和财政上的扶植力度,加快农村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从而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农业产业周期起伏大的问题。并且我们还注意到我国物流成本过高,流通环节导致的产品价格上涨十分明显。要解决这个问题,必先解决我国当前公路收费线路过长和收费过高的问题和油价的问题。
4.转变原有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抑制投资过热。在本轮4万亿投资中大部分仍然是“铁公基”项目,这在短期来说的确是解决了经济发展和就业的问题,然而从长期来看却是丧失了经济转型的大好时机。如果经济不实现增长模式转型,不仅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持续,而且投资的技术门槛过低,粗放型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仍将广泛存在,投资过热问题也将愈演愈烈。要想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国家必须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财政税收政策、货币政策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苏剑.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特点、成因及对策.经济学动态,2011,(01).
[2]周立.流动性过剩:本轮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现代财经, 2011,(08).
关键词:通货膨胀;价格消费指数;货币流动性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143-02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及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形势
通货膨胀是一个使用广泛的经济范畴。对于通货膨胀的定义,国内外经济学家有着不同的看法。总体来说,在国际上,学术界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有两种不同的主流观点:一种是凯恩斯主义学说,代表人物是保罗-萨缪尔逊,他们利用菲利普斯曲线强调总体需求在通货膨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货币供给仅只是总体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另一种是货币主义学说,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他认为无论何时,通货膨胀都只是一种货币现象,它是由货币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产量增加的速度造成的[1]。而国内经济学家大多数是综合二者的观点,认为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这种经济现象就定义为通货膨胀。
2010年以来,我国各种商品价格纷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越来越大。国际上通常将CPI(价格消费指数)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通货膨胀;当CPI>5%的增幅时,把它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2011年,我国全年居民价格消费指数上涨5.4%,2011年7月CPI更是高达6.4%,创34个月以来的新高,说明我国已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现象。
二、我国通货膨胀形成原因
在西方通货膨胀类型的理论中,有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供求混合推进型和结构性等[3]。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并不属于某单一类型,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所引起的。
第一,货币市场流动性过剩产生通胀压力。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为了避免经济快速衰退,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这些政策的刺激下,政府汇集大量资金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加,整个经济体呈现过热现象,物价上涨压力巨大。此外,我国货币投放量增速过快,出现流动性过剩现象。造成目前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来自于我国不断推升的贸易顺差(Foreign Trade Surplus),出口企业不断把收回的美元兑换给国家,国家就得不断向经济体系投放人民币。当存在流动性过剩时,货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速度大大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越快,则货币贬值压力越大。这时,如果货币持有人手中的债券无法得到等值的偿还,就会发生抢购风潮,物价飞涨,整个社会就会发生通货膨胀。
第二,食品、能源、原材料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带来了通货膨胀的压力。2008年以来,各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普遍采取了宽松货币政策,造成全球范围内的货币流动性泛滥,加剧了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大量闲散资金涌入粮食、原材料、石油等商品期货市场,推动有关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我国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我国正处在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对这些商品需求量巨大,而自身又是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进口依赖度较高。因此,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攀升进而引发国内工业出厂品及下游产品的价格随之提高,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4]。
第三,人民币汇率缺乏弹性。我国现行的外汇制度仍是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后,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在当前全球经济下滑,国际收支持续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实际汇率有上升的压力。2011年7月20日,IMF的声明指出,IMF的24位执行董事广泛同意,从中期来看,强势人民币是提振内需、重新平衡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IMF这次立场与以往不同,2010年代表187个成员国的IMF执行董事对于人民币低估与否看法呈现分歧,不过这次似乎全部赞同。我国在对待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上持有非常谨慎的态度,为了减小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就需要不断向市场投放人民币,那么所有使中国经济迅猛增长的经济压力,就变成了推动物价上涨的巨大压力,最后将出现资产和价格泡沫,对经济体自身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第四,通胀预期居高不下。从一定意义上讲,通胀预期是一种心理预期,不是真正的通胀,但它却能影响人们的行为[5]。由于持续性的货币快速增长,促成消费者和投资者通胀预期的形成,造成物价螺旋式上涨。通胀预期具有传递性,很容易在居民中形成一种主流预期。同时通胀预期又具有应用性,居民很容易把这种预期应用到现实的经济行为中。在强烈的通胀预期指引下,人们已经预感到通货膨胀的来临,为了避免手中货币贬值,大家开始抢购、囤积商品,人为地造成了市场上商品短缺的局面,从而对物价产生了上涨的压力,推动形成实际通货膨胀,进而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
三、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通货膨胀
1.优化货币市场结构
近年来,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日趋增加,央行只有通过被动地增加投放基础货币的方式来对冲外汇占款,来解决我国现在的通货膨胀。首先,应控制货币供应量,控制货币供应量是治理通货膨胀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一方面,央行要增加投放基础货币来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而另一方面却要控制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来抑制通货膨胀。因此,针对我国现在经济形势,央行2010—2011两年时间共十二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11年6月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21.5%。存款准备金率每提高0.5%,可冻结银行体系中流动资金约2 500至3 500亿元左右。这也是央行在致力于调控市场流动性、缓解市场通胀预期、强化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趋势及去除资产泡沫的有力手段。并且央行在2011年三次上调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已经提高到3.50%。以此来控制市场中的货币供应量,从而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现阶段,我们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好货币信贷供求,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的第一、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要积极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由于经济不是很发达,应继续释放其发展潜力,主导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东部地区由于其产业基础较扎实,要在保持目前产业结构的条件下,继续加强创新发展能力。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继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另外,还要激励、倡导消费型服务业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3.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深化汇率体制改革
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都不适合我国的国情,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应当考虑介于两者之间的、较有弹性的汇率制度。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是必要的。当前,面对日益频繁的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导致国际热钱流入,虽然带来了更多的可利用资金,但也加大了投机的可能性,也会加剧流通性过剩,给国内经济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应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大力发展外汇市场,丰富外汇产品,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的汇率避险工具,管好用好外汇储备。
4.建立健全价格大幅波动的预警机制
价格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价格的异常波动不仅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的危害,而且也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从而造成经济决策多层次、多元化的格局,加大了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极易出现商品价格异常波动。如何分辨价格的正常与异常波动,掌握价格循环波动的规律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要提高对价格异常波动的预见性,及早采取措施,将影响减到最小。我们要根据历年来商品市场的价格数据,建立相应的预测机制和突发事件应对方案,对商品价格的变动做到及时有效地监控和预警。
5.严厉打击投机行为,防止国际“热钱”涌入
由于我国实际的负利率,使得大量的国际流动性货币进入了我国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从而推高了房地产价格和资产价格,资产价格的上升通过各种途径带动物价水平的上涨,从而造成了通货膨胀。国际“热钱”大举入侵,目的之一是进入中国股市与房市,狂卷投机利润[6]。我们要建立严格的监察制度,对投机行为依法进行严厉打击,维护房地产市场及资本市场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张宇,吕益民.通货膨胀概览[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113.
