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老龄化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老年人学习; 社区平台;微课教学
一、老龄化社会下老年人学习的需求
中国具有庞大的老年人学习群体。一般说来,60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末的抽样调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12亿,占总人口的15.5%,65岁以上人口是1.37亿,张总人口的10.1%。按照联合国的划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7%以上的为老年型人口。在发展中国家多采用60岁为老年人口的起点,当比例为10%以上为老年型人口,中国预计到2025年60岁以上则达到2.83亿,占总人口的19.1%。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加上老年人寿命的延长,给中国提出老年人的有质量的生活要求,不仅物质上而且健康、精神和文化需求。具体的说:
首先,经常从事学习活动的中老年其智力的衰退是比较缓慢的,所以老年人自己必须养成勤于用脑的习惯,可以延缓老年人的智力衰退。其次,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由于因退休后的社会角色变化、由于年龄增长而身体健康下降等因素,容易产生孤独感、焦虑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绪,如果老年人通过上社区或社会其他的学习机构,重新回到社会生活中来,可以克服老年时的失落感,减少消极情绪。第三,根据埃里克森的毕生发展理论,个体从出生到老年,发展都不会停止[1]。因此老年人在老年阶段的学习,就是自身的发展过程,尤其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日新月异的社会为,为了不为社会淘汰,老年人也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既提高了生存能力,又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加上现代核心家庭需要老年人的帮助和照料,尤其是帮年轻夫妻照顾和教育小孩,更需要学习相关的家庭教育课程和现代比较科学的抚养孙辈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这些都需要不断的学习。
二、社区是提供老年人学习的主要渠道
由于老年人数量的快速增长,原有主要通过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学习,现在日益难以容难,尤其是中低文化层次的老年人,因此以政府为主导的老年人活动学习场所,越来越多的出现以乡镇、街道创办的社区老年学校;另一方面,从中国老年人的养老模式看,主要是以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就近学习也是契合老年人养老的模式[2]。
基于上述这些实际情况,社区要打造适合他们的学习活动平台,让老年社会组织对老年人学习发挥积极作用,在一些社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已初步建立了下属两条线即门类齐全的老年协会和功能完备的老年学校,做到镇有协会,村有分会,镇有学校,村有分校。社区教育平台延伸到每个一村,社区老年人通过这个平台,充实了自己的生活,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了问题,要想让社区真正成为能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社区难以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师资,这样就需要一种能够反复教学与学习的资源,进行资源的互通,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微课教学成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的重要形式。
三、微课是提供社区老年人学习的主要形式
(一)老年人学习能力和认知心理特征
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大小既取决于先天遗传的生理因素和健康状态,也取决年龄和心理因素。从健康角度, 高龄老年人比中低龄老年人、青年人容易疲劳,不宜长时间的学习。从记忆力发展的角度,随着年龄的增长,60岁以后,记忆力发展会明显的下降,是尤其短期记忆,如果多而复杂的内容,很容易混淆与丢失信息,人的大脑细胞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减少,但未曾利用的潜力高达90%,所以细胞的死亡量不足以影响老年人的智力活动,因此老年人仍具有较大的学历潜力,但不宜在短时间里学习量大而复杂的内容。从根据认知心理规律角度,人和动物学习活动的第一步首要通过感觉器官接受特定的外界刺激, 然后通过传入神经在大脑产生感觉和知觉, 但是在人体的各种器言和功能中最早衰退的恰恰是感觉器官, 特别是视觉和听觉器官。
(二)微课的特点适应老年人学习
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所谓微课是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小单元,以课堂教学视频的形式而展开的教与学活动。其特点主要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主题突出且内容具体、资源容量较小等,微课的这些特点特别适合老年人的学习。
1.教学时间短。一个微课教学的时间一般是15分钟左右,最长也不超过2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由于生长的自然规律,老年人功能在趋于衰退,首先衰退的视觉和听觉器官,这就难以持久的注意力,加上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容易疲倦,不适宜长时间的学习。
2.学习内容较少。一个微课一般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微课就具有主题突出,聚集问题焦点,把复杂众多的学习内容,以每个精简的教学课件形式展示的优势,是符合老年人的认知心理特征的。同时老年人的学习内容偏重于实用型知识,不需要系统的知识结构,只要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学习就可以,而且60岁以后的老年人,记忆力已经明显的下降,是尤其短期记忆,如果多而复杂的内容,很容易混淆与丢失信息,从这个方面说,也是适合短小精悍的微课教学形式。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伴随老年人记忆力的下降,尤其短期记忆的下降,反复学习已学的内容很有必要,而便于下载携带和保存的微课视频则是老年人很好反复学习的工具。
(三)微课教学弥补了社区教育服务的教学资源的不足
目前来看,我们国家要想在社区有专门的教学师资是不现实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学习环境还是有可能的,因此,社区老年人的学习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习内容和教学手段。微课是使用多媒体技术,对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的一段视频,一具有反复使用反复学习、可以复制和移动的特点,社区乃至村镇只要有电脑、投影仪、网络等就可以开展微课教学和学习活动。
四、提供适应社区平台下老年人学习的微课注意几个问题
微课教学从短小的形式上符合老年人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能力差、长时间学习体力不足的特点,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同时也由于其反复运用和反复学习,弥补了社区老年人学习的教学资源不足,具有其优越性。但也正因为短小,内容转递的知识信息有限;也会因为制作困难加上可以无限期的运用,容易导致更新不及时等缺点,因此,在社区平台下老年人学习的微课教学注意几个问题:
(一)微课教学的内容要丰富多样
老年人再学习不仅不同于青少年的义务和学历教育,而且也不同于成年人的学历教育和充电教育。老年人的学习不再是为了求职谋生,而是为了身心健康、自我发展和社会回归的需要,因此对于学习更多的是从自身的需求、爱好等出发,根据宁波老年大学的经验,他们设有健康保健、休闲娱乐、文学语言、实用技能、家庭与人际、社会政治、自我实现与生命意义等方面内容。其中健康保健方面,包括"营养规划、医疗疾病资讯、老年人疾病预防与照顾、身心保健常识以及健身活动";休闲娱乐包括"摄影、声乐、舞蹈、绘画、书法等";文学语言包括"文学、历史、诗歌欣赏、普通话学习等";实用技能包括"中国结等民俗技艺、家电维修、烹饪、电脑网络、投资理财等";家庭与人际方面包括"如何与家人朋友相处、家庭教育、参加社会活动等";社会政治包括"了解生活中的法律常规、社会潮流、国内外时事等相关内容";自我实现与生命意义包括"学习如何面对死亡、生命意义探讨、自愿者服务、发挥自身潜能等内容"[3]。此外根据兴趣,可以有特殊专业,比如钢琴、古筝、电脑学习等。
(二)微课内容要及时更新
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微课教学一旦使用就具有反复使用反复学习的特点,但是每一个微课内容虽然短小,制作起来还是比较费时费力的,成功制作一节微课要编写、设计和录制,经常要反复修改讲课稿件,仔细推敲、字斟句酌,录制微课更是反复录制,一遍又一遍的反复认真聆听。因此一般录成后可以无限期运用,正因为微课使用的反复性和使用时间的无限性,很有可能导致微课内容的不及时更新。而如今知识的更新速度是越来越快,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因此也需要关注微课内容的时效性,要及时更新。
(三)微课教学要与讨论动手等形式相互动
老年人作为特殊的学习群体,由于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导致生理老化,反应能力逐渐迟缓,心智等能力也逐渐退化等,就要求学习手段和方式不断创新。微课教学一现代化教学设备为载体,短小精悍为特点,能够充分调动老年学员的视听等多种器官,以增强记忆、接受知识、增强理解。但根据彼得森研究,老年人较之于年轻人的学习,比较倾向于"场地依赖型"学习形态,即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喜欢与同辈们相互讨论的互动关系,因此微课教学要与学员的参与相结合,通过讨论或操作相结合,尤其是教授实用型技能的课程,比如烹饪、插花等,不仅提高学习兴致,而且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会昌.心理的毕生发展,河南教育(上旬)[J],2008(12)
