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淡水资源的来源范文

淡水资源的来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淡水资源的来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淡水资源的来源

第1篇:淡水资源的来源范文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及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化学课程第四单元课题1的教学内容,本节教材从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入手,利用学生对水有一些常识性了解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数据分析和图片,得出水资源缺乏以及水对人类的重要性,根据水污染的来源,归纳出防止水污染的措施。为过渡到下一节《水的净化》起到铺垫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2)掌握水体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资料、多媒体展示、学生相互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节水和爱护水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二、说学生

我县地处偏远山区,大部分地方水资源缺乏,有的地方只能饮用民房板上储存的水,因此,学生对水资源缺乏和水污染有一点的了解。但是,对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状况缺乏认识,因此,节约用水的意识淡薄,特别是对水污染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素材创设教学情景,搜索资料、制作课件来引导学生学习。学生采用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运用多媒体展示一张有三个画面的图片,分别为:美丽的水景图、水资源浪费图、水污染图,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并产生爱护水资源的意识,从而引入课题。

(二)、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1.通过展示课程中的一些数据和全球海水、陆地水储量比图,层层推进,让学生了解全球水资源的概况以及淡水资源的紧缺,从而意识到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点。

2.利用世界人均水量和一些国家的人均水量图以及我国各地区人均水量图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而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从而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意义。

3.提出问题:

(1)除了水资源本身缺少外,还有那些原因会造成水资源更加短缺?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从自己生活周围的一些现象中去寻找,最后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2)既然淡水资源缺乏,海水资源丰富,我们为什么不从海水中提取淡水呢?让学生讨论,教师例举出常用提取淡水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

(三)、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

(1)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哪些方面节约用水了,请说出几种你节约用水的方法?

(2)利用多媒体展示图4-6、图4-7,让学生知道农业上、工业上节约用水的一些方法。

(3) 出示节约用水的标志,说出其意义。说明我国已经把水资源保护列入法律之中。

2.防止水体污染

(1)提出问题: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出现守着长江无水喝的局面,请同学们分析一下,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再出示水体污染来源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总结出水体污染的来源。

(2)再展示一些触目惊心的水污染图片,激发学生的危机意识和环保意识,总结出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

(四)小结: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2.爱护水资源:(1)节约用水(2)防止水体污染

(五)作业:

以组为团队,调查我县乌江水污染的情况以及乌江水污染的来源和防止措施。

五、板书设计

课题1、爱护水资源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1.世界水资源的状况 2.我国水资源的状况

(二)、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从生活、农业、工业三方面)

2.防止水体污染

(1)水体污染的来源:a.工业污水的任意排放

b.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C.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2)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a.工业污水经处理后再排放

b.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C.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排放

第2篇:淡水资源的来源范文

中国的水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是大部分水都是海水,而海水是咸的,是不能直接饮用的;再加上大部分淡水都分布在寒冷的南、北两极和终年积雪的高山上,这样淡水资源就所剩无几了。而且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缺水的地方很多。

小时候我想,自来水龙头里的水不是一直流个不停吗?爸爸妈妈常常给我讲哪些地方最近又闹干旱了,不要说种庄稼,就是人喝的水都难以保证。我总觉得不可想象,水不是地球上最多的东西吗?大江、大河、大湖、大海不是有那么多吗?怎么会缺水呢!

后来,我慢慢长大,也慢慢弄明白:水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总水量为18万亿亿升。这个数量似乎能满足全球人口对水资源的需求,但实际情况并不令人乐观。现存水储备的99%是不宜人类利用的海水和极地冰,其余1%还大都在800米以下的地层,人们生存所依赖的河流湖泊的水仅占总量的0.01%。世界上已有18个国家的人均可再生水资源拥有量不到1000立方米。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一项报告表明,世界上有34亿人口平均每年只能得到50升水,这标志着人类正面临着淡水短缺的危机。

这一严峻形势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人们赖以生存的河流、湖泊正面临着越来越多污染的威胁。只有杜绝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或者减少其数量,河流湖泊中原有的污染物才会随水流走、稀释,逐渐减少。因此,防治河流湖泊污染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控制污染源。我们知道,河流湖泊污染来源是工业废水和城乡生活污水。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对废水排放等各方面,都作了严格的限制和规定。

如果我们不珍惜水资源的话,将来地球上流下的最后一滴水是自己的眼泪。

第3篇:淡水资源的来源范文

雨字的笔画顺序为横、竖、横折钩、竖、点、点、点、点。

雨,从云层中降落的水滴。下雨,落下。

雨是一种自然降水现象,是由大气循环扰动产生的,是地球水循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几乎所有的远离河流的陆生植物补给淡水的惟一方法。从天上掉下雨滴,有大有小,又慢又快。地球表面水蒸发上升遇冷形成了雨。雨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淡水资源。

雨从云中降落的水滴,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冷变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了雨。雨水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淡水资源,植物也要靠雨露的滋润而茁壮成长。但暴雨造成的洪水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淡水资源的来源范文

半空中,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你要到哪里去?”

小雨点儿回答:“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你呢?”

