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城市发展前景范文

智慧城市发展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城市发展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城市发展前景

第1篇:智慧城市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借壳上市 京蓝科技 重组

一、案例

2014年6月18日,京蓝控股与天伦控股签署《股份转让协议》,协议受让天伦控股持有的天伦置业3000万股,转让总价合计3.5亿元,并在当年7月17日办理完成过户手续,占总股本的18.65%,成为黑龙江天伦置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大股东。原控股股东天伦控股持股8%,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实际控制人由张国明变更为梁辉。

该事项属于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上市公司股份达到控股地位,从而获得对上市公司壳的控制权,上述股权转让之后,代码为“000711”的股票,由“天伦置业”更名为“京蓝科技”。

二、重组经过及相关收益分析

京蓝控股成立于2013年10月,主营业务是投资管理等,由于公司主营业务的性质,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公司财务报表中资产总计为4887.2千万元,负债总数为3.6万元,其资产主要由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构成,负债率较低,而公司并没有收入,亏损116.4万元,可见成立时间短,且无法满足连续盈利三年的要求,公司想要进入资本市场,借壳是首选。选择000711,京蓝控股给出的理由是看好天伦置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及长期投资价值,将通过进一步资本运作,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升天伦置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与全体股东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分享天伦置业未来发展所创造的价值。而就天伦置业本身来讲,其本身是民企,且具有市值小、股价较低同时业绩不佳等特点,适合作为壳资源。

京蓝控股在协议受让天伦置业股份时,每股价格是11.68元,而公司因相关事宜停牌之前最后一天的收盘价仅为6.47元,相当于溢价80%来获得一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明显的溢价受让股权部分为1.56亿元。借壳时溢价支付的投资能否收回,一方面源于资本市场对该事件的反应,另一方面源于公司重组之后的经营情况是否改善。重组之后复牌,000711的股价整体保持着上升的趋势,最高达到每股28元,是自天伦置业上市以来的最高价。如果以每股28元来衡量借壳上市后原股东所持股份价值的增值,价值共计2.77亿元。而借壳费用的本质可以认为是壳公司控制人从借壳中获得的利益,是转让壳公司控制权的隐形对价。结合上述计算过程,可以得出京蓝控股借壳天伦置业会使得公司有超过4亿元的利益,一方面是受让股份时支付的明显的溢价部分,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进行股权受让以及各种资本运作的行动形成的市值的增加。可见,资本市场给出的反应是认可公司的重组,公司的原股东由于这次重组而受益,但是运营情况如何还需要继续分析。

三、企业经营状况面临危机

公司2012年微利219.87万元,2013年及2014年都亏损千万以上,按照规定,公司从2015年3月11日开始正式实施退市风险警示。从2015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数据来看,已经亏损5.46亿元,亏损额是2014年同期的17倍左右,公司在面临暂停上市的巨大压力下,为了保壳,2015年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四、“保壳”措施

(一)“定增”预案未通过,又施“剥离”

2014年8月,京蓝科技公布定增预案,拟向京蓝控股、盈创嘉业等五名特定对象以不低于5.88元每股定增不超过2.38亿股,募资总额不超过14亿元,用于收购远江信息等项目,意图切入智慧城市领域。其中,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京蓝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盈创嘉业拟合计斥资9亿元参与认购。因北京杨树创投持有远江信息18.92%股权,而杨树创投的实际控制人也是梁辉,此次定增募资收购股权其实已构成关联交易。而就在完成易主,并推出定增预案的同时,京蓝科技还宣布终止向广东恒健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出售子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说明其资本运作的方式变化很大。不过,此次定增最终未能通过证监会审核,在2015年4月被否决。定增失败之后,京蓝科技选择通过剥离已经无法给企业带来利润的主营业务来实现当期收益的增加,避免暂停上市。

(二)京蓝重组,拟出售部分资产及子公司,集中资源发展优势产业

从2015年6月24日到9月30日,停牌三个多月的京蓝科技宣布重组方案:公司拟将除尚未支付的吉源煤矿收购款以外的商业地产板块及煤炭、矿业板块的全部资产和负债剥离出上市公司,交易价格约4.02亿元,由前大股东、现公司二股东天伦控股的控股子公司海口启润接手。本次出售资产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除尚未支付的吉源煤矿收购款以外,上市公司直接持有的与商业地产板块和煤炭、矿业板块相关的资产和负债:其他应收款、投资性房地产、短期借款、应付利息及其他应付款;二是上市公司持有的商业地产板块子公司股权;三是上市公司持有的煤炭、矿业板块子公司股权。双方根据评估资产确定交易价格为4.02亿元。京蓝科技意图通过本次交易,将近几年利润不断下滑的主营业务、发展前景不明的商业地产业务和煤炭、矿业业务剥离,同时获得较多现金,有利于公司集中资源发展优势产业,推进业务转型升级,开拓信息系统集成服务、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销售、绿色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和投资运营等业务,提高公司盈利能力。

(三)停牌延期,重组继续

既然上述措施并不能够保证公司弥补前三季度的亏损,京蓝科技还需要采取其他的措施以争取盈利。公司于11月18日再次停牌,拟向乌力吉等购买其合计持有的内蒙古沐禾金土地节水工程设备有限公司100%股权,同时募集配套资金。且初步定于12月18日复牌。但是公司在2015年12月16日公告称,该重组事项将要延期两个月,原因是中介机构要开展尽职调查等工作以及合作双方继续就具体条款的进行协商。

第2篇:智慧城市发展前景范文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智慧让生活更幸福。如今,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2013年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划定了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被视为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新纪元和风向标。此外,三大网络运营商也已经与300多个地方政府达成了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有关上市公司也纷纷行动起来,加入这一建设浪潮之中。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智慧城市投资总规模有望达到5000亿元。政府部门的强力推进和庞大的资金投入在震惊世界的同时,也吸引着人们去探究智慧城市所蕴藏的“魔力”。

提高城镇化质量 治疗“城市病”

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已成为全球性的发展趋势。过去我国城镇化所走的是高资源消耗、高环境冲击的发展道路,与之而来的是结构性资源匮乏和环境破坏。加上我国特有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大量人口聚集在黑河一一腾冲线以东。这就加剧了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使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日益严重。

这些问题使用传统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已经难以有效解决,而目前发达国家正在研究和实践如何创新地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等手段,来重新审视城市发展的定位、城市功能的培育、城市结构的调整、城市形象与特色的塑造等一系列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对于我国而言,如何通过智慧传感和城市智能决策平台来妥善解决节能、环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郭理桥指出,“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区域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城市交通拥堵越来越严重,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资源匮乏越来越严重,这严重影响到了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的农民将要脱离土地进入城镇,这给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继续采用过去的发展方式,那么很可能会酿成严重的生态灾难和社会灾难,影响到国家的长远发展。