[2]顾大男, 仇 莉.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 2003第19 卷第2 期
[3]胡迪利.宁波市城市老年人学习需求与对策研究,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1:40
中国人口迅速老龄化,必然加重社会赡养负担。据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在一份最新研究报告中说,目前相对每100个中国适龄工作者,仅赡养16个老人;而到2025年时,这个比例将要翻一番;到了2050年,这个比例会达到61%。
其实非但中国如此,很多发达国家早已迈入了老龄化社会。美国在19世纪40年代就进入了老龄化,只是老龄化的趋势比较缓慢,到2005年,老龄人口才占总入口的12.4%。
欧洲和日本的老龄化趋势比较显著,据统计,2007年德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到19.4%;2008年日本占到21.25%,英国和法国都占到了16%。
发达国家应对老龄化不仅有比较完善的法律保障,比如美国出台了《美国老年人法》和《禁止歧视老年人就业法》。日本制定了《老人福利法》和《老人保健法》等。
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发达国家的老人都有着积极的观念,真正实践着“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美国老人,不论男女,甚至到了高龄,还在积极地转换工作。据报道,美国一位106岁老人还在上班,经营着自己的一家服装大卖场。80岁以上的美国CEO群体数量正在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在日本的大街上,你可以经常看到那些穿着西服、提着公文包的日本老人匆匆而过,甚至在菜市场也可以看到工作着的头发花白的老者。在欧洲的餐厅,大家也并不奇怪看到一些彬彬有礼的老年人在做端盘子的工作。
“积极老龄化”的主张成为全球共识。我们要适应社会老龄化,就应该学习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发掘老人的价值。其实,老年人的经验、知识、能力和爱心都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老年人力资源是老龄化社会赖以发展的重要资源。像高校、医学和传媒行业,就喜欢聘用那些有着较长工作经验和深厚人生阅历的长者。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房价;河北
项目支持:华北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X2016174);指导老师:任伟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9日
一、引言
近年来,河北省房价不断上涨,其上涨速度超过经济发展速度,人们买房变得更为困难。大量研究表明,人口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房价的变动。找到人口老龄化对房价的影响将优化河北省房地产行业的产业结构,同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对河北省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
二、文献综述
从人口视角对国外住房市场的研究:很多国外研究者认为人口结构与房价等资产价格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生命周期理论中。例如,Modigliann认为经济个体通过平滑各个年龄阶段的消费和储蓄进行最优化选择,在收入与财富的预算约束下可以达到生命周期内总效用最大化。其中的具体表现为个人的消费储蓄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改变:当老年阶段的消费大于储蓄时,老年人会进行借贷或出售资产。因此,得出人口结构会影响房地产等资产的价格理论。当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时,因为社会上存在对房屋等资产的超额供给,所以毋庸置疑房价等资产价格将下跌。在这个基础上,研究者Bakshi和Chen认为投资者随着年龄的增大将更多的财富分配到金融资产,而他们在早期会将大部分财富投资于房地产。不仅如此,他们还在个人风险厌恶系数与年龄成正比的假设下提出了生命周期投资理论。
从人口角度对国内住房市场的研究,主要包括:朱矗2005)提出1999~2005年间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的原因是年龄结构造成的。陈国进基于生命周期理论表明老年抚养比的上升是目前房价上涨的动力,但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这一情况会减弱并逆转。陈斌开等国内研究者发现,中国人口结构的改变会影响住房需求,他们认为中国住房需求在2004年以后会与人口结构高度密切相关,他们认为在2012年后,人口老龄化将大幅度降低中国的年均住房增长率。徐建炜等得出房价和人口抚养比之间的关系为负相关,因此他们推断2015年后,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房价不再会快速上涨,甚至会衰退。陈彦斌、陈小亮发现,在中短期内,城镇住房大量过剩与人口老龄化不会有太大关系,于是他们认为2045年以后人口老龄化对城镇住房需求的各方面负面冲击才有可能逐渐显现出来。
已经有许多学者就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房价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各有不同。本文将找出河北省人口老龄化与房价之间存在的逻辑,分析其中潜在的联系,通过研究出人口老龄化对房价的影响,就可以提前预警,找到解决方案。
三、数据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3年以来河北省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总体趋势是增加的,在2010年有点下降,但是其下降的幅度并没有特别大。近几年,河北省的老年抚养比依旧上升,说明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观察河北省的房价情况,一直呈现出较高的上升趋势,12年间翻了3倍。在2010老年抚养比下降时,可以看出当年的房价上涨幅度低于其余年份,可以说明其中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图1、图2)
四、模型建立和实证分析
影响房价的因素非常多,但是主要可以分为几大类:收入因素、成本因素以及本文着重研究的人口因素。本文选取这三大因素中的最主要的因素。人均可支配收入(X1)(元)是收入因素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变量,它可以反映出人们的购买力,所以将其选入。在成本因素中,投资额(X2)(亿元)可以直接反映出企业的开发成本。研究目的是人口因素中的老龄人口对河北省房价的影响,所以选取作为一个自变量。在国际上对此类问题的研究中,测量老龄化指标的主要变量是老年抚养比(X3),即社会老龄化群体(65岁以上人口)与社会上创造财富的主要人群(15~64岁人口)之间的比例,这个数值越大,说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越高。河北省住房平均价格(Y)(元),所有数据均来源于《河北省统计年鉴》。
为了研究住房价格与相关因素的联系,建立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y=?茁0+?茁1x1+?茁2x2+?茁3x3+?着
?茁是模型的参数,?着为误差项的随机变量,反映了除已经加入模型的其他随机因素对模型的影响,是不能用x与y之间的线性关系所解释的变异性。
直接利用统计工具SPSS中的命令regress求解,得到模型的回归系数估计值及其置信区间(置信水平?琢=0.05)、检验统计量R2、F、p的结果。
表1显示,R2=0.9940指因变量y(住宅商品房平均售价)的99.40%可由模型确定,F值远远超过F检验的临界值,p远小于?琢,因而模型从整体来看是可用的。
将回归系数的估计值代入模型:
y=-1784+0.1807x1+0.0763x2+175.28x3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所研究的变量与房价均为正相关。就目前来看,河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就会推动房价上涨0.18元,说明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推动房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投资额对于房价的推动作用不是非常明显,透支额增加1亿元房价也只是略微增加。本文研究的人口因素中的老龄人口,每上升1个单位,房价将会上升175.28元,但是由于老年抚养比每年的变动幅度不大,所以其对房价的推动作用反而没有人均可支配收入大。
五、研究结论
从模型中看到,河北省的人口结构对房价的影响并不完全符合国外学者所提出的资产消融假设。在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并不会导致房价下跌,反而会对房价产生弹性较大的正向影响。河北省养老体系主要是居家养老,只有为数不多的选择去养老院进行养老,他们会得到孩子们的赡养;与之相反,国外的养老体系发达,老龄人会选择在养老院进行养老,为支付高昂的养老费用会通过出售房产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所以在发达国家存在的资产消融假设不适用于中国大多数地区。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和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也是其中的主要因素。首先,从家庭结构来分析,家庭小型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老年人与自己的子女同住一套房的情况越来越少,这将会增加住房的需求;其次,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来分析,老年人总想为他们的后代留下一定的资产,房产较好的保值性能成为他们的首选,此时的房产不仅作为自己住房的刚需,还具有投资品的性能,因此反而会推高房价。
主要参考文献:
[1]朱.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与房屋总需求趋势[J].世界经济情况,2005.11.
