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旅游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逐渐出现联合发展趋势。产业集群趋势逐渐明显,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发特色旅游产业链,有利于促进旅游产品区域竞争力提升。鄱阳湖是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从产业集群视角出发,整合当地旅游资源,采取有效对策,对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一)交通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有多条铁路、公路与外界相通,水路运输、航空运输都很发达,并且路运、水运、空运基本形成一个立体的交通网络。此外,鄱阳湖还在进一步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加强与外界联系。
(二)资源
鄱阳湖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重要的旅游景点有老爷庙、石钟山、鞋山、鄱阳湖候鸟保护区、鄱阳湖花海等。主要旅游活动有冲浪、漂流、游艇、划船、篝火晚会,并且周围的餐饮、住宿、购物设施完备,为游客旅游创造良好条件。总之,鄱阳湖旅游资源丰富,不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地方特色饮食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为产业集群和区域旅游竞争力提升创造条件。
(三)客源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地处江西省北部,毗邻湖北、安徽两省,地理位置相当重要,承接东西,连贯南北,周边地区有相当广泛的客源。其中最重要的客源来自长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经济发达,人们生活水平高,具有旅游观光需要。况且该地区距离鄱阳湖比较近,到鄱阳湖旅游较方便,其客源优势是其它地方不可比拟的。
(四)旅游产品
经过多年努力,鄱阳湖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多种旅游产品,如观光度假、文化娱乐、假日旅游、专项旅游等。这些旅游产品能给旅游者以全新感悟和深刻体验。此外,具有当地特色的九江高腔、赣剧、采茶戏等也是鄱阳湖非常重要的旅游产品,[1]在海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对游客具有很大吸引力。
三、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一)提高区域整体实力,实现全局共赢
旅游者希望以最短时间,最小花费,游览更多地区,欣赏更多风景,进而丰富自身旅游经历。这就要求产业集群,将旅游景点集中起来,加强不同景点之间的合作,为旅游者创造良好条件。如果旅游景点忽视合作,不注重产业集群,必然会影响旅游景点整体竞争力。因而鄱阳湖生态旅游业发展要实现产业集群,加强旅游区内合作,实现旅游资源最大程度开发和利用,着眼于区域内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体实力,实现全局共赢。
(二)促进资源共享,降低开发成本
在旅游景区内实现产业集群,优化整合不同的旅游资源,促进资源共享,有利于节约成本,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为旅客游览创造良好条件,进而增进旅游景区资源的吸引力。从产业集群出发,鄱阳湖旅游区内合作开发可以控制开发成本,促进资源共享,获得成本优势。该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共享资源,增进不同地区联系,优化整合鄱阳湖景区资源,推动旅游资源开发一体化,逐渐形成规模经济,避免旅游资源浪费。不同景区间加强合作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防止旅游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进而增进相互联系与合作,在整个旅游景区内形成品牌效应。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对外宣传活动,共享销售渠道,节约对外销售成本,降低旅游景区的宣传推广费用。并增加客源,扩大鄱阳湖旅游景点在游客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进而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
(三)促进市场互换,保证稳定的客源
整个鄱阳湖旅游资源开发时,实现产业集群,加强各景点的联系与合作,有利于促进市场互换,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同时还可以增进相互联系,改善旅游景区环境,实现鄱阳湖旅游可持续发展,提高该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适应市场变化,增强风险抵抗能力
通过产业集群,能提高鄱阳湖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增强抵抗风险能力。在产业集群条件下各旅游区可通过资源共享及时获得市场变化信息,并及时调整宣传对策,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风险。针对一些旅游资源面临开发极限的问题,通过产业集群,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延长旅游资源使用周期,充分发挥它的价值。
四、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一)构建互补的旅游产品群
要全面认识鄱阳湖旅游资源的特点,最大限度挖掘各旅游景点潜力,取长补短,使本地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同时协调好鄱阳湖旅游产品的整体发展,在强调区域特色的同时对旅游产品合理配置,从而形成互补的旅游产品群。此外还要加强区域内旅游信息的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保持旅游产品优势互补,提高区域旅游产品竞争力。
(二)联合塑造区域旅游形象
一个地区的旅游形象对扩大旅游地知名度,保持旅游地的生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塑造鄱阳湖旅游形象要市场来推动,要游客来塑造。一方面,要保持鄱阳湖旅游区域内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要将有关联的景点组合起来,形成组合优势,提升区域旅游形象。
(三)共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要重视交通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鄱阳湖与全国各地水运、路运、空运间的联系,保证交通安全快捷,方便游客来鄱阳湖旅游观光。其次要加强旅游区内交通设施建设。以延长游客旅游时间,增加游客消费。最后还要完善鄱阳湖旅游区内娱乐设施、服务设施建设,为游客在旅游期间购物、食宿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四)联合开拓旅游市场
从产业集群视角出发,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发展,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开拓旅游市场,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然而,仅仅依靠某个旅游地开拓旅游市场显然不够,也很难收到较好的效果。因而要联合开拓旅游市场,共同扩大宣传和增加投入,扩展旅游市场,增加游客数量,促进鄱阳湖区域内经济、社会效益提高。
(五)加强旅游区内环境保护工作
实现产业集群,推动鄱阳湖旅游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是必不可少的。要完善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内环境承载量进行评估,确定鄱阳湖旅游区内的环境容量。重视对游客进行景区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工作,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在旅游旺季时要对游客进行合理疏散和引导,尽量降低游客对鄱阳湖旅游区域环境的破坏程度。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治理鄱阳湖景区的环境破坏,加强旅游区环境保护工作。
(六)重视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
一方面,相关部门要重视专业人才引进工作,将优秀旅游管理人才引进到鄱阳湖旅游区域来,提高鄱阳湖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完善课程设置,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丰富他们的旅游基础知识,增强实践技能,熟练掌握鄱阳湖景区的基本情况,更好开展对外宣传和交流活动,能有效胜任自己的工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五、结束语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2”城市;生态旅游;可行性分析;空间分布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专项旅游形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2”城市—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崇左、玉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且优势明显,发展生态旅游对该区域旅游以及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1.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2”城市发展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1.1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2”城市自然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见表1),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具有沿海跨国,山、边、海三种魅力交相辉映、依山傍海,海陆两种魅力交相辉映、中国与东盟国家多种文化风情交相辉映、区域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优美的自然山水与未来现代都市交相辉映等独特资源优势。此外,该地区生态环境良好,气候温和,拥有中国最纯净的海湾,适宜大力发展滨海生态旅游,生态植被保持良好,森林覆盖率高、环境优势明显。
表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2”城市生态旅游资源
资料来源:《北部湾旅游发展规划》。
1.2 区位优势明显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2”城市区位优势明显。该区域位居中国—东盟经济圈、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的结合部,地处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合作等多区域合作的交汇点,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在这里交汇,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在这里结合,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国际经济合作区,是西部大开发的三个重点地区之一,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中心地和先导地区,汇集了国家各种政策优势。区位上的优势给该区域生态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1.3 旅游业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大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2”六大城市旅游业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大。国内旅游接待人数从2003年的2252.73万人次增长到2008年的4685.1万人次,5年期间增长了107.97%;国内旅游收入则从2003年的1057409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2458291万元,增长了132.48%。入境旅游人次从2003年的13.38万人次增加到2007年的46.73万人次,4年期间增长了249.25%;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从2003年的2690万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2295.77万美元,增长了357.09%。
1.4 生态旅游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首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北部湾旅游以及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其次,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逐步建立、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环北部湾经济区域、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域等国内外区域性经济合作、旅游合作的逐步发展和深入,各种有利政策将向广西北部湾地区集聚,北部湾将成为旅游投资的热土。此外,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推进兴边富民行动,这也为广西北部湾旅游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2.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2”城市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2”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的可行性高,为了更科学的制定该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策略,先对各城市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 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就是指旅游资源在地球表面的一种几何存在,它源于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 在形式上表现为同质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和旅游资源丰富度的空间态势①。在此我们采用地理集中指数(G)作为空间分布分析的数据,G值越大,说明该地资源分布不广,资源丰富度低;G值越小,说明该地资源分布广,资源丰富度高; 当G=100 时,说明此地没有该类型景观。根据王力峰(2007)等人的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2”六大城市主要生态旅游景观的地理集中指数如下:
表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2”城市生态旅游景观地理集中指数
资料来源:王力峰,张翠娟等.广西生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2):322.
