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高考改革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于这次由高考改革催生出的走班教学,不同人群的态度和建议各不相同。有人认为,走班制能够更好地落实因材施教,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有人觉得推进走班制不宜太匆忙;还有人担心走班制放松了对学生的管理,对学业会产生不利影响。笔者认为,准确把握“走班”和“选学”的关系是正确理解走班制的关键。
首先,实施走班制的目的在于满足学生选学的需要。本次高考改革提出的走班制,其直接目的在满足高中学生选学的需要。由于高考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过去那种固定班级、统一授课的形式显然无法适应高考改革的要求,走班制可能是目前较为合适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而将走班制视为能够牵动教育改革“全身”的“一发”的扩大化理解,或者只将走班教学窄化为一种教学模式的看法,都是脱离本次高考改革背景而对走班制产生的误解。
其次,明确学生选学的需要有哪些。一般来说,学生选学的需要主要集中在选目标、选内容、选方式、选结果等几个方面。对学生选学的需要进行梳理,尽可能全面地弄清楚学生选学的需要,既为走班制的设计与实施奠定基础,明确走班制的可为和不可为,也可以从更高层面、更宽领域、更多角度来规划满足选学需要的方式和途径。
再次,落实走班制需要系统实施。走班制与目前固定班级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别,这既需要加强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也要加强设施设备、师资配备等方面的条件保障;还要建立走班教学的管理与评价制度,以促进走班制的有效落实。
随着高考新方案的出台,给广大考生带来些许惊喜。这是惠及千家万户、意义深远、影响巨大的又一新举措,备受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发作为革命老区农村教师的思考,面对新的高考、新的举措,我们农村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一新的变革和如何应对,本人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新高考“新”在何处
1.考试科目及内容发生新变化
新高考方案为保持其延续性,除保留传统的考试科目和内容外,又有新的要求。“新”表现为:
一是文理不分科。
二是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三是考生的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外语听力)三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三个选考科目考试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分值不变。
四是改革录取方式。从2017年起,本科三批与本科二批合批录取,逐步减少普通本科录取批次,克服简单用录取批次来划分和评价不同类型高校的倾向。加快推进基于考生总成绩、专业志向和学习特长的考生志愿填报方式和投档录取方式改革。
五是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选考科目考试(简称“选考科目考试”)。合格性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高中所有学习科目的必修内容。选考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三科。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参加同一科目的两次合格性考试、一次选考科目考试。
2.考试方式发生新变化
一是合格性考试和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选考科目考试。
二是“3+3”高考模式。语、数、外三科和学生自主选考三门。
三是招录形式变化。招生录取实行基于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机制。
3.高考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三位一体,高考内涵发生新变化
一是学业水平考试进入高校录取范畴。
二是综合素质评价也进入高校录取考虑的范畴。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新高考方案与现行的高考方案有很大不同,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从语数外三科的“3”,到学生自主选考的“3”,新“3+3”的高考模式,再到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入录取机制,可谓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是巨大的,改革的影响和意义是空前的。
二、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以适应新高考
由上可知,新高考的考试科目及内容、考试方式、新录入机制都发生了新变化,这些新变化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必须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及时适应新高考的进程。
1.提升教育理念
农村教师要认真学习和领会新高考方案,吃透精神,把握内涵,全面落实。学校对教师除要求学好教学大纲、教材外,更要全面掌握新高考方案。打破不适应新要求的旧教育观念,树立新教育观念,全面领会新高考精髓,强化我们农村教师的思想和观念,提高认识,做好引领,认真贯彻新高考的难度标准,把握好教学“标高”,竭力打造高效课堂。
2.创新教学模式
应对新高考,不可完全照搬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结合校情、师情与学情推陈出新,创新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模式。“满堂灌”“填鸭式”和照本宣科地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新高考的要求了。变以教师为主为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自主、主动、合作和探究的精神贯通教学始终,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得到提升。发挥教师的引领、合作、推进和协调的作用,师生互动,共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提高业务能力
针对新变化,提升农村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已迫在眉睫,头脑要清醒。这要求在新的教学中不能新鞋老路,对教材的掌控和内容深度的把握应有新的认识。对于高考科目,尤其是语文学科,语文是基础学科,对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语文学好了,就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了基础。英语一年两考,表面上英语的地位降低了,其实是更加重视英语,这也更符合英语的教学规律,重在实际应用,避免突击应对。这些都给我们农村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简单套用老办法,知识要更新,能力要提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利用各种国培、网络媒体和名校资源共享的平台,进行师资培训,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加强教科研究,组成学习型学科团队,提升科研能力,以此来强化我们业务能力和教学能力。
