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文化建设范文

网络文化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文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文化建设

第1篇:网络文化建设范文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各方面,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师生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在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上面都有一些转变,而且一些负面影响在逐渐凸显。为此,本文针对网络文化给高职院校带来的影响进行解析并提出一点意见,希望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保障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字:

高职院校;网络文化;优化方案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进步,人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是以信息化为主的新型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网络本身具有开放性、广阔性以及复杂性等特点,在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实行网络文化中,学生、教师在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设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本文需要针对网络文化在高职院校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二、网络文化在高职院校中带来的影响

第一,网络文化影响了高职学生的道德情操。网络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虚拟世界,但是网络科技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沟通渠道,因此学生之间习惯使用QQ、微信等交流软件进行交流沟通,长期的网路交流忽视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发展,在交往中由于虚拟世界的存在,导致交流双方在道德上面的弱化。在网络世界中个人出现没有修养的行为也会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并且高职院校学生本身对有害信息的辨别能力比较弱,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等心理的诱惑作出一些不合法律的事情,影响到学生的道德情操。[1]第二,网络文化影响校园行为文化。良好的校园行为文化是高品位文化活动和和谐人际交往的融合,不仅拉近了大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还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凝聚感,保持了学生心理健康,提升了文化素养。但是在网络文化中,高职院校学生的思维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在网络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出现了更多的渠道,电子商务、沟通渠道以及信息媒体等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行为空间。网络超越空间和时间的优势受到广大青年的喜爱和追捧。高职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资料的搜集、沟通交流,将自身心扉关闭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逐渐产生了个人主义,淡薄群体观念,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感下降,行为变得孤立怪异,这些都是网络文化对校园行为文化的冲击。[2]第三,网络文化影响高职学生正常的学习。网络世界中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经过高职院校的一些调查表示,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就受到网络游戏的吸引,一般打游戏就是好几个小时,而且周期也很短,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平时时间比较充足,导致一有时间就上网严重影响到了平时的学习时间。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建议

第一,正确认识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开放文化,网络文化的出现使得文化多元化,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容易形成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进行一个正确的价值观选择。因此学校需要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规划中,不断地依据党的正确指导方针和文明观念来引导学生认识网路文化。而在未来校园文化发展中,网络文化的价值必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而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之间的冲突也将越来越大,因此网络文化势必会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部分。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的建设,是高校在不断深化改革和文化建设的过程,要利用网络文化成为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真谛,推动全国素质化教育的发展[1]。第二,加强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制度建设。加强高职院校的网络文化制度建设,首先就要依法管理好网络文化,加强网络文化的法律制度管理,在管理方面不仅对网络环境的一些法制管理,同时也要对大学生网络文化进行管理,包括依法管理和行政管理。依法管理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特点制定符合校园文化发展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其次就是大力开展网络文明工程建设,将网络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加强网德教育,使得网络文化发展在高职院校中良性健康的运行[2]。第三,加强高职院校网络文化队伍建设。要想搞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必须有一支政治素质较强并且熟悉校园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管理团队,这支团队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技术,在网络上通过跟踪信息动态,及时传播一些正面的思想信息,阻止负面消息对学生的思想冲击。并且在网络上设立信箱作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在生活、学习各方面的思想动态,不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并且培养学生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真伪,好坏的意识和能力,保障学生健康上网。第四,高职院校应开展具有特色的网络文化活动。在目前的社会文化中,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学校将网络文化融合到校园文化组成结构中需要不断利用网络科技,在学生中大量开展一些丰富有意义的活动,这种行为不仅有利于提高丰富校园活动质量,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网络素质,在保障学生良性健康的上网引导中事半功倍。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是全体师生以及学校都应该尽到的责任。

四、结束语

网络文化已经逐渐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而且高职院校的学生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中已经避免不了网络文化的冲击,在这种新形势下,学校更应该注重网络文化建设,确保学生保持正确的价值观。网络文化对于高职院校的冲击不容忽视,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学生的特质综合考虑,打造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网络文化,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优势,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健康,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席丽敏.校园文化的现状与提升[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02).