[2]国家统计局.[EB/OL].stats.省略/.
[3]李晓西.现代通货膨胀理论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09.
[4]王健.当前通货膨胀的特点及应对政策[J].综合竞争力,2011,(1).
【关键词】通货膨胀 企业投资管理 影响 对策
通货膨胀普遍存在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其在不同国家或者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影响,温和的通货膨胀对企业投资管理的不利影响较小,甚至从某个角度来讲其有利于企业的投资管理;而恶性的通货膨胀则对企业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使得物价水平持续上涨,货币实际购买力持续下降,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投资管理,企业一旦无法应对这种恶性的通货膨胀,企业利益就会受到极大折损,甚至会有面临倒闭的风险。因此,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企业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必须重点考虑通货膨胀这个因素,使决策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有科学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作为支撑,促进企业在通货膨胀影响下正常发展。
一、通货膨胀概述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对于通货膨胀而言,被普遍认可的定义就是实际流通的货币数量过多,远大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量,进而引发货币贬值以及物价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1]。简而言之,就是在一定时间内,物价总水平持续不断上涨,致使货币购买力持续不断的下降。通货膨胀的本质就是货币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
(二)当前通货膨胀的情况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中,通货膨胀普遍存在于每个国家和地区,对其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如今通货膨胀对于任何国家或地区而言都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其已经成为整个世界都要积极应对的一种经济现象。工业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受到的通货膨胀的程度也不同。表现比较温和的通货膨胀说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通货膨胀程度不高,表现比较剧烈的通货膨胀说明其通货膨胀程度相对较高。不仅如此,一个国家处在不同时期的通货膨胀程度也是不尽相同的。例如,我国在1987~1988年正处于经济扩张的阶段,物价指数因此不断走高,成为自改革开放以来首个历史高点,最终也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在1993年上半年,金融业产生混乱,通胀压力增大,国家为了满足国内巨大的投资需求,超长增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爆发。另外,2003年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原材料需求过盛,物价总水平全面上涨,通货膨胀也随之而来。
因此,在市场经济中,流通中货币数量远大于实际需求,就会导致物价持续上涨,爆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动荡社会经济和政治,不仅对个人,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企业投资管理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
国家或地区工业发展程度不同,其面临的通货膨胀程度也不同[2]。但是每个国家或地区都会经历温和的通货膨胀,这对企业的投资管理所造成的影响实际上并不一定有多大,而且企业在温和的通货膨胀影响下可以强化企业对未知风险的适应能力,进而加强投资管理,促进企业发展。
在企业投资管理中,企业做出的投资决策受到通货膨胀率高低的影响。如果通货膨胀率比贷款利率高,企业就算处于负债的状态,也会坚持自己经营,这是由于在此情况下借款投资收益率相较而言高一些,发行债券或借贷是企业扩张的主要方式。一旦企业的投资项目回报率比黑市的利率高,即使借高利也依旧可以获得利润,企业就会贷款进行扩张。由于在此时通货膨胀率比黑市利率高,企业的正常经营收益低于借高利所得到的收益,便坚持贷款,进而就会出现“乱集资”的现象。
企业的流动资金也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在企业的投资过程中其所得税也受到影响,所以通货膨胀因素对于实际的资金净流量有很大影响。投资项目不同,通货膨胀对其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企业一旦对不同通货膨胀的预期没有进行正确的估值,投资必要报酬率的预算就会因此出现错误。在现金流量的估算中不考虑通货膨胀造成的影响,就会出现对现金流量估算过高或者过低的情况发生,进而做出严重的错误决策,给企业造成损失。因此,在投资过程中,企业必须重视通货膨胀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否则就可能在一项无利可图的投资项目上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或者财力,平白造成很大的损失,或者与原本可以获得较高回报的投资项目失之交臂。
三、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对策
(一)企业对外投资
企业要想在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下,做出正确的对外投资决策,首先就要加强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关注和分析。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对国家出台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有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密切关注货币供应量的动态变化,抓住股市中的投资机遇。同时,对一些成本控制力相对较强的行业以及公司的股票加强关注,特别是那些对劳动力成本控制比较好的公司。在此也要注意规避那些生产非必需消费品的企业中定价能力较弱的消费品企业的股票市场。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对整体物价水平的动态变化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分析上市公司生产成本受到商品价格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这样就可以有效掌握股票价格的变化趋势。