从六城市各类生态旅游景观G值以及平均G值可以看出,南宁、崇左和玉林虽然没有滨海生态旅游资源,但由于其他几类资源分布比较均衡,因此整体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度比较高;钦州和防城港的各类生态旅游资源都有分布,资源丰富度居中;北海虽然滨海生态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其他四类的生态旅游资源不够丰富,所以整体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度偏低。另外,南宁和玉林的森林以及农业生态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崇左在湖泊和河流生态旅游资源上稍微占有一定优势;北海的滨海生态旅游资源是六个城市里最丰富的;钦州和防城港的滨海以及森林生态旅游资源都还比较丰富。
3.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2”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3.1 大力发挥南宁首府的核心效应,加快发展南宁生态旅游
南宁作为广西的首府,发展生态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南宁应积极利用好各种优势,把握好现有的发展机遇,加快发展生态旅游。首先,努力打造以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大明山生态旅游区、青秀山风景名胜区、伊岭岩生态旅游区为核心的森林生态旅游。其次,充分利用好诸如茉莉花之乡、八桂田园等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此外,南宁还应该努力打造各类生态休闲旅游产品,将生态与休闲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以满足现代旅游者的生态旅游与休闲旅游需求,促使南宁生态旅游的全面发展。
3.2 积极打造北海、钦州、防城港滨海生态旅游区,以一带多
北海、钦州和防城港是六大城市中唯一都拥有滨海生态旅游资源的城市,且各具特色。丰富而各具特色的滨海生态旅游资源以及三大城市在地域上的相连性为打造该区域的滨海生态旅游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据此,北海、钦州和防城港应充分利用好自身的滨海生态旅游资源优势,联合开发滨海生态旅游产品,联手打造以三大城市为核心的滨海生态旅游区,努力打造滨海生态旅游品牌,以品牌化促滨海生态旅游的发展。此外,北海、钦州和防城港还应该充分利用好滨海生态旅游这“一极”,积极带动其他生态旅游的发展,比如森林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文化生态旅游等,从而实现该区域“以一带多”的生态旅游发展目标。
3.3 充分发挥崇左和玉林的“两翼”作用,大力发展特色生态旅游
崇左和玉林在地理位置上恰似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左右两翼,因此在发展生态旅游时应充分发挥其大门的作用,提升各自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增强其生态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以吸引更多来自东盟和珠三角等地的游客。崇左应不断完善大新德天跨国大瀑布生态旅游区, 并进一步开发以崇左白头叶猴生态公园、大新明仕田园风光、宁明花山岩画为代表的生态休闲旅游产品。玉林有着丰富的侨乡、宗教、客家等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因此应努力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诸如云天文化城、都桥山等文化生态旅游产品,以形成具有一定品牌的文化生态旅游。 [科]
【参考文献】
[1]王力峰,张翠娟,王协斌,王志文.广西生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2):322-324.
【关键词】秦岭北麓;景区带动型;生态农业旅游
1.景区带动型发展模式概述
景区带动型模式,即以开发重点的旅游景区为基础,进而开发其周边地区,通过重点景区带动其周边景区的发展。景区带动型模式有两个特点,一是可以通过对重点景区的开发来带动其周边地区农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环境、拉动农副产品的销售;二是可以增加重点景区周边地区农民的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2.秦岭北麓景区带动型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西安市政府常务会2013年年初通过《秦岭北麓西安都市农业示范区规划(2012-2020)》。示范区将以都市农业为主导,重点发展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业等五大农业产业。示范区规划范围包括西安市南部的秦岭北麓环山路沿线及其以北地区,南横线以南大部分地区,东至蓝田县的厚镇,西邻周至与眉县交界处,横跨蓝田县、长安区、户县、周至县,共涉及1区3县37个镇、街道和602个行政村,规划区总面积860.6平方公里。
空间格局上,示范区将承接并沿袭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空间结构,形成“一轴四区、六廊八心”的布局模式,构建“山、水、田、园、林、城”的生态格局。根据规划,至2020年,秦岭北麓沿线国家级森林公园将积极发挥景区带动生态农业发展的作用,结合板栗、核桃、柿子、石榴、苹果、猕猴桃等果业,发展体验农业和森林旅游相结合的观光活动,形成装备现代化、生产集约化、功能多样化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中国西部都市现代农业向国际化迈进,将成为西安旅游的新亮点。
2.1 王顺山景区——历史文化与民俗体验区
王顺山景区有丰富的自然美景,悠久历史文化遗迹,游客在游览文化景区之后可以深度体验当地的特色产品。在体验名胜古迹的同时,让游人深刻体验感受其特色的地域农业的魅力。在这里可建立石榴观光园采摘园或相关的休闲农业种植体验园区,西安市市民可以近距离深层次体验千古历史文化,特色民俗风情,又可以体验农耕特色资源。
2.2 长安区翠华山地质生态旅游区
翠华山秀美的湖光山色和其国内罕见的山崩地貌使翠华山以“终南独秀”和“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著称。翠华山旅游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三部分组成。翠华山春夏秋冬,景色各异,风景独特,冬季该区域已经开发了一系列以滑雪为主题的大型旅游项目,可以利用其翠华山独特的地质地形巨大的吸引力,在景区周边开发一系列农业旅游项目,如农业住农家屋、品特色农家菜等,夏季还可以进行垂钓、滑草等农业旅游项目。
开辟“开心农场农业认耕区”,把耕地分成小块,把这些地块租给客人,每位客人相当于网络上的农场好友,好友之间可以相互采摘对方的果实。客人只需要付每年的租金和管理费,就可以自己决定在菜地里种植什么,“开心农场”田间安装有摄像头,认购的客人可以随时通过摄像头观察自己的菜地情况,指挥农场配有的专业农艺师进行农作物照管和咨询服务。蔬菜成熟后,农场将通过网络、短信、电话等方式通知农场主,农场主可选择自行前往采摘,也可让农艺师代收并储存等农场主闲暇时去取,或者与农场好友买卖,交换果蔬,这样不但让农场主体验到真实版的“开心农场”,体会田园生活带来的简单、快乐的乐趣,还可以享受收获喜悦,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绿色新鲜的果蔬。在这个“开心农场”里还可以现场制作果蔬沙拉,果汁,蔬菜汁供游客品尝。
2.3 沣峪口休闲生态农业美食区
沣峪是秦岭北麓的一条山沟,因沣河从这里流出而得名。河水清撤见底,河面有时宽,有时窄,水流有时急,有时缓。河两岸有一铁链做的吊桥,上面捕着小木板。吊桥大约有三四十米长,一米宽,距河面有五米高。沣峪口,是西安市近郊一处传统的消夏避暑景区,可以爬山、观水。从沣峪口进山风光无限好,沣峪口景区适应“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旅游以及参与性、休闲性的农业生态旅游热潮,满足市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愿望,满足青少年求知、求新和创造欲望,满足中老年康体、健身的生活需求等具有很强的产品竞争优势和空间竞竞争优势。
绿色家园特色农产品美食区——沣峪口距离西安市区较近,是西安市民进入秦岭山的主要休闲旅游区域,在此区域开辟以具有陕西特色的农产品美食品尝活动,会受到很多游客的喜欢。由于现在环境污染,食品健康等原因,人们对于绿色食品的渴求的逐渐增加,在提倡绿色环保,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开辟专门的绿色餐饮品尝,买卖交易,让游客吃的放心,买的舒心。真正做到绿色健康,既满足了城市游客的绿色健康需求又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
2.4 太平——朱雀自然生态“农家乐”
太平森林公园所处地貌为秦岭中山地。整个区域高差悬殊、峭壁林立、峰峦叠嶂、沟谷连绵、多瀑布、急流和险滩,形成了丰富奇妙的山水自然景观。太平国家森林公园已被西安市旅游局定为“生态精品旅游区”。
朱雀国家森林公园为北秦岭褶皱带的组成部分,前山沟道开阔平坦,森林茂密,山环水绕、秀丽异常。后山峰峦层叠、山势峻峭,孤峰入云、岩石奇巧,瀑布潭间如飞龙串珠,无数奇崖怪石掩映在密林巨树,奇花异木之中,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
在此区域内主要依托秦岭自然美景、生态优势或民俗风情,结合陕西省政府新农村建设主题思想的引导,开辟以“农家乐”为主要形态的乡村特色村。同时,充分利用农家庭院、农家生活和乡村文化,开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的休闲、娱乐、体验活动,为游客提供餐饮、品茗、避暑、垂钓、登山健身、度假等服务。
2.5 周至道文化民俗农耕体验旅游区