第2篇:网络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建设;实践研究

网络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与挑战,同时也为高校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高校强化网络育人功能的主要手段之一,如何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网络教育阵地作用,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教育领域新的重点研究方向。有效实施高校网络育人作用,关键是要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就是要求思想政治理念以及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要跟上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不仅要与时代同步,正确反映时代的主题和本质,更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目标与思路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贯彻党和国家有关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建设等相关文件精神,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筹建以网站、微博、微信以及新型移动端应用组成的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京涛海纳学生门户,成立该门户运营团队——京涛海纳工作室,依靠专业教师、学生团队力量开展门户的设计规划、开创栏目、创作品牌、舆论引导和运营管理等工作。北京理工大学珠海京涛海纳学生门户于2010年3月建成运行,以“思想引领,服务成长”为指导思想,以“发挥网络育人,传播先进文化,服务广大师生、繁荣校园氛围”为理念得到了鲜明的体现。门户先后进行九次改版,设置栏目五十余个,先后创建9项文化品牌、开展9项特色活动,通过与校内外单位合作的6项创意项目,扩大门户运营方向和影响范围,发挥自身优势,形成新闻、摄影、设计、电影、漫画、网站、动画、影视、策划等多元协调发展格局,以高品质的内容、人性化的方式,向学生提供多元化选择,同时持续关注并积极探索校园用户新的需求,建设一体化服务性平台,创新校园网络文化育人的方式方法,促进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深度应用,逐步打造为引导、教育、服务学生和最具有学生凝聚力的网络平台。1.找准定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门户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个性特点,融新闻时事、思政教育、学术交流、网上办事、媒体软件互动于一体,将最新的设计理念、良好的用户体验、多方参与的互动模式、流畅的信息表现融入平台,逐步打造最受学生欢迎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2.组织统筹,培养专业学生团队。明确的门户建设指导思想及职责分工,学生团队中划分新闻、摄影、设计、影视、技术、运营等工作组,聘请专业教师培训,每季度组织考核;派遣成员骨干先后到珠海团市委、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珠海新闻网等单位学习,为门户的运营发展打造良好的基础。3.建章立制,提供经费支持保障。制定门户建设、管理办法,每年度从学校经费中单独列支该门户建设、运行经费保障;成立门户管理领导班子,加强信息管理制度和栏目板块管理,实行信息编辑、审核、多层管理。4.突出主体,研究校园网络用户需求。加快门户移动端开发,利用其附属微博、微信、APP为主要推广手段,推出教育、文化、服务、新闻内容的多款产品移动端,以高品质的内容、人性化的方式,向学生提供多元的选择,持续关注并积极探索校园用户新的需求。5.强调体验,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提供门户产品化服务,按照面向校园用户的理念,突出了不同类型的网络产品特点,设计布局中将学生日常使用率高或者最受学生欢迎的应用摆放在优先位置,让学生可以按照不同兴趣与目的直接选择大类,并进入相关应用,满足不同目的用户的需求,实现栏目产品功能服务。6.搭建框架,凸显青春活力视觉形象。重视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不同平台的互联框架,以页面布局简洁美观的设计理念,提高门户视觉美感,排版布局中的平衡、对齐及对比关系,运用多种色彩搭配,强调创意、突出个性、注重情感、追求多维空间等。7.优化系统,设置合理的后台管理构架。建立一套具有良好用户界面的后台管理维护系统,优化信息管理,便于扩充栏目和信息更新,易于继承和保护历史数据;建立后台信息与社会网络信息的交互,通过设置分享机制,与社会网络信息共享将成为发展的重点。

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京涛海纳学生门户的品牌活动内涵建设是传播的基础,品牌活动的传播是品牌活动形成的条件,依据互联网发展状态和趋势、社会文化导向和结合我校校园文化发展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定出校园网络文化品牌、特色活动、文化项目的发展思路,开设门户的自主品牌、活动和项目。1.以发展多元品牌为先导,打造9项网络文化品牌。先后创办反映校园动态的《大学生报》新闻品牌,专题报道积极进取学子的《对话榜样》访谈品牌,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制”四位一体化模式的《学生电影》电影品牌,以漫画形式记录校园生活的《漫游北理》漫画品牌,展现学子风貌的《潮拍北理》摄影品牌,以两院院士、学部委员等专家学者为主讲的《海纳讲堂》学术品牌,展现校园人文的《形象北理》影视品牌,报道爱岗敬业教师的《每周人物》专访品牌;充分发挥网络育人职能,通过正确的网络导向,营造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2.以开创特色活动为方向,开展9项网络文化活动。先后举办“诗词歌赋”文学大赛、“描光绘色”摄影大赛、“创意新生”设计大赛、“绘声绘影”影视大赛、“网罗万象”媒体大赛、“迷彩造衣”艺术大赛、“水墨丹青”书画大赛、“造星计划”影艺大赛等网络特色文化活动;以搭建网络媒介载体,建立起网站、微博、微信、APP等媒介同步推广、作品征集,逐步形成内容多形式、多方向的一体网络载体。3.以打造创意项目为手段,拓展6项网络文化项目。分别与中国移动珠海分公司、广东粤剧院、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单位合作“缤纷视觉”校园大型活动CIS设计项目、“无线城市”珠海高校数字校园研发项目、“北店南移”文化产业市场调研项目、“维维校园”珠海大学生自购平台研发项目、“魅彩幻夜”3D特效楼体大型投影制作项目、“粤韵清音”广府戏剧文化传承与创新调研项目;结合线上网络平台进行推广传播,鼓励学生报名参与,并努力开拓与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进行合作。