其次,要想减少通货膨胀对企业投资管理的不利影响,进而做出恰当的投资选择,企业自身就要抓住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投资机遇。在宏观经济环境下,企业要做好两项工作:第一、要做好不同通货膨胀阶段的预期分析工作。在通货膨胀起始阶段,投资者对于通货膨胀在未来的发展状况没有做好正确的预期,导致股价上涨空间过大,对于企业投资来说是个不利因素。因此,随着通货膨胀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要不断调整、修正预期,使股价上涨的空间逐渐缩小,减少投资的成本。第二、对于通货膨胀的性质,企业要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如果通货膨胀表现比较温和,企业的盈利也会有所增加,股价随之上涨;但如果是恶性的通货膨胀,货币的购买力就会持续下降,股市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最后,投资产品选择正确也会对减少通货膨胀给企业投资管理造成的不利影响有积极的意义[3]。企业可以选择以下四类投资产品:①公关交通以及水电煤气等公共事业类股票;②以粮食为带动的相关板块;③初加工产品原料以及处于垄断地位的股票;④日用商品流通零售类板块。
(二)企业长期投资
在企业的长期投资中,减少通货膨胀对其造成的不利影响,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就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
首先,要对名义贴现率进行合理、正确的调整。名义贴现率如果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之下不进行及时、合理的调整,投资项目的现金净流量就无法得到科学的反映[4]。换个角度来讲,就是必须将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作为企业确定贴现率的一个重要分析因素。
其次,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企业应该重新对长期的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如果通货膨胀率相较而言不是太高,就可以在评估中适当增加一些不可预见的费用;而如果通货膨胀率相对较高,则需要在增加不可预见费用的基础上,追加一项考虑通货膨胀影响的价差预备费。
最后,对固定资产采取加速折旧的办法来减少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这种加速折旧产生的折旧额要从两方面考虑:第一就是通货膨胀的补偿部分;第二就是以传统的年数总和法或双倍余额递减法产生的折旧额部分。
(三)企业短期投资
减少企业在短期投资中受到的通货膨胀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采取合理增加库存量、加快账款回收、恰当调整持有现金的数量这三个措施,保证企业的投资管理。
企业应该根据局势调整现有的经济模型,不能一成不变,要有灵活性。当企业处在通货膨胀时期的时候,应该增加企业的订购批量,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增加库存量,以这种新的经济模型来替代通常情况下以经济订货量为主的传统模型,企业可以赚取储备货物涨价以后形成的差额利润。
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账款回收速度较慢,容易产生坏账,增加企业损失。在通货膨胀时期,为保证企业的利益损失没有进一步扩大,企业就要加快相关账款的回转速度,严格信用标准,减少信用期,委派专门开展账款回收工作,尽量快速收回货款。
企业为了避免由于通货膨胀导致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而带来的风险,就要对目前持有的现金数量进行合理调整。这就要求企业要保证在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企业有足够的置存资金进行应对[5]。与此同时,也要考虑采取何种方式来尽可能的减少通货膨胀影响下货币的持续贬值所带来的损失。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货膨胀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中,任何国家、任何地区都无法避免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企业只有适应通货膨胀之后,才能减少通货膨胀给企业投资管理造成的不利影响,避免发生倒闭的风险,并且保证企业在今后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闻静.浅谈通货膨胀对企业投资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3,(13):95.
[2]张益祥.企业投资管理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1,(8):91-92.
[3]孙士涛,魏春生.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财务管理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1,(29):172-173.
摘要:改变以CPI作为单一的通胀目标,提高对广义价格指标通胀率(如GDP平减指数通胀率)的决策信息度,是当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有效维护经济与金融双重稳定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虽然CPI是衡量通胀的重要指标,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CPI的动态走势并不足以成为警示经济系统性、结构性风险的有效通胀指标。
公众以及众多专家学者都普遍认为,我国CPI中各项权重不合理,造成CPI不能客观地反映国内物价变动情况,使得通货膨胀水平的度量失真。特别是CPI类组成中,食品权重被认为过高,而居住类的权重过低。对于居住类的权重问题,有学者认为房地产价格应该纳入CPI。人们还认为在居民生活中教育、医疗费用等权重也过低。最近一段时期,甚至有人声称国家统计局的CPI数据可能被人为低估了7%。近年来,中国CPI组成成分的权重问题备受关注,而国家统计局对CPI的统计工作也经常因为权重问题而受到质疑和责备。
但是笔者认为,在不做调查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情况下,对中国官方统计工作和统计数据进行批评和质疑,是不妥当的。特别是经济学者,对相关问题的评论更需要有理有据,否则对公众形成误导而造成的社会影响是非常负面的。
笔者研究发现,从现实情况看,我国CPI子成分的权重确实与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应的子成分权重存在较大的差别。例如,以美国为例,中美两国CPI子成分中,食品、烟酒及用品以及居住这三大类的权重形成鲜明的反差。美国的食品与烟酒及用品大类的权重合计只有15%,而中国则为38.3%;相反,美国居住类权重为42.7%,而我国只有15%。
但是,这样的差异是否就暗示着大幅调整CPI编制的权重就可以解决CPI对通货膨胀水平的低估问题呢?为了明确回答这一问题,笔者曾依据美国的权重标准重新核算了我国自2001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的CPI通胀率,并与我国CPI通胀率的原始数据的动态运行轨迹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根据美国CPI各大类权重对我国CPI进行重新核算之后,新的CPI时序轨迹与原始数据基本完全一致。虽然在个别年份新核算的CPI序列略高(如2006年)或略低于(如2008年)原始数据,但高低幅度一般不超过1%。
[关键词]通货膨胀 影响因素 实证
一、我国产生通货膨胀的危害
1.造成货币购买力的下降
通货膨胀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货币的购买力下降,造成百姓的财富严重缩水,严重的通货膨胀甚至可将百姓辛苦的劳动积累一洗而空。如以津巴布韦在08年的通货膨胀为例,其通胀率达100500%,人们一拿到钱就要赶快去买东西,否则晚一点金钱就会贬值。疯狂增长的物价造成央行发行的货币面值以“亿”作为单位来计量,所以那里的亿万富翁生活也很艰难。
2.物价不断上涨
通货膨胀带来的物价持续上涨,尤其是PPI不断上升,造成企业的成本压力增加,一些中小型企业甚至不堪重负而面临倒闭。我国由于物价上升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挤压下,很多沿海的中小型企业陷入严重的经济困境。