大雨点儿说:“我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

雨:

雨是一种自然降水现象,是由大气循环扰动产生的,是地球水循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几乎所有的远离河流的陆生植物补给淡水的唯一方法。从天上掉下雨滴,有大有小,有快有慢。地球表面水蒸发上升遇冷形成了雨。雨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淡水资源。

第5篇:淡水资源的来源范文

关键字:准备;创新;激发;倾听;效率

中图分类号:X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29(2018)24-0057-01

1環境的现状

1.1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在地球上一直都存在,近几年的荒漠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了。荒漠化对人类的生存会造成直接的威胁。荒漠化会导致土地丢失,严重影响人类种植的基础。荒漠化现在正以每年5平方公里的面积扩大,如果一直持续下去,人类将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地球,更谈不上生活在美好的环境中了。

1.2臭氧层遭到破坏。

臭氧层本身就只占平流层的十万分之一,尽管臭氧层的含量低,但是却在人类生活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臭氧层可以帮助人类吸收紫外线,减少人类紫外线的伤害。只是人类对于环境的破坏,也导致了臭氧层的伤害。一旦臭氧层被无休止的破坏下去,人类也将受到紫外线的袭击。因此导致人类的身体出现较多的问题。

1.3淡水资源危机。

全球水资源较丰富,但是淡水资源却不到水资源总量的百分之二。在这区区的百分之二中,我们人类还将大部分淡水都使用于工业、农业。人类的生活用水也严重缺乏,甚至很多地方的人们的生活都成了一大问题。

1.4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主要体现在全球的气温升高上。全球变暖既危害生态环境的平衡,也威胁到人类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用品的供应。

1.5垃圾成灾。

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垃圾生产速度愈发加快,可是垃圾处理的能力却远远无法赶超垃圾制造的步伐。我国的垃圾问题也非常严重,人们用肉眼也比较常见,垃圾到处堆积如山。这样不仅占用了可以使用的土地外,垃圾排放出来的有害气体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这一问题成为全球无法整治的环境问题。

1.6森林减少。

森林也是我们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当代人类对树木进行过度地砍伐,森林造成严重的损害。

2环境问题来源

2.1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的根本来源是气候的无常变化以及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土地的行为而导致。

2.2臭氧层。

人类在当今社会,追求更高科技社会的同时,研发使用了空调冰箱等含有氟氯类化合物等的设备。因此臭氧层的破坏的随着人类对这些设备的使用也愈发严重。所以,也有科学家说过,人类永远无法想象臭氧层的破坏程度有多严重。2.3淡水资源。

地球本身就很少的淡水资源,可是在缺水的环境中,水却被人类无情的滥用和污染。加上我国淡水分布不均,有些地区极度缺水。可有些水资源较富余的地方,人们却将水的使用没有节制,有的人常常将水龙头开着,把生命之水无情的抛弃了。工业上,更有人选择把生产垃圾以及生产污水排放于河中,严重影响水的质量。

2.4全球变暖。

引发全球变暖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导致特别多的二氧化碳的气体排放到大气中。二氧化碳大量的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也就会引发全球变暖的后果,同时也会造成降水量的改变,最终影响人类的居住环境。

2.5垃圾成灾。

垃圾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人类不节制的使用塑料制品等难以处理的垃圾。同时,人类为了追求高效和快节奏的生活,大多人喜欢使用一次性的用品。例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牙刷等等。同时人类也追求经济发展,工业上会残留大量且难以处理的工业垃圾。

3小结

3.1总结。

不管是什么事情,出现了相对应的问题。一定是有一方先破坏了另外一方,才会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对此我希望人类可以做出改变:(1)不能恶意砍伐树木,不随便破坏地球资源。(2)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3)节约纸张,将纸张双面使用。(4)尽量少开空调。(5)不把脏水、垃圾、有毒气体倒入河中。(6)随手关闭电源。(7)不乱扔垃圾,爱护环境。(8)不能滥杀野生动植物,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9)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环境规则。

第6篇:淡水资源的来源范文

【关键词】水资源 雨水 中水工程

一、概述

水是生命之源,是维系着人类的生命活动和一切与其相关的社会活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水的要求量变得日益增大,加上水的污染日益严重,我们可以使用的水资源日趋紧缺。

我国水资源形式十分严峻,如果单从总体来看中国的淡水资源年拥有量为2812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为27115亿立方米,其余为地下水,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是按人口统计,人均水资源量仅2220立方米,不及世界人均淡水资源量的1/4,并且水资源分布南北显著不均。我国已被列为世界12个贫水国家之一。目前全国缺水城市已达200多座,有近50个城市不得不实行限量供水,缺水不仅仅是许多城市面临的难题,而且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

作为节水技术之一,中水技术已经引起人们的日益关注。中水工程的应用,除了能缓解严重缺水城市和地区水资源不足的矛盾,还能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中水

中水也称再生水,它的水质介于污水和自来水之间,是城市污水、废水经净化处理后达到国家标准,能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可用于城市景观和百姓生活的诸多方面。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日益显得重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与开发其他水源相比具有优势。首先城市污水数量巨大、稳定、不受气候条件和其他自然条件的限制,并且可以再生利用。

三、城市雨水水质分析与收集

中水水源的选用应根据原排水的水质、水量、排水情况和中水所需的水质水量来确定。雨水的水量充足、水质污染较轻,但大量的雨水没有利用就直接排放掉了,这不仅仅形成了水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加大了城市排水设施的负担。

城市雨水的径流污染来源很复杂,一般来说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道路径流以及屋顶冲刷等。不同城市雨水径流的情况不同,其所含的污染物和污染物的浓度也不同。雨水径流污染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①大气的污染,降雨带来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的种类主要取决于各个城市的空气状况,还可能由于大气的迁移,从外域带入。②屋顶条件,屋面雨水径流的水质主要取决于非降雨期空气中沉降物和屋面所用的材料。屋面材料对屋面径流水质的影响非常明显,材料的老化和夏季的高温曝晒,收集雨水中的污染物浓度都会有显著的提高。③路面条件,大气、屋面污染物都会汇入到路面,加上路面本身各种污染因素,如路面所用材料、汽车尾气排泄物、生活垃圾、和植被地带冲出的泥沙等,其成分异常复杂,随机性很大。总的说来,在降雨过程中,初期污染浓度最大,随着降雨量的增加,浓度逐渐下降,最后趋于稳定,其主要污染成分有COD、SS、油类、表面活性剂,重金属及其他无机盐类。

