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教育的含义范文

社区教育的含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教育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教育的含义

第1篇:社区教育的含义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采用归纳综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经验的概念,经验作为课程资源的意义和体育课程经验资源的结构等问题进行剖析,以期对提高体育课程经验资源的认识、丰富体育课程资源体系和促进体育课程资源理论的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0引言

经验在中文里有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作为动词,是指经历,即亲身体验的过程;第二,作为名词,泛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这与广义的“知识”概念是相通的;第三,作为哲学名词,通常指感觉经验,即感性认识。[l]在英文里,经验((experience)同样也具有两种含义:一是名词,指经验、体验、经历、阅历等;二是动词,指经历、体验、感受、遭受等。[2]可见经验一词在中、英文里都有动词和名词两种用法。但中、英文不同的是:首先,英文的经验在作名词使用时,其含义主要突出个体的色彩,即特指通过个体活动获得的结果,而没有中文中“泛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这样的含义;其次,英文中经验作为动词使用非常普遍,尤其突出并强调个人的亲身、直接的体验过程,有个人主观体验过程在内的含义。r}}

本文所使用的经验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个体通过与客观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最终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二则是指个体通过体验、感受、获得、占有知识的过程。

1经验作为课程资源的意义

首先,拓宽了课程资源的内涵。课程资源不仅是教材、教学环境和设备、课程专家和教师,它还内在地包含了学生个体的经验系统,而且它不是一般的课程资源,更是基础性资源,其它的课程资源只有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其次,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经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单是学习者被动地受着环境的影响和塑造,还是学习者对未知的积极探索和对环境的主动改造。每个人的认识能力及其特征都具有差异性,主动作用需要的不仅仅是记忆和理解,更需要学习者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去想象、尝试、反思甚至创造,这对学生的发展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最后,将学生的经验作为课程资源,还有利于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和现实生活经验的联系,使课程真正具有生活意义和价值。

2体育课程经验资源的结构

学生经验的获得,与其生活环境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体育课程所涉及的学生经验大致包括了学生的家庭生活经验、社区生活经验和学校生活经验三个方面。

2.1家庭体育生活经验资源

不论现代学校教育在个人的成长中如何重要,也不能完全取代家庭教育对于个人的成长所具有的价值。学校要始终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家庭生活经验,以获得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研究这些经验对课程编制、实施、评价的相互作用,克服将学校经验与家庭经验割裂开来的做法。家庭体育生活经验表现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家庭体育设备使用经验。学生的家庭体育设备主要有:计算机、视听设备、照相机、乐器、各种玩具、运动器材等。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拥有这些体育设备的数量、种类等方面都是不同的,这也就决定了他们在使用这些设备经验上的差异性。在学校中,具有使用过相关设备经验的学生比那些没有使用过相关设备经验的学生在从事相同或相近的体育活动时,他们能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并能够很好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2社区体育生活经验资源

社区是指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社区是我们赖以生活的真实空间,学生大多有不同程度的社区生活经验。入学之前,就在接受社区的教育;入学之后,仍然不断地接受社区的影响。社区的活动经验是组成他们经验重要的内容。社区体育生活经验主要有:

(I)社区体育环境经验。每个社区都有一定的体育环境,既包括了自然体育环境如阳光、森林、湖泊等,也包括了物质体育环境,如体育场馆设施、娱乐活动中心、公园的设施以及运动器材等。这些体育环境,对学生运动经验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学生在与这些环境的接触过程中,不仅知道了各种环境的功能、特点及使用方法,同时还积累了大量如何适应这些体育环境的经验。

(2)社区体育活动经验。随着社区组织与功能的不断完善,过去“单位”的许多功能逐渐被社区所取代。社区内的体育活动开展得越来越普遍,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机会。在社区中,他们不断经验着体能的增强,运动技能的提高和心理品质的磨练。而且,各个社区所开展的体育活动,有着各自的特色,这使得不同社区的学生在参与社区体育活动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也各具有特色。同一社区中年龄相仿的学生,往往会在一起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之间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并形成较为一致的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和态度。学生参加这些社区体育活动所获得的经验,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3)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经验。社区的体育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如节、假日组织的各种文艺表演和比赛,各种民间和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如春节和元宵节的舞龙、舞狮、采莲船、放焰火、庙会、灯会;少数民族的节日庆典活动,如新疆柯尔克孜族的“叼羊”活动,土家族的对歌等。学生在参加和欣赏这些体育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和学习体育文化活动的一些技能,还能形成大量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的经验,成为我们开发地方或地域民族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重要基础。

(4)社区体育活动中人际交往经验。社区人员的构成远比家庭成员的构成要复杂得多,社区内有着各种各样的成员,他们从事着各种不同的职业,也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学生在日常的社区体育活动中,经常与不同的人员进行交往、沟通,积累了丰富的社会交往经验,提高了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3学校体育生活经验资源

学校生活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学校教育为个体的成长奠定了基础。学校环境和各项活动是按照教育活动的需要为实现育人目标而组织起来的,因此学校生活本身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学校生活的时间非常长,因此学校生活经验对他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体育生活经验主要有:

C2)学校体育活动经验。学生的体育活动经验大部分都是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形成的。学生在学校中的体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并体现在学校的作息制度中,如每天的早操、眼保健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以及每周的体育课等。其对学生体育活动经验的形成以及锻炼习惯的养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学校内,学生体育活动经验的途径主要有: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课外运动竞赛、课外运动训练、运动俱乐部活动、运动会、体育周或体育节、学生个人或小群体自主性娱乐、游戏和运动活动、其它课程和相关的课外活动等。由于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特点和运动基础的不同,学生与学生之间所拥有的体育活动经验是有差别的。这也就决定了体育教师在开发学生的体育活动经验时必须要区别对待。