3.银行存款负利率扩大
随着物价的上涨,银行存款的负利率也会不断扩大,老百姓对通胀的预期会趋向一致,存在银行中的存款就会有所动摇,一旦银行中的巨额资金被撬动,必然会造成后果严重的流动性资金泛滥,造成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1.流动性过剩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按照货币主义学派的观点,通货膨胀是由于流通中货币供应量远远大于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实际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性原因。现阶段物价水平的快速上升是由于流动性过多造成,而我国流动性过剩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外汇占款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收支连年顺差,特别是近十年以来我国的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不得不干预外汇市场,买进美元,投放人民币。这样一来在外汇管制条件下,贸易顺差带来的净利润变成了人民币发行量的增加。央行为了稳定币值同时在公开市场上发行票据进行对冲,希望通过这种办法对冲掉经济体系中增加的货币量。但在实施过程中多发行的货币很难完全被完全收回。2007年由于外汇占款发行的货币为30807.9亿元,而同期央行票据发行和兑付本息的数额分别为40721.28亿元、36922.87亿元,对冲掉的货币为3798.41亿元,2007年央行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冻结约2万亿元,于是因外汇占款而放出的货币为7009.49亿元①。 这样一个巨大的差额就是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在经济体系中,这部分增加的基础货币才是造成长期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最根本的原因。
货币需求的变化也成为流动性过剩的一个新源头。长期以来,我国的货币增长速度大大高于GDP的增长速度。按照货币数量理论,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其差额将转化为通货膨胀。我国近年来货币供应速度远远大于GDP增长速度而没有引起恶性通货膨胀,很大程度上由于多余的货币执行了贮藏功能,新增的货币供应由于没有找到有效的投资渠道,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消费而被居民作为储蓄存款沉淀下来。仅今年1至4月居民储蓄存款就增加了4万亿。公众这种被动增加的储蓄存款被经济学家们形象地比喻为“笼中老虎”。这只“虎”实际上就是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随时等待释放。现阶段,我国银行存款利率长期处于负数的情况下居民持有储蓄存款的意愿会下降,一旦有更好的投资场所很容易出现“存款搬家”的现象。但是43万亿元存款的闸门一旦打开,资金洪水会奔流而下,在各种资本工具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资产价格就会疯长,泡沫膨胀在所难免,这无疑是给已经过热的经济雪上加霜
我国经济经济结构的失衡则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具体地说,就是投资和消费的比例长期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一方面,投资的高速增长形成过剩产品和产能;另一方面,消费的持续萎缩导致内需不足。过剩产品和产能在国内找不到出路,就必须在国外寻找出口,于是,也就形成了经济中另一个长期的结构性矛盾:外贸失衡,出口大于进口。此外,我国的出口生产部门竞争力相对较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领域。为了保护众多企业的利益,维持汇率稳定、坚持结售汇制度就成为我们相当一段时间内的选择。与此相适应,央行不得不采用银行票据、利率、准备金等政策工具来调整流动性。出口部门的顺差额减去当日央行票据对冲量就是一天流动性新增量。但是除了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对增量流动性进行对冲外,其他的货币工具只对存量流动性有效。在其他货币工具无效的情况下,单靠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无法完全对冲新增的流动性。这样就形成了一方面央行不断使用政策工具造成工具成本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我国的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货币问题,而且是更深层次的经济结构问题。
2.全球资源性商品价格上涨形成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
2007年底以来,国际油价一路飙升不断创下历史新高,至2008年7月已经突破140美元大关。油价上涨推动了生产领域的成本上升,企业在正常情况下会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把增加的成本转移出去,这将直接导致通货膨胀的上升。2007年我国原油消费量为3.46亿吨,其中净进口原油15928万吨,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46.05%。因此国际市场的油价变化对我国商品价格的变化有着直接的输入影响。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已经上调成品油的出厂价格,但是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倒置的局面没有根本的改变,国内油价还有上升的空间,由此可见国际油价的高涨无疑会增加国内通胀的压力。其次是全球范围内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扬对我国食品价格上涨形成压力。由于全球市场对乙醇和生物柴油的需求旺盛,而玉米、棕榈油、食糖和其他谷物都是生产这两种产品的原料,新需求改变了大宗农产品市场原有的均衡,使这些原料性商品的价格上扬,并通过饲料的传导作用推动肉类和奶类等食品价格上扬,甚至进一步影响到软饮料等产品生产成本的一再被推高。世界各国的食品价格均出现了迅速上涨的态势,我国的农产品价格在此刺激下也大幅攀升。
3.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房产市场的价格是衡量一个经济体是否过热、通胀是否存在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房地产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它既是消费品又是资本品。由于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不断攀升,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除了资本市场以外大宗资金投资和炒作的场所。这更助长了房价的攀升。房价的攀升带动了资本的进入,资本的进入又推高了房价,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工资的涨幅远远低于房价的涨幅和资本的获利。作为资本产品房价的上升,直接带动了作为消费品的房价上涨,同时还挤占了作为消费品房产的供给。可以说,房地产增长过快得不到调整,特别是一些城市的地产泡沫不能挤出的话,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银行信贷增长过快,居民消费价格攀升是不可避免的。
三、有效避免通货膨胀的策略探讨
1.拓宽央行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