[2]任木荣,刘波.房价与城市化的关系――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南方经济,2009.
[3]陈斌开,徐帆,谭力.人口结构转变与中国住房需求:1999~2025――基于人普查数据的微观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2.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房地产;需求
本文系辽宁社科项目:“辽宁人口与房地产关系研究”(编号:L11CJY033)和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人口结构变化、城镇化与房地产市场”(编号:W2014367)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5月16日
进入21世纪以来,房地产经济在中国GDP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房地产业的发展程度是直接关系到中国城市化建设的进程的。而中国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多,将引起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
我国从2000年始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14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38亿,占总人口比例为10.1%,预计2020年这一比例会达到12.8%。中国的老龄化具有“未富先老”的特点,尤其是在中国农村地区,许多家庭难以承受老年人口数量增多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压力。目前中国的养老保障体系还不是十分完善,在很多地方,家庭养老是目前主要的养老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人的预期寿命延长及人口的迁移是影响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主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育率和死亡率都会最终达到低水平的均衡发展,人们的预期寿命会持续增加,人口迁移发生的可能性也将更大,所以人口老龄化将越来越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中国2005年到2014年65岁及以上人口统计见表1。可以看出,近20年来,中国老龄化人口逐年增加,老龄化人口比例也逐年增加,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1995年为6.2%;2005年7.69%,2014年为10.06%。预测到2025年,65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到2.1亿,约占总人口的15%左右。(表1)
二、我国房地产行业现状及趋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房价不断攀升,特别是近10年以来,房价不断高企,不断涌现出“地王”,使得专家学者都纷纷研究和预测房价的未来走势,他们普遍认为,在人民币汇率不断上升和国际的大好前景下,基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和中国目前人口基数大的条件下,房地产需求将会持续上升,导致房价将会高居不下,如表2所示。(表2)
目前,我国家庭模式正趋于小型化,多数是二人户,三人户。三代同堂的现象已经不那么普遍。未来的城市家庭将是以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两口之家的老年“空巢”家庭、新婚无子女家庭和单身住户为主体,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未来城市住宅需求单位将趋于小型化,两室一厅和一室一厅的需求量将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住户的分散和住户总数的增多,将导致市场对住宅数量需求的增加。
对于房地产的需求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投资使用,房地产作为不动产,伴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不断提升,人民普遍为了投机需求,在满足自身对房产的需求之后,纷纷投资房地产业,以使自己的资产增值;二是作为自身的居住需求,中国的人口基数很大,未来人口数量必定是增长的前提下,即使人口老龄化带来青年人口数量下降,但人口增加必然使得房地产市场需求的持续上涨。老人出于养老的需求,与子女一起居住会存在着诸多的不便,如两代人生活习惯、思想观念、消费习惯的差异,作息时间的差异,处理问题意见不一,再加上日常起居不便,住在一起时间短尚能忍受,时间一长难免出现矛盾。所以,未来住宅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
三、人口老龄化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对房地产业的各种需求,又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创造必要的空间发展条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目标。英国学者韦克斯在研究老年人口问题时曾概括地指出,现代老年人问题主要是基于老年人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显著变化而造成的:经济来源所得方面的变化;社会角色与人际关系方面的变化;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变化;身体健康方面的变化。正是因为这些方面的变化使得老年人口群体对房地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老年人口增多导致老年扶养比上升将会影响到整个人口的经济承受能力等。随着我国生育率的不断降低,一个青年抚养老年人口的数量在逐年增加,社会养老负担愈来愈重。
(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与老年人口收入的关系。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生产的动力,所以房地产业发展的动力源于人们对它的消费。同时,房地产的消费不同于其他商品的消费,它需要消费者具有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水平。由于老年人口在社会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他们的收入会受到体力、年龄、精力下降等因素影响,再加上退休收入减少,这样一来,老年人口群体中具有购买房屋能力的人比较少;另一方面老年人口中也有一些在年轻时已有房屋,已经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不需要再购买房。总之,老年人口都不能成为推动房地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房地产业别是商品房的发展速度会受到更为明显的影响。
(二)老年人口身体素质、心理需求变化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劳动力资源是推动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人口老龄化加重使得劳动力的供给减少,也使得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年龄上升,老年劳动人口规模变大。从人的生理功能角度来看,人的身体素质、精神状态等因素到一定年龄后就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所以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劳动年龄人口的整体身体素质有下降趋势,从而不能更好地创造房地产发展的人口环境。
在人的老年时期,生理与心理等方面与中青年时期有很大差异,在住的方面,他们希望能满足安全性和私密性的基本要求,同时人口老龄化中的高龄化现象突出,高龄老年人更多的是身体行动不便者,所以房地产在开发时需要不断考虑到满足老年人需要而进行的对住宅房基础设施和功能改善的建设,而基础设施和功能改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一些企业考虑到眼前利益就可能忽视此类建设,这样房地产业的供给就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群的住房需要。