(3)学校体育社团活动经验。学校体育社团是指在校学生自己组织起来开展体育活动的组织。学校体育社团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运动队,又分为学校、年级和班级几个层次,如学校篮球队、班级足球队等,其主要活动是进行运动训练以及代表学校、年级或班级参加校内外的各种运动竞赛活动;二是校内的运动俱乐部,其主要由校内部分对某个运动活动有共同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的。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既可以提高其运动水平,又可以通过社团这个舞台展示自己运动方面的才能,还可以体验成功的快乐和为他人服务的乐趣,感受团体的温暖和力量,并积累大量组织、管理以及开展体育社团活动的经验,而这正是体育课程所需要的珍贵资源。

第2篇:社区教育的含义范文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间的教育资源流动加剧,这对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由此应运而生。高校社会实践不仅进行理论验证,还可以发现新的事实资料,同时其多样化的开展形式,较好地适应了不同地区的教育差异。与此同时,兴起于美国的服务学习,在我国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服务学习注重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服务,不仅满足了社区需求,更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更新;同时,服务学习的应用,也是对综合活动实践课程理论体系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模式的革新。另一方面,当前高校社会实践教育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在实践过程中走马观花。造成这种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践者不能很好地考虑实践对象的需求,双方很难形成互惠,使得实践对象不配合。而服务学习的“服务”属性,对这种状况的改善提供了借鉴。在服务中进行学习,不仅可以深入进行体验式学习,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实践对象的需求,从而达到共赢。从以上可看出,服务学习与高校社会实践教育都取得了重要发展,并且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教育问题的改善有着借鉴作用。因此,如何认识大学生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的意义,并建立两者有机结合的途径,就是本文主旨所在。

二、服务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内涵及关系

(一)服务学习的内涵1.服务学习的含义。当前对于服务学习含义的界定,大概从三个角度:学校教学角度、学生成长角度、政府角度。这三个角度虽有不同,但都认可服务学习的两个属性、三个特征。两个属性是指服务、学习;三个特征是指强调课程学习与服务实践并重,注重结构化反思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本文采用赵希斌的观点,认为服务学习是指让学生通过参与有组织的社会服务行动,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在实践中注重反思和总结。2.服务学习的理论基础。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服务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一方面,杜威强调经验具有教育性,但他也提出教育和经验不能等同,因为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有教育性,比如有错误引导性的经验。经验是通过反思获得教育性,因此反思和实践在其学习观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实践正是服务学习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杜威强调学校即社会。他认为学生除了在学校中获得知识,更应进入社会,在实践中获得经验。服务学习让学生通过社区服务获得知识和经验,正是杜威这一思想的体现。

(二)社会实践的内涵1.高校社会实践的含义。本文所指的高校社会实践,专指大学生社会实践。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含义的界定较多,其中较为典型的是马奇柯的定义,他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社会,参与具体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了解、观察、分析和服务社会。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本文采用当前学界较为公认的定义: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在校学生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深入到工厂、农村等地进行考察,了解社会,并利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实践活动。2.高校社会实践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高校社会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也是指人的精神方面和道德方面的全面发展。前者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正是促进学生智力与体力和谐发展的体现。人在精神方面、道德方面发展的要求,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满足的,必须深入生活,开展实践,获得知识感悟和价值观体验,这为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提供了依据。

(三)服务学习与高校社会实践的关系一方面,服务学习与高校社会实践相互独立,有所区别。如,在社会公众支持方面,服务学习获得的支持度高于高校社会实践;在出发点方面,服务学习以迎合社区需求,获得知识技能为出发点,而高校社会实践以加深知识理解,满足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另一方面,服务学习与高校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彼此促进。第一,两者都注重通过实践中获得认知;第二,两者都注重研究者的体验,并培养其责任感;第三,两者都注重研究伦理。

三、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意义

(一)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者的意义服务学习,一方面强调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知识应用到社区服务中,另一方面强调在社区服务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者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服务学习在高校社会实践中得到应用,有利于培养高校社会实践者的协作精神与沟通技能,同时利于其在学习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第二,两者结合,让高校社会实践中有了“服务”元素,有利于获得更多当地社会的支持,减缓实践阻力,实现共赢局面。

(二)服务学习对实践对象的意义如前文已述,服务学习以迎合社区需求,获得知识技能为出发点,高校社会实践汲取这种方式,无疑对实践对象大有裨益。考虑实践对象需求的高校社会实践,第一,可以为实践对象做出有价值的贡献,促进其发展;第二,研究者充分考虑当地需求,利于减少或避免文化震撼,利于开展研究;第三,研究者带去先进的理论,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实践对象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提升当地居民素质。

四、服务学习在高校社会实践应用的途径

我们应意识到,将服务学习应用到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主体是实践者,实践积淀的来源是学校,实践背景是社会,要想促进服务学习在高校社会实践教育中的应用,需要社会、学校、实践者个人的相互配合。

(一)通过社会,确立高校社会实践的支持体系

1.社会团体方面。一方面,社会团体应建立相应机制。(1)制定资助措施,加强和完善相关制度建设;(2)加大科研投入,以划拨经费等多种形式支持服务学习应用于高校社会实践教育。另一方面,社会团体也应发挥自身作用,为服务学习、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便利。(1)可结合自身实际,以服务学习为导向,以高校社会实践为方法,针对具体问题设立项目,鼓励和吸引实践者参与问题的解决,实现互惠;(2)增设社区临时岗位来接纳学生或高校社会实践者,为研究打开方便之门。

2.社会公众方面。服务学习和高校社会实践,它们不是义务,也不是慈善,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因此,一方面,社会公众要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合理看待服务学习和高校社会实践的价值,并认识到其带来的意义;另一方面,社会公众要通过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并尽力对服务学习者、高校社会实践者给予支持。