在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后,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信息化日益成为化解城市发展难题的突破口。因此,智慧城市的出现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模式,它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信息应用,以加强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城市形态。可以说,建设智慧城市是在信息社会条件下治疗“城市病”的必然选择。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中国在经历了前几轮大规模的投资刺激后,传统项目的边际效应已明显下降,新型城镇化成为未来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将集约、低碳、生态、智慧等先进理念融合到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最迫切的课题之一。发展智慧城市,已成为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内涵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赛迪集团城市信息化咨询中心常务副总经理郭慧鹏告诉《经济》记者,智慧城市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城市宜居水平作为最终目的,体现了更高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创新精神。智慧城市的发展为城市理念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成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其应该具备的条件主要体现在城市环境完备智能、城市经济活跃创新、城市服务高效灵活、城市市民幸福现代、城市治理精准高效五个方面。

聚集新兴产业 转变发展方式

郭慧鹏告诉《经济》记者,“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能推动产业发展,特别是软件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因而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也是智慧城市建设引发大家广泛关注的原因。”他分析指出,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长期来看,许多重点领域在政府投入和市场化运作基础上将持续高速增长,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管理、智慧城市安防、智慧环保、智慧建筑、智慧应用等。以软件业、电子信息制造业、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前景广阔,所以集成厂商、运营商、互联网企业、高端服务器、存储、终端生产商、数据中心服务企业、数据智能分析、数据安全和管理类企业都可能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获益。

由于智慧城市并不是通过单一的技术及装备来实现的,其整体建设将是多种最新科研成果的综合体现,将会带动一大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产业带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发展。对于宏观经济而言,积极稳妥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将能促进产业链升级,为一大批新兴技术、新兴产业提供“用武之地”。

目前,在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浪潮和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很多城市都将智慧城市作为城市下一步发展的新名片和提升城市品牌的重要手段,北京、上海、广东、南京、武汉等多个省市已相继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并希望通过创建智慧城市,带动物联网、软件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拉动地方经济。

根据已披露的数据显示 ,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开建智慧城市的数量超过300个,预计前期网络和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安信国际预测,“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有600至800个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加上后期各种数据中心、分析设备和服务设备的投资,市场总规模将达2万亿元。

第3篇:智慧城市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用户体验研究;智慧城市;设计

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具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城市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如交通拥堵、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这些诸多问题正推动着城市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智慧城市,作为下一代的城市生活形态,是我国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高层次需求,是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城市建设的新方向。随着住建部于2013年就已经启动智慧城市试点工程,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基本与世界处于同一起跑线。尽管如此,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具有开拓性的创新型工程,其具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存在着亟需解决的问题。由于传统城市中主体的人和城市的各种设施是完全对立和分离的,主体活动在不断地改造着客体的城市。但是在智慧城市中这种认识发生着截然不同的变化。智慧城市中主客体关系逐渐模糊化,主客体关系的交互性加强,并成为双向交互。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的本质,在于如何通过用户体验研究,使智慧城市的每个应用单元都体现出智能化特征,并以一种智能的个性化吸引每个个体,而每个个体的实践行为也能有效支撑着智慧城市的智能建设。本文将以一款城市智能交互产品的设计为例,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交互设计,对智慧城市建设情境下用户体验研究的应用进行研究。首先,探索如何挖掘在智慧城市交互设计研究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其次,针对相关问题,研究用怎样的方法梳理智慧城市交互设计解决方案。最后,探索在用户研究进程中如何对实际问题进行规划及管理。

一、体验研究与智慧城市

人们对体验的需求和关注来自于后物质主义的文化转变。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正在向“体验社会”和“体验经济”转型。每个体验都来自于一个故事,一个人们与自己所处的世界进行互动时发生的故事。从而,体验是主观的、整体的、动态的和情境化的。在后物质主义文化背景下,设计交互产品的挑战在于设计产品之前预期并设计产品将带来的最终体验。智慧城市建设中,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城市有线、无线城域网、光纤入户等)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智慧应用”,即面向城市管理、居民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城市智能交互产品和服务是使智慧城市更为有效、高效的核心建设内容。在信息共享、系统共生的前提下,智慧城市的社区服务、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公交等系统平台和服务必须面对的是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和诉求,必须解决的是“体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问题与矛盾,必须满足的是人们越来越多元的个性化的体验。用户体验研究,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研究方法,其目的是通过体验研究塑造智能产品来改变环境及探索未来。这种基于用户体验研究的智慧城市建设可以被理解为,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为用户的使用体验而创造智能事物。因此,用户体验研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特别是建设主客体之间交互设计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用户体验研究成为城市智慧应用设计与开发的必须前提和必要手段,是保证智慧城市建设有效性的必经过程。同时,探索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用户体验研究方法与进程,将为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效率提供保障。

二、用户体验研究的应用模式

根据德国体验和交互设计教授MarcHassenzahl的研究总结,基于用户体验研究的设计可以分为“Why”、“What”、“How”三个层面,即“为什么”、“是什么”、“怎样做”。在每一个层面都对应着针对用户体验的研究与分析。体验设计从“Why”层面开始,体验研究分析为什么要设计某个产品,分清人们对这个产品的需求、蕴含的情感和产品存在的价值。就像人与人之间通过电话通话,这个行为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通话过程,而是人们之间实时交换信息、沟通情感的需求。只有掌握了“Why”,明白了人们为什么需要某个产品,才能很好地在“What”层面进行分析。在“What”层面,即通过用户体验研究,分析人们通过这个产品可以做什么,产品将提供哪些功能和服务,预计人们通过使用产品将获得什么体验。在“What”层面的分析之后,“How”层面需要解决的是如何通过合适的流程、用户行为和产品互动来实现每个功能或服务,并最终达到预期的体验结果。从“Why”、“What”到“How”,用户体验研究从三个层面着手分析,并对智慧产品的设计进行引导。同时,伴随着产品设计的迭代,用户体验研究依旧依次从这三个层面进行目标测试,并引导再设计的推进。这样的用户体验研究应用模式使智慧产品的交互设计能始终围绕用户的需求和体验。同时,应用模式与ISO标准13407中定义的“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过程相对应。同样内化了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迭代循环的过程。在围绕“用户”定义了设计需求之后,通过理解用户的情境、细化用户的需求、产生具体设计方案和对照需求验证设计,这样的一个设计迭代,最终找到能满足特定需求的设计结果。

三、用户体验研究

三个层面应用的案例分析本文以智慧城市建设中某传统文化品牌“情调苏州”再设计为案例,进行用户体验研究应用的分析。本案例中,很好地应用了上文提到的三个层面的应用模式。

