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谈谈节约粮食范文

谈谈节约粮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谈谈节约粮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谈谈节约粮食

第1篇:谈谈节约粮食范文

关键词:节约型高校后勤;车辆管理;节能减排

一、建设高校节约型后勤的内涵

教育部于 2006 年1月 28 日印发了关于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通知,通知指出“建设节约型学校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等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据统计,高校后勤支出约占各高校财政总支出的12―19%,而能源方面如水、电、气总支出则占到后勤费用的绝大比例,能源消耗总量不断被刷新,加上物价上涨、人力资本的不断提高等因素,建设节约型后勤已经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建设高校节约型后勤,就是以节约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为重点,建立高校后勤节约型的管理运行机制,提高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效率;构建后勤节约文化,参与培养包括具有节约品行在内的高素质的合格的专门人才。

二、充分认识建设节能减排型高校的必要性

(一)建设节能减排型高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重要指导思想,高校作为在科学、文明方面负有引领社会责任的单位,必须在建设节约型社会方面做出表率。高校在节约型校园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树立起节能减排的确观念,把节能减排作为一项重要的建设思想落实到建设当中,让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不断地探索出节能减排的新途径新方法,促进学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此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后勤管理与服务之中。为此,车辆中心针对工作实际提出了 “保证安全生产、提高服务质量、实现节能降耗”为宗旨的工作目标。

(二)高校后勤建设节能减排型的内涵及制度保证。建设节能减排型高校后勤是指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后勤保障以合理利用资源为重点,建立节约型的管理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节约文化,培育节约意识。节约意识是人们关于节约的认识、观念、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等。高校后勤工作是很实在的工作,厉行节约渗透到高校后勤的每项工作中,其中包括做好校园建设规划,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各项管理、技术措施,搞好资源共享。

(三)高校后勤在建设节能减排型高校工作中示范作用。高校后勤是学校教学科研、师生生活的保障系统,学校日常运行的大部分支出在后勤系统,后勤系统的节约直接关系学校的经济效益。学校的资源消耗及管理基本在后勤,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的节约型社会建设措施的落实在后勤。后勤服务涉及每位师生员工,学校后勤员工的节约意识、日常服务中的节约行为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学校后勤管理系统确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制订科学、严格的节约原则是后勤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工作之一。

三、我校后勤管理处在车辆管理中节能减排的实践探索

研究如何降低车辆维修保养费用、车辆油耗问题,能够更好的促进高校后勤管理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笔者参与大学后勤车辆管理工作近十年,现联系本校后勤在实际车辆管理中是如何实施节能减排实践的。

(一)建立百公里耗油每月通报制度,强化节能检查管理,促进节能降耗增效。制定各类车辆百公里标准耗油指标,每月根据派车单、公里数、油料消耗、维修材料等费用做好详细记录并进行差费核算。定期统计公布,比较检查分析原因,积极引导 员工节约每一滴油的意识,切实将“节能降耗”活动落到实处,充分调动了员工车辆运行速度节油最大化和运行速度安全化。大部分员工均能通过节油降耗获得一定的奖励,驾驶人员在工作中增强了热爱集体、爱护车辆、勤俭持家的思想,努力争当“节能降耗”标兵。

(二)制定车辆维修管理办法。为了加强车辆的大、中、小修的计划性和规范性,保证车辆修理的质量和费用的可控性,在车辆维修(指正常维修,突发事件修车除外)应事先认真填写维修申请单,经中心安全检查生产小组检查,提出维修方案,由主任批准,方可到指定的维修单位修车,如擅自修车、擅自选择修车单位,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由个人自负,通过管理办法规范和实施,使维修成本降低了10%。

(三)实行单车核算办法,建立单车核算制度。我校机关车辆所需材料采取集体询价、统一采购、集中保管,杜绝了材料的流失和降低了经费开支。加强成本管理,厉行勤俭节约,一车一本帐,以数据为依据进行核算,建立季度经营情况分析通报会。通过分析比较,使每一位员工都参与成本管理,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

(四)建立车辆加油卡管理规定。设立一车一卡制度,驾驶员用加油卡在规定的加油站加油,在市内不允许用现金加油。执行任务在500公里以内往返的也不允许在外用卡或用现金加油,如有特殊情况,电话汇报主任后进行解决。

(五)积极稳妥推进车辆集中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在车辆管理上改“分散”为“集中”,实行车辆集中入库管理,实行派车单出入库制度,杜绝和控制了私驾公车、公车私用、公车满校园跑的现象,确保公私严明,领导不用车,无出车任务时,驾驶员们均骑起电瓶车、自行车在二校区之间办理业务,节约了能耗,赢得了领导师生们的好评。