(二)通过学校,建立高校社会实践的课程体系

1.学校课程体系制定者方面。一方面,课程制定者要健全和完善服务学习、高校社会实践的相关课程建设。(1)广泛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吸收优秀师资,保证课程质量;(2)注重相关学科建设,善于寻找学科交叉点,完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课程制定者应将服务学习应用于高校社会实践这一举措纳入课程体系,并广泛吸纳此方面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保证自身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

2.学校课程体系实践者方面。这里的课程实践者除了教师,还包括学生。一方面,教师和学生都要改变服务学习和高校社会实践孤立发展的思维方式,学会在科研中运用、实践。另一方面,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两者在思维和方法上的有机结合,鼓励和引导学生注重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学生要理解两者含义,并学会运用。

(三)通过实践者,建构高校社会实践的经验体系

1.实践者理论方面。一方面,要求实践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积淀,同时又应有良好的人文修养,这样才能保证其能够在服务学习中考虑实践对象需求,在高校社会实践中坚持正确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实践者要构建自己关于服务学习应用于高校社会实践的理论体系,并善于结合实际,及时对理论进行修正。

第3篇:社区教育的含义范文

一、以课堂教育、校园教育为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

课堂是师生互动、交流、沟通的主阵地,那些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美德、优良传统、悠久历史等内容的文字、图片、绘画都要适时加以拓展、延伸、渗透。如此,中华民族精神自然而然地就在学生心中扎了根。

校园,这个学生活动的主阵地,是滋养学生心灵的乐园。要发挥它集校园、学生于一体的优势,为课堂教育搭台铺路。学校宣传窗、文化长廊、黑板报、校园广播台、升旗仪式等都是向学生宣扬民族精神的阵地,要结合各阵地的特点,把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发展中孕育的修身之道、爱国情操、奉献精神、崇高志向、英雄气概以及在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民族精神,运用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在学校各个阵地上,形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氛围。

二、民族精神与榜样教育相结合,发挥榜样的教育力量

榜样教育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特点。它的示范作用是无穷的。我们可以先从大处着手,让学生通过现代信息手段上网查阅历代英雄模范、革命先烈的事迹,或是参观、访问,或是从书上学习他们身上的民族精神,点燃学生心中崇拜英雄模范的火种。通过故事会、演讲、表演等多种形式来交流对英雄的体会和感受,使英雄真正成为他们心中的明星。在体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后,引导学生学英雄、做英雄。引导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品德。

三、在传播民族文化中,体验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播,也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成立一条“民族文化街”展示学生的作品。如中国结、剪纸、书法、绘画、篆刻等。活动展示中可以让学生现场表演。有条件的还可以把民间乐器演奏融入进来。操作的过程就是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如中国结,它凝结着中华儿女的聪明才智,折射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学生可以通过走访民间艺人,翻阅资料来加深对中国结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将民族精神教育向家庭与社区延伸

引导学生与家人体验民族精神,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行的。我们可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如爷爷奶奶讲讲他们经历的故事,爸爸妈妈教唱他们那个时代的歌曲,讲讲歌词的含义;请家长与孩子一起做根据民间故事创编的小游戏等。

社区是儿童参加实践的重要空间。我们的民族精神教育应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如:与社区居民联手举行“共建社区,爱我家园”的主题活动,进社区清理白色垃圾,将“民族英雄故事会”搬到社区。扩大民族精神教育的宣传面,让社区成员也感受到民族精神教育的氛围,以此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第4篇:社区教育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社区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和谐社会

社区是社会管理中一个最基本的构成单元,因此做好它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凝聚一个社区的团结力量,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

1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和重要性

1.1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是以党和政府的领导为核心,利用一定的科学理论,对社区居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的教育等,目的就是促进社区居民的全面发展,调动她们参与各种社区建设活动的积极性,以形成以社区为单位的公平正义、和谐友爱、稳定安宁、诚信互助的氛围,最终可以将社会力量进行整合,促使居民自治、治安良好、环境幽雅、文明的现代化的社区实现。1.2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我国倡导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一个民主法治、诚信友爱、治安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是最终目标,这种新目标对社区的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因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而社区是其中的一个单元,因此社区建设关系到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也是比较可靠的切入点。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则是社区建设的核心,不能生搬硬套,要充分了解各种社会矛盾,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围绕着各种文化活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解决居民问题,保护她们利益为目标,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2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进展在促进和谐社会构建中受到的阻力

2.1对于社区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区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并不短,但是与现代化的发展依然有一定的差距,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发挥的也不是特别突出。关键在于一些地方领导和政府部门对于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第一,工作重点依然围绕着经济建设,偏执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点,过分的追求经济的增值,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决定了其他工作的理念,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发展严重脱节,以致经济建设过硬,精神文明建设薄弱的局面产生,因此,加快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下显得尤为重要;第二,居民对于社区活动的参与意识薄弱,网络时代的到来给居民的日常交流带来了便利,但是也割断了最原始的交流,社会的激烈竞争让人民的生活节奏加快,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社区的各种实践活动,试想一下,居民这种远离社区活动的状态如何有利于和谐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呢?2.2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同一个社区里居住的人民却各异,有白领、公务员、下岗职工、流动人口等等,类型不同的人民拥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目前的社区管理者却没有因为居住对象类型的不同而实行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处于表明,难以真正落实,缺乏有效性,久而久之也就与和谐社会建设背道而驰了。2.3社区工作分工不明确,机制不健全:和谐社会建设中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必须要有一套完备、适用性强的运行机制,这种机制是确保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也可以对其进行监督和促进,但是目前我国社区中管理机制尚不健全,社区中一人多管、分工不明的现象十分普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妇联、青联、残联等各类组织和机构,但是现实中,这些机构却是各行其责,互补帮衬,使得整个社区的资源无法整合利用,各种利益难以协调,阻碍了整体效应的发挥,因此建立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制十分紧迫。