4.加强师德师风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规定,要综合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首先规范自我的言行,率先垂范,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的职业道德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教师热爱学生,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这种信念会不断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加强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这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在动力,这样才能提升其评价学生思想品德的水平。
5.强化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是学科的素质与修养。教师良好的学科素养既是自身发展与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新课程与适应新高考的需要,所以各科教师必须强化其学科素养。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语言知识、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言谈举止等语文学科素养,以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发展,提高其语文高考成绩。外语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流畅的语言交际与表达能力、较强的外语自学能力、较强的理解和尊重异国文化的能力等外语学科素养,以促进学生外语学科素养的发展,提高其外语高考成绩,并依此类推到各科。
总之,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推进中还将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农村教师必须锲而不舍、坚忍不拔、持之以恒提高自己,把改革推向前进。
实践证明,高考作文的开放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重立体感知能力、多维思考能力、情感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开拓视野,大胆联想,多侧面多层次思考来提高 写作水平。不过,高考作文面临的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其中最遭诟病的当属与社会现实生活脱节的问题,这在今年的部分省市的高考作文题中再次出现,许多省市的作文题要么过于抽象,要么偏重于关注人生哲理类的宏大话题,例如上海高考作文题为《我想握住你的手》,天津是《愿景》,湖北是《关于三的联想》,江苏是《人与路》,湖南是《意气》等。当然,不可否认这些题目的价值所在???思考人生、思辨哲理,探讨道德和伦理,这些有助于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锻炼审美眼光和思维能力。问题在于,近年来这类话题实在太多了,并有泛滥的趋势,与其相对应的是,能让学生从书本中抬起头来,观察社会,关注身边的话题太少了。
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有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告诉我们,作为一门基本语言的学习,语文不能脱离生活,语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语文大师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跟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可见,语文的知识并不只在书本上,更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广阔空间里。事实也证明,震撼人心的文学作品大多扎根于现实,扎根于时代,相反,那些无病、逃避现实的作品往往会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
高考作文关注现实也符合“教育是要塑造公民”的现念,因为关注现实也意味着责任担当。教育拘泥于书本,脱离现实只能培养出有知识、无常识的实用主义者,而只有让学生学会关心国家的命运,关心社会的点滴进步,关心他人的欢乐与苦难,才能培养出有人文精神、有法治理念的合格公民,也只有经过这样的历练才能写出好文章。
课题研究报告
高三英语备课组
一、研究背景
考试改革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部分指出要"着重考察综合素质和能力"(教育部,2010).《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育部,2003).概要写作题型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英语阅读能力,观察分析能力,逻辑思考能力,概括能力等,考察的正是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本文拟从近年来高考出现的新题型进行分析,特别是对山东,浙江等几个课改试验区的设计,采用的新题型的背景和意义进行初步研究,着重从加强听力训练,依然重视阅读教学,重新审视口语教学等三个方面简要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初步思考与建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最好的手段,是我国影响最大的选拔性考试。为了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我国在不断强化和改革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以改善其不合理的地方。浙江省于2014年提出的新高考改革方案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尤其对英语教学,不仅可以进行提前考,而且三年两次机会。因此对面临此次改革的第一届高考生来说,研究他们的英语学习观念和英语学习动机是很有意义的。通过研究他们,才能让学校和教师了解,从而更好地迎接这次挑战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浙江省余姚中学的高一学生进行了学习观念和学习动机的调查。调查发现,即使英语高考有变化,但是教师和学校没有变化,以至于学生有心无力,其学习观念,学习动机也就没有多大的变化。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发现,高考新方案出台已有大半年,可是学校及教师没有很深刻的认识到这次改革方案的变化,并且没有很及时地提出相对应的措施,仍然按以往的教学进行教学。通过调查,发现新的英语高考改革方案对学生英语学习存在积极的反拨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生对英语感兴趣,增加了学习时间,学习策略上也有一定的积极性。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合理布置作业难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集体备课,集体研究式教学。
二、概念界定
1.题型和命题形式的变化:阅读理解分为两节,增加了“七选五”任务型阅读理解题。浙江卷增加读后续写和概要写作。
2. 更加突出能力立意:阅读理解部分的事实细节题减少,推理判断题的量居高不下,增加了难度较大的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和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的题目。对考生校验语篇中语言知识错误的能力要求提高。
3.融文化意识的考查于阅读之中:尤其在2020年的完形填空中,试题不仅考查考生在具体的语篇中正确理解词汇的意义和灵活运用词汇能力的同时,还考查考生文化意识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2020年全国I卷高考英语测试“是一次让考试成为考生运用知识、根植文化、体味生活、培养素养、净化心灵、引领价值取向的人生历程。今年高考英语根据26个省市需要分别命制了全国I、IIIII卷供不同的省市使用,但试题力求平稳、难易度适中,其语言材料语境真实,语言地道,素材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时代感强,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融知识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试题覆盖面广,又重点突出。
