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范文

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预期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9-0005-04

2011年第一季度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有关专家预计今年的通货膨胀会超过5%[1]。目前,经济学界对中国经济是否进入“滞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争论[2]-[4]。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搞清楚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并合理引导通货膨胀理性回归,已成为当前的迫切需要。因此,本文通过菲利普斯“三因素”模型探讨了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指出了当前增加产出的必要性。

一、通货膨胀形成机制及其“三因素”度量

自从Phillips在1958年提出菲利普斯曲线以来,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得到了完善和发展。Friedman和Phelps把预期引入了菲利普斯曲线,使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包括过度总需求和通胀预期两个方面。对此,Gordon认为,通货膨胀不仅受需求因素的影响,还受供给因素的制约。因此,需求因素、供给因素和通胀预期就成为了通货膨胀来源的三个主要方面,也构成了“三因素”模型的理论雏形。

(一)通货膨胀形成的需求因素

Samuelson和Solow通过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线最先度量了通货膨胀的需求因素。他们用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间的关系替代了货币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间的关系,后又结合反映产出变化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奥肯定律,确定了通货膨胀率与产出变化之间的关系。由于凯恩斯主义强调通过调节总需求来影响产出变化,所以,产出的变化就界定了通货膨胀形成的需求因素。

奥肯定律中产出的变化由GDP缺口表示,它是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内实际GDP与潜在GDP之间的差距,并通过公式:(实际GDP-潜在GDP)/潜在GDP计算得到。该值越大,通货膨胀越强。目前,有二种方法可以得到上式中的潜在GDP,一是生产函数法,二是指标法。由于生产函数法需要涉及实际就业的劳动数量,而在中国仅登记城镇失业人口,所以用此方法估计中国潜在GDP存在难度。指标法主要是通过滤波技术分离产出中的趋势项和扰动项,并将趋势项作为潜在产出的一种方法。尽管这种方法由于缺乏理论基础而至今仍受争议,但仍受到多数研究者的喜爱[5]。本文亦采用指标法,即通过Eviews软件中的HP滤波分离出潜在产出。

(二)通货膨胀形成的供给因素

通货膨胀形成的供给方面,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持续和显著的上涨。供给因素的主要来源是国际市场供给价格和数量的变化、农业的丰欠以及劳动生产率变化。一般分为“工资推动”和“利润推动”两个方面。由于中国并不存在农村从业人员的工资统计,且利润并非完全公开,所以目前并没有十分合适的反映通货膨胀供给因素的替代变量,学者们对于通货膨胀供给因素的指标选取也是见仁见智[6]。笔者认为,由于2005年以来中国通货膨胀都以农产品价格提高为显著特征,并且农产品价格多是其他商品的生产成本,因此,本文采用全国农产品价格指数来度量通货膨胀形成的供给方面的原因

(三)通货膨胀的预期因素

通货膨胀预期是指公众对于未来通货膨胀的一种主观判断,目前度量通货膨胀预期存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通过期货市场价格变化来预期未来商品价格的变化;二是计量方法,通过带有滞后项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回归;三是问卷调查法。由于中国期货市场仅包括菜籽油、小麦、棉花、白砂糖、玉米、黄大豆、豆粕和豆油等共计13个品种的农产品,并且在中国CPI指数的构建中,食品比重从未超过40%。因此,通过期货市场测量中国的通货膨胀预期的方法并不适用。另外,卢卡期批判使得通过计量方法来测量通货膨胀预期也举步维艰。所以,各国目前普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居民问卷调查系统》每个季度一次未来物价预期指数。本文对该数据进行整理,形成通货膨胀预期指数变化率以反映通货膨胀预期的变化。

二、通货膨胀与其“三因素”的运行特征

(一)通货膨胀与GDP缺口

通过比较中国通货膨胀与GDP缺口的的运行趋势,可以发现,通货膨胀与GDP缺口具有相同的运动趋势,只是通货膨胀的变化滞后于GDP缺口变动(见图1)。如GDP缺口在2007年第二季度达到2.2%的高点后,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逐渐减小,并在2009年第一季度达到-4.4%的低点。与此相对应,通货膨胀在2008年第一季度达到了8%的高点后回落,并在2009年第二季度到达了-1.5%的低点。可见,通货膨胀的变化滞后了GDP缺口两个季度左右。为了进一步确定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对通货膨胀与GDP缺口及其1~5期滞后进行了相关性检验,见表1中的“相关性一”。结果表明,通货膨胀与GDP缺口同期相关性最强,并且随着GDP缺口滞后增加相关性逐渐减弱,这与上述的推断产生了出入。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进一步观察了二者的散点图矩阵①。不难发现,GDP缺口的滞后二期、三期及四期与通货膨胀的散点图线性程度较强,仅是因为出现了部分异常点,所以总体相关系数才较小。由于该组异常点的通货膨胀值均小于0,因此,本文在去掉通货膨胀小于0的样本点后,对通货膨胀与GDP缺口及其各期滞后再次进行了回归,见表1中的“相关性二”。结果显示,此时GDP缺口及其各期滞后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52、0.47、0.55、0.51等,证明了GDP缺口滞后二期左右与通货膨胀相关性最强的推论。并且,通过两个相关性检验的对比可得出以下两个结论:一是当且仅当通货膨胀大于零时,GDP缺口滞后二期才会对通货膨胀形成显著冲击;二是当通货膨胀小于零时,GDP缺口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会发生逆转,即呈现负相关。

(二)通货膨胀与农产品价格指数变化率

通货膨胀与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变化率亦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见图1)。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在2008年第一季度达到了25.5%的高点后,受金融危机影响转而向上,在2009年第一季度达到了-6.6%的低点,整个波动周期与通货膨胀周期完全吻合。可以推测,二者同期线性程度最强。为了进一步确定二者关系,对二者进行相关性检验(见表2)。结果显示,通货膨胀与农产品价格指数变化率当期及滞后一期的相关系数为0.92和0.93,以后依次递减。表明了通货膨胀与农产品价格指数变化率同期和滞后一期的相关程度最强,并且同向变化。

(三)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预期

自从Friedman和Phelps把通货膨胀预期引入到菲利普斯曲线以来,通货膨胀预期一直是与通货膨胀密不可分。在图1中可以发现,中国通货膨胀周期在2008年第一季度达到了8%的波峰,在2009年第二季度达到了-1.5%的谷底,至今一直缓慢上升。中国通货膨胀预期变化的周期是,在2007年第二季度达到了波峰,在2009年第一季度进入谷底,并在2010年第一季度达到了新的波峰后,至今一直向下。通过对比发现,二者变化趋势一致,仅是通货膨胀预期的变化趋势领先于通货膨胀的变化。如通货膨胀预期变化的上次波峰领先通货膨胀的波峰三个季度,而上次波谷领先一个季度。因此,可以预见,通货膨胀会滞后于通货膨胀预期两个季度左右。通过相关性检验,发现通货膨胀预期的滞后一期、二期及三期分别为0.64、0.63和0.55,具有相对较强的相关性。

三、通货膨胀的“三因素”模型

根据Friedman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是失业率与通货膨胀预期的加权,即满足:

?仔=?仔t*-b(ut-u*) b>0(1)

又由于奥肯定律,

y-y*=-a(ut-u*) a>0(2)

结合公式(1)、(2)可得

?仔=?仔t*-?姿(yt-y*) ?姿>0(3)

其中ut、u*分别为实际失业率与潜在失业率,yt、y*分别为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考虑到生产成本等供给因素后,公式(3)中加入供给因素,可得“三因素”驱动模型:

?仔=?仔t*+?姿(yt-y*)+?兹c ?姿>0 ?兹>0(4)

其中c为生产成本因素,由于详细地分析近年来通胀的变化,因此本文采用2002年第二季度至2011年第二季度数据对公式(4)进行了回归(见表4)。结果表明,通货膨胀在需求方面与GDP缺口的三期滞后存在负向关系,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异常值的存在使得在影响中国通货膨胀的各种因素中,其他因素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大于GDP缺口对于通货膨胀的作用,并且抵消了这种作用,致使通货膨胀与GDP缺口呈现反向特征。在供给方面,由于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及其一期滞后对于通货膨胀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3和0.15,并且在置信1%的水平下显著,因此可以认定,近年来供给因素对中国通货膨胀的作用显著。在预期方面,由于通货膨胀预期的滞后三期对通货膨胀的回归系数为0.006 6,并且不显著,因此,笔者认为:通过膨胀预期对于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十分微小,进而支持了贺铿教授所谓的“不应该过分地强调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的论断。

