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谈谈对高考改革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探究题属于新生事物,还在摸索、尝试阶段。从2007年至2012年新课标卷的探究题答案基本都是封闭式的,答案从文中进行筛选、整合,再概括即可。随着探究题型的设题逐渐走向成熟、完善,势必会更加灵活多变。加之,选考题被人称为“伪选考题”,95%的学生都放弃文学类文本阅读,而青睐实用类文本阅读。为改变这种失衡状态,加大探究题的难度也是形势所逼。面对2013年高考,怎样完善答案,灵活应对,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开宗明义,亮明观点
任何探究题都要求有个性的看法,即个人的观点。面对“话题选择类”探究题,不能以话题代替观点。问你是否赞同××的看法,首先回答出是否赞同,紧接着谈一条理由,即个人的观点。观点要求客观、辩证,不可主观臆断,也不可脱离文本。多数情况,需钻进文本,深入分析,得出结论,得出的观点要与文本中人物事迹相吻合。如,2010年高考题,请就你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二、切中要害,深入分析
明确观点后,需分析论证。学生的答案多是对文本原生态的摘抄,或是寻章摘句,稍加整合,即引用事实、事例。单纯的引例与观点之间缺少分析,所以显得很轻飘,论证力度不够。紧扣文本的分析和写议论文一样,需有理有据,摆事实与分析要相结合,让论证更有力。分析论证可以设置三个分论点,分论点可以揭示概念的本质,可以指出某种做法的意义,还可指出实现目标的途径。分析应用议论性的句子,也可采用假证论证分析。
三、静观其变,内引外联
有些探究题明确指出调用积累或联系现实,这种情况下必须做到“内引外联”。前两条紧扣文本分析,第三条联系现实,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注重情感和态度的分析。联系个人作为中学生,在特有的人生阶段,对某一问题应持的态度。
四、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有观点,有分析,还需有总结。用因此、所以、综上所述、一言以蔽之等总结性的语言,收束全篇,给人整体感。
五、内容详实,分条作答
1、目前很多政府宴请浪费严重,政府注重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谈谈你对目前铺张浪费和面子工程的看法。
【参考解析】:
(1)这些现象在一些地方确实存在。
(2)影响:
这些现象不仅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极度浪费,还形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引起群众的不满,破坏了政府形象,影响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更严重的是给腐败创造了条件。
(3)原因:
这些铺张浪费现象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政府信息透明度低,政府公共决策缺少公众的参与;财务制度存在漏洞,导致财务预算执行不严;内部监督缺失,形成“上级不好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的监督“死角”;对群众监督不够重视;错误的政绩观导致地方政府官员热衷于形象工程。
(4)措施:
提高政务工作的透明度,推进民主的公共决策制度;完善政府财政管理体制,加强对财政预算的监管;加强对土地等资源的合理调配;加强政府思想、工作作风建设;拓宽和重视社会监督;强化科学的政绩考核。
(5)对于我们政府工作人员,只有切实转变政府工作观念,加强自我约束,才能真正构建起一个阳光、透明的节约型政府,才能真正成为对群众负责的合格的公务人员。
2、世界上并不缺乏人才,而缺乏发现人才的人,很多人才得不到领导认可和赏识,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1)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这就造成了人才资源的的浪费。因此伯乐的重要性就日益突出了。
(2)但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一个人的才能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已经不仅仅取决于伯乐一个因素了,因此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要从多个角度来查找原因。
(3)除了没有碰到伯乐之外,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导致人才得不到重视:
才能与工作职位、工作环境不匹配导致无法发挥;工作中没有找到正确的工作方式、方法导致才能没有充分展现出来;疏于和同事、领导的沟通,导致才能不为大家所发现;工作态度不够端正,影响了工作。
(4)因此,为了合理发挥这些人才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和社会要积极为人才创造发挥才能的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作为人才本身来说,也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定位,找到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土壤,同时,在工作中要端正工作态度,找到正确的工作方法,加强与领导、同事的沟通,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自己。
7月3日下午
1、高考舞弊事件频发,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解析】:
(1)近年来,高考舞弊事件频频发生,不仅损害了广大考生的利益,更对社会风气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2)在舞弊事件屡禁不止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教育体制中的不合理的成分是这种现象屡屡发生的根本原因,“一考定终生”的精英选拔制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为此人们铤而走险;政绩考核、升学率的利益诱导,淡化了一些教育工作者的道德意识;优质教育资源的进入门槛的不同标准,决定了其他地方的考生需要以更高的分数才能进入;惩处力度的不足无法对违规者起到杀一儆百的效用。
(3)因此,要改变这种现象需要从根本入手:
加快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完善考试制度;展开广泛的社会道德教育,增强人们的道德感;加快相关的法制建设,加大对高考舞弊事件的打击力度。
(4)作为一个公务员,这种现象也启示我应该牢记自己的工作职责,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运用好自己手中的权力,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2、文强涉黑案反映了司法人员与黑恶势力勾结,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1)文强涉黑一案是司法腐败的一个典型,虽然只是少数现象,但其公权私用、滥用的行为却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巨大的威胁,严重影响到了地方社会的安定稳定。
(2)这些司法腐败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有着重要的社会原因:
