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对策建议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对策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留守儿童对策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留守儿童对策建议

第1篇:农村留守儿童对策建议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对策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城乡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形成了世界上迄今规模最大的“民工潮”。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农村便形成了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即“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双亲或单亲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里的18周岁及以下的儿童[1]。根据父母外出情况,可以把留守儿童分为两类:一是双亲外出,即父母均出去打工;二是单亲外出,即父母有一方出去打工。根据监护者的不同,双亲外出的监护类型又课分为三类[2]: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二是自我或兄弟姐妹监护,即儿童自我的管理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管理。所以,留守儿童可以说是生活在一个家庭功能不健全的环境中,那么他们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父母亲情的缺失。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因为他们无法得到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也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因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鉴于此,为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为了祖国的下一代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应该多关注这一弱势群体,多关注他们的心理现状,并及时采取干预对策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

在留守儿童的生活中,相比于父母都在家的农村儿童而言,面对亲情的缺失,他们必然会面临更多的压力事件,这些事件会不可避免的给他们带来一些烦恼,而这些烦恼久而久之便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他们很大一部分会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自卑懦弱、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甚至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目前,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可以由三种渠道了解:一是通过媒体报道,特别是网络上经常曝光留守儿童的新闻事件,比如,12岁留守儿童曹某,因父母外出打工长期跟叔叔生活,村里一60多岁老人长期对其哄骗,最后致其怀孕,她的性格也由此变得内向孤僻,甚至自闭;二是通过学校老师的报告。他们大多都报告说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比其他学生较为严重,而且学习积极性也比其他学生低,比如有的内心封闭、冷漠、不爱发言、与老师同学缺乏交流,有的上课小动作较多、爱跟老师顶嘴、经常欺负其他同学,有的经常逃课上网并且屡教不改;三是通过留守儿童周围的人,特别是其监护人。他们大多表示这些儿童变得越来越冷漠,缺少主动交流,有的脾气变得异常暴躁,甚至动手打人,有的还离家出走。

另外,近年来,一些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者从量化的角度考查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黄艳萍等(2007)的一项调查表明,留守儿童的整体焦虑感、人际焦虑、学习焦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和身体症状等心理健康指标上的得分都与非留守儿童有显著差异,并且由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隔代监护和同辈监护等类型的留守儿童。郝振等(2007)的抽样调查也发现,留守时间为半年以上的留守儿童,其自尊水平、内控性、情绪控制盒社会适应水平都显著小于非留守儿童,而留守时间为3个月的留守儿童在上述心理健康指标方面与非留守儿童无显著差异。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推测:留守儿童因“留守”而给他们带来的消极影响应该是在其父母外出打工半年后。

综上所述,根据申继亮等人的观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实质上是关于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对环境如何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结果的问题的探讨。因此,理解“留守”或父母亲情的相对缺失这一环境对儿童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认识所谓的“留守儿童问题”或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3]。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对策

为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积极有效的沟通

首先,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多与孩子联系,尽量抽时间多回家看孩子,而且他们也要多注意与孩子沟通的技巧,不要只是对孩子简单的批评教育,要做孩子的朋友,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多给他们一些情感上的关爱和支持。而且父母也要多与孩子的监护人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有效监控;其次,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负责留守儿童的生活,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将产生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正步入青春期的初中生,心理行为方面常常会表现出一些不成熟和逆反心理,因此监护人在满足这些孩子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也要多关注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进行沟通,了解孩子们的心理需求是什么,对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要多些耐心,尽力给他们提供信息和情感上的帮助和支持。

另外,根据申继亮等人的研究,父母是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获得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因此,我们建议父母应该尽量在孩子小学阶段出去务工,在初中阶段,父母最好多在家陪孩子,或者单亲外出务工,或者父母尽量增加回家探亲的频率。

(二)发挥学校、教师和同伴的支持作用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学校就成了为他们提供补偿性社会支持的重要场所,并且留守儿童升入中学以后,他们好多就开始了住校生活,那学校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学校可以倡导和谐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为留守儿童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要多与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联系,多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生活和心理行为状况,及时为家长和监护人提出一些好的教育对策。学校还可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定期了解和反映留守儿童的心理和生活状况,并及时给予教育和帮助;学校还可以建立心理辅导小组,专门解决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其次,教师要多开展一些积极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多体会到“家庭”的温暖,教师还要多关注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及时表扬他们的优点,也要及时批评指正他们的不良行为。教师还要多与留守儿童沟通,多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对于不同特点的留守儿童要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比如对于那些性格内向较封闭的留守儿童,可以尝试使用书信的方式与他们沟通。教师还要多到留守儿童家里进行家访,多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多与家长或监护人交流教育孩子的策略技巧。