三、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效果与反响

多年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通过不断加强对京涛海纳学生门户建设,所创造的创新文化成果也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学生门户网站多次在广东高校优秀宣传思想网站评比、广东高校优秀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评选中获奖;2015年,荣获广东高校优秀宣传思想工作网站评选专题类“十佳网站”;2016年,获得广东省高校“十佳媒体”荣誉,全国高校“百强校媒”等荣誉;主要讲述该门户建设理念、实施方法及成效经验出版的书籍《线上青春》获得2016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1.品牌活动影响广泛,彰显校园文化特色。门户的品牌活动影响广泛,网站每日最高点击量达15000次,微信关注度最高达80000余人,内容最高阅读量是78638/篇,平均每日阅读量达到5000余点击率,微博粉丝人数关注度最高达50000余人,内容最高转发量是6573/条;更赢得200余次社会报道,其中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网、香港地区文汇报、广东电视台以及新浪、腾讯、搜狐等50多家传媒机构曾作题为“168元拍出精彩校园电影”、“北理工邀四院士开讲座”、“北理工‘造星’计划将启”、“北理工学生漫画发行”、“高校也建新闻呼叫平台”等报道。2.文艺精品硕果累累,提升校园艺术氛围。通过门户文化艺术栏目向学生征集作品,聘请专业老师指导学生对文艺作品进行二次创作,给予奖励并推荐参加市级及以上文化艺术类竞赛,多年来我校学生共有1563人次获得了市级以上文化艺术类竞赛奖项,其中国家级432人次,省级510人次,市级621人次。学生创作的文艺作品通过该网络平台推广,深受师生与社会专业人士认可,其中《花开夕夏》电影作品曾在中央电视台第六频道(电影频道)播放,《云纱》、《接力》、《争春》等摄影作品分别在多家报刊所刊登,《酱油人生》、《军训纪实》、《诈骗》等影视作品突破3000万网络点击率,《北理一年班》漫画作品被社会媒体称为“迎新宝典”,3D特效墙体大型投影作品《魅彩幻夜》更在网络上引起一片好评。3.拓展实践育人空间,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学校紧扣实践育人,着力培养学生团队成员成长成才。多年来,京涛海纳工作室培养了536名的校园网络文化社区学生干部,他们曾在国际、国家级大赛中崭露头角,获取100余项国际国家级奖励、300余项省市级奖励,毕业后从事文化媒体方面的工作或考研进修、出国深造。

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启示

第3篇:网络文化建设范文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给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其中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部校园文化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文中从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分析入手,针对性的提出了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路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园网络;网络文化;建设路径

0引言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给我们生活带来较大便利的同时,也衍生出各种“手机控”、“电脑控”,我们的行为与习惯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逐步的形成了一种网络文化。高职院校内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重要用户之一,其内部的校园文化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出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1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从广义的角度分析,文化为一种外在物质世界与内在精神世界相关作用的结果。而从狭义的角度来分析,其位多数人的一种生活准则或生活习惯,为人民内心世界的一种反应。网络文化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而产生的,而在高职院校内也存在网络文化,其面临的对象主要为高职院校内的师生,同时校园网络文化相对于社会文化有着较强的渗透性与导向性。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出现了一种全新的角度,在很多方面成为了校园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一种必要手段,并在很大程度上拓宽并延伸了校园文化的内涵。首先,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传统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远程视频教学技术等跟学生之间开展更为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这些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出现,也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必然提高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质量。其次,高职院校中学生借助网络文化,有效的拓宽自身的视野,提升自身的层次,及时的掌握时事新闻,更好的丰富自身的大学生活。这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毕业之后顺利的进入社会、进入工作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时随着网络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的不断渗透,其在一些方面也给校园文化健康稳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一面,部分学生由于自制力较差,长期沉浸在网络之中,浪费了自身的大好年华,蹉跎岁月,最终耽误了自己的学业。另外,网络文化中也存在一定的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容,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较为年轻,社会经验不足,不能够有效的辨别网络内容的对错,非常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利用,导致违法犯罪情况的发生。

2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路径

2.1领导应重视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当前构建良好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在技术层面上已经达到,其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往往是政策制度方面的束缚。因此,为在高职院校内构建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首先需要领导的支持与重视。其次,校园网络文化在构建的过程中,校园网络为其主要的依托,这更需要领导在政策方面的照顾与扶持。此外,通过构建出完善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高职院校进行更为深入的教学改革,提升自身的现代化教学水平,更有利于培养出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为在高职院校中构建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领导的重视是必不可少的。

2.2增强校园网络阵地的建设

校园网络为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构建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在构建校园网络文化过程中,全面的增强校园网络阵地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首先对高职院校内网络资源进行优化整理,全面的做到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在高职院校内形成网络合力,可在校园网上专门建立一栏针对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专栏,为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奠定基调,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构建一批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年龄特点的网络栏目,具体实施时可围绕一些当前比较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等,开展正面的宣传,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在认知理念方面的不足,形成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第三,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实现对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模式的更新,从而使传统枯燥的教学内容更加的生动化、有趣化,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好的提升高职院校的总体教育质量。

2.3构建完善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规章制度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未能构建出完善的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因此,在构建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校园网络文化规章制度的构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首先从本校的实际网络文化构建的情况入手,对校园网络进行明确的规定,并做好对应的监控工作,从根本上防止不良信息入侵到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中。其次,应对学生的上网进行针对性的约束,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使校园网络服务于其成长,而并非阻碍其进步。此外,应对制定的规定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对出现的漏洞应及时的进行补充。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文化对高职校园文化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内相关人员,发挥其有利的一面,抑制其不利的一面,构建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使现代化网络技术更好的服务于师生,最终实现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作者:李江 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园信息化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欧文姬,刘思博.新形势下现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基于就业跟踪调查的研究[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01):42-45.