雨水在实际利用时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像气候条件、降雨季节的分配,雨水水质的情况和地质地貌等自然因素的制约以及特定地区建筑物的布局和结构等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城市雨水的收集通常有如下几种途径:①道路雨水截流,道路雨水通过雨水管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收集;②绿地草坪滞蓄,绿地草坪供雨水径流流过时下渗,超过绿地草坪渗透能力的雨水则进入雨水池收集;③屋面雨水集蓄。

四、城市雨水作为中水原水在中水工程中的应用

从雨水的水质分析可知,道路雨水受污染严重,且水质污染程度不稳定,相比较而言绿地草坪滞蓄收集到的雨水水质和屋面雨水的水质都比较好,但由于绿地草坪的渗透能力比较强,能收集到的雨水数量有限,因此在实际过程中通常采用屋面收集到的雨水作为中水原水。在屋面雨水作为中水原水的处理方案选择时,由于初期降雨的污染浓度比较高,应该考虑屋面雨水的初期弃流,雨水处理方案如下所示。

雨水收集格栅调节池沉淀池滤池清水池(消毒)中水回用

五、结束语

在目前水资源日益紧张,水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城市雨水作为补充水源加以利用,不仅可以减轻城市的用水压力,而且还可以降低城市的雨水洪涝灾害。

但目前我国中水的应用任处在落后阶段,全国大部分地区都直接将雨水排放,给城市排水系统带来巨大压力。为推广中水工程,政府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在政策上应该给予优惠、扶持。目前中水的实际价格比自来水要高,人们单从经济方面去考虑,往往不愿意投资中水工程。因此政府还应该尽快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调节中水的价格,刺激中水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程文义.建筑给排水工程(第二版)[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李顺.淡水危机与节水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赵廷红,牛争鸣.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化的基本途径[J].中国给水排水.

[4]钱易,刘昌明,邵益生.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第7篇:淡水资源的来源范文

《水的忧思》:作者,卢新宁。

主要内容:没有人否认水的重要性,孕育文明、浸润生命、滋养历史、点化自然。从古而今,水激发人热情,催引人哲思。它所承载的东西丰富而绵长,它赐予我们物质和精神双重恩泽,让我们只有感激。然而,“母亲河”被污染了,“血脉”也污浊不堪。黄河被污染了,并以惊人的速度扩展。湖泊和海洋也难逃劫难。水污染已突破了最后的防线。

《水的忧思》在2003年登报在《人民日报》,主要目的是为了迎战水资源危机,号召大家去保护水资源,爱护水资源,珍惜地球上的淡水。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淡水资源的来源范文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但天然年径流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1%。黄河流域主要有以下水文特征:流域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均,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年径流量年际变化悬殊,河川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 60%的水量集中在每年的汛期。黄河挟带泥沙数量之多,居世界首位。平均每年输入黄河下游的泥沙达16亿t,年平均含沙量达35kg/m3;黄河泥沙在时空分布上有比径流更为集中的特点,来自中游河口镇至潼关区间的泥沙占全流域总量的90%以上,80%以上的泥沙来自每年的汛期,输沙量年际变化也很大。

自1986年以来,黄河下游及河口来水来沙持续偏少(图1-1,表1-1),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沿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引黄水量急剧增加,进入河口地区的水量持续减少,河道断流严重,1997年利津站出现了长达226天的断流。为限制超计划用水,促进水资源的有序利用,1999年黄河开始实行水资源统一调度,从而遏制了持续27年的河口断流现象。为恢复黄河的健康新生命,2002年开始的调水调沙运用,保证了黄河下游的不断流,进入河口地区和入海水量得到保证。但是来水偏枯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

图1-1 黄河利津站逐年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

表1-1 黄河山东利津站历年径流量和输沙量统计表。

时段 径流量(108m3) 占多年(%) 输沙量(108t) 占多年(%)

1950~1959 4291 144 120.0 168

1960~1969 5012 168 108.9 150

1970~1979 3112 102 89.81 126

1980~1989 2860 96 63.86 90

1990~1999 1407 48 38.99 54

2000~2009 1409 48 13.44 18

2黄河洪水入海水沙特征

1958年7月14日至19日在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简称三花区间)的干流区间以及伊河、洛河、沁河流域持续暴雨,黄河发生了自1919年有实测资料记载以来最大洪水。花园口站洪峰流量达22300m3/s,洪峰水位93.82m。这次洪水主要来自三门峡以下的三花区间,三门峡以上来水仅占花园口洪峰流量28.7%。此次洪水来势猛,峰值高,含沙量小,洪水持续时间长;洪水过程陡涨陡落,从最大暴雨结束到花园口出现洪峰,历时不足一天;花园口站5天沙量仅4.6亿t;最大12日洪水总量达89亿m3。洪水在东坝头以下,普遍漫滩偎堤,豫鲁两省迅速组织200万防汛大军,严密防守,洪水顺利排泄人海。

1982年7月29日至8月2日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简称三花区间)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降特大暴雨;三花干流及伊洛沁河相继涨水,花园口站出现流量15300m3/s洪峰,最大12天洪水总量达65.27亿m3。洪水到达下游时,孙口站洪峰流量为10100m3/s;为保证艾山以下防洪安全,启用了东平湖老湖区分滞洪,艾山站洪峰流量削减为7430m3/s,洪水安全人海。

3黄河引用水对黄河断流的影响

自然状态下的1972年以前,黄河没有断流的记录。1972年后随着黄河引用水加大,黄河开始发生断流。据统计上世纪70年代年年均断流14天,平均断流长度122km, 80年代年年均断流则15天,平均断流长度159km, 90年代(至1997年)年年均断流达81天,平均断流长度243km。1997年断流最上端达夹河滩以上河南开封附近,长度723km,利津站累计断流226天。始于1999年的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下游断流得以根本改变,但黄河两岸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河道的断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其影响往往是潜在的、滞后的和难以逆转的。黄河河口三角洲的地表植被经常受到黄河改道、决口泛滥和海潮侵袭的影响,是极不稳定的生态系统之一。三角洲的地表植被,以草地为主,林木稀少。草地可归属为普遍草甸植被、盐湿生草地植被、盐生草地植被和盐生植被四种类型。