(三)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要对农业、农村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使大量农村人口能够在家乡安居乐业,不用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其次,社会福利机构要多帮助留守儿童,多给他们一些关爱,让他们多感受家的温暖;再次,社会媒体也要多关注留守儿童,多报道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新闻,让更多的社会福利机构及有爱心的人士能够多尽些爱心;最后,留守儿童的村委会也要积极行动起来,多帮扶留守儿童的家庭,多给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提供教育孩子和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总之,对于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为了他们的身心都能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不光他们的父母和监护人,全社会都要积极主动地为他们提供帮助,为他们创建一个温暖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赵景欣.压力背景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保护因素与抑郁、行为的关系[D].北京师范大学.2007.

第2篇:农村留守儿童对策建议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 因子分析 受教育状况 对策和建议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受教育状况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而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容易导致亲情饥渴,学习受到影响。我们想通过这次调研了解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情况,同时希望有更多人关注留守儿童。

二、Logit模型

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f(留守儿童生活状况(监护人文化程度、监护人经济条件、家中子女数量),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联系父母频率、与父母感情亲疏程度、身边人对其影响程度),留守儿童学习状况(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学习辅导状况),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家庭监管力度、学校教育力度))。

因变量为二分变量,设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好为事件A,假定事件A发生的概率符合Logit模型:

Pi为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好的概率,(1-Pi)为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不好的概率,Pi/(1—Pi)为机会概率比。由于Pi是未知数不能事先观察到,用最大似然法来估计模型可以得出各因素对机会概率比影响的显著程度,预测出Pi的值。各变量具体定义见表1。

使用SPSS软件对logit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见表2。Cox & SnellR2=0.423,NagelkerkeR2=0.599,-2倍对数似然函数值为13.451较小,拟合优度较高,模型评估效果理想。

比较回归系数的大小,发现有显著作用的自变量按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联系父母频率X4、家中子女数量X3、监护人文化程度X1、身边人对其影响程度X6、学习成绩X8。

留守儿童生活状况选取监护人文化程度、监护人经济条件、家中子女数量三个因素,监护人文化程度、家中子女数量对留守儿童生活状况的影响都较显著。X1回归系数为2.272,呈正相关影响,X3回归系数为-2.379,呈负相关影响,家中子女数量越多,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越差。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反映了监护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及综合实力,直接影响受教育水平。

留守儿童心理状况选取联系父母频率、与父母感情亲疏程度、身边人对其影响程度三个因素,由回归结果可看出,若取α=0.05,与父母感情亲疏程度的Sig.=0.087大于0.05,接受原假设,与父母感情亲疏程度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影响不大,回归系数为负与事实不符,应舍去。联系父母频率、身边人对其影响程度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影响较显著。X4回归系数为4.364,X6回归系数为1.808,呈正相关影响,联系父母频率越高,身边人对其影响程度越大,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越好。

三、问题对策及建议

(一)重视家庭教育

父母要时常与子女保持密切联系,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让子女感受到亲情温暖。代养人及时转变育儿观念,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关心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

(二)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进行针对性教育管理

开设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讲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引导留守儿童自我观察、分析和评价。经常严格地解剖自己,在学习他人的基础上全面准确地认识自己,提高学习自觉性。

(三)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及相关就业和教育体制,开放公办学校

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宏观指导管理,地方政府深入农村、学校、家庭和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调研,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找出问题成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巧兰.四川资中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J].卫生研究.2011,(7).

第3篇:农村留守儿童对策建议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所有问题中的重中之重。笔者自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农村中小学任教,同时担任班主任。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通过家访、个别谈话等形式经常跟学生交流,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学生有较多的了解。同时,对如何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做了一些思考。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1)学习成绩较差。在班上所有学生当中,留守儿童的成绩普遍较差。班上总共50人,留守儿童18人,学习成绩优秀的2人,学习成绩中等的6人,有10人成绩较差,成绩差的占全班学生的20%,占留守儿童人数的56%。

(2)上课不专心,不按时完成作业。普遍存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爱搞小动作,讲小话,教师警告只能暂时起作用。作业欠交,卷面乱涂乱画,敷衍了事。

(3)学习主动性差。由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绝大部分都不住校,回去后缺乏有效监管,加上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表现出厌学情绪,旷课、逃学现象经常发生。