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价值观发生变化,个人欲望极度膨胀;缺乏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给司法腐败创造了条件;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导致思想政治素质下降;内部管理不严,执行不力,使制度流于形式;对腐败现象查处打击力度不足,导致此类现象蔓延。
2013年高考录取刚刚结束不久,某些网络媒体报道江苏省将于2016年进行高考改革,据称将取消英语在高考总分中的计分,而以等级形式供高校参考是否予以录取。不久,北京市出台的《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又一次把人们拉回了高考改革的视野中。无论是传言中的江苏高考改革方案,还是北京市的征求意见稿,都有一个共同点——均不约而同把改革的视点集中在英语科目上。无独有偶,近几年如山东等地也进行了针对英语科目的口语、听力考试分多次进行的改变。为什么焦点都集中在英语科目上?一时间议论纷纷,不乏各种支持或反对的观点、态度。在此,特邀请到从教语文、英语学科的资深教师,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人员和教育学者,来谈谈他们的观点——
将对高考语文的思考与对素质教育的思考结合起来
北京陈经纶中学语文特级老师 王大绩
北京市教委前不久《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其中“高考考试与命题方面”在“语文学科”的具体体现是:语文学科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充分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注意考查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发挥语文学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分值将由150分提高到180分。
这个“征求意见稿”说明了三个问题:
第一,北京市教委正视语文学科与现实需要不匹配的现状,表达出改革加强的决心愿望。这令人鼓舞。第二,市教委试图以高考为导引改变这一现状,这是实事求是的选择,体现出勇毅气概。这值得肯定。第三,市教委对高考语文学科的改革包括内容形式两个方面,为征求意见提供明确方向。这引发思考。
的确,立足现实教育机制和社会心态谈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不能无视高考,不能无视高考对社会人心的强大吸引力,不能无视高考几乎成为中学生学习唯一动力的严峻现实。唯一实事求是的抉择就是,将对高考语文的思考与对素质教育的思考结合起来,通过高考促进语文教学实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的使命。
“考查内容”所强调的正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符合语文学科的规律。其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点,特别解释“不仅限于古诗文”,这解释十分必要。我觉得,还有一些是无需解释,自然包含在内的。例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见诸书本,也见诸生活实际。因为语文就是反映生活的学科,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再例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排斥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因为中华文化的特点就是包容,就是兼收并蓄,这一点鲁迅先生在名文《拿来主义》里曾做过精辟阐述。
阅读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点,通过阅读吸纳,实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的教学任务。阅读类题目也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环节,应能促进语文阅读教学。
高考写作题目提供写作思维的原点。给标题和给话题的题目是给出一个原点。考场作文要由原点出发,在生活的广阔空间中,发挥展示思维,向外辐射。从而实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的任务。
从万圣节说开去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肖娟群
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是11月1日,刚好是西方的万圣节,儿子拎着一个带着憨态可掬笑脸的小南瓜兴奋地跑回来,告诉我幼儿园举办的南瓜节玩得很开心。我们现在的青少年们都热衷于过洋节日,除了万圣节,其他诸如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每个节日总能在中国掀起一股热闹的节日气氛。反观中国的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人们似乎已不大喜欢了。当这么多人感觉端午没有圣诞重要、感叹月饼没有麦当劳好吃、对春节的热情越来越少而对情人节念念不忘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西方文化正在猛烈;中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毋庸置疑,在中小学教育中,语文,承载着很大一部分文化传播的功能,所以当看到北京2016年的高考改革方案降低英语考试分值、将“盈余”的分数分配给语文,且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将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部分的考查”时,我是乐见其成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一直在过度学英语,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硕博士生入学考试,乃至步入社会后的职称考试,英语都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席位,甚至现在已经向下延伸到了幼儿园、托儿班、早教班。全民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拼命学英语,但功利化、低龄化的教学并没有让英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虽然中小学生们每天都在学语文,语数外也是中高考中的铁三角,但是在学生的实际学习中,并没有真正把语文摆在应有的重要位置,众多高考科目中,学生普遍“怠慢”语文。这使得现在很多学中文、新闻出身的记者,中文功底都不是很好,写的一些稿子经常语句不通。在众多工作部门,经常有困恼是找不到真正能写出好公文、好报告、好总结的人。我自己在审学生的通讯稿时,也时常被一些错乱的遣词造句噎至无语。无论是现在的青少年文字运用能力偏弱现象,还是之前提及的文化传统传承问题,都亟需我们对语文教育改革的理性自觉。高考具有指挥棒的作用,语文分值的提高,相信语文课也会受到更多的重视。
将英语拉下“神坛”,并不代表英语不重要,而是让其回归工具本质。降低英语在中、高考中的权重,增加听力比重,突出英语作为语言的实际应用作用,其实这是在做一种非常有意义的英语考试方式方法探索——摒弃“哑巴英语”,让应试化、畸形化的英语教育更专业化、实用化!