英语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核心内容,强化高考考试内容的育人导向。坚持在试题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理念,考查综合素养。在命题中注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增强题型的考核功能,创设新题型,尤其是开放性试题,在确保高考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同时,确保国家教育考试的科学性、导向性和规范性。
三、理论依据
1、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在论述人的全面发展时指出:要使人的“一切天赋(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充分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人的身体和精神、生理和心理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重要内容。如何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已成为世界关注的人才培养方面的前沿课题。
2、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
3、核心素养理论。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经济变革,全球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在思考如何培养未来的公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工作与生活。为此,他们基于对未来公民形象的追问,提出了21世纪技能、21世纪核心素养、关键素养、综合能力、共通能力、核心素养等理念。这些理念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
4.以新方略教材为蓝本,夯实基础知识,对照《考纲》和《考试说明》,全面排查和梳理知识点,帮助学生全面且系统地掌握高中所学英语基础知识,让学生温故而知新,查缺补漏,通过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扩展,归类辨析。抓好词汇,语法教学,加强听力训练,提高学生语篇阅读能力,培养其正确的应试技巧,进一步落实规范答题,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总之,通过高考模拟调适心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应试策略。力争通过高考复习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达到高考能力要求,信心十足地走进考场。
四、课题假设
英语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核心内容,强高考考试内容的育人导向。坚持在试题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理念,考查综合素养。在命题中注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增强题型的考核功能,创设新题型,尤其是开放性试题,在确保高考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同时,确保国家教育考试的科学性、导向性和规范性。
五、研究目标
近五年全国高考英语新课标卷命题分析及备考启示
本文就2020年全国高考英语新课标卷的命题立意、考查内容、考试情况、考生答题情况、存在问题等做深入的分析,以便从中探索规律、得到启示、进而有效地搞好复习备考工作。
六、研究内容
高考试题作为考试内容的载体和呈现形式,蕴含并集中体现了学校的育人导向,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追求,对国家人才培养有着战略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意义。
1. 对近五年高考真题研究。
2. 本文就2015-2020年全国高考英语新课标卷的命题立意、考查内容、考试情况、考生答题情况、存在问题等做深入的分析。
3. 分析高考新变化,新亮点。
4. 制定模拟试卷,预测2021高考题目。
七、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阅读新课程改革、学科核心素养等相关的教育文献资料,提高新课程教育改革的理论素养,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水平。
学习关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案例,方法与策略。
2、调查法
通过调查,了解英语学科教学的现状,及尝试迷你试卷带来的成效。从而不断完善培育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与策略。
3、统计数据法
以真题搜集的方式来研究,对每个题型做出数据统计。
这份报告公布的时间正是全国高考刚刚结束之时,也是很多考生填报志愿的关键时候。而近几年关于法学专业招生热就业冷的话题也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目前正值高考录取阶段,记者围绕法学专业的报考招录情况进行了调查。
法学专业招生人数未见减少
记者先后拨打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电话,由于目前正在进行录取工作,负责招生的老师正在各地进行录取,接听电话的都是负责咨询的工作人员。
记者又登录了中国人民大学网站,查阅了人民大学2009年本科招生计划,其中法学专业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招生。记者计算了一下,包括法学国防生在内,今年人民大学法学专业共招生约130名。从其网站上公布的最近3年法学专业在各省的录取分数线来看,录取分数都挺高。
而中国政法大学网站上公布的《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分省来源招生计划表》显示,今年法大计划招收法学专业共计1055人,此外,还有法学实验班50人和法学国防生70人。而中国政法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刘琳琳在做客新浪网介绍2009年法大招生情况时,也说到这几年法大的招生规模都没有太大的调整。
记者从北京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交大人文学院法学专业今年仍然计划招生约50人。
从这几所高校的招生计划来看,法学专业的招生计划并没有作大的调整,没有因为就业率低而减少招生人数。这一点也得到了一位多年从事高中教学工作的班主任马老师的印证,他告诉记者,“没有感觉到高校的法学专业在压缩招生,今年和往年感觉差不多。”
法学仍是很多考生关注专业
那么,考生、家长和老师又是如何看待报考法学专业的呢?
记者登录了新浪网教育论坛,看到很多网友都在询问关于法学专业的问题,而问题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录取分数、如何填报志愿上。也有人提到法学专业近年来就业不是很好,但回帖的人大多认为就业率仅仅是选择专业时考虑的一个因素,而且,多数情况都是家长对就业问题考虑的更多一些,而考生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兴趣和实力。
在高校工作了7年的王老师,对于专业和就业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就业市场是风云突变的,很难预测几年后哪个专业就业就一定会好,今年就业好的专业未必明年就好。一届一届的毕业生都在找工作,其中有很多偶然的难以预测的因素。今年的经济形势对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且对某些专业的影响相对要大一些。可是4年前,谁又能预测到今年会是这种形势呢?”