通过分析可知,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来自于供给推动,而非需求拉动和通货膨胀预期。由于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的主要特征是产出减少、价格升高,即“滞胀”状态。因此,控制这种通货膨胀应从供给方面入手,以增加产出为主要手段,如果单纯通过紧缩性需求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则容易引起经济由“滞胀”转向“衰退”。“滞胀”的风险从2005年以来共出现过两次,一次是从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至2008年第一季度结束,另一次是从2010年第二季度至今。这种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济下行时通货膨胀预期变化率高于通货膨胀。从上一次的情况看,2008年第二季度以后,由于经济形势并未好转,同时通货膨胀预期变化率的快速下降也使得通货膨胀出现拐点,进而导致了经济与通胀双双下行,陷入了衰退的泥潭。因此,在本轮所谓的相对“滞胀”的情况下,如果不着重转变经济运行态势,而不断强调降低通货膨胀,那么,必然导致通货膨胀预期的大幅下降,进而引发新一轮的衰退。笔者认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税收等政策刺激经济运行,扭转经济运行的向下态势,在此基础上,合理引导通货膨胀预期变化率降至通货膨胀以下,这样才能避免摆脱“滞胀”后又走进“衰退”的危局。

四、结论

本文在Friedman和Phelps附加预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基础上,从影响通货膨胀的需求因素、供给因素和通胀预期三个方面分析了近年来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结果表明,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供给方面推动所致。需求因素和通货膨胀预期对于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作用不大。所以不应该过分强调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由于供给型通货膨胀容易使经济转向“滞胀”的轨道,因此,决策者在抑制通货膨胀时一定要通过税收等政策工具来增加产出,以避免经济陷入“衰退”的泥潭。

注释:

①由于篇幅所限,通货膨胀与GDP缺口及其各期滞后的散点图已被省略,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取。

参考文献:

[1]陈佳贵.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EB/OL].http://finance.省略/news/1371,2011-08-05.

[2]李稻葵.“滞胀”不适用于中国经济[EB/OL].http://省略/cj,2011-07-08.

[3]谢国忠.走向滞胀[EB/OL].http://business.省略,2010-06-04.

[4]厉以宁.警惕中国经济出现滞胀[EB/OL].http://business.省略,2010-01-19.

[5]肖曼君,刘时辉.基于产出缺口的菲利普斯曲线对我国通胀预测的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5):8-12.

[6]陈彦斌.中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研究[J].经济研究,2008,(12):50-64.

Research on China' Inflation

Yu Guangyao

(School of Economy,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China)

第2篇: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经济发展;稳定

0前言

自去年七月份起,我国经济存在着严重的过热现象,流动资本过剩、股指震荡、食品价格猛涨、燃油和钢材价格快速走高、房价扑朔迷离、能源紧缺,一直以来被人们担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从2007年1月份的上涨2.2%逐月走高,至2008年4月已上涨到8.5%。

物价大幅上涨,老百姓收入的增长速度低于物价增长速度。为了控制经济过热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国家积极地采取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等综合调控措施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自去年3月份以来,央行连续六次加息,于今年的5月20日再次加息,并也在今年5月份第十四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我国正严密关注经济发展动向,使经济波动保持在正常的范围内。

1通货膨胀形成的内在原因

1.1过度的信用供给效应

通货膨胀是由于过度的货币供给引发的,而过度的信用供给不仅仅跟货币发行有关系,更在于过度的信用供给,因此,过度的信贷供给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首先是由于国家发生财政赤字,或推行赤字财政政策,实际上是由于国家推行扩张性政策来刺激需求而引发的。其次,是由于信贷原因导致过度供给货币使银行信用提供的货币量超过了经济发展对货币数量的客观需求,这跟政府、社会过热需求和银行决策都有很大关系,比如我国房价虚高就是此类原因。

1.2外资流入效应

外资流入不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发生,但是,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也受到外资流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外资流入,大大增加外汇储备,人民币外汇占用款随之增加,直接扩大了国内的货币供应量,从而对国内通货膨胀构成直接压力。另外,存在着地下渠道外资热钱涌入的现象,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热钱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并最终兑换成人民币赌人民币升值,导致在市场上人民币流动性过度进一步加剧。二是引进外资所需配套资金的增加超过财政和信贷的承受能力,就可能造成财政赤字和信用膨胀,最终导致物价全面上涨。三是引进外资虽然是为了增加供给,缓解需求矛盾,但在供给增加滞后于需求增加的情况下,由于不能控制好引入外资的规模和结构,会加大供需矛盾,引发通货膨胀。

1.3需求拉动效应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不断扩大,导致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水平,形成供需缺口,引起物价上涨。由于供给水平的增加在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企业利润的积累带动了整体工资水平的上涨,在工资的拉动下,供需缺口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1.4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

通货膨胀主要原因是社会总供给不能满足社会总需求,但重大突发事件往往加剧通货膨胀程度,特别是连续的、多次的重大突发事件影响更大。我国2008年初的大范围雪灾和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县的8.0级大地震,严重影响了我国局部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救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扩大了社会总需求,两方面原因对通货膨胀有加剧的影响。

2通货膨胀形成的外在原因

2.1美元的持续贬值

由于美国的经济发展低迷,美国政府为刺激经济恢复,持续让美元贬值;加上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为了稳定本国的金融,增发了5000亿美元注入金融体系,导致国际市场上美元贬值加剧,以美元标价实现国际贸易交易的原油、期货价格等纷纷大幅走高。传导到国内的商品价格也大幅上涨,引起通货膨胀。

2.2国际油价、粮价的持续上涨

近年来,美元贬值导致石油价格节节升高,使得以石油为原料的下游产业的产品和交通运输的价格节节攀升,传导到其它领域的价格不断提高,引发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的风险。比如说,美国原来是玉米出口大国,为了规避石油能源危机,使用玉米大力发展生物柴油,消耗大量粮食,世界市场上玉米保有量突然锐减,导致世界粮价疯狂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2.3美国、欧洲的经济发展

美国、欧洲的经济发展与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在性质上是一致的,由于国际间直接的价格传递机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而商品的价格通过汇率进行折算,美国、欧洲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物价的上涨,这也是国际价格的直接性扩散作用。美国经济发展另一个影响因素是次贷危机,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重量级的市场参与者出现问题,次贷使得美国不够住房抵押贷款标准的居民买到了房子,同时通过贷款打包、证券化将风险分散到了全世界,埋单者中包括了欧洲国家的银行和我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世界经济环境,推动了世界通货膨胀趋势,尤其是在我国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的背景下,影响更大。

2.4国际铁矿石价格猛涨的影响

2008年国际铁矿石进出口价格谈判破裂,国际铁矿石价格预计比去年猛涨70%,而我国是铁矿石进口大国,国内钢铁企业成本压力大增,有的钢产品出厂价出现几千元/吨的涨幅,导致下游企业产品跟风涨价,加大了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

3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战略途径3.1以房价控制为目标,控制信用供给

房价控制是我国通货膨胀控制的首要任务,政府在调控房价的过程中,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遵循客观规律,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发,既从“根”上解决问题,又不因调控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是有效调控的原则和目的。当前的通货膨胀与房地产市场过热有直接的关系。由于信用的不断扩张和过度供给,导致消费信贷不断扩大,使炒房的壁垒非常低,炒房者和炒房现象非常普遍,中央银行只能通过不断供给货币来解决消费信贷扩大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提高炒房的难度,比如大幅提高非第一套房的首付和贷款利息等措施,同时上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控制信贷供给,可有效控制房价因信用供给扩大不断上涨。

3.2通过税收抑制流动性效应

不断完善税收制度,提高税收制度的调控作用。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完善的税收制度能有效地规范税收行为,执法者也会受法律制约而秉公执法,政府也能有效地发挥税收杠杆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因此,它在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的层次都是比较有效的,在宏观层次上能够影响货币供给量,微观层次影响的是货币需求量,整体上对货币的需求和供给产生影响,抑制货币的流动性效应,使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3.3抑制流动性过剩

自2006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大幅度增长,外汇储备巨量上扬,股票市场价格持续高涨,所有这些都可以归结为资本的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导致资产泡沫的出现,几乎可以说,如果抑制了流动性过剩,就能有效控制我国的通货膨胀。