2.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1)性格孤僻,不喜欢与人交流。有的留守儿童刚一两岁就交给爷爷奶奶带,从小缺少跟父母的交流,跟老人又无法沟通,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喜欢独处的性格,对人对事也比较冷漠。

(2)胆子小,缩手缩脚。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总感觉没有依靠和保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他们有一定的自卑心理,怕惹事,做事唯唯诺诺,不大气,这种情况女生表现得比较突出。

(3)情绪不稳定,反复无常。有些留守儿童比较容易接受批评,也表示愿意改正自己的缺点,但过不了几天,老毛病又犯了。高兴的时候会主动学习,为班上做些事情,不高兴的时候谁的话也不听,做事很情绪化。

3.生活上存在的问题

(1)生活习惯差。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有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按时吃饭、不按时作息等情况。

(2)生活方式异常。放学经常不回家,有时直接在外留宿,喜欢上网打游戏,跟社会上一些待业青年混在一起,有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4.思想道德上存在的问题

(1)价值观的偏移。父母长期不在家里,对孩子产生一定的愧疚心理,而弥补这一心理的唯一途径就是给孩子多寄钱,无形当中让留守儿童养成了对钱的依赖。这种价值观引起了一系列的道德行为问题,如抢劫、偷盗等。

(2)道德行为的偏离。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常有违规、违纪行为发生。

二、对策建议

1.班主任为主,任课教师为辅,做好亲情补位

一是充分发挥班主任在情感补位中的主导作用。班主任和学生朝夕相处,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班主任都比较容易觉察到,班主任要从生活上多关心他们,用一颗爱心去温暖他们。二是任课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对留守儿童更要多一点爱。通过精心照顾,让留守儿童在校感觉像在家一样,感受到“家”的温暖,从而健康成长。

2.心理为主,行为为辅,做好情感沟通

一是农村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心理辅导的作用。在农村学校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通过心理辅导,排解他们认知和情绪上的困扰,帮助他们度过留守期间的心理危机,为人格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二是在学校广泛开展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平时特别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充分发挥青年团、少先队等组织的带头引领作用,针对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因地制宜设计团队活动,纠正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性格等方面的偏差。

3.学校为主,家庭为辅,建立共同教育机制

一是建立学校与临时监护人双向沟通的长效机制,建立与委托监护人的联系网络,经常询问留守儿童的情况,做到信息畅通;二是建立学校与第一监护人(孩子父母)的双向联系机制。主要是各班班主任,不仅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而且要随时把情况告诉远在外地的父母,让他们及时了争孩子的情况。

4.改善办学条件,为留守儿童创造好的教育环境

一是政府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投资力度,根据学校规模兴建新的校舍、学生宿舍,改造食堂,增加工勤人员,改善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二是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根据区域人口布局,合理规划寄宿制学校的布点,该撤并的撤并,进行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尝试制订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必须寄宿的规定,保证学生在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坚.农村留守儿童看护问题探讨[J].湖南社会科学,2011(6):92-94.

第4篇:农村留守儿童对策建议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摸向城市迁移,在城市务工以谋求生存和发展。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1.自卑与焦虑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大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虽然有祖辈们的照顾,但老人们所能给予的更多的只是身体方面的关心,而心理方面大多爱莫能助,这种长期的矛盾心理导致了孩子极易产生焦虑心理。此外,父母不在身边的儿童总觉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再加上同伴们的冷嘲热讽以及学业不良,他们更易表现出胆小怕事,行事萎缩以及自以为不如别人等自卑消极心理。

2.任性与自我中心

儿童的任性和自我中心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后天生活中由于他人对其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要求和欲望盲目满足造成的一种心理特征。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因代养人过分溺爱娇惯造成的任性的现象尤为严重。祖辈们对孩子的各种要求往往只注重简单的满足,不愿让孩子受半点委屈,积久成习,便逐渐使孩子形成任性的个性。任性的孩子多以自我为中心,为人处事总是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原则,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缺乏基本的“利他”意识。