周至楼观台位于秦岭北麓的终南山上,此台距西安市约有76公里,因传说中老子李耳在此修炼,得道之后传授诸弟子,故此地北称为全国的道教圣所,并受道教信徒的仰慕膜拜,是我国著名的道教胜地,被誉为中华文化之魂所在地,有“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结合道教文化的民俗体验是曲江文化产业集团开发道文化展示区的主旨,在2013年春节期间,景区推出主题为“逛楼观千年古庙会、拜华夏第一正财神”及系列活动,策划了“老子”讲经,道童齐诵《道德经》的盛大场面,同时还有周至民俗表演、民间祭拜仪式、木偶戏、秦腔戏等常态化演出活动,景区人气不断攀升。展示区内各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突破30万人,其中入园人数233188人,实现门票收入211.17万元,旅游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与往年相比均创历史新高。
在此基础上开辟了曲江农博园,开辟七个场馆——有机食品体验馆、低碳生活馆、楼观驿站、绿色童年、曲江菜园、农耕种植园、秦岭花鸟园。让游客深度体验农业高科技现代化的运作方式——从原料生产到加工再到贩卖的一条龙模式,以及“租赁式农场”的经营模式等规划设计方案,体现出很强的绿色、生态、和谐元素,集观光、体验、休闲、科研、生产等为一体的创新理念和规模效应,兼顾了低碳环保和生态平衡的保护构想,体现了循环发展模式。
3.结语
【关键词】生态旅游;兴起;发展趋势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ecotourism)”这一术语,是经过一定的学术酝酿,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来的,1992年生态旅游学会(ecotourism society)将其定义为“为了解当地人文环境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到自然区域所作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让当地居民受益。”生态旅游就是通过旅游为风景旅游区积累资金,为当地人们提供就业机会,给旅游者以环境教育从而有利于自然保护的自然旅游。
生态旅游从广义上讲是指对环境和旅游地文化有较小的影响,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和文化有着特别感受的带有责任感的旅游。生态旅游从狭义上讲是指人们为了追求融进大自然奇特环境的刺激性所进行的一种冒险性生态空间的跨越行为和过程,同时对保护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人类与生物共同繁荣承担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是一种具体的旅游形式或者旅游活动,而是人们在旅游经历中自觉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减少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坏,使旅游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二、生态旅游的兴起原因与背景
生态旅游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及文化背景。它与人类居住环境质量的恶化,有识之士积极倡导保护环境的绿色浪潮,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和传统大众旅游业的生态化密切相联。
(一)生态旅游兴起的时代背景是人类处于工业文明的后期。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资源生态旅游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世界。人类对自身生存方式、发展模式的思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的多,于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运而生。而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和渗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1972年,第一次人类的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首次将环境问题提到了国际议事日程上,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深入研究。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首次初步提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要求把保护与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经济满足人类需要,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合理利用生物圈,使之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满足后代人的需求,改变了过去保护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点。1987年,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MCED)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主持下向联合国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比较全面和完整的描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在自身需要的能力”,根据《我们共同的未来》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第一,人类要发展;第二,发展要有限度。所以虽然可持续发展可以从生态、经济、社会、伦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不同的侧面理解,但从根本上说,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其他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目标的改善、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经济的发展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必要及基础,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谈不上其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的问题,是人类的共同目标。当世界上许多资源和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酸雨蔓延、臭氧空洞等,只有得到全球的广泛合作,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与进步,人类才可能真正的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二)人类生活环境质量的恶化。人类从本质上说是地球自然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的生活、生产及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大自然环境。人类栖息的环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开始时,人类祖先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随着农业的产生,人类生活在自己建造的农庄村镇,农业带来.的砍伐森林、破坏草原、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太多注意;随着工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工业化、都市化使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城市和大城市居住。据统计,目前世界上40%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一些发达国家住城市的人口比例高达80%以上。同时,由于工业、农业、交通业的现代化和城市人口过度密集,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使人们,尤其是城市人的生活环境质量急剧恶化。已经导致空气不洁净,水质不净,食品不“绿”,噪音污染,垃圾围城。
(三)生态旅游是人类文明的追求。传统大众旅游不注意保护旅游对象和保护自然的路是不通的,在绿色浪潮中,传统大众旅游业注入了生态观,这就是为什么谢贝洛斯·拉斯喀瑞的“生态旅游”一经提出就在全球迅速传播的原因。人类的文明体现在与自然的协调上,工业文明由于偏离了自然,已不成为“文明”,未来新的文明应该是生态人文主义,即利用人类先进的科学技术参与到生物圈大自然的循环中,与生物圈中的其他生命物种平等相处,以求共同的生存和进化。在这种文明的指导下,无论旅游管理人员还是游客都应认识到作为旅游对象的大自然是经亿万年漫长演化的,具有极高价值,应该珍惜和保护。无论开发还是利用,都应与其协调,与其平等,从与自然的相处中得到真正的精神享受。这种生态旅游才是人类先进的生态文明所追求的精神享受的旅游。
总之,生态旅游源于经济、社会、文化原因,目前,生态旅游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生态旅游也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参考文献
[1] 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19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1017803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成为全球最具活力、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朝阳产业。与此同时,旅游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普遍的社会活动和生活方式之一。