(一)“Why”层面

首先,从“Why”层面开始。分析为什么要对传统文化品牌进行再设计。品牌产品所面对的用户有着怎样的需求,产品将附加什么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品牌都有着很长的发展历史。大部分的发展都是基于传统媒介,例如书本、杂志、报纸、电视等。在数字媒体时代,传统文化品牌面临着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从而进行可持续转型发展的挑战。随着新媒体的不断繁荣,传统文化品牌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发展,他们的文化品牌核心价值将受到削弱,甚至消失。与此同时,新时代的到来,让我们能够找到发展的机会。基于数字媒体,传统文化品牌将有机会创造出新的价值并获得新的发展。因此,核心价值的延续和增值是传统文化品牌再设计的目的。所以,品牌核心价值的挖掘成为首要的工作。“情调苏州”是一个从一本苏州城市官方旅游书发展而来的文化品牌。如今,品牌的运营主要基于传统媒介。经过研究,品牌发行的旅行书中优美文字对用户情感的吸引和产生的共鸣、人们对苏州文化历史古城和苏州城市生活的好奇心。这些是“情调苏州”在将来的发展中需要保持和加强的核心价值和核心竞争力。传统书籍是其现有的主要产品形式。随着体验社会的到来,数字媒体的不断发展,“情调苏州”品牌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新的产品形式来适应新媒体的层出不穷。同时,将市场策略转向体验模式,并设计系统性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品牌给用户带来的情感感受与体验,在新的体验模式中创造新的品牌价值。根据研究和分析的结果,确定“情调苏州”文化品牌发展需要面对的三个层面的目标用户。第一目标用户:想来苏州、在来苏州的路上、正在苏州和来过苏州的旅行者。这个层面的用户是品牌产品的直接受众,针对他们,需要实现的目标是使他们在产品的引导下获得好的旅行体验,或者激发他们潜在的来苏旅行的欲望。第二目标用户:“情调苏州”品牌主体。针对这个层面的用户,目标是延伸品牌核心价值,继续营造“情调”,通过“美文”,描绘互动、立体的苏州,与旅行者或者潜在的旅行者形成共鸣,使品牌的影响力增强。第三目标用户:旅行过程中的签约商家和景点。这类用户是品牌商业模式中的一个组成环节。品牌产品需要形成系统的推广机制来满足这类用户的商业需求,这方面的需求也是使品牌能够不断提升价值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情调苏州”文化品牌的再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是以上三类目标用户,即多方受益者的需求。

(二)“What”层面

接着,在“What”层面。研究表明,品牌不但需要新的产品形式,它同样需要一个完整发展策略的再设计。因此,为了促进品牌的新的发展,我们设定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丰富品牌产品形式,融合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构建一个新的品牌策略和一个链接该品牌所有产品的完整系统。第二,将可触摸产品向体验服务扩展,更多地注重人们对体验的购买,为用户设计独特的、愉快的体验。从单一产品向丰富的体验服务转型。首先,在品牌产品形式方面。为了最大程度地继承品牌现有的影响力,需要很好地保留“情调苏州”旅行书的产品形式。因为,旅行书已经被用户熟知并得到了很好的口碑。旅行书每年都会更新版本。但与此同时,需要在此基础上补充新的产品形式。经过研究,确定设计“情调苏州”手机端APP、PAD端APP和在每个签约商家和景点的独特标识作为快速的产品入口。因此,这4个形态的产品将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相互链接,互为补充,从而构建起一个新的品牌策略。这个新的策略,在营造“情调”,通过“美文”,描绘互动、立体的苏州的基础上,扩展品牌产品覆盖的使用情境,从旅行前到旅行中,再到旅行后;丰富品牌内容从单一的提供者和输出者,发展为旅行用户共同参与的“美文”交流、“情调”共鸣,主客体共同构建有价值的内容;提高品牌影响力,从仅通过文字带来共鸣和影响,发展为结合用户自身的、过程性、反思性的动态体验,从而使影响力更为深刻和长久。其次,将产品向体验服务转型。根据不同产品形态所对应的使用情境,来对产品进行再设计。旅行书的设计,将更为小巧和便携。即便于旅行者在旅行过程中携带、阅读和查询,并在书中提供与APP的链接的元素,如扫码下载APP、快速查阅入口、情感记录快捷方式等。使人们丰富旅行过程中的体验,既充分了解城市、获得旅行帮助,又随时记录和分享情感。手机端APP的设计,主要对应的情境在旅行前的规划和旅行中的引导。从功能上体现在“美文”的推荐和阅读,以及美文所谈及的景点和商家的推荐与了解,并能根据个性化的需求定制自己的行程和线路。PAD端APP更多地对应的是旅行前和旅行后。可以想象人们在出发旅行前,需要更多地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和有趣、有价值的游玩地点;而人们在结束了一天的旅程后,会想要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留存作为纪念或者分享给自己的朋友。这些功能的设定能为旅行者提供更多的服务,并使人们的旅行体验得到丰富。

(三)“Why”层面

最后,在“How”层面,通过用户体验研究,探索用怎样的交互流程来实现上一个“What”层面提出的功能架构。经过原型构建和目标用户测试等迭代研究方法,形成了最终的原型架构。以下是手机端APP的部分页面原型。

(四)基于体验研究的迭代

通过“Why”层面具体的交互流程和原型页面,在产品完成最终设计和实施开发前,将用户纳入设计流程和设计团队,使之参与产品原型的使用,实现需求测试和可用性测试,检测产品是否实现了“What”层面对应的功能设计,是否从根本上满足了“Why”层面探索的用户需求和实现产品应有的价值。同时,利用迭代设计,即根据测试结果进行交互流程和页面的修改和再造,甚至是“What”层面功能上的再设计,通过一次或者多次的迭代来保证城市智慧产品建设的有效性和高效率。有效性是指,产品除了利用好现有的新兴技术,从技术本身上体现智能的特征外,从功能上充分体现出产品的智能化和根本价值,体现出智能产品对城市的管理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所起到的有益的改变和提升。高效率体现在,用户体验研究保证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符合最初的产品核心目标,保证整个过程紧紧围绕“初衷”来推进,并把生产成本最大程度降低,即保证进入到开发阶段的设计已经基本满足和实现了用户的需求。

结语

用户体验研究,在智慧城市建设,特别是在智能城市交互产品建设中的应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重视用户体验,将基于用户体验研究的设计过程作为智慧城市项目的基本流程,是使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有效和高效的重要保证。首先,在“Why”层面,探索如何挖掘在智慧城市交互设计研究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确定产品的根本价值、核心目标以及针对目标用户产品将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在“What”层面,针对相关问题,研究用怎样的方法梳理智慧城市交互设计解决方案,设计哪些功能来解决问题。然后,在“Why”层面,探索在用户研究进程中如何对实际问题进行规划及管理,如何实现所设计的功能,用怎样的交互流程来面对用户,为用户提供怎样的具体的服务。最后,贯穿以上三个层面等流程性迭代,使智慧城市建设更多地融入了人的因素,加强了智慧城市建设主客体之间的交互,能更大程度上包容城市用户的个性化体验,在“体验社会”和“体验经济”的需求背景下,为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玉萍.用户体验设计要素在智慧家庭系统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装饰,2013(4):141-142.

[2]刘晓馨.智慧城市发展前景及存在问题[J].硅谷,2014(1):1-1.