盐土植被以翅碱蓬为优势种。主要分布在海拔1.6m以下的沿海线以内,呈带状向内陆分布,土壤含盐量高达1%~3%,潜水矿化度在50g/L以上,植物种类贫乏,环境严峻,植被稀疏,但经过人工围修防潮坝,不几年就会演替为盐生草甸植被,或在低洼平地和引黄淤灌区,也会很快演变为盐湿生草甸植被。

盐生草地植被以獐茅为优势种,主要分布在海拔2~3m处,土壤含盐量0.6%~1.0%,潜水矿化度30g/L以下的弱盐渍化地区。但在年到达地和强垦陆地返盐片,又会迅速演变为盐生植被;一旦经过引黄灌淤,又会很快演变为普通草甸植被。

盐湿生草甸植被以芦苇为主,主要分布在河口三角洲封闭洼地和低平积水洼地,有的还是海水月或年到达地,但积水消退就会演替为普通草甸植被。

普通草甸植被以白茅为主,主要分布在海拔4m以上的黄河故道和新淤土地上,土壤含盐量0.5%以下。普通草甸植被经不合理的垦殖,三五年内就会返盐弃荒,演变为盐生草甸植被,一切过牧的草甸植被也会逐渐向盐生草甸植被及盐生植被演替。

由此可见,黄河三角洲的草地生态十分脆弱,是一块极易演替的不稳定的生态系统。促使草地生态良性发展的动因是黄河的水沙资源,而导致草地生态逆向变化的重要原因是天然的海潮侵袭和人类的过度垦殖、放牧。因而,黄河的断流对河口三角洲的草地生态极为不利。

得益于黄河陆源性生物营养物质的大量输入,黄河河口附近海域生态资源丰富,是多种鱼类幼体的集中分布区和经济渔场,素有“百鱼之乡”和“东方对虾故乡”之美誉。黄河断流对河口附近海域生物资源产生饿诸多不利影响。失去重要的饵料来源,使得海洋生物的生殖繁衍受到严重影响;大量回游鱼类游移它处,造成渤海海洋生物链的断裂;黄河断流,河口地区的污水并不会因之而消除,从而造成渤海水域的污水加重,河口海域氯度升高,对河口鱼虾生殖繁衍极为不利。

黄河的断流使得以黄河水为主要淡水资源的河口地区严重缺水,灌区农田不能及时播种、浇灌、甚至绝产,严重影响了区域农业生产和开发建设。另外,该区域土壤系黄河泥沙沉积物,成土时间短,质地均匀,以粉细沙为主。由于造陆时间与成土过程短,草甸发育程度不够,加上海拔低,潜水位高,底层多为海相盐土母质和高矿化咸水带,盐水易生地表,地势低洼不平,海潮侵袭范围广,影响大,故区域内盐渍化土壤分布广泛。黄河断流,淡水资源和低含盐土壤得不到补充,土壤盐碱化危害扩大,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同时水污染的加剧,黄河滩区的沙漠化以及三角洲地区的环境恶化,沿岸地下水位不断降低,海水入侵加重、海岸线回蚀。

4黄河调水调沙对入海水沙的影响

黄河2002年开始调水调沙运行。调水调沙目标是利用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减缓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稳定黄河现行河道,实现河床不抬高。基本原则是根据黄河下游河道的输沙能力,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有计划地控制水库的蓄、泄水时间和数量,调整天然水沙过程,使不平衡的水沙过程尽可能协调。

2002至2004年,黄河连续进行了3次调水调沙试验,实现了黄河下游河道全线冲刷,把2.6亿t泥沙送入大海,使黄河下游河道过流能力提高近1000 m3/s。

2005年后黄河转入调水调沙生产运行。2005至2015年,小浪底水库在汛期前腾空防汛库容的防汛调度时机,于每年的6月下旬开始小浪底水库放水,进行调水调沙运行。其中2005、2007、2010等年份利用伏秋洪汛进行了多次调水调沙。

黄河调水调沙运行显著扩大了主槽过洪能力, 2002年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前,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过流能力只有1800m3/s,连续多年的调水调沙,到2012年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过流能力已增加至4200m3/s。

5黄河不同时期洪水水沙入海过程特征

黄河大洪水对河口的塑造起决定性的作用。研究河口水沙对河口的影响就必然要研究黄河大洪水,对于黄河2002年进入调水调沙时期以来,黄河调水调沙洪水是该时期每年相对较大的唯一洪水,因此研究调水调沙洪水特征,是研究河口最重要入口。

5.1黄河洪水特点

黄河下游为地上悬河,历史上黄河下游洪水主要来源于上中游地区。实测洪水主要来源于河河口镇至三门峡区间或者三门峡和花园口之间,河口镇以上来水为主的洪水为1964年8月,仅为一般较大洪水。黄河下游洪水由暴雨形成,7月上旬至9月上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于北纬25?-30?-25?间跳动,形成盛夏径向型和盛夏纬向型黄河流域大气环流,形成大暴雨或特大暴雨,有些年份副高亚脊线北跳南撤时间提早或延迟,暴雨洪水也可能提前发生6月下旬和10月下旬,据此黄河下游汛期为7月至10月。

为供水、发电建设的的水库,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以及洪水期经济社会引用水,使黄河下游常遇洪水大幅度减少。

5.2调水调沙洪水与以往洪水不同特征

黄河干流目前已建成的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和小浪底4座水库,总调节库容285.5亿m3,2002年至今实施的黄河历次调水调沙试验与生产运行,都属于4库单调或联调等不同模式的范畴。