3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

社区是社会的构成细胞,每个单元的建设关系到整个和谐社会的实现,因此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势在必行。3.1调整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丰富其内容: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涉及广泛: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世界观的确立等等,但是传统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却以宣传单、条幅等单一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即古板又难以起到互动的效果,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难以统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可以调整一下方式方法,比如通过互联网、广播等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通过开展讲座的方式满足居民的精神生活需要、在社区显眼的地方张贴警示语、文明用语等等,这种新型的方式方法既可以增加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也可以对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一定的监督,从而促进社区居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3.2增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想要增强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活动的参与意识,就要增强各种社会活动的针对性,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力度,要考虑到公务员、待岗人员、流动人口等多种类型居民的需求。首先,可以提供医疗服务,不仅可以为居民治疗疾病,还可以为居民指导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保障居民的身体健康。其次,可以增加各种娱乐活动,比如书法、绘画、跳舞等,这种业余生活既可以很好的沟通居民之间的感情还可以帮助社区老人派遣无聊的生活。3.3健全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制:首先,组织管理机制的建设。由于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系统性比较强,又兼具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因此必须有一个健全的组织机制来确保它的运行,推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开展。其次,完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考核机制,社区工作管理者必须接受群众的监督,那么将考核结果纳入工作人员的年终考核会更加有利于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也可以有效的稳定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居民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给更好的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条件。

作者:刘博 刘行 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树新.和谐社会视野中人的全面发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2]杨林.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第5篇:社区教育的含义范文

ABC岗位制在未成年人安全教育中的基本做法为“相互提醒、互为备用、第三方监督”。下面分别论述A、B、C这3个岗位的职责和在学校(或幼儿园)、家庭、社区中的具体应用。

(1)A岗位,即英文“ACTION”,是“行动”的岗位;在汉语中,即“按照”的含义,可引申为“按铃”、“按键”,也就是按照安全的方式去学习、去生活,按照规定的要求报警、按照科学的方式呼救。其岗位职责是在C岗位的督导下,按照B岗位提供的行为标准,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方式,包括观察其在应急演练中的行为,强调和鼓励安全行为,随时制止、纠正不安全行为,并在必要的时候报警呼救。另外,A岗位还需配合C岗位、B岗位,具体执行安全行为训练、灾难应急演练,包括情景模拟与体验。A岗位强调防范与应急,强调操作技能,相当于“观察员”、“报告员”。在学校(或幼儿园),该岗位通常由对“安全行为”和“不安全行为”比较熟悉,也比较有责任感的教师(或保育员)、学生代表(如生活委员、劳动委员、体育委员)来担任;在家庭,则由与孩子密切接触的家长(如照顾日常起居的母亲或保姆、陪同玩耍的成年亲友)担任;在社区,一般由管理居住小区的水、电、气、消防、保安的物业公司(或村委会委托的类似岗位人员)来负责。

(2)B岗位,即英文“BROAD-CAST”,是“宣传广播”的岗位;在汉语中,即“传播”的含义,也就是宣传、标示,包括准备安全教材、安全防护用品(培训用)、宣传张贴安全标识,把与安全教育有关的书籍、教育视频、安全教育防护设备、活动器材等进行整合,收集最新的安全教育资讯(含安全事故案例),教会幼儿基本的应急知识如衣服着火后的自护三步曲“停步—倒地—翻滚”等,训练青少年了解并熟练掌握使用灭火器、救生圈、防毒面具等常用的应急救护品。B岗位强调意识,强调准备,相当于“宣传员”、“教练员”。该岗位在学校(或幼儿园)通常由教学(或保育)经验丰富的教师(或保育员)、理论与动手学习能力均较强的学生代表(如宣传委员、学习委员、课代表)共同组成;在家庭,则由生活阅历比较丰富、工作相对不繁忙的家长或其他共同生活成员(如祖父母、全职家政员)等来担任;在社区,一般由居委会(或村委会)组织,物业公司(或村委会管理的水、电、气、消防、保安等岗位人员)配合。

(3)C岗位,即英文“CHECK”,是履行“检查监督”职责的岗位;汉语含义是“督查”,定期评估、识别未成年人教育中存在的风险点并督促整改,包括对A和B的安全岗位职责实施情况的检查,对未成年人学习和生活器具及周边环境安全隐患的排查,建立奖惩制度,侧重对各类伤害进行主动监测,围绕“伤害”主题教育质量工作开展过程评价,根据结果进行奖惩等。C岗位强调责任,强调效果,相当于“督导员”、“排查员”。该岗位对安全职责要求较高,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应尽可能地安排2~3人或更多的成员共同组成。在学校(幼儿园),通常由未成年人所处组织中比较有权威、对组织日常运转起决定作用的校长(园长)牵头,教导主任、班主任老师、学生班长(或学生会代表)、家委会代表共同担任,可结合“家长会”、“家校通”等平台组织安全检查并通报相关检查结果。在家庭,正常情况下,C岗位应由家庭中最有威信和权威的人来担任,比如父亲;但现在留守儿童较多,日常照顾孩子的家长往往很难有精力顾及细致的安全检查,而这样的家庭,其居住环境、周边环境又常常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此时,可由其监护人委托家族中较有威信的亲属家长来代为履行检查,居委会(村委会)配合。在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应在其日常行政机构中设置、配备相应的岗位和人员,或由其组织机构中负责社区安全的人员兼任,可考虑充分发挥业主委员会(或村民代表)的作用,吸收业务代表(或村民代表)组成督查小组,在未成年人安全事故高发期(如寒暑假、节日期间)组织检查、提醒、整改。