2 生态旅游概述
由于旅游业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世界各国及地区都在积极发展旅游业,旅游产业规模空前扩大,开发程度不断深化。然而,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其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随之凸显出来,特别是由于盲目、无序,甚至是掠夺式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和生态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开始寻求一种既能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又能充分享有旅游之利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绿色浪潮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人们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意识开始觉醒,追求“绿色”、崇尚“自然”的消费理念日趋成熟。以此为契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贴近自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逐渐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在1993年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特别强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且,在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生态旅游强调环境友好,注重生态保护,作为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不仅体现在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方面,还体现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即通过减轻环境压力,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地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世界旅游组织指出,“生态旅游是人类旅游活动的理想模式之一,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目前,生态旅游成为国内外旅游者旅游实践的热点,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攀升,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生态旅游市场已经成为世界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市场。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生态旅游市场潜力巨大,越来越受到旅游企业的重视。同时,也必须注意,作为一种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因此,从旅游经营主体角度看,建立一套能够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经营的营销体系并付诸于实践,对于科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和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旅游经营主体在生态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有效推广方面提高管理水平和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旅游经营主体在有效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乌兰编著的《生态旅游市场营销》一书就是针对生态旅游这一特殊旅游产品,在总结前人有关生态旅游营销管理及营销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著作。
3 对《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理解
《生态旅游市场营销》把市场营销的研究成果与旅游企业的经营特点结合起来,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并力求突出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特殊性和创新发展。作者沿袭了经典市场营销著作的框架体系,把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绿色营销理念具体应用于生态旅游市场营销当中。全书结构清晰,内容详实,主要分为生态旅游市场营销概述、生态旅游者行为分析、生态旅游营销环境、生态旅游营销调研、生态旅游营销战略、生态旅游营销4P策略以及生态旅游营销管理等内容。
为了克服在生态旅游营销实践中经常出现的市场泛化问题,作者首先对生态旅游市场的范畴进行了界定:生态旅游市场主要是指到生态旅游区旅游,并且在旅游中对当地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能主动承担一定责任和采取自觉行为的那部分游客。并指出,这种界定更符合生态旅游的要求,更能反映生态旅游的本质,对于开展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各种生态旅游营销活动更具有实际意义。然后,对生态旅游市场营销下了如下定义:生态旅游经营主体旅游企业(包括景区、景点)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过程中,注重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现和创造市场机会,建立稳定的市场优势,通过各种营销策略的有机组合,在满足生态旅游者需求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实现生态旅游经营目标。
针对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内涵,作者指出生态旅游市场营销是一种基于绿色营销理念的先进营销方式,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明晰的社会营销观念。即在生态旅游市场营销中应当兼顾企业利益、旅游者利益和社会利益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创造和引导理性的生态旅游开发和消费模式,并通过在全社会传播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和环保、绿色的旅游方式,最终实现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综合效益。②市场营销内容逐步扩展。即在实现产品营销的基础上,重视深入宣传和传播生态旅游理念,使旅游者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自觉性,并参与到促进旅游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的实际行动中。③参与市场营销的主体增加。即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凡是与生态旅游营销活动有关的主体,都应是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参与主体,包括旅游目的地政府管理部门、景区景点开发经营者、各类旅游企业、当地社区居民,以及相关的非政府团体和组织等。
作者进一步指出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具体内容,包括:广泛传播生态旅游的理念,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及生态旅游市场,吸引更多的潜在旅游者参与生态旅游活动;建立生态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提高生态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获取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综合效益。并为生态旅游经营者的营销实践指明了道路,这就是必须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管理过程的始终,注重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从市场需求特征出发,深入分析研究制约和影响生态旅游经营发展的各种环境因素及其变化趋势,发现和创造市场机会,制定生态旅游营销战略,建立稳定的市场优势,通过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4P策略的有机组合,在满足生态旅游者需求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实现生态旅游经营目标。