第4篇:智慧城市发展前景范文

“我们的新办公大楼可容纳4000人,二至五层分别是针对TIBCO、微软、中国银行等的交付中心。我们地下一层的员工食堂可容纳1500人就餐,有专门的西餐区和吧台,食材专门从麦德龙购买,一份地道的意大利面只卖11.5元,让员工吃得安心、舒适又实惠。”5月8日下午,文思海辉举行主题为“创新引领变革,发展践行梦想”的媒体开放日,工作人员边带记者参观其位于中关村软件园二期的新办公大楼边介绍。

在随后的分享交流时段,文思海辉总裁陈立峰带领多位高管向与会记者分享了文思海辉基于SMAC(Social社交、Mobile移动、Analytics数据分析、Cloud云计算)创新的解决方案,以及私有化和转型、大数据和智慧银行、智慧城市建设等相关话题。

私有化亦为更好转型发展

2012年8月11日,文思信息与海辉软件1∶1合并。2013年10月17日,文思海辉被黑石为首的财团6.25亿美元收购,完成私有化。回顾文思海辉的发展历史和重大事件,陈立峰认为,对等合并、私有化都是为了实现创新转型这一最终目标。

“京东冲击了零售模式,LBS冲击了酒店模式,嘀嘀打车冲击了打车模式,新的时代到了。当下,以服务和创新为驱动的经济增长时代正在全面开启和到来。”关于创新转型,陈立峰指出,私有化的完成为文思海辉拉开了创新转型的精彩大幕,“文思海辉的英文是Pactera,意思就是要跟客户结成战略联盟,迎接新的时代。”

文思海辉执行副总裁兼CMO吴建认为,私有化是文思海辉发展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战略举措,体现了股东和管理层对产业发展前景的洞察和对未来的信心。他认为,私有化的完成将推动文思海辉提升决策自由度,专注于长期战略的规划和执行,其中包括收购兼并和全球化的业务布局,最具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的公司股东――黑石集团将给予文思海辉巨大支持。在时机成熟时,公司不排除再次IPO的可能。

文思海辉转型的目标是什么?“私有化后,文思海辉有五大目标:第一,文思海辉是从外包起家的,我们会持续做中国领先的最大外包服务商;第二,文思海辉要成为全球前十位做研发服务的提供商;第三,要做中国金融行业提供解决方案的NO.1;第四,发力BI,做优秀的BI战略服务商;第五,希望与跨国公司平起平坐来服务全球市场,成为中国的埃森哲。”对于业务结构,陈立峰介绍,公司目前营收60%来自外包,30%来自咨询,他希望未来的业务构成是外包占30%、解决方案占30%和咨询服务占30%。

着手大数据发力金融

文思海辉自提出SMAC战略和技术框架以来,把大数据作为全面提升客户创新转型的业务重点,融入自身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及客户服务上,获得客户和市场的广泛认可,并在金融、电信、制造、航空、电商、智慧城市等行业和领域斩获颇丰。基于此,文思海辉提出了“SMART DATA”智慧数据理念――大数据基础上的商业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应用,从而帮助企业挖掘和提升数据应用价值,引领市场全面发现数据价值。

谈到大数据,文思海辉CTO芮祥麟指出,很多大型企业数据规模在爆炸性增长,数据价值并未同步增加,甚至出现数据价值随数据量增加而降低的现象。同时,越来越多的机构不满足于简单的大数据整合汇总,而是期望通过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深入支撑企业更高层面的决策和创新,其中不乏商业模式、运营模式、生产模式和营销模式。未来,大数据对于企业的作用不仅局限在分析过去,总结经验,更在于预测未来,创新和变革,从“被动模式”转为“主动模式”。

芮祥麟坦言自己一直对算法非常着迷,他目前带领着由3位数据科学家、6位熟悉新一代技术架构和应用架构设计的技术专家组成的精尖团队,梳理出文思海辉新一代的大数据分析工具为基础的路线图,在计算资源不再是瓶颈的现如今,综合多种算法模型,用大量数据测试验证,完成真正能为企业打通、治理、分析数据的底层工作,并与文思海辉国内金融事业群BUSS服务及营销事业部总经理况文川领导的金融事业部通力合作,从底层技术到应用,为银行客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数据分析和管理工具。

行业经验丰富的况文川向记者介绍,目前,传统金融业正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理念增强营销和客户体验,建立和拓宽基于网络的复合营销渠道,建立银行业的电商平台,实现多种产品的“电销化”,并将这一营销和客服体验延伸到手机等移动平台,实现传统网点、智慧网点和手机网点的“O2O”结合,全面覆盖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并延伸渗透到供应链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正在凭借商业智能、大数据等手段,不断夯实在自身领域的优势。而在全球金融业已耕耘十年的文思海辉,将围绕客户创新需求提供咨询、开发、运维等整套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融合SMAC技术的解决方案遍布直销银行、虚拟账户、电商平台、社区金融和移动金融。

当记者问到实际客户应用的情况时,带领着4500人团队服务中国金融机构的况文川举例介绍:“我们正在与一家国有大型银行做其电子虚拟账户,完成其电商平台和直销银行目标;还有,我们正在为一家中小银行做直销银行,6月份上线;我们正和西北的一家银行和南方的一家银行做多渠道电子客服,而像汉口银行、农行的一些分行和光大银行都在使用微信客服;而在移动办公和移动BI方面,我们正在研发的客户360视图的产品非常贴合用户需求,但目前还没有投产。总体而言,目前这块已经为公司带来4000万元收入贡献,而且其增速会很快。”

智慧城市不断积累

第5篇:智慧城市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市;技术基础;创新技术;IPV6;云计算机技术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3-0082-02

文化物质的积累、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是伴随着城市而逐渐演变的,而城市大发展的动力慢慢变成智慧的成果,就是大众人民可以不间断的享受创新技术带来的服务与产品,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各个政府的大力的推动,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将呈现在民众的面前,所谓智慧城市是指根据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理念,根据最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在泛在互联网和信息全面感知的基础上,实现人、物、城市功能系统之间无缝连接与协同联动的智能自感知、自优化,从而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功能、商务活动等多种城市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形成具备可持续内生动力的安全、便捷、高校、绿色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实现的是城市系统的优化升级,使城市各系统根完善、更智能、更协调、更发达,使城市中的人和物更智慧、更和谐,使城市中的人生活更幸福。

1 智慧城市三大技术基础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技术创新、民众意识、政府管理等各方面共同作用,而其中技术创新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石。“信息”是智慧的核心,因此“信息技术”是支撑智慧城市的核心技术。

1.1 通信技术广泛化让智慧城市拥有了神经系统

一个人要将看见的、听见的、触摸到的各种信息传递到大脑,需要有遍布全身的神经系统。对于智慧城市来说,拥有这样的神经系统,是实现智慧的最根本要求。泛在的通信网络就像城市的神经系统,只有有了它,信息才有可能通达。

1.2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让智慧的能力贴近普通民众

在有互联网技术以前,信息处理只是聚集在少数专用机房里的大型计算机设备的事情,和普通的民众关系不大。虽然信息可以传递,但信息传递的范围有很大限制,远不能到达城市的末梢。互联网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使得任何一个普通民众都能够随意获取和产生信息,智慧的能力只有真正贴近了普通民众,智慧的城市才有可能实现。