二、实施ABC岗位制的关键环节

1.1未成年人广泛、实际参与安全教育并定期轮岗

在ABC岗位制中,各个岗位上的人员包括老师、家长和学生,其上岗人员不仅是安全教育中的教育者,同时也是被教育者,应定期实施轮换,具体地讲,应既有分别在A、B、C各自岗位内成员的轮换,也有A与B、B与C、C与A之间的成员轮换。其中,担任A岗位的人员应随着未成年人年龄的增长,尽可能地让未成年人自己担任,并适量增加上岗人员,加快轮岗频率;特别是从儿童期到青春期的过渡阶段(通常是小学6年级至初中2年级),未成年人一方面身心变化快,心理矛盾多,逆反情绪强,另一方面求知欲和精力都很旺盛,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挑战愿望增强,自身虽已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普遍具备担任“安全观察员”的初步条件,但仍需要老师和家长提供他们发现自身认知缺陷和安全隐患行为的机会,此时可安排他们担任其他班组、相对较低年级、家庭其他成员的“安全观察员”,鼓励他们成为低年级学生、自身家庭的“宣传员”、“教练员”。

1.2老师和家长均具备正确实施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安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需要动用的社会资源涉及公安、消防、卫生等多方机构和组织。学校和家庭的力量有时难以协调,最根本的还是需要老师和家长提高自身的安全知识和应急技能,并将其作为和文化知识同等重要的基础知识技能,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孩子。目前对教师的安全知识技能教育尚不专业、系统,应考虑在师范院校等培养教师的专门机构中加强安全教育课程的比重,将其列为教师的必修课和取得教师从业资格的必考课,并在教师的继续教育晋级和上岗以后的年度工作考评中增加安全教育工作成效的硬性指标。而对于家长的安全教育应开始于他们成为准父母阶段及孩子刚出生的关键时期,在妇幼保健院、卫生防疫站、医院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产后恢复、新生儿接种疫苗的关键时期,由医院牵头对孩子的父母(可延伸至祖父母等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进行有关孩子人身安全(防拐卖、防意外伤害等)、疾病防范、用药安全等方面的基本教育;由家庭所在社区的居委会对小区内新生孩子的家庭进行居家安全、消防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安全教育,使初为人父、初为人母的家长们具备基本的、常用的未成年人教育知识和技能。待孩子入园、入校接受常规教育时,家长和教师再通过“家长会”、“家校通”等平台交流学习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保持常态的学习和更新。

1.3由学校、家庭、社区共同组成网格管理

未成年人安全事故多发生在学校、家庭、社区安全教育的空白地段和衔接失效的时间,比如暑假期间高发的溺水事件、空巢孩子的坠落事故、孩子上下学途中的打斗事故等。未成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视野的开阔,活动范围日趋广泛,早已不仅局限于学校和家庭。社会一方面要加强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应急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公益广告、公益组织、科普媒介等,共同营造提醒他们注意安全、提醒社会各界关注未成年人安全的整体氛围。A、B、C岗位不仅只是设置在学校,也涵盖家庭、社区,在未成年人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衔接、相互呼应,共同保护未成年人的平安、健康成长。

三、结论

第6篇:社区教育的含义范文

一、农村社区教育的内涵

所谓农村社区,是指以农耕生产和乡土生活为主要活动内容,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居民共同体区域。其内涵可以定义为:以农村社区为依托,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对农村社区的全体成员进行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性、全民性教育。在农村这个特殊的地域,以学校为中心的一般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群体的素质要求。而农村社区教育以农村社区的全体成员作为教育对象,不仅包括儿童、少年等一般意义上的学生,还包括农村主要男性劳动力,以及妇女、老人等较为弱势的人群。其教育内容也不同于传统概念上的学校教育,而是包括日常生活知识、生存生产技能、生活情感态度、道德价值取向等全程性、全方位、多元化内容。其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在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型新农民,建设新农村方面的作用不可估量。

二、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必要性

(一)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早在19世纪60年代末,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理念就在国际社会上流行起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一理念,使得学习型社会热潮迅速蔓延,深入人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二十一世纪,构建学习型社会,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已成为一个必然的话题并逐渐开始推行开来。然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需要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在农村社区中发展终身教育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开展学习型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反过来讲,由于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村人群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化素质较差,知识也相对比较贫乏。为了响应国家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号召,就必须发展教育。而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全新的终身学习机会,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水平,建设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正好适应了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二)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文化作为社会的基础是大众公认的。在我国农村,文明程度低,经济发展落后,狭隘的“农民观”根深蒂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所带来的阻碍非常明显。比如,长期的掠夺式经营,占用耕地建房子,固守传统耕作方式,赌博迷信之风盛行等等,这些都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因此,进行农村文化建设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而发展农村社区教育不仅为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现实可行的平台,也成为了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必然要求。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开展农村社区教育能够在一个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内,将新型农民培养出来,满足农民的精神追求,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改善农村不良风气,有利于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有利于农村社会坏境和谐。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有所提高,新农村建设也就有了保障。

(三)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经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是围绕农业开展。然而,传统农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自“科技兴农”方针确定以来,现代农村科技革命也在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战略目标。“三农”是一体的,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作为农村的主体,农民群体主要还是得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科学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地方都会派遣村官将高新技术成果加以实践运用。如果农民的文化水平太低,或者建设新农村的觉悟不高,那么建设工作就很难开展下去。所以,要转变农民思想,提高技能,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那么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通过农村社区教育,劳动者可以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相关的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懂得一些的现代化法律知识和道德素质,从而无论农林牧副渔哪个方面都有相应知识和技术作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也将可以顺利展开。