[2]刘晓丽.基于“世界大学城”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125-128.

[3]曲蓉蓉.高职院校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的建设路径研究——基于CIS战略的视角[J].学理论,2015(01):224-225.

第4篇:网络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校文化建设;影响;启迪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6-0011-03

一、高校网络文化的特征

近十年我国互联网发生了裂变式的高速拓展。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截至2011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当代大学生是最活跃的网络群体,高校几乎都已建立了校园网,网络不仅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各个领域,而且也覆盖了学生公寓,校园网络已成为标准的“第三课堂”。

所谓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和通信技术为载体、将技术和社会文化相结合的新型文化。它既具有大众文化的表征,又蕴涵精英文化的内核,正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影响着高校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内涵扩展及形式更新。高校网络文化特征既有一般性又有特殊性。

其一般性特征主要有:1)虚拟性。它的发展和交流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在网络空间,个体可以凭想像任意驰骋,戴着美丽的面罩做着在现实世界里不能做到的事。正如美国杂志《纽约人》上的一幅漫画所表现的那样:一条狗对另一条正在上网的狗介绍经验说:“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2)自由性。网络中的个体面对的是一个符号化的世界,不存在强制与干预,因而成为各种社会意识自由表达的主要场所。3)开放性。信息共享是网络文化的一个主要目的,互联网是没有国界的,各种文化思潮与信息都可在网上涌动,这就使得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得到无限扩大,使高校文化走向全面开放,通过网络人们可看到整个世界。

其特殊性特征有:1)主体参与性。大学生不仅在网上浏览与阅读,主动获得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而且相当多的人乐意参与各种形式的网上互动,成为信息文化的制造者与传播者。他们摆脱了高考的桎梏,进入了向往已久的高校,渴望身心独立,能像真正的成年人那样参与更大范围的社会交往与生活探讨,BBS、博客和QQ群等很快成为他们喜欢的交流方式。据调查,已有超30%的大学生建立了自己的博客。2)话题集中性。大学生的网络议题往往追随现实社会的主流话题,内容贴近校园生活,一般具有较大的刺激性和冲突性,很容易引发相当数量的人集中讨论,甚至上升为网络舆情。较集中的话题一是涉及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全等;二是涉及学校重大决策部署、政策调整、校园稳定和就业形势等;三是涉及后勤部门服务质量和教学服务设施等。这些议题同时反映了社会性、思想性和生活性,成为大学生民意聚焦的热点。3)文化碎片性。大学生往往喜欢在网上寻求快餐式的文化享受,一方面,网络语言追求新潮和前沿,不注重语言的优美与完整,仅注重语言的新奇,这些语言已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话语系统;另一方面,网络本身超文本链接使得传播的内容不再完整,而是趋向碎片化和非线性化,于是出现了碎片化的浏览、传播与表达,对信息往往不作深入思考与求证,而是先做转发,尤其是微博语言的碎片性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读写思维,影响着“精英文化”的规范性和语言文字的规律。4)政治敏感性。大学生比较关注国内外局势和国家政策,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尤其对有关民族团结、国家利益、社会安全等问题和“涉腐、涉富、涉权”等事件十分敏感,喜欢在网上发表见解。比如撞船事件和“家乐福”事件等都在高校学生中引发了网络热议,激发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参与过网络政治,加入了某些网络社团或组织(如QQ群),发表过各种政治意见。但由于他们政治辨析能力不强且缺少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其观点具有相当程度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容易被人利用。

二、网络文化对高校文化的影响

关于什么是大学文化,有着许多解释。一般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反映其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具有校园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对高校文化建设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1.在文化形态上,从严谨走向随意

第5篇:网络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平台设计

一、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推进的校园网络建设而发展起来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以下简称为“校园网络文化”),在信息化进程和高等教育改革迈向纵深的背景下,正面临着建设和管理方面的诸多挑战。在网络大数据日益渗透到人们学习、工作与生活方方面面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数据的采集,分析和解释高校师生员工的网络行为,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和改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愈发显得突出和现实意义。