当前,我国政府已经在这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包括提高股票交易契税和货币政策的干预等,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国家可通过蓝筹优质股票上市,优化投资结构,减少经济泡沫。其次,要加强监管,防范流动性的国际流入。由于人民币不断升值,吸引了大量外资投资国内市场,而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国家要防范输入型的外资流入效应,防止部分资金以套汇、套利为目的违规进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对于侨汇等经常转移项目也要跟踪其流向,防止投机资金的频繁进出,提高投机的成本来把外资流入效应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3.4根据国际形势,适时出台宏观政策调整经济发展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国际间的经济具有传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输入输出国的物价水平和资金的供应量,因此,政府就必须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适时出台一些政策来降低国际间的通货膨胀传导影响。比如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影响资本与金融项目、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缓解外汇储备激增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可以运用不同的工具进行调节,比如利率和汇率、公开市场操作和改变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降低通货膨胀的影响。

3.5大力发展生产,保证供应,平抑物价

出台鼓励和扶持措施,引导农业、能源、钢铁等基础产业的从业人员提高生产积极性,努力生产,确保供应,平抑目前的过高物价。出台相应的鼓励和规范政策,使市场能健康有序的发展。对于扰乱市场价格的行为,应予严厉打击。同时,落实节能降耗,限制关键物资的出口,确保国内供给,控制通货膨胀。

4结束语

通货膨胀是各国政府、经济学家等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CPI、PPI指数的不断提高,表明通货膨胀的治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当前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宏观调控,抑制物价上涨,使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通货膨胀 汇率 利率

我国在走出了1997年至2001年的通货紧缩后,经济出现了从局部过热到全面过热的演绎。2007年后物价上升很快,2007年全年CPI比上年同期上涨4.8%。进入2008年第一的季度CPI更是比上年同期上涨8%,PPI达到8%,大有赶超CPI之势。这表明我国已进入了一个全面的通货膨胀周期,需要在经济调控中作为首要问题加以解决。

一、通货膨胀的经济学涵义

通货膨胀(Inflation)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全面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

但对于通货膨胀的认知,经济学界众说纷纭。最有代表性的,笔者认为可分为两类:以新古典综合派代表,认为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所引起的物价持续的全面上涨的现象;以货币学派为代表,认为通货膨胀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发生在货币增加的速度超过产品增加的速度时,每单位产品所包含的货币量增加的逾快,通货膨胀律也就逾高。

对通货膨胀的测度一般以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 price index)、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来定。

二、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对于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一般理论认为货币发行过多、需求过度、成本推动及生产结构失衡等原因造成的。但通常情况下,通货膨胀都是有诸多原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这里重点谈三个方面的原因。

1.货币供给增长过快

持续的贸易顺差,迫使中央银行投放大量基础货币,是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由于特殊的结售汇制度,近年来我国广义货币M2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速。2003年至2006年我国M2年增长率平均高出GDP增长率5.4%。从货币流通速度来看,按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的著名货币数量论,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实际上也增大了货币供应量。如果以M2/GDP的比例来衡量货币流通速度的话,2007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为163.4%,而2002到2005年平均高达180%以上,明显处于过高的水平。

2.成本输入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外贸依存度也越来越高。其中对大宗资源性商品的依存度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预计2008年原油对外依存度达47%,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将达57%。以铁矿石为例,2005年我国钢铁企业被迫接受日本与澳大利亚订立的基准价格承受铁矿石价格上涨71.5%的压力。2008年在2007年价格的基础上,又不得不接受65%的涨幅。从2006年以来国外大宗商品期货价格不断攀升,在这种情况下上游产品价格上涨通过价格传导机制传导到下游产品,从而引发了成本推动型的输入型的通货膨胀。此外,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推升了企业的成本。

3.美元的持续贬值

按照货币主义者的看法,通货膨胀是一种纯货币现象。美国自IT泡沫破灭后,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从2001年到2003年6月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6.5%连续下调到1%,致使在以后几年间美元流动性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2007年9月18日美国为挽救次贷危机,不顾潜在的通货膨胀威胁,又连续降息4次,致使美元短期内大幅贬值。美国的国内信贷与GDP的比率从1999年的84%上升到2006年的98%[4]。这样的超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美元全球泛滥,持续贬值。美元从欧元诞生时的1:1,到2008年一季度末的1:1.4724,美元贬值了近50%。美元的大幅贬值,使美元计价的国际能源和国际大宗货物的价格出现飚升,引发全球性的通货膨胀。我国也不例外,只不过是国外通胀因素和国内通胀因素发生共鸣而已。所以成本推动是表象,货币推动是本质。

三、治理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政策取向

既然本文前面论述可知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是有多种成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治理上就不能只用一种治理手段,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R.A.Mundell)提出的“政策配合说”,当经济处在顺差和通胀区域时,应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但鉴于国内经济的复杂性,对有些政策手段也应有取舍。

1.增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速度,减少通胀国际传导压力

长期来看,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其实际汇率必然升值,这是一个必然规律。此规律已通过2006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创新高得以佐证。实际汇率升值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名义汇率升值,另一种是通过通货膨胀的形式实现。而实际汇率是名义汇率通过通胀调整过的汇率,所以如果名义汇率不升值,就会产生通货膨胀,如果要想抑制通货膨胀,就得让名义汇率升值。人民币升值不但对抑制通货膨胀有好处,对我国在国际上的货币购买力的提升作用也是明显的,这对于近年来我国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以及加强其他大宗商品如有色金属大有裨益。

2.提高利率是抑制通货膨胀的一把双刃剑

货币主义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个货币现象,强调货币政策目标的单一性,所以治理通货膨胀应提高利率。在这种理论指导下,2007年已连续提高7次利率,利率达4.14%,往后还要不要再提高利率,国内学界正在热议。但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下滑的预期下,在企业上游原材料涨价,而下游产成品涨价难以转移的前提下,我国已有迹象表明经济有所回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幅度提高利率,有使经济硬着陆的危险。另外,存款准备金率从2004年4月25日的7%,经过18次调整,存款准备金律已达18%,再提空间有限。因为,国内已出现一些中小银行已出现流动性紧张的情况。笔者认为虽然存款准备金率提升空间有限,利率还有提升空间。

3.价格管制

由于我国正在大力进行市场化改革,按理说这种有悖于市场化精神的做法不应提倡。但考虑到我国目前所面临的通货膨胀的输入型特征,实行价格管制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等到时机成熟,在放开价格。具体要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价格实施管制,比如水、电、油、粮食等。所幸的是目前我国正在这样做。

4.我国政府应联合世界对美国施加压力,从而改变美国对美元贬值听之任之的态度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美国一直对我国的经济政策指手划脚,特别是1997到2002年我国通货紧缩期间,美国一直认为中国向世界输出通货紧缩。近年来又一直不断的对人民币汇率施压,要求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而本文认为当前世界面临的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美元的大幅贬值,是美国到了为世界负责任的时候了。美国应采取切实措施,扭转美元持续贬值的趋势,使美元从弱势货币变为强势货币,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全球通胀的根源。

参考文献:

[1].国家为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

[2]陈彦斌:“中国当前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经验研究:2003-2007”,《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2

第4篇: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外汇储备;基础货币;国内信贷;货币需求

2004年以来,我国国内消费物价指数(CPI)持续上升,为了节制物价指数的攀升,中国人民银行于2004年10月开始逐渐调高贷款基准利率,以期待能降低持续的信贷扩张压力,进而抑制通胀加剧的苗头,但结果是消费物价指数CPI至今仍然没有下降的趋势,反而有加速上升的态势。对于这一次通货膨胀持续上涨的原因,本文以货币供求为起点具体分析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的形成原因,再利用1990-2005年国内相关统计数据为样本,以前面分析的通货膨胀原因为基础,应用协整分析方法分析通货膨胀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具体数量关系,从而具体分析各个因素对通胀水平的影响程度。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分析

对于通货膨胀的来源,无论是凯恩斯学派还是货币学派都认为货币因素,也就是通胀是货币原因造成的。因此在分析通胀来源的时候,我们从货币供求的角度来分析我国通胀形成的原因与机制,我们首先假设在现实中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总是相等的,即:

Md=Ms

其中Md为货币需求,Ms为货币供给。

在货币需求中,收入和利率是影响货币需求的两个重要因素。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国民的货币需求就会上升,因此需要更多的货币;而利率的上升会导致居民持有货币的成本上升,因此利率的上升会引起货币需求的下降。具体的货币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Md=P×f(Y,i)

其中P为国内物价水平,Y为实际国民收入,i表示利率,为了后面研究分析方便,我们假设货币需求是一阶齐次函数。对于货币供给,我们可以简单用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乘积来表示,货币供给函数可以简单的表示为:Ms=m×(D+R)

其中D为国内提供的货币供应基数;以R代表来自国外的货币供应基数,在本文中以外汇储备表示,m表示货币乘数,代表了银行金融体系创造存款的能力。

因此在前面Md=Ms的假设条件,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的的函数可以表示为:P×f(Y,i)=m×(D+R)