(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建设关于稳定大局,这方面的工作也不容忽视。在农村文化环境中,开展工作需要村委牵头才能顺利完成。但是如果村民不关心政治,对于村委的决定盲目跟从或者不服从安排,工作也就很难展开。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建设,更加要求政治公开透明,更要求民主法制。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度,增强民主意识,如,积极村委选举、监督村委工作,屯、队单位内的村民进行民主自治等等。

第7篇:社区教育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名师;社区建设;交流

一、社区建设背景

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教育创新大会”上呼吁“每个学生都应成为创造者,而不仅仅是消费者”。随即,美国白宫立即启动了“创客教育计划”。自此,“创客教育”逐渐成为了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

而本市在2015年全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教育信息化建设也进入了普及二星级数字校园的实施收尾和验收阶段。沈阳市教育发展的工作重心已经逐渐转向教育现代化,从而保证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从这个工作目标出发,“创客教育”既符合现代化教育培养的人才的需求,又符合现代化教育的教学表现形式。因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创客教育”主要表现为“创客式的教育”,即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的创新教育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所以,“创客教育”的发展情况,是考察现代化教育实现的重要指标。

但是,从目前我市“创客教育”发展情况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对于“创客教育”的含义和目标缺乏正确的认识盲目跟风;缺乏从事“创客教育”的教师队伍以及培训体系;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缺乏统筹,不能有效的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学校之间缺乏交流的平台,优秀的经验无法得到有效的推广等。

二、社区建设目标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也就成为本社区的立意所在,所以确立建设目标如下:

(1)建立“创客教育”的核心教研团队。主要承担“创客教育”的课题研究、课程及资源的开发、培训体系建立等任务。

(2)搭建交流平台,统筹规划发展,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建立良好的社区环境和骨干队伍,同时有计划的进行教研、比赛及成果展示等活动扩大社区影响。从而吸引更多学校积极参与,掌握整体的发展情况,形成均衡发展的沈阳“创客教育”生态。

(3)形成符合本市实际的易于推广和实施的“创客教育”发展模式,包括环境搭建方案、课程内容选择指导以及教师队伍培训等。

三、社区运作模式

为了形成成员间互相协作、乐于分享的社区氛围,社区将采用“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使线上、线下活动相融合,把线上跨时空的便捷与线下面对面的直接、真切结合在一起。

依据现有名师社区功能线上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教学资源的组织与分享。把成员上传的资源包括专业文章及资讯、课件、教学视频、培训视频等,按照一定属性进行分类,通过合理的划分结构,方便成员进行分享、学习和使用。

(2)在线交流。通过主题研讨、知乎问答、留言板等形式进行跨时间、跨空间的异步交流。

(3)课程研讨。通过线上优秀课的品评、磨课等,展开对于“创客教育”的课堂实施研究。

(4)线上、线下教研活动的组织。包括通知的、报名、活动过程及成果的记录及展示等。

(5)成果展示。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示学校及教师的风采,推广优秀经验。

线下活动主要完成以下活动:

(1)定期组织成员以文化沙龙、专题讲座、经验分享等形式进行深度交流。

(2)不定期的组织成员进行外地调研、考察、交流,学习其它地区的先进经验。

(3)定期组织成员进行成果展示分享活动。

(4)定期组织成员进行学生和教师的评比活动,检验教学成果,在竞争中互相取长补短。

(5)不定期的要求专家、企业从业者进行讲座或产品介绍,拓宽教师视野。

四、社区运行保障

(一)服务能力保障

1.教育资源的开发能力

社区骨干团队有优秀的教学资源制作团队,而且从事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融合工作多年,对于教学资源的质量把控和开发都很有经验,能够保证社区内资源满足教师应用需要。

2.活动组织能力

社区骨干团队有国家、省、市等各个级别教研活动的组织经验,能够完成线上、线下的教研活动设计、实施。

3.专业能力

社区骨干团队对于现代教育技术比较熟悉,同时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对到各学段各学科的教W也比较了解,正好符合“创客教学”跨学科应用的特点。

(二)管理制度保障

良好的运作模式,必须依靠有效的管理制度来保障。一个合理的社区管理制度,是社区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本社区根据人员角色的定位来制定相应的权利以及义务,并通过可量化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进行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如线上通过开设“有问必答”栏目,只有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交流,可以在该栏目内提出问题。这个问题社区管理人员会积极组织社区内外的资源来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并对该问题的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直至得出结论。

还有对于活跃度高的成员,优先具有参加社区组织的考察、培训等线下活动。对于积极分享自己经验和教学资源的成员还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只有通过这些制度才能充分调动成员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保障社区的良好氛围。

五、工作规划

初期,对本市“创客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从已经展开“创客教育”的学校中遴选核心组成员,并招收有兴趣的普通成员。

中期,核心组成员研讨,修正社区的管理制度、栏目设置,建设社区资源库。

持续发展期,组织核心组成员,进行社区基础资源的开发,并组织社区线下活动。

六、名师社区模式创新点

(一)构建社区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发展教师群体

组建名师社区,就是为成员搭建了一个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活动、共同进步成长的“学习研究团队”。社区工作室的成立,让社区教育名师在帮助工作室人员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进步提高。社区教育名师工作室浓郁的学习氛围,青年教师的蓬勃活力,大家高涨的工作精神以及彼此间思想智慧的碰撞,都促使团队成员相互感染,共同提高。

(二)优化社区教育培训活动组织,实现共学共赢

通常在社区教育培训活动中,往往将解决实际问题和教师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将社区教育教师培训内容,以问题为导向的定位。通过社区教育名师工作室成员参与社区教育活动过程问题解决的经历和反思,获得新的知识,以及开展社区教育活动,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实现更新的成长模型。