陆架浅海是海洋生物资料的主要源地,它与人类的活动紧密相关,同时也影响着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演变。陆架浅海跟大洋相比除了存在岸界、水深的变化尺度与局地平均水深在同一量级、运动的时空变化明显等不同特点外,河流的注入也是陆架浅海的一个特征[2]。河口是指河流与海洋的结合地段,河流携带淡水注入相应的海区,跟附近海域的海水混合,形成冲淡水,也称低盐水。河流冲淡水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会直接影响水温,盐度等这样一些重要的海水特性,还对营养盐,沉积物或者污染物质等浓度的输运以及浮游生物,鱼卵等的迁移和分布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黄河河口陆海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两方面,一是黄河入海冲淡水对河口及邻近海域地貌环境、水沙场、化学场等生态系统的要素作用,二是海洋几千年来接受冲淡水冲击形成的低盐淡水生境以及相适应的海洋生物对冲淡水的需求与依赖。陆海相互作用的共性因子即是可以调控的因子。

小结

⑴自1986年以来,黄河下游及河口来水持续偏枯,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断流加剧,1997年利津站出现了长达226天的断流现象。自1999年以后,黄河实行了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和2002年开始的调水调沙运用,保证了黄河下游不断流,但来水仍然偏枯。

⑵黄河下游洪水主要来源于上中游地区,人类活动对天然洪水过程改变具有重要影响。黄河调水调沙洪水即有计划地控制水库的蓄、泄水时间和数量,调整天然水沙过程,使不平衡的水沙过程尽可能协调。

⑶研究调水调沙洪水特征,将成为研究河口最重要入口,研究调水调沙工程优化调控模式,也将必然成为研究河口生境影响调控的唯一性入口。

参考文献:

[1] 李文家.《黄河下游洪水特征、成因、及设计洪水分析》.黄河报2011/12/22第003版

第9篇:淡水资源的来源范文

内容提要: 世界范围内的贫困与全球水资源匮乏之间的深层关系,主要是因为淡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和分配不畅,而不是表象上的淡水资源总量不足。传统国际水资源分配原则暗含古典自由主义持有正义分配模式的意韵,流域国之间仅基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之下的最高效益原则分配水资源。拥有富足的水资源出于种种原因,但无论从古典自由主义者所主张的努力程度还是从德行来看,没有人比别人配得更有利的生存条件,亦不能认定既成的有利生存条件是“应得”,因此这一分配原则已不能经受人类道德的考验。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流域国基于合作的功利考虑和同情的道义考虑,在分配水资源时负有避免浪费、保护生态系统、帮助因水资源匮乏而陷入贫困的人们的道义义务。

前 言

水资源就用途而言可分为生态用水、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等,流域国之间关于国际水资源 [1] [1]分配机制的一个实践过程,以往学术界关于国际水资源分配的讨论几乎无一例外地局限在流域国之间,即着眼于研究国际流域的流域国之间如何公平合理分配水资源、他们之间因水资源分配产生的纠纷以及解决此类纠纷形成的国际司法实践,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已形成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笔者不再置喙,可惜无人站在伦理道德的立场上思考: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或者出于偶然,或为出于其他原因,但远非天赋和应得,那么,当一些人因为水资源匮乏而陷入贫困、疾病时,水资源富裕的国家(流域国)对这些人负有何种义务,水资源富裕的国家(流域国)应当如何使用其丰富的水资源?

一、贫困与国际水资源分配

自20世纪50年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环境保护运动以来,人们关于环境和资源与贫困之间紧密相连的意识不断增长,并形成两点“共识”:一是由于水质和水量性缺水,淡水资源供应越来越跟不上人口和用水需求的持续增长;二是世界各个角落的贫困总是与淡水资源的匮乏如影随形。水资源的富足并不代表经济的富足,但人们眼见水资源的匮乏总是伴随着贫困,例如,《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指出,世界人口的13%,大约8亿多人没有足够的粮食和水保证过上健康和安逸的生活, [2] [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2006 年人类发展报告》也指出,世界水危机的形成原因是水的匮乏,而贫穷、权利和不平等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1] [1](P32-33)在这两种观点的影响下,关于贫困与水资源匮乏之间的关系,人们自然认为淡水资源的总量匮乏是导致世界贫困人口不断增多的原因。尽管从人口增长和资源需求的长远前景来看,水资源匮乏无区别地威胁着全世界范围内的任何国家,水资源比较富裕的国家也不例外,但是深究世界淡水资源空间分布与贫困人口分布状况,即可发现当前贫困与淡水资源的之间关系,主要是淡水资源分布不均和分配不畅,而不是水资源总量不足。例如,非洲拥有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但尼罗河水量并不丰沛,属于水资源相对短缺的河流,全球水资源最为匮缺的地区仍然在非洲, [3] [3]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非洲的水资源危机每年致使6000人死亡,约有3亿非洲人口因为缺水而过着贫苦的生活。在未来的20年里,非洲至少有5亿人口将由于缺水而生活在困境中。这将进一步导致他们由于缺少用于灌溉农作物的水,使得农业产量会继续减少。 [2] [2]而有些水资源丰富的国家却大量存在严重浪费水资源的行为,据联合国宣布,一个人每天的正常用水量应该是20升,然而一个美国人的一般日用水量高达600升,而一个非洲人的一般日用水量却只有10到20升。 [3] [3]又如约旦河流域,西海岸提供了以色列全国供水的25%,他们自己抽取地下水,不仅用于农业,还用于游泳池用水,但同时严格限制巴勒斯坦人用水, [4] [4](P38)使巴勒斯坦人受到很大损失。各国的大量调查资料也说明, 造成缺水危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开发不足和过量用水,在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方面都存在严重浪费和使用不合理。水源污染亦是一个重要原因。 [5] [5](P3)