(三)老年扶养比上升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老年扶养比是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它是从经济角度反映人口老龄化社会后果的指标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重,而生育率却不变或者继续降低,就肯定会使社会老年抚养比上升。而社会老年抚养比上升,老年人口增多,则赡养费用也增多,劳动力成本就大大提高了。而且,老年人口是退出劳动年龄的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则越来越远离劳动,成为纯被扶养人口,社会养老负担会逐渐加重。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人口老龄化中的老年人口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但却不是孤立的群体,老年人是社会、家庭的重要成员,所以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人口老龄化对房地产业更多的是间接、长远的影响,甚至在目前是微不足道的,但从长远来看,通过采取一些措施,一方面可以让老年人口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另一方面还能解决人口老龄化中“老有所居,老有所乐”问题和房地产业供需矛盾等问题,也是我国目前需要解决与落实的重要问题。
(二)建议
1、坚持贯彻和落实二胎政策。我国目前已经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在中国人口红利消失殆尽的时候,放开二胎政策,会在未来增加社会的劳动力,降低劳动成本,使社会养老负担不断减轻。
2、加大房地产业中的技术创新与应用,以适应老年群体的需求。目前,我国房地产业的技术含量较低,缺乏先进的设备、技术,许多建设行业仍停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只有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才能建设功能齐全、设计人性化的房地产业,才能充分满足人口老龄化中不断增多的老年人口群体的特殊需要。因此,房地产企业要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
3、提高年轻年龄段的人口文化素质。老年人的文化素质直接决定着老年人口的就业、经济收入、经济生活来源和供养状况,并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健康和文化生活状况。受低水平的历史发展和教育发展制约,现阶段的老年人口整体文化水平是比较低的,再加上老年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低,所以提高现阶段老年人口的文化素质难度较大,但应重视提高年轻年龄段人口的文化素质,为他们将来的老年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摘 要 为了进一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分析了目前我国老龄化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公共体育在老年化社会的影响下开展的作用,主要阐述了公共体育为老年化社会服务的意义。
关键词 公共体育 服务 老年化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社会的影响
按照联合国的规定,60岁以上人口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超过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龄人口的1/5[1]。全国老龄办于2006年2月23日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从2001年至210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年至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第二阶段,2021年至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第三阶段,从2051年至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未来几十年中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发展已成定局。
二、公共体育服务的内涵及内容
(一)公共体育服务的内涵
公共体育服务是公共服务在体育领域的拓展,其内涵还是政府所承担的一种职能。借鉴公共服务概念,公共体育服务是指满足公共体育需求所承担的服务职能。公共体育服务包括管理、组织、生产、供给、设施、保障等不同层面的内容。公共体育服务根据其性质不同可分为有形服务(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等)和无形服务(如公共政策、法规制度等)两大类。它是以政府机关为主的公共部门生产的、供全社会所有公民共同消费、平等享受的社会产品[4]。总的来讲,公共体育服务就是公共体育组织通过多种机制和方式的灵活运用,以回应社会公众体育健身需求的活动的总称。
(二)公共体育服务的内容
由于公共体育需求多种多样,必然要求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内容丰富多样。公共体育服务根据其性质不同可分为有形服务(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等)和无形服务(如公共政策、法规制度等)两大类;根据公共体育服务的表现形式又可分为:基础性的公共体育服务,如公共体育场馆、公共图书馆等;制度性的公共体育服务,主要包括有关体育的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国家体育发展战略规划等。这些公共服务的内容既有纯粹的公共物品,也包括混合物品,在实践中往往以混合物品居多。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内容的多样性,在大力构建服务型政府、完善公共服务职能的框架内,政府部门必须根据具体的公共体育需求信息确定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内容。
三、老龄化下公共体育服务的意义
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能力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本。目前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公共体育缺少相应的政策与法规保障,公共体育组织与管理机构不够健全,缺少专业的公共体育工作者,体育场地设施简陋不足,老龄人的体育锻炼科学化程度较低等。然而,老龄人对公共体育活动具有极大的热情,他们目的明确、意志坚韧,这种对生活与生命的热爱,令人叹服。大力开展老龄人公共体育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老龄人公共体育服务,有利于提高老龄人的身心健康水平
大力开展老龄人公共体育服务活动,科学合理地组织和指导老龄人从事体育锻炼,有利于提高老龄人的身心健康水平。一是坚持体育锻炼,可以活动筋骨,各关节保持灵活,提高身体活动能力。二是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肺系统机能,促进新陈代谢能力,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三是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推迟各器官系统生理机能的衰退和老化。四是在体育活动中,可以排除忧虑,消除孤独,保持良好的心态,促进心理健康。
(二)开展老龄人公共体育服务,有利于营造和谐美满的家庭与公共生活气氛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难以在短时期内建立起与老龄化相适应的全方位社会保障体系,现阶段应以家庭养老为主。据统计,我国大约有1亿的老龄人与子女合住,职工在工作与照顾老人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高速运转,久而久之,影响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家庭成员的关系。如果公共能够为这些老人提供良好的体育与生活服务,不仅能促进老龄人的身心健康,还可以丰富老龄人的业余生活,建立和谐的家庭与公共生活气氛。
(三)开展老龄人公共体育服务,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体育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众多的社会服务职能逐步转移到公共,加强公共建设、管理和服务已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大力开展老龄人公共体育服务,不仅可以增强老龄人的身心健康水平,还可以促进人际关系,增强公共凝聚力,强化公共意识。鼓励广大公共成员积极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有利于形成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范,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公共里的老人晚年生活健康幸福有保障,还可以在公共中起到示范作用,使年轻人消除后顾之忧,自觉拥护计划生育政策,有利于控制人口的增长和提高公共的人口素质,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 邬沧萍,等.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中国老年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 左学金.21世纪中国人口展望[J].人口与经济.2000(1):33.