3.学习滑坡、厌学逃学

远离父母,由于临时监护不够,使得“留守儿童”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没人辅导,加之成绩不好,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和鼓励,出现学习滑坡,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对学习有一种恐惧感。有些“留守儿童”因学习成绩差被教师忽视或被同学讥笑,由此感觉受到冷落或打击,对学习失去兴趣,不喜欢学习,有的甚至害怕学习,经常逃学。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在农村,很多“留守儿童”因祖辈管教不力,在学习上放松自己,大部分时间耗费于看电视、与伙伴嬉戏,甚至沉迷于录像、网吧、电子游戏,学业几近荒废,隔代抚养下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习惯培养上的疏漏,严重影响了其自身的学业成绩。另外,隔代抚养下的农村“留守儿童”,一方面由于道德情感的缺乏和发展偏差,另一个方面由于祖辈的骄惯,缺乏监督和管教的能力,自律道德水平很低,道德意志薄弱,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诱因的影响而做出违背道德甚至法律的事。

2.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将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但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不足制约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大部分农村小学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有,一般条件都较差,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也很少对学生进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发展缺乏正确的引导;部分教师忽视了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很多的“留守儿童”反映老师没有家访过,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发展。

3.社会教育不良

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学校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的魔盒”。一些学习、思想品德等各方面都不错的学生,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监督,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以致道德和守纪意识滑坡。他们开始逃学、旷课、不交作业,后来沉溺于网吧、游戏厅、歌舞厅,以至于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一旦受到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的唆使,他们就容易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1.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职责

“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慎重地选择留守监护人。充分考虑到祖辈抚养和教育的胜任力,而不仅仅是选择一个能照顾孩子衣食住行的老人就行。如果祖辈确实没有教养儿童的能力,建议父母双方留下一方 ,承担孩子的抚养和教育任务。再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留守儿童”的祖辈也应该转变教育观念 ,学习教育儿童的新策略、新方法,严格要求孩子 ,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 ,把更多的精力从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转移到教育上。

2.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责任主要在政府。建议相关政府部门要组织有关“留守儿童”的专项调查研究,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部门要把“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提到重要决策层面上加以重视,作为当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各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要积极酝酿,制定有利于“留守儿童”中贫困孩子接受教育的政策,并计划投入一定资金资助这些孩子。

3.改进学校教育方式,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成长。班级应成立“留守儿童小组”,学校要成立“留守儿童”委员会,要选用其中具有独立能力的孩子担当成员,从而扩大他们的影响,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让他们在老师、学校的引导下自我管理。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他们生活上的求助给予解决,对心针对“留守儿童”的个别问题和个性问题,学校还要设立相应的咨询机构,如:设立“留守儿童办公室”,成立“留守儿童热线”,确定接待时间,委派热心且懂心理知识的老师负责接待。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会危及他们的健康成长,还会给农村教育乃至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构筑起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立体化网络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永鑫,骆鹏程,谭亚梅.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心理学,2008-4,3-7

[2]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教育研究,2004-10,15-18

[3]一张.留守儿童,t望,1994,45

[4]佘凌,罗国芬.家庭自我认同意识理论: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新视角,心理学,2008-4,15-18

[5]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心理学,2005-5,63-70

[6]周宗奎,孙晓军,范翠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对策,心理学,2008-4,19-24

第5篇:农村留守儿童对策建议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疾病教育滞后道德问题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219-02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成为农村教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关爱,存在严重的监护缺失、教育滞后、心理病态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为了更加了解留守儿童的问题,本文将就此浅谈一下留守儿童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时代背景

最近20多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到2000年人口普查时,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1亿,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大规模出现以来,留守儿童就产生了。自2004年初四川省一个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务工无人照顾而出现严重问题的事件被曝光后,它作为一个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社会新问题,开始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生活问题表现

多数留守学生表现出不讲卫生:不洗头、不洗脸、不洗澡、不洗脚、不理发、不修剪指(趾)甲、不换衣服。有的长期不吃早饭,身体瘦小,缺乏营养。

(二)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问题表现

留守儿童的成绩出现两极分化,但这种分化极不平衡,成绩好的比例偏低。此外,不少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不好,不能完成家庭作业,逃学和辍学等情况时有发生。这是由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介入过少。

(三)留守儿童行为及交往方面的问题表现

这方面的问题也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其研究情况如下: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留守儿童通常容易有激动、焦虑、性格偏内向、神经过敏等性格特征。此外,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表现出更多的交往困难、独立性差、坚持性差、不能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等特点。而据调查发现,近一半的“留守孩子”存在性格缺陷,表现为冷漠、内向、孤独、自卑等。许多留守儿童在家中不听祖辈的教导,或顶撞祖辈,或保持沉默,或行为不端,我行我素;在学校,许多留守儿童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出现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同学和早恋等诸多问题。