简言之,解决因淡水资源匮乏造成的贫困,取决于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而不是全世界范围淡水资源总量的多少,况且淡水资源总量也不会增加。因此,国际河流的流域国对因水资源匮乏而生活在穷困中的人们负有某些义务:他们在分配水资源时不应仅仅考虑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还应留出生态用水,保护生态系统;节约用水,不增加或者减少不必要的用水项目和耗费水资源的大型工程;防止污染。因为,这样将使更多的水资源被释放到大自然中去,将会缓解供水不足,给穷人以更多的机会。

二、持有正义与传统国际水资源分配原则

(一)私有财产神圣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

近代国际法的产生是以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为标志的, [6] [6](P12)其时间正好与自由主义兴起的时间大致同步,国际法的基本理念受到自由主义的深刻影响。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是自由、平等、权利、多元主义和分配正义,自由、平等、权利的基本价值主张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享有基本权利,合法的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多元主义主张人们应当有形成他们自己关于良善生活的观念并根据这些观念而生活的自由,任何关于良善生活的观念都是平等的,这是最高的善,最高的道德, 因为它能公平对待所有的善, 所有的道德主张,因而最高的道德就是不必裁判谁的道德是好的,亦即摆脱一切道德纷争。自由主义的自由、平等、权利、多元主义基本价值主张与国际法上国家主权原则的理念高度契合,《联合国》明文规定联合国原则上不得干预属于各国内部的事务。1970年的《国际法原则宣言》详尽阐明了国家主权原则的内容,其中心思想体现了自由主义基本机制:各国不问经济、社会、政治或其他性质有何不同, 均有平等权利与责任,并同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自由主义关于社会财富的分配在当代表现为两种模式:诺齐克的持有正义和罗尔斯的分配正义。这两种分配模式是本文的主题要借以详细论证的基础,在此不赘述。

自由主义的理论来源不尽相同,甚至发生冲突,如契约论与功利主义,但它们包含的共同理论假设是保护个人自由和私有财产,这一理论假设在国际环境法上的表达就是自然资源永久主权。196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自然资源之永久主权宣言》,宣布各民族行使其对自然财富与资源之久主权。一系列联合国大会、国际公约和国际司法实践一再重申了这一原则。由自然资源永久主权派生的主权权利内容非常丰富,在国际水法领域也形成了一系列被普遍接受的国际水资源分配、利用原则,例如不造成重大危害、一般合作义务等,所有这些原则遵循一个共同前提,即1956年国际法协会提出的流域国最高效益原则。 [7] [7](P26)这一原则是对长期以来各流域国分配和利用国际水资源的最高宗旨的总结。

(二)持有正义与流域国最高效益原则

诺齐克的持有正义和罗尔斯的分配正义无论从理论的出发点还是终点,两人都是基于对个人基本权利的强调。诺齐克与罗尔斯的一个重要不同在于,罗尔斯对天赋问题的考察是面向当下和未来的,诺齐克对财产的持有的正义是面向过去的,看其来源、看历史占有和转让在程序上的正当性,从而决定当下占有的正当性。诺齐克看重在自由的市场体制下人们正当获取和自由交换的方式,对此提出的唯一限制条件是这种获取和交换不可使同样拥有权利的他人的状况恶化。诺齐克和罗尔斯都是在政治国家范围内讨论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但他们都首先把财富的持有和分配依据追溯到原初状态,这一点对国际水资源的分配极有启发意义。当放远我们的眼光,视地球为人类共同生活的家园——无论从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角度看,这一观点都能成立:河流湖泊本为天然之物,人类出现城邦和民族国家以后,河流湖泊的天然性质才发生了变化,开始受到政治因素的支配;随着社会的发展,水的自然功能与经济功能进一步结合,国际水资源分配的纠纷也增多,国际社会逐步制定并增加了有关航运、灌溉等方面的法律制度,也产生了国际水资源分配的法律制度。以前,人们因为经济交往而相互依赖,如今,人类已经认识到环境要素将地球上的人们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一个国家对华丽的动物皮毛的大量消费会引起另一个国家某些动物迅速减少,这将引起生态失衡,最终影响到人类的存亡。那么,地球上珍贵的淡水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应当得到合理的分配。不同于政治国家内部,没有一个超越民族国家的全球国家可以对国际水资源进行分配,但是诺齐克和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理论对国际水资源分配有极其重要的伦理意义,而事实上,传统的国际水资源分配模式与诺齐克的持有正义理论是有着深刻的暗合的。

传统国际水资源的分配原则是基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下的最高效益原则,这一原则的特点一是强调国家主权,二是强调流域国自己的最高利益,诺齐克的持有正义理论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下的最高效益原则极其吻合的一点就是强调持有物的原始取得,即无主物的取得正义原则。诺齐克是天赋自由主义者,寻求财富“持有”的自由权利,持有的界限不以贫富为依据,不是穷人就应该多得,而是以不可剥夺的权利为依据。从个人财产的历史角度看,分配是否正义取决于它是如何演变来的,这种原则认为,“人们过去的环境或行为能创造对事物的不同权利或应得资格。一种不正义能够从一种分配向另一种结构同样的分配过程中产生,因为外观相同的第二种分配可能侵犯了人们的权利或应得资格,可能不适合实际的历史。” [8] [8](P16)诺齐克认为,财产权的不平等是符合历史原则和顺乎自然的事实,如果违反这一历史事实,而重新进行财产权的再分配,势必会造成更大的不平等。将这一论点与现有国际水资源分配原则相比较,可见自然资源永久主权下的最高效益原则假设已有物品各有所主,流域国拥有的水资源是应得和天赋的,暗含着即使追溯原始取得的根源,其对现有水资源的持有路径是正当的,占有是合法的,经得起追问的。既然如此,各国对其水资源的利用就是自由的,无须考虑水资源匮乏国家和人口的处境,除非关涉到他国的利害,他国不得过问流域国的水资源利用问题, 否则就是非正义。按照持有正义理论,处于水资源匮乏状况中的人们,其处境也是应得的,前者对后者不负有任何道义上和法律上的义务,如果要将前者拥有的东西分配给后者,是不符合正义原则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古典自由主义者或自由至上主义者如诺齐克认同富有者的富有和贫穷者的贫穷都是因为自己曾经的努力或德行而应得的结果,个人只扫自家门前雪,只要不牵涉到自己的利害就不过问他人的处境,说自由主义者鼓励道德上的矮子也不为过,自由主义者抛弃道德上的高标准是其最招致批评的地方,所以诺齐克被称为“冷酷精悍的商人”。 [9] [9](P173)自由主义抛弃道德高标准的弊端在国际水法上的体现就是流域国之间一直以来对其拥有的水资源的自由利用而不考虑他国的处境,虽然流域国之间关于水资源合理分配矛盾重重,但这些矛盾不关涉非流域国的利益;国际环境法上也有限制国家利用其自然资源的一些原则,如1941年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 [10] [10](P98)确立了一个国家管辖范围内的行为不得损害他国环境的原则,但这些限制是消极的,与从人道主义出发考虑因水资源匮乏而陷入贫困的人们的生活处境之要求相去甚远。