1.3 嵌入式技术的发展,让智慧的能力扩展到物

从技术层面来看,“智慧城市”是以网络信息为基础的城市信息体系,其智慧能力的差别来自于对信息获取能力的差别,智慧的城市不仅需要更多的人能够随时获取和产生信息,城市里的各项基础设施也需要能够进行信息的自动采集、动态监管。从技术角度来看,就是各种各样的设备需要具备独立运算和联网的能力,嵌入式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些成为可能,因此嵌入式技术是智慧城市的技术基础之一,它使得智慧的能力从人扩展到物品。

2 智慧城市的应用局限性与技术瓶颈

2.1 智慧城市应用局限性

目前的智慧城市应用大多是一些处理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的简单场景,简单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模式虽然有一定的领域,但碰到一些复杂的领域就无法应对了。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还有很多复杂的情况,需要不同类型节点协同进行智能计算的应用领域。而且这些简单的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只能简单的局限于对数据的安全性、实时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均不高的领域,万一出现数据被盗用、篡改等情况,也不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但对于一些数据错误、丢失、延时,将会造成重大损失的领域,如:医疗手术控制、火车交通控制、大型机械设备运转控制等,由于拘束的限制,这样的领域物联网都还没有触及。目前智慧城市典型应用中,设备一般在较为适宜的环境下工作,而现实环境中则会有相当一部分的应用要求设备工作在相当恶劣的环境下进行操作,甚至有些特殊行业的设备可能面临极端高温和低温、瞬间温度剧变等极端恶劣环境,而目前我们的传感器技术尚无法达到这点。我国目前智慧城市应用已初见规模,但是最多也不过数千个节点共同工作,还远远没有达到数万、数十万、数百万海量节点规模,伴随着节点规模的增加,节点、网络的接入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要求将呈指数级增加,故对节点组网速度、节点管理、协议高效性、数据并发等技术特点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2.2 智慧城市技术瓶颈

以上分析的智慧城市应用存在的局限性,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技术瓶颈所引起的。解决技术瓶颈、才能打破局限,扩展需求,将使智慧城市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我们主要存在四方面的技术瓶颈。其一,传感器技术瓶颈。如何推出更小、更强、更便宜的传感器。智慧城市发展首要是大量布置各种传感器,使这些传感器与物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物品的一部分,因此传感器不仅要微型化,而且这样微型化的节点不但要拥有相当的处理能力,还需要能耗低,然而这样小型高性能的传感器目前只能用于尖端的领域,尚无法大规模应用。其二,通信网络技术瓶颈。如何做到既大容量又高性能。智慧城市中很多的应用都将是无人干预的自动操作,其与人的通信行为有很大的不同。从规模上来看,可能要面对上千万、乃至上亿的海量节点,规模将远超过原有的通信规模。其三,平台处理技术的瓶颈。如何做好海量感知信息的处理和管理。如何及时处理海量感知信息,是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另一个技术瓶颈,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化,需要综合运用云计算等技术推进平台处理技术不断发展,解决海量数据的存储、归类、处理、检索需求才能打破这种局限。其四,安全性技术瓶颈。如何应对更为复杂的物联网安全问题。目前阶段,信息的安全问题其实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安全问题是智慧城市发展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它将直接决定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

3 创新技术推动城市化进程

3.1 大力推动感知技术的发展

智慧城市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世界来获取信息,感知技术的发展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前提,感知技术其实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技术:传感器和无线传感网。感知技术需要不断向着高性能、低能耗、微型化、低成本方向发展,才能为实现各种智慧城市应用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扩大智慧城市应用的范围。传感器是一种能把物理量或化学量转变成便于利用的电信号的器件。无线传感网(WSN)是由部署在一定区域内的大量传感器节点组成的,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被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无线传感网核心技术主要集中于网络拓扑控制技术、多跳可靠数据交互技术、信道资源调度技术、物理层技术、协同计算与处理技术、分布式信息感知技术等。无线传感网以其智能化、低功耗、自组织的特性提供了全新的智能化通信、控制手段,是目前大范围、低成本获得传感信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其中无线传感网关键技术包括:射频识别技术(RFID)、IEEE 802.15.4、Zigbee/Zigbee Pro技术、Z-Wave技术、Wireless-

HART技术、蓝牙技术、NFC技术。

3.2 推动网络能力增强

在当前智慧城市的初级阶段,物联网应用数量尚不大的情况下,现有网络基本可以满足物智慧城市的通信要求,但各种问题已经开始逐步显现;随着智慧城市发展的深化,物联网业务数量扩大,网络必将产生巨大压力,甚至也可能进一步影响到现有的人与人的正常通信。因此需要对通信网络的适应性进行研究,在现有网络的基础上,研究和开发适应和满足智慧城市通信特征的网络能力改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通信网络运维体系,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网络层业务特性管理、网络资源分配机制、网络性能优化机制、灵活的QoS体系、灵活的网络安全能力、移动性管理机制。其中IPv6技术与云计算机技术就是其中的主要技术,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缩写,它是IETF(Internet Engineeri-

ng Task Force,互联网工程任务组)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它具有更大的地址空间,IPv6中IP地址的长度为128位,并加入了对地址自动配置的支持;IPv6的地址分配遵循聚类的原则,对IP包结构进行了简化,提升了路由转发效率;增强了对组播及流控的支持,增加了对网络层的数据加密,并对IP报文进行校验,增强了网络的安全性;可以较好地满足物联网海量节点、高安全性等应用特点的需求,是物联网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云计算将网络上分布的计算、存储、服务构件、网络软件等资源集中起来,基于资源虚拟化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它可以实现计算与存储的分布式与并行处理。云计算的主要特征主要有这几个方面:以高度可扩展的弹性方式交付服务;利用因特网技术和方法来开发和交付服务;资源虚拟化及资源的自动管理与配置;可实现海量数据的分布式并行处理;低成本并对用户透明。

参考文献:

[1] 彭继东.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研究[J].城市观察,2012,(2).

[2] 李忠.智慧城市建设技术思[J].建设科技,2012,(4).