(四)留守儿童道德方面的问题表现

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道德情感缺失、只知单向地接受爱而不去施爱、依赖性强、缺少社会责任感、生活自理能力差等。此外,在家庭监管缺位的情况下,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尴尬,在没有家长的支持下,学校只能对“问题少年”采取开除或勒令退学等消极办法解决问题,有时致使留守儿童流入社会,成为“街角青少年”。

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留守儿童的这些问题不是单方面的因素导致的,而是由相互联系的多种因素所致,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还得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具体需要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1)大力推进农村新课改,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改变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杜绝“留守孩子”因厌学而产生辍学现象。(2)注重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创造有效的育人环境,给留守儿童以特别的呵护和关爱。(3)建立健全家校联防育人机制。学校要向家长公布学校各科老师的联系方式,召开监护人座谈会,提高他们的素质,帮助他们转变教育观念和育子方式,并提醒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沟通。(4)加强同社区、村组的合作,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同时学校还要主动与当地文化、工商妇联等单位配合,净化学校周边环境。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指出,造成留守儿童厌学、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亲子分离,缺乏沟通;离异家庭增多;代养人文化素质偏低;学校周边环境的干扰。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依靠政府部门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制力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2)依靠学校这一主渠道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管理;(3)发挥社区综合教育功能,形成社区、学校、家庭立体式的教育管理网络;(4)建立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管理机制,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要制定新的政策,允许流动人口的子女随父母在居住地接受与当地孩子平等的教育。解除农民身份歧视,给农民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叶敬忠,等.对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综述〈农业经济问题〉[J].2005年第10期

[2]李陈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亟待解决[R].光明日报,2002,4.9

[3]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9期

第6篇:农村留守儿童对策建议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的年轻劳动力涌向城市,为现代化城市建设作出了贡献。但是,大批年轻劳动力涌向城市,使得农村出现了大批缺少父母监管、关爱、教育的孩子,通常将这群孩子称之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健康与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广大社会学者和专家关注的话题,体育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可以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青少年勇敢顽强、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体育锻炼是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本研究通过调查了解河北省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对策,以便使留守儿童更好地参与体育活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河北省部分农村留守儿童。

2.2研究法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阅读有关方面的论文、论著,了解农村留守儿童体育的发展动态,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思路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2.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需要,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按照体育科研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调查问卷。

2.2.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获得数据,运用SPSss.8.0进行统计处理。

2.2.4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学的知识与方法,进行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

3.研究结果

3.1留守儿童体育课开设情况

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必要途径。《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应在每周开设四节体育课,三、四、五、六年级应在每周开设三节体育课,初中每周应开设二节体育课。调查显示:大部分学校体育课时数不足,不符合《新课程标准》,仅有34%的学校基本符合要求,主要原因是缺少体育教师,场地器材缺乏,领导不重视,追求升学率,等等。

3.2留守儿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

通过对河北省部分村装的留守儿童调查表明:篮球、乒乓球、打沙包、踢毽子、弹玻璃球、羽毛球、跳皮筋、游戏等体育活动深受留守儿童的喜爱。

3.3留守儿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

调查表明:有46.3%的留守儿童与同学一起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有31.3%的儿童个人单独活动,有22.4%与兄弟姐妹在一起活动,但多数是留守儿童一起参与活动。

3.4留守儿童每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度

课外体育活动的频度就是单位时间内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可以反映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学校体育教学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每周1次,占6.5%;每周2次,占44.5%;每周3次,占27.7%;每周4次,占21.3%,可见留守儿童每周都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次数偏低。

3.5留守儿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时间段

留守儿童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时段:下午的,占53.2%;早晨的,占26.2%;晚上的,占11.4%;中午的,占9.2%。大部分农村下午放学时间较早,一些留守儿童放学后,便与学生一起参与体育活动,因此,下午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较多。

3.6留守儿童每次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

体育活动持续时间决定运动强度,锻炼的时间长,心肺功能、身体素质就会得到提高。调查表明:每次活动持续时间在21至30分钟,占35.3%;31至60分钟,占28.1%;60分钟以上,占37.7%;20分钟以下,占9.3%。从持续时间看,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强度普遍较弱。

3.7留守儿童对学校体育课、场地器材满意度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对所在学校体育课十分满意的占23%;基本满意的占45%;不满意的占32%。对学校场地器材十分满意的占17%;基本满意的占49%;不满意的占34%。

4.结论建议

4.1结论

大部分学校体育课时数不足,场地器材缺乏,领导不重视。留守儿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单一、形式简单,每周都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次数偏低,其体育活动强度普遍较弱,对学校体育课、场地器材满意度不理想。

4.2建议

学校应积极开展内容丰富、适合儿童的体育活动,提高课间体育活动的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比如拔河、跳绳等,使留守儿童融入班集体中,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加强场地器材建设,场地器材是影响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应根据国家《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进行体育器材的配备与场地的建设,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安全的运动体育活动环境。

参考文献:

[1]姚远.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研究[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0.