(六)规范公务用车使用及运费结算规定。学校各机关、学院凡是公务出差用车,均有车辆管理中心进行派车,开具派车单,任务执行完成。有用车人在派车单上签字确认,运费在学校内部进行资金结算。这一规定的实施,基本上杜绝了私车公用,使国家的资产(车辆)得到了充分利用,减少了资产(车辆)的闲置,降低了运行成本,学校的资金在学校内部进行结算周转,提高了学校内部资金的利用率,节约了资金,降低了成本。通过以上节能降耗、增收节支等办法和措施的实施,我校机关车辆在维修总成本上节约了10%的费用;通过百公里油耗和用车公里数的限定,节约了油耗的消耗量,为中心和个人带来了经济效益;通过量化考核、节能降耗等指标为考核分配依据, 打破了正式员工与聘用员工的分配框架,建立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办法, 调动了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高等教育处在快速发展阶段,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瓶颈越来越突出的情形下,一味的靠争取更多的资源已不太现实!只有依靠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确保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节约型后勤对于高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节能减排型高校后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厉行节约,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道德行为,社会来说则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这就要求我们后勤员工队伍更新思想,摈弃一些陈腐、模糊的错误观念,建立起新的资源观念、效益观念和责任观念,把高校后勤建设成为“学习型后勤、创新型后勤、改革型后勤、廉洁型后勤”。

参考文献:

第2篇:谈谈节约粮食范文

关键词 中职生;厉行节约;传播者;执行者

学习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法律法规意识,职业道德以及良好的社会风尚,这些对每个中职生来说都是必修课,为此厉行勤俭节约对中职生来说越来越重要,是中等职校必修课,如何上好这堂课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观念。

一、从上到下给学生传达中央文件精神,形成良好氛围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些具体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厉行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俭,德之共也;侈,罪之大也,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必厉行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是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体现。端正学生指导思想树立终身意识,成为中国社会的一股新风,吹醒人们勤俭节约的美德。

二、广泛了解我们眼前身边浪费现象,树立起理性消费观

1.厉行勤俭节约、反对浪费,对中职学生提出要求

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不是说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费得起就可以浪费。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即使在发达国家,节俭也被视为一种美德。节俭是对劳动的尊重,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更何况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那么多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还有那么多孩子因贫穷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举手之劳,粮食便能节约,节约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素质、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智慧。

2.牢固树立资源危机意识和节约意识

在生活中节约每一粒饭、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度电、不攀比、不爱慕虚荣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实践者。广泛宣传节约理念身体力行影响和带动家人、朋友及身边的每一个人加入到节约行列营造“节约资源、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做力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推动者。

3.厉行勤俭节约从餐桌开始

在外面酒店或者在家里(婚宴,寿宴,会议伙食,个人消费)我们都要珍惜粮食,适量订餐,避免剩餐,减少奢侈浪费,根据自己情况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吃多少点多少,吃不完兜着走,提醒身边的亲人同学和朋友,做节约宣传员、积极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积极参加文明餐桌行动,营造节俭用餐的文明风尚。

三、中职生做厉行勤俭节约的传播者和执行者

(1)无论在校在家都要节约用水,合理使用水资源,严防跑、冒、滴、漏的现象发生,杜绝“长流水”。(2)节约用电,杜绝长明灯,做到人走灯灭。(3)节约粮食,合理饮食,节约每一滴油、一粒米,吃多少,打多少。(4)节约每一张纸,提倡双面用纸,用过的作业本用来打草稿,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代替纸张。(5)将生活费合理安排,力争杂支控制在每月50元中,其余开支在一日三餐,月生活费由原来的600元降为450元。(6)按月预算,以防赤字,如有节余,我把每月剩下的钱进行大致预算,内容如下:生活支出(生活费,电话费)、人情支出(给妈妈,爸爸买生日礼物,同学过生)、衣物添置(包括必需日用品)、流动支出(一些意外的开支)总之,坚持量力而行,适度消费“当买必买”,“可买必不买”的消费原则。

四、把厉行节约当做一种习惯

生活中无处不在提示我们厉行节约:学校垃圾箱推行垃圾分类管理,节约资源的意识就在冷静思考的一秒钟里树立起来;餐厅标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提醒我们珍惜粮食;洗刷间“水是生命之源,请节约用水”提示我们节约水源。

五、向所有中职学生发出倡议

1.遵纪守法,维护公德

认真学习并遵守校规校纪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爱校如家。在教学区不大声喧哗,不嬉笑打闹;在宿舍内,不打扑克,不睡懒觉,不看内容不健康的书籍;在餐厅,体育活动等公共场所,不言谈污秽,不打打闹闹,不吸烟,不酗酒,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爱护校园内的照明、供水、通信等公物设施、设备,爱护公共财物,不随意损坏。