近年来,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日趋增加,央行只有通过被动地增加投放基础货币的方式来对冲外汇占款,只有这样才能影响抑制通货膨胀。所以,我国应积极培育并发展货币的多方市场,拓宽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改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才能以此不断完善高效的货币市场,并以此作为央行对冲操作及市场化的宏观调控手段。
2.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在我国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应主导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东部地区由于其产业基础较扎实,可注重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提高生产率的方式来抵消由于生产成本过高而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形成全新的竞争优势。另外,还要激励、倡导消费型服务业的发展,并确定中长期的资源利用战略,增加节能、降低消耗的力度,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在此基础上,竭力新能源的开发,及时改善能源结构。
3.加强市场流动化管理
虽然从前面的实证分析图表来看,由于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带来的流动性过剩状况,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从长期来看不容忽视。对于加强市场流动化的管理,我国已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加以协调,例如央行截止到2010年11月底上调了5次人民币的存款准备金率,最终执行以19%为标准的存款准备金。随着存款准备金率每提高0.5%,可冻结银行体系中流动资金约1500至3000亿元左右。这也是央行在致力于管理银行体系流动性、强化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趋势及资产泡沫的有力手段。
4.有效防控固定资产投资过热
为了避免投资过热,最有效的手段即通过货币政策在总量上对投资需求进行压缩,以此有效防控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要严格控制投资资金的来源,加强对银行贷款额度、股票债权等发行的额度;另一方面,为了加强控制银行信贷体系,央行可将全部金融机构统一归入信贷规模管理体系中。
5.重视长效机制的建立
由于当前我国粮食价格与肉禽价格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是长期的,所以应该统筹兼顾到短期政策和长期机制建立之间的关系,做好中长期措施的准备。目前我国农产品价格攀升的原因主要为两方面:一是农产品的成本增加;二是部分农产品生产周期发生波动。从稳定农产品价格与生产的角度出发,应集中完善农业的扶持政策,促进农产品比价关系的平稳过渡;推动农畜牧产品生产的产业化与专业化,极力倡导行业的中介组织;建立农业保险及疫情疫病防控体系等。同时要注意短期政策和长效机制的密切配合,着力发展长效体制,稳定农产品生产与价格的波动。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二七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R].2008-02-22.
[2]顾红侠: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分析――基于2003年至2008年的数据分析[J].辽宁大学:金融学.2009
[3]王琛伟 石刚 李大伦: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影响因素比较[J].商业时代.2009(13)
[关键词]居民消费价格,通货膨胀,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宏观调控
防止物价结构性上涨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是2008年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之一。1~5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8.1%,实现全年4.8%左右的调控目标难度很大。必须认真分析这一轮物价上涨的深层次原因,从近期和长期结合上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把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长期保持下去。
一、新一轮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部分农产品供给波动引起的
2007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不断升高,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由于部分农产品供给波动,特别是生猪供应受周期性波动影响,价格大幅上涨并带动相关食品价格上升;二是连续5年投资的高增长,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持续增加,对进口资源性产品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加之进口价格迅猛上升,加大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三是由于外贸顺差持续增加和国际热钱流入,导致国家外汇储备不断增多,银行货币流动性过剩。货币流动性过剩支撑了投资的高增长,为通货膨胀提供了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猪肉等农产品供给的波动是这次通货膨胀的直接诱发因素,在它的带动下,其他条件对通货膨胀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占83.3%。2008年一季度消费价格上涨因素中,食品价格影响占85%。在食品价格上涨因素中,猪肉价格首当其冲,5月份同比上涨48.0%。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首先是因为2006年猪肉供过于求,生猪价格大幅下跌,挫伤了养猪农民的积极性。2006年生猪收购价格降到每斤2元左右,而生猪的饲养成本每斤3.5元,逼得农民宰杀母猪,直接导致了去年生猪供应量的大幅下降。根据经验,合理的猪粮比价应为6:1,即每斤生猪的价格相当于6斤粮食的市场价格。2006年肉粮比价最低时降为3:1,2007年年底则上升到9.3:1,加上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猪喂养的政策,估计2008年9月份生猪将大量上市。到时奥运会刚好开过,消费需求下降,四季度或2009年会不会重现2006年猪肉供过于求、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所以有必要建立生猪生产保护体系,当肉粮比价低于6:1时,应启动保护价收购机制,增加储备,通过吞吐调节,平抑价格,保证猪肉供给的稳定。
食用油价格5月份同比上涨41.4%,是拉动食品价格上涨的第二位因素。原因在于进口大豆价格上涨。在国内粮价明显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唯有大豆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这是外商控制我国大豆市场的结果。2007年进口大豆占国内消费量的60%,进口大豆几乎全部用于榨油,而榨油厂70%被外资控制。外资榨油厂用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从其母公司进口大豆,通过控制国内食用油市场赚取丰厚利润,内资榨油厂处于困难和萎缩境地。