改革不能只有初衷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著名教育学者 熊丙奇
北京高考新方案公布,英语降低分值,引起各界广泛关注。总体而言,舆论普遍赞成降低高考英语权重。在《新京报》组织的“你支持高考英语降低分值吗?”调查中,这也得到充分体现,支持者达74.8%。可是,再进一步分析各年龄段群体的意见,就会发现,对于这一改革,公众的情绪还是很纠结。
总体看来,这一调查得出一个结果:年级越大者,越支持降低英语分值、增加语文分值。比如,对于“你支持高考英语降低分值吗?”,有80.8%的50后被调查者选择赞成,60后选择赞成者则达73.4%。对于“你支持语文增加分值吗?”,有高达92.3%的50后选择赞成,60后选择赞成者达78.5%。而与之对应,刚完成学业、或者正在求学的80后、90后,赞成这两者的比例却要低,尤其是对于增加语文分值,赞成比例要低近20个百分点。赞成降低英语分值的80后为73.9%,90后为71.0%,支持语文增加分值的80后为68.4%,90后则仅为63.2%。
更为有意思的是,虽然赞成降低英语分值的比例颇高,可对于“降低英语分值是否会给学生增加新的负担?”,明确表示“会”的,50后群体却最高,为42.3%,60后紧随其后,为41.8%。这说明,就是最赞成英语降低分值者,也对这能否减轻学生的负担,并不看好。如果再考虑到90后群体有38.1%认为会增加负担,有20%说不清,80后有34.4%认为会增加负担,21.4%说不清,此次降低英语分值的高考改革,能有怎样的减负效果,还有待观察。
这对包括英语科目改革在内的高考改革,提出两方面问题。其一,改革必须充分听取各界意见,尤其是教育第一线、正在求学的学生的意见。其二,改革不要关注形式,而要重视实质。为何那么多的60后、50后赞成降低英文分值,却又认为这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呢?——按理,如果认为这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当反对这一改革才是。可以解释的理由是,对于降低英语分值的改革初衷大家是支持的,但对于改革措施的效果却不看好。大家对改革初衷的支持,被理解为对改革措施的支持了。
所以,要把改革的初衷和改革的措施分开,不能把支持降低英语权重与支持目前的改革措施混为一谈。降低英语权重是大势所趋,但目前简单降低分值的做法,很难说能起到这一效果。真正能让英语权重降低、引导基础教育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改革措施是,实行考试、招生分离。
定位准确,举措适当
北大附中资深英语教师 范存智
近期无论报刊、网络还是其他大众媒体热议2016年高考北京将英语降至100分,由此又使沉寂多日的2014年山东高考英语听力取消再起波澜,进而连带江苏的英语改革。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名执教英语逾40载的老教师,我对高考改革举双手赞同,对降低英语权重由衷拥护。让英语回归到工具学科的位置无疑是明智之举。
数年来我多次在各类型座谈会上发言谈应当降低英语权重。理由一:全球都是地球村了,英语作为交流工具很容易学;理由二:中国早已开放,走出去与请进来极其容易,外语与学外语再不神秘;理由三: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广袤大地上的13多亿人不必人人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也不可能做到这点;理由四:中国人不可能都走出去,随国力日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他们更愿意学说三两句中文;理由五:学外语要有语言环境,缺少语言环境的教学必然属无本之木,不接地气,实用价值大打折扣;理由六:目前义务教育初中段英语最大用场是中考,高中三年则是高考,大学就是四六级了。除此之外哪还能派上用场?
现在被热议的多种改革方案突出一点就是加强听说,听是基础,也因此北京方案中初中听力50分,高中30分,但总分100时,权重增至三分之一。山东取消听力,但强化了过程性评价力度;江苏的分级多次考也仍保持了英语的重要性。
一、课改面临的困惑
1.教师对课改的认识还不到位。习惯于老套路的一些教师担忧课改后会影响考试成绩而心存疑虑,放不开手脚。一些教师认的就是考试成绩。于是,有些教师“背”着新课程的同时还“抱”着旧课程,还不能完全摆脱旧的教学模式化,对新课程与考试评价特别是与高考的关系还不能很好的理清。
2.教学设施不能适应新课改要求。在实施新课改中,新课程配套资源缺乏,原有资源还没有完全进行重新组合配置。如各类实验室数量过少,实验仪器设备不足,体、音、美教学设施缺乏,客观条件相对落后,课改实验受到限制。
3.教学存在内容多与时间紧的矛盾。课改后,学生学习的教材增多,既有必修又有选修,还有校本教材。由于课堂上既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教学进度就被拉下来,有的课只安排一个课时,但实际上安排两个课时才能完成,于是学生有时就会有应付的做法。因此,对于如何处理新课程内容多而时间紧的矛盾,如何有效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以及如何真正实现三维目标等等,都是今后在教学实施中需要逐步摸索的。
4.初高中学段的衔接问题。高中教师对于新生教一段时间一般都会感叹:学生基础怎么这么差,这个不懂,那个不知道,初中是怎么学的?其实,这怨不得学生。初高中学段的衔接问题本身就一直没有解决好。初中学段针对的是中考,高中学段针对的是高考,二者目标要求、能力要求都不一样。初中老师不了解高中的教学任务,高中老师也不了解初中的教学内容,造成初高中学段衔接脱节也是很自然的事。
5.考试实际与评价的问题。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不能按教师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平时上课表现、作业表现、考试表现等均不尽人意,特别是考试的实际成绩分数较低。在课改学分管理中,教师学分要求填写对应模块名称下的过程表现和模块考试成绩,分数对应有A(优)、B(良)、C(及格)、D(不及格)四个等级,如果老师如实填写,会导致学生拿不到学分,无法正常毕业,势必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教师为此也感到纠结。
二、关于推进课改的几点思考
1.加强知识培训,为深入推进课改奠定基础。
课改的关键在教师,针对部分教师仍习惯于沿用老套路的现象,加强对教师的宣传与培训必不可少。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按照国家要求,教师上岗前必须接受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教育行政部门和教材出版部门将采取远程培训和集中面授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2.构建校际与地区之间相互交流和研讨的机制。
除了强化本校学科备课组的功能外,还应建立校际之间、乃至地区之间的课改研讨和交流机制,从而使封闭型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放型的教学模式。通过校际间公开课和示范课的展示,进行相互学习与研讨。这样,既可了解其他学校课改的动态和进程,也可从相互间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中,总结利弊得失,获取可供参考和借鉴的第一手素材和资料,有利课改课堂教学的不断改进与提高。
3.尽快改革考试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对课改的导向作用。
在课改背景下,如何评价学生,如何评价课堂,如何评价教师,如何评价学校,课改高考怎么考等等,都是教师们该思考的问题。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尽早出台相关方案,建立健全考试评价制度,让学校的教有所据。过去,由于“应试教育”的片面误导,致使教师为考试而教、以考试为指挥棒。这样,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不能有效得到落实。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采用新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4.加大经费投入,为课改提供物质保障。