(三)发挥社区教育示范辐射效应,共享优质资源

成果辐射是社区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的目的之一,社区教育名师工作室是社区教育成果的辐射基地。社区教育名师工作室的工作活动是开放性的。这种开放性,扩大了社区教育教师活动内容的影响力,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

(四)构筑社区教育教师培训网络,促进梯队成长

第8篇:社区教育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社区矫正教育;居民与矫正对象互动法;社区自组织与他组织配合法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092-02

社区矫正是西方国家司法体系普遍使用的一种非监禁的惩罚方式,通常包括缓刑、假释以及其他非监禁性惩罚,如社区服务、电子监控、罚金等等。中国随着社区职能的强化,从2003年开始确定北京、天津、上海等六省(市)为第一批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到2012年9月底已在全国31个省(区、市)开展了社区矫正工作。社区矫正作为社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社区教育使矫正对象达到治疗性教育的目的。中国的社区矫正是一项既有继承性又富创新性的工作,应在吸收和借鉴国外社区矫正的有效做法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在符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具有特色的社区矫正教育方法。

一、居民与矫正对象互动法

社区矫正虽然是一个刑罚执行过程,具有对犯罪人的惩罚性,但是社区矫正又与其他强调监管的刑罚执行活动不同,它更多地是想要帮助矫正对象建立与社会的正常联系,促使他们能够正常地回归社会。因此,应大力培育宽容的社区文化,宽容的社区环境能够使矫正对象更好地塑造完善的人格、改正不良的品行,更易于融入社区。但是,社区居民大多对社区矫正持不赞同态度,认为矫正对象对他们的安全有潜在的威胁,甚至还有人说他们是“害群之马”,对他们唯恐避之不及。矫正对象自己也会因为自己是犯罪人员而远离社区居民,害怕他们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不接受他们。因此只有让社区居民与矫正对象形成良性互动,让犯罪人真正融入社区并为社区所接纳,才能使其能够尽快地回归社会。居民与矫正对象互动法主要是通过各种信息媒体及举办广场文艺演出、出黑板报、法制宣传栏,散发宣传材料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结合法制宣传,将社区矫正知识进行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和居民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认知度,使更多的社区居民了解社区矫正的真正含义,尤其是矫正对象的家人、邻里、亲戚、朋友等这些与他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群体,发动他们积极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实现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帮助与管理,通过他们的行为改变矫正对象不良的行为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居民与矫正对象的双向互动,形成共同参与、共同管理的联动局面,一方面使居民了解社区矫正,另一方面也使矫正对象顺利地融入到社区建设当中来。

二、社区自组织与他组织配合法

目前中国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主要是司法行政部门,在基层主要由各街道、乡镇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因此,在社区矫正中基本上是以司法所为主导,派出所为辅助部门,这些部门基本上都是社区组织,以行政为导向,容易忽视矫正对象的特殊性和个别化需求。尽管在国家指导社区矫正的权威文件《关于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志愿者的作用”,但从中国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情况看,除了上海等少数省市有专门的社会团体机构参与外,其他地方的社会力量所发挥的作用都微乎其微。因此需要社区自组织和他组织的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实施社区矫正。当前社区矫正应该在发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作用的同时,充分利用社区自组织具有的志愿性、非营利性和自治性等特点来填补政府机构与个人需求之间的空白,针对社区矫正对象这样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提供个性化的帮助与教育。通过成立各种不同的自组织,展开不同的教育,针对青少年群体应该以心理疏导和就业培训、指导进行教育,针对妇女群体,应当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政策法规咨询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从而使其能卓有成效、科学合理地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在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之外形成一支专业化、规范化的队伍以解决社区矫正中专职矫正人员缺乏、矫正人员专业化水平低、个别化服务程度不够等问题。通过整合作为社区他组织的政府职能部门在提供财力、物力和协调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和作为社区自组织的“第三部门”在提供人力资源以及实施个别化服务等方面的长处,共同促进社区矫正目标的实现。

三、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结合法

社区矫正对象在思想、行为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但同时由于矫正对象的犯罪性质、个性特征和家庭情况有着具体的差别,因此在社区矫正过程中应采取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来有效提升教育矫正质量。一方面,通过运用集中宣讲、社区服务、心理咨询等多种教育矫正手段,对社区矫正人员加以教育改造。首先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全面梳理,将矫正对象家庭条件、环境、掌握的生存技能基本情况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群体给予相应的教育,并联系高校心理学教授、职业学校老师,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信心、希望引导及生存技能培训,激发矫正对象努力改造的动机,从而将社区矫正对象接受社区矫正的过程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其社会适应性。 同时,引导其用自律行为获得社会尊重,用社会道德感和法治文化约束其自律行为,不良行为和习惯的改变将变成其主动行为。另一方面,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心理需要层次理论”观点,人的需求多种多样,既要解决缺失性需求(生存保障需求),又要解决精神层面的需求,才能成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社区矫正教育是针对特殊人群的教育,同样要根据人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性进行针对性教育,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社区矫正工作在正式开展之前,由矫正工作人员对每名帮教对象进行背景评估,包括犯罪类型、犯罪情节、教育背景和家庭状况等要素,根据评估结果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人员组建最佳组合的帮教小组,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将最终目标分为N个阶段性目标,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最终使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