二、大数据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分析

第一,可以解决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内容单一、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近年来,各高校积极建设具有广泛影响的校园网站,努力形成以“红色网站”为旗帜,以校园门户网站为主体,以学术、新闻、服务类网站为补充的校园网络文化阵地的分层次格局。这些网站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现有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也存在内容单薄、功能单一、特色不突出等问题。趋于封闭状态的高校网络社区文化要形成鲜明的网络特色和强大的网络影响力,离不开网络互通带来的点击率和流量提升。[1]在大数据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对高校校园网络社区中的文化元素以及师生网络行为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分析他们的文兴趣和文化偏好,查找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所缺乏的元素,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改革,丰富和壮大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第二,可以有效化解大学生网络失范现象。网络失范现象指的是网络主体在道德上、行为上、思想上等主体性发挥失常的状况。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和社会之间的“围墙”通过网络的连接日益被打破,互联网在扩大青年大学生眼界的同时,网络上各种鱼龙混杂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也在影响着他们的成长。由于大学生还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分辨力不强,特别是在当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他们对于网络信息的选择存有道德虚无主义的倾向。在“娱乐至死”的文化氛围下,过度娱乐、消费至上成为时代特征,特别是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对于感官刺激的追逐以及“碎片化”阅读方式的加剧,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知识体系和思想道德观念,特别是不良思想和文化的渗透。大数据作为在如今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的技术处理方式,同样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也大有可为。我们可以通过对师生网络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对于他们关注的文化现象进行精确区分,从中提取积极健康的文化元素,剔除掉容易引起思想混乱的不良文化信息。特别是对于一个规模庞大的文化体系来说,大数据的分析处理技术可以很容易地准确把握个体行为的文化关注现象,对于那些具备正能量的文化元素,要加大弘扬力度,摒弃那些容易引起混乱的文化信息,这样可以对传播的信息进行过滤和管理,有效遏制大学生网络失范问题的蔓延。第三,可以改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理念落后和技术匮乏的现状。当前,还有不少的高校对于网络技术对于文化影响的认识还停留在web2.0时代,只重视互联网的功能性作用,而忽视了互联网对于大学生日常生活潜移默化的文化认知上的影响。现如今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已经深深植入了年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日渐侵入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如果我们还是沿袭传统的“我说你听”的强行灌输模式,或者是把传统的育人理论直接移植到网络载体中,这样的育人效果可想而知。为此高校必须更新理念,紧跟时代潮流,运用先进信息技术,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如今在大数据背景下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一方面我们要主动利用由于师生积极的网络参与行为而形成的海量数据,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数据处理方法,辅助高校网络文化建设[2]

三、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平台构建

第一,平台总体架构。大体把平台划分为文化建设园地、身心健康辅导、思政教育、后台保障四个部分,每个部分下面又分为若干小的版块文化建设园地作为四个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下面具体分为红色文化、学习生活、求职就业、社团之家、科技人文等几个部分。其中,红色文化主要进行党建理论学习的展示;学习生活主要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就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展开交流探讨;文化论坛主要是师生之间就校园里发生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政治表达、娱乐宣泄、学习教育的平台;求职就业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就业资源等栏目;娱乐休闲主要包括一些娱乐资讯、影视下载、自制作品展播等栏目;社团之家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发学生第二课堂的一个有效这地;科技人文主要由校园讲堂、科技咨询、创新教育等栏目组成。身心健康辅导则由心理百科、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和师生交流四个栏目组用。校园网络文化是学生道德生成的“晴雨表”,是学生健康人格的“触发器”,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疏导,深刻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行为取向和个性心理。同时,学校以德育人的教育氛围,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举止,为网络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第二,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教育者要以高品位和学术性为目标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在丰富多彩的信息交流和互动中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潜移默化的德育功能。其一,教育和导向功能。通过倡导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成德艺双磬的教育目的。激昂向上的网络文化不仅规范和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而且能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价值观念起到导向作用;其二,管理和规范功能。身处校园之中,学生既受规章制度的刚性约束,又受到隐性的精神氛围的熏陶和浸染。校园网络文化是思想教育的黏合剂,通过虚实结合、刚柔相济的训导方式,实现管理和规范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的目的,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其三,凝聚和激励功能。校园网络文化通过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认知,把学校师生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激励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6]其四,陶冶和塑造功能。学校通过搭建网络载体,拓展主题教育渠道,积极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艺术素质,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在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方面的重要作用,打造体现校园特色、时代精神、高品位的网络文化品牌,从而发挥网络德育的情操陶冶和品格塑造功能。

参考文献:

[1]吕明,魏东.试论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单向度延伸[J].职业,2015(36).

[2]严考亮.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8(4).

[3]高元恒.试论网络文化环境下职业技术院校德育的变革与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3(15).

[4]曹毓民.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8).

第6篇:网络文化建设范文

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许多学校管理与发展的积极追求,文化的力量正成为推动教育进步的巨大动力。以网络为主体的新型文化逐渐渗透到校园,并且越传统的校园文化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传播形式校园网络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学校文化的一种新型传播方式,对学校文化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校生、教师是校园网络文化的主要参加者、建设者,同时学生与教师的培养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关键。利用校园网,努力培育人文环境,组织内容健康,格调高尚,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让校园逐步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和文明的校园环境,从而推动整个校园文明程度的明显提高。

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对于学校来说,校园文化是学校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同时潜藏着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教师有一定的感染作用。是学校传统文化和良好的学校精神的重要来源。大力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一个良好的、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思维,同时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它能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同时,对于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以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四有公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对于学校来说,加强对校园网络建设的管理,已成为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学生和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网络教学、网上办公和网上交流已越来越普遍。网络已成为教育教学管理、教师学习、教学、教研;学生学习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时也深刻融入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传统文化向网络的延伸,是信息时代崭新的校园文化。它与传统的校园文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对于网络上不良的、对学生有害的文化,对学生的身心也有着负面影响。所以,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以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健康的发展。