关键词:课程改革;实验教学;教师; 学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0237-01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高中铺开,实验教学的改革是否到位。作为高中物理教师面临更大的挑战。结合新课程改革和多年教学实际,谈谈我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看法和做法。
1 实验教学难于开展的原因
1.1 高考指挥棒的因素。虽然新的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弱了高考的"一考定终身"的作用,但目前来说,高考仍起到主体作用,分析多年各地高考实验题,仍注重数据处理和理论分析,对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考查较少。结果导致教师忽视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2 学业考试中实验考查工作存在一定问题。例如:近几年实验考查在制定评分标准中就做了一定的倾斜,为了使学生顺利通过,一组实验设置了两个实验,满分10分,竟然把整理实验器材设为2分。我并不认为整理实验器材不重要。从另一侧面可以看出一定问题。说明上级部门对考查实验重视程度不高。而在各地教育局进行实验考查时,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又顾及学校的名誉、为学生考虑等因素。往往是走过程。手高手低就视为合格。由此就导致学校、教师及学生对实验考查不重视。然而此项项恰恰是考查教师进行实验教学和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手段。考查实验走走过程结果就导致学生厌学,不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就成为纸上谈兵了,更不要谈创新能力的培养了。最终导致学生对物理理论学习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1.3 学校对实验教学认识程度不够。普通高中的主要经费来源于地方财政,领导只能将经费花在刀刃上。很少一部分投入到实验室建设和实验仪器上。硬件只能体现在门面上。
1.4 作为普通高中物理教师对实验教学知识不够,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高考中的实验题比例多年不变,教师认为通过讲实验就可以达到目的。很少有教师在实验教学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高考试卷分析中实验题的得分率较低。只有在讲公开课时才用实验教学"作秀"。
其次、面对教师的考核。上级部门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而涉及到与实验教学的比例很小。缺少这些动力就导致教师不愿在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实验教学。
再次、由于考查实验走过程。学生不重视实验教学。师生更加注重的是结果。因为考查时,学生不会操作或达不到合格要求的,仍能通过考查。这就导致实验教学开展的难度加大。学生做分组实验时,动手操作的学生逐渐减少。最终导致教师也无能为力了。
2 新课程改革对实验教学的要求提高
在刚实行新课程改革时,人们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理解有较大的偏差,很多人认为新课程改革弱化了实验教学。事实并非如此。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可分为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高中必修物理中总课时158课时(其中讲课101课时,含演示实验)规定了79个演示实验,平均每节课有0.74个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共16个(不含学生随堂实验);选修课中总课时306课时(其中讲课184课时,含演示实验);必修加选修中总课时306课时(讲课184课时,含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101个,平均每节课约为0.55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共22个分组实验,共35课时,占总课时的11.4%。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演示实验可以用不同仪器、 不同方法完成,因此为高中物理教师在自制、 改进和开发更好的实验仪器、 实验方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3 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
实验教学能力是物理教师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 这种能力的强弱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当今社会处处提倡创新能力。 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来源于什么呢?我认为观察能力、 模仿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备基础。 而这些能力的培养的最佳阶段为高中阶段, 最佳途径就是通过实验教学来完成。 同时, 这种能力也是丰富教师教学经验和能力的最佳体现。
作为物理教师应掌握新进成品仪器的使用、维修、改造;加强自制教具的探索和研究。例如:我在做学生分组实验《研究平抛运动规律》时,用的就是学校新进的成品仪器。在学生具体操作时我发现了一个共性的问题:在仪器完全调整到最佳状态的情况下,由于白纸和复写纸纸角的影响,小球不能落到塑料槽中;同时坐标轴只能画在纸的边缘。实验效果不佳。我仔细观察仪器并分析原因,用两个垫片就把问题解决了。例如,在做静电实验时,用的验电器。近些年生产的验电器,制造商为了产品的美观,把验电器内壁也喷了一层绝缘漆,这样反而严重影响了实验效果。我在使用时就用锡铂纸贴在验电器内壁, 问题就解决了。静电计的设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厂家在生产静电计时,为了美观将固定圆形玻璃的金属圈外面用彩色塑料进行了包装,这样就在教师使用时,很难将静电计指针复零。我在使用时,将彩色塑料除去一小段,要复零时,用拇指和食指同时与静电计小球和去的金属圈接触即可。由此可见,成品仪器也是有其不足之处。在我们使用时精心分析和改造。
我在带高三补习班时,多数学生来自外校,在我复习到电学实验时,我画了一个电路图中有一个电阻箱的符号,这时有位学生问我:"老师这个符号是什么仪器啊?"我感到很惊讶,我问全班学生只有两位学生见到电阻箱实物的。我就把高考涉及的电学实验中的仪器搬到班级,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了解仪器构造、及使用方法。之后让学生自主交流。一周后,问及学生各种仪器的构造、使用方法时,学生都能熟练掌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做比做十套实验题收获都大。