第6篇:智慧城市发展前景范文

一、江苏省智慧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2010年江苏省镇江市率先提出“智慧旅游”的理念并开展相关项目建设,随后江苏省各级政府和相关旅游行业将如何推进智慧旅游发展,提升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作为旅游产业转型的重点工作。2011年镇江市建立了挂靠国家旅游局的“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为全国的智慧旅游建设发展率先提供了示范。镇江“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实施建设之后,南京、苏州、常州、无锡、镇江等7市迅速建立了“智慧旅游联盟”,并联合其他兄弟城市从城市智慧旅游逐步向城市群、区域性智慧旅游发展,形成点、线、面、网的连接和结合。《江苏省“十二五”智慧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到江苏省将在2015年实现所有5A级景区、半数4A级景区达到智慧景区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智慧旅游全覆盖。

截至2012年7月,我国绝大部分一线城市和80%的二线城市均已提出智慧旅游发展目标和建设总体规划,包括北京、上海、江苏等在内的旅游经济发达地区,已有近40多家单位完成了智慧旅游总体规划或是智慧旅游总体建设框架。

智慧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所取得的成果却相当显著,智慧旅游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潜力,无疑将成为旅游业转型的必然方向,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和缺陷,但相信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势必会得以解决。

二、江苏省智慧旅游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旅游资源丰富,战略联盟建立。多样化的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江苏省以其高品质的旅游资源为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智慧旅游是以实现旅游服务信息化,为游客提供品精质优的旅游体验为目标,其基础就是要有多类型的旅游资源,只有合理开发利用并整合有价值的旅游资源才能为智慧旅游的开展提供动力。同时,2011年南京、苏州、常州等7市率先建立了“智慧旅游联盟”,这一战略联盟的形成给江苏省智慧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巨大优势,江苏省智慧旅游的发展无论是在技术水平、政策颁布,经济支持等方面都一直走在全国智慧旅游发展的前沿,为其他城市智慧旅游的建设提供了珍贵参考,成为信息化旅游时代构建的良好范本。

2.潜在市场广阔,信息科技水平高。随着电脑、智能手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为基础的智能化服务已成为使人们生活更便捷的重要途径。信息科技在旅游产业中的应用,使游客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感受到智慧旅游所带来的全新体验,江苏省作为智慧旅游的先行城市也一直受到外界的高度关注,虽然智慧旅游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其智慧旅游所拥有的潜在客源市场相当广阔。

(二)劣势分析

1.智慧旅游认知缺乏,管理体制不完善。人们对智慧旅游理念的认识不足和理解偏差对智慧旅游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制约。从旅游者角度来看,如果对智慧旅游缺乏理解以及概念不清,就很难促使人们产生主观能动性。从旅游地方面来看,策划智慧旅游项目、开展旅游活动、生产旅游产品的前提就是要对智慧旅游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不盲目跟风。智慧旅游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所涉及的不仅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管理问题。

2.产品同类化严重,缺乏相关人才。由于智慧旅游已成为旅游热点,各城市为快速争取市场,忽视现状,盲目跟风,大量劣质的智慧旅游产品充斥着旅游市场。江苏省智慧旅游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前列,无疑成为各旅游城市效仿的对象,智慧旅游产品同类化的现象更严重。同时,由于智慧旅游的科技发展需求,对其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相比于传统旅游活动有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江苏各级政府对人才引进、项目支持、创新奖励等方面没有相关的鼓励政策,对智慧旅游的一些重要研发还没有给予大力支持,导致相关人才的培养并没有跟上智慧旅游发展的脚步。

(三)机遇分析

1.旅游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各级政府政策支持。智慧旅游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经济支持,而江苏省旅游经济形势良好,为智慧旅游的全面建设创造了机遇。现今,关于发展智慧旅游的相关政策纷纷出台,很多重要的政府规划文件也将智慧旅游作为重点内容进行阐述。到2012年10月,江苏、浙江、北京等省市均开展了智慧旅游的试点和建设。目前,我国已有62个省市提出智慧旅游发展计划,其中16个省市出台了相关规划。而《江苏省“十二五”智慧旅游发展规划》的出台也意味着规划全省智慧旅游建设的方向已经基本明确。

2.旅游产业信息化的转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旅游者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旅游信息已成为最重要的渠道之一,智慧旅游的发展要紧抓旅游产业信息化以及旅游者消费方式的转变这一机遇。

(四)威胁分析

1.智慧旅游市场竞争加剧。对于江苏省而言,智慧旅游市场的竞争主要来自江苏省周边省市如浙江、上海、安徽等,这些省份的旅游产业都比较发达,在整个华东地区的知名度也较高,特别是浙江省近几年智慧旅游的发展,其成果相当显著,西湖景区已基本实现交通系统的智能化,加上自身旅游资源丰富,信息化基础良好,科技水平较高等优势无疑给江苏省智慧旅游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威胁。

2.技术生命周期限制,知识产权保护漏洞。对于智慧旅游而言,技术理所当然是核心部分,然而技术存在一定生命周期,随着竞争的加剧,技术的生命周期也有缩短的趋势。同时,随着智慧旅游平台的构建,在激烈的竞争中,其核心技术和创意项目势必会遭到竞争对手侵权的威胁,如何强化这种创新型服务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增强自身的创新速度和能力,防止对手的不良侵权,避免项目产品的轻易复制,也是智慧旅游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问题。

三、江苏省智慧旅游发展策略

(一)一体化战略

在“智慧旅游”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立一体化服务宣传平台有利于集中各项旅游资源,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一站式的旅游服务模式可以向游客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服务,通过相关的智慧旅游反馈系统也能及时将游客的意见进行反馈与分享,给旅游者提供全新的旅游体验。同时,一体化服务宣传平台的建立可以集中宣传江苏智慧旅游品牌,推广江苏整体的旅游形象,避免信息多而散乱导致旅游者无法做出符合自身情况的选择。

(二)高品质战略

在全球化、信息化不断发展今天,各地的旅游特色也逐渐被淡化,盲目跟风、概念炒作导致旅游产品质量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各旅游地想要提高市场竞争力,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就要集中力量开发高品质的智慧旅游产品,在紧扣当地的旅游特色,利用资源优势,避免盲目跟风以及过度商业化的现象,实现个性化发展的同时,积极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丰富旅游项目类型,积极创新,打造特色智慧旅游品牌。

智慧旅游市场管理体制不完善、跟不上旅游产业发展的脚步,这对智慧旅游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江苏要尽量加强智慧旅游发展时期的管理力度,各政府部门要通力合作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完善相关评价体系,做好旅游政务信息及建议反馈工作,从政务服务方面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三)差异化战略

江苏省的旅游项目大多以传统文化旅游为主,基本上是以导游讲解文化历史知识、观赏自然人文景观为主,游客缺少亲身体验,旅游新鲜度难以提升,而在科技水平较为发达的今天,应该突破这一障碍,运用科技力量丰富游客体验形式,打造差异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在积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同时,打造特色项目、特色产品、特色路线,扬长避短,凸显自身优势,实现利益最大化,提高市场竞争力。

第7篇:智慧城市发展前景范文

党委和地委、行署在召开了双向交流现场会,今天。大家通过现场看、间接听,对有了不同程度的解和认知。丰富的资源优势,坚实的发展基础,较强的经济实力,较高的组织化程度,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为广大莘莘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舞台。此,代表党委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和制定的就业优惠政策,提供就业岗位,做好帮扶工作,积极提供必要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确保让自愿来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很快步入正常的生产、工作和生活轨道。凡是自愿到团场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一定会在政治上给予关心,工作上给予信任,生活上给予体贴,充分发挥你作用,团场这片热土上,一定能够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实现人生的价值,开创崭新的未来!希望你和广大干部职工群众一道,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自治区党委和党委的要求,继续沿着屯垦戍边的光辉道路阔步前进,为新疆的稳定和发展,为地区和的发展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今天兵地双方在文化广场召开地区大中专毕业生到团场工作双向选择交流大会。此,为进一步把自治区党委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工作的会议精神落到实处。代表党委和全广大干部职工表示最热烈地欢迎!