作者理论功底深厚,在生态旅游与绿色营销关系的论述中言简意赅,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为全书的精华所在。绿色营销理念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经营哲学思想,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以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观念。而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具体旅游活动,也是一种旅游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直接体现。生态旅游和绿色营销共同倡导了对环境负责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正是这种内在的一致性,使得两者很自然地被结合到了一起。绿色营销观念所提倡的提供绿色产品、进行绿色营销、加强环保措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等企业行为,是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经营宗旨,也是生态旅游市场营销过程中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因此,推行绿色营销既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最佳实践选择。
作者不仅理论基础扎实,在生态旅游营销实践和营销策略具体实施层面也有独到见解。作者指出,在生态旅游的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注重营销理念、产品设计、管理模式、旅游过程的绿色化,将绿色营销理念切实融入到生态旅游营销过程中。就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策略,作者特别提出,随着旅游体验和感受逐渐丰富,生态旅游者的对生态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要求会越来越高,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必须适应旅游者的这种需求变化,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与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专业化生态旅游产品,精心设计主辅产品相结合的产品体系,以提供多种富有体验性、参与性、环保性和小众化的生态旅游产品供游客选择,以丰富游客的生态旅游体验,提高旅游满意度。然后分别就“高端生态旅游市场”和“大众生态旅游市场”给出了详细而实用的具体实施建议。
从生态旅游营销的具体实践看,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森林公园于1982年批准建立,标志着我国生态旅游的正式开启,1998年国家旅游局明确提出要建设四川九寨沟、云南迪庆、湖北神农架、丝绸之路、长江三峡、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六个高水平、高起点的重点生态旅游开发区,我国生态旅游由此进入产业化规模发展阶段。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生态旅游已遍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和水利风景区等各级各类景区,其中九寨沟、香格里拉、长白山、张家界等生态旅游区发展已较为成熟,积累了一定的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经验。例如,张家界、千岛湖等一些生态资源丰富的景区积极创建生态旅游品牌,并此作为开拓生态旅游潜在市场的主要发展战略,取得了不错的营销效果。目前,我国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已从原生的自然生态景观,发展到自然景观与人文生态景观紧密结合的多种组合形式,基本形成了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并已初具规模。但由于发展历程较短,要培育与市场需求相符、具有相当规模的生态旅游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在营销观念、品牌形象、产品项目设计开发、营销策略组合和市场调研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创新。
就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作者提出生态旅游市场规模还将不断扩大,无论是生态旅游者数量,还是生态旅游收入,都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同时,旅游市场营销环境也将日益复杂化。因此,生态旅游经营者需要逐步适应未来生态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树立绿色营销观念,从市场出发,加强市场营销环境的综合分析,制定生态旅游营销战略,并在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策略中具体加以体现。此外,还要重视整合营销、关系营销、体验营销、网络营销和绿色营销等新型营销方式的创新应用,将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推动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 生态旅游营销的案例
如果说《生态旅游市场营销》存在不足的话,笔者认为该书在论述过程中略显枯燥,不够生动,尤其缺少鲜活的案例让读者对生态旅游营销有更直观的认知。在此,笔者准备了一则案例以飨读者。
案例:生态旅游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
丹翠(Daintree)生态居住和温泉是一个位于澳大利北部亚热带地区的被独特的雨林围绕的旅游目的地。2009年因为它极好的服务和它在采取措施来保护美丽的自然遗产中做出的巨大的努力而赢得世界领先的生态小屋和澳大领先的绿色饭店大奖。
作为一个生态旅游目的地,丹翠把自己定位在:一个重视社会责任的公司。与此同时,旅游者还发现了一个在Possum Creek河上游拥有156个热带雨林区的叫做SPVRC的公司(信息检索)。纵然两个公司都是著名的生态旅游名胜地,顾客们仍旧决定选择丹翠是因为它的spar服务更加的吸引人而且价格合理(可选项评价)。顾客们为旅行付钱并享受自我(购买过程)。当回忆起这次绝妙的旅行时,他们会感到很满意并想要再次进行生态旅行(售后评价)(注:括号中内容属旅游者决策过程)。
购买丹翠生态旅行的顾客经历了顾客购买决定过程的五个阶段,包括认定问题和需要、寻找信息、可选项评价、购买和购后评估。生态旅游经营者应该明白的是:有持久涉入兴趣的顾客当偶尔购买产品和信息是关于熟悉的种类、但不熟悉的品牌时,总是会做出购买的决定;对生态旅游有临时投入兴趣的顾客对不熟悉的、昂贵的和不常购买的产品,可能很少下得了购买的决心。
丹翠的例子具体解释了决策过程的五步骤,告诉生态旅游经营者,可以通过分析顾客购买行为确定目标市场,以更好地操作生态旅游市场。
笔者相信,生动的案例有助于读者地对营销理论和知识的学习、理解与掌握。
(一)管理决策不权威。目前,我国仅存一部1994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难以解决旅游管理中现存问题,可谓管理决策毫无权威性。
(二)未科学规划。当前,各旅游区更重视开发销售旅游产品的工作,而不重视环保问题,这种重效益轻环保的现象,严重影响着我国生态旅游健康持续、科学的发展。
(三)生态保护措施差。由于旅游产品期间较为严重的破坏环境,加之相关部门对环境破坏监测缺乏足够的有效性。从根本上来说,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生态环境均会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据相关调查资料,我国实施监测调查的自然保护区虽达到70%左右,但受限于技术因素,还无法更深入地分析研宄各项指标。
二、制约生态旅游发展的因素
虽然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种类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然而开发期间受人为不合理因素影响,使得生态旅游可持续长期发展受到制约。首先,部分地区开发生态旅游资源过于盲目粗放,欠缺更深层次和缜密的调查论证,对开发规划的设计不够科学合理,没有全面考虑旅游环境与资源的接待能力和承受能力,仅受到利益驱使而盲目粗放地开发旅游资源,严重削弱了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次,由于理念的不准确,部分开发单位错误的认为景区精品化建设,结果不断改造宁静小路、古朴茅屋,造成景观严重的城市化、商业化和人文化现象,从而失去其原本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对人们毫无吸引力。最后,还有生态旅游庸俗化、招牌化,以及低效化、理想化的惠民功能,均会制约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旅游管理路径选择
(一)科学规划,有序开发。首先,规划地方旅游事业发展方向时,可聘请相关专家全方位调查研宄当地环境质量、地质特征及生物资源,合理评估环境资源的承载开发力,避免盲目规划,并评估可能造成的资源环境损耗与污染,制定相应解决方案。其次,建设开发旅游区时,严格遵循按步骤分层次的原则,坚持绿色开发,并做到因势就地的取材造景,开发过程中应采用体现景观自然风格美感和原生态的色泽、材料等,尽可能开发对生态影响最小值的项目,坚决避免开发需要破坏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的旅游项目。
(二)严格执法,加强管理。生态旅游必须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强化建设立法与执法,不断健全各类实施细则。此外,依法处罚破坏性、盲目性建设行为,严重者依法追宄相应贵任,严格处理惩戒旅游过程中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以生态旅游促进我国国民生态教育。另外,还应加强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提高景区生态系统的自调节能力。