2.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节约用水、用电,随手关闭水龙头,下课、下晚自习后要随手关闭教室内所有的电灯、多媒体等电器,杜绝“长流水”、“长明灯”等不良现象;要节约每一粒粮食,不要将吃剩的粮食随意扔进垃圾筒;不乱花钱。

3.保护环境,讲究卫生

自觉爱护花草、树木和各种公益设施,做到不践踏草坪,不攀折花木,不乱刻、乱涂、乱划、乱贴,不乱扔果皮、纸屑、塑料袋等废弃物,不随地吐痰。讲究个人卫生,保持自身整洁,树立自身形象。要学习环保知识,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加环保活动,自觉清扫宿舍卫生,宿舍垃圾一日一清扫,垃圾入桶,自觉维护校园环境卫生。

4.安全在校,加强自律

妥善保管自身财物和公共财物,养成安全防范意识;爱护公共消防器材和设施,不带易燃易爆物等危险品进入校园和宿舍;不带外校同学和家人进入宿舍;不在校外住宿,不留宿外校同学朋友;男女生要正常交往。

六、努力学习,互帮互助

第3篇:谈谈节约粮食范文

一、转变观念,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都讲究尊师重道,老师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虽然当下这种观念已经有所改变,但在学生眼中,老师仍然是高高在上的。对老师的敬畏导致学生不敢在学习中提出自己的疑惑或建议,只能对老师“言听计从”,难以真正融入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

要想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生气,教师必须彻底转变自己的观念,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尤其是在小学课堂上,老师要努力融入学生的世界,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老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真正做到平等地对待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不要站在老师的立场上“平易近人”,而是作为学生的伙伴与他们进行零距离的沟通。其实,一个老师能否受到学生的喜爱直接影响着他所任教的课程能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老师要进行换位思考,经常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在课堂上,要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学生的观点有错误或回答不出问题,老师也不能严厉地批评教育,而应多用一些温和的话语来引导学生,例如“你说得很好,还能不能换一个角度重新思考一下呢?”或者“看来你现在还没有考虑清楚,那等你想清楚了再来告诉我们大家好吗?”在这样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生自然就能放松身心,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摆正位置,凸显主体

一直以来,老师都是课堂的中心。在课堂上,主要采取老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单向教学模式,老师按照自己制订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学生不管能否跟上老师的步伐都要被动地去接受,这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容易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使得教学事倍功半。尤其是在小学课堂上,小学生本身自我约束力就不强,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可能会毫无成效。

事实上,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老师在其中充当的角色是引导者,而学生才是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的设计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进行课堂教学时,老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讲到《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到讲台上讲其他与狐狸有关的故事,如《狐狸与葡萄》《狐假虎威》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生动的讲述来调动伙伴们听故事的兴趣,并对狐狸的狡猾获得更深的认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能锻炼学生的胆量,使他们勇敢地站在讲台上发言,提升自信心。另外,在讲课过程中,还可以设计一些讨论活动让学生参与。例如,在讲到《守株待兔》时,老师可以设想一个农夫形象,让学生来充当这个农夫,劝说守株待兔的年轻人。这就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用自己的理解对年轻人进行劝说。同学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既能对故事的内涵获得更深的理解,还能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挖掘自己的潜能。课堂也会因讨论而变得生动,而由于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程的相关讨论中,所以课堂虽“活”但并不乱,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去理解所学的知识。

三、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

第4篇:谈谈节约粮食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08-01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是21世纪国家的栋梁,也是未来的主人。让每一个中学生了解人类对环境破坏的现状,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责任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生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环境和生态教育,重视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认识与实践。

一、利用教材资源,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可以由生物学知识产生生态道德知识,再由生态道德知识内化为生态道德观念。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在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必须调整发展的模式,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蚯蚓、仙人掌、生活在岩石上的地衣等生物的生活环境与形态特征和生理,从中得出结论: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进而说明人类虽然能够适应和改造环境,但人类在根本上还是生物圈中的一员,必须依靠生态系统提高生存的基本条件,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合理调节和控制人类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能够调控、改造、优化生态环境,造福于人类和整个生物圈。

野生动物的存在丰富了动物的物种资源库,物种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课堂上可以通过观看动物图片、自然风光,让学生产生生态美的体验,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善待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善待生命,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竭力使我们的每个学生从幼年起就能以精心爱护和细心关怀的态度对待每棵树、每丛玫瑰、每株花草和每只小鸟,一句话,爱护一切有生命的和美好的事物。

在生态系统功能的教学中,要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认识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虽然能够适应和改造环境。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成员,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在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自身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如树木的更新,河水对污染物的稀释与分解作用,气态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稀释等等),同时更应给学生强调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限度,也就是生态系统能够接纳人类排放的污染物的量有限,能给人类提供的物质资源量有限(如木材)。人类不能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能随意排污,否则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向学生介绍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后给人类带来的无尽伤害甚至灾难。