德国目前是欧洲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被戏称为“欧洲的养老院”,因此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一直是德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2012年10月30日,中德老龄问题研讨会在曼海姆召开,两国近60名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出席。德国前劳动部长、我会老朋友瓦尔特·李斯特作题为“德国人口形势发展及其对德国社保体系影响”报告。我会邀请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张翼教授对“中国老年人口的居住、健康与照料安排”进行介绍。中德报告人还就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中德养老体制比较、居家养老、城市规划中的老年社区、中医在老年护理上的优势以及养老保障类住房储蓄等题目进行了交流。
德国的老龄化进程从19世纪末开始,持续近百年。德国是“老年社保制度”的摇篮。1889年俾斯麦建立的“养老及伤残险”是现代社保制度的雏形。但随着德国社会和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低出生率和寿命延长不断加剧人口老龄化进程,德国优越的养老保险体制遇到严峻挑战。多年来德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各界积极探索,并积累了有益经验。这对于“未富先老”且老龄化程度急速加剧的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德国的社保改革措施之“李斯特养老金”和“护理险”
2002年,在时任德国联邦劳动部部长李斯特的倡导下,德国进行了二战后最大规模的社保改革。具体包括削减现收现付养老体系的福利待遇、稳定保险费支出水平和发展新型的私人养老保险。在这一背景下,具有补充性质的“李斯特养老金”计划出台,并成为继国家法定养老保险、企业附加养老保险和私人养老保险以外德国养老保险体制的第四支柱。“李斯特养老金”运行方式为投保人或家庭将年收入的4%拿出为“李斯特养老金”储蓄,而国家将对此进行补贴(夫妻每人每年可获补贴154欧元,孩子20岁之前每人每年300欧元)。
德国社保体制上的又一重要改革为1995年强制推行的护理险,规定所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都须参加护理险,费率为收入的2%。护理险伴随人口老龄化过程发展起来,对于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减轻被护理人员家庭经济和精神负担具有积极意义。
德国养老新模式之“以房养老”
作为对“李斯特养老金”的补充,德国在2008年推行了“李斯特住房补贴”,即个人或家庭在购买自用住房时,其贷款或储蓄均可得到国家补贴。这项政策性住房金融产品将住房储蓄的手段与养老保障的目的结合起来,受到德国人欢迎。目前约100万德国人签订了“李斯特住房补贴”合同。该计划的核心是,使老年人不必从退休金中支付高昂房租,而在自有住房中安享晚年,或将自有住房出售后支付养老院费用,缓解日趋严重的老年贫穷问题。人口老龄化改变了德国人传统上以租房为主的居住习惯,开始接受“以房养老”这种模式。
德国社会各界的努力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090-03
党的十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写入报告,为未来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出了紧迫的课题。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怎样,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结合省情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应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及显著特征
人口老龄化是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现象。按照联合国的衡量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显著特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态势加剧。21世纪初我国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0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9.9%,2010年上升到13.26%,预计2015年将达到15%,届时老年人数将增加到2.2亿左右。我省的人口历史变迁与发展有一定特殊性,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省属于人口净迁入地区,人口平均年龄较轻,属于“年轻型”人口结构类型。改革开放之后,我省人口迁移流动趋势发生变化,逐渐演变成为人口净迁出省份,虽然我省人口老龄化步伐稍晚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迈入“老年型”社会步伐较快。2000年我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6%,2005年时达到7.6%,超过了7%的人口老龄化衡量指标,标志着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2010年“六普”时老年人口比重已达8.3%,虽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9%),但十年间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了2.7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比重提高幅度高出0.83个百分点。据预测,到2040年左右我省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900余万,将占总人口比重约30%,全省人口的平均年龄也将达到50岁左右,届时汹涌的“银色浪潮”将呈现在全社会面前。
2.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据“六普”数据显示,我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17.3万人,比“五普”增加了105.6万人,增长了49.9%,同期全国增长了34.5%,而全省总人口仅增长了0.6%。与发达国家相比,我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其中法国130年,澳大利亚和美国是79年左右。中国只用了27年就将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间内都保持很高的增长速度,我省将同全国一样呈现较快的老龄化增速。
3.高龄老人比重快速上升。从2010年老年人口分年龄段看,65~69岁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38.5%,70~79岁的老年人口占50.9%,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10.6%。与2000年相比,65~69岁老年人口比重下降8个百分点,而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了8个百分点,高龄老人的比重持续、快速提高,其主要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在延长。这就对今后的社会养老服务,福利设施规模、结构及分布等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4.老龄化程度城乡、区域差异显著。2010年,全省城镇总人口达2 132.4万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95.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2%,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3.0个百分点。乡村总人口为1 699.0万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为122.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2.2个百分点。由于经济条件、生育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城乡间老龄化进程呈现显著差别。我省老年人口规模、还是老龄化程度城镇均要高于乡村,而且从老龄化速度看城镇也要快于乡村。这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相同,也是城镇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农村,但与中国目前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三个百分点来看,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正好相反。这是我省老龄化不同于全国的重要特征之一。另外,人口老龄化在地区间发展也不平衡。据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我省老龄化程度伊春市最高达12.1%,第二位是鹤岗市10.49%,第三位是鸡西市10.26%,第四到第十二依次为牡丹江9.86%、大兴安岭9.49%、双鸭山9.21%、哈尔滨8.52%、齐齐哈尔8.46%、黑河8.29%、佳木斯7.93%、绥化7.59%、大庆7.14%,只有七台河接近人口老龄化边缘为6.91%。我省林城、煤城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主要受资源枯竭影响劳动力转移规模较大,老龄化发展趋势与全国呈现不同的特征。
5.老年抚养比逐渐提高,赡养老年人口流出量大。由于受近十年间我省15~64岁年龄段劳动人口数量增长、少儿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及老年人口总量增加的影响,我省人口总抚养比呈现略有下降的态势,但老年抚养比逐步提升。
当前我省每10个劳动力负担的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2000年相比基本持平,表明我省目前仍处于劳动力资源丰富,负担相对较轻的“人口红利期”。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尽管十年来人口总抚养比在不断下降,但其中的趋势是少儿人口抚养比下降了10.1个百分点;而老年人口抚养比则上升了2.7百分点,即0~14岁少年儿童数量在大幅降低,而老年人口在快速上升。可以预期的是未来人口总抚养比将不断攀升,支撑经济发展的一个优势条件“人口红利期”将逐渐消失,全社会养老压力将加剧。
2010年“六普”资料显示,我省人户分离人口为505.14万人,已占户籍人口的13.21%。这部分流动人口与十年前相比增加166.96万人,增长49.37%,其中61%是青壮年劳动力人口,他们正是承担赡养老人义务的主要力量。由于户籍制度严格限制、基本公共服务与福利制度身份隔离等多种原因,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化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同时,家庭中需要赡养的老年人口只能留在原住地。赡养老年人口与劳动力人口异地居住,是我省人口老龄化又一重要特征。
6.老年人的婚姻状况较为稳定。2010年60岁及以上人口中有配偶的占72.3%,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10.1%。丧偶的老人占25.9%,与2000年相比减少了10.7%。2010年我省老年人口中离婚比例为0.9%,与2000年时0.7%和2005年时的0.6%相比,分别上升了0.2和0.3个百分点,尽管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但总体上仍保持着较低的水平。2010年我省老年人口未婚率为0.9%,与2000年相比基本保持一致。以上数据表明,我省老年人口婚姻整体状况较为稳定,呈现出有偶率高、丧偶率低、离婚率低、未婚率低的特点,反映了我省老年人口家庭稳定和睦,健康程度较高。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人口发展态势表明,人口老龄化进程不可逆转,我省也不例外。从欧洲与日本、俄罗斯等国的实践表明,老龄化社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制度,公共服务、社会组织体系等带来全方位的影响。分析黑龙江省实际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是:
1.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从世界范围来看,首先进入到老龄化社会的都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 000~10 000美元以上,而我省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全省人均GDP仅为2.7万元,整体经济实力还比较弱,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是“未富先老”。应对日益加深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我们的经济基础不够雄厚。