高考语用题部分,是高考语文试题命制创新的试验田,它是落实高中语文课标关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达成“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目标的载体。“语用”即现代文语言运用。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语用”方面的要求是这样表述的:“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可见,高考“语用题”在落实课标、考试说明的要求上具有重要意义。王元华在《语用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中说:“语用教学理念反映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符合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因此,高考语用题考查普遍占12分左右(不含作文),正是其重要性的体现。命题者基于语用的丰富性,因而语用题命制不断创新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题型研究
搜罗自1990年至2013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语用题,可以发现:语用题的题型既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而且是主观题占主导地位,这主要是体现语用题的应用性。客观题的语用题,主要是考查连贯衔接,这是大部分省市命制语用题的选择。下面主要就主观题型的语用题作探讨研究,试作分类以下:
1. 写作方式类。这类包括仿写、扩写、补写、续写、析字、就某一情境写话等等,如2005年广东卷仿“智者的思索、庸者的奢谈”写另一组句子,2000年前后各地试题多采用这种形式;2006年江苏卷“请用‘银河’、‘树影’、‘蛙声’等词语扩写一段情景交融的不少于40字的话”;2008年山东卷关于一位诗人上台阶不小心摔倒,要求“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2013年广东卷为寓言“磨心对磨盘”续写不少于50字的话;2010年浙江卷仿照示例拆拼汉字并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它;2010年湖北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等等。
2. 应用文种类。如:1991年的公函、1992年的广播稿、1995年的便条、2003年全国卷改写提示语、2004年广东卷的对联、2004年全国卷天气播报过渡语、2004年全国卷I的广告词、2005年全国卷1的请柬、2005年福建卷人物介绍、2005年全国卷的提取关键词、2005年福建卷拟新闻导语、2005年江西卷的节日或生日贺卡、2006年北京卷的新闻点评、2006年广东卷的图书推介、2006年安徽卷的手机短信、2006年北京卷的建言献策、2006年福建卷的欢迎辞、2006年天津卷的解说词、2006年安徽卷的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比较、2006年重庆卷的邀请语、2007年安徽卷的人物评介、2008年安徽卷的拟写一句话新闻、2008年北京卷的拟展板标题、2008年福建卷的晚会开场白、2008年湖北卷的文段点评和电影脚本、2008年福建卷和2013年重庆卷的宣传标语、2009年广东卷的致谢词、2010年广东卷的晚会串台词、2010年山东卷的稿约、2010年浙江卷的海报、2011年湖北卷颁奖词、2012年广东卷的招聘启事和摄影作品展前言、2012年湖北卷的为《楚辞》和《史记》两本书中任选一本写一则阅读宣传语、2013年全国大纲卷和天津卷的书信,等等。
3. 图文转换类。这类包括图表图文转换、漫画图文转换、徽标图文转换、方位趋向图图文转换等。如2004年广东卷关于图书状况调查的表文转换、2008福建卷“阅读图表,就我国粮食问题写一条宜传标语”、 2009年广东卷“据图表说明我国不同群体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情况”、 2010年广东卷据图表进行信息推断、2013年广东卷就调查统计表“对两个年龄段的人对其志愿行为意义认识的同与异”进行概括、2012年天津卷就“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写调查结果,2005浙江卷根据漫画内容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语、2006辽宁卷“欣赏漫画,给它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写出你对这幅漫画的感想”、 2006山东卷“说明下面漫画的题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 2012年江苏卷就父子对“是非”之地的选择写合适的话、2013年湖北卷的根据丰子恺先生《巷口》这幅画并围绕“盼”描写一个场景、2007年广东卷的徽标联想写话、2008年北京卷就“北京2008年残奥运会会徽‘天地人’的图形概括说明画面内容”、 2009年全国卷就“沈阳全民读书月”活动的标识说明标识的创意、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I的就“‘中国环境标志’,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和全国新课标卷Ⅱ的就“‘国家节水标志’,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 2006年和2010年广东卷的科学知识增长模式与数学活动中心的变动,等等。
4. 表述变换类。这类包括转述、句式变换、重组句子等。如1992年小李对小王说,小王对郭老师女儿、郭老师转述,2005年江苏卷就“现代著名散文家柯灵对微型小说的创作要领有如下形象的比喻‘关节处一着棋活,妙手成春;结穴处临去秋波那一转,令人低回不尽’用平易朴实的语言重新表述,2012年江苏卷“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老园艺师一段话的深层含意”; 2003年全国卷“提取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遗传’下定义”, 2006年湖北卷“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端午节’”, 2009年江西卷将三个句子整合成一个单句,2005年广东卷将长句改写成四个短句;1999年全国卷用“儒、道、佛”作开头重组句子,等等。
5. 情境对话类。这类包括对人说一段赞美的话,如2006年四川卷;向人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如2006年浙江卷;向人询问的话,如2012年安徽卷安晴同学想参加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向转会组织委员李华同学询问相关情况,补写他们交谈的部分内容;据特定语境补写得体的话,如2010年重庆卷就负背囊老师婉拒、学生坚持的对话,2012年重庆卷“小张含蓄的批评说,小李幽默的回应说”;对不同的对象说劝阻、反驳的话,如2007年山东卷劝阻游客文物上刻字、2013年安徽卷扮演的志愿者对路萍扮演的违规行人进行耐心劝导,2007年四川卷反驳随地吐痰和上公交不排队的人;与陌生人交往的话,如2013年四川卷的向陌生人设计三个访谈问题,等等。
6. 观点阐述类。这类包括对理趣的阐明、对事件现象的看法等。如2005年北京卷举出两个带有“半”字的常用语并对其中蕴含的理趣作简要说明、2006浙江卷“以一种标点符号(省略号除外)为描述对象,写一个比喻句,形象地阐发某种生活道理”、 2008年福建卷续写一个含“明”字的成语并解释、2008年安徽卷的“言外之意”、 2008年江苏卷对有些高中生上学和放学仍由家长接送的现象写赞成者与质疑者的不同看法、2010年福建卷对国人过洋节日和洋人参与中国节日这种现象的看法、2010年湖南卷对《水中的倒影》一文中关于“在运动中能否清晰地辨认事物或认识自我,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见解”、 2011年福建卷对国名翻译的看法、2012年浙江卷对高中生“你觉得你离父母有多远”为主题的调查结果有关“代沟”发表看法、2012年福建卷“对纸笔书写与电脑输入你有什么看法”、 2012年湖南卷对中国在英国伦敦开书展的消息拟写标题及阐述理由和据此写新闻短评、2013年福建卷的关于校门建筑的看法,等等。
以上分类,由于分类标准不同,或许会存在个别交叉的情形,但基本可概括这些年来高考语用题的考查情况。那么,语用题的考查呈现什么特点呢?