?圯P=F(D,R,Y,i)

该公式表明国内通货膨胀水平是国内信贷、外汇储备、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在各个影响因素中,由于国民收入直接影响货币的需求,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国民收入的上升,货币需求会上升,进而会抑制物价的上升,因此国民收入的上升与物价水平呈反向变动的关系;利率水平直接影响货币的需求,利率的上升会导致持有利率的成本上升,因此利率的上升会减少货币的需求,但利率本生也同时会影响货币供给创造过程中货币创造,也就是利率影响货币乘数m,利率的上升会降低银行金融体系的货币创造能力,使得m变小,总体上来说,利率的上升会抑制物价的上升;对于国内信贷与外汇储备,其增加直接增加了货币供给的基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直接引起物价的上涨。

二、主要因素对我国通货膨胀影响的实证分析

在了解了我国通胀形成的原因以后,为了能够通过实证来检验上面的分析,同时具体分析各个主要影响因素对我国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程度,本文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验证并估算各个因素的具体影响程度。在建立模型过程中本文以累计消费物价指数(CPI)代表国内的物价水平,以不变价格下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来代替国民收入,利率(RA)采用当年利率的加权平均数表示(其中权数为不同利率水平的持续期间),国内信贷规模与外汇储备规模为当年年底的余额。

样本数据选取1990-2005年各年,以1978年为基期的累计消费物价指数和以1978年为不变价格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在估计过程中,为了消除数据中可能出现的异方差,本文采用各个变量的自然对数建立模型,分别用变量LN(CPI)、LN(GDP)、LN(DC)、LN(FER)表示相对应的变量CPI、GDP、DC、FER的对数,具体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如下:

LnCPI=α+β1LnGDP+β2LnDC+β3LnFER+β4RA+ε

根据Ms=m×(D+R)我们发现,FER与DC同为基础货币,其对CPI的影响有相似的路径,因此回归过程很可能出现共线性问题,因此在估计过程中我们用DF表示FER与DC两者之和,来估计两者之和对CPI的影响,最后再来分析两者分别对CPI的单独影响程度。因此回归模型变更为:

LnCPI=α+β1LnGDP+β2LnDF+β3RA+ε

由于我们选取的数据皆为时间序列数据,为了避免这些时间序列数据存在非平稳性,从而造成回归中出现伪回归问题,因此首先对这些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通过对LN(CPI)、LN(GDP)、LN(DF)、RA进行ADF检验,具体检验结果如下表1(其中表示相应变量的一阶差分),从表中的结果可以发现,LN(CPI)、LN(GDP)、LN(DF)、RA四个序。

注:检验类型(C,T,L)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包括常数相,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

序列在5%的置信水平下虽然都是不平稳的,但是其一阶方差在5%在置信水平下却均是平稳的,因此我们可以再通过回归分析估计,来看这些序列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下面我们先通过EVIEWS对上述回归模型进行估计,具体的估计结果如下:

LnCPI=22.8-2.35LnGDP+1.5LnDF+0.05RA

(2.44)(-2.31)(3.07) (3.78)

修正的R2=0.92,DW=0.96

然后对估计后的残差项e进行平稳性检验,来判断上述序列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具体的残差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

残差e单位根(ADF)检验结果

对e进行单位根(ADF)检验的结果显示,在5%的置信水平下,上述模型下的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因此LN(CPI)、LN(GDP)、LN(DC)、LN(FER)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推断我国的通胀水平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国内信贷、国际储备和利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通过回归方程的各项指标来看,模型的拟和效果相当不错的,其系数的估计结果均通过t统计检验,模型中的各个解释变量的系数表明:

1.物价指数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间有高度的负向变动关系。

2.基础货币供应量(国内信贷与外汇储备之和)与物价指数高度的正向变动关系。

3.利率系数虽然显著的通过t检验,但是系数却是非常的小,由此可见在我国当前情况下,物价指数对利率变动不敏感。

三、对实证结果的分析

在模型的估计我们发现,基础货币量对国内物价指数的影响非常显著,利率对物价指数的影响非常微小。对于2004年以来,我国通胀加剧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基础货币投放过多造成的,按照上面的计算结果推算,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造成物价指数上升了约22.92%和26.08%。虽然人民银行开始逐步提高贷款基准利率,但是由于利率对对通胀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影响,因此在央行加息以后,通胀没有下降迹象是很正常的。

由于基础货币中既有央行的国内信贷,也有央行因持有外汇储备而投放的货币。而近年来国内外汇储备规模持续高速增长,央行大量买进外汇,使得央行的基础货币投放中来源于外汇储备的部分在集基础货币中的份额持续的上升。自1999年以后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中比重一直在上升,尤其是在2003年以后,这种上升趋势有加剧之势。

在外汇占款持续上升的情况,央行的国内信贷似乎没有收紧的迹象,1998年以来央行国内信贷规模一直也是在扩张中,在外汇占款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为了保持国内物价水平的稳定,央行有必要也是有义务去调整整体的基础货币供应量。在外汇储备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如果央行要选择持有这些外汇就应该调整基础货币的结构,适当的降低国内信贷中基础货币的投放数量,从而保持总体货币供应量的处在相对合理的水平;如果央行不愿意降低国内信贷中的基础货币投放数量,就应该适当的减少外汇储备的持有,以此保持货币供给的适当。但是现实中,央行似乎什么都想要,既向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又不愿意降低国内信贷中的基础货币投放,而通过一个对物价指数没有显著影响作用的贷款基准利率来抑制当前的通胀。

因此对当前的通胀,我们可以认为是由于央行的过多基础货币供给造成的,央行要治理通胀就应该收紧基础货币供给量。在紧缩货币供给量过程中,央行要么改革外汇储备管理方式,减少外汇持有量;要么紧缩国内信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抑制当前通胀的势头,而仅仅通过利率来解决通胀问题是无效的。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国辉,段鹏.我国的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经济管理,2007.

[3]米什金.货币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王光伟.货币、利率与汇率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卡尔E沃什.货币理论与政策.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6]谢识予,朱弘鑫.高级计量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冯冰,苏州大学商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产业经济研究方向;

第5篇: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范文

管理通货膨胀预期,是我国目前和今后面临的紧迫任务。通胀直接影响是货币贬值,人们的购买力下降。释放通货膨胀的压力,会对我国的金融经济产生负面影响。这时积极采取科学合理的金融经济应对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先是根据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提出了通胀时期应当采取的金融应当策略。

【关键词】

通货膨胀;金融;研究

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是金融行业,由通货膨胀引起的金融问题对金融行业产生巨大的压力。充分认清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为解决通货膨胀带来的问题提供了帮助。下面就浅要分析了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1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1.1货币供给因素

中国通货膨胀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国家货币供给太多,过多的货币并没有均匀的分散到各个行业,而是流入某些特殊行业,使这些行业的物价水平提高,带动收入水平提高,又带动了投资水平的提高,使这些行业所需物的价格升高。近几年来,银行对外贷款和国家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增加了金融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货币流通量过大时,开始转入房地产行业,使房地产市价升高。股市发展壮大时,货币又流入股市,加大了股市泡沫。如此造成了通货膨胀的发生。

1.2资源紧缺拉升需求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在资源发生供小于求的情况时,造成产品的价格上涨。这一点在自然资源产品上表现的尤为突出。产品价格上涨可以反映出产品的原材料成本上涨,初级产品和中级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了成品最终价格的上涨。企业对于产品原材料成本上涨采取的策略是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消费者就间接的成为原材料成本上涨的买单者。由此可见通货膨胀可由资源紧缺或产品成本改变引起。

1.3受国际环境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积极发展经济,对于外部国际市场的依赖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多项对外金融指标过高。我国和欧盟贸易额并列世界第一,表面我国在经济上高度的对外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导致我国受贸易国经济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敏感,贸易国一旦发生通货膨胀也会牵连到我国经济金融秩序。汇改后,人民币对外升值速度加快,人民币升值会导致通货紧缩现象,但国际上的热钱对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大,大量涌入中国,还有贸易顺差都对国内金融市场带来了较大的波动性。在此环境下美元进行主动性贬值,国际上美元标记物价格大大提高,比如原油、金属和粮食等。

2通胀时采取的策略

2.1加强宏观调控

固定资产投资过高导致GDP处于高位增长。避免我国金融市场过热发展的首要任务要靠国际的宏观调控,减低固定资产投资发展速度。近几年我国陆续出台了针对性调控的措施,比如加强土地管理、清查投资项目、控制信贷增长速度等。再取得了相应的政策效果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落实力度。要归结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大对耗能高产业的结构调整,升高市场标准,在出口上严格坚持两高一资原则不动摇。不能放松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力度,研究资源环境相关保护法规。充分调动资源在金融市场上的分配,鼓励促进企业进行产业优化调整活动。