三、合作与同情:流域国之间分配水资源的伦理考量

(一)合作原则:流域国之间分配水资源的功利考量

诺齐克的持有正义理论关于权利来路的正当性问题令人折服,自然资源永久主权下的最高效益原则长期以来也是分配国际水资源的最高原则,但不可否认的是,追究其根源,并非所有的现时持有从来都是正义的,都是合法的,或者都是持有者勤奋努力和高尚德行的应得,因而都可以用原始取得的正当性证明其现时持有的正当性,以国际河流的变化为例,首先,许多国际河流的权属并不清晰,而随着国家“疆界”的变化,国际河流随之在增加或者减少,例如约旦河流域,1976年以色列占领约旦河水源地西海岸,西海岸提供的水源占以色列全国供水的25%,而巴勒斯坦人被限制用水, [11] [11](P38)这并非是“应得”。又如,据1978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国际河流登记》统计,全世界共有214条国际河流,1990年以来,由于前苏联等国家的解体,国际河流数量增加。 [12] [12](P59),这种状况的下持有只能算作偶然,而非“应得”。其次,由于地质原因,河流在增加或减少,其持有的正当性也难以用“应得”来证明。即使现时持有是正义的,基于环境资源的完整性、人类在地球上密不可分的合作关系和流域国本身长远利益的功利考虑,流域国在分配水资源时不仅应当考虑自己当下的利益,考虑到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还应从生活用水、生产用水节约水资源,为那些不与其竞争利用水资源的看似“无关”的人们的利益着想。

大卫·米勒曾经指出,不公正的事实状态必定是人类行为的产物,或者至少也能为人类行为所改变,他举例说,“虽然我们通常把下雨视作麻烦而把阳光视为好处,但是对英国一半国土被雨水浸透而另一半国土沐浴在阳光中的事实状态的讨论却不应以其正义与否来进行——除非我们相信这一事实状态是深干预的结果或者气象学家能够改变它。” [13] [13](P32)但是今天,这样的比喻恰恰成了现实,环境资源的完整性、环境问题的全球性是人类的合作和联系更加密切,使类似的事件成了有道德意义和法律意义的问题。今天我们在任何地方的行为能够改变和影响远方那些看似毫无关系的人们的生活,砍伐巴西热带雨林会导致全球温室气体增加,这影响到全世界各国家的处境。在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理论中,社会差别原则表达了一种合作、互惠的观念、一个相利共生的原则:每个人的福利都依靠着一个社会合作体系,没有合作,任何人都不可能有满意的生活。 [14] [14](P102-103)地球上的所有国家和民族与政治国家内部一样,也是一个合作的体系,任何群体的行为都会影响其他群体的生活,例如,水资源丰裕的国家也许缺乏其他某种资源,而自己在某这些方面的匮乏需要依靠其他国家的合作才能得到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说,其他人的贫困就是自己的贫困,其他人的灾难就是自己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流域国政府应当倡导人们改变浪费水资源的生活用水习惯,减少或不增加不必要的用水项目和耗费水资源的大型水利工程,改变粮食灌溉方式等,修缮年久失修的供水设施,减少水污染,并在与其他流域国分配水资源时共同承担生态环境的用水需求,以将更多的水释放到生态环境中,保护水源和生态系统,因为生态系统的改善是对流域国自己未来处境的一种投资,其副产品是可以改善因水资源匮乏而陷入贫困的人们的生活。

(二)同情原则:流域国之间分配水资源的道义考量

1.国际法与人类的同情

人们公认亚当·斯密说人性是自私的,但是亚当·斯密同时承认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我们常为他人的悲哀而感伤,这是显然易见的事实,不需要用什么来证明。这种本性就是同情。 [15] [15](P1)人类的同情可以说是国际法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国际社会较国内社会的规范结构,道德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道德原则是国际法的基础。“国际法的逐渐发展像依赖于经济利益一样依赖于公共道德标准。公共道德标准越高,国际法越发达。” [16] [16](P31)两次世界大战后,正是基于对人性的思考促使国际社会建立了以维护和平与安全、保障人权为宗旨的联合国,现代国际法一开始就把保障和平、保护人权等人类基本道德价值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宗旨。国际社会缔结的一些人道主义公约如《关于战俘待遇之日内瓦公约》、《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内瓦公约》等也秉承了尊重人格尊严、保障基本人权的思想。1951年国际法院在《关于〈防止和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的保留的法律咨询意见》中认为《公约》所体现的原则是那些由文明国家承认的、对所有国家有约束力的原则,《公约》的目的在于“保护人民群体的生命和确认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这些思想后来被概括为国际法上的普遍义务。 [4] [4]从普遍义务的产生发展看,“人道主义考虑”是一项绝对的原则,它的适用不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改变,没有任何例外理由能够限制对人性的基本考虑,具体而言, 普遍义务保护的是人类基本道德价值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不仅包括经济利益,还包括人类的良知和道德。无论是《联合国》所维护的和平与安全,还是日内瓦人道主义四公约所推崇的人格尊严与权利,这些事项都与全人类的福祉息息相关。 在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以前,人权和和平问题是国际人道主义关注的中心。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世界各国认识到人的尊严也与生存环境、与资源条件密切相关,普遍义务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到环境问题。《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世界自然》等国际法文件都强调了环境和资源作为人类共同利益这一特征。1974年澳大利亚、新西兰诉法国案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普遍义务作为起诉的法律依据,将禁止在大气层进行核试验与巴塞罗那牵引公司案中的普遍义务进行比较,从而主张禁止在大气层进行核试验具有普遍义务的性质,因为这项义务所保护的是人类的基本利益如人类的安全、生命、健康以及全球环境。 [17] [17](P70-71)