记者采访的一位考生家长对这种就业率排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觉得这些数据在具体到考生填报志愿时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这样的数据缺乏针对性,法学是一大类专业,其中还分许多小类,而且,全国的法学院校那么多,有学校、地区的差异,单看这一综合性的排名并不能说明多少问题。”
法学教育模式在改革中探索
但是,法学专业这几年就业遇冷是不可否认的,这种状况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高校自身也在反思。法学教育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缺乏实践性与复合性的问题已经引起重视,并在努力改善之中。
中国政法大学从2008年开始设立法学实验班,在全国招生50名,今年继续招生50名。这是教育部法学教育模式改革的试点。
实验班学制六年,分基础学习阶段和应用学习阶段,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采取一对一的全程导师制,毕业取得法律硕士学位。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考生对法学实验班都很有兴趣,通过电话和网络咨询有关问题。但据了解,实验班录取分数也相当高。
关键词: 《考试说明》 能力要求 复习效率
多年来,学习《考试说明》更多的是关注考试范围和内容的变化,往往忽视《考试说明》一些基本的功能和要求,这样是不能真正挖掘和发挥《考试说明》的功能和作用的。下面,我就《考试说明》对高考后期复习的指导作用谈谈认识。
一、引导师生重视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高考总复习的第一轮复习中更多的是偏重于基础知识的解读和记忆,未能真正体现《考试说明》中对学科能力的全面要求。
《考试说明》突出强调了高考命题一贯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在高考功能上坚持“两个有利”的原则,即有利于高校选拔具有良好学习潜能的优秀新生,有利于促进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二是在考查方向上坚持在考查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历史学科能力。这就明确告诉我们,高考的选拔性要求和考查的重点――历史学科能力,正是中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高考命题改革的方向,也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方向。
《考试说明》的第四部分“考核目标与要求”共有四大项各三个层次的内容。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2.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3.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在《考试说明》的第五部分“题型示例”中把“考核目标与要求”的四个方面十二级的能力层次要求,都结合典型题例进行说明,都体现出新高考命题加强对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材料信息能力的考查,加强对考生理解和诠释历史能力的考查,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独立地发现历史演变的规律和诠释历史事物的价值。我们在教学中应更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习方法、研究方法的掌握。
我们在高考总复习的后期复习中,要充分发挥《考试说明》对高考复习的导向作用,把这些层次的能力与要求落实到历史学科的学习和复习中,培养学生能力,挖掘学生潜力,提高高考复习效率。
二、利用“考试内容”,查找基础知识的缺漏。
《考试说明》中“Ⅲ.考试范围和内容”是关注最多的地方,主要是了解与往年相比,考试内容“增加了什么?”“又减少了什么?”,就以此为依据,进行深入研究并作为复习重点。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试想,如果这部分内容没有变化,那么考试说明也没有使用价值了吗?其实,《考试内容》是基本稳定的。经过一轮轮复习,是否清楚高考历史有哪些重要知识考点,自己掌握较好的有哪些?有哪些没有掌握?知识结构是否完善?
《考试说明》中“考试范围和内容”的“古代中国”部分有以下内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始皇帝”的来历,三公九卿,郡县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度;(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3.中同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以上内容区区四百多字,集中在一目了然的方寸区间,高度概括了必修Ⅰ、必修Ⅱ和必修Ⅲ三本教材中有关古代中国历史的主干知识。它把教材中数十页的内容集中起来,是非常精简的知识提纲,是很好的复习指南,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建议可采用以下方法使用《考试说明》的这部分内容:一是根据《考试说明》的“考试内容”,逐一落实每一个知识点,查缺补漏,提高复习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二是参照以上内容,甄别主干和非主干知识,集中力量复习巩固主干知识。如关于“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部分内容,重点考查的有四条,分别是:“始皇帝”的来历;三公九卿;郡县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背景”、“秦始皇征匈奴,修长城”等并非是要考查的主干知识,这些内容即可淡化。
三、认真领会“考试范围和内容”中的内容要求,有针对性地复习。
利用《考试说明》让学生进一步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形成知识的脉络化,将分散的知识点有规律地串联,把许多零零碎碎的历史知识点建成立体的历史知识之树,提高高三历史复习效率。
四、依据整体性原则学习《考试范围和内容》,宏观把握历史知识。
学习历史,胸中先有一个宏观的大框架,将所学知识条理化、序列化并内化于原有的知识系统,这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正确法则。依据整体性原则,以宏观之着眼点看待历史,不拘泥于具体的人物事件,而是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并前后连贯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压缩性的特点纲领。
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学生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是零碎的、孤立的、记忆分散的,不可能把历史学好。后期复习,要求学生必须抓住知识范围之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强化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以下为“考试范围和内容”中“近代世界”的部分内容: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荷兰的殖民扩张,英国的殖民扩张,殖民扩张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3)两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及其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