2.2防止资产泡沫

目前我国供过于求问题十分突出,流动性泛滥严重。国际收支上国家间顺差现场持续增加、货币创造量变大,导致流动性还会升高。资料表明,流动性过大导致过量的资金流入短期内高回报的金融市场,引起产品价格升高,加大了经济泡沫,严重时还会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比如这几年发生的热钱流入房地产行业,带动了房价的升高,热钱流入股市,加大了股市的资产泡沫。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金融风险加大,国际游资在寻找新的投资途径时会首先考虑中国金融市场,中国人民币的升值又加大了对国际游资的吸引力。对此要加大资本管理力度,防止国际游资大量涌入,加大反洗钱工作力度,严格防范银行信贷存在的安全隐患,防止资产泡沫不断的扩大。

2.3减少市场货币量

采用货币紧缩的财政政策来减少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使供过于求的市场压力降低,进而减低通货膨胀压力。对于市场上过多的货币量,央行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率,目的是缩紧银根。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可以让银行的可贷资金减少,使人们的投资行为减少。单一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率,对CPI指数影响不大,加息政策对股市影响不大。在加息的同时公开市场操作,加强对外汇的监管,保证汇率水平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为了防止国际游资大量的涌入中国经济市场,对经济市场造成恶劣的影响,还要做的加大短期投资的管理和外债的管理,鼓励境外集团使用国内资金,扶持国内机构对境外的金融投资。

2.4信息制度公开化

阻止通胀预期最好的办法是公开现在控制通胀的实际效果。央行进行宏观调控时注意人们的就业情况,要根据已有的资金储蓄流向情况预测通胀趋势。政府在处理通胀问题时要公开操作的透明度、政策的透明度,让公众产生反通胀政策产生良好效果的信心。

2.5完善住房系统

住房需要是每个公民的基本需求,房价问题是很重要的民生问题,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导致了水泥、钢筋、建材等相应原材料产品价格的上升,引起消费指数上升。通过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建造保障公民基本需求的安居工程,改造县镇乡村危房工程,使公民的住房资金、土地政策按照法律条文落实到位。

3总结

金融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在阻止通胀预期时需要采用多种经济策略。根据通货膨胀形成的具体原因,从根源上解决通胀问题,做到标本兼治。

参考文献:

[1]纪宏,王瑞泽.动态不一致性理论与当前中国汇率政策[A].北京市第十三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6

[2]孙玉栋,谭云.国债规模对通货膨胀的作用机制[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

[3]王彦超,陈旭,纪宇,宋春雷.通货膨胀、经营周期与现金持有量[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4]王互根.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联效应:基于SVAR框架下的实证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1

第6篇: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M2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结构因素,输入型因素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通货膨胀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对于通货膨胀的成因,学术界也形成了两派不同的观点,一方认为通货膨胀主要是由货币因素引起的,即货币超发是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另一方则认为非货币因素主导了我国的通货膨胀。那么结论究竟如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

二、文献综述

对于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主要原因,学术界也并未达成共识。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货币超量发行所引起的。范志勇【1】(2008)基于2000 年之后超额工资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检验, 提出货币供给而非超额工资增长导致了通货膨胀的观点。方勇、吴剑飞【2】(2010)基于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和BVAR模型发现货币超发在长期和短期均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而另外一部分学者则提出了通货膨胀是由非货币因素所导致的。陈彦斌(2008)认为我国2003~2007年的通货膨胀, 同时具有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特征, 但流动性过剩对当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影响还不明显。吴军等(2011)【3】年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出结论进入21世纪后通货膨胀主要是由需求层面的货币、信用因素拉上的。

三、研究内容

(一)验证费雪方程式在我国的适用性

在假定货币流通速度是固定不变的前提下,根据费雪方程式MV=PY,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货币量(M)的增速大致等于通货膨胀率与GDP增长率之和”。我们首先利用1994~2010年的数据来检验这一结论在中国的有效性。

从图1我们可以看到从1994年我国M2增长率总是高于实际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和。这与费雪方程式所得结论相悖,有些学者据此推断中国的通货膨胀是主要是由货币超发引起的,对于这一观点,笔者认为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才能确定。

(二)通货膨胀是由货币超发引起的吗?

1、变动趋势分析

首先我们来关注通货膨胀率与M2增长率是否具有一致的变动趋势。

通过观察1994~2010年的通货膨胀率和M2增长率,我们可以发现1994~1999这5年时间里,通货膨胀率与M2增长率的变动趋势较为一致,2000~2004年这种共同变动的趋势逐渐减弱,而从2005年开始,通货膨胀率和M2增长率的变动甚至逐渐开始出现背离。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发现在5%以上的通胀率与M2有比较一致的变动趋势,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9459,;而小于5%的通货膨胀则与M2增长率的关联度不强,相关系数仅为-0.084695。因此,从二者变动的相关程度,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近几年的高通货膨胀率与货币的超发可能并无直接的联系。

2、理论推导

1)假设的验证

根据费雪方程式可得,那么物价水平应该同时受到货币的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的影响。“货币量(M)的增速大致等于通货膨胀率与GDP增长率之和”这一结论,有一个重要的基础假定,就是货币流通速度是恒定的。但是在我国这一假定是否适用呢。

影响货币流通的因素主要货币化程度、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和储蓄率等。首先考虑货币化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随着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以及城镇和农村居民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愈加频繁,实际货币需求趋于上升,而货币流通速度在长期趋于下降。再看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金融市场具有资金融通的作用,有助于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并不健全,存在着可供投资的金融资产和种类较少,市场化程度不足,价格传导不畅等一系列问题。除此之外,由于近年来我国的储蓄率不断上升,因此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货币的流通速度。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在长期中处于下降的趋势,而这一趋势很可能就会与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带来的影响相抵消,那么货币供给的增加就不一定会造成物价的上涨。

2)反证法

假定我国近期的通货膨胀是由货币超发引起的,从理论角度出发这将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我们关注这些影响是否实际发生了,来判断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如果中国的通货膨胀仅是由于国内的货币超发所引起的,那么这就是一个纯粹的货币现象。

那么我们考虑汇率决定模型,如果产出和需求都没有发生改变,在长期内,价格具有弹性,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将会导致价格的上升,同时会使本国货币贬值。但是,从图2我们可以看到2007、2008和2010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处于较高的水平,而且中国一直以来实际采取的名义锚是汇率,那么按照理论,人民币应该会有贬值的压力。但是实际情况是,从2005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经升值超过了20%。另一方面,如果仅是由于国内的货币供应量过剩,那么表现出来的应该是过多的货币追逐有限的商品,一般表现出来的是消费者价格指数带动生产价格指数【4】。根据1994~2010年我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的变动情况。整体来看,好像是工业品的出厂价格指数的变化要略微领先于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变化,这一状况同样与理论分析所得的结果不同。

(三)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其他因素

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得到的分类价格指数来看,我们来观察一下不同种类的商品的价格上涨情况。总的来看,我国的价格水平上升具有结构性特征,不同种类的商品在价格的变动趋势和变动幅度上度存在着差异。在2003~2012这十年中食品、烟酒、医疗保健、住房消费这几类的价格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衣着以及交通与通信的消费价格则不断的下降。而家庭设备消费价格先下降后上升,娱乐文化教育类的消费价格则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然后在上升的变化。不仅如此,各类产品价格的上涨速度也不尽相同。其中,食品价格上升幅度最为迅猛,在较高的年份升值超过了10%,住房类消费次之,上涨幅度约为4%~5%,其他各类的价格则上涨较为温和,一般在2%左右。

1、结构性因素。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由于在90年代到21实际初的几年,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这一比较优势较为突出,在全球工业布局进行调整时,大量的制造业向中国转移。随着中国加工技术的日益熟练和创新,规模效应的产生以及资源日益减少和生产对于资源的高度依赖性,都导致了工业原材料、初级产品相对于制成品和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变化。其中较明显的表现为家电设备和交通类消费价格的下跌。其次,随着国家对一些生产要素价格管制的放开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劳动力及土地资源等密集的先关部门成本激增,这集中体现在食品和房地产部门。最后中国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主要依靠政府投资进行拉动,存在着部分行业发展迅猛,甚至出现产能过剩,而另一部分行业无人问津,整体供给不足的不均衡状况。这也会直接导致不同类商品的相对价格的改变,造成价格体系的扭曲,最终导致结构性的通货膨胀。