2.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人口老龄化对医疗等保障制度提出了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养老、医疗保险的需求将会急剧增加。据调查,2010年我省仍有37.3%的老年人口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乡村的水平就更低。这一现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享受离退休养老金及社会化保障的老年人口主要集中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单位离退休职工,城乡间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差距较大。另外,由于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实行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因此,在离退休人员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对整个医疗费用的承受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3.城乡社会养老机构不足,老龄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伴随独生子女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和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形成“421”的家庭结构模式,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难以为继。家庭规模进一步小型化,年轻人难以抽出大量的时间来照料老人,使得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养老机构少使大量老年人的社会养老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据统计,2010年全省拥有社会福利院、光荣院,优抚安置单位等731个,共有床位95 594张,但是面对老龄人口需求,缺口依然很大。另外我省农村地区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数量庞大,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需要更多的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仅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难以完全实现养老目标,老龄产业和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和建议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各级政府要将人口老龄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事业,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开创老龄工作的新局面。
1.树立爱老敬老的社会风尚。老年人是社会的巨大财富,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社会都要关心重视老年事业发展,要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各级政府、机构、宣传部门要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深入搞好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传统道德教育和宣传引导,在全社会树立起尊老、敬老的良好道德风尚。
2.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第一位的仍然是如何“做大做强蛋糕”,只有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才能提高养老支付能力。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告诉我们,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既要充分挖掘当前“人口红利”,更要提高人口素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抓住我省人力资源丰富的大好时机,扎实推进“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依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来支撑经济长期平稳增长。
3.积极推进老龄产业和事业的发展。由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其带来的市场需求也不断增长,从而形成新的产业,它包括所有与老年人口物质和精神以及其他特殊需求的商品生产和服务。老年产业是一个前瞻性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巨大。从政府职能看,要通过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把老龄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从社会上看,要逐步培养形成全社会参与、全民关怀老龄事业发展的格局。要加快建设普惠全民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营造让老年人放心消费的服务环境,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上门服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对老年设施、产品、服务、娱乐、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这样即能解决养老机构不足、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问题,也有利于老年人接触社会、融入社会。也能有效解决农村赡养人口人户分离的后顾之忧;另外,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从金融、税收、土地使用等政策法规上对民间资本参与老年社会服务事业给予大力扶持,解决资金短缺的状况,为民众办实事。这样有助于提升整体服务水平,推动养老保障事业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4.适当调整生育等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由于人口结构老化造成社会负担沉重和养老问题突出,计划生育政策使新生儿数量减少,人口老化趋势加快。建议适当放宽“一胎”的生育限制,以缓解越来越严峻的人口高龄化趋势,积极主动地引导人口结构向平衡、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此外,应努力建立起全覆盖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全省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尽快推进从目前保障体系制度全覆盖最终达到保障体系的实际全覆盖。加快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解决农民工城镇身份问题,为老有所养提供制度保障,真正实现社会公平等等。为统筹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创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侠.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
[2]董凯等.黑龙江省老年人口状况及对策研究[Z].黑龙江统计要报,2011:11.
【关键词】医疗保险;运作现状;国民经济;老龄化;对策
本文将对我国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运作现状以及社会环境进行分析介绍,并且根据目前医疗保险基金运作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与对策,以期有效地保障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运作的安全性以及科学性。
一、我国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运作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逐渐建立城镇职工疾病医疗保险制度,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镇职工疾病医疗保险制度已经覆盖到国内所有省市,据相关数据统计,覆盖人数已达到5.71亿人,其参保人数从2005年的1.37亿人到2013年的5.71亿人,人数增长了近4倍,而且上涨幅度一直处于稳定的趋势。
(一)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情况
自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及实施以来,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情况基本保持稳定。另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医疗费用增长速度提高,国内有不少医疗保险基金统筹地区对筹资比例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因此,有很多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筹集基金的缴费比例达到了8%。
(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情况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情况基本保持稳定,并且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另外,根据目前基金状态来看,每年总体呈现盈余的状态,并且累计结余基金金额成逐年增长的趋势。
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运作的社会环境
众所周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是以给广大职工提供安全的社会医疗服务保险为目的的,并且相关保险制度也是产生于社会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因此,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会随着社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对保险制度产生相应的影响,例如人口老龄化、国民经济增长等。
(一)关于人口老龄化分析
1.国内人口老龄化现状
我国人口老龄化主要由生育率下降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延长而共同影响形成的结果,随着老年人口持续上升,以至于老龄化水平增高,最后会给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压力以及难题。
2.国内人口老龄化对保险制度的影响
国内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至于医疗保险制度内的参保人员渐渐变为退休人员,而新加入的参保人员数量由于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而减少,另外,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筹资模式所承受的职退休比存在最高额度,由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是遵循现收现付原则,退休人员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至于生产性劳动人口不仅承担自身的医疗费用,而且还需要为退休人员承担医疗费用。因此,人口老龄化不仅大大减少了保险基金筹资主体量,而且其还成为了医疗保险费用的主要支付群体,从而严重冲击着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二)国民经济增长对医保制度的影响
随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医疗费用总额以及医疗保险基金支出金额也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这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生命健康的重视程度加深,而且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给国家财政支出带来负担,不仅不利于人们的生活健康以及社会的发展,而且对我国社会化大生产运行带来严重的影响,同时,还破坏了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从而为以后支付问题带来严峻的风险。
三、对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运作的建议
(一)对医疗保险基金筹集运作的相应建议
1.提高对医疗保险重要性的认识
由于我国整个社会医疗保险意识淡薄,以至于职工参与医疗保险的积极性不高,加上社会收入水平较低,最后导致很多人对医疗保险基金缴纳产生厌烦情绪,甚至抵触。另外,目前很多用人单位考虑到用人成本的问题,而故意拖欠甚至不缴纳医疗保险基金,因此,需要加大宣传医保制度的重要性,以提高人们参加医疗保险的意识。
2.明确医疗保险基金筹资责任以及方法
为了保障广大城镇居民及职工医疗健康水平,需要明确相关各级政府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筹资中的责任,并且采取有效方法进行筹集医疗保险基金,以提高广大百姓医疗健康水平。
3.扩大保险基金筹资范围
为了提高城镇保险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需要试行弹性职工退休年龄政策,这种政策是指有劳动能力且愿意继续从事工作的人可以适当的延长退休年龄,另外,由于国内很多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可以适当降低医疗保险缴费率,以提高他们参保的积极性。
(二)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方面的建议
1.提高统筹层次
为了使得我国各地区职工医疗保险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对接,并且加快统一、开放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则需要提高统筹层次,不仅有效加快了社会劳动力市场的流通,而且还能够提高社会参与缴纳医疗保险的积极性。
2.保险基金运行方式多样化
保险基金运行方式可以由以下两种:第一,关于资本投资,对保险基金进行多元化投资组合,从而使得其在收益性、流动性以及安全性等达到一个平衡;第二,关于建立老年活动中心,只需要收取一些老年活动中心基本运行成本基金即可。因此,这不仅可以使得老年人得到身体锻炼的机会,而且还可以减少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
四、结语
本文将我国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运作现状进行了分析介绍,同时对我国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运作现状进行了陈述,最后,针对目前医疗保险基金运作,提出几点相关有效建议,以期有效降低国家财政支出的风险。
参考文献
随着进入老龄化社会速度的加快,“未富先老”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那么,中国的老龄化将在什么时候达到峰值期?“未富先老”对于中国社会意味着什么?中国现行的养老金制度到底存在哪些弊端?要解决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合理的养老金制度安排有哪些?