(一)从学生教育方面分析

1、网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利用网络环境的学习与活动,更多的是要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组织活动和参与活动。通过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自由的建立聊天室、QQ群组等互动来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从而体验课堂上或者是教材上所体验不到的内容。所以,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提高实践技能的新途径。并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2、网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

每个人都有个性,而课外活动是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因素。校园网络文化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可以举行网上棋类比赛、游戏比赛等活动,来丰富因为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积极健康的成才有一定的影响性,同时也能抑制学生不良的个性,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成长。

3、网络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互联网以其海量信息、实时更新、双向互动的鲜明特点改变着信息传播、文化建设的格局,校园网络文化的形成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的浏览网页进行学习和对知识的扩充,并能及时的掌握学校的新闻。这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

(二)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分析

1、网络在时间、空间上扩展了校园文化的影响

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使得学校文化可以在网络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并通过网络对教师与学生进行打破时间上、空间上的障碍从而进行教育,学生可以通过教学论坛对不明白的问题进行留言,教师则针对问题来进行相应的解答,从而实现了一对一的辅导。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学校教育影响面窄、影响度浅的弱点。

第7篇:网络文化建设范文

一、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普遍性

当前,电脑、手机等设备在中国广大民众中已经相当普及,网络已经深刻地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文化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影响日益增强。在网络社会中,信息交流的频率和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但同时网络思想的活跃也导致许多的问题的产生,其中最为普遍的就要数道德失范的问题了。美国网络伦理研究者巴戈(R•N•BARGER)认为,在虚拟世界中,人类道德呈现弱化趋势,诚实、公正、友爱、互助等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1]。据了解,几乎所有的网民都曾遇到过道德失范问题。在一项在线问卷调查中,只有0.71%的网民选择“从未碰到”网络道德失范现象[2]。我们在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散播非法信息的网站及一些宣扬不道德行为的个人,这些网站或个人散播非法信息、宣扬不道德行为的方式五花八门多种多样。例如,在论坛聊天室我们看到的侮辱和谩骂的语言,一些网站制作和传播迷信的内容,黑客恶意的攻击,垃圾邮件的传播,窥探传播他人隐私,网上欺诈行为,网上赌博行为,不正当的网上投票等。这些不文明、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犯罪的行为,让广大网民在一边享受着网络带给人们的便利和多种多样的休闲娱乐的同时,还在担心着自己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特别是对于一些对信息真伪分辨能力还尚不健全的青少年来说,更易受到一些不道德行为的毒害。在《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一书中,波士顿大学的理查德•斯皮内洛提出了“每隔10年,技术的发展总会引发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的观点,并在其书中指出“社会和道德方面通常很难跟上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而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抓住信息时代机遇的同时,却并不总是能意识到和密切关注各种风险,以及为迅猛的技术进步所付出的日渐增长的社会代价”[4]。的确,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诸多道德方面的困扰,但究其原因绝不仅仅只是因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道德问题,甚至可以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只是伴随网络技术发展的一种现象,要分析这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应该从主观意识和客观影响两个方面来思考。

二、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普遍存在的主观原因

(一)网络自律意识的缺乏众所周知,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现实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的行为经常会慑于道德影响和他律力量的影响,大多数人能够较为自觉地接受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约束,行为也相对严谨。然而,由于网络参与的特殊性,网民发表言论并不像在现实生活中一样,而是隐于屏幕背后。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人们更愿意去发表一些他们在通常情况下不便表达的言论,更有甚者将网络当作自己发泄不满的场所。所以,我们在能够匿名发表言论的论坛或者微博、贴吧等网络信息交流场所会更多的看到一些恶意的谩骂、谣言等不雅内容。在这网络的虚拟环境中,人们很容易进入一种“反正没人认识我”的自我意识中,一些缺乏自律意识的网民在这种状态下为了表现自我或者其他个人目的,很容易抛弃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舆论的直接约束而发表一些逾越道德底线的言论。

(二)网络诚信的缺失讲求诚信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传统美德。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诚信都被人们视为一种最美好的品质。这说明诚信作为一种优良的道德品质,在社会道德中是十分重要的。然而,诚信的缺失在网络社会交往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表现形式。由于网络信息失真,假消息、假新闻、网络售假、网络诈骗屡见不鲜。据有关资料显示,网络监察部门每天收到的有关网络诈骗的投诉案件数以千万计。有不少网民认为在网上聊天,大家互相看不见对方也不知道对方是谁,所以经常互相欺骗已经成为了很“正常的事情”。网络诚信缺失还表现在精神世界追求的虚假化。例如“网婚”现象的出现,不仅对现实家庭构成冲击,伤害了事实婚姻,为犯罪份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而且对于网络诚信甚至整个社会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诚信危机。有些人认为“网婚”只不过是填补个人的精神空虚,但是试想一下,对于现实中的家庭和婚姻双方来说,离开了诚信,谈何爱情?而离开了相互的精神依恋,又怎能有助于家庭的稳定?这些都只是网络诚信问题的一个缩影,网络诚信问题远不止于此。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为诚信缺失提供了一个滋生的温床,这是我们不可否认的。