高考不能作为挡箭牌 张彬福:高考立意于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这与正在推行的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相一致。从当前的试卷看,尤其是实验区的试卷,学生的学科素养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考试肯定考得好。单靠博闻强记、擅打题海战术而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就能决胜高考的年代正在逝去。 但考试是有局限性的。比如语文考试中作文最能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到目前作文止步于70分。这是因为作文分数“个性太强”,误差太大,怕给分太多丢了高考的公平性。研究表明,这样的主观题阅卷,8个人判分,去掉两头然后取平均值,结果最接近真实分值。但高考阅卷需要非常有限的人力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工作,基于这样的现实条件,高考试题肯定不能完全追求内容的最恰当性,必须跟整个的考试组织、阅卷、计分等形式形成的结合。 从这个角度讲,高考与改革合拍尚需现实条件支撑。像攀登珠峰,人人都向往登顶,但受身体、设备、天气等条件的限制,不同的条件只能上到某一个海拔高度,那是一个综合考虑的现实高度。在我国庞大考生队伍的现实面前,理想的高考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只能作为远眺的珠峰。 教育工作者动不动拿高考做不落实课改的挡箭牌显然不对。 有的实验区教师,跟学生约定,在有人听课的情况下提问,都举手,不会的举左手,一知半解的举右手,比较明了的高高地举右手。在课堂上,教师先点举左手的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肯定不会,教师就加以引导;然后点举右手的学生,答案肯定不尽人意,于是再加以点拨,最后就是圆满收场。 教育不像其他行业,如果一个人只想混碗饭吃,那就耽误了一堆人一辈子拿饭碗,就是误国误民的大罪过。如果你认可了改革,有困难可以去克服。 课改提倡让学生体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提升也应该从体验开始。不要一味依赖于专家,专家解决的往往只是共性问题。要借助的是专家和校本教研的智慧,然后自己去探究真实的问题,找到解决你在独特现场遇到的问题的方法。这种体验也渗透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你的能力自然就得到提高,自然就能尝到收获的甜头。你的养成就和你所面对的学生的养成同步了,在这样经年累月的积累中,高考就不在话下了。
建章建制谋求改、考和谐 焦元顺:我们学校是课改样本校,作为校长,我认为必须解决8个实际操作问题:开发校本课程、开展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编制课程(表)、指导学生选课、管理学生学分、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组织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要落实这8个实际问题,就必须理顺5层关系。这5层关系分别是:加快教师教育观的转变,在现行教育观念与新教育观念之间有所扬弃;教师要抓准自己的“教点”,学生要抓准自己的“学点”,理清学科领域、科目与模块之间的层递关系;调整、改善现有办学条件与新课改要求的需求关系;完善现行教育管理体系的时效与新课改时效之间的衔接;争取学校意愿得到家长认同。 无论是对学校、教师还是家长、学生,处理这些关系并落实这些问题,都不可能回避高考。但针对学校具体情况而言,高中新课改实验目前只是在高一年级中进行,其教学管理体系是独有的,而高中二年级、三年级还要维持两年的现有管理体系。二者既不能混淆,又不能代替。 为此,我们为了解决8个问题分别设立了相关的办公室,把原有的德育、教学、总务主任定为一级主任,8个办公室的负责人分别定为二级主任,明确责权利。最终我们要设计完成政治引导、组织保证、制度保证、场所保证、经费保证、策略保证、舆论保证。通过系统的建章建制,让教师能力提升,让学生目标清楚,让家长充分理解。这项工程完成了,各方面的认识和谐,改革与考试的和谐相处就水到渠成了。
不要等“对方迁就自己” 吴峰:今年山东高考化学中有两个选修模块可以二选一,山东青岛要求对这两个模块都学,结果学生反映很好,他们在考试时多了一种选择。 考题很活,情景性很强,考查思维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趋向很明朗,考试对课改的三维目标都有所体现。比如“谈谈你对地球污染的认识和看法”,三维目标都能考到,这决不能是传统教学所能完成的。这样的题目在改革后的考试中是可以出现的。 但对于在考试方案中站一席之地的“学生成长记录袋”,作为班主任,我不太看好。一者课改后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每一节课都需要用心,每一节课都是新的,到了高三,我基本顾不上了。二者现在高校录取还没有看重“记录袋”,我认为,一旦它有分量了,哪怕只有一分的影响,家长肯定就会来“公关”,在诚信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的情况下,“记录袋”肯定会给高考抹黑。 另外关于课改与高考的关系,我认为都不应该等着对方来迁就自己,应该积极主动地来相互配合。
■众说 为中华之崛起而教书 逸文 从2004年9月至今,已经有15个省和自治区分4个批次进入了高中课程改革试验。其中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已经组织过两次进入课改后的高考,江苏也顺利完成了首次课改后的高考。从各方面的反应来看,先行者在高考这个关卡处顺利。但包括实验区和非实验区在内,仍然有很多教师对课改与高考的有机结合持怀疑态度,甚至以此为借口敷衍、应付课改。于是乎“穿新鞋走老路”成为教育改革中一道奇特却又见怪不怪的风景。更有非实验区的教育工作者,竟然热切盼望着改革在高考处卡壳而搁浅。 已经进行的这场改革,强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明确了学生的中心地位。而我们曾一直注重的知识传授式的教育与考试,只做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工作,并且是以教育者为主导去灌输。显而易见,落实改革,我们一线的教师需要扭转多年来教育和受教育过程中养成的惯性,将投入更多的心血与劳动来从事教育工作了。 另外,作为校长也有对改革面热心冷的。有的已经很习惯了很公平的高考和高考指挥下的绷紧弦的生活,不愿意动弹去打破陈规。有的担心自己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别人却只攻高考一环,输了考试得不偿失。这都能理解,高考不管怎么改革,永远都不可能全面考察人的全面素质,永远都不可能全面体现教育的付出,但我们可以清楚地判断出哪种教育更有利于人的发展。 有了明确的判断后,其实只剩下一个选择的问题。不久前,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在一个论坛上提出,作为教育者,在今天,需要站在比书本、比试卷等更高的层面上去思考、去践行,应该把眼光投射到学生人生“长跑”的两万米、三万米、乃至终点。如果我们选择这样的立场,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我想一切争议和托辞都将随着这个选择而雨打风吹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声音还在教育界萦绕,时至今日,另一个声音更应该响起——为中华之崛起而教书。教书育人从来都是一个盛满良心与责任的事业,每一位教师都站在民族的高度上“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就可以独立自主地赢得诺贝尔奖,就可以逐步将人口压力转化成人口动力,就可以在知识经济的年代里挺胸抬头。