也是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维护地区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具有较高的组织化程度、突出的集团化优势、相对较高的职工素质、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和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以及吸纳高素质人才的实践经验和基本条件。四十多年来,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但无论政治风云和形势怎么变化,军垦战士一刻也没忘记肩负的责任,始终发扬精神,戈辟荒滩上用鲜血和汗水浇灌出片片绿洲,建起了星罗棋布的城镇,如同一道坚固的屏障,横亘于山南麓,与各族人民和边防部队共同守卫着祖国的北大门。随着我国开放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来,乘改革的东风,坚持以“致富职工群众,发展壮大,增强戍边实力”为目标,抓机遇,谋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2001年全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66亿元,与“八五”末的2.21亿元相比翻了一番多,与上年相比增长19.8%全耕地面积由“八五”末的56.1万亩发展到2001年的81万亩;资产总额达到21.2亿元,比“八五”末的9.8亿元净增11.39亿元,翻了一番多;职均工资达到6775元,比“八五”末的3133元净增3642元,翻了一番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团场小城镇建设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规划建设先进,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功能设施逐步配套完善,生态环境良好;文教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长足进步,为今后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还是一所培养造就优秀人才的学校。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不仅是一块集贤纳才的热土。每个时期都有知识青年和城乡青壮年响应党的号召,从华北、华中、华东等地区的省市来到扎根,施展智慧才能,奉献青春年华。40多年的开发建设中,已形成了独特的人才和劳动力培养体系,积累了吸纳高素质人才的实践经验。据不完全统计,成立以来,已吸纳大中专毕业生2136人,吸纳城乡知识青年一万余人。中的许多同志,现在都已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和骨干,成为屯垦戍边伟大事业中的一员,乃至区内外的重要领导岗位和知名的专家,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

第8篇:智慧城市发展前景范文

去年年底,我国拿出6.6亿元财政支持来发展云计算,杭州拿出了1.7亿元。其中,阿里云获得1.5亿元资金,华数获得2000万元。

现在很多人一提云计算,就把它看成数据中心,包括很多做数据中心的企业甚至都这么理解。数据中心是云计算很重要的一部分,这是不可否认的,但这不是云计算的全部。

云来有因

目前全国有十多个城市提出云方案和计划,说明当地政府是大力推动的。而杭州目前仍没有提出一个方案或者口号。

从宏观规划和计划层面,杭州是落后于其他城市的。从政府推动角度讲,杭州也很落后。

不过,杭州的云计算产业化推进已经走在其他城市前面了。这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杭州拥有扶持资金。

第二,已经有一大批企业在不同领域遥遥领先,如税友在国税方面走在前面。

第三,电子政务方面,杭州市也颇有进展。如海康威视在城市安防监控方面的云平台建设就非常好。银江集团在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统一建设方面做得也很不错。

杭州市在云计算方面的基础不错:

首先,杭州市多年来一直在大抓信息港、医药港建设。杭州地下没矿产,地面没有大的交通枢纽,空中也没有大的空港,海陆空方面没有太多天然的优势。所以近十年来,杭州重点发展信息港等项目,软件业在此基础上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北方是以国有经济结构和集体经济结构为主的,杭州则以民营企业为主。因为民营企业活力比较大,有大量嗅觉敏锐的民营企业进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其次,杭州还有强大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做支撑。云计算的三个服务平台,如果没有强大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支撑,也是做不起来的。此外,杭州市有强大的经济和工业基础,并且是个工业大市、工业强市。去年工业总产值达一万三千多亿元,居全国第八位。杭州市的财政收入前年已超过一千亿元,强大的工业基础也带来了强大的需求,这也就是云计算产业能率先发展起来的原因。

最后,政府率先运用,示范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杭州市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一手抓产业、一手抓电子政务。政府每年拿出2亿多元来搞电子政务。这就需要发包一些项目,虽然是面对全国发包,但杭州市本地的企业更为收益,这也为云计算产业的运用带来了很好的应用示范突破口。

瓶颈犹存

尽管如此,杭州市云计算产业的发展仍存在瓶颈。不仅在杭州市,在全国都有瓶颈。主要体现在三点:

一是观念问题。云计算发展的表现形式为三大服务。但这三大服务给政府和企业会带来革命性的颠覆。云计算对经济发展,如同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的颠覆影响是一样的。

全国有40多个城市要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基础是数字城市,没有数字城市作为先决条件,是无法建设智慧城市的,跨越式发展的难度是很大的。

但是什么叫智慧城市?很多人说就是城市信息化、无线城市或数字城市。其实智慧城市和这些概念是不同的。

如去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内指挥美国军队攻打拉登,奥巴马能看到并指挥现场,这叫数字化,不叫智慧化。如果奥巴马能在海量的情报信息中,筛选出正确情报并做出实施方案,这才叫智慧化。

我们也常讲物联网,物联网是云计算的表现形式,云计算是物联网的支撑。通过物联网,家里的煤气或窗户有动静,可以做到及时报警,但必须解决哪些是有用信息。如果窗帘有风吹草动就报警,户主会不胜其烦。如何筛选,如何从报警信息中作出处理方案,这都是智慧城市必须解决的问题。

杭州搞了十多年数字杭州。信息化部门越建越大,运维服务所需人手越来越多,信息采集越来越多,政府追加的投资也越来越多。

搞到现在信息化部门膨胀,财政压力大,这和预期很不一致,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另外,信息共享无法实现。如经信委和发改委能实现联网吗?不能,因为部门利益难以达成一致。

云计算的三个服务,让政府部门、企业不用各自重新建设信息平台,专业公司服务得好,政府和其他企业就可以来购买服务。云计算企业如同一个电厂,使用者直接来购买电就行了。数字城市是为决策者和管理者服务的,智慧城市是为自然人和法人服务的。我们下一步要让老百姓感觉到城市的衣食住行都方便起来,让所有法人、自然人不再走传统路径,而且能互动起来,这才是智慧城市。

数字城市建设这么多年,很多城市已经形成了固有模式。比如,以前投资500万元做一个项目,现在有的专业企业告诉你每年提供50万元就可以了,分十年陆续投入,总数也是500万元。企业就很难接受了,因为以前设备是自己的,工作人员是自己的,投入的钱由企业自主支配。现在拿出50万元却只能购买服务权。

企业CIO原来带领几十号人马做几十万元的项目,现在的云计算就是要革他的命,你说他愿意做吗?企业能接受吗?CIO能接受吗?