(三)主流意识形态的淡化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看似是两个同时存在而又互通的世界,但究其本质不论是网络社会还是现实社会都有其共同的现实基础。马克思在其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就阐述了有关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5]他认为“意识形态总是深藏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倾向和阶级意识”[6]。“……从这时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7]。在此之后,列宁又提出了他对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概念的解释,列宁认为哲学是“有党性的”,文化是有阶级性的。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阶级社会中,作为一种观念性的东西,人们的意识形态在社会实践中的确存在且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际上,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文化,并且是文化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中心内容。如今,人们已然被网络文化的一系列特性所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也正经受网络文化鱼龙混杂和负面信息强烈冲击的严重挑战。笔者在一项在线问卷调查中发现,有8.78%的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完全不了解,58.46%的网民选择了解一点,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比较熟悉和非常熟悉的网民分别仅占28.05%和4.17%。这表明,在网络社会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来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淡化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是导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普遍存在的客观原因

(一)网络道德教育重视不够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崇尚礼仪的培养。我们从小学开始就有思想品德课程,德育教育一直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但是从纵向来看,道德教育是一个相互衔接、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国长期以来都实行应试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各个阶段都没有实现道德教育既定的目标,导致道德教育缺乏纵向的沟通和联系。不仅如此,网络道德教育存在其特殊性,针对网络道德的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甚至目前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认真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网络道德教育的关系,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还是一个盲区。此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也跟不上形势的变化,某些思想政治工作者网络技术水平不高,无法深入到网络社会中去了解学生的网络行为,对其网上道德失范现象更是知之甚少。这是网络道德教育缺失的重要方面之一。此外,关于道德教育的问题不仅要从学校教育入手加以重视,家庭教育同样是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家庭对于子女的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对于网络道德的教育更是缺乏,由于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导致的未成年人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家庭教育关于网络道德教育方面的重视不够同样也是导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一个方面。

(二)网络舆论缺乏正确引导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网民参与网络舆论的门槛越来越低,更多的普通民众开始选择网络作为民意的表达途径。尤其是近年来在相关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上,网络舆论发挥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网络舆论的主体已趋向大众化,网民也不再是单一的信息被动接收者,而是网络舆论传播的汇集点,每一位网民都可以既是信息接收者,又是信息者。正是由于网络舆论的这些特性,导致网络舆论环境的混乱,也正由于混乱的网络舆论环境纵容了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发展。固然网络舆论环境混乱存在着网络媒体本身的问题,但关键原因还是在于我们对网络舆论缺乏正确的引导。从认识上讲,管理者对新生的网络舆论了解的缺乏是导致政府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不到位的根本原因。虽然我们的管理者历来重视舆论工作,并且在传统舆论的管理和引导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对于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特殊性认识还不足,这导致我们在实践中主要沿用的是一般舆论工作的做法,而没有根据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网络舆论的特殊规律制定一套专门的措施,针对网络舆论进行管理,因而在管理上存在不少漏洞,使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常常陷于被动。

第8篇:网络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网络;网络文化;建设路径

引言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给我们生活带来较大便利的同时,也衍生出各种“手机控”、“电脑控”,我们的行为与习惯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逐步的形成了一种网络文化。高职院校内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重要用户之一,其内部的校园文化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出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1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从广义的角度分析,文化为一种外在物质世界与内在精神世界相关作用的结果。而从狭义的角度来分析,其位多数人的一种生活准则或生活习惯,为人民内心世界的一种反应。网络文化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而产生的,而在高职院校内也存在网络文化,其面临的对象主要为高职院校内的师生,同时校园网络文化相对于社会文化有着较强的渗透性与导向性。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出现了一种全新的角度,在很多方面成为了校园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一种必要手段,并在很大程度上拓宽并延伸了校园文化的内涵。首先,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传统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远程视频教学技术等跟学生之间开展更为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这些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出现,也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必然提高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质量。其次,高职院校中学生借助网络文化,有效的拓宽自身的视野,提升自身的层次,及时的掌握时事新闻,更好的丰富自身的大学生活。这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毕业之后顺利的进入社会、进入工作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时随着网络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的不断渗透,其在一些方面也给校园文化健康稳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一面,部分学生由于自制力较差,长期沉浸在网络之中,浪费了自身的大好年华,蹉跎岁月,最终耽误了自己的学业。另外,网络文化中也存在一定的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容,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较为年轻,社会经验不足,不能够有效的辨别网络内容的对错,非常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利用,导致违法犯罪情况的发生。

2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路径

2.1领导应重视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当前构建良好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在技术层面上已经达到,其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往往是政策制度方面的束缚。因此,为在高职院校内构建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首先需要领导的支持与重视。其次,校园网络文化在构建的过程中,校园网络为其主要的依托,这更需要领导在政策方面的照顾与扶持。此外,通过构建出完善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高职院校进行更为深入的教学改革,提升自身的现代化教学水平,更有利于培养出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为在高职院校中构建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领导的重视是必不可少的。