2.同情“无关的人们”:流域国的道义义务

自由主义基本价值所要保护的是人的自主,并相信人类的道德能力和尊严均依赖于这种自主能力,但其错误在于相信所有人的自主能力是相同的,而忽视了自主需要一定的条件来成就。如果到处都是饥饿、贫穷、疾病和不安全,自主就是奢侈品。正由于淡水资源的匮乏,许多人没有自主能力,因而恰恰从自由至上主义的角度,无论从努力程度还是从德行来看,没有人比别人配得更有利的生存条件,不能认定既然较有利的生存条件已经形成,其存在就是应得。所以,有同情心的人类应当以更加人道的、公正的、合理的方式对待这些有利条件和处境较差的人们的生存状况。不过,并非人人需要时常挂虑他人的处境,因为许多远处的人们,他们的幸福和不幸确实不依赖于我们的任何行为,他们的利益和我们的利益互不牵连。也因为人性中的自私,我们自己的毫厘之得失显得比另一个和我们没有特殊关系的人的最高利益重要的多,就像窗外的无限风景看起来比我们的小窗还要小一样。亚当·斯密举例说,假设中国连同她的亿万居民被一场地震吞没,一个富有人性的欧洲人会表示深切的悲伤,但他同情之余照样悠闲和平静地追求他的享受。虽然人性有自私和卑劣的一面,也仍然有崇高和高尚的道义,这种力量来自理性、良心,一位内心的伟大法官和仲裁人。 [18] [18](P163-165)即使亚当·斯密的这位有人性的欧洲人对于地震中的远方的人们无任何利害关系,他也有同情心,而当一些人的行为确实关系到那些表面看似无关的人们的利益时,这些人则有必要将同情心转化为责任,用自己和他人之间的某种正义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康德、罗尔斯等思想家关于“人是目的”的最高理性法则,始终引领人们追求人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不是因为考虑到今天一部分人的遭遇明天可能就是另一部分人的遭遇,而是因为作为有理性的人,人类中一部人的贫穷、疾病、没有尊严的生活就是所有人类的不幸。现在人们已经知道,缺水就意味着贫穷,在有的地方,有些人每天要走很远的路才能获取足够的饮用水(无论是否适合饮用),在一些沙漠和半沙漠地区,人们为了取水往往要走10多个小时的路。这一现状也只会导致他们的农田颗粒无收,因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植物和动物赖以生存的水资源。但是一些跨国公司却仍计划使水资源成为他们谋利的商品,这种做法将进一步加剧贫穷群体得到生活用水的难度,也将使他们更加贫穷。 [19] [19]另外一些人则由于缺水或卫生条件不足而引发疾病。道德哲学认为不公正是人类行为的产物,但是如果非人类行为导致的贫困、饥馑等不幸是人类可以防止的,那么这种不幸就是在道德上要谴责的。

人类的同情和责任感要求水资源丰裕的国家应当从道义上对水资源匮乏者的处境予以考虑。据瑞士联邦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部调研报告,当水资源数低于某一“水阈值”时,该国粮食进口剧增。报告预测,至2030 年,将有35个亚非国家缺少足够的水资源生产粮食。 [20] [20](P307)那么,就缺水国家需要从水资源丰富的国家进口粮食而言,流域国应当考虑节约用水,以为其他贫困人口增加粮食生产,例如有人就认为应该建立一个世界粮食银行,来援助贫穷的国家。 [21] [21](P116)国际水管理学会研究认为,可将水资源用作其他用途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要提高农业用水的生产率,“农业用水生产率的提高将使更多的水资源被释放到大自然中去。它将会缓解供水不足,给穷人以更多的机会,并且通过聚焦于贫困问题,从而可以增加穷人们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22] [22]而《联合国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指出,水在减困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23] [23]基于人应当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的考虑,流域国政府同样负有倡导人们改变浪费水资源的生活用水习惯,减少或不增加不必要的用水项目和耗费水资源的大型水利工程,改变粮食灌溉方式等,修缮年久失修的供水设施,减少水污染,并在与其他流域国分配水资源时共同承担生态环境的用水需求,以将更多的水释放到生态环境中,保护水源和生态系统,因而改善因水资源匮乏而陷入贫困的人们的生活。《赫尔辛基规则》第5 条规定在合理公平利用水资源应考虑有关因素时,规定流域水资源利用中应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虽然长久以来《赫尔辛基规则》的“公平合理原则”被反复引用,但却极少有人注意“避免浪费”这一蕴含丰富道德意蕴的条款。

当然,各流域国节约各种形式的用水,承担生态用水需求以及为远方那些因水资源匮乏而陷入穷困和疾病的人们照相,一方面要依靠个人在日常用水中的理性自律,但水资源首先在流域国之间分配,之后又由国家在国内进行分配,因此一个国家的水资源法律、政策以及环境保护教育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非常重大。各国政府有责任引导本国公民合理地使用水资源,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保护、管理水资源。