二、开展课外活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课堂教学固然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一环。但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可以培养其环境保护习惯,所以还应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并努力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环保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事做起,激发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能力,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如结合校园绿化设计和“3.12植树节”,发动学生参与校园绿化设计和植树护花活动;结合“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组织学生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演讲、征文、辩论等活动;发动学生参加“你丢我捡”和清除卫生死角等校内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活动。课外活动的重要特点就是实践性、直观性,以具体事实让学生自己去了解、认识环境被破坏的危害,让学生自己动手开展有益于环保的活动。以达到深入人心的教育效果,比如让学生去参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让他们了解到保护森林植被对人类的重要,让学生自己动手修建小型自然生物池塘,营造生物垃圾,将垃圾按化学、金属、生物各自分类处理,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教学目的。波利亚说过:“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同时指导学生认真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撰写环保小论文等。

三、联系生活实际,养成环境保护习惯

教师在教授生物圈这一章节知识点时,可以列举我们生活当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如随地吐痰、乱扔乱丢及大量使用一次性饭盒和非降解塑料制品造成白色污染等,这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很多人不以为然,其实这正是社会的悲哀。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 同时也应该是良好习惯的播种者,正确世界观的宣传者。针对上述行为,我们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不良习惯对于我们人类自身会带来哪些危害?对于人类的发展会有什么后果?而这些苦果都是由人类自己造成的,这些破坏行为将直接影响到生态的平衡、社会的和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经过他们的思考,很自然的推导出环保问题是个大问题,让学生明白危机后,教师再顺势从这点切入,直接宣传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播种下良好习惯的种子。

第5篇:谈谈节约粮食范文

一、运用数学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发生过许多有趣的、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以数学史故事创设情境,不但可以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悠久的数学传统,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丰富数学知识,开拓视野。例如,在讲“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一位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这时老师打开录音机:“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教师说:“你们能告诉八戒这是为什么吗?”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

二、设置数学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思维始于问题。问题设置于开头,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之产生非知不可之感;问题设置于课中,可拓宽引伸,纵横联系,使教学跌岩起伏,有波有澜;问题设置于课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教师能在“问”字上下工夫,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在巧设提问、讲究提问和优化提问的策略上下功夫,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得到发展,即可取得捷足先登,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之后,一位教师创设如下问题情境:课本上举例说明了“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那么它们在什么情况下全等?在什么情况下不全等呢?这样的设问,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求答案。

三、巧用实验操作,创设教学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数学知识、数学概念的教学非常抽象,如果教师不加以处理,学生是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只能是糊里糊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产生亲身感受的体验,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数学问题,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比如,在教学二年级“时、分、秒”的教学中,一位教师采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形式,放一分钟学生喜欢的音乐,让学生有的跳绳、有的拍球、有的读书、有的写字,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体会在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从而比较直观地感受一分钟的长短,从小学会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再比如,在五年级“大数量的估计”的教学中,一位教师让学生估计13亿粒米相当于多少,学生没有什么体验,于是教师就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如:先数出200粒,称一称,重量为4克,那么平均一粒米的重量是:4÷200=0・02(克),再算出13亿粒米的重量:0・02×1300000000=26000000(克)=26吨。26吨到底是多少?还是很抽象,教师又让学生来试一试一袋25千克米的重量,算一算,26吨相当于1040袋。回家调查,一袋米能吃多长时间?1040袋米能吃多长时间?假如全国每人每天浪费一粒米,那要浪费多少米!通过动手实践,使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成为学生能够具体体验和感知的形象知识,既让学生感受了13亿粒米有多少的抽象概念,又教育了学生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再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时,一位教师事先让学生准备好长度分别为5cm、6cm、7cm、8cm、10cm、12cm的六根小木棒,课堂上让学生从中任取三根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观察并思考:①任意三根小木棒是否都能拼成三角形?②有几组小木棒能拼成三角形?有几组不能?为什么?③请猜想三角形中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④试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如此处理教材,都让这些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与学生比较接近,学生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推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以趣引路,贴近生活实际,创设形象具体的教学情境,变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为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例如,在五年级第二学期“循环小数”的教学设计中,一位教师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循环现象,如:一星期七天的循环、一年四季的循环、一年十二个月的循环、日出日落的循环等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再迁移到数学中的一些特殊的数字,如:0・666……1・3181818……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总结,从而很自然的认识了数学中的循环现象,进而认识循环小数。再比如:在二年级第一学期“比多少”的教学中,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做媒体进行教学:教室里的男生和女生比,二年级各班人数之间的比较,老师和学生比,生物园里小鸟和小鸡比,小花园里月季花和玫瑰花比……教师贴近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从这些自己非常熟悉的事物中,形成“比多少”的概念,自觉感知“比多少”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