1. 关注人文热点。从全国卷及各省市高考自主命题卷来看,语言运用题愈来愈趋向于生活化,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上的热点,关注国计民生,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当年省市内或国内发生的大事,基本上能进入命题者的视野,如“正能量”、“中国式过马路”、“蛟龙入海”、“廉租房”、“纸笔书写与电脑输入”、“低碳经济”、“招聘”、“志愿者”、“环保”、“磁悬浮列车”、“南水北调”等素材的选用充分体现了“关注热点”这个特色。这些内容直接联系考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所有的实用文体拟写都直接照应社会生活的具体内容,还有其他众多的命题形式和材料或多或少地与现实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与此同时,命题人也非常关注历史人文,如湖北卷2010年和2012年为漫画补写韵文或配诗文,2010年为“《红楼梦》诗词鉴赏读书交流会”拟写开场白,2012年为《楚辞》或《史记》写阅读宣传语,都考到了考生的阅读积累和人文底蕴;2006年广东卷关于书法艺术、湖北卷的端午节日、全国卷的二胡介绍,2007年广东卷的粤剧介绍、2009年湖北卷王羲之介绍、各省的对联命题等等,都体现了关注人文历史的特点。
2. 兼顾综合考查。早年的语用题单项考查的居多,近年来趋向于综合考查。如:仿写兼顾修辞、句式选用的考查;应用文种的写作,兼顾语病、别字、连贯、得体的考查;压缩兼顾选用、仿用、变换等的考查;图文转换兼顾压缩概括、简要评述的考查;串台词兼顾连贯、生动、得体等的考查;情境对话兼顾简明、连贯、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的考查。
3. 重视修辞运用。语言表达要求生动,积极修辞的选择也就顺理成章。修辞手法中的比喻、排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比拟、夸张等经常考查。
4. 轮考传统题型。书信、对联、续写、补写、连贯、变换压缩、图文转换等都是传统题型,都是早年常考的内容,但命题者并不回避,每隔一段时间,即重新考查。如对联,2004、2005年各地普遍有考查,近来又再出现,比如2010年重庆卷、2012年四川卷;应用文体考查别字、病句是早年的题型,2013年的全国大纲卷、福建卷又重新出现;近几年广东卷的图文转换题、压缩概括、句式变换等更是如此,甚至于连年出现。
5. 稳定中求创新。语用题板块,被称为高考改革的试验田,一直保持着“在稳定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的特点,体现“迈小步,不停步”的命题思路。
6. 体现地域特色。各省市分别命题后,命题者都追求体现地域特色。如2004年广东卷以岭南佳果拟写对联、2010年重庆卷以“重庆”拟写对联;2012年湖北卷“湖北省‘书香荆楚・文化湖北’全民读书月活动正式启动。为配合这次读书月活动,请从《楚辞》和《史记》两本书中任选一本,写一则阅读宣传语”;2007年广东卷的粤剧介绍等。
三、备考策略
基于上述分类和特点的把握,考虑到语用题的异彩纷呈,对于语用题的备考,我们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
1. 关注生活,强化素养。语文高考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是当前的总体趋势,而把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现象作为命题的材料,是实现这一联系的基本手段。见多才能识广,这就要全方位地拓展学习语文的空间,做生活的有心人,广开视野,接收来自于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信息,街头巷尾的标语、广告,店铺的招牌,节日庆典的对联,乃至商贩的叫卖,都可引入课堂,学生占有了这些新近发生的生活事件、社会热点的材料,相信会占很大的便宜。在此基础上,强化素养,这些素养包括文学、艺术、心理学、宗教、历史等多个领域。这是因为语用题的考查,归根到底是对基本素养和写作基本功的考查,努力提高学生的总体文化素养、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眼界,提升思维的境界和层次,扎扎实实提高能力,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2. 分门别类,把握特征。语用题异彩纷呈,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但只要我们能分门别类,把握特征,就能闻一知十、举一反三,提高备考效率。近几年全国各省市高考题中,实用文体一直是个热点,每年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试卷中有这类题目。如果学生对一些实用文体的基本格式、语体特征不清楚,考场上必定束手无策。因此分门别类、强化训练、把握特征至关重要。如可把便条、留言、通知、启事、请柬、自荐信等作一类,广告词、宣传语、颁奖词等作一类,欢迎词、解说词、串联词等作一类,下定义、新闻压缩、写总起总结句、提取关键词等作一类,进行精细训练,在异中求同,在训练中把握其特点。
3. 沟通联系,学会迁移。高考备考最忌学一得一,正确的方法是沟通联系,学会迁移。如高考中考查新闻点评,这种能力,其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训练和运用,如小说教学中人物形象的评价。2013年湖北高考语用题中有结合文本解读的题目,熟悉文本内容是解答这类题目的基础,主要人物、基本情节、人物性格及评价、人物关系、各类描写等可和平时的教学沟通联系。再如上面说到分类把握特征,其实,如果清楚了书信的格式,其他的如便条、留言、通知、启事、请柬、自荐信等格式问题即可实现迁移。
4. 科学训练,掌握技巧。语用题命题,出新是常态,因此要训练一些高考卷中未曾出现的创新题型,可找最近出现在各地模拟卷中比较新颖的语用题穿插训练,在训练中要掌握技巧。做语用题,掌握技巧,运用思维策略,就能找到做题的突破口。常用的思维策略主要有五条:一是抓关键词,明确题目要求;二是抓结合点,激活知识储备;三是抓信息点,连接社会生活;四是抓迁移点,获取作答灵感;五是抓想象点,营造意境氛围。
5. 活用修辞,美化语言。语用题考查承担着落实考试说明提出的检测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任务。尽管有些语用题往往很少直接有修辞要求,但不用修辞,语言难以鲜明生动,表达无从形成个性。因此对考纲中要求掌握的八种修辞手法必须逐一过关,灵活运用。运用积极修辞(修辞手法)就可以有效地美化语言。
6. 强化审题,准确作答。
正确审题是正确作答的前提,而要按照命题者指令作答,首先就要弄清题目的指令和限制,把准其明示或暗示的各种信息,这样所作的答案才有可能靠近命题者要求的答案。审题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仔细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二是认真阅读材料,把握作答内容。这两个方面要兼顾,不能有所偏颇。在答题时,要有切题意识。切题应注意两个方面的符合:一是形式上要符合句式特点、符合修辞手法、符合字数要求;二是内容上要符合特定的对象、事物、情境。
四、命题预测
要精确预测高考命题是一件吃力而不讨好的事,但我们可做的是一个方向性的评估。根据上述的研究,似乎可以把握几点:一是紧贴学生生活的事件、社会热点,二是突出考查学生运用知识、思维能力、解决问题,三是扎实练好传统题型,应对轮考题,迁移知识和能力,解决新题型。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押赌注式的猜题、押题是不可取的。
总之,语用题的备考,因为牵涉面广、种类繁多、能力要求高,所以科学备考才是有效备考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高三复习;把握导向;抓住主体;归纳方法;培养能力;提高效率
随着新一轮高三数学复习教学工作的结束,又留给了我们更多的反思和总结。学生如何复习?教师如何组织、指导学生复习?师生们怎样认识复习?这一系列非常现实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新课改下,高三数学复习工作究竟怎样搞,众说纷纭,但有一些最基本的看法,就是夯实基础、强化重点,以思想方法训练和思维能力培养为主线,把提高复习效率作为出发点,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下面结合我的教学经验,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深入研究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及评价报告,把握高考特点,注意其导向作用
在高三数学复习教学中,精选精讲例题是搞好复习工作的关键。实践证明,有的放矢地择取高考试题,融入知识的系统复习和方法的巩固强化之中,能有效地发挥其潜在功能,是把握复习方向、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手段。高考命题是命题者依据考纲和课本而精心设计的典型题,它浓缩了课本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方法的总结与迁移,使学生在不同的试题情境中,对数学知识、方法能运用自如。