[2]刘瀚文.抚顺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状况调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第7篇:农村留守儿童对策建议范文

关键词:临清市;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092-01

本文以临清市农村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和学校老师为研究对象,在临清市的五个乡镇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对监护人问卷200份,对30位学校老师做了访谈,然后从填写的调查问卷中获得所需相关数据,运用excel、spss等软件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研究。

一、临清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与父母联系情况

笔者在调查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多久联系一次时得知,一月一次的比例最高,占26.4%,其次是三个月联系一次,占24%,一周联系一次的只有12%,一年联系一次竟有17.6%,很少联系的还有6%,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这样很不利于亲子之间进行感情交流,慢慢的彼此之间的感情就会疏远了。

由调查可以看出,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产生的最大影响中有38%的儿童认为是学习没人给予监督指导,有44%的儿童认为父母不在身边感到孤独没人聊天。可见父母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日常学习与生活

笔者在调查留守儿童希望可以给他们提供什么帮助时得知,希望开通一部电话,可以经常和父母联系的比例占了31.2%,希望定期能前往务工地与父母生活的占39.7%,可见留守儿童非常希望和父母在一起,和他们多交流,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都很难办到。

从调查可知,有51%的留守儿童经常逃课去学校附近的网吧、游戏厅等。只有19%的留守儿童没逃过课,笔者访谈了解到,这些没逃过课的留守儿童希望通过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有60%的留守儿童认为社会很少关心他们,更有30%的留守儿童认为社会根本不关心他们,可见社会在留守儿童的关心、照顾上存在很大缺陷,让他们感受不到来自社会的关怀,更别说特殊照顾了。

(三)监护人基本情况

笔者通过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调查得知,其监护人主要是祖父母,年龄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比例达52.2%,因为和留守儿童存在很大的年龄差距,在思考问题、做事方法上都存在很大分歧,感觉交流不到一起,所以留守儿童在遇到困难、有心事时,都不怎么跟他们交流。

留守儿童监护人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的只有5%,高达40%的监护人只有小学文化,竟然有30%的监护人没上过学,这样的情况下即便监护人想辅导留守儿童学习也无能为力,并且现在的学习课程越来越深,即使监护人有初中文化也很难进行辅导。

二、临清市农村留守儿童中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自身存在的问题

通过笔者调查得在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厌学情绪较高、性格内向、心理脆弱、思想道德行为存在偏差等问题。如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有81%的留守儿童逃过课,在问卷中问他们放学回家后最先做什么时,有将近60%的留守儿童选择玩或看电视,只有10%的儿童选择做作业,在和老师交谈时,得知很多留守儿童上课精力不集中,成绩不太好。

(二)家庭较教育及关爱缺失

对诸多的留守儿童来说,父母外出务工忽略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父母教育、情感关怀等,这就造成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情感和思想道德方面的真空。另外,在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过程中,无论监护内容还是责任上都存在着很大的盲区。根据调查,在留守儿童中,单独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比例达34.3%。 隔代监护中的祖辈由于年龄较大、精力有限、受教育程度偏低、观念和意识与留守儿童的需求有很大差距,对孩子的监护只注重对他们生活的照顾上,对其思想、心理、品德上的教育意识淡薄。

笔者在与老师访谈中得知学校已经意识“留守学生”问题严重性和重要性,但至于如何操作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以及在当前以升学率来判断学校好坏标准的情况下,教师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并且访谈中发现学校根本没有建立留守儿童花名册,对留守儿童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留守儿童心理疏导老师也没有发挥太大作用,没有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开导,调查中有60%的留守儿童认为学校很少关心他们,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他们也体会不到温暖和关怀,在学习上也不会更不会充满积极性。

三、解决临清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父母及监管人应加强对孩子的交流与教育

留守儿童的父母岁在外务工,但也应该在工作之余与子女、监护人及学校加强沟通,可借助电话、互联网等方式尽可能多的了解孩子的情况,给孩子多一些关爱。另外, 在监护人的选择上,尽可能考虑到其能力及精力,并强调对孩子的课业及生活管理,作为监护人也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承担起对孩子的监管及教育。