受进口石油、矿石等价格上涨的影响,5月份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9.2%。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用上下游产品的利润,弥补了炼油环节的亏损,为稳定国内能源价格做出了很大贡献。地方中小炼油厂由于补不起亏损而停产,约7000万吨炼油能力闲置,成为目前柴油供应不足的重要原因。6月份国家调整成品燃料油和电价,其中汽油、柴油价格提高15%,电价平均每度提高0.025元,对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局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次提价对全年CPI的影响估计在0.5个百分点以上。
应当看到,这一轮物价上涨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从1978年到2006年的28年间,我国消费价格年均上涨5.7%。然而,从1996年到2006年的近10年,消费价格年均仅上升0.9%,其中从1997年到2003年的7年间,消费价格连年下降或略有回升,直到2004年价格总水平才恢复到1996年的水平。特别是一些重要农副产品,如小麦、大米、猪肉等,直到2006年仍低于十年前的水平。而这一期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攀升,农业效益下降。同期城镇居民收入也有了较大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如河南省平均每亩小麦纯收益仅80多元,相当于外出打工两天的收入。由于水稻种植比较效益下降,在一些水稻主产区出现了双季稻改单季稻的趋势。与国际粮价相比,国内粮价更明显偏低。小麦价格比芝加哥粮食市场低30%左右,大米价格仅为泰国的1/3、越南的1/2左右。从工农业产品比价来看,改革以来已明显缩小的剪刀差近些年又有扩大。据世界银行推算的中国购买力平价比较结果,我国的机械与设备价格水平比国际价格高7%,而消费价格仅为国际价格的20%左右,反映了我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大,成为导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即使在6月份提高成品油和电价之后,国内能源价格仍比国际市场低30%以上。以汽油、柴油零售价格为例,中国目前的市场价仅相当于欧盟的1/4、日本的1/2、美国的3/5。能源价格低不利于鼓励能源的生产和节约。
因此,应抓紧制定一个理顺农产品和能源价格的总体方案,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近十年累积的价格扭曲的矛盾逐步加以解决,这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城乡之间、产业之间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应作为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三年价格调整期间,CPI增幅将保持在5%~6%之间,这是社会各方面可以承受的。
二、当前抑制通货膨胀,应在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同时更多地运用财政政策
针对这次通货膨胀的成因,应当采取综合性对策,把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结合起来使用,并以财政政策为主,尽快把价格上涨的势头控制住,努力创造一个稳定的经济局面。
在财政政策运用上,一是利用奖励、补贴、税收等办法,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扩大生猪、奶牛等牲畜的养殖规模,增加粮食、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加强主要农产品的收购、储备和运力保障,调整进出口结构,在增加国内短缺农产品供给的同时,利用国际市场价格高的时机,适当出口一些粮食,以拉升国内市场粮价,增加我国农民收入,为明年粮食的持续增产注入新的刺激因素。二是增加对城市中低收入居民的物价补贴,特别是增加大学生和低保人群的补贴,确保广大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不受物价上涨的影响。三是降低通货膨胀预期,改变居民储蓄存款负利率的状况。应停征利息所得税,必要时实行保值储蓄。
在信贷政策运用上,鉴于当前利率已处于较高水平,不宜再提高利率。因为利率是双刃剑,过高的利率与鼓励消费的政策相悖,并影响资本市场的筹资功能;会刺激国际热钱的流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会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形成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压力。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抑制通胀,实践证明收效甚微,而且造成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特别是中小企业普遍感到贷款难,制约了经济发展。应在从紧控制信贷总量的同时,加强“窗口指导”,优化信贷结构,促进投资结构调整。
在汇率政策运用上,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与日、韩等国不同,我国目前的出口结构中,57%是加工贸易,内资企业一般贸易出口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80%以上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所以我国出口能力对汇率的变化非常敏感。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应以出口增长不受大的影响为前提。必须按照国务院确定的渐进、可控、自主的原则,为国内企业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竞争力赢得时间。
需要强调的是,在中美货币利率、汇率走向相反的情况下,必须严防投机性外汇的流入。据有关资料,投机性外汇的进入仅通过贸易结算手段就达十几种。国际热钱大规模流入对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带来很大困难。必须制定严密有效的防范国际热钱大进大出的措施,以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
三、保证国内短缺资源和产品供给的长期对策
从长远来看,我国有几种短缺资源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较高,必然受国际价格影响,是引起国内市场价格上涨的重要和潜在因素,需要采取长期对策。
(一)石油
今年我国进口石油将达1.8亿吨,油价高昂,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沉重包袱。从根本上讲,要立足于我国的资源赋存条件,把煤制油作为一项战略措施加快实施。现在煤炭直接液化项目正在神华东胜煤田分段试车,9月份可投料试生产,一期工程3条生产线年产能316万吨液体燃料,按煤价500元/吨计算,其成本可控制在相当于进口石油每桶50美元以下,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间接液化项目利用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正在神华、内蒙古伊泰集团、山西潞安公司抓紧建设,今年年底有两家企业可试生产。如能成功,应根据煤炭、水资源和运输条件,统筹布局,扩大建设规模。要积极发展煤化工,与海湾产油国合作发展石油化工。此外,要大力发展非粮食的生物质能源,包括种植麻风果用以提炼柴油,种植木薯用以提炼酒精等。要鼓励发展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通过多方面努力,使经济增长逐步摆脱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二)食用油