二、对高中数学的主体内容要有足够认识,并在教学中加以突出
新课程提倡教材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我们的教材精简了传统课程内容,更新了知识与方法,强调了灵活性与综合性,更重视数学应用。课程改革的意义不仅在于教学内容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引入了新的思维方法,可以更为有效地处理、解决数学问题。在复习教学中,应紧紧抓住中学数学的主体内容,如,函数、方程、不等式、数列、三角、解析几何、立体几何、向量、概率、导数等,要立足于课本基础知识,着力培养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猜想、探究等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要让学生认识到各个主体内容间的联系,梳理知识脉络,形成明晰的知识结构图,多方位地探讨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三、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导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灵活运用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数学复习过程应是一个反思性学习过程,应对所学知识、技能进行反思,而且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如,学习中涉及哪些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是如何运用的?运用过程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思想方法是否在其他情况下运用过?现在的运用与过去的运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有没有规律?通过对这些基本思想方法的梳理、总结,逐个认识它们的本质规律、思维程序和操作步骤,并灵活运用以解决问题。这不仅是高考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的形成与提高。
四、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复习是在数学知识的运用过程中进行的,高考数学复习最主要的还是解题教学。在解题教学中,新知识、新方法的学习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等结合起来,二者互为因果,即在新知识、新方法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同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为新知识、新方法的产生提供了支持,为新知识、新方法的运用提供了基础,并使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不断得到完善。所以,复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学数学、用数学,不断提高的过程。这里还有一点,解题教学中要把审题、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作为重点,在这种思前想后中理解相关知识点的区别与联系。
数学复习应按效率最优化的原则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采用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复习效果的一种很好的做法。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需要对一些重点、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让学生在探究中领悟知识、构建网络、形成能力,这种做法既可以避免复习过程中的形式单一(即教师讲,学生听、练),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创造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五、以本为本,深化课本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教材是高考试题的重要知识载体。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我们发现很多试题源于教材,一些综合题也是教材中的例、习题的组合、加工与拓展,这些都充分表现出教材的基础性作用。教材中很多例题、习题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思想精髓,在复习中要注意总结、提炼,并能灵活运用,要深刻挖掘教材例、习题的潜在功能,通过类比、延伸、拓展而衍生出一些新颖命题并加以解决,能有效巩固基础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把各个知识点组成一个富于条理性的知识体系,把复习重点放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放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上,力求对课本内容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在数学复习教学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学习方法问题。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一般都有自己独特的复习方法,都注重弄懂并深刻理解每个知识点,注重归纳整理,注重纠错反省,注重深化探究,注重反思领悟、巩固,所以我们不能只顾上课,更重要的是要积极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复习。
重视基础,强调脚踏实地做学问,是中国历来的教育传统。在数学复习中,要注意及时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有的放矢地开展复习工作。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应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材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只有以本为本,深化课本复习,避免过度地拔苗助长,才能收到复习的功效,才能真正提高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一、运用学生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可行性分析
1.学生物理实验的特点和条件。学生物理实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所安排的经典物理学实验。众多设计巧妙的实验重现了科学研究的过程,让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严谨和魅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崇尚科学、钻研知识的精神。灵活多样的探究性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展现自己的才华。现阶段,大部分学生物理实验室配备完善,可以满足学生物理实验探究的需要。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课外兴趣实验基本上都能实现。这样的外界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打下了基础。
2.可行性分析。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学生,较少受到常规思维和条条框框的束缚,物理实验的特点和现阶段学生实验所具备的条件,使得利用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可能。而由于高考不考查实验操作,因此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放弃了这方面的努力。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不是靠加班加点赶出来的,而是要靠教育过程中的培养和引导。新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只要我们去做,创新不是神话,更不是学者用来作秀的字眼。
二、改变学生物理实验学习方式
课程改革提出“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具有更为强烈的探究动机,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因而改变陈旧的实验学习方式是必然的、合理的选择。