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取材各具特色、命题水准高下不一,社会各界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是总体上来讲,其导向性还是大体一致、清晰可辨的。这个可以把握的“导向”就是:直面社会现实问题,在对传统的守望和传承中,着眼未来,培养具有现代素养、独立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公民。这个导向,清晰地透射出现代语文学科以“立人”为终极目标的学科价值取向。
一、直面社会现实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的生命活力,都源于我们的社会现实生活,语文学科也不例外。2014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大多数直面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和困局。这一点是非常清晰的。在18份高考作文题中,取材于社会生活、直面社会现实问题的命题有: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北京卷、广东卷、广西卷、湖南卷、浙江卷、江西卷、重庆卷、天津卷、辽宁卷等,共计11份,涉及到全国24个省(市)的考生。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有:
2014年新课标Ⅱ卷高考作文题,取材于游客给野生动物喂食这一社会现象。这是在当今社会旅游业日益发达、游客素养亟需提升的问题,与此相关联的还有“到此一游”式的刻字、拍照等现象,此前也都是网络上热议过的话题。广西省高考作文题,选材是农民工老王患病住院、在医院打工抵债的事情。看病贵、看病难,医疗保障不健全,医患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也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矛盾焦点。广大考生大多不会全都有这种亲身经历,但是日常所见、耳濡目染,对此也不陌生,作为国家公民自然应该关注此类民生问题。江西省高考作文题,是关于探究式学习的思考与讨论。这一话题与社会其他人员无关,但是与考生自身的校园生活、学习经历密切相关,也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性。
这样直面现实生活、正视社会现状的高考作文命题,其“导向”自然是十分明确的。这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走出单纯“应试”的狭小窠臼,要有“大语文”的观念,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全面对接。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应试思路和做法,是经不起推敲的,也是历来遭到批判的。所谓的“圣贤书”,无论是儒家的《论语》《孟子》,还是道家的《老子》《庄子》,诸子百家,经史子集,无一不是直面社会人生、与“窗外事”密切相关的。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语文课堂学习与关心现实生活、关心社会人生融为一体,真正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唯有如此,考生才有可能写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好文章来;而那种只知道引导学生读死书、死读书、死记硬背那些堆积如山的所谓《作文素材大全》的应试做法,除了搞出一堆套题、宿构、七拼八凑的“新八股”来外,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生机勃勃、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始终是写作过程中汲取素材、提炼思想的不竭之源。这是作家文学创作的普遍规律,也应是中学生写作学习和写作实践中应该遵循的重要规律。
二、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转换
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任何一个时代都会面临一些现实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社会的进步,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追溯历史,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吸收优秀的、积极的因子,二是借鉴、吸收外来的优秀因子,以他山之石来攻己之玉,积极探求新的出路。无论是哪一种途径,都会存在一个对接、转换的过程,尤其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这样的过程中,思维就显得异常重要。高中时期是人生思维最活跃、最有创新点的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对于高考学生来说,引导他们思考关于人生、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做的目的,不一定要求他们立马就有什么高深之论,但至少可以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受到相应的思维训练。2014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大多数命题正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导向。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卷、新课标Ⅰ卷、辽宁卷等。
2014年北京卷作文题是“老规矩”。所给材料中,有很多好的“老规矩”是当今年轻人身上所缺失的,也是这个社会所需要找回来的,以弥补现代社会的不足,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也有一些“老规矩”是有前提条件、值得商榷的,如“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等。这里就涉及到对传统的继承和转换的问题,要求考生对此有自己的思考。对于这个作文命题,可供参考的角度有:新时代不可忘记老规矩;老规矩也应“与时俱进”;不要迷信“老规矩”;等等。
2014年新课标Ⅰ卷高考作文题,陈述了传统的“山羊过独木桥”游戏规则与当今现实中的“新做法”不相适应的现象,要求考生对此做出自己的思考。对于这个命题,可供参考的角度有:老规则遇到新问题;打破陈规,敢于创新;思路创新,别有天地;合作才能共赢;是对手亦是朋友;等等。这个现象本身所蕴含的一些道理,不仅仅体现在这个传统游戏中,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通过对黑白胶片时代与数码科技时代“照片”现象的对比,以敏锐而独特的视角,折射出在社会发展与历史变迁日益加快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转换频率也必须随之加快的问题。在这种不断加快的社会发展节奏中,很多人一时无从适应而导致整个社会的焦虑和不安,这也正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经常表达的主题。对于高考生来讲,这样的问题并不陌生,也是有过思考的。这个作文题,可供参考的角度有:照片永流传,真情恒久远;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科技时代,我们该怎样守护人间真情?