2、输入型因素

从全球来看,结构性价格上涨并不是中国所特有的,而是全球都面临的一个问题。首先,一直以来,如果不算我国的外汇储备,那我国长时间处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状态下,而且我国的进口产品90%以上都是以国外货币计价的,那么国外商品价格的上涨就很有可能引发我国整体物价水平的上升。其次,由于我国近几年对于一些资源的需求急剧扩张,很多都需要从国外进口,而近几年国际石油和原材料的几个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暴涨,这些影响也将通过大宗商品的进口传导到国内,使我国的初级产品大幅上涨。在2003年以后,我国的通货膨胀食品类价格上涨最为明显,而这很可能与国际粮食价格上升和粮食减产由密切的联系。最后,我们知道,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双顺差使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从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就开始不断升值。根据利率平价条件,本币的升值,将导致本国利率相对于以本币表示的外国利率上升,从而导致大量投机性资本的流入。除此之外,为了帮助美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之后能够快速的复苏,美国政府迄今为止已经进行了3轮量化宽松。这种行为无疑会造成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在美国经济前景尚未明朗,欧洲深陷债务危机的情况下,这些热钱的首选就是新兴市场国家。尽管我国实行了资本管制,但还是无法完全遏制国际游资流入境内,而这些资金的流入将很可能会带来资产价格的上升。

三、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货币超发并不足以解释我国近年来的通货膨胀现象。总的来说,我国的通货膨胀应该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既有货币因素,同时还有结构和国外输入的因素。

参考文献:

[1]范志勇:中国通货膨胀是工资成本推动型吗,《经济研究》,2008年第8期,102~112.

[2]方勇、吴剑飞:中国的通货膨胀:一个新开放宏观模型及其检验,《金融研究》,2010年第五期,13~28.

第7篇: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生猪养殖业政策 通货膨胀 货币从紧政策

一、绪论

生猪养殖业政策由最初的引导型政策向引导和支持并重型,最终向全面支持型政策转变:财政政策对生猪养殖业的影响范围和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支持环节越来越多,在产业增长阶段的支持效果明显,在产业的成熟阶段则不太明显;政府通过财政补贴、贷款贴息和保险补贴等财政政策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尤其对规模化程度高、负债比高的养殖组织的影响更大;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影响投资和通货膨胀来影响产业政策支持、引导的效果,这两种政策之间的作用关系越来越紧密。

二、通货膨胀与猪肉价格上涨

客观地说,猪肉价格的飞速攀升把通胀的压力陆续传导到了鸡蛋、鱼和其他食品之上,由于肉价占到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一篮子权重的7%左右,再加上对其他食品的带动效应,确实带动了CPI指数的上涨。如下图表所示:

然而,单靠表面的相关性来得出猪肉上涨与通货膨胀互为因果的结论是不够谨慎的,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角度来解释通胀的形成的话,原因可能如下:

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2)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分为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和利润推动通货膨胀。

显然,我国连续5年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原因正是内需不足,下游产品供过于求,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上半年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过于求的商品430种,占71.7%,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理性判断:目前的通货膨胀并非由于需求过剩引起的。

利润推动通货膨胀的说法也站不住脚。如果是猪肉价格上涨引起了通货膨胀,利润推动型通胀给出的理由应该是:猪肉销售利润颇丰,在利益驱使下,养猪者扩大规模,招募新员工,提高工资,从而引发了这一轮的通货膨胀。去年养猪者普遍亏损,不约而同减少了投入,可见通胀的缘由不在这里,猪又被暂时通告无罪。

那么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呢?――排除以后,我们的目光终于落到了它身上。在清华――布鲁金斯中心主任肖耿看来,价格调整内在逻辑的链条是很清晰很完整的:一个快速增长多年的经济体,生产率持续上升,收入持续上涨,必然带来价格调整的内在压力。“通胀与升值,在我这一生中是一定会发生的事。”他很早就如此预言,“不是今天缓慢上涨,就是积压在某天突然爆发。”工资的持续上涨是通胀的内因,由此看来,猪肉价格的上涨除了市场本身的调节作用以外,又加上了通胀的因素。猪肉涨价不过是通胀的一个信号。

从货币数量的观点来看,货币供给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而菜篮子里的物品正是居民消费的必需品,价格弹性较小,因而几乎所有的菜篮子商品都同步上涨了。这意味着猪肉涨价部分是通胀所致。

三、构建生猪养殖组织的利润损失模型

货币从紧政策可以通过抑制通货膨胀和影响生猪养殖组织的利润水平改变生猪养殖业的供需状况。货币从紧政策通过提高银行储蓄利率,刺激消费者调整偏好结构,将部分消费需求转移到储蓄中,进而达到抑制生猪需求持续增加、减缓通货膨胀的目的。货币从紧政策可以通过影响生猪养殖组织的利润水平进而改变生猪供给状况。本文构建了生猪养殖组织的利润损失模型:

其中,t代表时间δt代表生猪养殖组织的利润损失率;k(t)代表利率变化后的生猪养殖组织利润系数;ηt代表生猪养殖组织的资产负债率;αt代表生猪养殖组织的资产收益率;βt代表生猪养殖组织的成本系数(成本或收益);rt代表货币从紧政策采取后的利率;rt-1代表货币从紧政策采取前的利率;bt代表政府补贴系数:jt代表银行交易成本系数。

上述模型表明:不同类型的生猪养殖组织受货币从紧政策影响的利润损失率不同。对于规模化、专业化养殖组织而言,资产结构中银行贷款所占比重相对较大,货币从紧政策将造成其资金成本上升、投资收益水平下降,投资扩张规模的动力不足;对于众多普通散户养殖而言,因其多以自有资金为主,受货币从紧政策的影响反而相对较小。

四、针对通货膨胀和货币从紧政策的生猪养殖业发展对策

1.增加生猪产品有效供给的对策

加大养殖技术的推广力度,通过培训提高养猪主体的饲喂、管理等相关技术水平,适度降低我国养猪业的平均生产周期。进一步完善基层疫病防控体系,降低疫病风险;建立和完善生猪养殖业保险体系,降低养猪主体的疫病损失,保护养猪业的经验资本。进一步完善生猪养殖业信息体系,提高产业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充分性,充分发挥信息对生猪生产的指导作用。大力扶持适度规模化生猪养殖和生猪养殖合作组织的发展,降低生猪价格波动对生猪供给总量波动的过度影响。扶持能力较强、发展意愿强烈的生猪工贸企业进行跨区域发展,适度提高生猪工贸产业的集中度。

2.抑制生猪产品价格上升的对策

就短期而言,在生猪和猪肉价格过高的时候,政府应当加强对生猪贸易、猪肉经销和加工环节主体哄抬物价行为的控制,避免价格虚增给消费者带来不合理的消费支出。鼓励和支持生猪养殖产业链龙头企业在国外建立玉米、大豆等饲料原料种植基地,提高饲料供给能力,降低饲料价格。有效进行规模化和专业化养殖场布局,降低产业链环节之间的物流成本,同时充分利用饲料原料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降低饲料原料价格波动幅度。建立基于产业链各环节产品质量和技术关系的价格传导关系,正确估计各环节之间的价值分配,提高各环节主体价决策的理性程度,进而提高主体供给决策的敏捷性,有效避免环节物价哄抬和暴利。

3.从猪肉价格上涨透视政府宏观调控的缺失

在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政府在这方面的措施是不到位的。对此,我们认为政府应该从这轮猪肉价格上涨事件中得到启示,做好相关工作,以保护养殖户和城市困难群众等各个群体的利益。

首先,生猪市场的周期性非常强,价格波动剧烈。养殖户的行为一方面是对现有市场价格的反应,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养殖户没有充足的知识和信息来分析猪肉价格的走势。从政府角度来看,则是由于国家对生猪市场的宏观调控缺失,畜牧业信息体系不健全,生猪生产和价格数据采集不完整,且没有及时对养殖户进行有效的指导。其次,导致猪肉供给过少的原因之一是猪瘟的出现,而不管是散户还是养殖专业户,对猪瘟的抗风险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风险过高而收益不足,他们会选择退出市场。因此,国家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规避风险,当地政府要加强服务意识,做好防疫工作。再次,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导致了城市居民工资的普遍上涨,却无法惠及没有工资的农民。要提高农民养猪积极性,必须让其有利可图,政府在关注城市困难群众的同时不要忽视了农民的利益。出台的政策应对农民这一群体有所倾斜。最后,玉米价格的上涨是摊薄养殖户利润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玉米进口国的优势,鼓励多种植饲料玉米,严格审查玉米的深加工、出口项目,取消玉米的出口退税优惠,从而保证饲料的平价和足量供应。