(三)提升服务,加强宣传。生态旅游更适宜高品质追求人上,是当前的一种新兴旅游项目,急需专业完善的旅游服务机构来运转,故而有必要进一步增强旅游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尽可能提供给客户高品质的旅游咨询服务。为此,应加强生态旅游相关的普及教育,鼓励旅游领域从业人员积极参与学习,使之深入了解传统大众旅游与生态旅游的本质差异,才能正确地向客户讲解。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现与国民环保观念和生态意识的形成巩固息息相关,所以必须加强相关教育宣传。这就需要,既加强旅游工作者生态道德的教育,提升其环保意识,以此起到规范游客行为的导向作用;也要强化培养旅游者的生态意识。一方面,借助各类媒介及学校教育,普及宣传环保知识,使人们更加热爱自然,进而参与到自然保护中,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素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则充分发挥生态旅游原本的教育示警作用,使旅游者在游玩中亲近、感受并享受大自然的风光,从而爱护、保护大自然,进一步提升环保的生态意识。
四、结束语
虽然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现阶段还存在较多问题,比如管理决策不权威,规划建设不科学,以及缺乏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等,但作为较强系统性的一项工程,生态旅游管理需要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进行不断探索和总结,才能实现生态旅游管理水平提升。
【关键词】新疆 生态旅游 对策
一、新疆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新疆有雪域高原和广袤的大草原,生物多样性很丰富。新疆还具有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发展新疆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资源节约型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带动新疆的经济发展,增强对外开放意识,扩大对外交流有着特殊的意义。
新疆以其天然淳朴的自然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游客。新疆旅游资源神奇独特,戈壁荒漠中镶嵌着一块块美丽绿洲,象绿宝石。苍茫中耸立的雪山,一望无际的浩瀚的沙海,还有邵神工的奇特地形地貌如雅地貌,旅游者只有置身其中才能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西域之美。
1.雪山冰川。帕米尔高原的雪山巍峨叠障、冰峰冰山神奇险俊非常壮美。帕米尔的山不仅雄伟、壮观、富饶,而且每座山都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高达海拔慕士塔格冰峰7745米,是举世闻名的冰山公主;乔格里峰海拔高达8116米,被誉为是雪山王子。当太阳落山,银装素裹的慕士塔格峰在晚霞的映照下,成了一片彩色的世界。
2.美丽的大草原。新疆草原很多,如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等增加巩乃斯草原位于伊犁新源县辖区内,是巩乃斯河系贯通的河谷山地草原,地域辽阔,沟谷众多,是新疆著名的草原,它不仅是新疆细毛羊的故乡而且是伊犁天马的重要产地。这里降水量丰富,四季有充足的水草资源和繁多的植物种类。每年6月至9月是草原的黄金季节,辽阔的草原在蓝天的映衬下尤显华丽。每逢夏季,国内外众多游客来此体会伊犁大草原秀美风光与浓郁的民族风情。
3.奇异景色.克拉玛依魔鬼城风景旅游区位于克拉玛依市所辖的乌尔禾区,景区以魔鬼城的“雅丹”地貌为重点,应在全世界像魔鬼城这样的雅丹地貌为数极少,所以它属我国的一级资源。远古时,这里本是巨大的淡水湖,后由于造山运动作用,变为陆地,原湖区喾的砂泥经常期风雨侵蚀,形成了独特的城堡自然景观,魔鬼城以其独特的景观吸引着中外旅游观光者。魔鬼城一带在地质上属艾里克纪,由白色石美砂岩、灰色砾岩、落层棕黄色泥岩组成。气候特点是四季多风。除了夏季旅游外,基本没有其他人为活动。魔鬼城风景旅游区规划为中心景区、影视活动区和服务接待管理区。中心区以雅丹地貌观赏区为主,以探险区为辅;影视区以西部影视为主,在这里可以欣赏到色彩缤纷的民间活动,如蒙古族群众的那达慕大会、赛马等,让游客领略到西域民族风情。服务接待区是提供游客休息的场所。
二、新疆生态旅游的发展
脆弱的西部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在失控的条件下,极易成为旅游的牺牲品。西部开发发展生态旅游,走的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带动经济发展,增强对外开放意识,扩大对外交流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旅游业是一种复合型产业。据了解,2006年全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10.1738亿元,其中社会投入4.4346亿元,今后的投入将大幅度增加,旅游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性递进,旅游产业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过渡,以提高我区旅游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旅游业健康发展,必须谋求两个方面的统一,即在宏观决策上,要谋求中央与地方的协调统一;在微观控制上,要谋求各行业的协调发展。所以,发展旅游业,必然大大促进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增加社会就业机会。生态旅游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它的开发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业、餐饮业、宾馆业、旅游服务业、纪念品制造业等。通过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开发,给当地居民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每增加2个国际旅游者或10个国内旅游者,就可新增一个就业岗位。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可大大增加就业人数,减少失业率,减轻社会和政府再就业负担。
3.增强群众环保意识。首先应对生态旅游开发、经营人员进行教育,使他们认清当今旅游发展趋势,在旅游开发和经营中自觉运用生态学原理,推出真正的生态旅游产品,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其次加强对游客的环保教育,让他们在旅游中自觉遵守旅游条例规范,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并自觉运用生态学原则指导自己的旅游行为,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资源。
三、新疆生态旅游发展中急待应优先解决的问题
1.自然环境监测和保护自然资源。林业主管部门对比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理。同时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发展变化情况,形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旅游设施的修建和游客的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给旅游区及其周围生态系统和物种生存繁衍带来种种影响。
2.健全法制和管理体制。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各项旅游活动,必须有一套相应的法律法规统一规范管理。避免出现过度开发、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资源。根据地方现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按生态旅游的要求,制定管理生态旅游的专门法规和行政规章,把生态旅游纳入法制轨道,确保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3.大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目标,是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从新疆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研究制定科学管理生态旅游的具体办法、技术规程等,不断完善和提高,使新疆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4.积极鼓励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业。通过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可以更好的发挥地方特色和传统,增加生态旅游的吸引力。同时,开展生态旅游业可以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
开展生态旅游业,既丰富了新疆地区旅游事业,又推动了经济建设。在保护好环境的基础上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并使其转化为直接的环境保护资金;各民族参与生态旅游的发展,使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与自身发展的紧密关系,每一个人都应成为自觉的环境保护人员。
通过开展生态旅游,提高社区居民及游客的环保意识,保护新疆的生物多样性;促进本地经济繁荣,实现旅游扶贫,进一步增加就业率;建设生态旅游设施,对游客起到环境教育的作用,从而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骆高远.山区开发的有效途径一生态旅游业.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1,(2).
[2]沈茂成.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开展生态旅游.中国环境报,2001,(2).
[3]肖建舫.2001年西部旅游热点预测.中国旅游报,2001,(2).