2014年辽宁高考作文题的材料,表面上看是祖孙俩对现代科技、环境的不同看法:孙子肯定现代科技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祖父怀念古老的自然美景;深层次上,仍然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对接与转换问题。这一材料主题,直接与“科学发展观”这一社会主流意识相联系,也是高中生几乎在各个学科中都有所涉及的问题,更是当今社会必须直面和解决的问题。可参考的角度有:科技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科技与自然要和谐统一;等等。
三、着眼未来的思考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新时期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教育的根本原则和要求。现代语文学科从建立的那天起,就是以“立人”为其学科价值追求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统一的终极指归,还是“立人”。中学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国家未来的公民。作为最直观地体现“立人”的学科价值追求的高考作文,其命题的核心要求,自然应该着眼于未来,包括国家的未来和学生的未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至少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具备现代公民的意识和素养,一是要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2014年的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在这方面的反映也是颇为明显的。
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中,涉及现代公民意识和素养的代表性命题有:新课标Ⅱ卷作文题,通过游客给野生动物喂食的普遍现象,提出的是现代公民的文明意识和公共素养问题;重庆卷作文题,通过房东老人因为游客不够重视玻璃碎片而不租房子给他、同时将玻璃碎片单独放入垃圾袋并写上“玻璃碎片,危险!”的提示语这样一个细节,提出的是人文关怀意识和注重细节的重要性;浙江卷作文题,通过引导考生对大学之“门”与大学之“路”的思考,提出的是人生规划意识的问题。这些作文命题所提出的现代意识和素养,是每一个考生作为未来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也是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必不可少的,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导向性。
考查学生逻辑思辨能力的命题,则显得尤其突出。例如,2014年湖北卷作文材料中,不同的游客对所观景物有不同评价,要求考生对此现象进行独立的思考。山东卷和福建卷与此有些类似。山东卷是对“窗外”世界见仁见智的看法,福建卷是对“空谷”的不同联想和想象。这三个考题都表现出明显的考查学生的辨证思维和逻辑思辨能力的倾向,对考生要求较高,难度也较大。天津卷作文,是对未来“智慧芯片”的畅想与思考;辽宁卷作文,是对科技与自然、社会关系问题的辩证思考;广东卷作文,是对数码科技时代“照片”现象的思考。这3个作文命题,都是有关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自然、生活关系的问题,也是当前世界普遍面临和关心的问题,具有较强的人文性。
上海卷作文,要求考生对“自由”、“不自由”提出自己的思考,可以从“自由相对论”、“自由是有限度的”、“带着镣铐跳舞”等角度切入;四川卷作文,要求学生对“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属于他”这句话进行独立思考,可以从“不抛弃,不放弃”、“爱拼才会赢”、“自尊者,人尊之”、“站直喽,别趴下”等角度切入;江苏卷作文,要求考生思考的是“青春不朽”的话题,可以从“拼搏(激情燃烧、奋斗)的青春永不朽”、“我的青春我精彩”、“青春如何不朽”等角度切入。这3个命题均与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的思考相联系,也是对考生的逻辑思辨能力的考察,所体现出来的“人文性”更加直接、更加强烈。
关键词:高考;诚信;制度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从洛阳理工学院、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三所高校中随机抽取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尽量达到科类、生源地、性别、年级均衡。
研究工具:设计高考诚信调查问卷,共20个项目,以随机排列的形式编制,包含诚信认同程度、不诚信行为反应、高考制度评价和诚信教育等四个因子。问卷采用多种计分方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23份,有效问卷402份,有效率95.03%。被调查对象中男生246人,占61.2%;女生156人,占38.8%。
研究方法:采用上述问卷对被调查对象进行集体测试,测试结果用 SPSS 13.0 for Windows 和Excell 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以P
二、现状分析
1.对高考诚信各因子的分析
(1)关于对诚信的认识(认同状态)
统计结果表明,78.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诚信不但是道德约束,而且是法律约束”。这说明,考生对于诚信概念的理解极具时代性,渴望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证诚信的有效性。在影响诚信观念形成的主要因素中,“传统文化道德观念的影响”占很大比例,达到51.8%,因此我们应重点研究传统道德观念与社会发展需求相融合的问题,并采取合适载体来发挥其重要性。31.6%的被调查对象对“家庭氛围对自身诚信观念养成占据主要地位”比较认同,而“社会风气的影响”占16.6%。90%以上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学校是开展诚信教育的主阵地,考生积极的认同态度可以大大提高诚信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校园和家庭诚信氛围意义重大。
(2)对各种不诚信行为的认知
在形形的高考不诚信行为中,考生最关注的是考试作弊问题。37.8%的被调查对象对考试作弊行为持消极态度,认为如果别人作弊而自己不作弊很吃亏,极少数被调查对象认为“无所谓”,只有56.7%的被调查对象坚信“诚信是做人之根本,决不作假”,体现出积极的态度。这接近半数的“认可作弊行为”和对愈演愈烈的作弊行为表现出的消极态度,是需要我们冷静思考的。