五、结论

货币从紧政策对农业、能源、环保、医疗健康、节能减排、公共事业等民生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并不显著,而对金融、贸易、房地产等产业的负面影响巨大。就生猪养殖业而言,可以通过增加有效供给,抑制生猪价格上升为抑制通货膨胀做贡献;通过在政策金融支持、担保、保险和财政贴息方面采用相应的财政、产业政策,把货币从紧政策的不利影响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卢凤君彭 涛刘 晴:通货膨胀和货币从紧政策对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影响[J].今日畜牧兽医,2007

[2]吴娥霞胡俊:猪肉市场涨价现象透视[D].文化/社会,2008

[3]王长梅连文生:2007年养殖业发展趋势分析[J].畜牧市场, 2007(11)

[4]张家峥王大民徐淑华:养殖业市场低迷原因及对策[J]. 农村新技术, 2007(3)

[5]宗禾:货币从紧意味着什么? [J].商界,2008,(1):24~25

[6]王书新郑素霞刘贵金:今年养猪行情分析与展望[J].今日畜牧兽医,2008(2)

第8篇: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成因;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2007年美国爆发了继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场经济危机――次贷危机,这场危机迅速从美国的房地产市场蔓延到金融领域,随着雷曼兄弟等世界著名投行在危机中纷纷倒下,次贷危机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最终演变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其中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受到的冲击最大,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这场危机中也难以独善其身。2007年上半年,我国面临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通货膨胀带来了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生产成本上涨、热钱流入、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扩大等问题。直到2008年8月以后,通货膨胀的压力才有所减轻,历时1年多的通货膨胀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哪些影响,本文就通货膨胀问题展开论述。

一、通货膨胀的性质

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一直都是国内外经济学家研究和讨论的重点,学术界也始终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的,关于通货膨胀的权威说法有两种:一种是新古典综合学派的观点,他们认为通货膨胀是“一般物价水平或物价总水平的普遍的持续的上涨”,因此又称他们为“物价派”,其代表人物是萨缪尔森;另一种学派是“货币派”,其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他通过货币数量论证明了货币量的增长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决定因素。目前,国内经济学家大多是综合二者即通过研究物价和货币数量的两种经济现象来衡量通货膨胀水平。如果物价持续上涨,货币供应量持续增加,同时还伴随着经济过热,这种现象就定义为通货膨胀;反之,即为通货紧缩。

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国外的经济学家一般将其分为四大类: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混合推动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通货膨胀也可以从一国传导到另一国,显示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特征,这正是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弊端之一。

衡量通货膨胀的常用指标有消费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和GDP平减指数三种,其中CPI是最主要的衡量指标,它通过衡量居民的生活费用来衡量通货膨胀水平。当CPI超过5%就可看作是严重通货膨胀,CPI在3%~5%之间是温和型通货膨胀。2007年我国CPI指数从年初的2.2%上涨到年末的6.9%,全年涨幅4.8%,通货膨胀还是温和型的。

二、从“价格”出发解释通货膨胀成因

(一)结构性通货膨胀。2007~2008年度,通货膨胀率先在农产品和食品价格上体现出来了,具有明显的“结构化”特征。2007年食品价格上涨12.3%,其中粮食上涨6.3%,肉禽及其制成品上涨31.7%,蛋类上涨21.8%。导致农产品涨价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政策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粮食生产成本增加,而市场的消费需求和生产需求旺盛,使得供求不平衡,价格也就被推高了。2007年国际粮食价格居高不下,带动了国内市场农产品价格的上涨。2008年初,我国南方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雪灾,南方农产品供给不足,北方大量粮食、蔬菜、猪肉等物资运到南方,加大了成本,农产品的价格自然就上涨了。2008年1~2月份,我国CPI创新高分别上涨7.1%和8.7%,足以证明通货膨胀的规模不断扩大。

(二)输入推动型通货膨胀。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此次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又一个显著特征。次贷危机产生后,大量的资金从金融市场流向商品市场寻求避险,这些热钱的进入大大推动了能源、原材料和农产品的期货价格,从而推动了我国进口产品的价格,引发国内相关产品的价格也普遍涨价。我国是世界上进口依存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尤其在石油和铁矿石进口上一直是世界进口大国。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7年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46.05%;2007年第一季度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目前铁矿石超过一半以上依靠进口;大豆、植物油进口超过50%。2007年以美元标价的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涨价,屡屡突破每桶百元大关;铁矿石价格上涨9.5%,2008年则上涨65%~71.5%,这使国内依靠能源和原材料的生产加工企业成本加大,导致国内工业产品价格上涨压力。

(三)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2007年至2008年6月,我国经历了高通胀和高增长的发展历程,这与我国特殊的经济增长结构有重要关系。传统上,拉动需求有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其中消费支出是总支出的主要力量。在发达国家消费占GDP总量的2/3左右,其次是投资和出口。而在我国呈现相反的格局,消费只占GDP比例的50%左右,而投资和出口占比逐年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1~2006年,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分别由50%、50.1%和-0.1%转变为39.2%、41.3%和19.5%。投资超过消费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2007~2008年固定增产投资增速在25%左右。出口增长的速度也很快,2005~2007年出口年均增速达到30%以上。投资和外需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模式,一方面加剧了国内能源、燃料等资源的紧缺,资源的稀缺性促使产品物价上涨;另一方面加大了国外大宗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力,并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

三、从“货币”出发研究通货膨胀的根源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经济中存在过多的货币将会导致物价上升,纸币贬值。下面就从货币方面来探讨一下通货膨胀形成的根源。

(一)国际收支不平衡,超额外汇储备持续增长。从1994年开始我国的国际收支已经持续多年顺差,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今。顺差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的贸易顺差,出口大于进口;另一方面是我国鼓励国际来华投资的政策,吸引了海外对华投资逐年增加;此外,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使大量短期国际热钱流入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带来的后果就是外汇储备不断膨胀,到2008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跃居世界第一,达到2万亿美元。如此大量的外汇储备也带来了隐患。由于我国采取的结售汇制度,对人民币升值有很大的升值压力。为了保障人民币不至于过快的升值影响出口,政府不得不用买汇的方式买进大量的美元,使得外汇占款增加,外汇占款增加对应的是人民币的投放增加,基础货币扩大。2001~2007年我国的货币发行速度明显加快,年增长幅度分别为7.1%、9.62%、10.93%、12.05%、16.99%,货币增长速度大于GDP增长速度,因此外汇占款的通货膨胀效应更加显著。

(二)流动性过剩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流动性过剩就是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商品流通的实际货币需求,造成货币供需不平衡,供大于求带来了价格的上涨。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源于投资和消费的矛盾,由于我国居民长期存在保守的消费意识,加之落后的金融投资观念和投资领域狭窄,居民将大部分收入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存放在银行,以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银行吸收的存款越多,用于投资的资金就越多,在缺乏严格监管的前提下,银行为了最大化地盈利不断放贷,信贷膨胀带来的是投资过热,投资的增长又会增加国民收入,一旦投资过热,通货膨胀问题也就产生了。

同时,关注国际市场的资本动向,全球性流动性过剩是不可忽视的外因。由于美国长期推行的低利率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美元的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2007年以来,美联储为了应对次贷危机,继续加大美元的发行量。美元供给量的快速增加,加大了美元贬值预期,大量资本流入其他国家寻求庇护,加剧了其他国家的通货膨胀压力。

四、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综合性措施

(一)货币政策手段。2006~2007年央行频繁运用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治理通货膨胀。央行先后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共15次,仅2007年就达到10次,存款准备金率从年初的9%提高到年底的14.5%。2008年上半年又先后5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6月份上调至17.5%。其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从2006年4月28日到2007年12月8日8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仅2007年一年就先后9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2007年初的2.52%上调至4.14%,累计上调1.62个百分点;一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从年初的6.12%上调至年末的7.47%,累计上调1.35个百分点。同时,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自2003年4月启动发行央行票据以来,发行量就逐年扩大。2005~2007年每年累计发行央行票据数额分别为2.79万亿元、3.65万亿元、4.07万亿元。此外,央行还运用窗口指导等间接调控手段,调节货币供求,稳定物价上涨。央行频繁的加息行为反映了其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取向。

遗憾的是央行采取的以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为代表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并没有明显降低货币供给量的增长速度。数据显示,2007年5月至2008年8月,广义货币量M2增速仍然高位运行。我国延续多年的“高通胀,高增长”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对这次通货膨胀的成因没有看清。此次通货膨胀并不是简单的成本推动型或需求拉上型,而是各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成本推动的作用,也有结构性特征,而且还有国际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新特点。使用单一的“数量型”政策工具难以解决各目标,同时证明了主要用于调控短期需求的货币政策工具对综合型通货膨胀的治理效果不佳。