[4]罗明义.旅游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对策;青海省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是生态学、旅游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学科有机结合的新兴学科。生态旅游不仅充分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而且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旅游产业中的具体体现。发展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促进资源实现市场价值,而且对提高城市知名度,强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生态旅游的特性分析
(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既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
(3)生态旅游鼓励“互动式”参与。需要旅游者广泛接触大自然,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既充分欣赏、享受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积极充当人文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者[1]。
(4)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
2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
2.1有利于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
生态旅游是为了使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而产生的一种旅游活动。这里所指的资源既包括可供观赏的自然景观,也包括在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活动中所消耗的能源和材料。因此,生态旅游强调把旅游带给资源与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资源环境可承受的限度内,旅游设施要与自然景观协调,达到并维持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同时,应倡导在能量消耗和转化过程中采用“消耗最小”的原则,一方面,要适度消费,各项基础设施要注重简单实用;另一方面,提倡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利用再生资源,例如水能、太阳能、风能等,提倡水资源的重复使用。旅游的资源环境是与当地的社会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实现社会文化的可持续性[2-3]。
2.2有利于提高社会环保意识
生态旅游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和回归大自然的指导思想下产生的,是一种欣赏、探索和认识自然的高层次旅游活动,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注重在旅游活动中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使人们在山林、草原领略大自然的野趣,体验环境变化,真正认识到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和人类发展的基础,学会珍重自然,热爱自然,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
2.3有利于物种保护
青海省各类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而生态旅游十分重视物种的保护,如各类野生动植物以及在森林地带栖息生存的动物种群。在生态旅游中,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受到有效保护,有利于生物的繁衍、生息。
3加快青海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3.1高点定位,精心编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并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资源环境保护观,视人为自然生态的有机成分,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在具体规划上,要加强对全省旅游资源价值、市场潜力以及旅游开发将会造成的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估,并在对各旅游区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调查的基础上,按照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的原则,按照生态旅游的规划模式,制定符合生态旅游目标的全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3.2创新机制,提高旅游资源配置和运作水平
实行旅游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监管、企业经营”三权分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国家对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下,按照各类景区的性质,区别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模式,对坎布拉、盐湖城资源等级较高、各方面条件较为成熟的旅游资源,在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实现政企分开,管理权和经营权分开[4]。对尚需大量基础配套设施投入的三江源、环青海湖等旅游资源,按照1个中心(保护旅游资源)和2个基本点(旅游资源的特色和永续利用)的原则,大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通过经营权转让,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提高景区开发、保护、管理水平。在经营权转让中,坚持采用公正、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旅游资源开发经营者进行遴选,使信誉好、实力强、理念新的企业取得经营权,确保开发档次,并以契约形式明晰责权。
3.3依托优良生态旅游资源,形成强势品牌
(1)建设“中国夏都”精品旅游区。有效利用景区与城区融为一体的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丰富旅游产品,将其建成中国避暑胜地、文化遗产与文物古迹的珍藏之地、郁金香和藏毯艺术的展示之地,打造西宁市旅游后花园的重要载体。综合开发并展示昆仑文化、柳湾文化、卡约文化。加快黄河上游河道整治与利用,建设水上休闲娱乐运动项目,建成集水文化体验、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住宿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
(2)建设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生态游览和宗教文化精品旅游区。整合沿途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加快沿线观光休闲集镇建设、格尔木工业旅游区综合开发,全力打造以体验道教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主,集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探险为一体的精品旅游区。
(3)建设“三江源”生态精品旅游区。积极培育以玉树、班玛林区、年保玉什则湖、阿尼玛卿山等景区为重点,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重点开发观光、生态、科考、猎奇、探险、登山等旅游产品的“三江源”生态旅游区。
4参考文献
[1] 齐静文.泛化理解下的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分析[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43-45.
[2] 王泽光.正确认识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J].魅力中国,2010(3):6-7.
[关键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产业;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8)11-0043-03
一、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现存的困境
20世纪90年代初,生态旅游开始在我国兴起,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工程已全面启动,还开放了森林公园、自然旅游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天然湿地保护区等生态旅游区,生态旅游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但总体来看,由于生态旅游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较短,有关的理论研究、法制建设、管理机制以及人们的认识和观念等相对滞后,致使生态旅游发展陷入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法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生态旅游的专门法规,在实践中虽然可以依据相关法律的一些条款,但往往缺乏针对性和准确性,而且在微观管理上也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许多生态旅游区的管理水平低下,主管部门多,权、责、利关系处理不畅,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同时,在生态旅游的管理队伍中,许多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训练,以一般的行政管理方法来管理生态旅游。许多地方在开发这一旅游资源时管理不善、执法不力,不少野生动物遭到乱捕滥杀。这种管理体制加上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统一规划和管理困难,无法从体制上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缺乏统一规划,盲目开发与利用。许多地方政府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或者制订了旅游规划但实施过程中并未很好执行,盲目发展,急功近利;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1],导致生态旅游开发失控。另外,一些地区的规划由投资者自己制订,他们往往从本部门或本企业的利益出发,以获取批准权为出发点,没有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规划。
3.游客严重超载,超出景区生态的承载力。重经济轻环保的思想,使开发商往往没有科学地基于生态承载能力制定经济目标和限制游客数量,导致在旅游旺季,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人满为患,游客带来的固体废弃物、水质污染、空气影响、噪声等对景区生态环境构成了直接威胁。这不但影响旅游质量,而且对珍贵保护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来说是致命摧残。当游客大量涌入时,对保护区的过量践踏以及随地乱扔塑料瓶、塑料袋、易拉罐和各种垃圾,再加上旅游业排放的生活污水,对旅游区环境与野生动植物造成干扰和破坏。
4.旅游区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较严重。据调查显示,我国绝大多数旅游风景区的水质、空气以及土壤、植被都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噪音、烟尘也超过了规定的标准,大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超标及酸雨等情况比较普遍。同时由于一些游客的不良生活习惯,造成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2],导致旅游区的环境质量和旅游价值下降。有些旅游区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在景区内部大兴土木,修建了很多人造的房屋、建筑,破坏了旅游区景观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形成了人造景观和设施泛滥,景观趋同现象严重。同时,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的侵入,还威胁到生态旅游区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当地稀有物种处于濒危的境地。而且商业发展以及外来的人员和文化等,也对旅游区的特色文化和传统习俗产生巨大冲击。
5.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不高。生态旅游的决策者、规划设计者、管理者不太注重对生态和环保的综合考虑与认真思考,许多旅游者在生态旅游过程中,缺乏对生态和环保知识的了解,环境保护意识差,把生态旅游等同于传统旅游或自然旅游。实际上,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为核心内容,能让更多的人在欣赏体验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感受回归自然的同时,进一步唤起人们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正是因为观念不适应、认识不到位,致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并未得到充分显现。
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困境的缘起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在我国还是一个较新的事物,目前由于组织和个人方面的主观因素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等的制约,使得其未能得以快速、和谐、有序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1.传统习惯思想的影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培养旅游者学习、体验及欣赏自然环境,或是在与自然环境相联系的文化背景中欣赏其中的一些元素”[3],更强调的是一种可持续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注重生态旅游的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持久和谐,从而在满足当代人生态旅游需求的同时,能够有效满足后几代人的需求。但人们由于受传统习惯思想的影响,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着许多错误认识:一是认为我国自然资源丰富,而开发利用的程度较低且速度较慢,因而无需刻意地强调可持续发展。二是认为只要开发和建设了生态旅游就是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三是旅游者仅将生态旅游视为一种户外休闲娱乐活动,缺乏相关的生态知识和环保意识。四是由于旅游活动实际上会消耗、破坏甚至毁灭旅游资源,但许多旅游管理部门和经营者却坚持认为旅游消耗只是精神消费,不会威胁旅游资源。五是一部分生态旅游区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开发的,缺乏相应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等多学科的充分论证而仓促上马。这些错误思想和急功近利的做法,必然导致生态旅游难以和谐、有序地发展。