去年我国进口大豆2950万吨,按20%的出油率计算,相当于进口食用油590万吨,加上直接进口食用油838万吨,合计达1428万吨,占我国食用油消费量的62%。立足国内解决食用油供给问题,与粮食一样,都是维护经济安全的战略需要。增加国内食用油供给,要坚持不与粮争地的原则,多策并举,在依靠科技提高现有油料作物单产的同时,充分挖掘冬闲田、宜林荒山荒地等资源,扩大菜籽油、茶籽油、花生油生产。我国自主研发的茶油树,亩产茶油可达75公斤,品质优于橄榄油,在长江以南地区适宜大规模种植。扩大含油量高的转基因大豆的种植,在国内有很大潜力。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一个专项规划,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国内食用油自给率达到70%。
(三)大米
国内水田在减少,而大米消费量在增加,传统稻谷种植区,包括东南沿海地区和湖南、湖北、江西、广西等地,应采取措施扩大稻谷种植面积,推广高产优质品种。水稻种植面积不能再减少,双季改单季的趋势必须制止。同时,根据水利条件,适当扩大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通过这些措施,保证国内稻谷产量不断增长。此外,东南亚一些国家如老挝、柬埔寨等国,水稻生产潜力大,但缺乏市场,同我国的贸易处于逆差,如能签订长期合同,建立水稻海外生产基地,将来通过泛亚铁路和澜沧江运到国内,从长远来看,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四)生猪
现在靠农民散户养猪越来越难以保证供应,规模化养猪作为一个政策要大力扶持。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有一个年出栏70万头的现代化养猪场,猪粪变成沼气,沼气用来发电,形成循环经济,抗风险能力强,应当予以扶持推广。美国有一个饲养生猪的公司,年出栏量高达2000多万头,若能引进其技术和管理经验,或直接对其参股控股,对提高国内生猪生产的规模化、现代化水平将发挥重要作用。
(五)城镇住房
城镇居民住房价格必须保持稳定。为此,要坚持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政策,扩大低价位、小户型住房土地供应。现在全国房地产价格明显偏高的地区主要是上海、北京、深圳、青岛、杭州五个城市,要强化地方政府在稳定住房价格方面的责任。在这方面要借鉴新加坡、德国、荷兰等国通过稳定住房价格进而稳定市场、稳定经济的成功经验,吸取日本、香港搞房地产泡沫的教训。
(六)国内短缺的金属矿藏,包括铁矿石、氧化铝、铜矿石等
文章利用SVAR模型探讨了经济新常态时期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货币量、信贷规模)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与金融危机前相比,新常态下货币增长率或信贷融资规模的增加更倾向于提高通胀预期,存款利率或拆借利率的上升更倾向于降低通胀预期。并认为这是由于新常态时期经济金融结构变化所导致的,新常态下中国货币政策应该从以数量型调控为主转型为以价格型调控为主,从而更有效地管理通胀预期。
关键词:
新常态;通胀预期;货币政策;SVAR
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主要包括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调整,宏观政策转型等内容。为了与经济新常态相适应,货币政策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转型。通货膨胀预期是货币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变量,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货币政策的成效。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中,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直接成为了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即使以其他变量作为政策中介目标,货币当局也需要重视通胀预期对政策的反应以及通胀预期管理。在通胀预期管理方面也有理论或实证的研究。根据所检索的文献,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管理通货膨胀及通胀预期的有效性是有差别的。在经济新常态时期,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影响通胀预期的效力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新常态下应如何利用政策工具有效管理和引导通胀预期?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和转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研究设计
1.1模型与数据说明本文通过SVAR模型考察货币政策数量型工具(货币量、信贷规模)和价格型工具(存款基准利率、SHIBOR)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SVAR不但反映了变量在一个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同时也考虑了变量的同期值的影响。由于2008年9月起美国次贷危机扩大化,开始对全球经济产生冲击,因此选取2008年9月至2014年6月的数据作为反映“新常态”的样本区间。同时为作比较,选取2003年3月至2008年8月的数据作为比较区间。通过两个区间分别回归所估计模型的对比,来探讨新常态下货币政策工具影响通胀预期效力的改变。原始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与中经网数据库。预期通货膨胀指标参考人民银行未来物价预期指数。编制该指数需要每季以抽样问卷方式调查20000名储户,扣除对下一季物价变动选择“看不准”的问卷,计算认为下一季物价“上升”、“基本不变”和“下降”的居民比例,分别赋予1、0.5和0的权重。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取值介于0到1之间,围绕50%波动。指数高于50%表示扩张状态,低于50%表示收缩状态,等于50%表示与上季度持平。指数数值越高,表示居民对下期物价上涨的预期越强。本文检索了选取“上升”、“不变”、“下降”的人数比例,然后借鉴张蓓(2009)的方法计算出预期通货膨胀率。货币政策指标选取广义货币M2和人民币贷款融资规模作为反映数量型工具的变量,选取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和隔夜SHIBOR加权平均利率作为反映价格型工具的变量。控制变量包括根据环比CPI折算的对数价格指数,根据累计GDP折算的产出缺口,每期期末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对数值。季度的原始数据经Eviews调整为月度频率,所有数据经过X-12季节调整,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1.2模型的设定和估计ADF检验显示ei平稳、其他序列1阶单整,将后者差分后进入模型估计,其中lnp的差分为对数通货膨胀率,lnm2的差分为货币量对数增长率。先设定简约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设定如式(1)所示,其中β是系数矩阵,ε是8维扰动列向量。对C0施加短期约束表示变量同期值的相互影响,根据相关经济理论,本文认为通胀预期受同期通胀率、汇率、存款及拆借利率的影响;通胀率受同期通胀预期、产出缺口、货币增长率的影响;产出缺口受同期通胀和通胀预期的影响;汇率受同期通胀预期、通胀率、存款及拆借利率的影响;拆借利率受同期通胀率、通胀预期、汇率、货币增长率、存款利率的影响。