四、技能培训与推荐就业衔接法

社区矫正的真正目的是使矫正对象更好地回归社会,不重新犯罪。因此,如何让他们能够在回归社会后成为一个合法的公民成为至关重要的事情,这就需要在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施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的基础上将技能培训和就业衔接好,一方面通过积极开展一些岗位培训和技能训练,使矫正对象具备一定的工作专长和工作能力,并通过兴趣爱好的熏陶达到行为矫正的效果,使矫正对象在回归社会后拥有一技之长,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另一方面为矫正对象在解矫后提供工作信息和工作岗位,来保证矫正对象在解矫后的基本生活。因此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要首先开展培训调查,通过发放《技能培训意向调查表》,摸清矫正对象的培训意向和需求,根据矫正对象的不同择业需求、择业意向,为矫正对象中有求职愿望、有专业特长、有文化、想学习的人员免费提供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然后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通过两种主要方式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实现就业:一是通过政府购买由劳动技能培训基地定期为矫正对象提供劳动技能培训,二是基层劳动保障所应司法所的要求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就业。

五、专业人员与志愿者合作法

社区矫正工作需要专业人员与志愿者长期合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专业人员不仅要具备司法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心理学、社会工作的知识。他们运用专业理论的技术,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生活照顾等,使之消除犯罪心理结构,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工作特有的价值理念提供了与刑法执行不同的切人视角和工作方式,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并具有潜在的能力,接纳、尊重、真诚是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社会工作者会从矫正对象自身的认知、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或缺陷入手,调动社会资源,综合运用小组、个案、社区等专业方法帮助矫正对象增能,尽快恢复社会功能,融入社会生活。将社会工作引入社区矫正,为现行的矫正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加新的活力,能够使社区矫正发展得更远更好。因此,拥有一支稳定的、专业性的矫正工作队伍是保证帮教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与此同时,社区矫正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依托社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在职业化、专业化矫正人才带动下,广泛动员和吸收社区内热心矫正工作的社会团体人员、社区服务人员、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教师、社区干部等以志愿者身份充实社区矫正工作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他们与社区矫正对象结成帮教对子,提供法制、道德、文化、心理方面的教育,帮助社区矫正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利于他们顺利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

社区矫正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不同的方法综合运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社区矫正过程中应结合社区矫正对象的具体情况、具体特征有效地运用社区矫正教育方法,最终使矫正对象减少再犯罪率,顺利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李睿,李愈.社区矫正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人民调解,2009,(7).

[2] 林仲书.美国伊利诺伊州的社区矫正工作及启示[J].中国司法,2011,(2).

第9篇:社区教育的含义范文

实践一:“假日小组”家庭活动

“假日小组”家庭活动即以4~5位幼儿为一组,每逢双休日或假日,选定其中一位小朋友当小主人,邀请其他几位小朋友到家里做客。家长在约定的时间接送孩子,而小主人的家长就负责与孩子制定活动方案,开展活动,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几个家庭依次轮流参与。每个孩子当过小主人后,一轮活动就结束。教师在活动中充当服务者、引导者的角色,给予家长们科学的指导和中肯的建议。

实施与开展:

首先鼓励家长报名,由教师根据幼儿的特点或性格进行配对,组成家庭小组。在每个家庭小组中选出组织能力比较强的家长作为组长,由他(她)作为第一次活动的发起人,分别向本组幼儿及家长发出邀请,并通过“假日小组”专栏活动时间、地点、互访活动等相关信息,然后进行第一次活动。

在活动中,家长组织者支持孩子担当小主人的角色,并提供所需要的帮助,同时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活动;幼儿组织者招待并组织小客人开展活动,幼儿参与者按制定的活动规则参与活动。

活动结束后,家长们就当场发现的幼儿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好的教养经验,最后活动组织者将活动整体情况或者照片公布在班级“假日小组”专栏中。

这样的活动让幼儿在周末或者假日有了一起游戏的玩伴,增加了幼儿在不同时间、地点、环境下与同伴、成人的交往机会,使他们的周末活动更精彩,也让他们体验了更多的交往方式;家长通过与孩子一起策划、准备、游戏,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需要,增进了亲子间的互动。同时,家长们也得到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不仅可以相互探讨他们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和教育的热点问题,也能对活动现场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增强他们的教育自信心和教育能力。

实践二:“假日小组”主题活动

“假日小组”主题活动是走出单个的家庭小组的活动,由家庭活动组合发起的主题性的活动。如亲子钓鱼比赛、书友会、运动会、自驾游等。

实施与开展:

在“假日小组”家庭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我们就发起“假日小组”主题活动。这时,单个的家庭小组就形成了家庭活动组合,不仅是活动组织的扩大,活动内容与活动展开方式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各个家庭小组根据幼儿关注的信息,提出本组的活动方案。教师在这个阶段就改变了事事由自己来做决定的做法,发挥家长的主体性,协调好各个家庭小组之间的活动方案,提出共识,使家园双方每次活动都责任到位,筹划组织有序。

活动结束后,教师鼓励大家评选出最佳活动设计,并对家长的设计进行点评,对家长的设计取向进行导向指导。这样就使活动进一步升华,使家长更积极参与活动,家园互动并进。

实践三:“假日小组”社区活动

当“假日小组”家庭活动和“假日小组”主题活动持续开展下去以后,活动就向社区和社会延伸,整合幼儿园、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形成以家庭小组为核心、以幼儿园为主导、以社区为依托的联合互动的共育活动平台,真正实现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共赢的教育理想。

“假日小组”系列活动的开展,使教师们深入认识和理解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收益颇丰。

首先,“假日小组”弥补了家庭、幼儿园的不足。“假日小组”具有既是家庭又是集体的环境特征,有效地避免了家庭中独生子女受到过分关注和幼儿园内因幼儿人数较多而受教师关注少等所产生的弊端。幼儿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既是家庭又是集体)活动,承担角色,建立起一定的人际关系,并且减缓了幼儿从家庭关系过渡到同伴关系的坡度,可以轻松积累经验,体验愉悦情绪,有利于各方面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