2.落后管理体制的限制。国际上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做得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一般都有完善的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并有相应的专门机构来执行、监督及实施,而目前我国相关的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均不健全。当前生态旅游在规划、开发和经营等方面缺乏科学管理和明确分工,“旅游主管部门、林业部门、建设部门以及当地政府等各方都有权参与旅游的管理和经营,有利益大家争,有问题互相推”[4],这些部门与经营者和当地居民之间的权、利、责关系也不清,并未得到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同时,我国对生态旅游人才的培养机制还不健全,生态旅游的研究、规划和开发机构不规范,导致生态旅游区管理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低劣以及发展和资源利用混乱。种种经营和管理低水平的现状,很难保证生态旅游能够“可持续发展”。
3.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要以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和高质量的服务为前提,从而为旅游者提供舒适、便利的吃、住、行、游、购和娱等方面的服务,这就必须对生态旅游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投入巨大的资金。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现有的资金难以保证其他急需的社会需求,导致了我国的生态旅游开发项目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现象。目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大都位于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和基本未受人为破坏的偏僻之地,现有的软硬件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为加强生态旅游的经营和管理,还需采用高科技和高效率的生态旅游环境管理技术,这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而当前资金的匮乏,不可避免地导致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开发迟缓、专业人员培训不足、国内外市场开发乏力等问题,从而不能尽快摆脱大多数生态旅游区处于潜在或半开发的状态,不能有效发挥现实旅游资源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社会整体精神文明程度不高的约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的文明即生态文明的支撑,使其在“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对民众进行生态环境教育、规范道德和行为等方面具有比其他旅游形式更突出的作用。”[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质文明有了显著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与物质文明相比,社会整体的精神文明程度还不高,特别是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缺乏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等方面的理性认识、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乱刻乱画现象随处可见,可以说,旅游发展到哪里,哪里的生态和环境就会遭到破坏和污染。
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方略
1.必要基础:制定科学的生态旅游建设规划。科学的生态旅游建设规划能够避免对生态旅游的盲目开发和无限制的发展,它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为此,首先必须牢固树立阶段性开发的理念,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规划和开发中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效益的有机结合,使规划与开发“具有一定的弹性,为未来进一步的开发和建设提供空间,实行阶段性和局部性开发”[6],避免过度开发和过滥开发的现象。其次,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科学地测定旅游地环境生态承载能力,并在生态承载力许可的框架下发展旅游业,确定生态旅游区的边界和生态旅游活动的限制范围。再次,通过规划确定开发的目标和规模、开发区位和空间形态、基础设施和旅游线路、客流容量及游览时间和方式等。最后,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并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用料、造型和风格。
2.根本前提:完善生态旅游的相关法制。我国现行的《自然保护区条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已不能满足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要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生态旅游的法规体系和标准。应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国外经验,加快制定如生态旅游法及相关的实施细则,生态旅游区质量等级标准和实施细则,生态旅游区规划通则和资源管理条例,以及生态旅游的行为规范和标准等法律法规。同时,应综合考虑生态旅游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开发利用权,建立有偿使用、综合利用制度;还要建立专门的旅游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负责对旅游尤其是生态旅游进行法制宣传和执法检查,从而使生态旅游的决策、规划、设计、开发、利用和旅游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客观要求:强化生态意识和生态保护教育。目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仍未完全为人们所认识和理解,因而,首先要对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进行宣传教育,使其能够真正认识生态旅游的本质,树立科学的生态旅游观念。其次,要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在全社会经常通过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一些生态知识教育,旅游区可通过开办青少年绿色营、发放垃圾袋、组织市民认养风景树等活动,宣传自然科学知识,提高旅游者的环保意识[7],减少来自旅游者的环境污染,使维护生态可待续发展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第三,积极培养和引进大量生态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对生态旅游理论和规划方面的研究,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最后,生态旅游区要充实导游人员的生态知识,使其成为生态保护的积极宣传者,在旅游过程中对游客进行生动活泼的环境教育。
4.重要保障:建立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健全的生态旅游管理体制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首先要按照合理设置、科学管理的原则调整现有的管理体制,理顺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生态管理的关系,设置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机构和综合管理机构。其次,建立监督管理机制,明确界定资源管理部门、环保部门、旅游行政部门的职责分工和权限,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8],特别应鼓励和发动公众参与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积极发挥公众监督政府和经营者的管理和经营活动。最后,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对生态旅游秩序管理和资源保护的职能,严格审批在自然保护地和特殊文化社会区域的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发展,并努力通过各种国内外贷款、外商投资、项目融资、国际捐赠及个人投资等多元融资方式,保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来源。
5.主要手段:提高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含量。我国目前生态旅游科技基础薄弱,总体上仍处于一种高速度低质量的发展模式。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具备科技创新观念,并切实将科技创新战略贯彻到生态旅游发展的各个层面上,加大生态旅游科技投入力度。其次,要有重点地推广成熟的先进技术,如电子信息技术、清洁卫生技术、修复技术、评估技术等;并且加强与国内外有关科技单位的合作,针对现有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等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理论和应用研究。最后,建立生态旅游专家规划和指导的辅助系统,加强生态旅游区与生态旅游研究机构之间,以及生态旅游管理部门与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推动生态旅游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6.持久动力:保障相关主体合理的经济利益。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合理的经济收益和促进当地社区经济的发展,尤其要注重提高当地收入水平和增加保护资金,这是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为此,任何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都必须进行投资可行性分析,既要分析发展生态旅游项目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的促进作用和负面影响,也要分析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成本和市场前景,测算生态旅游项目可能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同时,还必须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开发生态旅游的企业获得相应的回报,也重视地方社区利益的分配和保护资金的增加,尤其是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并增加居民的收入,从而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7.永恒保证:构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文化。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时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综合反映。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要依靠旅游者和经营管理者转变传统的旅游观念,树立全新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科学旅游观,这些无不与一定的文化背景有关。只有在适当的文化和哲学背景支撑下,可持续发展才能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方式。实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首要的就是改变传统的文化思想,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使生态善恶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有效地降低对生态的破坏行为,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开发和发展;同时,还应加强各旅游区自身的文化特色建设,通过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吸引游客,实现持久的发展。
总之,基于现实的国情和国际发展趋势,我国选择和实施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目前,我们的重要任务是充分认清形势,积极发现问题,并采取正确的应对之策。通过全社会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完善制度、合理规划、加强管理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推进旅游业稳定、和谐与持续发展以及环境和人的协调发展,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实现,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赵春雨.浅析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2]梁歆梧.论我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决策咨询通讯,2006,(3).
[3][澳]David Weaver.生态旅游学(杨桂华 等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押22.
[4]田里?熏李常林.生态旅游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押15.
[5]董观志.旅游学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押279.
[6]马勇?熏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第二版)[M].北京?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押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