(二)学校要在各方面给予更多关心

学校可为留守儿童建立专门档案,由专门人员负责健全及随时更新档案资料,包括家庭基本情况,父母联系电话及单位,监护人联系方式等内容,以便随时与家长和监护人沟通联系。同时利用节假日父母返乡的机会可召开座谈会,家访等形式与父母进行深入沟通交流,使学校与家庭之间形成一股合力。另外,学校应多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及情感,通过专门的情感辅导老师来帮助孩子排除心理及情感问题的困扰。

第8篇:农村留守儿童对策建议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学扩招,大部分农村人进入城镇去工作、生活,他们的子女也随父母在城镇生活、读书。还有一部分农村学龄儿童父母为了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城镇买房或租房让子女在城镇上学。只有部分农村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但由于工作性质、经济状况等原因,无法把子女带在身边,只好把他们留在户籍所在地上学,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友托管。这些儿童远离父母,守望故乡,是典型的留守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存的问题

1.父母打拼在外,儿童缺乏亲情关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远离父母的儿童就像无助的雏鹰,父母不能随时指导他们生活,陪他们飞翔,成长的路上缺少爱的关注与引导,使他们幼小的心灵承受着孤独和无奈。由此,有些儿童性格变得孤僻、难合群,没有玩伴,有了快乐无人分享,遇到不愉快的事无处倾诉,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严重不利。

2.农村留守儿童接触和了解社会的机会少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他们不敢远离家庭去走亲访友,不敢赶集进市,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机会人为减少,社会知识面窄,对复杂社会缺乏充分认识,使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减弱,不利于他们将来的生活。

3.隔代教育,重温饱轻做人

首先,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管,属于典型隔代教育。祖辈关注孙辈重点在吃穿,对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健康、学习关注不够;其次,由于祖辈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难以承担起系统的家庭教育重任。有的学生以买学习用品为借口向祖辈随意要钱,花钱雇同学作业,吸烟、赌博、吃垃圾食品,有不诚实、大手大脚乱花钱的不良习惯,对今后的人格道德健康埋下了隐患。

4.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不够紧密

由于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的特殊过渡群体,他们的父母大多数在外地打工,工作地点和时间不固定,学校教师要与他们取得联系有难度。而家长只是期中、期末测试结束后打电话问问孩子的成绩。开家长会也是急忙赶来,听听教师的汇报,又匆匆而去,忙于工作。对儿童在学校的表现缺少深层了解,也无法很好地与学校取得有效沟通,配合教育。学校和老师对儿童的家庭现状、家庭成员的文化背景、家庭对教育和社会的认知程度缺乏及时、全面、深刻的了解,难以做出正确分析,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教育措施。

二、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现存问题的有效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现存的问题涉及面比较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1.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快乐成长的基础。我们建议父母双方或一方可选择就近上班照顾子女。父母要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化解儿童内心的孤独与困惑,使儿童更多地感受到亲情的关怀与温暖。家长要利用节假日、公休日等余暇时间及时返回家中与子女共同生活,沟通交流。平时要充分利用电话、网络、书信等工具多与子女谈生活、谈学习,帮助孩子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与监护人和学校教师认真沟通交流,掌握儿童的成长历程,有的放矢地帮助儿童健康成长。也可以在节假日把孩子接到父母打工的地方,一来让孩子感亲情的爱;二来让孩子亲自感受父母为了生活付出的艰辛,增强他们对生活的责任感。

2.学校应当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近几年大部分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利用远程教育网络信息拓展服务功能,为留守儿童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学校要成立专门机构,教师为主要成员。学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开设心理辅导室,可聘请专业心理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定期组织儿童观看红色经典电影,丰富儿童生活,消除寂寞和孤独。帮助儿童树立远大理想、规范行为,使他们自信乐观地生活和学习。建立学校领导、班主任、生活辅导员相互配合的“留守儿童”管理体系,确保“留守儿童之家”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设立亲情电话,定时组织儿童给父母汇报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情况,解除父母的后顾之忧。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使儿童“留”的安心,生活学习快乐。

3.社会各级政府和组织都要关心留守儿童

各级政府、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和组织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导牵头,让全社会都参与到关心“留守儿童”的工作中来。从法律、经济、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满足留守儿童的需求,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生活的美好,使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第9篇:农村留守儿童对策建议范文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过程中伴随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问题。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社会所不可忽视的。基于对湖北省随州市“留守儿童”的调查,我们从家庭, 学校、 社会及政府这几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改善“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