1.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需要认真地进行备课,而在实验教学中也不例外。教师要在实验教学实施以前首先备好实验,这些准备工作既包括实验知识、实验计划等方面的准备,又包括一些实验器材的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够保证接下来的实验教学顺利开展。同时,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之前还需要认真地对接下来要做的实验进行预演。只有做好了这一系列翔实的准备工作,才能够保证实验教学高效开展。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以往的教学观念中,我们往往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而在如今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之下,适当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也要一改传统的教学理念,把学生放在实验教学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主动、多样化地探究物理实验。在物理实验活动中,学习方式应该多样化,单一、被动的实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必须增强实验的趣味性、问题性、探索性和应用性,让学生成为实验活动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实验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讲授者和示范者。基于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实验,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各有侧重。通过学生自觉地参与实验活动,确定实验目标,制订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方法,监控实验过程,评价实验结果,从而完成实验任务。活动过程特别强调的是学生实验的主动性,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在实验中的困难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4.创新实验设计的多样性应逐步推进,逐步提高,逐步完善。创新实验设计的特点是情景新、方法活,具有开放性。它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有透彻的理解,对实验器材有所取舍和组合,能根据设计的要求和条件进行分析和判断,制订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全过程的描述和具体步骤的实施,得出有关结论并做必要的说明。但由于目前学生物理知识的局限性,想一样子把实验设计搞得尽善尽美是很难的,应该逐步推进,逐步提高。
5.学写实验报告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习惯,学会科学表达的重要环节,也是实验活动的必要形式。我不赞成过去那种“填充式”的实验报告,主张学生自己撰写实验报告,设计数据表格。明确要求学生对实验进行全面总结,包括实验目的与原理、实验仪器选用与步骤、数据测量与处理过程、实验结果与问题讨论,以及实验条件与干扰因素等。实验报告应力求准确可靠、完整简明、表达规范、有创意。
6.“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物理实验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关心生活、关心社会,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会从发展的角度考虑周围的世界,并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感受生活、感受自然,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关注、好奇和兴趣。我所在学校物理实验室全天开放,为学生实验学习提供了动手动脑的活动天地。学生在实验学习中有解不开的疑惑,对某些现象有特别的兴趣,都可以在他们认为方便的时候,到实验室与教师一起进行探讨,并亲手做实验,学生不仅从教室走进实验室,而且从实验室走向社会大课堂,从社会大课堂回到教室和实验室。
四、学生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展望
1.改变实验课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做实验。光靠口头的说教并不能让学生动起来做实验,要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实验的乐趣,从而唤起他们探索未知的激情。因此,教师的引导很重要,课堂上要认真严谨地完成演示实验,以探究的态度对待实验。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实验比较冷淡,其原因是实验课模式的封闭性、单一性,还包括部分教师对实验的不重视,学生想做的实验或设计不能做,教师要求做的实验又太死板,全班学生一个样,凑个数据而已,实验做成什么样结果都一样。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我们要改变实验课教学的模式,让他们积极地动起来,拥有探究的热情。
一、课前“双备”是关键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因此,构建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要充分利用好课堂的45分钟,教师的课前准备是非常关键的,课前准备是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笔者这里所说的课前准备包括教师对教材的准备和对学生的准备,即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
1.认真备好教材
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认真细致地研读《教学大纲》、《高考大纲》等,认真研究近五年来的毕业会考和高考题型,掌握“两考”的命题动态、知识结构等特点。然后结合实际制订出科学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轻松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这样,既能教好引发学生兴趣的学习知识点,又能为“两考”复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之一。
2.细致备好学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乃是教学生学。”因此,就教师而言,充分了解学生是必须的,要真正了解学生目前对高中地理的认知程度和知识水平,包括学生学习地理的态度、对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知道高中地理是高考中文科学生必考的科目等,从而制订出让学生容易学、爱学、好掌握的课堂教学设计,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为高效课堂教学提供动力。
二、科学地、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是否适合学生是决定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能否实施的关键。教学过程中,新课的导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可利用多媒体展示、讲故事、听音乐、画图等方式,来吸引学生注意、激起学生思考、引发其参与课堂的兴趣,此环节是成功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基石。例如,笔者在讲授洋流分布这一内容时,采用漂流瓶的故事引入新课,让学生寻找漂流瓶的漂移线路及其漂移到某地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观察洋流的流向、洋流分布的特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大洋东西两岸和大陆东西两岸洋流的性质等,本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就能迎刃而解。教师同时可以结合高考题型的实际再做进一步拓展,就可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这也是高效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
三、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