(二)汇率政策手段。当前,人民币升值预期是导致国际热钱流入的重要原因,只要人民币还有升值的空间,国际热钱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入国内。这些热钱的进入,一方面带来了更多的投资可利用资金;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投机的可能性,带来了更大不确定性。当务之急就是要改革我国的汇率制度,有关学者提出人民币汇率改革进度必须在稳步上升的前提下,加快升值节奏,人民币升值既要改变一开始的“小幅慢走”,又不能跑得太快,“小幅快跑”是可以尝试的新措施。

我国需要继续深化汇率管理体制。在此次经济危机中,美国采取的低利率政策使得美元货币供应量不断增长,美元贬值,我国庞大的以美元标价的外汇储备资产大幅缩水。因此,我国应改变以往盯住美元的单一汇率形成机制,建立更加多元化的汇率形成机制,例如人民币对欧元的汇率机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我国政府也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例如,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的“超货币”的观点,他希望IMF能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也是汇率政策改革的重要方面。我国长期实行单一的汇率机制,在此次危机来临时显现出其不足。因此,需要改变汇率一味的单一升值趋势,在特定情况下允许汇率在合理的区间上下波动,增加汇率的灵活性。例如,当国际经济环境不佳时,我们可以采取适当贬值的手段。

(三)财政政策手段。2008年各项经济数据显示中央采用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手段成效有限,货币发行量仍高于经济需求的货币量,但另一方面财政政策却更加有效。财政政策不仅可以调节需求,对供给方面也能产生影响,而且财政政策较少受到外部经济的影响,政策扭曲效果较小。因此,财政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时发挥了积极作用。

首先,此次通货膨胀中农产品涨价是重要原因,这就需要政府提高价格管制能力,尤其要从根本上稳定农产品价格。第一,继续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生产补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二,通过关税手段严格控制工业用粮和粮食出口,保证国内的粮食供应稳定;第三,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用科技手段不断改造传统农业,使之规模化、机械化,真正实现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第四,改革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和优惠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其次,政府应加强对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完善相关法律制度。2009年我国股市开始复苏,IPO新股上市发行,大小非全面解禁,创业板筹备上市,资本市场面临全新的挑战。政府可以采用提高资本市场交易成本、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等宏观调控手段抑制资产价格的快速增长,从而减小资本市场对通货膨胀的推动压力。房地产市场更加需要政府推出“组合拳”来整顿市场秩序。控制房地产投资规模,压缩银行对地产行业的信贷规模;加大对房价的调控力度,使价格真正体现供需关系;规范土地审批制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房地产市场;对炒房投机行为加以严厉监管。

再次,政府需要运用税收和转移支付手段,给予企业和居民各项财政补贴。针对国际收支盈余增长过快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可以采取降低出口退税率,对国内稀缺的生产要素加征出口关税,减少出口。进一步削减进口关税,给予企业进口补贴,扩大进口,使贸易不平衡问题得以缓解。另外,对于流进我国的热钱,可以采取征收托宾税的办法,防止资本市场膨胀带来的通货膨胀,稳定汇率和减少资本账户盈余。针对成本和结构型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要适时扩大增值税转型试点范围,降低企业税率,同时对受到通货膨胀影响较大的企业,如粮油面、石油、电力等给予财政补贴,以减轻这些企业由于成本上升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通货膨胀上升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能够激励劳动力供给的增加。

最后,通货膨胀还会对居民产生财富效应,尤其对低收入者的影响最大。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政府要把财政支出不断地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领域倾斜,向低收入人群倾斜,使财政收入的分配格局更加合理化。这不仅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而且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有好又快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林建华,任保平.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通货膨胀特征及化解[J].经济问题,2008.12.

第9篇: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对策

一、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表现

对于通货膨胀程度的度量,主要有GDP平减指数(又称缩减指数)、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简称CPI)、工业品出厂价格(PPI)等指标。我国较多地采用CPI来衡量通胀水平。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

二、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出现的原因

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主要有四种类型: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混合推动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另外,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的国际间传递也是一国(地区)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一)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上涨过快,产生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本轮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这些商品既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工业生产的上游产品,当其价格上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传导到下游产品。由于这些产品的产业关联度强,其价格上涨会导致诸多产品价格(包括工资)的上涨。

(二)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

由于去年美国次贷风暴爆发,造成全球流动性紧缩,美国为了挽救其金融机构及经济增长,向市场大量注资,同时连续多次减息,造成美元贬值,全球流动性泛滥,食品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不但创历史新高,直接导致了全球性的通货膨胀。

(三)经济快速增长,固定投资过热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4%(3月份增长17.8%),比上年同期回落1.9个百分点。分企业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2.9%;集体企业增长11.6%;股份制企业增长18.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4.3%。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7.3%,轻工业增长14.7%。分产品看,发电量和原煤产量分别增长14.0%和14.6%;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增长8.6%和12.2%;汽车增长15.8%,其中轿车增长14.7%。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一季度,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7%,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

三、政策建议

经济学中存在所谓“有多少目标就应该有多少手段”的说法,即在面临多重目标的情况下,为实现目标,必须使用多重政策手段,而且要掌握好“度”。鉴于我国既要防止通胀,又要预防经济通胀转入通缩的双重目标,以及当前通货膨胀是由诸多因素所导致的现实,笔者认为缓和当前通胀局面应采取“一揽子”措施,赞同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配合的“组合拳”出击。

(1)控制货币供应量。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国际收支顺差导致我国基础货币供给增加,减少贸易顺差自然成为解决货币供给过度的强有力手段,也即要控制出口,扩大进口,并适时适度地促进人民币升值。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加强金融特别是特定经济部门的监管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的不稳定性因素在全球就有很强的传染性。虽然在目前的金融自由化大趋势下,各国提倡金融以及经济自由化,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经济中不稳定性因素多而复杂,并且我国刚刚彻底的实现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因此,我国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在取消一些不合理的金融、经济管制的同时,也应该通过不断完善的法律以及通过体制的不断完善加强监管,最重要的是做好目前分业监管体制下各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避免金融监管真空以及重叠区域,从而避免由于金融的不稳定性推动货币进而经济尤其是通货膨胀问题的出现。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创新理财产品,加强银行流动性管理。促进银行资产结构多元化,优化信贷投向结构;加强对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信贷管理,严格控制房地产投资贷款需求;进一步引导资金向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流动;加快银行资产证券化;推动商业银行采取主动的流动性管理措施;建立规模适当的多层次流动性储备,实现流动性与效益性相协调;进行积极负债管理,减轻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部分学者倡导通过人民币快速升值来“釜底抽薪”,减少国际游资流入,虽然有利于降低生产资料进口成本,阻断国际通胀因素的输入,但由于人民币汇率很可能存在“棘轮”效应,短期内不可能恢复到原来较低的水平,当人民币升值带来出口剧减之后,如果宏观经济出现不景气甚至衰退的局面,那么政策当局很可能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资本项目的增加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但是只要这些资金不进入流通环节,就不会加剧通货膨胀程度。因此,如何化解因国际资本流入而出现的流动性过剩及其伴随的信贷扩张就成为货币当局直接面对的问题。从目前情况看,由于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经过屡次上调,考虑到国际利差因素,已经没有太大的自由操作空间,如果央行进一步强化执行银行信用控制的政策,这与流动性过剩因素结合在一起,将进一步压缩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从而加剧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博弈的目标冲突,构成了反通胀政策力度选择与执行效果的强扰动因素。

总之,中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就业、经济增长、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商业银行改革、资本市场改革等,以及货币政策尺度的当前位置,约束了反通胀政策力度的选择范围。由于宏观经济政策存在多种目标,而这些目标之间并非完全一致,目前的其他经济政策目标牵制着为实现反通胀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中国整体的宏观调控应当全面考虑各种经济政策目标的成本和收益,在综合排序的基础上权衡利弊。由于通货膨胀会导致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紊乱,并产生巨大的再分配效应,其中利益受损最严重的是中低收入阶层。因此,应坚持反通胀的目标。货币当局需要在充分考虑这些牵制力量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妥善决定反通胀政策措施的力度,精确制导。

参考文献:

[1]樊彩跃,中长期保持“高增长、低通胀”面临的主要问题[J]1宏观经济管理,2008

[2]陈国辉,段鹏,我国的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J]1经济管理,2007

[3]尚金峰,开放条件下的金融监管.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6.

[4]祁敬宇.金融协调运行机制论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5]LounganiP.,SheetsN.CentralBankIndependence,Inflation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