我们要教育企业接受这种模式。这个观念不突破,数字化建设则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模式问题。很多企业常说我做云计算主要就是建数据中心,把用户的数据都加进来。我就会问他,你的赢利点在哪里?你卖的是解决方案、产品还是服务?只有卖服务才是真正的云计算。

最终的云计算必然会走到专业部门提供服务的模式那里。智慧城市的建设,要看以什么模式进行。如果依然按数字化城市的模式建设,那么就是挂羊头卖狗肉。政府应把专业化的东西交给专业公司去做,靠云计算服务于法人自然人,才是智慧城市。

三是钱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与其拿出1000万,还不如一年100万,分十年拿出来。今年在杭州要开始两化深度融合。我们会组织企业的CEO、CIO参加座谈,与云计算的企业对接。云计算企业要向企业介绍成功地做了哪些项目,传统企业按此会节省多少。通过这种方式给CEO、CIO洗脑。CEO来解决做不做的问题,CIO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我们一直强调两化深度融合。融合的突破口在哪?杭州大概在2009年就提出将来要从三方面推进两化融合。前十年我们通过数字化模式推进,现在通过云计算来推进。企业未必需要研发队伍,软件研发等完全可以由专门企业来做。

以前杭州每年所有部门加在一起有一百多个项目,投入2.5亿元,现在按云计算建设,必须有长远规划。整个城市的资金链大,提供的资金量也会更大。比如,仅平安城市建设就需要700个亿。700亿对城市是很大的压力。如何在云计算产业统筹协调利益集团?

云计算产业的建设集团,包括软硬件、技术网络,方案集成;协调用户集团,所有涉及建设的部门统筹协调起来;资金的来源也需要协调,一个城市的庞大资金从哪来,一般是银行、风投、民间资本。

云计算产业在杭州某些地方依然是零敲碎打。因此必须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把云计算产业率先应用推广起来,现在不做就晚了。政府做起来了,大企业肯定也会跟进。

最后,加大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政府的财政基金要优先扶持云计算项目。杭州市政府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每年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上,加上各县区配套,有1.5亿元的项目。政府还有2.5亿元电子政务的引导。杭州无具体名称的规划,因此要加大宣传推广云计算的力度。企业比政府做得好,很多企业都开始在各自领域宣传推广,政府也要跟进。

目前杭州市委、市政府也在大力推进智慧杭州的建设。智慧城市是平台,云计算是技术。物联网是智慧城市的表现形式。建设智慧城市,是发展杭州市云计算产业很好的契机。

第9篇:智慧城市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林业;应用

1、前言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传统林业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业的快速发展,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伴随着智慧林业的出现,传统林业也开始逐步转向了管理、服务以及感知等为一体的新模式。而在智慧林业发展过程中,物联网技术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正是结合物联网及智慧林业的相关理论概述,针对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林业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希望能够为同类的实践提供借鉴。

2、物联网及智慧林业相关概述

2.1物联网技术概述

物联网技术主要是通过GPS系统、RFID系统、红外感应器以及激光扫描器等设备,将我们生活中的各类物品连接到一起并接入到互联网之中,继而以此为基础进行信息的采集、交换、处理以及反馈,从而达到智能化管理、监测以及识别的目的。下图展示了物联网系统的主要构成,主要包括传感器系统、中间件系统以及应用系统等三个重要部分。

图1 物联网技术的主要构成

2.2智慧林业概述

目前,传统林业正在向着数字林业、智慧林业快速转变,而物联网技术则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智慧林业,主要是指将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新兴的信息技术运用到林业开发之中,从而达到快捷高效以及智能管控的目的。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林业若要在未来取得更好的发展前景,智慧林业是必由之路,只有通过打造智慧林业,才能不断提升我国林业发展质量,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智慧林业也使得我国在林业资源管理、绿色林业发展以及构建生态系统等方面能够和谐共进,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最大效益。

3、当前物联网技术对于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我国幅员辽阔,林业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广阔性,而且在时间上也保持着很长的周期性,正是由于这些特征的存在,使得林业和其他的生产实践有着很大的区别。以林业资源监测为例,不仅需要较大的外业工作,而且任务量非常繁重,更有甚者,在管理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林业数据,种种都使得工作人员在处理工作中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当然也比较难以保证精准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其中,必定能够取得明显的效果,从而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在林业管理和监测中,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随时获取到林业中野生动植物、森林等相关的数据信息,使得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掌握林业的动态,也正是由于物联网技术的运用,使得林业发展更快地从传统林业转变成为智慧林业,使得林业发展实现了很大的跨越。

4、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林业中的具体应用

4.1实现对林业资源的监测和管理

在林业管理中,林业资源的涉及面是最为广泛的,林业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物联网实现对特定区域的特定对象进行智能管理。比如,可以在具有代表性的树木根部设置传感器,对树木生长所需要的温度、水分以及养分等指标数据进行自动采集,然后通过网络传送到管理中心,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对采集数据的分析,确定树木的生长环境。此外,林业管理人员还可以在林区设置摄像机等安防监控设备,以达到对林区环境随时监控的目的,一旦出现树木生长超过临界值,或者盗伐林木的不法分子进入时可以随时向有关部门报警,以便于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4.2实现对森林病虫害和火灾的预防

对于森林资源来说,病虫害和火灾可谓是两大危害,国家林业部门也一直都比较重视,但是面对着庞大的森林面积,如果不能够借助于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单靠人工观察监测,其工作量也是难以估计的。首先,通过物联网技术中的传感系统,可以实现对森林病虫害的自动监测,实现动态跟踪的目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基于森林环境中的温湿度等客观数据,以实现对病虫害的预防等,这样也能够有效防范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此外,在森林防火方面,可以通过选取合适的观测点,通过传感器实现对不同林区区域环境的干燥度、温度、风力等关键气候的监测等,通过相关的数据可以为有效防火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4.3实现对野生动植物的有效保护

在智慧林业中应用物联网技术还能够有效实现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作用。通常是通过在林业的重点区域设置相关的传感器,对动植物进行监测和管理,从而有效实现动植物的可持续开发。具体来说,首先可以在珍贵的野生动物身上或者其所处的活动区域中设置相应的电子标签,通过电子标签能够掌握该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以更好地监测与定位,当然,如果野生动物发生意外,也便于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同理,林业管理人员也可以在珍贵植物身上设置相应的电子标签,以对其年龄、种类、生长状态等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等。可见,基于物联网技术还能够有效实现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现代化。

5、结束语

总之,物联网技术作为当前发展非常迅速的一门科技,在很多领域中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林业亦是如此。笔者相信,随着物联网技术在未来与智慧林业的进一步深入融合,必定能够有效推进我国林业发展的现代化,继而促进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乌日根,简帅. 物联网技术在林业信息采集与处理中的应用[J]. 信息化建设,2016,05:309.

[2]陈光. 物联网在林业发展中的探析[J]. 计算机与网络,2015,10:60-61.

[3]糜艳丽,刘明红. 物联网技术在林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前景[J]. 北京农业,2015,15:18.

[4]董鑫,赵博. 物联网技术在林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J]. 河南农业,2014,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