2.2增强校园网络阵地的建设

校园网络为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构建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在构建校园网络文化过程中,全面的增强校园网络阵地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首先对高职院校内网络资源进行优化整理,全面的做到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在高职院校内形成网络合力,可在校园网上专门建立一栏针对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专栏,为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奠定基调,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构建一批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年龄特点的网络栏目,具体实施时可围绕一些当前比较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等,开展正面的宣传,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在认知理念方面的不足,形成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第三,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实现对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模式的更新,从而使传统枯燥的教学内容更加的生动化、有趣化,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好的提升高职院校的总体教育质量。

2.3构建完善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规章制度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未能构建出完善的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因此,在构建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校园网络文化规章制度的构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首先从本校的实际网络文化构建的情况入手,对校园网络进行明确的规定,并做好对应的监控工作,从根本上防止不良信息入侵到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中。其次,应对学生的上网进行针对性的约束,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使校园网络服务于其成长,而并非阻碍其进步。此外,应对制定的规定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对出现的漏洞应及时的进行补充。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文化对高职校园文化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内相关人员,发挥其有利的一面,抑制其不利的一面,构建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使现代化网络技术更好的服务于师生,最终实现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欧文姬,刘思博.新形势下现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基于就业跟踪调查的研究[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01):42-45.

[2]刘晓丽.基于“世界大学城”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125-128.

[3]曲蓉蓉.高职院校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的建设路径研究——基于CIS战略的视角[J].学理论,2015(01):224-225.

[4]周颖.信息时代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的实践研究——以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为例[J].科技传播,2015(02):245-246.

第9篇:网络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网络;网络文化;建设路径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0.217

0 引言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给我们生活带来较大便利的同时,也衍生出各种“手机控”、“电脑控”,我们的行为与习惯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逐步的形成了一种网络文化。高职院校内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重要用户之一,其内部的校园文化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出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1 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从广义的角度分析,文化为一种外在物质世界与内在精神世界相关作用的结果。而从狭义的角度来分析,其位多数人的一种生活准则或生活习惯,为人民内心世界的一种反应。网络文化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而产生的,而在高职院校内也存在网络文化,其面临的对象主要为高职院校内的师生,同时校园网络文化相对于社会文化有着较强的渗透性与导向性。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出现了一种全新的角度,在很多方面成为了校园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一种必要手段,并在很大程度上拓宽并延伸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首先,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传统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远程视频教学技术等跟学生之间开展更为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这些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出现,也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必然提高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质量。

其次,高职院校中学生借助网络文化,有效的拓宽自身的视野,提升自身的层次,及时的掌握时事新闻,更好的丰富自身的大学生活。这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毕业之后顺利的进入社会、进入工作是非常有利的。

但同时随着网络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的不断渗透,其在一些方面也给校园文化健康稳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一面,部分学生由于自制力较差,长期沉浸在网络之中,浪费了自身的大好年华,蹉跎岁月,最终耽误了自己的学业。另外,网络文化中也存在一定的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容,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较为年轻,社会经验不足,不能够有效的辨别网络内容的对错,非常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利用,导致违法犯罪情况的发生。

2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路径

2.1 领导应重视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当前构建良好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在技术层面上已经达到,其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往往是政策制度方面的束缚。因此,为在高职院校内构建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首先需要领导的支持与重视。其次,校园网络文化在构建的过程中,校园网络为其主要的依托,这更需要领导在政策方面的照顾与扶持。此外,通过构建出完善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高职院校进行更为深入的教学改革,提升自身的现代化教学水平,更有利于培养出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为在高职院校中构建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领导的重视是必不可少的。

2.2 增强校园网络阵地的建设

校园网络为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构建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在构建校园网络文化过程中,全面的增强校园网络阵地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首先对高职院校内网络资源进行优化整理,全面的做到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在高职院校内形成网络合力,可在校园网上专门建立一栏针对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专栏,为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奠定基调,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构建一批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年龄特点的网络栏目,具体实施时可围绕一些当前比较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等,开展正面的宣传,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在认知理念方面的不足,形成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第三,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实现对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模式的更新,从而使传统枯燥的教学内容更加的生动化、有趣化,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好的提升高职院校的总体教育质量。

2.3 构建完善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规章制度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未能构建出完善的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因此,在构建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校园网络文化规章制度的构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首先从本校的实际网络文化构建的情况入手,对校园网络进行明确的规定,并做好对应的监控工作,从根本上防止不良信息入侵到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中。其次,应对学生的上网进行针对性的约束,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使校园网络服务于其成长,而并非阻碍其进步。此外,应对制定的规定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对出现的漏洞应及时的进行补充。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文化对高职校园文化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内相关人员,发挥其有利的一面,抑制其不利的一面,构建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使现代化网络技术更好的服务于师生,最终实现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欧文姬,刘思博.新形势下现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基于就业跟踪调查的研究[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01):42-45.

[2]刘晓丽.基于“世界大学城”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125-128.

[3]曲蓉蓉.高职院校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的建设路径研究――基于CIS战略的视角[J].学理论,2015(01):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