就这些问题,《新财经》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授杨燕绥和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
从现代化向现代性过渡
《新财经》:据统计,在“十二五”结束时,中国老龄人口将超过1.3亿。您认为,一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的标志是什么?中国将在什么时候进入老龄化?
杨燕绥:人口老龄化指65岁以上的人口占到一个国家总人口的7%以上时,说明这个国家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之后会逐步升级,65岁以上的人口越来越多,到达顶点的时候,就是老龄人口的峰值点。然后,随着总人口的下降,老龄人口也会减少。但老龄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例不会下降,因为社会越发达,生产力就越发达,生活条件越好,老龄人口寿命就越长,这就形成了整个社会劳动人口对老龄人口的赡养力问题。从全世界来看,从进入老龄化到峰值期,美国用95年时间,从1960年到2055年;中国是从2000年到2038年,不到40年时间,可见中国的老龄化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
竹立家:目前来看,“十二五”期间会有一个转折点,就是老龄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会超过10%,这是一个重要的关口。
《新财经》:既然中国的老龄化发展速度这么快,现在大家都提出了一个“未富先老”的话题,您怎么理解“来富先老”?
杨燕绥:“未富先老”这个问题早就提出来了,而中国对于管理“未富先老”在十年前也意识到了,当时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进入老龄化。但是,当时只是意识到了,重视程度却不够。今天又提出“未富先老”问题,说明现在大家对这个问题越来越重视了。
中国目前的人均GDP是4000美元,但美国、欧洲国家都超过了10000美元,相比较而言,就形成了中国的“未富先老”。一般而言,劳动人口主要指从15岁到64岁之间的人口,中国社会的赡养力正在呈现出以下四种情况:第一,但在中国,一般15岁到25岁的人口还在学校读书,要把这部分人减掉。第二,要减去一部分失业人口,没有工作的人得靠别人帮助,怎么去赡养老人呢?第三,低收入者,中国有那么多低收入者,养自己都很困难,有的还要依靠低保。第四,现在很多人在50~55岁就退休了,并没到法定退休年龄,我们叫做提前退休,据统计,中国现在的平均退休年龄在50岁左右。
如果我们不考虑这四个因素,到2038年,中国应该是217个劳动人口赡养1个65岁以上的老人。但如果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来的话,到时候就不到一个劳动力要赡养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这个情况是非常严峻的。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现在的退休年龄、低收入人群、失业状态都需要改变。
竹立家:到2020年左右,中国的人均GDP可能会达到8000美元。但是届时,中国的老龄化估计在12%~13%左右。所以,政府要及早解决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解决养老问题还是要走社会养老保险的路子。
当然、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和西方社会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方法,还有一个文化差异的因素,中国家庭对于老年赡养的自觉自主意识,是西方国家没有办法比的。
现在看来,社会老龄化速度在加快,相对于西方国家,我们从理念上、文化上,中国的压力相对比较轻。但这不能说我们的社会和政府就不做工作了,恰恰相反,政府要提早做工作,加大养老方面的投入,当我们真正面临老龄化社会的时候,也可以平稳地过渡。
《新财经》:过去,中国是靠人口红利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现在看来,人口红利在逐渐消失。未来,我们应该做怎样的转变?
竹立家:中国的人口红利现在看来已经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个正常社会、和谐社会、文明社会,真正的发展不是靠人口红利,而是靠治理,现代性的标志就是发达的经济。中国现在是从现代化向现代性过渡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里,未来五至十年是整个社会重要的转型期,也是经济转型期。
经济转型的另一个特点是从粗放型、生产型向技术型、环保型和消费型经济发展,让人民群众真正在未来五至十年享受发展的成果。三十年来,我们用人口红利付出了劳动和辛苦,在逐步进入老龄化以后,社会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政府本身要有意识地在服务、消费、休闲,包括老年人养老方面做好工作。
养老制度碎片化的信誉风险
《新财经》:中国最初的养老金制度安排是怎么样的?有哪些弊端?
杨燕绥:预计到2015年中国会出现劳动人口供需的“刘易斯拐点”,每年会减少劳动力近800万,65岁以上的人口相应增加也是800万;我们还得考虑全球化竞争。养老金政策和制度安排必须面对这两个问题:家里老人多了,家外竞争激烈了,我们怎么办?
1997年世界银行《养老金报告》指出,养老金不能光靠政府一个肩膀扛着,报告提出了“三支柱”概念,就是养老要由政府、企业、个人三方面来共同承担。但是,“三支柱”政策不一定要安排三个制度,面对全球化和老龄化,养老金最好的制度安排有两个:政府账户和个人账户。
中国在1997年进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时也借用了这个思路,叫做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这个思路是对的,但是在相结合的过程中路径却错了。1997年,养老保险改革制度颁布后,国企也进行了改革,很多企业老职工提前下岗了,或者提前退休了,社会统筹定了20%的高费率,在全世界最高,但养老金仍然不够用。
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应该有养老金公共预算,但政府一直没有作预算,也没有作财政转移支付。地方政府要负责发放养老金,但地方财政却没有钱,企业20%的费率又不够支付,最后只好想办法利用个人账户。1998年以来,企业职工按个人工资的8%建立养老储蓄个人账户,但个人账户并没有真正投资运营,而是被政府挪用了,到现在已经被挪用了近1.5万亿元。这就使财政可以忽略养老预算问题,用钱去盖大楼,拉动经济,民生和社会建设问题被忽略了。
《新财经》: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针对养老金制度是否进行过改革?
杨燕绥:2006年,中央颁发了关于养老金改革的文件,提出了要做实个人账户。但是,要想做实个人账户,却面临三个问题:第一,养老金不足的部分由谁来补?也就是说,过去被挪用的那部分养老金谁来补充?第二,要做实个人账户就要实现正式的投资运营,要让养老金产生收益,谁是受托人?第三,投到哪里能保值,政府如何去监督养老金市场的安全?