1.3脉冲响应分析基于SVAR做累积脉冲响应分析,为了便于比较,将同一个政策变量在比较区间和新常态区间所估计的两个模型中产生的脉冲相应画在一张图里,如图1和图2所示。与金融危机前相比,在经济新常态时期,提高货币增长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使通胀预期更快上升。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现象的增加,一些金融工具执行了货币的部分职能,对货币产生了替代作用,这使得货币的边界模糊化、货币需求的稳定性和货币供给的可控性下降。传统的货币中介目标政策需要货币量与产出之间的稳定关系,而新常态下的货币替代减弱了这种正相关关系,使货币量的增长更难以导致产出的相应增加,而更多地使通货膨胀上升。因此在新常态时期,货币增长率的增加更容易提升通胀预期。图1显示,在比较区间和经济新常态区间,增加信贷融资规模都降低了通胀预期,但新常态时期信贷增加使通胀预期下降更少,或者说更容易提升通胀预期。本文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信贷投放的供给效应所致,信贷融资最主要的借款人来自企业部门,企业获得融资后进行资本支出,形成新的产能和产出,从而使通货膨胀有了下降的压力。
信贷投放也会刺激总需求,促使通胀上升,因此信贷政策对通胀总的影响应该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对比较。金融危机前后,我国信贷政策的结构取向是不同的。在金融危机前,信贷投放更多地被用于支持基础设施行业、房地产业、制造业等重资产经济部门,通过信贷政策促进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在新常态时期,信贷政策更多地被用于配合产业政策,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经济结构调整。信贷投放更倾向于支持小微企业、“三农”和服务业,某些传统的重资产行业产能过剩效率降低,而成为信贷政策的限制对象。在经济新常态时期,原先拉动经济增长的部门更难得到信贷支持,而信贷政策所支持的部门具有较弱的经济增长效应,单位信贷所引致的产出增加有所下降。因此新常态下信贷投放增加更容易使通胀预期上升。图2所示,在比较区间,提高存款基准利率会使通胀预期上升;在新常态区间,存款利率的提高可以导致通胀预期下降,在约半年后下降最多。存款利率与通胀预期的同方向变动可能是因为公众与央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为信息非对称的存在,公众认为央行具有关于经济运行更充分的信息,一旦央行加息,公众会认为是具有信息优势的央行预期通货膨胀将要上升的信号,所以也相应提高自身的通胀预期。在银行利率尚未市场化时,存款利率并非市场出清价格,存款利率提高并不意味着货币信贷环境必然收紧,这又强化了非对称信息效应的影响。在经济新常态时期,银行利率市场化程度提高,利率变动更能反映货币供求的相应变化,加之公众在与央行博弈中所产生的理性预期,信息非对称程度降低,存款利率的提高的紧缩意图更加明显。因此新常态下存款利率上升更容易降低通胀预期。图2显示,在比较区间,拆借利率上升后,通胀预期在头几期稳定,然后提高;经济新常态时期,拆借利率上升使通胀预期下降。与新常态时期相比,在金融危机之前,拆借市场的交易量还相对较小,拆借利率受政策和公众的关注度较低,因此拆借利率更可能是随通胀预期的变动而波动,对通胀预期的影响力有限。在经济新常态时期,一方面拆借市场规模扩大使拆借利率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上升,另一方面货币政策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的转型需要央行更多地引导和干预货币市场利率,这导致拆借利率的上升不但反映了整体货币环境的收紧,也体现了央行的政策紧缩意图。因此新常态下拆借利率上升更容易降低通胀预期。
2稳健性检验
通过对计量模型的合理修改来进行实证结论的稳健性检验。SVAR模型由普通VAR替代。根据同比CPI计算的通胀率inf代替根据环比CPI计算的对数通胀率d(lnp);经过季节调整的国民收入对数增长率代替产出缺口gap;社会融资规模sfs代替贷款融资规模l;各期限品种加权平均拆借利率rm代替隔夜拆借利率r。滞后期选择方法与前文相同,基于比较区间的VAR滞后4期,新常态区间估计的VAR滞后3期。对模型的广义累积脉冲响应分析如图3和图4所示。图3和图4显示,在比较区间,货币增长率增加导致通胀预期稳步上升;在新常态区间,货币增长率增加导致通胀预期在略微下降后大幅提升至0以上,并超过比较区间。金融危机前社会融资规模增加可以使通胀预期在前几期提升后下降至0以下,新常态时期社会融资规模增加反而提升了通胀预期。如果用更广义的口径数据来代替信贷投放以反映实体经济融资状况,那么实体经济新增融资所产生的供给效应应该小于总需求的扩张效应,从而导致通胀预期上升。存款利率上升导致通胀预期的变化与原模型基本相同,新常态时期提高存款利率降低了通胀预期,比较区间中提高存款利率使通胀预期提升。与原模型类似,新常态区间中拆借利率上升使通胀预期下降至0以下;比较区间中拆借利率上升使通胀预期在略微下降后回升至0以上。VAR脉冲响应分析中两条曲线的相对位置和运动方向基本印证了前文SVAR的结论: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中,新常态下货币增长率和信贷融资规模的增加都更倾向于提高通胀预期;在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中,新常态下存款利率和拆借利率的上升都更倾向于抑制通胀预期。
3结论
本文利用SVAR模型进行分区间回归,探讨经济新常态时期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货币量、信贷规模)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各自对通胀预期的影响。与金融危机前的比较区间相比,新常态下货币增长率和信贷融资规模的增加都更容易提高通胀预期,存款利率和拆借利率的上升都更容易降低通胀预期,这是由于新常态时期经济金融结构变化所导致的,实证结果是较为稳健的。本文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货币政策应该从以数量型调控为主转型为以价格型调控为主。与金融危机前相比,经济新常态时期增加货币增长率和信贷融资规模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更倾向于提升通胀预期,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所减弱。与此同时,提高存款利率和拆借利率的价格型调控对通胀预期起到了更好的抑制作用。在经济新常态时期,如果需要对通胀预期进行有效管理,则应该更多利用利率政策进行价格型调控,同时减少对以货币和信贷扩张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数量型调控的依赖。建立健全货币当局利率调控框架、强化货币政策价格型调控、完善利率传导机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应有之义,新经济常态时期有效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需要,也应该成为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之一。
参考文献:
[1]管清友.货币政策新常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J].股市动态分析,2014,(22).
[2]黄宪,王书朦.通货膨胀预期视角下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研究[J].财贸经济,2014,(1).
[3]李永宁,赵钧,黄明皓.经济学家的通货膨胀预期:理论与实证[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4).
[4]王宇,王君斌,郭新强.中国货币政策的工具选取、宏观效应与规则设计[J].金融研究,2013,(8).
[5]于光耀,范建伟.中国通货膨胀预期形成机制的探析[J].经济经纬,2012,(3).
[6]张蓓.我国居民通货膨胀预期的性质及对通货膨胀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