【关键词】湖北省随州市 教育 留守儿童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留守儿童的家庭都是不完整的,主要有5种情况:①单亲监护,即父母一方在外务工,另一方留下来与儿童一起生活;②隔代监护,即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由祖辈监护和抚养儿童;③上代监护,即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由父母的同辈人来充当儿童的监护人;④同辈监护,由年龄稍大的兄弟姐妹来充当儿童的监护人照看儿童;⑤自我监护。湖北省是农业大省,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就有200多万,约占全省未成年人总人数的8%。据随州市妇联统计,截止2012年年底,该市留守儿童人数己达到12.56万,占全市儿童的32.12%。

感情缺失。当问到留守儿童最需要什么的时候,80%的孩子都会回答“父母的爱”。由于长时间的分离,造成父母和孩子感情逐渐淡漠,即使回家,父母和孩子交流也非常少。并且和孩子交流内容多是关于金钱,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在父母给钱的时候才能感到温暖。

性格极端化。留守儿童容易出现两种极端化的性格。一种是孤僻、自卑,缺乏安全感;一种是性格极度张扬、骄纵。由于父母的远离,孩子出现怨恨情绪,从而出现反抗心理,身边的监护人或者不敢管或者不能管、不会管,或者过度宠溺,从而使留守儿童变得骄傲放纵。

学习无助。目前全社会对留守儿童非常关注,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完善校舍,a充师资力量,课业负担加重,成绩逐渐下滑,最后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辍学。

生活失助。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增加了劳动负担,年龄稍大的农村留守儿童就不得不过早地参加家务劳动。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抚养,很多老人不能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判断。

安全缺位。由于老人年老体弱,精力有限,缺乏有力的监护,农村留守儿童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留守儿童缺少家庭的关爱和有效监护,学校缺少安全知识的普及。

2013年9月11日,湖北省随州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了《随州市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实施工作方案》,该方案旨在解决留守儿童感情缺失、生活失助、安全缺位等问题,解决留守儿童成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随州市还向每个留守儿童发放一张爱心联系卡,及时解决留守儿童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等。

二、随州市留守儿童教育中现存的问题

本团队成员以社会工作伦理为导向、小组工作为工作方法,为随州市草甸子社区的留守儿童开展了为期六个月的小组活动。在活动期间,通过对社区基本情况的了解以及和留守儿童的交流,当地的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较严重的心理、生理问题。

(一)亲情缺失。父母的教育往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发现,正常的家庭交流已经逐步被其他方式替代,孩子们与在外工作的父母平时多用电话联系,大部分都是一周1―2次,交流的内容大多数也是关于学习。因此,父母们会经常忽略孩子们的心理发展状况。

(二)性格缺陷。父母们不能行使监护人的责任,代替父母照顾孩子的祖辈因受本人年龄、文化素养、教育观念等的因素制约,对孩子们的教育方面会出现偏差。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极易形成放纵、胆怯、自卑或是社会逆反、厌世自闭等种种不良性格。性格也会带来一系列人际交往的问题,存在性格缺陷的小孩经常是个人活动,不善于交际。

(三)学习兴趣低下。孩子们的学习会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学习动机不单纯,多数人认为学习是为了给“父母增光”或是“出人头地”,而忽略学习是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由于家庭监督不利,留守儿童们课余学习环境也很差,他们回家后很少会帮助家里人做家务,这些问题亟待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还留守儿童一片健康发展的天地。

三、解决随州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中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就需要家庭, 学校、 社会及政府各方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一)父母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营造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功能不仅是生儿育女,而且是人生的摇篮。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主要不是养育而是教育,特别是小学和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子女更需要父母的关爱、指导和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可以通过间接沟通,由学校老师定期向家长汇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家长及时向学校反馈信息。

(二)学校要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营造一个活波、互助的学校教育环境。第一,教师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学习辅导。对于一部分学习有困难,又缺少辅导或在家无人指导的留守儿童,教师要利用课间或放学后等课余时间多辅导。第二,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实践证明,结对帮扶活动,能通过其学习伙伴的影响,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使其优势或其他方面的潜能得以发挥,从而唤醒他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逐渐提高学习效果。

(三)社会关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生活环境主要可以分解为两类,第一类是家庭生活 、学校生活和同辈群体生活;第二类是社区及宏观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或隐或现、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杰.随州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2]李娟.随州市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3]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