对于民族身份造假的看法,认为“很正常,如果可以自己也这么做”的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7%,“适当造假可以理解”占8%,83%的被调查对象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反感,认为此举是“不诚信的表现”。
(3)对现行高考招生制度的评价和建议
对于“考生对不诚信行为惩罚措施的选择”,79%的被调查对象选择“记过,以后视情况而定”,这说明,考生希望对作弊的惩罚更加人性化,重在批评教育,并给予更多改正的机会;对于“我国现行招生制度评价”,53%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不合理,应马上改革”,42%的被调查对象选择“很难说”,两者合计超过95%,这说明,大部分考生对于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满意度很低,迫切期待制度的完善与革新。对于“高考制度的发展方向”,几乎所有被调查对象都选择了“学生要有自我发展选择权”,这揭示出学生对目前“一考定终身”的制度设计的不满,期待提高高招制度设计的灵活性,增加人文关怀,以满足学生终身教育和职业规划的需要。
(4)对高考诚信教育的具体措施的建议
从调查数据来看,在诚信教育的载体和渠道等方面,对目前大部分学校所采取的诚信教育的方式和效果,学生们普遍满意度不高。90%以上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诚信教育需求迫切,学校不能仅仅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因此,面对校园不诚信的行为,高校要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坚决制止和严厉批评教育,使诚信成为学生升学、评先、入党、推荐就业等环节的重要参考值。
2.人口学变量在高考诚信各因子上的差异分析
(1)男女两性在诚信各因子上的差异
本研究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职业生涯规划各因子在性别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不诚信行为反应因子上男女存在显著性差异,显著性水平为0.017,女生对不诚信行为的反应显著高于男生(19.5256>18.8583)。男女两性在诚信认同程度、高考制度评价和诚信教育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P值均大于0.05,没有统计学意义。
(2)不同年级在高考诚信上各个因子的差异
本研究将被调查对象按年级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组。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后的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在高考诚信的诚信认同程度、不诚信行为反应因子上差异显著,显著水平分别为0.002和0.001,有统计学意义;在高考制度评价和诚信教育因子上差异不显著,P值均大于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以上统计结果也反映出,经历过高考洗礼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在经历了考试、择业、情感的选择后面临着更多诚信的考验。现实生活中不诚信行为盛行、诚实行为未必能获得满意的结果等现象令学生感到异常困惑,甚至使他们持消极认同的态度。
(3)不同科类考生在高考诚信上各个因子的差异
本研究将被调查对象的系别分为文科、理科、艺术三类。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后的结果显示,不同系别的学生在诚信各因子上表现不同,其中在不诚信行为反应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差异显著性水平为0.008;在诚信教育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显著性水平为0.000,理科类被调查对象更看重诚信教育因素(16.2035>14.3682>13.8664);而在诚信认同程度和高考制度评价因子上差异不显著(P>0.05)。这说明,科类上的差异符合预期。
三、建议
1.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
要想改革现行的高考制度,就必须完善全社会的诚信制度,这一点十分重要。诚信并非只是一种个人美德,而是维护现代社会文明和秩序的绝对必要条件,也是一名优秀学生不可或缺的素质。立足学校教育,营造健康的教育环境,促进考生确立诚信意识,并将其内化为坚定的诚信信念,进一步表现出一生的诚信行为,将对整个社会的诚信环境产生长远而深厚的影响。
2.建立完善的信用法律制度和信用评价制度
要加快立法进程,建立专门的法律,构建与法律相配套的系统的招生考试制度,以明确清晰的条文准确界定考试“诚信原则”,并规定如何处理违规考生,使之成为规范考试秩序、净化考试环境、防止考试舞弊行为发生的基本法律原则。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教育考试诚信档案的网络平台,将考生在国家教育考试中的诚信记录提供给高等学校、招生单位甚至将来的用人部门。
3.改革现行的高招录取评价制度
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打破“一考定终身”的高招选拔制度,推进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突破现行高考招生制度对学生评价的局限,是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要求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高招诚信问题的重要手段。
4.建立诚信教育体系
诚信教育是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善的人格的必修课,也是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必然过程。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客观公正地评价和了解社会,准确设计和规划自己的人生。因此要在全社会弘扬“诚信考试光荣、作弊违纪可耻”的风尚,营造“违纪必究、作弊必罚”的环境,努力形成正面教育、舆论引导、违规处罚、制度约束“四位一体”的诚信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保利.国家教育考试中诚信缺失分析及对策研究――高考的视角[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2]但昭彬.重建诚信是推动高考改革的基本动力[N].光明日报,2006-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