其实,要做实个人账户并没有那么简单。首要的问题是没有市场、没有规则、没有受托人。
而且,个人账户被挪用,政府实际上记的是一笔账单,连本带息都是空账,所以,政府将来要连本带息还账。如果我们将来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强,政府还可以有实力还这个账,但我们的人口毕竟不是越来越年轻,到时候政府要连本带息还账,这将意味着什么?所以,养老金空账问题会越来越明显。我认为,1997年推出的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是当时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这个配套措施到现在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新财经》:从目前来看,现行养老制度的主要问题在哪?
杨燕绥:现行养老制度最大的问题是覆盖面不全,很多人到现在还没有养老金。2009年,政府推出了农村养老保险政策,2010年的《社会保险法》提出了城镇居民养老储蓄,这些政策都是不错的。但到目前为止,很多政策措施还没有完全展开,养老金覆盖不足问题还很严重。
同时,已经被养老金覆盖的人群也存在严重的制度碎片化问题。养老金制度按身份划分。第一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制度,退休金制度是从1958年开始实行的,单位和个人都不用缴费,退休金是退休工资的80%~95%,替代率很高。公务员的养老金全部靠当期纳税人的国家财政预算来兜底,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这不公平,也不效率。第二是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统筹,企业要交20%的费率,个人要交工资的8%的费率,一共是28%的费率。但养老金的发放到2010年年底全国平均水平只有1400~1500元,而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一分钱不用交,一个月平均能拿到4000~5000元,3倍之差,这就是养老金制度的碎片化。
另外,还有待遇差问题。政府现在对于农村参保人员每人每月最少55元的补贴,各地区不同,但最高没有超过200元的。从公务员的5000多元到农民的55元,这么大的差距是没有道理的。中国的养老制度碎片化体现在不同制度覆盖下的不同人群,而人群又是以身份来划分的,这就产生了待遇差问题。特别是公务员的养老金制度、已经成了整个养老金制度中最不公平的一块,成为了社会的众矢之的。
所以,我们现在要解决养老金制度碎片化、身份化、覆盖面不足、待遇差等问题。否则,政府将面临两重负担,一个是财政不断加大补贴,一个是政府要面临失去信誉的风险。
合理的制度安排
《新财经》:既然之前的一系列制度存在着种种弊端,要解决中国人的养老问题,应该建立怎样的合理制度安排?
杨燕绥:解决养老问题要最大限度地把政府、企业、个人能力和市场融资都利用起来。在一些西方国家,国民年金水平在过去很高,但最近二三十年有所下降。从全球趋势来看,养老金制度也在趋向国民年金低保化,因为不这样的话,政府也负担不起。
最好的养老金制度安排就是用“中央统筹国民基础养老金”来克服贫困,用“个人储蓄养老金”来改善生活的制度结构。个人账户养老金需要制度化、市场化、全民化。
首先,中央统筹国民基础养老金,可以通过养老社会保障税的方式筹集资金,然后在全国建立预算,按照各地消费支出的50%发放,发给所有65岁以上的老人。从法律上不排除任何人。但是可以鼓励那些高收入者放弃自己的养老金。
其次,我们所有人工作一辈子不可能只为了吃饭,那样的人生就太灰暗了。所以要建设第二个制度,叫做个人储蓄养老金,让所有人在一生中根据不同的情况储蓄养老,比如有两套房子,其中一套用于养老。
《新财经》:具体来讲,要建立个人储蓄养老金,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杨燕绥:建立个人储蓄养老金有几个条件:第一,要有“税优”待遇,就是延期征税。养老储蓄不能当期征税,因为养老金账户的钱耍等到退休以后才使用,不能算当期收入,不能征收当期收入所得税,我们把这个叫老年红利。
第二,缴税标准。企业应拿出一部分钱存入职工个人账户。可以叫做职业年金。
第三,养老金托管。首先要保证养老金的产权不转移,养老金投资最关键的是产权保护和受托人,要让养老金的财产是独立的。独立就意味着政府不能随便将养老金纳入财政乱使用,这是公共基金。也不能拿来买保险,因为一旦进了保险公司,就纳入了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保险公司可以用来抵押,也可以用来发高工资,把养老金的风险与保险公司的风险系在一起,谁也不能说保险公司肯定没有风险,肯定不会倒闭。现在全球性的风险越来越大,日本的地震、海啸、核电站爆炸,这些也会蔓延到很多国家。来自美国的金融海啸,也让那么多大金融机构倒闭了。所以,养老金投资必须坚持资产独立、产权保护,政府和公司不能贪这个钱。20世纪80年代,智利进行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名言,说胆子大的“小偷”,可以把手伸进国王的钱包里偷国王的钱,但是绝不敢动养老金。所以,托管人一定是专业的,有竞争力,业绩好,能够保持资产独立,敢于把管理费透明的机构。
第四,养老金增值保值。养老金投资可以投在固定资产上,比如房地产。澳大利亚最近有一个政策,就是允许用超级年金个人账户买一套投资房,为的是将来养老的资产能够保值。另外,养老金也可以买股票、基金、债券,但要做好组合,分散风险。现在,养老金的投资篮子比较少,很多收益好的项目只给少数人带来了收益,做不到给老龄人口的分配,这就需要政府改变发展模式,让养老金有长期的投资收益。要建立养老基金投资的评价机制,审慎投资,构成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公共治理结构。
第五,控制通胀。如果通货膨胀严重,不仅我们的当前低收入生活受到影响,养老金也会贬值。
“货币+资产”=不贬值的养老财富
《新财经》:按您前面所说,中央统筹国民基础养老金的确是一种不错的制度安排,要建立这个制度,有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案?
杨燕绥:具体来说,建立中央统筹国民基础养老金,要逐步降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退休金的支付水平,在未来二十多年中,争取与国民基础养老金对接,将退休金变成基础养老金。从操作上来讲,应该从现在开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建立个人职业养老金账户,单位和个人都要缴费。而从退休开始,个人账户也要支付养老金,也可能只支付1个百分点,替代率不用太高。但随着退休金的下降,用职业年金来补充,用财务缓冲的方式,使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也变成基础养老金。
最后再与现在的城乡政府养老补贴、企业职工的基础养老金三者进行对接,成为国民基础养老金。这样,使公务员、事业单位建立的职业年金和现在的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企业年金全部合并为个人账户。我们争取用二十五年时间,让前台动静不要太大,后台财务平稳对接,这样的制度才是养老金制度走向科学、公平最好的办法。
《新财经》:作为政府、社会、老百姓,在养老问题上,各自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竹立家:按现在的情况看,在养老金方面政府承担的少了一点。在中国的财政支出中,社保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
西方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一般会占到GDP比重的10%,但中国只占了GDP的2.4%,是非常低的。一般来说,社会保障要占到财政支出的50%以上,所以,我们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从政府、社会、个人三方面考虑,政府还是要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必须下决心让辛苦的一代人,到了晚年真正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政府要承担主要责任,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模式。
杨燕绥:改革拖得时间越长,养老金负债就会越大,人们积累的机会就越短,一旦到了老龄高峰期,就会出现老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